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

2024-08-18

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共10篇)

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1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病情重, 并发症多, 预后差, 病死率较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增多。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易诊断, 临床表现不典型, 胸痛较少出现,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胸痛者减少, 甚至无痛, 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而延误治疗[1]。为了能够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 笔者对49例出现误诊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共收治并出现误诊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49例。其中, 男38例, 女11例;年龄55~78岁, 平均74岁;年龄60岁以上者45例, 60岁以下者4例;并发疾病:高血压病史24例, 糖尿病病史20例, 冠心病病史19例, 脑血管病史17例, 肺心病病史10例。

1.2 临床症状及误诊情况

见表1。

1.3 心电图

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26例, 非Q波性心肌梗死23例, 非Q波性心肌梗死者分别见有ST段抬高伴R波电进行性降低、ST段普遍明显下降、T波倒置而不伴有ST段下降、R波振幅增高、QRS时限增宽、T波电交替等异常心电现象。心肌酶谱:典型心肌酶改变30例, 延长出现心肌酶谱变化19例。

2 结果

本组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连续动态监测明确诊断, 明确诊断时间为入院后0.5~20.0 h, 平均8.5 h。梗死部位:下壁10例, 广泛前壁9例, 前间壁4例, 下壁16例、正后壁4例, 右心室6例。

3 讨论

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笔者大多有典型胸痛临床症状, 胸痛持续时间>30 min, 通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临床症状不能缓解, 心电图和血清酶学动态演变可以明确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生在老年人, 由于年龄较大、心脏植物神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 导致对痛阈的升高, 使得老年人疼痛敏感性下降。老年人一旦发生AMI, 心排血量减低, 易造成脑部血流障碍, 脑供血不足, 脑缺氧加重, 表现为反应迟钝, 痛觉丧失;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易发生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患者的神经末梢受损, 可能出现痛觉传导或感觉神经末梢异常, 或无痛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合并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脑卒中等急危情况, 疼痛临床表现被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所掩盖, 形成无痛的假象;由于老年人冠心病发生缓慢, 冠状动脉闭塞是逐渐发生的, 侧支循环较好, 临床症状不显著[2]。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缺氧, 使得心肌代谢的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脏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经过胸交感神经节1~5, 上传到颅内产生疼痛感觉, 同时痛觉可向C5~T10所支配的任何部位引起放射疼痛, 导致患者出现咽部、下颌、颈、肩部等相应部位疼痛。前壁心肌受到左颈前交感神经支配, 前壁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反射作用, 头痛、头昏[3];由于AMI导致心功能下降, 心排血量减低, 造成脑部血流障碍, 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晕厥、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 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分布于心脏后下壁表面, 当心肌梗死时, 心肌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刺激迷走神经, 可反射性地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电图占用重要的地位, 因高血压导致左心室劳损, 左心室肥大, 导致左胸前导联ST段可表现为斜下形下移, 非常类似心内膜下心梗的心电图改变, 但斜下形的ST段无动态演变;由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发生多支病变, 梗死范围较大, 多处对应性梗死, 梗死部位向量可以互相抵消, 导致不出现梗死图形[4];复发性心梗如发生在原梗死部位, 心电图典型改变也可很少;如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室肥厚, 室内传导障碍或预激综合征时心电图多见无Q波急性心肌梗死[5]。

总之, 通过对本组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观察, 对于中老年患者, 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突发上述临床症状, 应考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 行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 并连续观察, 以防漏诊、误诊, 导致疾病加剧或影响预后[6,7]。

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结果:本组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连续动态监测明确诊断, 明确诊断时间为入院后0.5~20.0 h, 平均8.5 h。梗死部位:下壁10例, 广泛前壁9例, 前间壁4例, 下壁16例、正后壁4例, 右心室6例。结论:对中老年患者, 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突发上述临床症状, 应考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 行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 并连续观察, 以防漏诊、误诊, 导致疾病加剧或影响预后。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梗死部位

参考文献

[1]刘家永, 梁玉华.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与预防[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 11 (8) :101-102.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下册.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67.

[3]姜瑾.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 2004, 11 (1) :22.

[4]黄富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17例误诊漏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5, 18 (1) :89.

[5]张元喧.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 2004, 11 (1) :23.

[6]李民.非典型心肌梗死58例误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8) :132, 145.

[7]周晓斌.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2) :144.

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2

院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典型AMl42例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2例,诊断均符合WTO诊断标准。男28例,女14例;年龄63~87岁,平均76.2岁。

结果

临床表现:42例患者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16例(38.09%),以头晕、恶心、呕吐、胸口胀满为主者7例(16.67%),以面色苍白、大汗为主者6例(14.29%),以气喘、心悸为主者8例(19.05%),以牙痛为主者2例(4.76%),以咽痛、咽部发紧为主者2例(4.76%),以低血压休克为主者2例(4.76%),突然晕厥者1例(2.38%)。

影响因素:有高血压者29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33例,脑梗死17例。

梗死部位:下壁21例,下壁+侧壁2例,高侧壁9例,前间壁2例,广泛前壁1例,心内膜下4例,右室2例,正后壁1例。

并发症与病死率:合并心力衰竭者16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律失常32例。肺炎3例。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室颤,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讨论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无心前区疼痛,而以并发症为主要症状就诊,这与老年人多合并糖尿病及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有关;且与冠状动脉病变时间长,侧枝循环丰富,病变多见于小分支而非主支有关[1]。因此对老年人突然出现的心力衰竭而无其他原因解释或原有心衰突然加重,原有高血压而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及突然出现的心律失常、休克、晕厥等均应高度怀疑心梗的存在。

AMI时左室舒张末压升高,造成肺瘀血和间质性肺水肿,常出现咳嗽、咯痰、气喘,易误诊为慢性气管炎、慢阻肺、哮喘等,所以对咳嗽、气喘、胸闷或原有慢阻肺突然咳嗽、气喘加重,肺循环瘀血与肺部体征不符者均应考虑AMI。

迷走神经传入感受器几乎都位于心脏下壁的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迷走神经受到坏死心肌的刺激和心排血量的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常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易与上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尤其在老年人由于其分辨能力差,对疼痛不敏感加之内脏疾病引起的疼痛在体表的部位不精确,所以出现了一些与AMI不相符的体征,故对于消化道症状与饮食无关,与体征不符,对症治疗无效者要高度怀疑AMI。所以说对老年人突然发生的急性胃炎、胆囊炎、胆石症等急腹症,对症治疗无效,要想到AMI的可能,立即行ECG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检测,以防误诊。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冠心病伴有胆囊炎时,胆绞痛发作可诱发AMI。

老年人因植物神经变性,敏感性和反应性差,AMI时常以异位疼痛为突出表现而胸痛不明显,常被考虑为局部疾病,对于不好解释的局部疾病如:胸背痛、偏头痛、牙痛、咽痛,应及时查体,做ECI检查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避免误诊、漏诊。

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AMI的发病率呈不断增高的趋势,由于AMI的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在临床上对无法解释的喘息以及其他诱发因素及并发症需高度重视,对怀疑心梗者应反复进行心电图检查及血清心肌酶学检测,以便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本病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故医务工作者必须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

参考文献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共收治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6例, 女性患者44例;年龄最小的是34岁, 最大的是84岁, 平均年龄是 (51.3±1.6) 岁;首先发病的患者49例, 再次发病的患者51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23例, 高血压的患者34例, 高脂血症的患者21例。

1.2 方法

1.2.1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保持良好地沟通, 掌握患者的各项情感变化, 以便及时的给予心理疏导, 积极向患者介绍治疗护理以及恢复的过程, 可以让患者进行自由表达, 针对患者的感受, 给予理解。

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 坚持治疗、配合护理, 就可以对病情进行很好的控制, 针对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原因进行评估。针对病区环境,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进行简单介绍, 以及对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针对病情的治疗方案与相关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经常性的对病房进行巡视, 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担忧, 对其给予帮助及支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良情绪会影响病情, 对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记录。护理人员还要嘱咐患者进行放松运动, 例如深呼吸、听音乐。消除患者的顾虑、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 鼓励患者要增强信心, 配合护理, 以达到最佳水平, 顺利出院。

1.2.2 针对老年患者, 如果有出现难以解释又不明原因的休克、心衰以及包括有腹痛、呕吐以及恶心等急性胃肠道症状。

护理人员就要提高警惕, 防止急性心梗的发生, 及时进行仔细观察, 注意患者的动态变化, 及时做好护理工作。

1.2.3 如果患者持续有剧烈疼痛, 就表示患者的心肌缺氧严重, 患者

的病情在持续发展, 护理人员在此时就一定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以及病情变化。如患者有剧烈疼痛, 护理人员就应及时采取止痛措施, 可以用吗啡、杜冷丁等同时搭配使用, 但是, 要注意防止患者对止痛剂产生依赖而成瘾[2]。

1.2.4 如果有患者因排尿习惯或者是前列腺增生等因素, 而导致排尿困难的, 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排尿护理。

患者因排尿障碍可能会导致心率增快、烦躁不安, 而使病情加重。因此, 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耐心解释, 并及时指导排尿, 在必要时, 进行导尿。同时, 在护理中, 排便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心肌梗死要保持绝对的卧床, 减慢了患者的胃肠蠕动, 而导致便秘, 还有些老年患者前列腺肥大而使便秘加重, 增加了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心肌缺氧致使心脏骤停。所以,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的排便方法, 以及嘱咐患者定时排便, 给予适当的缓泻剂, 例如石蜡油、开塞露。在排便前, 指导患者要口含或者吸入硝酸甘油, 避免用力排便, 以减少在排便时发生一系列并发症[3]。

1.2.5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呼吸、心电以及血压进行密切监测, 特别是对患者的心电监护。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在24h之内发生心律异常情况的概率较高。因此, 护理人员要进行连续性的监护, 特别是针对老年的心梗患者, 其临床的症状大多不典型, 合并症以及其他症状也较多, 以致病情危重。因此, 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变化并做好及时抢救, 避免延误患者病情。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χ—±s) 来表示, 采用t进行检验, 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来表示, 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在本组的10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均成功治愈, 治愈率达到100%, 无失败患者。具体的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现代人健康理念的转变, 治疗手段也已经在不断的完善, 并且护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应该为患者提高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处处为患者着想, 尽一切可能满足患者的各项合理需求, 使得患者的能够保持一个最佳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来完成治疗。通过实施护理干预, 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进而拉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医院应该定期组织培训, 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请一些专家进行宣讲与指导, 以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并定期进行考核, 对于考核不通过的护理人员, 要加强教育与指导, 以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加强护理工作,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与此同时, 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通过本次的研究发现, 通过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护理干预, 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康玉, 严激.急性心肌梗死左主干与前降支近段病变心电图ST段压低的对照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9, 23 (5) :417-419.

[2]李冰, 王建荣, 马燕兰, 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心脏自律性的变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9B) :1-3.

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4

关键词 不典型 心肌梗死 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30

心肌梗死[1]是一种急危重症。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改变、节奏加快和压力增大等因素干扰,不典型心肌梗死也随之增多(占全部心肌梗死者的20%~30%[2]),而对于该病一旦确诊不及时而延误治疗常导致患者死亡。本次对6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治6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且均为初次发病(所有患者最后均得以确诊),同时6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者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和精神障碍,且所有研究对象均能进行正常交流沟通。6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者男49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60.00±5.00岁。伴随疾病分类:高血压病者33例,2型糖尿病者25例,高脂血症者12例,冠心病者7例。

研究方法:回顾性观察与研究6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者基础资料,同时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指定专人负责对6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者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记录,然后将整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取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U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表现统计情况: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上腹痛伴恶心、呕吐23例(38.33%),头晕12例(20.00%),咽痒、咽痛9例(15.00%),咳嗽、咳痰伴气促8例(13.33%),头痛5例(8.33%),左侧肩部疼痛2例(3.33%),收缩压<80mmHg者1例(1.67%)。

心电图表现统计情况: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无典型病理性Q波、ST段无明显抬高或是仅出现轻度抬高、ST段压低<0.2mv,随着病情进展出现上述结果且非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0例患者出现ST段压低>0.5mV,5例患者发生T波倒置。见表1。

入院时心肌酶谱表现统计情况:心肌酶谱无变化29例(48.33%),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轻度升高21例(35.00%),未检测10例(16.67%)。

讨 论

心肌梗死是心内科急危重症之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其发生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诱发局部血小板聚集和附壁血栓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有关[3]。

本次对6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者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且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复杂,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显示,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时上述指标并无明显变化,而是随着病情进展逐步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因此认为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单一的临床症状、体征往往导致误诊,而综合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可以明显提高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断率,从而为及时治疗创造黄金时间,挽救濒死心肌细胞使其功能得以恢复。

另外为进一步降低不典型心肌梗死誤诊率,还应加强相关疾病的鉴别。若是心肌下壁发生梗死就会出现缺血、缺氧而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胃肠道受到刺激,同时加上心脏排血量降低能够造成机体重要器官灌注不足引起诸如上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表现[4],因此应加强与急性胃肠炎等消化疾病的鉴别。对于不典型心肌梗死所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是由于患者心排血量和心室顺应性降低导致脑灌注不足所致,因此应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是高血压等相关疾病进行鉴别。不典型心肌梗死所引起的咳嗽、咳痰、气促的发生是由于心肌梗死时心脏排血量下降诱发心室舒张末压升高造成肺静脉瘀血所致[5],因此对于出现此类表现的不典型心肌梗死者还应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加以鉴别。除上述外,还应加强与肩周炎、慢性咽炎等相关疾病的鉴别。

总之,不典型心肌梗死者临床表现多样复杂且不甚典型,对于该病的诊断应综合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演变,同时加强相关疾病的鉴别对降低误诊率、提高临床诊断率以及早期给予有效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

2 苏爱缨,巫云辉,邱德兴,等.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临床报道[J].2009,2(9):69-70.

3 覃俊安,吴宗波.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华夏医学,2005,6:951.

4 刘高峰.不典型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4例误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3):239-240.

5 张代富.急性心肌梗死现代心脏病诊断与治疗[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48.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 篇5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50~86岁,其中60岁以上43例。

1.2临床表现无胸痛及其他部位疼痛19例,以突发性左心衰竭为主10例,突发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慢性左心衰竭突然加重6例,心悸或心律失常2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上腹部饱胀、疼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者3例,以头晕、晕厥为首发症状者3例,异位痛(牙痛2例、咽痛3例、左上臂肌肉痛1例)6例,出冷汗、休克为主3例,烦躁不安为主2例。

1.3诱发因素和既往病史无诱因者20例,有诱因者26例,其中情绪波动11例,疲劳5例,饱餐、饮酒4例,用力排便各3例,糖尿病30例,高血压22例,脑梗死9例,老年痴呆2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3例,长期卧床2例。

1.4心电图改变梗死型Q波形成,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及T波倒置,并且有规律性动态演变34例,无明显ST段抬高7例,延缓出现梗死图形1例,常规导联不显示梗死图形1例,仅ST-T变化,无Q波1例,1例下壁再梗,频发性室性早搏6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Ⅲ度AVB 1例。

1.5心肌酶谱本组患者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除3例升高不明显外,其余均符合心肌梗死的心肌酶谱衍变过程及规律。

1.6误诊情况误诊为消化疾病3例,其中为急性胃炎1例,急性胆囊炎1例,急性胰腺炎1例;误诊为呼吸疾病5例,其中为急性支气管炎1例,支气管哮喘2例,喘息性支气管炎1例,慢支肺气肿急性发作1例;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4例,其中为高血压脑病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梗死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误诊为循环系统疾病3例,其中感染性休克1例,急性左心衰竭2例;异位痛表现为主6例,以牙痛、咽痛、左上臂肌肉痛为主要症状,误诊为牙龈炎2例,扁桃体3炎例,上肢肌肉损伤1例。

2 结果

46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39例,死亡7例,死于心力衰竭4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脏骤停1例,室颤1例。经随访1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2例出现再梗死。

3 讨论

不典型心肌梗死在老年患者中多见,由于症状不典型,例如头晕、意识错乱、呼吸困难、晕厥、急性昏迷、肩背部疼痛、乏力、上腹部不适及被伴发疾病所诱发。临床上易误诊、漏诊,并发症多,包括房颤、心力衰竭、传导异常、脑卒中、机械性并发症(如心室破裂),死亡率高。患者心肌缺血时症状典型与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增大,AMI时以胸部不适为主诉的可能性逐渐减小。对年龄大于75岁的患者,发生AMI时表现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或卒中、意识混乱、晕厥这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更普遍,而胸痛、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相对较少。与临床症状典型的患者相比较,症状不典型的AMI患者,平均年龄长10岁,吸烟者更少,并且少有心绞痛病史,因为糖尿病会影响周围神经系统,使心脏交感神经伟入纤维发生脱髓鞘改变,也会使AMI的临床表现变得不典型。年轻女性、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临床表现通常也不典型[1]。不典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无典型胸骨后疼痛临床症状及表现,可表现其它部位或其它器官不适疼痛。心电图有典型心肌梗死的动态演变。血清心肌标记物的升高[2]。

3.1 发病机制

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并发炎症、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3],是心肌血流灌注与心肌对血流需要之间失衡所致,心肌缺血性损伤导致了心肌细胞坏死,即心肌梗死。心肌缺血与坏死的症状包括胸痛、上腹痛、上臂痛、下颌与颈部等疼痛以及休息时的不适,心肌坏死合并的不适常持续20 min以上,合并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乏力等。心肌坏死也可以没有任何的症状,可以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发现心肌梗死。

3.2 不典型表现的原因

老年人多有内科病症,其疼痛被并发症的严重症状所掩盖,老年人心脏植物神经有不同程度的变性,痛阈升高,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多伴有脑供血不足,脑缺血,缺氧,以致意识障碍、感觉迟钝而对疼痛反应性低;合并糖尿病,心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态学异常,神经纤维减少及破裂,使痛觉冲动传入受阻,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脑供血减少,心肌梗死使脑血流进一步减少,诱发或加重脑循环障碍的症状,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烦躁不安、眩晕、晕厥,容易误诊为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心室舒张末期心室腔压力增高,引起肺静脉淤血、水肿,在原有慢支、肺心病基础上,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而易被误诊为肺心病、心衰;当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时,出现头晕、血压低、面色苍白、大汗,易误诊为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患者反射性腹肌痉挛,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易误诊为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心肌缺血缺氧时,痛觉可向C2~T10任何部位放射,除可引起胸骨后疼痛外,也可放射至咽部、下颌而被误诊为咽炎、牙痛等[4];心电图不典型,一部分是由于梗死范围小或梗死比较弥散,所产生的异常向量相互抵消,不产生坏死型Q波;一部分是由于梗死未影响到心肌内膜下1/2以上区域,不会影响R波形成;少数是由于多发性梗死,如下壁同时并前壁,使其梗死向量相互抵消,也不产生Q波。

3.3 预防误诊

王承辉等[5]心肌梗死误诊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结果,因各种原因就诊入院时未行心电图检查者占82.57%,因心电图表现不典型者占9.53%,因忽视动态观察心电图和血清酶学而误诊者占4.26%,因其他急危重症合并心肌梗死而漏诊者占3.63%。因此,老年人如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突然胸闷、无力、冷汗、气短、咳嗽;严重消化道症状而无明显腹部体征者;突然原因不明晕厥、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或休克者;突然出现头、颈、肩、咽喉部疼痛或牙痛而无相应局部病灶者;突然出现弥漫性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的表现者,应及时进行连续ECG、血清心肌酶学、心肌肌钙蛋白等检测。不典型心肌梗死常提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小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及后壁,常规12导联没有记录到的,对此要加做导联,应密切注意心电图动态观察,全面仔细分析心电图的动态演变,结合临床症状、血清酶学动态变化,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漏诊。总之,临床医师应全面检查,对突发不明原因的上腹痛、颈肩背痛、心衰、休克、脑循环障碍等表现而来诊的患者,尤其是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老年患者,须及时动态观察其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应警惕存在不典型AMI的可能,避免误诊;以提高AMI的诊断准确性,降低误诊率,使更多的患者能得到正确成功的救治。

摘要:目的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措施。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46例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39例,死亡7例。死于心力衰竭4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脏骤停1例,心室颤动1例。结论 加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认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原因,以提高警惕性。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

参考文献

[1]杨新春,李延辉,王乐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2,340.

[2]宋玉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10(11):56.

[3]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76-277.

[4]陈守亮.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 (31):101-102.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表现1例分析 篇6

患者, 女, 85岁, 因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1 d于2012年3月13日入我院。患者于前日晚上始感脐周疼痛, 阵发性, 伴腹泻, 解水样便十余次, 少许黏胨, 有恶心、呕吐数次, 未治。13日症状未缓解于14:30入院。发病后患者无胸闷气急, 无发热咳嗽, 精神食纳差。既往有高血压史十余年, 服药不详。查:血压165/90 mm Hg, 意识清, 口唇不发绀, 二肺 (-) , 心界稍大, 心率70次/min, 律不齐, 未及杂音, 腹软, 脐周压痛, 无肌卫, 肠鸣音3~5次/min。

入院拟诊急性胃肠炎, 予补液, 左氧氟沙星、山莨菪碱等治疗, 14日患者仍腹痛、腹泻5~6次。查B超:胆囊壁毛糙, 胆总管内径上段9 mm、中段7 mm, 肝、脾、胰、肾均正常;心电图 (ECG) :P-R 0.24 s, Ⅱ呈r S型, Ⅲ、a VF呈QS型, S-TⅢ抬高0.1mV;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41 U/L, 乳酸脱氢酶 (LDH) 410 U/L, 肌酸激酶 (CK) 1 366U/L, 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 408 U/L, 拟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改用丹参、硫酸镁、硝酸酯类等治疗。15日ECG:Ⅱ、Ⅲ、a VF呈QS型, S-TⅢ抬高0.1 m V, S-TaVF抬高0.05 m V,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7日ECG:Ⅱ、Ⅲ、a VF呈QS型, S-TⅢ、a VF抬高0.15 m V,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9日血ALT 50 U/L, LDH 320U/L, CK100U/L, α-HBDH279U/L。治疗11d于24日出院, 由于经济等原因, 出院时未复查ECG、心肌酶谱等。

2讨论

2005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条中的2条: (1) 有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 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 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本例患者符合 (2) 、 (3) 条, 故临床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多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受累引起, 部分由右冠状动脉阻塞引起, 并可累及房室结[1], 临床上可出现房室传导功能障碍。本例从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表明存在房室传导阻滞, 亦支持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可向左上臂、颌、背或肩部放射, 常伴有呼吸困难、冷汗、恶心、呕吐等。非典型症状有意识不清、休克、心力衰竭、上腹痛等, 常误诊为脑血管意外、胰腺炎等[2]。以胃肠道为主要表现的多为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症状有上腹胀痛、嗳气、恶心、呕吐等[3]。本例以急性胃肠炎为首发表现比较少见, 原因可能为当下壁心肌梗死时, 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所致。所以在基层医院缺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冠脉造影、冠脉心脏血管造影 (CTA) 等检查的情况下, 临床上对老年患者以胃肠道症状就诊者, 应常规行ECG检查, 发现有可疑改变应该及时复查, 观察动态演变, 结合心肌酶谱及时作出诊断, 以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9-1118.

[2]任素霞.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表现2例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19 (16) :1909.

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 男65例, 女55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63.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临床检查显示心肌缺血, 部分患者存在心肌损伤或坏死;患者冠状动脉供血减少, 心脏部位发生剧烈疼痛, 白细胞数量上升, 血清心肌酶提高;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心力衰竭、低血压、心律失常、肢体活动障碍、休克等。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抗凝、抗栓、抗心律失常、硝酸酯类、抗休克、营养心肌药物治疗, 必要时可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后, 静脉滴注肝素, 维持治疗3 d。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临床心电监护仪指标, 尤其注意心律变化, 是否存在室性早搏、室颤、室速、心室传导阻滞等致命性心律失常[2];观察患者的肢体和言语活动、精神状况以及生命体征, 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遵医嘱定期复查患者凝血功能、血常规, 观察是否出现血小板数量下降、凝血时间增加, 一旦发现异常状况及时告知责任医师给予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 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详细介绍疾病知识, 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应把握患者心理动态, 加强与他们的交流,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使其保持平和心态接受治疗;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认识到心理状态对预后的影响。2保持病房干净整洁、环境安静, 合理设置监护仪报警, 减少不必要噪音, 保持光线柔和, 休息及睡眠时间充裕, 必要时可提供安眠镇静药物;利用呼吸机供氧, 有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 注意排除对患者的刺激因素, 例如膀胱充盈、输液外渗等。3饮食指导:多供给低胆固醇、低脂肪的食物, 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 叮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易消化食物和高纤维素食物, 例如饮用鲜果汁, 确保胃肠道通畅, 避免便秘对患者的影响;提醒患者戒烟、戒酒;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食和洗漱, 避免过多活动。4排便指导: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休息且控制饮水, 容易出现便秘, 而患者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 造成室壁瘤或梗死区动脉瘤破裂[3], 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因此, 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避免用力排便, 在患者进食后1~2 h,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在排便前患者可口含硝酸酯类药物;如果出现便秘则需进行导泻, 可提供适量缓泻药或通过低压灌肠或开塞露予以通便;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排便时的护理, 协助便后整理, 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5健康指导:患者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可下床进行适当活动, 避免活动时间过长或用力过猛;如果患者存在并发症, 则应卧床休息;对无法下床活动的患者应增加翻身次数, 并给予按摩, 有助于增强肌肉活性;每日更换床单, 避免出现褥疮。若患者出现心绞痛, 会使其体内的儿茶酚胺上升, 加重心肌缺血, 扩大心肌梗死面积, 此时应给予镇痛治疗, 遵医嘱提供患者吗啡、硝酸甘油、哌替啶药物[4], 并观察患者疼痛情况。6出院指导:叮嘱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避免情绪波动剧烈, 注意饮食清淡, 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 可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冠状动脉扩张药物;如遇突发情况, 立即停止活动, 坐下休息或平卧, 口含硝酸甘油片静待救治。

1.3观察指标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观察患者心肌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住院时间, 进行心电图检查, 分析治疗效果。

2结果

两组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肌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心力衰竭发生率更低,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增加了患者死亡风险。而患者紧张恐惧的不安心理有对治疗带来一定影响, 其情绪过度波动也增加临床危险性。因此, 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给予精心细致的护理。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程度更高, 说明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预后, 可在临床护理工作领域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平, 齐三利.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急诊处理.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1) :2905-2906.

[2]齐纳新.护理干预用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9) :105-106.

[3]孙小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及护理干预.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3) :200-201.

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 女21例, 患者年龄为34~85岁, 平均年龄为 (52.6±1.7) 岁;首次发病27例, 再次发病25例;有既往高血压史6例, 糖尿病史11例, 冠心病史14例, 肺心病史5例, 高脂血症3例, 吸烟1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休克、抗凝、抗栓、营养心肌、硝酸酯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如有必要给予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 对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类药物治疗, 有传导阻滞并发患者应用阿托品展开治疗, 对有心衰合并发生患者应用液态多巴胺补充治疗, 同时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所有患者展开精心护理, 包括对患者病情予以密切观察、展开心理护理、给予饮食与生活指导、实行排便护理、镇痛镇静与出院指导等内容。

2 结果

5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精心护理后, 有51例患者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98.08%, 另外1例因年龄较大且有较大梗死面积, 导致循环衰竭最终死亡。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具有较高发病率, 同时其发病人群呈现出日益年轻化趋势, 且在男性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3]。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时形成的冠状动脉供血骤然中断或急剧降低, 致使相应心肌出现持久而严重性缺血, 导致部分心肌出现骤发性坏死。因为在患病个体中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受诸多方面影响, 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首次发病时症状具有不典型特征, 致使该疾病诊治有较大困难。

在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治疗时, 同时应展开精心护理工作, 促使患者可以快速康复。该院在对5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时, 成效显著,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对患者病情予以密切观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突发心前区疼痛或在其他部位有原因不明疼痛现象出现, 常会在24 h内出现并发症, 在发病4 h内很可能会出现猝死或室颤现象, 因此应在发病后48~72 h对患者病情予以密切关注, 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向医生及时报告。 (2) 心理护理:和患者展开及时有效沟通, 对患者感情与思想变化予以准确把握, 及时展开心理疏导与安慰;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并对护理、恢复过程进行详细讲解, 通过列举成功案例方式,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经常展开病房巡视, 对患者担忧、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加以准确把握,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良情绪会对疾病造成不利影响, 经常性鼓励患者, 促使患者对治疗与护理工作予以积极配合。 (3) 饮食与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进食产气较少、易于消化、热量较低、较为清淡的食物, 少量多餐, 禁烟禁酒。在发病后2~3 d, 特别是在24 h要保证绝对卧床休息, 由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进食、大小便或洗漱活动, 不可自己活动。对于有并发症发生或病情严重患者, 要将其卧床休息时间适度延长,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方可逐渐活动。 (4) 排便护理:提醒患者不可用力排便, 在排便前应将硝酸脂类药物予以口含, 若患者有便秘现象, 则可使用适量缓泻药, 或可通过开塞露与低压灌肠实现通便。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排便过程加强实时监护, 协助进行便后整理, 促使排便过程中发生并发症几率有效降低。 (5) 镇痛镇静:患者如有焦虑或疼痛, 可导致机体中儿茶酚胺大幅升高, 使心肌缺血问题加重, 增加心肌梗死面积不断扩大。因此, 应展开适当镇痛镇静护理,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硝酸甘油、吗啡与哌替啶等药物进行镇痛, 并对患者疼痛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6)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 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不可出现情绪剧烈波动, 保持乐观心态, 保持合理饮食, 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建议患者将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如硝酸甘油等随身携带, 当有突发情况发生时, 保持原地不动, 立即使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下休息, 给与患者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处理, 静待救援。

该院对5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精心护理后, 治愈率为98.08%。这说明, 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饮食与生活指导、排便护理、镇痛镇静与出院指导等方面展开精心护理干预, 可促使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相应护理方法。结果 5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精心护理后, 有51例患者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98.08%, 另外1例因年龄较大且有较大梗死面积, 导致循环衰竭最终死亡。结论 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给予饮食与生活指导、实行排便护理、镇痛镇静与出院指导等方面展开精心护理干预, 可促使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饮食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莉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30例的护理总结[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12 (24) :3980.

[2]郑云玲, 马晓惠.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特点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24) :152-153.

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9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2-0244-02中图分类号:R 542.204.4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47

常规心肌梗死患者以胸闷、胸痛、出汗、面色苍白、晕厥等为主要症状急诊就诊,症状是典型的,急诊医生均能做相关辅助检查或者先收住院,能作相应的诊断以及处理方案,很少出现误诊。从事门诊急诊工作多年,我们发现不少异位性不典型症状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被误诊,有的患者被误诊后常予以门诊治疗,往往在诊疗期间或者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间死亡,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我们急诊工作者身临其境,工作稍有不慎均有发生。回顾我院急诊科2006年6月~2011年6月异位性不典型症状性心肌梗死误诊10例,现进行总结分析探讨。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8~78岁,平均52岁。就诊时以头痛为主要症状3例,以颈部疼痛为主要症状4例,以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3例。本组病人就诊时均无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

2.误诊情况3例以头痛就诊行头颅CT检查,4例以颈部疼痛就诊行颈椎CR正侧位拍片,3例以腹部疼痛就诊行腹部B超检查。误诊为偏头痛2例,脑梗死1例,颈椎病4例,急性胃肠炎1例,急性胆囊炎2例。误诊时间为1~24小时。

3.诊断方法本组中2例死亡后行尸体病理解剖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是确诊心肌梗死最好的方法。异常Q波是心肌梗死的主要诊断依据,出现病理性Q波可呈Qr型、QR型、QS型,Q波宽度≥0.04 s,Q波深度≥1/4R波,R波上升缓慢,室壁激动时间延长0.045 s或更长,ST段升高呈凸面向上、弓背抬高的单向曲线,伴有T波倒置。心肌酶谱是指心肌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具有催化心肌细胞代谢和调节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作用,肌细胞发生坏死、破裂,心肌酶就会释放入血液当中,心肌酶检查是衡量心肌细胞损害程度的指标。CKMB在心肌酶谱中最能代表心肌受损。结果2例门诊治疗后在回家的路上心跳停止死亡,发生医患纠纷,经尸体病理解剖确诊,医患双方经协商解决。其余8例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或无好转,复诊时行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2例为前间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为V1、V2、V3导联QRS波联呈QS,T波倒置; 2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V3、V4、V5导联呈QS型, Q波宽度>0.04 s,深度>1/4R波,伴有STT的改变; 1例为前侧壁心肌梗死,心电图I、aVL、V5有异常Q波,宽度>0.04 s,深度>1/4 R波,ST段弓背抬高,T波有改变;3例为下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QS型,STT异常改变。心电图表现异常的8例患者心肌酶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这8例患者收住院治疗后均治愈出院。讨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之前,常有一个慢性过程[1]。正因为心肌梗死常有其慢性过程,加上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缺乏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而以其他异常不典型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这是造成门诊急诊误诊常见的首要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 患者病情危急有家属陪同,大多数门诊医生均能为其做相关辅助检查,发现相关病情,实在诊断不清则请上级医生会诊,很少出现误诊。往往是患者既往多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疼痛阈值明显增高,对各种疾病致身体疼痛不敏感,经常独自到医院就诊,对医院诊疗程序、医生状况比较了解,就诊时经常指导医生做什么检查、开什么药,不愿听医生劝导,不同意做自己认为多余的检查,尤其是低年资的医生,头痛只做头部辅助检查,颈部疼痛只做颈部辅助检查,腹痛只做腹部辅助检查,从而出现致命的误诊。当下壁心梗时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位于下壁的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受坏死心肌的刺激,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2],患者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腹部症状就诊。发生心肌梗死时心输出量降低,使脑血液供应急速下降,出现严重的头昏、头痛症状[3],患者以头昏、头痛等情况就诊。心肌缺血、缺氧时,产生痛觉可向C2~T4分布的任何部位放射,如颈部、下颌部、咽部、肩胛区、双上肢等[4],患者以颈部、肩胛区疼痛就诊。

由上分析可知,面对因各种疼痛就诊的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有慢性病而又自行就诊患者,我们要更加小心,要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常常是单一ST段弓背抬高,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心肌酶的改变来确诊。目前临床上分为Q波梗死和非Q波梗死,非Q波梗死约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4左右,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无临床症状,则必须结合病史、心肌酶谱、血肌钙蛋白等其他辅助检查诊断。临床上常用血清AST、LDH、CK、CKMB、αHBDH作为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相关检测指标,其中AST及LDH在体内分布较广泛,特异性较差,以肾、骨骼肌含量较多,CK以骨骼肌含量丰富,其次是心肌和脑组织,而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胞浆内,心肌以外组织含量甚低,是一种心肌特异性酶。αHBDH是酮体氧化利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酶,主要存在于脑、心肌中,该酶升高提示脑、心肌的损害,特别是αHBDH升高>LDH升高时提示心脑损害明显。心肌酶谱均升高,增高愈明显,心肌梗死程度越重。

在门诊急诊工作中,为防止误诊的发生,要加强医患沟通,要求年轻医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遵重病人知情权”的操作守则,在工作中注意一定的语言技巧,使患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相关的辅助检查,对新到急诊科上班的医生进行短期培训,以本科室曾经发生的例子作为警示录,深刻认识异位性不典型症状性心肌梗死误诊的历史教训,时刻记住类似患者均有可能发生在就诊中的患者,严格防止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廖树盛.院前急救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09,37(4):473474.

[2]黄丽英,钮晋红.以腹痛为首发的急性心肌梗死误诊1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05.

[3]郭翠香. 65例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42.

[4]戴士兰.异位疼痛的急性心肌梗死八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杂志,2006,19(9):5556.

(收稿日期:2012-01-14修回日期:2012-04-13)

(编辑:崔群飞)

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篇10

1 以腹痛、胃区不适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

宋凤军等[1]收集6年间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52例, 其中有2例误诊为急腹症。由于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或感受器几乎都是位于心脏下壁表面, 当发生下壁心肌梗死时, 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的刺激以及心排血量降低, 组织灌注不足的影响, 常表现为急腹症等消化道症状。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消化道穿孔、胆囊炎、胰腺炎等。

2 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

收集2001年9月—2005年9月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 有2例60岁以上男性患者以劳力性气促、咳嗽、发绀、烦躁、端坐呼吸等左心室症状就诊, 经心电图证实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因为梗死面积大, 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无胸痛表现可能为老年人心脏自主神经变性, 痛阈增高[2], 同时与脑动脉硬化严重, 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 对疼痛反应减低, 感觉迟钝有关。

3 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

张高峰等[3]报告28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 有13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证实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 V B)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纤颤, 其中3例死亡。由于这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并且晕厥为一过性表现, 容易被患者和初诊就诊的医生所忽视, 导致患者失去早期溶栓等治疗的机会。

4 以单纯右下颌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

李娟等[4]报告1例男性患者, 反复出现右下颌痛, 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自服止痛药物效果不佳。后因症状突然加重难以忍受, 大汗住院。当时心电图Ⅱ, Ⅲa V F导联ST段上斜形抬高0.2~0.4 m V, T波直立, V3R-ST弓背形抬高0.1 m V, 肌酸激酶665 U/L, 肌酸激酶同工酶81 U/L, 明确为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 而继往曾多次诊断舌咽神经痛。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可放射至左肩、左下颌、左颈、左咽部, 该患者放射至右下颌实属罕见。

5 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

杨琦[5]曾报告48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4例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这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心排血量降低, 脑供血不足, 反射性引起脑血管运动中枢及大脑皮质血管痉挛, 加上老年人脑血管障碍, 致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神经精神症状, 易误诊为脑卒中。

6 以腰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

徐萍等[6]报告1例男性患者, 突然剧烈腰痛1 h, 经急诊及双肾B超及尿常规检查, 排除泌尿系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心电图示胸前部分导联T波高尖, 经过2 h后略有降低, ST段一直无改变, 心肌酶正常, 可疑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造影, 发现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叉后完全闭塞, TIM I血流0级, 立即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 及支架置入术, 数分钟后腰痛症状完全消失。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放射至腰部疼痛原因尚不清楚,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7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

管敏敏[7]报告3例, 均为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常因缺乏典型症状而误诊漏诊, 将急性心肌梗死所引起的胸闷、气急症状用呼吸道疾病来解释。故对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诉的患者如同时有循环障碍或心力衰竭征象时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及早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

8 易忽视的右心室心肌梗死

张文筱[8]等报告, 在临床上诊断左室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 右室心肌梗死往往被临床医生忽视, 而得不到正确的诊断。这主要是临床医生只满足于心电图常规以导联提示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 也就是说有时未想到可能会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其原因是: (1) 左冠动脉同时供应左右两侧心室继而供应左室及后间隔, 可见右心室得到血液的双重供应, 侧支循环丰富。 (2) 正常成人的右心室室壁较薄, 负荷较轻, 对缺血的耐受性强, 而心脏的泵功能主要在于左心室, 其要求供血量显著为多。 (3) 心电图常规导联不能提供诊断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线索。通过科学家的研究, 已证实右室心肌梗死也是多发的, 只是未被人们重视而已。

总之,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 遇到不明原因的上腹痛、心力衰竭、晕厥、下颌痛、腰痛及脑卒中等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 应注意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简便的办法就是及时做心电图检查, 且把它作为常规检查, 若心电图改变可疑, 还需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变化, 以防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孙风军, 梁立峰, 李艳英.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荟萃, 2002, 17 (5) :295-296.

[2]唐保全.特殊类型心肌梗塞[M].第10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47-48.

[3]张高峰, 许澎, 汪旭升, 等.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荟萃, 2005, 20 (7) :398-399.

[4]李娟, 王聂艳, 陆春风.以单纯右下颌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心肌梗塞1例[J].中华内科杂志, 2003, 42 (8) :532.

[5]杨琦.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 (附48例临床分析) [J].临床荟萃, 2002, 17 (7) :390-395.

[6]徐萍, 李春华, 李照, 等.以腰痛为首发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 2003, 42 (3) :216.

[7]管敏敏, 等.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塞3例误诊分析[J].临床医学杂志, 1996, 16 (4) :47.

上一篇:层次分明下一篇: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