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救护体会

2024-09-23

急性心肌梗死救护体会(通用11篇)

急性心肌梗死救护体会 篇1

急性酒精中毒指一次性大量饮酒导致的, 以中枢神经系统从兴奋到抑制为主要表现的中毒性疾病, 严重时可累及呼吸和循环系统, 导致意识障碍、呼吸和循环衰竭, 甚至可引起死亡[1]。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酒精中毒发生率也相应有所提高。2012年8月—2013年7月我院急诊科对6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给予积极的抢救和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7月我院急诊科抢救急性酒精中毒患者68例, 男62例, 女6例, 年龄20岁~56岁。其中:昏迷期31例, 主要表现为意识昏迷, 大小便失控, 体温下降, 心率加快, 5例并发胃出血;共济失调期25例, 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 动作失调, 语无伦次, 恶心呕吐, 有2例并发胃出血;兴奋期12例, 主要表现为头晕, 眼部及皮肤充血, 情绪暴躁不稳定, 无胃出血患者。

1.2 救治及转归

本组患者经积极救治后均在1 d~3 d内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100%。

2 救护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

酒精中毒患者大多伴有频繁呕吐, 为防止误吸, 床旁应备好吸引器, 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 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同时给患者采取复苏体位 (患者头部自然置于其近侧上肢之上, 将其远侧手掌手心向下置于颌下, 面口稍向地面, 头稍后仰。远侧下肢膝盖置地, 起三角支撑作用, 整个身体平面与地面呈45°角) 。酒精中毒昏迷患者由于咽部肌肉松弛, 易出现舌后坠而导致上呼吸道不完全梗阻, 可使用拉舌钳, 必要时用口咽通气管, 改善通气[2]。如紫绀明显加重且呼吸浅慢不规则, 血氧饱和度降至60%以下, 应立即行气管插管, 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对机械通气患者应做好人工气道的管理, 及时清理呼吸道的分泌物, 合理湿化, 并进行上肢约束防止意外脱管, 结合患者病情动态调整呼吸机各参数, 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2.2 清除胃内残留的酒精

轻度酒精中毒患者已经出现恶心、呕吐, 一般不需要洗胃, 未呕吐且意识清醒者采用刺激会厌法催吐;中、重度酒精中毒患者, 特别是合并服用大量镇静剂和其他药物时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 无呕吐或呕吐少, 应向家属交代, 知情签字后慎重洗胃。洗胃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频繁呕吐、洗出血性液体、腹痛等不适等症状时, 应立即停止洗胃。

2.3 建立静脉通路, 积极对症治疗

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可抑制呼吸中枢而使呼吸缓慢, 纳洛酮为纯阿片样受体拮抗剂, 是一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对酒精中毒效果较好, 可使血中乙醇量明显下降, 使患者迅速清醒[3]。由于饮酒过量能引起消化道出血, 肝脏、肾脏、心脏损伤以及肺水肿等并发症, 因此在抢救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护胃治疗, 甘草酸二铵、果糖等护肝治疗, 呋塞米加速酒精排泄, 积极预防电解质紊乱, 根据患者的呕吐次数及呕吐量的估算决定补液量, 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4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给予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同时准确及时记录。酒精中毒患者的血压一般偏低, 在补充血容量和保暖后, 血压会逐渐恢复正常。若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 则应预防颅内损伤或内脏出血, 对于无法收集病史者尤应予以重视, 必要时进行CT等相应检查。根据呕吐物的量和性状判断胃黏膜的损伤情况, 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2.5 严格分级护理, 保障医患安全

对于酒精中毒患者要仔细搜集病情资料, 根据患者各期的不同表现, 严格执行分级护理。昏迷期的患者应保持生命征平稳, 严防并发症, 因酒精可致皮肤血管扩张, 特别是洗胃后散失大量热量, 患者常感到寒冷, 应注意保暖, 冬季可用电热毯或热水袋保暖, 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加强口腔、尿道及皮肤等基础护理, 加强巡视, 使用床挡防止坠床。共调失调期患者的护理重点是保持静脉通道畅通, 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病室内尽量不要放置障碍物, 以免碰撞跌倒, 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对兴奋期的患者应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做好陪侍家属的解释沟通, 避免发生护患冲突。

2.6 康复期饮食护理

胃出血的患者应先禁饮食, 出血停止后1 d~2 d可给予温凉的流食, 如面糊、牛奶、稀饭, 患者进食后无不良反应可逐渐给予半流食、软食。避免进食生冷、坚硬、油炸、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3 讨论

大量一次性饮酒可出现急性神经精神症状, 而长期饮酒可产生酒精依赖甚至出现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 加速患者体内乙醇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而全面的病情评估、细致的病情观察以及良好的沟通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前提。

3.1 病情评估要深入全面

为酒精中毒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时一定要深入全面, 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酒情况, 以及有无创伤史和既往病史, 并进行全面的体检。尤其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高度警惕, 检测并随时监测血压、心率、血糖等变化, 必要时行头颅CT等相关检查, 尽量避免漏诊而致延误救治时机。

3.2 提升护士的急救及病情观察能力

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的病情急、危、重, 并发症多, 轻、中度患者情绪暴躁, 所以对护士的急救技能要求较高, 特别是静脉穿刺要求一次成功, 电动洗胃必须轻柔、娴熟。在选择穿刺部位时应选择前臂的内外近桡骨侧, 避开关节及约束部位, 使用留置针, 穿刺时要有2名以上医务人员在场协助, 在抢救患者时要做到争分夺秒, 忙而有序;观察病情应细心,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3 护患沟通贯穿抢救全程

在抢救患者的同时应当做好与患者及陪侍家属的沟通和安抚工作, 使其能配合诊治, 尽量避免兴奋期的患者对护理人员殴打、漫骂等现象发生。患者情绪稳定后告知其本人或家属酗酒的危害, 如长期饮酒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营养不良、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肝硬化、胃炎等严重后果, 既损害健康又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需教会患者解酒的基本常识, 如轻度中毒者可饮用咖啡或浓茶;中等度中毒者可刺激咽部反射性地引起呕吐, 吐出胃内容物, 以减少吸收;对重度中毒者则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就诊。患有心、肝、肾等疾病的患者应戒酒, 对于长期饮酒者, 应为其建立个人档案并定期电话随访, 了解近况, 进行适时的心理干预, 让患者自觉地少饮酒或远离酒精[4]。

参考文献

[1]刘小平.急性酒精中毒对全身器官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 :94.

[2]陈璐.院前急救中昏迷患者的呼吸道管理[J].吉林医学, 2011, 32 (2) :394-395.

[3]方楚芬, 林曼娜, 李惜华.急性酒精中毒病人的救治体会[J].广东医学, 2006, 27 (2) :295.

[4]李晓宁, 钱燕玲.479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分级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8) :733-734.

急性心肌梗死救护体会 篇2

(2)搞清毒物种类、性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既要抢救别人,又要保护自己,莽撞地闯入中毒现场只能造成更大损伤。

(3)尽快使患者脱离中毒现场后,松开领扣、腰带,呼吸新鲜空气。如果有毒物污染,迅速脱掉被污染的衣物,清水冲洗皮肤15分钟以上,或用温水、肥皂水清洗,同时注意保暖。有条件的厂矿卫生所,应立即针对毒物性质给予解毒和驱毒剂,使进入人体内的毒物尽快排出。

(4)发生呼吸困难或停止时,进行人工呼吸(氰化物类剧毒中毒,禁止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条件的立即吸氧或加压给氧,针刺人中、百会、十宣等穴位,注射呼吸兴奋剂。

(5)心脏骤停者,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心脏注射“三联针”。

(6)发生3人以上多人中毒事故,要注意分类:先重者后轻者,注意现场的抢救指挥,防止乱作一团。对危重者尽快地转送医疗单位急救,在转运途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脉搏等变化,并重点而全面地向医生介绍中毒现场的情况,以便于医生准确无误地制定急救方案。

发生中毒窒息的救护方法

(1)抢救人员进入危险区必须戴上防毒面具、自救器等防护用品,必要时也给中毒者戴上,迅速把中毒者转移到有新鲜风流的地方,静卧保暖。

(2)如果是一氧化碳中毒,中毒者还没有停止呼吸或呼吸虽已停止但心脏还在跳动,在清除中毒者口腔和鼻腔内的杂物使呼吸道保持畅通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若心脏跳动也停止了,应迅速进行心脏胸外挤压急救,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3)如果是硫化氢中毒,在进行人工呼吸之前,要用浸透食盐溶液的棉花或手帕盖住中毒者的口鼻。

(4)如果是因瓦斯或二氧化碳窒息,情况不太严重时,只要把窒息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场地稍作休息,就会苏醒,假如窒息时间比较长,就要进行人工呼吸抢救。

(5)在救护中,急救人员一定要沉着,动作要迅速,在进行急救的同时,应通知医生到现场进行救治。

中毒后的急救措施

1.清除毒物 无论是何种途径的中毒,当发现小毒后,都应尽可能地去除毒物,并使毒物不再进入人体。如是呼吸道吸人中毒,应迅速将病人移离中毒环境,至空气流通处,并松开其衣服,注意保暖。

救护人员进入有毒气体现场,应裁防毒面具,设法断绝毒气来源和排除环境中的毒气,同时与有关救险部门联系。如毒物是经皮肤酞膜沾染引起的中毒,立即用清水(禁用热水)清洗。碱性毒物可用醋加清水冲洗,或用3%的醋酸或柠檬酸冲洗;酸性毒物可用肥皂水冲洗,或用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如毒物是由口服引起的中毒,应立即催吐洗胃。洗胃的液体可用大量清水,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或2%一3%碳酸氢钠溶液等,对具有腐蚀性的毒物,为保护胃动膜,可用蛋清、牛奶、稠米汤、面糊等液体。

2.挽救生命 严重的急性中毒,有时会很快引起呼吸、心跳骤停,此时应立即做心肺复苏以挽救生命。

3.急送医院 现场做一些紧急必要的处理后,应及时送往医院,途中严密观察病情。

苦杏仁中毒的急救

苦杏仁中含有杏仁甙,生吃后,释放出剧毒物质氢氰酸,其毒性比甜杏仁高25~30倍。它能很快破坏细胞的呼吸功能,使中枢神经麻痹。生吃苦杏0.4~1g/公斤体重,即可中毒而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篇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合理的护理及健康指导方法。方法:对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护理,饮食护理、临床观察、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51例心梗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38例治愈,10例好转,3例死亡,冶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其护理,有效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起病急骤,变化迅速,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常并发心衰、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急性心梗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及时诊断治疗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而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1]。护士掌握该病的护理措施,对病人施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治疗疾病、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51例急性心梗患者的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日-2012 年12月31日,在我科救治的51例急性心梗患者,入选病例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年龄为35-82岁。其中男29例、女22例,平均年龄52.2岁。51例患者均进行严密的、连续心电监测及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 结果

51例心梗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38例治愈,10例好转,3例死亡,总体有效率为94.1%,疗效及预后均较满意。

3 护理体会

3.1 绝对卧床休息[2]

对于急性心梗的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3-7d,并且要跟患者说明,在活动时心率加快,氧供应不足,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荷过重,会加重心肌的缺氧、缺血,增大心肌坏死的范围,取得患者的理解跟配合,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安静,让患者充分的休息,防止梗死的范围扩大,促进心肌的恢复。

3.2 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严密的观察心电监护仪的心电图改变、心率变化,防止病发生的发生,对于心梗患者心律紊乱多在前三天内多见,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如有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心肌梗死的患者的坏死组织会被吸收,一般在2-3 d 后,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但不超过38.5℃,如果体温升高到39℃以上,应该考虑有合并感染,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在心肌梗死早期,多易发生左心衰,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泡沫样血痰等,护士要根据病情,给予氧气的持续吸入,减少缺氧,改善通气[3]。

3.3 饮食护理

急性期宜流质饮食,患者饮食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嘱患者戒烟限酒。嘱患者少量多餐,每餐保持半饱,减轻心脏负担,随着病情恢复可改为半流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有40.0%-72. 9%伴有便秘,患者用力排便会使病情加重,增加患者猝死的危险性,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调整饮食、使用开塞露、给予患者低压灌肠、针灸推拿,预防和缓解患者的便秘[4]。

3.4 疼痛的护理

疼痛多突然发生,也是最早的并发症,患者感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及濒死感。患者激动的情绪以及心理的变化会导致梗死范围的扩大,所以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不同的患者可以根据医嘱给予镇痛、镇静的药物,同时做好安慰和解释,让患者放松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

3.5 心理护理

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有与心肌梗死发生突然,患者发病时会有剧烈的心绞痛,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医院的环境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患者刚住院,对环境的陌生,看到各种急救设备,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对疾病的不了解,担心自己的病情,预后,以及自己以后的工作,会使患者产生消极、恐惧、焦躁的心理状态,患者情绪的不稳定,无法配合医生的治疗,会加重病情,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主动的询问和关怀患者,聆听患者的倾诉,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了解医院的环境,讲解疾病的知识,告知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以真诚的心与患者交流,针对不同的患者建立不同的疏导方案,抚平患者的不良情绪,以便几级的配合治疗。

3.6 出院指导

出院后要告知心绞痛患者應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用。患者出院后应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者肥胖,需限制饮食热量,嘱患者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如告知患者如果出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疼痛程度加重、次数增加、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患者应立即到医院就医[5,6]。

4 小结

急性心梗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如不能及时处理,死亡率高。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密的工作态度,而且能够做出紧急处理,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滕立芳. 浅谈急性心梗临床护理. 医学信息,2010,23(10): 224.

[2]杜淑贤. 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几个问题.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22(3): 55.

[3]冯琳,吕瑾瑜,叶秋赞. 心梗患者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现代中医药,2005,(2): 72.

[4]王宇. 42 例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体会. 医学信息,2009,1(7): 187.

[5]曾丽萍. 论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护理. 医学信息,2010,23(12): 243.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体会 篇4

1 一般治疗

1.1 一般处理

AMI患者在入院后,应立即给予吸氧、安静休息、建立静脉通道、做好相关方面的监测,并做好除颤仪及各种抢救措施的备用状态,以适时做好相应处理。

1.2 阿司匹林

所有AMI患者若无禁忌证,起始3d均应服用150~325mg/d。AMI患者应于急诊时尽早使用:第1次应咀嚼后咽下以促进口腔黏膜及胃肠道的吸收;也可选用乙酰水杨酸肛门内栓剂325mg。阿司匹林可使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活性部分乙酞使血栓素A2 (TXA2) 合成减少,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应当注意的是超剂量使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抗血栓疗效,反而明显增加其副作用而有害无益。

1.3 羟甲基戊二酸单酞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近年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斑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其不但能降低近期缺血事件的复发率,而且能提高患者长期用药的依从性,从而降低长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危险性。CICAM-1是一种黏附分子,介导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与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之间的黏附,因而参与许多炎症及免疫反应,心肌梗死后该分子水平明显增加。费瑜等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引CICAM-1,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外,还可能在防止PTCA后细胞黏附、血管再闭塞起一定作用。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主要有肾功能衰竭、视力异常、肝功能损害、精神症状等,但最重要的为横纹肌溶解症,一经发现立即停用,并给予辅酶Q10,疗效良好。

1.4 镇痛治疗

AMI的剧烈疼痛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并诱发心律失常,疼痛轻者可给予可待因或婴粟碱30~60mg肌内注射或口服。疼痛剧烈时可用杜冷丁或吗啡。杜冷丁镇痛作用及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均弱于吗啡。吗啡可采用5~10mg皮下或肌肉注射,也可用10mg吗啡稀释于10~20ml生理盐水中,采用2~4mg的小剂量静脉注射,必要时每5min重复一次,总量不宜超过15mg,现认为这种给药方法较一次大剂量皮下注射更为可取。芬太尼虽然止痛效果好,但其作用时间较短,并能出现呼吸抑制、支气管痉挛和心动过缓等副作用,因此常用。

2 临床资料

例1:某男,44岁,教师。工作中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伴呕吐,出汗,面色苍白,跌卧在地。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给予肌内注射阿托品,但症状无缓解,入院后心电图示Ⅱ、Ⅲ、a VF导联ST段明显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证实为下壁心肌梗死。

建议:急性心肌梗死多有以下特点: (1) 多无心绞痛史,心电图检查多正常,运动试验多阴性[1]; (2) 多有明显促发因素或诱因,尤以劳累、紧张、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酗酒等最常见; (3) 其梗死前冠状动脉不一定有明显狭窄,严重钙化或纤维化也较少见,发病前后做冠脉造影可以“正常”或仅表现为轻至中度狭窄故极易误诊; (4) 由冠脉持久性痉挛所致急性心肌梗死中,年轻者比中、老年者多见; (5) 不少年轻患者可有家族史及遗传倾向; (6) 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中部分原因系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 (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静脉瘘等) 、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冠状动脉炎、红斑狼疮累及冠状动脉等) 所致,并非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总之,无论中青年还是老年患者,如果出现胸腹部症状,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必要时应做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予以证实或排除。

例2:某男,66岁。工人。因咽喉痛、声嘶、咳嗽3 d来院诊治。以往有抽烟和慢性咳嗽史。查体:脉搏84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30/70 mm Hg。肺气肿征,双肺少见干湿性啰音。心率84次/min,律整,腹部无阳性体征,拟诊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并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即给予抗生素和对症处理,入院第2天患者夜间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双肺满布哮鸣音伴少量湿啰音。值班医师给予氨茶碱0.25 g加于10%葡萄糖20 ml内缓慢静脉注射,但患者症状无缓解,30min后出现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即做心电图示广泛前壁梗死,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处理,病情缓解。

建议: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导致临床误诊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1) 以心脏以外的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 (2) 疼痛部位改变,从咽喉部到上腹部之间疼痛均有可能; (3) 胸痛不明显或无疼痛,多见于高龄和糖尿病患者,小面积梗死在整个病程中也可无疼痛; (4) 不少急性心肌梗死可表现为心脏停搏或猝死,尤其是当发生在院外时,使诊断更为困难。总之,中、老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其原因无法满意解释者,均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应及时做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

参考文献

急性心肌梗死125例护理体会 篇5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阻塞所引起的冠状动脉末梢灌注区的心肌坏死。起病急,病情危重而多变,病死率高,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进行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住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25例,经过治疗和严密的观察、监护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男80例,女45例,年龄51~88岁。首次发病者60例,反复多次发作者65例,急性心梗合并心律失常78例,前壁梗死56例,后壁梗死36例,心内膜下梗死20例。

1.2治疗结果治愈35例,占28%;好转81例,占64.8%;死亡9例,占7.2%。平均住院21天。

2护理

2.1卧床休息

发病后1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谢绝探视,患者的一切日常生活由医护人员协助进行。病情稳定后无并发症第2周可作适量床上活动,第3周可离床活动并逐渐开始室内行走,对有并发症者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护理操作和治疗要做到有计划、有准备,避免影响患者休息。

2.2吸氧和止痛

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缩小梗死面积,本组125例患者均采用早期高流量吸氧(4~6L/min),持续72小时后改为低流量吸氧,持续1周,如出现并发症,应延长吸氧时间,提高氧流量。急性心梗患者常有剧烈的心前区或上腹部疼痛,伴有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疼痛时指导患者勿紧张,不宜用力屏气,遵医嘱给予止痛或镇静剂,以防因疼痛而致休克及心律失常。常用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也可用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应注意随时观察患者的疼痛变化情况,专人守护。

2.3心理护理

患者常有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言语得体、语气和蔼,耐心做好说服解释和安慰工作,向患者讲解心梗的有关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与精神紧张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4心电监护

心梗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入监护病房,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末梢循环等的变化;应用吗啡或杜冷丁止痛时,观察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应用硝酸甘油时观察血压的变化;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有无咳嗽、咳痰、气急紫绀及肺部罗音;测量脉搏和心率时要注意其频率、节律和强弱的变化,发现有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缓、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及以上观察项目的异常时立即通知医师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2.5溶栓治疗和护理

早期溶栓治疗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这种疗法在发病6小时内实施最有效,护士应争取溶栓治疗的抢救时间,溶栓前询问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消化性溃疡等禁忌症。溶栓过程中及用药后应监测血压及心电图的变化,观察皮肤黏膜及内脏有无出血,有无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应立即终止溶栓治疗,并紧急处理。

2.6饮食护理

发病后4~6小时应禁食,以后2天宜进流质饮食,2天后改为软食,少量多餐,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低钠、少产气的食物为宜,避免过饱和刺激性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胀。

2.7保持大小便通畅

患者因进食少,限制活动,肠蠕动减弱,不习惯用便盘,易产生便秘及排尿困难。本组病例有59例产生便秘和排尿困难,应安慰患者嘱其勿用力排便,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衰甚至引起猝死。指导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加强腹部按摩,必要时给予低压灌肠或缓泻剂,出现排尿困难可让患者听流水声和热敷促进排尿。

2.8健康教育

首先,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有关疾病。按医嘱坚持服药,随身携带保健盒。指导患者合理调整饮食,逐步过渡普食,选择适量蛋白和维生素饮食,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肥胖者应节制总热量,适当控制食量,并结合体力活动,适当降低体重。另外,指导患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增加活动量,先让患者在醒时每小时深呼吸和伸屈两足几次,进行上下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再由床上坐起,逐渐坐在床边或椅子上,每次20分钟,每天3~5次。指导病人进行自我心理控制,即使病情稳定时,也要控制情绪。另外,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急性心肌梗死6~8周后,病情稳定、体力恢复、病程进入恢复期可进行康复锻炼。1)自行料理日常生活。2)逐渐增加活动量,参加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活动与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3)康复锻炼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否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疲劳、心律失常、脉搏增快、血压升高与心电图改变,一旦出现应停止康复锻炼。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社区急救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临床症状多样化, 及早识别心肌梗死。大多患者首先就诊社区医院, 多为早期, 患者尚不完全具备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患者1, 男, 48岁, 因大量饮酒后突感上腹部剧烈疼痛1 h伴恶心、呕吐来诊。查体:血压90/60 mm Hg。表情痛苦, 口唇末梢指端紫绀。呼吸急促、大汗, 听诊心率92次/min, 第一心音减弱。疑诊急性胃炎。给654-2 10 mg肌注症状无缓解, 约5 min后急查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T波直立高尖, ST段上斜型上移, 心电监护过程中T波较前升高0.3 mV, 疑诊急性心肌梗死, 即刻建立静脉通道, 吸氧, 止痛,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心电监护约20 min, 出现ST-T动态演变, 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呼120转送上级医院。

患者2, 男, 65岁, 自行步入诊室, 主诉:胸闷、气促4~5 d, 突发濒死感1 h就诊。患者三年前曾在外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反复发生劳累后胸闷气促, 静脉点滴氨茶碱、地塞米松症状缓解。查体:血压180/80 mm Hg, 颜面口唇紫绀, 双肺下野散在湿啰音, 心率150次/min, 心律绝对不齐,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提示、异位心律、心房纤颤, 左心室肥厚伴劳损, V2、V3导联ST段弓背抬高, 建立静脉通道, 心电监护, 吸氧, 吗啡止痛,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静脉推注0.4 mg西地兰。监测心电图V2、V3导联ST段较前抬高1 mv~1.5 mv, v4导联ST段抬高0.5 mv, 即急呼120转送上级医院。

患者3, 男, 50岁, 因“胸骨后压榨痛5 h, 突发晕厥30 min”来诊。患者为民工, 5 h前在劳动中突感胸痛、胸闷, 30 min前突发意识不清。查体:血压90/60 mm Hg, 神志模糊, 面色苍白, 口唇紫绀, 心率96次/min, 心律齐, 第一心音减弱。急查心电图V1-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 诊断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即给予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多巴胺升压治疗, 静脉点滴硝酸甘油, 病情渐好转, 血压缓慢回升, 监测心电图, 急呼120转送上级医院。

2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ST段呈上斜型抬高, 伴有高而尖的巨大T波, 此变化出现早, 时间短暂, 不易被觉察。由于社区医院均设在居民区, 大多数患者首先就诊社区医院或社区服务中心。部分为超急性期, 无典型症状及体征, 但心电图有典型的改变, 可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本院报道3例均为早期ST-T改变, 其中两例ST段动态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可初步诊断。

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治过程中, 时间就是生命, 必须分秒必争。在等待120到达, 转院前应做以下处理。

2.1 送监护室、持续心电图监测, 备好除颤仪,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异常。

2.2 吸氧, 以纠正因肺瘀血和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所致的中度缺氧。

2.3 转送前建立一条静脉通道, 保持给药途径畅通。

准备好利多卡因100 mg, 阿托品1 mg抽入注射器备用。无严重低血压 (收缩压小于90 mm Hg) , 严重心动过缓 (小于50次/min) 或心动过速 (大于100次/min) 者, 给予硝酸甘油5~10 mg静脉滴注。

2.4 迅速完全止痛 吗啡3 mg静脉注射, 必要时5 min重复一次, 总量不应超过15 mg, 一旦出现呼吸抑制, 可每隔3 min静脉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0.4 mg (最多3次) 。

2.5 阿司匹林 只要无阿司匹林禁忌症, 所有AMI患者均应立即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嚼服肠溶阿司匹林150~300 mg [2] 。

3 总结

社区医院作为基层医院, 面向广大社区居民, 做好预防保健基础医疗的同时, 更要为来诊的急重症患者做好转院前的处理。对于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 如果社区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给予任何抢救措施, 直接呼叫120转上级医院, 会延误抢救时机, 危机患者生命。在等待120到达转院前, 做好以上处理, 为上级医院的抢救工作赢得时间, 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猝死率及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丁静, 杜雪平.有关冠心病社区防治的现状和问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7, 4:226-227.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篇7

1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程度剧烈,有濒死感,患者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心肌坏死大大削弱了患者的心脏功能及活动耐力,又使患者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是悲观沮丧心理。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护理,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在护理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环境,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对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与心态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比较安静的患者,多从心肌梗死易患因素方面进行开导,使其心理上有所准备;对于性情急躁的患者,要从心理上给予安慰,讲解情绪与该病的关系,以及不良情绪对该病的预后影响,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并介绍曾收治类似患者抢救成功的经验,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安全度过危险期。在护理治疗时,操作动作要轻柔,语言亲切,关心体贴患者,进行必要的病情解释,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放松情绪,以配合治疗。

2 严密监护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生命体征监测及心电图记录,观察患者的胸痛情况及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了解胸痛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缓解时间、发作频率等。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心电图ST段变化。做好护理病历以及24 h出入量记录。同时,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输液通畅,确保抢救药品及时输入,同时注意输液速度(30~40滴/min),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3 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急性期12 h内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若无并发症,24 h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行肢体活动;若无低血压,第3天就可在病房内走动;第4~5天逐步增加活动量直至每天3次步行100 m~150 m.

4 疼痛护理

疼痛是最早发现的症状,多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使患者产生一种焦虑心理。护士应严密观察,让患者卧床休息,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镇痛、镇静药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从不良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配合医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常有心前区剧痛,持续性疼痛常提示病情严重,剧烈疼痛可引起反复性症状,动脉收缩,加重坏死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故应及时给予止痛。

5 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饮食上强调低热量少食多餐,以减轻心脏负担;高热量饮食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心脏耗氧量,如进食过量,膈肌上升,会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脏负担过重,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而猝死。饮食多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防止腹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6 保持大便通畅

不少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由于大便造成意外。排便时因用力,使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心脏负担过重,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心搏骤停,突然死亡。故心肌梗死的患者应预防便秘,可口服果导,选用适量蛋白质、充足的纤维素等饮食以促进肠蠕动,利于通便。

7 吸氧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应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一般持续2 d~3 d,以后逐渐改为间歇吸氧;若疼痛剧烈、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应增大氧气流量,可采用高流量面罩吸入,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持续低流量吸氧。及时吸氧有利于预防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减轻疼痛;早期吸氧有助于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8 探视人员管理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在抢救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忙碌、嘈杂,可使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焦虑的心理,家属此时也会表现出难以控制的紧张、悲伤等情绪。若让其探视,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假如此时家属不理智向患者传递一些容易使其激动的信息,会加剧病情,使心肌缺血更为严重,从而导致其他并发症而死亡。所以医护人员要耐心向家属讲解保证患者安静休息的必要性及因探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取得他们的配合、理解和支持,为患者创造良好安静的休养环境。

9 康复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不仅可防止长期卧床产生的并发症,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脑梗死等,还可促进身体和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防止心肌再梗死,恢复患者原来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能力。无并发症的AMI患者应绝对卧床48 h~72 h后再进行康复训练,对梗死面积大、有严重心律失常及合并症且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以保证梗死部位的心肌有充分的修补时间。

1 0 尿激酶溶栓后的特别护理

尿激酶溶栓治疗AMI,能够尽早实现心肌再灌注,有效地限制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但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梗死面积不同,来院就诊时梗死的时间长短不同,因此,尿激酶溶栓后2 h内的护理是关键。患者易出现皮肤过敏、皮下瘀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溶栓后1 h~2 h内,注意患者面部表情、呼吸变化,每15 min测血压、脉搏1次,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多例AMI患者在尿激酶溶栓后通过我们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顺利度过危险期。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45~83岁,平均69.3岁。以上患者都是根据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2 护理方法

2.1 以人为本,加强心理疏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常伴有剧烈压榨样或窒息性胸痛。被紧急送到医院后,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疾病的恐惧,患者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护理人员要做好入院宣教,主动与患者沟通,缓解其紧张的情绪,鼓励患者积极治疗。通过心理疏导,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取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康复。

2.2 日常生活护理

2.2.1 嘱卧床休息为主,辅助早期低强度运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在发病12 h内卧床休息。笔者所在科室根据欧阳小鹿等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心血管内科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实践,于2013年5月开始对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入院12 h后开始低强度功能锻炼,即患者取平卧位休息5 min,护士辅助,由患者膝盖屈曲与床面垂直,再缓慢伸平,10次/min,运动15 min[2]。其间如发生任何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如无不适,72 h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实践表明,早期低强度运动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2.2.2 饮食、通便护理

护士要告知患者低脂、低钠、高维生素饮食,多喝水,禁食刺激性食物。要杜绝饱餐,减少心脏负荷。由于卧床时间比较长,患者胃肠蠕动减慢,容易便秘。因此,护士要告知患者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大便不能使劲。护士要教会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若发生便秘,可使用一定剂量的缓泻剂或者低压灌肠。

2.3 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急,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72 h内应严密观察其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每30 min记录一次。出现情况异常,立即汇报医师及时处理。

2.4 治疗护理

2.4.1 疼痛治疗护理

剧烈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出现的症状,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剧烈的疼痛可致使患者交感神经持续、过度兴奋,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症状,从而导致梗死面积加大[3]。因此,要立即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护士要关心患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选择合适的体位减少疼痛。临床通常使用吗啡5~10 mg皮下注射或盐酸哌替啶50~100 mg肌内注射,以后每4~6 h重复使用。同时要观察患者,防止出现呼吸抑制。早期、足量吸氧也可缓解疼痛。护士要加强与患者沟通,强调早期吸氧的作用,争取患者的支持和配合。一般使用鼻导管吸氧1~2 d,氧流量4~6 L/min。当症状缓解时,可降低氧流量至2~3 L/min,间断或持续给氧一周左右。

2.4.2 溶栓治疗护理

早期溶栓能有效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左心室功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和远期死亡率,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4]。护士要向患者介绍做溶栓治疗的作用、方法以及风险,稳定患者的情绪,争取患者的配合。溶栓治疗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外伤、活动性出血、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禁忌证,做好心酶谱、凝血功能、血常规的测定。对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要在发病6 h内进行治疗。通常开通静脉通道,以150万~200万U尿激酶溶于0.9%氯化钠100 ml中在30 min内滴完,并且前10 min要输入总量的2/3。溶栓过程中,护士要嘱患者绝对平卧位,严禁活动、挤压患者肢体,防治肢体内血栓脱落引起更严重的栓塞症状,在这些操作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尽量消除其恐惧、绝望的心理状态[5]。溶栓结束后,要询问患者有何不适,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黑便,穿刺点出血,皮肤瘀斑,特别是在溶栓结束后3 h内关注心电图有无变化,定时测凝血功能。一旦出现情况,立即汇报医师。

2.4.3 并发症观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发展快,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心源性猝死[6]。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 d内。在发病24 h内要连续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心率变化,并准备好各种抗心律失常的药品和抢救设备,做好除颤准备。如观察到患者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发绀,应立即取两腿下垂坐位,准备好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如疼痛缓解收缩压仍低于80 mm Hg,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低于20 ml/h,大汗淋漓,脉细而快,烦躁不安甚至意识障碍时,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积极参与抢救。

2.5 健康教育

护士要通过健康宣教让患者正确认识急性心肌梗死,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平衡膳食,防止便秘;控制血压和糖尿病。通过宣教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指导患者科学、规律的锻炼,避免劳累;提高患者依从性,定期随访。

3 结果

笔者科室2年间收治的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的治疗以及实施以人为本的多种手段的综合护理,21例治愈出院(39.7%),27例好转(50.9%),5例死亡(9.4%)。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及时的抢救、得当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疾病的预后。心内科护士要不断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敏锐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准确的发现情况并积极参加抢救。在落实三好一满意活动和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要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人文关怀,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通过有效的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唐雪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84-85.

[2]欧阳小鹿,齐丽娜.7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及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129-130.

[3]赵云兰.急性心肌梗死4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2013,19(17):82-83.

[4]伍瑞兰.急性心肌梗死12例患者护理实践[J].中外医疗,2009,28(21):134.

[5]吕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133-134.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篇9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本病起病急骤, 病情凶险, 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 不仅对患者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 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因此, 为了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护理人员在观察病情时, 应争取及早发现, 及时抢救, 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观察

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

①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 发作频繁, 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 应立即通知医师, 并加以严密观察;②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 T波倒置或增高。

1.2 三大合并症观察

1.2.1 心律失常

①室性早搏, 即早搏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②频发室性早搏, 5次/min;③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1.2.2 心源性休克

患者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 呼吸加快, 脉搏细速, 皮肤湿冷, 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1.2.3 心力衰竭

心衰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 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 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 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2对症护理

2. 1 疼痛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 并遵医嘱给予解除疼痛的药物, 如硝酸异山梨酯、严重者可选用吗啡等。

2.2 心源性休克应将患者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30°~40°, 高流量吸氧,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 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 保证静脉输液通畅, 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或肺微血管楔压进行监测。应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按时翻身预防肺炎等并发症, 做好24 h监测记录。

2.3 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护理见各有关章节。

2.4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预防并发症, 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

3一般护理

3.1 休息与环境有条件的患者应置于单人抢救室或心血管监护室给予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的监测, 尤其在前24 h内必须连续监测, 室内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如氧气装置吸引装置、人工呼吸机、急救车, 各种抢救机械包以及除颤器、起搏器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完全卧床休息3~7 d, 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解决, 避免不必要的翻动, 并限制探视, 防止情绪波动, 从第2周开始, 非低血压者可鼓励患者床上作四肢活动, 防止下肢血栓形成。两周后可扶患者坐起、病情稳定患者可逐步离床, 在室内缓步走动, 对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3.2 饮食基本按心绞痛患者饮食常规, 但第1周应给予半量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限制钠盐。

3.3 保持大便通畅见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3.4 心理护理见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4健康指导

4.1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

4.2 合理调整饮食, 适当控制进食量, 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少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4.3 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

4.4 注意劳逸结合, 当病程进入康复期后可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锻炼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有否胸痛、心民呼吸困难、脉搏增快, 甚至心律、血压及心电图的改变, 一旦出现应停止活动, 并及时就诊。

4.5 按医嘱服药, 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 并定期门、随访。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10

【摘要】探讨青年人发生心梗的机率逐年上升。方法:通过对比青年人与老年人生活方式,运动量等各方面因素做比较。结论:现在心梗更加的趋向年轻化,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青年人心梗的预防工作。

1912年詹姆斯·赫里克在英国医学会杂志中首次将心肌梗塞描写成一种疾病,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的,严重的心脏状态,其成因是部分心肌的血液循环突然全部或部分中断而导致的该部位的心肌损伤、坏死。据调查,目前青年发生心梗占全部心梗病人的4%。

心肌梗死的定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尤其是Tnl,伴以下至少一项指标:

①心肌缺血相关症状;②新发的ST-T改变或左束支阻滞;③病理性Q波进度变化;④影像学检查见新发心肌细胞减少或节段运动异常;⑤通过血管造影或活检确定有冠脉内血栓形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09~2013.1到我院接受AMI治疗患者,其中符合WHO中AMI诊断标准的①突发胸闷、胸痛症状,呈持续性胸骨后疼痛,伴大汗淋漓②无过敏史③心电图示ST段抬高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④心梗标志物指标⑤予抗凝、抗血小板凝集、调脂等处理⑥发病至住院時间10±2小时。其中50例AMI青年患者,年龄(25±8)岁。其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8例.同时选择134例AMI中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49±7)岁,其中男患者107例,女患者27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收集青年组和对比组发病前生理状况及心理状况之间对比进行数据统计,了解两组之间的心境障碍程度。

2 结果

2.2 发病诱因和症状

由上图可以看出,青年组患者中出现心境障碍比例较对比组高,主要是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和工作压力大诱发,而对比组基本无明显诱因,有胸痛的症状的青年组与对比组的比率是1:2。[1]

3 讨论

3.1 心理指导

对青年人来说,心肌梗死是发病率相对低,大多数的人对其认识不深警惕性不高,而发病时让患者有濒死感,患者会焦躁,恐惧。研究表明,焦虑、恐惧等情绪可能是高血压的促发因素,可能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调节紊乱,严重时可致猝死。[2]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首先要让患者了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打破患者对该病的恐惧心理。其次,做任何操作前一定要和患者沟通。告诉其操作的意义和目的,取得患者的同意。最后要用亲和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

3.2 健康教育

吸烟、饮酒是青年人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在一项研究调查中显示40岁以下的心肌梗死的患者吸烟率是40岁以上的加强患者的2倍,且每日吸烟量亦明显高于后者[3]。因此控制吸烟和饮酒能有效的降低患病率。

3.2.1 饮食指导

血脂异常是青年患者仅次与吸烟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研究表明青年患者的LDL-C水平高于老年人,而HDL-C显著低于老年人。[4]这与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方式不当,肥胖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心肌梗死患者进食不宜过饱,少食多餐。食物最好不要大鱼大肉,要以易消化,低脂且清淡的食物为主,保证充足的热量和营养,限制钠盐的摄入。

3.2.2 运动指导

当下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运动,宁愿宅在家上网,打游戏,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多做有氧运动,但不宜运动过量,可以结合现在最流行的音乐运动疗法,据国内外报道,音乐运动疗法在治疗冠心病的康复治疗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选择的音乐的节拍控制走路的节拍和距离,并且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愉悦的心情。[5]

综上所诉,有预见性的控制青少年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改善青少年的不良生活方式。做好青少年患病的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更有效的减少青少年的患病率。让我们的生活少一份疾病,多一份健康。

参考文献

[1] 戈继业,吴正洪,张振岭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1999.20(1)

[2] 康玉香,程哲.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个性特征、负面情绪和生活方式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

[3] 张学军,王东琦.杜日映等.年轻急性心梗患者临床特点[J].当代医学.2011.17(11)

[4] 钱海燕,黄觊,35岁以下青年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5月在本院救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的病例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 女10例, 年龄36~79岁, 平均年龄54岁。

1.2 护理

1.2.1 卧床休息护理

第1周内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 限制探视, 一切日常生活均由护理人员及家属协助完成, 包括翻身、饮食、洗漱、大小便等。多采取平卧位, 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在此期间对患者加强皮肤护理, 翻身改变体位1次/2 h,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预防压疮发生;第2周除低血压外, 可在床上做四肢被动活动等轻微运动,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第3~5周如病情稳定, 可在室内走动, 运动次数根据自身感觉而定, 以不感到不适为度, 循序渐进提高活动耐力。如有并发症者, 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1.2.2 疼痛护理

患者常有压榨样剧烈疼痛, 可使患者焦虑、恐惧、烦躁不安, 增加心肌耗氧量。如通过吸氧、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和 (或) β受体阻滞药仍不能迅速缓解疼痛, 应尽快使用镇痛药。常用的镇痛药有吗啡和哌替啶。吗啡是解除心肌梗死疼痛最有效的药物, 除中枢镇痛作用外, 可扩张外周血管, 使心脏的前后负荷降低[2]。吗啡的常规用量为5~10 mg皮下注射, 哌替啶常规用量是50~100 mg肌内注射, 必要时1~2 h再注射1次, 以后每4~6小时可重复注射, 应注意防止呼吸功能抑制。疼痛较轻者可用可待因或罂粟碱0.03~0.06 g肌内注射或口服, 随时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

1.2.3溶栓的护理

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的缩小梗死的范围, 降低病死率, 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连续的心电监护, 注意观察ST段和T波的变化, 并观察血压的变化, 如心率<50次/min, 可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 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时给予利多卡因, 出现室颤立即电除颤。溶栓药应在30 min内滴完, 由于溶栓的尿激酶、肠溶阿司匹林、溶栓后肝素等抗凝剂药物的应用, 因此要特别注意有无出血的并发症, 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 牙龈有无出血及大小便、呕吐物的颜色, 特别注意瞳孔, 观察有无颅内出血。一旦发生立即停用肝素及阿司匹林。

1.2.4 饮食护理

给予易消化的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刺激小、产气少的清淡半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 每餐避免过饱, 过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 增加心肌耗氧量。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加重心脏的负担。如有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摄入, 摄入量5~6 g/d, 肥胖者要控制体重, 伴有糖尿病者应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

1.2.5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前区剧烈疼痛易产生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和悲观等心理障碍, 护士要加强与患者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态, 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活动与心态表现, 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向患者解释病房内要保持安静, 情绪稳定对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性, 讲明住进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CCU) 后病情变化都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介绍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新医疗技术和成功的案例,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要重视家庭支持对患者的重要性, 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争取得到患者亲属在精神上、心理上、经济上的支持与配合, 并将积极地心态传达给患者, 让患者感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

1.2.6 生命体征的监测

1.2.6. 1 心电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易多变, 而且死亡率高, 并发心律失常通常发生在起病1~2 d, 24h内最多见, 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3], 尤其是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呈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元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 (Ron T) , 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 连续的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 应立即通知医生, 准备好抢救设备和急救药物, 及时配合医生给予救治。护士应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形,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1.2.6. 2 血压监测

疼痛发作期间血压下降常见, 如果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8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应结合神志的变化、皮肤的颜色、脉搏、尿量及末梢循环情况等判断是否休克, 如果确定休克应积极配合医生给予抗休克治疗。

1.2.7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做相关知识健康宣教, 如服药、饮食、活动、情绪、休息、预防感冒等。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 勿随便增减剂量。教会患者自测脉搏, 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 服用硝酸酯制剂后仍不缓解, 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 原地休息, 疼痛持续15 min以上, 不要自己去医院, 立即呼叫急救车;指导患者如何减少危险因素, 如控制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症, 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保持心情舒畅, 戒烟戒酒, 避免情绪紧张、劳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饮食、排便规律, 防止便秘。制定锻炼和活动计划, 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以感到不疲劳为度, 注意劳逸结合, 定期到门诊复查心电图。

2 结果

36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及护理, 25例治愈, 9例好转, 2例死亡, 总有效率为94.4%, 疗效及预后较满意。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如不能及时处理, 死亡率高。护士首先要掌握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 并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及心电图的变化, 以便早期做出正确的判断, 及时汇报医生能够实施紧急处理, 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般护理、饮食护理、临床观察、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 36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后, 25例治愈, 9例好转, 2例死亡, 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比较满意。结论 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 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其护理, 有效的护理及健康指导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志芳, 延建英.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与观察.中国医学杂志, 2007, 5 (11) :55-57.

[2]熊艳梅, 李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6) :2041.

上一篇:健身运动的若干问题下一篇:模式时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