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4-10-01

心肌桥的临床特点分析(精选8篇)

心肌桥的临床特点分析 篇1

心肌桥与多种临床症状, 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有关的症状, 研究指出, 其还有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关。传统的诊断心肌桥的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近几年, 采用冠状动脉CTA诊断忆成为无创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1,2,3]。我院依据文献, 观察51例疑有冠心病患者采用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资料, 探讨冠状动脉CTA在诊断心肌桥的应用价值, 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1例疑有冠心病行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19例;患者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 (55.2±7.8) 岁。本组中12例患者2周内行MR冠状动脉成像状检查, 9例患者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CTA及MRA检查时平均心率为 (61.2±10.2) 次/min。

1.2 方法

CT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 球管旋转1周时间0.5s, 给予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 采用有容积再现、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方式重建冠状动脉;MR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机, 8通道心脏线圈, 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屏气3DFIESTA序列, 每次8~10层体积采样, MIP重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设备采用数字血管造影机, 由心脏介入科医师操作完成。

2 结果

经冠状动脉CTA检查, 其中17例患者检出为心肌桥, 表现为冠状动脉某节段位于心肌内, 共有18支壁血管可在CT上明显显示。其中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 5例诊断为心肌桥, 另4例心肌桥压迫不明显, 因此未诊断;12例作MR检查未诊断, 4例提示有可能为心肌桥。本组患者中, 单支病变16例, 其中14例位于前降支近中段, 2例旋支缘支;双支病变1例, 见于前降支、对角支。本组患者中, 13例为单纯性心肌桥, 3例冠状动脉造影上显示, 壁血管50%以上狭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10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例于心肌桥近端。CTA显示上, 患者心肌桥平均厚度 (1.4±0.9) mm, 宽度 (1.7±0.8) mm。

18支壁冠状动脉或壁血管中, 15支在进入心肌前为壁血管向室壁侧局部弯曲, 3支为壁血管局部无明显弯曲, 直接穿行于心肌中, MPR图像显示为壁血管位于心肌内。

3 讨论

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 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 如小梁动脉网外移发生失败, 则会出现动脉或其分支某一段走行中被浅层心肌覆盖, 被覆盖的冠状动脉即为壁冠状动脉, 覆盖该动脉的心肌纤维即为心肌桥。心肌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解剖变异, 由于前降支胚胎发育于心肌内, 使心肌桥多发于前降支, 一般为单支, 也可能会出现多支情况。

近几年, 随着对心肌桥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其解剖、病理、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深入, 人们认为, 心肌桥可能与心肌缺血等症状有关,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是目前诊断心肌桥的重要无创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只能发现明显狭窄的心肌桥, 对其检出率较低, 研究指出, CT诊断心肌桥的敏感性较冠状动脉造影要高, 冠状动脉CTA不仅可显示血管的形态、走行, 还可显示心肌内壁冠状动脉, 是CT诊断心肌桥的直接征象, 经MPR显示, 可见冠状动脉走行心肌内, 可对此做出诊断。近几年研究认为, 心肌桥位置、厚度、宽度与是否可能引起心肌缺血有较大的关系, 其位置离冠状窦越近、越宽、厚度大的心肌桥对血管的压迫越明显, 研究还指出, 心肌桥的厚度可作为血管收缩期狭窄程度的指标之一, 但对其具体厚度多少尚不明确。Ferreira将厚度以2mm为界线, 将心肌桥分为浅表型、纵深型, 本组研究中, 患者心肌桥平均厚度 (1.4±0.9) mm, 多数为浅表型, 仅有1例患者为纵深型, 厚度为2.1mm,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为50%以上狭窄。单排螺旋CT不能满足心脏扫描时间、空间在分辨率上的要求, 不能应用于心脏成像, 4排螺旋CT将旋转时间缩短至0.5s后, 使CT在心电触发及门控的心脏扫描中得到应用, 但其仍难以在患者一次屏气过程中完成扫描, 近几年, 16、64、128排乃至更多排CT成像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 在加快球管转速, 提高分辨率上得到了显著提升。CT仍不能明确显示壁冠状动脉在收缩期的狭窄程度, 但纵深型心肌桥仍可提示临床医师患者可能有心肌缺血症状。由于空间分辨力等的限制, MR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仍较为困难。

总之, 冠状动脉CTA作为诊断心肌桥较冠状动脉造影敏感, 可为提示心肌缺血提供依据, 可用于诊断心肌桥症状。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1例疑有冠心病行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CT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 MR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机, 冠状动脉造影设备采用数字血管造影机, 观察患者的心肌桥诊断情况。结果 17例患者检出为心肌桥, 共有18支壁血管可在CT上明显显示。4例提示有可能为心肌桥。单支病变16例, 双支病变1例, 13例为单纯性心肌桥, 3例冠状动脉造影上显示, 壁血管50%以上狭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10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例于心肌桥近端。CTA显示上, 患者心肌桥平均厚度 (1.4±0.9) mm, 宽度 (1.7±0.8) mm。18支壁冠状动脉或壁血管中, 15支在进入心肌前为壁血管向室壁侧局部弯曲, 3支为壁血管局部无明显弯曲, 直接穿行于心肌中。结论 冠状动脉CTA作为诊断心肌桥较冠状动脉造影敏感, 可为提示心肌缺血提供依据, 可用于诊断心肌桥症状。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心肌桥,临床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恒青, 杜茂云, 黄茂华, 等.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9) :1409-1411.

[2]殷敏敏, 余永强, 刘斌,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心肌桥[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3) :386-388.

[3]景慎鸿, 程露杨, 孙科峰, 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8, 42 (5) :518-520.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篇2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作为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病症,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剧、病情严重、变化快速等特征,患者发病后,会呈现出持久、剧烈的胸闷与胸痛感,而且还会伴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或猝死等症状,需要得到及早有效的处理,才能得到对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1]。近年来,AMI的发病率逐渐提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引起了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2]。我院出于总结AMI有效临床治疗方法与经验的目的,对74例患者实施了对比治疗,并得出了中西结合方法对于此病症治疗的良好效果,下文为此次研究的详细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共收治AMI患者74例,患者的診断依据为心血管学会所规定的相关诊疗标准,所有患者均不存在进展期肝病、肝炎或肝肾功能异常问题。以此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研究。观察组患者37例,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龄处于43岁到67岁之间,平均为61.2岁,病程为2.5年-12年,平均为5.6年,其中并发糖尿病与高血压的患者分别为10例、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P>0.05,可比性明确。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确诊以后,对照组37例患者接受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以西医治疗为基础,另外配合实施中医诊断治疗,以3周为一疗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效果。西医治疗方案:观察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心率,进行抗血小板聚合、抗心肌缺血、抗凝、卧床休息等治疗,药物为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次/d,在3d以后将药量减为50mg,口服维生素C,50mg/次/d,皮下注射肝素钙,50mg/次/d。中药治疗方案:黄连、熟大黄各6g,半夏、郁金、赤芍各12g,海藻、瓜蒌各18g,丹参25g,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则加入杏仁、茯苓。

1.3 疗效衡定 根据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症状判定依据,制定以下疗效衡定指标:患者的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心电图正常,并发症得到控制,为显效;患者主要症状减轻,心电图趋于稳定,患者可以达到生活自理,为有效;患者各类症状均与上诉指标不相符,甚至于症状加剧,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χ±s表示数据,组间实施t检验与x2检验,统计差异具备的条件为P<0.05。

2 结 果

以显效和有效总归为有效,患者接受3周的治疗之后,观察组的疗效呈现出明显地高于对照组的状况,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皆小于0.05。两组具体疗效如下,观察组37例中33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9.19%,显效率为54.05%(20例),有效率为35.14%(13例);对照组37例中25例有效,总有效率为67.57%,显效率为29.73%(11例),有效率为37.84%(14例)。同时,观察组中出现出血症状的患者5例,泵衰竭症状1例,未发心源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为16.21%,对照组出血症状8例,泵衰竭症状4例,心源性休克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24%。

3 讨 论

临床医学研究人员当前尚未研制出彻底治疗AMI症状的药物,其治疗工作普遍采取西医针对性治疗的方法,以遏制梗塞范围的扩大、保护心血管各项功能为目标[3],此种治疗无法实现对于并发症的有效控制,所获得的疗效也较不完善。而我院对74例患者进行的单纯西医与中西结合对比治疗结果发现,以中西结合法对AMI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在发挥西医治疗各项单独疗效的基础上,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总体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升,相较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具有更为高端的临床疗效。因此,临床医师在治疗AMI时,可以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以及西医检查诊断的结果为依据,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有意识地对中西结合的方法加以使用。

参考文献

[1] 熊英.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1):93-94.

[2] 闫懋松 桑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9):55-55.

心肌桥的临床特点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 (2 319例患者) 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患者共320例 (338段心肌桥) , 占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13.8%。

1.2 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造影,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者, 术前常规经鞘管缓慢推注硝酸甘油200μg和地尔硫卓3mg防止血管痉挛。造影设备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大型C臂心血管造影机。对在至少一个投照体位发现某一段冠状动脉在舒张期内径正常, 在收缩期突然狭窄, 呈“挤奶效应”者提示该段冠脉为心肌桥压迫所致, 在心脏收缩期至少2个投射角度显示狭窄≥30%, 而在舒张期恢复正常, 诊断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1.3 分组

根据Nobel分级[3]将心肌桥按狭窄程度分为3级:Ⅰ级, 收缩期狭窄>0且≤50%;Ⅱ级, 收缩期狭窄>50%且≤75%;Ⅲ级, 收缩期狭窄>75%且≤100%。将合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近端动脉粥样硬化狭窄133例分为复杂肌桥组, 而不合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近端动脉粥样硬化者187例为单纯肌桥组。

1.4 研究方法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表现为与心肌桥相关的稳定劳力性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等。如临床表现与心肌桥无关, 则认为心肌桥无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血脂异常、空腹血糖、吸烟、心肌桥长度、心肌桥压迫程度 (Nobel分级) 、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 等因素, 并分析上述因素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近端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在320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中, 典型胸痛146例 (45.6%) , 不稳定型心绞痛127例 (39.7%) , 急性心肌梗死33例 (10.3%) 。单纯肌桥组:115例肌桥无相关临床症状, 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3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 无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复杂肌桥组:仅1例无症状, 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93例, 急性心肌梗死33例。两组在无相关临床症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共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338段, 324支存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其中单支血管1段心肌桥292例 (93.6%) ;2段心肌桥位于同一血管共14例 (4.5%) , 2段心肌桥位于不同血管4例 (1.3%)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

段 (%)

2.3 两组临床特征比较

两组在吸烟、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 (LDL) 、Nobel分级和LVMI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进一步对上述诸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Nobel分级、收缩压、脉压、LVMI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近端狭窄显著相关 (P<0.05) , 而与年龄、性别、舒张压空腹血糖、TC、LDL、心肌桥长度等不相关。详见表2。

3 讨论

既往研究显示, 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发现率为0.5%~33%[4]。在本研究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发现率为13.8%, 与国内大样本研究16.1%的发现率相近[4]。

本研究发现,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多位于左前降支中段, 且男性多于女性, 与既往研究结果一样[5]。虽然长期以来心肌桥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 然而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普及, 心肌桥已被认为是心肌缺血的病因之一[5]。目前认为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可归纳为2个方面: (1) 来自心肌桥本身。心肌桥对血管的压迫不完全发生在收缩期, 并可持续至舒张期, 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量的减少。 (2) 来自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且存在湍流甚至逆向血流, 易引起血管内膜损伤而继发动脉硬化;近端冠状动脉与内膜之间的剪应力下降, 导致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增加, 进一步促进动脉硬化斑块形成[6]。病理研究发现, 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多呈扁平状或多边形, 表面呈虫啄样缺损, 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

本研究通过对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与未合并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心肌桥病变特征进行对照研究发现, 复杂肌桥组的肌桥压迫程度、吸烟、LVMI、收缩压、脉压、TC、LDL与单纯肌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提示合并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可能与心肌桥压迫程度、吸烟、LVMI、收缩压、脉压、TC、LDL有关。进一步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在诸多因素中, 心肌桥压迫程度、收缩压、脉压及LVMI与合并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显著相关, 而与年龄、性别、舒张压、空腹血糖、心肌桥长度等因素无相关性。

既往研究认为, 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与心肌桥的厚度及长度相关[6]。心肌桥的厚度与壁冠状动脉受压迫程度有关。本研究未发现壁冠状动脉长度与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有关。

本研究提示心肌桥患者有较高的心肌缺血发生率, 且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易发生狭窄病变。心肌桥-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可能是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诱发因素之一, 而收缩压、脉压、心肌桥的压迫程度、LVMI则是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主要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Ishikawa Y, Kawawa Y, Kohda E, et al.Significance of the anatomical properties of a myocardial bridg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irc J, 2011, 75:1559-1566.

[2]Poullis M.Letter by poullis regarding article, anatomie properties of myocardial bridge predisposing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 2010, 121:e263.

[3]Noble J, Bourssa MG, Petitclerc R, et al.Myocardial bridging and milking effect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Normal variant or obstruction?[J].Am J Cardiol, 1976, 37:993-999.

[4]Qian JY, Zhang F, Dong M, et al.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yocardial bridging in coronary angiogram-data from consecutive 5 525patients[J].Chin Med J (Engl) , 2009, 122:632-635.

[5]Nakanishi R, Rajani R, Ishikawa Y, et al.Myocardial bridging on coronary CTA:An innocent bystander or a culprit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Cardiovasc Comput Tomogr, 2012, 6:3-13.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心肌梗死; 青年; 冠状动脉造影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人由于工作节奏加快受不良的生活习惯,使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起病急、病情重。为进一步了解青年心肌梗死发病规律,避免误诊、漏诊,提高临床诊断率、抢救成功率,现总结我院开展介入治疗以来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发病情况及冠脉造影特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11年5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的青年AMI患者20人,全部为男性,年龄26-45岁,平均年龄39岁,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均在心肌梗死后一月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所有病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

1.2 临床及危险因素:

对本组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家族史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发病前有无过量饮酒、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

1.3 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法。左右冠状动脉均行多体位及角度照射。冠状动脉按左前降支( 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和左主干(LAM)进行分析。病变程度以受累管腔内径< 50%、50%-75%、75%-99%及100%(完全闭塞)。弥漫性血管病变,指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1]:①病变长度≥2cm;②一支多处病变;③血管全程或大部分纤细僵硬或明显迂曲纤细呈松散弹簧状。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比较:

本组吸烟者为20例,占100%,烟龄10-30年不等,平均20-40支/d;高脂血症18例,占75.00%;高血压10例,占41.67%;家族史6例,占25.00%;糖尿病3例,占1.25%,发病前过度饮酒3例,占1.25%,其中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为明显诱因者19例,占79.2%,是青年心肌梗死的明确诱因。

2.2 梗死部位分析: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8例,广泛前壁加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下壁加正后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例。

2.3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前降支病变11例,回旋支病变3例,右冠脉病变2例,前降支加回旋支病变1例,回旋支加右冠脉病变1例,前降支加中央支1例,前降支加回旋支加右冠脉1例。

3 讨论

青年心肌梗死病人前驱症状少而轻,可自行缓解,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以吸烟为首要危险因素。该组病人吸姻率达到100%。吸烟为青年心肌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与冠脉内皮的功能损害有着剂量效应关系,大量吸烟可使冠脉内皮细胞释放缩血管因子增多而舒血管因子[如一氧化氮(N0)]减少,使冠状动脉容易痉挛。而N0释放的减少亦可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并继发原位血栓形成[2,3]。其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加上诱发因素,使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而诱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由于缺乏缺血预适应[4]以及侧支循环[5]短时间内无法建立,造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青年心肌梗死的急性发作与青年人群存在不良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初次发病即呈现典型心肌梗死,梗死前心绞痛较少见。本研究中全部患者均吸烟,比例占100%,为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的首要原因,另有明显发病诱因者19例,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占79.2%,高脂血症占75.0%,高血压病占41.7%。脂质代谢紊乱是引起血管硬化、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所以吸烟、过度紧张及劳累是青年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直接诱因,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潜在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在青年心肌梗死病人中发病人数较少。

青年女性心肌梗死患病率低,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参与调节脂肪代谢,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损伤引起的血管内膜增殖,是女性预防心肌梗死的保护剂。

青年心肌梗死并发症少而轻,预后良好,本组病人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无明显并发症,这可能与青年心肌储备力强,无明显心肌结构退行性改变,有充分进行代偿和修复的能力有关。但急性期即应给予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抢救更多的心肌,帮助其度过急性期。

总之,对于以持续性胸痛来就诊的青年病人,应该提高临床医生青年心肌梗死的意识,给予心电图动态观察、心肌标志物、心肌酶谱等检查,减少漏诊、误诊,提高诊断率,降低病死率。同时积极开展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防治工作,鼓励戒烟、戒酒,合理膳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进一步减少青年人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3.

[2] Bibbing M,Reinecke H.Acute anterior wall infarct in a 31 - year - old patient after adminisUtion of methylergometrin for peripartal vaginal hern-orrhage[n Abstract Herz,2001 ,26(7):489 - 493.

[3] Maseri A,Lanza G.nuoroumcil~induced coronary anery spasm[J]. Am J Med,200l,lll(4):326—327.

[4] 杜志民,罗初凡,胡承恒,等,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02,l7(1):17一19.

心肌桥的临床特点分析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3月至2008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患者进行CTA检查, 其中临床怀疑冠心病者80例, 无症状体检者20例, 男58例, 女42例, 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55岁。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公司的Brilliance CT 64进行扫描。将患者心率控制在60次/分以下, 如平静时心率大于70次/分, 检查前半小时口服倍它乐克50~100mg, 以控制心率。受检者仰卧位, 足先进, 连接心电信号, 于轻度吸气后闭气扫描。先确定扫描范围, 选取主动脉根部为感兴趣区, 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帕 (370mg/mL) 60mL。流速4.0mL/s, 之后注入40mL生理盐水。注入对比剂同时对感兴趣区域CT值进行跟踪监测, 当CT值达180HU后, 启动正式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140kV, 电流350~450mA, 层厚0.5mm, 螺距13.2。

1.3 图像处理

扫描结束后, 应用工作站分析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冠脉探针、曲面重组以及最大密度投影, 以具体直观地显示冠脉情况。

2结果

本组8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中, 发现心肌桥者16例, 其中发生于左前降支者10例, 左回旋支者3例, 左对角支者1例, 右冠状动脉者2例。20例正常体检者中发现心肌桥者2例, 发生于左前降支者1例, 左回旋支者1例。因此本组病例中CTA检查发现心肌桥发生率为18%, 多发生于左前降支血管, 其次为左回旋支, 见图1、图2。8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均做了冠脉造影检查, 结果仅发现心肌桥2例。CTA与冠脉造影就单纯显示血管相比, 尚可直接显示心肌、心肌桥覆盖壁血管的厚度即血管深入心肌壁的深度以及是否伴粥样斑块、钙化及血管狭窄程度。

左前降支血管走行于浅层心肌纤维下, 正常位于心肌与血管间的脂肪消失, ←为壁冠状动脉, 覆盖壁冠状动脉的薄层心肌纤维为心肌桥。

左回旋支血管显示不连续, 提示被心肌所覆盖, ↑为壁冠状动脉。

3讨论

正常情况下,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的结缔组织中, 如果一段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 被心肌纤维所覆盖, 则这束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 行走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1]。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解剖变异, 其发生原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胚胎时期血管发育位置异常有关。如果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 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则出现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中被浅层心肌所覆盖。据报道, 心肌桥尸解检出率为15%~85%, 但行冠脉造影检出率仅为0.5%~16%[2]。相差如此大, 说明有很多病例被漏诊。这可能与心肌桥的长短厚度及临床表现等有关。Ferreira等依据心肌桥厚度将其分为表浅型和纵深型。表浅型是指冠状血管走形于心肌内, 但位置较浅, 厚度一般不超过2mm。表浅型多见, 它对冠状动脉压迫小, 心肌缺血表现不明显, 临床无症状, 易漏诊。纵深型是指冠状血管走形于心肌较深位置, 厚度常常在2mm以上。纵深型易挤压血管, 与左前降支血管关系密切, 常可扭曲该血管, 致心肌血供不畅乃至不足, 引起一系列症状。它不仅致心脏收缩期血流灌注减少, 而且影响舒张早中期的血流, 使冠脉血流储备明显降低。壁冠状动脉还易发生痉挛及继发动脉粥样硬化, 并在此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 从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人根据壁冠状血管的狭窄程度分为3级:狭窄程度小于50%为1级, 50%~75%为2级, 大于75%为3级。临床表现与心肌桥厚度长度及壁冠状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表浅型及1级一般无症状, 易被漏诊, 体检时可发现。此种病例多发生于青壮年。本组病例中有20例体检患者, 他们无任何心脏病的表现, 只是例行体检, 其中就发现2例表浅型心肌桥。这两例患者分别为38岁和41岁, 均为男性, 平素体健。纵深型2~3级临床症状也无特异性, 表现为胸憋气短、心前区不适、胸骨后疼痛、休克等, 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心脏病表现相似, 所以易发生误诊误治, 使病情延误, 甚至恶化。

表浅型、1级心肌桥无须治疗。2级心肌桥需保守治疗, 通常口服β-受体阻滞剂如倍它乐克等, 钙离子拮抗剂也有一定作用, 硝酸酯类药物及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不宜使用。纵深型、3级心肌桥则需心肌桥松解术或冠脉搭桥术治疗[3,4]。心肌桥早期发现早期正确治疗则预后良好。

心肌桥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与其它冠心病表现无明显区别, 而且治疗也完全不同, 治疗的早晚与预后密切相关, 所以早期行冠脉成像检查明确诊断非常重要。目前诊断冠脉疾患的较精确的检查方法为冠脉造影, 虽然它被称为目前的金标准检查方法, 但因其不能直接显示心肌以及冠脉血管伸入心肌的深度, 所以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不如CTA, 从而使很大一部分患者难以被早期发现, 从而延误治疗。64排CTA可以早期安全地发现心肌桥, 提高它的检出率, 并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

CTA不仅对心肌桥的诊断具有优势, 因为我们采用CT机是目前扫描速度较快、成像功能较好的多层CT, 它可以5秒钟无创完成心脏检查, 所以对于那些心律不齐、病情较重、不能进行长时间检查的患者也可轻松应对。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也达90%以上, 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以及钙斑、软斑等病变。而且与冠脉造影相比, 费用明显降低, 所以冠状动脉CTA可以作为体检手段或为冠脉造影做筛查手段, 也可作为冠脉术后的复查首选手段。

摘要:目的:评价64排CT冠脉成像 (CTA) 对心肌桥的诊断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00例有冠心病症状或是心脏体检的患者, 为其做64排CTA, 从中选择出有心肌桥表现的病例, 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并对临床有冠心病症状患者做冠脉造影来对比观察。结果:100例病例中CTA发现心肌桥18例, 而冠脉造影只发现2例。结论:本组病例中CT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为18%, 冠脉造影检出率为2.5%, 所以CT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冠脉造影。64排CT冠脉成像可以清晰而且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细小分支, 并精确显示血管的走行情况、管壁的粥样斑块及钙化、血管的狭窄程度等, 与目前诊断冠脉的金标准冠脉造影相比, 本检查方法不但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前者, 而且为无创性检查、费用低廉, 所以64排CT冠脉成像还可以作为体检手段或为冠脉造影做筛查。

关键词:64排CT,冠脉成像,碘帕醇,心肌桥,无创性

参考文献

[1]Smith SC, Taber MT, Robiolio PA, et al.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 caused by a myocardial bridge treated with intra-coronary stenting[J].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7, 42:209-212.

[2]钱菊英.冠状动脉心肌桥研究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4) :474-476.

[3]蔡衡, 万征, 林青, 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 2003, 18 (1) :31-33.

心肌桥的临床特点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

选择2011年01月至2012年01月到我科就诊的1~2颗后牙非游离缺失要求进行固定修复的患者17例, 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 年龄36~70岁, 平均56岁。纳入标准: (1) 后牙单独或连续缺失1~2颗, 非游离缺失; (2) 缺隙处牙槽粘膜无红肿等疾病, 该处龈距离为3~5mm; (3) 缺隙两侧余留牙稳固, 未检出牙周疾病; (4) 若缺隙两侧的余留牙已经缺损为残根残冠, 并且经X线检查发现可利用根长够大够粗, 未检出牙周疾患, 先到口腔内科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 观察1~2周。

1.2 材料

1.2 mm、16mm everStick高强度纤维 (芬兰) , 瑞士产ParaposCement纤维套装, 瑞士康特齿科的赛拉格硅橡胶印膜材, 登士柏Jeltrate粉剂型藻酸盐印模材, 美国登士柏公司泽康氧化锆全瓷系统, 美国产Gingi-Pak排龈线。

1.3 操作步骤

(1) 常规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氧化锆全锆冠的基牙预备即咬面磨除1.0~1.5mm, 非咬面为1.0~1.2mm;全肩台宽度≥0.3mm, 深0.5~1mm, 为斜面浅凹形[1]。 (2) 若所选则的基牙是符合纳入标准的残根冠, 则先用高强度纤维桩恢复基牙外形后再进行全锆冠基牙预备; (3) 根据患者基牙龈沟的深度和颈缘大小来选择合适型号长短适中的排龈线进行排龈, 通常排2根排龈线, 制取阴模前拿出上面一根, 下面一根滞留于龈沟内带线取模, 取完模后再取出; (4) 用赛拉格硅橡胶印模材分两次制取工作模型; (5) 用藻酸盐印模材制取非工作印模并灌制超硬石膏模型; (6) 将制取的硅橡胶工作印模和非工作模型检查, 没发现纰漏, 选好牙色, 按设计要求填好设计单, 送制作中心制作氧化锆全锆修复体; (7) 修复体制作完成拿回来后, 约患者复诊, 试戴修复体并调改咬合适后, 再次送回制作中心抛光上釉, 待修复体再次返回后约患者复诊用光固化树脂粘结。

2 结果

2.1 修复成功的标准采用美国公共健康协会修复标准[2], 复诊时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 边缘密合度A级为不卡探针或虽卡探针但无可见间隙; (2) 冠的颜色A级为修复体与邻牙的颜色明暗度及透光性一致; (3) 颈缘染色A级为边缘无变色, 牙龈颜色与邻近组织相同; (4) 基牙牙周袋正常, 基本无松动; (5) 修复体无崩瓷或隐裂、折裂; (6) 修复体无脱落。

2.2 修复后1~2年检查结果见表1, 成功率达93.33%。

3 讨论

3.1 氧化锆全锆材料的特点

氧化锆对光线的通透性与真牙接近, 临床美学效果逼真, 基本能满足后牙色泽要求。国外有人[3]做过生物实验, 已经证明氧化锆不会引起细胞的转化, 生物相容性好, 未见引起基牙牙龈的黑线、红肿、出血, 我们用氧化锆全锆冠桥所修复的患者都对其临床修复效果感到满意。Fischer等[4]认为, 氧化锆跟氧化铝相比, 其机械力学参数更高, 能够制作6个单位以上桥体而未见折断。由于全锆冠为直接用车床切割在结晶炉里烧结而成, 不用上瓷, 硬度可达8.5, 接近蓝宝石的硬度, 基牙预备磨削程度稍小, 磨削后基牙龈距最低可达1MM, 可以不像其他种类的全瓷牙那样需要磨除2MM以上的颌面空间, 也不会像其他种类的烤瓷牙那样存在崩瓷现象。随访中未见有冠折裂, 桥体折断现象, 也未见修复体脱落。修复中我们有意识选择紧咬合、颌龈距较短的病例, 正是基于全锆修复体这种高强度的抗折裂特性。

3.2 失败病例分析

全锆冠的颜色由浸泡染色而成, 导致色泽比较单调, 需要特殊牙色的患者有时候难以满足, 从修复结果看, 60颗全锆冠中有56颗冠颜色达到A级, 有4颗牙冠颜色医师不甚满意, 因患者对于后牙颜色要求不高, 仍予以粘接。但在计算成功率时, 我们依然把这4颗冠颜色未达A级的算作失败病例, 所以成功率为:93.33%。

3.3 缺点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 从模型制取, 桩核形成, 全冠制作及粘结, 所用材料均依赖进口, 成本较高, 因此医师可选择的患者群相对较少。此外, 全锆修复体的硬度远远高于天然牙, 调磨后的锆面不易抛光, 而粗糙的咬合面对天然牙的磨耗很大, 因此调磨后的全锆修复体需要返回制作中心进行再次抛光上釉, 导致患者复诊次数增加, 对于外地患者甚是不便。在牙齿制备过程中, 较之金属全冠的厚度, 全锆冠要求稍多, 因而磨除牙体组织的量稍大, 年轻恒牙由于髓角较高, 制备过程中易致牙髓暴露的, 临床牙冠短小而导致制备后固位形和抗力形者不足的, 对合牙伸长超过2mm而无法调末或矫正的, 有磨牙症或紧咬合的, 都不宜采用此种修复。因此, 氧化锆全锆冠桥修复虽然是一种比较好的牙列缺损的固定修复方法, 但在病例的选择上应该慎重些。

摘要:目的 探讨氧化锆全锆冠桥在12颗后牙缺失固定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7例单个或2个后牙缺失患者共进行60颗氧化锆全锆冠桥的固定修复并观察12年。结果 除1例 (4单位桥) 在冠颜色方面让医师不甚满意外, 其余修复体修复效果良好, 在边缘密合度、冠染色、基牙牙周袋方面均达A级, 修复体未见脱落及松动, 成功率达93.33%。结论 氧化锆全冠桥可用于12颗后牙缺失的35单位的固定桥修复, 效果良好。

关键词:氧化锆,牙列缺损,固定修复

参考文献

[1]翁维民, 李莹, 张富强.牙体形态制备时Cerec全瓷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 2008, 17 (3) :293-296.

[2]Fokkinga WA, Le Bell AM, Kreulen CM, et al.Ex vivo fracture resid-tance of direct resin composite crows with and without posts on maxillary premolars[J].Int Endod J, 2005, 38 (4) :230-237.

[3]Covacci V, Bruzzese N, Maccauro G, et al.In vitro evaluation of the mutagenic and carcinogenic power of high purity zirconia ceramic[J].Biomaterials, 1999, 20 (4) :371-376.

心肌桥的临床特点分析 篇7

关键词:CT冠状动脉成像,心肌桥,诊断

心肌桥属于冠状动脉一种先天性的变异,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通常若冠状动脉或者冠状动脉的分支某一节段在心肌纤维内走行, 那么这一节段的冠状动脉上覆盖的心肌束即心肌桥。心肌桥虽然属于良性病变, 然而却能导致典型心绞痛, 引发猝死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因而备受重视[1]。我院在临床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诊断, 现将诊断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间进行的90例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病例, 男48例, 女42例, 年龄分布在27~76岁, 平均年龄为49.6岁。入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症状, 其中患有典型性心绞痛的患者为21例。

1.2 诊断方法

使用美国GE 64排128层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 患者取仰卧姿势, 腿部先进入, 心电信号连接完毕后, 令患者轻度吸气, 然后闭气进行扫描。在扫描前, 患者的心率应维持低于65次/分钟, 若患者在静处时心率仍高于70次/分钟, 则可予以倍他乐克口服50~100mg, 服药半小时后进行扫描。扫描时间约在4~9s, 球管旋转一圈的时间为0.35s, 扫描范围选取在主动脉的根部, 使用高压双筒注射器通过患者肘部静脉, 以5m L/s的速度注入欧乃派克 (350mg/m L) 20m L, 经4~5s延迟之后, 进行12次同层扫描, 每2s进行1次扫描, 将横断面的图像左冠开口位置作为扫描区, 测量时间-密度曲线, 取得峰值时间后, 再加扫描冠状动脉的延迟时间4~6s, 再以同样的速率注射65m L欧乃派克, 扫描气管隆突以下到膈下2cm处[2]。

扫描结束后, 需要进行图像后期处理并分析。使用AW4.4工作站的分析软件做三维重建、曲面重建冠状动脉探针及最大密度投影等处理分析, 直观真实地将患者冠状动脉的情况显示出来。

2 结果

本次入选的90例患者确诊心肌桥的为21例, 检出率达到23.3%。共计检出32处心肌桥。其中48例男性患者中检出11例, 42例女性患者中检出10例;高血压患者为27例, 检出心肌桥8例, 患有心绞痛或心前区不适的患者为39例, 检出心肌桥7例,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为56例, 检出心肌桥16例, 详见表1。

此外, 检出位于左前降支的为9例, 其中近端冠状动脉发现粥样斑块者为3例, 位于左边缘支的为6例, 其中近端冠状动脉发现粥样斑块者为4例, 位于左对角支的为6例, 近端冠状动脉发现粥样斑块者为2例。心肌桥的狭窄程度可分为轻度, 即狭窄程度低于50%;中度, 即狭窄程度在50%~75%;重度, 即狭窄程度高于75%, 经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确诊患者狭窄心肌桥的厚度和长度关系。详见表2。

3 讨论

通常, 正常的冠状动脉及分支应位于心外膜下, 走行于结缔组织之中, 若某段冠状动脉发现走行在心肌内, 覆盖在心肌纤维之下, 那么该心肌束即心肌桥, 心肌桥下方的冠状动脉即壁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的原因暂时未有明确解释, 属于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变异, 一种较为接近的说法为, 当胚胎发育的过程中, 冠状动脉的原始小梁动脉网未成功外移, 就容易出现浅层心肌覆盖了走行中的冠动脉或者冠动脉的分支某段现象, 使用传统方法容易漏诊有很多病例被漏诊, 这与心肌桥的厚度及长度有关, 且临床表现也多有不同。心肌桥根据其厚度可分为纵深型、浅表型两种。纵深型即冠状动脉于心肌位置较深处走行, 容易压迫血管, 尤其容易扭曲左前降支血管, 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或不顺畅, 引发各种心血管类疾病, 此类情况容易导致心收缩期的血流量减少, 还容易影响舒张期的早中阶段血流量, 使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量明显减少。而浅表型则为冠状动脉走行位置在心肌内较浅处, 通常厚度低于2mm, 对冠状动脉的压迫较轻, 未有明显的心肌缺血现象, 不具备临床症状, 极容易漏诊[3]。

此外, 壁冠状动脉容易出现粥样硬化或痉挛, 并由此引发斑块破裂, 导致出血或形成血栓, 从而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轻度狭窄的病例往往未见临床症状, 且该类病例青壮年居多, 日常表现未有异常, 容易漏诊。此外, 即使是纵深型或中度、深度狭窄的病例, 因临床症状与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相类似, 容易误诊, 延误病情[4]。

在使用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之前, 传统的诊断手段为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与其相比, 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能力, 并利用工作站软件辅助处理图像, 通过对冠状动脉与心肌之间的关系直接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而不是传统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仅能依靠管腔受压的情况进行间接诊断, 尤其对于浅表型及轻度狭窄的病例, 确诊率明显比传统技术有大幅度提高, 并且能够清晰观察钙斑等病变, 且费用低廉, 适合临床作为体检或筛查方式, 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姜铁民, 李学文, 赵季红,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肌桥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9, 25 (2) :128-131.

[2]叶新和, 杨承建, 徐欣.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 30 (1) :179-181.

[3]张鹏, 刘禄明, 田英军,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2) :155-158.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 篇8

【关键词】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析

心肌炎是指心肌本身的炎症病变,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的症状轻重不一,病情严重程度不等,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猝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和)心力衰竭,导致急性期死亡[1]。报告如下。我科于2008年11月~2011年12月收治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总结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10岁~64岁,平均28.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提出的成人急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其中44例起病时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9例有过度劳累史,10例再次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度疲劳而反复发作;主要症状:胸闷、憋气34例、心悸55例、晕厥6例、胸痛45例,合并症:心原性休克2例、心律失常17例、阿斯综合征3例、急性左心衰7例、4例合并急性心包炎、1例同时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1.2 治疗 (1)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护,严格卧床休息,急性期卧床不应少于3个月,吸氧,改善心肌代谢如丹参注射液、万冬氨酸钾镁液、1,6二磷酸果糖5g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辅酶A 100 u,三磷酸腺苷20 mg,肌苷200 mg,维生素C 4-6g,维生素B6 0.1 g静滴,每日1次,一般用1~2周,饮食要以含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为主;(2)抗感染治疗:抗菌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常规应用青霉素1~2周。联合抗病毒治疗,三氮唑核苷10~15 mg/kg?d,分2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干扰素15~25万U肌内注射,1次/d,5~10 d为1个疗程,隔2~3 d后可重复1个疗程;(3)调节免疫治疗,胸腺肽10mg或0.1mg/kg,肌内注射1次/d,15~30次为1个疗程。注射前先以10倍稀释作皮肤试验;(4)心力衰竭患者静脉滴注硝普钠,联用地高辛、利尿剂,并给予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d,倍他乐克25-50mg口服,2次/d;(5)如有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为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好转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减少,心电图反复或无变化为无效。

2 结果

80例患者中治愈65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为95%,无效2例,死亡2例。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阿斯综合征。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侵犯心肌以及心肌内小血管损伤,在心肌细胞内复制而导致心肌溶解并由此诱发一系列心肌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典型改变是以心肌间质增生、水肿及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由于累及心肌组织的广泛性及严重程度不同,轻者可无自觉症状,重症者则起病急骤,呈暴发型,甚至发生猝死。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必须具备以下几点:(1)有胸闷、心悸、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心脏明显受损的表现,心肌酶均明显升高,无酶峰变化,肌钙蛋白T明显升高,c-TnT不仅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有重要价值,而且它的持续增高对判断病毒性心肌炎是否演变成扩张型心肌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心电图上有ST-T改变与异位心律或传导阻滞等心肌病变的证据;(2)病毒感染的证据:①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或流感症状,发生后不久出现心脏症状或心电图变化。②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测定阳性结果。如IgM≥1:320。③咽、肛门病毒分离,如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但其意义须与阳性中和抗体测定结果相结合。④用聚合酶链反应法从粪便、血清或心肌组织中检出病毒RNA。⑤心肌活检,从心肌组织中检测到病毒RNA。从本组资料分析,该病中青年人多见,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且多在1周内出现心脏表现,与一般病毒性心肌炎通常在感染2~3周出现心脏表现不同[3]。说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故对上感或腹泻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心脏症状者更应重视,及早检查确诊,及早积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亦无特异性。本组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休息、改善心肌代谢、清除氧自由基、抗病毒抗炎、抗心律失常、应用免疫调节剂及对症支持治疗。应用能量合剂、极化液、大量Vit C,可抑制游离脂肪酸及氧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利用有限的氧,产生更多ATP,保护心肌功能,增加心脏收缩力[4]。对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频发性、多源性室性早搏,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易引起患者猝死,需积极抢救治疗[5]。总之,早期、及時的诊断以及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是提高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治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1-342.

[2]杨英珍,王齐冰.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治的一些见解[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3):129-130.

[3]李从蓉,徐宏清.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96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79-80.

[4]杨英珍,病毒性心肌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2-304.

[5]丰淑,病毒性心肌5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5):383

上一篇:捕获运动瞬间的精彩下一篇:气液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