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2024-06-0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通用8篇)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篇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对症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显效41.1%,有效44.6%,死亡14.3%,总有效率85.7%。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应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知识认知程度,分析临床资料,予以积极检查、诊断、治疗,增加其生存率。

【关键词】 心肌梗死;不典型;急性;特点;治疗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临床中存在极高死亡率,因为临床检测结果与很多疾病存在较高相似性,所以治疗时极易出现误诊现象。临床表现症状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为快速发作现象,若未予以及时治疗极易引发死亡情况,第一次治疗后24 h需对患者予以密切关注,观察患者机体各类指标情况,防止再次发作。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群体主要在老年患者中,因为患者机体功能逐渐降低,检查时有可能出现多种疾病,导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无法得到较为有效确诊,极易出现误诊情况。本文选取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64例,女48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为(66.2±3.4)岁。入院时患者均予以心电图动态检查及心肌酶学检查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典型性胸痛症状,心律失常患者36例,心力衰竭症状者34例,心源性休克者30例,肾功能衰竭者12例。患者具有胸闷、呕吐、突发晕厥等症状。患者基础性病变主要为:并发Ⅱ型糖尿病患者10例,高血压患者32例,脑梗死患者12例,肺心疾病8例,高脂血症患者4例。4例患者误诊成消化道溃疡,误诊为胃炎者4例,误诊作支气管哮喘者13例,急性胆囊炎患者7例,牙周炎患者4例,误诊率达到30.4%。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心电监护、吸氧、低分子肝素钙抗凝、血压测量、予以氯吡格雷防止血小板聚集,止痛,给以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调脂等进行治疗。患有高血压及高血糖者则需对症治疗;并发心源性休克症状、心力衰竭症状、心律失常患者予以对相治疗;患者病情未诊断时,检测患者心肌酶改变,心电图情况,实施积极对症疗法,病情确诊后按照对应措施予以治疗。可以承受静脉溶栓法患者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则予以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患者在治疗时间安排上则按照患者实际病情确定,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劳累是不会导致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降低≥80%,心电图ST-T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患者发作次数降低50%~80%,静息情况下ST段降低治疗后恢复>1.5 mm,T波直立状态;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50%,心电图未得到改善或直接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结果

在本文选取的112例患者中显效者46例(41.1%),有效者50例(44.6%),死亡人数16例(14.3%),总有效率85.7%。讨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讲不无较高比例,但临床检查时,此类疾病存在较为困难诊断。患者产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往往具有较高年龄,人体自身机能出现老化现象,而且患者往往出现其他类型并发症及其他病变病。大部分患者往往都存在其他疾病,例如上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呼吸道疾病等,此类病变在常规检查时其临床症状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较高相似性,例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检查时一出现误诊情况[1]。

心肌梗死大部分因冠状动脉出现闭塞而产生的,有的心肌由于血流中断出现极为严重持续性缺血现象或直接坏死情况。并无典型性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在临床中也较为多见,而且其发生几率因年龄增长而有上升趋势。尤其在并发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年龄超过80岁时。有研究发现,超过60岁老年心肌梗死中出现再梗现象达到59.4%,此情况在临床中往往极少报告被诊断出再梗现象。分析其原因,老年患者痛觉交感神经纤维出现退行性变存在一定关系,老年患者多次心肌梗死使得病灶区神经末梢遭受破坏或并发其他内科病变,例如糖尿病会使得神经系统出现病变无法使痛觉顺利传入,增加痛阈,在心梗发作时无法较显著感知到疼痛。而且面积小时,心肌梗死能够释放出致痛物质量低,无法产生疼痛感,此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无典型性发作因素。心肌长期供血不足导致代偿性侧支循环出现,神经长期缺血使得疼痛敏感度减少。老年患者存在多种并发疾病,即便急性心梗出现疼痛感,也极易受到其他疾病所产生疼痛感掩盖[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身存在的症状及体征特点均无明显典型性,若临床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并未存在足够重视及认知感,极易产生漏诊误诊现象。医务人员在检查是对患者出现怀疑时,需及时实施心电图检查,由此能够有效防止发生误诊情况。在检查过程中,临床医师需对此疾病首发症状与有关变异症状,存在较高认识度及了解度。若患者产生胸闷、无力、气短、消化道病症、原因不明晕厥、心力衰竭、血压降低等疑似患者需及时予以心电检查及心肌酶学动态性检查,发展鉴别诊断时出现片面性及局限性。按照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及血清心肌酶检测结果,且与患者具体病史相结合,通常情况下能够得到准确诊断结果,尤其在检查过程中不可按照1次心电图结果,做出急性心肌梗死判定结果[3]。

总之,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查过程中,积极预防显得极为重要,明确此疾病临床特点,避免发生漏诊误诊情况,在诊断后及时予以对应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愈几率。

参考文献

[1] 刘东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临床处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469.[2] 严爱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11(3):132.[3] 梅秀娟.26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中国保健营养,2013,13(4):1791.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诊治指南中提出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且通过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心肌酶学动态改变等确诊。

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有28例和22例,患者的年龄在60~83岁,平均年龄为(69.1±3.1)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12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9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6例。

1.2方法:观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并辅以心电图监测、心肌酶谱检查等,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

老年人确诊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后,要求在发病后的6 h内接受溶栓治疗,将150万U~200万U尿激酶静脉滴注溶于100 m L生理盐水中进行滴注,控制滴注时间在30 min内。溶栓治疗结束12 h之后,在患者的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液,给药剂量为每次40 mg,给药时间在5~7 d,每天2次。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阿司匹林片、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及常规吸氧、止痛、镇静治疗。

血管再通评价标准[3]: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发生回降,且2 h内的回降程度超过50%;②患者的血清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值提前到14 h,肌酸肌酶(CK)酶峰值提前至16 h;③溶栓2 h内患者的胸痛症状基本消失;④溶栓2 h内,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符合其中任意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情况确定为血管再通。

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观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发症状等,可见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的消化系统症状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共16例,占32.0%,其次依次为呼吸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等,分别占24.0%、20.0%和14.0%,也有少数患者未见典型临床症状,占10.0%。

观察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可见所有患者均有心电图阳性表现(心肌缺血),阳性率为100.0%,其中,合并病理性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的患者45例;合并无病理学Q波的患者3例;合并ST段进行性改变的患者5例;合并ST段下移的患者2例。心肌酶检查阳性率同样为100.0%。

2.2治疗效果:50例患者经溶栓治疗之后,血管再通患者41例,再通率为82.0%。溶栓治疗后2 h内,34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情况,发生率为75.6%。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多有明显的临床特征,而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则多不具有典型症状,且常规检查手段辅助诊断的过程中,心电图、心肌酶谱常规检查都会出现较大的个体表现差异,并导致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使患者的病情耽误,危及生命。

本文对50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诊断结果等进行回顾分析,发现患者均无明显的胸痛症状,这可能与老年患者的痛觉神经功能降低,而疼痛阈值升高有关,也可能与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表现为广泛严重化,侧支循环十分丰富,在发生局灶性梗死的情况下出现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有关,但是这类患者会表现出一些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症状(如心律失常或者咳嗽咳痰)。

另外,实施心电图监测和心肌酶谱常规检查,结果均呈阳性,作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诊断手段,心电图检查方便、快捷、且能在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会表现出ST段抬高型的特异性表现。但是这类患者常属于下壁急性心梗,在具体检查的过程中,可能会因肢体导联与心脏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而出现早期轻微变化无法及时鉴别的情况。

本文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并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作为临床上常采用的治疗方式,其可以促进冠状动脉再通,实现心肌血流再灌注,但这种治疗方法也很容易导致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综上所述,充分掌握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并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多种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50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并了解其治疗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的临床特征多无特异性,但心肌酶、心电图检查的阳性率均为100.0%。结论 掌握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并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治疗观察

参考文献

[1]卢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75-3376.

[2]严俊儒,吴剑弟,李素颀.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17-18.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 篇3

【关键词】不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心肌酶

【中图分类号】R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46-01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得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是内科常见的急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国内报道无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心肌梗死约占13%~34.4%[1],很容易漏诊及误诊。为提高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现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9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患者,其中男64例,女26例,年龄45~83岁,平均65.4岁。所有病例经心电图、血清心肌酶、肌鈣蛋白T检查,符合1979年急性心肌梗死WHO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症状

1.2.1休克 休克为最严重的泵衰竭类型,共9例,死亡3例。大面积心肌梗死如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多为主要原因,临床上同时有体循环低灌注和肺循环淤血的表现。

1.2.2 急性左心衰竭 此类型多为65岁以上老年患者,共20例。当梗死面积大于25%以上,年老体弱者易发生喘憋、大汗、不能平卧等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动态观察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以明确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

1.2.3 心律失常 共12例,与颜景信[2]报道的误诊率大致相似,如窦性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死多见,前壁梗死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1.2.4 以上腹痛伴恶心、呕吐为表现 共33例,特别是下壁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时,膈肌受到刺激以及心排血量降低致组织灌注不足所致,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急腹症;在考虑消化道疾病时,应做心电图、检查心肌酶,除外急性心肌梗死。

1.2.5 以咽喉痛、牙痛、下颌酸胀为症状 共5例。多为老年人,多有糖尿病史。老年人因自主神经变性致痛阈值增高,敏感性差,心肌梗死时异位放散性疼痛突出而胸痛不明显,故出现不典型放散痛时,应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注意了解疼痛性质、缓解方式等具体情况。

1.2.6 以晕厥为症状 共10例。急性心肌梗死因心排出量下降或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失语、一过性意识障碍,常被误诊为脑血管病而延误病情,故应常规查心电图及心肌酶等。

1.2.7 以焦虑、突发躁狂为症状 共l例。是由于缺血或坏死组织刺激心房和心室的受体,使交感神经的活性增强,局部儿茶酚胺增高而出现焦虑、烦躁不安。

1.3 诱因 无诱因者52例,有诱因者38例,其中情绪波动24例,疲劳7例,饱餐饮酒6例,用力排便1例。合并糖尿病64例,高血压病42例,吸烟史40例,脑梗死15例。

2 结果

90例患者经治疗好转79例,死亡11例。死亡患者中死于心力衰竭5例,心源性休克3例,心脏骤停2例,室颤1例。

3 讨论

不典型心肌梗死在老年患者中多见,Pathy报告65岁以上心肌梗死不典型者高达80%,由于症状不典型或无痛,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并发症多,死亡率高[3]。无痛原因主要是老年人机体反应逐渐降低,痛觉阈增高或对痛觉不敏感,或以其他表现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掩盖了胸痛,也可能是由于长期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脏神经病变,减弱或中断了神经传导[4]。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无典型胸骨后疼痛临床症状及表现,可表现为其他部位或器官不适疼痛;心电图有典型心肌梗死的动态演变;血清心肌标记物升高。

3.1 误诊原因 临床医生片面注意突出症状,太过于重视患者主诉;病史采集不详细,被既往史所迷惑;对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缺乏警惕及认识;对发病早期心电图不典型者未及时进行动态观察;心电图表现不典型。

3.2 预防误诊 医务人员对任何一个怀疑对象,及时地做心电图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详细了解病史和密切观察心电图的演变,及时进行血清心肌酶检查,一般可获得正确诊断,不可凭借1次心电图结果而否定心肌梗死可能。对于60岁以上,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等患者,突发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对症治疗不缓解的;有晕厥、抽搐、一过性意识障碍等表现;突发咽痛、下颌痛、牙痛而无相应病灶者都应及时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动态演变,以尽早筛查急性心肌梗死,以免造成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时机。总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年龄大、隐匿性强、临床症状多样化及体征不典型。死亡率高等特征,临床医生要对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变异有足够认识,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动态监测,及时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51.

[2] 颜景信.无胸痛性急性心肌梗死误漏诊2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124.

[3] 钱学贤.现代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2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共收治并出现误诊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49例。其中, 男38例, 女11例;年龄55~78岁, 平均74岁;年龄60岁以上者45例, 60岁以下者4例;并发疾病:高血压病史24例, 糖尿病病史20例, 冠心病病史19例, 脑血管病史17例, 肺心病病史10例。

1.2 临床症状及误诊情况

见表1。

1.3 心电图

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26例, 非Q波性心肌梗死23例, 非Q波性心肌梗死者分别见有ST段抬高伴R波电进行性降低、ST段普遍明显下降、T波倒置而不伴有ST段下降、R波振幅增高、QRS时限增宽、T波电交替等异常心电现象。心肌酶谱:典型心肌酶改变30例, 延长出现心肌酶谱变化19例。

2 结果

本组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连续动态监测明确诊断, 明确诊断时间为入院后0.5~20.0 h, 平均8.5 h。梗死部位:下壁10例, 广泛前壁9例, 前间壁4例, 下壁16例、正后壁4例, 右心室6例。

3 讨论

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笔者大多有典型胸痛临床症状, 胸痛持续时间>30 min, 通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临床症状不能缓解, 心电图和血清酶学动态演变可以明确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生在老年人, 由于年龄较大、心脏植物神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 导致对痛阈的升高, 使得老年人疼痛敏感性下降。老年人一旦发生AMI, 心排血量减低, 易造成脑部血流障碍, 脑供血不足, 脑缺氧加重, 表现为反应迟钝, 痛觉丧失;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易发生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患者的神经末梢受损, 可能出现痛觉传导或感觉神经末梢异常, 或无痛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合并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脑卒中等急危情况, 疼痛临床表现被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所掩盖, 形成无痛的假象;由于老年人冠心病发生缓慢, 冠状动脉闭塞是逐渐发生的, 侧支循环较好, 临床症状不显著[2]。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缺氧, 使得心肌代谢的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脏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经过胸交感神经节1~5, 上传到颅内产生疼痛感觉, 同时痛觉可向C5~T10所支配的任何部位引起放射疼痛, 导致患者出现咽部、下颌、颈、肩部等相应部位疼痛。前壁心肌受到左颈前交感神经支配, 前壁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反射作用, 头痛、头昏[3];由于AMI导致心功能下降, 心排血量减低, 造成脑部血流障碍, 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晕厥、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 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分布于心脏后下壁表面, 当心肌梗死时, 心肌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刺激迷走神经, 可反射性地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电图占用重要的地位, 因高血压导致左心室劳损, 左心室肥大, 导致左胸前导联ST段可表现为斜下形下移, 非常类似心内膜下心梗的心电图改变, 但斜下形的ST段无动态演变;由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发生多支病变, 梗死范围较大, 多处对应性梗死, 梗死部位向量可以互相抵消, 导致不出现梗死图形[4];复发性心梗如发生在原梗死部位, 心电图典型改变也可很少;如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室肥厚, 室内传导障碍或预激综合征时心电图多见无Q波急性心肌梗死[5]。

总之, 通过对本组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观察, 对于中老年患者, 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突发上述临床症状, 应考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 行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 并连续观察, 以防漏诊、误诊, 导致疾病加剧或影响预后[6,7]。

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结果:本组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连续动态监测明确诊断, 明确诊断时间为入院后0.5~20.0 h, 平均8.5 h。梗死部位:下壁10例, 广泛前壁9例, 前间壁4例, 下壁16例、正后壁4例, 右心室6例。结论:对中老年患者, 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突发上述临床症状, 应考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 行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 并连续观察, 以防漏诊、误诊, 导致疾病加剧或影响预后。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梗死部位

参考文献

[1]刘家永, 梁玉华.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与预防[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 11 (8) :101-102.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下册.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67.

[3]姜瑾.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 2004, 11 (1) :22.

[4]黄富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17例误诊漏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5, 18 (1) :89.

[5]张元喧.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 2004, 11 (1) :23.

[6]李民.非典型心肌梗死58例误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8) :132, 145.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篇5

1.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30~40岁2例,40~50岁3例,50~60岁2例,60岁以上5例,平均年龄58岁。

2.误诊情况的分析

2.1 脑血管病。有文献报道称有12%~27.7%的患者首先发生的临床表现为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在患者发生疾病时因为其心律失常及心脏排血量下降等情况致使患者发生脑供血不足。特别高龄老年患者,过往有脑动脉硬化的疾病,其更易于发生此情况。另外患者因为同时发生了急性脑功能不全的情况致使其痛觉发生缺如,从而致使其掩盖了病情,发生误诊。

2.2 急腹症。一些患者发生的疼痛部位在其上腹部,特别是当患者发生下壁心肌梗塞的时候会致使其出現腹痛的表现,且有恶心呕吐的临床表现,一些患者还会有腹部紧张的表现,故易于误诊为此疾病。

2.3 心力衰竭。高龄患者因为各项情况均有衰退的表现,其心肌的功能有明显的下降的表现,此时发生疾病会让心肌情况更加恶劣,故易于出现右心衰竭,当心肌梗塞时可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肿大等心衰症状。

2.4 肺炎、胸膜炎。一些患者发生疼痛的部位不固定,这和患者的脊椎神经受到疾病的刺激为传导到其所分布的范围而致使其出现部位不固定的疼痛。

3.对患者诊断误诊的具体原因

3.1 患者年龄方面的原因。此疾病中老年患者高发,故当患者的年龄比较轻时,没有考虑到此疾病。

3.2 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发生的疼痛部位不固定,没有典型性,其疼痛程度不明显或没有疼痛的感觉。另外患者因为其他症状而掩盖了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故在没有进行辅助检查的情况下会导致误诊情况发生。

3.3 患者的心电图不具有典型性。有报道称约为10%~15%AMI因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心电图不典型性发生的具体原因有患者发生梗塞的部位比较小,多处或对应梗塞,再发梗死,多处小灶性梗死,内膜下梗死及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厚或预激综合征等。如果不联系到患者的病史情况及临床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等情况会很容易致使误诊情况发生。

3.4 对患者进行血清酶学的辅助检查。缺陷门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氨酶对AMI早期诊断(6h内)阳性率不高。

3.5 其他方面的原因。植物神经变性,痛阈的提高,敏感性和反应性差等常使老年人AMI发生反射性疼痛而缺乏典型心绞痛表现,又因诊断思维程度有偏差,鉴别诊断片面性,以局面症状代替整体等,所有这些也会造成误诊。

总之,不管是中老年患者还是青年患者,其临床表现不具有典型性都应要考虑患者是否为AMI疾病,可让患者进行酶学、心电图等检查,并和患者的病史情况、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有效地避免误诊情况发生。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9例, 男12例, 女7例, 年龄60~75岁, 平均68岁。

1.2 发病诱因

14例发病前无明显诱因, 3例因劳累而发病, 2例因生气而发病。

1.3 病史

10例既往身体健康, 5例有高血压病史, 1例有糖尿病史, 1例有冠心病史, 1例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1例有肩周炎病史。

1.4 首发临床表现

4例腹痛、恶心呕吐 (3例伴有腹泻) , 4例肩背痛, 2例牙痛, 2例咽痛, 2例发热, 1例饥饿, 1例咳嗽、气喘, 1例心悸、气促, 1例头痛、右侧肢体无力, 1例面部酸胀。

1.5 诊治情况

2例牙痛就诊五官科诊断为牙周病, 给予止痛、消炎药;1例咽痛就诊五官科;4例腹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有腹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给予解痉止痛、止吐、消炎药;4例肩背痛诊断为肩周炎分别给予局部封闭、止痛、理疗;1例心悸气短给予异搏定、ATP治疗;1例咳喘、不能平卧, 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心衰, 给予解痉、平喘、吸氧等治疗;2例发热分别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给予抗生素治疗;1例咽痛、突然不省人事, 1例突发头痛、右侧肢体无力诊断为急性脑血管以外;1例面部酸胀、持续胸后闷痛诊断为急性胃炎给予氟哌酸、甲氧氯普胺治疗。

1.6 检查方法

19例患者均做心电图检查确诊, 其中7例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例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例诊断为急性下壁合并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例诊断为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2例诊断为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诊断为急性广泛心肌梗死;1例诊断为右室梗死。19例患者就诊时其中6例急查心电图, 5例常规检查心电图, 5例24 h后检查心电图, 2例48 h后检查心电图, 1例4 d后检查心电图。19例患者中8例做心肌酶检查均有相应变化。

1.7 预后

19例患者中8例及时做出诊断并给予溶栓和相应治疗, 痊愈出院;7例好转出院;3例家庭困难自动出院回家治疗;1例由于发病3~5 d未及时确诊, 贻误治疗机会而死亡。

2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已为众多医生所熟知, 但是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痛觉迟钝及神经末梢感觉障碍, 所以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发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较多, 常以无痛或以消化道症状, 咽痛、牙痛、肩背痛、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 其机理可能是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 因为迷走神经位于心脏的后下壁, 当心脏后下壁心肌梗死时产生腹痛、恶心、呕吐、饥饿、腹泻等症状, 本文4例下壁、1例广泛心肌梗死出现上述首发症状;当心肌梗死时, 心排血量下降, 致心源性脑供血不足, 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头痛、头晕、偏瘫, 本文2例患者以上述表现为首发症状;当心肌缺血缺氧, 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脏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经颈脊髓交感神经1~5传入大脑产生痛觉, 痛觉向颈髓2至胸髓4分布的任何部位放射, 而引起胸骨后痛, 肩背痛、下颌、咽及牙痛。本文出现2例以牙痛、2例咽痛、3例肩背痛、1例背部闷胀不适为首发表现的临床症状;当心肌梗死时, 心排血量下降, 心室舒张末期室内压增高, 出现肺静脉淤血, 临床出现咳嗽、气喘、不能平卧, 本文1例以上述表现为首发症状。当心肌缺血缺氧时, 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当坏死组织吸收时出现发热等症状, 本文2例患者以发热为首发表现。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我医院急诊收治并且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不典型心电图的患者39例为观察对象, 入选标准为[2]:①患者表现为安静状态下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或上腹部剧烈且持续大于半小时的疼痛, 伴或不伴胸闷, 经休息和含服 (或静脉滴注) 硝酸甘油无效等经典临床症状;②自发病24 h监测患者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等血清学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③患者心电图表现动态演变且表现为非经典心电图。其中男21例, 女18例, 年龄44~75岁, 平均年龄 (52.3±6.2) 岁。既往史:糖尿病7例, 高血压病15例, 冠心病6例, 高血脂症7例, 无任何病史者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 (日本光电18导联心电图机) , 根据患者心电图变化特征, 分析患者心电图不典型的原因。

2 结果

2.1 患者心电图表现

39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具体表现为:患者ST段弓背样抬高及T波倒置7例, 无Q波、无明显ST段抬高者6例;患者仅有ST-T变化、无Q波9例, 肢导低电压、电轴左偏3例;患者Vl~V3导联R波振幅下降、无ST-T改变6例;动态监测ST-T改变患者3例;患者V3~V5导联U波倒置、后出现ST-T改变5例。

2.2 患者临床表现及与心电图相关性

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共13例, 占33.3%, 死亡患者7例, 占17.9%, 其中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例, 占25.6%, 死亡6例, 占15.4%;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3例, 占7.7%, 死亡1例, 占2.6%。以心电图表现为ST升高为特点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发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心电图表现为非ST升高的患者。

3 讨论

临床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心电图表现为经典的病理学Q波, ST-T弓背抬高及T波改变, 而也有部分病变患者心电图表现不规律, 或者只表现为部分经典改变, 这类患者在临床上被归于不典型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之列。研究发现, 非典型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并且这类患者临床诊断较困难, 往往容易被临床大夫所忽略造成患者救治延迟从而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故应当引起临床大夫的足够重视。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非典型心电图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患者梗死部位面积过小或者梗死时间过短, 心电向量太小不足以在仪器中被记录下来。②患者梗死部位较多, 或者梗死范围广, 并且部位呈对称分布, 使心电向量互相之间抵消[3]。③发生在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此类患者无病理性Q波, 但是有ST普遍压低的情况, 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后继T波改变。④伴有心律失常病史 (预激综合征、室内传导阻滞等) 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 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异常心电图。

有研究发现[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并发症是室性心律失常, 而室性心律失常往往引起患者死亡。本研究显示, 以ST抬高为特征的患者其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率及由此引起的病死率是明显高于非ST抬高患者的。因此, 对于此类患者, 临床大夫更应该注意。对于无法确定的心电图, 务必要行多次检测以观察是否有动态变化, 并且除了观察ST的纵向变化外, 还要观察其横向变化;不仅要看QRS前30~40 ms的改变外, 还要仔细观察其中、后30~40 ms的变化及QRS的宽度改变等。

总之, 心电图对诊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价值巨大, 临床医师要牢牢掌握其变化特征。对于不典型心电图, 应当仔细分析心电图特点, 仔细认真诊断, 并且要借助与患者症状、心电图动态演变及血清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避免遗漏, 防止误诊。

参考文献

[1]薛瑞凤, 庞红梅, 张丽君.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表现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2 (23) :2582-2583.

[2]郭喜梅, 李炎华.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不典型心电图特点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5) :509-510.

[3]向光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其并发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3) :65-66.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探讨 篇8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治疗

现对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期间收治33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减少误诊漏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不典型AMI患者33例, 其中男20例, 女13例;年龄41~89岁, 中位年龄67.2岁。发病到住院时间平均 (42±7.5) h。所有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并经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均符合WHO心脏病学会对AMI的诊断标准[1], 不典型AMI血清心肌酶异常增高和血清肌钙蛋白阳性, 但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或心电图典型改变。

1.2 临床症状

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9例 (27.3%) , 心悸胸闷、呼吸困难8例 (24.2%) , 憋喘、咳嗽6例 (18.2%) , 皮肤湿冷、低血压5例 (15.2%) , 异位疼痛3例 (9.1%) , 晕厥、意识障碍2例 (6.1%) 。

1.3 心电图表现

患者入院后经常规心电图检查, 其中18例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 15例非Q波性心肌梗死。非Q波性心肌梗死者分别见ST段抬高伴R波电进行性降低、ST段普遍明显下降、T波倒置而不伴有ST段下降、R波振幅增高、QRS时限增宽、T波电交替等异常心电现象。

1.4 梗死部位

前间壁8例, 前间壁并前壁13例, 广泛前壁7例, 下壁并前间壁3例, 下壁1例, 下壁并后壁1例。

1.5 误诊情况

误诊为心力衰竭10例、心律失常5例、急性胃炎5例、急性胰腺炎3例、消化性溃疡4例、脑出血2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胆囊炎1例、牙痛1例。误诊时间12h~3d。

1.6 治疗方法

确诊后给予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营养心肌、扩张冠状动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33例患者经治疗后, 好转28例 (84.8%) , 死亡5例 (15.2%) 。其中死于心力衰竭3例, 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各1例。

3 讨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由于症状不典型或无痛, 临床上易漏诊误诊,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通常临床症状不典型, 无胸痛或不以胸痛为主要症状[2], 而以其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以胸闷、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 主要是心肌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 发生率约32%[3]。以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4], 常被误诊为消化性溃疡、胆绞痛、急性胃肠炎等疾病。本组9例 (27.3%) 腹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 可能与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有关, 因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膈肌受到刺激及心排血量降低, 致使组织灌注不足;以异位疼痛为主要表现者不仅与心肌的神经支配及牵涉痛有关, 还可能与上述神经纤维受损、痛阈提高、敏感性差、疼痛部位发生变异有关[5]。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不明显或心电图导联不充分, 仅做12导联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 心电图演变无病理性Q波或非S-T段提高型无典型心电图表现, 过早否定AMI导致误诊[6]。故对疑似心肌梗死者应行导联心电图, 动态观察心电图并结合心肌酶学检测。遇有如T波高尖、ST段下移、T波倒置、V1R波增高等不典型心电图改变, 应间隔2h再行心电图检查, 同时行心肌酶谱检测, 可及时发现AMI[3]。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检测, 即使症状不典型, 根据心电图变化及酶谱也可诊断[3];年龄在40岁以上者心肌梗死典型情况有心电图和心肌酶变化的, 要注意心梗时间及部位;对上腹痛患者经解痉、止痛无效者, 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并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变化;必要时做18导联心电图和/或反复做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记物等检查明确诊断[7];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 及早发现和早治疗, 改善预后。

总之,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年龄大、隐匿性强、临床症状多样化及体征不典型、死亡率高等特征, 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变异应该有足够认识, 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者应立即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动态监测, 及时诊断及治疗, 改善预后, 以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胡国强.不典型心肌梗死39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15) :96.

[2]周春燕.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45例的诊治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2) :133~134.

[3]姚敏.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8) :67.

[4]刘振玉.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 :119~120.

[5]严爱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7) :67~68.

上一篇:折纸教案(小鱼)下一篇:创新举措抓综治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