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幼儿护理特点分析

2024-05-19

临床幼儿护理特点分析(精选7篇)

临床幼儿护理特点分析 篇1

现对该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声带息肉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肠道病毒 (VE71) 感染诊断指南 (2008年版) 》中, 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按照传染病上报告系统要求进行上报。入院后, 均进行血尿常规、血糖、C反应蛋白、心肺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光片以及VE71病毒检测等。

1.2 方法

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分析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季节、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

1.3 治疗方法

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并发症的治疗以及营养支持治疗。 (1) 抗病毒治疗: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为阿糖腺苷, 并于发热48 h内使用, 病程一般为5 d。 (2)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退热治疗、止吐止惊治疗、降颅压治疗以及补充维生素治疗等。高热的患者给予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联合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患者给予甘露醇治疗, 必要时给予呋塞米治疗。抽搐严重的患者给予地西泮灌肠治疗。呕吐严重的患者给予止吐剂治疗。 (3) 并发症治疗:伴有感染的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伴有心衰的患者给予强心剂治疗。 (4) 营养支持治疗:给予患者免疫球蛋白大剂量应用。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组间对比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比例

130例患者儿中, 男性患儿91例, 女性患儿39例, 男女比例为2.33∶1, 男性患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患儿 (P<0.05) 。患儿的年龄3个月~6岁, 平均 (2.86±0.37) 岁;其中以1~3岁患儿共96例, 占73.85%。见表1。

2.2 时间分布

2例患儿于4月份发病, 42例患儿于5月份发病, 42例患儿于6月份发病, 22例患儿于7月份发病, 13例患儿于8月份发病, 9例患儿于9月份发病, 5—6月份发病的患儿数达到84例, 占64.62%。

2.3 检查结果

130例患儿中, 73例患儿胸部X光片可见肺纹理明显增粗和模糊;3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较正常值低, 83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较正常值高, 44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正常;30例患儿的血糖增高;69例患儿的C反应蛋白增高;93例患儿的淋巴细胞计数较正常值高;71例患儿的心肌酶增高;24例患儿的转氨酶增高;68例患儿的碱性磷酸酶增高;EV71病毒检查结果, 106例患儿为强阳性、19例患儿为弱阳性、5例患儿为阴性。

2.4 临床特征

129例患儿有明显的发热症状;123例患儿有明显的惊颤症状;107例患儿有明显的皮疹症状;89例患儿精神明显较差症状;76例患儿有明显的呕吐症状。

2.5 并发症

112例患儿伴有扁桃体炎;40例患儿伴有肺炎;9例患儿伴有脑炎;6例患儿伴有上呼吸道感染;3例患儿伴有呼吸衰竭;3例患儿伴有肺水肿;2例患儿伴有循环衰竭;1例患儿伴有心肌炎;1例患儿伴有肠炎。

2.6 转归

130例患儿中127例患儿治愈后出院, 2例患儿未愈出院, 1例患儿死亡。

2.7 住院天数

130例患儿住院天数5~10 d, 平均 (7.56±1.34) d。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的护理

患儿在生病后, 心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护士需要与患儿多进行沟通, 多与患儿接触, 对患儿进行抚摸, 可以有效的增加患儿的安全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容易恶化, 因此需要让患儿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让家属与患儿沟通时也要保持良好的态度, 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消毒和基础护理

医务人员以及患儿家属要加强手部卫生的处理, 在与患儿接受前要对手部进行清洗和消毒。保持患儿的室内安静, 让患儿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每日对患儿室内进行至少3次空气消毒。对患儿的衣物以及室内用品每日进行暴晒。床单要及时进行更换。并做好患儿的皮肤和口腔的护理。

3.3 发热的护理

发热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最主要症状, 该组研究中, 130例患儿中, 有129例患儿有明显的发热。首先需要保持患儿室内的温度在23℃以下。高热的患儿以物理降温为主, 间断性的对患儿的头部、颈部以及耳后进行冰敷, 同时要注意防止冻伤;中等热度的患儿使用温水进行擦浴, 如果降温效果不佳, 再使用冰块进行冰敷。并且每日让患儿饮水1 000 mL以上[1]。

3.4 抽搐的护理

抽搐也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最主要症状, 该组研究中, 130例患儿中有123例患儿有明显的抽搐。根据患儿不同的抽搐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对于由颅内压增高以及高热导致的抽搐, 给予镇静剂、退热和降颅压的治疗;对于中枢神经原因造成的给予地西泮灌肠治疗[2]。

3.5 皮疹的护理

对于伴有皮疹的患儿, 要保持床单的舒适整洁, 选择舒适性好、吸水性好的棉质衣服, 并及时修剪患儿的指甲, 并加强皮肤的护理, 每日使用温水进行皮肤的清洁, 禁用碱性或刺激性的沐浴液清洗皮肤。对于发生皮疹感染的患儿, 使用洁尔碘进行涂抹治疗。

3.6 呕吐的护理

分析患儿呕吐的原因, 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的呕吐在使用止吐剂的基础上给予降颅压的治疗。并对患儿的呕吐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要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同时要保证患儿每日适量的饮水。

3.7 并发症的护理

对并发症做到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是可以有效的防止病情的恶化。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需要保护好重要器官的功能, 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4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病急性传染病, 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和亲密接触传播。目前, 手足口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可以取得满意的。控制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以及保护易感人群可以有效的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3]。重症手足口病发病患儿中男性较高, 高发于1~3岁, 因此应对3岁以下男性儿童特别注意, 采取多方措施预防。而发病时间多在4—9月, 在4、5月份发病率最高, 在春季夏季应多注意儿童的疾病防治。临床表现以惊颤与发热为主, 对于这2种症状出现的儿童要及时进行诊断排除与早期治疗。经过对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127例患儿治愈后出院, 2例患儿未愈出院, 1例患儿死亡。表明及时早期治疗与护理能够有效治疗重症手足口病, 死亡率较低。

综上所述, 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密切的观察, 根据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改善患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美英.8例重症手足口病的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2) :1092-1093.

[2]赵莹, 马小花.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1, 2 (7) :52-53.

[3]陈爱民, 潘咏梅, 陈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的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7) :174-175.

临床幼儿护理特点分析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机械通气适应证, 排除严重感染患者、心肌梗死患者、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43例, 患者年龄最小25岁, 最大年龄80岁, 平均年龄 (58.6±3.5) 岁;其中30患者为心力衰竭, 24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20例患者为急性药物中毒, 14例患者为其他;以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选取的88例研究对象中76例患者中为经鼻气管插管, 12患者为经口气管插管;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则在行针对性护理干预:1加强对有效洗手的重视, 医护人员应做到检查、操作及护理前后认真洗手, 特别是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应在每次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都严格按照制度洗手, 以防病原体传播。2气道管理, 气管插管时应做到迅速、准确, 且应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另外在进行拍背吸痰及气管内吸引需2人配合, 且操作者需按照要求配戴口罩、无菌手套等, 吸痰时应利用一次性吸痰管, 并且应定期对吸痰杯、浸泡液等进行更换。同时还应利用浓度为2%的戊二醛对呼吸机、超雾器、吸引器等的接头、储水缸、管道等进行浸泡, 浸泡时间应控制在0.5~1 h, 浸泡后再利用蒸馏水进行冲洗, 晾干备用。护理人员还应定时对呼吸机管道进行更换, 并且应对呼吸机管道内凝水进行定期引流。3口腔护理, 护理人员应利用生理盐水及浓度为2%的碳酸氢钠溶液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洗, 通常每天应清洗2~3次;清洗时应取患者半坐卧位, 以防胃过度扩张;另外, 在采用消化道清洁剂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时还应严格选择用药方案, 常用的用药方案主要有两种:方案一,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头孢噻肟治疗, 治疗时间为4~5 d;同时给予患者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E、诺氟沙星等药物治疗, 并配合进行口腔清洗。方案二,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氧氟沙星治疗, 治疗时间为4 d, 同时给予患者两性霉素B、氧氟沙星肠道给药及口咽清洗等治疗。4全身状态护理, 可给予患者预防性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对于伴有中性粒减少症状的患者则可给予其预防性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同时还应合理的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 确保患者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及蛋白质等。5活动护理,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 比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并且应嘱咐患者应坚持练习3~5次/d, 每次练习时间应控制在5~10 min, 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呼吸肌,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 (28.5±8.1) d, 本组44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4.5%;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 (37.8±9.5) d, 本组44例患者中10例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22.7%;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方式护理后其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医院获得性感染, 近些年来, 随着机械通气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其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并发症也逐渐增多, 据统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可高达21%~77%, 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1,2]。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以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院为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 采用针对性护理方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 并进行了如下总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社区肺炎相比, 二者不仅在病原体分布及流行学特征有较大差, 而且其在临床特征上也有较大差异[3]。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受基础疾病、免疫状态低下及药物治疗及机械通气治疗等的干扰, 因而极易产生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临床特征也极易产生变化, 起病较为隐匿[4]。患者通常伴有发绀加重、肺顺应性下降或气道阻力上升等症状, 部分患者也可突然发病, 且呈爆发进程。呼吸机相关肺炎极易并发肺栓塞、肺损伤、左心衰竭等现象, 临床上通常将抗感染治疗、痰液引流、支持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作为其常用治疗方式。

总之, 在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使通气时间显著缩短, 并可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现象显著减少,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 88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以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4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方式护理后其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使通气时间显著缩短,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现象显著减少,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特点,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陆朝强.重症医学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重庆医学, 2014, 43 (17) :2213-2215.

[2]汪瑾, 巨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临床儿科杂志, 2014, 32 (5) :494-497.

[3]韦艳, 李晓阳, 丁丽丽, 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4, 14 (1) :7-10.

临床幼儿护理特点分析 篇3

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精神障碍发病率亦越来越高, 已成为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我院2007年1月-2009年5月收治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18例, 通过细致观察, 可及时发现护理问题,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8例, 其中男64例, 女54例;年龄60~85岁, 中位年龄71.5岁;精神分裂症46例, 情感性精神病30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5例, 脑器质性疾病18例, 躯体所致精神障碍9例;伴发躯体疾病46例, 高血压13例, 糖尿病12例, 肺气肿20例, 冠心病3例。疗效:痊愈10例, 显著进步60例, 进步40例, 无效6例, 死亡2例。

2 临床特点

2.1 生活处理能力差

本组患者在入院1周内出列睡眠障碍50例, 饮食无规律 (贪食、拒食等) 48例, 不知料理个人卫生38例, 其中大小便失禁10例, 出现定向、计算、语言、操作等方面障碍19例。

2.2 病情复杂

(1) 本组中合并躯体疾病患者占重要比例, 躯体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复杂而重要关系, 躯体疾病可伴有一些精神症状, 也可作为独立疾病而存在。 (2) 体质差, 自理能力差, 甚至完全不能自理者易产生并发症, 如:压疮、肺炎等, 且容易演变成重症, 症状不典型且多变。 (3) 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 可出现冲动伤人等攻击性行为, 造成意外事件发生。

2.3 对药物敏感

因合并躯体疾患, 常需使用多种药物治疗, 而每一种药物在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尤以抗精神病药明显。老年人肝脏解毒功能及肾脏排泄功能减退, 易导致药物蓄积, 更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2.4 性格心理改变

本组患者由于长期患病, 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经济又无可靠保证, 亲人疏于探视, 常担心被家人遗弃, 感到恐惧, 孤独悲观。而一些老年痴呆患者患病后性格改变, 表现为幼稚, 记忆减退, 言语重复, 情绪易激惹, 对危险不知避让, 不知羞耻等。

3 护 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

(1) 每日及时准确测量生命体征。并发症及躯体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作为监测的重点。尤其夜间是消极自杀的常见时机, 而且免疫力相对下降, 自主神经不稳定易引发心脑梗死等急症, 须密切观察其睡眠、睡姿、面色及呼吸率等[1]。 (2) 把有消极自杀及攻击性的患者置于视线范围内, 严格保管危险品, 满足其合理要求, 多做解释工作, 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2 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1) 每日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 定期为患者沐浴更衣, 理发剃须, 根据气温添衣加被, 如出现便秘、尿潴留及时汇报医师处理, 保持患者干净整洁舒适; (2) 保证患者每日足够营养, 对有吞咽困难或木僵患者要耐心、细心喂食,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补液鼻饲, 对于贪食或需限制饮食的患者需妥善保管食品以防偷吃, 对进食过快者应注意防噎食。 (3) 将睡眠障碍患者安置在安静、通风良好的病房, 寻找原因并尽量加以消除, 工作人员查房做到“四轻”, 及时处理兴奋吵闹患者。 (4) 组织患者参加娱乐活动, 如打牌、下棋等。鼓励其参加锻炼, 使其逐步掌握自我照顾、人际关系接触的能力,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3 加强服药监护

(1) 每次吃药时确保药物下肚, 以利控制病情及防止蓄意自杀。 (2) 了解各种药物性能和患者机体情况, 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3)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尤其对缺乏主诉及痴呆患者要留室观察, 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并及时通报医师处理。特殊情况下暂停治疗, 并做好记录, 重点交班。

3.4 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精神病患者一样, 有思维混乱的一面, 也有正常衰老的心理状态, 增加其自信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2], 尊重患者, 对言行幼稚者不能嘲笑, 对言语啰嗦者应耐心倾听, 正确对待其攻击行为, 反复多次向其介绍住院环境及治疗目的, 讲解老年期自我保健的方法, 以减少其恐惧及不安全感, 平时尽可能联系其亲人前来探视, 使其安心住院。

总之, 老年精神病康复护理的任务是艰辛的, 护理人员的角色就是提供支持和帮助, 使老年患者能控制自己, 对自己健康负责, 增强其对精神病的防治能力, 为精神障碍患者的全面康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萍来, 张晓莉, 席春华, 等.老年期精神障碍62例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 11 (2) :146.

临床幼儿护理特点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2011年间收治的62例小儿代谢综合征患者, 其中男30例, 年龄3~11岁, 女32例, 年龄4~13岁,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肥胖、糖耐量异常等, 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将6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 观察组患儿采取舒适型护理,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比较无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 并记录所得数据。

1.2 临床特点

首先对患儿进行疾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代谢综合征主要是由于患儿日常的饮食营养过剩或者是长时间的静坐、运动过少, 从而导致患儿出现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严重影响到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此种疾病导致患儿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点是肥胖、糖耐量异常、脂代谢异常等,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健康成长, 临床医生要对患儿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各项身体指标[2], 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 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1.3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舒适型护理: (1) 心理护理:大多数出现此种疾病的患儿都存在着肥胖现象, 从而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体型, 由此也导致了患儿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从而影响到治疗。针对此种情况, 临床医生及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安慰和鼓励患儿, 告诉其经过治疗后体型会恢复正常, 以促使患儿消除或缓解自卑心理, 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以实现疾病的快速改善。此外, 对于患儿的诉说, 医护人员要耐性聆听, 并对患儿的提问给予恰当的意见, 以使患儿恢复自信和活力, 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更好的面对疾病, 并促进自身病情的快速康复。 (2) 饮食护理:在治疗代谢综合征疾病的过程中, 对患儿进行有效的饮食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上导致患儿出现此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患儿的饮食不合理, 因此, 医护人员要指导患儿家属为患儿合理搭配饮食。首先要为患儿提供一些高营养、低脂肪的食物, 以保证患儿在补充充足营养, 满足自身发育需要的同时还可以降低热量, 以降低体重, 同时医护人员及患儿家属还要指导患儿多喝水, 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3]。此外, 患儿还要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以补充充足的维生素, 从而保证自身机体的正常循环和代谢, 以促进病情的快速改善。 (3) 运动训练:导致患儿出现代谢综合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时间的静坐, 缺乏有效的锻炼[4]。针对此种情况, 医护人员首先要告诉患儿运动的重要性及长时间静坐的坏处, 以使患儿充分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的进行运动。医护人员要指导患儿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 并为患儿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 以使患儿可以持续进行锻炼, 从而达到减轻体重, 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同时也实现自身病情的改善, 以提高生活质量。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

1.4 疗效标准

显效:经过护理, 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各项身体指标有较大程度的恢复, 对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没有明显的影响, 生活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有效:经过护理, 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各项身体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对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经过护理, 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无消失, 各项身体指标没有恢复, 对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仍有较大的影响, 生活质量没有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并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通过对患儿出现代谢综合征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并给予患儿有效的护理, 两组患儿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33例患儿中, 显效18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90.9%;对照组29例患儿中, 显效13例, 有效9例, 无效7例, 有效率为75.9%。通过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可知,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对于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

3 讨论

小儿代谢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对于患儿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针对此种疾病, 临床医生要对患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对症治疗, 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 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患儿出现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可知, 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必须给予其有效的护理, 以保证患儿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其中, 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效果最为显著, 通过对患儿实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 不仅能够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还可以对患儿的病情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从而实现疾病的改善和患儿生活质量的提高。相较于常规护理, 舒适型护理的效果要显著的多, 因此, 此种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62例小儿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 观察组患儿采取舒适型护理,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 对两组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 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观察组显效18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90.9%, 对照组显效13例, 有效9例, 无效7例, 有效率为75.9%,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在对小儿代谢综合症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采用舒适型护理的效果最为显著, 对于患儿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代谢综合征,临床特点,舒适型护理

参考文献

[1]郑晓萍, 徐红贞, 戴小英, 等.儿童代谢综合征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0) :944-945.

[2]朱逞.小儿代谢综合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7) :483-485.

[3]李文静, 古建平, 卫海燕, 等.儿童肥胖并糖代谢异常的护理干预效果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22) :483-485.

临床幼儿护理特点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需进行放疗的脑肿瘤患者79例, 其中男48例, 女31例;年龄27~61岁, 平均45岁;脑胶质瘤22例, 髓母细胞瘤13例, 垂体瘤11例, 颅咽管瘤9例, 室管膜瘤8例, 松果体瘤6例, 生殖细胞瘤6例, 脑干肿瘤4例。患者均经临床、病理或影像检查 (B超、CT或MRI) 确诊, 均符合放射治疗的选择标准, 且放疗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1.2 心理分析

(1) 恐惧心理:长期以来人们就对肿瘤有着片面的认识, 大部分会认为肿瘤是不好治愈的, 尤其是脑内肿瘤, 在大脑内部, 更是危险之极。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恐癌心理就是由于患者缺乏对这种疾病的正确认识, 认为肿瘤是不治之症, 患上脑肿瘤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还有就是其治疗方法较为复杂, 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 人们往往缺乏对各种治疗方法的认识, 对其毒副作用也不是很了解。总之, 肿瘤患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 除了需要相关的医疗治疗外, 也要患者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求生欲望, 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多方支持和关心等。 (2) 绝望心理:绝望情绪大都自恐惧心理发展而来, 由于缺乏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感觉前途渺茫, 而且治疗后, 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这就给患者带来双重打击, 有着生不如死的感觉, 表现出了悲观绝望, 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了希望, 很多人就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加上不注重日常生活起居规律, 许多患者变得心情抑郁, 有人甚至酗酒纵欲、自暴自弃, 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3) 自卑心理:有一些脑癌患者在确诊后便不愿接触社会, 他们怕见同事、熟人, 怕人问询, 变的敏感多疑, 行为孤僻, 变得情绪消沉, 不思做事, 但是仍会担心工作问题、家庭问题以及放疗所需承担的经济费用等, 产生更多的焦虑, 这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十分不利的。应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 多参加社会活动, 脑癌患者也可自发地组织起来, 彼此交流抗癌的经验体会, 共同面对病魔。 (4) 盲从依赖心理:脑肿瘤患者经常病急乱投医, 在治疗中瞒着医生私自用药, 不管是中药、西药还是进口药, 只要听说能治癌, 便会不假思索地吃, 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 轻则浪费钱财, 重则产生不良后果, 影响治疗。另外很多患者都将肿瘤的恢复依赖于家人的照顾、药物的疗效和其他各种治疗, 把日常护理都交给了医护人员, 用这种方式来追求活下去的希望。有时候会乱发脾气, 因为一点小事就苛求、挑剔, 很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我生病我最大, 任何时刻只要自己有需求就要求医务人员随时给予照顾。

1.3 护理方法

(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脑肿瘤患者总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因为疾病使他们不能像往常一样正常生活, 这样不免会变得忧郁、难过, 甚至是暴躁、古怪。因此应该多注意脑肿瘤患者的心理调护, 以促进他们的身心恢复。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 患者需要的不是同情心而是理解, 要多关心他们, 多和他们说话, 多用手和他们进行身体的接触, 比如经常摸他的手, 或者做按摩。要让有偏瘫或语言不利的患者多加练习, 这样一来可以恢复他们的语言功能, 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照顾患者要多一点耐心, 用耐心来理顺他们的脾气, 加快疾病的恢复, 要多注意患者的心理建设, 让他们心情愉悦, 充满信心, 这样机体免疫力就会增加, 疾病也会很快恢复。 (2) 放疗护理: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变化, 准确记录, 对高热、烦躁不安、昏迷甚至脑疝患者应及时抢救,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并发症;对失语者加强指导发音, 注意血象, 每周查白细胞计数, 当低于3.0×109/L应停止放疗, 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并注意保护性隔离;密切观察放疗反应, 如恶心、呕吐、头痛、视力的改变, 开窗处是否隆起、走路是否平稳、颅内压是否增高、意识是否清醒, 如有上述症状出现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2];放疗3~4周会出现头发脱落、局部发痒、色素沉着等, 应注意保护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 勿用碱性肥皂及粗毛巾擦拭, 忌在照射野粘贴胶布、使用消毒剂或刺激性药物或化妆品, 避免冷热刺激, 防止日晒、手抓或剥皮, 应使干痂自然脱落;自理能力差, 尤其是偏瘫、失语、视力障碍的应予以细心照顾;注意患者有无肌肉萎缩, 定时活动肢体, 翻身擦背, 按摩受压部位及骨隆凸处, 预防压疮的发生, 如大小便失禁者加强皮肤护理。

2 结果

79例脑肿瘤放疗患者经过系统有效的护理, 治愈23例, 好转47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88.61%。

3 讨论

脑肿瘤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对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危害。一般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原发性颅内肿瘤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脑神经、垂体、血管残余胚胎组织等;继发性肿瘤指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形成的转移瘤。在当今社会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不良的心理因素容易使原发疾病进展、恶化, 而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增强机体免疫力, 提高抗病能力。所以将脑肿瘤放疗患者的这些不良因素、消极的状态转变为积极状态, 帮助患者面对、克服疾病是每一位临床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治疗脑肿瘤患者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应重视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脑肿瘤放疗期间的患者进行心理分析, 并针对分析结果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护理, 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协助增强治疗效果, 而且还能相对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适当地延长患者寿命, 达到有效的放疗结果。

摘要:目的 探讨患者在脑肿瘤放疗期间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需进行放疗的脑肿瘤患者79例, 对其进行心理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护理, 找出最适合他们的护理方法。结果 79例脑肿瘤放疗患者经过系统有效的护理, 治愈23例, 好转47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88.61%。结论 对脑肿瘤放疗期间的患者进行心理分析, 并针对分析结果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护理, 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增强治疗效果, 而且还能相对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肿瘤,放射疗法,心理过程,护理

参考文献

[1] 栾丽红, 姜晶, 刘长余, 等.脑肿瘤患者术后放疗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329-330.

临床幼儿护理特点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08年12月经血MP-IgM检测结果呈阳性、确诊为婴幼儿支原体肺炎者共87例,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1]。观察组87例中, 其中男51例, 女46例, 年龄均小于3岁, 最小的为2个月, 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对照组110例中, 其中男63例, 女47例, 平均年龄为1岁。

1.2 方法

抽取静脉血2mL, 分离血清, 置56℃水浴箱30min, 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采用日本富士SERODIA-MYCO试剂, 方法为明胶颗粒载体的凝集试验。室温静置3h观察结果, 出现凝集反应, 小于1∶40为阴性, 大于1∶40为阳性。同时, 对患儿的症状、X线表现、肺外表现3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 肺外表现主要是观察心血管、血液、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关节、肌肉有无损害。

1.3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的比较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以发热开始, 87例中有64例发热 (73.5%) ., 咳嗽72例 (82.7%) , 无发热者多以咳嗽为主诉, 呈持久性阵咳或呛咳, 肺部听诊可闻及细湿性啰音42例 (48.27%) , 喘鸣音39例 (44.82%) , 双肺呼吸音粗12例 (13.7%) , 呼吸音低6例 (6.8%) ;对照组发热、咳嗽、喘憋、肺部干、湿性啰音与观察组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2.2 肺部X线表现的比较

观察组胸部X线片检查示:肺部斑片阴影51例 (58.6%) , 间质型改变41例 (47.1%) , 双肺纹理粗11例 (12.6%) ;对照组胸部X线片示病变也多为双侧, 表现与观察组相似, 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3 肺外表现的比较

对照组有肺外表现65例 (71.2%) , 主要为心肌酶 (主要是CKMB) 升高19例 (21.8%) , 腹泻16例 (18.4%) , 纳差14例 (16.0%) , 心律不齐9例 (10.3%) , 心肌受损6例 (6.8%) , 其它3例 (3.4%) ;对照组有肺外表现的41例 (32.7%) , 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3 讨论

目前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中, MP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在国内其发病率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30%, 国外文献报道为50%[1]。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超滤过性病原微生物,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是儿童最常见的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一般认为MP的致病机制为直接侵犯与免疫损伤, MP进入呼吸道后在黏膜表面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紧密附着, 同时释放代谢产物氨、过氧化氢、蛋白酶及神经毒等, 造成相应黏膜上皮的破坏;免疫损伤则与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有关, 人体感染MP后体内最先产生IgM, 而后产生IgG及S-IgA, 另外, MP抗原与人体的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等组织器官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当MP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 并形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呼吸道外的其它靶器官病变, 从而出现该器官组织的相应症状[2]。

通过两组资料的对比分析,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婴幼儿非肺炎支原体肺炎相比, 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及X线改变基本相似,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部X线表现多为双侧, X线改变主要为混合型和间质型[3], 与婴幼儿非肺炎支原体肺炎相似。本组资料中婴幼儿临床常发热、咳嗽为突出表现, 观察组中发热73.5%、咳嗽82.7%, 婴幼儿痰多不易咳出, 易出现较重喘憋, 与对照组临床表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所以诊断MP肺炎除临床表现及肺外表现外, 主要还是依靠血清学检查, 本组观察组全部支原体IgM抗体阳性。

有学者认为MP肺炎肺外表现的发生机制与免疫因素有关, MP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肾、脑和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感染后可产生自身抗体, 引起MP的肺外表现[4]。国内报道MP肺外器官受累可高达50%[5], 病变可累及胃肠道系统,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累及心血管系统临床上常无心肌损害症状或症状轻微, 体检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异常;也可累及神经系统。本组病例显示肺外器官受累为65例 (71.2%) , 主要损害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神经系统等, 各系统损害表现为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 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故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应考虑多器官损害可能, 已避免误诊和漏诊, 尤其是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 除考虑常见的病因外, 还应警惕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及早做血清MP-IgM检测以确诊。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MP) 的临床症状及肺外表现。方法:将确诊为MP的87例患儿 (观察组) 的症状、X线表现、病原学检查等与同期住院的110例婴幼儿非肺炎支原体肺炎 (对照组)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热、咳嗽、喘憋、肺部干、湿性啰音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胸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肺外表现的发生率为74.7%, 对照组 (32.7%) ,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患儿出现发热、咳嗽的同时伴有其它脏器受累时, 应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 尽早进行血清学检查并治疗。

关键词: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表现

参考文献

[1]张含, 尚云晓.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3, 30 (5) :236-238.

[2]项全申.中国儿科专家经验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4:120-121.

[3]李玉萍, 张曦.婴幼儿支原体肺炎30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00, 20 (9) :37.

[4]薛辛东, 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91.

临床幼儿护理特点分析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3年7月~2014年5月, 我院共选取236例腹泻患儿。所有患儿入院后均需要对其大便进行常规RV抗原检测, 将检查结果呈阳性的患儿列入RV肠炎组 (也即观察组) , 本组患儿共计86例, 其中, 男46例, 女40例, 患儿的年龄为5~35 (17.3±5.8) 个月;选取86例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婴幼儿并将其列入对照组, 其中, 男43例, 女43例, 患儿的年龄为7~37 (17.5±5.5) 个月。所有患儿均不存在先天性心脏病, 同时也不存在各种肌肉或者肝肾疾病。且参与本次研究1个月内, 所有患儿均不存在消化道感染或者呼吸道感染现象。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可行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

入院后, 均需要采集两组患儿的大便样本, 并对其实施常规RV抗原检测;次日清晨, 于患儿空腹条件下抽取其静脉血样, 采用连续检测法, 通过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相关指标, 主要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肌酸激酶 (CK) 、乳酸脱氢酶 (LDH) 、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等;针对观察组中存在心肌损害合并症的患儿, 需要对比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肌酶谱的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心肌酶谱的相应指标比较, 观察组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患儿的实际脱水严重程度与其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分析

不存在脱水现象、存在轻度脱水现象以及存在中度脱水现象的患儿比较, 其心肌酶谱的相应指标呈现出递增现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治疗前后存在心肌损害合并症患儿心肌酶谱的具体变化情况分析

本组中, 共计36例患儿存在心肌损害合并症, 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 36例患儿的心肌酶谱的相应指标均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不存在脱水现象组比较, ab P<0.05.;与存在轻度脱水现象组比较, b 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 a P<0.05

3 讨论

在秋季腹泻患儿的发病中, RV始终属于常见的一种病原体。有研究人员借助于逆转录的方式检测患儿体内的RV, 其研究结果表明, 患儿均伴有病毒血症, 且在患儿受感染早期, 便能够检测出特异性的抗体[2]。有研究人员指出, RV会引起多种病变, 常见的病变部位可包括呼吸道、肠道以及心肌等[3]。本研究结果表明, RV会侵害人体肠道系统, 导致婴幼儿出现腹泻症状, 同时也会诱发心肌损害, 本统计表明其发生率高达41.8% (36/86) , 所以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此外, 通过不存在脱水现象、存在轻度脱水现象以及存在中度脱水现象的患儿比较, 其心肌酶谱的相应指标呈现出递增现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 患儿的脱水情况越严重, 其心肌损害病情就越严重, 其原因可能在于, 脱水会导致血液出现浓缩现象, 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的血供, 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心肌类疾病的诊断中, 心肌酶谱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能够有效地反应心肌损害的严重程度[4]。心肌酶谱主要指的是测定心肌酶, 同时也能够用于判断心肌损害等疾病的严重程度。在心肌酶谱的检测中, 操作比较便捷, 且能够获得良好的检测效果, 所以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较广[5]。

本研究提示, 在心肌损害的发病中, RV属于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要给予高度重视。如果能够及时护心治疗, 心肌损害多能恢复。临床上在诊治婴幼儿RV肠炎时, 要充分参考心肌酶谱, 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信息。

摘要:对腹泻患儿的大便进行常规RV抗原检测, 将检查结果呈阳性的86例患儿列入RV肠炎组 (观察组) , 选取86例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婴幼儿并将其列入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心肌酶谱的实际情况、心肌酶谱和患儿脱水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心肌酶升高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实际变化情况等。两组心肌酶谱相应的5项图谱指标比较, 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存在脱水现象、存在轻度脱水现象以及存在中度脱水现象的患儿相比, 其心肌酶谱相应的指标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表现;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 存在心肌损害合并症的患儿的心肌酶谱的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V肠炎常常合并心肌损害, 心肌损害程度与患者病程及脱水程度密切相关, 心肌损害程度多不严重, 治疗后多可短期内恢复。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心肌酶谱

参考文献

[1]何火英.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5) :141-142.

[2]林武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心肌酶谱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9) :1095-1096.

[3]胡秀珍.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测定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24) :54.

[4]安锐, 王洁.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检测及心肌损害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23) :210, 212.

上一篇:导纳分析下一篇:槽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