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精选10篇)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篇1
脊柱结核在目前的临床上极为常见, 尤其是以老年患者最为多见。患者在临床上虽然早期并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 患者的疼痛症状会不断的加重, 也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因此, 一种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1]。我院分析了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老年脊柱结核20 例, 男12 例, 女8 例, 年龄60~78岁, 中位年龄68岁。同时所有的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以及精神障碍的情况。
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 对于所有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生命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在本次研究中, 对于患者实施CT诊断、X线平片诊断以及磁共振的诊断。
结果
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 出现了进行性腰部疼痛13 例, 下肢神经放射性疼痛5 例, 腰腹部束带感2 例。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到就诊时间5~10 个月, 平均6.9 个月。在患者就诊后, 出现了体重减轻、夜间疼痛以及局限性的腰背部疼痛的症状。同时, 患者也出现了极为明显的低热、盗汗以及下肢神经放射性疼痛的症状。
患者的临床特征的表现:在患者临床表现的特征方面, 我们发现在本次研究中出现了脊柱的叩击疼痛15 例, 同时出现了脊柱的活动受限11 例, 出现了脊髓功能轻度受损2例。血沉正常7例, 血沉升高10 例, 对于所有患者的胸部X线平片检查完成后, 发现患者在临床上均没有出现肺结核的情况。
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的患者均需要实施X线平片、CT以及磁共振的检查。在所有的患者实施了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后, 所有患者均能够出现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组织肿块、死骨形成以及椎管受损的情况。但患者实施了磁共振的诊断后, 这些症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以及CT诊断的检出率, 而X线平片和CT的检出率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使用磁共振的诊断效果明显高于CT诊断和X线平片的诊断效果。
讨论
脊柱结核是目前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发生率占目前全身骨关节结合患者的首位, 主要是以椎体的结核为最常见的症状, 在此过程中, 出现附件结核的概率往往较低[2]。
目前有研究显示, 在整个脊柱中的活动过程中, 腰椎的实际活动程度往往是最大的, 在患者的腰椎中, 极易出现结核的情况。脊柱结核患者在临床发病的过程中, 往往较为缓慢, 在患者的发病前期会出现疲倦、消瘦、盗汗以及食欲不振等相关的症状, 同时, 在患者的脊柱病灶位置会出现疼痛的相关症状,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 症状能够得到减轻[3]。
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对于所有的患者实施了影像学的检查。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进行了检查后发现, 患者在临床上的实际症状情况较为隐蔽, 在早期并不能够较好地对患者实施诊断。这种情况和目前临床研究的结果相似。患者在临床上腰背部的疼痛症状最为常见。在此过程中, 对于患者实施一种及时、有效的影像学诊断以及临床检查就显得极为重要[4]。在对于患者实施了影像学的检查完成后, 我们能够发现, 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 影像学的检查均有着一定的效果, 但对患者进行了磁共振的诊断后, 能够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
在另一方面, CT诊断以及X线平片的诊断对患者虽然均有着一定的效果, 但明显低于磁共振的诊断。因此, 在目前临床对于老年脊柱结核患者实施诊断的过程中, 通过进行磁共振能够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 对患者在临床发病过程中出现的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组织肿块、死骨形成以及椎管受损的情况可以更好地显示, 因此,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治老年脊柱结核患者20例, 对其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诊断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诊断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CT以及X线平片, 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脊髓功能受损、脊柱叩击痛以及进行性的腰背疼痛等。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脊柱的局部疼痛症状, 使用磁共振诊断能够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
关键词:老年脊柱结核,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参考文献
[1]徐晓.老年人脊柱结核的CT和MRI临床表现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2) :321-322.
[2]施建党, 王自立, 耿广起, 等.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10) :798-801.
[3]唐勇, 布桂林, 曹林德, 等.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 (5) :467-468.
[4]甄平, 刘兴炎, 李旭升, 等.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18 (8) :600-604.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篇2
关键词:球形肺炎;CT影像特点;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79-01
球形肺炎是临床中较为特殊的肺部炎症之一,形状为球形并不是其特殊之处,重点在于其具有较高的误诊率,经常被误诊为肺良性肿瘤?周围型肺癌?结核球等疾病[1]?误诊除了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伤害,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或给予错误的治疗措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笔者总结了球形肺炎的CT影像特点,分析了鉴别诊断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4年12月之间于我院就诊的28例球形肺炎患者,均与有关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经CT检查确诊?其中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22~62岁,平均(45.3±4.8)岁;病程21~157d,平均(68.3±3.4)d;临床症状:胸部疼痛10例,咳嗽9例(伴少量黄痰2例,伴白色稠痰4例,伴血丝痰3例),发热7例,无明显症状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19例,血沉增快11例,其余无明显异常?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平扫,通过纵膈窗和肺窗行肺部观察摄影?本次研究中,CT平扫检查1次者12例,做2~3次CT复查者16例?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病灶大小与形态
CT检查显示,以肺野背侧为病灶部位者16例,病灶位于右肺上叶者2例,位于左肺上叶舌段者7例,位于右肺中叶者3例?病灶阴影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大小处于1.1~6.2cm之间,平均(3.1±0.4)cm,其中1.1~2.5cm者8例,2.1~3.5cm者7例,3.6~6.2cm者13例?
2.2 病灶边缘与病灶密度
病灶边缘显示出轻度分叶者2例,显示边缘较毛糙或呈锯齿形者17例,边缘较模糊,呈晕圈状者9例?肺窗观察结果显示,共11例患者病灶密度不均匀,密度最高处为病灶中心,由中心至边缘密度越来越低,其余17例患者病灶密度较均匀?
2.3 病变周围结构与复查结果
病灶附近肺段或肺叶伴有炎症7例,肺门侧血管与病灶连接且充血11例,症状于炎症吸收后缓解,病变周围结构胸膜增厚10例,胸膜广泛连接胸膜下病变部位?对患者实施系统性抗炎治疗2周后的复查结果显示,共18例患者的病灶吸收消失,其余10例患者病情较严重,病灶于治疗3周后吸收消失?
3 讨论
球形肺炎属于肺部炎症,无特异性,且无复杂诱因,通常是因细菌或病毒而导致的,以葡萄球菌与肺炎双球菌感染最为常见,所以在影像学检查中常显示为类球形或球形,这也是其名称的来源?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咳白痰?胸部疼痛?发热?咳嗽等,大部分患者曾患有呼吸道系统炎症[2]?
球形肺炎的CT影像学特点有以下几点:①病变部位与胸膜接近,病灶与胸膜相对垂直,呈现出刀切样边缘形状,病变形状与方形类似;有淡薄的小斑片位于病变部位周围,密度增高;胸膜明显增厚;周围血管增粗?增多?纹理扭曲,且并未僵直或受牵拉;病灶边缘显现的锯齿状改变较为模糊,无明显规则性;病灶密度不均匀,由中央至边缘逐渐降低,以晕圈样形式改变[3]?在其鉴别诊断方面,首先,肺良性肿瘤形式状态更多,边缘无锯齿?分叶或毛刺,较光滑,胸膜与肺野处比较正常,且病灶周围血管不会增粗?增多?纹理扭曲;而周围性肺癌通常呈规整球形,且病灶密度的增高与降低无规律,边缘无晕状,较清晰,多有细短状毛刺,且管壁不规则,官腔不扩张,支气管影较为少见?此外,肺癌胸膜改变较少,常见的是凹陷征,接受抗感染治疗后病灶不会缩小;结核球常位于两肺上叶,具有清晰的病灶边界,以粗大毛刺状边缘最为常见,呈现僵直的形状,周边在增强扫描时会发生强化,经抗炎治疗后影响不大,且病灶内有较多钙化灶,通过这些特点可以对球形肺炎与其他肺部疾病加以鉴别?
综上所述,虽然在CT检查方面球形肺炎与其他肺部病变有一些相似的表现,但球形肺炎具有更加特殊的影像学特点,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避免发生误诊而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玉娥,郝敬明,胡春艾,等. 球形肺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附32例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2):101-104.
[2] 杨来华,蔡成君,祖大报,等. 高分辨率CT对球形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探讨(附21例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0,35(19):102-103.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篇3
由于栓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大脑动脉主干闭塞, (即一侧或双侧颈内、大脑前、中、后动脉) 相应供血区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坏死、水肿, 造成严重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视野缺损、昏迷等神经功能缺损, 甚至脑疝形成, 患者病情重, 致残率高, 死亡率高[1]。我院2012年收治的农民大脑动脉主干闭塞患者16例分析如下。
1 临床特点
1.1 性别特点
男女各8例, 在性别上没有差异。
1.2 年龄特点
年龄45~88岁, 平均61岁。发病规律呈两头多, 中间少, 即50岁以下3例, 80岁以上3例, 60~79岁3例, 发病最多的年龄段为50~59岁7例。
1.3 就医时间
发病到就医时间4h~3d。因均超过溶栓时间窗, 未进行溶栓治疗。患者入院后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 如肢体瘫痪、失语、甚至昏迷等, 其中年龄小、住院当天即出现昏迷等都是发生脑疝的早期临床表现[2]。
1.4 危险因素
导致大脑动脉主干闭塞的栓子可能来自心脏、主动脉弓, 也可能来自颈内动脉颅外段。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7例、糖尿病1例、心房颤动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例等等其他5例, 其中高血压患者居多。
2 影像学特点
入院后均做头颅CT检查, 排除脑出血, 做头颅MRI+MRA检查, 确定发病部位及闭塞血管。
2.1 发病部位特点:梗死发生在左侧大脑半球4例, 发生在右侧大脑半球12例, 占大多数, 左右之比约为1:3。
2.2 闭塞血管:大脑中动脉13例, 占大多数, 发生率约为81%, 其余动脉闭塞发生率相同, 颈内动脉3例, 大脑前动脉3例, 大脑后动脉3例。
2.3 早期头颅CT表现有大脑中动脉征4例, 岛带征2例, 已出现低密度影4例, 头颅CT未见异常8例。
3 治疗
入院后均予以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双重抗血小板聚集, 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 预防应激性溃疡, 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静滴醒脑静等并辅以按摩、针灸等治疗。去骨瓣减压术者1例, 死亡3例, 其余12例患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视野、言语功能缺损。其中行手术治疗及死亡患者均为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主干闭塞, 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患者预后较好, 仅遗留有视野缺损, 轻度肢体功能缺损。
4 结论
4.1 农民患者发生大脑主干动脉闭塞在性别上无差异, 发病年龄呈现两头多, 中间少的趋势, 即50~60岁, 80岁以上居多, 60~79岁反而少。
4.2 大脑主干动脉闭塞发生在右侧半球者居多, 考虑左侧颈内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 而右侧颈内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 可能这样的解剖结构更易形成血栓。
4.3 发生完全闭塞的血管以大脑中动脉居多, 考虑可能大脑中动脉主干处于Willis环之外, 不能通过前、后交通支获得对侧及后循环的血流代偿作用, 只能靠脑表面与同侧大脑前、后动脉吻合获得侧支循环, 如这些侧支循环代偿不良, 则梗塞区域与一侧大脑中动脉主要的供血范围密切吻合, 则发生大面积梗死[3]。病患中大脑前动脉闭塞均继发于颈内动脉主干的闭塞, 单独发生大脑前动脉闭塞的少见。约1/5患者发生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
4.4 在基层, 尤其在缺医少药的农村, 农民对脑梗死认识不足, 出现言语不能、肢体发麻、口角发麻、胡言乱语、头痛、头晕等脑梗死的前驱症状缺乏认识, 以致于拖延就医的时间, 错过溶栓的最佳时机, 故应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教育, 患病后尽早就医, 为诊治争取时间, 提高治愈率。
4.5 发病的患者中有心房颤动3例, 均未坚持抗凝治疗, 患高血压者中有3名在发病前半月至一月间自行停止服用降压药物, 其余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并未规律测量血压, 未做到依血压情况调整用药, 患有糖尿病的1例虽服用降糖药物但未监测血糖, 不能依血糖情况调整用药。这样不能有效降压、降糖、抗凝使患者易发生大脑动脉主干闭塞。
5 讨论
5.1 目前正是医改时期, 应在边远农村建立便民监测点, 随时监测血压、血糖等情况, 指导农民患者调整用药, 并多向农民介绍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疾患的防治知识, 不要轻易停止用药, 避免日后更严重的疾患出现。
5.2 大脑动脉主干闭塞属急危重症, 死亡率高, 存活者中生活多不能自理, 农民患者患病后更是丧失了劳动力, 因病致贫, 故应重视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 做到有效控制危险因素, 做好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工作, 降低发病率。争取农民患者就医时间, 适宜病例超早期溶栓治疗, 减小梗死面积, 减轻病残程度。脑疝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肺部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应根据具体情况, 积极内科治疗同时, 适时选择去骨瓣减压等手术治疗, 降低死亡率。同时提高农民患者对疾病知晓率, 合理预防, 尽早治疗, 减少致残率、死亡率, 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Louis R, Caplan.Caplan脑卒中:临床实践 (第4版)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 197-216
[2]Heinsius T, Bogousslavsky J, Van-Melle G.Large infarctsin the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Etiology and outcome patterns[J].Neurology, 1998, 50 (2) :341-350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篇4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统计分析不同分型颈椎病的CT、MRI表现特征。结果:风寒湿型患者的CT表现以曲度发生变化、韧带出现钙化为主;气滞血瘀型以椎间孔、椎间隙变异为主;痰湿阻络型以钩椎增生为主;肝肾不足型以椎间盘突出为主;气血亏虚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不明显;MRI表现,气血亏虚型以脊柱滑脱为主,其余四种分型表现不明显。结论: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较大差异,将CT及MRI影像诊断技术用于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对于指导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分型;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259.8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65-02
Different types of TCM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CT, MRI imaging finding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WANG GangLIU MingshengLIU YangshengHAO JunxiongFU Limei
longgang orthopedics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gzhen 51811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CM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X-ray Computer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maging finding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Select 147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undergon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All patients were checked by CT and MRI, and the images were read by two radiology doctors of high quality, then we statistical analyzed different type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CT, MRI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CT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alpine-type had curvature changes, and it mainly had calcification on ligament; blood stasis-type mainly had variations in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and intervertebral space;phlegm blocking collaterals-type mainly had hooking vertebral hyperplasia; liver and kidney insufficiency-type mainly had intervertebral disc; CT imaging features of blood deficiency-type was not obvious. MRI findings of blood deficiency-type mainly had spondylolisthesis; other four types of MRI were not obvious. Different types of TCM in the CT, MRI imaging findings had large differences, and they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Different types of TCM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CT, MRI imaging findings have big differences, applying the CT and MRI diagnostic imaging techniques into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that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diagnosis.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guiding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cervical disease.
Key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 types of TCM; X-ray computer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頸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据统计[1],我国颈椎病患者将近1.5亿,且每年新增100万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颈酸痛,活动受限,重者伴有恶心呕吐,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成为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2],但是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病人的主观感受,缺乏可靠的客观指标,因此,如何将中医分型与颈椎病常用检查技术,如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结合成为研究热点[3]。本文以1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为颈椎病的中医治疗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本院接收的1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3例,女性64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7.1±10.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颈椎病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①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在35~70岁。排除标准:①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③近 1 月内有创伤,手术或者接受过颈椎病治疗的患者。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将颈椎病患者分为五种类型,基本资料见表1。
表1147例患者中医症型分布及不同分型患者基本资料
分型(n)性别(男/女)年龄(岁)病程(年)
风寒湿型(43)25/1855.9±11.33.26±1.09
气滞血瘀型(39)21/1857.4±10.63.17±1.18
痰湿阻络型(28)16/1256.8±11.23.24±1.25
肝肾不足型(21)12/957.5±9.873.05±1.37
气血亏虚型(16)9/756.9±10.83.21±1.14
1.2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统计分析不同分型颈椎病的CT、MRI表现特征。①64排螺旋CT检查:患者俯卧于检查床上,手臂置于头部上方两侧屏气或平静呼吸状态下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由颈 3 至颈7扫描;长69.7~78.9cm,平均长(74.16±4.52)cm;管电压140kV,电流360mA,层厚2mm,扫描速度0.5s/r,扫描时间5.92~9.07s,平均(7.40±1.54)s;经肘前静脉团,使用双桶高压注射器注优维显(Ultravist,浓度300~370mgI/ml),1ml/kg,注射速度3.0~5.0ml/s;对比剂注射开始后延迟15~25s扫描;将图像传入工作站(Extended Brilliance TM Workspace),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头部影像医师在工作站进行图像的观察和处理。②MRI检查:使用GE公司 Signa HDx 1.5T MRI扫描仪器及颈椎表面线圈,采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或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 ,FSE)序列进行常规MRI平扫,扫描参数: T1WI TR 375ms,TE 16ms;T2WI TR 2875ms,TE 375ms,视野24×24,矩阵256mm×224mm,层厚 3mm,层间距0.5mm,获取轴位、冠位和矢状位的定位图像,使用GE 公司Advantage Windo图像处理工作站(ADW4.4),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头部影像医师在工作站进行图像的观察和处理。
2结果
2.1不同中医分型的CT影像学表现风寒湿型患者的CT表现曲度发生变化、韧带出现钙化为主;气滞血瘀型以椎间孔、椎间隙变异为主;痰湿阻络型以钩椎增生为主;肝肾不足型以椎间盘突出为主;气血亏虚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不明显。具体见表2。
表2不同中医分型的CT影像学表现
分型(n)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增生钩椎增生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异椎间隙变异
风寒湿型(43)41291735632
气滞血瘀型(39)151052222631
痰湿阻络型(28)13162710192426
肝肾不足型(21)10191913211815
气血亏虚型(16)1570324
2.2不同中医分型的MRI影像学表现气血亏虚型的MRI表现以脊柱滑脱为主,其余四种分型的MRI表现不明显,具体见表3。
表3不同中医分型的MRI影像学表现
分型(n)骨刺突入椎间孔椎管前后径变小脊柱滑脫
风寒湿型(43)624
气滞血瘀型(39)1852
痰湿阻络型(28)7237
肝肾不足型(21)510
气血亏虚型(16)101416
3讨论
颈椎由 7个椎体组成,是脊柱中活动频率最高、灵活度最大的部分,还是椎动脉血管和脊髓的通道。颈椎病是由于劳损等导致颈椎及其之间的关节、韧带等发生退行性变化,引起脊髓、神经等损伤,进而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和体征,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而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生活负担加重,其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颈椎病是一种持续发展加重的疾患,患者很少能自行缓解,必须给予干预措施才能缓解其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6-8],颈椎病属于“痹症”、“骨痹”的范畴,是由于劳损、肝肾不足等导致,现代中医根据其病因病机将其分为风寒湿、气滞血瘀等5种类型,并且针对不同分型给予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根据症状进行分型需要临床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且容易出现误诊,邵继满[9]将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学检查结合,结果表明将影像学与中医分型结合不仅可以提供图像参考,还有助于提高中医中药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与相关文献研究表明[10],风寒湿型颈椎病患者主要是风、寒、湿邪侵入机体,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而风寒湿型患者的CT表现以颈椎曲度改变、韧带钙化为主,直接反映出了风寒湿型患者关节屈伸不利、关节疼痛的原因。中医认为[11],“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颈背肩等的酸疼、麻木,而通过CT分析发现其椎间孔、椎间隙变异,分析MRI发现骨刺突入椎间孔,通过影像学将出入椎间孔的动、静脉受挤压导致血行不畅的病因展示出来。以颈髓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痰湿阻络型是颈椎病中最为严重的类型,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钩椎增生,椎间孔、椎间隙变异,椎管前后径变小等。中医学认为[12] “肝主筋、肾主骨”, 肝肾久虚,患者表现为者耳鸣、咽干、口干、脉弦细等症状,而颈椎肌肉、筋腱、韧带等的广泛地退行性改变,所以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增生、钩椎增生等均有表现。此外,气血亏虚型颈椎病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CT及MRI影像学分析发现,气血亏虚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不明显,MRI表现以脊柱滑脱为主,而其余四种分型的MRI影响学征象不明显,说明对于气滞血瘀型,MRI诊断结果较CT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较大差异,将CT及MRI影像诊断技术用于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对于指导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澄,艾阳平.颈推病的影像学检查现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549-3550.
[2]陈培龙,罗列波.辨证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146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9(2):1-2.
[3]齐小红.不同诊断方法对颈推病诊断结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3): 317-318.
[4]孙宇, 陈琪福. 第二届颈推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
[6]王春晓,谢兴文,李宁.颈椎病病因病机与中医分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2(9):3-6.
[7]赵崇清,薛原,薛兴平.颈椎病与中医辨证关系的探讨(附 100例分析) [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7(3):2-6.
[8]张静.颈推病临床表现与影像检查策略[J].现代医院,2010,10(9):10-11.
[9]邵继满.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1):106-107.
[10]李国铭. 老年颈椎病临床分型及CT平扫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13,120.
[11]李同军,于志国.推拿、温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1,28(3):111-112.
[12]温颖,李晓陵,王丰,等. CT、MRI 在颈椎病中医分型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4):81-83.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确诊的RPLS患者,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7~40岁,平均(26岁±7.9岁),体重(43kg~62kg),平均(42.3±11.3)kg。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病3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7例,继发性高血压3例,肾功能不全3例。16例均行颅脑MR,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10例腰穿脑脊液检查、7例脑电图检查。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11例,亚急性起病5例。其中11例头痛,精神异常2例,癫痫样发作(伴抽搐、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等)5例,视物模糊6例。
1.3 腰穿脑脊液检查
压力为180~280 mmH2 O,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细菌、真菌、结核病原学检查阴性。
1.4 脑电图检查
7例患者接受脑电图检查。其中4例患者呈弥漫性改变。3例患者表现为弥漫性慢波。
1.5 影像学结果
16例患者在入院48~72小时内均行头颅MRI,5例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8例患者行增强扫描。病变主要累及枕叶、顶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亦累及颞叶后部、额叶及底节区。双侧对称性有9例,不对称6例,单侧受累1例。病灶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D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及Flair像呈高信号,ADC图高信号。16例均有枕叶受累,累及顶叶10例,颞叶4例,基底节3例,额叶2例,白质13例,皮层6例。8例行增强检查病灶均无强化。
1.6 治疗方法
治疗时间2~3周,采取措施:脱水,控制血压、停用或更换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治疗,先兆子痫者给予终止妊娠。随访3月。
1.7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标准为P=0.05。
2 结果
经过2~3周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影像学改变明显好转,具体结果见表1所有病例随访:1例患者有视物模糊,2例患者有轻微头痛外,其余均无复发或相关症状发生。
#影像学阳性发现指MRI发现病灶,不分累及部位。*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RPLS自1996年提出后日益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恶性肿瘤放化疗、严重肾脏疾病、恶性高血压、妊娠子痫、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的使用,这一类患者是RPLS发病的高危人群,也有一些少见疾病如白塞氏病、Wegener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卟啉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继发高钙血症等引起RPLS[2,3,4,5,6]。因此RPLS发病可能为多种因素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本组患者中高血压及与血压增高相关的病例占到81%(13/16),因此可以认为血压突然增高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脑血流量具有自动调节作用,但血压急骤升高,失去自动调节机制,血管由收缩变为自动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即高灌注,血管内压超过脑间质压,使脑血管床内液体外漏而进入细胞外间隙,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导致颅压增高和斑片状出血[7,8],若治疗不及时,高灌注状态持续存在可导致细胞毒性脑水肿引发不可逆性脑梗死[9,10,11]。子痫引起RPLS亦是引起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导致脑高灌注,与高血压所致类似[12,13]。严重肾功能不全导致RPLS可能与体内聚集的毒性代谢产物引起血脑屏障直接损害和体内水钠潴留,继发性血压增高有关[14,15]。RPLS在儿童和成人都可发病,女性易患该综合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1)癫痫发作。通常在病程初期发作,可作为首发症状,常表现为强直-阵挛发作,也可表现为视觉性发作,且可多次发作。(2)头痛为全头胀痛。(3)视觉障碍。包括幻觉、视物模糊、偏盲等。(4)精神行为异常和意识障碍包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淡漠,神志模糊,昏迷少见。本组病例中痫性发作5例,头痛11例,视觉障碍6例,精神异常2例,由此可见PRLS在临床上以头痛最常见。RPLS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双侧对称性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病变为主,也可不对称、白质重于灰质,占位效应轻、病灶无强化,小脑、脑干、基底节、额叶亦可累及,通常不累及距状沟和枕叶中线旁结构。磁共振上表现为T1WI为等或低信号改变,T2Wl为高信号改变,DWI为等或略高信号改变,ADC图为高信号改变,此时与脑梗死明显不同,经过积极治疗,影像学改变可在数天或数周内回复正常。如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可发展为细胞毒性脑水肿,出现急性脑梗塞影像学表现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另外血脑屏障损害严重时,红细胞漏出血管外,T1WI上可出现点状短T1信号。本组16例患者顶枕叶均受累,颞叶、底节区、额叶也有累及因此RPLS不仅累及大脑后部,大脑前部亦可累及。1例患者症状出现不久影像学即出现了细胞毒性脑水肿损害表现,可能的原因为影像学异常早于临床表现。本组患者经过有效控制血压、终止妊娠及脱水降颅内压、控制癫痫发作等积极对症处理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表现明显好转,仅有2例遗留有轻微头痛,1例视物模糊,较入院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PRLS最显著的特征是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具有可逆性。其次临床表现轻,影像学改变重,与病情不匹配。RPLS经及时诊断和治疗,大部分病人能恢复如治疗不及时,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临床医师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观察。共分析1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病因多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先兆子痫7例,继发性高血压3例,原发性高血压3例,肾功能不全3例。主要临床表现视觉障碍、头痛、精神异常和癫痫发作。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T1WI呈低或等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ADC呈高信号,双侧对称或不对称;予以积极对症处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明显好转。结论:RPLS的病程具有可逆性,脑后部白质损害是其主要特征,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是本病恢复的关键。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53例小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2例,女21例;平均年龄(64±13.6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31例,糖尿病16例,脑梗死11例,高脂血症3例,冠心病6例,心房纤颤5例,瓣膜性心脏病2例。主要症状及体征:眩晕38例,恶心呕吐34例,行走不稳21例,头痛2例,吞咽困难1例,一侧肢体共济失调16例,双侧肢体共济失调4例,眼震4例,同侧偏瘫4例,偏身感觉障碍4例,构音障碍3例,周围性面瘫1例,眼球外展受限1例,嗜睡1例,深昏迷1例,无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17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影像学检查
1.2.1 头颅CT
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内行头颅CT检查。
1.2.2 头颅MRI
所有患者在入院24~72 h内行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MRI显示小脑梗死病灶确诊,其中49例患者同时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采用Amarenco绘制的解剖图来确定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上动脉(SCA)的灌流区域[1]。
2 结果
2.1 头颅CT
12例显示小脑梗死病灶。
2.2 头颅MRI
2.2.1 单侧小脑梗死
共47例。PICA梗死15例,SCA梗死5例,AICA梗死2例,累及SCA与PICA 16例,累及PICA与AICA2例,累及SCA与AICA 1例,同时累及3条动脉灌流区6例。
2.2.2 双侧小脑梗死
共6例。累及双侧SCA 1例,累及双侧PICA 1例,同时累及SCA与PICA 3例,同时累及AICA与PICA 1例。
2.2.3 MRA检查
49例行MRA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35例。其中,椎基底动脉(VBA)多发狭窄17例,基底动脉(BA)狭窄3例;一侧椎动脉(VA)狭窄11例,闭塞2例,双侧VA狭窄2例;14例VBA系统未见明确狭窄。
梗死区域与VA、BA血管病关系见表1。
注:“*”其中2例为双侧VA狭窄
2.3 治疗及预后
经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护脑及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痊愈24例,遗留部分症状或体征者27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左心衰。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小脑梗死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71.69%),与病变导致前庭小脑通路缺血或前庭神经核缺血或累及内耳缺血有关。由于PICA分支供应前庭小脑,故PICA缺血时可以影响前庭小脑的供血或直接导致前庭神经核缺血而出现眩晕;80%迷路动脉由AICA供血,当AICA缺血时也可引起眩晕,常伴患侧突聋;而SCA缺血时则较少出现眩晕。本组9例单纯PI-CA、2例单纯AICA以及2例同时累及AICA及PICA梗死患者均以眩晕起病。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小脑梗死的特征性体征。78.8%小脑梗死可有共济失调[2],多发生SCA、AICA区梗死,PICA区只占50%左右,本组20例(37.73%)患者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较文献报道发生率低。眼震也是小脑梗死的重要体征,小脑绒球小结叶、顶状核与前庭神经核之间有联系纤维,故小脑病变时可以出现眼震,当缺血累及前庭神经核时也会出现眼震,本组仅7.54%患者出现眼震。
3.2 影像学特点
头颅MRI对于小脑梗死早期诊断优于头颅CT。常规头颅CT由于颅骨伪影,显示小脑梗死病灶阳性率较低,53例患者头颅CT检查共有12例(22.64%)发现病灶,而复查头颅MRI均显示小脑梗死病灶,阳性率为100.00%。本组数据显示,小脑梗死最常累及PICA供血区,共计38例(71.69%),与文献报道一致[1];其次为SCA梗死,26例(49.05%);小脑梗死累及AICA梗死者相对少见,12例(22.64%)。急性小脑梗死累及单侧者远比累及双侧者多见,双侧小脑梗死少见,有6例(11.32%),主要累及PICA及SCA供血区。
李卫东等[3]对小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病变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椎动脉V1段狭窄最常见。本组49例患者中,35例(71.42%)存在VBA血管病变,其中17例(34.69%)为VBA多发狭窄;14例(28.57%)为VA狭窄或闭塞;4例(8.16%)为BA狭窄。结果显示VBA多发狭窄为本组最常见的血管病变,其次为单独累及VA。对各个动脉支配区域梗死的血管病变进一步分析发现,30.76%PICA供血区域梗死伴随单侧或双侧VA血管狭窄或闭塞,AICA及SCA供血区域梗死的血管病变多同时累及VA与BA,多根动脉分布区域梗死常提示血管病变程度更重,本组同时累及多根血管区域性梗死的29例患者中有10例(34.48%)同时存在VBA多发狭窄,因此笔者认为,本组小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为起源动脉狭窄所致分支动脉供血减少或阻断。本组仍有14例患者MRA显示VBA血管无明确狭窄,10例梗死灶为多发病灶。目前研究[4]证实,DW-I所见病变的数目和分布和卒中的发病机制相关,因此推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栓塞,限于条件,无法确定为心源性栓塞或动脉-动脉栓塞。有研究提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尿液分析可以早期确定心源性栓塞卒中亚型,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5];4例为边缘带梗死,梗死面积<1 cm,可能为分支动脉闭塞。
3.3 诊断分析
首诊误诊21例(39.62%),最易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8例(15.09%);其次为脑干梗死,7例(13.2%);3例(5.66%)误诊为颈性眩晕,2例(3.77%)误诊为基底节区梗死,1例(1.88%)误诊为高血压脑病。VBI与小脑梗死均可以出现眩晕,本组中有38例(71.69%)患者以眩晕起病,小脑特异性体征少,17例(32.07%)患者缺乏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因此临床上对于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眩晕,即使无小脑特异性体征,仍需高度警惕小脑梗死的可能[6]。
摘要: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我院53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本组38例(71.69%)患者临床表现为眩晕,17例(32.07%)缺乏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头颅CT诊断阳性率为22.64%,而头颅MRI诊断阳性率为100.00%。35例(71.69%)小脑梗死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49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患者中有35例(71.42%)存在椎基底动脉(VBA)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本组小脑梗死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约30%的患者缺乏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临床易误诊,头颅MRI对于小脑梗死早期诊断优于头颅CT,梗死区域最常累及PICA供血区。
关键词:小脑梗死,磁共振成像,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Amarenco P.The spectrum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s[J].Neurology,1991,41:973-979.
[2]江汉秋,刘群,范佳.小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1):64-66.
[3]李卫东,黄光,赵涵.小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5(8):351-354.
[4]Engelter ST,Wetzel SG,Radue EW,et al.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n infratentorial strokes[J].Neurology,2004,62(4):574-580.
[5]Alex Viehman J,Jeffrey L,David SS,et al.Utility of urinalysis in dis-criminating cardio embolic stroke mechanism[J].Arch Neurol,2007,64:667-670.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经16排螺旋CT增强检查的妇科病例15例,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卵巢囊肿破裂出血的完整病例。年龄36~48岁, 平均 (42.3±2.2) 岁, 15例患者中, 病程15 d至9个月, 以腹痛为主, 伴有阴道流血5例。
1.2 扫描方法:
15例患者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 扫描范围从脐水平至盆腔耻骨联合下缘, 1次憋气状态下从头侧向足侧扫描。扫描参数:120 k V, 250 mAs, 准直器宽度16 mm×1.5 mm, 螺距0.94, 机架旋转时间0.75 s, 增强扫描使用碘海醇注射液, 对比剂用量1.5~2.0 m L/kg, 注射速率2.8~3.5 m L/s, 冠状位重建图像层厚间距为3 mm。
2 结果
15例卵巢囊肿破裂出血病例, 8例边缘不均匀强化, 中心无强化, 5例无明显强化, 2例环形强化, 大囊中可见小囊 (见图1) , 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有9例, 5例黄体囊肿破裂, 1例巧克力囊肿并输卵管积水;双侧囊肿8例, 7例为单侧囊肿。
3 讨论
卵巢囊肿破裂出血本组讨论病例多见于巧克力囊肿及黄体囊肿, 现将巧克力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黄体囊肿的CT增强特点及临床体征、病因病理及鉴别诊断分别阐述如下。
3.1 巧克力囊肿与黄体囊肿的临床体征及病因:
盆腔巧克力囊肿极易累及卵巢, 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组织中周期性出血使卵巢不断增大而形成囊肿, 文献[1]报道卵巢巧克力囊肿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以单个类圆形多见, 有时由于卵巢多中心囊肿逐渐增大融合或异位囊肿内纤维组织增生造成分隔, 也可表现为多房或大囊外伴有小囊肿, 被称之为“卫星囊”。由于多种因素而发生自发或外力影响下的囊肿破裂, 破裂可反复出血后, 陈旧性血液溢入腹腔, 引起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 常需急症处理。囊肿破裂多发生于经前期及月经周期后半期 (黄体期) , 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已属于妇科领域中一种新型急腹症, 以往对它认识不足, 常被忽视, 现对其逐渐引起重视, 常有如下临床体征和症状, 发病多在月经前或月经周期后半期黄体期, 因月经期前后囊肿内反复出血, 囊内压急剧增高, 易或受重力挤压而使囊肿破裂, 无闭经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突发下腹痛开始于一侧, 继而盆腔疼痛伴恶心呕吐, 偶可出现血压下降和休克症状。查体时腹部有明显腹膜刺激症状, 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偶有移动性浊音, 妇科检查于盆腔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分界不清的包块, 常与子宫后壁相连, 子宫紧贴, 不活动压痛。黄体囊肿的发生与黄体血运及卵巢本身的功能紊乱有关, 常见于妊娠期, 多无症状, 卵巢在排卵后形成黄体, 正常成熟黄体直径2~3 cm, 是囊性结构, 直径>3 cm者称黄体囊肿, 可由多种原因破裂出血, 严重者引起急腹症, 出现腹痛及阴道出血, 与异位妊娠破裂难分辨。由于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使卵巢功能变化或卵巢酶系统功能过度增强, 造成凝血机制障碍, 部分由于外伤, 卵巢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 盆腔炎症、卵巢子宫充血等其他原因可致黄体囊肿破裂。它可发生于已婚或未婚妇女, 以生育年龄妇女为最多见。一般于月经周期20~27 d突然下腹部疼痛, 大小便频繁感, 严重者可表现口干、心悸、头晕、眼花、昏厥等休克症状, 子宫一侧可触及境界不清包块、压痛明显。辅助诊断: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 B超患侧卵巢增大、腹腔积液, 腹腔镜可见囊肿破裂有活动出血, CT增强扫描病灶边缘清晰无明显强化, 多为单侧病变。
3.2 巧克力囊肿及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CT影像特点:
巧克力囊肿及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诊断以往多依赖临床资料、超声检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条件的好转, 以及对CT增强扫描的认识逐步增多, 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妇科医生与子宫密切相连处有轮廓不规则囊腔, 液性暗区中充满弥漫性杂乱细回声不均匀的片状回声或直肠子宫陷窝液性暗区;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出液清亮多为黄体囊肿, 抽出咖啡色或巧克力色液体甚至有血性液体为巧克力囊肿;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 因为目前价格较昂贵, 妇科检查暂未普及推广使接受和重视CT增强扫描, 回顾分析本组讨论病例, 均有完整详细的CT影像资料, 分析这些病灶的平扫及增强特点, 采用双盲法阅片, 由2名资深主治医师与2名副主任医师分别阅片, 观点不一致时请科主任会诊达成共识, 总结归纳如下:CT检查极易发现病变, 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多位于右侧卵巢, 双侧少见[2], 可能与右侧卵巢动脉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 动脉压力大于左侧及乙状结肠袢对左卵巢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有关。临床诊断黄体囊肿破裂出血至今有一定的难度, 谢图强等[3]报道该病的误诊率高达47.8%, 黄体囊肿典型表现为附件区或子宫直肠陷窝处有均一水样密度肿块, 呈圆形或椭圆型, 边缘光滑, 壁薄, 多无内分隔, 病灶边缘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不典型多囊性卵巢与邻近肠管子宫分界模糊。增强扫描后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病灶显示更清晰, 边缘清楚, 中心或边缘斑片状高密度影未见明显强化, 大小常在4 cm以下, 偶见10 cm病灶 (见图2) , 与正常强化子宫肠管及盆腔血管有良好对比。而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病灶CT平扫片上单侧附件区有囊实性肿块, 与子宫肠管分界模糊, 部分病灶中心见圆环形更低密度, CT值约10~18 Hu, 边缘斑片状等高密度影CT值约26~52 Hu, 由于出血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的CT值密度, 既可为水样密度, 也可表现为高密度囊肿, 多数病灶因周围组织粘连成轮廓不清、密度不均的囊实性肿块, 增强表现为囊壁不规则不均匀强化, 类似于卵巢脓肿表现特点, 囊肿边缘与子宫周缘不规则强化, 部分病灶出现粘连。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病灶大小范围不等, 较大者直径可为5~6 cm, 有报道称最大者可为15 cm, 本组讨论病例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病灶均在6 cm以下。文献[4]报道称利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提供卵巢囊肿破裂的更多信息, 可以显示卵巢囊肿破裂出血血管内对比剂的活动性外渗。本组讨论病例均行增强扫描, 作者认为, 是否增强检查要看患者就诊时病情危重与否, 如能耐受最好做增强检查。
3.3 卵巢囊肿破裂出血其他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见附件区用。CT检查能明确卵巢肿块的大小、范围及是否侵及邻近器官及有无远处转移, CT薄层扫描可以仔细了解卵巢是否有囊肿出血或其他肿块内部结构、分隔及囊内的炎性成分, 增强扫描可以了解肿块血供情况, 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建 (MPR) 有利于卵巢病变定位诊断, 并进一步明确囊肿和周围脏器的关系, CT对于畸胎瘤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明显优于B超和MRI。CT对恶性卵巢癌的准确率达90%以上, 对TNM分期和术后监测复发情况应以CT为首选。在有条件的医院, 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MRI和CT应联合应用, 可相互补充, 以提高卵巢囊肿出血或卵巢其余肿瘤的术前定性诊断及提高TNM分期的准确性。
3.4 卵巢囊肿破裂出血的鉴别诊断:
卵巢囊肿破裂出血须与以下病变鉴别: (1) 异位妊娠破裂或流产:本病有急性腹痛、腹腔内出血体征及盆腔包块, 与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较难鉴别, 如既无子宫内膜异位及痛经病史, 有停经史, 根据CT增强特点、血、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检查及后穹窿穿刺可鉴别。 (2) 卵巢肿块蒂扭转:既无痛经史, 发生急性腹痛后无内出血体征, 腹壁压痛及反跳痛不明显, 无移动性浊音, CT增强可鉴别。 (3) 急性阑尾炎:右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容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 阑尾炎患者阑尾麦氏点压痛明显, 子宫直肠陷窝无结节, 有发热, 血白细胞增高等可鉴别。 (4) 卵巢囊腺瘤:CT清晰显示盆腔内巨大囊性或囊实性肿块, 直径多>10 cm, 平扫肿块水样密度, 其中黏液性肿块密度较高, 增强扫描肿块壁及内分隔发生强化。囊性畸胎瘤有典型的钙化及脂肪密度可诊断[5]。
综上所述, 卵巢囊肿破裂出血CT图像显示清晰直观, 平扫与增强有一定特点, CT操作也较简单易行, 越来越被妇科医生及患者接受, 尽管卵巢囊肿破裂出血的诊断有一定困难, 但是随着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推广应用, 结合临床体征、仔细分析其CT特点, 在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87-389.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7-337.
[3]谢图强, 陆兆游, 陈萍, 等.卵巢黄体囊肿破裂46例分析及处理.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7, 28 (B06) :152-153.
[4]Dina K, Mithat H, Musturay K.MDCT findings of active bleedingfrom the ovarian cyst wall.Am J Roentgenology, 2007, 188 (4) :392.
新生儿肺炎临床影像学特点分析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符合新生儿肺炎诊断标准[1]者147例, 按日龄分为早期新生儿 (出生0~7d) 和晚期新生儿 (出生8~28d) 两组。早期新生儿组94例, 其中男54例, 女40例;足月儿60例, 早产儿34例;低出生体重儿25例, 正常出生体重儿39例, 巨大儿30例;有窒息史36例, 胎儿宫内窘迫史30例, 羊水吸入性史82例, 继发感染性肺炎12例。晚期新生儿组53例, 其中男32例, 女21例;有吸入性史5例, 有感染表现者48例。
1.2方法
每天记录患儿的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口吐白沫、三凹征、青紫、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患儿于入院时和出院前拍摄胸部仰卧位或正侧位X线片各1次, 以了解肺部表现。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新生儿肺炎的病死率, 差异性分析运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临床表现
早期新生儿组和晚期新生儿组分别为:进食减少83例和48例, 反应低下80例和33例, 呼吸困难62例和35例, 口吐白沫46例和44例, 咳嗽1例和23例, 口周青紫50例和40例, 发热7例和27例, 体温不升48例和3例, 吸气三凹征2例和24例, 肺部湿啰音53例和40例。各种临床表现异常发生率见表1。
2.2X线表现
早期新生儿组和晚期新生儿组分别为:肺纹理异常76例和13例, 点状密度增高影53例和14例, 片状密度增高影12例和25例, 肺充气征20例和18例, 支气管充气征7例和12例, 局部肺不张2例和0例。X线异常表现发生率见表2。
2.3病因与日龄的关系
在吸入性肺炎中, 早期新生儿组82例, 占87.2%;晚期新生儿组5例, 占9.4%。在感染性肺炎中, 早期新生儿组有12例, 占12.8%;晚期新生儿组48例, 占90.6%。统计学检验排除了新生儿肺炎的病因与新生儿日龄两种临床属性间的独立性 (P<0.01) , 提示0~7d新生儿易患吸入性肺炎, 8~28d新生儿易患感染性肺炎。
2.4转归
早期新生儿组94例, 治愈82例, 好转7例, 死亡5例, 病死率5.3%;晚期新生儿组53例, 治愈48例, 好转4例, 死亡1例, 病死率1.9%。
3讨论
由于新生儿独特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特点, 肺脏含气少、含血量多, 易患肺炎。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免疫功能低下, 加上出生体重低、宫内发育迟缓等使早产儿更易罹患肺炎。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反应差、体温不升、吃奶少、活动少、口吐白沫、呼吸表浅、呻吟、气促、吸气三凹征等[1]。但个体间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尤其是日龄、胎龄的影响较明显, 如咳嗽、发热、肺部闻及湿啰音等在早期较少见, 随日龄增长而增多。
早期新生儿肺炎, 常有异常分娩史, 发病急、呼吸快、反应低下、逐渐出现肺部湿啰音是其临床特点[2]。本组资料显示, 不足7d新生儿易患吸入性肺炎, 其中38.3%具有出生窒息史, 31.9%具有胎儿宫内窘迫史。在异常产科原因中, 窒息、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所占比例最大, 直接造成了各类吸入性肺炎[2]。低出生体重儿占37.2%, 早产儿占36.2%, 说明此类患儿比足月儿更易患肺炎。进食减少和反应低下是最常见的两种临床表现, 分别占全部患儿的88.3%和85.1%。晚期新生儿肺炎主要是由于护理不当 (如不适当的淋浴、不注意保暖) 或消毒隔离措施不严格等引起, 最初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但病情往往迅速进展, 最后演变为肺炎, 其中39.6%有感染接触史, 故晚期新生儿易患感染性肺炎, 临床表现为显著的全身中毒症状和肺部闻及较典型的啰音[3]。本组资料也显示, 新生儿肺炎随着日龄的增长, 其病因、临床表现会不断变化, 因此, 一旦新生儿出现进食少、精神不好、口吐白沫、口周青紫或呼吸不规则等表现时, 即要考虑疑似肺炎。
本组临床诊断新生儿肺炎147例, 其中X线胸片异常136例占92.5%, 提示X线检查为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分组分析表明:早期新生儿组有76例呈现肺纹理增多、模糊和 (或) 肺门影模糊, 明显高于晚期新生儿组 (P<0.01) 。58例表现为沿两肺中下野支气管分布的点、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以两肺内侧和肺底部最为明显, 这可能是早期新生儿肺炎的典型X线表现[4,5];晚期新生儿组X线检查出现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占47.2%, 支气管充气征占22.6%, 均明显高于早期新生儿组 (P<0.01) , 可能因为感染致局部肺实变, 片状阴影和支气管充气征可能是晚期新生儿感染肺炎的典型X线表现。
笔者认为, 加强围产期保健, 降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常规行胎儿监护, 及时处理宫内窘迫, 预防羊水胎粪吸入等措施可提高产科质量, 有助于降低早期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保暖、供给充分的液体和能量、注意交叉感染的预防, 将有助于降低晚期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 适时行胸片检查, 将有利于新生儿肺炎的早期诊断, 积极予以治疗, 对于降低新生儿肺炎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新生儿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用资料完整并有X线检查的新生儿肺炎患儿147例, 按日龄分为早期、晚期两组, 观察其主要症状、体征和X线表现, 进行病因分析, 统计病死率。结果:早期新生儿肺炎组以吸入性肺炎为主, 占87.2%, 病死率高;晚期新生儿肺炎以感染性肺炎为主, 占90.6%。统计学分析排除了新生儿肺炎的病因与新生儿日龄两种临床属性间的独立性 (P<0.01) 。结论:提高产科质量, 加强新生儿护理, 对新生儿肺炎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X线,吸入性,感染性
参考文献
[1]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1.
[2]陈越.产科因素对新生儿肺炎发病的影响[J].新生儿科杂志1995, 10 (2) :71-72.
[3]樊吉英.新生儿肺炎120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1987, 9 (2) :13.
[4]陈方, 周珉.120例新生儿肺炎X线分析[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1999, 14 (7) :42-43.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篇9
入组30例经CT、MRI检查发现的脑梗死继发出血性转换(HT)患者,均经临床和动态影像学检查证实。男18例,女12例;年龄28~85岁,平均56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例,风心病2例,糖尿病3例,肾病综合征1例,外伤1例,硬皮病1例,无明确原因者2例。临床表现以偏瘫、头痛和呕吐为主。既往有缺血性脑梗死病史者6例。发病至发生出血24小时内2例,1周以内14例,8~14天9例,0.5~1個月3例,1~3个月1例。
全部进行了CT扫描,15例进行MRI检查,9例进行增强扫描(CT5例,MRI4例)。治疗后均进行CT复查随访(1~3次),复查MRI12例(1~2次)。26例出血不同程度吸收,2例出血范围扩大,2例出血进展后患者死亡。
结 果
影像学表现:CT平扫显示皮-髓质受累的大片扇形、楔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内混杂斑片状、斑点状、片状或脑回状高密度灶。MRI信号变化为梗死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出血在T1WI上呈高或中等信号,在T2WI和T2﹡WI与脑梗死的高信号形成明显对比,呈相对低信号,10个团状出血在T2﹡WI上可见低信号环。随着时间推移,CT和MRI的变化情况与颅内出血大致相同。梗死灶表现为扇形16例,楔形8例,不规则形6例。高密度出血灶边界多不清楚,其CT值45~83Hu。12例较大出血灶形成血肿,并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4例表现为梗死区内脑回状或斑片状强化;出血灶边缘呈环状强化4例,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出血灶强化不明显2例。
病变部位、范围和形态:梗死位于幕上脑实质26例,位于小脑病灶3例,脑干1例。其中颈内动脉供血区24例,椎动脉供血区6例。梗死面积最大累及一侧大脑半球,最小者2.4cm×2.2cm×0.8cm。梗死范围限于脑叶8例,梗死位于深部7例,梗死范围包括脑叶和深部15例。出血灶分别位于皮质、皮层下白质、脑深部,其中2例合并脑室出血。出血灶形态为脑回状、点状、斑片状、团状及不规则形态。
讨 论
HT为同一病灶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确诊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CT扫描为首选。随着时间的推移,CT和MRI的变化情况与颅内出血大致相同。我们认为,HT的影像学表现与梗死范围密切相关,有一些特征性影像学表现:①梗死累及皮质时,出血灶多位于脑皮质,呈迂回曲线状勾划出脑回轮廓。②梗死位于脑深部时,出血灶呈团状或点状,多位于病变内侧。③大面积脑梗死同时累及皮质和深部时,出血灶可以多发,分布散在,位于深部和(或)皮质。
临床和影像表现复杂的病例需鉴别诊断时,可行增强扫描或MRI检查。由于MRI拥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及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可以更加清楚区分灰质、白质、深部灰质核团和出血。HT有以下特征性强化征象:①湮没征:指位于脑表面皮质的出血灶湮没于脑回状强化的范围之内。②轮廓征:深部块状出血灶边缘轮廓明显强化。③逐渐强化:随扫描时间延长,出血灶边缘强化逐渐明显,表现在注射对比剂后行多期扫描,出血灶边缘强化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陈新晖,张廷,夏国强,等.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及CT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12):1060-1062.
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篇10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头颅CT和MR检查,部分患者行头颅MRA、DSA检查。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AS进行头颅CT扫描,采用SIEMENS NOVUS 1.5T行头颅MR、MRA检查。头颅MR检查常规包括轴位T1WI、T2WI、FIAIR、DWI及矢状位T2WI。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一侧肢体偏瘫34例,头晕24例,中枢性舌面瘫21例,失语14例,一侧肢体感觉障碍13例,四肢瘫痪2例,意识障碍5例,吞咽困难4例,构音障碍4例,眼球运动障碍或侧视麻痹4例。其中表现为Millard-Gubler综合征4例、桥脑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2例、闭锁综合征1例。
2.2 影像学表现
头颅CT显示桥脑梗死14例,均为发病12h后行头颅CT检查诊断。全部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其中35例患者行头颅MRA检查,11例患者行DSA检查。头颅MR显示单纯桥脑梗死41例,桥脑梗死合并后循环其它部位梗死19例,其中合并小脑梗死15例,桥脑梗死合并前循环梗死4例。表现双侧桥脑梗死2例。有2例患者发病时间2h和2.5h,行头颅CT和头颅MR T2WI均未能显示病灶,而DWI显示稍高信号。MRA显示有基底动脉狭窄7例。DSA显示基底动脉狭窄2例。
3 讨论
桥脑是后循环最常见的脑梗死部位,依据经典的神经系统定位理论,桥脑梗死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即脑神经症状、长束症状及小脑症状,一侧桥脑病变会出现交叉性瘫痪。临床上可以出现桥脑腹外侧综合征、桥脑腹内侧综合征和桥脑背盖下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等综合征表现。但是随着影像学技术特别是MR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桥脑梗死的发现率较前明显提高,临床所见也更为复杂。从本组病例中,出现上述经典综合征共仅有6例,其中Millard-Guble syndrome4例、Foville syndrome2例。而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偏瘫、头晕、中枢性舌面瘫、失语。提示当遇到头晕伴有偏瘫、中枢性舌面瘫患者有桥脑梗死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而目前桥脑梗死病灶与临床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多数病灶位于桥脑的三叉神经根平面上,未累及同侧桥脑的展神经核和面神经核[2]。同时推测在桥脑上部基底部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排列较疏松,而中、下部排列紧密,而且皮质脊髓束在桥脑上部基底部靠外侧走行,故上部旁正中病灶常表现轻偏瘫,也较少出现感觉障碍[3,4]。因此临床上不表现交叉性瘫痪。
本组病例中有2例出现双侧桥脑梗死。1例为桥脑双侧基底部梗死,临床表现为闭锁综合征;另1例为双侧桥脑并伴有双侧小脑半球梗死,临床表现为头晕起病,并迅速进展为四肢瘫痪、失语。而这2例病例MRA检查均提示有基底动脉的狭窄。提示当出现双侧桥脑梗死或合并后循环其他部位梗死时,需要考虑基底动脉大血管病变,应及时行血管评估,为溶栓或扩容等治疗作好准备。
由于CT受颅底伪影干扰,给辨别脑干梗死增加了难度,同时CT对脑干24h内急性梗塞腔隙性病灶难以显示。头颅MRI检查具有极高的组织分辨率,无颅骨伪影干扰,且可进行多方位和多参数成像,对脑干解剖细微结构及病灶显示清晰。特别是弥散加权相(DWI),将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速度以信号强度反映出的影像,可以显示超早期(3h)桥脑梗死的病灶[5]。
总之,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经典的临床综合征并不常见,常表现为前循环相似的症状,头颅CT不能明确时,及时行头颅MRI检查特别是DWI检查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潘华,张金平.桥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J].中国卒中,2006,1(3):195-197.
[2]朱良付,曾进胜,洪华,等.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临床和影像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1):24-28.
[3]王为珍,祝茗,郑茜,等.桥脑梗死的临床及MRI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3):268-269.
[4]方朴,周美鸿,徐仁泗.貌似幕上病变的脑干梗死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5,6(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