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预防

2024-11-13

心肌梗死的预防(共10篇)

心肌梗死的预防 篇1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 本科共收治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12例, 通过积极治疗与护理, 有10例康复出院, 2例死亡,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护理

1.1 一般护理

入院后绝对卧床, 取平卧位或半卧位, 立即吸氧。初期给予3~5 L/min氧流量吸入, 有利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 减轻疼痛, 并有利于缩小心肌坏死范围, 开通静脉通道, 设专人护理及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尤其是心电图及血压的变化。备齐抢救药品及设备仪器, 以便随时抢救。临床上常采用鼻塞吸氧法。吸氧时间一般为患病第1~2周24 h高流量吸氧 (3~5 L/min) , 以后改为低流量吸氧 (1~2 L/min) , 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吸氧。持续吸氧时, 更换鼻塞1~2次/d, 并由另一鼻孔插入, 以减少鼻黏膜刺激[1]。

1.2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是急危重症, 多数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 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这样会加重心肌的缺氧, 使梗塞面积扩大, 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给患者安慰及心理支持, 以解除紧张焦虑心理, 避免过度兴奋, 过于悲伤, 保持情绪稳定, 保持环境安静, 防止不良刺激, 使患者保持心情平静, 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1.3 生活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急性期患者进食、漱洗、大小便等都需帮助, 对卧床时间较长者应作适当的肢体被动运动以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饮食宜少量多餐, 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1.4 康复期的护理

严格卧床休息2周后, 在床上活动, 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活动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4周后可在室内行走, 有并发症或年老体弱患者可酌情延长卧床时间, 活动时间从短到长, 力度从小到大, 次数从少到多, 还应给患者作健康指导。

1.5 静脉输液时的护理

静脉输液时要注意调节滴速,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使病情加重, 认真观察心电图, 随时做好除颤准备。静滴极化液时, 注意观察, 防止静脉炎及低血糖发生。应用硝酸甘油时注意避光, 控制滴速及血压的改变, 使用抗凝疗法时,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静脉输液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以急救时静脉用药, 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控制在30滴/min以内,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预防

在已发生心绞痛或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高血压, 高血脂及糖尿病等, 注意劳逸结合, 防止过度紧张和情绪激动, 禁烟, 肥胖者要控制饮食, 减轻体重, 对心绞痛患者给予药物治疗, 这样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3出院指导

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以备急用。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症, 进行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活动, 以不感疲倦为限。定期门诊随访, 出院1~2周应到门诊复查1次, 接受医生指导。

笔者认为, 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 病情较重, 合并症多, 变化快, 治疗复杂, 为不失时机的挽救患者的生命, 贵在观察, 重在护理, 方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方法将1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除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加预防便秘的常规药物治疗外, 还采取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措施。结果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12例, 通过积极治疗与护理, 有10例康复出院, 2例死亡。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措施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理护理,生活护理,预防

参考文献

[1]潘彩霞, 何莲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8) :2804.

[2]李秋萍, 孙琦, 秦瑛.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4) :507-508.

心肌梗死的预防 篇2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便秘 预防 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脏射血功能严重受限,极易出现全身各脏器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其中便秘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引发的排便困难增加AMI患者的危险事件发生的风险。本研究采取一系列的护理预防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收治AMI患者60例,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护理,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9~80岁,平均55.5岁;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9例,下壁心肌梗死14例,右室心肌梗死5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2例。经过临床观察便秘的原因主要为在最初3天内,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活动基本消失,全身代谢减低,肠蠕动减弱,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心肌功能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引起消化功能低下;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少使用高纤维素植物,饮水量不足,不注意蛋白及维生素的补充;AMI患者疼痛时由于吗啡、杜冷丁等止痛剂的应用,致使胃肠功能受到抑制;排便体位的改变,由蹲式、坐便式改为床上排便,不习惯用便盆;环境缺少隐蔽性;精神因素,排便时通过神经发射完成的,AMI患者精神异常紧张,看到医务人员严肃的表情,进进出出的情形感到焦虑、恐惧,甚至悲观、失望,这些都可能导致便秘;害怕麻烦他人,人为抑制排便造成大便干结引起便秘的发生。AMI患者便秘的发生,为其进食、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我科对AMI患者进行了疾病的预见性指导护理,对预防便秘的发生取得了满意效果。

护 理

营养知识指导: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进食粗粮,水果80g/日,烹调时使用植物油或色拉油。每日可食粳米、面条、鸡蛋清、青菜、韭菜、菠菜等新鲜蔬菜。中午加适量蛋白质,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餐前、餐后可吃适量香蕉、苹果等水果,少食产气食物,增加助消化的酶类食物。

定时排便:鼓励患者应按时排便,可在早餐后10~15分钟试行排便,因为此时的肠道反射可产生最强的便意[2]。

排便训练:入院72小时后在病情许可下进行排便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平卧于床上,双手重叠轻压下腹部,做轻微咳嗽动作,若无胸痛、胸闷不适、间隔1~2分钟,重复一次,连续3次为1组,每天3组,早餐后、午餐后及晚上睡前进行练习。睡前用40~45℃温水浴足,泡洗15~20分后以掌心做环行顺时针足底按摩20~30次/分[1]。对梗死面积较小(前间壁、下壁)、血压稳定者,在医生许可并在严密心电监护下进行早期简单活动,当患者出现胸闷不适或心率、心律、ST段出现异常变化时,立即终止活动。

首次排便预防:患者排便过程中严密监测心电活动及患者临床表现,如心率、心律、ST段出现改变或者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劝其停止排便,待病情平稳后给予开塞露50ml辅助排便[3]。

对减轻疼痛症状引发的便秘的预防和处理:据临床观察AMI患者90%有不同程度疼痛,可静脉注射5~10mg吗啡。止疼剂的应用,抑制胃肠蠕动致使大便不畅,应尽量减少使用。AMI患者入院后补充维生素E,维生素E即可治了便秘,有可防血小板凝固,促进血液循环,还可改善肌肉运动,利于通便,并有保护细胞、溶解血栓等生理作用。预防便秘还可服用药物,如吗丁啉等,可促进全胃肠道运动的功效,心衰患者应适量减少并且制定液体入量。

心理护理:AMI患者存在恐惧、焦虑、抑制、不适、羞涩等心理障碍,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可能降低其负性心理。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在入院后第2天实施,护士应灵活掌握方法,注意沟通技巧,有针对性的将患者急需了解的内容采取特殊的方式,如画册——饮食要求等绘图显示,并加以督促指导,从而降低了便秘的发生[4]。

讨论

本组以患者排便次数减少,没有规律性,粪便干结,排便困难,需用力排完后尚有未排完的感觉作为便秘的指标。通过对60例患者进行通便的护理预防,仅有3例发生便秘。便秘是指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过久,干燥硬结排出困难,引起肛门坠胀疼痛,是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不适的常见原因。在对AMI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发现,便秘容易引起腹胀,使膈肌升高,导致心率增快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无氧代谢增加而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和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有学者分析60例AMI患者猝死的诱因,其中20例均在发病后1周内在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后数分钟死亡。经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在适当的指导后仅有3例发生便秘,没有患者死亡。正确及时对患者进行通便的预防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便秘的发生,对疾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排便护理预防措施,因势力导趋利弊害,为成功救治AMI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鲁桂鸣,董淑芳.顽固性便秘中药治疗及辩证施护[J].护理学杂志,2000,15(12):737.

2 李兰珍.老年患者便秘的预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72.

3 武秀萍,程晋芳,杨红梅.循证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中的实践[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4(28):4.

4 姜東九.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0-261.

心肌梗死的预防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9例, 其中男126例, 女63例;年龄41~82岁, 中位年龄62.7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系统护理组96例和常规护理组9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 均由医师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急性期绝对卧床1周, 保持环境安静, 协助翻身、进食、洗漱、排便等;按传统饮食习惯, 发病4h内禁食, 以后进半流质饮食[2], 适当增加纤维素食物和水果;便秘时遵医嘱常规给予缓泻药。系统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排便的护理干预。同时观察2组患者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由于突然发病及疼痛剧烈, 极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心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开导, 及时给予患者安慰及心理支持, 以解除其紧张、焦虑心理,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 保持情绪稳定。此外, 还应保持环境安静, 防止不良刺激,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3.2 饮食指导:

患者入院后合理规范饮食结构, 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并监督;保证每天饮水量>1500ml;急性期饮食应以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少食多餐为原则, 避免过饱、进食过快以加重心脏负荷, 严禁烟酒、茶、辣椒、可乐等刺激性食物, 可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蔬菜, 如芹菜、韭菜、油菜、带皮的水果等, 以保持大便通畅;待病情好转后可恢复普通饮食。

1.3.3 指导正确的排便方法:

入院后要耐心地给予心理疏导, 解释床上排便与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指导患者即使无便意, 也应定时给予便盆,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冬天排便时应做好保暖措施, 以免寒冷刺激使体表血管收缩, 并嘱患者排便时不要屏气用力, 用力排便可使腹压骤然增高, 增加心脏负担, 加重了心肌缺血和氧耗, 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甚至猝死。

1.3.4 腹部按摩:

由护士或指导家属进行操作, 将两手搓热放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壁上, 沿着肠蠕动方向由近心端向远心端作环状按摩, 每天3次, 每次10min;也可在排便时按摩腹部, 必要时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 以促进肠蠕动促使粪便排出。

1.3.5 缓泻剂的应用:

每天清晨可饮杯蜂蜜水, 可起到润滑肠道刺激排便的作用;若患者2~3d不通便, 可根据患者便秘的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遵医嘱常规给予缓泻药等;也可给予开塞露通便, 每次1~2个, 必要时少量盐水及肥皂水行低压排便灌肠, 并轻揉腹部促进排便;大便时护士应守护在患者床边, 嘱患者放松不要屏气用力。

1.3.6 休息与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2周内多主张绝对卧床休息, 进食、翻身、洗漱、排便等均由护士帮助完成, 以减轻心脏负荷, 利于受损心肌的恢复;对于无并发症的患者, 目前多主张早期适当活动, 4~6d在床上活动肢体, 第2周可由床上坐起, 2周后可逐步过渡到室外活动, 以促进肠蠕动及血液循环, 防止便秘及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组患者共发生便秘43例, 因便秘或排便不畅而诱发的并发症11例, 其中心律失常5例、心力衰竭4例、休克1例、猝死1例 (上述病例均排除因恐惧、焦虑、情绪激动、吸烟、电解质紊乱和药物等因素而诱发) 。系统护理组出院时便秘及并发生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P<0.01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中, 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主, 而便秘和排便不畅是众多的并发症发生原因中最常见的。因此, 医护人员在抢救和护理过程中应当高度的重视。本结果显示, 常规护理组患者入院后, 由于忽略了饮食调整、未及时地给予通便药等, 极易导致便秘的发生;而系统护理组患者, 通过针对便秘的相关因素, 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和指导后, 可有效地预防便秘, 并经临床观察, 2组患者出院时便秘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P<0.01) 。总之, 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预防便秘, 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艳艳, 谭小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对策[J].中华临床医药, 2003, 3 (7) :89.

心肌梗死的预防 篇4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心内科急诊,起病迅速,病死率很高,一旦发病,会对患者产生致命的生命威胁。这种病情在我国的医院时有发生,并且呈现递增趋势。如果医院不能够及时有效地、科学地、恰当地处理患者的疾病,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了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我院医护人员运用一系列护理干预预防的方法来对患者实施治疗,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预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患者伤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16-01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状动脉的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梗死。它在临床上主要症状为缺血缺氧导致的胸骨后疼痛,还会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出现,譬如:血清心肌酶活性的升高、进行性的心电图变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如果有患者,就必须及时地给予护理干预预防并且治疗,要不然非常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者甚至是死亡。护理干预预防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地做好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是促进患者好转的前提,同时也是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途径之一。现就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预防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我院在2010年至2013年共接收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都进行完整地保存,所有患者均给予了良好的护理干预,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就这种情况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分析:

一、一般资料和内科护理方法

1、我院在2010年至2013年共接收8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保存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资料。调查显示,男性48例,女性35例,年龄32岁-78岁,平均55岁。通过对83例患者进行基础性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在此基础上也确定了病情的具体情况。概括为:13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7例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23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8例广泛前壁壁心肌梗死患者,12例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

2、临床治疗它主要包括的内容是运用溶栓治疗,然后进行对症下药,达到具体病症具体解决。

3、所有接收的患者经过及时地治疗与处理之后,都会进行适合的内科护理对患者进行再保护和预防,而其干预护理方法主要包含有:①饮食性护理干预:告诉患者只能吃一下适合的饭菜,不能抽烟喝酒,为他们列出一个大致的饮食清单,还要进行监督与查看患者的进食情况,以免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假如有患者发生紧急缺血缺氧,那就得严禁患者饮食,只能等到情况缓解以后再吃一些简单的流食,并叮嘱他们多喝白开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②心理教育护理干预:工作人员应多关心患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并宣传医学的急救措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治疗进展以及需要注意的情况,告诉他们要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医护人员尽量地多关心、鼓励、开导患者,让他们对治疗充满信心与期待,解除他们的担心、紧张、烦躁的情绪,向他们说明医疗的设备先进,医生精湛的医术,并且和家人一起体贴入微的照顾患者,放松患者的心情,这样对治愈他们的病情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如果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无法抑制病人的情绪时,也可以采取特殊的手段。③一般活动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氧气供给等,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能够保持呼吸正常以及充足的脑部供血,以免发生缺氧现象,一般时候让他们稍微地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说:洗脸、吃饭、动动手、动动脚等,慢慢地让他们能够自己活动。切記,在活动的时候,要有医护人员和家人的陪伴,并随时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生恶心、头晕、心率加快、胸闷、气短等症状马上进行治疗。④医药性护理: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具体药物的性质及其适用的人群来选择恰当的药物,注意观察患者,避免他们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及时供给氧气,护理人员需适当得减慢输液滴的速度,切记一定要合理约束,否则滴的太快容易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⑤紧急性护理:严密监察患者休克、昏迷等严重的并发症。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情况,看看他们的行为语言有无不良、面色是否正常,手脚是否颤抖,还需注意有没有恶心、头晕、心跳加快等表现。

二、显著效果

我院对于接受的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及时地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其中有了明显效果,也就是治愈的达到37例,有了显著改善的达到42例,没有明显起色的只有4例(我院建议他们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治疗),纵观整体效果非常不错,一共达到79例。通过我院医生及时地治疗以及医护人员的内科护理预防后,其中治愈、好转、未愈例数,统计整理为37例、42例、4例。调查得出:有效例数占患者总数的大多数,而未愈患者也有的进行了手术治疗,有的病患转院,从而进行更好地治疗。事实证明,护理干预预防的实施将对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主要有着几个方面的特点,一般为胸闷、心绞痛、心率加快等现象,患者还会出现疼痛乏力、心力衰竭以及休克等症状,因此要确诊实属容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我院护理人员及时地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记录与科学的护理,在一定的时间内检测与观察分析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分类整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医生的救治工作提高了科学效率。我院医护人员对患者开展科学而有效的护理工作,对于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并且对于加快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护理人员也应通过心理辅导等方法来安抚患者的心态,科学护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患者采用对症的内科护理干预,让患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减少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概率,这样就能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也实现了我们治病救人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文世红;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作用[J];中国医疗前言;2012年07期;70-71

[2]王海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05期;135-136

心肌梗死的预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8例。观察组:男31例, 女27例;年龄42~81岁, 平均年龄 (58.37±9.86) 岁;慢性便秘史2例。对照组:男30例, 女28例;年龄40~83岁, 平均年龄 (59.15±9.93) 岁;慢性便秘史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 排除神志及血压异常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别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如监测病情、指导用药、告知注意事项等。观察组患者实行前瞻性护理: (1) 评估:了解患者的神志、胸痛情况, 用药情况, 排便时间、难易程度, 大便性状, 饮食习惯, 心理状态等, 并据此评估, 在便秘之前预见到发生的可能性, 从而提出预防措施。 (2) 健康宣教:讲解便秘的原因、危害及预防, 使患者认识到病情与便秘发生的相关知识, 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3) 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不良心情与便秘的关系;主动沟通, 鼓励患者说出感受和想法, 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介绍治疗技术及成功病例, 树立患者的信心, 以减轻不良情绪;为患者提供私密、舒适的排便环境。 (4) 饮食指导:指导正确进行饮食搭配, 起病后4~12h内给予留置饮食, 逐步向低脂、低胆固醇食物过渡, 少食多餐;添加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多喝水, 以软化粪便。 (5) 腹部按摩:根据病情适当给予腹部环形按摩, 动作轻柔, 并采用合适的力度, 沿顺时针方向, 早、晚各1次, 每次按摩15min左右, 按摩时密切注意患者是否有不适感。 (6) 排便时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都需绝对卧床休息一段时间, 患者要在床上进行大、小便, 故应指导和督促患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嘱患者及家属每天定时进行排便, 根据习惯选择时间, 如早餐前或睡觉前等, 也可定时给予排便器, 到规定的排便时间即使无大便也需练习排便动作, 以养成正常的排便反射;对有便秘史的患者可预防性地使用开塞露。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指标包括便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其中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阵发性呼吸困难。护理满意率用自制的调查表来评价, 分为护理态度、关心程度、护理技能、医护环境等项, 设置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等, 护理满意=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实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便秘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便秘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5.949, P<0.05;#与对照组比较, χ2=18.190, P<0.05。

2.2 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0.440, 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心功能明显减退, 易引起腹腔内脏器淤血, 从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发生, 同时该类患者发病后常需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 食物的摄入及排出均减少, 导致胃肠蠕动功能减慢, 且受疾病疼痛、生活环境改变、对病情及预后担忧等精神因素的影响, 易引起平常排便规律的改变, 加上部分心血管疾病药物 (如钙离子拮抗剂) 的作用, 均可引起便秘的发生或加重[3]。便秘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40%~72%[4]。便秘不但可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 且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可引起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后, 容易引起心脏负荷加重, 从而影响心率和冠状动脉血流量, 患者若排便用力还可使腹腔内压力增高, 回心血量增加, 心肌无氧代谢增加, 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血管事件[5], 故应积极预防便秘的发生。

前瞻性护理是一种预防性的护理措施, 事先设定好护理计划和操作方式, 使护理行为得以规范, 富有预见性地提出问题, 以减少护理失误, 规避护理风险的发生[6]。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前瞻性护理, 通过入院时积极地进行评估, 对患者便秘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见, 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使患者对便秘的危害具有一定的认识, 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护理计划的完成。对患者实行心理疏导, 可有效地减少不良情绪, 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饮食指导使得患者的饮食结构更为合理, 加上适当的腹部按摩, 患者肠道蠕动功能会恢复得更快。本文结果提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 可有效降低便秘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率。

综上所述, 前瞻性护理可以较好地规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发生的源头因素, 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从而减少因便秘所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因此, 前瞻性护理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的有效方法, 很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前瞻性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价值。方法:选取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8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前瞻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便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便秘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前瞻性护理可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 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前瞻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便秘,心血管事件

参考文献

[1]贾宁, 冯艳, 王明生, 等.糖化血红蛋白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 (1) :36-4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9-24.

[3]陈振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与系统化护理体会〔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5, 36 (7) :828-829.

[4]李军文, 曾清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 2015, 41 (4) :307-309.

[5]尤明媚, 黎观梅, 梁晨景.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5, 13 (3) :320-321.

心肌梗死的预防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 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为19, 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为18例, 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为21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9例, 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13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I级患者32例, II级患者为35例, II级患者为23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均无肝、肺、肾等全身性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45例, 男性25例, 女性20例, 年龄介于45~80岁, 平均年龄为 (58.7±2.1) 岁, 对照组45例, 男性25例, 女性20例, 年龄介于46~79岁, 平均年龄为 (58.4±3.2) 岁, 二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的位置以及分级均无显著的差异, 可以用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心内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加重心理负担。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 对患者有耐心, 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心理疏导,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减轻患者的心理顾虑, 给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②活动干预:制定个体化原则, 在患者发病24~72h根据患者的情况开始进行早期的活动训练, 先进行肢体和关节的被动活动, 鼓励患者尽可能的自己翻身, 并且逐渐进行自己进餐、床边活动、洗漱等活动, 让活动度由小到大, 慢慢的进行, 争取患者在15~20d的时候达到生活自理。患者活动前注意吸氧, 并且检测患者的心率, 若患者出现头晕、心悸等立即停止活动。③用药干预: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等进行合理安排用药, 并且科学的给药。利尿剂多白天给予患者, 防止夜晚影响睡眠。嘱患者家属遵医嘱, 指导患者及时、安全、准确的进行用药, 在输液的时候应避免速度过快,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并且及时对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处理。④饮食干预:根据患者情况不同制定不同的食谱, 提供给患者高蛋白、低脂肪、低盐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 鼓励患者尽量多食水果和蔬菜, 忌辛辣、油腻和生冷的食物。⑤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 鼓励患者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让患者保持和平的心态, 戒烟戒酒, 并且保证睡眠, 禁止过度劳累, 保持大便通畅, 主要保暖等。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二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 研究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再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二组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由表2可知, 研究组便秘、肺炎、压疮以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二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 临床上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起病前1~2d或者1~2周有前驱症状, 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 发作时间延长, 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 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病情非常不稳定, 常常伴有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3]。因此, 临床安全有效的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心绞痛, 常常会引起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影响, 因此心理干预对患者非常的重要, 通过对患者讲解病情以及心理疏导, 可以增加患者的信心, 减轻患者抑郁、焦虑的症状, 从而降低患者心率、降低血压。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比较复杂, 因此进行药物干预可以更好的发挥药效,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早期的活动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活动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机能, 促进患者的康复[4]。活动干预还可以降低患者便秘、压疮、静脉血栓以及肺炎的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血液循环以及侧枝循环。饮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非常重要, 通过饮食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增加患者营养。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患者影响很大, 因此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控制各种诱发因素[5,6]。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研究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可以证明护理干预相比常规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通过改善患者生活方式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对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立娟, 董士民.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33 (30) :125-126.

[2]文世红.护理干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作用[J].中国医疗前言, 2012, 7 (13) :70-71.

[3]王海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5 (19) :135-136.

[4]孔庆兰.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8 (3) :402-403.

[5]高芹, 郑艳, 李玲, 等.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并发症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 31 (6) :471-472.

心肌梗死的预防 篇7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心肌梗死,房颤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是一种常见的威胁患者生命的紧急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1]。心肌梗死后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90%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2]。其中, 房颤 (atrial fibrillation, AF) 是心肌梗死后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发生时, 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 心室率不规则, 血液流动异常, 导致原有病情加重。因此, 心肌梗死患者房颤的预防尤为重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他汀类药物对AF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3,4], 但鲜见他汀类药物对预防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房颤的报道。本文对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疗效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80例MI患者。MI诊断标准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 (ISFC) 及WHO临床诊断标准: (1) 典型或不典型病史; (2) 肯定性心电图改变; (3) 血清心肌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分为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各40例。他汀类药物组40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63.2±1.1) 岁, 入院前已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非他汀类药物组40例患者中, 男27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61.7±1.2) 岁, 入院前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2.1 AF的入选标准

(1) 发病前无房颤史; (2) 在心肌梗死发病后连续心电监护3~7 d出现房颤; (3) 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瓣膜病、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

1.2.2 阵发性房颤的入选标准

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与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入选标准:房颤发作并自行终止, 持续时间小于2 d。

1.3 方法

应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法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各种他汀的剂量为:阿托法他汀10~20 mg/d、辛伐他汀20~40 mg/d、普伐他汀20~40 mg/d、洛伐他汀40~80 mg/d。患者通过心电监护仪或床边心电图确认房颤心律。住院期间均行心电监测, 以住院期间发生房颤为房颤发生的观察终点。随访半年, 观察两组患者AF再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MI后房颤发生率的比较

80例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F的总病例数为13例, 发生率为16.3%。他汀组心梗后有4例房颤者, 房颤发生率为10.0%。非他汀组心梗后有9例房颤者, 房颤发生率为22.5%, 他汀组的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非他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的比较

13例房颤患者中, 阵发性房颤9例。其中他汀组阵发性房颤3例, 阵发性发颤再次发作1例, 再发率为33.3%。非他汀组阵发性房颤6例, 阵发性发颤再次发作4例, 再发率为66.7%, 他汀组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明显低于非他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 房颤是MI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5,6]。当MI发生后, 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与心房压升高, 容易造成其缺血坏死[7,8]。并且产生的炎症会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心肌坏死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造成心房组织与结构的重构, 成为AF发生与复发的首要原因[9]。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 AF的发生率为6%~20%。本研究显示, 本院住院MI患者AF发生率为16.3%, 与国内外报道一致[10]。

房颤发生易导致血液动力学障碍, 被认为是MI预后差的表现[11]。心肌梗死并发房颤可能的机制为, 冠状动脉供血障碍影响窦房结动脉, 房室结动脉供血, 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 进而使心房肌缺血, 电稳性降低, 右心室梗死。右心房因负荷过重而扩大, 造成右心房梗死。当心肌梗死范围较大, 心房肌负担过重时, 易诱发房颤。同时, 房颤增快心室率, 加重心肌缺血, 导致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 继而加重病情。

目前, 已有临床研究和Meta分析认为, 他汀类药物对预防房颤发生及降低房颤再发生有较好疗效[12]。文献[13]中报道, 他汀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抑制体内高炎症状态, 并显著抑制由炎症导致的心房电生理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心房快速搏动而引起的心房电重构, 降低AF的诱发率与持续时间。本研究证实,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MI后房颤的发生率, 且他汀类药物有利于预防阵发性发颤的复发, 有效防止房颤发展为阵发性或永久性发颤。他汀类药物预防AF的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他汀增加血管内皮源NO合成酶及抑制HMG-Co A还原酶活性, 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和心肌收缩功能有关。

他汀类药物 (statins) 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 A) 还原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Co A) 还原酶, 阻断细胞内甲羟戊酸代谢途径, 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 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 (主要为肝细胞)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14]。他汀类药物还可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 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15]。

心肌梗死的预防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卫生组织与国际心脏病学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经超声心动图或PCI术确诊, 排除心源性休克、严重恶性心律失常、心衰的患者。其中男98例, 女62例, 年龄47~83岁, 平均年龄 (59.31±14.9) 岁。102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58例为下壁心肌梗死, 合并高血压128例, 合并高脂血症79例, 合并有糖尿病67例。文化程度小学者28例, 初中及以上者132例。将入组患者按入院顺序, 奇数者进入对照组, 偶数者进入研究者, 各8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证、梗死部位、心脏功能情况、文化程度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CCU常规护理, 研究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多方位护理, 具体操作如下:

1.2.1 环境护理

注意保持病房环境, 每天病房通风2次, 每次半小时, 保持环境光线柔和自然, 减少不良声音干扰, 避免过强光线照射, 控制每日患者探视时间及探视人数, 绝对禁止已感染家属探视患者, 杜绝感染源, 为患者提供专门活动空间。

1.2.2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完善我科护理质量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无菌概念, 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每位患者护理用品保证单独不重复, 由床位护士负责每日消毒检查, 一次性物品绝不重复使用, 减少有创操作, 监测患者体温、心率、血常规等指标。

1.2.3 感染宣教

对每位患者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 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宣教, 采用多元化宣传方式, 如板报、宣传单、健康小讲座等形式告知患者及家属加强院感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并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得到家属理解及配合。

1.2.4 心理护理

诊疗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保证自己仪表整洁, 保持笑容, 以从容心态及熟练技术完成整个护理操作, 这样可以给患者以更多的信任感及安全感, 加强与患者沟通, 讲究沟通技巧。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专业知识,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由于患者在CCU, 与家属接触时间段, 应尽可能多的与患者多交流, 消除其孤独感。

1.2.5 加强支持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者需持续给氧, 保证呼吸道通畅, 建议实行湿化护理, 保证呼吸道湿润。由于长期卧床, 患者常有便秘发生, 嘱咐患者避免用力过大诱发不良心率失常的发生。临床工作中注意加强支持治疗, 对免疫低下者, 注意提高其免疫力。

1.2.6 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已有感染患者, 首先明确感染灶、感染源, 若为病毒感染, 一般不需要抗生素, 并根据感染源做出药敏, 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生素;因痰培养时间较长。对感染重, 病情较急的患者可根据经验使用合理抗生素, 待药敏出结果后再行调整。抗生素使用前, 根据药物种类选择是否做皮试, 使用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者输液反应, 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相关配伍禁忌。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平均住院天数、感染发生率、健康知识达标率、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健康知识了解情况:0分:不了解, 1分:部分了解, 2分:完全了解, 共10题, 总分20分, 16分及以上为达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治愈率、平均住院天数、感染发生率等指标, 研究组三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疗效明显提高, P<0.05

2.2 护理质量

两组健康知识达标率、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P<0.05

3 讨论

院内感染一直是医院评价医疗质量的重点之一, 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可提高医疗质量, 保证医疗安全[4]。急性心梗患者, 因心脏功能下降, 病情较重, 抵抗力差, 加之常为老年患者, 基础疾病较多, 易合并各种感染, 且感染后恢复时间较长。患者感染后, 不仅会影响患者心脏功能, 还会增加住院时间, 升高住院费用, 并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因此, 降低心肌梗死患者感染发生率。关系到患者是否能顺利得到预期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多方位护理措施,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感染进行系统干预, 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 严格执行, 注重感染等薄弱环节, 多方位全面化的护理干预, 加强院内感染监测、院感宣传、健康知识宣教、患者生理心理护理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5], 提高医护工作者对院感的重视,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杜绝感染源的接触, 保护患者避免感染。本研究结果提示, 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7.86±1.65) d、治愈率 (92.5%) 、感染率 (3.75%) 等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 表明多方位护理可以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 降低感染发生机会,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通过比较健康知识达标率、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等指标, 可见多方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其对护理满意度, 笔者认为多方位护理对于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蓓, 施雁.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的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26-928.

[2]晋军, 王航, 钱得慧, 等.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32 (1) :67-73.

[3]李佳联.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 2012, 19 (18) :30-31.

[4]俞静芬.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8) :1438-1439.

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 篇9

【关键词】AMI;早预防;早诊断;降低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1-0026-02

AMI是内科急重症之一,近年来因AMI猝死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壮年发病有上升的趋势,追其原因可能是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不节制,吸烟饮酒;生活工作压力大,节奏快,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证等慢性疾病;家族中多人发病有遗传倾向。AMI就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最为严重的,处理不及时死亡率极高,有研究显示,ACS的病因具有多元性,它是对炎症、斑块、破裂继发性血栓形成,进行地机械性狭窄以及血流动力学闭塞的病理反应[1]。易损斑块作为ACS的病理基础,其形态特点和转归预示着心血管事件发作的危险性和生存率[2]。可见阻止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防止AMI的发生,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对减少死亡率显得至关重要。

1早预防

1.1禁止吸烟,控制体重,少量或不饮酒可延缓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AMI大多发生在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人群中。有报道显示,吸烟已成为AMI发病的重要易患因素,长期大量吸烟可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3]。现已证实吸烟可使内皮细胞增加血管细胞粘附因子表达,同时降低一氧化氮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从而导致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从而促发急性心肌梗死[4]。大量饮酒可致部分患者血压波动相应的心血管供血改变而发生梗死。肥胖者体重增加不仅加重心脏负荷,还容易出现血压、血脂、血糖的异常,从而造成动脉血管壁的脂质堆积,形成斑块发生动脉硬化。

1.2减轻生活压力,有张有弛,合理安排时间。这一点主要针对青壮年而言,过度劳累可引发全身血管收缩与舒张的改变,导致心血管痉挛,突然发生猝死。

1.3药物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延缓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有研究显示通过对以上危险因素的控制,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控制动脉硬化的发展,稳定脂质斑块的作用。临床观察证实,他汀类药物早期用于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可以显著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6]。TaVacKoLi等,用辛伐他汀预处理3天,在进行缺血再灌注结果辛伐他汀使心肌梗死范围由40.1%降至20.8%[7]。另外应用阿司匹林或硫酸氯吡咯雷防止血小板聚集可有效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

1.4家族中有多人发生心血管疾病,有遗传倾向的,其他人要定时体检,早期药物干预。一旦有临床症状要及时就医。

2早诊断

2.1临床症状

2.1.1既往有冠心病史,平时出现胸闷胸痛口服硝酸甘油能够缓解。如果在增加体力活动或生气后以及睡眠时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腹胀,面色苍白、明显冷汗、烦躁不安,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且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以上,要考虑到可能发生了AMI。

2.1.2既往无冠心病史,年龄小于45岁,突然出现胸闷胸痛,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也要考虑到AMI的发生。

2.1.3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老年人,因神经系统病损对疼痛不敏感,往往表现无症状心梗。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出冷汗,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急性左心衰症状;休克以及原因不明的晕厥,也要考虑到AMI的可能。特别对既往有心梗病史的老人可能会再次发生。下壁心肌梗塞时迷走神经张力高引起窦性心律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有可能出现晕厥。

2.1.4既往无胃溃疡及胆道疾病的人,突然出现上腹剧烈疼痛,无恶心呕吐,但腹部无阳性体征,服用解痉药物疼痛不能缓解,特别是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应考虑到AMI的可能。

2.2心电图方面:心电图是早期诊断AMI的重要手段。(V1-V3)前间壁,(V1-V4)前壁,(V1-V5或V6)广泛前壁,(Iavl)高侧壁,(II III avf)下壁,(V7-V9)后壁,(V3R-V5R)右室,如果(V1-V5或V6)再加上I avl出现异常Q波及ST-T的改变提示梗塞面积较大。下壁梗塞很多情况合并后壁及右室的梗塞。(V1-V2)导联R波升高往往也提示后壁梗塞的存在。

2.2.1从心电图角度看,AMI演变过程分为超级性期、充分发展期、慢性稳定期。充分发展期的改变为相应导联的异常Q波、ST段弓背样抬高、T波倒置。值得注意的就是超级期的心电图变化,ST段由正常的变为斜形上升、T波增宽和振幅增高,通常仅持续数小时,故往往被忽视,临床一旦发现就要按AMI处理。

2.2.2非贯穿性心肌梗塞,许多心内膜下和多发性小梗塞并不产生坏死性Q波,仅有ST段压低、T波倒置。如果病人有持续的胸痛,结合心电图的变化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AMI。

2.2.3心房梗塞往往被心室梗塞所掩盖,当心电图出现T波形态的动态改变以及房颤等各种房性心律失常时,提示可能发生了心房梗塞。

2.2.4心电图未见异常,如果临床症状明显也要高度怀疑AMI,可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

2.3血清学检查:临床发现可能发生了心肌梗塞,进行实验室检查;SGOT、CDH、CPK、肌钙蛋白、肌红蛋白。CPK-MB,它绝大多数来自心肌组织,不仅心肌源性特异性强,而且缺血梗塞后血液循环中升高的早、阳性率高,更能准确的反应心肌梗塞的面积,亦是“再灌注”治疗成功与否的客观指标。肌钙蛋白、肌红蛋白是心肌的结构蛋白,而非酶类,在免疫原性上具有高度特异性,发生AMI后升高的早,阳性率几乎达100%。但有研究发现有些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无任何的AMI的证据,其肌钙蛋白亦可升高,故不能完全依据它的增高而确诊AMI。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对一些存在易患因素的患者提早预防,防止发生心肌梗塞,同时提早准确做出诊断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的关键。AMI的治疗从内科一般性治疗、溶栓治疗发展到外科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T)、冠状动脉搭桥,进一步研究到骨髓干细胞移植,发病率死亡率会明显降低,但前提是一个“早”字。

参考文献

[1]Braunwald E. Unstable angina:an etiologic approach to management Circulation,1998,98(21):2219-2222

[2]康维强,宋达琳,李梅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因子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11(11):2010-2023

[3]江时森,黄浙勇.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5,13:309

[4]刘永铭,彭晓,严祥等.男性吸烟者细胞粘附分子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观察[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50

[5]Newby LK, LaPointe NM,Chen AY,et al.Long-term adherence to evidence-based secondary prevention therapies in coronary artery diease. Circulation,2006,113(2):203-212

[6]赵卓,吴学思,韩志江等.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住院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的临床研究.中华心血管杂志,2005,33(1):5457

心肌梗死的预防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1月12日至2013年1月12日期间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有52例男性患者, 有20例女性患者, 年龄最小的患者为50岁, 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4岁, 平均年龄为 (68.02±1.02) 岁。其中有10例患者有慢性便秘史。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36例和前瞻性护理组36例, 护理干预组跟前瞻性护理组在疾病情况、便秘史、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护理方法

1.2.1 护理干预组:

护理干预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以及常规预防便秘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1.2.2 前瞻性护理组:

前瞻性护理组在使用常规护理以及常规预防便秘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前瞻性护理干预。 (1)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估。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患者的神志、血压高低、胸痛程度、心电图显示。不仅如此还要分析排便间隔的时间长短、大便的性状、排便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习惯性便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有效的进行食物搭配以及规定进食量。分析患者抑郁以及焦虑心理状态, 看其长度如何, 患者发生便秘之前就需要做好相应的可能性评估。 (2) 做好知识宣教工作。护理人员需要跟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仔细的宣讲产生便秘的主要原因以及发生便秘的危害, 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相应的预防措施, 促使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积极的参与护理干预工作。 (3) 做好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跟患者开展沟通以及交流, 借此有效的掌握患者的真实心理情况,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有效的表现出来, 能够得到及时的宣泄, 护理人员还要深入的理解患者, 同时尊重患者的实际想法, 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有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 从心理上支持患者。 (4) 科学的饮食干预。护理人员需要正确的指导患者做好合理膳食, 在发病之后的4~12 h之内就可以适量的进食流质饮食, 之后就可以适量的食用低脂、低胆固醇以及较为清淡的饮食, 但是需要做好少量多餐。适当的增加一部分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以及水果等, 借此保证大便畅通[1]。 (5) 排便护理干预。如果患者处在急性发病期, 那么在第1天就需要卧床休息,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卧床休息时间, 护理人员还要正确的督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排便一次, 与此同时还要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排便时间。如果患者没有便意, 也需要经常练习排便动作, 这样就可以形成排便反射, 最后慢慢的适应在床上进行排便。 (6) 适当的腹部按摩。当患者处在仰卧位的时候, 如果条件允许, 就可以将患者一侧的肢体屈曲, 有效的放松患者的腹肌。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 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力度大小。如果患者处在急性期, 就需要让护理人员来协助按摩, 等到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就可以进行自主按摩。

1.3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4.1软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取χ2检验计数资料, 采取t检验计量资料, 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

2 结果

护理干预组跟前瞻性护理组两组患者在入院7 d之后的排便情况以及病死情况见表1。

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3.89%, 前瞻性护理组患者的病死率为2.78%, 由此可见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前瞻性护理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患者患上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有很多个方面。心理焦虑、心理忧郁等, 休息不够以及日常饮食不科学等, 又或者是排便习惯不良以及使用吗啡等止痛剂等均可能造成便秘[2]。前瞻性护理实质上指的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的时候护理人员详细的分析, 之后收集相应的资料, 严格按照相应的科学理论以及临床经验, 科学有效的分析患者便秘的可能性, 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不同来分析产生便秘的实际原因, 并且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处理, 借此有效的预防便秘的发生。来采取及时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从而预防便秘的发生[3]。

在上述的研究分析中, 在实施前瞻性护理的过程中, 相关的护理人员积极主动跟患者进行交流以及沟通, 给予患者人性化的照顾以及关怀。让患者精神上以及心理上更加的舒适以及安全。综上所述, 前瞻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便秘的发生率, 降低患者病死率, 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前瞻性护理用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 于2012年1月12日至2013年1月12日期间, 选取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前瞻性护理组, 患者36例。护理干预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以及常规预防便秘常规药物, 同时使用便秘后护理干预。前瞻性护理组患者则使用常规护理以及常规预防便秘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使用前瞻性护理干预。经过一定时期的护理干预之后,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 前瞻性护理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前瞻性护理,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便秘发生率, 与此同时还能够降低并发症死亡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前瞻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便秘

参考文献

[1]潘彩霞, 何连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7 (18) :255-258.

[2]夏瑾, 陈建永, 潘峰, 等.功能性便秘患者社会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6 (3) :325-326.

上一篇:双向电泳蛋白质组技术下一篇:能力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