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学特征

2024-05-29

CT影像学特征(共10篇)

CT影像学特征 篇1

摘要:目的 对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探讨, 力图促进临床的治疗、分期与预后判断, 提高对其诊断力。方法 就16例通过临床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病例CT图像作文献复习,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 6例为多发肿块型, 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 类圆形低密度灶及多发结节状, 密度均匀, 2例为栗粒结节与弥漫浸润型, CT表现为较均匀强化, 密度稍低或正常, 弥漫性脾肿大, 伴有脾外淋巴瘤的为10例。8例为巨块型, 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肿块, 脾脏内单发巨大。结论 有一定特征性出现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中, 有必要根据脾外病变来对临床进行分期和诊断。

关键词:脾脏,体层摄影术,淋巴瘤,X线计算机

淋巴瘤是脾里所有的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 可为继发性与原发性, 相比较而言, 继发性比原发性常见的多。有文献提到, 40%的Hodgkin lymphoma, HL (霍奇金淋巴瘤) 与non-Hodgkin lymphoma, 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 患者有脾受累, 而尸检发现的累及率达到70%。对脾淋巴瘤的准确评价与诊断能够对肿瘤的治疗方案的决定、分期与整顿预后产生重要影响[1,2]。鉴于此, 笔者对经病理证实的脾淋巴瘤16例进行了收集, 通过对该组病例的CT征象的相关文献复习与回顾性分析, 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脾脏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共16例, 女4例, 男12例, 年龄在32~74岁, 平均年龄54.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左上腹隐痛8例, 左上腹包块10例, 外周浅表淋巴结肿大6例, 低热6例, 胸腔积液1例, 腹水1例。病理证实了所有病例, 其中手术病理证实3例, 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3例。

1.2 扫描方案

所有病例常规空腹, 采用16 CT或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4扫描仪, 检查前常规口服清水800mL, 行3期增强扫描, 层间距与层厚均为5mm, 采用碘比乐300, 注射速率为2.5~3mL/s, 用量为70~80mL, 扫描范围为腹部 (包括整个脾脏在内) 。

2 结果

2.1 脾外CT表现

本组16例脾脏淋巴瘤中, 淋巴瘤浸润肝脏2例, 表现为增强后轻度强化, 肝实质内类圆形低密度灶, 与脾脏病灶表现类似, 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 1例见胸膜累及并伴少量胸腔积液, 1例伴少量腹水。

2.2 结合CT表现的脾脏淋巴瘤分型

(1) 多发肿块型:本组2例见肿块融合, 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 密度均匀, 6例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及脾脏内多发结节状, 直径1~5.5cm, 边界大都很清晰, 3例伴腹膜及腹腔后淋巴肿大, 无坏死。 (2) 粟粒结节与弥漫浸润型:本组2例, CT表现为平扫密度较均匀的脾脏增大, 增强后呈较为均匀的强化, CT值略低于正常脾脏或正常。 (3) 巨块型:本组共8例, CT表现为脾脏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 边缘可规则, 部分见分叶, 大小6~14cm, 正常脾脏组织少量残留, 增强后不均匀强化。5例可见腹膜及腹腔后多发肿大淋巴结, 均匀强化。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3.1.1 临床表现

主要为左上腹部肿块及疼痛, 部分患者伴有食欲减退、低热、呕吐、恶心、体质量减轻、贫血或乏力, 少数患者表现为腹水、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等。体检可见脾呈不规则形, 明显增大, 可有触痛。本组病例中, 8例表现为上腹部隐痛, 10例出现左上腹部肿块。

3.1.2 病理

病理上脾淋巴瘤分为NHL与HL。很少见的是脾原发性HL, 另外一些HL可累及脾, 脾HL不分型, 切面可见散在不规则结节或多个大结节, 大体病理见巨脾。可将继发性或者原发性脾NHL的病理归为3型:其一, 粟粒结节型:脾表现为均匀肿大、直径是5mm以内的栗粒状结节;其二, 巨快型:表现为巨大肿块, 其脾内单发直径>10cm, 可有出血梗死或坏死, 和正常脾组织有着清楚的分界;其三, 多发肿块型, 表现为巨大肿块, 其脾内单发直径在2cm到10cm之间。由于粟粒结节型与均匀弥漫型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十分相似, 所以本文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来进行探讨。在本组的16例脾淋巴瘤中, 多发肿块型6例, 巨块型8例, 2例粟粒结节型与均匀弥漫型, 就均匀弥漫型多发来讲, 与以往的文献报道有不同之处, 可能是因为时间跨度小或者是没有足够的样本。Ahmann等在1966年把脾淋巴瘤分为三期:一期的时候, 只有脾里出现肿瘤, 二期的时候, 肿瘤已经累及到脾门淋巴结, 三期时, 肿瘤已经累及脾门或肝组织以外的淋巴结。大部分患者到了三期时才确诊。

3.2 CT诊断

很多淋巴瘤 (累及脾脏的) 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影, 但当淋巴瘤浸润弥漫脾脏时可表现为和正常脾脏相近的密度, 从而造成了漏诊。早期研究表明, CT在诊断淋巴瘤累及脾脏方面不够敏感, 出现这种现象很有可能是因为脾脏密度和病灶之间的对比相差不大, 要想将干扰降到最低, 脾脏的扫描方案不宜以动脉期扫描为主, 动脉期能对肝脏淋巴瘤浸润的诊断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常规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本身呈现出的花瓣样不均匀强难以把病灶与正常脾脏结构区分开来。据报道称, 脾脏受侵的淋巴瘤病例中有一半合并肝脏受累。在进行CT平扫时, 脾脏淋巴瘤的局灶性肿块表现为低密度 (就正常脾脏来说) , 病灶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 可以很低, 增强后基本上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也许代表着乏血管区或液化性坏死, 难见环形强化, 不能确定在见到的环形强化病例中, 是由于邻近组织的受压形成的假包膜还是肿瘤的强化, 病灶的密度通常很均匀, 偶尔巨快型内可见钙化、出血及坏死。多层螺旋CT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使得有些粟粒样结节灶能够更好地显示。如腹膜及腹腔后淋巴结均质性肿大并伴有其他腹腔脏器的合并脾外病变有助于诊断。

3.3 鉴别诊断

脾脏淋巴瘤的主要鉴别对象是诸如血管瘤、转移瘤、淋巴管瘤、梗死与结核之类的肿瘤性病变。血管瘤, 平扫为均匀低密度边缘光整的肿块, 呈充填式渐进性强化, 从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中可见中央瘢痕, 增强后从边缘强化开始。转移瘤, 表现为低密度融合性或脾内多灶, 大部分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 且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环形强化, 通常脾脏与肝脏同时转移, 偶尔转移灶可伴有增厚的囊壁, 可表现为囊性病变, 原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这有关联, 源自于结肠癌、卵巢癌与恶性畸胎瘤的转移有时可见条索状或点状钙化。淋巴管瘤, 脾肿大伴有多个散在低密度影, 大多是无强化, 囊性, 常伴有钙化, 囊性, 且有分隔。血管肉瘤, 其发现时易出现肝脏转移, 恶性度高, 表现为低密度影, 且边界模糊, 增强后易囊变, 实质成分不均匀强化。脾结核, 通常可在低密度灶内看见钙化的散在点片。脾梗死, 表现为脾内低密度区呈楔形, 边界清晰, 尖端指向脾门, 增强后不出现强化。除此之外, 其他原因引起的脾肿大如充血性及感染性脾肿大需与弥漫性淋巴瘤相鉴别, 根据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和病史来进行排除比较容易。

4 总结

总而言之, 根据病理类型的差别, 脾淋巴瘤的CT特点可表现为粟粒小结节状均匀低密度灶, 脾肿大伴弥漫性密度减低, 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的单发巨大肿块, 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多发的结节状肿块伴轻度均匀化。脾外淋巴瘤CT表现能够为临床的治疗和分期提供很好的影像学支持, 并对继发性脾淋巴瘤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宁, 石木兰, 郝玉芝.脾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0例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 29 (5) :15-17.

[2]王琦, 叶兆祥, 肖建宇, 等.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C].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 (下册) , 2011.

CT影像学特征 篇2

方法 收集2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Wegener肉芽肿的CT影像,根据CT影像进行分型和诊断性治疗。 结果23例肺Wegener肉芽肿均有多发性肺部CT影像改变,其中4例表现为多发结节、肿块型,误诊为肺转移瘤;3例表现为片状浸润型,2例误诊为肺炎,1例误诊为肺脓肿;16例表现为三多一洞型,其中3例误诊为肺结核、5例误诊为肺真菌感染。经正确诊断及诊断性治疗,病人病情好转,部分治愈,误诊病例患者病情加重。结论 肺Wegener肉芽肿的CT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易误诊,根据CT影像分型认真分析影像特点,诊断性治疗和结合临床全面分析有利于提高对本病诊断和正确率。

【关键词】 Wegener肉芽肿;计算机体层摄影;误诊分析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67-02 中图分类号:R 563.04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25

Wegener(韦格纳)肉芽肿是一种可累全身所有器官和系统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肺部的影像学表现因多样性,极易误诊,笔者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我院2006年1月~2010年5月已确诊的肺Wegener肉芽肿23例,分析CT影像,鉴别诊断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3例肺Wegener肉芽肿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0~72岁,平均43.5岁,病程1周~15年,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胸痛伴咳嗽,肥浆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CANCA)均为阳性,8例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诊断性治疗后,发热减退,肺内病灶减少,临床症状消失。

2.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层厚5 mm,层距5 mm,螺距为0.938。HRCT扫描参数为层厚1.25 mm,140 kV,300 mA,FOV为30,扫描后行肺部骨算法重建,由多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共同分析评价其图像结果。

结果

1.首次胸部CT表现

①肺部多发结节、肿块型:本型4例,约占17%。表现为两中、下肺胸膜下多发结节、肿块状灶,小结节病灶表现为圆形,可有分叶,边缘光滑,大结节外形多不规则,边缘可见短毛刺,部分与胸膜相连(图1),增强后2例可见血管进入结节内,其中3例被误诊为肺转移瘤,1例误诊为肺癌并肺内转移。

②片状浸润型:本型3例,约占13%。表现为双肺多发小片状及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图2),其中1例片状影呈楔形,1例片状影内可见空洞。2例被误诊为肺炎,1例被误诊为肺脓肿。

③三多一洞型:本型16例,约占70%。表现为多发结节,多发楔形实变,多发小片状影,部分病灶内可见空洞形成(图3A、B、C)。病灶主要位于两下肺,多数病灶分布于胸膜下。13例结节状,小片状病灶,边缘有毛刺,且可见毛刺与胸膜相连,其中5例误诊为肺真菌感染。3例楔形实变,周边呈磨玻璃样改变,全部病例中均可见空洞形成,其中1例为蜂窝状空洞,3例均误诊为肺结核。

2.再次或多次CT扫描 CT表现:首次CT误诊病例经治疗后肺部病灶增多,部分病灶变形,原结节型及片状浸润型除1例外均变成“三多一洞型”。用糖皮质激素诊断性治疗及诊断正确的经有效治疗的病例,原肺部病灶都不同程度的减少,部分病例肺内病灶基本消失。

讨论

Wegener肉芽肿属少见病,以肺部多见,其病理学特征为坏死性肉芽肿和坏死性血管炎,两者可同时存在[2]。肺Wegener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和咯血。实验室检查:血清抗白细胞浆抗体(ANCA)升高,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其临床治疗特性为使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CTX)治疗有效,表现为症状好转,肺内病灶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CT影像分型与鉴别诊断如下:

①多发结节、肿块型:本型CT误诊率高,需与肺转移瘤及肺癌并肺内转移鉴别,普通抗炎或激素类药物治疗无效。肺癌结节的边缘常见分叶征和毛刺征,周围较少卫星灶,多伴有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而此型肺Wegener肉芽肿呈双肺多发性,分布靠近胸膜,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中心呈低、中等强化,边缘强化明显,并可见“供养血管征”,无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

②片状浸润型:此型CT误诊率亦高,需与肺炎、肺脓肿相鉴别。普通肺炎常无坏死及空洞形成,常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肺脓肿坏死形成的空洞常为厚壁,普通肺炎和肺脓肿常无游走性改变,临床上常有高热。而此型肺Wegener肉芽肿表现特点为片状实变影呈多发性,多样性,常可见薄壁空洞,部分实变影靠近胸膜并呈楔形,同时片状浸润病灶常有游走性改变[2]。

③三多一洞型:多发性、多样性、多变性空洞[3]。多发性指肺内同时出现2个及以上的病灶,全肺都有发生,双下肺最为好发;多样性指肺内多发胸膜下结节、肿块及楔形实变、片状浸润灶;多变性指病灶常短时间内发生较快的变化,如肺内多发浸润病灶、空洞时多时少,形态易变及游走性改变。空洞常见于较大结节或片状浸润病灶内,常呈薄壁或环形空洞,其中以空洞中央见结节,呈“孤岛征”为其特征性表现[4]。病理上为坏死不彻底的空洞,中央结节为未坏死组织。此型易误诊为肺结核和霉菌性肺炎,肺结核:结核球的密度较高,内部常有钙化,空洞壁较厚,“卫星灶”多为斑片状,条索状,浸润性病变极少出现楔形阴影[5]。霉菌性肺炎:霉菌性肉芽肿的空洞可表现为“新月征”是其特征性表现,且霉菌感染多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患者。

要提高对本病的正确诊断率,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肺Wegener肉芽肿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笔者认为参考以上CT影像分型及各型的鉴别诊断,对本病的正确诊断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②动态观察病变的演变规律和诊断性治疗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全面了解病史及临床表现,重视实验室检查,可防止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张凤山,于 松.结缔组织病[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33-343.

[2]Yang C,Talbot JM,Hwang PH,et al.Bong Abnormalitled of Paransal Sinlses in Pationts with Wegener's Gmnulomatosis[J].Am JRhinol,2001,15(2):121-125.

[3]蔡宝坡,邰智慧.Wegener肉芽肿肺部HRCT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实验室诊断学,2009,13(9):1287.

[4]孟 威,柯 勇,刘日华.韦格纳肉芽肿病肺部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7):617.

[5]潘玉兰.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6):1048.

(收稿日期:2010-06-09 修回日期:2010-08-27)

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脾淋巴瘤均为NHL病例,男12例,女4例,年龄32~74岁,中位年龄5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左上腹肿块10例,上腹部疼痛8例,低热6例,外周浅表淋巴结肿大6例,腹水、胸腔积液各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3例,手术病理证实3例。

1.2 扫描方案

5例患者经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4螺旋CT机扫描;11例经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机扫描,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为1.0,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脾在内的腹部。检查前常规空腹4~6h,口服清水800~1 000ml。所有患者均经平扫、动脉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30s)和门静脉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70 s)扫描;其中6例患者加做延迟期扫描,延迟时间为4min。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比乐(300mgI/100ml)70~80ml,注射速率2.5~3ml/s。

2 结果

2.1 根据CT表现的脾淋巴瘤分型

2.1.1 弥漫浸润和粟粒结节型

本组2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较均匀的脾增大,CT值正常或略低于正常脾,增强后呈较为均匀的强化(图1)。

2.2.2 多发肿块型

本组6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多较清楚,也可模糊,直径为1~5.5 cm,2例见肿块融合,密度均匀,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图2),3例伴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无坏死(图3)。

2.2.3 巨块型

本组8例,表现为脾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大小6~14cm,边缘尚清楚,部分见分叶,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正常脾组织少量残留(图4)。5例可见腹腔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均匀强化。

2.2 脾外CT表现

本组16例脾淋巴瘤中,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其中淋巴瘤浸润肝2例,表现为肝实质内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后轻度强化,与脾病灶表现类似;2例累及胰腺及胃,表现为境界不清的低密度肿块影,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图5),8例伴有脾门、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等部位淋巴结增大伴均匀强化,其中2例见增大淋巴结融合成团,但未见坏死(图6);胸腔积液、腹水各1例。

3 讨论

3.1 临床及病理

3.1.1 病理

病理上脾淋巴瘤分为HL和NHL。脾原发性HL极少见,其他之处的HL可累及脾,大体病理见巨脾,切面可见多个大结节或散在不规则结节,脾HL不分型。原发性或继发性脾NHL,其病理可分为4型。①均匀弥漫型:表现为脾均质性增大,肉眼光滑不见结节,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或直径<1mm的小结节;②粟粒结节型:脾均匀肿大,表现为直径1~5mm的粟粒状结节;③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脾内多发肿块,直径2~10cm;④巨块型:表现为脾内单发直径>10cm的巨大肿块,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清楚,可有出血坏死和梗死[2]。影像学上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表现非常相近,故本文将两者归为一类讨论。本组16例脾淋巴瘤中,巨块型8例,多发肿块型6例,均匀弥漫及粟粒结节型2例,与以往文献报道的均匀弥漫型多发有差异,可能与样本量不足及时间跨度小有关。

1966年Ahmann等[3]将脾淋巴瘤分为三期:Ⅰ期,肿瘤仅限于脾;Ⅱ期,除脾外已累及脾门淋巴结;Ⅲ期,已累及肝或脾门组织以外的淋巴结。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属Ⅲ期。

3.1.2 临床表现

主要为左上腹部疼痛及肿块,部分病人伴有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体重减轻或乏力,少数患者表现为胸腔积液、腹水、呼吸困难等。体检可见脾明显增大,呈不规则形,可有触痛。本组病例中有10例出现左上腹部肿块,8例表现为上腹部隐痛。

3.2 CT诊断

大部分脾淋巴瘤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影,然而淋巴瘤弥漫浸润脾时也可表现为类似正常脾密度而导致漏诊。Ahmann等认为,均质性的脾增大是淋巴瘤脾受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次是多发弥漫局灶性结节(<0.5cm),然后才是多发肿块(2~10cm)和单发肿块(7~14cm)。

早期的研究显示CT对脾淋巴瘤的诊断敏感性仅为22%~65%[4],这很可能是病灶与脾密度之间的对比差异不大导致的。由于常规增强扫描动脉期脾本身的强化呈现花瓣样不均匀强化,无法区分病灶与正常脾结构,容易造成假阳性;而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正常脾密度趋于均匀,容易观察到比较小的病灶;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减低干扰,脾的扫描方案不强调动脉期扫描,而更加重视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的重要性。

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在CT表现多为非特异性[5,6],可仅表现为脾体积增大、密度减低;随着多排螺旋CT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一些粟粒样结节灶也可得到较好显示,增强扫描作用较为明显,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的小结节;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脾内多发低密度肿块,直径为2~10cm,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或几乎不强化;密度可以极低,甚至类似水的密度,可能代表着液化性坏死或乏血管区;环形强化较少见,在见到环形强化的病例中,不能肯定是肿瘤的强化,还可能是由于邻近组织的受压形成的假包膜;巨块型表现为左上腹巨大占位,平扫边界不清,偶有个别病灶中央可见小片状坏死,而出血及钙化罕见,增强后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正常脾组织可完全消失或仅少许残留。合并脾外病变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如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均质性肿大,伴有其他腹腔脏器如肝、胰腺等累及,也可伴胸腔积液、腹水等。3.3鉴别诊断脾淋巴瘤主要与肿瘤性病变如转移瘤、血管瘤、淋巴管瘤、错构瘤、血管肉瘤等及非肿瘤性病变如脓肿、结核和梗死等相鉴别。①转移性肿瘤[7]:脾转移瘤远较肝少见,常见的原发病是乳腺癌和肺癌,其他原发部位还包括大肠、胰腺及胃等;脾是黑色素瘤最常见的继发部位。CT主要表现为脾内多灶性或融合性低密度,增强后轻度环形强化或无强化,且大多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一般当脾转移时肝也已有转移。有时转移灶可表现为囊性病变,可伴有增厚的囊壁,这与原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来源于卵巢癌、结肠癌及恶性畸胎瘤的转移偶尔可见点状、条索状钙化[8]。②血管瘤:CT平扫为边缘光整的均匀低密度肿块,增强后以边缘结节状强化开始,呈渐进性充填式强化,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见中央瘢痕。③淋巴管瘤:脾内单个或多个散在低密度影,多为囊性,增强后无强化,常为薄壁,部分可伴有钙化,并有分隔;较大的淋巴管瘤可使脾不均匀增大。④错构瘤:为少见的脾良性肿瘤,通常为无意中发现。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有时伴有钙化,增强后通常无明显强化,少数呈中度不均匀强化;无钙化的错构瘤与淋巴瘤较难鉴别,必须依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⑤血管肉瘤:为脾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发现时多有肝转移,表现为境界不清的低密度影,增强后实质成分不均匀强化,短期内增大较显著,易囊变。⑥脾脓肿:一般为脾单发低密度灶,但脾脏不大,邻近结构有粘连,周围有渗出,增强后病灶环形强化或分隔样强化;结合临床相关病史可做出诊断。⑦脾梗死:表现为脾内楔形低密度区,尖端指向脾门,边界清楚,增强后无强化。此外,弥漫型淋巴瘤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大如感染性及充血性脾大相鉴别,结合病史及其他脏器受累情况不难排除。

脾大,增强后脾实质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强化灶

脾内多发类圆形结节状低密度灶,增强后轻度强化,伴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病例,脾增大,见斑片状低密度区,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病例,脾内巨大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正常脾组织仅少量残留。

脾内巨大不均匀强化肿块,与胃后壁分界不清。

脾内巨大肿块,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脾动脉受侵

综上所述,脾淋巴瘤的CT特点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可表现为脾大伴弥漫性密度减低,粟粒小结节状均匀低密度灶,多发、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结节状肿块伴轻度均匀强化,单发巨大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脾外淋巴瘤的CT表现有助于继发性脾淋巴瘤的诊断。正确的分期对于淋巴瘤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多层螺旋CT能为脾淋巴瘤的诊断、临床分期与治疗提供较好的影像学支持[9]。

摘要:目的:探讨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脾淋巴瘤的CT图像,并做文献复习。结果:16例脾淋巴瘤中,弥漫浸润和粟粒结节型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脾大,密度正常或略低,较均匀强化;多发肿块型6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轻度均匀强化;巨块型8例,表现为脾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表现。结论:脾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脾外病变对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淋巴瘤,脾,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张明智.恶性淋巴瘤诊断与治疗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28-129.

[2]常恒,袁明远,肖湘生.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11):1128-1129.

[3]Ahmann DL,Kiely J M,Harrison EG.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spleen:a reviewof49cases in which the diag-nosis was made at spleenectomy.Cancer,1966,19(4):461-469.

[4]Giovagnoni A,Giorgi C,Goteri G.Tumours of the spleen.Cancer Imaging.2005,5(1):73-77.

[5]曹佳颖,张晖.脾脏原发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上海医学影像,2008,17(1):70-72.

[6]Castellino RA.Hodgkin disease: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diagnostic radiologist.Radiology,1986,159(2):305-310.

[7]乔英,李健丁,张超,等.脾脏肿瘤的CT表现分析.中国学影像技术,2007,23(5):715-717.

[8]胡佳寿,孙金凤,张立安,等.7例脾转移瘤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1):71-72.

CT影像学特征 篇4

关键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心病;CTA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56-01

医学影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是无创检查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320排容积CT可得到丰富的冠脉影像学资料,比如管腔狭窄程度、钙化与斑块构成等,从而使得临床症状不明想与不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可得到及时的药物干预与治疗。在本研究中,即探讨320排CT在冠状动脉成像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3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月行冠脉CT成像的1245临床资料,开展综合的分析。在12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35例,女性410例,患者的年龄37~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5)岁。上述患者,病例诊断记录均为冠心病或疑有冠心病的患者。

1.2 方法 扫描之前,确保受检者为仰卧姿势,由于受检者可能有紧张情绪,可首先疏导其心理,并进行心电门呼吸训练。经肘前静脉的速率为5.5ml/s,双筒高压注射器团注保持在50ml~60ml。同时,用5.5ml/s的速率注射30ml生理盐水,智能扫描软件可采用Sure Star软件,触发点位于扫描视野中央层面胸主动脉。但同样可手动触发,由于SureStart软件界面,临床医生能够清晰看到对比剂从右心→左心→主动脉的这一循环过程,在左心室对比剂浓度达峰值时,方可开始触发[1]。

1.3 扫描参数 管电压为100~120 kV,电流400 mA,BMI大于30,但可适当提升管电流。容积范围320层×0.5mm,扫描用时为0.35~1.40s,且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

1.4 图像处理

图像采集层为0.5mm,预置R-R间期3/4期相上传到工作站,重建两个Volume。如果有需要,可通过特殊处理,采用软件开展MPR、CRP和VR等。同时,用管动脉探针软件判断血管是否形成斑块、是否狭窄等。

2 结果

经过认真的分析与评比,把冠状动脉分为四个等级:正常、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75%)和重度狭窄(>75%)[2]。在临床时,密切观察右冠状动脉主干、动脉,以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等。在所有患者中,冠状动脉正常615人,轻度狭窄(<50%)的为305人,而中度狭窄(50%~75%)受检者210人,重度狭窄(>75%)。其中,重度狭窄患者中,伴有钙化:左侧回旋支67支、左冠状动脉主干13支、右冠状动脉16支,以及左侧前降支23支。

172例患者中,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发现162例患者造影图像与CTA图像大体相同;20例患者的CTA狭窄程度评价与冠脉造影评价不同。6例CTA中度狭窄而冠狀动脉造影,没有看到明显的狭窄,通过对比2例由于冠脉血管迂曲后,在处理时没有注意为血管走向的原因所导致,而4例为技术原因所导致。

3 讨论

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较快,高端CT设备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冠状动脉CT成像质量也越来越高。在临床实践中,稳定心律被看做是冠状动脉CTA成功检查的一个基本前提[3]。在过去,所采用的16排、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心率必须控制在70次/min以下,所得到的冠状动脉图像才能较为理想。但320排CT容积全心扫描用时,相比于动床方式,减少了大约90%,且自动监控软件可监控心律不齐状况,消除错层伪影,因此可减少扫描剂使用量。在本研究中,心率大于90次/min的有252例,得到的图像质量均比较高。

320排CT容积扫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而冠状动脉疾治疗的选择,首先需要判断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4]。一些研究认为,在一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28%的患者可介入治疗,72%的患者冠状动脉正常,或是不适合进行介入治疗。所以,大部分的冠心病患者,无创和安全的CTA检查,为治疗之前的一种很有必要的筛选。CTA能够检查出中度以上狭窄,从而提高了行介入干预的可能性,该种类型的患者,可通过行冠脉造影,按照治疗结果选择治疗方案。对于轻度狭窄患者来说,行介入干预可能性小,一般无需行冠脉造影,用药物干预治疗即可。

320排CTA对冠状动脉血管显示率,在分析判断血管狭窄程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有20例患者与冠脉造影不一致,CTA图像与冠脉造影检查的吻合度较高。一般情况下,阴性CTA结果在排除明显冠脉闭塞性疾病上,可信度非常高,而阳性CTA由于具有可变性,可能过度估计狭窄程度[5]。

320排CTA对管腔狭窄不如冠脉造影准确,但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冠脉成像CTA将成为可能,且为无创血管造影,为冠心病的分级与治疗提供依据,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小艳,王波,谷影.320排动态容积CT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左心室形态及功能的研究[J].现代医学,2010,37(32):4578-4581.

[2] 潘宇宁,黄求理,叶贤旺,等.320排动态容积CT在冠心病筛查中的初步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38-1140.

[3] 周秀金,钱宝堂,谷青,等.64层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0,12(5):662-664.

[4] 金朝林,张树桐,肖建伟,等.应用64层CT一次扫描完成心脏冠脉成像及心功能分析的可行性初步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5):290-292.

CT影像学特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 年4 月~2014 年11 月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52 例, 其中男33 例, 女19 例, 年龄48~79 (60.2±8.4) 岁。 患者活动时发病38 例, 睡眠状态发病14 例。 52 例脑梗死患者的既往病史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 27 例冠心病, 30 例高血压病, 20 例高血脂, 7 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 2 例有风湿性心脏病史。所有患者发病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7 例出现嗜睡, 12 例出现意识不清, 3 例出现昏迷状态。发病初期11 例出现头疼症状, 10 例出现恶心症状, 15 例出现抽搐症状。 35 例无法进行清晰的语言表达, 20例出现发烧症状, 35例瞳孔大小不一致。

1.2 方法CT检查方法: 患者入院后6h内即进行CT扫描检查, 患者仰卧于CT设备上, 进行全脑扫描, 以7mm为层厚和层距, 若扫描区出现可疑病变情况, 对可疑区域进行3mm的薄层补充扫描, 以获取早期脑梗死的患者CT影像。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52 例脑梗死患者中20 例患者为主动脉血管脑梗死, 约占38.46%,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病例为15 例, 占28.85%, 心源性脑梗死病例为10 例, 占19.23%, 7 例患者为腔隙性脑梗死, 占13.46%。

2.2 CT影像52 例早期脑梗死患者37 例表现出CT影像异常, 阳性率达71.15%。主要异常状态包括主动脉密度增大, 豆状核边界不清, 岛皮质边界模糊, 脑沟狭窄, 脑回不对称, 脑室挤压变形等, 其中13 例患者 (25.00%) 表现出豆状核边界不清异常状态, 主要分布在脑部左侧、右侧区域和基底节区域;9 例 (17.31%) 患者表现出主动脉密度增大异常状态, 主要分布在脑部左侧; 出现脑回不对称的患者CT异常显示主要在脑部左侧、基底节和小脑。 见附表。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多发于40 岁以上人群的脑血管疾病, 男性多发于女性, 一般发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3]。 脑梗死是脑部缺血1h后出现电衰竭, 随之细胞缺氧, 导致细胞ATP枯竭, 细胞内Na+和Ca+内流, 水分被动转运至细胞内, 从而引起细胞毒性水肿[4]。脑缺血4~6h后, 血脑屏障破坏, 出现血管源性水肿, 细胞内蛋白质和水分从细胞内进入细胞外间隙, 从而增加了组织间水分, 脑组织肿胀加重,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占位效应[5]。 脑脑梗死早期, 脑梗死区域形成“缺血半暗带”, 即一部分脑细胞发生坏死, 另一部分脑细胞发生可逆的缺血损伤, 脑梗死早期如果半暗袋得到恢复, 则该部分可逆损伤的脑细胞得到恢复, 患者病情和预后也得到改善[6]。因此对急性脑梗死的初期诊断非常必要, 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 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目前用来对脑梗死进行诊断的设备较多, 以CT、MRI和DSA为主, MRI、DSA虽然能用于获取脑梗死的区域和程度, 包括MR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 在急性脑梗死的初期诊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MRI操作复杂, 价格昂贵, 检查时间相对较长, 对设备要求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都较高, 临床广泛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CT检查则更为快捷、方便, 没有创伤, 价格也相对较低, 在大部分基层医院中应用较为普遍, 成为目前脑梗死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手段[7]。

常见的脑梗死类型包括主动脉血管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 前两种为主要脑梗死类型, 占约15%~40%, 后两种分别占15%~30%[8]。 该研究中20 例患者为主动脉血管脑梗死, 约占38.46%, 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病例为15 例, 占28.85%。 在CT影像中,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异常特征是主动脉密度增大、豆状核边界不清和岛皮质边界模糊。 由于梗死后引起细胞内水肿, 导致脑组织水含量增加, 主动脉密度增大, 也称“致密动脉征”[9], 该研究中有9 例患者为主动脉密度增大。 但是该异常在血细胞比容增高时也会出现, 即为假阳性;血栓或栓塞引起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多为单侧, 因此单侧主动脉密度增大比双侧更可靠[10]。 豆状核后部境界不清也即豆状核征, 主要是由于核壳后部是由豆纹动脉和岛段屏状动脉共同供血, 当核壳后部发生细胞内水肿, 即会引起核壳后部境界不清, 该症状在6h内出现最多[11], 13 例患者即出现此异常;细胞内水肿同时引起岛皮质边界模糊, 也称岛带征, 是脑梗死中最敏感的指标, 常出现于6~12h, 该研究中仅有5 例在6h内发现有岛带征。 文献报道[12]中脑梗死6h内和24h后的CT影像学异常特征进行对比, 24h岛皮质边界模糊阳性率显著高于6h, 因此为了确保CT检查结果更加准确, 有必要在首次检查24h后再行二次CT检查。 同时也有患者出现脑沟狭窄、脑回不对称等, 主要原因可能是梗死区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 脑室受到挤压而变形, 脑沟受到压力作用而导致狭窄。

脑部区域水分每增加1%, CT影像中的取值才发生25HU的轻微变化, 很难在脑梗死早期观察到明显的异常特征, 因此观察早期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学异常, 需要影像科医师对脑梗死的早期征象有深刻的认识, 必要时进行薄层扫描, 认真对大脑双侧进行对比观察, 可调节窗宽和窗位进行观察, 发现可疑征象但是又无法明确进行诊断时不能报为正常, 需要进行MRI检查或密切随访复查, 以避免遗漏[13]。 患者溶栓处理后病情趋于稳定, 需要每隔较短时间就对患者进行一次CT扫描, 准确判断病情的变化。

CT影像学特征 篇6

关键词:肺结核,肺癌,CT,影像

肺结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 合并肺癌作为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 发病率逐年升高, 并且由于肺癌与PTB具有相似临床特征, 临床鉴别较为困难, 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 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CT逐渐在PTB合并肺癌的诊断带来了新希望。通过分析PTB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资料, 旨在为PTB合并肺癌患者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13年4月间确诊的75例PTB合并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52例, 女性23例, 患者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 (49.47±3.64) 岁;选取PTB患者75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54例, 女性21例, 患者年龄42~74岁, 平均年龄 (50.24±3.48) 岁。全部入选病例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观察组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TB合并肺癌;两组患者均有吸烟史, 结核病史明确, 入院后经CT检查且资料保存完整。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咳嗽、痰中带血、胸痛、胸闷、气短、消瘦、低热、颈淋巴结肿大等, 并发症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阻塞性肺炎以及肺不张。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经CT扫描检查, 检查设备为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螺旋CT扫描系统, 扫描范围上起自肺尖, 下至膈肌, 扫描顺序为从下至上 (膈肌至肺尖) , 扫描方式为螺旋容积扫描, 扫描参数为:电压为120 KV, 电流为40~80 m A, 层厚为8 mm, 螺距为1.0, 重点感兴趣区域薄层扫描 (层厚为2 mm) , 其中45例行增强扫描 (前臂浅静脉高压注射100 m L碘帕醇, 注射速度为2.5 m L/s, 18 s后再扫描)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版本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资料的数据, χ2检验以及t检验计算P值, P<0.05, 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PTB合并肺癌与单纯PTB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棘状突起、小结节影以及空洞。PTB合并肺癌患者的结核病灶主要分布左肺上叶35例, 其次为右肺上叶尖后段22例、下叶背段18例;肿瘤病灶好发于肺上叶尖段38例, 其次为后段22例、下叶背段12例。观察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棘状突起、小结节影以及空洞的检出率均高于单纯PTB组, 经统计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

3 讨论

近年来PTB和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PTB和肺癌均属消耗性疾病, 患者自身的机体免疫功能均受到抑制,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 PTB合并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3]。PTB合并肺癌与PTB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咳嗽、咳痰、胸痛等, 二者根据临床表现难以区分, 临床极易发生误诊漏诊。目前临床普遍认为PTB与肺癌二者具有一定相关性,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相互影响[4]。如何有效鉴别PTB、PTB合并肺癌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发展迅猛, 尤其CT检查技术不断革新, 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T扫描具有空间分辨率高, 无创伤、薄层扫描等诸多优势, 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详尽准确的影像学资料, 而且CT薄层或增强扫面能够发现微小病灶, 清晰显示钙化、结节、空洞以及支气管扩张情况, 对肺癌与PTB病灶的细节显示清晰[5]。本实验中,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似性, 但是肺癌合并PTB在胸膜凹陷、小结节影、毛刺征、分叶征、棘状突起以及空洞等方面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PTB组 (P<0.05) 。综上所述, CT扫描是PTB合并肺癌的有效检查方法, 有利于提高PTB合并肺癌的准确诊断, 建议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建兵.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征象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2) :232-233.

[2]黄麦玲, 马丽萍.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3) :523-524.

[3]李传资, 陈向红, 黄菁慧, 等.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表现及其肺内占位CT特征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3) :2401-2403.

[4]董琼雄, 郑浈浈, 黄钥潘, 等.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 9 (3) :40-42.

小肾细胞癌的CT影像特征分析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7例小肾细胞癌患者资料, 所选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手术及病理证实。17例患者资料中, 有男性患者12例, 女性患者5例。患者年龄最小33岁, 最大年龄为77岁, 平均年龄 (42±4.12) 岁。通过对就诊的询问与诊断, 有7例患者没有非常明显的临床症状, 经常规体检B超发现肾肿块, 有2例有腰痛症状, 1例患者呈现无痛性肉眼血尿。

1.2 C T检查方法

所有17例患者均经双肾三期增强扫描, 选择飞利浦MX-Twin双排螺旋CT机。CT前, 要求患者常规禁食超过8 h。行CT前还要求患者口服3%的泛影葡胺, 使其尽量充满胃肠道。行CT首先平扫中腹部, 再行增强多期增强扫描, 采用100 mL优维显增强对比剂, 选择肘静脉团注造影剂, 速率控制为2.8 mL/s, 层厚采用5 mm扫描, 皮质期控制为30 s左右, 实质期70 s左右, 而肾盂期则控制为大约4 min, 扫描时应该保证患者为平静呼吸状态。

2结果

选择的17例小肾癌患者病例中, 为右肾病变的患者数量为9例, 左肾病变患者为8例, 肿瘤直径1.0~3.0 cm。所有患者中, 有15例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突出肾轮廓, 而有2例患者则位于肾实质内。平扫过程中发现, 有1例患者肾实质与小肾癌密度相等, 而有15例患者肾癌密度略低于肾实质密度, 1例患者平扫小肾癌密度则略高于肾实质。所选患者中, CT扫描发现有7例患者小肾癌内可明显地见到略低密度区, 1例呈点状钙化状。经增强扫描, 15例患者中有12例的动脉期显著性地均匀或呈现不均匀强化, 通过比较发现, 有4例的强化程度相等于肾皮质, 而2例则略低于肾皮质, 边缘显示非常清楚, 有2例患者小肾癌呈现出轻度强化趋势。17例患者中, 有2例可以看出有较为明显的假包膜征象。通过后续的手术病理证实, 有15例患者为透明细胞癌, 而有2例患者被证实为颗粒细胞癌。见图1, 图2, 图3, 图4。

3讨论

小肾细胞癌大多数情况下发生于肾脏, 通常并不会具有非常明显的临床症状, 早期病灶相对较小, 很多病例肾脏轮廓均没有产生较大的变化, 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 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由于CT具有分辨率高、薄层重建、扫描速度快等特点, 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由于呼吸移动而导致的漏诊。但是, 在实际CT扫描时, 平扫可能会导致少数患者病变区呈等密度, 而且肾盂肾盏都不会呈现较为明显的变化, 也没有出现坏死、液化病理等, 这样的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驼峰肾”。CT增强扫描便是为避免可有效避免误诊的出现, 使得小肾细胞癌患者的检出率显著提高。经CT扫描, 能够非常明显地显示肾癌的血供、肾周间隙、肾周血管淋巴结、癌瘤边缘、邻近器官等情况, 扫描的影像特征为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基础。

经CT平扫而诊断的小肾细胞癌常为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情况, 略高密度情况较难发现。相比于大肾细胞癌, 小肾细胞癌平扫时肿块密度一般表现较为均匀, 这可能跟肿块内部出血及肿瘤小体积等有关系。若肿块超过3 cm时, CT平扫时, 病灶常呈现出不均匀密度情况。使用对比剂增强之后, 因为透明细胞癌胞浆具有数量较多的胆固醇以及肿块内部出血、液化坏死等因素, 这使得扫描时不管肿瘤直径是否大小, 均会呈现出不均匀密度。

许多患者小肾细胞癌边界显示较为清楚, 形状相对比较规则。有较少一部分患者的癌细胞呈现较低的分化, 并表现出浸润性生长趋势。从CT影像可以发现, 瘤灶边缘不清楚的患者很多不能明显地见到假包膜。特别需要谨慎对待的是, 若肿瘤患者的细胞癌边界模糊不清, 则说明细胞核分级程度已经很高, 具有较为复杂的生物学异质, 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恶变, 当有这样的情况时, 应该尽快实施手术,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从该研究的病例可以看出, 很多患者的小肾细胞癌皮质期已经显著强化, 实质期增强扫描具有与正常肾实质相等的密度。这说明在早期对皮质扫描能够降低实质期扫描假阴性出现的机率, 对降低漏诊有很大的帮助。综上, 多期扫描能够大大提升小肾细胞癌早期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 帮助患者及时治疗,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小肾细胞癌一般不具有包膜, 其显示的包膜特征主要是由于肿瘤压迫周围的组织而形成的假包膜, 假包膜常见于恶性程度不高的肿瘤, 常为早期阶段。当采用CT平扫时, 小肾癌假薄膜常呈现为一周较为完整的、密度较低的透明带, 若增强扫描, 则可中度强化肾实质期, 一般情况下, 螺旋CT对小肾癌假包膜的发现率为15%左右。该研究中, 17例患者仅有2例显示为假包膜, 假包膜的发现对后续的手术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施裕新, 周康荣, 胡振民.小肾癌的CT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8 (10) :586-588.

[2]曾培尧.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肾癌24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9) :37-38.

[3]贾喆, 刘丽君, 毛卫霞, 等.肾细胞癌与肾平滑肌瘤的CT鉴别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14) :143-144.

[4]缪建林, 吴继东, 许建国, 等.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 (4) :52-53, 74.

[5]程志刚, 肖秋金, 韩伟, 等.超声诊断肾细胞癌的价值并与CT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6) :26-28.

CT影像学特征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12月收治肺结核患者36例, 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0例, 女16例, 年龄21~67岁, 平均 (37.9±5.3) 岁, 病程8天~3年, 平均 (6.9±1.7) 个月。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痰、咳嗽, 同时伴有纳差、乏力以及低热、盗汗、胸闷、消瘦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在研究报告同意书上签字, 同意本次研究。

方法:采用X线机常规摄取患者前后位或者左侧位片, 完成后再采用CT扫描机, 进行常规扫描, 具体操作步骤为:从患者肺尖到肺底以层厚10mm, 层距10mm的方式进行连续扫描。相关的扫描参数主要包括100~120k V, 120~130m A, 将螺距控制在0.750~0.875, 同时注意在兴趣区加扫高分辨率CT, 其中9例患者行增强扫描。肺窗设置方面:窗宽1 000~1 500;中心-500~650;纵膈窗方面:窗宽设置400;中心45。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36例患者中, X线显示17个空洞, 大小6~43mm, CT显示39个, 空洞大小2~53mm。直径在6mm以内, 患者胸膜下、下叶背段以及纵隔旁、肺尖部等相对隐蔽的机体位置的小空洞CT均能够显示。经X线检查发现空洞周围卫星病灶13例, 且显示为主结核灶周围分布有呈小点状、小片状和条索状的多个阴影, CT观察到了24例卫星病灶, 且形态富有变化性, 除了小点状、小片状和条索状之外, 还表现为结节状、纤维条索状影以及不规则钙化影等多种类型, 还能够观测到极为少见的支气管扩张。经X线检查显示空洞而导致的肺内支气管播散3例, CT检查则显示7例;经X线检查可见患者结核空洞外存在侧胸膜粘连以及增厚患者1例, 经CT检查则显示3例;X线检查显示患儿为同侧或对侧肺内沿着肺纹理方向表现出不均匀的小点状渗出影, 同时部分融合表现为小片状特点, 而经CT检查则显示为同侧或者双侧肺野沿着患者支气管血管束方向以不均匀的形式分布着, 表现出结节、小叶内结节以及绒毛状小结节的特点, 同时部分融合表现为小片状。X线检查没有发现1例患者出现淋巴肿大以及少量积液, 而经过CT检查则显示2例。上述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浸润性肺结核、肺结核球以及干酪样肺炎的干酪坏死组织如果出现液化、脱落或者排出, 均可能导致肺内空洞的出现[2]。临床上按照空洞的来源、洞壁的形状的具体情况等, 一般可划分为蚀样空洞、薄壁空洞、纤维空洞以及干酪空洞等几种。人体肺内空洞病变引流支气管如果出现阻塞, 体内的空洞就会被干酪坏死组织以及黏液充填, 从而导致了球形病灶的出现,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阻塞空洞性肺结核球。

近年来, 随着高分辨率CT的日益推广和普及, 肺组织结构和病变细节也均能够经其清晰地显示出来, 这种显示效果已经基本接近于人体解剖[3,4]。CT检查能够清晰地发现3~4mm的小空洞以及部分隐蔽部位包括影藏在某些病灶中的小空洞, 同时对于空洞内部、洞壁包括空洞周围的情况也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来。本组研究中, CT显示为39个空洞, 观察到空洞周围卫星病灶24例, 和常X线检查相比, 明显较多。对于空洞型肺结核造成的肺内支气管播散的早期, CT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病变区临近的肺野内部沿着患者支气管血管束方向的一些结节、小叶内结节以及绒毛状小结节, 而这些都是X检查所不能发现的征象[5]。除此之外, CT在显示淋巴肿大以及少量积液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 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在结核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以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空洞型肺结核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基础的关系。方法:收治肺结核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了X线和CT影像学进行检查。结果:X线显示17个空洞, CT 39个;X线检查显示空洞周围卫星病灶13例, CT观察到24例;经X线检查显示由于空洞而导致的肺内支气管播散患者3例, CT显示7例;经X线检查可见患者结核空洞并存在侧胸膜粘连以及增厚患者1例, CT显示3例;X线检查没有发现1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以及少量积液, CT显示2例 (P<0.05) 。结论: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有助于临床结核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

关键词:空洞型肺结核,CT影像学特征,病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洪.肺结核空洞与肺癌空洞的CT鉴别诊断[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1) :113-114.

[2] 俞献平.X线与CT在诊断空洞型肺结核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7) :77-79.

[3] 蔡春水.肺内空洞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5) :571-572.

[4] 陈昆涛, 何健垣, 仇光禹.肺空洞性病变的CT定量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 9 (1) :16-18.

CT影像学特征 篇9

【关键词】脊柱结核;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01-01

脊柱结核发病率随着结核疾病的增加而增加,病程缓慢且无特异性表现,因此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情况较差,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1]。通过影像学诊断脊柱结核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本次研究通过病理结果对4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其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为脊柱结核的42例患者,其中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22例,细菌学检查证实11例,影像学诊断后抗结核治疗证实9例。所有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为14~69岁,平均年龄(48.1±4.2)岁,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疲乏无力等。

1.2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扫描部位包括病变的椎体以及上下相邻的椎体,层厚3~5mm,层间距3~5mm,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RI检查选择采用GE Signa HDE 1.5T及GE Signa profile 0.2T磁共振扫描仪,矢状面采用T1WI、T2WI序列扫描,横轴面采用T2WI序列扫描,层厚4 mm,层距1mm,距阵256×512,部分患者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0.1 mmol/kg钆双胺注射液静脉推注。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且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变部位:42例患者中共累及97个椎体,其中胸椎8例,胸腰椎10例,腰椎24例,共出现单一椎体受损5例,累及2个椎体21例,累及3个或3个以上椎体16例,其中出现连续两个椎体受累的比例最多(21/42,50%)。

2.2两种方法对脊柱结核不同病变的敏感性对比:CT与MRI对椎旁脓肿以及椎体骨质破坏的诊断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对钙化与死骨的诊断敏感性要显著高于MRI的诊断结果,而MRI对硬膜脊髓受损和韧带下散播诊断的敏感性要明显高于CT的诊断结果(P<0.05),两种诊断方法在对脊柱结核不同病变的诊断敏感性有所差异,并且可以优势互补,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对脊柱结核的诊断缺乏特征表现,因此容易漏诊误诊,而影像学结果对诊断脊柱结核具有重要意义。CT是一种常用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椎体以及附件的破坏情况、冷脓肿的范围和形态、小块死骨的形成、椎管的受累情况等,在本次研究中,CT对钙化和死骨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MRI,所得结果与之前研究情况相一致[2]。因此CT是钙化和死骨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并且CT也能够判断冷脓肿的范围和形态以及椎管的受累情况,并且在诊断不明确时能够指导穿刺活检、为是否选择手术以及手术方案提供依据。MRI对富含水分和蛋白质的软组织的变化判断非常敏感,在脊椎破坏的表现中信号改变不确定,典型破坏者会出现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椎体的终板低信号中断或破坏,破坏严重者会导致椎体骨折、碎裂,因此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椎体结核为感染性,以干酪性坏死为主,导致椎体和椎间盘被破坏,并且在椎体旁的软组织间隙形成干酪性脓肿,对于椎旁脓肿的诊断,因此CT扫描不明显而MRI可以清晰显示[4]。同时MRI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变椎体个数、范围以及不同病理改变等脊柱的受累情况,能显示受累的椎体对脊髓和硬膜囊的压迫情况。同时MRI还能了解脊髓的改变情况,对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5]。综上所述,CT能够客观地评价椎体和椎间盘的病变情况以及椎旁、硬脊膜外脓肿的形成,硬膜囊、脊髓的受压情况,椎弓根受累情况,并且判别钙化和死骨也具有显著优势,而MRI的多平面有利于脊柱、椎间盘的病理改变情况,并且能够清楚地提示椎旁脓肿、终板破坏、椎体骨炎、神经损伤,能确切的诊断早期脊柱结核[6]。

参考文献

[1] 尤志刚,王兵,时华南,等.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进展[J][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1):17-19.

[2]霍洪军,邢文华,杨学军,等.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0):819-824.

[3]张忠民,付忠泉,金健,等.脊柱结核的MRI分型系统[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5):418-423.

[4]张洪业,邓凯.脊柱结核CT,MRI诊断优势选择[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1):92-95.

[5]喻晓宏.CT与MRI在诊断脊柱结核中的各自优势[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2(6):377-379.

CT影像学特征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患者,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27例, 年龄38~63岁, 平均48.5岁。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27例, 管状腺癌23例, 粘液腺癌17例, 印戒细胞癌8例, 鳞状细胞癌3例, 其余类型5例。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68例。

1.2 方法

83例胃癌患者均进行多层CT检查, 根据病灶浸润范围分别行标准胃癌根治术, 若存在临近脏器浸润转移行扩大胃癌根治术与联合脏器切除术。术前患者根据CT影像学表现进行评分, 术中取病变组织标本送病理HE染色, 术后常规一级护理。分析患者术前CT影像学表现评分与术后标本组织学分化特征相关性。

1.3 CT影像学表现评分标准

CT影像学提示病变范围≥50mm, 记1分, 范围<50mm, 记0分;浸润黏膜下层≥20mm, 记1分, 胃周脂肪组织消失, 记2分, 黏膜下层<20mm, 记0分;病变组织呈弥漫性, 记1分, 呈局限性, 记0分;病灶部位增强不均匀, 记1分, 增强均匀, 记0分;病变组织边缘不规则, 记1分, 胃壁光滑, 记0分;提示肿大淋巴结>16个, 记2分, 7~15个, 记1分, <7个, 记0分;出现邻近脏器浸润转移, 记1分, 无浸润转移, 记0分;CT提示胃壁增厚变硬, 胃腔变小, 呈"革囊胃", 记1分。CT影像学表现评分最高可记10分, 积分越高说明癌性病变浸润能力越强, 分化程度越低, 恶性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观察指标以 x±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不同组织分化程度CT影像学评分。

83份标本病理HE染色其中呈高度分化25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2.1±0.8, 中度分化17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4.8±1.1, 低度分化41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8.7±1.3, 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标本不同分型CT影像学评分, 见表1。

83份标本其中蕈伞型19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4.3±1.3, 溃疡型37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5.1±1.8, 浸润型27例, 平均CT影像学评分6.2±2.4, 虽有所差异, P>0.05, 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典型进展期胃癌患者CT平扫胃壁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 胃壁不光滑, 部分病变部位可见不规则软组织缺损或块状影突入胃腔, 增强CT可见病灶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与正常胃壁常无明显分界, 可有效鉴别浸润深度以及周围器官转

移情况, 严重者可见胃周围脂肪层消失, 说明肿瘤向外浸润胃壁。除此以外, 增强CT可有效显示腹膜各腔隙淋巴结肿大情况, 对胃癌转移有重要临床诊断意义[3]。

肿瘤分化程度是指肿瘤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某种正常组织的相似程度, 若肿瘤组织形态和功能接近正常组织。肿瘤异型性长表现为细胞大小增大、形态多样化、核质比例增高、核仁染色加深, 核分裂异常等。

传统CT影像检查认为只能对病灶浸润程度和部位做出诊断, 制定手术治疗方案。随着临床研究深入以及胃癌发病机制阐明[4], 增强CT通过对病灶以及周围组织的鉴别能力提升, 可在术前根据CT影像学特征对组织分化程度做出预测, 近年相关文献报告, CT影像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可达60~70%。因此, 进展期胃癌CT影像学表现与组织学分化特征存在一定相关性, 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周丹丹.进展期胃癌CT影像学特征与组织学分化的相关性初探[J].实用肿瘤杂志, 2009, 24 (04) :345-348.

[2]焦洪斌.贲门癌螺旋CT分期与病理对照9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0) :7445-7446.

[3]刘柏.螺旋CT对胃癌诊断价值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08) :92-93.

上一篇:职校通识教学下一篇:环保补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