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共12篇)
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1
心肌梗死是心肌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升高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心电图的进行性特征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等,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当前随着诊疗技术的进展,心梗急性期的病死率已经大大下降,如何做好心梗康复期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已成为心梗患者治疗是否成功的另一项主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辖区内的5名抢救成功的急性心梗患者实施长期有效用药、合理健康饮食及适当合理的运动处方得出健康的生活干预及合理的康复指导对心梗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 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合理健康饮食,有利于疾病康复
通过准确的护理评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采取积极的健康指导和宣教,指出患者存在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患者能够逐渐接受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饮食中指导患者适量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粗粮、杂粮等,防治便秘发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鱼子、鱿鱼、肥肉等。限制钠盐的摄入,以及含盐量高的调味品、腌制品等的摄入。指导患者采取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按时起床、按时就寝、按时进食、控制情绪,合理锻炼、吸烟者要戒烟等。
2 为患者制定渐进性的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当前对心梗后患者的康复指导是主张早期运动,实现早期康复。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心功能回复,适量的运动还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减缓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病后康复活动耐力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有无其他基础性疾病、运动习惯爱好、社会心理、经济条件等。整个康复运动要有序、有度、持之以恒。运动项目主张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达到靶心率的40%~80%为宜。运动频率以每周5~7d为宜。运动持续的时间也要循序渐进,从每次10min逐渐延长至30~60min左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者进行活动时,早期必须在护士的监测下进行,即使是病情稳定的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也要有家人陪同,保证患者的运动安全。通过持续合理的锻炼既能够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达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的目的。
3 做好用药指导及病情监测,做好心梗再发的家庭急救指导
心梗患者需长期规律服药,往往会出现患者用药依从性下降的现象。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必要时举例说明不遵医嘱用药病例的出现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利用每次入户体检机会监督患者的饮食及用药情况,教会患者及家属定时测脉搏、血压及潜在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家庭急救措施。患者若出现胸痛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警惕再次心肌梗死的出现,必须帮助患者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安静休息,避免患者继续走动,并迅速使用应急药物如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及时拨打120急救车并留家属在明显位置等待急救车到来,为抢救争取时间,如马上出现心脏骤停及休克,应给患者初级心肺复苏,为患者进一步入院抢救增加成功几率。
4 注重心理护理和家庭关怀
心梗后的患者往往会对今后生活和工作等情况多方面产生焦虑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还要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告诉家属对患者的康复要积极配合并全力支持,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安全的生活环境,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争取早日康复。
总之,心梗康复期患者的家庭护理是一项综合而长久的护理工作,我们既要做好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同时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急救及健康指导,使患者的整个家庭对心梗并发症的诱因做到有效规避,尽最大努力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摘要:本文简述了心梗康复期患者的护理要点及康复指导,通过连续跟踪管理社区的急性心梗后患者5人,总结出心梗康复期患者的家庭护理要点及康复指导,提出合理健康饮食及适当合理的运动处方对心梗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肌梗死康复期,家庭护理,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黄人健,李秀华.社区护理[M].内科护理学高级教程,2011.
[2]刘建芬,黄惟清.社区护理学[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明岛,陈福国.医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刘建芬.社区特殊人群保健[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5]孙建萍,朱丹,李彩福.老年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刘雪琴,任晓琳.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2,11(16):639-640.
[7]张会君,内科护理学[M].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4-222.
[8]张明岛,陈福国.医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3-139.
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 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脑 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其中70%左右患者被诊 断为脑梗死。脑梗死不仅发病率高,同时复发率也较 高,并伴有较高的致残率[1],很多家庭因此而苦恼。为 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12月至2014 年12月期间我科在积极治疗脑梗死患者的同时,给 予其中120名患者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并取得 了较好地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月至12月在我 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20名,其中男86名,女 34名;年龄50~76岁,平均(63±13)岁文化程度小、学 及以下34名,中学68名,大学18名(被选患者中不 包括意识不清、有认知障碍、精神失常的患者)。随机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 龄、文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S。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 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4周后 进行两组间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定。个性化康复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发病急骤,急躁、焦虑、抑郁、恐惧绝望心理会伴随而来,有经验的专科护士_对_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尽快了解患者的社会 背景、家庭情况、文化程度等,充分尊重、理解、关心患 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不任 意打断,尽量满足患者正常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增加 其满足感和舒适感。对患者热情、亲切、诚恳,称呼患者 时有称谓,说话语气和蔼、吐字清晰,解释通俗易懂,适 当运用接触技巧,拉近彼此距离,取得信任,做好心理 疏导,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家庭成员及社会大众 的支持对患者心理康复也尤为重要,患者能够通过周 围人的语言、表情、行为等得到莫大的鼓励,从而感到 被尊重、被关心,愿意释放出心中压抑的情绪。患者紧 张、不安地心绪还可以通过音乐得到缓解,给患者播放 舒缓的音乐,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保持心 情舒畅,正视自己的病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1.2.2健康教育。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及文化程度选 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_对_交谈、开设讲座、发放宣 传册等让患者了解脑梗死发病的诱因、病因、症状、病 理变化、预防及预后知识。随时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 的疑问,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
1.2.3康复训练。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48h,病情稳 定即可开始康复训练[2]。护士要将早期康复训练的重 要性和意义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必要时进行相关培 训。之后根据患者病情,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有 针对行的`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 到康复训练中,最终实现患者的自我照料,从而提高 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①运动训练。急性期时患者需 要长期卧床,首先保持患者患肢的功能位,每日让受 过专业训练的护士一对一帮助患者进行患肢的被动 运动,有助于防范痉挛的发生,维持肌肉应有长度和 弹性,确保关节的正常功能。恢复期先行坐立训练,之 后步态训练,最后进行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训练。 ②语言训练。根据患者失语程度的不同,首先鼓励患 者用简单的手势或运用健侧手以笔交谈、沟通;之后, 即可试以最简单的单字发音,再逐渐要求其准确发音, 并增加字词与简单的对话,避免复杂的语句与难懂的意 。
1.2.4效果评价。采用生活质量[3]综合评定问卷 (GQOLI-74进行综合分析。包括躯体功能(睡眠与精 力、躯体不适感、进食功能、性功能、运动与感觉功能5 个因子)、心理功能(精神紧张度、负性感情、正性情 感、认知功能、自尊5个因子)、社会功能(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工作与学习、业余生活、婚姻与家庭5个因 子}、物质生活状态(住房、社会服务、生活环境及经济 状况4个因子)4个维度共20个因子74个条目每个 条目量化为1~5分,各因子评分最高20分,最低4 分,均为正向积分,即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由研 究者向患者讲解量表的测试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 由患者本人独立完成问卷,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 有效问卷112份,有效回收率93%。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 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教育4周进行GQOLI-74综合评测,观察组 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 会功能3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物质生活维度评分两组间无明显 p=“”>0.0S ,与物质维度中的4个因子相对恒定, 随时间变化不明显有关。见表1。
3讨论
由于脑梗死对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等 功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患者的身心都遭 受了极大的创伤。我们在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和 护理的基础上积极给予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措 施,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发现:采取护士与 患者_对_的交谈方式,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 离,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有利于消除患者 的孤独和恐惧感。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 减轻患者负性感情,增强正性情感,使之能够正 确的面对疾病,有利于治疗与护理方案的实施,对 提高生活质量也起到正性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 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脑梗死这种疾病有 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定期 体检,戒掉生活中的陋习,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和生活方式,为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复发率,提高 生活质量打下基础。通过具有针对性、专业的康复 训练及指导,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患者在肢体、语言 方面的功能性损伤。 患者的运动方式从被动逐渐变 为主动,增强了自我照料的能力,建立了战胜脑梗 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善了躯体功能,提高了生 活质量。
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3
临床资料
2011年1~11月收治患者64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3~65岁,平均58岁。64例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急性心梗的诊断标准。
结 果
64例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细心的早期康复护理,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无1例死亡,平均住院时间7~14天,随访时间3~6个月。
讨 论
心理护理: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和疾病本身的影响,心肌梗死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熟知患者的心理活动和病情变化,實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允许亲人探视,向家属强调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语言,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不良的心理刺激,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饮食护理:由于患者心肌供血不足,心功能低下,加上长时间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不良,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糖低盐、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饮食不能过快过饱,少食多餐,忌用辛辣食物或发酵食物,避免食用蛋黄、动物内脏、坚果、巧克力含乙醇及咖啡因的饮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排便时必须有专人看护。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康复护理:心肌梗死患者既需要休息,也需要活动刺激。早期康复活动可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缩短住院天数。从心脏康复角度考虑,应该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让患者懂得卧床时间长引起的不良后果,如情绪不佳、食欲减退、腹胀和排便困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肌力减退、关节挛缩、久病的衰弱感等加重心脏损害的症状,应向患者提出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适当运动,循序渐进地参加锻炼,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梗死的症状。进行康复训练时活动量必须考虑患者的年龄、心肌梗死前的活动水平及体力状态。在2002年制订的心肌梗死处理指南中,建议无并发症的患者在12小时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24小时后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进行腹式呼吸、足部旋转、伸展肢体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若无低血压,第3天可在病房内走动,以不感到不适为度。第4~5天逐步增加活动量直至每天3次步行100~150m,逐渐过渡到室外活动、走廊散步等。7~14天可出院。患者出院后逐渐增加活动量,运动方式包括步行、慢步、太极拳、骑自行车等。经过2~3个月逐渐锻炼后,可酌情恢复部分轻体力工作。6个月后可恢复全部工作,但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指导患者戒烟,忌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可促进冠脉侧枝循环建立,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冠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1]。在充分的药物治疗下,对无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重复住院率[2]。实施康复护理的要领是要掌握患者的思想情绪,通过暗示、说明、解释、教育等方法,施加良好的心理影响,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平稳度过急性期[3]。
参考文献
1 陈启华,叶国鸿.冠心病三级预防康复的实施与长期指导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4,19(4):211-213.
2 杨丽艳.急性心肌梗病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5):316-317.
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我院10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54例, 其中男29例, 女25例, 年龄64~82岁, 平均年龄 (68.6±3.8) 岁, 发病时间6~13.5 h, 平均发病时间为 (8.8±1.7) h;研究组54例, 其中男30例, 女24例, 年龄63~81岁, 平均年龄 (69.1±4.2) 岁, 发病时间6.5~14 h, 平均发病时间为 (8.5±1.5) h。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心血管学会颁布的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血液疾病患者均不在入选标准。因此,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发病时间以及纳入排除标准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内科护理干预, 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并对患者进行便秘的预防护理等。研究组患者, 接受康复期特定护理干预, 主要有康复干预和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的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2.1 康复干预:
根据不同的患者的病情, 设定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并在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洗漱以及轻度的下肢活动等护理干预。在患者的亚急性期, 应指导帮助患者站立以及慢走训练。在患者恢复期时, 患者可进行散步训练, 并可在家休养, 同时可做一些轻松家务。当患者处于复原期时, 可指导患者进行恢复身体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1.2.2 心理干预:
首先, 应跟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其次, 及时发现患者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 并尽早进行心理疏导;第三,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针对患者需要进行的各种检查与治疗, 护理人员应准确耐心地对患者进行解释, 从而获得患者的理解与信任;最后, 护理人员还应积极调动家属的情绪, 取得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亦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1.3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出现胸痛的情况, 本研究的评价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显效:患者基本无胸痛症状, 发作次数以及每次发作会持续的时间均显著减少, 减少量≥80%;有效:患者基本无胸痛症状, 发作次数以及每次发作会持续的时间亦减少, 但是减少量<50%;无效:患者胸痛症状更为明显, 并且持续时间延长了。本研究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18例, 无效26例, 总有效率为51.85%;对照组显效23例, 有效者17例, 无效者为14例, 总有效率为74.0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出现出血、心力衰竭以及心率失常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1例出血患者, 3例心力衰竭患者, 3例心率失常, 2例心源性休克, 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研究组出现1例心力衰竭患者, 1例心率失常, 以及1例心源性休克, 并发症发生率为5.56%。相比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 。
3 结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已受到医疗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 对于这部分患者应按照疾病进程阶段进行分期治疗。有研究显示, 传统的康复干预易造成患者的肺内感染风险增大, 呼吸肌力下降, 循环血量明显减少, 从而使得患者无法进行日常生活的正常自理, 同时, 也会造成患者焦虑、抑郁等诸多不良心理情绪[2,3]。
本研究对患者采用了综合康复护理方案, 结果表明, 对照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51.86%,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7%;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51.86%,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7%。相比于对照组,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 P均>0.05。
综上所述, 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分期进行不同的康复护理训练, 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效果。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内科护理干预, 研究组患者接受康复期特定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的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51.86%,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7%;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74.07%, 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6%。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不同分期进行不同的康复护理训练, 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肌梗死,康复,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甄严杰, 靳业辉, 刘艳青,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J].河北医药, 2012, 34 (3) :466-467.
[2]刘艳丽.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 2013, 35 (2) :307-308.
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篇5
【关键词】 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5-0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86例下肢骨折病人,其中男性、53例,女、33例。按骨折类型,有股骨骨折32例、髌骨骨折25例、胫腓骨骨折16例、踝骨骨折13例。均进行康复期健康指导,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心理护理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容易紧张烦躁,护理人员应该态度和蔼,耐心地与其沟通,向患者讲解骨折的预后转归,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疼痛的自信心。对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对病人的思想转变和生活方式有准备、能够细心细致地照顾病人,避免烦燥不安或不耐烦的情绪在病人面前出现。饮食护理
骨折后由于骨折组织的修复是需要合理的营养,应及时给予高热量、以及高蛋白食物。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活血化淤、促进骨折愈合[1]。同时应注意便秘的发生,由于骨折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应指导患者干稀搭配、精细搭配、荤素搭配。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粗纤维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并发症合并症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末梢血运,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伤口渗血,减轻患肢肿胀疼痛。注意观察皮肤温度、感觉运动,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干预,对骨折转归十分关键。功能锻炼的护理
功能锻炼对骨折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强直,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强的影响,可以舒筋活络,益气活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告知注意事项,解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能动性,克服疼痛。使其自觉的进行功能锻炼,教会患者做踝关节的背伸,趾屈活动,绷腿动作,教会患者掌握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锻炼[2]。活动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部分患者结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电疗、磁疗等物理疗法,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锻炼时医护人员结合个人特点制定,肌肉收缩次数、关节屈伸角度、负重时间及强度等具体指标,并要求家属监督。
疼痛的护理
加强疼痛的护理,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正确使用镇痛药物。恰当应用疼痛的心理疗法,可以通过听音乐谈心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放松,缓解病人疼痛。疼痛病人一般是夜间疼痛加剧,鼓励病人白天多与家人沟通,应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尤其是减少午睡时间,延长夜间睡眠时间[3],增进夜间睡眠质量。
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发生褥疮,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时采取翻身护理,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出现红肿或者颜色的改变,指导家属合理得按摩经常受压部位,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气垫床,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铺清洁,特别是女性患者卧床时间长,小便后要及时清理会阴及骶尾部,保持骶尾部干燥。尿路感染的护理
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6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期 护理干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公众生活水平的进步,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不断转为,加之人口渐步入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脑梗死占有一定几率,需较长时间的治疗,病情进进康复期后,行全面整体的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脑梗死康复期患者12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全面整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回顾相关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41~78岁,平均57.6±3.5岁,均经CT检验证实。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平均30.4±7.3分,平均病程1.7±0.2天。患者均为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多伴有吞咽困难、头痛、呕吐、语言障碍或半身不遂。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两组均给予对脑细胞有营养作用的药物静滴,取通经活络、活血益气中药口服,并与推拿、针灸疗法配合行康复期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环境干预:营造温馨、安静、整洁的休养环境,室内光线需调整适宜,避免噪音。及时对床单进行更换,确保清洁、干燥,并对受压部位定时按摩,以减少褥疮形成,同时还需加强口腔清洁护理,以免发生肺感染[2]。②病情观察:严格观察药物应用的效果、疾病的具体转归情况,以便及时对救治措施进行选择和实施。如患者持续频繁呕吐、头痛剧烈、意识呈进行性障碍表现,提示可能有脑出血发生,需立即监测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处理。③心理干预:患者多突然发病,伴有失误、偏瘫表现,易产生绝望、悲观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用亲切的语言、沉稳的态度、娴熟的操作技巧打消患者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要点、注意事项等向患者介绍,并让患者明白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的不利作用,以使其保持乐观心态,提高配合依从性[3]。④饮食指导:患者病发后易对消化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便秘形成,故需给予高纤维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食用,为流质或半流质,富有营养且清淡,如豆类、蔬菜、新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对和便秘患者行用药通便护理。⑤康复锻炼:依据患者病情,对功能锻炼计划加以制定,如偏瘫患者易有肌肉萎缩发生,可先练习站立,再缓慢行走,待条件允许时行上下楼梯训练;语言障碍者先从单字及词语练习,及时鼓励,增强患者信心[4]。同时可行按摩、针灸应用辅助康复,使气流运行通畅,需加强康复全程监护,以免意外事件发生。
疗效判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呈90%~100%减少,为0级病残程度;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呈46%~89%的减少,为1~3级病残程度;③进少:评估功能缺损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均在18%以内;⑤恶化:评估功能缺损>18%。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组临床效果评估总有效率96.7%,对照组7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讨 论
脑梗死是指脑组织结构因血液灌输不足或动脉血液完全中断造成连续性破坏所致,造成生化代谢异常、生理功能相应丧失、病理形态改变等系列病变。除对生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救治外,生活质量的改善及生理功能的恢复也同样被临床重视。脑血管疾病康复潜力较大,加强患者语言、心理、肢功等功能的康復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目前,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除疾病医护外,更注重精神、心理、社会的护理干预[5]。脑梗死患者经过救治进入康复期后,需加强综合护理干预,以提高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饮食、健康宣教、康复锻炼、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康复水平,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加强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峰.脑梗死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16:156.
2 张秀英,胡海霞,刘冬梅.脑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8:363.
3 陈勤佩.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4:40-41.
4 黄丽春.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指导[J].内蒙古中医药,2009,8:121.
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138例, 其中男性患者71例, 女性患者67例;患者年龄最小36岁, 最大82岁, 平均年龄59岁;全部患者均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家族史, 已婚125例, 未婚10例, 丧偶3例;文化程度初中33例, 高中22例, 大专以上83例;农民43例, 工人53例, 干部42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在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好一般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及早发现并发症, 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 给予有需要的患者吸氧, 给予急性期的患者持续高流量吸氧 (每分钟4~6L) , 给予病情稳定的患者间歇低流量吸氧 (每分钟3~4L) , 维持1~2d, 吸氧可缩小梗死面积, 直接改善心肌缺氧、缺血, 提高患者血氧含量, 减轻患者的疼痛;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保持环境安静, 限制亲属探视, 减少干扰, 减少患者的心肌耗氧量, 有利于缓解疼痛[2]。
1.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 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 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如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判断患者有无焦虑、恐惧、忧郁等负面心理, 并针对患者的负面心理进行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只要积极进行治疗, 就有希望痊愈;此外护理人员还要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以便消除患者的消极心境, 使患者能够认识到只有良好的情绪才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对于担心经济负担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同主管医师协商, 使用经济有效的药物, 待患者病情好转或稳定后, 要减少监护仪的使用, 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协助解决部分医疗费用, 消除患者思想顾虑, 使患者能够安心配合治疗;还有的患者, 尤其是领导岗位上的患者, 可能会担心因健康原因失去劳动能力, 担心心脏功能不能康复而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甚至导致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对于此类患者, 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其的心理护理, 通过介绍相同病例的康复状况,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能够尽早康复, 护理人员还可以用医学统的计数据来安慰患者, 告诉患者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下无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机械工人中有85%的人在7周后可以恢复工作, 75%的重体力劳动者在病后13周可以恢复原来工作[3]。
1.2.3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协助安排康复期患者的饮食计划, 降低患者饱和脂肪酸、总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限制体质量超重者的总热量摄入。经膳食调整3个月后, 若患者的血脂水平依然明显异常, 可针对患者的血脂异常特点, 选用合适的降血脂药物[4]。
1.2.4 休息与活动
护理人员要督促患者进行适当的体力锻炼, 可采取太极拳、步行、气功、体操等锻炼方法, 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根据患者年龄为患者制定运动强度, 例如年纪在60岁以上, 市民运动适宜心率公式为“心率 (次/min) =170-年龄 (岁) ”, 60岁以下的患者, 市民运动适宜心率公式为“心率 (次/min) =180-年龄 (岁) ”。由此公式可知, 50岁的康复患者, 应保持运动时的心率为130次/min, 而65岁的康复患者则要将心率控制在105次/min[5]。患者运动量要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 患者每天的运动时间逐渐增加到20~30min, 运动频率逐渐增加到每周3~4次, 直至最后每日运动30min, 每周运动5次。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叮嘱患者注意休息, 保持规律的生活起居, 保持每日不少于8h的睡眠, 避免过度劳累, 以不出现气急、胸闷、疲劳的原则来衡量运动时间, 还要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所, 防止患者由于抵抗力低而诱发感染。
1.2.5 疼痛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剧烈的胸痛, 护理人员要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吗啡、等药物镇痛, 以防止患者因疼痛而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 并随时询问患者疼痛及其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 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 并注意患者有无脉搏加快、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1.2.6 戒烟
吸烟不仅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也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再梗死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 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一年半, 继续吸烟者较戒烟者再梗死要多出45%, 3年后, 吸烟者较戒烟者再梗死及心脏原因死亡明显升高。另外, 由于被动吸烟和吸烟者有相同危险, 因此护理人员也要叮嘱患者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吸烟, 使患者处于无烟环境中, 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进程。
2 结果
本组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138例, 其中治愈83例, 治愈率为60.14%;有效41例, 有效率为29.71%;无效14例, 无效率为10.15%;总有效率89.85%。
3 小结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细胞由缺血时间过长而死亡, 是心肌灌注需求与供给失衡的结果, 心肌缺血在临床中常可通过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学的改变和病史发现[6]。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包括静息或用力时胸骨后剧烈疼痛, 患者一般将它描写为紧束、积压的感觉, 有时下颌、臂膀、颈部、腹部和背部也会随之产生疼痛, 尤其左臂或颈部容易疼痛, 这种不适感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 有时患者会伴有虚弱、呼吸困难、晕眩、呕吐、发汗、心跳不稳定等, 有时心肌梗死也会导致患者昏迷[7]。这些症状并非心肌梗死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因而患者常常被误诊。有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表现为不典型症状, 约1/4的心肌梗死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尤其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往往如此, 这些无症状的表现仅能通过心脏标志物升高、心电图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心肌梗死是一种有生命危险的疾病, 患者必须立即获得急救。是否立刻将患者通过急救车送入能够进行高级心脏救命术的医院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死, 而且也影响到此后是否能够恢复和恢复程度的大小, 在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方面的分分秒秒都是至关紧要的[8]。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除了要进行积极治疗外, 还要加强心肌梗死后的康复护理和二级预防, 以延长患者的生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便使患者能够尽早恢复工作能力, 投入到社会大家庭中。我组对我院收治的138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 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活动与休息的护理、疼痛护理等,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组全部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138例, 其中治愈83例, 治愈率为60.14%;有效41例, 有效率为29.71%;无效14例, 无效率为10.15%;总有效率89.85%, 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明显减少, 生活自理率较入院前大有提高。
由此可见, 我组的护理工作有目的、有计划, 能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依从性, 康复效果明显, 降低了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 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护理方法, 并进行临床推广。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138例,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实施康复期护理, 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活动与休息的护理、疼痛护理等, 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 本组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138例, 其中治愈83例, 治愈率为60.14%;有效41例, 有效率为29.71%;无效14例, 无效率为10.15%;总有效率为89.85%。结论 正确的康复期护理方法可以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肌梗死,康复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宋玲, 吴秀媛.心肌梗死患者焦虑因素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33 (4) :255.
[2]岳清鸽.舒适护理在妇科经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6) :223-224.
[3]王瑞霞, 崔文芳.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3) :254.
[4]胡大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 (2) :170-174.
[5]张国芳, 方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其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13) :1860.
[6]杜俊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7 (23) :5631-5632.
[7]廖庆兰.健康教育促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7 (14) :1424-1425.
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8
1 预防病情发作
1.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因老年人的感觉较迟钝, 疼痛敏感性降低, 又加以发病时疼痛部位不典型, 或无表现、无痛, 或表现为感冒症状, 或为胃肠道症状, 所以应警惕身体不适时的详细感觉, 密切关注。
1.2 做好生活护理
(1) 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优良的环境, 减少不良刺激。被褥宽松舒适、松软, 枕头不可太硬, 房间干净明亮。 (2) 洗头、洗澡时, 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 水温37~39℃为宜。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每次≤30min, 以免加重心脏的负担[1]。 (3) 起床不要过猛, 夜间排尿或有人敲门时要慢慢起身, 以防动作过猛诱发病情。 (4) 晚饭不宜过饱, 不要喝太多的水, 服药后不要立即睡觉。 (5) 上厕所应选坐式, 便秘时应及时用药, 避免排便用力[2]。
1.3 避免过度疲劳
根据身体情况安排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最好为晨起散步。年龄较大的患者避免剧烈活动。
1.4 避免情绪激动
生活要有规律, 早睡早起, 不要长时间进行娱乐活动。长时间看电视容易引起疲劳, 尤其是打斗片、惊险故事片, 对人的精神刺激较大, 可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 致使心肌缺血, 病情突变。
2 饮食护理
给予低胆固醇、少糖、低盐、适量蛋白质饮食。少食多餐, 多食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防止大便干燥, 减少便秘。鼓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 可饮用含粗纤维丰富的蔬菜汁, 或每天温水加蜂蜜2~3次饮用。禁止吃柿子, 因柿子含有单宁, 具有强烈的收敛性, 进入胃肠道会刺激肠壁收缩, 造成肠液分泌减少, 降低消化吸收功能, 易造成大便干燥[3]。
3 心理护理
3.1 孤独心理
患者大多数来自四面八方, 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往往都会产生一种孤独感。首先应以热情、大方的态度来迎接他们, 让其熟悉周围的环境;对患者的生活给予积极主动的关心照顾, 介绍科室成员和其他病友与其认识, 使其很快消除孤独感, 产生安全感, 从而心情愉快的度过疾病休养期。
3.2 焦虑、恐惧心理
由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曾有多次心肌梗死发作史,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顾虑重重, 心神不安, 惟恐一不小心又会发作, 这样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睡眠, 并可能加重病情。医务人员应对这种心情给予充分的理解,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此病的有关知识及平时注意事项, 鼓励并安排其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集体活动, 提高患者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
3.3 悲观心理
由于此病经常反复, 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不稳, 食欲不佳, 精神紧张, 使自己陷入一种悲观、绝望的境地。医务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 多与其交流, 耐心听其诉说病情, 从关爱的角度去安慰他们, 同时做好家属的抚慰工作让家属一同来鼓励患者, 改变其悲观失望的心态, 积极愉快的生活。
4 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指导, 对出院后患者身体的康复、减少复发次数, 提高其生活质量,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择较佳时间提前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心理、生活、饮食、药物应用等方面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指导。瞩其平时如何应用医疗保健知识来对待身体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 消除其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从而减少疾病的诱发因素。
关键词:老年人,陈旧性, 心肌梗死,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郭玉珍, 韩晓芳.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7 (3) :232-233.
[2]赵淑云, 张丽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1999, 8 (4) :81-82.
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142例AMI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给予相同治疗方案, 研究纳入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生命体征平稳;静息状态下无窦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及休克症状;血压基本正常。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71例, 其中男37例, 女34例;年龄41~73岁, 平均 (61.05±2.14) 岁;心功能分级Ⅰ级35例, Ⅱ级36例。对照组71例, 男38例, 女33例;年龄42~72岁, 平均 (61.25±2.36) 岁;心功能分级Ⅰ级36例, Ⅱ级35例。本研究均排除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及伴有精神病病史患者。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吸氧、监测心率和血压变化、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及日常生活护理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如下:第1天患者卧床休息, 保持病房内安静,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第2~3天抬高床头, 帮助患者进行四肢关节被动训练, 由护理人员负责进行四肢关节屈伸活动, 每次做被动屈伸5~10次, 每天进行4~5次被动关节训练, 同时帮助患者按摩四肢, 每天4~5次, 每次15min, 按摩力度由轻至重, 以患者可耐受为主;第4~5天帮助患者取半坐位, 指导患者主动做关节活动, 每次做屈伸运动5~10下, 每天4次, 同时指导患者翻身锻炼, 协助进行床边排便;第6~7天指导患者床上自行坐起, 每次30min~1h, 每天1~2次;第8~10天帮助患者下床、站立,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协助患者在病房内慢走, 每次时间5min, 然后逐渐增加至15min;第11~15天协助患者上下楼梯;第16~20天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训练, 主要为刷牙、洗脸、上厕所、穿衣等。康复护理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对训练的耐受情况,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康复护理进程, 切勿使患者劳累过度, 以免发生意外。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卧床时间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生活自理能力 (ADL) 情况, 采用Bathel指数法进行评定, 此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时间及评分资料以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卧床时间及出院时ADL评分比较
干预组卧床时间为 (2.94±1.31)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7.22±1.96) d,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出院时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2.2 并发症比较
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心律失常2例, 心力衰竭3例, 便秘1例, 乳头肌功能失调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9.86%。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心律失常7例, 心力衰竭6例, 便秘8例, 乳头肌功能失调4例, 再发心肌梗死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6.62%。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未见死亡病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较为常见, 以中老年人群多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 AMI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AMI的药物治疗固然重要, 但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对此类患者有积极意义。传统观点认为AMI患者应坚持4周卧床, 减少日常活动, 以减轻心肌负荷、改善预后[4]。但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 早期的康复训练可加速AMI患者血液流动速度、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从而利于脑梗死修复, 早期康复训练在AMI患者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证实[5]。本研究结果显示, 给予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出院时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给予AMI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可在缩短卧床时间, 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动能力。笔者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对AMI患者的作用机制可通过早期康复训练, 减少AMI患者长期不活动而引起的衰弱反应;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AMI患者心脏功能, 提高最大摄氧量;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AMI患者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AM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量, 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综上所述, 早期康复可缩短AMI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1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其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观察两组患者卧床时间、并发症等相关情况。结果 干预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出院时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卧床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赵品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的研究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5) :38-40.
[2]张青.早期运动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3) :71-72.
[3]王金凤, 陈德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7) :4160-4161.
[4]赵佳, 舒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疗法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9) :1113.
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梗死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成为中老年患者的一大“杀手”。其幸存者出现意识和感觉障碍、失语、吞咽困难、瘫痪、共济失调和痴呆等后遗症。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梗死常在安静、睡眠等血流速度缓慢, 血压降低等的情况下发生, 发病前可有头晕、肢体麻木、短暂性失语等。它的主要特点是发病急, 恢复慢, 容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使患者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 给社会、家庭以及患者的躯体上、精神上带来沉重的压力。早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显著降低致残率, 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社会, 获得躯体、精神、社会和经济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最终目标就是运用医学手段, 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功能和其他受损功能, 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 使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现代研究表明, 脑梗死后的恢复从病情稳定48h后, 1~3个月恢复效果最佳。3个月后, 因肌肉张力增加, 关节挛缩, 使恢复变慢。因此应及早介入康复治疗。
1临床资料
采集我科2008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56例, 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塞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证实, 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 且无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入院后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 且能理解医护人员用途的患者, 开始进行康复护理。
2康复护理措施
2.1 心理康复
脑梗死常突然发病, 患者毫无思想准备, 且此病变化多端, 病程长, 恢复慢, 愈后差, 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护理人员 (包括家庭成员) 应该尽力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 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康复, 使患者振作精神,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激发其对生活的信心。故应尊重患者, 耐心倾听其诉说。由于有的患者言语不清晰, 语言欠流利, 因此而产生自卑、消极或寡言少语。或因生活不能自理导致性情急躁、易怒, 故与其谈话时声音要洪亮, 速度要慢, 措词要简短清晰。多多关心患者, 多与患者沟通, 给予其精神及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解除其顾虑, 稳定其情绪, 避免情绪激动。
2.2 饮食指导
以低脂、低盐 (高血压者) 、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为原则, 少食肥肉、奶油、蛋黄、动物内脏等。对于吞咽障碍、易发生呛咳、喷饭的患者, 在食物的选择上以软食、半流质为宜。水分的摄入尽量混在食物中。给予食物时, 应让病人想着吞咽的系列动作, 鼓励其吞咽。进食时应取合适的坐位或抬高床头45°, 以利于吞咽。同时要使病人思想集中, 不要与其谈话, 以免分散精力, 发生误吸。平时还应经常帮助患者做摄食吞咽训练:如帮助患者做张口闭口运动及舌的运动, 指导患者反复做微笑、鼓腮的动作, 以训练其口腔及面部肌肉群的运动。指导患者每日发“a”和“k”音, 触摸喉部, 鼓励吞咽等。
2.3 语言功能训练
经常与病人聊天, 鼓励其说话。应帮助患者正确表达内心意向, 讲简单易懂的词句, 清楚且缓慢地、讲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使其有讲话的愿望, 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活动, 并示范唇、舌动作, 让患者跟着练, 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形, 以达吐词逐渐清晰。做口腔操:每天做噘嘴、鼓腮、龇牙、叩齿等动作, 每个动作5~10次。练习发音, 利用图片、字卡、实物等强化记忆, 让其大声地读, 以刺激其记忆。
2.4 良肢位的摆放
所谓良肢位, 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 保护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应教会患者家属协助患者翻身及保持各种正确的体位。比如:仰卧位时, 可在患侧头、肩、臂、髋等处垫一小枕或棉圈, 可以使患者肩部处于外旋、外展位, 患髋处于略内收、内旋位;侧卧位时, 应下腿伸直, 上腿屈曲, 注意患髋、患肩不能压陷在身体下面, 患侧上肢应伸向前, 患髋伸直。为防止上肢内收、内旋、挛缩和手的水肿, 可以将患侧上肢置于枕上, 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 手略高于心脏的位置。
2.5 瘫痪肢体的康复训练
早期的康复治疗和坚持不懈的功能锻炼是降低该病致残的关键。应尽早适度地进行瘫痪肢体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锻炼。 (1) 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 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 用健腿带动患腿翻身或做肢体被动运动。经常变换体位, 每2h翻身1次, 仰卧及健侧卧位交替, 防止褥疮及其他并发症。 (2) 训练病人活动瘫肢, 病情平稳后一般为3d左右开始被动活动病人患肢。首先要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 然后给予患肢以感觉刺激, 采用按摩、揉搓等手法刺激关节运动, 如屈伸肘关节, 把手挪到胸前, 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 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动作, 反复伸屈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 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 4~6min/次, 3~4次/d。 (3) 训练病人坐位及站立行走, 先抬高床头, 背部垫以被褥, 让病人靠着锻炼躯干肌肉, 训练保持平衡后, 让其坐床沿两下肢下垂并练习两下肢活动。病人在床边坐稳后逐渐让病人锻炼站立和行走, 由护士站在患者的患侧扶着站立, 以后可以让病人自己扶着床栏或墙壁独立站立, 当病人能独立站立和保持体位平衡后才能开始跨步动作, 注意不要让病人行走, 主要是让病人体会迈步的感觉及保持平衡, 逐步达到自己行走。进行行走训练时, 要指导患者步幅要均匀, 频率适中, 重心转移要平稳, 不要过急。老年人可以练习扶拐或手杖行走。 (4) 日常生活活动 (ADL) 能力训练, 主要针对患者进行技巧性训练、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精细协调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练习握笔、刷牙洗脸、梳头、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有助于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利于感觉、知觉的培养。应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连续的康复教育指导, 指导患者应保持康复训练的连续性、主动性、积极性, 以便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同时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 当患者有日常独立能力时, 才能逐渐脱离助手。
3小结
早期积极正确的康复护理和训练,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语言、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因此, 最好在患者病情稳定, 24~48h后即开始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康复护理活动或训练。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和护理, 不但可以防治并发症, 防止因长期卧床造成的功能减退, 为顺利进行恢复期康复治疗打下基础, 而且可以避免出现关节强直挛缩、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 对偏瘫病人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指导, 可以达到康复或减轻残疾、预防继发残疾, 会有效地提高偏瘫病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促进自主功能的恢复, 尽可能恢复其日常活动能力, 减轻该病的致残率。另外还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按时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 坚持有规律地运动, 特别是有氧运动, 避免情绪激动、劳累、吸烟、饮酒、受凉感冒等有害因素的侵袭, 缓解精神压力, 增强体质, 尽可能的降低该病的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1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5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62-02
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是指45岁以上中老年人无论何原因所致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院内经过系统的抢救、治疗和护理,面临即将康复出院的一定时期内,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为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预防疾病复发、使患者愉快地出院,我们对50例患者进行了心理调查,找出主要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为我科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住院的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过系统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中男47例,女3例,年龄45-66岁不等,全部已婚。
1.2 方法 在医生做出出院前疗效评定1周内,由两名护士负责,向患者发放问卷,列出心理问题9项,让患者勾选,并根据其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出院后定期随访,根据出现的不同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
2 结 果
2.1 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所占的百分比
2.1.1 担心疾病复发45人(占90%)。
2.1.2 担心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影响夫妻感情38人(占76%)。
2.1.3 担心工作能力、劳动能力下降36人(72%)。
2.1.4 担心别人总把自己看成“心脏病患者”18人(占36%)。
2.1.5 担心心功能不能康复16人(占32%)。
2.1.6 担心拖累子女及其他亲人25人(50%)。
2.1.7 担心长期服药,对身体其他方面有影响10人(20%)。
2.1.8 担心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医疗费用9人(18%)。
2.1.9 没有任何担心的事情0人(0%)。
2.2 结论 通过对50例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发现每个人都存在心理问题,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与职业、性别、文化程度无关,P>0.05,前三个问题出现频率较大,被列为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康复期间的主要心理问题。
3 护理措施
3.1 加强卫生宣教,控制高危因素 控制肥胖,因为肥胖可增加心脏负担,是诱发因素之一,所以应使患者体重降至标准体重。戒除吸烟、少量饮酒;高血脂患者以素食为主;高血压患者宜低盐饮食,每日盐量控制在5g以下;多吃纤维丰富的食物,适当进行身体锻炼,保持大便通畅。
3.2 避免诱发因素 职业负担过重者,应适当调换工作,避免寒冷、疲劳、过饱过饥;保持安静,解除精神恐惧和不安情绪;保证足够睡眠,保持精力充沛;出院后指导患者袪除增加心脏负担的生活习惯,保持安定、乐观情绪。
3.3 科学指导性生活 心肌梗塞患者对性生活往往有很大的戒心,唯恐发生意外,甚至從此不敢再过性生活,有文献认为心肌梗塞后性交猝死是极少的,约为0.6%,且75%出现于婚外性生活中。为消除患者顾虑,事前可服用安定、口含硝酸甘油等,可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配偶对患者要体贴,通过主动配合来减少患者的体力消耗。对暂时不能进行性生活者及其配偶,应使他们认识到夫妻之间可以采取其他方式进行感情交流,如聊天、散步、爱抚等,并创建家庭的温馨气氛,重建夫妻的性和谐。
3.4 了解家庭和社会情况,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疏导工作 不良的心理因素是心肌梗塞发病动因,引起心肌梗塞发病常常是很重的情绪负荷和心理压力。心肌梗塞所致的病痛,又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而形成恶性循环,故加强心理护理、控制焦虑情绪是心梗治疗的重要环节。应用支持性心理护理法,遵照接受、支持、保证原则,全面了解患者内心世界的主观感受,明确导致疾病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通过家属和社会共同协作的方法,使患者从疾病的心理负荷中解脱出来,使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以达到防止复发、治愈疾病的目的。
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 篇12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5 月-2015 年8 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 例, 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进行常规检查, 均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 例。其中, 对照组男84 例, 女66 例;年龄55 ~ 86岁, 平均 (68.4±1.57) 岁; 病程1 ~ 2周。观察组男105 例, 女45 例;年龄52 ~ 85 岁, 平均 (66.3±1.39) 岁;病程1 ~ 2 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护理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 即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心率、血压等。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严重, 可给予供氧措施, 对患者进行用药以及饮食等方面的护理指导, 并且在卧床2 周之后, 可适当进行锻炼。②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主要措施:患者在入院治疗的第1 天要绝对卧床休息,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在卧床的2 ~ 3 d内, 可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关节的活动, 并按摩四肢, 3 ~ 4次/d, 每次维持15 min, 主要目的是促进肢体的正常血液循环;卧床4 ~ 5 d, 可鼓励患者进行自主锻炼, 如翻身锻炼、肢体伸展运动, 锻炼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耐性进行合理调整;第6 ~ 10 天, 患者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病房、走廊内慢走, 4 ~ 5 次/d;第11 ~ 15天, 护理人员可协助和鼓励患者进行上下楼梯的锻炼, 然后再慢步返回病房;第16 ~ 20 天, 患者的自理能力基本得到恢复, 基本可以正常进行洗脸、刷牙等。在康复护理期间, 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 同时要根据患者身体的恢复情况合理调整康复护理过程。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卧床时间、ADL ( 生活自理能力) 以及心功能等级的变化情况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其中心功能等级主要包括以下3 级:Ⅰ级:患有心脏类疾病, 但是可以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Ⅱ级:患有心脏类疾病, 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存在轻微程度的限制;Ⅲ级:患有心脏类疾病, 进行体力活动时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此外, 还要对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数学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以及百分率 (%) 的方式进行表示, 采用t检验。如果P<0.05, 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观察组的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ADL评分以及心功能等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观察组心律失常3 例, 心力衰竭5 例, 便秘1 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6%;对照组心律失常12 例, 心力衰竭14 例, 便秘17 例, 并发症的发生率28.66%。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讨论
在老年人群中,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病症, 且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严重情况下, 该病症还会对老年人群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 需要对其引起重视。
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传统治疗中只注重于药物治疗, 再辅助常规护理方式, 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对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措施, 不仅能够大大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2], 而且治疗效果显著。基于此, 我院对早期康复护理以及常规护理两种护理方式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结果发现, 无论是从住院时间、ADL评分、心功能等方面来评价其治疗效果, 还是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价, 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 其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 可大大提高其治疗效果,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咏梅.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4, 11 (3) :341-343.
【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推荐阅读:
心肌梗死康复期06-26
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06-19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08-14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08-16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07-17
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07-22
恶性急性心肌梗死护理08-07
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08-19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10-19
心肌梗死的预防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