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

2024-09-24

CT影像(通用12篇)

CT影像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方法 通过对老年人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与其他群体不同, 其中大多与退行性因素有关, 这里既有生理性改变, 也有病理性改变, 如老年性脑萎缩, 老年性脊柱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 (突出) 、椎体退行性滑脱, 老年性胰腺 (肾脏) 萎缩、前列腺增生肥大等。结论 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与其他群体不同, 应当引起影像及临床医生注意。

关键词:老年人,CT影像,特点

1969年亨氏 (Hounsfield) 首先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CT) , 为此, 亨氏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这种检查方法开始仅用于头部。1974年莱氏 (Ledley) 设计成全身CT装置, 使之可以对全身各个解剖部位进行检查。四十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动了CT装置、扫描技术和软件应用的不断更新完善, 先后研制成功单排螺旋CT (SCT) 、多层螺旋CT (MSCT) 、电子束CT (EBCT) 等, 并投入临床使用。当前CT检查的特点是扫描时间短、爆光剂量小、图像清晰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影像诊断。因此, CT已经成为医学影像检查不可缺少的手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同样带动了物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 老龄化问题自然摆到我们面前。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 具有患病率高、就诊次数多的特点, 因此老年人接受CT检查的机会较其他群体多。笔者根据自己十余年CT诊断的工作经验, 总结出一些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 供同道及临床医生探讨, 具体观点和看法如下。

1 老年人脑组织改变特点

1.1 脑萎缩改变

脑萎缩为不同原因引起的脑组织体积缩小和容量减少, 其主要表现为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不同程度增宽、扩大。60岁以上健康老人脑室、脑池、脑沟等均较正常成年人宽大, 属生理性改变, 无临床意义,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会逐渐加重。但这里有一个特点, 既幕下改变不明显, 也就是说没有小脑萎缩或很轻。因此, 笔者认为在诊断老年人脑萎缩方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临床提供信息。 (1) 虽然有轻度脑萎缩改变但不伴有其他异常, 可以为临床提供正常头部CT诊断信息。 (2) 虽有比较明显脑萎缩而不伴有其他改变, 可以为临床提示脑萎缩, 并且告知注意年龄因素所致, 即“老年性脑萎缩”。 (3) 对特别明显的脑萎缩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梗塞、脑动脉硬化、脑软化灶等, 这种脑萎缩就是病理性脑萎缩, 也就是说这种脑萎缩是继发性脑萎缩或步入老年之前就存在了。

1.2 脑白质改变

主要是脑白质缺血改变。 (1) 脑白质变性:正常老年人由于脑血管退行性变, 造成脑白质供血不足。CT影像特点是脑白质区域对称性低密度改变, 而无其他改变, 且无高血压病史。这种现象属于老年人的退行性改变, 即脑白质变性。 (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特点为脑白质区域出现对称或不对称低密度改变, CT增强无强化, 边缘不清, 双侧侧脑室扩大, 脑池、脑沟增宽, 并伴有脑梗死、脑软化灶等。具有上述表现老年患者且临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 可以考虑此诊断。

2 老年人脊柱影像特点

2.1 生理曲度改变

正常脊柱存在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其形成与诸多因素有关。而老年人的颈曲、腰曲曲度过大。 (1) 负重因素:颈椎支撑头颅、腰锥是人体重心, 长期负重造成颈曲、腰曲过大。 (2) 活动因素:颈椎重复低头、仰头、旋转运动, 腰椎重复弯腰、直立、旋转运动, 造成颈曲、腰曲过大。 (3) 退行性因素:由于慢性劳损, 造成韧带弹性减弱、松弛, 使其牵拉固定作用减弱, 造成生理曲度过大。胸曲及骶曲则变化不大, 原因是胸椎受胸廓保护, 而成年骶椎已融合为一体。

2.2 骨质增生、疏松改变

老年人脊柱多呈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改变, CT表现为轻者椎体前上下缘磨角样或唇样改变, 重者可形成骨赘、骨桥, 小关节则增生肥大。其特点为腰椎明显、颈椎次之, 胸、骶椎则较轻。而老年女性在骨质增生的同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其原因是内分泌代谢紊乱, 造成激素水平失衡。脊柱骨质疏松易造成压缩性骨折。

2.3 椎间盘特点

老年人的椎间盘多呈退行性改变, 其CT特点是不同程度的椎间盘膨出、突出、真空现象、钙化等, 其形成原因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 造成髓核亲水性降低、体积减小后, 纤维环松弛、撕裂, 造成上述改变。这些退行性改变以腰椎明显、颈椎次之, 而胸椎发生少或较轻。

2.4 脊柱退行性滑脱

由于椎间盘萎缩吸收、椎间隙变窄、纤维环变脆膨出、椎体周围韧带及椎间关节囊松弛, 造成椎体退行性滑脱 (或称假性滑脱) 。其特点如下: (1) 腰椎和颈椎常见, 且上段多向后滑脱, 下段多向前滑脱, 腰4椎体最常见。 (2) 椎弓峡部和关节突是完整的。 (3) 滑脱程度一般不超过Ⅰ度。

3 老年人胰腺、肾脏、前列腺 (男) 影像特点

3.1 胰腺萎缩

正常胰腺外形呈狭长弓状, 老年人常见胰腺逐渐缩小且有退行性脂肪变性, CT值明显降低, 但中央仍可见羽毛状或网状结构, 胰管亦比年轻人为宽, 尤其是60岁以上者, 其形成原因是结缔组织代偿性增多所致。

3.2 肾脏萎缩

正常肾脏呈外形光滑或略有分叶的结构。老年人肾脏体积缩小, 表面分叶程度加重, 肾脏实质结构变薄, 肾盂、肾盏结构增宽、扩大, 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窦脂肪增多等。3.3前列腺增生肥大60岁以上老年男性可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增生肥大, 且好发于前列腺的中间叶或外侧叶, 上缘超过耻骨联合上缘10mm, 且往往伴有钙化。上述原因是由于性激素失衡有关。前列腺增生肥大应与前列腺癌、膀胱肿瘤相鉴别。

以上就是笔者通过实际工作积累的一些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的报告, 也许比较常见和浮浅, 可能还有许多特点没有引起注意。希望专家及权威机构能够系统地总结老年人CT检查影像特点, 加以规范化、系统化, 使CT检查更好地为老年患者服务。

CT影像 篇2

影像科CT室工作流程

患者(门诊、住院)持CT检查申请单于CT划价室划价后,分别至收费处(门诊患者),住院处(住院患者)交费或记账后,回到划价室进行排号登记并领取鞋套,在CT检查候诊区等候检查。检查完毕,门诊患者于1小时后在医师办公室领取报告单,住院患者于当日下午4点半后在医师办公室领取报告单,当日下午4点以后做检查的患者于次日上午9点半后在医师办公室领取报告单。危重、年老及急诊患者检查及领取报告单可优先进行。

CT影像 篇3

【关键词】脊柱结核;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01-01

脊柱结核发病率随着结核疾病的增加而增加,病程缓慢且无特异性表现,因此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情况较差,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1]。通过影像学诊断脊柱结核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本次研究通过病理结果对4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其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期间确诊为脊柱结核的42例患者,其中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22例,细菌学检查证实11例,影像学诊断后抗结核治疗证实9例。所有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为14~69岁,平均年龄(48.1±4.2)岁,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疲乏无力等。

1.2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扫描部位包括病变的椎体以及上下相邻的椎体,层厚3~5mm,层间距3~5mm,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RI检查选择采用GE Signa HDE 1.5T及GE Signa profile 0.2T磁共振扫描仪,矢状面采用T1WI、T2WI序列扫描,横轴面采用T2WI序列扫描,层厚4 mm,层距1mm,距阵256×512,部分患者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0.1 mmol/kg钆双胺注射液静脉推注。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且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变部位:42例患者中共累及97个椎体,其中胸椎8例,胸腰椎10例,腰椎24例,共出现单一椎体受损5例,累及2个椎体21例,累及3个或3个以上椎体16例,其中出现连续两个椎体受累的比例最多(21/42,50%)。

2.2两种方法对脊柱结核不同病变的敏感性对比:CT与MRI对椎旁脓肿以及椎体骨质破坏的诊断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对钙化与死骨的诊断敏感性要显著高于MRI的诊断结果,而MRI对硬膜脊髓受损和韧带下散播诊断的敏感性要明显高于CT的诊断结果(P<0.05),两种诊断方法在对脊柱结核不同病变的诊断敏感性有所差异,并且可以优势互补,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对脊柱结核的诊断缺乏特征表现,因此容易漏诊误诊,而影像学结果对诊断脊柱结核具有重要意义。CT是一种常用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椎体以及附件的破坏情况、冷脓肿的范围和形态、小块死骨的形成、椎管的受累情况等,在本次研究中,CT对钙化和死骨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MRI,所得结果与之前研究情况相一致[2]。因此CT是钙化和死骨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并且CT也能够判断冷脓肿的范围和形态以及椎管的受累情况,并且在诊断不明确时能够指导穿刺活检、为是否选择手术以及手术方案提供依据。MRI对富含水分和蛋白质的软组织的变化判断非常敏感,在脊椎破坏的表现中信号改变不确定,典型破坏者会出现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椎体的终板低信号中断或破坏,破坏严重者会导致椎体骨折、碎裂,因此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椎体结核为感染性,以干酪性坏死为主,导致椎体和椎间盘被破坏,并且在椎体旁的软组织间隙形成干酪性脓肿,对于椎旁脓肿的诊断,因此CT扫描不明显而MRI可以清晰显示[4]。同时MRI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病变椎体个数、范围以及不同病理改变等脊柱的受累情况,能显示受累的椎体对脊髓和硬膜囊的压迫情况。同时MRI还能了解脊髓的改变情况,对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5]。综上所述,CT能够客观地评价椎体和椎间盘的病变情况以及椎旁、硬脊膜外脓肿的形成,硬膜囊、脊髓的受压情况,椎弓根受累情况,并且判别钙化和死骨也具有显著优势,而MRI的多平面有利于脊柱、椎间盘的病理改变情况,并且能够清楚地提示椎旁脓肿、终板破坏、椎体骨炎、神经损伤,能确切的诊断早期脊柱结核[6]。

参考文献

[1] 尤志刚,王兵,时华南,等.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进展[J][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1):17-19.

[2]霍洪军,邢文华,杨学军,等.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0):819-824.

[3]张忠民,付忠泉,金健,等.脊柱结核的MRI分型系统[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5):418-423.

[4]张洪业,邓凯.脊柱结核CT,MRI诊断优势选择[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1):92-95.

[5]喻晓宏.CT与MRI在诊断脊柱结核中的各自优势[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2(6):377-379.

急性胰腺炎CT影像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回顾式的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所收治的96例有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作为临床分析资料, 这些患者的上腹部都出现了长久持续性疼痛的感觉。96例患者中有52例为男性、44例为女性, 他们年龄集中在18至79岁间, 且平均年龄约为 (51.4±5.8) 岁。其中表现恶心和呕吐患者共有75例, 全部患者机体血液和尿淀粉酶的浓度比正常人要高, 并达到了急性胰腺炎疾病的诊断标准。共有80例采用非手术的治疗方式 (其中有9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死亡) , 其余16例则采用了手术的治疗方式。

1.2 方法

全部患者都予以了CT扫描检查, 机型为GE lightspeed VCT 64层, 先是常规性平扫描患者, 在常规扫描中表现不明显的病患行增强扫描。将扫描的参数设置为:管电压在110至120k V间, 其螺距约为0.984:1, 管电流约是200至350 m A间, 相应矩阵为“512×512”, 而层厚则是5 mm, 层距5 mm。在肘静脉滴注80ml左右的碘佛醇, 浓度320mg/ml, 用量75~85ml, 根据患者体重应用不同注射速率, 采用静脉团注, 且保证滴注速度>3m L/s;扫描范围在膈上40mm至髂棘水平, 针对情况例外者要扫描到盆腔。

1.3 观察指标

对于检查最终结果为, CT检查多观察到的临床指标是:对其患者实施了分型, 若患者胰腺体积的局限性、弥漫性出现了增大, 就可诊断是水肿型急性胰腺炎, 它的病发部位有胰头、胰体、胰尾或其弥漫性增大, 肾周筋膜增厚, 患者的胰周是否有积液, 主胰管是否有显著扩张。若患者胰腺的实质内其斑点片状呈现高密度的出血灶、低密度的坏死灶, 胰周积液及脂肪坏死表现更为明显, 就可诊断为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且通过CT检查分析其患者并发症的实况, 观察他们是否出现了假性囊肿或胰周脓肿和胸腔积液以及蜂窝织炎或是其它类型的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相关处理

本次临床分析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 18.0软件实现统计学部分的处理, 运用 (±S) 表示临床计量的资料, 且运用x2去检验, 数据差异存在P<0.05, 说明在统计学中具有分析的意义。

2. 结果

首先分析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 在对患者予以CT检查之后, 共有83例患者病情呈现水肿型且约占86%, 共有13例患者病情呈现出血坏死类型且约占14%。因此, 在统计学中差异缺少临床研究意义 (P>0.05) 。但是患者在予以CT检查后发现共9例出现其他类型并发症临床现象。

其次分析患者应用检查方式的影像表现, CT影像表现为:在96例患者之中, 共有83例患者病情呈现水肿型, 具体部位是胰头或胰体和胰尾及其弥漫性扩增, 同时胰周出现积液、胰管扩张等。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的患者, 若病情极为严重则需通过加强扫描其后胰腺实现, 本次临床患者共有13例, 全部患者胰腺附近肠道直径小于5.5cm, 其平均直径约为 (4.2±0.5) cm。在本次分析的96例患者之中, 13例是出血坏死型急性胰腺炎, 且表现为机体腹部的肿大和麻痹性的肠梗阻及其两侧的腹脂线都增宽、模糊。

最后分析并发症的临床情况, 研究了运用CT进行扫描对其患者产生的并发症状况。主要是假性、胰周脓肿和胸腔积液与蜂窝织炎以及其它并发症的临床情况展开分析性研究。其中患有假性囊肿共10例, 双侧与腹腔同时出现积液共有3例。本次临床研究共有9例死亡, 其中共有2例属于多个器官产生了功能性衰竭。

3. 讨论

在急性胰腺炎中其病因、病理为:常见的病因主要有胆石症和胆系疾病, 经常大量饮酒或是暴饮暴食, 都可能由于代谢的紊乱或感染进而引起该疾病, 它发病的主要机制为各种原因致使胰管暂时性或是永久性的阻塞, 令胰酶释放从而进入其胰腺自身的间质组织中, 不断产生了自溶性的脂肪性坏死或是非特异性的胰腺以及胰周组织出现炎症等、本次研究由于胆石症或是胆系疾病致使患者病发该疾病有较少的报道。这可能是和检查的方法存在局限性有直接关系, 令少数胆结石的患者没有被检出相关疾病, 在长时间且大量饮酒或是暴饮暴食都可能致使体内的胆囊增加收缩素、促胰酶素的分泌, 导致胆囊内收缩素及其胰液被大量分泌出来, 其自身产生了消化的作用, 致使大量的坏死组织深入了周围血管, 进而形成了血栓以及引起了微循环的障碍。例如:组织缺血和缺氧及其坏死等, 多数情况下男性由于饮酒情况比较严重, 故极易患上急性的胰腺炎。

本次研究针对患者相同部位实施连续行、多层的扫描检查, 通过观察影像获取了器官图像信息。运用冠状面、矢状面断层图像, 进而全方位观察患者整个器官、病变部位等。当前运用不同扫描方式获取患者部分器官或病变部位的影响, 但很少报道分析与诊断的切实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取96例有此疾病的患者利用回顾式方法去分析CT检查方式的影像结果, 发现了CT在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准度, 在统计学中没有意义。它扫描的图像呈现出较强特征。患者在经或CT检查发现了共有9例其他类型并发症。只有通过及时做CT扫描检查, 便可在此疾病发病初期进行精准的诊断, 进而提供一些治疗的依据, 在从中获取相对理想的治疗成效, 不仅减轻了患者病痛程度, 也降低了此病在临床上死亡率。因此, CT扫描检查在消化科属于经常使用的检查方式, 针对该疾病能够作出精准诊断以及病情在后期详细发展的情况, 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发症。

综合CT影像进行分析, 其检查方式能诊断该消化科疾病, 且CT影像更具有临床诊断意义[2~3]。它能够同时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并发症, 在选择检查及诊断的方式时应该依照具体实际情况再定。

摘要:目的:分析有急性胰腺炎患者的CT影像, 进而在临床上提供应用的参考。方法:运用回顾式的方法完成本次临床分析, 选取本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所收治的96例有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作为临床分析对象, 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了CT检查, 针对检查所得影像特征和并发症实况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部分患者在予以CT检查之后, 共有83例患者病情呈现水肿型且约占86%, 共有13例患者病情呈现出血坏死类型且约占14%。因此, 在统计学中差异缺少临床研究意义 (P>0.05) 。但是患者在予以CT检查后发现共9例出现其他类型并发症临床现象。结论:在影像分析中可确诊患者疾病的类型, 但予以CT检查的患者能够同时诊断出相应的并发症, 其检查方式存在不同优势, 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依照具体状况选取适宜的检查方式进行诊断。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CT,影像分析

参考文献

[1]徐峰.急性胰腺炎的CT影像学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 (32) :96-97.

[2]张益民.89例急性胰腺炎影像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经验交流, 2014, 7 (20) :129-131.

CT影像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

1.CT的全称,正确的是 A.计算机扫描摄影 B.计算机体层摄影 C.计算机辅助断层摄影 D.计算机横断面体层扫描 E.计算机横断面轴向体层摄影 2.CT诞生的年份是 A.1895年 B.1967年 C.1971年 D.1972年 E.1979年 3.CT的发明人是 A.科马克 B.雷登 C.布洛赫 D.豪斯菲尔德 E.达马丁

4.CT与传统X线检查相比,相同点是 A.成像原理 B.成像方式 C.成像能源 D.图像显示 E.检查方法

★5.与屏-片摄影相比,CT利用X线的成像方式是 A.衰减射线转换成数字信号后成像 B.利用衰减射线直接曝光成像 C.衰减射线转换成可见光后成像 D.利用衰减射线产生的荧光成像 E.利用衰减射线转换成电信号成像 6.提出CT图像重建理论的是 A.Cormack B.Computed Tomography C.Ambrose D.Mc Robert E.Houndfield 7.CT的英文全称 A.Cormack B.Computed Tomography C.Ambrose D.Mc Robert E.Houndfield 8.CT成像的信息接收器是 A.胶片 B.线圈 C.探测器 D.数字图像 E.模拟图像 9.CT图像是 A.胶片 B.线圈 C.探测器 D.数字图像 E.模拟图像

10.屏-片摄影的图像是 A.胶片 B.线圈 C.探测器 D.数字图像 E.模拟图像

★11.CT的成像原理主要是利用了 A.探测器的光电转换功能 B.物质对X线的吸收衰减 C.模数转换器的转换功能 D.计算机的图像重建速度 E.激光相机的成像性能 ★12.CT成像的物理基础是 A.X线的吸收衰减 B.计算机图像重建 C.像素的分布与大小 D.原始扫描数据的比值 E.图像的灰度和矩阵大小 ★13.计算CT值的公式是根据 A.水的质量衰减系数 B.水的线性衰减系数 C.水的电子密度 D.水的质量密度 E.水的分子成份

14.关于CT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为CT数 B.不是一个绝对值 C.单位是HU D.随入射X线量的大小变化 E.是重建图像中的一个像素值 15.空气的吸收系数是 A.0 B.1 C.2 D.1000 E.-1000 16.CT值定义公式中的常数(k)一般是 A.1/1000 B.1000 C.1/2000 D.2000 E.-1000 17.CT值的单位是 A.kW B.HU C.kV D.焦耳 E.瓦

18.水的CT值通常是 A.-1000HU B.-500HU C.0HU D.+500HU E.+1000HU 19.CT值最大的是 A.水 B.空气 C.脂肪 D.致密骨 E.软组织

20.CT值主要与哪一项有关 A.原子序数 B.氢浓度 C.物质密度 D.光学密度

E.X线的线性衰减系数

21.豪斯菲尔德CT值标尺的范围是 A.+3071~-1001 B.+4095~-1001 C.+2000~-2000 D.+1000~-1000 E.+500~-500 ★22.显示器所表现的亮度信号等级差别称 A.窗宽 B.窗位 C.灰阶 D.视野 E.CT值标度

23.CT值增加,图像亮度的变化是 A.降低 B.增加 C.不变 D.变灰 E.先亮后暗

★24.关于CT扫描架的叙述,错误的是 A.转动部分装有X线管

B.检测器及其相关部件在转动部分 C.扫描架内分为固定部分和转动部分 D.低压滑环方式的高压发生器在转动部分 E.X线管散热油循环泵与热交换器在固定部分 ★25.关于CT扫描特点的阐述,错误的是 A.CT密度分辨率比MRI低 B.CT扫描可获取断面图像 C.层厚与CT密度分辨率有关 D.CT空间分辨率比常规X线摄影高 E.CT密度分辨率比常规X线检查高 ★26.数据采集系统(DAS)的主要部件是 A.探测器 B.模/数转换器 C.逻辑放大器 D.输入/输出系统 E.信号传送系统

27.数据采集系统的位置在 A.球管与病人之间 B.病人与探测器之间 C.球管与探测器之间 D.探测器与计算机之间 E.计算机与显示屏之间

★28.早期CT(第一代)扫描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 A.球管功率太小 B.计算机速度慢 C.病人体型较胖 D.采用了220伏电压 E.单束X线,需多次平移

29.扫描架是双方向旋转扫描的CT是 A.非螺旋CT B.螺旋CT C.ECT D.热CT E.多层CT 30.能用于心脏及大血管检查的专用CT是 A.普通CT B.螺旋CT C.滑环CT D.电子束CT E.多层螺旋CT ★31.在CT中,X射线通过病人后的衰减定律是 A.对数衰减定律 B.Raymond定律 C.Hu衰减定律 D.线性衰减定律 E.Lambert Beer定律

32.关于像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像素就是体素

B.探测器阵列中的一个单元 C.图像重建中的一个容积素 D.图像灰阶标尺中的一个刻度 E.二维图像中的一个基本单元 33.CT术语“投影”的含义是 A.图像采集的速度 B.图像重建的算法

C.病人身上投射的X射束线大小 D.病人身上投射的X射束线形状 E.表示X线通过病人衰减的一组数据 34.CT图像重建采用的是 A.扫描的解剖结构信息 B.未经处理的原始数据 C.经计算机校正后的模拟信号 D.经计算机校正后的数字信号 E.由探测器接收的衰减数据 35.CT图像形成所采用的方式是 A.透射成像 B.荧光成像 C.银盐成像 D.光电转换 E.数据重建

36.CT中体素与像素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素与像素的尺寸一致 B.体素是图像重建过程中的产物 C.矩阵中的一个小方格,被称为体素 D.体素是三维的概念,像素是二维的概念 E.体素只有模拟图像才有,像素属于数字图像 37.CT扫描中常用的FOV是指 A.兴趣区 B.扫描野 C.矩阵大小 D.灰阶标尺 E.激光胶片的分辨力

38.CT中的“矩阵”的含义是 A.长和宽等分的方阵 B.一幅低噪声的图像 C.探测器横竖排列的方式 D.一幅正确窗宽.窗位的图像 E.像素以横行、竖列排列的阵列 39.512×512表示方式,代表的是 A.像素 B.矩阵 C.体素 D.视野 E.灰阶

★40.专用于CT图像重建的计算机又被称为 A.服务器 B.阵列处理器 C.图像处理机 D.图形工作站 E.大型计算机

41.关于CT的窗宽、窗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能抑制无用的信息 B.它能增强显示有用的信息 C.增加窗宽可使图像的信息量增加

D.窗宽窗位的调节并不能增加图像本身的信息 E.窗宽窗位是CT中一项重要的图像处理技术 42.CT术语“窗位”的含义是 A.窗宽中心的CT值 B.窗宽两端的CT值 C.窗宽上限的CT值 D.窗宽下限的CT值 E.图像显示的对比度范围

43.根据窗口技术原理,CT值最小的像素在图像上表现为 A.白色 B.灰白 C.灰 D.深灰 E.黑色

44.窗宽窗位均选为100,则CT值的显示范围是 A.50~-50 B.-50~-150 C.50~150 D.100~200 E.150~-150 ★45.能测量CT值均匀性和偏差的是 A.水模 B.示波器 C.胶片密度仪 D.分辨率体模 E.射线剂量仪

46.关于CT噪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噪声的大小与扫描层厚有关 B.CT的图像质量与噪声无关 C.噪声不受X线照射剂量的影响 D.噪声与激光胶片上的曝光量有关 E.噪声是一种外界干扰因素 ★47.与CT噪声无关的因素有 A.X线剂量 B.扫描层厚 C.重建算法 D.探测器的灵敏度 E.FOV 48.空间分辨率又称为 A.空间响应函数 B.对比分辨率 C.调制传递函数 D.点分布函数 E.高对比度分辨率

★49.表示CT空间分辨率的单位是 A.半值全宽 B.对比度指数 C.百分线对数(LP%)D.线对数/厘米(LP/cm)E.线对数/平方厘米(LP/cm2)50.密度分辨率又称为 A.密度函数 B.密度可见度 C.密度响应曲线 D.低对比度分辨率 E.高对比度分辨率

★51.CT设备的 X线管安置方向是其长轴与探测器呈 A.水平方向 B.倾斜方向 C.垂直方向 D.平行方向 E.交叉方向

★52.对每天开机后球管预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每天开机后,首先应对球管进行升温预热 B.球管预热可以防止球管温度瞬间突然升高

C.球管预热是由低的KV和mA条件逐步升高到高的KV和mA条件 D.球管预热作用不大,不会延长球管使用寿命 E.球管预热可以延长球管使用寿命 53.下面CT检查前准备工作正确的是 A.被检者可以直接进入CT扫描室

B.被检者进入CT扫描室前,必须换鞋或穿鞋套 C.CT 扫描速度较快,胸、腹部被检查者,呼吸影响不大 D.胸部、腹部、盆腔被检查者,应口服1~2%碘水对比剂 E.由于CT 扫描的kV较高,穿透力较强,金属饰物的影响不大 54.关于CT扫描检查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A.婴幼儿童扫描时的mAs数值与成人相同 B.低Kv和大的mAs数值,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C.CT扫描检查时应有家属人员陪伴

D.CT扫描检查辐射剂量非常低,应用范围较广 E.扫描室内应禁止家属陪伴人员陪伴扫描 55.CT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 A.平扫 B.增强扫描 C.灌注扫描 D.动态扫描 E.造影CT扫描

56.关于CT增强扫描正确的是

A.增强扫描是高级CT特有的扫描程序

B.增强扫描是指经血管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 C.增强扫描就是螺旋扫描 D.增强扫描不能用轴位扫描模式 E.增强扫描就是两期和多期扫描 57.对螺旋扫描叙述错误的是 A.X线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 B.被检者随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 C.X线球管连续产生X线 D.扫描轨迹呈螺旋状 E.扫描速度较慢

58.对薄层扫描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能提高图像密度分辨力 B.能提高图像空间分辨力 C.能提高扫描速度 D.能降低CT检查剂量 E.以上都不对

★59.对高分辨力扫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提高图像密度分辨力 B.可提高图像空间分辨力 C.扫描层厚一般为2~3mm D.应使用较大的扫描视野 E.采用标准重建算法

60.最大密度投影显示一般应用于 A.平扫的血管 B.增强的血管 C.气管 D.骨骼 E.软组织

★61.下面关于颅脑CT扫描检查技术错误的是 A.单层CT层厚和层距一般多选为8~10mm之间 B.扫描视野通常都定在25cm以下

C.轴位扫描是颅脑CT检查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D.扫描方向应从颅底往头顶扫完全部颅脑 E.图像重建采用高分辩力算法

62.同时显示三个颅凹的颅脑CT扫描基线是 A.听眦线 B.听鼻线 C.听眶线 D.听眉线 E.听口线

63.一般垂体微腺瘤的CT检查方式是 A.直接增强行冠状薄层扫描 B.薄层轴位扫描 C.薄层螺旋扫描 D.薄层矢状扫描 E.高分辨力扫描

64.眼及眼眶CT检查常规采用 A.冠状位扫描 B.矢状位扫描 C.轴位扫描 D.增强扫描

E.直接增强行冠状位扫描

65.关于喉咽部CT扫描检查错误的是

A.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中间,喉部与床面平行 B.先行侧位定位像扫描

C.扫描范围从舌骨扫至环状软骨下缘 D.扫描时应平静呼吸并降低呼吸幅度 E.扫描层厚多采用10mm 66.吞咽动作对下面那个部位CT扫描检查影响不大 A.鼻咽部 B.喉咽部 C.颌面部 D.颈椎间盘 E.腰椎间盘

67.关于甲状腺CT检查扫描范围正确的是 A.从C6扫至T1下缘 B.从C3扫至C7下缘 C.从C1扫至C7下缘 D.从舌骨扫至环状软骨下缘 E.从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上缘

68.在胸部CT检查方法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被检者一般仰卧于检查床上 B.先进行正位定位像扫描 C.扫描层厚多采用5~10mm之间 D.螺旋扫描

E.胸部CT扫描图像一般只要纵隔窗

★69.下面对肺动脉栓塞病变CT检查描述错误的是 A.必须是螺旋强化扫描 B.扫描层厚采用3~5mm C.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5ml/s D.起始扫描时间在16~21s之间 E.平扫

★70.支气管扩张的最佳CT检查方法是 A.增强扫描 B.灌注扫描 C.螺旋扫描 D.高分辨力扫描 E.加层扫描

★71.肺窗窗宽、窗位下列正确的是

A.肺窗窗宽采用1100~1800HU之间,窗位在-500~-800HU之间 B.肺窗窗宽采用200~300HU之间,窗位在30~50 HU之间 C.肺窗窗宽采用1500~3000 HU之间,窗位在300~500 HU之间 D.肺窗窗宽采用3000~4000HU之间,窗位在300~600HU之间 E.肺窗窗宽采用250~400HU之间,窗位在30~50HU之间之间 ★72.对冠状动脉CT扫描检查叙述错误的是 A.被检者心率应在65次/min以下

B.检查过程中,应绝对保持屏气状态 C.对比剂注射速率一般为3.5~4ml/s D.一般最佳重建相位在50%~75%之间 E.扫描层厚一般选用3~5mm 73.肝脏扫描范围一般是 A.从膈面至肝右叶下缘 B.从右侧肋膈角至髂前上嵴 C.从剑突至耻骨联合下缘 D.从肝门至肾上极

E.从第十二胸椎下缘至第三腰椎下缘 74.肝脏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方法一般是 A.静脉团注法 B.点滴灌注法

C.多次大剂量快速注射法 D.点滴大量快注法 E.大量快注滴注法

★75.采用注射速率为2.5~3ml/s静脉团注法时,肝脏动脉期扫描时间为 A.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55~65s的时间内 B.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25~30s的时间内 C.在开始注射对比剂后的300s时 D.在注射完对比剂后55~65s的时间内 E.在注射完对比剂后25~30s的时间内 76.下列关于颈椎间盘扫描叙述错误的是 A.被检者仰卧于扫描床上 B.两肩部尽量下垂

C.扫描层厚采用1~2mm,扫描间隔1.5~2mm D.图像重建采用高分辩力算法

E.扫描倾斜角度应平行于椎间隙的角度

★77.四肢骨关节与软组织CT扫描显示与摄片采用 A.骨窗 B.软组织窗 C.肺窗 D.骨窗和软组织窗 E.肺窗和软组织窗 ★78.对屏气要求最严格的检查部位是 A.肺 B.肝 C.冠状动脉 D.盆腔 E.肾上腺

79.CT球管预热的目的是 A.空气校准 B.保护线管

C.调节室温 D.除去灰尘 E.节约时间

CT影像 篇6

【关键词】子宫肌瘤;动态增强;CT扫描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86-01

子宫肌瘤主要由平滑肌增生形成,故称子宫平滑肌瘤,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原因不明,可能与长期过度的雌激素刺激有关。本文对26例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的动态增强CT的特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7年2月-2009年8月行动态增强CT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26例。年龄28-57岁,平均41.8岁。临床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且间隔短者18例,不孕和习惯性流产者3例,无症状者5例。

1.2 扫描方法

所选病例均有盆腔B超检查资料。CT检查前患者均清洁灌肠,适量憋尿。CT检查采用Neusoft双排螺旋CT机,层厚5.0mm、7.0mm、10.0mm,层距5.0-10.0 mm。平扫后经静脉注射碘海醇80-100ml,行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后, 2-5分钟后再作延时 扫描,然后对平扫、动态增强及延时扫描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子宫肌瘤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延时扫描的检出率分别为42.6%、91.8%、36.7%。26例病例中9例子宫弥漫性增大,11例子宫外形不规则,呈浅分叶状,6例子宫形态大小正常。其中6例合并子宫直肠窝积液,4例合并卵巢囊肿,1例合并宫颈纳氏囊肿,1例因病灶囊变呈低密度灶,1例因病灶脂肪变性呈更低密度灶。

CT动态增强扫描和B检查结果中,CT扫描较B检查发现的肌瘤的个数为多,CT图像能够准确表达特定层面的详细内容,图像结构互不重叠,直观并易于观察。可清楚显示盆腔淋巴结情况,还可显示盆腔血管情况。术中所见情况与CT检查结果相一致。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表现

子宫肌瘤好发于30-50岁,约占绝经前妇女的70%-80%。常见症状是月经过多、经期长且间隔短、不孕和习惯性流产等。肌瘤常为多发,大小不等,发生部位以子宫体最常见;可分为粘膜下、肌层内和浆膜下肌瘤;也可发生在宫颈部位。较大的子宫肌瘤由于血供障碍可发生多种变性,包括玻璃样变性、脂肪变性,也可发生坏死、出血、钙化。子宫肌瘤的恶变率不足1%。⑴ 直径大于4cm的子宫肌瘤最容易变性。超声作为子宫肌瘤的首选筛查手段,能发现大多数子宫肌瘤,然而不能准确定位,也难以识别小的肌瘤,尤其对于直径小于1cm的肌瘤;动态增强CT能准确定位,且提高肌瘤的检出率,有助于选择术式。

3.2 CT表现

3.2.1 肌层内肌瘤14例,表现为子宫增大,表面凸隆,多发子宫肌瘤子宫轮廓可呈浅分叶状,平掃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动态增强后可显示肿瘤与正常子宫肌的强化相一致,可见其内有旋涡状和分层结构,透明变性者见片状低密度区,囊变者呈低密度囊状表现度。(2)此型子宫肌瘤体积较大,宫腔多受压移位或变形。本组中最大瘤体13.9x15.6cm,其内合并囊性变。

3.2.2 粘膜下肌瘤9例,4例平扫表现为宫腔内卵圆占位性肿块,与肌层等密度,增强扫描肿块强化显著,与肌层有明显分界,周边见浅环形低密度影。另5例平扫及增强均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清楚。

3.2.3 浆膜下肌瘤3例,主要征象是:子宫明显呈分叶状及子宫边缘的类圆形肿块,平扫及增强扫描其密度与子宫肌大致相同,边缘光整,最大者直径约6.0cm。1例其内可见钙化斑。只有通过动态增强才能显示肌瘤的边界,而且可以辨别肌瘤的数量。

3.3 鉴别诊断

子宫肌瘤的CT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和B超资料,一般比较准确,但需与卵巢实性肿瘤相鉴别,后者肿块不与子宫相连,增强扫描不与子宫肌层同步强化。与子宫内膜癌鉴别,子宫内膜癌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妇女,CT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增大,宫腔内肿块呈不规则低密度,与正常子宫肌层分界不清,有周围浸润征象。此外还需与子宫腺肌病鉴别,子宫腺肌病CT表现为子宫轻度增大,MRI对其最具有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白人驹: 医学影像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 586.

胃癌的CT影像学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8月至2008年1月经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胃癌43例, 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病变位于贲门部4例, 胃体部5例, 胃窦部27例, 胃体与胃窦部7例。早期胃癌2例, 进展期胃癌4l例。

2 影像学检查结果

2.1 胃癌的螺旋CT表现 进展期胃癌CT表现为胃壁呈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 厚度5~50 mm, 胃腔可见狭窄或变形。肿瘤边缘与正常胃壁呈截然分界l3例, 坡形l5例, 29例可见溃疡, 8例三维重建见胃腔内有软组织肿块, 黏膜局限性隆起或溃疡, 周围有环堤。39例增强后均未见分层, 动脉期时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但以肿瘤突向胃腔的部分强化明显[1]。

2.2 胃癌的T分期 螺旋CT对胃癌T分期准确性为65.9%。对分辨T2和T3期肿瘤的准确性为66.7%, 对分辨T3和T4期肿瘤的准确性为67.6%。经手术治疗的4l例患者中螺旋CT准确评价了2例早期胃癌中的l例和39例进展期胃癌中的26例肿瘤浸润深度。

2.3 胃癌的N分期 本文以淋巴结直径>10 mm及淋巴结直径虽<10 mm, 但多个淋巴结聚集作为转移的标准, 螺旋CT对胃癌N分期的准确性为65.1%, 敏感性为76.9%, 特异性为86.7%。

2.4 胃癌的M分期43例胃癌患者中, 2例术前发现明显转移而未行手术, l2例术后证实发生了远处转移。螺旋CT正确判断了2例肝转移, 5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2例腹膜转移, 1例卵巢转移因未行盆腔扫描而漏诊。CT诊断准确性为78.6%。

2.5 胃癌的TNM 分期 43例胃癌患者中41例 (包括1例早期胃癌CT未检出) 进行了手术治疗, 2例未行手术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及定期复查也参与TNM分期, 其准确性为72.1%[2,3]。

3 讨论

本组病例CT平扫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胃壁增厚, 内表面常不光滑。增强后从动脉期到平衡期, 肿瘤表现的总趋势是肿瘤从腔内面开始向浆膜面逐渐强化[4]。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的价值:CT对胃癌T分期的诊断准确性取决于是否能清楚地显示胃壁各层、浆膜外浸润及邻近器官受侵。本文的T分期的准确性为65.9%。螺旋CT用于胃癌N分期准确性的评价:胃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是淋巴结转移,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即为13.7%。因此, 发现淋巴结转移对于提示外科医师是否行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术及判定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螺旋CT对胃癌M分期判断的意义:本组病例M 分期的准确性为78.6%;漏诊3例, 其中1例腹膜转移, 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1例卵巢转移。

胃癌的螺旋CT检查技术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是进行正确分期诊断的前提, 应将胃癌CT扫描作为专项检查来准备和操作。螺旋CT对胃癌的术前分期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价值, 可以为胃癌临床分期的判定、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预后的估价提供客观依据, 应成为胃癌术前常规选择的一项检查。

摘要:目的分析胃癌的螺旋CT表现, 评价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行三期增强扫描, 根据临床资料对43例患者均进行TNM分期。结果螺旋CT扫描对胃癌的检出率为97.7%。对于T、N、M及TN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65.9%、65.1%、78.6%及72.1%。结论螺旋CT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 可有效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

关键词:胃肿瘤,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分期

参考文献

[1]刘光华, 王家强, 王俭, 等.胃壁动态观察在胃癌CT诊断中的价值.上海医学, 2001, 24 (8) :469-471.

[2]潘自来, 张欢, 张绍斌, 等.多层螺旋CT胃癌术前TNM分期.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 (8) :614-617.

[3]居胜红, 陈峰, 郑凯尔, 等.螺旋CT与钡餐、胃镜对胃癌诊断的比较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9:767-770.

CT对眼眶骨折的影像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眼眶骨折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5例, 女33例;年龄15~68岁, 平均31.5岁;右眼骨折36例, 左眼骨折31例, 双眼骨折1例;患者眼眶骨折的原因主要有撞伤20例, 砸伤16例, 车祸伤22例, 拳击伤10例。眼眶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球突出、眼球活动困难、视力下降、眼周瘀血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对所有眼眶骨折患者行X线扫描系统进行检查, 拍摄患者眼眶侧位片。CT检查方法:对所有眼眶骨折患者行CT扫描检测。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做好检查体位, 患者通常是采用仰卧姿势。全部患者都进行横断位置扫描, 把听眦线作为基准线, 从眼眶下方一直到眼眶上方, 进行反复扫描。一些患者行冠状位置扫描, 把冠状面上平行线作为基准线, 从眼眶前一直到眼眶尖部, 进行反复扫描。CT层厚度在2~5mm之间, CT层距在2~5mm之间, 对患者眼眶部位的骨窗及软组织窗进行严密的检查。

1.2.2 征象表现

X线征象主要体现在: (1) 直接征象:可以清楚观察到眼眶骨折线, 眼眶骨质发生中断或者移位及眼眶骨壁存在塌陷现象, X线能显示眼眶碎骨部位; (2) 间接征象:可以观察到患者眼眶内的积气, 同时还能观察到上领窦和筛窦内的软组织构成的泪滴形状的征象, 且上领窦存在积液, 筛窦及额窦的透光度有所下降。CT征象主要体现在: (1) 直接征象:眼眶骨壁和骨质发生连续性的中断现象, 眼眶壁存在粉碎性骨折, 眼眶骨折位置发生严重错位, 眼眶壁曲度发生改变; (2) 间接征象:患者眼眶上领窦、蝶窦、筛窦都存在积液现象, 眶内存在积气, 眼眶内球出现血肿现象, 眼球突出或凹陷, 眼眶里存在碎骨片, 眼肌部位发生肿胀或移位, 眼眶视觉神经发生扭曲、肿胀, 眼眶骨折位置的软组织存在肿胀、增厚最终形成泪滴征象。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的数据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用χ2检验, P<0.05, 表明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发现, 眼眶骨折主要分为三大类, 为直接性骨折、复合性骨折及爆裂性骨折。68例眼眶骨折患者中, 直接骨折25例, 共20处骨折, 占总数的36.8%;复合型骨折15例, 共16处骨折, 占总数的22.1%;爆裂骨折28例, 共45处骨折, 占总数的41.2%。通过表1可以看出, CT与X线在各种骨折中的检出率, CT直接骨折检出率为90%, 复合骨折检出率为93.4%, 爆裂骨折检出率为100%。CT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 两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CT和X线两种检测方法对68例眼眶骨折患者进行检查, 通过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CT直接骨折检出率为90.0%, 复合骨折检率出为93.4%, 爆裂骨折检出率为100%。X线直接骨折检出率为75.0%, 复合骨折检出率为68.8%, 爆裂骨折检出率为20.0%。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的检出率。

X线是检测眼眶骨折常用方法之一, 但由于眼眶骨折的骨骼构造比较复杂, 而X线检测方法存在局限[2]。X线检查法只能清楚观察到眼眶内的积气、上领窦、筛窦所构成的泪滴征象以及鼻窦里存在的积液等。当眼眶下方爆裂性骨折较明显时, X线才能表现出直接征象, 极易导致误诊或者漏诊现象出现。

CT检测方法具有检查范围广、检出率高、准确度高等优点, 被医学者们广泛运用于骨科治疗中。CT可以准确检测出患者眼眶骨折的类型、位置及移位等情况, 对眼眶内积气、视觉神经、眼肌肿胀、上领窦积液及泪滴征象等都能清楚观察到[3]。同时对眼眶尖部、颅底及蝶骨骨折也能准确诊断, 为眼眶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全面、直观的依据, 避免了误诊、漏诊现象的出现。

总之, 采用CT对眼眶骨折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诊断, 能提高眼眶骨折的检出率, 有效减少误诊或漏诊现象, 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观察CT在治疗眼眶骨折中的临床疗效, 寻找诊断眼眶骨折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眼眶骨折患者68例, 分别采用CT和X线进行扫描, 观察两组患者眼眶骨折的情况。结果:CT直接骨折检出率为90.0%, 复合骨折检出率为93.4%, 爆裂骨折检出率为100%。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 两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5) 。结论:CT能准确判断各种眼眶骨折类型, 为眼眶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CT,眼眶骨折,影像分析

参考文献

[1]楚建设, 张秀梅, 王旭飞, 等.眼眶骨折67例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6) :78-79.

[2]贾江春.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图像在眼眶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 2009 (5) :67-68.

CT影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0例盆腔肿块患者的影像资料, 其中男51例, 女89例;年龄20岁~79岁, 平均年龄49岁。经术后病检证实与影像相符的患者37例, 术中探查后诊断与影像相符的76例, 术后诊断与影像不符的27例;所有患者均经影像资料跟踪随访, 临床症状多见尿血、便血、月经不调、排尿时小腹疼痛,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持续扫描, 由耻骨联合下缘开始到髂前上嵴连线水平扫描[1], 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碘对比剂优维显 (300 mg/m L) , 用量为1.5 m L/kg体重, 经肘静脉注射, 注射速率为4.0 m L/s。

1.3影像学分析

由2名影像科主治医师对病灶的位置、大小、密度及增强特征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

43例恶性病变患者中, 卵巢癌10例, 膀胱癌8例, 前列腺癌3例, 宫颈癌4例, 恶性腹腔巨大间质瘤3例, 结肠癌3例, 直肠癌4例, 盆腔恶性淋巴瘤5例, 脊索瘤3例;97例良性肿瘤患者中有49例卵巢囊肿, 28例子宫肌瘤, 4例卵巢囊性畸胎瘤, 2例卵巢囊腺瘤, 3例阑尾周围脓肿, 2例膀胱憩室, 2例子宫阔韧带神经纤维瘤, 5例前列腺增生, 2例膀胱炎。

2.2 各部位肿块特征及CT表现

输尿管和膀胱肿块。有2例病灶位于距膀胱入口非常近的位置, 位于输尿管下方和膀胱的分界不清楚, CT不能够对其进行准确定位, 表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块。在增强扫描的过程中, 有2例患者表现为轻度强化病灶, 8例增强后为明显强化, 可以通过2 mm层厚的重建使膀胱壁受约束的性质更加准确地表现出来;6例块状影, 良恶性病变和早期CT不能够区分出来;4例软组织密度影且呈现形状不规则, 向腔内突出。

生殖器官肿块。卵巢囊肿49例, 其中36例单发单侧、5例双侧单发、8例双侧多发;经CT影像表示直径最大为6 cm, 最小为1 cm, 均表现为低密度灶、圆形水样影;CT值为18~30 Hu之间, 边缘光滑清楚锐利。卵巢癌9例, 1例卵巢囊腺瘤, CT影像多表现出单侧附件区病灶, 实性或囊实性, 边缘模糊, 密度不平均;其中有5例经增强扫描, 1例因合并腹水在实性部分可见有明显的强化表现。3例子宫阔韧带纤维瘤, CT影像呈现盆腔类圆形巨大的实性软组织块, 一部分通过增强扫描时混有坏死部分, 密度比较平均, 四周光滑, 轻度强化病灶。2例卵巢囊性畸胎瘤的CT影像值为-76 Hu, 表现为弧形状钙化影, 囊内可见脂肪成分, CT影像值为-182 Hu。

结肠及直肠肿块。5例盆腔恶性淋巴瘤, 通过CT影像可以看出, 其软组织影多发结节状, 在部分融合时分界点不清楚且具有盆腔积液征象。3例阑尾周围脓肿, 从中表示其内部的气体密度影, 边缘模糊不清, 密度灶相对较低, 表现为包块状。有4例能够看见多个增大的淋巴结影出现在病灶周围, 相比之下好一点的向内部突出, 表现为结节状, 从而致使肠腔变小以及性状发生改变。8例不同程度的直肠癌肠壁增厚。

2.3 结论

良性病变97例, 恶性病变43例;泌尿系统以及肠道病变34例, 生殖器官肿块106例;CT影像可以准确地反映出病变大小、密度、部位、形态以及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CT影像能够为治疗提供准确、科学的诊断依据, 螺旋CT影像是盆腔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螺旋CT影像既能精准地对病灶进行解剖分析, 还能准确地表示出病灶内部的病变形态、整个解剖结构以及病变的密度变化。当然CT影像还是存在一部分局限因素, 例如针对CT表现病灶比较大, 影像学资料不典型的很难确诊。本组2例子宫阔韧带巨大纤维瘤, 主要表现是子宫颈肿块与大型囊性肿物相连, 还有3例腹腔巨大恶性间质瘤, 通过手术才能对其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 3例经过术后证实为畸胎瘤, 3例经过术后病检证实为宫颈癌。在医学影像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诊断这些疾病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CT扫描以及超声检查, 但CT检查因自身的特点比超声检查和MRI检查更加方便、快捷与准确[2]。在本次的研究过程中, 有5例在CT影像检查时表现非常典型, 和手术病例诊断相符合。在我国, 直肠癌的发病概率逐年增加, 已经从之前的第6位上升到现在的第4位。对于患有便血、腹痛的患者, CT检查为适合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因为结肠造影很难鉴别病灶的良恶性, 且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本组有4例直肠癌, 3例结肠癌, CT检查可以准确表现出病灶的大小、密度、状态以及病灶四周的浸润情况。

多数资料表明, 癌灶分期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检查方法是CT检查, 同时其还是患者术后复查、临床拟定手术方案的必需步骤。本组发现9例膀胱癌, 这样的肿瘤在盆腔是不常见到的, 患者在做病理活检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接受使用膀胱镜来进行取材, 所以在手术前和普通检查的过程中, 主要的检查方法还是B超和CT检查。CT检查能够表现出在膀胱充盈良好的状态下膀胱壁肌壁和黏膜所呈现出来的变化[3]。另有3例阑尾周围脓肿和肿瘤比较来看, CT增强与常规CT所呈现出来的影像会有很大不同, CT增强能够明显看出病灶内部的气体密度。

因此, 盆腔CT检查能够为盆腔肿块患者提供准确、科学的临床诊断依据,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盆腔肿块的CT影像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0例盆腔肿块患者的影像资料, 对其CT影像特点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病变97例, 恶性病变43例;泌尿器官以及肠道病变34例, 生殖器官肿块106例。CT影像可以准确地反映出病变的大小、密度、部位、形态以及和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结论CT能够为盆腔肿块提供准确、科学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盆腔肿块,CT影像,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方英, 陈建明.妇科盆腔肿块CT影像学分析及诊断价值的探讨[J].求医问药杂志, 2012, 10 (11) :137.

[2]吴金生, 罗金辉.盆腔肿块125例CT诊断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杂志, 2014, 20 (10) :168.

肺孤立性结节的CT影像分析 篇10

1.1 一般资料 总结分析近年我院68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穿刺组织学活检、临床抗炎治疗及跟踪随访等手段明确诊断的SPN患者的CT图像资料。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8例, 年龄19~76岁, 平均45.7岁。

1.2 CT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 42例加做了增强扫描检查, 26例做了HRCT扫描。其中诊断为肺癌26例, 肺结核29例, 炎性结节8例, 其他良性肿瘤中错构瘤2例, 结节病1例, 血管瘤1例, 神经纤维瘤1例。

1.3 肺结核29例 (42.6%) 结节直径12~25 mm, 病灶位于右肺上叶者16例、下叶5例、左肺上叶9例、下叶4例、结节边缘光整19例 (65.5%) , 边缘不光整10例, (34.4%) 浅分叶征4例 (13.7%) , 长毛刺3例 (10.39%) , 2例见3条以上短小毛刺 (0.68%) , 结节密度均匀16例 (55.7%) , 密度不均 (包括钙化及空洞) 11例 (37.9%) , 9例结节内见斑片状及点状钙化 (31.0%) , 7例出现空洞 (24.1%) , 5例为薄壁空洞, 空洞壁基本规则, 结节外周出现条索状及斑片状卫星病灶12例 (41.3%) , 胸膜凹陷征4例 (13%) 。

1.4 周围型肺癌26例 (38.2%) , 腺癌14例, 鳞癌8例, 肺泡细胞癌4例, 结节直径15mm~35mm, 发生于右肺15例, 左肺11例, 9例结节不规则, 22例出现毛刺 (84.6%) , 分叶征20例 (76.9%) , 胸膜凹陷征18例 (69.2%) , 结节内透亮影 (包括支气管气相) 8例 (30.76%) , 血管集束征9例 (34.6%) , 结节近胸膜侧片状模糊影5例。

1.5 炎性结节8例 (11.76 %) 结节直径15~28 mm, 密度较均匀, 边缘毛糙6例 (75%) , 长毛刺征2例, 3例出现毛玻璃样影, 胸膜凹陷征1例 (12.5%) , 结节内未见空洞及钙化。临床经过抗炎治疗效果明显, 2例经跟踪随访2~3个月, 结节消失。

1.6 其他良性结节5例, 占总数的0.73%, 结节直径20~35 mm, 边缘较光滑, 密度较均匀, 未见钙化, 1例出现浅分叶及毛刺, 未见空洞, 其中错构瘤2例, 血管瘤1例, 结节病1例, 神经纤维瘤1例, 均缺乏恶性肿瘤的征象。

2讨论

总结本组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 SPN主要是以肺结核及外围型肺癌多见, 其他良性结节均较少见, 由于其良、恶性SPN的治疗措施及预后绝然不同, 因此良恶性SPN的影像鉴别诊断尤其重要。肺内SPN是多种肺部疾病的表现, 在CT图像上多数良恶性结节可以做出诊断, 尤其是HRCT在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将其主要征象分析如下。

①分叶征;系肿瘤各生长方向速度不均匀或受到支气管, 血管阻断所形成[1], 良性结节虽可出现分叶, 但一般为浅分叶, 并不形成深入的切迹[1];②毛刺征;通常情况下肺癌表现为毛刺较长, 粗细不均, 数目较少, 可有扭曲, 而细毛刺数目较多, 短而直, 围绕肿瘤呈反射状排列, 近段约粗而浓, 远端则变细自消失。而良性结节一般多为粗长毛刺[2,3,4];③空洞;肺癌出现的空洞一般壁较厚, 内缘凹凸不平, 可见壁结节, 系肿瘤中心部因血管受压, 或受侵蚀破坏而发生闭塞时, 导致癌组织坏死, 经支气管排除而形成空洞;④钙化;以结核球发生较多, 其他良性肿瘤偶可出现, 肺癌钙化多为不规则斑点状, 偏心分布;⑤囊状透亮影及支气管气相;近年文献报道较多, 表现为结节内囊状或管状脱亮影, 有的可见分支, 支气管气相在炎性结节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4] ⑥CT晕征;表现为结节周围毛玻璃样影, 为结节周围脉管炎表现, 多见于结核球, 炎性结节[2,3,4];⑦血管集束征;结节周围与之相连的多支 (2~4支) 异常血管影, 为相关的支气管肺血管增粗, 血管鞘纤维结缔组织增厚所致[1,2,3];⑧胸膜凹陷征;胸膜凹陷征的出现率在良恶性结节之间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 SPN良恶性鉴别的主要征象应从以下几点判断; (a) 结节密度;如结节密度不均匀强烈提示肺癌的可能, [2] (b) 结节的边缘; 结节边缘出现分叶, 毛刺, 胸膜凹陷征, 血管集束征等均是肺癌的重要征象, 虽也可见于其他良性结节, 但肺癌的发生率很高。总之上述所有征象并非肺癌所特有, 其他良性结节也可出现, 单独出现任何一种征象均缺乏特征性, 需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340.

[2]李春平, 周燕发.肺良性结节HRCT-病理对照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6, 15 (3) :156-157.

[3]徐剑松.肺孤立性结节病灶CT定性诊断进展,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89, 12 (5) :264.

CT影像 篇11

【关键词】彝族;肺结核;CT;凉山州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32-01

肺结核病作为我国重点控制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公告卫生委托和社会问题。[1]由于彝族人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条件卫生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彝族的肺结核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具有病情重、依从性差、复发率高的特点。[2]现在对于彝族肺结核患者的影像资料并不多,因此我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经确诊的81例彝族肺结核患者的CT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1例均为彝族,并经临床诊断证实为肺结核的患者。其中男56例,女25例。年龄7~81(平均32.1)岁,0~14岁5例,占6%;15~44岁65例,占80%;45~59岁8例,占10%;60岁以上3例,占4%(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年龄分段)。

1.2 CT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螺旋CT机进行常规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肋膈角,层厚和层间距均为10mm,必要时行薄层高分辨扫描

2 结果

2.1临床分型:本组病例中原发型肺结核5例,占6%;血型播散型肺结核4例,占5%;继发型肺结核63例,占78%;结核性胸膜炎3例,占4%;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胸膜炎14例,占17%。

2.2病变部位:单侧肺上叶病灶9例,占11%;单侧肺叶病灶12例,占15%;双肺上叶病灶11例,占14%;双肺病灶43例,占53%;双肺广泛分布6例,占7%。

2.3病变性质:渗出性病变45例,占56%;增值性病变66例,占81%;干酪样坏死病变28例,占35%;纤维化钙化病变34例,占42%。

2.4病灶形态:大片状或云絮状影38例,占47%;斑片状影26例,占32%;索条状影32例,占40%;结节状影60例,占74%。

2.5淋巴结改变:纵隔淋巴结重大23例,占28%。

3 讨论

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胸部影像检查等进行确诊,其中细菌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肺结核起重要作用。因CT检查的分辨密度差异的灵敏性由于X线。CT可以真切反应病灶的存在,并可对病灶大小、形态、密度、体积进行测量,并能充分显示病灶内部结构、病灶周边形态学特征及与周围胸腔脏器关系,对病灶定位、定性有很大帮助,有利于诊断及治疗。

本组病例中,入院检查治疗的主要是继发型肺结核患者,占78%,表现以增殖性病理改变为主的多种病变,同时多种性质病灶同时出现,以常见部位为主,且多伴发结核性胸膜炎。在15~44岁年龄的病例达65例,占本组总数80%,说明以青年发病较多,且有低龄化趋势。本组病例的结果大致符合肺结核的特征性表现。[3]

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结核病高负担、高危险性国家之一,其结核病疫情具有高感染率、高肺结核患病率、死亡人数多、地区患病率差异大的特点。西部地区的肺结核患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患病水平,且患病对象多集中在中青年龄段。凉山州是四川省结核病高发地区,其发病患者主要为彝族。

凉山彝族结核病高发的原因我们认为,第一是与全国乃至全球结核病疫情大幅回升相关;二是凉山州分布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区,其经济基础薄弱,人们生活、卫生习惯相对落后,非常缺乏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意识;三是当地乡卫生院缺乏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与管理措施,不能认真管理治疗病人和报告疫情,致使卫生防疫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未能及时掌握该乡结核病疫情信息,使结防工作未得到落实;四是治疗零乱、不规则、不彻底,致使产生耐药菌株,从而积累了传染源,扩大了传播机会,增加了患病率与发病率;五是结防机构及专业人员未得到很好的落实,防治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知识和技能没有更新与提高,加之防治经费紧缺等综合因素有关。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4-548

[2]马正勇.130例彝族肺结核的临床分析.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5(23)

[3]李长泓,张鹏天,陈建红.活动性肺结核273 X线与CT征象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40—41.

实验猕猴全身CT影像学观察 篇12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动物

1.1.1 猕猴的选择

选择本所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自繁自养的,经过外观、体温、呼吸率、心率、呼吸运动、血液常规、生化等检查和通过普通级实验猴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检测,均为健康合格的成年实验猕猴10只(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闽2010-0002,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闽2010-0005),雌雄各半,年龄6~10岁,体重5~8 kg。

1.1.2 饲养管理

全价营养膨化饲料及青饲料,每天定时定量喂食,自由饮水,分笼饲养,每笼1只。动物房温度为18~28℃,相对湿度为40%~70%。试验前1周停止喂养含钙质的饲料添加剂。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1)256层Philips Brilliance iCT机(Philips Medical Systems,Cleveland,美国)。

2)麻醉药品:陆眠宁Ⅱ注射液,40 mg/2 mL/支。

3)试验对比剂:碘普罗胺注射液,浓度是370mg I/mL(优维显,拜耳公司)。

4)高压注射器:双筒高压注射器Ulrich(德国)。

5)处理工作站:Philips EBW(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 V 4.5.2.4007)。

1.3 试验方法

1.3.1 动物CT扫描

分批对10只猕猴进行CT断层扫描观察。试验前后及过程中记录动物的心率、血压。试验前猕猴禁食8 h以上。试验开始先对动物进行全身麻醉,肌肉注射陆眠宁Ⅱ注射液(0.15 mL/kg体重)。猕猴麻醉后,置于CT诊断床上,取头前尾后仰卧位,腹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扫描床平面并与床面长轴的中线重合。扫描范围:头顶至足底。

1.3.1. 1 常规扫描

头颈部自胸廓入口向上扫描至颅顶,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毫安秒:150 mAs,螺距:0.891,重建FOV:250 mm,重建矩阵:512×512,层厚及层间距均为0.65 mm,标准算法。胸腹及四肢自胸廓入口向下扫描至足底,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毫安秒:100 mAs,螺距:0.804,重建FOV:350 mm,重建矩阵:512×512,层厚及层间距均为0.65 mm,标准算法。

1.3.1. 2 增强(CTA)扫描

胸部CTA(以显示肺动脉为目的):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毫安秒:250mAs,螺距:0.993,球管扫描一圈的时间0.5 ms,重建及算法同平扫;自肘静脉注入1(优维显):1(生理盐水),对比剂约11~13 mL(每千克体重1.5 mL),速率:3.5~4.0 mL/s;于肺动脉主干进行跟踪扫描,阈值110 Hu,延迟4.9 s计算机自动触发扫描。胸腹部CTA(以显示主动脉、门静脉系统为目的):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毫安秒:250 mAs,螺距:0.993,球管扫描一圈的时间0.75 ms,重建及算法平扫;自肘静脉注入对比剂优维显约11~13 mL,速率:4.0 mL/s;于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平面)进行跟踪扫描,阈值150 Hu,延迟5.0 s计算机自动触发扫描动脉期,到达阈值后12~15 s行门脉期扫描。

1.3.2 CT图像的后期制作

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扫描获得的原始容积数据分段进行2D或3D的图像重组,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对扫描图像中具有解剖意义的代表性层面及三维重建图像的主要结构(脑、食道、气管、肺、心脏、胃、肠、肾、膀胱、生殖器官、动脉血管、静脉血管、骨骼、软组织等)进行确认和标注。

2 结果

1)获得了实验猕猴活体结构CT连续断层图像数据集。CT影像能够较好显示及分辨猕猴组织器官的结构,骨骼、大血管界面清晰,但较小器官和细小血管、神经、肌肉组织等界面尚不够清晰。从扫描图像中精选具有解剖意义的图像,编辑建立实验猕猴CT影像图谱。代表性扫描图片见图1-图4。

2)将CT容积扫描的猕猴全身数据,进行重建获得具有立体视觉效果的三维器官和结构,如骨骼系统、呼吸系统、大血管系统等。三维重建图像见图5-图9。

3)从比较解剖学的角度,观察到猕猴结构特点及与人类的区别,在CT影像上主要体现在:(1)猕猴脑颅不发达,在矢状面上,面颅与脑颅大约相等,整个侧面近似菱形,而人类的脑颅远大于面颅。(2)猕猴大脑半球的沟回不仅有个体差异,即使在同个大脑的两个半球上,也不尽相同;猕猴的沟回远较人类少;猕猴的旁中央沟不明显;嗅区不发达;猕猴的颞叶背外侧面不存在颞横回,但在人类却恒定存在。(3)猕猴骨性胸廓外观呈上细下粗的桶形,人类似圆桶形,猴由上到下的斜度比人大得多。(4)猕猴肺的结构和气管的分布走向与人类有一定的差异,正常猕猴肺叶是左3(即左前叶、左中叶、左后叶)右4(即右前叶、右中叶、右后叶、右奇叶),而正常人体是左2右3,人类奇叶的发生率只有0.4%~1%。猕猴肺泡的细微结构也与人类有较大的不同。(5)猕猴的主动脉弓发出二条分支,右侧的分支较大称共干,左侧的分支较小称左锁骨下动脉。共干是一条大的血管干,其上端在气管的左前方分为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或称头臂干),无名动脉在气管的前方斜向右上,到右胸锁关节的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共干常见于许多灵长目动物,在人类却是一种罕见的异常。(6)猕猴骨盆呈长而窄形状,而侧壁似长方形翘起,远不如人的漏斗形或元宝状强大。(7)猕猴的腰椎数目一般为7个,而人为5个。(8)雄性猕猴生殖附属腺精囊腺最大,而不是前列腺;前列腺不能构成围绕尿道的环,仅位于其后方。(9)在雌猴子宫颈的正中矢状切面上,可以看到子宫腔独特的结构和颈管少见的弯曲。子宫颈有内外之分,外子宫颈即子宫颈阴道部,两者都有子宫颈管和前后穹窿。

3 讨论

1)对猕猴CT影像的研究目前还不多,而且都是局限在某器官组织[1,2],笔者使用当前福建省先进的CT机对标准的实验猕猴进行扫描,获得了全身完整的数据,因此,本试验是应用CT对猕猴这种高等级实验动物进行系统研究的积极探讨。

2)长期以来,猕猴的解剖学研究一直停留在大体解剖的水平[3,4]。本课题尝试利用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对正常猕猴全身进行断层影像解剖的研究观察,使活的动物体内部结构可视化、微观化、数字化,使猕猴解剖学的教学及临床应用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因此,本项工作对猕猴解剖学的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3)现在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检查疾病的方法,仍然是听诊、触诊等传统方法,影像学技术应用很少,很多疾病无法确诊。CT扫描的高分辨率视觉效果,能够发现微小病灶或早期病变,并可通过影像资料对比,观察病理改变,动态掌握病变情况,从而弥补了传统检查方法的不足。因此,在实验猕猴的临床诊疗中引入CT技术,对于提高猕猴疾病的诊断水平、保护猕猴资源、减少死亡具有积极意义。

4)在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中,诸如细菌、病毒、寄生虫、遗传等检验方法可能存在所不能发现或没有发现的机体损害,而病理学检验又有其局限性。因此,按照有关标准检验合格、外观健康的动物也仍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组织学病变,如果这样的实验猴应用于科研,势必造成对实验结果的误判。CT提供的影像学资料,对于相关科研实验猕猴的选择、实验模型的质量控制、实验过程的追踪观察等,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5)观察检测结果,发现本次扫描对软组织及较小的血管和器官的细微结构显示不够清晰,通过图像后处理也仍不理想。初步分析,或与成年猕猴体内含水量高(66%~71%)[3]、脂肪组织含量少是否有关?或与CT检查技术有关,选择的参数适合人而未必适合于猴?本试验在猕猴CT影像学方面只是做了初步摸索,有关技术上的问题及定量统计数据的建立等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Schmitz H C,Weishaupt D,Borel N,et al.The use of ultrasound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oesophago-cardial region of the stomach in a rhesus monkey[J].Lab Anim,2004,38(1):92-97.

[2]Mullan B F,Galvin J R,Zabner J,et al.Evaluation of in vivo total and regional air content and distribution in primate lungs with high-resolution CT[J].Acad Radiol,1997,4(10):674-679.

[3]叶智彰,彭燕章,张耀平.猕猴解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9-191.

上一篇:整机市场下一篇:外贸依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