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特点(精选12篇)
CT影像特点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方法 通过对老年人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与其他群体不同, 其中大多与退行性因素有关, 这里既有生理性改变, 也有病理性改变, 如老年性脑萎缩, 老年性脊柱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 (突出) 、椎体退行性滑脱, 老年性胰腺 (肾脏) 萎缩、前列腺增生肥大等。结论 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与其他群体不同, 应当引起影像及临床医生注意。
关键词:老年人,CT影像,特点
1969年亨氏 (Hounsfield) 首先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CT) , 为此, 亨氏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这种检查方法开始仅用于头部。1974年莱氏 (Ledley) 设计成全身CT装置, 使之可以对全身各个解剖部位进行检查。四十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动了CT装置、扫描技术和软件应用的不断更新完善, 先后研制成功单排螺旋CT (SCT) 、多层螺旋CT (MSCT) 、电子束CT (EBCT) 等, 并投入临床使用。当前CT检查的特点是扫描时间短、爆光剂量小、图像清晰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影像诊断。因此, CT已经成为医学影像检查不可缺少的手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同样带动了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 老龄化问题自然摆到我们面前。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 具有患病率高、就诊次数多的特点, 因此老年人接受CT检查的机会较其他群体多。笔者根据自己十余年CT诊断的工作经验, 总结出一些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 供同道及临床医生探讨, 具体观点和看法如下。
1 老年人脑组织改变特点
1.1 脑萎缩改变
脑萎缩为不同原因引起的脑组织体积缩小和容量减少, 其主要表现为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不同程度增宽、扩大。60岁以上健康老人脑室、脑池、脑沟等均较正常成年人宽大, 属生理性改变, 无临床意义,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会逐渐加重。但这里有一个特点, 既幕下改变不明显, 也就是说没有小脑萎缩或很轻。因此, 笔者认为在诊断老年人脑萎缩方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临床提供信息。 (1) 虽然有轻度脑萎缩改变但不伴有其他异常, 可以为临床提供正常头部CT诊断信息。 (2) 虽有比较明显脑萎缩而不伴有其他改变, 可以为临床提示脑萎缩, 并且告知注意年龄因素所致, 即“老年性脑萎缩”。 (3) 对特别明显的脑萎缩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梗塞、脑动脉硬化、脑软化灶等, 这种脑萎缩就是病理性脑萎缩, 也就是说这种脑萎缩是继发性脑萎缩或步入老年之前就存在了。
1.2 脑白质改变
主要是脑白质缺血改变。 (1) 脑白质变性:正常老年人由于脑血管退行性变, 造成脑白质供血不足。CT影像特点是脑白质区域对称性低密度改变, 而无其他改变, 且无高血压病史。这种现象属于老年人的退行性改变, 即脑白质变性。 (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特点为脑白质区域出现对称或不对称低密度改变, CT增强无强化, 边缘不清, 双侧侧脑室扩大, 脑池、脑沟增宽, 并伴有脑梗死、脑软化灶等。具有上述表现老年患者且临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 可以考虑此诊断。
2 老年人脊柱影像特点
2.1 生理曲度改变
正常脊柱存在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其形成与诸多因素有关。而老年人的颈曲、腰曲曲度过大。 (1) 负重因素:颈椎支撑头颅、腰锥是人体重心, 长期负重造成颈曲、腰曲过大。 (2) 活动因素:颈椎重复低头、仰头、旋转运动, 腰椎重复弯腰、直立、旋转运动, 造成颈曲、腰曲过大。 (3) 退行性因素:由于慢性劳损, 造成韧带弹性减弱、松弛, 使其牵拉固定作用减弱, 造成生理曲度过大。胸曲及骶曲则变化不大, 原因是胸椎受胸廓保护, 而成年骶椎已融合为一体。
2.2 骨质增生、疏松改变
老年人脊柱多呈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改变, CT表现为轻者椎体前上下缘磨角样或唇样改变, 重者可形成骨赘、骨桥, 小关节则增生肥大。其特点为腰椎明显、颈椎次之, 胸、骶椎则较轻。而老年女性在骨质增生的同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其原因是内分泌代谢紊乱, 造成激素水平失衡。脊柱骨质疏松易造成压缩性骨折。
2.3 椎间盘特点
老年人的椎间盘多呈退行性改变, 其CT特点是不同程度的椎间盘膨出、突出、真空现象、钙化等, 其形成原因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 造成髓核亲水性降低、体积减小后, 纤维环松弛、撕裂, 造成上述改变。这些退行性改变以腰椎明显、颈椎次之, 而胸椎发生少或较轻。
2.4 脊柱退行性滑脱
由于椎间盘萎缩吸收、椎间隙变窄、纤维环变脆膨出、椎体周围韧带及椎间关节囊松弛, 造成椎体退行性滑脱 (或称假性滑脱) 。其特点如下: (1) 腰椎和颈椎常见, 且上段多向后滑脱, 下段多向前滑脱, 腰4椎体最常见。 (2) 椎弓峡部和关节突是完整的。 (3) 滑脱程度一般不超过Ⅰ度。
3 老年人胰腺、肾脏、前列腺 (男) 影像特点
3.1 胰腺萎缩
正常胰腺外形呈狭长弓状, 老年人常见胰腺逐渐缩小且有退行性脂肪变性, CT值明显降低, 但中央仍可见羽毛状或网状结构, 胰管亦比年轻人为宽, 尤其是60岁以上者, 其形成原因是结缔组织代偿性增多所致。
3.2 肾脏萎缩
正常肾脏呈外形光滑或略有分叶的结构。老年人肾脏体积缩小, 表面分叶程度加重, 肾脏实质结构变薄, 肾盂、肾盏结构增宽、扩大, 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窦脂肪增多等。3.3前列腺增生肥大60岁以上老年男性可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肥大, 且好发于前列腺的中间叶或外侧叶, 上缘超过耻骨联合上缘10mm, 且往往伴有钙化。上述原因是由于性激素失衡有关。前列腺增生肥大应与前列腺癌、膀胱肿瘤相鉴别。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实际工作积累的一些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的报告, 也许比较常见和浮浅, 可能还有许多特点没有引起注意。希望专家及权威机构能够系统地总结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 加以规范化、系统化, 使CT检查更好地为老年患者服务。
CT影像特点 篇2
在2014-11-4梁妹英的CT诊断报告中,我科刘医师由于误将患者约4.0cm大小呈前倾前屈位的子宫底部影像考虑为子宫肿块,而把子宫颈后壁左后方大小约3.1cm的含内容物肠管误看成子宫颈肿块病变,所以得出的诊断结论为考虑子宫肌瘤,请结合临床,必要时MRI检查。为避免今后再次发生类似误诊事件,我全科人员已深刻反省并做出以下整改措施。
1、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与阅片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遇到疑难病例及时请教同行们或瑞康总部放射科老师的指导阅片后再出诊断报告。
2、加强二级阅片制度及诊断报告的双签制度
在有两位以上诊断医师上班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做到二级阅片。诊断报告书写之后由高年资医师审核,或者在两位诊断医师阅片并统一结论之后方才发生诊断报告,保证影像诊断报告的准确性,减少漏诊、误诊率,避免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3、做好与临床各科的沟通,在给患者做下腹部CT扫描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检查当天早上7:00口服甘露醇250ml,之后服适量白开水清洁胃肠道。已婚妇女患者检查前首先到妇科放置消毒备用的阴道塞。检查前1h口服1.5%泛影葡胺800ml-1000ml,分3次服完。同时憋尿,要求膀胱至充盈状态。检查前用600ml-800ml2%泛影葡胺灌肠。这样,子宫、膀胱、直肠壁等组织结构在充盈肠腔内对比剂及周围脂肪的衬托下显示清晰,阴道塞纱的患者内见圆形含气空腔,与直肠、膀胱及盆底结构分界清楚,未用阴道塞纱的患者阴道往往显示不清。
CT影像特点 篇3
[关键词] 继发性肺结核;肺癌;螺旋CT;影像特点;诊断鉴别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2-01
肺结核属于结核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结节与干酪样坏死是其病理特点,通常会出现空洞。肺癌属于呼吸道的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1]。本文为研究两者的螺旋CT诊断特点及螺旋CT的鉴别价值,回顾性分析与总结了50例继发性肺结核与3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螺旋CT诊断资料,发现螺旋CT在肺结核与肺癌的诊断鉴别上,具有较高的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50例与肺癌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继发性肺癌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50.1±2.1)岁,症状主要表现为结核中毒、低热与咳嗽。肺癌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0.4±2.5)岁,主要症状表现为咳血痰伴胸痛、咳嗽。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扫描,仪器电压为120KV,电流为50mA,10mm的扫描层厚度,1.0的螺距,10mm的重建间隔;有部分患者需进行病灶区的HRCT扫描,厚度为2-3mm。观察分析显示的影像特点。
2 结 果
50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病变位置在上叶尖后段的有17例,3例上叶前段,9例下叶背段,6例舌叶,10例左肺门,5例右肺门。30肺癌患者中,病变位于上叶有10例,12例下叶,3例左肺门,5例右肺门。
2.1 肺结核CT影像特点 26例小叶中心显示直径为2-4mm的节影,24例显示树芽征(由支柄发出,为多分支样结构);41例腺泡结节,其边缘模糊,直径为5-8mm;40例空洞,单发空洞31例(直径小于2cm有21例,直径为2-3cm有7例,直径超过3cm有3例),多发空洞19例(形态规则,圆形或类圆形状,直径均小于2cm,大小不一);23例厚壁空洞(>2mm),27例薄壁空洞(1-3mm),薄厚都较为均匀。內缘毛糙8例,內缘较光滑42例;外缘清晰31例,2例壁内钙化呈斑点状,5例与胸膜粘连,34例显示有卫星灶呈斑点(片)状,3例周围无变化;32例肺实变;40例磨玻璃影;30例小叶间隔加厚;25例结核瘤,11例弧立性结节影,直径约为2-3cm,呈圆形或椭圆形,3例患者中央钙化,2例边缘规则;24例合并胸腔积液,13例包裹性,11例游离性;21例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6例管壁不规则变厚,8例管壁增厚,3例中叶肺不张,4例支气管不规则狭窄;20例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核。纤维条索影15例,钙化31例,肺气肿7例,支气管扩张9例是非活动性肺结核的病灶表现。
2.2 肺癌CT影像特点 肺癌患者30例中,肺内肿块有21例,约为5cm的病灶范围,外壁呈分叶状20例,呈放射状短毛刺10例,2例结节状钙化,5例形成偏心性空洞,均为单发,形态无规则,自重直径为2-3cm的有2例,直径在3cm以上的有1例。3例洞壁厚超过3mm,近肺门侧洞壁厚、內缘光整与圆形壁结节均为2例,8例胸膜凹陷症,胸腔积液、阻塞性肺炎均为4例,2例阻塞性肺不张,8例淋巴结肿大,合并肺结核4例,其中合并活动性与合并陈旧性肺结核均为2例。
3 讨 论
继发性肺结核与肺癌都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肺部疾病,主要症状表现均为咳嗽、咯血等,进行影像诊断时,通常出现“异病同影”的现象,故极易造成混淆,导致诊断失误进而延误治疗良机[2]。
不典型结核瘤易于被误诊为肺癌,因两者的征象相似:均有分叶、空泡、毛刺及胸膜凹陷等表现。鉴别时,按照肺大泡、不均匀密度、卫星灶、新月状空洞、钙化、毛刺较粗长、局部与胸膜粘连、增厚等特点则可确诊为肺结核。临床上采取螺旋CT进行诊断,鉴别效果更好。结核瘤通常呈薄环形强化或不强化,肺癌是较均匀的强化,但结核灶是肉芽肿型的,其也有可能是均匀的强化,结节形态相似于肺癌,故鉴别存在困难,本研究因此出现1例误诊,这表明,单凭影像特点还是难以准确判断特殊结核的。当前还不能确定癌性空洞病灶的多发部位,而结核性空洞通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3]。肺癌的肺门侧壁厚与偏心性空洞较为接近,有利于鉴别,肺癌中较少见结核性空洞,较常见空洞壁结核。青年人是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好发人群,具有较长的病变范围,众多部位被受累,会增厚支气管壁,阻塞管腔[4]。肺门肿块是诊断肺癌的重要根据,癌性肺具有较均匀的不张密度,显示含液征或支气管像,有区别于结核。本研究中,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有21例,累及到叶支气管、主支气管及段支气管。
总之,诊断与鉴别结核病与肺癌时,应注意以下4点:一是分析时需综合多个征象特点;二是关注好发病灶部位与好发群体年龄;三是重视动态观察与试验治疗在当中的价值;四是螺旋CT在继发性肺结核、肺癌的诊断中,效果良好,但需熟悉CT影像的诊断特点。
参考文献
[1] 薛可龙,陈掌元,陈超坤.继发性肺结核与肺癌的螺旋CT影像特点与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08):74-75.
[2] 袁吉欣,汤艳,王志永.螺旋CT在继发性肺结核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20):2025-2026.
[3] 颜得新.继发性肺结核与肺癌的螺旋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07):168-169.
CT影像特点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0例盆腔肿块患者的影像资料, 其中男51例, 女89例;年龄20岁~79岁, 平均年龄49岁。经术后病检证实与影像相符的患者37例, 术中探查后诊断与影像相符的76例, 术后诊断与影像不符的27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资料跟踪随访, 临床症状多见尿血、便血、月经不调、排尿时小腹疼痛,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持续扫描, 由耻骨联合下缘开始到髂前上嵴连线水平扫描[1], 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碘对比剂优维显 (300 mg/m L) , 用量为1.5 m L/kg体重, 经肘静脉注射, 注射速率为4.0 m L/s。
1.3影像学分析
由2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对病灶的位置、大小、密度及增强特征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
43例恶性病变患者中, 卵巢癌10例, 膀胱癌8例, 前列腺癌3例, 宫颈癌4例, 恶性腹腔巨大间质瘤3例, 结肠癌3例, 直肠癌4例, 盆腔恶性淋巴瘤5例, 脊索瘤3例;97例良性肿瘤患者中有49例卵巢囊肿, 28例子宫肌瘤, 4例卵巢囊性畸胎瘤, 2例卵巢囊腺瘤, 3例阑尾周围脓肿, 2例膀胱憩室, 2例子宫阔韧带神经纤维瘤, 5例前列腺增生, 2例膀胱炎。
2.2 各部位肿块特征及CT表现
输尿管和膀胱肿块。有2例病灶位于距膀胱入口非常近的位置, 位于输尿管下方和膀胱的分界不清楚, CT不能够对其进行准确定位, 表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块。在增强扫描的过程中, 有2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强化病灶, 8例增强后为明显强化, 可以通过2 mm层厚的重建使膀胱壁受约束的性质更加准确地表现出来;6例块状影, 良恶性病变和早期CT不能够区分出来;4例软组织密度影且呈现形状不规则, 向腔内突出。
生殖器官肿块。卵巢囊肿49例, 其中36例单发单侧、5例双侧单发、8例双侧多发;经CT影像表示直径最大为6 cm, 最小为1 cm, 均表现为低密度灶、圆形水样影;CT值为18~30 Hu之间, 边缘光滑清楚锐利。卵巢癌9例, 1例卵巢囊腺瘤, CT影像多表现出单侧附件区病灶, 实性或囊实性, 边缘模糊, 密度不平均;其中有5例经增强扫描, 1例因合并腹水在实性部分可见有明显的强化表现。3例子宫阔韧带纤维瘤, CT影像呈现盆腔类圆形巨大的实性软组织块, 一部分通过增强扫描时混有坏死部分, 密度比较平均, 四周光滑, 轻度强化病灶。2例卵巢囊性畸胎瘤的CT影像值为-76 Hu, 表现为弧形状钙化影, 囊内可见脂肪成分, CT影像值为-182 Hu。
结肠及直肠肿块。5例盆腔恶性淋巴瘤, 通过CT影像可以看出, 其软组织影多发结节状, 在部分融合时分界点不清楚且具有盆腔积液征象。3例阑尾周围脓肿, 从中表示其内部的气体密度影, 边缘模糊不清, 密度灶相对较低, 表现为包块状。有4例能够看见多个增大的淋巴结影出现在病灶周围, 相比之下好一点的向内部突出, 表现为结节状, 从而致使肠腔变小以及性状发生改变。8例不同程度的直肠癌肠壁增厚。
2.3 结论
良性病变97例, 恶性病变43例;泌尿系统以及肠道病变34例, 生殖器官肿块106例;CT影像可以准确地反映出病变大小、密度、部位、形态以及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CT影像能够为治疗提供准确、科学的诊断依据, 螺旋CT影像是盆腔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螺旋CT影像既能精准地对病灶进行解剖分析, 还能准确地表示出病灶内部的病变形态、整个解剖结构以及病变的密度变化。当然CT影像还是存在一部分局限因素, 例如针对CT表现病灶比较大, 影像学资料不典型的很难确诊。本组2例子宫阔韧带巨大纤维瘤, 主要表现是子宫颈肿块与大型囊性肿物相连, 还有3例腹腔巨大恶性间质瘤, 通过手术才能对其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 3例经过术后证实为畸胎瘤, 3例经过术后病检证实为宫颈癌。在医学影像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诊断这些疾病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CT扫描以及超声检查, 但CT检查因自身的特点比超声检查和MRI检查更加方便、快捷与准确[2]。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 有5例在CT影像检查时表现非常典型, 和手术病例诊断相符合。在我国, 直肠癌的发病概率逐年增加, 已经从之前的第6位上升到现在的第4位。对于患有便血、腹痛的患者, CT检查为适合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因为结肠造影很难鉴别病灶的良恶性, 且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本组有4例直肠癌, 3例结肠癌, CT检查可以准确表现出病灶的大小、密度、状态以及病灶四周的浸润情况。
多数资料表明, 癌灶分期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检查方法是CT检查, 同时其还是患者术后复查、临床拟定手术方案的必需步骤。本组发现9例膀胱癌, 这样的肿瘤在盆腔是不常见到的, 患者在做病理活检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接受使用膀胱镜来进行取材, 所以在手术前和普通检查的过程中, 主要的检查方法还是B超和CT检查。CT检查能够表现出在膀胱充盈良好的状态下膀胱壁肌壁和黏膜所呈现出来的变化[3]。另有3例阑尾周围脓肿和肿瘤比较来看, CT增强与常规CT所呈现出来的影像会有很大不同, CT增强能够明显看出病灶内部的气体密度。
因此, 盆腔CT检查能够为盆腔肿块患者提供准确、科学的临床诊断依据,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盆腔肿块的CT影像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0例盆腔肿块患者的影像资料, 对其CT影像特点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病变97例, 恶性病变43例;泌尿器官以及肠道病变34例, 生殖器官肿块106例。CT影像可以准确地反映出病变的大小、密度、部位、形态以及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结论CT能够为盆腔肿块提供准确、科学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盆腔肿块,CT影像,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方英, 陈建明.妇科盆腔肿块CT影像学分析及诊断价值的探讨[J].求医问药杂志, 2012, 10 (11) :137.
[2]吴金生, 罗金辉.盆腔肿块125例CT诊断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杂志, 2014, 20 (10) :168.
CT影像特点 篇5
目前,就医难、看病贵,是老百姓反应强烈的问题,而医患关系紧张也是严重困扰医院及患者。多年医改,上至卫生部,下至每一间医院,都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而提得最多可能是“以病人为中心”吧,以至许多医院门诊大厅都挂上“以病人为中心”的横幅。但其效果如何呢?
这不仅使我想:想必绝大多数医院挂出“以病人为中心”这横幅时,我们医护人员是否真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是否真的在我们的工作中就是以病人为中心。
当然,作为医护人员,就应该为病人的利益着想。为了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我们需要清楚病人的需求,需要多从病人的角度去考虑。我想,如果我是一位病人,在我心中的“以病人为中心”应是:方便看病,医生负责任,医院收费合理。
作为病人,到医院求医,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就好像进了超市一样迷茫,病人首先要面对的是众多专科,对于一个医学知识缺乏的病人来说,可能真的无从选择,等好不容易挂了号,迎接自己的又是漫长的候诊,还有接下来的,为了做完各项检查而在医院里东找西寻。如果顺利的话,一个早上或一天就待在医院里。如果要等检查结果时,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许,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有些检查是需要很长时间,但病人都会理解吗?所以,方便病人就诊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接下来的,对病人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对病人的健康负责。
每一位病人度希望早点诊断明确,药到病除。作为医生的我们也同样治好患者的病。我们当然不会这样,但没有过硬的医学知识及认真、负责的态度。比如,我们CT室,病人花了几百块钱,等了一上午,就是为了有个明确的诊断,如果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再和蔼可亲,病人也会横眉冷对。所以,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每时每刻都要心存一颗认真负责的心,不管别的医生是否失职,在自己当班时,就该为病人负责。而在我们检查病人的过程中,也应在患者病情及经济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到医院看病有很好的性价比,就像淘宝体验。
我们CT室,作为一个临床辅助性科室,每天都要为大量的患者进行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病人多就意味着预约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报告时间长等问题。为做到方便病人就诊,我们应合理的疏导病人,优化流程,更加准确及时的发报告,所以,个人的业务水平及科室的整体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当个好医生,就要不断地学习,保持一颗上进的心,使个人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而对于整个科室,应进一步完善读片会诊、病例追踪制度,通过读片会诊及病例追踪,提高大家对复杂病例、疑难病例的诊断水平。
医学发展是日新月异和普遍联系的,我们应需要加强与临床医生的交流,了解临床医生需要了解什么,理解临床科室对于影像诊断的真实要求;同时介绍我科诊断技术的特点及优点,让临床医生能更好的选择适当的检查,让临床检查更有针对性,从而有效的减轻患者的负担。
CT诊断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篇6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11年5月经CT检查患者27例,其中CT诊断为肾结核25例,其中单侧肾结核23例,双侧肾结核2例;肾单发囊肿2例。本组病例中,有手术病理结果23例,行静脉尿路造影、尿路逆行造影检查14例,行24小时尿沉渣检查,尿培养及膀胱镜检5例。27例患者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16~67岁,平均40.5岁。CT扫描采用美国GE双排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层厚、层距10mm,兴趣区减薄至5mm,平扫6例,平扫加增强21例。
CT表现:本组病例中,23例诊断为单侧肾结核,可见钙化7例,肾自截2例,双侧肾积水5例。肾皮质变薄,肾影增大变形22例,输尿管增粗10例,肾萎缩2例。1例首次CT检查仅表现为肾包膜下大量积液,3个月后复查出现聚集的“花瓣”状影。2例诊断为双肾结核,表现为一侧肾自截,一侧肾增大,多发空洞及空洞内钙化形成。2例CT诊断为肾囊肿,仅表现为单侧单发低密度灶。
CT诊断与手术对照:23例诊断为单侧肾结核。做了手术及病理检查:21例与术前CT检查诊断相符,准确率95.6%(21/23)。
1例错构瘤合并脓肿及出血误诊。
CT诊断与临床追踪对照:CT诊断为双肾囊肿合并结核2例。24小时尿沉渣检查抗酸杆菌(+)。
2例诊断为单发囊肿,临床有尿频尿急及血尿,24小时尿沉渣检查抗酸杆菌(+)。
静脉尿路造影:27例CT检查病例中只有13例做了静脉尿路造影。分别表现为患肾显影正常,部分显影浅淡,不显影,一侧肾积水,一侧肾不显影,肾自截等。仅2例因有输尿管粗细不均,呈串球状改变,膀胱挛缩,1例有肾自截表现而提出明确诊断。
讨论
肾结核是泌尿系常见的疾病,影像表现多种多样。在CT未广泛应用之前,主要依赖静脉尿路造影和超声检查及膀胱镜检。由于CT检查能清楚显示整个肾脏横断面图像,显示肾结核的空洞、钙化、以及检查费用的降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肾结核CT征像的病理学基础。肾结核早期在乳头部或髓质锥体的深部形成结核结节或结核性肉芽肿。中心发生干酪坏死,随着病变扩展與肾盏相通,坏死物质经肾盏排出,形成空洞。病变进一步扩展可自一个肾盏至一组肾盏,成为肾盂结核。严重时整个肾脏成为脓腔,这是肾结核CT检查表现为多发空洞,围绕肾盂排列,断面聚集成“花瓣”状的病例基础。病变局限于单个乳头时,可形成单个空洞。空洞与肾盏相通,延时扫描可有造影剂进入,不与肾盏相通时,延时扫描无造影剂进入。肾结核晚期肾功能丧失,肾脏萎缩变小,可见肾脏钙化自截[1]。肾盂肾盏的纤维化可引起其变形及狭窄,狭窄梗阻部位以上出现积水或扩张[2]。当输尿管膀胱发生病变致狭窄梗阻时患者有肾盂积水,病变继续发展,就可以到达膀胱另一侧输尿管开口处,结核菌随尿液返流,使对侧肾脏发生病变,造成双肾结核[3]。
本组1例错构瘤并发脓肿误诊为结核:肾内多个囊状低密度影,围绕肾盂排列,断面上聚集成“花瓣”状为单侧肾结核多发空洞的特征表现,与文献报道相符,增强早期低密度灶无强化,延时10~20分钟扫描,造影剂进入空洞,显示更清楚。该例虽有“典型”的“花瓣”状多发低密度影,但未重视肾实质内多发小低密度区及腰肌受累表现,又未结合高热病史,将错构瘤并发脓肿及脓肿内积血误诊为肾结核及钙化,手术证实。
静脉尿路造影能较好地反映肾功能,但只有显影良好的X线片才能显示肾盏穹窿部或乳头边缘有轻度侵蚀,表现为边缘模糊或不规则虫蚀状破坏,可提示诊断。由于早期肾盏受累,可因肠气重叠干扰,肾盏旁回流而不易发现,只有当肾小盏或一组肾盏完全破坏,肾皮质大量破坏形成不规则空洞,输尿管增粗,膀胱挛缩时,才可提出明确诊断。静脉尿路造影空间分辨率较普通CT高,但不能直接显示肾盂输尿管管壁增厚;当肾功能完全丧失,整个肾脏不显影时,静脉尿路造影也无法明确诊断。
而CT能清楚显示肾脏的横断面图像,不受肾功能的影响,对肾实质,肾盂肾盏的形态及结构清晰可见,能很好地显示肾结核的多种表现及肾脏形态学的异常,显示肾小盏肾乳头的细微结构。由于具有高分辨率,CT对空洞及肾内钙化检出率远远高于平片、静脉尿路造影及超声检查。
综上所述,虽然多发空洞型肾结核CT影像上表现为“花瓣”状低密度影,但也可以有多种不典型表现。“花瓣”状低密度影也并非多发空洞肾结核所特有,要
注意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仔细观察病灶周围的细节表现,综合分析排除其它疾病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肾结核的重视,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减少误诊及漏诊,确实提高肾结核CT诊断率。CT检查应作为肾结核首选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49-550.
2 张运涛,李沛,汪勇,等.肾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分析及临床应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2,17(3):129-130.
3 陈海松,孙建堂,杨东生,等.肾结核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8):501-503.
胃癌46例CT影像学特点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6例中, 男34例, 女12例;
年龄32~72岁, 平均46岁。全部患者均采用东软飞利浦CT-C2800A机器扫描, 层厚5 m m, 层距5 m m。患者禁食6~8 h, 扫描前30min口服1.5%含碘溶液800ml, 扫描前10min肌内注射山莨菪碱2 0 m g, 扫描前再口服1.5%含碘溶液300ml。采用仰卧位, 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由膈肌扫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1.2 影像学检查
1.2.1典型胃癌38例 (82.6%) CT表现: (1) 胃窦癌21例, 示胃窦壁增厚, 呈凹凸不平或结节状, 其中6例有幽门梗阻表现;贲门癌7例, 示贲门胃底区壁厚薄不均, 管腔狭小;胃体癌6例, 胃前壁和/或后壁有局限性肿块, 呈分叶状, 其中2例胃壁广泛增厚形成皮革胃;残胃癌4例, 示吻合口处胃壁增厚, 并形成不规则块状影突向残胃内。 (2) 肿瘤向周围浸润:26例胃轮廓形态失常, 与周围脂肪层模糊不清或消失。5例胃后壁与胰腺之间的脂肪层模糊不清或消失, 胰腺轮廓改变。2例贲门部软组织肿块与肝左叶融合。 (3) 胃癌转移:淋巴结肿大15例, 表现为胃周、肝胃韧带及腹膜后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状影;肝转移6例, 表现为肝内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影;胰头转移3例, 表现为胰头增大, 或形成等 (或低) 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大网膜转移1例, 表现为大网膜增厚, 部分合并小结节状改变;肺转移1例, 表现为肺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高密度影。 (4) 增强扫描有异常改变, 病灶处胃壁及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 增强早期尤为明显。1.2.2早期胃癌8例 (17.4%) CT平扫时胃壁厚度无明显改变, 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即呈高强化, 至静脉期强化幅度减低, 相对正常胃壁为稍高或等强化, 此种强化主要表现为黏膜层。
2 讨论
在我国, 胃癌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在某些高发地区甚至居全身肿瘤的第一位。因此, 不断探索胃癌更先进的检查手段,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消化道钡餐和胃内镜检查虽能清晰显示胃黏膜形态改变, 有助于胃病的早期诊断, 但其提供胃腔外的信息相对匮乏, CT检查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C T检查有以下优势: (1) 能显示胃壁的结构、厚度。正常胃壁在胃腔充分扩张的情况下, 一般厚度为3~5 m m, 不超过6 m m, 若超过1 0 m m视为异常。中晚期胃癌出现局限性或广泛胃壁增厚, 或形成突向腔内外的肿块, 在胃适度充盈下易于被CT检查发现。 (2) 能显示肿瘤在胃壁内生长及向腔内外扩展的情况, 还能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肿瘤向外侵犯, 可突出正常轮廓外, 其边缘不规则, 胃周脂肪线消失, 表明肿瘤已突破胃壁。当胃壁增厚≥2.0cm, 多数病例伴有浆膜层突破或胃周围浸润。 (3) 在肿瘤侵犯范围及深度上, CT比胃镜及钡餐更能显示其真实程度。它对判断胃癌有无远处转移有特殊价值, 易于发现肝左叶及胰腺等脏器的浸润、转移, 尤其对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扩散的主要方式, 观察淋巴结是否转移对胃癌分期、术前切除性评估及手术方案的拟订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 螺旋CT应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取得了肯定性的研究成果。早期胃癌因体积较小, 胃壁通常不增厚或增厚不明显, 仅凭胃壁厚度判断价值有限, 而CT平扫结合多期增强有利于早期胃癌的检出。早期胃癌多在动脉期即呈高强化, 至静脉期强化幅度减低, 相对正常胃壁为稍高或等强化。据文献报道[1,2], 早期胃癌在CT上主要有三种强化方式, 分别为局部黏膜层息肉样隆起并高强化, 多见于I型及Ⅱa型早期胃癌;黏膜层局限增厚并高强化, 见于Ⅱb型及Ⅱc型早期胃癌;以及高强化的黏膜层中断, 但不伴外层异常强化, 多见于Ⅱc型及Ⅲ型早期胃癌。各种强化方式之间可能存在交叉。
综上所述, CT对胃癌的检出、定性诊断、周围组织及远处脏器转移、术前分期及术后随访有明显的优势, 结合多期增强有利于早期胃癌的检出。因此, CT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Shimizu K, Ito K, Matsunaga N, et al.Dia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with MDCT using the water filling method an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CT histologic correlation[J].Am J Roentgenol, 2005, 185 (5) :1152-1158.
CT影像特点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08年~201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共37例,其中A型2例,AB型14例,B1型5例,B2型9例,B3型5例,C型2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为21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为53.3岁;临床症状有胸闷、气急、胸痛、重症肌无力等,也有一部分为偶然发现。以上病例,均手术病理证实。
1.2扫描参数
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和GE Light Speed 64排VCT扫描仪。最薄层厚0.65mm,电压120KV,电流300m AS,视野30~35c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非离子型-优维显,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前壁静脉注射,速度3.5mg/s,注射剂量为1.5ms/kg,注射后30秒扫描。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6组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幅度间的均值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胸腺瘤亚型的分布
本文收集病例,根据1999年WHO工作组的分类法,共37例胸腺瘤中A型约占5%,AB型约38%,B1型约占14%,B2型约占24%,B3型约占14%,C型约占5%,AB型和B2型占最大百分比。
2.2胸腺瘤的形态与病理对照
37例胸腺瘤中2例A型及12例AB(图1)型胸腺瘤大部边界清楚,2例B2型与2例B3型胸腺瘤呈逐渐边界不清的倾向,C型均边界不清(图5,7);恶性度较高的B2、B3及C型胸腺瘤出现了肿块内分隔(图5,7)。
2.3胸腺瘤伴钙化与病理对照
钙化程度在各型胸腺瘤中均发生,未见明显的规律,在AB型和B1型胸腺瘤中钙化率小,在B2型和B3及C型胸腺瘤中钙化率相对高。
2.4胸腺瘤的增强特点与病理对照
在肿瘤注入增强剂后强化幅度上A型平均强化幅度与其他病理分型之间无明显差异;AB型胸腺瘤较B1,B2型胸腺瘤强化幅度显著增高;C型较B1,B2,B3型胸腺瘤强化幅度显著增高,但与AB型胸腺瘤无显著性差异。2.5重症肌无力与胸腺瘤分型无明显规律。
3.讨论
胸腺瘤是少见肿瘤,为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约占纵隔肿瘤的20%~40%,起源胸腺上皮,与自身免疫紊乱密切相关,胸腺瘤几乎发生在任何年龄(7~89岁),发病高峰在55~56岁之间。儿童和青少年罕见[1,2],性别差异不明显。本文平均年龄53.3岁,与文献[1,3,4,5]无明显差别。
1999年,WHO工作组建议采用一套模糊的术语,保留组织发生学分类中明确的类别,但用字母和数字命名不同种类病种。把肿瘤分成A型AB型和B型及C型的原理是基于肿瘤生长的形态上、功能上和遗传学上的证据,提示这些胸腺瘤亚型在形态学上和临床上形成了明确的病种[1]。重症肌无力与AB、B2、B3型胸腺瘤显著相关,胸腺癌与重症肌无力无相关性[6]。
WHO的组织学分类与以往分类的对比中A型为梭形细胞型;B型胸腺瘤根据淋巴细胞浸润的多少和肿瘤上皮细胞异型性程度分三个亚型:B1(富于淋巴细胞)、B2和B3(富于上皮细胞)型,C型为胸腺癌,胸腺瘤与胸腺癌之间无明确的界限,不同于其他常见腺瘤与腺癌,所以胸腺癌又命名为C型胸腺瘤。伴有B1样型或B2样型特征的混合性A型胸腺瘤归为AB型胸腺瘤。B1型、B2型、B3、C型恶性度有逐渐增大。
强化幅度为增强扫描后CT值较平扫CT增多的数值。
注:以上为P值小于0.05,表示两组间增强幅度均值间有显著性差异,P值大于0.05的组合未罗列。
传统上所谓的恶性胸腺瘤的概念一直被用于临床上的晚期胸腺瘤即周围组织浸润,胸膜和心包种植或转移,与肿瘤细胞类型无关或显著异型性胸腺上皮性肿瘤。不管何种肿瘤分期,不要把恶性胸腺瘤视为WHO组织学类型无关的局部浸润性胸腺瘤的同义词,因为这不能适当的反映出临床晚期A型和AB型胸腺瘤具有良好的预后。
胸腺瘤亚型的分布:在大部分已发表研究系列中,最多见的组织学亚型是B2型和AB型胸腺瘤(占所有病例的20~35%)而B1型和A型胸腺瘤属罕见类型之列(在多数研究中占5%~10%)[1,4,5]。本组病例基本与文献报道一致。
CT是前纵隔肿瘤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胸腺瘤为前纵隔类圆形、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常见于主动脉弓水平,可成分叶状,肿块大者其内常密度不均,可见囊变及坏死,伴有斑点状钙化,部分边界清晰,部分与纵隔血管间脂肪间隙消失。增强后见不同程度强化,并强化不均匀或均匀。随着肿瘤的恶性度增高,肿块倾向于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文献报道肿瘤的形态不规整,分叶及合并坏死、囊变随着肿瘤的恶性度增高更明显,A型胸腺瘤多数呈边缘光整,类圆形,本组37例胸腺瘤中,肿瘤随着肿瘤的恶性度高,趋向于边界不清,表现为边缘毛糙,肿瘤内部伴囊变及坏死及钙化,纵隔脂肪间隙模糊,心包与大血管受累;钙化程度在各型胸腺瘤中均可发生,各文献报道说法不一,有的学者示肿瘤的钙化随着恶性度增高、呈多灶出现的倾向,也有文献报道钙化在各型中表现不一,即有钙化多出现于B型胸腺瘤的倾向,本组结果中所见,A型2例有钙化,AB型和B1型胸腺瘤中钙化率较低,在B2型和B3型及C型胸腺瘤出现钙化率最高,笔者认为并非肿瘤恶性度低而钙化率增高,而与肿瘤的细胞成分有关,在病理级别增高时,钙化也增多倾向。从强化程度与病理分型的比较中发现,本组病例AB型与C型胸腺瘤显示强化幅度最高,其次为各类A型,B3型、然后为B2、B1型,显然,未明显表现出:随着病理级别的增加,肿瘤血供越丰富即强化更明显,而是突出显示低级别的A型及AB型强化幅度相对增高,本文C型及良性胸腺瘤AB型胸腺瘤强化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文献[7,8]中提及肿瘤强化特点时多数强调了强化的均匀性,并未提及增强扫描后肿物强化幅度之间有显著差异,文献[7,8]报道强化不均匀随着恶性度增高递增,这可能与肿块内坏死及囊变等结构不均有关。笔者推测AB型胸腺瘤增强后明显强化特点与超微结构上其成分似皮髓质交界的上皮细胞有关。这种器官样胸腺上皮性肿瘤具有如同正常胸腺中皮髓质交界结构的血供较丰富这一特点。这一点与以往的肿瘤的强化程度随着恶性度或级别的增高而增大的规律不符,也反映胸腺瘤的这种分型的特点,既反映了肿瘤的恶性度,又保留组织发生学分类中明确的类别。
胸腺瘤的鉴别诊断需要与胸腺增生,胸腺淋巴瘤,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胸腺复杂囊肿等鉴别,胸腺增生一般病灶密度较均匀,两叶对称增大;胸腺淋巴瘤有包绕血管的特征,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及钙化少的倾向,有时也不好鉴别;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中常见畸胎瘤,畸胎瘤有它独特的影像特点,钙化及脂肪成分混合在一起,不典型者也较难鉴别;胸腺囊肿有时因其内成分不同,显示软组织密度,增强后无强化是鉴别点。总之,胸腺瘤与胸腺癌形态多变,确诊有时有困难。通过本文研究统计,胸腺瘤的强化特点及钙化及坏死囊变等影像特点有利于肿瘤的诊断。
图(1)。(2)为增强前后AB型胸腺瘤䯖伴弧形钙化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䯥
图(5)。(6)为增强前后B2型胸腺瘤䯖其内密度不均䯖伴点状钙化䯥
(7)。(8)为增强前后B3型胸腺䯖瘤䯖均匀中等度强化、
摘要:目的:分析胸腺瘤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手术并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各级胸腺瘤共37例,其中A型2例,AB型14例,B1型5例,B2型9例,B3型5例,C型2例;肿块的边界:A型2例、均边界清,AB型共14例、其中12例边界清,B1型共5例,均边界清楚,B2型共9例、其中7例边界清,B3型共5例、其中3例边界清,C型2例,均边界不清;在肿块伴钙化方面,各型肿瘤表现不同,其中B2型胸腺瘤伴钙化者约占44%,B3型胸腺瘤约占40%,C型100%明显高于AB型胸腺瘤(约14%);在强化幅度上,A型平均强化幅度与其他病理分型之间无明显差异;A型胸腺瘤与其他病理分型之间增强幅度无明显差异;AB型胸腺瘤较B1,B2型胸腺瘤强化幅度显著增高;C型胸腺瘤较B1,B2,B3型胸腺瘤强化幅度显著增高,但与AB型胸腺瘤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胸腺瘤的CT检查在肿块的边界、大小等方面反映出恶性程度,但有一些征象不同于其他一般肿瘤的影像规律,如钙化及增强程度并未显示随着肿瘤的恶性度规律性变化,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术前诊断与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胸腺瘤,X-线计算机,组织病理学
参考文献
[1]廖松林.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378-382.
[2]Stephan JL,Galambrun C,et al..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undifferentiated thymic carcinoma in 12-Year-old White girl..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00,22:162-166.
[3]王敬慧,张树才.胸腺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0):717-719.
[4]王丰.胸腺瘤多层螺旋CT影像与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9):880-882.
[5]张永林,马天云,侯俊棋,等.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胸腺瘤的CT特征[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10):862-863.
[6]Okumura M,Miyoshi S,Fujii Y,et al.Clinical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WHO Classification on human Thymic epithelial neoplasms:a study of146 consecutive tumors[J].Am J Surg Pathol,2001,25:103-110.
[7]Sadohara J,Fujimoto K,Müller NL,et al.Thymic epithelial tumors:comparison of CT and MR imaging findings of low-risk thymomas,high-risk thymomas,and thymic carcinomas[J].Eur J Radiol,2006,60(1):70-79.
CT影像特点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29例, 年龄38~72岁, 平均55.6 岁。48例均经连续3 次痰培养 (且同一种菌体) 。 48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2 次以上肺部CT 检查, 相隔时间平均约1周。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用GE 公司HiSpeed NX/ I 双螺旋CT 扫描, 范围从肺尖到肺底, 层厚及层距均为5mm, 部分病例在感兴趣区用1~3mm 薄层高分辨扫描。扫描参数:100~120 kV, 150 ~200 mA。图像观察:纵隔窗, 窗位35 HU, 窗宽300 HU;肺窗, 窗位-350 HU, 窗宽1 500 HU。
2 结果
2.1 病因分类
48例患者中病因分布为:肿瘤化疗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18例 (37.5%) , 肺结核并曲霉菌感染16例 (33.3%) , 恶性白细胞细胞减少并念珠菌感染3例 (6.3%) , 急性NK 细胞白血病并曲霉菌感染4例 (8.3%) , 干燥综合征并真菌感染2例 (4.2%) , 糖尿病并白色念珠菌感染5例 (10.4%) 。
2.2 X线表现
48例中有16例出现累及双侧的肺部阴影, 其中11例呈散在分布于双肺的点片状及条索状阴影, 17例出现大片云絮状阴影, 6例仅见双肺纹理增粗、紊乱, 6例伴有双侧胸腔积液, 3例病程中出现一侧气胸。
2.3 CT 表现
CT主要有5种表现:多发成簇状结节改变19例 (图1A) , 多发散在性结节14例 (图1B) , 单个结节4例 (图1C) , 团状阴影6例 (图1D) , 片状阴影5例 (图1E) 。
3 讨论
肺真菌性感染多为继发性感染, 患者多出现全身性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体内菌群失调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发生, 一般抗生素无效[3]。肺结核复治, 重症肺结核, 糖尿病,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 机械通气, 晚期肺癌, 均要高度警惕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可能, 诊断性甚至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以免漏诊和延误病情[10]。本组中48例均在较严重及慢性病基础上发生。大多数肺真菌感染无论X 线胸片还是CT 都缺乏特征性表现, 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多变化特征[9]。目前肺部真菌感染比细菌性感染的诊断难度要大得多[7]。肺真菌感染可出现渗出、结节、肿块、空洞等病灶, 且在抗真菌治疗过程出现病变肺段数目变化、肺段病灶吸收或出现新的影像表现, 如磨玻璃样影, 重症肺结核, 转变为磨玻璃影伴片状实变影或伴“树枝芽”征, 多发结节影转变为多发结节影伴片状阴影或伴肿块、空洞, 大部分类型影像表现在治疗过程中可缩小或消失[4]。此外, 不同类型可相互转变。
肺部真菌感染CT 表现的多样化, 近乎囊括了肺部全部基本病变。单发病灶如磨玻璃影时, 难以与细菌性肺部感染鉴别, 真菌感染病灶多双肺部, 多肺段分布, 多种病灶演变表现[5]。多病灶表现时应与细菌性肺炎, 肺结核及肿瘤鉴别, 细菌性肺炎常无基础性病变, 一般抗生素有效。肺结核发病后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肺结核致使支气管-肺结构损害, 如在肺结核空洞内易发生曲霉菌、念珠菌、组织胞浆菌、接合真菌、新生隐球菌、球孢子菌、毛霉菌、芽菌等真菌感染[8]。肺结核如血型播散型肺结核可出现多种病灶, 但病变转变病程长, 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可鉴别。单凭一次CT 检查难与肺肿瘤鉴别。本组共48例, 其中最多见的是多发成簇状结节改变, 占39.6%, 其次是多发散在性结节, 占29.2%。这些改变和临床上其它疾病比较, 如细菌性肺炎、肿瘤等, 鉴别比较困难。因此, 肺部真菌感染影像表现为多肺段、多种病灶、多变化的特征, 但以多发性结节状改变较多见。临床上要结合影像学特点, 进行合理的诊断, 同时要对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对肺部病变, 反复久治不愈的病人, 要高度警惕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 要做诊断性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避免不必要的误诊和漏诊。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以及影像学诊断特点。方法:收集富阳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8月经CT检查并经支气管镜检或3次以上的细胞学痰培养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共48例,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其CT的特征性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结果:48例患者中病因分布为:肿瘤化疗后合并肺部真菌感染18例 (37.5%) , 肺结核并曲霉菌感染16例 (33.3%) , 恶性白细胞细胞减少并念珠菌感染3例 (6.3%) , 急性NK细胞白血病并曲霉菌感染4例 (8.3%) , 干燥综合征并真菌感染2例 (4.2%) , 糖尿病并白色念珠菌感染5例 (10.4%) ;根据影像学特点可以分为5种表现:多发成簇状结节改变19例, 多发散在性结节14例, 单个结节4例, 团状阴影6例, 片状阴影5例。结论:肺部真菌感染影像表现为多肺段、多种病灶、多变化的特征, 但以多发性结节状改变较多见。
关键词:肺真菌性感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Webb WR, Muller NL, Naidich DP.High-resolution CT of the lung, 4th ed.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PA 2009.
[2]Vinson AE, Solis V, Williams HT, Bell B.F-18-FDG-PET/CT leads to diagnosis of cryptococcal pneumonia where re-current metastatic rhabdomyosarcoma was suspected.Clin Nucl Med, 2007, 32:401-403.
[3]肖铮, 孙勇, 顾亚律, 等.肺真菌感染6例治疗前、后CT表现[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9, 6 (9) :559-562.
[4]杨清华, 王波, 王穗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肺真菌感染的CT表现[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9, 25 (1) :88-90.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 30 (11) :821-825.
[6]阚为民, 杜永成, 张新田, 等.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37 (7) :732-734.
[7]赵蓓蕾, 施毅, 桑红.现代肺部真菌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1.33:270-273.
[8]马玙, 朱莉贞, 潘毓萱.结核病[M].北京:人民医生出版社, 2006.416:482-484.
[9]邓伟吾.关注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3) :213-214.
CT影像特点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及附属瑞金医院的12例(15处)良性异位甲状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女11例,男1例;年龄7~61岁。 所有患者检查前均无甲状腺手术史。12例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病灶位于舌、舌下和喉前的单发异位甲状腺分别有2例、 6例和1例,舌及舌骨下、舌及颏下的双异位甲状腺分别有2例和1例;11例无正常颈前甲状腺;7例合并异位甲状腺相关的症状,其中吞咽困难2例,异物感4例,出血1例;5例无明显症状。6例7处因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而未接受手术,6例8处因吞咽困难、异物感和出血接受外科切除手术(3例接受自体移植术,3例接受次全切除术),其中良性甲状腺组织7处,结节性甲状腺肿1处。核素平面、SPECT/CT显像或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诊断异位甲状腺的“金标准”。所有肿块通过病理组织学或临床随访(不少于1年)证实为良性。
1.2仪器与方法11例13处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Light Speed 16或Light Speed 64 CT扫描仪(GE Healthcare, Milwaukee,WI)。CT增强扫描在核医学检查(核素平面显像、SPECT/CT)后或至少2周前进行。扫描范围从颅底至胸骨上窝。扫描参数:层厚5 mm,视野23 cm,电压120 k V,电流200~300 m As,矩阵256×256。以2.5 ml/s通过肘前静脉注射80 ml碘帕醇(Iopamiro 320,Bracco,Milan)或碘普罗胺(Ultravist 300,Schering),于注射后50~60 s行增强扫描。
4例6处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1.5T MRI显像仪(Signa,GE Healthcare,Milwaukee,WI),表面线圈为头颈联合线圈,扫描参数: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轴位T1WI :TR 600 ms,TE 11 ms ;轴位或矢状位T2WI :TR 4700ms,TE 85 ms ;视野20~24 cm,矩阵256×256,层厚5 mm。 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TPA,Magnevist, Schering)。行常规MRI增强扫描,剂量为0.1 mmol/kg。
核素显像采用GE Infinia hawkeye 4型显像仪,12例15处行核素(99TcmO4-,131I)平面显像(GE Infinia hawkeye),10例静脉注射99TcmO4-111~185 MBq(3~5 m Ci)后20 min显像, 2例分别口服3.7 MBq和5.5 MBq(100 μCi和150 μCi)131I后48 h显像。扫描参数:99TcmO4-和131I平面显像分别使用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和高能通用型准直器,静态平面采集5 min, 采集范围从舌根至上纵隔,矩阵256×56。
3例3处在同一床位行SPECT/CT(GE Infinia hawkeye) 检查,矩阵128×128,放大倍数1.2~1.5。
1.3图像分析CT和MRI图像由2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判读并达成共识,包括异位甲状腺的大小、形状、密度(CT)、 信号强度(MRI)和强化(CT和MRI)的特点。病灶大小以异位甲状腺的最大直径为准,形状分为类圆形和不规则形, 边界分为清晰和不清晰。CT平扫中异位甲状腺的密度以周围软组织作为参照分为高密度、稍高密度和等密度。MRI平扫中异位甲状腺的T1WI和T2WI信号强度与邻近骨骼肌相比,分为低信号(信号强度小于骨骼肌)、等信号(信号强度与骨骼肌相等)、稍高信号(信号强度大于骨骼肌但小于颌下腺)和高信号(信号强度大于等于颌下腺)。CT和MRI的强化程度分级为低度、中度和高度:密度或信号强度低于或等于相邻骨骼肌定义为低度,大于骨骼肌但小于或等于正常颌下腺为中度,大于正常颌下腺为高度。核素平面显像和SPECT/CT图像由2名核医学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各1名)判读并达成共识。异位甲状腺对核素的摄取在核素平面显像中经目测分为阳性、模糊和阴性;SPECT/CT中, 核素在异位甲状腺中的分布经目测分为局灶和弥漫分布。
1.4病理标准标本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见正常甲状腺组织且无恶性表现即诊断为良性异位甲状腺。
2结果
2.1异位甲状腺的CT与MRI表现异位甲状腺的CT与MRI表现见表1。15处异位甲状腺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晰, 无局部侵犯,最大直径为1.0~4.6 cm(平均2.3 cm)。 CT平扫中,12处异位甲状腺呈高密度(图1A),其中7处经病理证实为良性异位甲状腺,1处呈稍高密度(图2A),病理提示为出现囊性改变的结节性甲状腺肿,13处异位甲状腺的CT值为72~127 HU(平均96 HU);CT增强扫描中,所有异位甲状腺均呈高度强化,其中4处呈均匀强化,9处呈不均匀强化(图1B、图2B),CT值为119~185 HU(平均150 HU)。
MRI T1WI中,5处呈等信号(图1C),1处呈稍高信号; MRI T2WI中,3处呈等信号,3处呈稍高信号(图1D)。 MR增强扫描中,6处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5处呈低度强化, 1处呈中度强化(图1E)。
2.2异位甲状腺的核素平面及SPECT/CT显像表现异位甲状腺的核素平面及SPECT/CT显像表现见表1。15处异位甲状腺均摄取核素(99TcmO4-或131I),14处在核素(99TcmO4-或131I)平面显像中呈阳性(图2C),1处在核素(99TcmO4-)平面显像中表现模糊(图1F)但在SPECT/CT(99TcmO4-)中呈阳性(图1G),病理提示为良性异位甲状腺组织。SPECT/ CT提示核素在2处异位甲状腺中呈局灶分布(图1G,图2D、E),1处呈弥漫分布。
3讨论
异位甲状腺比较罕见,通常由于甲状腺胚胎发育异常在下降过程中停留在舌盲孔与正常甲状腺峡部之间,年轻人常见,多发于女性[10]。异位甲状腺的初步评估包括体格检查、超声诊断和甲状腺功能测定。然而,体格检查和超声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师的经验和所使用的设备[11]。本研究回顾分析了15处异位甲状腺在CT、MRI、核素平面及SPECT/CT显像中的影像学特征,为提高异位甲状腺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多数异位甲状腺表现为头颈部单发肿块[4],合并2处[5,12]或3处[13]异位甲状腺的患者较为罕见。对于头颈部出现的肿块,临床医师通常首选CT或MRI检查。既往研究[3,4]显示异位甲状腺在CT平扫中的密度高于周边软组织,但本研究发现在诊断中还需考虑异位甲状腺合并其他病变造成的密度改变,如非常罕见的来源于异位甲状腺的结节性甲状腺肿。 本研究还发现CT增强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异位甲状腺, 13处异位甲状腺均呈高度强化,包括出现囊性改变的异位结节性甲状腺肿,这与Kobayashi等[14]的发现一致。与CT相比,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且无辐射风险,但是本研究发现仅依据MRI的T1、T2信号以及强化程度很难做出准确诊断。虽然6处异位甲状腺在T1WI和T2WI中呈等或稍高信号,但是Takashima等[15]认为该信号与一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和腺样囊性癌的信号相似;本研究MRI的强化程度也缺乏特征性,结果显示5处呈不均匀低度强化,1处呈不均匀中度强化,而杨本涛等[16]报道异位甲状腺在MRI增强扫描中呈高度强化。本研究还发现15处异位甲状腺在CT或MRI中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晰且无局部浸润,且多数患者无正常颈前甲状腺,该特征可作为CT和MRI诊断异位甲状腺的一条重要线索。
注:*:含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
图1 女,54岁,舌下异位甲状腺。CT平扫示病灶呈高密度(箭,A),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高度强化(箭,B);T1WI(箭,C)呈等信,T2WI(箭,D)呈稍高信号,MR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箭,E);99TcmO4 -平面显像显示99TcmO4 -在舌根部的摄取分布模糊,正常(F);99TcmO4 --SPECT/CT显示99TcmO4 -呈局灶分布(箭),部分区域(星号)未摄取99TcmO4 -(G)
图2 男,60岁,舌下异位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CT平扫示病灶呈稍高密度(箭,A),CT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高度强化 (箭,B);99TcmO4 -平面显像显示病灶呈阳性(箭,C),正常甲状腺未见显示;99TcmO4 --SPECT/CT中99TcmO4 -呈局灶分布(箭),部(星号)未摄取99TcmO4 -(D、E)
对于行CT或MRI检查后拟诊断为异位甲状腺的肿块, 核素(99TcmO4-,123I或131I)平面显像是确诊的最佳方法[17]。 本研究发现,由于99TcmO4-可以被鼻黏膜、唾液腺、口腔等部位非特异吸收或浓聚造成部分异位甲状腺难以诊断,但SPECT/CT可弥补核素(99TcmO4-)平面显像的这一缺点,而且SPECT/CT显示核素在异位甲状腺中呈局灶或弥漫分布。 基于核医学的成像原理,只有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才能摄取核素。因此,核素在部分异位甲状腺中的局灶分布提示异位甲状腺中的某些部分功能低下,这一特点可以协助医师在实施甲状腺自体移植术中充分保护有功能的异位甲状腺组织, 从而达到较好的移植效果。
异位甲状腺中恶性病变的发生率仅为1%[18],但鉴别其良恶性非常重要。在2001—2013年的英文文献中,仅6篇病例报告描述了恶性异位甲状腺的CT表现(其中4例行核素平面显像)[18,19,20,21,22,23],包括5例乳头状癌[18,19,20,21,22]和1例滤泡状癌[23], 均为单发肿块。在CT平扫中均呈类圆形,高密度,边界清晰, 无局部浸润,5例[18,19,20,21,22]行增强扫描,4例呈不均匀[18,21,22]或均匀[20]高度强化,另外1例呈不均匀中度强化[19],4例在核素(99TcmO4-,123I)平面显像[18,19,20,23]中呈阳性。上述CT与核素显像表现与本研究中的良性异位甲状腺基本相仿,说明异位甲状腺的形状、密度、边界、对周边的侵犯、在CT中的强化特点以及在核素平面显像的结果不能鉴别其良恶性, 病理学仍然是鉴别其良恶性的唯一手段。
对异位甲状腺正确诊断的主要困难在于其发病率低。本研究表明,如果年轻女性通过CT发现舌根或舌下有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局部无浸润侵犯,平扫呈高密度,增强扫描呈高度强化,则需排除异位甲状腺的可能。舌或舌下异位甲状腺必须与其他舌根部肿块相鉴别,良性病变(如舌扁桃体肥大、会厌囊肿和黏液潴留性囊肿[12])在CT平扫中往往呈等或低密度表现,强化并不明显;但部分舌根部血管瘤以及恶性病变(如鳞状细胞癌、淋巴瘤以及神经鞘膜瘤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因此核素平面显像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对确诊异位甲状腺仍然有较大价值。对于核素平面显像中仍较模糊的患者,或需要自体移植术的患者,可以行SPECT/CT进一步检查,不仅能够提高核素诊断的准确性, 还可了解异位甲状腺中具有功能的区域,使其在手术中得以保护,但是核素显像尚不能准确鉴别同样可以摄取核素的甲状腺癌转移灶[17]。
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为样本量较小的回顾性研究; 大部分异位甲状腺行CT增强扫描和核素平面显像,行MRI增强扫描和SPECT/CT的例数相对较少;15处异位甲状腺均位于头颈部,异位甲状腺还可以出现在气管、胸腔和膈下, 但是这些部位的异位甲状腺相对于头颈部异位甲状腺更为罕见,有待今后积累更多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CT影像特点 篇11
[关键词] 医学;影像;X线;CT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93-1
一、引言
作为医学影像学组成部分的介入治疗学亦已成为当前三大治疗体系(内科治疗体系、外科治疗体系、介入治疗体系)之一,并且在临床治疗中愈来愈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科医师,除应熟悉本专业知识外,尚需了解相关学科常见病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如此经过3年培训才有可能成就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科医师。
二、X线检查
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无创伤的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病变的诊断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可直视人体内组织器官和病灶。X线检查不仅可以看到诸如心、肺、骨骼、消化道等体内组织器官,还可以看到病变形态特点、位置、大小、形状、毗邻关系等。2.無创伤的观察活体器官的功能。X线检查能在不改变或破坏机体完整的情况下,对活体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行观察,对其解剖和临床生理进行研究。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道系统、胆道系统等的X线造影检查。近年来,CT、CR、DR等数字X线检查的发展,更加拓展了X线检查的临床意义。X线检查影像的全面数字化,将为医院的医学信息进入PACS系统(图像管理与通讯传输系统)及远程会诊的实现做出贡献。3.X线检查同时是一种有辐射损伤的检查方法。因此,X线检查必须遵循放射实践的正当化和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X线检查方法分三大类,普通X线检查(透视与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X线透视检查优点:可转动病人体位,改变方向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缺点: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或厚度较大的部位;缺乏客观记录也是重要缺点。同时,透视检查的辐射剂量远大于同一部位的摄影检查;X线摄影检查优点:成像清晰,对比度良好;密度、厚度差异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的部位能得到显示;有客观记录。缺点:每一幅照片只是一幅相对的影像,要建立立体概念需要相互垂直的两个方法摄影;对功能观察不及透视;费用高;X线造影检查。人体组织有相当部分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查中显示。此时,可将原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影像,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造影检查方式有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两种方法。直接引入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间接引入法有吸收法(如淋巴管造影)与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两种;X线特殊检查。在普通检查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检查装置,使受检部位显示出普通检查不能获得的影像,此称特殊检查。由于CT、MR、DSA、CR、DR等成像系统的开发,特殊检查的应用在减少。目前仍使用的特殊检查方法有体层摄影、钼靶软组织摄影、放大摄影等。
三、CT检查的临床应用
CT检查主要用于医学影像学对疾病的诊断。在影像学的检查中,CT检查几乎包括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在常规的CT检查中,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它可以分辨人体组织内微小的差别,使影像诊断的范围大大扩大,以前常规X线检查无法看到的如软组织等,CT都能显示;在增强的CT检查中,CT除了能分清血管的解剖结构以外,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的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液动力学的一些变化;利用CT计算机软件提供的标尺可进行距离测量等,CT还可作人体多个部位的穿刺活检,其准确性也优于常规X线透视下的定位穿刺;CT检查还有助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根据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衰减值和计算软件,能把放射线集中至病变部位并使放射线量均一,使病人得到更恰当、更合理的治疗;利用X线的衰减,CT检查还可作各种定量计算工作,如CT值。在老年骨质疏松病人中,利用X线的衰减及计算,可测量人体内某一部位的骨矿含量情况。通过对心脏冠状动脉钙化的测量,还可有助于临床上冠心病的诊断;利用CT的三维成像软件,CT检查还可作人体某些部位的三维图像。如颅骨和颌面部,为外科制订手术方案和选择手术途径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该方法尤其适合颌面部的整形外科手术。
CT检查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1.真正的断面图像。CT检查通过X线准直系统的准直,可得到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2.密度分辨率高。除了磁共振检查外,CT检查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一般,CT检查的密度分辨率要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20倍。3.可作定量分析。CT检查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射线吸收衰减值,通过各种计算,可作定量分析。4.可利用计算机作各种图像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的断面图像。
四、结语
医学影像技术这一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驾驭现代化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为病人检查、诊断和治疗显示出清晰、准确病灶影像的能力。在医学影像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体悟到只有紧紧抓住“特色”二字的内涵,在理、工、医学学科交叉中注意在融合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学科交汇地带寻找发展空间,构建骨干课程体系。
CT影像特点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经16排螺旋CT增强检查的妇科病例15例, 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卵巢囊肿破裂出血的完整病例。年龄36~48岁, 平均 (42.3±2.2) 岁, 15例患者中, 病程15 d至9个月, 以腹痛为主, 伴有阴道流血5例。
1.2 扫描方法:
15例患者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 扫描范围从脐水平至盆腔耻骨联合下缘, 1次憋气状态下从头侧向足侧扫描。扫描参数:120 k V, 250 mAs, 准直器宽度16 mm×1.5 mm, 螺距0.94, 机架旋转时间0.75 s, 增强扫描使用碘海醇注射液, 对比剂用量1.5~2.0 m L/kg, 注射速率2.8~3.5 m L/s, 冠状位重建图像层厚间距为3 mm。
2 结果
15例卵巢囊肿破裂出血病例, 8例边缘不均匀强化, 中心无强化, 5例无明显强化, 2例环形强化, 大囊中可见小囊 (见图1) , 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有9例, 5例黄体囊肿破裂, 1例巧克力囊肿并输卵管积水;双侧囊肿8例, 7例为单侧囊肿。
3 讨论
卵巢囊肿破裂出血本组讨论病例多见于巧克力囊肿及黄体囊肿, 现将巧克力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黄体囊肿的CT增强特点及临床体征、病因病理及鉴别诊断分别阐述如下。
3.1 巧克力囊肿与黄体囊肿的临床体征及病因:
盆腔巧克力囊肿极易累及卵巢, 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组织中周期性出血使卵巢不断增大而形成囊肿, 文献[1]报道卵巢巧克力囊肿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以单个类圆形多见, 有时由于卵巢多中心囊肿逐渐增大融合或异位囊肿内纤维组织增生造成分隔, 也可表现为多房或大囊外伴有小囊肿, 被称之为“卫星囊”。由于多种因素而发生自发或外力影响下的囊肿破裂, 破裂可反复出血后, 陈旧性血液溢入腹腔, 引起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 常需急症处理。囊肿破裂多发生于经前期及月经周期后半期 (黄体期) , 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已属于妇科领域中一种新型急腹症, 以往对它认识不足, 常被忽视, 现对其逐渐引起重视, 常有如下临床体征和症状, 发病多在月经前或月经周期后半期黄体期, 因月经期前后囊肿内反复出血, 囊内压急剧增高, 易或受重力挤压而使囊肿破裂, 无闭经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突发下腹痛开始于一侧, 继而盆腔疼痛伴恶心呕吐, 偶可出现血压下降和休克症状。查体时腹部有明显腹膜刺激症状, 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偶有移动性浊音, 妇科检查于盆腔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分界不清的包块, 常与子宫后壁相连, 子宫紧贴, 不活动压痛。黄体囊肿的发生与黄体血运及卵巢本身的功能紊乱有关, 常见于妊娠期, 多无症状, 卵巢在排卵后形成黄体, 正常成熟黄体直径2~3 cm, 是囊性结构, 直径>3 cm者称黄体囊肿, 可由多种原因破裂出血, 严重者引起急腹症, 出现腹痛及阴道出血, 与异位妊娠破裂难分辨。由于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使卵巢功能变化或卵巢酶系统功能过度增强, 造成凝血机制障碍, 部分由于外伤, 卵巢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 盆腔炎症、卵巢子宫充血等其他原因可致黄体囊肿破裂。它可发生于已婚或未婚妇女, 以生育年龄妇女为最多见。一般于月经周期20~27 d突然下腹部疼痛, 大小便频繁感, 严重者可表现口干、心悸、头晕、眼花、昏厥等休克症状, 子宫一侧可触及境界不清包块、压痛明显。辅助诊断: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 B超患侧卵巢增大、腹腔积液, 腹腔镜可见囊肿破裂有活动出血, CT增强扫描病灶边缘清晰无明显强化, 多为单侧病变。
3.2 巧克力囊肿及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CT影像特点:
巧克力囊肿及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诊断以往多依赖临床资料、超声检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条件的好转, 以及对CT增强扫描的认识逐步增多, 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妇科医生与子宫密切相连处有轮廓不规则囊腔, 液性暗区中充满弥漫性杂乱细回声不均匀的片状回声或直肠子宫陷窝液性暗区;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出液清亮多为黄体囊肿, 抽出咖啡色或巧克力色液体甚至有血性液体为巧克力囊肿;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 因为目前价格较昂贵, 妇科检查暂未普及推广使接受和重视CT增强扫描, 回顾分析本组讨论病例, 均有完整详细的CT影像资料, 分析这些病灶的平扫及增强特点, 采用双盲法阅片, 由2名资深主治医师与2名副主任医师分别阅片, 观点不一致时请科主任会诊达成共识, 总结归纳如下:CT检查极易发现病变, 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多位于右侧卵巢, 双侧少见[2], 可能与右侧卵巢动脉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 动脉压力大于左侧及乙状结肠袢对左卵巢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有关。临床诊断黄体囊肿破裂出血至今有一定的难度, 谢图强等[3]报道该病的误诊率高达47.8%, 黄体囊肿典型表现为附件区或子宫直肠陷窝处有均一水样密度肿块, 呈圆形或椭圆型, 边缘光滑, 壁薄, 多无内分隔, 病灶边缘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不典型多囊性卵巢与邻近肠管子宫分界模糊。增强扫描后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病灶显示更清晰, 边缘清楚, 中心或边缘斑片状高密度影未见明显强化, 大小常在4 cm以下, 偶见10 cm病灶 (见图2) , 与正常强化子宫肠管及盆腔血管有良好对比。而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病灶CT平扫片上单侧附件区有囊实性肿块, 与子宫肠管分界模糊, 部分病灶中心见圆环形更低密度, CT值约10~18 Hu, 边缘斑片状等高密度影CT值约26~52 Hu, 由于出血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的CT值密度, 既可为水样密度, 也可表现为高密度囊肿, 多数病灶因周围组织粘连成轮廓不清、密度不均的囊实性肿块, 增强表现为囊壁不规则不均匀强化, 类似于卵巢脓肿表现特点, 囊肿边缘与子宫周缘不规则强化, 部分病灶出现粘连。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病灶大小范围不等, 较大者直径可为5~6 cm, 有报道称最大者可为15 cm, 本组讨论病例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病灶均在6 cm以下。文献[4]报道称利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提供卵巢囊肿破裂的更多信息, 可以显示卵巢囊肿破裂出血血管内对比剂的活动性外渗。本组讨论病例均行增强扫描, 作者认为, 是否增强检查要看患者就诊时病情危重与否, 如能耐受最好做增强检查。
3.3 卵巢囊肿破裂出血其他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见附件区用。CT检查能明确卵巢肿块的大小、范围及是否侵及邻近器官及有无远处转移, CT薄层扫描可以仔细了解卵巢是否有囊肿出血或其他肿块内部结构、分隔及囊内的炎性成分, 增强扫描可以了解肿块血供情况, 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建 (MPR) 有利于卵巢病变定位诊断, 并进一步明确囊肿和周围脏器的关系, CT对于畸胎瘤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明显优于B超和MRI。CT对恶性卵巢癌的准确率达90%以上, 对TNM分期和术后监测复发情况应以CT为首选。在有条件的医院, 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MRI和CT应联合应用, 可相互补充, 以提高卵巢囊肿出血或卵巢其余肿瘤的术前定性诊断及提高TNM分期的准确性。
3.4 卵巢囊肿破裂出血的鉴别诊断:
卵巢囊肿破裂出血须与以下病变鉴别: (1) 异位妊娠破裂或流产:本病有急性腹痛、腹腔内出血体征及盆腔包块, 与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较难鉴别, 如既无子宫内膜异位及痛经病史, 有停经史, 根据CT增强特点、血、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检查及后穹窿穿刺可鉴别。 (2) 卵巢肿块蒂扭转:既无痛经史, 发生急性腹痛后无内出血体征, 腹壁压痛及反跳痛不明显, 无移动性浊音, CT增强可鉴别。 (3) 急性阑尾炎:右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容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 阑尾炎患者阑尾麦氏点压痛明显, 子宫直肠陷窝无结节, 有发热, 血白细胞增高等可鉴别。 (4) 卵巢囊腺瘤:CT清晰显示盆腔内巨大囊性或囊实性肿块, 直径多>10 cm, 平扫肿块水样密度, 其中黏液性肿块密度较高, 增强扫描肿块壁及内分隔发生强化。囊性畸胎瘤有典型的钙化及脂肪密度可诊断[5]。
综上所述, 卵巢囊肿破裂出血CT图像显示清晰直观, 平扫与增强有一定特点, CT操作也较简单易行, 越来越被妇科医生及患者接受, 尽管卵巢囊肿破裂出血的诊断有一定困难, 但是随着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推广应用, 结合临床体征、仔细分析其CT特点, 在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87-389.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7-337.
[3]谢图强, 陆兆游, 陈萍, 等.卵巢黄体囊肿破裂46例分析及处理.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7, 28 (B06) :152-153.
[4]Dina K, Mithat H, Musturay K.MDCT findings of active bleedingfrom the ovarian cyst wall.Am J Roentgenology, 2007, 188 (4)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