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特点处理

2024-07-27

临床特点处理(共12篇)

临床特点处理 篇1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位居全球肿瘤发病率和癌症病死率的第2位。我国高龄胃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为了解高龄胃癌的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的处理要点, 笔者对我院2001年8月-2005年12月经手术确诊、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高龄 (≥70岁) 胃癌患者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8例, 男86例, 女42例。年龄70~88岁, 中位年龄78岁。

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饱胀89例 (69.5%%) , 返酸、嗳气88例 (68.8%) , 消瘦乏力79例 (61.7%) , 上腹部疼痛75例 (58.6%) , 呕血、黑便58例 (45.3%) , 贫血51例 (39.8%) , 恶心、呕吐44例 (34.4%) , 吞咽困难24例 (18.8%) , 腹部包块18例 (14.1%) 。

1.3 肿瘤部位

肿瘤位于胃窦部47例 (36.7%) , 胃底贲门部52例 (40.6%) , 胃体部18例 (14.1%) , 全胃弥漫型11例 (8.6%) 。

1.4 病理特征

大体生长方式:肿瘤呈膨胀型生长18例 (14.1%) ,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110例 (85.9%) ;组织学分型:高分化腺癌26例 (20.3%) , 中分化腺癌59例 (46.1%) , 低分化腺癌21例 (16.4%) , 未分化癌3例 (2.3%) , 黏液腺癌9例 (7.0%) , 印戒细胞癌10例 (7.9%) 。

1.5 术前并存疾病及处理

术前对每位患者进行综合评价, 以全面检查了解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充分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128例患者中, 合并有其他疾病82例 (64.1%) , 其中合并≥2种疾病24例 (18.6%) ;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26例 (20.3%) , 术前均予以纠正;高血压病31例 (24.2%) , 应用降压药物1周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50/100mm Hg (1mm Hg=0.133kPa) 以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17例 (13.3%) , 在专科医师的建议指导下予保护心肌功能、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肌代谢等相应处理, 6个月内有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患者列为手术禁忌;糖尿病22例 (17.2%) , 术前控制血糖在6.1~8.9mmol/L, 尿糖 (-~+) , 尿酮体阴性稳定1周, 术前3d开始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18例 (14.1%) , 给予抗炎、改善通气功能及冠脉血流等治疗, 并术前嘱患者进行肺功能锻炼、鼓励其正确咳嗽、咳痰, 并指导其增加肺活量的练习;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25例 (19.5%) , 予术前纠正营养状况, 必要时输注白蛋白及血浆纠正低蛋白血症, 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状况。

1.6 术中处理

全组病例均行限期手术治疗, 根治性切除74例 (57.8%) , 其中近端胃大部分切除35例, 全胃切除15例, 远端胃大部分切除22例, 联合脏器 (脾脏、胰尾或横结肠) 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32例 (25%) ;肿瘤无法切除行造瘘、剖腹探查等其他手术22例 (17.2%)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

1.7 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所有患者术后行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生命体征、胸部X线片等。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周内出现并发症31例, 发生率为24.2%。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裂开8例, 经再次手术缝合及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后切口愈合;切口感染、脂肪液化14例,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或切口脓性分泌物诊断, 经抗感染和局部引流换药后治愈;吻合口瘘2例, 根据胃肠造影或口服美蓝证实, 嘱患者禁食, 给予静脉结合肠道持续营养支持直至瘘口愈合;肺部感染17例, 根据X线胸片及痰培养结果诊断, 经雾化吸入、促排痰和选用敏感抗生素后均痊愈;胸腔积液3例, 经胸腔B型超声、胸部X线片以及诊断性穿刺明确, 经胸腔穿刺抽液等治疗后治愈。死亡4例, 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2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脑血管意外1例。

1.8 预后

自手术之日起至2008年8月为随访时间, 随访109例, 失访19例, 随访率为85.2%。随访时间6~84个月。经统计, 1年生存率为77.1% (84/109) , 3年生存率为46.8% (51/109) , 5年生存率为15.6% (17/109) 。

2 讨 论

由于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老年患者胃癌发现率日益升高。由于机体组织、细胞形态和重要脏器功能不断退变, 老年患者免疫力、抗感染能力下降, 生理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逐渐减退, 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 再加上老年人机体反应差, 其常伴有心、肺、脑等器官并发症, 对手术耐受能力明显下降。各种合并症及手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着老年胃癌患者的预后[1]。

2.1 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

(1) 高龄胃癌患者中以男性多见。这可能与男性本身生物学特点和吸烟、嗜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与致癌物质接触机会多等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 首发症状以上腹部饱胀、疼痛为主, 伴有消瘦乏力、贫血、呕血黑便、返酸嗳气、恶心呕吐及吞咽困难等症状, 亦与老年人对痛觉敏感度下降及肿瘤生长速度相对缓慢有关。早期症状容易被忽略, 以致延误诊断和治疗[2]。 (3) 从组织学看, 人类胃黏膜上皮退变及肠上皮化生随年龄的增长, 有从胃窦向贲门胃底方向发展的趋势, 病变部位的不同是否与此有关, 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此外胃癌患者年龄愈大其恶性度相对愈轻。 (4) 组织学类型以中分化腺癌多见。提示高龄胃癌细胞增殖及浸润能力较小, 恶性程度相对较低, 生长相对缓慢。 (5) 术前合并症和术后并发症较多。其原因是老年人全身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变, 机体代偿能力及应激创伤的能力下降, 因此加强高龄胃癌患者术前及术后处理尤为重要[3]。

2.2 手术治疗仍为首选

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治疗胃癌最有效的方法。高龄胃癌患者术前往往并存1种或多种疾病, 手术的危险性相应增加, 因而手术应在合理有效地评估与处理术前合并症, 使患者机体调整到最佳能耐受手术的状态, 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之后, 方可给予限期施行。合理有效的选择手术方式非常关键, 根治性切除是比较理想的胃癌手术方式, 此外还有姑息性手术切除、空肠造瘘、远端胃造瘘、联合性脏器切除等手术方式。充分了解患者具体的术中情况, 结合其术前合并症、营养状况及一般状况等, 做充分的手术评估之后才能作出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操作仔细, 术后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这样才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预后、寿命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4]。

2.3 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术后并发症是影响高龄胃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原因。由于高龄患者耐受麻醉和手术创伤的能力下降, 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易产生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因此, 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有重要意义。术后应尽早发现并发症的先兆, 特别是肺部感染, 尽早给予吸氧, 定期监测体温、定期翻身扣背、雾化吸入、合理有效的抗生素, 并鼓励患者咳嗽排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高龄患者存在贫血、低蛋白血症, 机体长期处于负氮平衡, 组织愈合能力差, 加上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反复咳嗽使腹腔压力增高, 因而容易导致切口裂开, 故对于合并有肺部疾患、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患者, 腹部切口常规使用减张缝线非常必要, 术后增加营养支持、补充热量、减轻腹腔压力过高等必不可少。本资料中发生吻合口瘘2例, 给予放置腹腔引流管, 取分泌物培养做药敏实验, 每天用甲硝唑及生理盐水低压力多次冲洗, 给予高热量的液体补充, 可使局部瘘口及感染得到控制, 若经过1周治疗未见好转, 应积极极寻找原因, 必要时结合引流管逆行造影观察是否引流管头部顶入吻合口内, 这时可拔出引流管约2cm, 再反复按上述办法冲洗, 吻合口也会得到愈合[5]。值得注意的是本组患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2例, 原因除了与患者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有重要关系之外, 考虑与术后患者的精神紧张焦虑、禁食补液监测、肿瘤负荷以及肿瘤本身造成的代谢混乱、血液凝度过高增加了心脏负荷等因素有关, 因此术后应该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测、禁食患者适当补液、充分的预防及治疗肺部感染、有效的镇静镇痛以及持续性低流量吸氧, 以利于防治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及恶化[6]。

近年来, 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 老年胃癌患者的手术指征逐步放宽, 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积极的手术治疗。总之, 笔者认为年龄不是一个影响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独立因素, 而术前合并症, 如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等可能是主要高危因素[7]。我国老年胃癌患者仍以中晚期居多, 术前合并症较多, 但是老年胃癌患者的癌活性稍低。了解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长期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胃癌, 高龄,术前合并症,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Max P, Freddie B, Ferlay J, 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02[J]Cline, 2005, 55 (2) :74-78.

[2]沈炜, 邵正才.老年人与中青年人胃癌临床特征比较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08, 23 (1) :59-60.

[3]胡华华.青年人胃癌与老年人胃癌的内镜及临床特点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18) :2204-2205.

[4]郭志义, 胡阳, 庞明辉, 等.高龄胃癌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及营养支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3) :154-156.

[5]Orsenigo E, Tomajier V, Palo SD, et al.Impact of age on postoperative outcomes in1118gastric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treatment[J].Gastric Cancer, 2007, 10:39-41.

[6]吕荣林, 赵荣飞, 胡浩.高龄胃癌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28 (3) :489.

[7]Kun Isaki C, Akiyam H, Nomum M, et al.Comparison of surgical outcomes of gastric cancer in elderly and middle-aged patients[J].Am J Surg, 2006, 19 (2) :216-220.

临床特点处理 篇2

现今瓶装净水市面上销售的多火爆呀,夏季销量是其他季节的数十倍。这些矿泉水都是使用那些设备进行处理的呢?告诉你多数使用的都是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反渗透技术不只是用于饮用水的处理,还应用于工业的发展,医疗的发展。

那么净水设备都有哪些特点呢?

1.一般净水设备可以直接处理市政提供的水源,水处理不用添加任何添加剂。

2.操作的水源可在常温下进行,可以直接分离水中的杂质。

3.工作效率一定要高,使用寿命要长,还要节省成本。

4.采用现今的智能技术,实现操作一体化,减少劳动力。

猪口蹄疫临床处理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猪口蹄疫;临床;防治措施

1.发病特点

猪口蹄疫主要发生在集中饲养的猪场或生猪仓库,分散饲养的猪较少发生。该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秋末冬春为常发季节,在亚洲地区特别明显。此种情况的存在似乎进一步验证了FMD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即环境温度发生剧变、曾受疑似猪流感(俗称高热病)、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等其他病类波及的猪群,其群体免疫功能大受损伤,尤其是仍未引起学界及业界普遍重视的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免疫功能的损伤,可能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总体免疫功能,因而使动物群体对FMDV更为易感。

另一方面,似乎也可部分说明动物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完整的重要性。即使有些地区已按规程要求对猪群做了2~3次对应型号的疫苗接种,但仍无法抵御FMD的入侵。病猪肉及其制品的调运,或饲喂未经煮沸的泔水,常成为另一个地区暴发该病的重要原因。生猪的流动、污染的车船、饲养管理用具以及人员都是该病重要的传播媒介。该病的流行猛烈,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使全群猪发病,并很快传播到周围猪场,发病率高,但死亡率较低,一般在5%左右。

2.猪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临床特征,以蹄部发生水泡和糜烂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减食或不食。蹄冠、趾间、蹄蹱等部位出现发红、微热,触摸时表现敏感,不久患部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出血性糜烂,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炎症向深部发展,侵害蹄叶,甚至造成蹄匣脱落,病肢不能着地,病猪不愿走动,常卧地不起。强迫行走时,严重跛行,蹄部流血。大多数受FMDV感染的中大猪,一般表现为嘴唇、鼻镜、蹄及哺乳母猪的乳房等部位发生水泡,并有溃烂,蹄匣脱落等常见症状,严重影响动物的站立、行走、采食及饮水,并进一步造成消瘦乃至衰竭而死;严重的急性感染案例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发作而致猝死,除少数病畜鼻孔偶见白色乳状液体流出、蹄冠部呈透明状环带外,大多数病畜死前几乎无任何可视症状;剖检往往可见心室肌表面呈带环状坏死条纹,故被称作“虎纹斑”坏死,感染FMDV后,除哺乳期幼畜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发生大比例猝死(病死率可达60%~80%)外,生长育肥期的猪发生疑似心肌炎猝死的案例似有日渐增加趋势。近几年在猪口蹄疫暴发的初期也有急性死亡的病例,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仔猪尤其是哺乳期仔猪被感染后出现水疱症状不明显,但因发生心肌炎和胃肠炎,可在短期内迅速死亡,致死率高达80%以上,给猪场造成重大损失。

3.防治措施

3.1预防措施

3.1.1做好免疫接种

健康猪群按照季节每隔90~180d(秋冬季节隔90d,春夏季节可以隔120~180d)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FMD疫病高发区尽量使用口蹄疫O型浓缩灭活苗。(1)后备母猪配种前接种4~5ml/头,产前30d接种4~5ml/头。(2)经产母猪产前30d接种4~5ml/头,产前10d再次接种1次4~5ml/头。(3)公猪每90d1次,每次接种4~5ml/头。(4)仔猪出生后70d左右接种2ml/头,仔猪出生后100d加强接种2~3ml/头。(5)对已经发病的猪群做好被动免疫,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有效降低口蹄疫病毒的感染率,可以根据猪群体重的大小,注射耐受过口蹄疫健康猪的血清,每头用3~15ml,有较好的效果;也可以在饲料中加入花青素和维生素等饲喂,加强机体抵抗力。

3.1.2做好日常预防工作

(1)猪场应保证生产区与外界环境有良好的隔离措施,做好猪场废物、污水处理和灭蝇、灭鼠等工作。严禁外人及车辆进入猪场生产区。购买猪的人员及车辆必须严格消毒2次后才能进入装猪台装猪,装猪台必须安放在猪场外面,由场部人员负责将猪赶到装猪台交给销售人员,销售猪只人员必须是本场后勤工作者,生产区人员不能参与,而且卖完猪后必须严格消毒后,方可离开。

(2)在猪场工作的所有员工,要遵守自身防疫制度,不得到外面的市场买畜类食品猪、牛、羊肉,不到疫区做事,不到猪场外帮别人诊疗动物疫病。如休假或到远程地方,回来后必须隔离2d或用消毒水冲凉后才能进入生产区工作。

(3)平时做好消毒工作,强化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源,猪场应高度重视消毒工作,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和杀灭传染源的有效措施。目前对猪口蹄疫敏感的消毒药如活性氯或醛类消毒药复合醛、安灭杀、戊二醛等。使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稀释,定期对生活管理区、猪舍内外环境,包括栏舍、工具、装猪台、污水沟、储水池等场所进行严格消毒,工具应严格冲洗干净后再消毒。

3.2做好鉴别诊断

临床上经常有人将同样具有较强传播特征的“水泡病”误做FMD,平时要做好鉴别诊断工作。如果猪群发生了尚未确诊的疑似FMD的症状,对疑似发病猪群的临床处理方案,从减少损失的角度出发应做如下处理:(1)隔离疑似病猪,减少传播机会。(2)保持猪舍通风、干燥(舍内相对湿度最好保持65%以下,产房、保育舍可用烧火盆的土办法来升温驱湿)、温暖(最好昼夜保持25oC以上)。(3)用真正有效的消毒药加强消毒,但以不增加舍内湿度为原则。(4)在饲料中添加确具免疫调节功能的添加剂和复合维生素,以加快机体恢复。

3.3治疗方法

发病的猪场要严格按照传染病的处理原则,执行严格的封锁措施,并及时向上级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汇报。同时做好以下措施。

3.3.1封锁猪场

全群使用1%~3%的过氧乙酸带猪消毒,猪栏内用戊二醛消毒,2~3次/d。

3.3.2控制继发感染

全群用阿莫西林500g+黄芪多糖1kg或花青素1kg拌料饲喂,同时饮水预防,以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其他继发感染的控制(1)继发心肌炎的可用复方清开灵+VC+ATP肌注控(下转第17页)(上接第13页)制;(2)继发肺炎的可用双黄连+头孢类抗生素控制;(3)其他细菌性继发感染可用头孢他啶+恩诺沙星控制。

3.3.3做好皮肤外伤和关节疼痛的治療

用10%氯霉素或2%碘酒消毒破溃的水泡,用正红花油涂擦患病猪只的脚部关节和蹄部关节,对缓解病猪疼痛促进康复有较好的效果;用1%过氧乙酸擦洗母猪乳房,再外用红霉素软膏,用于口蹄疫母猪乳房糜烂。

4.结论

临床特点处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3 年5 月至2015 年2 月收治的28 例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为研究对象, 将其作为观察组, 初产妇13 例, 经产妇15 例, 年龄在20 至36 岁间, 平均年龄 (26.9±4.3) 岁。出血原因:1 例羊水栓塞、1 例子宫破裂、6 例前置胎盘、3 例胎盘早剥、17 例子宫收缩乏力。选取同期收治的28 例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 初产妇12 例, 经产妇16 例, 年龄在21 至36 岁间, 平均年龄 (26.2±4.5) 岁。

1.2 患者的临床特征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失血量大, 且呼吸频率、脉搏加快 (不同程度) , 血压降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意识障碍等。

1.3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产妇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进行观察。

1.4抗休克治疗方法①吸氧。及时给予吸氧, 产妇氧分压需高于60 mm Hg, 促使缺氧症状改善。②静脉点滴。选取合适静脉通道, 为产妇给予静脉点滴, 使产妇微循环得以改善, 对血容量进行补充。必要时, 需经静脉切开手段, 对平衡盐溶液进行补充, 要控制补充速度。③若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后, 未能够取得理想的止血效果, 则需实施血小板补充与输血操作, 还要注重对纤维单位进行补充。④针对急性大出血病例, 患者需接受大出血治疗, 对胶体液、晶体进行补充, 胶体液量要少于晶体液量, 预防体液分离现象的发生。⑤尽早清除胎盘残留组织, 修复软产道裂伤, 可利用双手按摩患者子宫, 并给予缩宫素, 使出血量减少。

1.5观察指标观察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急救效果, 将其实验室指标与正常产妇进行对比。

1.6 统计学分析收集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病例的临床资料, 经统计软件SPSS 19.0 分析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表检验, P<0.05 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室指标分析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正常产妇相较均有显著差异,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如表1 所示。

2.2 患者急救效果分析急救后的尿量、脉搏、平均动脉压、收缩压与急救前相比均明显改善,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病情危急, 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会下降, 血压也会降低, 因血小板消耗量太大, 相应计数值也会降低, 伴随失血时间延长, 血液粘稠度会逐渐增加, 导致血红蛋白值上升的现象发生[2]。这类患者需要尽早采取抢救措施, 对失血、休克程度做出合理判断, 了解出血的具体原因。

在急救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尿量、血压、脉搏、呼吸等指标, 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3]。在止血期间, 还需给予流体复苏, 快速、大量补液, 有利于促进血容量恢复。值得注意的是, 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出血原因, 选取合理的抢救措施, 不能盲目保宫, 例如在抢救过程中, 羊水栓塞病例已经发生弥散性血管凝血, 针对这种情况, 需行子宫全切术治疗, 否则会导致病情延误, 对产妇生命构成威胁[4]。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所有产妇经抢救后, 脉搏、平均动脉压、收缩压等指标均明显改善, 这表明尽早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 可挽救产妇生命, 提高抢救成功率。临床可采取措施, 预防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产前可对产妇凝血功能进行检查, 对催产素科学、合理应用, 胎儿娩出后, 需检查产妇软产道, 针对高危产妇, 要提前进行预防, 降低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病例病情非常严重, 在实施急救操作时, 要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迅速判断产妇出血原因, 选用针对性的止血措施, 提高急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急救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28例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的临床资料, 将其作为观察组, 明确患者的临床特征, 并采取急救处理措施, 分析急救处理效果, 选取同期收治的28例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 参与本次研究。结果 1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小于对照组,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急救后的尿量、脉搏、平均动脉压、收缩压与急救前相比有较大差异, 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病例在急救过程中, 要做好体征监测工作, 及时找出出血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产科失血性休克,临床特点,急救处理

参考文献

[1]施国凤.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69例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6 (22) :87-88.

[2]蔡佳, 李玟端.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5) :12-13.

[3]刁素.关于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69例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32) :38, 57.

临床特点处理 篇5

为加强对临床“危急值”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向临床科室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在我院制定的《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完善,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是指检验、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出现这种检验、检查结果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边缘,临床医生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数值称为危急值,危急值也称为紧急值或警告值。

二、各医技科室(医学影像科、超声科、心电图室、内镜室等)全体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危急值项目的“危急值”范围及其临床意义,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急值”,在确认仪器设备正常,经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复核后,立即电话报告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在《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中详细做好相关记录。

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确保医疗安全。

四、医技科室和各临床科室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报告情况。记录内容如下:

医技科室:检验(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门诊号、收样时间、检验(检查)项目及结果、电话报告时间(具体到分)、接电话人姓名、报告者签名、复检者签名、备注等。

临床科室:日期、接电话时间(具体到分)、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门诊号、检验(检查)项目及结果、医技科室报告人姓名、接电话者签名、汇报医生时间、处理时间、处理医生签名、处理结果等。

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五、具体操作程序:

(一)“危急值”发现、确认、复检、报告。

(1)检验科、超声科、病理科、心功能室、放射科、CT及核磁共振室、内镜室等工作人员应对检验检查结果进行认真核查,及时发现“危急值”。

(2)发现检验检查结果符合危急值报告范围时,检验检查人员应立即确认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检验检查过程是否符合操作规范,操作是否正确,质控是否在控;相关信息(包括患者姓名、科室、住院/门诊号、诊断、标本、检测检查项目等)是否有误,仪器传输是否有误;检测的原始标本采集是否合格且储存条件、储存时间是否正确。

(3)在确认检验检查过程中各环节无异常,检测检查系统处于正常状态后,对检验标本若室内质控在控情况下,应对检验标本进行复检,必要时须重新采集标本。

(4)对检验标本复检结果无误后或非检验项目的危急值报告,实行双人双签字确认,立刻通过电话报告患者就诊科室的相关人员。若化验检查结果出具时间非门诊上班时间,应通知对应病区值班医生,单独门诊科室应及时通知急诊科(电话:7165120、7168111)。

并将“危急值”项目处加盖“危急值”提示章,报告单上标注“已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利用信息报告系统报告“危急值”。检验科、病理科应妥善保留标本以便备查。

(二)危急值报告流程

医疗机构指定本医疗机构门诊、急诊、住院、体检患者检验检查项目“危急值”报告流程。

(1)门、急诊患者危急值报告流程

a、门、急诊在接到“危急值”报告时,报告接收人应当复读、确认危急值结果,并在《危急值结果报告登记本》上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危急值项目名称及结果、报告人姓名、报告时间(精确到分钟)、接听电话人员签字、处理时间(精确到分钟)、处理医生签字及处理结果等。

b、报告接收人应在发现危急值(5分钟内)通知该患者的接诊医师。

c、接诊医师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在5分钟内通知患者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患者时,应及时向门诊部报告(值班期间应向医院总值班报告)。必要时门诊部或医院总值班应帮助寻找该患者,并负责跟踪落实。

d、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合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时,应立即与检验或检查科室沟通,决定是否重新采集标本送检或进行复查,对于需要复检的项目,尽快安排复检;如检查结果与病情相符或对复查结果无异议,接诊医师应立即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e、接诊医师应将对“危急值”报告的处理过程记录到门诊病历中。“危急值”报告接收人员负责跟踪落实,并做好相应登记。

(2)住院患者危急值报告流程

a、临床科室接收到“危急值”报告后,报告接收人应当复读、确认危急值结果,并在《危急值结果报告登记本》上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危急值项目名称及结果、报告人姓名、报告时间(精确到分钟)、接听电话人员签字、处理时间(精确到分钟)、处理医生签字、主管医生签字及处理结果等。

b、报告接收人应在5分钟内通知该患者的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主管医生上班时间通知主管医生,非上班时间通知值班医生)。

c、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在接收到“危急值”报告后,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符合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时,应立即与检验或检查科室沟通后,决定是否重新留取标本送检或进行复查,若需要复检应尽快安排复检;如检查结果与病情相符或对复查结果无异议,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应在10分钟内查看患者,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d、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应在处置结束6小时内将对“危急值”报告的处理过程记录到病程记录中(危急值接收时间、名称、结果、处理内容等)。“危急值”报告接收人负责跟踪落实,并做好相应登记。

(3)体检中心危急值处理流程

a、体检科在接到“危急值”报告时,报告接收人应当复读、确认危急值结果,并在《危急值结果报告登记本》上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危急值项目名称及结果、报告人姓名、报告时间(精确到分钟)、接听电话人员签字、处理时间(精确到分钟)、处理医生签字、主管医生签字及处理结果等。

b、报告接收人应在5分钟内通知患者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并帮助体检者联系合适的医生,医生在了解情况后应先行给予该病人必要的诊治。体检科负责跟踪落实并做好相应记录。
c、非正常上班时间,如报告方发现体检中心体检者的危急值,应及时通知急诊科(电话:7165120、7168111)。按门诊患者危急值处理流程妥善安排。
(4)转科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医技科室发现危急值后,如果向原科室报告确认病人已经转入其他科室治疗的,医技科室要及时追踪病人并将危急值报告给转入的科室,转入科室详细记录病人的危急值信息,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必要时要与原科室主管医生(或科主任)会诊制订治疗方案。

六、“危急值”报告涉及所有门、急诊及病区病人,重点对象是急诊科、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各医技科室在对病人检查过程中发现急、危、重病人出现危急症状应立即启动急诊急救应急预案,并与临床医生、护士联系,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七、“危急值”报告作为科室管理评价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医务科及相关职能科室对各临床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提出“危急值”报告制度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
八、临床、医技科室要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与“危急值”范围和报告程序。科室要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情况,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九、危急值项目和范围的修订或新增

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项目和范围的修订或新增的制度和程序。

(1)临床科室拟修订“危急值”项目和范围或申请新增“危急值”项目,按照规定程序向医务部门提出申请。

(2)医务科及相关职能科室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和检验、检查科室研究讨论,形成一致意见。

(3)拟修订或新增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要在全院范围内公开。

十、危急值的项目及报告范围(见附件)

一、本次修改危急值项目

放射科项目:

原项目:一侧肺不张

修改为:小儿一侧肺不张

二、本次新增危急值项目

放射科项目:

较严重的食管、支气管瘘

自发性食管破裂

附件2:

放射科危急值

1、小儿一侧肺不张;

2、气管、支气管异物;

3、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大于50%以上);

4、急性肺水肿;

5、食道异物;

6、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包括肠套叠);

7、外伤性膈疝;

8、严重骨关节创伤:①脊柱骨折伴脊柱长轴成角畸形、椎体粉碎性骨折;②多发肋骨骨折伴肺挫裂伤及或液气胸;③严重骨盆骨折。

9、较严重的食管、支气管瘘;

10、自发性食管破裂;

附件3:

Ⅰ.危急值报告流程

发现检验、检查结果符合“危急值”报告范围

检查仪器设备、操作流程、相关信息等是否有误

对检验标本进行复检

确认无误双人双签字确认

报告患者就诊科室的相关人员(通常是电话)并专册登记

“危急值”检验、检查报告发放(标注已通知并加盖“危急值”提示章)

Ⅱ.病房、门急诊危急值处理流程

病区、门急诊医生、护士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复读、确认,及时将结果记录在危急值登记本上

确认该结果是否与临床病情相符合

与临床相符时

与临床不符合时

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应在10分钟内查看患者,必要时及时上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复 检

主管医师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或门诊

肛瘘内口处理的临床探讨 篇6

肛瘘是肛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1975年全国肛肠外科会议制定了统一标准分类法,以外括约肌深部为标志,将瘘管经过此线以上称为高位肛瘘。一直以来,彻底清除原发病感染灶和保护肛门功能被看作是高位肛瘘的治疗中并重的问题。现将高位肛瘘内口的现代研究及手术方式的临床进展综述如下。

肛瘘内口问题

按照肛周的解剖位置,Eisenhammer指出肛周感染的原发性脓肿是在括约肌肌间隙内。但据临床统计,括约肌肌间脓肿发生率比Eisenhammer所报道的90%小得多。Goligher检查了29例高位复杂性肛瘘与肛隐窝的关系,结果仅有5例与肛隐窝相通,因此他认为Eisenhammer的理论对于多数肛瘘患者不适用[1]。

肛瘘内口的处理方式

临床中对于肛瘘内口的处理主要有切开或切除、缝合关闭内口及挂线疗法。

内口切开或切除:其治疗原则是切除或切开原发感染灶(内口),所不同的是对于管道的处理。切除内口、剔除瘘管。Eisenhammer推出内括约肌切开术,从肛内清除感染灶,进行肛内引流。切除内口、搔刮瘘管,1982年宇井根据其原理对Goligher法进行了改良,手术先采用Parks法,清除原发感染灶,然后将切口延长,开放肛门后间隙,暴露管道,搔刮或切除瘘管,开放创面。称为Goligher-宇井法。

封闭内口:①直肠内移动瓣修补内口:1902年,Noble首先报道了采用直肠内移动瓣修补术治疗直肠阴道瘘的方法,是修整内口后在内口上方设计一个黏膜瓣,下拉缝合,从而关闭了瘘管与肠道的交通,并将瘘管搔刮引流,逐渐愈合。②缝合修补内口:该术式清除原发感染灶,剔除瘘管后将内口部位缝合,瘘管旷置或全层缝合。杨学联对高位瘘管采用低位部分切开,高位部分挂线,并且由创口最上部分的黏膜创面边缘进针,向外作U型间断缝合至肛门缘,全层缝合不留死腔。他认为该手术具有创伤小,一期治愈率高,患者痛苦小等优点。③解剖学切除术:高野正博在原Parks及隅越术式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其保留肛门括约肌的肛瘘根治术,称之为肛瘘的解剖学根治术。应用解剖学原理清除内口及原发感染灶,在不损伤括约肌的前提下切除瘘管,闭锁内口部分,开放拔管而形成的创面。张思奋等应用解剖学切除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内口处全层用可吸收缝线关闭缝合。

挂线疗法:①高位挂线术:手术方法就是将探针自外口探入,沿探针切开管壁,修剪并清除管壁及坏死组织。探针自内口处由肛内穿出,在探针的导引下将橡皮筋从内口贯穿肠壁而出,然后两断端以丝线扎紧。术后适时紧线。适用于内口明确且高于肛管直肠环的肛瘘。对于内口位置不明确者可用探针从管腔探人至瘘管的盲端,人为插穿直肠壁系挂橡皮筋挂线。②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手术要点是肛瘘内口予以切开,并将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的管道切开,以上的管道用橡皮筋挂线。主要适用于高位肛瘘,内口位置在肛直环以下。70年代将开放的瘘管创面部分缝合,此法对于缩短疗程、保持肛门形态、保护肛门功能有很大作用。曹吉勋还推出适用于马蹄形肛瘘的管道切开缝合内口挂线引流术,手术要点是找准内口、瘘管的走向与支管,将内口及主管道行切开挂线式引流,支管部分予以切开并搔刮坏死组织、切除管壁后,做全层缝合。该法通过缝合对于缩短疗程,维护肛门的正常形态与功能起重要作用。③内口切开,药线引流术:适用于治疗复杂性肛瘘伴有支管较多者。手术要点是找到内口后,切开内口及部分内括约肌及外括约肌皮下部,清除原发感染灶。对于下段瘘管或支管应用化腐生肌的中药线引流,这样更好的保持了肛门正常形态和功能。④隧道式拖線术:适用于单纯性肛瘘(低位或高位),手术要点是彻底清除原发内口后,将10股国产医用7号丝线引入主管道内,并于术后换药时用提脓祛腐药九一丹放在丝线上拖入瘘管内蚀管。⑤中位挂线法:中位挂线法,是对传统挂线方法的一种改良,这种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在瘘道顶端挂线,而勒割大量括约肌,导致肛门功能的损害。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初期,伤口较大,暂不紧线使得引流通畅,有利于顶端伤口的愈合;而到了后期,伤口逐渐缩小,引流欠畅,则又易形成新的管腔,而有了皮筋作引流,则可以克服这一弊端。最后待创面肉芽生长充实后予以紧线,勒割组织较少,也不会对肛门功能造成大的影响。这也是中位挂线的理论根据之所在。⑥立体挂线法:即在两个内口之间及下方内口与肛缘之间分别挂一线,紧线时,应先紧2个内口之间的线,即上方的线先紧,待此线脱落后再紧下方内口与外口之间的线。把握好紧线程序及时间可有效降低内口的位置,使2个内口在愈合的过程中转化为1个内口,高位复杂肛瘘转化为高位单纯性肛瘘,从而达到一次性治愈的目的,并且对肛门功能影响很小。

讨论

关于高位肛瘘的内口问题争议很多,但是临床上公认只有清除原发感染灶才是治疗肛瘘的关键。而高位肛瘘因其管道位置较深、走向不十分明确等,导致其治疗方法众多,名称繁杂,如分段开窗留桥搔刮切开挂线旷置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蹄铁型肛瘘经验,其实只不过是挂线疗法。所以如何根据不同的适应证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方式的规范化是目前临床上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需要制定出一套治疗高位肛瘘的规范化治疗程序,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 任东林,罗湛滨.解剖学肛瘘切除术结合挂线疗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36例[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3):229-231.

延期妊娠临床处理对策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94例延期妊娠作为试验组, 年龄22~38岁, 中位年龄28.3岁。同期将收治的89例正常足月妊娠的孕妇为对照组, 孕妇年龄23~35岁, 中位年龄29.1岁。纳入标准:2组孕妇平时月经规则, 早孕检查及产科检查符合孕周, 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无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 无妊娠合并糖尿病、肾病、心脏病等影响胎盘功能的疾病。

1.2 诊断标准

(1) 延期妊娠:孕周达41~41+6周。 (2) 羊水过少:①B型超声示羊水最大垂直深度≤2cm, ≤1cm为严重羊水过少;②羊水指数 (AFI) ≤8cm, ≤5cm为羊水过少绝对值;③破膜时羊水量<300ml。 (3) 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①妊娠晚期胎心听诊或宫缩间歇期听诊, 胎心率>160次/min或<120次/min 2次以上为胎心率异常;②胎心电子监护出现晚期减速、频发变异减速、无负荷试验 (NST) 胎心基线率异常、变异减少或消失, 无反应型;③羊水粪染Ⅱ~Ⅲ度。以上达到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胎儿窘迫[1,2]。

1.3 观察指标

2组孕妇入院后核实孕龄, 行常规产科检查、B型超声检查, 了解胎儿、羊水、胎盘成熟度, 超声测AFI, ≤5cm为绝对值, 各产程密切观察胎心、羊水性状、羊水量、注意产程进展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分娩方式

试验组阴道顺产49例占52.1%, 阴道助产9例 (其中, 胎头吸引术4例, 产钳术5例) 占9.6%, 药物助产8例占8.5%, 剖宫产28例占29.8%。对照组阴道顺产50例占56.2%, 阴道助产12例 (其中, 胎头吸引术5例, 产钳术7例) 占13.5%, 药物助产9例占10.1%, 剖宫产18例占20.2%。2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产前情况

2组胎盘Ⅲ级成熟率、羊水过少发生率、羊水Ⅱ~Ⅲ度污染率及胎心异常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延期妊娠与足月妊娠相比, 延期妊娠者羊水过少、污染、胎盘功能减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均显著增高, 给围生儿带来了不利影响, 同时阴道助产、剖宫产机会也增加[3]。

3.1 延期妊娠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由于延期妊娠易发生胎儿窘迫、羊水过少, 导致剖宫产率增高, 同时孕妇及医师都担心妊娠超过41周是否安全, 产科医师也意识到41孕周后未分娩为高风险状态而高度警惕, 并采取干预措施, 增加了引产及剖宫产干预的可能。有研究认为, 对延期妊娠的孕妇, 剖宫产率高于自然临产者[4]。应根据宫颈条件和孕周决定是否立即引产比较合理, 如果孕周刚满41周, 宫颈条件不成熟, 又无指征迫切需要立即终止妊娠时, 可严密观察下等待2~3d。

3.2 延期妊娠时胎盘与羊水的变化

延期妊娠胎盘过度成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足月妊娠。随着胎盘的过度成熟, 加之进一步胎盘老化、退行性变、广泛纤维化、钙化, 致胎盘功能低下。由于胎盘功能低下, 使羊膜和绒毛失去正常透析作用, 母婴间的水及溶质转换障碍, 形成羊水过少;此外, 因胎盘灌注量不足, 胎儿脱水, 羊水形成减少;也可因胎儿过熟, 其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的敏感性增高, 尿量减少而导致羊水过少。羊水过少与胎儿预后关系密切, 尤其是羊水过少伴有羊水粪染者更应该高度重视[4]。

3.3 延期妊娠对胎儿的影响

试验组胎心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胎盘功能低下和羊水过少, 导致母婴气体交换障碍, 胎儿血红蛋白氧饱和能力降低, 脐儿血氧饱和度下降;羊水过少其缓冲作用减弱, 宫缩时宫壁紧贴胎儿, 宫内压力直接作用于胎儿, 使胎儿脐带受压, 子宫胎盘循环血量下降, 胎儿与母体血气交换障碍, 造成胎儿缺氧及胎儿异常。

总之, 延期妊娠为正常足月妊娠向过期妊娠发展的过度时期, 此时胎盘功能逐渐下降, 羊水渐少, 胎儿高危程度逐渐增加, 应引起产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应予以严密观察, 适时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终止妊娠, 才能确保母婴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延期妊娠对母婴的影响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将94例延期妊娠孕妇作为试验组, 将同期收治的89例正常足月妊娠者作为对照组, 并比较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试验组阴道顺产49例占52.1%, 阴道助产9例占9.6%, 药物助产8例占8.5%, 剖宫产28例占29.8%。对照组阴道顺产50例占56.2%, 阴道助产12例占13.5%, 药物助产9例占10.1%;剖宫产18例占20.2%。2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胎盘Ⅲ级成熟率低于对照组, 而羊水过少发生率、羊水Ⅱ~Ⅲ度污染率及胎心率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一旦确诊为延期妊娠, 只要充分意识其对母婴危害性, 加强产前、产时监护, 正确选择分娩方式, 就能确保母婴安全。

关键词:延期妊娠,新生儿,处理对策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5.

[2]曹缵孙, 苟文丽.现代围生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66.

[3]苏倩.延期妊娠对母婴影响的调查分析[J].安徽医药, 2008, 12 (3) :249-250.

临床特点处理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胃肠间质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临床医学上关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所选患者年龄52~70岁, 平均年龄 (58.56±5.6) 岁;其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2例。且所有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进行了治疗, 其中16例患者进行了完全切除手术, 10例进行了局部切除手术, 4例进行了不完全切除手术。

对比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病理特点统计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所有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并且结合随访如电话、信件、门诊等方式, 定期与病患进行沟通, 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1.2.2外科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且手术前均为患者做CT、胃镜等检查, 并分析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类别及属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患者的肿瘤位于空、回肠位置的采用系膜及肠管切除术, 患者的肿瘤位于胃部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 患者的肿瘤位于十二指肠升部的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切除术。

1.3评价标准:根据临床医学上关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对所有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总结。将所有患者肿瘤的危险程度分为以下四种:很低、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

1.4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进行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进行独立t检验, 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所有患者的肿瘤大小形状不一, 范围1~15 cm。其中<2 cm患者3例, 2~5 cm患者4例, 5~10 cm患者16例, >10 cm患者7例。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可分为腔内型, 壁内型, 哑铃型, 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且肿瘤都呈膨胀状态生长, 边界明显, 切面灰红, 中间部分有出血、坏死现象。胃肠间质瘤患者中包括梭形细胞型患者22例, 上皮样细胞型患者5例以及梭形和上皮细胞混合型患者3例。

根据免疫组织化学原理, 分别用CD117、CD34、DOG1、Nestin标记胞膜或胞质和胞质, 在检测中CD117阳性率为93.3% (28/30) , CD34阳性率为80% (24/30) , DOGI的阳性率为90% (27/30) , Nestin的阳性率为86.6% (26/30) , 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所有患者的肿瘤危险程度:在外科手术进行时, 通过诊断判断出3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肿瘤危险程度, 具体见表1。且通过手术治疗, 大部分患者病情均呈稳定状态。30例患者仅有4例死亡或肿瘤转移。

3讨论

胃肠间质瘤是消化道内最常见的肿瘤。往往因为胃肠道内环境复杂, 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3]。临床症状主要有消化道内出血、肠穿孔等。若不早期治疗, 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临床上常用CT和胃镜[4]等方式对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性质等进行判断。在对待该病的治疗上, 传统方式以手术治疗和靶向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是直接将肿瘤摘除或进行局部的切除, 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生物标志物来识别是否存在某种疾病特定的控制肿瘤生长的基因或基因谱, 而后确定针对特异性靶点的治疗方法。通过本次实验得知, 胃肠间质瘤的大小不一, 呈膨胀生长, 边界清楚, 切面灰红, 中心部分有出血、坏死等现象。在对胃肠间质瘤进行病理性分析时, 可使用CD117、CD34、DOG1、Nestin进行免疫标志, 根据其阳性率判断肿瘤的特征, 由数据可知, 用CD117诊断胃肠间质瘤的特征时, 其敏感度更高。且通过手术治疗, 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 胃肠间质瘤具有种类多、形态复杂的特点, 在诊断时利用其病理学特点可以很好的提升诊断效率及准确度, 且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缓解了患者的病痛。

参考文献

[1]耿振宏, 孙希印, 魏超, 等.24例与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4, 41 (21) :1368-1373.

[2]宁思全.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与重建[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104-105.

[3]哈英娣, 高小莉.肠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改变[J].现代肿瘤医学, 2011, 19 (7) :1360-1363.

垃圾渗滤液特点及其处理初探 篇9

1 垃圾渗滤液的特点概述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垃圾分解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高浓度、高污染的有机废水。之所以叫做有机废水, 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有机物、氨氮元素、重金属离子和漂浮物, 初次之外还含有大量致病细菌。由于垃圾渗滤液的有机性, 使得这种液体非常难以处理, 如果对他置之不理, 就会严重污染地表环境和水资源, 但是处理起来有没有清楚地头绪。所以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可以说是我国垃圾处理问题中的重点问题。而我们要想办法解决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问题, 就必须清楚垃圾渗滤液的特点, 以便找出处理问题的可行之法。

1.1 垃圾渗滤液具有高浓度

垃圾渗滤液是在垃圾中的有机物降解总被释放出来的有机液体, 所以只要有垃圾降解, 就会出现垃圾渗滤液。在垃圾降解的过程中, 其中含有的有机物会分别与好氧菌与厌氧菌反映, 生成不同的有害物质, 其简便的反应时如下:

由此化学式可见, 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与二氧化碳以及金属垃圾遗留的大量金属氧化物融合反应, 使垃圾渗滤液呈酸性状态。呈酸性状态的垃圾渗滤液就更加速了垃圾中金属氧化物和有害物质的溶解, 在相互作用下, 会增加垃圾渗滤液的浓度, 也会使液体更快速地蔓延。

1.2 垃圾渗滤液时间持久

由于垃圾中含有有机物, 而有机物降解的速度本来就比较缓慢, 又要受天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所以有时垃圾中有机物的降解速度会更加缓慢。垃圾中有机物降解速度越慢, 一般垃圾渗滤液持续的时间都在20~30a。垃圾渗滤液产生的效率就会越高, 而浓度也会随之增加。所以在这样不断循环的情况下, 垃圾渗滤液持续的时间异常持久, 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害处就会日益加重。

1.3 垃圾渗滤液流动性差

由于垃圾渗滤液的浓度较高, 所以液体的流动性很差, 当然渗透性也很差, 若有水源稀释之后那么流动性和渗透性会显著增加。所以说垃圾渗滤液不好处理。如果把垃圾渗滤液投入大海, 用大自然的能力来净化会污染海洋环境。如果对其进行填埋, 渗透性和流动性又很差, 没有办法扩散, 净化的过程就会非常缓慢。如果进行焚烧, 却又对这种液体没有效果, 反而会产生剧毒的酸性气体。而且作为一种酸性液体, 垃圾渗滤液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会腐蚀土壤和地表植被甚至建筑物, 所以处理垃圾渗滤液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1.4 垃圾渗滤液水质具有差异性

由于降水量的关系,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会不断改变。降水量丰富时, 垃圾渗滤液的浓度会较大, 而降水量少时, 垃圾渗滤液的浓度就会明显增加, 同时p H值和COD值也会随着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论如何变化, 垃圾渗滤液的毒性都会只增不减。而在经常填埋垃圾的地方, 垃圾渗滤液的浓度会比新的垃圾处理厂的浓度略高一些。由于经常填埋垃圾的地方会积累下更多的难以降解的垃圾渗滤液, 其BOD5、p H值、COD值与金属离子的含量都较高, 浓度也会比较高。

1.5 垃圾渗滤液变化有规律可循

从实践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 垃圾渗滤液的变化是由规律可循的。垃圾填埋场使用的时间越长, 那么产生的垃圾渗滤液的浓度就会越高, 所以垃圾填埋场使用的年限不宜太长, 最好在10~20年左右, 如果垃圾填埋场使用的时间过久, 那一片区域的土壤污染情况就会很难恢复, 同时也可能会污染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同时, 由于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的富里酸和腐殖酸, 所以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是一定要注意尽量控制其p H值, 才能更有效地处理垃圾渗滤液。

2 我国在处理垃圾渗滤液时出现的问题

我们上面提到, 处理垃圾渗滤液使得难度非常大, 而且还会伴随着大量的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即便如此, 处理垃圾渗滤液这种有害液体依然是我国处理垃圾问题的重中之重。由于不同地区的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具有差异性, 所以在处理不同地点的垃圾渗滤液的工艺方法也不同。在不同的处理方法中, 问题也就层出不穷, 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2.1 垃圾渗滤液输送不便

我国目前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就是输送到污水处理厂。但是由于垃圾渗滤液的浓度大、腐蚀性高、毒性强, 所以输送过程十分不便, 若不小心还会造成污染, 所以垃圾渗滤液的运输问题上我们还要进行改进。同时, 如果将大量垃圾渗滤液输送到污水处理厂, 会大大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工作负荷, 是污水处理厂的系统不能正常运转, 会造成难以估计的麻烦。

2.2 就地掩埋污染土壤

利用土壤的自净功能来处理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行为。土壤虽然有自净功能, 但是其自净的速度异常缓慢, 通常被污染的区域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区自我净化的。如果把高浓度高污染的垃圾渗滤液就地掩埋, 会腐蚀当地的土壤, 久而久之, 土壤会变得贫瘠, 就不能种植植被, 地表缺少植被, 就会使地下水质受到污染, 同时也会加剧土壤流失, 所以这种就地掩埋垃圾渗滤液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除了以上的列举的问题, 垃圾渗滤液处理时的问题还有许多, 比如容易对人造成伤害, 成本消耗大等等。所以不得不说垃圾渗滤液是我国垃圾处理事业和生态建设的巨大阻碍, 若不处理好垃圾渗滤液的问题, 就很难完成我国的生态建设。

3 如何正确处理我国的垃圾渗滤液

就目前情况来看, 由于我国科研人员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发现, 现已经研发出几种科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

3.1 吸附法

用“吸附法”来处理垃圾渗滤液, 就是用活性炭、沸石等等高分子结构的物体来吸附垃圾渗滤液之中的有机物, 去除垃圾渗滤液中不能降解的有机物之后, 垃圾渗滤液就比较好处理了。现在比较常用的吸附方法是用活性炭吸附, 一般使用回流式两级SBR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处理方法竟然可以吸附垃圾渗滤液中近91%的有机物, 还能吸附85%以上的金属离子,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 这种方式是现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各种方法之中比较可取的。

3.2 沉淀法

另一种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有效方法就是化学沉淀法。也就是利用化学手段将垃圾渗滤液中的物质沉淀过滤出来, 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在化学沉淀法之中, 混凝法是最常见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也就是用各种化学试剂例如氯化铁、硫酸铝等化学试剂调配成混凝剂, 然后利用混凝沉降工艺将垃圾渗滤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其他有机粒子不断通过化学方法解析出来, 这种工艺对有机物质的去除率大概在50%左右, 低于吸附法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质的去除率。可惜的是, 这种方法虽然简便快捷,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研发出使这种工艺更加节省成本的方法, 所以用化学沉淀法来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成本较高, 设施也不完善。不过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 用化学来处理垃圾渗滤液早晚会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3.3 膜法处理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 我国目前还有一种更为常见并应用广泛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 那就是利用膜技术来分离微粒的水处理方法。膜法是处理污水的常用方法, 基于垃圾渗滤液也是一种液体, 便利用到了膜法。膜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原理很简单, 就是使用隔膜将溶质过滤出来, 已达到净化的目的。不过膜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也有其缺点, 一是膜处容易堵塞并造成损坏, 这样就会使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率大大降低。在膜技术中, 最有效的一种技术应为反渗透技术, 反渗透的技术能够有效地节流污水中的各种溶解物质, 其中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利用低压聚酰胺膜处理, 控制操作压力的大小就可以完全控制透过液流量和浓度。通过膜处理, 能够有效去除垃圾渗滤液中90%的有机物, 而对COD的去除率高达97%。同时, 膜处理技术还能够提高水回收率, 使垃圾渗滤液的浓度和体积大大降低, 达到快速处理的目的。使用膜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现在已经被广泛投入到垃圾填埋场中使用。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水平正在日益提高, 所以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必定能看到更科学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

4 结语

总而言之, 不管运用什么处理方法对待垃圾渗滤液, 都必须要建立在不污染环境的基础上, 以保护环境为目的, 可持续发展。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我们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发展科技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 把现今的科技运用到保护环境中, 国家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何厚波, 熊杨, 周敬超.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及处理技术[J].环境卫生工程, 2002 (10) .

中隔子宫的特点及处理 篇10

1 中隔子宫的发生与分类

正常情况下, 子宫的发生源于副中肾管 (苗勒管) , 在胚胎发育的4~6周, 双侧副中肾管尾端融合, 上端形成输卵管, 下端形成阴道和子宫。约在胚胎发育的第19~20周, 副中肾管完全融合, 中间的隔膜吸收退化, 形成正常的宫腔形态。在这一发育过程中, 如果副中肾管间隔膜不吸收或吸收不完全, 则在宫腔内形成中隔, 导致中隔子宫的发生。在该理论的基础上, 1998年David采用参与正常细胞凋亡的Bcl 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Bcl 2蛋白在副中肾管组织的表达进行定位研究, 发现中隔子宫组织中Bcl 2蛋白缺乏, 由此提出“Bcl 2蛋白缺乏使中隔退化失败”这一中隔发生的新假说。

根据中隔末端在子宫内的位置不同, 将中隔子宫分为两种类型:末端到达或超过宫颈内口者为完全中隔子宫, 约占中隔子宫畸形的14%~17%, 有时中隔末端终止在宫颈外口, 外观似双宫颈;中隔末端终止在内口以上水平者为不全中隔子宫, 大多数中隔子宫为不全中隔子宫。

2 中隔子宫的临床危害

中隔子宫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影响育龄妇女的妊娠结局, 包括反复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等, 其中反复流产是中隔子宫所致的最常见表现。关于中隔子宫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原因,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中隔的存在将宫腔一分为二, 明显缩小了子宫腔内的有效利用体积, 不能满足随着妊娠而增加的宫腔容量的需要, 从而导致流产、早产等的发生。但临床资料显示, 中隔子宫患者中大约2/3的流产发生于妊娠早期, 说明中隔子宫除使宫腔有效体积缩小外, 肯定还存在其他局部缺陷, 影响孕卵着床后早期及其后的胚胎发育, 导致孕早、中期流产的发生。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中隔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发现:中隔组织表面被覆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明显减少, 对雌激素反应能力下降;中隔被覆内膜的生长周期与宫腔内膜不同步;中隔组织中结缔组织成分及血管分布稀疏, 导致孕卵着床处蜕膜化不完全, 胎盘形成不良;而其肌纤维组织成分较多并相互交织, 可能引起不协调的子宫收缩进而造成反复流产与早产发生。

关于中隔子宫是否为不孕的影响因素, 目前说法不一。有研究比较中隔子宫合并不孕的比例与总人群中观察到的不孕情况相似, 认为中隔子宫不是引起不孕的真正原因。多数学者倾向于中隔子宫不影响受孕, 只是影响妊娠结局。但是也有研究发现, 对于除外中隔子宫没有其他不孕原因的不孕症患者实施中隔切除术后, 能够明显提高其受孕率, 改善妊娠结局;并且, 对中隔子宫合并不孕的患者, 在实施辅助生殖技术之前预防性切除中隔组织, 其受孕率明显高于未接受手术的患者, 说明中隔子宫对受孕产生影响。

3 中隔子宫的诊断

3.1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HSG) HSG是诊断子宫发育异常常用的方法之一。HSG时通过造影剂充盈有助于了解宫腔形态, 评估双侧输卵管通畅与否, 适用于合并不孕患者的初步检查。由于HSG不能显示子宫的外形轮廓特征, 无法与其他类型的子宫发育异常如双角子宫、鞍状子宫等相鉴别, 有时可能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 甚至出现假阳性或漏诊的可能。

3.2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无创和可重复性诊断, 在包括中隔子宫在内的盆腹腔疾病中应用广泛。临床使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经腹超声、经阴道超声 (TVS) 以及三维超声。中隔子宫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两个内膜回声区域, 子宫底部无明显凹陷切迹。超声诊断的独特优势是可以同时检查是否合并泌尿系统发育异常。TVS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经阴道扫描更贴近子宫, 避免了腹部脂肪的干扰, 因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研究报道TVS诊断中隔的敏感度为100%, 特异性80%, 其主要缺点是阴道传感器的移动受限, 不能显示冠状切面。而三维超声则能够弥补这一缺陷, 能够显示内膜基底部与肌层的关系, 使中隔子宫诊断的准确率大为提升。

3.3 磁共振成像 (MRI)

MRI也是准确、无创性的诊断方法, 可提供子宫形态计量学方面的信息, 其对中隔子宫诊断的准确率可达100%。但其费用昂贵, 且不能评价输卵管开放情况, 故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3.4 宫腔镜诊断

宫腔镜检查是在直视下评估宫腔和宫颈管形态结构的方法, 对中隔子宫诊断的敏感性可达100%, 是诊断中隔子宫的可靠手段。宫腔镜下中隔子宫的特征表现:①完全中隔子宫。宫腔失去正常形态, 可见两侧“羊角状”腔隙, 顶端仅见单个输卵管开口, 内膜常无明显异常。②不完全中隔子宫。可见中隔组织自宫底纵向向下延伸, 将宫腔一分为二, 每侧宫腔顶端仅见一个输卵管开口, 中隔上宽下窄, 边缘钝圆, 外观色泽苍白或粉红, 质地坚韧, 表面覆盖薄层内膜, 与宫腔其他部分的内膜可形成对照。宫腔镜诊断的突出优势是在确认宫腔形态异常的同时, 还可以诊断其他宫腔内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等。尽管如此, 由于宫腔镜观察视野的局限, 不能了解子宫的外形轮廓, 有时难以与双角子宫和鞍状子宫区分, 需要联合B超或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

3.5 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诊断

两者联合诊断不仅具备宫腔镜直视宫腔内病变的优势, 同时可以在腹腔镜下观察子宫外形特征, 是中隔子宫诊断的可靠方法。腹腔镜下中隔子宫的特征表现是子宫底部浆膜面平坦, 子宫横径增宽大于前后径, 子宫底凹陷不明显或仅有轻微凹陷, 借此可与双角子宫、鞍状子宫相鉴别。对合并不孕的患者, 借助腹腔镜还可以同时观察盆腔和输卵管卵巢情况, 发现影响不孕的病因。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是诊断中隔子宫的金标准。

4 中隔子宫的治疗

中隔子宫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开腹子宫整形术 (如Strassmen法、Jones法或Tompkins法) 。该法需剖开子宫, 切除中隔组织, 不仅手术创伤大, 而且子宫肌壁形成瘢痕, 可导致术后宫腔变形、粘连等, 影响再次妊娠。同时子宫肌壁存在的瘢痕对再次妊娠可能增加子宫破裂的风险。宫腔镜手术的问世使中隔子宫能够在微创环境下得到矫治, 与开腹手术相比, 宫腔镜手术不需切开子宫、不损伤子宫肌壁、不影响宫腔形态、出血少、恢复快, 已经成为中隔子宫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

4.1 术前准备

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是子宫腔的整复性手术, 清晰的手术视野对保证手术疗效至关重要。手术时机宜选择在早卵泡期, 此时子宫内膜菲薄, 宫腔视野清晰, 便于观察中隔的形态、把握手术范围和对中隔组织切除或分离的深度。手术前日晚需宫颈软化预处理 (宫颈扩张棒、米索前列醇等) , 便于手术操作。

4.2 操作要点

中隔切除或分离之前, 宫腔镜观察宫腔全貌, 明确中隔类型、基底宽度、末端终止部位。手术操作自中隔末端开始, 以环形或针状电极横向左右交替切割或分离直至中隔基底部位, 切割或分离应注意作用电极的对称性, 不要偏离中隔组织, 以免损伤子宫肌壁。完全中隔的切割或分离自宫颈内口水平开始, 横向切开中隔组织至对侧宫腔, 然后按不全中隔方法进行操作。

4.3 切割深度与术中监护

直视下中隔与子宫底肌壁组织没有明确分界, 当作用电极切割或分离至中隔基底时, 应特别注意把握深度, 切割或分离过深, 可能损伤子宫肌壁致大出血甚至穿孔;但切割或分离过浅, 中隔残留过多将影响手术疗效。因此提倡术中腹腔镜监护, 通过透光试验判断切割深度:当中隔切割或分离至与子宫肌壁交界处时, 将宫腔镜前端紧贴中隔切割或分离创面处子宫肌壁, 调暗腹腔镜光源, 当子宫底部出现均匀一致透光, 说明中隔组织已基本切除;如果子宫底局部透光增强, 提示该处肌壁切割过深, 应警惕子宫穿孔的可能。如若子宫浆膜面出现瘀斑, 提示不全子宫穿孔, 应停止宫腔镜在该部位操作, 必要时给予缩宫、止血药物;如若子宫穿孔, 可在腹腔镜下缝合止血并修补穿孔;同时应特别注意检查穿孔部位周围有无脏器损伤, 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4.4 术后处理

子宫中隔切除术后通常放置宫内节育器 (IUD) , 预防宫腔创面粘连形成, 同时给予雌孕激素周期治疗促进创面修复。雌孕激素周期治疗2~3个月后建议进行宫腔镜二探, 取出IUD并全面评估宫腔形态, 酌情指导受孕;如若中隔残留过多 (超过1 cm) , 或妊娠再次流产, 应考虑二次中隔切除或分离手术。

10例肩难产产妇的临床处理 篇11

关键词: 肩难产;临床处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of shoulder dystocia maternal.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from 2012 June to 2013 June were clinical shoulder dystocia maternal 10 cases analysis. Results: 3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6 cases of soft birth canal injury, 1 cases of puerperal infection. 6 cases of >4 weight 000 g, 4 cases of mild asphyxia, severe asphyxia in 1 cases, 1 cases of brachial plexus nerve injury, 1 cases of neonatal clavicular fracture. Conclusion: once the shoulder dystocia, immediately find out the shoulder height and rang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technique. Don't crush the uterus or strong pull head.

Keywords: shoulder dystocia; clinical treatment【中图分类号】R7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103-01

肩难产指胎头娩出后,胎肩被阻于产道内,用常规方法不能顺利娩出者。一旦发生肩难产,情况非常危急,必须保持镇静,呼叫医务人员协助抢救的同时立即作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并进行双侧会阴后斜切开[1]。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肩难产产妇10例的临床处理满意,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发生肩难产产妇患者10例,孕妇年龄22~42岁之间,孕周为38~43周。其中初产妇6例,经产妇4例,过期妊娠1例,有巨大儿分娩史1例,孕次1~3次,均为单胎。第二产程延长3例,活跃期延长1例,新生儿体重3500~4600g,体重>4 000 g者6例。

1.2方法: a.屈大腿法 协助产妇大腿向腹部极度屈曲,增大骨盆入口径,是基本的助产方法,可与下述方法联合使用。b.耻骨上加压法 接生者向外牵拉胎儿的同时,助手在耻骨联合上方按压胎儿前肩,压力应作用于胎肩的后部,从母体侧方向下、向对侧施力。c.旋肩法 操作者的手指伸入阴道内,放在胎儿前肩的背侧将肩膀向胸侧推动,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在后肩的前面施力使后肩外展或伸直,令胎儿双肩在耻骨联合下旋转而娩出。d.牵拉后臂娩后肩法 操作者将手深插入阴道内,顺着后肩找到后臂,使其肘关节屈曲于胸前,以洗脸的方式从胸前娩出前臂、上臂和后肩,然后旋转胎儿使双肩径落于骨盆斜径上,继而娩出前肩。e.四肢着床法 上述方法无效时,果断协助孕妇从仰卧位转为四肢着床的俯卧姿势,可增大骨盆真结合径和出口矢状径,并借助重力轻轻向下牵拉而娩出后肩。f.上述方法均无效时,可用断锁骨法缩小双肩径,或回纳胎头入阴道内行紧急剖宫产术。

2结果

产后出血3例,软产道损伤6 例,产褥感染1例。体重>4 000 g者6例,轻度窒息4例,重度窒息1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新生儿锁骨骨折1例。

3讨论

肩难产的发生率约0.15%,虽不多见,但常引起母婴产伤,而且多猝然发生,使接产者措手不及。往往因经验不足,操作不当而致严重后果。凡分娩过程中最初表现为胎头下降缓慢,随后发生第二产程延长者,当胎头娩出后,胎颈回缩,此时双肩径位于骨盆入口上方,使胎儿颏部紧压会阴,胎肩娩出受阻者,若能除外胎儿畸形即可诊断为肩难产[2]。在临产前及产程早期发现巨大儿、糖尿病、过期儿等情况时仔细复核头盆关系,估计发生肩难产的可能性以决定或改变分娩方式。

儿枕和胎背方向相反者立即纠正,同时加强腹压或宫缩,协助胎肩娩出。若非此情况,则立即导尿,做会阴大侧切,阴道检查以明确胎肩高低及方位,骨盆有无狭窄。清除胎儿口鼻腔黏液,准备新生儿急救,并按顺序行以下手法助娩。指导产妇取适当体位,屈大腿法,令产妇或助手抱双腿使极度屈曲并外展,大腿贴近腹壁,使骨盆倾斜度减少,出口径增大,同时令产妇屏气以迫使前肩入盆。此法简单易行,可与前述阴道检查等操作同时进行。初试无效者可与下述手法配合以提高成功率。若为前肩高位,可用压前肩法,即由助手在耻骨联合上方向胎儿腹侧压前肩入盆,此手法可使双肩周径缩小,并被推向较大的入口斜径或横径,以利入盆。同时,术者向下后方缓缓牵引儿头,待双肩入盆后,将儿头做外回转使双肩恢复前后位,进而娩出前肩。后肩已进入骶窝者,可伸手经胎儿胸前或沿后肩向上探后肘,压肘窝使之屈曲,然后抓住后手,经胸、面部缓缓牵出产道而娩出后肩。此法简便,成功率高,母婴损伤少,试压前肩法失败后即可采用。对双肩深横位者亦有效,即取出一侧胎臂后即边牵引边旋转使双肩转至前后位,与骨盆出口一致,继续牵引使前肩娩出。旋转胎肩法若后肩已入盆,可伸手勾住后肩的前腋窝,将后肩向胎背方向推动,另一手经耻骨上将前肩向腹方向推动,使两肩由骨盆前后径旋转至斜径或横径上,以利入盆。然后趁势推后肩连续旋转135°~180°,使前肩转入骶窝,原来的后肩即可自耻骨弓下滑出。亦可勾住后肩的后腋窝,将后肩向腹侧方向旋转。

肩难产经上述手法阴道助产失败,胎儿仍存活时,可考虑胎头复位后剖宫产术。

参考文献

[1]李力.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M].2007.124-125

急性颅脑损伤临床麻醉处理分析 篇12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麻醉处理,分析

现阶段, 患有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例数逐渐增多, 其死亡率也随之升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合并腹部创伤、颅骨骨折、脑肿胀、头皮开裂等疾病[1], 并且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 或是发生休克。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是采取急诊手术, 但是手术过程中麻醉处理相对比较多, 若想提高临床总有效率, 降低死亡率就必须对麻醉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接受治疗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0例, 针对其麻醉处理措施进行深入探究, 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19~68岁, 平均 (46.17±5.34) 岁。颅脑损伤原因:高处坠落19例, 交通事故致伤40例, 其他致伤1例。其中, 硬膜下充血21例, 颅内出血10例, 基底节区脑出血10例, 原发性损伤19例。

方法:手术前对全部患者给予阿托品, 剂量0.5 mg, 进行肌内注射。进入手术后, 确保患者气道顺畅, 把患者口、鼻、咽部内的血性液体、呕吐物彻底清除, 开放其静脉, 注意对患者的临床观察, 主要是尿量、氧饱和度、血压、心电图[2], 对于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 还应该对患者中心静脉压、有创测压勤于监测。在必要情况下, 可给予患者滴注甘露醇, 进而有效改善患者脑水肿状况。也可应用地塞米松, 剂量10~15 mg, 以减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减小脑水肿的肿胀程度。手术过程中, 应用羟乙基淀粉、林格氏液, 二者比例2:1。根据患者病情状况确定手术治疗中患者是否需要补充血液。本组纳入60例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全麻, 应用异丙酚, 剂量2.0 mg/kg;咪达唑仑, 剂量0.03~0.05 mg/kg;维库溴铵, 剂量0.1 mg/kg;芬太尼, 剂量3.0~5.0 mg/kg, 迅速诱导插管。严格控制患者的呼吸, 应用呼吸机把患者呼吸调控在10~14次/min, 潮气量维持7.0~9.0 m L/kg, 利用通气调节把动脉血的二氧化碳分压调控在25~30mm Hg范围。因为插管、拔管过程中会对部分患者产生刺激, 因此一定要在这个阶段追加深麻醉,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结合手术时间、患者的反应适当追加维库溴铵、异氟醚, 在静滴过程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异丙酚[3]。因为患者个体差异不同, 麻醉药物的剂量也有所不同, 对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动态观察, 应将输液速度调整到最佳。对于颅脑损伤程度严重的患者, 在手术治疗期间由于颅压增高一般会产生急性脑膨出, 需把颅脑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左右。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在手术治疗中的麻醉效果良好, 手术治疗后可以最快恢复清醒状态, 手术前40例患者呼吸正常、意识良好, 术后能够迅速清醒。把气管拔除掉以后, 患者可以保持安静状态, 同时对临床医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可以合理地解答、理解, 未发生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通过长时间观察, 没有病例产生麻醉后不良反应。对于术前20例意识不清楚、病情严重的患者, 尽管手术后意识障碍得到了缓解, 但需保留气管。在整个手术麻醉过程中, 没有患者死亡, 但是在后期由于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而死亡者9例, 主要原因在于4例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3例患者肺部感染, 2例患者植物人。其余51例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 均康复出院, 总有效率85.0%。术中5例患者发生躁动, 及时给予瑞芬太尼、异丙酚后逐渐恢复稳定。

讨论

颅脑损伤主要是由于暴力作用在头颅产生的, 主要是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以及脑损伤[4]。其中, 最严重的损伤为脑损伤, 患者很可能发生意识障碍, 病情轻的患者同时会产生暂时性意识丧失;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昏迷, 或是死亡。关键原因在于大脑皮质功能受到创伤所致。针对颅脑损伤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手术能够把患者脑部内的血肿、坏死脑组织彻底清除掉, 有效减少患者颅压。尽管手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疾病病情相对复杂, 临床并发症相对较多, 在短时间内病情很容易发生改变, 临床死亡率非常高。同时, 手术治疗过程中, 手术操作也会对患者脑组织造成一定损伤, 因此一定要在手术期间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 做好各项手术准备, 特别是要加强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 以便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 进而明显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由于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在受到损伤后瞬间上升, 进而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必须迅速对患者实施急救处理, 在麻醉管理中关键在于对患者颅脑进行保护,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颅压下降, 因此, 麻醉也应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术前准备:大部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同时伴有其他疾病, 手术治疗前应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进行初步处理, 如患者有其他创伤, 应对伤口进行包扎;对于休克患者应及时输液;对于胸部创伤患者, 应该实施胸腔封闭式引流, 以确保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时, 各项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在手术治疗前检查时, 还应对患者呼吸道进行常规检查, 排除通气障碍的可能。

麻醉诱导、维持:麻醉诱导期间, 应尽可能保证稳定, 防止患者产生憋气、呛咳的现象。部分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时, 出现交感性反应, 预先一定要为患者注射芬太尼。与此同时,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 选择的麻醉药物也有所不同, 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 应该实施全身麻醉, 选用异丙酚, 可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同时还可有效减小颅内压, 进而降低手术操作中脑血流量。如果患者循环功能不稳定, 尤其是老年、儿童病例的麻醉处理应选用异丙酚, 保证安全性良好。如果患者深度昏迷, 则不选择全身麻醉, 应选择气管内插管, 应用肌松药、异丙酚以及芬太尼等进行药物联合麻醉。

麻醉中处理:通常在手术麻醉过程中, 常会发生输血过多、脑内压升高、体位不正等现象, 一般临床医生会采取应用甘露醇等利尿剂、过度通气等方法治疗。过度通气能够让脑血管内的血碳酸浓度下降, 促进脑血管收缩, 减少颅内压。同时, 利尿剂能够在减少颅内压时提高脑血流, 有效缓解脑部微循环。

参考文献

[1]裴远宾.瑞芬太尼在急性颅脑损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 :148-149.

[2]杨天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7 (12) :1504-1506.

[3]赵淑香.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麻醉处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1, 15 (5) :53-55.

上一篇:网络覆盖技术下一篇:四个月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