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2024-11-18

急性心肌梗死(精选11篇)

急性心肌梗死 篇1

脑缺血性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变, 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而且经常出现全身不同器官的病理改变以及伴随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其他合并症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 AMI) 是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 临床症状凶险、预后差, 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文现对此做一总结, 以供临床医师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观察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8例, 均经颅脑CT或MRI确诊, 其中男146例, 女122例;发病时间最短的只有2 h, 最长的长达2~3 d;发病年龄在46-82岁之间;其中194患者原有高血压, 146例伴随有冠心病。全部患者住院含有即进行了常规临床检查, 包括心电图、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心肌酶谱 (包括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 等检查。

2 结果

按照2007年全球AMI定义标准[1], 2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发生AMI 12例, 其中急性脑梗死第1天发病2例, 第2天发病5例, 第5天发病3例, 第7天发病2例。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出汗、低血压、胸痛等, 其中无痛性AMI 5例.占总AMI的41.7%。广泛前壁梗死3例, 广泛前壁合并下壁梗死4例, 前间壁梗死2例, 前侧壁合并右室梗死1例, 下壁合并正后壁梗死2例。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 国外资料报道其发病率为15%, 尸检发生率为28%[2], 据报道90%的AMI发生在脑梗死发病后2周以内[3]。心肌梗死发生机制与以下因素可能有关: (1) 脑心血管病变的发生有着一些共同的病理改变基础。脑心血管病通常共有的的经常有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很可能在发病之前就已经有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脏供血不足等病症, 无疑脑部病变的出现就进一步给已经发生病变的心脏增添了更重的的负担, 加重诱发心脏病变[4]。国外报道, 因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缺血性卒中占19%~35%[5]。 (2) 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就会增高颅内压、进而压迫交感神经使其兴奋, 促使心率更快, 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 从而使心肌的缺血和缺氧更为验证, 进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3) 发病后患者饮水减少, 出汗加重、呕吐的出现导致脱水, 以及脱水利尿利剂甘露醇、呋塞米等的使用, 都会引发血容量不足, 降低脑灌注压, 减慢脑血流, 增高血液粘滞度, 进而进一步恶化冠状动脉循环, 心肌梗死得以诱发[6]。 (4) 急性脑梗死患者由于脑动脉的缺血痉挛, 经常对视丘下部自主神经中枢产生影响, 兴奋交感神经, 并通过交感-肾上腺系统使得儿茶酚胺合成加速, 升高儿茶酚胺水平。这将收缩冠状动脉使其持续痉挛, 使得冠状动脉的缺血变得更为严重, 严重心肌供血供氧量不足, 心脏的耗氧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得以发生。 (5) 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 会经常伴随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以及与年龄密切有关的心脏退行性病变, 老年患者的心肌收缩力量弱, 心室壁运动的顺应性差[7]。由于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都很差, 心脏血流输出量从而减少, 促使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加重。 (6) 心脑梗死的过程中, 神经反射和应急使得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 从而促使肾素等物质的合成增加, 这非常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 使得脑血流速率减慢, 损害内皮系统, 在血管内容易形成血栓, 堵塞血管, 形成恶性循环[8]。

本研究患者中有41.7%的无痛型心肌梗死。出现较高的无痛型心肌梗死, 究其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中、老年人患者多, 尤其是老年患者多。 (2) 长时间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脑长期缺氧, 患者痛觉变得麻木迟钝。 (3) 病情严重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出现意识障碍, 心力衰竭、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进一步掩盖患者疼痛。 (4) 脑梗死如果发生在优势半球, 患者就会有失语表现, 因而不能将机体不适感正确表达出来。 (5) 伴随糖尿病的心肌梗死患者由于糖尿病影响感觉神经的原因, 在心肌梗死发作时常常不知疼痛。因此, 需要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监护, 确保无痛型心肌梗死不漏诊。此外, 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治过程中, 需要经常进行心电图检查, 时刻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神志的改变。而对于那些出现胸痛、意识障碍、休克的患者者应监测心电图和心肌酶动态, 以便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给予及时治疗, 从而降低病死率。刘眷英等认为在对急性脑卒中继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呋塞米加高糖-钾-胰岛素激化液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9]。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推荐在我国采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 (10) :867-869.

[2]梁富龙, 张桂霞, 唐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急性脑梗死的特点及预后[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3 (3) :280-281.

[3]马立华, 薛官英.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急性心肌梗死5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 (10) :1009-1010.

[4]张华.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96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3) :268-269.

[5]章成国, 张虹桥, 谢坚, 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 39 (12) :832-835.

[6]付培平, 郭志勇, 张翠香.急性脑卒中并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5) :386-387.

[7]李晓红, 李玉华.急性脑梗死并发心肌梗19例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3, 6 (3) :160-161.

[8]徐慧琴, 江淮.心脑卒中, 脑心卒中与心肌梗塞, 脑梗塞的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 1998, 18 (4) :33-34.

[9]刘眷英, 王丽英.急性脑卒中继发急性心肌梗死11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6, 22 (7) :668.

急性心肌梗死 篇2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 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2、活动与休息 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并保持情绪稳定,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患者进餐、洗漱,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参与部分自理活动。第5~7天后可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

患者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宜。若活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心率增加20~30次/分钟或15~20次/分钟(服用 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降低10~15mmHg以上或血压异常增高,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或ST段移动,患者主诉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氧疗护理 遵医嘱给予2~4L/min持续或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4、保持大便通畅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而患者年老体弱,胃肠蠕动功能差,加之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担心弄脏床单。因此护士必须耐心解释便秘可能会加重病情的危险,同时指导病人采取通便的措施,保持排便通畅。如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并及时添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适量温开水同饮;适当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以促进肠蠕动。嘱病人勿用力排便,必要时含服硝酸甘油,使用开塞露。

(二)心电监护

(1)置病人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专人监护,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3~5天。

(2)观察有无心律失常。若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多源性室性早搏,则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滴;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0.5—1mg肌注或静滴。

(三)疼痛护理

遵医嘱给予吗啡止痛,使用吗啡时注意观察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疼痛轻者可用可待因,定时给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并及时询问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随时监测血压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防止血管扩张太快出现低血压。

(四)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常为突然发病,且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患者入院后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慌、急躁,这些负性情绪对疾病极为不利。负性情绪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冠状动脉供氧、供血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同时,还可引起脂肪、糖原分解,增加血液中脂肪含量,加重动脉硬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促进疾病痊愈。多接触患者,向他们讲解疾病的知识,说明不良情绪和心理对疾病的不利,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治疗。其次,要同患者多交谈,详细了解每个患者的个性、习惯,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

(五)溶栓护理

心肌梗塞发生不足6小时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护士应做好以下工作:①询问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消化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溶栓禁忌证;②准确、迅速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③注意观察药物的溶栓效果及不良反应,是否出现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是否有皮肤、粘膜、内脏及颅内出血;④使用溶栓药物后,定时描记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并询问患者胸痛有无缓解,心电图ST段有无改变。溶栓后2 h内评估胸痛是否迅速缓解和消失是判断冠脉再通的有效指标。

溶栓方法:用尿激酶100万~150万I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现配现用。辅助用药,口服抗凝剂:肠溶阿司匹林片300 mg,波立维300~600 mg。溶栓后配合低分子肝素(克赛40 mg或达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维持疗效,疗程5~7天,继以肠溶阿司匹林片、波立维口服。

(六)潜在并发症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持续监测。发现频发室早>5个/分钟、多源室早、RonT现象或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时立即通知了医生,医嘱立即缓慢静脉推注利多卡因等药物,警惕室颤或心脏停博发生。密切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况,因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更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备好了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于床旁,随时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最初几天内甚至在梗死演变期均可发生左心衰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尿少等表现,避免情绪烦躁、饱餐、费力排便等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预防心力衰竭。

(七)健康指导

1、调整和改变生活方式:宜低盐、低糖、低脂、低热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饱餐,适量减肥;克服急躁、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2、避免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控制危险因素;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避免受凉,用力大便。

3、运动指导: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适当而有规律的循序渐进运动,不宜剧烈活动,以不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为原则。

4、用药指导:遵医嘱坚持用药物,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

5、自救指导:嘱患者①心梗发作时应就地休息,放松心情;②呼救,及时拨打120,切勿人勉强行走;③有条件,可立即吸氧;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消心痛、迅速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自救。

四、护理体会

(1)通过对本例患者的护理,我感受到作为一名临床护士必须具备娴熟的护理技能、敏锐的观察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往往病情危重,病情复杂,变化快,患者往往胸痛窒息濒死感,大汗,情绪紧张恐惧,害怕死亡,患者对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依赖,护士面对紧张地抢救和病情危重的工作局面,需要熟练的护理技能,如接诊病人,安置抢救床、接氧气、监测生命体征、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采集各项检查标本、静脉给药等,如果没有较过硬的护理技能,在这种局面下如何体现“抢救”的价值。同时,护理在这过程中还要往而不乱,冷静分析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等,并予以积极给予止痛治疗。

(2)通过此患者的护理本人了解了心肌梗死的护理配合。感受最深的还有: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很快,作为护理人员应时刻警惕患者病情随时发生变化的可能,即使是该患者病情趋于好转也不可放松警惕,且该信息同样也要告知患者家属,让他们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以防患者病情恶化,家属不理解。

(3)通过本例病人的护理,充分说明溶栓治疗是抢救心梗病人的一项重要措施,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以改善AMI的近远期预后,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应该在6 h内完成。而溶栓后患者的康复与溶栓前的准备以及溶栓后的监测、护理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应了解溶栓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监护水平,才能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大大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4)锻炼自我,在参与本例病人的抢救过程中,我能把在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临床,独立完成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有效的接氧、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合理的指导病人饮食、静脉留置套管针、静脉采血标本、肌内注射等护理技能操作。并能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稳定患者和的情绪,获得了患者的信任、理解和配合。

(5)通过本次抢救获得了不少新知识,如进一步学会了对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并能通过心电监护能准确地观察病人生命征、心电图变化,为及时抢救病人提供重要的护理依据。参考文献

1.姚景鹏,陈卫红.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02,第1版,115-120.2.李秋萍,范秀珍,高丽红.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03第2版,124-132.3.赵尊忠,薛风.溶栓治疗时间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J].临床荟萃,1997,12(17):784.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护理 篇3

关键词 整体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 急救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5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严重疾病,本病在欧美多见,美国35~84岁人群中年发病率男性71%,女性22%,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近几年的资料显示,国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增加[1]。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整体护理应用的效果,2010年1月~2011年1月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急诊急救整体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35~88岁,年龄25~81岁,前壁心肌梗死29例,下壁心梗9例。

整体护理:

⑴制订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的整体护理流程:以现代医学护理技术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制定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整体护理程序,放在醒目的地方,要求每个急诊护士熟记抢救流程,掌握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建立了急性心肌梗死绿色救治通道,以保证重症患者在来诊后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急诊急救[2]。

⑵加强急诊急救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采用自学和科室每周组织护士学习的方法学习现代护理理论知识、急诊急救专科理论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急救的整体护理流程。在技能培训方面,除了熟练掌握常规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外,还对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使用、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技术、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采集动脉血气标本技术进行重点培训。每个月进行护理技能操作考核1次。对工作1年与3年的护士制订不同的急诊急救护理技能培训方案,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要求全体护士均具有抢救技术过硬,操作技术娴熟和对应各种复杂病情变化的急救处理能力。

⑶抢救仪器设备和物品的准备: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抢救仪器的准备,所有抢救仪器、物品定点放置,专人保管,每天由抢救班护士负责清点急救药品,及时补充,定期检查急救仪器的性能,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⑷整体护理程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急诊后,立即启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整体护理程序,并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程序,立刻置患者于抢救室,保持环境安静,通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①瞩患者坐位,如果不是疼的很剧烈也可以半卧位。②高流量吸氧4~6L/分,如合并肺水肿加用25%~30%酒精湿化氧气。③多功能除颤仪监护:心电、HR、P、S、测T、P、R、BP并记录。④迅速用留置针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道。一条用于静脉给药(以上肢、上腔静脉为宜),另一条用于静脉取血(输液对侧肢体,且下肢为宜,因上肢测血压较好),即采集血标本送检: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血型、心肌酶谱、电解质、肾功能等。录制18导联心电图,18导联(12导联+V7、V8、V9、v3R、V4R、5R)。⑤医嘱予镇静、止痛,取吗啡3mg静推(吗啡10mg+0.9%NS9ml,静注3分钟)无效5~10分钟后可重复1次。如下壁心梗合并心动过缓或阻滞最好选用杜冷丁肌注,详记24小时出入量。⑥用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给予扩血管,强心,抗凝,营养心肌,如硝酸甘油、复方丹参、多巴酚酊胺、多巴胺、极化液,控制输液总滴数5ogtt/分为宜(根据血压调节滴数),配合口服开搏通,倍他乐克,肠溶阿斯匹林等药物。⑦严密观察溶栓指征:胸痛、段、心肌酶谱变化、做好溶栓准备,如尿激酶150万U+0.9% NS 100ml(或5% GS 100ml),70gtt/分,30分钟内静脉滴完。⑧并发症的处理:心律失常按心律失常类型分别予抗心律失常;心衰者抗心衰治疗,24小时内慎用洋地黄类药物;休克抗休克治疗。⑨做好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的抢救准备,除颤监护仪,如电击除颤用的生理盐水纱布或电极糊、胸外心脏按压木板、气管插管盘,简易呼吸气囊、吸痰器、急救药等。⑩急性期专人守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胸痛、胸闷,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7天,进入第2期康复护理,以少量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3]。

⑸做好患者家属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快,家属不能接受,易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因此应加强家属的心理护理,学会换位思考,多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家属沟通,使患者家属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避免护患矛盾。同时医护人员中要有自制力和忍耐性,要善待患者及家属的非礼貌言行,用宽阔的胸怀、热情的照顾和精心的护理,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⑹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接诊患者时发现,患者在生活中不注意血压变化的占大多数,平时不能坚持服用降压药物,只在有头晕等症状时才服用降压药物。在工作中,应多深入基层,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指导用药,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结 果

本组抢救成功3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7例。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整体护理的实施是确保急诊急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整体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护理过程,强调护理服务的质量和连续性。本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建立和执行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指导,以现代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整体护理模式,建立和执行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模式是保证血性脑血管患者急诊急救护理服务质量,抢救患者生命,减少和控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4.

2 李丹.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措施的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11,14.

急性心肌梗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的在我院进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100例病患, 病从中筛选36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共有男性病患20例, 16例女性病患, 患者病程最短为3h, 最长达到72h;病患的年龄为39~78岁;平均年龄为55岁;病患当中, 有10例为高血压病史, 冠心病史12例、剩下的14例为糖尿病史。

1.2 方法

全部患者自入院后, 行血压检测、心电图进行检查, 辅助心电监护, 对患者心肌酶的病患情况进行密切检查以及进行头颅的CT扫描。

1.2.1 诊断标准

全部的36例病患完全符合WHO (1979年) 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断标准, 并且与我国 (1995年) 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一致;病患行头颅CT检查、或者是进行MRI的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

1.2.2 统计方法

将SPSS11.0软件作为统计工具, 再将两组的结果进行对比, 并取作为检验, 治疗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 即P<0.05。

2 结果

病患的动脉粥样出现硬化, 是导致发生脑梗死的基础, 动脉的粥样硬化不但加速了血管内的血栓快速形成, 而且还与血液的有形成分病患以及血管壁出现改变有关。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脑梗死属于动脉硬化发病症, 而脑动脉、冠状动脉以及颈动脉的粥样硬化, 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 对病患产生严重威胁, 临床上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2.1 临床表现

36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肌梗死病患的临床表现主要为:6例病患为突发性的胸骨后剧痛、7例左肩部位出现放射痛;大汗淋漓8例, 9呼吸加快且面色苍白;剩下的6例患者出现胸闷情况。

2.2 急性脑梗死出现的时间与部位

多数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在急性心肌梗死之后的14d以内, 出现脑梗死人数为20, 占总人数的55.56%, 另有6例为三周后出现, 10例为一周内出现。病患按照心电图显示的情况而言, 病患的脑梗死出现的部位主要如表1所示。此外, 病患均出现室性早搏、心律失常以及房颤等现象[3]。

3 讨论

疾病急性心肌梗死, 多数为冠状动脉的粥样出现硬化、进而导致斑块的破溃、进而出血, 最后以致血管出现痉挛、形成血栓。与此同时, 由于管腔的急性闭塞, 因此引发心肌的缺血, 将导致出现心源性的休克与心律失常以及脑梗死等并发症。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病患, 均进行及时的检查与有效的治疗, 进一步减少对患者的危害, 提高治疗水平。

3.1 发病的基础

病患的正常血管, 能够使血管壁保持较为正常的功能、维持分泌血管的活性物、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参与代谢、以对血管的张力起到调节的作用, 并且还起到抗黏附等作用。病患一旦在喝酒、吸烟或者伴有高血脂、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病症时, 都会对血管的内皮细胞造成损害, 影响了血管的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 易于出现血管阻塞, 最终引发心脑缺血。病患出现脑梗死现象和斑块的性质紧密相连, 斑快块会随着粥样的硬化情况而发生变化。病变还可累及至脑干或者是丘脑下部的神经系统, 导致交感神经的紧张、使得肾上腺的皮质功能加快, 影响神经体液的正常调节功能, 最后, 将会导致冠状动脉出现痉挛, 出现心肌梗死。患者体内的神精系统以及全身的水电解质出现紊乱, 体内的酸碱失衡, 也可导致出现心肌梗死。部分心肌梗死病患将会合并脑梗死现象,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对心内膜与心室壁产生影响, 使得病变处出现血栓, 而血栓的脱落将导致脑梗死。因此, 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发病的基础, 也将导致心脏功能的异常, 使病患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更高。

3.2 发病的机制

病患出现急性脑梗死并发心肌梗死, 主要的发病机制为:动脉的硬化属于全身性的疾病, 而心脑血管也具有类似的发病因素, 使得血管的内膜表面变得粗糙、出现溃疡, 最后将引发心脑梗死现象。首先, 病患的脑卒中部位的后颅内压逐渐增加, 心率也会加快, 不仅使心肌缺血与耗氧量等情况进一步加重, 还将会导致出现心肌梗死。其次, 患者的脑卒中功能异常, 导致脑灌注压有所下降、血液的黏滞度也将增高, 脑血流速度减慢, 使得冠状动脉出现循环恶化引起发病。最后,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 其的脑动脉血供不及时, 进而出现痉挛, 为此将对视丘下部的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并且使儿茶酚胺合成速度加快, 引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最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3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 对病患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提高治愈率, 减少患者的并发症, 应该采取有效的积极措施进行治疗。其一,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 应该及时利用皮血管再通术或者是采取溶栓治疗, 确保闭塞的血管恢复畅通、有效缩小病患心肌梗死的面积, 进一步降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以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概率。其二, 治疗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对心律的失常现象进行预防, 特别是对房颤现象的治疗, 进行早期的抗凝治疗, 快速对附壁血栓的形成起到抑制作用、加速血栓的溶解。最后, 进行血管的恢复再通, 防止心肌梗死的进一步延展, 应给予急性梗死期进行吸氧与脱水以及抗心律失常、脑细胞的活化剂等积极治疗方法;对于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应采取拜阿司匹林抗雪小板与低分子肝素钠抗凝进行有效治疗。

3.3.1 常规的治疗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为:吸氧, 改善患者的心肌细胞与脑细胞缺氧的情况, 并且给予采用药物苯巴比妥或者是度冷丁进行止痛与镇静处理;同时进行心电监护, 便于及时发现病患的心律变化情况、严密对患者的瞳孔、生命体征以及心肌酶谱等方面给予动态监测。此外, 给予适当的补液量, 尽量控制在2000mL左右、输液的速度也应该把握好, 避免由于输液过快而导致患者的心脏负荷有所增加, 减少出现心力衰竭加重情况, 还对水电解质的失调及紊乱状况进行调节。最后, 若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时, 其出现上消化道的大量出血现象, 应立即停用抗血小板与抗凝的治疗, 改用止血、护胃、抑酸等药物治疗。

3.3.2 特殊的治疗

除了常规的治疗方式之外, 还有特殊的治疗方式, 由于急性脑梗死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属于缺血性的心脑血管疾, 因此, 在治疗方面有相似与异同之处, 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 使用综合兼顾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患者出现大脑半球的大面积梗死、或者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颅内高压以及脑水肿现象, 应给予脱水与降颅内压的治疗;对于病患的小脑梗死、或者是病患的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 应该进行脱水治疗。若给予患者甘露醇的脱水治疗时, 注意观察病患的内血容量是否出现增加、其的心脏负荷是否加大等;因此, 在采用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时, 应该给予适当的剂量, 并和速尿进行交替使用, 有效可降患者的低颅内压, 同时还可减轻病患的心脏负荷, 避免出现心力衰竭的情况。病患若为大面积的脑梗死并且伴有痰多、深度昏的时, 应该给予气管的切开方式进行治疗, 使病患的呼吸道保持通畅。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与检查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治疗, 虽然抗血小板以及抗凝治疗能够预防血栓的扩大、对心肌梗死的起到抑制作用, 但病患在急性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之时, 应减少对抗血小板与抗凝的使用治疗, 减少容易患者的出现其他并发症、加重病情, 也将会增加抢救的难度。因此, 对于急性心肌梗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正确、有效治疗, 有助于其更好地恢复身体的健康、提高其的生活质量[5]。

4 结束语

总之, 急性心肌梗并发急性脑梗死疾病常多见于高龄者, 病患需要进行确诊、以便及时治疗, 减少并发症;对心肌梗死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 减少病死率, 提高临床治疗的水平。

摘要: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病患进行分析研究, 并探讨其临床特点与发病的机制, 从而提高病患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方法 选择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的在我院进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100例病患, 病从中筛选36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患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全部病患当中, 有7例脑梗死是首发病患, 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人数为25例, 病患在急性心肌梗死之后的14d以内, 出现脑梗死人数为20例, 占总人数的55.56%, 另有6例为三周后出现, 10例为一周内出现, 对病患的身体造成严重威胁。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的前半个月是脑梗死频繁出现的危险期, 此阶段病患易于发病, 从而使病死率提高;为此, 需要对病患进行CT检查、与有效的临床治疗, 提高病患的存活率与治愈率[1]。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急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孙瑗, 孙明, 韩晓红.急性脑梗死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临床探讨, 2009, 47 (10) :132-133.

[2]仲崇莉, 衣朝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26例分析[J].交流园地.2008, 5 (3) :147.

[3]白建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脑梗塞40例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03, 3 (18) :53-54.

[4]李彩华, 周艺, 卢剑华, 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临床经验.2006年, 36 (2) :16-17.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体会 篇5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性坏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不典型者,凡40岁以上,发生原因不明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严重胸痛者或原高血压突然显著下降者,应考虑本病可能。多数患者在症状发作后长达2h或更长时间并未就诊,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等到12h或更长的时间方才就诊。一般超过12h的再灌注治疗几乎没什么益处,所以强调急性心肌梗死要尽早治疗[1]。对于确诊或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后应就地抢救。2012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急救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42岁~82岁,平均56岁;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

1.2 急求措施 保持安静,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测。按照医嘱正确用药,根据病情配合医师为患者进行溶栓等治疗。积极溶栓常用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等。不同溶栓药物对滴注时间有不同要求,要严格按医嘱执行,以尿激酶为例,应用时须保证100万~150万U的药物在30min内滴注完毕(一般要求前15min滴入2/3,后15min滴入1/3)。

1.3效果判断 溶栓效果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判断,或者根据如下几个条件。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h内回降50%。②胸痛2h内基本消失。③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h内),间接判断血栓溶解。

1.4结果 经积极合理的抢救治疗,治愈23例,好转16例,死亡1例。结

2 护理

2.1病情观察 通过严密细微的临床观察和心电、心肌酶谱及血流动力学等监测,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问、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早期表现。以下情况提示心肌梗死急性期的预后较差,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有预见性的护理:①年龄60岁以上;②以往有过心肌梗死发作或有心力衰竭史者;③有休克、明显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者;④剧烈疼痛持续时间1~2日以上不能控制者;⑤发作时的其他表现。心电图广泛前壁或前后壁并发梗死的变化,或ST显著抬高,以致形成单向曲线;血清酶大幅度增高;窦性心动过速持续2~3日以上,尤其是心率大于110次/min。经常询问患者胸痛有无减轻及其减轻程度,仔细观察皮肤、黏膜、痰液、呕吐物及尿中有无出血征象。溶栓前应做18导联心电图,溶栓开始后3小时内每30分钟复查1次12导联心电图(正后壁、右心室梗死仍做18导联心电图) [2]。以后定期做全套心电图,导联电极位置应严格固定。用肝素者需监测凝血时间,定时查心肌酶(肌酸磷酸激酶、肌酸磷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

2.2一般护理

2.2.1休息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急性期卧床休息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防止病情加重。发病后1~3d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可平卧或半卧,由护士帮助完成日常生活照护,限制探视;1周后可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如坐在床边或椅子上;第1~2周可帮助患者逐步离床站立或在室内缓步走动;第2~3周可逐步从室内过渡到室外走廊内慢步走动。活动量力而行,如出现胸闷、气促、心悸、心律失常等应停止活动。除病重者外,卧床时间不宜过长。

2.2.2吸氧 根据病情给予患者间断或持续吸氧。

2.2.3监测 做好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为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客观资料。

2.2.4心电监护 急性期患者须在监护室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连续心电图、血压、呼吸情况。如果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多元性室性期前收缩、R-on-T、短阵室速或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时要警惕室颤或心脏停搏的发生,应立刻通知医师,加强病情监护,备好抢救车和除颤器。

2.2.5饮食与排便 疼痛剧烈时禁食。最初3d给予流质,以后逐渐过渡至半流质、软食和普食。食物应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禁止摄取过冷过热的饮料,少食多餐。患者卧床期间由于活动量小、进食量少、不习惯床上排便等原因,易发生便秘,因此可适量进食水果、蔬菜,必要时给予缓泻药,并嘱患者排便时勿用力,以免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甚至猝死。

2.3溶栓治疗的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输液通畅。心肌梗死不足6小时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其护理包括:询问病人是否有脑血管病病史、活动性出血、消化性溃疡、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禁忌证;溶栓前先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血型,配血备用;准确、迅速地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观察病人用药后有无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是否发生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等副作用,一旦出血严重应立即中止治疗,紧包处理[3]。使用溶栓药物后,应定时描记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询问病人胸痛有无缓解。

2.4症状护理 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药物,如吗啡、哌替啶(度冷丁)等。保持病室内安静,避免不良刺激,稳定患者情绪,给予吸氧。一般而言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前壁心肌梗死如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提示梗死范围广泛,病情严重。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心电监护仪显示的心律情况,根据显示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变化,并积极处理。

2.5心理护理

护士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安慰工作,让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重视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在向患者或家属明确疾病危重性的同时,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对于有疾病恐惧感和焦虑感的患者,努力稳定他们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在救护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3 讨论

患者胸痛改善或消失;活动耐力增加;大便正常,并能说出预防便秘的方法;未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杨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的医护抢救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11C):3049-3050.

[2]张林秀,陈泽宏.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监测与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08,22(11C):30483049.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的护理 篇6

1 护理

1.1 心电监护和病情观察

(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尽可能安排在安静和舒适的监护病房里, 以利于病情观察和抢救, 要进行24h心电监护, 一旦发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异常心电图或病人有疼痛加重、呼吸困难、血压降低[<90/60mmHg (1mmHg=0.133kPa) ]、出冷汗、脉搏细速等异常情况都要及时报告医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及时发现是争取抢救的关键。入院24h内要做2次或3次心电图, 观察Q波、ST段和T波的变化情况。 (2) 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 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 缓解心绞痛, 减少心律失常, 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面积, 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至关重要[2]。 (3)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都会用抗凝药物, 溶栓的病人还会用溶栓药物, 都容易引起病人出血, 因此要及时观察病人有无出血的征象, 如鼻出血、皮肤淤点淤斑、呕血、便血等, 如发现要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肝素和溶栓药物的用量。

1.2 镇痛

剧烈疼痛可使病人烦躁不安, 使交感神经过度活动, 引起循环高动力状态, 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使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 如通过吸氧、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和 (或) β阻滞药 (对血压较高、心率较快的前壁梗死者) 不能迅速缓解疼痛, 应尽快采用镇痛药。吗啡是解除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最有效的药物, 除中枢镇痛作用外, 能减轻病人焦虑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从而减轻病人的不安, 并可扩张外周血管, 使得心脏的前后负荷降低, 这两方面的作用均能降低心脏的代谢需求。此外, 吗啡对肺水肿的病人也有明确的有益作用。

1.3 生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多由于重体力活动、血压升高或情绪激动, 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增加,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心肌需氧量猛增, 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3], 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增加心肌耗氧量, 加上在监护室不允许家属探视, 因此病人的梳洗、进食、翻身、大小便等一切日常活动都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 以减少病人的体力消耗和心脏负荷。护理动作要轻柔, 每日为病人梳洗1次, 并做好口腔护理, 饮食宜清淡, 以低盐、低脂饮食为宜, 富含蔬菜和水果, 忌过热、辛辣刺激以及硬质粗糙食物, 避免过饱, 宜少量多餐, 总入量控制在1 500 mL~2 000 mL。要协助病人翻身, 以减少心肌耗氧。大小便都在床上进行, 并应用润肠通便的药物防止便秘。一旦发生便秘, 嘱病人避免用力排便, 可予甘油灌肠, 必要时用手指将粪便掏出。

1.4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常有濒死感, 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加上环境陌生, 不允许家属探视, 床上大小便, 改变了往日的生活习惯, 更加重了其焦虑、紧张情绪。护士应与病人充分沟通, 给予高度同情、关心、爱抚、理解和帮助, 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 为病人建立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 创造良好的氛围, 耐心细致解释病情, 帮助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之能够主动配合治疗[4]。要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 清楚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 并解释医疗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如限制盐的摄入, 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卧床休息对心脏功能恢复的意义。护士护理操作时要动作敏捷、轻、稳、准、快, 稳定病人情绪, 主动关心病人的起居, 做好生活护理。在解释和安慰病人时要言语得体、语气和蔼, 体贴和关心病人, 从而融洽护患关系。使病人能够正确理解、认识和对待疾病, 正确理解护理要求,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1.5 预防感染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一旦发生感染, 很容易加重病情, 影响梗死心肌的恢复。除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做好病人的清洁消毒工作外, 要做好病房和床单位的清洁消毒工作, 检查和护理病人前要洗手消毒, 严防交叉感染。每日注意观察体温和血常规, 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会有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但体温多不超过38℃, 很少超过39℃, 一旦发现病人体温超过38℃, 要警惕感染的可能, 要及时报告医生, 加用有效抗生素。

2 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血流中断, 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 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病死率高, 应给予及时治疗及精心护理。

参考文献

[1]苏懿, 王磊, 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4) :467-469.

[2]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04, 25 (13) :70.

[3]蒋华科, 陈纯, 陈仲新.川芎嗪联用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8) :626-628.

急性心肌梗死 篇7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 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1]。急性心肌梗死是循环系统最常见的危重病之一, 一旦发病, 患者心理变化复杂, 思想负担重, 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 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对提高治疗率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患者中男24例, 女11例, 年龄34岁~78岁, 平均年龄61.5岁。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均存在不良情绪, 其中紧张恐惧心理18例, 占51.5%;焦虑忧愁心理9例, 占25.7%;悲观失望心理6例, 占17.1%;满不在乎心理2例, 占5.7%。

2 常见心理问题

2.1 紧张恐惧心理患者因剧烈疼痛而有濒死感[2], 加之

各种检查、治疗、仪器和管路、线路的使用, 急性期进入监护病房后, 环境陌生, 禁止探视, 患者会感到孤独, 从而加剧了紧张、恐惧。

2.2 焦虑忧愁心理绝对卧床休息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会

引起一部分患者焦虑暴躁, 有一部分患者担心疾病会影响今后的生活, 担心出院后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患者家庭困难, 为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而忧虑。

2.3 悲观失望的心理一部分患者担心今后生活不能自

理, 自觉已成为废人, 对治疗不抱任何希望;还有一部分患者年龄较大, 因子女不孝产生悲观心理。

2.4 满不在乎的心理有此心理的患者大多身体症状较

轻, 对急性心肌梗死缺乏认识, 认为只要身体症状缓解, 疾病就痊愈了, 不配合治疗。

3 护理措施

3.1 尽快消除患者陌生感, 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病区要安静、安全、清洁舒适, 避免不良刺激。

3.2 提高护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 着装整洁端庄, 抢救

时做到分秒必争, 有条不紊, 忙而不乱, 回答患者提问时要做到耐心、细心, 以娴熟的技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体贴的语言赢得患者的信任。

3.3 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合理安排饮食与休息, 在

不违背治疗原则的基础上, 尽量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 在生活上体贴患者, 视患者为亲人。

3.4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向患者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

计划, 同时说明各种仪器设备的用途、作用, 让患者认识到我们是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 有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和监护设备, 对疾病的治愈充满信心。

3.5 合理探视, 做好家属工作, 及时与家属沟通患者病

情, 取得家属的合作与理解, 尽量避免家属带负面情绪探视, 避免患者受到刺激。

3.6 安慰患者, 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告知患者当焦虑不

安、愤怒和激动时常有心率、心律的改变[3], 强调治疗的正面效果,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4 结果

35例患者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后, 26例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7例得到改善, 2例无效。

5 讨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实施心理干预, 不仅可以稳定情绪, 提高治愈率, 促进康复, 同时还能增加医患、护患的沟通, 明显改善医患、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状, 出现心情低落、焦虑、自闭、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导致患者术后恢复不良[2], 生活质量降低。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医务工作者应重点关注患者自身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对患者康复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本文对整体护理干预在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探讨了其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负面情绪和自我形象概念认知的改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妇产科2010年9月—2012年5月收治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38例, 其中子宫肌瘤83例, 顽固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2例, 子宫腺肌症33例。随机分为2组, 试验组69例, 年龄33岁~54岁, 平均年龄41岁;对照组69例, 年龄32岁~57岁, 平均年龄40岁, 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138例患者在入院时及手术20 d各填写1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术后对自我概念的认知、适应程度。调查时间为20 min, 结束后回收调查表,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干预方法 (1) 建立良好、互信的护患关系:患者入院后, 责任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情况, 为进一步的沟通与护理工作做好基础。 (2) 做好手术的知情通知:责任护士应在手术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相关情况, 以及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事宜, 使患者在术前对手术

参考文献

[1]刘志红.从护患关系转变激发患者的参与意识[J].中华医疗卫生, 2003, 1 (3) :24.

[2]冯正仪, 王蓓玲, 陈淑英, 等.内科护理学 (2)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2-93.

急性心肌梗死 篇8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护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 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 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的严重类型[1]。临床以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为特点, 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 AP) 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临床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1]。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和AP合并出现, 使患者病情更加凶险, 病死率增高[2]。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本科收治6例AMI合并AP患者, 给予相应的质量, 总结护理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AMI合并AP患者6例, 其中男4例, 女2例, 年龄38~70岁, 平均 (54.3±0.2)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6~24 h, 平均 (12.5±0.3) h。其中以饮酒、饱餐为诱因4例, 劳累因素2例;以胸痛为首发症状4例, 以腹痛, 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2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3例, 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2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1例。患者心电图、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均符合AMI诊断标准[3];均有上腹部剧烈疼痛, 其中伴恶心、呕吐、腹胀5例, 伴胸腔积液、呼吸困难1例。患者血、尿淀粉酶均明显升高, CT检查显示胰腺肿大, 胰腺内有密度减低区, 符合AP诊断标准[4]。

1.2 护理方法

3例患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3例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 并配合做好护理观察, 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AMI合并AP患者病情危重, 变化快, 需严密监测。本组患者均收治于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 (CCU) , 建立重症监护记录单, 使用多功能监护仪,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本组6例患者中1例于病程中由窦性心律转为快速心房颤动, 1例窦性心律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1例于入院后26 d反复出现心室纤颤, 经7次非同步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 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电示波变化, 注意有无心律失常的发生, 并备好各种抢救物品、药品及除颤仪, 做好抢救准备。协助医生建立中心静脉通路, 输液的同时进行血液动力学相关指标监测, 因中心静脉压 (CVP) 及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 可直接反映血容量及心肺功能, 并根据此调节输液量和速度, 每个班次至少测量、记录1次, 病情有变化时随时测量并报告医生。本组2例患者入院时出现低血压、休克表现, 经积极扩容, 5 h内达到复苏指标:CVP 7~12 cm H2O, PCWP 8~14 mm Hg (1 mm Hg=0.133 k Pa) 。6例患者均给予留置导尿, 记录每小时尿量、尿比重, 尿量保持在0.5 ml/ (kg·h) 以上。患者均顺利渡过休克期。1例患者病程中出现右侧胸腔大量积液, 胸闷、呼吸困难明显, 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引出大量深黄色胸液850 ml/24 h, 使患者胸闷、呼吸困难得到缓解。做好胸腔引流管的常规护理, 妥善固定, 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及颜色的变化。

1.2.2 溶栓、抗凝护理

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一种方法。本组3例患者在接诊后30 min内即开始接受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 1例患者因1周前有拔牙史故放弃溶栓治疗。溶栓开始后注意观察心电ST段的变化及生命体征、胸痛的变化情况, 有无心律失常及出血倾向。3例患者在溶栓治疗1.5~2.0 h后达到血管再通指标。本组6例患者均接受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 2次/d, 皮下注射, 除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少量鼻出血, 给予延长皮下注射间隔时间, 6 h后未再出现鼻出血, 顺利完成抗凝治疗。

1.2.3 禁食、胃肠减压, 保证营养的摄入

患者确诊为AP后立即禁食、禁水, 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期间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及腹痛、腹胀的缓解情况, 保持引流通畅。轻症胰腺炎患者禁食7 d后恢复经口进食, 重症胰腺炎禁食期间以肠外营养为主, 使用静脉营养袋通过中心静脉通路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等, 一方面保证了营养的补充, 另一方面保护了外周静脉血管, 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率。静脉营养液由专业人员配制, 现配现用, 于24 h输完, 输注期间注意血糖检测及电解质的变化、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等。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 (鼻胃管/鼻空肠管) , 给予百普力或能全力从500 ml/d开始, 利用输液泵匀速泵入。开始时速度宜慢,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及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并定期复查电解质、血脂、血糖等。本组4例患者给予能全力经鼻胃管匀速泵入, 1例出现频繁腹泻, 排便次数达13次/d, 减慢营养液泵入速度后腹泻仍未缓解, 最终停用能全力。余3例患者使用能全力后无不适反应, 恢复较快。

1.2.4 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AMI合并AP的患者每日至少行1次血气分析检测, 并根据结果补充电解质, 调节酸碱平衡。6例患者中, 呼吸性碱中毒1例, 经给予面罩吸氧后逐渐得到纠正。持续性低钠血症2例, 血清钠在123~130 mmol/L, 1例每日补充10%氯化钠注射液5~10 g, 利用注射泵经中心静脉通路泵入;1例辅以口服0.9%氯化钠注射液, 经5~7 d后低钠血症得到纠正。低钙血症1例, 血钙在1.86~2.04 mmol/L, 每日补充10%葡萄糖酸钙2 g, 6 d后血钙恢复至正常。低钾血症1例, 血清钾2.9 mmol/L, 经中心静脉通路以每小时泵入10%氯化钾1 g补充3 g后复查血钾恢复正常。同时血气分析还可检测血糖、乳酸等重要项目, 为治疗提供依据, 因生长抑素可抑制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可能造成血糖调节紊乱, 故血糖检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在进行肠内及肠外营养时更为重要。由于AMI合并AP患者病情危重, 还需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检验项目, 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 注意有无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1.2.5 抑制胰腺分泌及药物的护理

胰腺发生出血坏死, 化脓性感染, 大量细菌繁殖产生毒素, 细菌和毒素可渗入腹腔引起化脓性腹膜炎, 并可吸收入血引发全身中毒症状[4]。为发挥抗生素的最高效果, 应选用1~2种敏感抗生素, 间隔使用。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 能直接或间接抑制胰腺分泌, 减轻已激活胰酶造成的损害, 同时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及局部抗炎作用, 可改善胰腺的微循环[5]。乌司他丁是蛋白酶抑制剂, 可抑制胰蛋白酶各种胰酶的活性, 常和奥曲肽合用于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可利用输液泵使奥曲肽匀速进入体内, 以保证血药浓度稳定。但较长时间应用奥曲肽、乌司他丁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红肿或血管痛。本组1例患者在未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前其双手及前臂的输液部位触痛感明显, 血管变硬, 根据静脉炎分级标准达2~3级[6]。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涂抹患处配以轻轻按摩促进吸收, 经过10 d治疗患者自述局部触痛感不明显, 输液部位红肿消失, 变硬血管明显减轻。同时, 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及有无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本组1例患者在病程中复查肝功能化验多项指标异常, 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所致, 经保肝治疗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1.2.6 做好基础护理

患者因病情重、住院时间长, 使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渐下降, 易造成自我形象的紊乱, 因此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使其保持良好的自尊。即为做到“两短六洁”:胡须短、指甲短;头发、面部、皮肤、手足、口腔、会阴部清洁, 无异味、无血、尿、便及胶布痕迹;对于出汗较多的患者, 注意腋窝、腹股沟及肛周部位的清洁护理。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 防止褥疮发生, 使用波动式气垫床, 在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 增加患者卧床的舒适度。每日评估留置尿管的必要性, 尽早拔管以减少尿路感染率。

1.2.7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AMI合并AP的患者病情重、住院时间长、预后差, 且AP患者康复后仍存在一定的复发可能或转为慢性胰腺炎, 使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障碍。因此, 鼓励患者戒烟酒, 避免暴饮暴食,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避免劳累及各种不良刺激因素, 防止便秘, 控制情绪, 保持生活规律,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若有胸痛、胸闷、恶心、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告知患者病区及负责医生的联系电话, 定期回访患者, 使其得到及时的用药和康复指导,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 结果

6例患者中3例治愈, 2例好转, 1例病死。病死患者因肾功能不全家属放弃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CRRT) 治疗, 于发病后26 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时间14~35 d, 平均 (21.6±0.4) d。

3讨论

AMI合并AP的患者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 预后效果差。在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备好各种抢救物品、药品, 做好抢救准备。建立中心静脉通路, 进行血液动力学相关指标监测。积极抗休克, 促进患者心肌再灌注,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禁食、胃肠减压, 抑制患者胰腺分泌, 注意观察有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并做好药物性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以及保护各重要脏器的功能, 减少对患者的损害, 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措施。同时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并进行心理疏导, 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及自信心, 协助管理因患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变化,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并参与治疗及护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钟南山,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4-35..

[2]王小荣, 侯军, 孙彦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胰腺炎7例诊治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08, 5 (3) :13-13.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 (8) :675-690.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胰腺疾病学组) , 中华胰腺病杂志委员会.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中华消化杂志, 2013, 33 (4) :219-219.

[5]庞振雄.非手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4) :525-527.

急性心肌梗死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四年来共收治急性脑梗死1266例,其中18例并发AMI,占1.42%。18例中男13例,女5例;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7岁。急性脑梗死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AMI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0例,右侧肢体活动障碍8例,失语2例,头痛、头晕12例,眩晕1例,恶心、呕吐8例。并发胸闷、气短16例,出汗4例,低血压2例,胸痛10例。无痛性AMI8例,占44.4%。急性脑梗死后6h~7d内并发AMI9例。8~14d6例,15d~4周3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7例,冠心病史者5例,糖尿病史者2例,高脂血症者4例。

1.3 辅助检查

颅脑CT扫描示低密度灶影位于右基底节7例,多发性低密度灶影3例,右额、颞脑叶1例,左基底节区5例,左顶、额脑叶1例,左大脑半球1例。AMI部位:广泛前壁8例,前间壁5例,下壁2例,正后壁2例,高侧壁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例,心房颤动3例。AMI后定时查心肌酶示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增高,并符合AMI的动态变化。空腹血糖12.4mmol/L1例,10.8mmol/L1例。血清胆固醇超过5.72mmol/L3例,血清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1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超过3.64mmol/L2例。

1.4 治疗及转归

应用阿司匹林、血栓通、尼莫地平以抗凝、扩血管、预防及治疗脑血管痉挛。高血脂者给予辛伐他汀或非诺贝特以调脂治疗。血糖高者应用普通胰岛素或诺和灵30R,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应用20%甘露醇、呋塞米治疗脑水肿。伴高血压者应用硝酸甘油静滴;前壁心肌梗死伴高血压者给予卡托普利治疗;低血压者先扩容,无效者应用多巴胺,均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其中5例应用了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本组病人未行溶栓治疗。结果18例痊愈15例,死亡3例(占16.7%)。

2 讨论

本组急性脑梗死1266例并发AMI18例,占1.42%,并非罕见。脑梗死后6h~2周发生AMI15例,占83.7%。患者发病的平均年龄67岁。有高血压病史者7例,冠心病史者5例,糖尿病史者2例,高脂血症者4例。表明老年人有心脑血管动脉粥样感化这种共同的病理基础,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并发症多。由此可以看出心脑血管病一、二级预防的重要性。

据报道,AMI患者约有15%~20%无疼痛症状。本组无痛型心肌梗死占44.4%。脑心卒中病人无痛型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因为:①病人多为中、老年人,以老年人为多。②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大脑长期缺氧,使痛觉迟钝。③脑心卒中病人病情重,合并症如心力衰竭、呼吸道感染等可掩盖疼痛。④脑梗死病人可有意识障碍、失语等表现,使患者不能正确表述机体不适感.⑤合并糖尿病者心肌梗死发作时常无疼痛,是由于糖尿病累及感觉神经的缘故。所以,对于脑卒中病人要加强监护,以免无痛型心肌梗死漏诊。

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神志的变化,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恰当的抗凝治疗。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对于有胸痛、意识障碍、休克表现者应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动态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给以治疗,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李玉华,张洪检.急性脑梗塞并发心肌梗塞19例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3,6(3):160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合理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方法。方法:对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护理,饮食护理、临床观察、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51例心梗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38例治愈,10例好转,3例死亡,冶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其护理,有效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起病急骤,变化迅速,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常并发心衰、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急性心梗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及时诊断治疗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而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1]。护士掌握该病的护理措施,对病人施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治疗疾病、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51例急性心梗患者的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日-2012 年12月31日,在我科救治的51例急性心梗患者,入选病例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年龄为35-82岁。其中男29例、女22例,平均年龄52.2岁。51例患者均进行严密的、连续心电监测及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 结果

51例心梗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38例治愈,10例好转,3例死亡,总体有效率为94.1%,疗效及预后均较满意。

3 护理体会

3.1 绝对卧床休息[2]

对于急性心梗的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3-7d,并且要跟患者说明,在活动时心率加快,氧供应不足,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荷过重,会加重心肌的缺氧、缺血,增大心肌坏死的范围,取得患者的理解跟配合,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安静,让患者充分的休息,防止梗死的范围扩大,促进心肌的恢复。

3.2 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严密的观察心电监护仪的心电图改变、心率变化,防止病发生的发生,对于心梗患者心律紊乱多在前三天内多见,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如有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心肌梗死的患者的坏死组织会被吸收,一般在2-3 d 后,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但不超过38.5℃,如果体温升高到39℃以上,应该考虑有合并感染,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在心肌梗死早期,多易发生左心衰,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泡沫样血痰等,护士要根据病情,给予氧气的持续吸入,减少缺氧,改善通气[3]。

3.3 饮食护理

急性期宜流质饮食,患者饮食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嘱患者戒烟限酒。嘱患者少量多餐,每餐保持半饱,减轻心脏负担,随着病情恢复可改为半流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有40.0%-72. 9%伴有便秘,患者用力排便会使病情加重,增加患者猝死的危险性,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调整饮食、使用开塞露、给予患者低压灌肠、针灸推拿,预防和缓解患者的便秘[4]。

3.4 疼痛的护理

疼痛多突然发生,也是最早的并发症,患者感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及濒死感。患者激动的情绪以及心理的变化会导致梗死范围的扩大,所以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不同的患者可以根据医嘱给予镇痛、镇静的药物,同时做好安慰和解释,让患者放松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

3.5 心理护理

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有与心肌梗死发生突然,患者发病时会有剧烈的心绞痛,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医院的环境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患者刚住院,对环境的陌生,看到各种急救设备,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对疾病的不了解,担心自己的病情,预后,以及自己以后的工作,会使患者产生消极、恐惧、焦躁的心理状态,患者情绪的不稳定,无法配合医生的治疗,会加重病情,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主动的询问和关怀患者,聆听患者的倾诉,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了解医院的环境,讲解疾病的知识,告知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以真诚的心与患者交流,针对不同的患者建立不同的疏导方案,抚平患者的不良情绪,以便几级的配合治疗。

3.6 出院指导

出院后要告知心绞痛患者應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用。患者出院后应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者肥胖,需限制饮食热量,嘱患者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如告知患者如果出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疼痛程度加重、次数增加、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患者应立即到医院就医[5,6]。

4 小结

急性心梗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如不能及时处理,死亡率高。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密的工作态度,而且能够做出紧急处理,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滕立芳. 浅谈急性心梗临床护理. 医学信息,2010,23(10): 224.

[2]杜淑贤. 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几个问题.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22(3): 55.

[3]冯琳,吕瑾瑜,叶秋赞. 心梗患者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现代中医药,2005,(2): 72.

[4]王宇. 42 例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体会. 医学信息,2009,1(7): 187.

[5]曾丽萍. 论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护理. 医学信息,2010,23(12): 243.

急性心肌梗死 篇11

讨论急性胰腺炎为临床常见急腹症, 其治疗及预后同及时准确的诊断密切相关, 因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故误诊率较高。国内外均有急性胰腺炎误诊为急性心脏疾患报道[1,2], 本病例将急性胰腺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进行了不正确的治疗, 但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未造成严重后果。科室认真讨论后总结如下。

(1) 误诊过程。患者在急诊室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转入我科后便有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步印象, 这成为误诊的第一步;患者以胸闷为主要表现,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 并出现心率偏慢、血压偏低, 这些都是右冠状动脉病变导致下壁心肌梗死的常见表现 (累积窦房结或房室结动脉导致心动过缓, 合并右室心肌梗死造成血压偏低) , 同时心电图Ⅱ、Ⅲ、a VF (下壁) 导联ST段抬高, 结合“老年女性、高血压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 最终使我们做出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错误诊断。 (2) 误诊原因。急性胰腺炎因病变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变异较大, 这是误诊的客观原因;主观分析①急诊科的诊断先入为主, 使我们没再对该病例进行过多的鉴别;②对患者神志的改变未引起足够重视, 未意识到其同急性心肌梗死的不相符;③虽然也发现了腹胀及剑突下轻压痛, 但既往的“胃炎”使我们没再作过多的考虑;④对于心电图的变化只局限于本专业疾病, 未能认识到急性胰腺炎对心电图的影响[3], 更没对ST段的不典型改变进一步分析;⑤误将炎症引起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当做坏死组织吸收所致 (一般于梗死24~48h后出现) 。 (3) 溶栓后患者症状无好转, 复查心电图无变化, 再次查体时发现腹部压痛明显, 肠鸣音减弱, 这让我们对诊断产生了怀疑;急查血淀粉酶为正确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最后在消化科的协助下给予了正确的治疗。吸取教训:临床上接诊患者认真仔细, 拓宽诊断思路, 避免诊断盲从;多次查看患者, 不断询问并反复查体, 及时复查心电图并尽早行其他辅助检查, 对常见病的反常表现及辅助检查的不典型改变认真分析, 敢于怀疑自己诊断的正确性;除非ST段形态典型, 溶栓最好在ST段有动态演变的前提下进行, 这在追求再灌注治疗的今天更应引起注意。

关键词:胰腺炎,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溶栓

参考文献

[1]钱茜.胰腺炎患者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1例[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4, 23 (5) :370.

[2]Cafri C, Basok A, Katz A, et al.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pancreatitis presenting a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1995, 49:279-281.

上一篇:文本类型论下一篇:步进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