临床症状分析

2024-09-25

临床症状分析(精选12篇)

临床症状分析 篇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至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仅限于胃壁或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被认为是可以治愈的, 其5年生存率超过90%, 而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20%[1,2]。因此要提高胃癌的5年生存率必须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上下功夫。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和水平的制约, 目前消化道钡餐、胃镜等常规的胃癌普查方式在一般人群中尚难以广泛开展, 因此对患者早期的消化道症状提高警惕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收集了我院近3年来确诊为胃癌患者的详细病史资料, 整理、归纳胃癌患者在症状上的相似点, 并对部分胃癌患者在出现上述症状后未及时进一步诊治的原因作初步分析, 旨在明确早期消化道症状在早期胃癌诊断上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通过电子胃镜+活检病理、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371例, 其中男230例, 女141例, 男女比为1.63∶1。

1.2 研究方法

将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分为以下5类: (1) 上腹部疼痛; (2) 腹胀不适; (3) 恶心、呕吐、反酸、嗳气、呃逆、发热等一般症状; (4) 吞咽困难、贫血、呕血、黑便、消瘦等报警症状; (5) 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黄疸、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转移性症状及类癌综合征。分类对胃癌患者的上述症状进行统计分析。

对部分胃癌患者出现上述症状首诊未能确诊后, 未能及时进一步诊治以确诊的原因进行分析。患者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不重, 未引起重视; (2) 初步治疗后症状缓解明显, 自认为无必要再行进一步治疗; (3) 惧怕胃镜检查, 对该检查有恐惧心理; (4) 身体条件差, 自认为无法耐受进一步检查; (5) 经济原因, 无法承受检查费用; (6) 害怕查出恶性疾病; (7) 其他原因。医疗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首诊医院级别不高, 首诊医师非专科医师; (2) 首诊医师未建议行进一步检查, 如胃镜、钡餐等; (3) 检查报告未提示存在恶性病变; (4) 其他原因。

2 结 果

2.1 胃癌患者症状分析

确诊为胃癌的371例患者中, 早期胃癌36例, 占9.70%, 其主要症状分析如表1。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2.2 胃癌未确诊原因分析

确诊为胃癌的371例患者中, 有97例为非首次就诊病例, 无早期胃癌病例, 均为进展期胃癌, 误诊时间1~6个月不等, 中位时间为4个月。分析原因, 以患者因素而导致的延误诊治为92例, 占95%。具体分布为: (1) 症状不重, 未引起重视的占41.3%; (2) 初步治疗后症状缓解明显, 自认为无必要再行进一步治疗的占48.9%; (3) 惧怕胃镜检查, 对该检查有恐惧心理的占5.4%; (4) 其他各类因素占4.4%。

3 讨 论

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 临床上不易诊断。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吴云林教授[3]对1995至2006年上海地区门诊症状性胃镜筛选241 782例患者统计, 经病理活检出胃癌4 892例, 占胃镜检查总数的2.02%, 经外科手术证实为早期胃癌470例, 占9.61%。本组早期胃癌36例, 占9.70%。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与亚洲的日、韩等国相比尚有明显差距。早期胃癌患者症状多不典型[4], 本组以腹胀不适、上腹部隐痛及一般症状为多见, 1例报警病例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 2例为体检胃镜检出, 自身无任何临床表现。早期胃癌以其良好的临床预后而被认为是可以治愈的肿瘤, 但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而很难在临床实践中及时发现。Haruhisa等[5]在对1 226例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的回访调查研究中发现, 512患者 (41.8%) 有症状, 714例 (58.2%) 无症状, 77.7%为内镜检查所发现。丸山雅一[6]统计的259例早期胃癌患者中47.6%无症状, 31.2%有不确定性的消化道症状, 仅17.9%有消化性溃疡症状。本组36例早期胃癌患者中34例有症状, 仅2例无症状, 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由于城市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 尽管目前尚不能开展胃癌普查工作, 但在有不适症状时能引起个人重视, 及时就诊, 加之医疗水平的进步, 对早期胃癌的发现、诊治不无裨益。据相关报道, 日本早期胃癌病例数占所有胃癌病例数的50%以上, 这固然归功于其健全的普查体系, 但与日本国民及医师对胃癌谨慎细心的态度也是分不开的。我们期待在普通人群中广泛开展针对胃癌的内镜普查工作, 同时也应注意做好胃癌知识的科学普查工作, 提高人群对胃癌的重视, 积极参加普查工作, 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在371例胃癌患者中, 90%为进展期胃癌, 其中70例有转移病灶。335例患者具有临床症状, 而以腹胀、腹痛为主者分别占66.6%和50.7%。约29.8%的患者有报警性症状, 集中表现在消瘦、贫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几个方面。其中70例以报警性症状为首发症状而就诊。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轻重不等的一般症状。传统观点认为的腹胀腹痛仍然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但应注意的是以腹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似乎要超过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尽管其中有部分患者同时具有上述两种临床表现。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不应当仍然将腹痛作为胃癌发生的必要条件, 要认识到胃癌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及多样性。

97例非首次就诊病例为进展期胃癌, 其中85例为下级医院转诊至我院。以患者因素而导致的延误诊治为92例。延误诊治主要原因为:症状不重未引起重视, 或初步治疗后症状缓解明显自认为无必要再行进一步治疗。凸显出在现阶段, 特别是农村不发达地区, 一般人群对自身健康缺乏足够重视、对胃癌的警惕性不够。当然, 这与当地医务工作者对胃癌缺乏良好的警惕性和审慎的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 患者对胃镜缺乏良好的依从性在本组中并不是显得十分突出, 由此给我们的启迪是:只要医务工作者对胃癌有足够的认识及警惕性, 对怀疑有胃癌可能的患者积极动员其进行胃镜检查, 应当能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因此, 就现阶段而言, 提高胃癌的确诊率应当先从医务工作者抓起。

摘要:目的:明确早期消化道症状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我院近3年来确诊为胃癌的371例患者进行详细回顾性的病史采集, 获得该类患者疾病的详细资料后进行系统综合性分析。结果:371例胃癌患者中, 早期胃癌36例, 占9.70%;有97例为非首次就诊病例, 均为进展期胃癌, 误诊1~6个月不等, 中位数为4个月。结论:早期胃癌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及症状程度较轻, 多不能引起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临床检出率低;进展期胃癌多有临床表现, 尽管不典型, 但医师应当足够重视, 认真排查, 以期及早发现诊断胃癌, 及时治疗。

关键词:胃癌,症状,确诊

参考文献

[1]SASAKO M, KINOSHITA T, MARUYAMA K.Prognosi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J].Stomach Intest, 1993, 28:139-146.

[2]NISHI M, ISHIHARA S, NAKAJIMA T, et al.Chronological changes of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therapy:experience in the Cancer Institute Hospital of Tokyo, 1950-1994[J].J Cancer Res Clin Oncol, 1995, 121:535-541.

[3]吴云林.早期临床筛选的现状和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7 (5) :485-487.

[4]夏玉婷, 吴云林, 房殿春, 等.胃病诊治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123-124.

[5]HARUHISA S, TAKUJI G, MITSURU S, et al.Detection of early gastric cancer:mis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ass screening[J].Gastric Cancer, 2006, 9:315-319.

[6]丸山雅一.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M]//丸山雅一.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东京:真交易 (株) 医顺霭娌-2001:61-63.

临床症状分析 篇2

张士红 大连市中心医院

内容提要

目的:介绍心血管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实践经验与沟通技巧。方法:从树立自身形象;选择适当场合;用药宣教等不同方面以实际典型案例阐述心血管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的服务技巧。结果:受到临床欢迎,减少医患矛盾,提升药师地位。结论: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用药全过程当中,有很多经验可循,可以通过自身不同特点找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关键词:临床药师 临床药学 心血管 沟通

目前,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进行,安全合理用药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药师在临床实践中积极配合医生、护士、患者的同时,发现并干预了许多不安全、不合理的用药问题。在一份关于临床药师的随机问卷调查中,患者认为临床药师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52.89%)、职业道德(22.11%)、服务态度(7.73%),有12.63%的患者认为前三者都重要;92.3%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药师与医师的紧密合作和积极交流最为重要[1]。作为心血管临床药师,临床药学工作以合理用药为中心从多方面、多环节展开,如何深入彻底解决问题,需要药师多联系多沟通,并灵活运用语言等交流技术。

1.树立庄重形象,始终保持积极主动、虚心谦逊的态势。

在临床实践环境中着装得体非常重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使用香水和留长指甲。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积极的行为,灵活的方式将有助于提升职业形象,要始终保持投入的、专业的、负责的和富有同情心的态度。例如:某患者,女,59岁,因“活动后胸闷”入院,经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3级极高危。静脉输注单硝酸异山梨酯时诉头痛不能耐受,医生将医嘱改为口服片剂,仍不耐受,予停用此药。可护士已经把药和其他并用药发给患者,其中单硝酸异山梨酯片与厄贝沙坦片颜色大小形状极其相似,护士也不太肯定。临床药师主动提出解决办法和解决时间,去摆药药房,将从包装铝箔新拆分出的两种药裸片拍回照片作为认定。半径稍小一点的是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遂成功被剔除。另外,博学沉稳、谦逊随和的特性会让临床认为诚信可靠,药师地位得以巩固。

2.药师对问题的提出与回应需选择适当的场合环境。2.1对患者进行药学查房的时机的选择

一般的患者或家属希望得到更多医生和药师的解释和建议,有些患者更倾向于医生的想法。因为患者的知识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所有的患者不可能一开始就理解医生和药师的想法。患者一旦对药师与医生的一致性提出质疑,需要诚实的行为:立即与医生讨论核实,并把达成一致的结果及时准确反馈给患者。从疾病的特点、药物的特点及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全面考虑,并根据最新理论及研究成果说服患者。同时也要明确患者当时的生理、病理和精神状况是否适合接受查房。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药师首先应该确定患者是否能够接受查房意见。例如,选择医疗查房后或检查完成后较安静的环境,或与患者约定时间做交流与反馈。这样药师与患者都会有充分的准备。对于要求积极的患者可以在与医生的查房中适时地要求患者给予反馈来加强交流与理解,因为这样对可能暴露出的误解能够及时给予解释与说明。

2.2对不适当的医嘱提出异议的时机选择

药师应随时关注医嘱,不能简单的认为患者所接受的医疗行为都是正确的。对医嘱的审核包括给药剂量,用药频次,给药途径,溶媒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给药时间等方面。例如:输液配置中心的建立并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临床药师双重审核把关,规范了不少曾在临床长期使用的不合格医嘱。以补钾为例,从前的很多医嘱补钾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现规范为1克氯化钾用5%葡萄糖500ml为溶媒。说服方式需趁热打铁:①在交班早会上强调;② 查阅充足的证据并形成书面文件:机体内总钾量不足的时候,从绝对量上,细胞内失钾量明显大于细胞外液失钾量。葡萄糖有利于钾离子由细胞外转入细胞内。高浓度糖用于治疗高血钾,所以只能选用等渗糖——5%葡萄糖注射液。不宜选用氯化钠作为溶媒的原因:细胞外液容积由钠平衡来调节,细胞内液容积由游离水平衡来调节。通常体液的渗透压范围在280-295mOsm/kg,5%葡萄糖提供等渗透压(278mOsm/kg),从生理学上考虑,等同于给予纯水或游离水。而生理盐水(渗透压为308mOsm/kg)不含游离水,静脉输液后,0.9%氯化钠注射液以其钠盐,全部留在细胞外液里,并按比例在血浆和间隙液之间进行分布。根据调节钾跨细胞转移的泵-漏机制,静脉补钾的同时滴注钠盐和高浓度葡萄糖会降低钾的作用[2],故需纠正低钾血症时应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将形成的文件给医生看,与其讨论。医生反问:有些糖尿病患者和手术后处于应激状态(血糖偏高)的患者不能用葡萄糖如何处理?药师事先早已经与内分泌医生探讨25g糖(5%葡萄糖500ml)对血糖的影响。相当于2个中等苹果的含糖量缓慢(大约为1.3小时)静脉给药。而且机体一些重要器官组织(如中枢神经细胞、红细胞等)必须葡萄糖供能,每日需要100-150g糖,远大于静脉给糖量。葡萄糖的利用与补钾速度有关。一般补钾速度不超过0.75g/h(10mmol/h),而机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一般为5mg/kg.min,只要输注葡萄糖的速度不超过机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对患者的血糖就不会产生较大影响。说明书中未特殊提及手术或应激状态的补钾方式会与普通补钾有实质差别,若医生执意不放心糖尿病病人的血糖问题,可以配合使用正规胰岛素(中性胰岛素),比例为每2-4g葡萄糖对冲1单位胰岛素。另外对于心功能低下需限制液体量的补钾患者,可以允许1g钾溶解在5%葡萄糖250ml(说明书中规定500ml)中,但应控制滴速。③一视同仁的强制性规定:与终端住院药局或输液配置中心药师统一标准,违规者拒绝发药。

3.对患者出院带药等用药宣教的药学服务技巧

患者出院带药时,医生常常是药品使用的主要交代者。而其交代的内容往往只局限于药物作用类别、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多长时间来复查若干检验指标等。有些医生干脆把此项任务完全交给药师。药师的用药教育内容除了包含上述医生所说内容外,显得更宽泛细致且目标倾向于个体化治疗。例如:某心内科患者,男,67岁,BIM:28.7,因“发作性胸闷心悸6年加重伴头晕1个月”入院,出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3级极高危。出院注意事项:避免感冒、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饮食过饱,低盐低脂饮食,坚持服药。监测血压出院带药:拜阿司匹林片0.1*30#0.1qdpo,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欣康)40mg*20# 40mg qd po,氯吡格雷(波立维)25mg*20#*2 75mg qd po,奥美拉唑10mg*20# 20mg bid po,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20mg*7#*2 20mg qn po,非洛地平缓释片5mg*10# 5mg qd po,培垛普利(雅施达)4mg*10# 4mg qd po,氢氯噻嗪片25mg*100# 25mg qd po,曲美他嗪片(万爽力)20mg*60# 20mg tid po,美托洛尔(倍他乐克)25mg*20#*2 25mg bid po,硝酸甘油片0.5mg*20# st舌下含服。药师在明确该患者出院日期的前一天,将各药的用法用量、相互作用、注意事项、服药时间形成表格,适当分类,查阅相关资料,第二天与出院小结一起交到患者手中。用药教育需一位与患者有长期联络的家属在场,尽量在10分钟以内,包括商品名通用名交代;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培垛普利、美托洛尔属于治疗作用(治本)、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缓解症状(治标);降压药、保护心肌药需坚持服用作用平稳时间1-3个月;非洛地平为缓释片不能掰开服用;氯吡格雷可与食物同服;非洛地平、拜阿司匹林、培垛普利、单硝酸异山梨酯及奥美拉唑晨饭前服用。潜在的药物-药物、药物-食物、以及药物-疾病相互作用:拜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拜阿司匹林片、氢氯噻嗪作用于肾小管,会加速钾离子排泄;葡萄柚汁可延缓降压药的排泄,加强降压作用;药物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影响:奥美拉唑可使13C-尿素呼吸实验(UBT)结果出现假阴性。药物的正确保存方法:硝酸甘油片需要储存在室温15-30℃下,密闭、避光、防潮、避免受热,保质期内服用。

4.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强调运用不同的语言

一项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调查表明,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患者认为缺少沟通。因此,增进沟通是消除或缓解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3]。①对于医务人员的语言需运用医疗术语,简洁明了,说服力强,做陈述时要有充分准备。②对于患者避免使用医疗术语和复杂句子与词汇,且要求语言精练、含义清晰、语速适中、语调平和。对患者有指导性的语句要含义清楚,例如,“用250ml温水送服”不要说成“用足量的水送服”③如何应对药物咨询。药物咨询是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咨询者可以是患者、护士、医生、其他药师、亲戚朋友等人群。需要根据咨询者的需求进行回答。护士可能需要一个简洁、明确的答案;医生则可能需要对药物信息有较详细的解释,这可能包括信息来源;患者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获取信息,并可能需要解释用药知识之外的常识。

5.如何避免医生让你做的善意的劳动

是医生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帮手。当有些医生不清楚临床药师具体职责时,常常把药师当做下级实习生看待。或由于忙碌脱不开身,自己该做的事要求药师帮忙完成。这时药师应分清事物的性质(与临床技能相关还是送文件签字等),有些事情可以适当帮忙,但态度不可过于积极,不需做时可以说“我先忙完手头这点活儿再去好吗”?

6.对医生查房内容做补充说明,以防后患

在心血管科医生不可能对他所管理的每一位患者化验、检查结果做逐一详尽解释,还有关于造影及PCI术的机理及药物使用方面的问题等。即使患者非常想得到这些方面的详细讲解。药师可以应患者的不同要求适时的补充讲解。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的产生。

以上内容是本人在心血管科3年来的一些经验总结,通过这些经验确实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欢迎,并减少医疗矛盾发生,提升了药师的临床地位。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用药全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自身不同特点找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加强医药护患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本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合理用药目标,向进一步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 汤静,潘慧,徐松等,临床药师的认知度和需求情况调研.[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9,18(2):101.[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M].200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9.[3] 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作者简介:

颈椎病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篇3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00-01

1 颈椎病概念

颈椎病系退行性骨关节病(degenerative osteoarthosis 又名增生性关节炎(hypertrophic arthritis、骨性关节炎及畸形性关节炎)一种,其特点为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骨质增生肥大,而不是真正的炎性病变。退行性骨关节病份原法性与继发性;前者病因不明,可能免疫机制反应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后者继发外伤或炎病等。本病的病因不十分明确,可能有多种病因引起,一般认为与衰老、外伤、关节结果跑失稳、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

2 主要病理变化

2.1 关节软骨的退化行性变

早期关节软骨表面不光滑、变脆、变薄,甚至承重部位可完全消失暴露出关节软骨下骨质。关節软骨可碎裂与关节皮质骨面分离,碎裂的软骨可游离在关节腔内。与此同时软骨下骨小梁可坏死形成囊性改变。关节软骨承重部位,由于软骨的损伤刺激软骨及软骨下血管增殖,而导致骨关节皮质骨面和软骨下骨硬化及关节边缘赘形成。

由于脊椎骨各关节的链接的组织不同,故发生的部位,与软骨性结合或关节增殖的退行性疾患不会出现同样的病理及影像学改变。其原发变化是上述各种组织的退变、而骨关节或组织的肥大是继发的结果,故不宜称这类疾病为增生性肥大性,而应称为退行性病变。在脊椎这类疾病的炎症变化并不显著,所以不能称为“炎”而称为“病”、即可统称为退行性变命名为颈椎病。

2.2 颈椎病变与病理相关性

①软骨浸润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消失。②软骨下滑细胞及血管增殖骨-骨端硬化。③软骨下骨坏死液浸入软骨下-骨假囊肿形成。④作承重软骨增殖及软骨内灶骨-边缘性骨赘开成。⑤关节囊牵拉-边缘性骨赘形成。⑥软骨下骨坏死-受压关节面断裂、塌陷。⑦软骨和软骨峡谷裂脱-关节内软骨性或骨性游离体。⑧关节囊及韧带断裂、扭曲-关节变形计排列不良。

3 类型

3.1 椎动脉型

椎动脉的一般解剖为起源于双侧锁骨下动脉,分左右两支向上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进而垂直向上逐一通过横突孔,于环椎横突孔穿出,呈直角弯曲向后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形成后大脑动脉以及脊髓动脉。

椎动脉与钩椎关系:颈椎体外侧缘有与下位椎体相连的唇样突起均为构突,所形成的关节即为钩突关节,或钩椎关节以及椎体的侧关节。

钩突关节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椎体侧移位及防止椎间盘向两侧膨突,保护椎动脉和脊髓神经不受椎间盘压迫或刺激。钩突关节近邻有椎动脉、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组织。当颈椎间盘脱出突出偏向侧方的或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钩突关节增生、硬化、肥大向后侧突向椎间孔。导致椎间孔变窄,缩小可压迫脊髓神经根鞘膜囊,临床主要指征为下一椎体水平面,上肢无力,手臂钝痛或手指麻木或疼痛。当椎间盘突出,当钩突关节增生硬化肥大,对动脉推压或刺激,可导致椎动脉痉挛、狭窄、血流不通畅或血流速度减慢,进而导致脑供应不足,缺血缺氧,而产生眩晕、头痛、头皮麻木、头皮走蚁感。

3.2 食道型

指颈椎前缘骨赘向前突出,直接刺激食道后壁或压迫食道后壁形成凹陷性内突,患者可有间断性无、恶心、呕吐,进食阻塞感、异物感、以致引起机械性梗阻或食道痉挛而导致吞咽困难。通常情况下,吞咽困难的程度骨赘的大小成正比。但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表现不成正比。临床症状与食道的阶段有关,在环状软骨(相当第6水平)与隔膜部的食道较为固定,可因较小的骨赘而引起临床症状。而其他部位由于活动度较大,一般难以引起林床反应。

早期主要症状为进硬质食物困难及进食物后胸骨异常感,如烧灼、刺痛,逐渐影响进食与流质饮食。按吞咽障碍程度不同可分为轻、中、重度。1)轻度:指仰颈时吞咽困难,曲颈时吞咽消失,平日喜吃软食。2)中度:指仅可进软食或流食,即使在食道松弛下曲颈时也无法进行正常吞咽。3)重度:指完全障碍,仅可进水或稀汤,其骨赘较明显。

临床症状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尿液标本来源于我院门诊、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尿液, 共抽取其中的6549份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门诊标本2961份, 住院标本1803份, 健康体检标本1785份。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所抽取的尿液标本进行评估, 统计不合格的标本, 对比门诊、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尿液标本不合格率, 并对不合格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1.2.2 不合格标本判定方法

(1) 标本污染:标本中混入经血、白带、精液以及粪便等, 或者是受到烟灰等异物污染者。 (2) 标本量不足:标本量不足12m L者。 (3) 采集时间不当:标本采集时间是在受检者大量饮水或者是剧烈运动后;受检者服用了对尿检会产生影响的药物或者是食物。 (4) 容器不合格:容器材料会同尿液发生反应;所选用的容器不透明或者是不清洁;容器容量不足50m L。 (5) 标本标记不清:尿液标本标记不清或者是标签发生脱落;有标本无化验单或者是有化验单无标本者。 (6) 超时送检:一般情况为标本留取后到检验使超过2h, 或者是冷藏标本超过6h后送检[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不合格率

经统计得知, 本组6549份标本中, 包括有不合格标本34份, 不合格率为0.52%, 其中包括门诊标本19份, 占55.88%, 住院患者标本8份, 占23.53%, 健康体检者标本7份, 占20.59%。显然门诊标本所占比例最高 (P<0.05) 。

2.2 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布

统计发现, 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标本标记不清, 其次为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等。详见表1。

注:#与门诊标本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标本标记不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3 讨论

对于临床检验科而言, 标本质量为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保证, 因此正确收集、保存以及处理尿液标本, 为尿液常规检查结果准确的基础与前提。本次研究中对我院6549份尿液标本的不合格率进行了统计, 结果发现有34份不合格标本, 不合格因素主要为标本标记不清、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当、尿样本量不足、容器不合格以及超时送检等。以上各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应将其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 应采取如下几项措施来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 (1) 加强沟通。应加强检验科同临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 积极针对实验室中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展开交流, 对尿液标本的采集、运输、验收方式、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措施等做出正确的规定。并且应保证医患间沟通良好, 检验人员、医师、护士有责任、有义务将留取标本的方法、时间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以及家属告知, 并争取到患者的理解与配合[3]。 (2) 加强实验室管理。对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予以建立并积极完善, 制定合格的送检标本的验收制度以及设计合理的验收程序, 针对质量合格者需立即退回或拒收。 (3) 提高检验人员素质。保证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 曾强责任心。

参考文献

[1]王正善.尿液标本的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7) :2308-2309.

[2]吴舟飞.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24) :5261.

临床病例分析报告 篇5

并非所有患者都一定有这些诱因,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各种基础疾病的作用,也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生脑出血,脑出血的发生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尤其经常有以上诱因的患者需要谨慎,严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临床表现

脑出血的症状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血肿大小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等有关,通常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小便失禁、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障碍。位于非功能区的小量出血可以仅仅表现为头痛及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而大量出血以及大脑深部出血、丘脑出血或者脑干出血等可以出现迅速昏迷,甚至在数小时及数日内出现死亡。典型的基底节出血可出现突发肢体的无力及麻木,语言不清或失语,意识障碍,双眼向出血一侧凝视,可有剧烈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小便失禁症状;丘脑出血常破入脑室,病人有偏侧颜面和肢体感觉障碍,意识淡漠,反应迟钝;而脑桥出血小量时可有出血一侧的面瘫和对侧肢体瘫,而大量时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痪、眼球固定,危急生命;小脑出血多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构音障碍等小脑体征,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瘫痪症状,血肿大量时可侵犯脑干,出现迅速昏迷、死亡。

2.并发症

脑出血的并发症较多,人脑是生命的总司令部,脑出血的发生或

多或少都会影响脑功能的正常运行,脑出血并发症常常为多发的,全身各个器官都可以成为并发症发生的器官,所以在治疗脑出血的同时应该注重并发症的治疗,常见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条:

2.1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脑出血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脑出血患者多伴有活动障碍,而长期卧床成为肺部感染并发症的最常见的原因,脑出血最主要并发症之一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即为肺部感染,脑出血后3~5天内,昏迷患者常合并肺部感染,表现为多痰、呼吸受损,需要引起重视,必要时需要行气管切开手术。

临床症状分析 篇6

【关键词】 高龄;反流性食管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61-01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297%-5%,并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增加[3]。

1 临床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症状是反流引起的烧心,反胃,胸痛甚至食管糜烂出血。但也可无任何反流症状,仅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等消化不良的表现[2]。食管反流多发生于饱餐后,夜间反流导致病人睡眠障碍。通过电子胃镜、食管功能等检查发现,RE患者食管粘膜充血发红、糜烂、融合等现象发生,食管裂孔疝、残留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反流性食管炎在内镜下常见的并发症[4]。肖本富的53例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分析中发现,老年患者的反酸、烧心和胸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5]。

2 护 理

反流性食管炎多因饮食、劳累、肥胖等诱因而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5],因此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21 体位护理 病人处于水平位及头低脚高位时容易导致反流,应将床头抬高使床头至床尾有一个斜形坡度,这样能较快消除反流。睡眠时避免将两上臂上举或枕于头下,因为这样可引起膈肌拾高,胃内压力随之增加,使胃液逆流而上。

22 饮食护理 ①多吃一些清淡、柔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少食延缓胃排空的食物。②减少脂肪、增加蛋白质摄入。脂肪延缓胃排空刺激胆囊收缩、分泌,降低了食管括约肌的压力,而蛋白质刺激胃泌素的分泌,可以使食管括约肌压力增加。③过度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可促进胃液返流,故应积极减轻体重以改善返流症状。④睡前最好不要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应隔4小时,餐后让病人处于直立位或餐后散步,借助重力促进食物排空。⑤忌酒戒烟:由于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加重返流,酒不仅能刺激胃酸分泌,还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容易引起胃食管返流。

23 药物护理 对于RE的治疗药物主要有①抗酸剂(氢氧化铝)作用是减轻胃酸,该类药以液体制剂效果最佳,片剂宜嚼碎后服用,长期服用会引起便秘,为防止便秘可与氧化镁交替服用,同时注意监测肾功能。②胃酸分泌抑制剂餐后和睡前服用,注意不能因症状好自行停药,容易诱发溃疡穿孔,此类药对肝肾造血系统有一定的损伤,治疗期间注意监测。③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宜饭前1小时及睡前服用。使用中可能出现口干、恶心、胃痛等副作用,治疗见效后继续服用防止复发。

24 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RE的发生于精神因素有着很大的联系,研究发现,RE与抑郁症及焦虑症有很大的关系,李长城的研究发现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获得的分数较高,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因此应密切关注老年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6]。通过心理干预,加强沟通,密切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建立对疾病正确的认识。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是关键措施。

25 其他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并嘱咐病人放松裤带而不宜过紧,防止腹内压增高引起反流。密切观察病情若反流性食管炎并发大出血,需行手术治疗,应根据病情做好抢救物品准备和抢救护理。

3 讨 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良性疾病,绝大多数通过药物的治疗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因此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1]。良好的心态、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正规的药物治疗能使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2] 刘海峰胃食管返流病[M]1版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90601

[3] 李艳萍,黄秀梅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145-146

[4] 金玲芳,金小玲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现状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0):215

[5] 肖本富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53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

临床症状分析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在大连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年龄在6~18岁的儿童青少年患者。按照是否有拒绝上学的主诉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复习患者病历资料, 主要分析研究以下几项临床指标: (1) 临床诊断:以CCMD-III为诊断标准, 由2名中级以上的儿童精神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的临床诊断。 (2) 智商: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 (WISC) 测定的智商。 (3) 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用症状自评量表让患者进行自我评定。 (4) 患者的基础情况:包括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有无精神疾患史, 拒绝上学前有无诱因, 有无躯体症状等项目。

1.3 统计方法

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基础信息

将病历资料中包含临床诊断、智商、SCL-90等信息的病例视为有效病例, 共收集有效病例158例, 其中男69例、女89例。平均年龄 (15.6±2.8) 岁。以拒绝上学为主诉的研究组共78例, 对照组80例。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临床诊断分布情况

根据CCMD-Ⅲ的诊断标准,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诊断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拒绝上学最常出现的疾病是分裂症, 但在情绪障碍中有80%的患者有拒绝上学的主诉。

2.3 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青少年智商分布情况

拒绝上学儿童可发生在各智商段, 发生于I Q<7 0分3例 (3.8%) , 70~80分之间11例 (14.1%) , 81~109分之间43例 (55.1%) , >109分21例 (26.9%) 。平均智商水平为 (98±12) 。对照组患儿智商平均值为 (95±18)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智商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t=0.785, P>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智商水平分布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表2) 。

2.4 研究组和对照组儿童青少年临床症状特点

SCL-90各因子评定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的躯体化、焦虑、抑郁以及恐怖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童青少年害怕学习和厌学而出现的直接表现即拒绝上学。有关儿童拒绝上学问题, 目前在称谓和界定上仍存在争议[2,3,4,5]。早在1932年美国的Broadwin提出, 不上学的儿童主要由逃学 (truancy, 也称怠学) 行为引发, 并将这类问题归于神经症的一种类型。日本有学者提出拒绝上学症可以定义为儿童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 特别是焦虑、恐惧和抑郁导致上学发生困难, 并出现回避上学的一种心理疾病[6]。

拒绝上学行为会干扰孩子的社会和学业发展。Lastand Straussr等所做研究表明拒绝上学的短期后果常会造成儿童青少年学习困难, 家庭问题, 同伴关系不良;Butelaar等所做研究表明拒绝上学的长期后果会造成儿童青少年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就业困难, 社会生活困难, 是以后罹患精神疾病的高危因素。Burke和Silverman所做研究发现到医疗机构就诊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有5%发生拒绝上学;而大约有1%的学龄儿童及少年拒绝上学。Weiner认为拒绝上学是一种明确的心理疾病的外显症状, 有一些证据显示拒绝上学是成人精神疾病的预兆。

国外文献对拒绝上学儿童中心理障碍类型分布情况无一致结论, 但较普遍地认为拒绝上学现象大部分是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本研究表明:有80%的情绪障碍患儿会出现拒绝上学的主诉, 与国外研究相符。但在以拒绝上学为主诉来就诊的患者中, 最常见的疾病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而非情绪障碍, 考虑原因为, 在我国, 到精神科专科医院就诊的人群仍然是以重型精神疾病为主, 而情绪障碍患儿的父母往往带领孩子在综合医院进行求治, 不愿意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进行诊疗。

大部分研究认为大部分拒绝上学的患儿具有中等程度的智商。本研究结果显示78例拒绝上学儿童青少年中80.8%的患儿智商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与文献基本相符。经t检验后与对照组儿童智商水平相比, 未发现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精神发育迟滞的患儿中, 仅有33.3%的患者出现拒绝上学的主诉。考虑可能是因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学困难, 但此类儿童往往以头脑笨、学习跟不上、无法上学为主诉来就诊, 而不是患者主动拒绝上学。

本研究结果表明,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在SCL-90量表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研究组患儿的躯体化、抑郁、焦虑以及恐怖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符。这也提示我们, 当孩子出现躯体症状就医时, 临床医师及家长都应仔细查找原因, 不能忽视精神病理因素的存在。

综上所述, 当儿童青少年出现拒绝上学时, 老师和家长应及早查找原因, 改变教育方式及环境, 同时让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进行检查及综合治疗。

本文对拒绝上学住院儿童进行了初步探讨, 但所取研究组均为住院儿童, 并且样本量较小, 因此对拒绝上学儿童尚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拒绝上学住院儿童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对78名因拒绝上学而入院的儿童进行临床分析, 采用韦氏智测以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结果 80%的情绪障碍患儿会出现拒绝上学的临床表现;因拒绝上学而入院的儿童最常见的临床诊断是精神分裂症;拒绝上学可发生于各智商段;拒绝上学患儿的躯体化、抑郁、焦虑以及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结论 熟悉拒绝上学儿童的临床特点, 有助于家长、教师及临床工作者对拒绝上学儿童进行早期预防, 早期发现及综合治疗。

关键词:拒绝上学儿童,临床特点,诊断,IQ

参考文献

[1]Berg I.School refusal and truancy[J].Arch Dis Child, 1997, 76 (2) :90-91.

[2]King NJ, Heyne D, Tonge BJ, et al.School refusal:categorical diagn-oses,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J].Clin Psychol Psychother, 2001, 8 (3) :352-360.

[3]Bernstein GA, Hektner JM, Borchardt CM, et al.Treatment of school refusal:one-year follow-up[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1, 40 (2) :206-213.

[4]静进.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 (3) :172-174.

[5]吴歆, 刘芳.拒绝上学的临床表现及治疗[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6, 33 (5) :356-358.

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分析 篇8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状,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心理健康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独生子女工作结婚离开父母,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但是很多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 其临床症状并不典型。本研究分析总结了老年抑郁症的常见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常见症状

1.1 情绪低落

患者以长期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 可以使心情不愉快, 也可以是忧伤、压抑, 甚至是悲观绝望。患者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体会不到生活中的乐趣, 对工作和生活均缺乏热忱, 对于前途也没有信心, 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对于曾经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也逐渐失去了兴趣。且随着抑郁的不断发展, 或者失去兴趣的事物越来越多, 甚至没有食欲。

1.2 躯体症状

老年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躯体不适。在抑郁早期, 患者的情绪障碍很容易被忽视, 加上老年人对心理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 在早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躯体疾病, 经过临床医学检查, 各项检查均无特殊体征, 仅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以及内脏功能的紊乱不易被人重视。

1.3 精神运动迟滞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运动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思维联想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性情改变, 很多时候患者处于沉默的状态, 与之交谈不能进行, 对于他人提出的问题也需要在反复提问之后才会以简短而微弱的语言进行回应。患者情感淡漠, 行为举止也较为迟缓, 外界的一切改变似乎都与其无关, 可呈现出木僵状态, 少数患者甚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 与痴呆患者相似, 但是与痴呆患者相比, 其定向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受到影响, 而且不会出现神经系统的体征, 给予相应抑郁症药物治疗后患者的情感状况以及认知能力均可得到改善和恢复, 因此精神运动迟滞性的抑郁症又被称为抑郁性假性痴呆。

1.4 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症老年患者长期处于自己的世界中, 有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妄想症状, 最常见的就是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疾病, 即疑病妄想, 但是经过多家医院的反复检查均没有阳性结果。患者终日感惶惶不安, 焦虑、烦躁。有的患者可出现关系妄想, 觉得自己被亲人朋友所抛弃和厌恶, 继而回避, 不愿意与人接触, 进一步加重抑郁, 罪恶妄想、被害妄想、贫穷妄想等也可能会出现。妄想的种类与患者的生活环境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密切相关, 多继发于情感障碍。

1.5 自杀

与其他年龄组的抑郁患者相比, 老年抑郁患者特有的丧失感使其更容易发生自杀[1], 特别是伴有躯体疾病的老年患者。这可能与老年患者更容易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有关。

2 治疗

以消除症状、防止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的。

2.1 一般治疗

给予患者全身营养支持和饮食护理, 对其伴发的躯体性疾病给予积极彻底的治疗。

2.2 心理治疗

对于抑郁症状较轻或者是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以建议其采取心理治疗的方式。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 倾听患者的想法, 对其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给予其鼓励和疏导, 对于一些事情也可以给予患者以承诺和保证, 帮助患者找到安全感和信心[2], 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对于精神行为迟滞或较为激越的患者可表现出自杀、自残, 给予药物治疗和躯体治疗仍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经过治疗患者症状缓解, 可以与其进行沟通,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心理治疗方式。除了与医护人员的交流以外, 也可以为患者选择适宜的音乐进行播放, 调节其情绪;或者是陪同患者到室外走动, 多于外界接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 或者是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帮助其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产生被需要感。

2.3 药物治疗

随着人们对抑郁症了解的不断深入和重视, 越来越多的新型抗抑郁药投入的临床的使用中来。这些药物不仅抗抑郁效果良好, 而且具有一定的镇静效果,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 改善患者睡眠, 而且不良反应较少, 容易被老年患者所接受[3,4,5]。

2.4 中医治疗

抑郁症在传统中医属于“郁证”范畴, 患者心情不舒畅, 气机发生郁滞就会引起疾病。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是导致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现代中医以整体和辨证的观念对抑郁症进行分析, 认为该病是由于情志过极, 气血阴阳失衡, 而引起脏腑功能和精神发生异常改变导致。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机和表现将抑郁症分为若干种分型, 采取相应的治疗。大量研究证明, 无论如何分型辨证施治, 通过中西医结合对抑郁正进行治疗, 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而且降低了治疗的不良反应, 提高了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6]。也有学者提出利用电针对抑郁症进行治疗, 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 改善其失眠多梦、心神不宁、头晕耳鸣、胸闷心悸、健忘等症状。

2.5 电休克治疗

随着医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以及越来越多的抑郁患者在早期即被发现接受治疗, 电休克治疗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少, 目前仅用作有自杀行为、拒绝进食以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为了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对于治疗的恐惧心理, 目前多采用改良的方法。而对于年龄过高或者合并有较为明显的躯体性疾病不能耐受该种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应禁止使用。

3 小结

随着空巢老人的增多, 以及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诊断为抑郁症。而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自身以及家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 也就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认识到自己的疾病, 并愿意接受治疗。抑郁症的表现是多样的, 治疗方法也很多, 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对其做成正确的判断, 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自身状况在治疗基础疾病的是采取适宜的方法综合治疗抑郁症, 最终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7]。

参考文献

[1]贾金鼎, 杨建章, 余学, 等.米氮平与帕罗西汀治疗首发伴焦虑症状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23) :2879-2882.

[2]赵郝丽, 张小燕.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与心理防护[J].临床护理, 2010, 23 (3) :154-155.

[3]许可, 李真.米氮平和氟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症伴焦虑症状疗效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5) :564-591.

[4]周冉, 徐维平, 王莉, 等.米氮平和氟西汀治疗成人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Meat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10 (2) :196-202.

[5]郑雅莲, 解恒革.老年抑郁症及其药物治疗[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 3 (1) :45.

[6]王小青, 胡永年.抑郁症的中医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 2012, 34 (5) :35-37.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案例分析 篇9

关键词:临床药师,合理用药,案例分析

临床药学随着现代药剂学、临床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医药结合型的综合性药学分支学科。以合理用药为核心进行研究, 通过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 探讨药物的应用规律, 保证临床患者合理用药, 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达到药物使用安全、有效的目的。从2009年7月至今, 我院施行药师下临床制度, 今笔者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分析。

1 哮喘患者治疗方案调整

患者1, 女性, 55岁, 以“间断喘息发作8年, 再发40min”入院。自用沙丁胺醇吸入剂无效, 急来医院。查体:呼吸急促困难, 三凹征阳性, 说话困难, 心率 (P) 110次/min, 呼吸 (R) 24次/min, 血压 (BP) 158/92mmHg (1mmHg=0.133kPa) , 肋间隙增宽, 桶状胸, 主动呼气, 双侧呼吸音降低, 呼吸未闻高调哮鸣音。动脉血气pH7.42, 二氧化碳分压 (PCO2) 42mmHg, 氧分压 (PO2) 88mmHg, HCO 3~23mEq/L, 血氧饱和度90%, 呼气峰流速175L/min。胸片未见急性病变, 未见致密影。诊断为:哮喘急性发作。用药史:沙丁胺醇定量吸入剂, 2喷, 1~2次/d;烟酸, 口服, 1500mg, 2次/d;洛伐他汀, 口服, 20mg睡前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口服, 60mg, 1次/d;赖诺普利, 口服, 10mg, 1次/d。过敏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

分析: (1) 沙丁胺醇剂量应为:1~2喷 pm, 一日不超过12喷; (2) 本例患者应属于哮喘的维持治疗, 所以可以不用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治疗, 而应加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氟替卡松或布地奈德等进行维持治疗; (3) 患者采用赖诺普利治疗高血压也有不妥, 因为赖诺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物, 它的不良反应可以引起干咳, 同时会使体内缓激肽水平升高, 均为哮喘的诱因。故该患者在临床药师的建议下, 选用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5mg, 1次/d, 晨间服用; (4) 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也有不妥, 因阿司匹林为诱发哮喘的药物因素; (5) 洛伐他汀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其副作用可以引起骨骼肌溶解, 当与烟酸合用时, 可以使这一作用增强, 患者可以出现肌肉酸痛无力的症状, 故建议停用烟酸。

入院后6h, 患者恢复正常呼吸节律。按照临床药师推荐的治疗方案, 患者的呼气峰流速上升, >70%, 可以持续24h以上, 只有轻微的喘鸣音且呼吸困难减少。患者自述“感觉好多了”。随着治疗的继续, 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而出院。患者住院期间, 列出需告知患者的信息, 如吸入技术、快速缓解药物和长期控制病情药物的不同, 需要避免哮喘发作的诱因。

2 肺部感染药物治疗方案调整

患者2, 男性, 62岁, 因“左基底脑出血并脑疝术后1个月”入院治疗, 又肺部感染10d, 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转入诊断: (1) 肺部感染; (2) 左基底核脑出血并脑疝术后。转入后体温波动在38.5~39.2℃, 第一次痰培养结果为:产碱假单胞菌,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敏, 对氟喹诺酮类耐药。临床医师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1次/8h, 联合阿米卡星0.4g, 1次/d, 静脉滴注, 3d后仍发热。第二次痰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 对亚胺培南耐药,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敏。临床药师建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继续用, 调整用量为1次/6h, 停用阿米卡星, 连用阿奇霉素注射液0.25g, 1次/d静脉滴注。主管医师采纳了药师的建议, 患者于用药48h后体温下降, 4d后体温正常, 肺部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分析:临床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近年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首选药[1], 与阿米卡星联合有协同作用, 但对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考虑与用药剂量及细菌产生被膜的耐药机制有关。中敏药物选用较高剂量, 调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量为4.5g/6h。患者因肺部感染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有深静脉制管、气管插管等生物医学材料侵入性的操作, 这些都是形成生物被膜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生物被膜是指细菌吸附于惰性物体或机体黏膜表面, 通过分泌物将细菌相互黏附而形成的膜状物。BF可以保护细菌, 导致感染迁延不愈。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被膜。而阿奇霉素对BF具有较强的穿透作用[2], 抑制BF中主要成分多糖蛋白复合物的合成酶, 妨碍多糖蛋白复合物形成, 破换生物被膜结构, 有利于其他抗菌药物渗透[3]。本病例中, 可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易于渗透入细菌体内, 杀灭形成BF的致病菌, 使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3 心力衰竭患者的用药调整

患者3, 男性, 70岁, 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住院期间检查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200IU/L, 明显升高。原医嘱为甘草酸二胺注射液, 临床药师建议改用硫普罗宁0.2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1次/d。

分析:甘草酸二胺注射液虽然保肝降酶作用也很好, 但是因其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可引起水钠潴留, 对心力衰竭患者是禁忌。

4 药师处理涉药纠纷

患者4, 女性, 64岁, 胃出血入院, 诊断为胃溃疡, 医嘱为泮托拉唑粉针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 护士在输液时错将另一患者的奥美拉唑针40mg加于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给他输注, 患者家属发现后立即要求护理人员停止输液, 并将未输完的半袋药品保留, 要将医院告上法院。医护人员马上对其致歉, 并解释都是消化科用药, 不会出现异常情况, 但并未取得家属的信任, 家属随后多方咨询律师如何处置。笔者向其说明此两种药物作用基本相同, 都是抑制胃酸分泌的, 并拿出两药的说明书指导给他看, 同时还翻出《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中质子泵抑制剂一章, 详细解释两种药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在40mg的情况下二药作用区别不大, 都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出血最佳药品, 不良反应类似。在耐心的解释下, 患者家属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然后护理人员和医生再次致歉, 患者这瓶输液的费用由科室承担。

分析:在发生涉药纠纷时, 患者或其家属一般都比较担心药物会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不管这种影响当时发没发生, 其担心都是存在的, 这时医生或护士对其解释时, 难免会有解脱自己的责任、有意隐瞒药物的危害之嫌, 由此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所以再做什么工作也无济于事, 甚至适得其反。如果临床药师适时介入, 运用自己对药物的熟悉情况, 利用药物资料详细分析药物作用的预后情况, 患者及家属这时比较容易接受, 因为药师不是直接的当事人, 对其的抵触情绪会比较小。

5 讨论

药师下临床指明了药学服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成熟的工作模式需要长期实践摸索才能不断地完善。通过对就医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合理用药教育, 使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用药信息, 正确的服用和保管药物, 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同时通过实施药师下临床制度, 推动合理用药工作向着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晓珊, 陈新梅.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 (5) :364.

[2]徐莉莉, 张杰, 杜小玲, 等.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8) :187.

临床症状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癌患者198例, 男119例, 女79例, 年龄分布为44~79岁, 平均年龄为 (61.25±3.4) 岁, 其中99例患者为左半结肠癌, 均伴随有肠梗阻症状, 99例患者为右半结肠癌。对患者进行病理诊断, 结果显示共计有109例为类腺癌, 89例黏液癌。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常规检查, 并进行术前准备, 给予患者适量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急性肠梗阻患者应禁食, 对胃肠进行减压, 改善患者体液平衡。对9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切除吻合术, 术前行全身麻醉, 对阑尾进行切除, 并由阑尾残端插入导尿管后将其缝合, 在近端肠管靠近肿瘤的部位将其切开, 将肠内容物排清后, 对肠道进行灌洗, 将导尿管作为盲肠造瘘管, 术后2周将其拔除。

对9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切除, 充分游离拟切除肠管, 把末端回肠牵拉至切口外, 在回肠与盲肠最接近的位置将其切开, 然后将肠内容物排清, 然后将盲部15cm位置的横结肠切断, 并将其送检。

在手术过程中, 将胃肠灌洗干净后, 灌入200ml的0.5%甲硝唑并置入7d腹腔引流管, 术后扩肛, 并给予患者输血等常规术后处理。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同时对其主要症状腹泻、腹痛、便血及便秘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癌胚抗原 (CEA) 水平和CA199水平进行评估比较。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 部分消失。无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任何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本文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对组间比较结果进行χ2检验, 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病理变化

术中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其中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 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见表1。由表1中数据可知,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明显改善, CA199和CEA水平下降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2.2 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的变化

见表2。由表2中数据可知, 患者的腹泻、腹痛、便血及便秘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 常见于乙状结肠、升结肠、盲肠和横结肠等部位。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对于肠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治疗肠癌的主要方法为手术切除, 由于结肠的黏膜血液较少, 因此癌细胞最深只侵袭到下层黏膜, 具有较小的淋巴转移危险[2]。

本文中对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Ⅰ期切除吻合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期Ⅰ期手术切除,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左半结肠癌患者出现4例吻合口瘘, 主要是由于左半结肠的肠壁较薄, 其血运和胶原代谢情况差于右半结肠, 同时由于左半结肠内存在有较黏稠的肠腔粪便, 因此极易对创口造成感染。

部分研究中, 对肠癌患者实施Ⅱ期闭瘘, 以降低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可能性。本文中, 通过术中严格掌握患者的手术适应证, 即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及时进行Ⅰ期切除, 避免癌细胞扩散, 以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同时, Ⅰ期切除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在肠癌手术过程中, 要对肠腔进行充分灌洗, 避免发生感染,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3]。

综上所述, 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 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外科手术疗法治疗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癌患者198例, 对9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Ⅰ期切除吻合术, 对9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同时对其主要症状进行记录分析,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癌胚抗原 (CEA) 水平和CA199水平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无1例死亡。术后4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发现吻合口漏, 经治疗后愈合。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患者的腹泻、腹痛等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 其CA199和CEA水平下降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 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肠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彭淑牖, 何小伟, 刘颖斌, 等.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安全保证——彻底快速而无污染的肠减压术[J].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5, 4 (1) :8-11

[2]彭龙祥, 黄林峰, 李磊, 等.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8, 18 (15) :1419-1420.

胸部创伤临床诊治分析 篇11

【关键词】胸部创伤; 诊治; 适应症

随着现代交通及高层建筑的发展, 严重胸外伤在创伤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多 胸部创伤在创伤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仅直接影响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引起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 而且常合并全身多处复合伤, 往往病情变化快, 死亡率较高。 本文就2004 年10 月至2011 年12 月收治80例胸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 80 例, 男 35 例, 女 45 例; 年龄 12~ 70 岁 其中胸部闭合性损伤15 例, 开放性损伤65 例 损伤原因: 道路交通伤35 例,锐器刺伤25 例, 摔伤20 例 。合并伤情况: 头部损伤20 例, 心脏损伤2 例, 右心房破裂1例, 心包破裂1 例; 躯干损伤40 例, 其中39 例合并有皮肤擦伤或皮下淤血斑 。腹部闭合性损伤15 例, 其中腹壁挫伤 71 例, 腹内脏器损伤 6例中, 脾破裂4 例, 肝破裂2 例, 胃破裂及膈肌破裂2例; 腹部开放性损伤10例, 其中网膜穿透伤, 胃及十二指肠水平部损伤2例。

1.2伤情分类 呼吸困难 胸痛32 例, 昏迷10 例。 胸痛伴头痛30 例, 腹痛10例( 其中 5例伴有恶心 呕吐) 肋骨骨折45 例, 其中单根骨折 15例, 多根 20 例, 多根多处骨折 10例, 浮动胸壁10例, 胸骨骨折2 例 、血气胸64 例, 张力性气胸20例, 合并有肺挫裂伤51 例, 创伤性窒息2例, 湿肺2 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 例。

1.3治疗与转归 80 例中保守治疗 15例, 采用抗休克 、胸穿、 胸腔闭式引流等综合性治疗措施。剖胸手术70例, 其中行肺修补或肺叶切除40例, 胸壁胸内血管结扎或修补 20例,膈修补5例, 支气管修补 2 例, 胸内异物摘除 食管破裂修补 凝固血胸血块清除各 1例。重度肺挫伤2例, 连枷胸10例, 延迟性血胸 2例 。手术治疗的70例中死亡1 例, 死亡原因: 心房破裂1 例。

2治疗

2.1抢救措施 近几年交通事故和锐器伤在胸部外伤中为主要原因 呼吸和循环紊乱是胸部外伤后两个最严重的后果 最常见的问题是: 呼吸道梗阻 、连枷胸 、开放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 、心包填塞、 维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咽部和上呼吸道的血液、呕吐物等, 抬高下颌角、 改进呼吸通道, 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上, 鼓励患者行有效咳嗽排痰, 是清除支气管内痰液和血液最简单的方法, 必要时行鼻导管吸痰和纤支镜吸痰, 严重者可考虑行气管切开术[1]。

2.2 保守治疗。 无明显开胸手术指征者可行穿刺引流术, 包括心包减压、 胸腔穿刺 、胸腔引流 、纵隔引流等 应注意选定位置的准确性 操作的规范性, 以避免损伤临近器官, 更要注意无菌避免感染。

2.3 肺挫伤的治疗 对于局部性肺挫伤不需特殊治疗, 一般7 ~ 10 d 可自行吸收。 严重的肺挫伤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鼻导管多次吸痰若效果不佳, 则及早行气管切开正压呼吸, 在组织充分灌注的情况下, 限制输液量, 给予利尿剂, 适量输入血浆或白蛋白以维持正常的血浆渗透压, 减轻肺间质水肿, 早期短期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肺挫伤后常有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 当8 kPa( 60 mm Hg) > PaO2 > 6. 7kPa( 50 mm Hg) 肺内分流 25%时, 应及早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治疗。

2.4气胸治疗:气胸一般分为闭合性、开放性和张力性气胸三类。

2.4.1闭合性气胸治疗:小量气胸不需治疗,可于1一2周内自行吸收。大量气胸,需进行胸膜腔穿刺,抽尽积气,或行胸膜腔引流术,促使肺及早膨胀,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4.2 开放性气胸治疗:用无菌敷料如凡士林纱布加棉垫封盖伤口,再用胶布或繃带包扎固定,使开放性气胸转变为闭合性气胸,然后穿刺胸膜腔,抽气减压,暂时解除呼吸困难。病人送至医院后,进一步的处理是:给氧和输血补液,纠正休克,清创、缝闭胸壁伤口,并作闭式胸膜腔引流术。如疑有胸腔内脏器损伤或活动性出血,则需剖胸探查,止血、修复损伤或摘除异物。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和早期活动。

2.4.3张力性气胸治疗:原则:立即排气,降低胸腔内压力。 可以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必要时手术治疗。

2.5血胸治疗

2.5.1非进行性血胸:小量血胸可自然吸收,不需穿刺抽吸。若积血量较多,应早期进行胸膜腔穿刺,抽除积血,促使肺膨胀,以改善呼吸功能。早期施行闭式胸膜腔引流术有助于观察有无进行性出血。

2.5.2进行性血胸:首先输入足量血液,以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须及时剖胸探查,寻找出血部位。如为肋间血管或胸廓内血管破裂,予以缝扎止血。肺破裂出血,一般只需缝合止血。如肺组织严重损伤,则需作部分肺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大血管破裂,往往修补裂口困难,多需在体外循环下行人造血管移植术。

2.5.3凝固性血胸:最好在出血停止后数日内剖胸,清除积血和血块,以防感染或机化。对机化血块,亦以在伤情稳定后早期进行血块和纤维组织剥除术为宜。至于血胸并发感染,应按脓胸处理。

2.6肋骨骨折。1、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治疗:骨折的断端因有上、下完整的肋骨和肋间肌支撑较少错位、重叠,多能自行愈合。2、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主要是多根肋骨骨折形成连枷胸处理,创伤性浮动性胸壁又称连枷胸, 若胸壁软化范围较小,除止痛外尚需局部压迫包扎。大块胸壁软化或两侧胸壁有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因反常呼吸运动、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血痰阻塞气道,病情危重,需采取紧急措施: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咳嗽无力、不能有效排痰或呼吸衰竭者,要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利抽吸痰液、给氧和施行辅助呼吸。

胸壁反常呼吸运动的处理有: (1)包扎固定法:适用于现场或较小范围的胸壁软化。用厚敷料、沙袋压盖于胸壁软化区,再粘贴胶布固定;或用多带条胸布包扎胸廓; (2)牵引固定法:适用大块胸壁软化或包扎固定不能奏效者。在局部麻醉下,消毒胸壁软化区,用无菌巾钳经胸壁夹住中央处游离段肋骨,再用绳带吊起,通过滑轮作重力牵引,重量约2一3kg,使浮动的胸壁复位。固定时间为1一2周。此法不利于病人活动。另一种方法在伤侧胸壁放置牵引支架,把巾钳固定在铁丝支架上,病人可起床;(3)内固定法:适用于错位较明显、病情严重的病人。是一种严重的胸外伤,大多数人认为胸壁固定是重要治疗措施[3]。切开胸壁,在肋骨两断端给予肋骨环抱器钢板内固定或分别钻洞,贯穿不锈钢丝固定。

2.7复合伤的治疗 对疑有肝 脾 肾 胃肠等腹内脏器损伤应进行严密观察, 如出现下列情况的应高度怀疑胸腹联合伤的存在: 胸部损伤后, 腹部出现内出血 、游离气体、 弥散性腹膜炎表现, 或腹部渐塌陷, 胸部能闻及肠鸣音; 经胸穿刺能抽出消化道内容物或经胸腔引流管或胸背部伤口流出消化道内容物; 胸腹部 X 线片发现腹内脏器疝入胸腔; 如疑有腹部损伤,应尽早剖腹探查; 对有颅内血肿 脑挫伤等颅脑损伤有手术指征者, 经头颅 CT 检查确诊后应行开颅手术[4]。

2.8剖胸探查适应证(1)脉搏逐渐增快、血压持续下降;

(2)经输血补液后,血压不回升或升高后又迅速下降;(3)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等重复测定,持续降低;(4)胸膜腔穿刺因血凝固抽不出血液,但连续胸部X线检查显示胸膜腔阴影继续增大;(5)闭式胸膜腔引流后,引流血量连续3小时每小时超过200ml。(6)张力性气胸与支气管断裂;(7)胸骨旁横行裂伤;(8)有多个或大块异物存留于危险部位。(9)膈肌破裂;食管破裂。

参考文献

[1] 王玉阶.胸部创伤 1000 例治疗.中华创伤杂志, 1992, 8( 3) : 152

[2] 田子补, 周清华.胸部创伤166 例临床治疗体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990, 6( 2) : 102.

[3] 顾恺时.胸心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451.

临床症状分析 篇12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l,临床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暴发流行。2008年我国多个省份出现流行, 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我国政府于2008年5月2日将其列为丙类传染病[1]。作为县级定点医院, 我院自2008年4月24日至2008年9月30日共收治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157例。对收治的临床诊断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并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4月24日至2008年9月30日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

1.2 方法

对所有收入本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患儿的一般信息及临床表现由专人进行登记。同时查阅了本科近10年的出入院登记及其中收治的手足口病病案。对其中的由县级专家组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 (试行) 》标准确认的临床诊断病例 (在标准颁布前的病例由笔者进行了复核) 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4日前本院共收治手足口病3例。此后至2008年9月共收治临床诊断病例157例。病程5~11d, 平均为6.82±1.12d。住院4~10d, 平均为5.96±0.88d。全部治愈出院。

2.1.2 人群分布:

157例中, 男110例, 女47例, 男女之比为2.34:l;同期收治的其他疾病的男童和女童分别为774例和434例, 男女之比为1.78:l;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18, P>0.05) 。发病年龄最小的5个月, 最大的10岁6个月;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 占82.80%。各年龄组的发病人数见图1。幼儿园和学校45例, 占28.66%, 其余为散居儿童。

2.1.3 地区分布:

全县各个镇及辖区内的监狱管理局均有发病。另有4例来自县外周边地区。157例中, 来自农村的145例, 占85.99%;城镇12例, 占14.01%。

2.1.4 时间分布:

自5月2日后, 住院病例大幅上升, 至5月中旬达高峰, 6月中下旬有所下降, 7月中旬再次出现高峰, 7月下旬后明显下降, 8、9月继续下降。各月收治的人次数见图2。

2.2 临床表现

2.2.1 一般表现:

157例中有发热表现者128例, 占81.53%。其中低热83例 (64.84%) 、中度热26例 (20.31%) 、高热18例 (14.06%) 。发热持续时间1~6d, 平均1~3d, 热型不定。腹泻17例, 占10.83%。有4例出现嗜睡表现, 其中2例出现在退热;1例出现肌震颤现象。但均不具备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另有部分病例有食欲减退、咽疼、流涕、咳嗽等表现。先发热后出疹者54例, 占发热病例的42.18%;发热同时出疹或关系不明确者74例, 占发热病例的57.82%。

2.2.2 皮疹表现:

157例中手足臀部等部位有皮疹者146例, 占92.99%。其中手掌、足底、臀部均有皮疹且形态较典型者47例 (32.19%) 、手足有皮疹者71例 (48.63%) 、手或足有皮疹者18例 (12.33%) 。膝、肘关节单独或同时有皮疹者15例, 占皮疹病例的10.27%;大腿、腹部等其他部位有皮疹者12例, 占皮疹病例的8.21%。皮疹多先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 1~2d后转为水疱疹, 疱疹液较混浊;约米粒至黄豆大小, 呈粗米粒状或椭圆形;消退时间为发病后的5~8d;消退后无色素沉着。没有观察到有明显搔抓的患儿。

2.2.3 口腔表现:

157例中出现口腔黏膜疱疹者77例, 占49.04%。其中, 伴有明显流涎和 (或) 拒食者24例 (49.04%) 。分布于颊黏膜、软硬腭、舌、唇及齿龈黏膜, 以颊粘膜、软腭及舌侧缘最多见。

2.2.4 辅助检查:

血白细胞升高者31例, 占19.74%;降低者8例, 占5.94%。心电图检查86例, 发现窦性心动过速或ST-T段改变等异常者7例, 占检查者的8.14%。胸部X线检查 (胸片) 26例, 呈现支气管炎、肺炎等影像学改变者9例;心肌酶谱异常者4例;肝功能轻度异常者1例。部分患进行了血糖和颅脑CT等检查, 均未发现异常。部分病例由疾控部门采集了病原学检查的相关标本, 未收到结果。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 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2]。其病原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 B组的2、5型, 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 无严格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流行期间可造成托幼机构、家庭的聚集发病现象[3]。本文资料的三间分布与此相近, 但男女之比较国内报道的为高[3,4]。与同期因其他疾病住院儿童比较, 发现其性别构成比也较高, 达到了1.78:l;提示本文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差异主要源于本院住院儿童性别构成比的整体差异。另外, 本文资料显示5月上中旬和7月中旬有2个高峰。5月份的住院病例大幅上升考虑与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相关;7月中旬上升的原因是否与学校 (托幼机构) 放假有关尚不清楚。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2~7d, 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 多数患者突然起病。约半数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 多在38℃左右, 热程2~7d[1]。本文资料的发热及发热与出疹的关系与此一致。本病的皮疹具有特征性, 其典型表现为呈离心性分布的斑丘疹或水疱疹。即皮疹多出现于手心、足底、肛周及肘、膝等肢体远端部位, 先为粟米样斑丘疹继而形成约黄豆大小的疱疹, 内有混浊液体, 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一般无疼痛及搔痒, 皮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 然后消退, 愈合后不留痕迹。口腔黏膜疱疹是本病的又一临床特点, 主要在软腭、硬腭、舌尖、颊黏膜等部位, 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后者可引起患儿的哭闹与拒食。本病的病情轻重不一, 但多较轻, 预后良好, 但少数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本组资料的临床特点与文献资料相符。

参考文献

[1]张艳玲, 邓莉.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医刊, 2008, 43 (7) :482-483.

[2]李彦敏.手足口病流行与防治[J].临床荟萃, 2008, 23 (16) :1144-1146.

[3]王艳斌, 赵红, 何梅英, 等.中国临床医生[J].手足口病320例临床观察, 2008, 36 (7) :536-537.

上一篇:护理风险意识及管理下一篇:新年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