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

2024-12-0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精选12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溶栓期的护理特点。方法:对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期采取系统护理措施, 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加强溶栓期前后的护理, 使AMI患者溶栓术后并发症减少, 病死率降低。结论:通过系统的溶栓期护理,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血栓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的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AMI是心血管危重病症之一, 病情变化快, 如不能及时救治, 病死率极高[2]。临床上需要及时诊断并进行溶栓处理, 而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护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科对90例AMI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 取得很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7年7月—2009年5月收治的AMI患者90例, 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76例, 女性14例, 年龄33~70岁, 平均53.3岁。心肌梗死发于前壁者51例, 下壁者26例, 广泛前壁者9例, 高侧壁者4例。

1.2 治疗方法

溶栓前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 下壁加做V7-V9、V3R-V5R导联心电图。检查大小便常规及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肝肾功能。根据患者年龄、体质不同采用合适剂量, 将尿激酶70万U溶于注射用水20m L中, 缓慢静注;同时将80万U的尿激酶溶于5%葡萄糖100m L中, 30min内输入静脉, 次日起应用肝素钠注射液6250U溶于25%葡萄糖20m L, 2次/d静注, 以便加强溶栓效果。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对入院准备实施溶栓术的AMI患者进行溶栓的禁忌证排查, 并立即送检出凝血时间、血型、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 为溶栓做好准备工作。将准备实行溶栓术的AMI患者安置在临护室,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给予持续高流量吸氧;同时, 加强病情观察, 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2.2 溶栓前护理

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大多数AMI患者为初次发病, 发作时胸痛剧烈, 持续时间较长, 患者体验到强烈的濒死感, 表现为极度恐惧, 加之疾病发作时需要在短期内采取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患者恐惧情绪明显[4]。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温柔亲切的语言和熟练的操作, 疏导解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还要严格按照先前制定的护理计划, 对有紫绀或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 3~4L/min, 以减少心肌缺氧、减轻疼痛。疼痛剧烈的患者常常表现出紧张不安、躁动, 这样会增加心肌耗氧量, 给心脏带来更大负担, 需要立即给与安定10mg, 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 注射前后需检测血压。

2.3 溶栓后护理

严密观察溶栓后的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溶栓后每隔30、60、120min分别做常规心电图检查, 观察S-T段的变化, 以分析溶栓的效果。持续心电监护1~2周,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溶栓后24h内, 每2h采集血标本1次, 进行心肌酶学的动态观察测定。扩血管药物持续静滴72h, 以保证梗死区心肌的血液供应, 严防溶栓后并发症, 据文献报道约75%左右心肌梗死患者常因心律失常导致死亡[5]。还要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皮肤、黏膜有无瘀斑和瘀点, 有无血尿、呕血或咯血, 特别要注意观察神志及瞳孔的改变, 据此可初步判断有无颅内出血。要避免反复肌肉注射和血管穿刺, 必要时作穿刺后按压穿刺部位10min。在输液时应用套管针, 减少穿刺次数, 发现出血后要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术后鼓励患者在情况允许下早日进行床上/床下的活动, 以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饮食宜少食多餐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纤维饮食, 以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 AMI为临床的急症, 溶栓前后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临床康复至关重要。本研究中, 90例AMI溶栓治疗患者, 88例持续性胸痛于30min内迅速缓解, 18例肌酸磷酸酶前移, 12例持续上抬的S-T段迅速下降接近基线, 2例灌注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消失经临床处理后好转。

参考文献

[1]LINDSBERG PJ, SOINNE L, ROINE RO, et al.Options for recanal-ization therapy in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J].Stroke, 2005, 36:203-20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5) :710-72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8) :710-725.

[4]李宜, 张国娟.急性PCI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81-82.

[5]胡大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 (2) :170-17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 篇2

查房教案: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主查老师职称:主管护师 查房目标:

1.护士掌握急性心肌梗塞的一般护理 2.如何掌握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溶栓的病情观察

3.解决护理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以及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病人的健康宣教

重点分析内容:

1.责任护士在护理诊断中存在的不足

2.随着病情加重,治疗措施的改变,制定的护理措施是否恰当并落实,评价是否及时

3.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4.结合本病例熟悉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病人的护理及健康宣教 拟提的问题:

1.急性心肌梗死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目前用于心肌梗死溶栓的药物有哪些? 3.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前的准备? 4.溶栓药的用法?

5.溶栓的相关护理?溶栓后的护理注意事项。6.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健康指导?

小结:通过本次护理查房,能对该疾病提出确切的护理问题,对前一段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护理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同时复习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护理的相关知识。

脑梗塞溶栓的护理查房

2018年第二季度护理查房

科别:ICU心内科日期:2018-6-28查房形式:床边查 责任护士:戴美丽主查人员:陈妙燕

主持人:刘琼祎地点:ICU交班办公室 病人姓名:黄亚桔住院号:18004248 参加人员:

主持人(开场白):大家好,今天我们进行2018二季度的护理查房。今天的护理查房主要讲脑梗塞溶栓的病人。现在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脑梗塞,脑梗塞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脑梗塞和脑栓塞。其中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脑梗塞;其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或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脑栓塞。脑栓塞的发病年龄不一,起病急骤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数秒钟症状发展到高峰。常见的临床表现:局限性抽搐、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意识障碍较轻且很快恢复。严重者可突起昏迷,可因脑水肿或颅内出血,发生脑而死亡。早期溶栓再通是防止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伤、降低致残率的最理想方法。

下面由责任护士汇报病史。

黄亚桔,女性,81岁,因“口齿含糊,意识模糊伴左侧肢体乏力4小时”收入我院。患者下午5时左右无诱因下出现口齿含糊,意识模糊,家人发现后扶至床上休息,病情无明显好转,逐渐出现左侧肤体之力,不能站立,家人遂呼叫120送至我院就诊,急诊头倾Ct未见“老年性脑改变”,拟“脑梗死”收住入院。病来神志模糊,精神一般,胃口差,大小便未解,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平时不规则服药。T:36.8度P:63次分R:20次分BP,138/54mHg,神志模糊,无应答,两侧瞳孔对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伸舌不能。颈软,两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齐,腹平软,肋下肝牌未反,下肢不肿,左侧上肢肌力0—Ⅰ级,下肢Ⅲ级,右侧Ⅴ级,巴氏征未引出。辅助检查:头颅CT:老年性脑改变。神经内科医生会诊,诊断:脑梗,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主持人:病史汇报完毕,请娄莹莹说出该病人现阶段的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和护理措施完成情况 P1、躯体移动障碍:与左侧肢体偏瘫有关

护理措施:1.准确评估病人患肢的活动能力;2.急性期:以按摩和被动运动为主,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及废用性肌萎缩。①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②经常翻身;3.恢复期:根据患肢活动能力来制订,这一期主要是由床上运动逐步过度到床下运动。由床上坐立训练一一然后在他人帮助下站立—一自己扶物站立一—原地踏步——缓慢行走,循序渐进,同时配合上肢的运动。P2、生活自理缺陷:与肢体偏瘫有关

护理措施:1.协助病人完成自理活动,鼓励病人寻求帮助;2.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方便病人随时取用;3.将信号灯可以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声立即予以答复;4.病人如果穿衣,可以指导并帮助病人穿衣时先穿患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应该穿较宽松柔软的衣服,使穿脱方便和穿着舒服;5.协助病人洗脸、刷牙、漱口、梳头、剪指(趾)甲:6.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如果给病人床上擦浴,要关好门窗,调节好室温,防止受凉,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7.进食时避免更换床单、清扫床单等护理活动,保持进食场所要清洁;8.鼓励用健侧手进食;9.脑梗塞病人往往会影响到吞咽功能,因此给病人充足进食时间,进食速度宣慢,饮水时也要缓慢,防止呛咳。

P3、有皮肤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肢体瘫疾、感知改变有关 护理措施:1.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一次,按摩局部骨隆突处,并注意翻身时避免推、拉、拖的动作,以免擦伤皮肤;2.卧气垫床,骨隆突受压处垫软枕或橡皮圈,以减轻局部受压,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出汗多时,每次大小便后,及时擦洗,更换干净衣裤;3.注意合理进食,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4.每天按时巡视,床头交接班。

P4、潜在并发症:出血,与患者应用溶栓药物(阿替普酶)、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等有关。

护理措施:1.告知病人不能用手挖鼻,应用软毛牙刷刷牙;2.慢动作活动;3.将危险物品不能放在病人能接触的地方(如水果刀、指甲剪等),防止碰伤、划伤等;4.饮食以软食为主,忌坚硬、油炸类食物;5.观察病情变化:①观察口腔、皮肤黏膜等处有无出血倾向:②观察大小便情况,注意内脏有无出血;③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等脑出血症状;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6.有创性操作后,按压穿刺部位5分钟以上。

P5、语言沟通障碍:与脑梗塞影响到语言中枢功能有关

护理措施:1.鼓励病人大声说话,病人进行尝试和获取成功时给予表扬;2.指导病人使用肢体语言和手势语言等多种沟通方式,以达到有效表达自己需要的目的;3.对病人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从简单开始,按照字→词→语段的顺序,循序渐进,教病人学说话,表达自己需要;4.多与病人交流,鼓励病人多参与家属及朋友之间的交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P5、焦虑:与健康状况的改变在心理上造成威胁感,知识缺乏,环境改变有关

护理措施:1.主动向病人介绍环境,消除由于医院环境造成的陌生和紧张感;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和尽可能解决患者实际需要。3.给予脑梗塞知识宣教,使之了解病情,从而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4.与家属沟通,让其多关心病人,给病人心理安慰,感觉很温馨。主持人:除了上述的护理诊断,大家讨论一下,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主持人:对病史汇报完毕,由责任护士携带用物到床旁进行查体:心电监护,鼻导管吸氧5L/min,测T:36.5度P:68次分R:20次分BP,136/74mHg,神志清,口唇稍含糊,对答切题,查体:双瞳孔对称,直径0.25cm,对光反射灵敏,两肺听诊呼吸音粗,心音中,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可,双下肢基本对称,无明显水肿,四肢肌张力不高,左侧上肢肌力Ⅳ级,右侧Ⅴ级,巴氏征未引出全身皮肤完整。

讨论:返回心内活动室,由护师邱玲利用11种健康功能型态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针对患者的情况提出相关的护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积极实施,及时评价。

提问和分析:

主持人:引起脑梗塞的原因?

答: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主持人: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答: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1)主观症状 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2)脑神经症状 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3)躯体症状 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主持人:溶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药物如何使用?

答:适应症:1.发病6小时内,最好3小时内,部分病例可放

2.肌力3级以下或失语(6〈NIHSS<25)

3.颈内动脉系统(TACI和PACI)神清或轻度嗜睡者; 椎基底动脉系统(POCI)即使昏迷也不必禁忌 4.临床初步排除TIA和LACI 5.CT已排除颅内出血和早期大面积脑梗死 6.正常凝血状态 7.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者

绝对禁忌症:1.活动性内出血

2.出血性疾病

3.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 4.凝血功能异常

溶栓用药

1、rt-PA(3小时内)·剂量:0.9mg/Kg/次 最高剂量不超过90mg ·用法:加入生理盐水中 10%剂量在1分钟内立即iv.其余90%在60分钟静滴完毕 输注完毕后生理盐水冲管

2、UK(6小时内): 剂量:100万~150万u/次 途径:加入100mlNS ivgtt 时间:30分钟内滴完

主持人:脑梗塞溶栓后的护理?

答:1.监测生命体征2.用药观察:保持静脉通路绝对通畅,准确掌握滴速,确保溶栓药物在规定时间内滴完NIHSS(意识、肌力等)3.出血征象:注意、粘膜、皮肤有无出血倾向,大小便及呕吐物颜色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头颅CT: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呕吐,立即停药行CT检查。

溶栓后护理的注意事项:密切观察血压、呼吸、意识水平、理解能力、语言能力、面部运动、肢体肌力变化,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有再灌注脑损伤和血管再闭塞的症状。如发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加重,而头颅未见出血灶时,应考虑为再灌注损伤,应给予脱水治疗。溶栓药物应用后,残存血栓的促凝作用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闭塞,闭塞率为10%-20%。若发现患者意识水平变化、再次出现偏瘫,或者原有症状加重,应立即汇报医生,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

主持人:怎样对脑梗塞溶栓后病人进行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 篇3

方法:选取在2007年8月-2011年9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实行溶栓治疗,对所有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对所有患者的溶栓治疗过程及护理过程跟踪观察,同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结果:通过对患者实行溶栓治疗,并给予有效护理,74例患者中,显效43例,好转25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1.9%。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显著,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结论: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采用溶栓治疗,并给予患者有效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实现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有效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15-02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从而导致部分心肌出现急性坏死的情况。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对于患者的危害较大,导致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严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此种疾病,要及时进行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1]。当前,临床上采用溶栓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采用溶栓治疗并实行有效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07年8月-2011年9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41-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7岁,女性34例,年龄在43-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1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对所有患者实行溶栓治疗,对所有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对所有患者的溶栓治疗过程及护理过程跟踪观察,同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1.2方法。

1.2.1治療。对患者进行确诊后,给予患者100ml的生理盐水加150万U的尿激酶在30分钟分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在开始溶栓前,要先服用300mg的阿司匹林,此后,每天150mg,持续服用2周后,改为每天75mg,进行维持治疗。溶栓开始后的第12个小时开始,每隔12个小时对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每次0.6ml,对患者持续治疗5天[2]。

1.2.2护理。

溶栓前护理:患者进入病房后,要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并放松心情,消除紧张和恐惧。避免用力动作,对患者实行高流量的吸氧处理,对心电情况进行监测。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进行常规检查,同时要掌握溶栓治疗中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向家属解释实行溶栓治疗的必要性、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一切应急准备,并准备好溶栓所需药物[3]。

溶栓过程护理: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溶栓治疗,严格控制溶栓剂输入,必要时可以采用输液泵进行速度调节。患者要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以减少耗氧量,减轻心脏的负担,促进心肌的快速愈合。对患者采用高流量吸氧,等到病情稳定后,可以改为中流量吸氧。给予患者口腔护理,放置牙龈出血,对患者实行静脉穿刺和肌肉注射时要保持动作轻柔,拔针后要进行局部压迫,以免发生出血。此外,要加强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一些低脂肪、高维生素、低胆固醇的食物,保持少食多餐,以免导致腹压上升[4]。严禁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同时限制蔬菜和水果,以免影响抗凝效果。

溶栓后护理:完成溶栓后,仍要对患者的身体指标进行监护,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并精心护理。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指导其下地活动,以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对患者实行长期随访,以观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疗效标准。显效: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生活质量提高。好转: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病情呈现加重趋势,危及到其生命安全。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患者治疗及护理前后的情况进行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行治疗及护理,74例患者中,显效43例,好转25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1.9%。见表1。

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危重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导致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此种疾病,需要给予患者及时的对症治疗,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采用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同时,在对患者实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帮助更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促进了患者的快速康复。本文对于患者的溶栓治疗过程护理,主要是通过对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三个方面进行护理,对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对症护理,同时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舒适护理,在确保患者舒适度的同时,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实现其病情的快速改善,对于患者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临床上在采用溶栓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同时给予患者有效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廷菊.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观察与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2010,48(06):87-88

[2]王艳洁,李红霞.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95(02):36-37

[3]张美红.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8例护理配合与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09,62(21):112-11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篇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干预,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 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 继而出血或管腔内血栓形成, 使血管完全闭塞所致。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溶栓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其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为我科2009年3月—2012年6月住院患者, 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男29例, 年龄38岁~72岁;女13例, 年龄33岁~64岁。入选标准: (1) 严重胸闷, 持续性缺血性疼痛>30 min,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 心电图至少有2个相连肢体导联ST段抬高>0.2 m V; (3) 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 (4) 年龄<75岁; (5) 无溶栓禁忌证。梗死部位:前壁心肌梗死21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8例, 下壁心肌梗死9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4例。

1.2 方法

1.2.1 溶栓方法

42例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心电监护下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指导患者嚼服阿司匹林325 mg, 将注射用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 m L生理盐水中, 30 min静滴。溶栓后12 h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 1次/12h, 持续5 d~7 d, 并在溶栓前、中、后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

1.2.2 冠状动脉再通指标

(1) 心电图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在开始溶栓2 h内回降≥50%; (2) 胸痛自开始溶栓后2 h~3 h内基本缓解或完全消失; (3) 自开始溶栓2 h~3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4)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峰值提前至起病14 h内或肌酸激酶 (CK) 16 h内。具备上述指标的2项或2项以上者, 判断为再通, 但仅有第 (2) 、 (3) 项的组合, 不能判断为再通[2]。

2 护理

2.1 溶栓治疗前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AMI患者大多起病急, 病情危重, 又因身体的极度不适, 常有濒死感, 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 早期评估及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 对减少心脏并发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做到态度端庄、和蔼可亲, 操作时沉着冷静, 忙而不乱。允许患者呻吟, 耐心倾听患者倾诉。调低仪器报警音量, 限制探视人员, 减少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刺激。

2.1.2 溶栓治疗前的准备

(1) 将患者安置在抢救设备齐全的监护病房, 给予多参数心电监护, 遵医嘱吸氧3 L/min。 (2) 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 接三通管, 以便急救给药;同时遵医嘱留取血标本, 化验血常规、血型、凝血三项及心肌酶谱等;尽快准备溶栓药物, 争取在30 min内开始溶栓, 提高抢救成功率。 (3)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 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应常规备好除颤仪、心电图机及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急救药品。

2.2 溶栓治疗时的护理

(1) 遵医嘱将注射用尿激酶150万U溶入100 m L生理盐水中, 用输液泵30 min内泵入。 (2) 用药过程中应专人监护, 耐心听取患者主诉, 评估胸痛的程度, 随时与医生联系。 (3)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心电监护各参数, 10 min~15 min记录心电图1次, 以观察溶栓效果和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及时处理。

2.3 溶栓治疗后的护理

2.3.1 生活护理

(1) 饮食: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少刺激、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忌烟、酒。 (2) 防治便秘:适当按摩腹部, 促进肠蠕动;床上排便不习惯时, 可使用床边坐便器;患者无腹泻的情况下常规应用缓泻剂, 必要时可使用开塞露。

2.3.2 活动时间与活动方案

静脉溶栓患者恢复工作能力快, 若无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其康复活动在溶栓后24 h即可进行[3]。活动方案为24 h内绝对卧床休息;24 h后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取坐位或半卧位, 自行进餐、洗漱、床边小便等;第4天开始床旁活动;5 d~7 d可室外走廊散步, 上、下一层楼梯等。活动遵循个体化原则, 如出现下列情况应减缓运动或停止运动: (1) 胸痛、心悸、头晕、恶心等; (2) 3周内活动时, 心率变化超过20次/min, 血压变化超过20 mm Hg; (3) 6周内活动时, 心率变化超过30次/min, 血压变化超过30 mm Hg[4]。

2.3.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3.3. 1 出血

溶栓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 本组患者中发生1例消化道出血, 2例牙龈出血, 故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全身黏膜变化等。操作时避免肌肉注射, 根据药物性质可采用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 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 交替更换注射部位, 捏起皮褶垂直进针, 拔针后保持皮肤皱褶2 min, 可避免皮下出血。指导患者避免皮肤黏膜破损出血, 不要抠鼻孔、剔牙, 刷牙时使用软毛刷, 避免进食干、硬、带刺的食物, 以免引起出血。发现出血倾向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2.3.3. 2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本组发生心室纤颤1例, 非同步电除颤后恢复心律。88%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在溶栓4 h内, 所以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 应熟悉AMI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规律及心律失常的类型, 严密观察心律、心率变化, 并将观察结果及时报告医师, 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发生心律失常抢救时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药械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做到分秒必争;对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 护士必须复述一遍, 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所用药物安瓿集中放置, 以便抢救完毕再进行复查核对, 及时做好抢救记录, 并准确记录时间到分钟, 以保存患者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2.3.3. 3 低血压

低血压可由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力下降, 心排出量减少所致, 也可能与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性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有关。故需严密观察及测量血压变化, 在溶栓进行的30 min内每10 min测量血压1次, 溶栓后3 h内每30 min测量血压1次, 之后应根据医嘱严密监护血压的变化, 如发现有低血压症状时, 及时纠正, 必要时遵医嘱给升压药、补充血容量等。

3 结果

42例患者中恢复冠状动脉再通31例, 占74%。溶栓后发生皮肤黏膜出血3例;发生心室纤颤1例, 行电除颤, 恢复心律。

4 小结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护士在溶栓前、中、后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 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706-70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88-1489.

[3]付文英.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 2007, 28 (4) :120-121.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篇5

对本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采取适当而积极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及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问题与展望

1 病因及相关并发症

1.1 病因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终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1]

1.2 并发症AMI的常见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心室壁瘤、栓塞和心肌梗死后并发症。

2 护理

现代护理学的概念认为护理人员必须对疾病中许多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作出判断和评价,这些判断和评价与医生的诊断同样重要。[2]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

2.1 一般护理

2.1.1 AMI病人经确诊后立即转入监护病房,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护、血氧监护及吸氧,吸氧作为AMI治疗中的重要措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氧供,缩小梗死面积;[3]准确记录病人的.血压、呼吸、脉搏、神志、出入量、末梢循环情况及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动态演变,密切观察监护,及早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4]

2.1.2 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对翻身、进食、大小便等均由陪护人员协同操作,以降低心肌耗氧量。

可给病人做适当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防止坠积性肺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一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可逐步进行穿上和床边的轻微活动。[5]

2.1.3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齐、舒适、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减免探视,减少交叉感染及带给病人不良的精神刺激。[6]

2.1.4 护理人员以病人个体化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低盐、低脂肪、高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发酵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泻。[7]

2.1.5 AMI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和口服药物影响,胃肠道蠕动减少及膀胱收缩乏力,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排便时费力,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及生命。

护理人员必须协助病人保持排便、排尿的习惯,应用缓泻药物和小量灌肠药物,必要时留置导尿管。[8]

2.2 监护护理:熟悉监护仪的各项性能,并可鉴别监护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设定报警范围,准确的记录48~72小时内心率、血压、呼吸的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处置,如进行静脉推注和静点及电复律治疗。

[9]在治疗期间,认真了解病人的主诉和体征改变,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必要时复查电解质和凝血项,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速度。

2.3 心理护理:大部分病人对于监护病房的各种抢救设施、频繁检查和陌生环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悲观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对治疗和病情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要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运用医学及心理学知识进行安慰、启发和说服,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寄予希望,并且在了解病情和处置时,态度和蔼亲切,技术精准娴熟。

宣讲AMI的健康教育,帮助病人认识AMI知识,增进医患和谐。[10]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溶栓作为A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对早期恢复心肌供血,挽救濒死心肌细胞,缩小梗死范围起积极作用,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除进行严密的监护观察外,护理人员还要求注意以下问题:(1)出血倾向,如有无黑便、血尿和淤血问题,重要是否有颅内出血的体征改变;(2)心律失常,多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作突然,有些却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及时发现,早期处理;[11](3)溶栓药物应妥善保管,现配现用,并禁止与其他药物共用同一静脉通道;(4)溶栓前应仔细详尽询问病史,评估适应证,并在溶栓后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和反复静脉穿刺。

2.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在微创的情况下开通堵塞的病变血管,作为目前心肌血运重建术重要的治疗策略,被各医疗中心所青睐。

[12]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体做到:(1)术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的手术指证,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局部备皮和药物试敏,静脉补充电解质。

告知患者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消除顾虑;(2)术中,保证导管室安静,减免不良干扰,操作动作轻柔,指导病人配合时,言语亲切,并适时告知病人手术进展,使病人心理舒适。

密切协助术者操作,保证手术过程流畅;[13](3)术后,密切监护治疗,观察病人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渗血,穿刺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血管搏动和加压包扎情况。

拆除包扎后,观察穿刺口周围有无硬结以及皮肤张力情况。

[14]对于形成的血肿,用笔进行描记,动态观察。

针对病人术后应用抗凝剂,严密观察出血及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危险征兆,减免不良事件的发生。[15]

3 康复指导

有计划的康复锻炼能使病人的体力及自我照顾能力增强,还可促进胆固醇水平下降,降低AMI发生的危险因素。

病人出院时要做好宣教工作,逐渐增加活动量,戒烟、戒酒,改善饮食生活习惯,严格AMI的二级预防,定期复查,随时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等。

4 问题与展望

当今对AMI诊断治疗理念和手段日臻完善,但目标主要是改善心肌血供,减轻或缓解症状,恢复或保护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降低社会家庭医疗负担。

使病人以最大的效价比获得最大治疗效益是目前AMI治疗的首要举措。

护理人员是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员,其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往往关系到能否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关系到病情的转归和结局。

这要求护理人员自身道德业务水平提升以及临床护理管理措施的健全外,还要加强倡导AMI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根本策略。

同时,随着新理念从医学领域逐渐拓展到护理领域,以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那么,相信AMI的治愈率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杂志,

[2] 罗晓辉.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0

[3] 曾庆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护理.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8

[4] 于晓华.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

[5] 范雪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

[6]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 李秋萍.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 张冬梅.便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猝死的教训和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9

[9] 农丽娜.急性心肌梗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护理,广西医学院学报,2002,5

[10] 董颖洁.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中国社区医师,,18

[11] 冯俊桃.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11

[12] 魏来临.冠心病理想治疗方式的选择,医学与哲学,2009,7

[13] 李玉华.老年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PCI术舒适护理的应用,中华全科医学,2009,7

[14] 阿依丽.10例PCI术患者72小时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新疆医学,200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 篇6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71-0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26例;年龄在40-88岁,平均年龄(54.39±3.82)岁。此组患者经心肌酶以及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

1.2溶栓方法患者起病12小时内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来进行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进行溶解。可以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在通畅,心肌细胞得到再次灌注,面临坏死的心肌可以存活或者减少心肌坏死的面积。常用药物有:①尿激酶:在30min内静脉滴注150万-200万u。②链激酶:在60min内静脉滴注150万u。③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首先将次要静脉注射15mg,再在30min内静脉静点50mg,其后60min内再静脉静点35mg,同此药治疗时必须联合应用肝素抗凝治疗,否则会出现血管早期在闭塞的现象发生[1]。

1.3结果此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救治成功46例,2例患者救治无效临床死亡,其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3例,经治疗均治愈出院。

2护理干预措施

2.1溶栓前患者评估了解患者是否有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史、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倾向等禁忌溶栓。溶栓前检查血凝时间、血型和血常规。遵医嘱准确给予溶栓药物剂量治疗,注意观察溶栓后患者的不良反应,①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以及周身皮疹等。②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③出现出血反应,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咳血、颅内出血、定期做尿便常规及时发现血便、血尿等现象。

2.2心电图的观察

2.2.1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特点:[2]①在面向透壁心悸坏死去的导联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出现病理性Q波,T波倒置。②在背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地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①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②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但有T波倒置。

2.2.2动态性心电图变化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演变过程为:[3]①在起病数小时内T波可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不对称的两肢;②数小时后,ST段呈弓背向上明显抬高,并且与T波直立相连接,形成ST-T单相曲线;随后数小时至几天内同时R峰降低并形成病理性Q波,此期为急性改变期。会出现永久性Q波;③如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给予早期及时治疗,抬高的ST段可在数天至3周内T波逐渐回到基线水平平坦或倒置,此期为亚急性改变期。

2.3急救护理干预措施

2.3.1氧疗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时,立即给予持续吸氧,根据病情可以给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适当的氧流量,当病情严重,疼痛难以忍受时给予5-6L/min氧流量吸入,保证氧浓度在40%左右。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时可将氧流量控制在3-4L/min。氧疗可以迅速改善心肌缺氧,控制或缩小梗死的面积[4],因此氧疗是急救心肌梗死的首要措施。

2.3.2建立静脉通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要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此项技术操作对于抢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抢救药品迅速输注体内,快速达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必要時建立两组以上的静脉通路以供抢救治疗。随时观察静脉通路的通畅情况,并遵医嘱迅速正确的给药。

2.3.3溶栓期间观察要点可根据以下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①胸痛2h内基本消失;②心电图ST段于2h内回降>50%;③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h以内)。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判断冠脉是否再通。

2.3.4对症处理患者胸部剧烈疼痛可以遵医嘱选取以下药物进行治疗:①哌替啶50mg-100mg肌肉注射或者吗啡5mg-10mg皮下注射,必要时1-2h后在注射一次,以后每4-6h可以反复使用,注意观察给吗啡时患者的呼吸情况,因吗啡可以抑制呼吸中枢。②患者疼痛较轻者可以用可待因或罂粟碱0.03g-0.06g肌内注射或者口服。③使用硝酸甘油或者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患者疼痛。增加心肌血流量。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早期的溶栓治疗可以明显的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溶栓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是为AMI患者提供了早期治疗的关键手段,不仅赢得了治疗时间,而且使AMI患者尽早的脱离了危险,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寒松.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6).

[2]姜玉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7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7).

[3]乔智蔚.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0(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期护理体会 篇7

1 治疗方案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确诊后确定无溶栓禁忌证,一定争分夺秒、尽早溶栓,立即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有胃炎、胃溃疡病史者加保护胃黏膜制剂(如法莫替丁20mg)同服;尿激酶100~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 L,30min内静脉滴注完,同时将硝酸甘油50mg加入250m L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用输液泵持续泵入3m L/h(10μg/h)始,逐渐加至18~30m L/h(60~100μg/h),最高量可达60m L/h(200μg/h)以有效扩张血管。溶栓后配合低分子肝素钙0.4m L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阿司匹林150mg,qd,同时配合调血脂,防治动脉粥样斑块脱落及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冠状动脉血管再通间接指征:2h内或任何一个30min时期的心电图前后比较抬高的ST段回降≥50%;酶峰前移;胸痛突然缓解;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1]。

2 溶栓前准备及监护

患者进入内科抢救室后,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建立2条静脉通道。抽血急查血清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血型、血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等;掌握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配合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常规备好除颤器、心电图机、血压监测仪及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抢救用药。熟练掌握临床评价再通的标准,溶栓期间进行心电图监护,溶栓前记录心电图为基础值,溶栓后立即记录心电图,30min打印全导心电图1次,每30分钟1次,连做4次,详细记录心电图的确切日期、时间、ST段抬高值,特别注意观察ST-T演变,以判断溶栓效果和及时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耐心听取患者主诉,溶栓时每15分钟记录胸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有无伴随症状等,溶栓后2h内评估胸痛是否迅速缓解和消失是判断冠脉再通的有效指标;随时和医生联系,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脉搏,以防止并发症,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3 溶栓后观察

了解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轻者为局部出血,重者可全身出血甚至脑出血而危及生命。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全身皮肤黏膜变化,有无血尿、褐色便、血性痰等,严格床头和书面交接,加强巡视,溶栓时避免进行动脉穿刺及肌内注射。患者溶栓治疗时临床症状好转、胸痛症状减轻、ST段恢复期或正常后突然出现心律失常,是判断溶栓治疗的有效指征之一[2],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猝死。溶栓患者必须进行严密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早进行治疗。低血压可由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出量减少所致,也可能与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性损伤、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有关[3]。故需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如血压正常,泵入硝酸甘油正常使用,即每1 5 m i n测血压后加硝酸甘油泵入量3m L/h,直至加至18~30m L/h。若血压<90/60mm Hg,则先用升压药物多巴胺160~200mg加入5%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 L中静脉点滴,5~10μg/(kg.min)持续升压,在升压基础上加用硝酸酯类。患者溶栓后病情无缓解,持续胸痛、烦躁等,或缓解后又出现上述症状,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或未通,这是极其危险的状态,应密切观察心电图及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工作。

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它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随着动脉介入外科搭桥手术的展开,似乎征服它是轻而易举,但介入、搭桥价格昂贵,又需大型设备、专业人才,而且失败的风险也很高,目前不适宜全社会推广[4]。溶栓是一种静脉用药,方便、廉价,但要求时间短,发病6h之内应用,故护理工作人员应多了解溶栓的相关知识,做好急诊急救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阮满真,卢娅莉.冠状动脉溶栓治疗的术后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3,8(2):591.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

[3]刘梅.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44.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2年5月于本院进行静脉溶栓的病人47例, 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病人分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内科护理) 23例和观察组 (基于对照组, 给予综合护理) 24例, 其中男27例, 女20例;年龄48岁~76岁, 平均54.5岁;其中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17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15例, 下壁心肌梗死15例。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1]

自愿接受调查, 无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 常规18导联心电图存在两个及以上的相邻导联ST段抬高、肢导联≥0.1mV、胸导联0.2mV, 无溶栓禁忌证, 年龄>16岁且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 所有病人均应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 进食流质且易消化的饮食, 保持大便正常, 吸氧镇痛, 进行血液心肌酶、肌钙蛋白、电解质和血糖的检查, 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300mg。 (2) 100mL5%葡萄糖中加入国产重组链激酶150×104 U静脉输注, 每分钟30滴, 1h内输完。同时复查心电图, 如果没有并发症且ST-T段无改变, 继续治疗, 输完后配合低分子肝素钠0.4mL皮下注射, 每隔12h1次[2]。输完后配合低分子肝素钠0.4mL皮下注射, 每隔12h1次, 后期改为1天1次, 连用5d~7d。

1.4 临床护理

对照组给予一般的临床护理, 安置病人到监护室, 检查仪器和药液的配制, 对临床指标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简单记录, 给病人普及相关知识。在饮食方面, 指导病人进食清淡食物, 对于大便有困难的病人多指导排便技巧, 必要时告知主治医生, 适当开些通便类药物[3]。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溶栓前护理。给观察组病人安排在抢救室, 病室环境清静无嘈杂, 对病房严格管理, 降低探视人员的探查次数, 安抚病人情绪, 禁止任何用力的活动。同时给予高流量吸氧以及心电监护。选择粗直的静脉。抢救车、除颤仪和心电图机、吸引器等各种抢救设备和药品准备充分[4]。专门安排1名专职护士守护在病人床旁, 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进行详细的登记, 对于疼痛难忍的病人, 可适当遵医嘱给予肌肉注射吗啡等进行镇痛, 病人有疑惑的地方要给予耐心解释[5]。 (2) 溶栓过程中的护理。溶栓开始时注意事项, 护理人员和医生要严密监测病人心电示波的变化, 每隔10min测1次血压,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6];溶栓药物输注时注意事项, 重组链激酶的属性多变, 很不稳定, 溶解过程中切记不能用力摇晃, 现配现用, 剂量把握准确, 每分钟大约30滴, 60min输注完成。 (3) 溶栓后护理。溶栓治疗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以及猝死, 这也是溶栓成功的标志之一, 因此, 溶栓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如果溶栓失败, 病人则表现为:疼痛未减轻、恶性心律失常等。当病人出现上述溶栓失败表现时, 护士要立即告知医生, 遵医嘱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强心药物注射以及辅助呼吸护理等。溶栓完成后病人仍未脱离危险, 需禁食、饮少量水、卧床休息、持续吸氧[7]。

1.5 疗效判定标准

输注溶栓剂开始后2h~3h内胸痛基本消失, 出现一过性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前后比较抬高的ST段回降≥50%,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功酶峰值提前至发病14h~16h内, 具备上述指标的2项及以上则可判定为溶栓成功。

1.6 统计学方法

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用于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有力手段。本文通过对本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并给予完善的综合护理干预, 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病死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对于评价溶栓效果及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8,9,10]。

参考文献

[1]邵美, 年秀梅, 王桂兰.急性心肌梗死15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7 (8) :1002-1004.

[2]张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6h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2, 26 (8B) :2263-2264.

[3]王玉红.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8) :206-208.

[4]木小红, 郑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因素与对症护理[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 (2) :333-335.

[5]陈丽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护理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1) :88-89.

[6]刘锐.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0) :156-158.

[7]李雪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J].护理与临床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4) :3141-3142.

[8]邝志斌.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12) :1421-1422.

[9]杨来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和延迟静脉溶栓与血浆BNP水平变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4) :408-409.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证, 均符合溶栓适应证标准, 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 h入院。其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0例, 患者年龄40~65岁, 平均55.4岁;梗死部位位于前壁26例, 高侧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例, 前间壁16例。

1.2 方法:

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常规卧床休息, 持续心电监护, 吸氧, 镇静, 止痛, 检查心肌酶谱、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 首次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 以后每日1次、每次100 mg口服,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250 U/次, 尿激酶100万~150万U+生理盐水100 m L于30 min内静滴, 12 h一次, 连用3~5 d, 同时给予极化液、硝酸甘油、活血化瘀药物静脉点滴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46例患者中30例血管再通, 血管未通16例。11例出现窦缓, 7例出现短阵室速, 6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 未出现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3 护理措施

3.1 溶栓前的护理:

(1) 做好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数病情危重、发展快, 由于持续剧烈胸痛而产生濒死恐惧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心理[2,3],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应多给予安抚体贴患者, 多和患者急家属沟通、交流,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溶栓治疗的必要性、预期疗效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尽量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 从而缓解不良情绪,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 (2) 术前准备:平卧位或半卧位, 避免不良刺激;备好心脏起搏装置、心电图机、除颤仪、负压吸引装置、呼吸机、抢救药物等。常规抽血急查血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凝、电解质等;详细记录心率、脉搏、呼吸、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患者入急诊重症监护室, 专人护理;绝对卧床休息, 建立静脉通路, 持续高流量氧气吸入4~6 L/min, 多参数心电监护。

3.2 静脉溶栓时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在发病6 h内是最佳时段[4], 同时开通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选择静脉穿刺血管时应选不影响监护仪置放择、易于固定、较粗大的部位, 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过多的穿刺, 宜选用留置套管针进行穿刺, 保持液路通畅, 保障药物输注顺利[5,6]。溶栓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 严密注意患者血压、心律、心率以及呼吸的变化, 密切注意患者有无发热、寒颤、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消化道不适等症状, 如果患者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体征, 应及时汇报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在给予患者静脉溶栓开始前记录心电图, 溶栓后既科以及2 h内每15 min记录1次心电图, 常规定期全导联心电图检查, 及时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和对溶栓效果进行判断。

3.3 溶栓后护理:

溶栓后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患者胸痛范围、时间以及程度的变化, 若患者2 h内胸痛缓解或消失, 证明溶栓治疗有效;患者溶栓后予以持续心电监护, 监测患者心率、心律、EKG以及血压的变化, 发现异常时及时汇报医师并遵医嘱协助处理;溶栓后2 h抽血检查一次, 共检测6次, 监测心肌酶谱变化, 以判定血清CPK-MBB酶峰值是否提前出现。溶栓后绝对卧床休息3~7 d, 防止情绪波动, 避免翻动, 2周后鼓励其床上作四肢活动, 防止下肢血栓形成[7,8,9,10,11]。逐步离床, 室内走动, 对有并发症患者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增加其治疗信心, 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护理干预方法, 总结其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46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结果 46例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顺利完成,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 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成功的关键, 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2年2月, 我院诊治60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内科护理) 和观察组 (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 每组各30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胸骨后疼痛、发热) , 并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 (白细胞计数、心肌酶谱增高以及进行性的心电图变化) , 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56.7岁~80.3岁;观察组,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56.4岁~80.7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1.2.1 静脉溶栓前的护理

1.2.1. 1 常规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 吸氧, 嚼服150 mg阿司匹林, 建立静脉通路, 进行心电监护, 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 并记录。床旁准备抢救物品, 以备抢救时使用。

1.2.2. 2 心理护理[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区疼痛时, 会产生濒死感, 护理人员应体贴入微, 态度和蔼, 操作熟练, 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溶栓药物的作用效果以及服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2.2. 3 合理饮食

建议患者服用高维生素、高蛋白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1.2.3 静脉溶栓时的护理

遵医嘱, 100 m 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100万~500万U的尿激酶, 30 min内通过静脉进行输液。8 h~10 h后, 给予低分子肝素或者肝素钠进行抗凝。输液期间, 注意对注射部位的观察, 防止药液外漏, 同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 协助恰当处理。

1.2.4 溶栓后的护理

1.2.4. 1 注意溶栓治疗的并发症[4]

(1)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静脉溶栓过程中, 注意患者有无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对突发性心室纤颤或者持续性心动过速的患者, 应给予直流电除颤, 或者采取同步电复律; (2) 出血倾向:比较常见出血部位为穿刺点和黏膜, 出血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出血。静脉溶栓的短期内容易出现胃肠道出血, 所以, 应注意患者的意识、大小便、皮肤瘀斑等。对于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 应立即停止溶栓, 及时抢救。

1.2.4. 2 溶栓成功的判定标准[5]

(1) 溶栓后2 h内, 胸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 溶栓后2 h内, 与治疗前相比, 心电图中ST段降低大于50%; (3) 溶栓后24 h内, 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4)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酶峰提前至发病14 h内, 或者肌酸激酶 (CK) 峰值提前至发病16 h。除了 (1) 、 (2) 组合外, 任意2条同时具备, 则判定为溶栓成功。

1.2.4. 3 溶栓后病情观察

溶栓成功后, 冠脉残余微型栓子也可能再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所以, 要密切注意患者病情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溶栓成功率和1个月内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有20例和28例患者溶栓成功, 分别有10例和1例患者1个月内出现心肌缺血。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溶栓成功率明显升高, 1个月内出现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1) 。见表1。

2.2 2组患者溶栓期间的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 3例出现坠积性肺炎, 2例出现压疮, 15例出现便秘;观察组患者中, 0例出现坠积性肺炎, 0例出现压疮, 5例出现便秘。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1) 。见表2。

3 讨论

有报道称,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静脉溶栓治疗越早, 心肌梗死面积越小, 越能够更好地改善心功能, 提高溶栓的成功率,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通过综合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痛苦, 提高治疗依从性, 可以尽早实现再通, 显著提高临床疗效[6]。

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溶栓成功率明显升高, 1个月内出现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 , 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P<0.05) 。提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给予常规内科护理) 和观察组 (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 每组各30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溶栓成功率明显升高, 1个月内出现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1)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1) 。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 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综合护理,疗效

参考文献

[1]刘菊炎.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5) :1046-1047.

[2]范玉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1) :62-75.

[3]姜雪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病案, 2009, 10 (1) :1-2.

[4]田天.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 :200-201.

[5]陈晓红.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1, 30 (13) :145-146.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 篇11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当今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静脉溶栓治疗仍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多年内治疗AMI最主要手段之一[2],溶栓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的使梗死血管相通。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患者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靜脉内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前后我们采用了综合的护理方法,加强了治疗质量,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38~82岁,平均64.2岁,其中前壁梗死62例,下壁梗死50例,后下壁梗死14例,侧壁梗死10例,前壁并侧壁梗死6例,其他部位梗死8例。

2方法

采用尿激素150万u+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12h后q12h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0.4ml(4100u),使用3-5天。

3护理

3.1一般护理:①休息:发病后1-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绝对卧床期后,根据病人的病情与耐力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②饮食:最初2-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以后随病情缓解逐渐过渡至半流、软食和普食。食物宜低脂、易消化、少量多餐。③保持大便通畅,严禁用力排便,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2溶栓前的护理:应迅速地把患者送入安静、抢救设备齐全的监护室内进行心电监护,护送时应避免振动,入监护室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良刺激。并将患者与监护仪连接起来,监测仪上的报警系统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同时保存监测仪上的心电图记录,迅速而准确地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工作。

3.3溶栓治疗期的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静脉通道时应注意选择粗大易固定,但不妨碍心电监护及血压监测的部位,在溶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穿刺,开通二路以上静脉通道,并给予维持,保持通畅,确保治疗用药,争取在发病后6-12h内用药,用药愈早,预后愈好。静滴药物时应注意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质,严格控制液体滴速,滴速过快或过慢达不到治疗效果,有时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同时应注意溶栓药物有无胃肠道反应,寒颤、发热、皮疹等反应。应用阿斯匹林和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需注意有无出血倾向,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全身皮肤、大小便和痰的颜色变化。掌握血管再通判断指标,凡溶栓后出现下列情况应视为再通:①2h内胸痛显著减轻或消失;②ST段2h内下降>50%;③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峰提前,在发病14h以内。④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3.4溶栓治疗后的护理:询问患者胸痛有无减轻,持续心电监护,每15min记录一次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证状等。溶栓开始后3h内每30min记录一次全导心电图,严格固定导联电极位置,详细记录心电图检查时间,及早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溶栓成功后冠脉内仍有残余狭窄,易再发生心梗,故应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再发生心绞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及心律失常情况和心电图改变等。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AMI重要条件,急性期(10d-2周)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肌负担,减轻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急性期谢绝探视。

4结果

经精心救护,治愈134例,占89.3%,死亡16例,占10.7%。

5讨论

AMI起病急,死亡率高。近年来,尽管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普及,但溶栓治疗仍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3]。临床实践证明,AMI患者溶栓治疗时间越早,越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保护心室功能,消除疼痛,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4]。对于AMI溶栓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痛苦,尽早实现再通,提高临床疗效[5]。说明对AMI静脉溶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力,对提高疗效、促进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小红.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4):38-40.

[2] 韦柳青.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J]右江医学,2009,37(4):494-496.

[3] 田天.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200.

[4] 何荣华.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2):84.

[5] 陈晓红,林芳.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5(13):14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护理 篇12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患者, 男8例, 女2例, 年龄44岁~70岁, 平均年龄57岁。急性广泛前壁梗死6例, 下壁梗死2例, 前壁加前间壁梗死2例。再通9例, 失败1例, 再通率为90%。起病至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最短2 h, 最长5 h。

2 溶栓的护理

2.1 溶栓前的护理

2.1.1 环境

立即置患者于抢救室或CCU病房, 保持相对安静, 专人护理, 床边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除颤仪, 吸引装置、呼吸机均处于备用状态, 急救车内备齐各种抢救药品。

2.1.2 吸氧

使用一次性吸氧管, 流量4~6 L/min, 吸氧对休克或心功能衰竭的患者特别有益, 并改善心肌缺血缺氧, 有助于减轻疼痛。

2.1.3 心电监护

持续进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监测, 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 必要时每15 min~30 min记录心电图1次, 为治疗方案提供客观资料。

2.1.4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一条选用静脉留置针, 供溶栓及输注药液, 另一条静脉通路可根据血管情况选择, 方便多渠道补液及随时应用抢救药物, 以备病情变化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提高抢救成功率。

2.1.5 遵医嘱给予充分镇静止痛

一般用吗啡10 mg或度冷丁50~100 mg肌肉注射, 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2.1.6 适时适当给予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 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前区疼痛, 常给患者带来濒死的感觉, 产生恐惧心理。因此, 要根据当时患者的心理特点, 采用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方式, 适时适当地有目的地给予安慰和鼓励, 解除其紧张心理。同时医护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紧张有序, 忙而不乱, 沉着稳重地进行检查、治疗操作, 可以给患者以依赖感、安全感。

2.2 溶栓治疗的护理

主要是按医嘱迅速、准确、安全地将溶栓药物输入患者体内。

2.2.1 尿激酶每次的用量为150万U。我院常用150万U/支, 先用生理盐水溶解, 溶解时不可激烈震荡, 以免使活力降低, 并产生大量泡沫使药液难以抽尽影响剂量准确。溶药及从安瓿内抽吸药液时应用侧孔针头[1], 以防瓶塞碎屑注入输液瓶内。一方面避免药液浪费, 另一方面如果有异物悬浮于液体中, 易造成患者紧张、恐惧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2.2.2 因尿激酶的半衰期 (T1/2) 为15 min, 所以采取大剂量冲击疗法, 如果输入过慢会降低疗效。根据医嘱将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按要求30 min内滴完, 其中前10 min输入总药量的2/3, 后20 min输入总药量的1/3。

2.2.3 辅助抗栓治疗可提高心肌再灌注, 减少溶栓后血栓性再闭塞和再梗死。常用的有口服抗凝剂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阿司匹林, 最大剂量每日300 mg, 1次口服, 3 d后改为75~100 mg, 口服1次/d;还有皮下注射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钠, 于溶栓后12 h皮下注射5 000 U, 以后每隔12 h 1次, 持续5 d~7 d。

2.3 溶栓后的护理

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产生的治疗效果。

2.3.1 (1) 由于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使之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而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使全身处于高度纤溶状态, 各器官系统均有出血倾向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必须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如有无头痛、恶心、意识障碍等脑出血的征兆;有无牙龈出血、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征兆;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并注意尿及分泌物变化。据报道约有11%的患者出现出血的并发症[2]。本组发现尿激酶引起消化道出血1例, 由于发现及时, 迅速应用止血药, 出血很快被控制。 (2) 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抗Xa因子活性, 可抑制体内、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形成, 但不影响因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在发挥抗栓作用时, 出血的可能性较小, 本组未发现出血倾向。

2.3.2 护士必须熟悉判断再通的指标: (1) 胸痛在溶栓后2 h内基本消失; (2) 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用药后2 h内回降大于50%; (3) 用药后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4) 血清心肌酶峰值提前出现。只具备其中2个即可判断再通。但 (1) 、 (3) 2个组合除外。因此要2 h监测心肌酶1次, 30 min复查心电图1次, 随时观察胸痛改善情况。

2.4 一般护理

2.4.1 病情观察

观察AMI患者心前区疼痛的时间、强度、部位、有无放射、体位及疼痛时的表情, 做好护理记录。

2.4.2 卧位

AMI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 d~7 d, 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限制探视, 注意保暖, 嘱其大便时不可用力。必要时留置尿管, 并保持引流管通畅, 卧床时间过长者, 加强皮肤护理, 预防褥疮发生。

2.4.3 饮食

第1周给予半量清淡流食或半流质饮食, 心功能不全者限制钠盐。

2.4.4 基础护理

患者出汗多应及时拭干, 保持床单整洁。便秘者给予腹部按摩, 每日2次, 每次20 min, 必要时给予开塞露, 保持大便通畅。

2.4.5 健康教育指导

正确的运动锻炼, 不仅不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 相反对其康复有利, 能增加心肺功能及体力恢复, 同时可有效地促进心理调整, 减少焦虑、忧郁情绪的发生[3]。为保证患者康复活动的安全有效, 应指导家属及患者减少活动的盲目性,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避免因活动过量引起心绞痛的发生。根据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睡眠、饮食、工作压力及家庭和社会环境、身体状况的评估, 进行有氧运动, 达到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2.5 并发症观察

并发症的发生使病情加重, 甚至危及生命, 需严密观察。

2.5.1 心律失常

(1) 室性早搏; (2) 频发室性早搏, 超过5次/min; (3) 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 (4) 严重时出现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

2.5.2 心源性休克

早期出现烦躁不安, 呼吸加快, 脉搏细速, 皮肤湿冷, 继之血压下降, 脉压差变小。

2.5.3 心力衰竭

早期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 严重时出现急性肺水肿, 导致心源性休克。

3 体会

经过1年来对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护理和观察, 我们体会到: (1) 争分夺秒的治疗是静脉溶栓的基础,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给予各项治疗、护理措施, 做好心理支持等是非常必要的; (2) 准确、安全、迅速地将溶栓药物输入是静脉溶栓的关键, 及时恰当的溶栓治疗可溶解新鲜血栓, 开通闭塞血管, 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 改善心室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3) 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是患者生命安全的根本保证。我们护理人员对病情观察及时, 护理措施到位, 护理操作准确, 健康教育的实施落实, 患者配合良好, 从而使病情稳定,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了病死率, 因此护理工作的积极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碧淦, 钟慧玲.防止瓶塞碎屑产生的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9 (4) :45

[2]皮红英.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静脉溶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3) :144~146

上一篇:质量成本分析下一篇:打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