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

2024-09-29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共10篇)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1

脑梗死患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性改变的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 此类患者病程中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认知功能。本文选择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观察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上述患者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断为脑梗死, 上述患者中无脑出血患者、合并有严重感染患者, 均为颈动脉系统脑血管病变患者。同时排除有精神病史患者、血管性痴呆患者、合并有意识障碍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范围为49~75岁, 平均年龄为64.1岁;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小学及初中10例, 高中及中专共20例, 大专及大学共20例。对照组患者50例,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范围为46~77岁, 平均年龄为63.8岁。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小学及初中8例, 高中及中专共22例, 大专及大学共20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患者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药物治疗, 患者卧床休息、给予饮食指导, 同时给予改善脑细胞代谢及营养类药物, 给予阿司匹林口服等, 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脑梗死护理干预, 观察组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干预

鼓励并支持患者, 让患者有战胜疾病信心, 根据患者具体心理情况给予纠正患者对脑梗死的错误认识, 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意识, 并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1.2.2 对患者肢体功能锻炼进行护理干预

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摆放、翻身, 对患者进行被动和主动方面锻炼, 训练患者的坐、站、行走等动作,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2.3 同时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护理干预

早期通过音乐或者言等刺激下, 提高患者的辨认和觉醒能力;中期训练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分类等学习能力;后期训练患者的相关功能, 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注意力。

1.3 观察指标

采用简明精神状态评定量表 (MMSE) 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治疗2个月后) 的改变情况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所得认知功能评定结果等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14.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MMSE评分结果为 (16.1±2.3) 分;对照组治疗前的MMSE评分结果为 (16.4±1.8) 分;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结果为 (26.5±2.1) 分;对照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结果为 (21.5±1.9) 分。观察组治疗前的认知功能评分结果和对照组治疗前的评分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同样指标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可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这些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 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工作等, 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2]。急性脑梗死在治疗过程中, 除了给予有效的药物处理外, 有效的护理对此类患者症状改善起着重要护理效果, 特别是在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方面[3,4]。本文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肢体功能锻炼护理干预、认知训练护理干预等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 说明观察组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有效的, 且护理效果对认知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所以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 有较好的护理效果,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史玉花, 王小川.护理干预在脑梗死伴抑郁患者中的作用.当代医学 (学术版) , 2008, 8 (1) :99-100.

[2]李红艳.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5) :66-67.

[3]徐世英.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影响.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1 (3) :243-245.

[4]陈连珍, 黄锦兰, 陈小香.16例脑梗死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护理.全科护理, 2012, 10 (7) :634.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2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护理

2011~2012年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总结临床护理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1~82岁,平均62.5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7例,冠心病史13例,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

临床表现:偏瘫12例,偏瘫并失语6例,意识障碍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灶,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结果

22例患者平均治疗21天,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1例),病情加重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

讨论

护理体会:

⑴心理护理: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容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厌情绪,表现为暴躁易怒,悲伤啼哭或冷漠无情。护理人员要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从生活上主动关心患者。对梗死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允许其亲属陪护。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⑵生命体征护理动态评估患者神志变化,通过对患者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情况。严密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加重、呼吸循环障碍等应立即通知医生。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脑梗死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予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记24小时出入量,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⑶用药护理护士应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使用右旋糖酐时注意有无过敏反应,使用血管扩张剂注意血压变化,血压偏低时及时告知医生。用溶栓剂、抗凝剂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⑷预防并发症护理:①预防肺部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年老体弱,有呼吸道功能减弱,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对神志清醒,应鼓励他们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对昏迷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对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②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2次/日。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③预防便秘发生由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可以使顱内压升高,进一步使病情加重。所以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对于极少数便秘严重及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灌肠压力要低,而且不宜>600ml,以免加重病情。④预防褥疮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小时内即可发生褥疮。所以,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首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建立床头翻身术,每1~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身体受压部位可放置水囊,水囊中水的流动能对受压部位起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并减轻局部压力作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干净,同时也促进血液循环。

⑸饮食护理:饮食方面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供给足够水分。昏迷者暂禁食,48小时后给与鼻饲流质饮食。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低糖为原则,高血压进低盐饮食,合并肥胖要减肥控制体重等。

⑹加强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急性期去枕平卧,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可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逐渐增加活动量,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失语症者尽早协助其进行语言训练。在临床中当患者生命征稳定、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语言障碍者听录音,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预防肢体功能碍障的发生:每4小时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分钟,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然后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⑺安全护理:对于急性梗死引起意识

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或跌倒,对躁动不安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床旁设护栏,双手约束,防止患者拔除各种管道,翻身和下床时有人协助和扶持等。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本院的住院患者, 选择时间段为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所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0例,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范围为49~74岁, 平均年龄为 (61.3±6.8) 岁。对照组患者60例,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范围为51~73岁, 平均年龄为 (60.8±6.0)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发病入院治疗7 d后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常规康复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在发病入院治疗的24 h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内容有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 护理人员协助下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训练, 给予患者良肢体位的摆放、防压疮、预防坠积性肺炎等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对协助患者做好肢体的被动运动, 同时也做好主动运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等方法相互结合, 应用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中, 首先是护理人员进行示范, 让患者和其家属参与学习, 并嘱咐患者家属掌握相关训练要领, 在家属协助下患者进行相关运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主要包括患者的穿衣戴帽、梳洗、饮食、大小便、刷牙、拧毛巾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每次训练时间约为30 min, 每天可训练2次, 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 逐渐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过程中, 要注重患者的移动能力训练, 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 提高患者的转移能力。在护理过程中, 要了解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 根据产生的不良情绪情况, 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 缓解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erthel指数进行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所得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均在统计学软件SPSS14.0下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干护理预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对照组评分近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其护理干预前评分 (P<0.05) ;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其护理干预前评分 (P<0.05)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其护理干预前评分 (P<0.05) ;对照组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其护理干预前评分 (P<0.05) ;观察组干预后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 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干预后 (P<0.05) 。

3 讨论

研究表明, 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早期介入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功能恢复, 减少此类患者功能缺损程度, 对治疗效果效果起到促进作用[1]。所以, 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 不单纯是临床药物治疗, 更重要的康复治疗, 而在康复治疗中, 康复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康复护理干预中,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 不但要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训练。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 有助于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 降低残疾程度。研究表明,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的康复康复护理干预[2,3]。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实施超早期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 同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 说明岁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够改善的运动功能障碍,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敏玲.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当代医学, 2012, 08 (1) :134-135.

[2]刘丽娟, 李虹, 杨万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3 (2) :103-104.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4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78-0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科 2009年 1月—2012年 4月应用 rt2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103例,男63例,女40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1.8岁;有高血压病史49例, 吸烟史40例,糖尿病18例, 高脂血症史25例,房颤病史12例,精神病史1例。

1.2 治疗方法溶栓治疗以尿激酶治疗为主,即尿激酶50~10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100ml,30分钟内静脉滴注。

3 溶栓护理

3.1 溶栓前准备 1、急性脑梗死发病在6h以内进行溶栓治疗是抢救的最佳时间。入院后,护士协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进行判断,同时通知相关辅助科室协助做相应的检查,对疾病进行确诊。一旦确诊,则分秒必争,简短而详细地了解患者有无严重的脏器、血液疾患、有无溶栓的禁忌症。2、因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出现的系列症状,对患者的形象及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极易出现紧张、恐惧、自卑等不良情绪。故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稳定病人的情绪,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向家属说明溶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告诉其危险性,以取其配合,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语气柔和、肯定,面带微笑,更能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准备好溶栓药物、抢救药物及器材。

3.2 溶栓时护理 ①在溶栓的过程中,要保持静脉通道的绝对畅通,注意密切观察有无药液外漏,更要药物的配伍禁忌。每15~30分钟巡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肢体的变化,定期监护生命体征、心电异常等。随时询问病人的感受,并详细记录,加强心理疏导,为溶栓的预后奠定基础。因为尿激酶是非选择性纤溶蛋白溶解剂,对循环血液系统具有全面的激活作用,可引起出血并发症,以脑出血最为危险。若有出血现象,如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血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终止溶栓,做好并发症等处理。②、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史,故必须尽快将血压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同时注意防治或减少可以令血压升高的因素,如溶栓时给予专人的看护,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重视。溶栓治疗后出现烦躁不安、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一般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滴脱水治疗后很快能好转。治疗过程中若出现高热寒战等不良反应也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治疗后应对静脉注射穿刺部位,延长压迫时间,防止穿刺部位出血[2]。

3.3 溶栓后护理 ①疗效观察溶栓后观察患者意识、讲话时否清晰、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并记录。②溶栓并发症观察再瘫痪或瘫痪加重,应立即做头颅CT检查是否有出血,判断是再灌注损伤或是出血。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预后较差。溶栓后密切观察血压变化。③溶栓后在最初24小时内定时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在24小时内头痛加剧、出现呕吐、血压骤升、意识障碍等症状时需警惕有脑出血的可能。必须立即报告,并准备好抢救物品,及时救治。④溶栓后血压保持在102~180/64~110mmHg较为适宜。

3.4健康教育

3.4.1由于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全身呈低凝状态,存在出血倾向,故应提醒患者注意休息,溶栓结束后严格卧床24h,24h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以床上活动为主,不宜过早离床[3]。

3.4.2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和语言功能障碍,待病情稳定后对有功能障碍的肢体早期进行按摩或被动训练,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对患者进行安抚,使其感受到关心和体贴。创造良好的饮食、居住环境,调整饮食结构,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应长期治疗高血压,避免诱因,食应给予低盐、低胆固醇、低脂、多食水果疏菜、戒烟、忌酒。有糖尿病者给予给予低糖饮食。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长期卧床者要定期给予翻身,做好个人基础护理,预防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护士在溶栓治疗前后做好护理配合,進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护士应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及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凤芝,白玉玲,徐文文.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7):893-894.

[2] 朱亚波,唐艳红.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183-184.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颅脑CT扫描,均确认符合ACI的诊断标准[2],且所有患者均符合静脉溶栓的适应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48~75岁,平均(62.1±7.3)岁;对照组20例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51~76岁,平均(61.8±7.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溶栓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90 min完成。溶栓结束后24 h内行头颅CT检查,若检查结果显示无脑出血,则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治疗,100 mg/d,同时配合脑细胞代谢等改善治疗。

1.2.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同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1)溶栓前护理,患者病情得到正确评估后,护理人员应迅速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工作,如:药物准备、血液送检、建立静脉通道等。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耐心向患者讲解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溶栓治疗中的护理,护理人员应做到准确及时给药,帮助患者做好口腔清理工作,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3)溶栓后护理,将患者置于舒适安静的病房中,强化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身上的管道是否顺畅,同时保证患者在溶栓结束后24 h内不得行动脉穿刺,以免引发局部出血。此外,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还应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和康复训练指导。

1.3 观察指标

经护理干预1个月后,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和NIHSS评分量表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缺损状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估[3]。基本痊愈:与护理前相比,患者的神经损伤评分数降低≥9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与护理前相比,患者的神经损伤评分数降低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与护理前相比,患者的神经损伤评分数降低18%~45%,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无效:与护理前相比,患者的神经损伤评分数降低<18%,患者具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恶化:与护理前相比,患者的神经损伤评分增加≥8%。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和NIHSS指数评分情况

在干预后评分比较中,治疗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疗效情况

护理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见表2。

*与组内护理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ACI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流行病学统计,脑梗死是世界人口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而缺血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80%[4]。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临床统计,我国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比例约为7∶3,脑梗死已然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已成为临床神经内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时间内及时给予患者溶栓,能够促进脑组织尽快恢复血液再灌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以及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合本次护理干预的研究结果,笔者分析认为,加强溶栓前的护理,做好详细的溶栓护理准备,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信心,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做好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加强患者病情的监护观察,严格把握患者溶栓指征,可以有效预防出血以及血管闭塞等症状的发生;强化溶栓治疗后的护理,加强对患者的饮食、功能康复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总之,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科学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提高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和临床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传花,康继玲.脑梗死溶栓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81.

[2]韩振霞,时庆,王敏.超早期康复训练与特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3,7(2):43-45.

[3]膝兆林.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563-564.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6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溶栓治疗,治疗结果

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动脉血流中断, 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发生障碍的一种疾病。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综合护理干预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干预措施, 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效果显著。目前, 综合护理干预正逐步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本研究旨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榆树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8例, 其中男87例, 女61例;年龄44~78岁, 平均 (52.8±11.5) 岁;大脑中动脉梗死42例, 椎-基底动脉梗死52例, 颈内动脉梗死54例;大面积梗死28例, 中面积梗死67例, 小面积梗死53例;病程1~24h, 平均 (10.8±1.3) h。纳入标准: (1) 患者均经临床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死, 且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 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 (2) 溶栓治疗时间均在患者发病48h内; (3)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好, 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排除标准: (1) 有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的疾病或精神障碍者; (2) 患者血压>180/100mm Hg (1mm Hg=0.133k Pa) ; (3) 近期有脑部出血性疾病者,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不正常者; (4) 对本研究持怀疑态度或非自愿参加本研究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7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进行溶栓治疗, 初始剂量为0.9mg/kg, 最大剂量为90mg, 当CT检查显示无出血时, 改为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 300mg/d, 10d后减量为75mg。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同时给予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预防感染、防止坠积性肺炎和压疮、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溶栓前护理:为患者争取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 (发病后4.5h内) , 患者就诊后以最短的时间协助患者完成溶栓前必要的检查, 并仔细询问患者疾病史、手术史及既往史。给予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2) 溶栓中护理:溶栓时首先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遵医嘱准确使用药物, 并注意观察静脉给药过程中静脉通路的通畅程度;密切观察溶栓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定期遵医嘱检查血常规变化情况, 同时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溶栓不良反应, 包括溶栓药物过敏、出血倾向及其他并发症;若怀疑患者颅内出血则进行CT检查。 (3) 溶栓后护理:溶栓后密切观察患者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 24h内每30min评估1次患者瞳孔情况;若患者血压较高则需做好降压处理, 但应避免过度降低血压导致的脑部血液低灌注情况。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进行护理, 鼓励其尽早下床进行功能锻炼, 依据患者疾病变化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康复训练, 同时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患肢按摩和被动练习。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 积极协助医生处理不良情况。

1.3 观察指标[2]

(1) 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有效、进步、无效、恶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2) 血清白介素6水平。 (3)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1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 (4) 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14%, 高于对照组的60.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血清白介素6水平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血清白介素6水平为 (90.8±10.1) pg/ml, 干预后为 (30.2±4.5) pg/ml;对照组患者干预前血清白介素6水平为 (89.6±9.7) pg/ml, 干预后为 (40.3±5.1) pg/ml。两组患者干预前血清白介素6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清白介素6水平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日常生活能力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 (32.3±7.9) 分, 干预后为 (67.5±14.8) 分;对照组患者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 (33.6±8.3) 分, 干预后为 (54.5±12.5) 分。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4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37例, 基本满意29例, 不满意8例, 护理满意度为89.19%;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9例, 基本满意26例, 不满意19例, 护理满意度为74.32%。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 病情凶险, 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患者终身残障[2]。目前, 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以溶栓治疗为主, 抓住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 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意义重大。溶栓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有效的综合护理可提高患者溶栓治疗成功率、减少患者机体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前血清白介素6水平比较, 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清白介素6水平低于干预前;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显著, 有助于降低血清白介素6水平,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6) :1423-1424.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入选2013 年2 月~ 2015 年2 月在本院实施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3], 同时符合实施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临床条件。所选患者均无血液系统疾病, 同时排除脑出血、严重高血压、近期颅内手术患者。患者均对静脉溶栓药物无禁忌证。所选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3 h。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 平均年龄 (62.9±4.9) 岁。对照组男22 例, 女18 例, 平均年龄 (61.7±5.7)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同时给予控制血压、血糖等对症处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针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溶栓护理干预措施:①溶栓前护理。护理人员做好溶栓治疗前的相关准备事项, 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初步评定, 让患者了解溶栓治疗相关知识, 消除患者对溶栓治疗疑虑。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 协助患者检查凝血功能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消除患者溶栓治疗前的不良情绪。溶栓治疗前做好心电监护设备的连接, 建立静脉通道。②溶栓中护理。患者取平卧位。专门静脉通道匀速泵入静脉溶栓药物。溶栓过程中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是否有皮疹、发热等。泵入过程中观察药液是否有外渗等, 溶栓过程中每隔15 min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定1 次。③溶栓后护理干预。溶栓后嘱咐患者卧床休息, 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协助护理。定期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 如有病情改变及时上报临床医师。观察溶栓后脑出血发生情况,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呼吸等改变情况。

1.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4]①观察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观察出血情况及灌注性脑损伤发生情况。②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 自设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实施调查) , 观察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 本次调查满分为100 分, >80 分为满意;60 ~79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 ( 满意+ 基本满意) / 总例数×100%。③对两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定, 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 患者意识恢复到清醒状态, 为显效;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干预前有所缓解及减轻, 意识状态有所恢复, 日常生活活动受到限制, 为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 神经功能缺损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没有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为无效。总有效率= (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比较观察组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显效22 例、有效16 例、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干预后显效15 例、有效15 例、无效10 例, 总有效率为75%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并发症 ( 出血1 例、灌注性脑损伤1 例) 发生率为5.0% ;对照组并发症 ( 出血3 例、灌注性脑损伤4 例) 发生率为17.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对护理满意28 例、基本满意11 例、不满意1 例, 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中对护理满意19 例、基本满意12 例、不满意9 例, 护理满意度为77.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产生了显著临床效果, 有力提高了此类患者预后, 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在实施溶栓治疗过程中, 护理干预亦十分重要。通过溶栓前护理、溶栓中护理、溶栓后护理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 能够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程度, 减少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5,6]。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出血及脑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说明针对静脉溶栓治疗实施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 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均实施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对照组实施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干预, 观察组行针对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干预措施。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调查护理满意度, 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静脉溶栓实施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的治疗效果, 减少溶栓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王秀容, 舒亚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3 (10) :315-316.

[2]张焕云.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5) :211-213.

[3]魏妮萍, 张弦, 雷久革.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急诊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7 (20) :106-107.

[4]高岭燕, 王务萍.东菱迪芙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安徽医药, 2011, 8 (12) :1619-1621.

[5]覃尚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1) :251-252.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8

关键词:医用三氧,急性期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护理干预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 3/4的患者常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如偏瘫、构音不清、智能障碍等, 医用三氧有强烈的氧化能力, 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作用, 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治疗期间的护理方法也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1,2]。本研究对于我院采用医用三氧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是我院神经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住院患者, 100例患者按入院日期分为两组, 干预组50例, 其中男34例, 年龄42~80岁, 女16例, 年龄39~76岁, 平均 (50±11) 岁;对照组50例, 其中男24例, 年龄45~83岁, 女26例, 年龄41~81岁, 平均 (54±10)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医用三氧治疗, 并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 干预组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48 h后行改善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的基础训练、吞咽训练和摄食训练。 (1) 常规护理:两组医用三氧治疗患者应注意保暖, 冷热要适宜, 因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抵抗力一般都很弱, 极易感染病邪引起并发症。宜侧卧位, 以利痰液、唾液流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多活动, 恢复期患者要加强患侧肢体的按摩和功能锻炼。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治疗是否成功, 护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临床应以与重视。 (2) 饮食护理:要控制饮食量, 如诅嚼能力差, 以流食为主, 无糖多营养, 适当添加鱼、奶、蔬菜等, 如咀嚼能力比较好, 可食普食, 生活能力差, 可适当少量多餐, 忌辛辣、油腻、酒、冷硬食品, 适当按摩活动, 多谈话, 心情好, 少烦恼, 定期复查, 按时用药。 (3) 运动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在急性期卧床休息, 取平卧位为好, 以保证脑血流供给, 减轻脑组织缺血状况.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 帮助患者做患肢及关节的被动运动, 活动上下肢各关节的屈、伸、内旋以及外展[3]。病情稳定后, 鼓励患者做主动锻炼。在训练中, 尽量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方式, 循序渐进的督促患者完成训练, 尽早下床活动, 从起床, 患肢平衡, 站立, 行走进行训练指导, 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和次数, 最后帮助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让患肢得到运动, 利于功能的恢复[4,5]。 (4) 语言功能训练:患者常可引起语言功能障碍, 可教患者撅嘴、鼓腮、龀牙、叩齿等, 每个动作做5~10次/一个单元训练, 教患者学习发音、先单个发音、准确后, 可逐渐加深难度, 可利用图片、字卡、实物等强化患者记忆, 要求患者大声的朗读, 以刺激记忆, 慢慢地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6,7]。

1.3 观察指标[7,8]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应用NIHSS (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判断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采用简式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FMA) 进行肢体功能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运动功能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显著,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92.0%, 对照组总有效率78.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65,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9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健康教育;脑梗死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01-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止,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年龄均在40到60岁之间,已经进入康复期,无严重的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均采取了药物治疗以及加强侧支循环治疗。两组患者病情P<0.05,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分组情况 将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以加强护理;对照组患者则常规护理,不加强健康教育。

1.2.2 健康教育内容 护士应向自己负责的患者及其家属,针对其疾病的特性制订健康指导的处方,并且对于该疾病的相关护理治疗知识进行详细的解说,让患者尽量理解清楚其中的内容。此后每周关注1至2次该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及时详细地做好相关记录,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护理指导的次数,及时了解前一次护理指导的效果。

健康教育以及护理指导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饮食指导、患肢运动、语言功能训练及心理调适。

1.3 效果评价 责任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护理指导时,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并作出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半年以后的自理能力、生活规律、复发情况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的评分。对于观察组患者对病情或护理细节有所疑问的,应及时给予解答,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各种指导,包括饮食、运动、语言功能等方面,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调适等。其后,应详细记录指导内容,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应清晰准确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规律、复诊情况及复发率比较进行检验,采用t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功能康复情况比较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生活规律和复诊情况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1。

由表1统计数据可见,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比较 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以恢复到基础水平作为比较标准。由下面表2可见,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见,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需求进一步提高,关于健康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大部分疾病在恢复期的健康教育都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程度与生活质量。其中,特别是神经内科患者尤为需要依赖健康教育作为康复护理指导,而本文研究的疾病对象——急性脑梗死又是神经内科疾病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因为此类患者往往很容易在康复后仍致不同程度的残障或是后遗症,对其今后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许多國内外的研究均可发现[1],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神经内科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的目标,并且有益于患者提高自己在康复期的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期的护理,应以健康教育为主,严格要求患者按照责任护士的指导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并且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定期前往医院复诊,如此才可以提高恢复的速度与质量,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康复效果。

健康教育有两点需要注意:①建立患者档案。档案的内容应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联系方式,以及加强护理健康教育前的病情;②责任护士的水平。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仅与患者与家属的年龄、文化程度、自我保健意识有关,而且与健康教育的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自身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选定健康教育责任护士时,应选择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都较为丰富、而且本人沟通能力较强的护师来担任指导。

文献报道[2]脑梗死后肢体康复三个月内是功能恢复最佳时期,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度过急性期后就出院,出院时不能完全恢复自理能力。因此除做好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外,对出院患者进行持续有效的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以及全社会的重视。基于中国健康教育现状,尤其是在偏远农村,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要。电话回访是一种经济、方便、快捷、实用且深受患者和家属欢迎的健康教育形式,是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患者家里的有效手段,可以贯穿于患者出院后的跟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3],也可帮助其确认有碍于健康的因素,使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提高各种有利于康复的信心。

综上所述,加强护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并适当进行跟踪治疗。它对于患者的遵医行为、自我保健意识都有所提高,对于患者的康复有较明显的促进效果,能够延缓甚至是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潘晓峰,陈国华,张继龙,等.健康教育对神经内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5,20(6):342-343.

[2] 黄容萍.健康教育在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1):50-51.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高安市中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56例, 女44例;年龄54~78岁, 平均 (64.6±6.4) 岁;病程1~24h, 平均 (12.2±4.3) h;梗死面积:小面积梗死40例, 中面积梗死40例, 大面积梗死20例;梗死部位:颈内动脉梗死40例, 椎-基底动脉梗死40例, 大脑中动脉梗死20例。纳入标准: (1) 均经MRI和颅脑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且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 (第四届) 颁布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2) 患者发病与入院治疗时间间隔在48h以内; (3) 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患者非自愿接受治疗和护理, 对于本研究持有怀疑态度, 或无法完成治疗者; (2) 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常规异常者, 以及近期有脑部出血性疾病者; (3) 高血压患者, 即血压高于180/100mm Hg (1mm Hg=0.133k Pa) ; (4) 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性疾病或其他对临床治疗效果有影响疾病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55~78岁, 平均 (65.5±4.4) 岁;病程1~23h, 平均 (11.2±2.3) h;梗死面积:小面积梗死20例, 中面积梗死20例, 大面积梗死10例;梗死部位:颈内动脉梗死20例, 椎-基底动脉梗死20例, 大脑中动脉梗死10例。试验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54~77岁, 平均 (62.5±6.4) 岁;病程1~24h, 平均 (16.3±3.3) h;梗死面积:小面积梗死20例, 中面积梗死20例, 大面积梗死10例;梗死部位:颈内动脉梗死20例, 椎-基底动脉梗死20例, 大脑中动脉梗死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0.9%氯化钠溶液250ml与奥扎格雷钠 (南京南大药业责任有限公司) 80mg静脉滴注, 2次/d。对照组给予包括药物护理、心理干预、生活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常规护理, 试验组给予系统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 (1) 静脉滴注护理。护理人员应在患者静脉滴注前消除其对于注射的恐惧心理, 通过准确、快速的注射,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并适当分散其注意力。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静脉滴注结束后及时压迫止血, 并加强对患者血管的保护, 为下次静脉滴注奠定基础。 (2) 皮肤护理。患者衣服和床单被褥宜采用柔软且透气性好的材质, 并定期更换, 以保持其清洁干燥和舒适平整, 最大限度地避免皮肤破损和感染。对于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应积极帮助其定时翻身, 以防发生压疮。 (3) 生活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饮食应以营养丰富、清淡的食物为主, 叮嘱和督促患者养成规律饮食的习惯, 避免食用高脂高盐的食物, 同时, 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 以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指导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肢体运动和锻炼。 (4) 心理护理。充分理解患者的恐惧心理, 全面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 并据此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使其在心理上充分认识到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显著疗效, 以赢得患者的配合与支持, 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的负性心理, 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焦虑等负面情绪者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 调节患者心态, 消除不良心态, 帮助其尽快适应环境;排除引起患者血压波动的因素, 减轻患者疼痛, 对血压异常者可行相应干预。 (5) 生命体征监测。做好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记录, 配合医师完成对患者的检查, 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和检验结果报给医师, 提前做好相关临床检查。密切关注患者溶栓期间的体征和病情变化, 如血压、体温、意识和呼吸等, 注意患者是否有溶栓并发症及出血倾向, 对出现过敏反应、龋齿或载膜出血倾向者及时报给医师。同时, 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常规变化, 对疑似颅内出血者进行CT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意识、理解水平、肢体肌力变化, 判断患者是否有血管闭塞及脑损伤症状。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护理后,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以上, 相关体征和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著进步:护理后,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 相关体征和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进步:护理后,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 相关体征和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护理后,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 相关体征和临床症状未见任何改善, 甚至出现恶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1]。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Barthel指数) 评定两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主要评定项目包括:洗澡、上下楼梯、穿衣服、活动、转移、进食、如厕、修饰和大小便等, 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 其生活活动能力就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为7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护理前两组ADL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试验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 也是患者死亡和发生神经性残疾的主要原因, 该疾病具有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病情发展快、发病迅速等特征,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治疗上, 不论是尿激酶和低分子右旋葡萄糖药物治疗, 还是血管重建和手术治疗, 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而奥扎格雷钠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急性脑梗死治疗药物, 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2]。奥扎格雷钠属于选择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的一种, 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 缓解能量代谢异常症状, 调节大脑内的微循环状态, 提高血流量, 缓解大脑血管痉挛症状, 扩张血管, 抗血小板聚集。所以, 通过何种辅助性治疗措施巩固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也逐渐成为了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问题[3]。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奥扎格雷钠治疗过程中, 需要按照药物自身的性质和患者实际病情, 采取系统护理干预措施, 从而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4]。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护理后试验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 系统护理干预可提高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腾兆林.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5) :563-564.

[2] 蔡敬杰, 韩玉华.丁苯酞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9) :66-67.

[3] 王先荣.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2) :138-139.

[4] 黎云飞.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32) :101-102.

[5] 徐晨辉.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7) :743-744.

上一篇:工资费用下一篇:初中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