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精选9篇)
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篇1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 本科共收治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12例, 通过积极治疗与护理, 有10例康复出院, 2例死亡,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护理
1.1 一般护理
入院后绝对卧床, 取平卧位或半卧位, 立即吸氧。初期给予3~5 L/min氧流量吸入, 有利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 减轻疼痛, 并有利于缩小心肌坏死范围, 开通静脉通道, 设专人护理及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尤其是心电图及血压的变化。备齐抢救药品及设备仪器, 以便随时抢救。临床上常采用鼻塞吸氧法。吸氧时间一般为患病第1~2周24 h高流量吸氧 (3~5 L/min) , 以后改为低流量吸氧 (1~2 L/min) , 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吸氧。持续吸氧时, 更换鼻塞1~2次/d, 并由另一鼻孔插入, 以减少鼻黏膜刺激[1]。
1.2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是急危重症, 多数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 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这样会加重心肌的缺氧, 使梗塞面积扩大, 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给患者安慰及心理支持, 以解除紧张焦虑心理, 避免过度兴奋, 过于悲伤, 保持情绪稳定, 保持环境安静, 防止不良刺激, 使患者保持心情平静,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1.3 生活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急性期患者进食、漱洗、大小便等都需帮助, 对卧床时间较长者应作适当的肢体被动运动以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饮食宜少量多餐, 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1.4 康复期的护理
严格卧床休息2周后, 在床上活动, 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活动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4周后可在室内行走, 有并发症或年老体弱患者可酌情延长卧床时间, 活动时间从短到长, 力度从小到大, 次数从少到多, 还应给患者作健康指导。
1.5 静脉输液时的护理
静脉输液时要注意调节滴速,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使病情加重, 认真观察心电图, 随时做好除颤准备。静滴极化液时, 注意观察, 防止静脉炎及低血糖发生。应用硝酸甘油时注意避光, 控制滴速及血压的改变, 使用抗凝疗法时,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静脉输液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以急救时静脉用药, 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控制在30滴/min以内,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预防
在已发生心绞痛或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高血压, 高血脂及糖尿病等, 注意劳逸结合, 防止过度紧张和情绪激动, 禁烟, 肥胖者要控制饮食, 减轻体重, 对心绞痛患者给予药物治疗, 这样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3出院指导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以备急用。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症, 进行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活动, 以不感疲倦为限。定期门诊随访, 出院1~2周应到门诊复查1次, 接受医生指导。
笔者认为, 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 病情较重, 合并症多, 变化快, 治疗复杂, 为不失时机的挽救患者的生命, 贵在观察, 重在护理, 方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方法将1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除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加预防便秘的常规药物治疗外, 还采取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措施。结果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12例, 通过积极治疗与护理, 有10例康复出院, 2例死亡。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措施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预防
参考文献
[1]潘彩霞, 何莲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8) :2804.
[2]李秋萍, 孙琦, 秦瑛.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4) :507-508.
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篇2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便秘 预防 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脏射血功能严重受限,极易出现全身各脏器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其中便秘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引发的排便困难增加AMI患者的危险事件发生的风险。本研究采取一系列的护理预防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收治AMI患者60例,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护理,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9~80岁,平均55.5岁;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9例,下壁心肌梗死14例,右室心肌梗死5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2例。经过临床观察便秘的原因主要为在最初3天内,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活动基本消失,全身代谢减低,肠蠕动减弱,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心肌功能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引起消化功能低下;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少使用高纤维素植物,饮水量不足,不注意蛋白及维生素的补充;AMI患者疼痛时由于吗啡、杜冷丁等止痛剂的应用,致使胃肠功能受到抑制;排便体位的改变,由蹲式、坐便式改为床上排便,不习惯用便盆;环境缺少隐蔽性;精神因素,排便时通过神经发射完成的,AMI患者精神异常紧张,看到医务人员严肃的表情,进进出出的情形感到焦虑、恐惧,甚至悲观、失望,这些都可能导致便秘;害怕麻烦他人,人为抑制排便造成大便干结引起便秘的发生。AMI患者便秘的发生,为其进食、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我科对AMI患者进行了疾病的预见性指导护理,对预防便秘的发生取得了满意效果。
护 理
营养知识指导: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进食粗粮,水果80g/日,烹调时使用植物油或色拉油。每日可食粳米、面条、鸡蛋清、青菜、韭菜、菠菜等新鲜蔬菜。中午加适量蛋白质,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餐前、餐后可吃适量香蕉、苹果等水果,少食产气食物,增加助消化的酶类食物。
定时排便:鼓励患者应按时排便,可在早餐后10~15分钟试行排便,因为此时的肠道反射可产生最强的便意[2]。
排便训练:入院72小时后在病情许可下进行排便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平卧于床上,双手重叠轻压下腹部,做轻微咳嗽动作,若无胸痛、胸闷不适、间隔1~2分钟,重复一次,连续3次为1组,每天3组,早餐后、午餐后及晚上睡前进行练习。睡前用40~45℃温水浴足,泡洗15~20分后以掌心做环行顺时针足底按摩20~30次/分[1]。对梗死面积较小(前间壁、下壁)、血压稳定者,在医生许可并在严密心电监护下进行早期简单活动,当患者出现胸闷不适或心率、心律、ST段出现异常变化时,立即终止活动。
首次排便预防:患者排便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电活动及患者临床表现,如心率、心律、ST段出现改变或者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劝其停止排便,待病情平稳后给予开塞露50ml辅助排便[3]。
对减轻疼痛症状引发的便秘的预防和处理:据临床观察AMI患者90%有不同程度疼痛,可静脉注射5~10mg吗啡。止疼剂的应用,抑制胃肠蠕动致使大便不畅,应尽量减少使用。AMI患者入院后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E即可治了便秘,有可防血小板凝固,促进血液循环,还可改善肌肉运动,利于通便,并有保护细胞、溶解血栓等生理作用。预防便秘还可服用药物,如吗丁啉等,可促进全胃肠道运动的功效,心衰患者应适量减少并且制定液体入量。
心理护理:AMI患者存在恐惧、焦虑、抑制、不适、羞涩等心理障碍,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可能降低其负性心理。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在入院后第2天实施,护士应灵活掌握方法,注意沟通技巧,有针对性的将患者急需了解的内容采取特殊的方式,如画册——饮食要求等绘图显示,并加以督促指导,从而降低了便秘的发生[4]。
讨论
本组以患者排便次数减少,没有规律性,粪便干结,排便困难,需用力排完后尚有未排完的感觉作为便秘的指标。通过对60例患者进行通便的护理预防,仅有3例发生便秘。便秘是指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过久,干燥硬结排出困难,引起肛门坠胀疼痛,是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不适的常见原因。在对AMI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发现,便秘容易引起腹胀,使膈肌升高,导致心率增快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无氧代谢增加而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和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有学者分析60例AMI患者猝死的诱因,其中20例均在发病后1周内在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后数分钟死亡。经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在适当的指导后仅有3例发生便秘,没有患者死亡。正确及时对患者进行通便的预防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便秘的发生,对疾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排便护理预防措施,因势力导趋利弊害,为成功救治AMI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鲁桂鸣,董淑芳.顽固性便秘中药治疗及辩证施护[J].护理学杂志,2000,15(12):737.
2 李兰珍.老年患者便秘的预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72.
3 武秀萍,程晋芳,杨红梅.循证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中的实践[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4(28):4.
4 姜東九.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0-261.
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9例, 其中男126例, 女63例;年龄41~82岁, 中位年龄62.7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系统护理组96例和常规护理组9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 均由医师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急性期绝对卧床1周, 保持环境安静, 协助翻身、进食、洗漱、排便等;按传统饮食习惯, 发病4h内禁食, 以后进半流质饮食[2], 适当增加纤维素食物和水果;便秘时遵医嘱常规给予缓泻药。系统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排便的护理干预。同时观察2组患者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由于突然发病及疼痛剧烈, 极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心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开导, 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及心理支持, 以解除其紧张、焦虑心理,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 保持情绪稳定。此外, 还应保持环境安静, 防止不良刺激,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3.2 饮食指导:
患者入院后合理规范饮食结构, 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并监督;保证每天饮水量>1500ml;急性期饮食应以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少食多餐为原则, 避免过饱、进食过快以加重心脏负荷, 严禁烟酒、茶、辣椒、可乐等刺激性食物, 可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蔬菜, 如芹菜、韭菜、油菜、带皮的水果等, 以保持大便通畅;待病情好转后可恢复普通饮食。
1.3.3 指导正确的排便方法:
入院后要耐心地给予心理疏导, 解释床上排便与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指导患者即使无便意, 也应定时给予便盆,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冬天排便时应做好保暖措施, 以免寒冷刺激使体表血管收缩, 并嘱患者排便时不要屏气用力, 用力排便可使腹压骤然增高, 增加心脏负担, 加重了心肌缺血和氧耗, 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甚至猝死。
1.3.4 腹部按摩:
由护士或指导家属进行操作, 将两手搓热放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壁上, 沿着肠蠕动方向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作环状按摩, 每天3次, 每次10min;也可在排便时按摩腹部, 必要时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 以促进肠蠕动促使粪便排出。
1.3.5 缓泻剂的应用:
每天清晨可饮杯蜂蜜水, 可起到润滑肠道刺激排便的作用;若患者2~3d不通便, 可根据患者便秘的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遵医嘱常规给予缓泻药等;也可给予开塞露通便, 每次1~2个, 必要时少量盐水及肥皂水行低压排便灌肠, 并轻揉腹部促进排便;大便时护士应守护在患者床边, 嘱患者放松不要屏气用力。
1.3.6 休息与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2周内多主张绝对卧床休息, 进食、翻身、洗漱、排便等均由护士帮助完成, 以减轻心脏负荷, 利于受损心肌的恢复;对于无并发症的患者, 目前多主张早期适当活动, 4~6d在床上活动肢体, 第2周可由床上坐起, 2周后可逐步过渡到室外活动, 以促进肠蠕动及血液循环, 防止便秘及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共发生便秘43例, 因便秘或排便不畅而诱发的并发症11例, 其中心律失常5例、心力衰竭4例、休克1例、猝死1例 (上述病例均排除因恐惧、焦虑、情绪激动、吸烟、电解质紊乱和药物等因素而诱发) 。系统护理组出院时便秘及并发生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P<0.01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中, 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主, 而便秘和排便不畅是众多的并发症发生原因中最常见的。因此, 医护人员在抢救和护理过程中应当高度的重视。本结果显示, 常规护理组患者入院后, 由于忽略了饮食调整、未及时地给予通便药等, 极易导致便秘的发生;而系统护理组患者, 通过针对便秘的相关因素, 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和指导后, 可有效地预防便秘, 并经临床观察, 2组患者出院时便秘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P<0.01) 。总之, 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预防便秘, 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艳艳, 谭小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对策[J].中华临床医药, 2003, 3 (7) :89.
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 篇4
【关键词】AMI;早预防;早诊断;降低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1-0026-02
AMI是内科急重症之一,近年来因AMI猝死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壮年发病有上升的趋势,追其原因可能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不节制,吸烟饮酒;生活工作压力大,节奏快,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证等慢性疾病;家族中多人发病有遗传倾向。AMI就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最为严重的,处理不及时死亡率极高,有研究显示,ACS的病因具有多元性,它是对炎症、斑块、破裂继发性血栓形成,进行地机械性狭窄以及血流动力学闭塞的病理反应[1]。易损斑块作为ACS的病理基础,其形态特点和转归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发作的危险性和生存率[2]。可见阻止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防止AMI的发生,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对减少死亡率显得至关重要。
1早预防
1.1禁止吸烟,控制体重,少量或不饮酒可延缓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AMI大多发生在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人群中。有报道显示,吸烟已成为AMI发病的重要易患因素,长期大量吸烟可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3]。现已证实吸烟可使内皮细胞增加血管细胞粘附因子表达,同时降低一氧化氮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从而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从而促发急性心肌梗死[4]。大量饮酒可致部分患者血压波动相应的心血管供血改变而发生梗死。肥胖者体重增加不仅加重心脏负荷,还容易出现血压、血脂、血糖的异常,从而造成动脉血管壁的脂质堆积,形成斑块发生动脉硬化。
1.2减轻生活压力,有张有弛,合理安排时间。这一点主要针对青壮年而言,过度劳累可引发全身血管收缩与舒张的改变,导致心血管痉挛,突然发生猝死。
1.3药物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延缓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有研究显示通过对以上危险因素的控制,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控制动脉硬化的发展,稳定脂质斑块的作用。临床观察证实,他汀类药物早期用于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可以显著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6]。TaVacKoLi等,用辛伐他汀预处理3天,在进行缺血再灌注结果辛伐他汀使心肌梗死范围由40.1%降至20.8%[7]。另外应用阿司匹林或硫酸氯吡咯雷防止血小板聚集可有效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
1.4家族中有多人发生心血管疾病,有遗传倾向的,其他人要定时体检,早期药物干预。一旦有临床症状要及时就医。
2早诊断
2.1临床症状
2.1.1既往有冠心病史,平时出现胸闷胸痛口服硝酸甘油能够缓解。如果在增加体力活动或生气后以及睡眠时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胀,面色苍白、明显冷汗、烦躁不安,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且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以上,要考虑到可能发生了AMI。
2.1.2既往无冠心病史,年龄小于45岁,突然出现胸闷胸痛,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也要考虑到AMI的发生。
2.1.3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老年人,因神经系统病损对疼痛不敏感,往往表现无症状心梗。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出冷汗,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急性左心衰症状;休克以及原因不明的晕厥,也要考虑到AMI的可能。特别对既往有心梗病史的老人可能会再次发生。下壁心肌梗塞时迷走神经张力高引起窦性心律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有可能出现晕厥。
2.1.4既往无胃溃疡及胆道疾病的人,突然出现上腹剧烈疼痛,无恶心呕吐,但腹部无阳性体征,服用解痉药物疼痛不能缓解,特别是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应考虑到AMI的可能。
2.2心电图方面:心电图是早期诊断AMI的重要手段。(V1-V3)前间壁,(V1-V4)前壁,(V1-V5或V6)广泛前壁,(Iavl)高侧壁,(II III avf)下壁,(V7-V9)后壁,(V3R-V5R)右室,如果(V1-V5或V6)再加上I avl出现异常Q波及ST-T的改变提示梗塞面积较大。下壁梗塞很多情况合并后壁及右室的梗塞。(V1-V2)导联R波升高往往也提示后壁梗塞的存在。
2.2.1从心电图角度看,AMI演变过程分为超级性期、充分发展期、慢性稳定期。充分发展期的改变为相应导联的异常Q波、ST段弓背样抬高、T波倒置。值得注意的就是超级期的心电图变化,ST段由正常的变为斜形上升、T波增宽和振幅增高,通常仅持续数小时,故往往被忽视,临床一旦发现就要按AMI处理。
2.2.2非贯穿性心肌梗塞,许多心内膜下和多发性小梗塞并不产生坏死性Q波,仅有ST段压低、T波倒置。如果病人有持续的胸痛,结合心电图的变化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AMI。
2.2.3心房梗塞往往被心室梗塞所掩盖,当心电图出现T波形态的动态改变以及房颤等各种房性心律失常时,提示可能发生了心房梗塞。
2.2.4心电图未见异常,如果临床症状明显也要高度怀疑AMI,可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
2.3血清学检查:临床发现可能发生了心肌梗塞,进行实验室检查;SGOT、CDH、CPK、肌钙蛋白、肌红蛋白。CPK-MB,它绝大多数来自心肌组织,不仅心肌源性特异性强,而且缺血梗塞后血液循环中升高的早、阳性率高,更能准确的反应心肌梗塞的面积,亦是“再灌注”治疗成功与否的客观指标。肌钙蛋白、肌红蛋白是心肌的结构蛋白,而非酶类,在免疫原性上具有高度特异性,发生AMI后升高的早,阳性率几乎达100%。但有研究发现有些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无任何的AMI的证据,其肌钙蛋白亦可升高,故不能完全依据它的增高而确诊AMI。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对一些存在易患因素的患者提早预防,防止发生心肌梗塞,同时提早准确做出诊断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的关键。AMI的治疗从内科一般性治疗、溶栓治疗发展到外科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T)、冠状动脉搭桥,进一步研究到骨髓干细胞移植,发病率死亡率会明显降低,但前提是一个“早”字。
参考文献
[1]Braunwald E. Unstable angina:an etiologic approach to management Circulation,1998,98(21):2219-2222
[2]康维强,宋达琳,李梅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11(11):2010-2023
[3]江时森,黄浙勇.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5,13:309
[4]刘永铭,彭晓,严祥等.男性吸烟者细胞粘附分子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观察[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50
[5]Newby LK, LaPointe NM,Chen AY,et al.Long-term adherence to evidence-based secondary prevention therapies in coronary artery diease. Circulation,2006,113(2):203-212
[6]赵卓,吴学思,韩志江等.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住院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的临床研究.中华心血管杂志,2005,33(1):5457
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至2009年7月间, 我院内科接诊了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老年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20例, 男25例, 女5例, 年龄64~86岁, 全部病例心电图TV3R-V5R抬高, 18例患者STⅢ>STⅡ。有16例患者合并左室梗死, 2例患者下壁加正后壁梗死, 2例患者前间壁梗死, 有16例患者左室下壁梗死出现STV2↓/STAVF↑<0.5。发病时有14例患者胸痛, 2例患者胸闷, 2例患者闷胀伴有恶心, 有2例病人出现昏厥, 8例患者出现低血压或出现休克, 6例患者出现右心室衰竭, 肺部底湿啰音者有6例, 14例患者Ⅰ~Ⅲo AVBB。
1.2 治疗
20例患者进行了积极的抢救治疗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有8例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 剂量100~150U;2例患者使用了临时心脏搏起。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又18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死亡病例2例。
2 讨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多发跟温度有一定关系, 天一变冷, 血管更容易收缩或者痉挛, 使血管变得更细, 造成心脏、大脑等供血不足而发病。好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约70%有先兆症状[1]。如果患者认识到这些先兆并及时处理, 有的患者可以免于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发生心肌梗死, 梗死的生理范围也较小, 症状较轻并发症少, 易于康复, 存活率也明显提高。而如果不重视这些信号, 抢救不及时, 甚至有猝死的可能性。这类症状包括:突然明显加重的心绞痛发作, 有些心脏病人平常也有心绞痛, 含服硝酸甘油一般能缓解。但是, 急性心肌梗死者的心绞痛更严重, 疼痛常放射至背部、左肩、上肢或咽喉部, 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同时, 这种疼痛还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明显心动过缓的剧烈不适。此外, 如果你是冠心病患者, 突然有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呼吸困难或晕厥等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征兆, 不能忽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 必须停下手头工作, 严禁病人走动的, 要严格卧床休息, 并保持周边环境安静,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 马上求医治疗。
本文全部病例心电图TV3R-V5R抬高均>0.1m V, 但右胸导联ST段抬高出现较早, 且维持时间短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STⅢ>STⅡ, STI, AVL压低>1mm, 提示右冠状动脉第一右心室分支近端阻塞, 可以伴有右心室心肌梗死, 而右冠状动脉远端阻塞及左回旋支阻塞所致的左室下壁梗死不伴有右心室心肌梗死。因此, 肢导联STⅢ>STⅡ可以作为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另一个有用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若Ⅱ都暗恋无ST段抬高而Ⅲ导联ST段抬高≥1mm。则诊断右心室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更高, 且ST段抬高恢复至等电线时的时间可以达到4d。右心室心肌梗死除有一般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外, 主要有心事功能不全, 低血压或休克等, 而单纯下壁下壁心肌梗死不伴有右心室心肌梗死时很少出现上述现象。
除冬季气温降低是急性心梗死诱发因素外, 过度疲劳、情绪激动、饱餐后、睡眠差或持续紧张工作等也诱发因素。临床上有的患者在与人争执过程中情绪剧烈变化而犯病, 有人在连续加班后患病, 还有人饱餐后血压飙升犯病……所以, 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预防虽是老生常谈但必不可少, 笔者建议你这样做:注意气候变化, 防寒保暖。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 冠心病病人会感到明显不适。医学资料表明[2], 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 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 或适当加服药物进行保护。同样道理, 洗澡的水温不能低, 但也不能过高, 不然会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 大量血液流向体表, 造成心脑缺血, 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最好。此外, 冠心病患者绝对不要勉强搬抬过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 这种生理效应与用力排大便类似, 会增加身体内环境压力, 也是冠心病人发生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吸烟、高脂血症是现代社会的通病, 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之一, 心脑血管患者在生活中要做到戒烟, 坚持清淡低脂的饮食。保持心境平和, 对任何事情能泰然处之, 这是老年人应有的心境。运动也是康复医学的一种常用方式。有的学者建议[2],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适当参加体育运动, 这些运动不以激烈竞争为目的, 而以增加乐趣为主, 同时又不会太劳累。此外, 运动开始时先活动一下身体, 运动结束时做一些放松活动, 不应立即停止活动, 更不应锻炼后马上上床休息, 否则对心脏不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患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诊治探索[J].2005, 30 (1) :7.
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篇6
关键词:心肌梗死,猝死,胺碘酮
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是心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 且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率显著高于青年患者[1]。预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主要途径是降低心源性死亡率及防止再梗死的发生[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预防中胺碘酮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中男42例, 女7例, 年龄67~85岁, 平均 (71.98±6.43) 岁;对照组中男40例, 女9例, 年龄68~84岁, 平均 (72.26±6.36) 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绝对卧床休息、吸氧、监测生命体征、药物治疗、保护心肌和镇静止痛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胺碘酮2~3 mg/kg, 加入20 m L的生理盐水中, 5~10 min内缓慢静推, 无效患者, 增加1~2 mg/kg的剂量持续静滴, 每24小时内, 胺碘酮总量不超过720 mg, 用药量逐渐减量, 3 d后停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除颤次数、病死率、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除颤次数和病死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除颤次数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72 h内完全控制28例, 控制17例, 无效控制4例;对照组患者72 h内完全控制11例, 控制25例, 无效控制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8% (45/49)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 (36/49) (P<0.05)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窦性心动过缓, 观察组有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后很快消失,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病情危重,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药物治疗已被临床证实是最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3]。但是对于预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药物疗效并不显著, 或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 导致疗效不佳, 从而显著地增加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病死率。
莫雷西嗪、氟卡胺和普罗帕酮是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 研究表明, 上述药物预防及治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疗效不佳甚至无效, 从而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死亡危险性[4]。胺碘酮作为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同时具备第一、二和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功能, 对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均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可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预后和病死率, 且不良反应小[5]。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除颤次数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说明预防性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 临床疗效显著, 无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 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降低除颤次数,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可作为临床预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吕键, 郑小天, 李育鹏.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J].中外医疗, 2010, 29 (9) :93.
[2]钟栋辉, 黄宝强, 陈镜文, 等.胺碘酮对预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疗效研究[J].中国现代医师, 2013, 51 (1) :133-134.
[3]刘汉书.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1) :4143-4144.
[4]张国天, 陈永生, 梁海军.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5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1) :32-33.
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8例。观察组:男31例, 女27例;年龄42~81岁, 平均年龄 (58.37±9.86) 岁;慢性便秘史2例。对照组:男30例, 女28例;年龄40~83岁, 平均年龄 (59.15±9.93) 岁;慢性便秘史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 排除神志及血压异常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别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如监测病情、指导用药、告知注意事项等。观察组患者实行前瞻性护理: (1) 评估:了解患者的神志、胸痛情况, 用药情况, 排便时间、难易程度, 大便性状, 饮食习惯, 心理状态等, 并据此评估, 在便秘之前预见到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提出预防措施。 (2) 健康宣教:讲解便秘的原因、危害及预防, 使患者认识到病情与便秘发生的相关知识, 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3) 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不良心情与便秘的关系;主动沟通, 鼓励患者说出感受和想法, 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介绍治疗技术及成功病例, 树立患者的信心, 以减轻不良情绪;为患者提供私密、舒适的排便环境。 (4) 饮食指导:指导正确进行饮食搭配, 起病后4~12h内给予留置饮食, 逐步向低脂、低胆固醇食物过渡, 少食多餐;添加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多喝水, 以软化粪便。 (5) 腹部按摩:根据病情适当给予腹部环形按摩, 动作轻柔, 并采用合适的力度, 沿顺时针方向, 早、晚各1次, 每次按摩15min左右, 按摩时密切注意患者是否有不适感。 (6) 排便时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都需绝对卧床休息一段时间, 患者要在床上进行大、小便, 故应指导和督促患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嘱患者及家属每天定时进行排便, 根据习惯选择时间, 如早餐前或睡觉前等, 也可定时给予排便器, 到规定的排便时间即使无大便也需练习排便动作, 以养成正常的排便反射;对有便秘史的患者可预防性地使用开塞露。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指标包括便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其中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阵发性呼吸困难。护理满意率用自制的调查表来评价, 分为护理态度、关心程度、护理技能、医护环境等项, 设置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等, 护理满意=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实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便秘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便秘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5.949, P<0.05;#与对照组比较, χ2=18.190, P<0.05。
2.2 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0.440, 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心功能明显减退, 易引起腹腔内脏器淤血, 从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 同时该类患者发病后常需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 食物的摄入及排出均减少, 导致胃肠蠕动功能减慢, 且受疾病疼痛、生活环境改变、对病情及预后担忧等精神因素的影响, 易引起平常排便规律的改变, 加上部分心血管疾病药物 (如钙离子拮抗剂) 的作用, 均可引起便秘的发生或加重[3]。便秘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40%~72%[4]。便秘不但可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 且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可引起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后, 容易引起心脏负荷加重, 从而影响心率和冠状动脉血流量, 患者若排便用力还可使腹腔内压力增高, 回心血量增加, 心肌无氧代谢增加, 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血管事件[5], 故应积极预防便秘的发生。
前瞻性护理是一种预防性的护理措施, 事先设定好护理计划和操作方式, 使护理行为得以规范, 富有预见性地提出问题, 以减少护理失误, 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6]。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前瞻性护理, 通过入院时积极地进行评估, 对患者便秘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见, 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使患者对便秘的危害具有一定的认识, 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护理计划的完成。对患者实行心理疏导, 可有效地减少不良情绪, 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饮食指导使得患者的饮食结构更为合理, 加上适当的腹部按摩, 患者肠道蠕动功能会恢复得更快。本文结果提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 可有效降低便秘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率。
综上所述, 前瞻性护理可以较好地规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发生的源头因素, 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从而减少因便秘所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因此, 前瞻性护理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的有效方法, 很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前瞻性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价值。方法:选取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8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前瞻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便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便秘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前瞻性护理可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 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前瞻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便秘,心血管事件
参考文献
[1]贾宁, 冯艳, 王明生, 等.糖化血红蛋白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 (1) :36-4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9-24.
[3]陈振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与系统化护理体会〔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5, 36 (7) :828-829.
[4]李军文, 曾清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 2015, 41 (4) :307-309.
[5]尤明媚, 黎观梅, 梁晨景.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5, 13 (3) :320-321.
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 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为19, 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为18例, 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为21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9例, 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13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I级患者32例, II级患者为35例, II级患者为23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无肝、肺、肾等全身性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45例, 男性25例, 女性20例, 年龄介于45~80岁, 平均年龄为 (58.7±2.1) 岁, 对照组45例, 男性25例, 女性20例, 年龄介于46~79岁, 平均年龄为 (58.4±3.2) 岁, 二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的位置以及分级均无显著的差异, 可以用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心内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加重心理负担。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 对患者有耐心, 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心理疏导,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减轻患者的心理顾虑, 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活动干预:制定个体化原则, 在患者发病24~72h根据患者的情况开始进行早期的活动训练, 先进行肢体和关节的被动活动, 鼓励患者尽可能的自己翻身, 并且逐渐进行自己进餐、床边活动、洗漱等活动, 让活动度由小到大, 慢慢的进行, 争取患者在15~20d的时候达到生活自理。患者活动前注意吸氧, 并且检测患者的心率, 若患者出现头晕、心悸等立即停止活动。③用药干预: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等进行合理安排用药, 并且科学的给药。利尿剂多白天给予患者, 防止夜晚影响睡眠。嘱患者家属遵医嘱, 指导患者及时、安全、准确的进行用药, 在输液的时候应避免速度过快,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并且及时对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处理。④饮食干预:根据患者情况不同制定不同的食谱, 提供给患者高蛋白、低脂肪、低盐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 鼓励患者尽量多食水果和蔬菜, 忌辛辣、油腻和生冷的食物。⑤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 鼓励患者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让患者保持和平的心态, 戒烟戒酒, 并且保证睡眠, 禁止过度劳累, 保持大便通畅, 主要保暖等。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二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 研究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再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二组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由表2可知, 研究组便秘、肺炎、压疮以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二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 临床上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起病前1~2d或者1~2周有前驱症状, 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 发作时间延长, 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 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病情非常不稳定, 常常伴有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3]。因此, 临床安全有效的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心绞痛, 常常会引起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影响, 因此心理干预对患者非常的重要, 通过对患者讲解病情以及心理疏导, 可以增加患者的信心, 减轻患者抑郁、焦虑的症状, 从而降低患者心率、降低血压。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比较复杂, 因此进行药物干预可以更好的发挥药效,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早期的活动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活动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机能, 促进患者的康复[4]。活动干预还可以降低患者便秘、压疮、静脉血栓以及肺炎的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血液循环以及侧枝循环。饮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非常重要, 通过饮食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增加患者营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患者影响很大, 因此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控制各种诱发因素[5,6]。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研究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可以证明护理干预相比常规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通过改善患者生活方式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立娟, 董士民.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33 (30) :125-126.
[2]文世红.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作用[J].中国医疗前言, 2012, 7 (13) :70-71.
[3]王海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5 (19) :135-136.
[4]孔庆兰.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8 (3) :402-403.
[5]高芹, 郑艳, 李玲, 等.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并发症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 31 (6) :471-472.
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宁安市中医院心内科共收治AMI患者48例, 其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65~87岁, 平均年龄76.3岁。梗死部位:前壁17例, 下壁15例, 复合壁14例。
1.2 诊断标准
AMI的诊断符合1978年WHO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 (2) 心电图有AMI动态改变; (3) 血清酶学改变。诊断至少符合上述3条中的 (1) 、 (3) 或 (2) 、 (3) 。高血压病诊断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按1998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以典型的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为首发症状者31例, 占64.6%, 其中心绞痛伴胸闷21例, 伴上腹部疼痛5例, 伴晕厥3例, 伴呕吐2例;无胸痛者17例 (35.4%) 。诊为气管炎、肺源性哮喘、心力衰竭9例, 病前伴有糖尿病11例 (22.9%) , 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7例 (56.3%) , 高血脂6例 (12.5%) 。
3 讨论
3.1 老年人AMI发病原因不详
年龄本身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有心肌细胞自律性和神经递质反应性的变化;心肌顺应性的改变致疾病恢复时发生心脏破裂;体循环血管阻力随年龄而增加。老年患者MI前无缺血症状表示其保护作用的丧失。
3.2 老年人AMI特点是发病急, 进展快,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因为老年人年龄大, 心脏在解剖和功能上出现退行性变化, 如心肌缺血、硬化、纤维化, 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室壁顺应性降低, 极易出现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3 多具有非典型症状
临床症状不典型, 无痛性居多, 常以气短, 上腹部不适, 虚脱等就诊, 约3/4的老年人以非典型胸痛为主。有报道认为, 无痛性A M I患者年龄偏大, 其近期及远期病死率是胸痛者的2倍[2]。本组有心绞痛伴胸闷21例, 伴上腹部疼痛5例 (54.2%) 主要表现: (1) 疼痛位于上腹部, 伴有恶心、呕吐、腹泻, 酷似胃肠炎、胃溃疡, 或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多数患者自述既往史有上述疾病, 本次发病误以为旧病复发, 引起误诊。 (2) 无痛性心肌梗死。本组17例 (35.4%) , 其中6例 (35.3%) 仅有胸部轻度紧束感, 或在体力劳动后出现呼吸困难, 而无心绞痛;有9例 (52.9%) 突然发生心功能不全, 或原有心功能不全突然加重。有2例 (11.8%) 患者突然休克 (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 。
4 小结
AMI死亡较高时段是症状出现1~2h内, 这时段大部分患者在院前, 不能得到相应的治疗, 缺血坏死的心肌不断扩大, 此时, 心肌电活动极不稳定, 易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积极的院前救治是降低AMI患者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另外, 对可疑患者也要按AMI进行救治, 不得轻易否定, 以免延误。普及AMI的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自救及呼叫医疗的意识, 提高AMI的院前急救率, 积极开展绿色生命通道活动, 确保急诊救治及入院的各个环节畅通无阻, 也是缩短AMI发生至有效救治时间的重要措施。同时, 保持良好的心境几乎可以拮抗其他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 在所有保健措施中, 心理平衡是最关键的一项。焦虑和重性抑郁是AMI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如果未能及时干预, 其病死率将增加3倍, 在高度焦虑和惊恐发作时, 心脏性猝死的概率增加4~6倍[3], 而有效的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 可显著降低AMI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病死率。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 (NCEP) 专家小组近期建议将非常高危人群的LDL-C水平降至70mg/d L以下 (以前的建议是降至100mg/d L) , 非常高危人群是指AMI后人群, 发生再梗死或心源性死亡危险>20%的人群。专家小组强调, 要降低L D L-C的水平, 改变生活方式的益处 (如运动、饮食控制、戒烟等) 要超过药物, 比较理想的是改变生活方式, 提高HDL-C, 降低LDL-C等[4]。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4-307.
[2]Dorsch MF, Lawrance RA, Sapsford RJ, et al.Poor prognosisof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ymptomatic myocardial infarction butwithout chest pain[J].Heart, 2001, 86 (5) :494-498.
[3]Serebruany VL, Glassman AH, Malinin AI, et al.Platlet/endothel-ialbiomarkers in depressed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sertraline after acutecoronary events[J].Circulation, 2003, 108 (8) :934-944.
【怎样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推荐阅读:
怎样预防猝死08-20
怎样预防幼儿事故发生12-17
前列腺增生怎样预防10-13
小学生怎样预防肥胖08-22
怎样预防一氧化碳中毒07-16
老年人怎样预防脑出血07-18
幼儿园大班安全课说课稿:怎样预防火灾12-07
心肌梗死的预防11-13
关于预防急性结膜炎(红眼病)的通知10-23
怎样看问题 怎样想问题表达训练课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