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治疗

2024-12-09

心肌梗死/治疗(精选12篇)

心肌梗死/治疗 篇1

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缺氧缺血而引发的心肌坏死, 该类患者易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 对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 本研究为探究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 比较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的疗效, 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相关诊断标准被确诊, 依据入院编号按照单双数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45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24例, 女性21例, 年龄38~76岁, 平均年龄为 (61.2±7.3) 岁;其中25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20例为下壁心肌梗死。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 女性18例, 年龄40~79岁, 平均年龄为 (61.8±7.7) 岁;其中24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21例为下壁心肌梗死。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临床对比。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对于此次研究均具有知情权, 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综合疗法。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 0.4ml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2次/天, 7d为一疗程。试验组患者给予介入治疗, 在介入术前, 给予患者氯吡格雷治疗, 负荷量为300mg。依据造影结果为患者实施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及冠状内形成术。介入术后给予0.4ml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2次/天, 并给予75mg/d的氯吡格雷, 连续治疗12个月, 在此期间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其基础药物使用量进行适当调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 将患者的心脏事件、再住院情况、3年生存率以及心功能改善程度予以观察并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疗效

在两组患者中, 试验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年及3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00%和20.00%、1年及3年的再住院率分别为16.00%、20.00%, 对照组1年及3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33%、41.67%, 1年及3年的再住院率分别为37.50%和45.83%, 试验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100.00%, 高于对照组83.33%, P<0.05,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中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疗效

在两组患者中, 试验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年及3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00%、15.00%, 再住院率分别为15.00%和20%;对照组1年及3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52%、16.67%, 再住院率分别为16.67%和28.57%;试验组患者3年生存率 (95.00%) 与对照组 (95.24%)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3年心肌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前, 试验组心功能I~II级占比53.33%、心功能III~IV级占比46.67%, 治疗后分别为71.11%、28.89%;对照组治疗前心功能I~II级占比55.56%、心功能III~IV级占比44.44%, 治疗之后分别为62.22%、37.78%。治疗前两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年试验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会伴有一定的胸骨后疼痛, 随着病情发展易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事件, 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2], 因此需给予有效的治疗。在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中, 左室重构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对于梗死面积较大患者, 其左室重构则更为严重[3,4]。通常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范围较下壁梗死患者更大, 更易引发左室重构, 使其心功能严重受损[5]。介入疗法可使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快速开通, 使其心肌灌注得以恢复, 减少心室重构, 从而降低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早期再灌注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心肌坏死, 控制其梗死范围, 恢复残存的心肌供血功能, 从而使局部左室收缩功能得以改善[6]。下壁心肌梗死因膈肌的保护, 不会出现显著的心室重构, 因此介入疗法对该类患者的心功改善程度小于前壁梗死患者。此次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给予介入疗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 试验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3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患者的心肌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介入疗法治疗前壁心肌梗死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 应用介入疗法治疗心肌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 尤其对于前壁梗死患者, 可降低其心脏事件发生率与再住院率,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唐江.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7 (14) :44-45.

[2]黄海涛, 郭飞, 甄彤, 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 2012, 32 (7) :972-973.

[3]沈大鹏.比较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干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长期预后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 2014.

[4]王冬艳, 马晓鸥, 冯丽侠, 等.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3) :2819-2820.

[5]李绍波.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早期介入与药物保守治疗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06) :1327-1328.

[6]周江, 郭靖涛, 王福华, 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 2014, 20 (12) :2138-2141.

心肌梗死/治疗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辩证施治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3月~4月治疗的62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医分型:阳气虚损型10例,阴血亏虚型12例,瘀血阻滞型14例,痰浊闭塞型22例,寒凝心脉型4例。痰浊闭塞型治疗原则:豁痰散结,通阳泄浊。治疗方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寒凝心脉型治疗原则:散寒活血,宣痹通阳。治疗方法:乌头赤石脂丸配服苏合香丸。阳气虚损型治疗原则:温阳益气,活络止痛。治疗方法:桂枝人参汤(《伤寒论》)加味。阴血亏虚型治疗原则:滋阴补血,活络止痛。治疗方法:桃红四物汤送服六味地黄丸。瘀血阻滞型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治疗方法:血府逐瘀汤加味。结果 62例患者经过治疗显效32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5%,其中阳气虚损型总有效率为90.0%,阴血亏虚型总有效率为83.3%,瘀血阻滞型总有效率为78.6%,痰浊闭塞型总有效率为90.9%,寒凝心脉型总有效率为75.0%。结论 中医辩证施治治疗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肌梗死;中医分型;中医辩证施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1],而致心肌坏死,多见于老年人[2],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也向年轻化发展[3],急性心肌梗死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4],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探讨中医辩证施治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本文收集我院203月~204月治疗的62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年3月~年4月治疗的62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33~83岁,平均58.9岁。梗塞部位:前壁22例,前间壁6例,广泛前壁10例,下壁20例,前侧壁3例,右室1例。中医分型:阳气虚损型10例,阴血亏虚型12例,瘀血阻滞型14例,痰浊闭塞型22例,寒凝心脉型4例。

1.2方法 痰浊闭塞型主要表现:恶心纳呆,心悸气短,胸部憋闷沉重,伴见头晕腹胀,痛引肩背,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多弦滑或沉迟。治疗原则:豁痰散结,通阳泄浊。治疗方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5]。方药组成:半夏9g,薤白9g,栝蒌实12g,白酒70ml。寒凝心脉型主要表现:卒然心痛如绞,甚至胸痛彻背,心悸气短,脉弦紧,苔薄白,舌质淡,手足不温,冷汗自出,伴形寒肢冷。治疗原则:散寒活血,宣痹通阳。治疗方法:乌头赤石脂丸配服苏合香丸。乌头赤石脂丸的组成:赤石脂14g,干姜14g,附子7g,乌头7.5g,蜀椒14g组成。阳气虚损主要表现:心胸满闷而痛,气短自汗,面白唇暗,畏寒肢冷,体倦乏力,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而迟,或结代。治疗原则:温阳益气,活络止痛。治疗方法:桂枝人参汤(《伤寒论》)加味[6],方药组成:桂枝12g,人参9g,(炙)白术9g,干姜9g,(别切)甘草12g。阴血亏虚型主要表现:五心烦热、心胸烦闷而痛、头晕口干,便干尿赤,舌深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促、结代。治疗原则:滋阴补血,活络止痛。治疗方法:桃红四物汤送服六味地黄丸。方药组成:红花5g,桃仁9g,当归12g,川芎9g,白芍12g,熟地12g,瘀血阻滞型主要表现:心痛剧烈,多发生于暴怒之后,如锥如刺,心悸气短,唇青舌暗有瘀斑,脉沉涩、结代。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治疗方法:血府逐瘀汤加味,方药组成:牛膝10g,川芎4.5g,桔梗4.5g,甘草3g,柴胡3g,赤芍6g,枳壳6g,红花9g,桃仁12g,生地9g,当归9g。

二、结果

62例患者经过治疗显效32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5.5%,其中阳气虚损型总有效率为90.0%,阴血亏虚型总有效率为83.3%,瘀血阻滞型总有效率为78.6%,痰浊闭塞型总有效率为90.9%,寒凝心脉型总有效率为75.0%,各分型患者治疗情况见表1。

三、讨论

综观近几年的.研究结果,中药治疗AMI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药价低廉等优势。不仅从各种途径对AMI时缺血、缺氧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给予及时有效的保护,且进一步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为AMI患者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目前,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综合疗法相结合的方法为治疗AMI的最佳方案。但目前仍缺乏有关中医药治疗AMI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缺乏中医药治疗该病统一的诊断标准、辨证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而且,已有的研究多偏重于临床,且研究设计不够准确。故今后期望能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模式进行系统评价,注重临床研究与基础实验密切配合,深入中药治疗AMI机制的探求,通过严谨的科研设计,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出治疗AMI的高效、安全的方药,为中药治疗AMI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敬孝,袁立霞,保心降压康防治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3):54-55.

[2]童普德,吴小江,王晓玲.丹参对乙酸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8(4):7-9.

[3]许林海,周永列,周冰,等.葛根素对大白鼠离体心肌保护的实验研究[J].浙江医学,,23(2):79-80.

[4]张灼,陈立新,秦腊梅,等.黄芪皂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动力学和氧自由基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7(3):7-8.

[5]陈少如,郑鸿翱,陈韩秋,等.益母草制剂治疗心肌缺血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1):l9-2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体会 篇3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危害最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20世纪80年代以来,AMI治疗已经进入了再灌注治疗的年代。本文通过回顾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72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AMI的临床特点,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意义。现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7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无脑血管事件,无颅内肿瘤,无活动性出血等溶栓禁忌证;均排除动脉夹层。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龄40~71岁;发病距就诊时间<6h者23例,6~12h者30例,>12h者19例。

1.2 方 法 在溶栓前,首先给予阿司匹林300mg口服。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其中一条用于溶栓药物的输注,尿激酶100~150万U溶于100ml 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30min内静脉输注完毕[3];另一条静脉通道用于在无低血压的情况下硝酸甘油输注,用药方案为硝酸甘油5ug/min每隔5min递增5ug/min,上限为30ug/min,随尿激酶输注完毕而结束。在尿激酶输注完毕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 2次/d,连用3d。溶栓前3d阿司匹林口服量为300mg/d,3d后调整为100mg/d。根据个体差异性,给予ACEI类、β受体阻滞剂以及调整血脂类药物对症处理。溶栓后30min~2h、 6h以及溶栓后1周内每天行18导联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同时观察患者胸痛症状的变化。

1.3 冠脉再通诊断标准[4] 根据冠脉造影直接判断或根据以下几点间接判断: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2h内回降幅度>50%;②2h内胸痛消失或明显缓解;③血清CK-MB酶峰在14h内提前出现;④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2 结 果

经溶栓治疗后,疗效明显,冠脉再通者47例,再通率65.3%。不同发病时间溶栓后冠脉再通情况见表1。72例经溶栓治疗的患者中有28例(38.9%)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自主性加速性室速、新发的束支传导阻滞、阵发性室速室颤、一过性窦缓等[5]。

表1 不同发病时间溶栓后临床效果对比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完全阻塞后20min,心内膜下层的心肌细胞最早出现坏死[6],这时患者所表现出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突发性胸痛。随着堵塞时间的延长,心肌细胞坏死由心内膜下层逐渐向心外膜下蔓延,这一蔓延的过程半数在1h内完成[7],多数在3~4h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胸痛症状会持续性存在,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这时心电图呈典型的ST段抬高性改变。当血管闭塞超过6h,心肌细胞在这种持续的缺血缺氧状态下坏死率极高,会导致心肌的穿壁性坏死。

因此,冠脉恢复血流应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才会有效减少梗死面积,维持心脏功能。从本次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发病6h以内的冠脉再通率为91.3%,6~12h的再通率为76.7%,>12h的再通率为15.8%,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冠脉再通率呈明显的递减。本次统计与国内外同类统计基本数据基本符合[8],有个别数据差别较大,可能是由样本个数太少所导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发病超过12h的19例患者中,在严格遵守无禁忌证的原则下给予溶栓治疗,共有12例患者胸痛症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缓解,说明对于发病超过12h但仍有进行性胸痛患者,只要掌握好溶栓的禁忌证,也是适合溶栓治疗的。

静脉溶栓治疗简单易行,是大多数医院采用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治疗的手段,不光发病12h内的AMI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发病超过12h仍有进行性胸痛和心电图ST段抬高者,若无禁忌证,也可考虑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 沈新平.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83.

[2] 赵计兰,薛建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例[J].临床医药实践,2003,12(5):113-115.

[3] 石红梅.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疗效及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1,17(17):113-114.

[4] 李学游.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50-51.

[5] 迟东升.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肥厚对评价高血压心肌做血管病变的价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7):702-705.

[6] 薛民.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08(5):151-153.

[7] 董晓莉.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3(2):83-84.

心肌梗死/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100例心肌梗死患者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5.8±2.55)岁,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42例。对照组年龄40~75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观察组年龄30~65岁。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100例患者中有32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5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1例高血压患者,15例糖尿病患者,7例高血脂患者。经诊断100例患者中没有心、肝、肺、肾功能不齐全患者以及在哺乳期妇女和孕妇,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需要接受常规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血脂、凝血四项、心脏彩超、心肌损伤标志物等相关检查。

1.2.1 对照组保守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限制活动,每日保持大便通畅,采取吸氧和亚冬眠等方面的措施,使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负荷量后给予维持剂量)、吗啡镇痛、尿激酶或瑞替普酶溶栓且全部再通、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硝酸酯类扩张冠脉、低分子肝素钙抗凝、ACEI延缓心室重构等。并给予皮下注射6000 U的低分子肝素钙,每日两次,注射7~10 d。

1.2.2 观察组介入治疗:

观察患者在手术前3 d给予每日1次75 mg的氯吡格雷,如患者是急症患者在手术前要立刻咀嚼300 mg或者600 mg的氯吡格雷,然后根据患者的造影结果,对患者的“罪犯血管”行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手术后给予皮下注射6000 U的低分子肝素钙,每12 h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每日1次服用氯吡格雷75 mg,连续9~12个月,且患者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并根据心功能和血脂情况来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调脂药等进行具体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两组患者3年时间的随访,比较患者的病情复发、再住院和3年的生存情况。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门诊随访以及住院资料总结。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的病情复发例数、再住院例数和3年的生存率情况。观察组在病情复发历史、再住院例数和3年的生存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1年时病情复发为11例、再住院率为8例,在3年时病情复发为15例、再住院为8例,3年生存为46例(92.00%);对照组在1年时病情复发为22例、再住院率为35例,在3年时病情复发为25例、再住院为35例,3年生存为42例(84.00%)。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 对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进行观察与讨论。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长期疗效。结果 对比两组的病情复发率、再住院率和3年的生存率情况。观察组在病情复发历史、再住院例数和3年的生存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提升生存率,介入治疗长期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介入治疗,保守治疗,心肌梗死,长期疗效

参考文献

[1]唐江.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4):44-45.

[2]黄海涛,郭飞,甄彤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11,32(7):972-973.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 篇5

1、心脏移植术:是心肌缺血治疗的一种常见方法,尤其是在药物对重症晚期心肌缺血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的情况下。但由于供心有限,能接受心脏移植的心肌缺血患者,大约仅为需要心脏移植病人总数的38.2%或39.5%左右,约有20.4%~35%受者在等待供心期间死亡。

2、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心肌缺血,冠状动脉搭桥术也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之一。存活心肌是否足够,是对心肌缺血进行CABG成功的关键,即残存的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越多,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就越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F)有助于探测出残存的存活心肌。特别是在左室前壁对(18)-F- 氟去氧葡萄糖(FDG)摄取率,发现能更客观地评价手术后心肌缺血患者的LVEF改善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篇6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作为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病症,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剧、病情严重、变化快速等特征,患者发病后,会呈现出持久、剧烈的胸闷与胸痛感,而且还会伴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或猝死等症状,需要得到及早有效的处理,才能得到对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1]。近年来,AMI的发病率逐渐提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引起了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2]。我院出于总结AMI有效临床治疗方法与经验的目的,对74例患者实施了对比治疗,并得出了中西结合方法对于此病症治疗的良好效果,下文为此次研究的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共收治AMI患者74例,患者的診断依据为心血管学会所规定的相关诊疗标准,所有患者均不存在进展期肝病、肝炎或肝肾功能异常问题。以此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研究。观察组患者37例,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处于43岁到67岁之间,平均为61.2岁,病程为2.5年-12年,平均为5.6年,其中并发糖尿病与高血压的患者分别为10例、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P>0.05,可比性明确。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确诊以后,对照组37例患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以西医治疗为基础,另外配合实施中医诊断治疗,以3周为一疗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效果。西医治疗方案:观察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心率,进行抗血小板聚合、抗心肌缺血、抗凝、卧床休息等治疗,药物为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次/d,在3d以后将药量减为50mg,口服维生素C,50mg/次/d,皮下注射肝素钙,50mg/次/d。中药治疗方案:黄连、熟大黄各6g,半夏、郁金、赤芍各12g,海藻、瓜蒌各18g,丹参25g,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则加入杏仁、茯苓。

1.3 疗效衡定 根据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症状判定依据,制定以下疗效衡定指标:患者的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心电图正常,并发症得到控制,为显效;患者主要症状减轻,心电图趋于稳定,患者可以达到生活自理,为有效;患者各类症状均与上诉指标不相符,甚至于症状加剧,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χ±s表示数据,组间实施t检验与x2检验,统计差异具备的条件为P<0.05。

2 结 果

以显效和有效总归为有效,患者接受3周的治疗之后,观察组的疗效呈现出明显地高于对照组的状况,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皆小于0.05。两组具体疗效如下,观察组37例中33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9.19%,显效率为54.05%(20例),有效率为35.14%(13例);对照组37例中25例有效,总有效率为67.57%,显效率为29.73%(11例),有效率为37.84%(14例)。同时,观察组中出现出血症状的患者5例,泵衰竭症状1例,未发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为16.21%,对照组出血症状8例,泵衰竭症状4例,心源性休克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24%。

3 讨 论

临床医学研究人员当前尚未研制出彻底治疗AMI症状的药物,其治疗工作普遍采取西医针对性治疗的方法,以遏制梗塞范围的扩大、保护心血管各项功能为目标[3],此种治疗无法实现对于并发症的有效控制,所获得的疗效也较不完善。而我院对74例患者进行的单纯西医与中西结合对比治疗结果发现,以中西结合法对AMI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在发挥西医治疗各项单独疗效的基础上,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总体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升,相较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具有更为高端的临床疗效。因此,临床医师在治疗AMI时,可以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以及西医检查诊断的结果为依据,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有意识地对中西结合的方法加以使用。

参考文献

[1] 熊英.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1):93-94.

[2] 闫懋松 桑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9):55-55.

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治疗 篇7

关键词:心肌梗死,治疗,院外

急性心肌梗死 (AMI) 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是在症状出现后1~2 h之内, 然而这一宝贵时机却由于各种原因而错过。为提高早期溶栓率, 使更多的AMI患者得到及时溶栓治疗, 本文结合我院溶栓实际探讨基层院前溶栓的可行性。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符合溶栓标准 (1996年) 者62例, 其中院前溶栓8例, 急诊室溶栓17例, CCU溶栓37例。男45例, 女17例, 年龄36~76 (平均59) 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7例, 前壁41例, 下壁9例, 下壁加右室3例, 前间壁加侧壁2例。发病到开始溶栓时间1.5~9 h, 其中院前组 (4.0±2.5) h, 急诊组 (4.5±2.6) h, CCU组 (5.6±3.4) h, 各组间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符合入选条件, 无禁忌证, 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 以后每日口服150 mg, 5周后减至75 mg, 长期服用。天普洛欣 (高纯度注射用尿激酶) 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 ml, 30 min静脉滴注。滴注结束后6 h, 皮下注射肝素钙7 500 IU, 以后每12 h皮下注射7 500 IU, 试管法凝血时间监测, 定时查心肌酶谱。滴注结束后,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15~40 μg/min) 和含镁极化液 (10%葡萄糖500 ml加普通胰岛素8 u加10%氯化钾15 ml加25%硫酸镁10 ml加维生素C 2.0 g) ;无禁忌证患者服β-受体阻滞剂 (倍他乐克12.5~25 mg, 每天2次) , 高血压或心功能不全者服开搏通6.25~25 mg, 每天3次, 或依那普利2.5~5 mg, 每天3次。

2结果

根据天普洛欣溶栓临床再通标准, 院前溶栓组再通率为87.5%, 急诊溶栓组为76.47%, CCU溶栓组为70.27%;再通患者46例,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2.6%, 各组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心室扑动) 及死亡, 未出现皮肤粘膜及消化系统明显出血现象。第3~5周复查心脏B超, 再通后的患者左心室重构发生率低, 心功能测定良好。随访6个月, 心脏事件发生率, 再通组10.87% (5/46) , 未通组43.75% (7/16) 。未通组患者多为梗死6~9 h开始溶栓, 年龄>65岁, 伴2型糖尿病者。

3讨论

AMI溶栓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 即发病距溶栓开始时间越短, 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灌注, 使更多的心肌受到保护, 心功能也可获改善。王铁等 (1996年) 报道AMI溶栓成功者[1], 存活心肌明显高于未成功者。而溶栓成功的关键在于梗死早期及时溶栓, 开展院前溶栓可以减少患者来院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多个中间环节, 是给AMI患者开辟的“绿色通道”。本组病例显示院前溶栓组开始溶栓时间明显提前, 院前溶栓组较急诊组提前30~50 min, 较CCU组提前60~80 min;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提高;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心脏事件发生率, 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 而院前溶栓组8例患者中7例再通者均未发生心脏事件, 心功能测定良好。

溶栓开始即应用含镁极化液, 既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 又不影响再通标准的判断[2]。研究证明, 在AMI患者发病早期约30%患者血镁降低, 而并发重症室性心律失常者血镁降低更明显, 提示低镁是AMI早期心电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镁盐不抑制传导系统的功能及心肌收缩力, 因此AMI并发心力衰竭或传导阻滞时仍可应用。镁盐静脉滴注后患者无不良反应, 并可有效地防治溶栓再灌注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对开展院前溶栓更有益。

随着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逐步完善及全民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 对AMI的院前诊治将起到推动作用。特别是各种先进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如心肌特异肌钙蛋白T (cTnT) 及肌钙蛋白I (cTnI) , 可使AMI患者早期诊断更及时, 更准确。

参考文献

[1]王铁, 崔亮, 张金谷, 等.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后存活心肌判断的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6, 16:5-7.

心肌梗死/治疗 篇8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急性期病情不稳定, 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 死亡率较高。充分、及时、有效地恢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 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大量研究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 对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血流供应、减少心肌组织缺血坏死、减少并发症及改善远期预后有较强的优势, 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但由于条件限制, 不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法及时接受急诊PCI治疗或规范的溶栓治疗。本研究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与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 评估两个方法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8月—2008年6月首次发生的ST段抬高AMI住院患者40例, 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 男14例, 女6例, 年龄35~76, 平均 (61.3±6.3) 岁, 接受直接PCI治疗 (直接PCI组) ;另外20例患者, 男13例, 女7例, 年龄32~78, 平均 (62.3±7.8) 岁, 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UK组) 。两组在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均于发病6 h内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

(1) UK组:病人入院后即刻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 给予尿激酶150万U, 30 min内静脉滴注, 然后再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 1次/12 h, 皮下注射, 疗程为1周。

(2) 直接PCI组:术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300mg, 术中常规给予8 000~10 000U普通肝素。梗死相关动脉定位结合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血流TIMI分级, 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确定。手术成功标准:残余狭窄<20%和TIMI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前向血流3级且无并发症。PCI组20例均成功行球囊扩张并置入冠脉支架。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 同时予低分子肝素5000U, 1次/12 h, 皮下注射, 疗程为1周。

两组病例均配合给予监护、吸氧、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甘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综合治疗。

1.3 再通标准

溶栓组再通标准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2]: (1) 心电图中抬高的ST段在输注溶栓剂开始后2h内, 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下降≥50%; (2) 胸痛自输入溶栓剂开始后2~3h内基本消失; (3) 输入溶栓剂2~3h内, 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房室或束支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 或者下壁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伴或不伴有低血压; (4) 血清CK-MB酶峰提前在发病14h以内或CK提前至16h以内。具备上述2条 (2、3组合除外) 以上者考虑临床再通。PCI组再通成功标准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3]:梗死相关动脉开通, 支架植入成功, 前向血流达TIMI3级, 术后无残余狭窄, 无急性再闭塞, 无复流现象。心功能测定:直接PCI或静脉溶栓2周后, 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 。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各指标结果比较, 如表1所示。

3 讨论

“时间就是心肌”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原则。24小时待命的直接PCI即使在美国或别的发达国家都很难广泛普及。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极不均衡的大国, 尤其缺乏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PCI医师, 也缺乏既有外科支持、又能全天候执行绿色通道的介入治疗中心。相比之下, 溶栓治疗简便易行, 多数医生可以掌握, 并且能够在农村、急诊室和急救车上进行。

直接PCI术后, 由于支架的置入, 使IRA管腔大、血管壁光滑, 避免了对血小板聚集的刺激作用, 因而减少了血小板聚集, 从而降低了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IRA再闭塞率, 提高了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 并降低了缺血事件的发生率[4]。溶栓剂只能解决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而不能解决原有粥样斑块所致的固定狭窄, 溶栓再通后达到TIMI3级血流者不足1/3, 残余狭窄程度重, IRA不能达到充分开通[5]。而介入治疗能持续有效地开通IRA, 减少残余狭窄, 使93%~96%患者获得TIMI3级血流, 从而使心肌得到最大程度的再灌注, 限制了梗死范围的扩大, 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存活心肌, 减轻了梗死后的心肌重塑, 改善了室壁运动, 使患者泵功能及心功能贮备得到保护。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静脉溶栓相比, 直接PCI更能使心肌获得有效的灌注, 从而保护心脏功能。心脏彩超提示, 在左室射血分数上, 直接PCI组高于静脉溶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直接PCI能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心衰率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考虑到可能与样本含量偏少或治疗病例选择有关。尽管随机试验表明转运PCI优于即刻溶栓, 但在实际情况中, 急救转运系统的延迟导致转运PCI的实施较为困难, 鉴于我国目前能熟练开展直接PCI的心脏中心较少, 以及相当多的患者无力承担PCI费用, 溶栓治疗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马礼坤, 余华, 冯克福, 等.急性心肌梗死转运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 (6) :485.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6, 27:737-750.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709-710.

[4]张丽琨, 李钢, 杨家声.急诊冠脉介入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622-623.

心肌梗死/治疗 篇9

关键词: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 infarction,AMI)由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引发,主要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受到阻断,进而诱发组织坏死[1]。AMI临床多出现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休克等,较严重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致残或致死。目前临床对AMI的治疗以通畅被堵塞冠脉、改善血流和心肌供血为主,溶栓和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较常用的治疗手段,为比较二者应用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笔者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12月间的AMI患者共36/72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2例患者均来源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急诊,参照WHO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AMI。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1.2±8.4)岁。患者入院时与发病时间相差2~8h,平均(4.8±2.6)h。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均采用PCI治疗,先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经右股或右桡动脉穿刺,置入鞘管,给予普通肝素鞘管内3000U注射,手术过程中每过1h追加1000U普通肝素。常规多体位投照造影,并以25帧/秒图像记录冠脉栓塞情况,明确病变支数及IRA。交换指引导管,置入导丝,选用适当直径的球囊导管,10~12kPa使靶血管扩张到适当大小后,置入支架。对照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给予150万U尿激酶与100mL生理盐水混合液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开通、再梗死情况、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脏事件例数、死亡情况等进行记录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研究组患者血管开通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再梗死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11.11%,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如表2,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9.0±5.8)d明显低于对照组(18.2±10.3)d,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1.11%和病死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25%,5.56%),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AMI在临床较常见,由于冠状动脉内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梗阻能严重阻碍心肌的血供,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呼吸困难、休克、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甚至危急生命[2]。因此尽快的使患者梗塞冠脉开通,使心肌供血再灌注,对于抢救和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十分重要。溶栓和介入治疗是临床开通动脉通路、快速恢复血液灌注、减少心肌梗死病变范围的主要方法,溶栓通过药物作用使斑块、梗阻溶解从而打开通路,但传统的溶栓方法血管的再通率较低,王菊飞对60例患者进行溶栓研究,灌注成功率为61.7%[3];石小燕对28例患者研究表明血管开通率为71.4%[4];本组研究中采用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血管开通率为72.22%。

PCI通过直接介入方法,将栓塞位置的血管支架扩张,使血流通过,迅速供给心肌血氧。PCI的临床适应证较为广泛,尤其对于有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5,6]。对于PCI的灌注效果,有较多文献进行研究,朱均研究表明PCI的血管再通率达82.0%[7];刘为生,孟昭艳等对AMI经左侧桡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2%[8];本组研究中,经PCI治疗的研究组患者血管开通率为97.22%,与相关研究一致,且明显高于溶栓治疗,证实PCI对梗阻血管的灌注效果较好。

同时,本组研究还对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作了统计与研究,由于PCI对患者血液再通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患者再次栓塞的发生率低,临床病情反复或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较少[9,10],由于再栓塞而引发的不良心脏事件也明显减少,因而患者能够较早的恢复机体的正常生活能力,较早出院。总之,PCI治疗较传统溶栓术具有较好的血管开通效果,减少住院时间和再梗死发生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蓝璧高,瘳开历.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3):55-56.

[2]张力俨,张翠丽,富路,等.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64-66.

[3]王菊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116-118.

[4]石小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9):122-124.

[5]Svilaas T,Vlaar PJ,Vander Horsl I,et al.Thrombus aspiration during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N Engl J Med,2008,358(6):557-567.

[6]刘培良,袁龙,苗磊,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型脑钠肽及心室重塑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79-81.

[7]朱均.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58-160.

[8]刘为生,孟昭艳,吴群玫,等.经左侧桡动脉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22-24.

[9]唐爱明,张世强,李彩华,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常规早期行血管重建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41-4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体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AMI患者36例,男33例,女3例。年龄42~76岁,平均5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2],梗死部位分别为广泛前壁14例,前间壁8例,前间壁+高侧壁2例,下壁4例,下壁+正后壁6例,前壁+下壁4例。严重胸痛持续,胸痛均<12 h。全部病例均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证。

1.2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是通过静脉注入溶栓剂溶解梗死相关冠状动脉(1RCA)内的新鲜血栓,使IRCA再通的治疗方法。再通率可达60%~80%。所有溶栓剂都是纤溶酶原激活剂,进入体内后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2 结果

36例全部胸痛缓解,冠脉再通21例,ST段下降>50%35例,CK-MB峰值前移34例,再灌注心律失常30例经治疗均获恢复。有轻微出血倾向,包括齿龈渗血,镜检尿中少量红细胞,皮肤瘀斑,溶栓后1~3 d出现,均为一过性,皮肤瘀斑5 d消退。未发生严重内脏出血及颅内出血。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疗法的目的是应用溶栓药物,使病变血管的血栓溶解后再通,以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心功能受损程度。依据国际标准,临床上只要符合上述持续胸痛>30分的典型缺血症状、ECG特征性改变和心肌酶学的异常升高三项指标中的任何两条即可确诊为AMI。

溶栓疗法已成为选择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重要的紧急疗法之一,及时应用溶栓剂不仅可溶解新鲜血栓,使已闭塞的冠脉再通和(或)再灌注,从而可以挽救缺血和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减少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通过纤溶系统活化机制,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解成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从而降低血小板聚集,防止继发性血管内血栓形成,保持梗死区周围心肌的微循环畅通。症状出现后越早进行溶栓治疗,降低病死率效果越明显,但对6~12 h仍有胸痛及ST段抬高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仍可获益。溶栓治疗受益的机制包括挽救心肌和对梗死后心肌重塑的有利作用。无条件进行介入治疗或因患者就诊延迟、转送患者到有条件的医院而错过心肌再灌注时机,若无禁忌证应立即(接诊患者30 min内)进行溶栓治疗。纤维蛋白是血栓中的主要成分,也是溶栓剂的作用目标。所有溶栓剂都是纤溶酶原激活剂,进入体内后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溶栓剂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类,前者如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直接裂解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产生溶栓作用;后者如链激酶,则先需与纤溶酶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再间接激活纤溶酶原。溶栓剂又可分为纤维蛋白特异型和非纤维蛋白特异型两大类。前者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单链尿激酶原纤溶酶原激活剂,选择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起作用,对血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无明显影响;后者如尿激酶和链激酶,对血液循环中和血栓处的纤溶酶原均有激活作用。依据药物对血栓纤维蛋白的作用特性,血栓选择性高t-PA、scu-PA及第三代药物溶栓速度快,对形成较久(>3 h)的血栓溶解能力较大,因此若发病时间较长者选用。选择性低的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APSAC,虽然溶栓速度慢,但对循环中的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亦有分解作用,因此溶栓后再闭塞的发生率可能更低。由于rt-PA在高龄患者更易出现脑出血并发症,在选用时应该注意。链激酶选用应考虑到体内抗体的水平。目前认为现有溶栓药物的治疗效果大致相当,宜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6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溶栓治疗时间为3~6h。结果 36例均获溶栓成功,无死亡病例,无溶栓并发症发生。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285.

3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治疗探讨 篇1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治疗;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87-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心脏急症,病情也最为危重,它主要指的是心肌持久而且严重的缺血,从而导致心肌出现部分急性坏死[1]?该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心前区或胸骨后出现持续性榨性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發热,腹胀,恐惧,出汗等,对患者的健康危害极大,更可能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临床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治疗研究与实践?作者所在医院通过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治疗措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以来,作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室共收治了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以及过往病史等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38例患者中有22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最大的患者52岁,年龄最小的患者78岁,平均62.8±4.6岁?梗死部位主要包括心肌前壁?心肌前间壁?心肌广泛前壁以及心肌下壁,其中心肌前壁梗死的患者有9例,占到了所有患者的23.68%,心肌前间壁梗死的患者有12例,占到了所有患者的31.58%,心肌广泛前壁梗死的患者有8例,占到了所有患者的21.05%,心肌下壁梗死的患者有9例,占到了所有患者的23.68%,从患者自发病到入院接诊的最短间隔时间为10分钟,最长时间为3小时,平均时间为1.3±0.5小时?

1.2 急救治疗

1.2.1 确定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后,首先是使患者卧床,保持绝对的休息,减少患者的活动,控制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

1.2.2 卧床后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根据给氧方式控制氧流量,面罩给氧的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8L左右,鼻导管给氧控制在每分钟4L到6L左右,使患者的心肌供氧情况可以得到改善?

1.2.3 给予患者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其吗啡?哌替啶等止痛药物,以控制患者的胸痛症状,但有低血压症状与血容量减少症状的患者要慎用[2]?

1.2.4 迅速开辟静脉通道便于及时给药,首先应用复方丹参,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如果患者血压无明显的降低,进一步予以患者硝酸甘油静滴,保护患者心肌,给药中注意控制滴速,每分钟不应超过10滴,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如心率?脉搏以及血压等,如果患者的血压明显降低,且收缩压低于了90mmHg?舒张压低于了60mmHg,就应当通过建立第二条静脉通道,对患者应用多巴胺?

1.2.5 给予患者尿激酶50万U加生理盐水40 ml进行静脉推注,尿激酶50万U加生理盐水100 ml进行静脉滴注并在30 分钟内完成?滴注12小时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 U,每12小时1次,总计应用10次,同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极化液及口服卡托普利?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 mg/天,在使用3天后将阿司匹林剂量调整为10 mg/天?

治疗期间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监护并做好护理措施,尤其要注意患者有无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争取及时发现及时对症处理?

2 结果

经以上急救治疗措施,38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最终治愈出院,绝大部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均得到了保障,不过仍有1例患者因为入院治疗不及时,所以因急救治疗无效而心脏骤停死亡,但患者的存活率依然高达97.36%?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心肌持久而且严重的缺血,从而导致心肌出现部分急性坏死,该病不仅发病率较高,而且病情非常为重,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腹胀,恐惧,出汗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更会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导致患者死亡,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危重?致死率高等特点,因此临床上非常重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治疗研究与实践?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治疗方面,最关键的是要及时展开救治,所以在接触到患者后,应当立即根据其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以及过往病史等作出诊断,这样才能采取对应的急救治疗措施,争取有效的救治时间,在本文的研究中,所有患者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确诊,这为后续的急救治疗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确诊后要立即采取措施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改善患者的心肌供氧情况,所以必须让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并对其予以持续供氧?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压力,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应用镇痛药物,例如吗啡和哌替啶等,但注意低血压与血容量减少的患者应当慎用[3]?为了方便药物的及时应用,提高药物的见效速度,应当及时开辟静脉通道,并予以患者复方丹参?硝酸甘油等药物,用药过程当中注意患者心率?脉搏以及血压等体征变化,如果患者在用药后血压明显降低,应使用多巴胺来改善患者血压情况?最后是要合理应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例如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以保证治疗能够起到实效?

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及时采取以上的急救治疗措施,最终的患者存活率高达97.36%,这证明但通过积极有效的急救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死亡率,使患者的生命安全更加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厚山.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急救治疗措施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31(03):104-105.

[2] 曹金生. 硝酸甘油用于心肌梗死急救的疗效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5):1052-1053.

心肌梗死/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1例, 女性患者有19例, 年龄范围为37岁到74岁, 平均年龄为57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 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有19例患者为广泛前壁, 有26例为前壁, 有15例为下壁。其中有16例患者存在高血压, 有7例患者存在糖尿病, 有8例患者存在肾脏受损。有9例患者存在脑梗死史, 有47例患者存在吸烟史, 有34例患者存在饮酒史。

1.2 溶栓适应证以及时间

此次临床研究中, 所有采取溶栓治疗的患者均符合溶栓治疗的适应证, 患者存在≥2个的相邻导联ST段抬高, 胸导>0.2 m V, 肢导>0.1 m V, 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 患者临床<75岁, 此为ACC/AHA指南为Ⅰ类适应证。而对于ACC/AHA指南为Ⅱb类适应证, 即发病时间在12 h以上, 患者存在胸痛现象, 在经过筛选后, 可以考虑进行溶栓。

在时间的选择上, 有17例患者在1~3 h内进行溶栓治疗, 有28例患者在4~6 h内进行溶栓治疗, 有7例患者在7~9 h内进行溶栓治疗, 有5例患者在9~12 h内进行溶栓治疗, 有3例患者在12 h以后进行溶栓治疗。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 均不存在溶栓禁忌证, 不存在活动性出血患者, 不存在脑出血史、溃疡病史的患者, 患者均不存在主动脉夹层等。

1.3 溶栓药物的选择

在溶栓药物的选择上, 此次研究主要采用尿激酶。这是因为尿激酶能够使纤溶酶原得到激活, 并促使其转化成纤溶酶, 不存在抗原, 具有显著效果。另外本身的费用不高, 安全性较好, 不良反应较少。使用方法为将150万U的尿激酶溶于80 m L以及100 m L的生理盐水中, 并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时间控制为30 min。

1.4 抗栓治疗

溶栓过程中, 需要对患者使用300 mg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磨碎顿服, 药物连续使用3 d, 之后将其剂量调整为100 mg, 每天服用1次。对于青年患者, 需要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 剂量为每次12500 U, 每天一次, 用药途径为皮下注射。对于年龄较大且体质量较轻的患者, 则需要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 剂量为每次0.4 m L, 每天1次, 用药途径为皮下注射。患者连续使用7 d。硫酸氢氯匹格雷片具有抗ADP作用, 剂量为75 mg, 每天使用1次, 连续使用14~28 d。

1.5 其他药物治疗以及常规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能够帮助患者扩张冠状动脉, ACEI类药物能够避免患者出现心肌重构以及心脏扩大, β-受体阻滞剂能够纠正患者的心律, 减轻患者心肌耗氧情况。常规治疗可以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 并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以及吸氧护理, 存在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 需要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存在心衰的患者, 需要使用利尿剂以及血管扩张剂等进行治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 80%的患者胸痛得到缓解, 心电图显示ST段在2 h内有所下降, 程度为76%, 心肌酶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溶栓再通。

3 讨论

对于心肌梗死, 在临床上需要尽早实现冠状动脉的再通, 从而使心肌实现再灌注, 对心脏功能进行保护,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在临床治疗上, 介入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措施。然而, 对于基层医院单位而言, 本身不具备相关的条件和设备, 因此需要考虑非介入治疗措施。在这之中, 溶栓、抗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溶栓治疗的效果与治疗的时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于胸痛发作在3 h以内的溶栓治疗患者, 其效果与原发PCI相似。溶栓治疗延长1 h, 患者的病死率也会提高1%。由此可见, 对患者尽早进行溶栓抗栓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我院对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非介入治疗溶栓抗栓治疗,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普及[2]。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郭艺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28 (1) :451-453.

上一篇: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下一篇:表意的概念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