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心肌梗死(精选11篇)
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1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病情重, 并发症多, 预后差, 病死率较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增多。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易诊断, 临床表现不典型, 胸痛较少出现,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胸痛者减少, 甚至无痛, 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而延误治疗[1]。为了能够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 笔者对49例出现误诊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共收治并出现误诊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49例。其中, 男38例, 女11例;年龄55~78岁, 平均74岁;年龄60岁以上者45例, 60岁以下者4例;并发疾病:高血压病史24例, 糖尿病病史20例, 冠心病病史19例, 脑血管病史17例, 肺心病病史10例。
1.2 临床症状及误诊情况
见表1。
1.3 心电图
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26例, 非Q波性心肌梗死23例, 非Q波性心肌梗死者分别见有ST段抬高伴R波电进行性降低、ST段普遍明显下降、T波倒置而不伴有ST段下降、R波振幅增高、QRS时限增宽、T波电交替等异常心电现象。心肌酶谱:典型心肌酶改变30例, 延长出现心肌酶谱变化19例。
2 结果
本组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连续动态监测明确诊断, 明确诊断时间为入院后0.5~20.0 h, 平均8.5 h。梗死部位:下壁10例, 广泛前壁9例, 前间壁4例, 下壁16例、正后壁4例, 右心室6例。
3 讨论
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笔者大多有典型胸痛临床症状, 胸痛持续时间>30 min, 通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临床症状不能缓解, 心电图和血清酶学动态演变可以明确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生在老年人, 由于年龄较大、心脏植物神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 导致对痛阈的升高, 使得老年人疼痛敏感性下降。老年人一旦发生AMI, 心排血量减低, 易造成脑部血流障碍, 脑供血不足, 脑缺氧加重, 表现为反应迟钝, 痛觉丧失;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易发生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患者的神经末梢受损, 可能出现痛觉传导或感觉神经末梢异常, 或无痛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合并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脑卒中等急危情况, 疼痛临床表现被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所掩盖, 形成无痛的假象;由于老年人冠心病发生缓慢, 冠状动脉闭塞是逐渐发生的, 侧支循环较好, 临床症状不显著[2]。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缺氧, 使得心肌代谢的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脏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经过胸交感神经节1~5, 上传到颅内产生疼痛感觉, 同时痛觉可向C5~T10所支配的任何部位引起放射疼痛, 导致患者出现咽部、下颌、颈、肩部等相应部位疼痛。前壁心肌受到左颈前交感神经支配, 前壁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反射作用, 头痛、头昏[3];由于AMI导致心功能下降, 心排血量减低, 造成脑部血流障碍, 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晕厥、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 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分布于心脏后下壁表面, 当心肌梗死时, 心肌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刺激迷走神经, 可反射性地出现上腹痛、恶心、呕吐。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电图占用重要的地位, 因高血压导致左心室劳损, 左心室肥大, 导致左胸前导联ST段可表现为斜下形下移, 非常类似心内膜下心梗的心电图改变, 但斜下形的ST段无动态演变;由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发生多支病变, 梗死范围较大, 多处对应性梗死, 梗死部位向量可以互相抵消, 导致不出现梗死图形[4];复发性心梗如发生在原梗死部位, 心电图典型改变也可很少;如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室肥厚, 室内传导障碍或预激综合征时心电图多见无Q波急性心肌梗死[5]。
总之, 通过对本组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观察, 对于中老年患者, 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突发上述临床症状, 应考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 行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 并连续观察, 以防漏诊、误诊, 导致疾病加剧或影响预后[6,7]。
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结果:本组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连续动态监测明确诊断, 明确诊断时间为入院后0.5~20.0 h, 平均8.5 h。梗死部位:下壁10例, 广泛前壁9例, 前间壁4例, 下壁16例、正后壁4例, 右心室6例。结论:对中老年患者, 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突发上述临床症状, 应考虑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 行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 并连续观察, 以防漏诊、误诊, 导致疾病加剧或影响预后。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梗死部位
参考文献
[1]刘家永, 梁玉华.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与预防[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 11 (8) :101-102.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下册.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67.
[3]姜瑾.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 2004, 11 (1) :22.
[4]黄富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17例误诊漏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5, 18 (1) :89.
[5]张元喧.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 2004, 11 (1) :23.
[6]李民.非典型心肌梗死58例误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8) :132, 145.
[7]周晓斌.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2) :144.
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2
6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通报了全国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查处的15件典型案例。这是国家总局今年3月份开展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以来,第二次通报典型案例。
一、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克旗凯天眼镜店无证经营医疗器械“彩色平光隐形眼镜”案。
二、内蒙古准格尔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准格尔旗窑沟卫生院使用过期医疗器械案。
三、吉林省辽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辽源市西安区卓越齿科器材商店购进销售不合格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案。
四、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南京诺一金贸易有限公司擅自降低经营条件案。
五、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戚某经营的杭州宝岛眼镜店无证经营医疗器械“隐形眼镜及护理液”案。
六、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刘某无证经营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肛门管”案。
七、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淄博同创义齿制作有限公司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医疗器械“定制式义齿”案。
八、河南省新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新密市心爱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同盛医药超市无证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带针”案。
九、湖南省衡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祁东县怡园康大药房经营过期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无菌扩张器”案。
十、海南省东方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东方东河河康中西药店销售未经注册的医疗器械案。
十一、贵州省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贵阳观山湖点亮眼镜店无证经营医疗器械“软性亲水接触镜”等案。
十二、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保和镇腊八底村卫生室使用过期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等案。
十三、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者北医药门市销售过期医疗器械“皮肤针”案。
十四、甘肃省武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武威市体检中心使用过期医疗器械“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物”案。
十五、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天祝藏族自治县安远中心卫生院使用无注册证医疗器械案。
十五件典型案例,看上去成果不小,但细细捉摸,却都是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没有多少含金量。基本都是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终端的一些危害不严重的一般性违法行为。医疗器械违法行为的重症在哪?
审批环节,违法审批有所收敛,但依然存在;生产环节,非法企业(个人)非法生产、合法企业非法生产;经营环节,无证经营、经营无证产品;使用环节,非法使用与使用非法器械等等。
大型医疗设备、诊断试剂、组合包装、植入器械、含药器械等等,都存在严重的违
法行为。
可惜,这些都没有典型案例,仿佛现在医疗器械存在的问题都集中在通报的十五件案例范围内。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篇3
急性心肌梗塞是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心肌梗塞是心肌的缺血性环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的AMI诊断一般无困难,而不典型的AMI则可能导致误诊而贻误抢救时机。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16例不典型AMI的诊疗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AMI患者1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0.5岁,伴发病有高血压7例,糖尿病4例,高血脂3例。
1.2 临床表现: 16例患者伴有不典型症状:上腹痛4例,背痛2例,腹泻频繁便意2例,胸部刺痛l例,仅有胸闷不适无疼痛者5例,气短、呼吸困难2例。
1.3 心电图: 发病初期无病理性Q波者14例,有T波高尖者12例,ST段抬高者15例,ST段压低者6例,心电图无异常者2例。入院后随病情进展出现病理性Q波或ST -T演变过程。
1.4 心肌酶: 随病程进展肌酸磷酸激酶( CK)多呈数倍增高,个别轻微增高或不增高。
1.5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包括确诊及高度疑似病人)均给予吸氧、休息、抗凝、硝酸酯类药物、营养心肌药物、动态观察心电图、心肌酶,有溶栓指征时给予溶栓治疗,根据血压情况,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无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的前壁梗死者给予应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并发传导阻滞者给予阿托品治疗,并发低血压者给予补液应用多巴胺,并发心衰者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
1.6误诊与结果: 本组病人就诊时误诊8例(就诊8h内没有确诊者,分别误诊为急性胆管炎、急性胃炎、肠炎等,收住病房后明确);疑诊者6例(入院时以其他诊断入院,但写上了心肌梗死的可能);就诊时确诊者4例。住院治疗2~3周,15例患者康复出院,急诊室死亡者l例,后期死亡者2例。
2 讨论
2.1 心肌梗死发病机制与症状及辅助检查的关系: 心肌缺血是心肌血流灌注与心肌对血流需要之间失衡所致,心肌梗死发生于心肌缺血性损伤导致了心肌细胞死亡,坏死。怀疑有心肌缺血与坏死的症状包括胸痛、上腹痛、上臂痛、下颌与颈部等疼痛以及休息时的不适。心肌坏死合并的不适常持续20min以上。合并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乏力等。偶尔,心肌坏死可以没有任何的症状。临床医师要诊断心肌坏死需要认识临床表现以及合适的实验室资料。有经验的医师可以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发现心肌梗死。在心肌缺血发生后,细胞死亡并不是立时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约15min。因而在临床中,不同的个体及病情的临床表现是各不相同的。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有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MB)、肌球蛋白、肌钙蛋白,肌钙蛋白最为敏感。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目前是最常用简便的方法,对于ST段抬高型心梗有特异性,但是由于病程及病人的个体关系,心电图表现常不典型。正常的心电图不能排除心肌梗死[1]。在临床上有不典型病例,其症状不典型,尤其老年人并发糖尿病者。其心电图无典型病理性Q波、无心肌酶增高。若患者为多支冠脉病变,梗死分布面积广泛,尤其多处对应性梗死因梗死向量互相抵消,可不出现梗死图形,右室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常在l天内消失,过早、过迟检查均能导致误诊[2]。
2.2 误诊主要原因: ①临床医师只注意病人的腹部表现而忽视其胸闷、胸痛及血压下降等伴随症状;②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缺乏警惕及认识;③被既往腹部疾病史所迷惑;④对发病早期心电图不典型者未及时行动态观察。
2.3临床上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对策: 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高,其多数由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所致,而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又与早期是否得到正确的抢救有重要关系。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变异和首发症状变异要有足够认识,才能避免诊断思维的局限性和鉴别诊断的片面性。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心电监测和心肌酶学动态性观察,及时救治。具体措施为:①对上腹痛患者经解痉、止痛无效者,一定要检查心电图( ECG),并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变化,特别是临床症状加重者要动态观察病人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变化;②对持续腹痛患者止痛不缓解,可预防性含硝酸甘油及镇静剂,可减轻病人对疼痛引起的过度紧张和减轻迷走神经的张力[3]。对同时并有心脏外疾病经治疗无效的,一定要考虑到病情的复杂性,以利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和确诊,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Alpert Js al.Defin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Will the re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please stand up”[J]. AmHeart J,2003 ,146(3):377 -379.
[2] 唐春萍.老年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48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2 ,31( 12):1136.
23例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的AMI者23例, 男15例, 女8例, 年龄36岁~79岁。 临床症状不典型但符合AMI的诊断标准[1] (心电图有动态演变、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病例选择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23例患者均无胸痛、胸憋胀感及心前区痛等心肌梗死典型症状, 但心电图有ST-T动态改变, 6 h~48 h2次心肌酶学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大于正常上限值的2倍。
1.2 临床表现
13例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其中5例表现为右上腹痛, 伴恶心、呕吐, 查体右上压痛阳性, 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其中1例出现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 排黑便, 初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后未再出现呕吐及排黑便, 考虑AMI合并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表现为持续下腹疼痛, 伴腹泻, 初诊考虑为急性胃肠炎;1例表现为阵发性小腹憋胀, 持续性加重伴气短、出汗;6例表现为腹痛, 多为剑突下及左上腹。另外10例患者有3例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明显乏力, 其中1例伴左上肢抽搐, 3例患者均患有糖尿病。2例患者表现为咽痛, 咽部紧缩感, 1例表现为左面部及左颈部麻木, 3例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 双肺底湿啰音, 1例表现为肢体偏瘫。
1.3 心电图
23例患者入院后经常规心电图检查, 其中6例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 余患者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下移, T波倒置, 行心肌酶学检查后确诊为心肌梗死, 在无禁忌证情况下, 均给予AMI常规处理, 病情好转后出院。经随访其中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例出现再梗死, 1例因急性左心力衰竭于1个月之内死亡。
2 讨论
胃肠道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 刺激膈肌影响膈神经, 疼痛可局限于上腹部或右上腹[2], 常被诊断为消化不良, 有时AMI还可能应激引发胃肠道平滑肌蠕动增强, 引起腹泻。咽部症状:心脏的脏层和壁层胸膜都有迷走神经的感觉纤维, 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刺激咽部的感觉迷走神经纤维, 而引起咽痛的症状[3]。心肌引起的咽痛机理, 资料甚少,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肢体瘫痪: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排血量急剧下降引起心源性脑供血不足而致一过性肢体偏瘫, 有的患者本身合并脑梗死。表现为胸闷、气憋、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肺部湿啰音, 系年龄增大出现老年性心脏退行性变。在此基础上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缺血缺氧及心肌弥漫性或灶性损害, 心肌收缩力及心脏贮备力下降。在潜在的心功能不全基础上, 一旦发生AMI, 心力衰竭成为主要症状。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常出现不典型AMI, 一般认为心脏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受损, 心脏处于几乎完全失神经状态是糖尿病患者不典型心肌梗死增加的原因[4]。关于无典型症状的原因, 目前认为可能有下列因素:①老人的痛阈提高, 心肌梗死后其心排血量降低, 加上颈动脉窦反射迟钝、脑部血流障碍、脑缺氧, 痛觉更易丧失;②冠状动脉逐渐狭窄, 使疼痛症状减弱;③心肌缺血的范围小而持续时间较长, 向血中释放的致痛物质少, 不足以引起疼痛;④老年人合并糖尿病, 其交感神经病变使痛觉传入冲动受阻疼痛丧失;从本组资料及既往的研究看, 不典型AMI首发症状复杂多样, 死亡率高[5]。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增加, 缺乏典型症状者约占1/3, 因此, 早期识别不典型AMI十分重要。故对来诊的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出现乏力不适, 呼吸困难, 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肢体瘫痪等且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时, 均应常规做心电图以免漏诊心肌梗死, 对心电图可疑, 但不能诊断心肌梗死, 患者临床表现无法用其他系统疾病解释时应及时进行连续心电图、血清酶学等监测, 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总之对于可疑患者一定要结合临床表现动态观察心电图, 检测心肌酶, 不能靠其中一项做出最后的诊断, 以防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心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089.
[2]Bean WB.Musquerad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Lancet, 1977, 1:1044.
[3]陈碧颖, 杨景梅.以咽痛为首发症状的心肌梗死10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11 (10) :1422.
[4]Wang SW, Ren GC, Shio SF, et al.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elderly Chinese:Aclinical analysis of631cases and comparison with389younger cases[J].J Heart Jpn, 1988, 29 (3) :301.
不典型有机磷农药中毒误诊分析 篇5
不典型有机磷农药中毒误诊63例分析
本院急诊科在1997年8月~2004年8月共7年时间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653例病人中,有63例曾在院内外首诊时被误诊为其它疾病,误诊率9.64%.现将其中症状不典型、病史不明确的病例分析如下.
作 者:俞士梅 徐兵 作者单位:绍兴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绍兴,312000刊 名:临床急诊杂志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EMERGENCY CALL年,卷(期):20067(2)分类号:B595.4关键词:有机磷农药中毒 误诊
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6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急重症之一,病死率较高,但是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者仅占70-80%,20-30%其表现不典型,易发生误诊和漏诊[1]。现将我院搜集的49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搜集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期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资料49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1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71.5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检验、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既往有冠心病28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12例,肺气肿5例,消化系统病史4例,有吸烟史者31例。
1.2方法对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49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显示,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电图改变不典型,无特征性。①心电图无梗死性Q波,仅表现ST-T改变;②急性心梗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而被掩盖;③预激综合征掩盖心梗的初始Q波;④急性心梗合并持续性心动过速;⑤胸前导联R波从右向左逐渐降低的前壁心梗。
3讨论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临床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受梗死发生的部位、时间、范围及深度的影响,心电图上可无梗死性Q波出现,仅表现为ST-T改变。可见于:①急性心肌梗死的极早期[3];②心内膜下心肌梗死;③乳头肌梗死。本研究部分患者只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阻滞可影响QRS起始向量,从而掩盖或改变心肌梗死的病理性Q波,左束支阻滞的继发性ST-T改变,也能抵消心肌梗死出现的原发性的ST-T改变,诊断较困难,左束支阻滞时,Ⅰ、aVL、V5、V6导联中有2个以上导联出现Q波,不论如何微小均提示合并心肌梗死[2]。研究还发现心肌梗死可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梗死图形可被远离梗死区的室性心动过速图形所掩盖[2]。此外在有预激综合征的情况下,如同时发生心肌梗死则异常Q波及ST-T改变可被W-P-W的图像所掩盖,在此情况下,心肌梗死的诊断只能在W-P-W图像消失时才能确定或根据其他临床表现。
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心电图与临床表现都可出现多种不典型的改变,若不细心观察分析,极易导致漏诊或误诊,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特别注意。①心电图检查与临床相互结合,应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多次记录心电图并仔细比较。②对疑有心肌梗死的患者,仅作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不够的,应常规作18导联,甚至胸导上或下一肋间、V3R-V9R等。③对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室性心律者,应注意观察有无与继发性ST-T改变方向相反的原发性ST-T改变及其演变。④注意QRS波群的变化,不仅要注意梗死性Q波的出现,对不够诊断标准的Q波也要严密观察,同时还要注意R波有无显著降低、增高或增宽。另外,老年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低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不典型心肌梗死,而其中女性患者以上腹痛和右肩痛及各种非疼痛的症状多见[4]。对疑有急性心梗者应密切观察反映心肌坏死的生化指标和其他实验室资料,如白细胞、血沉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定时测定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对诊断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何才通.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断[J].中原医刊,2007,34(2):71-72.
[2]张泽灵.心脏内科1000问[J].军事医学科技出版社,2006,8:267-271.
[3]揚法,蒋建华,肖慧敏.ST-T抬高的形态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4):268.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共收治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6例, 女性患者44例;年龄最小的是34岁, 最大的是84岁, 平均年龄是 (51.3±1.6) 岁;首先发病的患者49例, 再次发病的患者51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23例, 高血压的患者34例, 高脂血症的患者21例。
1.2 方法
1.2.1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保持良好地沟通, 掌握患者的各项情感变化, 以便及时的给予心理疏导, 积极向患者介绍治疗护理以及恢复的过程, 可以让患者进行自由表达, 针对患者的感受, 给予理解。
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 坚持治疗、配合护理, 就可以对病情进行很好的控制, 针对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原因进行评估。针对病区环境,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进行简单介绍, 以及对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针对病情的治疗方案与相关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经常性的对病房进行巡视, 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担忧, 对其给予帮助及支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良情绪会影响病情, 对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记录。护理人员还要嘱咐患者进行放松运动, 例如深呼吸、听音乐。消除患者的顾虑、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 鼓励患者要增强信心, 配合护理, 以达到最佳水平, 顺利出院。
1.2.2 针对老年患者, 如果有出现难以解释又不明原因的休克、心衰以及包括有腹痛、呕吐以及恶心等急性胃肠道症状。
护理人员就要提高警惕, 防止急性心梗的发生, 及时进行仔细观察, 注意患者的动态变化, 及时做好护理工作。
1.2.3 如果患者持续有剧烈疼痛, 就表示患者的心肌缺氧严重, 患者
的病情在持续发展, 护理人员在此时就一定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以及病情变化。如患者有剧烈疼痛, 护理人员就应及时采取止痛措施, 可以用吗啡、杜冷丁等同时搭配使用, 但是, 要注意防止患者对止痛剂产生依赖而成瘾[2]。
1.2.4 如果有患者因排尿习惯或者是前列腺增生等因素, 而导致排尿困难的, 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排尿护理。
患者因排尿障碍可能会导致心率增快、烦躁不安, 而使病情加重。因此, 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耐心解释, 并及时指导排尿, 在必要时, 进行导尿。同时, 在护理中, 排便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心肌梗死要保持绝对的卧床, 减慢了患者的胃肠蠕动, 而导致便秘, 还有些老年患者前列腺肥大而使便秘加重, 增加了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心肌缺氧致使心脏骤停。所以, 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的排便方法, 以及嘱咐患者定时排便, 给予适当的缓泻剂, 例如石蜡油、开塞露。在排便前, 指导患者要口含或者吸入硝酸甘油, 避免用力排便, 以减少在排便时发生一系列并发症[3]。
1.2.5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呼吸、心电以及血压进行密切监测, 特别是对患者的心电监护。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在24h之内发生心律异常情况的概率较高。因此, 护理人员要进行连续性的监护, 特别是针对老年的心梗患者, 其临床的症状大多不典型, 合并症以及其他症状也较多, 以致病情危重。因此, 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变化并做好及时抢救, 避免延误患者病情。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χ—±s) 来表示, 采用t进行检验, 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来表示, 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在本组的10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均成功治愈, 治愈率达到100%, 无失败患者。具体的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现代人健康理念的转变, 治疗手段也已经在不断的完善, 并且护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应该为患者提高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处处为患者着想, 尽一切可能满足患者的各项合理需求, 使得患者的能够保持一个最佳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来完成治疗。通过实施护理干预, 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进而拉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医院应该定期组织培训, 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请一些专家进行宣讲与指导, 以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并定期进行考核, 对于考核不通过的护理人员, 要加强教育与指导, 以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加强护理工作,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与此同时, 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通过本次的研究发现, 通过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护理干预, 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康玉, 严激.急性心肌梗死左主干与前降支近段病变心电图ST段压低的对照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9, 23 (5) :417-419.
[2]李冰, 王建荣, 马燕兰, 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心脏自律性的变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9B) :1-3.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探讨 篇8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治疗
现对我院2008年8月至2011年4月期间收治33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减少误诊漏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不典型AMI患者33例, 其中男20例, 女13例;年龄41~89岁, 中位年龄67.2岁。发病到住院时间平均 (42±7.5) h。所有患者结合临床表现并经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均符合WHO心脏病学会对AMI的诊断标准[1], 不典型AMI血清心肌酶异常增高和血清肌钙蛋白阳性, 但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或心电图典型改变。
1.2 临床症状
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9例 (27.3%) , 心悸胸闷、呼吸困难8例 (24.2%) , 憋喘、咳嗽6例 (18.2%) , 皮肤湿冷、低血压5例 (15.2%) , 异位疼痛3例 (9.1%) , 晕厥、意识障碍2例 (6.1%) 。
1.3 心电图表现
患者入院后经常规心电图检查, 其中18例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 15例非Q波性心肌梗死。非Q波性心肌梗死者分别见ST段抬高伴R波电进行性降低、ST段普遍明显下降、T波倒置而不伴有ST段下降、R波振幅增高、QRS时限增宽、T波电交替等异常心电现象。
1.4 梗死部位
前间壁8例, 前间壁并前壁13例, 广泛前壁7例, 下壁并前间壁3例, 下壁1例, 下壁并后壁1例。
1.5 误诊情况
误诊为心力衰竭10例、心律失常5例、急性胃炎5例、急性胰腺炎3例、消化性溃疡4例、脑出血2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胆囊炎1例、牙痛1例。误诊时间12h~3d。
1.6 治疗方法
确诊后给予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营养心肌、扩张冠状动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33例患者经治疗后, 好转28例 (84.8%) , 死亡5例 (15.2%) 。其中死于心力衰竭3例, 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各1例。
3 讨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由于症状不典型或无痛, 临床上易漏诊误诊,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通常临床症状不典型, 无胸痛或不以胸痛为主要症状[2], 而以其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以胸闷、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 主要是心肌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 发生率约32%[3]。以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4], 常被误诊为消化性溃疡、胆绞痛、急性胃肠炎等疾病。本组9例 (27.3%) 腹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 可能与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有关, 因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膈肌受到刺激及心排血量降低, 致使组织灌注不足;以异位疼痛为主要表现者不仅与心肌的神经支配及牵涉痛有关, 还可能与上述神经纤维受损、痛阈提高、敏感性差、疼痛部位发生变异有关[5]。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不明显或心电图导联不充分, 仅做12导联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 心电图演变无病理性Q波或非S-T段提高型无典型心电图表现, 过早否定AMI导致误诊[6]。故对疑似心肌梗死者应行导联心电图, 动态观察心电图并结合心肌酶学检测。遇有如T波高尖、ST段下移、T波倒置、V1R波增高等不典型心电图改变, 应间隔2h再行心电图检查, 同时行心肌酶谱检测, 可及时发现AMI[3]。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检测, 即使症状不典型, 根据心电图变化及酶谱也可诊断[3];年龄在40岁以上者心肌梗死典型情况有心电图和心肌酶变化的, 要注意心梗时间及部位;对上腹痛患者经解痉、止痛无效者, 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并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变化;必要时做18导联心电图和/或反复做心电图及心肌坏死标记物等检查明确诊断[7];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 及早发现和早治疗, 改善预后。
总之,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年龄大、隐匿性强、临床症状多样化及体征不典型、死亡率高等特征, 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变异应该有足够认识, 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者应立即进行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动态监测, 及时诊断及治疗, 改善预后, 以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胡国强.不典型心肌梗死39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15) :96.
[2]周春燕.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45例的诊治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2) :133~134.
[3]姚敏.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8) :67.
[4]刘振玉.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 :119~120.
[5]严爱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7) :67~68.
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表现1例分析 篇9
患者, 女, 85岁, 因腹痛、腹泻伴恶心、呕吐1 d于2012年3月13日入我院。患者于前日晚上始感脐周疼痛, 阵发性, 伴腹泻, 解水样便十余次, 少许黏胨, 有恶心、呕吐数次, 未治。13日症状未缓解于14:30入院。发病后患者无胸闷气急, 无发热咳嗽, 精神食纳差。既往有高血压史十余年, 服药不详。查:血压165/90 mm Hg, 意识清, 口唇不发绀, 二肺 (-) , 心界稍大, 心率70次/min, 律不齐, 未及杂音, 腹软, 脐周压痛, 无肌卫, 肠鸣音3~5次/min。
入院拟诊急性胃肠炎, 予补液, 左氧氟沙星、山莨菪碱等治疗, 14日患者仍腹痛、腹泻5~6次。查B超:胆囊壁毛糙, 胆总管内径上段9 mm、中段7 mm, 肝、脾、胰、肾均正常;心电图 (ECG) :P-R 0.24 s, Ⅱ呈r S型, Ⅲ、a VF呈QS型, S-TⅢ抬高0.1mV;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41 U/L, 乳酸脱氢酶 (LDH) 410 U/L, 肌酸激酶 (CK) 1 366U/L, 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 408 U/L, 拟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改用丹参、硫酸镁、硝酸酯类等治疗。15日ECG:Ⅱ、Ⅲ、a VF呈QS型, S-TⅢ抬高0.1 m V, S-TaVF抬高0.05 m V,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7日ECG:Ⅱ、Ⅲ、a VF呈QS型, S-TⅢ、a VF抬高0.15 m V,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9日血ALT 50 U/L, LDH 320U/L, CK100U/L, α-HBDH279U/L。治疗11d于24日出院, 由于经济等原因, 出院时未复查ECG、心肌酶谱等。
2讨论
2005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条中的2条: (1) 有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 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 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本例患者符合 (2) 、 (3) 条, 故临床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多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受累引起, 部分由右冠状动脉阻塞引起, 并可累及房室结[1], 临床上可出现房室传导功能障碍。本例从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表明存在房室传导阻滞, 亦支持下壁心肌梗死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可向左上臂、颌、背或肩部放射, 常伴有呼吸困难、冷汗、恶心、呕吐等。非典型症状有意识不清、休克、心力衰竭、上腹痛等, 常误诊为脑血管意外、胰腺炎等[2]。以胃肠道为主要表现的多为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症状有上腹胀痛、嗳气、恶心、呕吐等[3]。本例以急性胃肠炎为首发表现比较少见, 原因可能为当下壁心肌梗死时, 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所致。所以在基层医院缺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冠脉造影、冠脉心脏血管造影 (CTA) 等检查的情况下, 临床上对老年患者以胃肠道症状就诊者, 应常规行ECG检查, 发现有可疑改变应该及时复查, 观察动态演变, 结合心肌酶谱及时作出诊断, 以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9-1118.
[2]任素霞.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表现2例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19 (16) :1909.
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10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9例, 男12例, 女7例, 年龄60~75岁, 平均68岁。
1.2 发病诱因
14例发病前无明显诱因, 3例因劳累而发病, 2例因生气而发病。
1.3 病史
10例既往身体健康, 5例有高血压病史, 1例有糖尿病史, 1例有冠心病史, 1例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1例有肩周炎病史。
1.4 首发临床表现
4例腹痛、恶心呕吐 (3例伴有腹泻) , 4例肩背痛, 2例牙痛, 2例咽痛, 2例发热, 1例饥饿, 1例咳嗽、气喘, 1例心悸、气促, 1例头痛、右侧肢体无力, 1例面部酸胀。
1.5 诊治情况
2例牙痛就诊五官科诊断为牙周病, 给予止痛、消炎药;1例咽痛就诊五官科;4例腹痛、恶心、呕吐伴或不伴有腹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给予解痉止痛、止吐、消炎药;4例肩背痛诊断为肩周炎分别给予局部封闭、止痛、理疗;1例心悸气短给予异搏定、ATP治疗;1例咳喘、不能平卧, 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心衰, 给予解痉、平喘、吸氧等治疗;2例发热分别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给予抗生素治疗;1例咽痛、突然不省人事, 1例突发头痛、右侧肢体无力诊断为急性脑血管以外;1例面部酸胀、持续胸后闷痛诊断为急性胃炎给予氟哌酸、甲氧氯普胺治疗。
1.6 检查方法
19例患者均做心电图检查确诊, 其中7例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例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例诊断为急性下壁合并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例诊断为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2例诊断为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诊断为急性广泛心肌梗死;1例诊断为右室梗死。19例患者就诊时其中6例急查心电图, 5例常规检查心电图, 5例24 h后检查心电图, 2例48 h后检查心电图, 1例4 d后检查心电图。19例患者中8例做心肌酶检查均有相应变化。
1.7 预后
19例患者中8例及时做出诊断并给予溶栓和相应治疗, 痊愈出院;7例好转出院;3例家庭困难自动出院回家治疗;1例由于发病3~5 d未及时确诊, 贻误治疗机会而死亡。
2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已为众多医生所熟知, 但是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 痛觉迟钝及神经末梢感觉障碍, 所以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发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较多, 常以无痛或以消化道症状, 咽痛、牙痛、肩背痛、心律失常等为首发症状, 其机理可能是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 因为迷走神经位于心脏的后下壁, 当心脏后下壁心肌梗死时产生腹痛、恶心、呕吐、饥饿、腹泻等症状, 本文4例下壁、1例广泛心肌梗死出现上述首发症状;当心肌梗死时, 心排血量下降, 致心源性脑供血不足, 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头痛、头晕、偏瘫, 本文2例患者以上述表现为首发症状;当心肌缺血缺氧, 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脏交感神经传入纤维, 经颈脊髓交感神经1~5传入大脑产生痛觉, 痛觉向颈髓2至胸髓4分布的任何部位放射, 而引起胸骨后痛, 肩背痛、下颌、咽及牙痛。本文出现2例以牙痛、2例咽痛、3例肩背痛、1例背部闷胀不适为首发表现的临床症状;当心肌梗死时, 心排血量下降, 心室舒张末期室内压增高, 出现肺静脉淤血, 临床出现咳嗽、气喘、不能平卧, 本文1例以上述表现为首发症状。当心肌缺血缺氧时, 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当坏死组织吸收时出现发热等症状, 本文2例患者以发热为首发表现。
不典型心肌梗死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 女21例, 患者年龄为34~85岁, 平均年龄为 (52.6±1.7) 岁;首次发病27例, 再次发病25例;有既往高血压史6例, 糖尿病史11例, 冠心病史14例, 肺心病史5例, 高脂血症3例, 吸烟14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休克、抗凝、抗栓、营养心肌、硝酸酯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如有必要给予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 对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类药物治疗, 有传导阻滞并发患者应用阿托品展开治疗, 对有心衰合并发生患者应用液态多巴胺补充治疗, 同时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所有患者展开精心护理, 包括对患者病情予以密切观察、展开心理护理、给予饮食与生活指导、实行排便护理、镇痛镇静与出院指导等内容。
2 结果
5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精心护理后, 有51例患者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98.08%, 另外1例因年龄较大且有较大梗死面积, 导致循环衰竭最终死亡。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具有较高发病率, 同时其发病人群呈现出日益年轻化趋势, 且在男性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3]。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发生病变时形成的冠状动脉供血骤然中断或急剧降低, 致使相应心肌出现持久而严重性缺血, 导致部分心肌出现骤发性坏死。因为在患病个体中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受诸多方面影响, 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首次发病时症状具有不典型特征, 致使该疾病诊治有较大困难。
在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治疗时, 同时应展开精心护理工作, 促使患者可以快速康复。该院在对5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时, 成效显著,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对患者病情予以密切观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突发心前区疼痛或在其他部位有原因不明疼痛现象出现, 常会在24 h内出现并发症, 在发病4 h内很可能会出现猝死或室颤现象, 因此应在发病后48~72 h对患者病情予以密切关注, 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向医生及时报告。 (2) 心理护理:和患者展开及时有效沟通, 对患者感情与思想变化予以准确把握, 及时展开心理疏导与安慰;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并对护理、恢复过程进行详细讲解, 通过列举成功案例方式,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经常展开病房巡视, 对患者担忧、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加以准确把握,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不良情绪会对疾病造成不利影响, 经常性鼓励患者, 促使患者对治疗与护理工作予以积极配合。 (3) 饮食与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进食产气较少、易于消化、热量较低、较为清淡的食物, 少量多餐, 禁烟禁酒。在发病后2~3 d, 特别是在24 h要保证绝对卧床休息, 由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进食、大小便或洗漱活动, 不可自己活动。对于有并发症发生或病情严重患者, 要将其卧床休息时间适度延长,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方可逐渐活动。 (4) 排便护理:提醒患者不可用力排便, 在排便前应将硝酸脂类药物予以口含, 若患者有便秘现象, 则可使用适量缓泻药, 或可通过开塞露与低压灌肠实现通便。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排便过程加强实时监护, 协助进行便后整理, 促使排便过程中发生并发症几率有效降低。 (5) 镇痛镇静:患者如有焦虑或疼痛, 可导致机体中儿茶酚胺大幅升高, 使心肌缺血问题加重, 增加心肌梗死面积不断扩大。因此, 应展开适当镇痛镇静护理,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硝酸甘油、吗啡与哌替啶等药物进行镇痛, 并对患者疼痛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6)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 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不可出现情绪剧烈波动, 保持乐观心态, 保持合理饮食, 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建议患者将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如硝酸甘油等随身携带, 当有突发情况发生时, 保持原地不动, 立即使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下休息, 给与患者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处理, 静待救援。
该院对5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精心护理后, 治愈率为98.08%。这说明, 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饮食与生活指导、排便护理、镇痛镇静与出院指导等方面展开精心护理干预, 可促使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相应护理方法。结果 5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与精心护理后, 有51例患者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98.08%, 另外1例因年龄较大且有较大梗死面积, 导致循环衰竭最终死亡。结论 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给予饮食与生活指导、实行排便护理、镇痛镇静与出院指导等方面展开精心护理干预, 可促使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饮食指导
参考文献
[1]王莉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30例的护理总结[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12 (24) :3980.
[2]郑云玲, 马晓惠.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特点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24) :152-153.
【不典型心肌梗死】推荐阅读:
急性不典型心肌梗死08-18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06-02
不典型表现05-16
不典型增生11-08
不典型心电图08-01
不典型急性阑尾炎09-02
不典型胎盘早剥护理10-15
不典型小儿急性阑尾炎05-18
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07-13
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