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资料(精选11篇)
影像资料 篇1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意义及现状
(一) 英美文学教学的意义
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有着这样的规定:提高学习者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能够运用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等, 使学习者的语言基本功更加扎实, 提高人文素质, 增强学习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及西方文学的理解。因此, 英美文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向学习者介绍英美文化的形成及英美文学的诞生, 使学习者在认知了解、理解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写作技巧及思想内涵, 从而培养学习者对英美文学兴趣。
英美文学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 经历了时间的洗礼, 从写作模式上来看, 英美文学经历了盎格鲁-萨克逊主义、人性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阶段。英美文学在人文、交际、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提供了优秀的素材和背景, 为培养学习者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英美文学教学手段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 讲英美文学的教学手段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手段可以称作“填鸭”。教师在课前选择好作品, 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等做好收集, 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将知识直接灌输给习者。第二种手段可以称作“引导”。教师让学习者在课下对作品进行预习, 使学习者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见解, 在课上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学习。第三种手段可以称作“辅助”。教师仅仅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给出必要的辅助和协调, 给学习者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发的模式对作品研究学习。
二、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 相关学术思想的简单回顾
这一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梁洪兰 (2005) 发现, 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着课时效益差、学生阅读困难大等问题, 因此提出运用多媒体教学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唐静文、林芸 (2008) 指出, 应确保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确保以学生为主体, 确保教师、学生、教材及多媒体的有效结合。王艳玲 (2010) 对利用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作用促进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 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从整体来说, 多媒体化的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还没有得到全面而有效的使用, 相关的研究还没有得到专业性的认可, 对于影像资料对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还没有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 影像资料对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价值
1、对文本的超越
影像资料能够使枯燥的文字信息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使学习者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从而有效地消除学习者对枯燥知识的抵触情绪, 在愉快轻松中有效掌握知识要点。目前, 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的学习者大多都是80、90后, 他们生活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 对信息的获取大多通过媒体, 因此对文字信息内容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影像资料能够把过去抽象的信息变为现实具体且更具有直观性的信息。在英美文学课堂上导入影像资料, 能够使学习者以压缩的语言、文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获取知识, 以更易接受的声音, 动画, 文字为载体来传递信息, 提高了传统文字教学的效率。
2、对时空的重塑
由影像资料改编后的文学作品能够为学习者构建起了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 不同的时空转变化为瞬间, 遥远的距离转变为一瞥, 历史也如时间一样一晃而过。同时, 影像资料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释, 更要体现制作者对其全新的诠释。同时, 这些影像作品也必须经受制作时代社会对其的检验。因此, 影像资料是作者及制作者、成书时代以及制作时代的双重折射。从这个角度来看, 影像资料为学习者进行了时间、空间的重塑, 能够引发其对现处时代的深层的思考。
这种时空的重塑, 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创造性的环境。传统教学的一个不足之处, 即教学环境的枯燥性束缚了学习者对知识获取的迫切性。在英美文学课堂上适当使用影像资料, 可以使学习者对现在日益发展的世界和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信息时代学习者适合的多模态特征
在信息时代, 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代的学生, 早已在学习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模态特征。所谓多模态学习, 是指充分利用教师宣讲、黑板、传统教材、多媒体, 移动工具等手段的综合学习模式。无法否认的是影像资料具有信息综合性强、内容丰富充实、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等特点, 因此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教学。
以学习莎士比亚有关作品为例, 传统的作品文本并不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本意及意图。如果能够在课堂上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亨利五世》、《莎士比亚》等电影的片段, 就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 使他们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师生没有频繁的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在影像资料的帮助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产生新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对作品进行个人的理解分析。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影像资料的内容主旨进行辩论探讨, 从而增强师生的互动, 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习者轻松愉快的学习。
5、多重教育目标的实现
影像资料教学手段的引入, 使课堂变得现代化、多元化和立体化, 有利于实现全方面, 多角度的教育目标。
(1) 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影像资料的引入, 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者对英美文学各个方面的理解。影像资料不仅仅向学习者提供了文字信息, 更能提供声音, 动画, 背景等元素。在这些层次的元素中, 学习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全面的直观的了解。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孔子曾经说过, 教学相长。俗话说, “要想交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英美文学教师要想给予学习者更好的教育, 就必须在作品研究, 对比分析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影像资料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问题及作用
(一) 影像资料辅助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多媒体教学进入各高校课堂的时间还较为短暂, 却已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的好评。从它的优点来看, 影像资料能够提供给学习者更为地道的英语来满足他们对于学习英语的良好愿望。从它的不足来看, 有些学生忽视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的原始用意, 更多的在意它的娱乐功能。多数的教师能够有效的运用影像资料的优势, 而有的教师却利用影像资料的消遣性来试图减轻自己的工作量。
(二) 英美文学教学中用影像资料辅助所引起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和上课时间有限的矛盾较为明显。一般来说, 英美文学每周大概为2-4课时,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内容, 就必须从思想和教育方式上面来进行改良。
2、教育方法没有做出很大的改变, 有些教师虽然也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加入了影像资料, 但却没有在自己的教学方式上面做出相应的改变, 他们仍然采取的是很传统守旧的教育模式, 把自己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传递给学习者。
3, 、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达到要求。把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并不是要降低教师的水平, 恰恰相反, 这是要求教师具备语言、传播、文学和影视制作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就现在来看, 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的知识的广泛度、精准度和结构深度等方面都未能达标。
(三) 影像资料在英美文学教学的优化方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学资料只是辅助载体, 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创新思路上进行优化。1、把学生作为主要对象。教师要适当的考虑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利用影像和教育资料进行演示和信息交流传递, 以达到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更深一层次的鉴赏。2、以教师为主要对象。教师要在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和教学技巧的同时, 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心目中的主导者, 课堂教学中的管理者和组织者。3、不断增强影像资料的资源建设。在学习者和老师的配合中, 构建英美文学影像资料网路主体, 使学习者在课余时间也能有所获益。
四、结束语
英美文学具有作家风格多元, 作品种类繁多, 文学流派多种, 文化背景丰富等特点, 教学的难度很高。影像资料能够让学习者从听觉和视觉等方面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总之, 将影像资料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想法很具有独创性, 其有效实施也是具备充足的条件, 只是应该充分考虑它的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使英美文学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得以发扬。
摘要:在英美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影像资料能够起到有益的辅助性作用。它能够改变文本选读型教学的单一性, 为学习者理解和学习英美文学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空间, 从而引导学习者走向更深层次的主题赏析。在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解决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等方面, 以影像资料为内容构建英美文学的教学网站能够更有效的体现它的优势。
关键词:影像资料,英美文学教学,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彩荣.试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辅助作用[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 (03) .
[2]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06) .
[3]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2002, (01) .
影像资料 篇2
1.1 CT、CR、DR、MRI、C型臂、数字胃肠和透视的所有图像 1.2 所有影像检查在PACS系统中电子申请单里的全部信息。1.3 所有影像检查的诊断报告单。
1.4 部分特殊检查的手工登记或电脑打印的记录材料。1.5 影像检查的各种照片(给患方带走)。2 影像资料时限
影像资料的存储,要求保存15年以上。3 存储方式
3.1 在PACS系统保存:各项检查形成图像之后,自动传输到PACS系统中。要求医学图像能调阅最近5年的影像资料。
3.2 光盘存储:通过CD、DVD光盘刻录医学图像,作为第一级备份,并对光盘编号和做好记录。主要以JPG和DICOM格式,长期保存,直到光盘损坏。
3.3 移动硬盘保存:从PACS系统服务器中复制医学图像,作为第二级备份。主要DICOM格式,长期保存,知道硬盘损坏。
3.4 在各台影像设备里面的图像仅保存几天或几个月的时间。3.5 各种影像检查的胶片交给病人携带保管,以方便到外地会诊,本科室不再保存。
3.6 各种影像检查的电子申请单和诊断报告资料在PACS系统的数据库长期保存。
3.7 各种登记本要长期保存,以备之后查找病历。
影像资料的修改和删除
4.1 影像检查电子申请单的信息只有申请医生本人可以修改。
4.2 影像诊断报告一旦完成,除了管理员之外,使用科室只有科主任才有修改和删除权限。
4.3 各种设备中的图像,任何操作人员都能够删除或作部分信息修改。但在删除图像之前,一定要确认所要删除的图像已经传输到PACS系统或影像工作站被保存之后才能执行删除操作。
4.4 存储在光盘里的图像不能作修改和删除。
4.5 存储在移动硬盘上的图像是可以被删除的,要注意保护。5 影像资料的查阅和复制
5.1 影像科图像资料原则上不对外拷贝。不论复制影像诊断报告还是复制影像图片,都要按照本科室制定的《影像报告管理制度》执行。
5.2 影像科内部人员工作确实需要拷贝图像资料(如会诊、科研等)时,近3年内的可直接在PACS系统查阅,如要查阅更久之前的,应请主任协助从光盘或移动硬盘查找。
5.3 图像资料保存人员有保护患者权益的责任;被批准使用影像资料的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保密制度,否则,造成的不良后果自负。6 影像资料的储藏场地
影像资料 篇3
一、运用影像资料进行课堂导入
阅读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很多,包括谈话导入、实物导入等。我最青睐的则是运用影像资料进行导入。每次运用影像资料进行导入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比往常高涨很多,这一点让我非常欣慰,也增强了我运用影像资料进行课堂导入的信心。
在执教《紫藤萝瀑布》时,在备课阶段我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紫藤萝的视频和图片,然后进行加工、剪辑,最终形成了一个长达三分钟的短片。正式上课的时候,刚开始我并没有多说,而是直接播放了这个短片。看到视频中那美丽的紫藤萝,学生很快沉浸其中,感叹紫藤萝的美丽。看完短片之后,我发现教室里非常安静,可能学生还没有从刚才美丽的画面中醒过来。但是我不得不打断学生的思维,说道:“同学们觉得刚才这种花美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美丽!”我接着问:“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花吗?”这时教室里哑然一片,出现这种情况并未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微笑着说道:“这种花叫紫藤萝,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花种。每到开花的季节一个个的小花朵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就像瀑布一样。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紫藤萝瀑布》,看看在作者的眼中紫藤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有了这样的开篇,接下来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这也是运用影像资料进行课堂导入的预期效果。
二、运用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
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身临其境,学生才可能有效地理解课文。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在阅读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去感受课文内容。在诸多的情境创设方式中,我发现运用影像资料所取得的效果最好。
在执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在课堂中孜孜不倦地讲述课文内容。虽然如此卖力,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恹恹欲睡,心中不免涌起一种伤心难过的感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可能语言运用得并不精彩,所以才会造成学生对课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但是我心中也在暗喜:幸亏我早做了一手准备。于是停下课文的讲述,播放了一部动画片——《皇帝的新装》。当学生看到课文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后,立刻来了兴致,他们的头高高昂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完之后,我发现班里再也没有睡觉的学生了。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给学生打上一剂“兴奋剂”,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课文学习兴趣。由于受到影像资料的刺激,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好,课堂发言也积极了很多。
事实上,课文中的文字虽然可以描绘一定的内容,但不够立体真实。而影像资料的出现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我一直要追求的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而影像资料可以帮我达到这一目标。
三、运用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非常精彩,阅读的时候不乏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得非常生动,学生也能读懂,却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字描写。对于这个问题,解决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运用影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
在执教《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时,有很多学生向我提问,诸如文章中有这样的描写:“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那么,苏州园林究竟是怎样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一时间也无从答起,只能告诉学生我们下一节课再说这个问题。下课之后我思索很久,是啊,课文中虽然有很多文字描述,但是对于这些描述性的内容学生却不能有效理解。于是我上网搜集了很多关于苏州园林的影像资料,并选择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风景对其进行标注。再次上课的时候,我每讲到一个描写风景的句子都会配上相应的影像资料,方便学生有效理解课文。
影像资料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时,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效果要好很多。
影像资料 篇4
影像侦测技术指的是利用CCD或是CMOS图像传感芯片抓取被测物体的影像资料, 并使用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方法, 多数AOI系统都是以改善影像处理的算法来提高其检测速度, 而忽视了影像数据本身的传输速度上的提高。在该项目的研究中, 简易型AOI系统正是从数据的传输速度这一方面来提高整个AOI系统的检测速度, 因此, 如何实现高速率的影像资料的传输成为该课题研究的重点。
2 高速影像传输部分硬件设计
2.1 系统原理
阵列式影像侦测模组高速影像传输部分的硬件设计包括:
1) FPGA (Fie ld-Program m able Gate Array) 电路的设计, 它包括XC3S1200E (FPGA) 与MSP430、SDRAM等外围芯片的连线, 这部分电路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下载到FPGA中的VHDL程序来控制SDRAM、IP1000A芯片。2) 千兆传输电路的设计, 其主要功能是把SDRAM中的数据以千兆的速率传输给PC机上的后续处理程序, 如边缘提取、灰度化、二值化等图像处理对影像数据进行处理。
系统工作的基本过程如下:首先由FPGA控制CMOS影像芯片抓取影像资料, 并把影像存储到SDRAM中, 在把影像资料传出去以前可以利用FPGA对该影像作简单的图像处理, 然后由FPGA控制IP1000A网络传输芯片, 把处理结果或原始影像资料通过千兆交换机传输给PC机, 最后由PC机上的图像处理程序针对不同的应用对影像数据做处理, 如灰度化、傅立叶变换、锐化处理等。
2.2 FPGA与MSP430、SDR AM连线电路设计
在高速影像资料传输部分, MSP430主要通过与FPGA交互实现对IP1000A网卡芯片的初始化、ARP (地址解析协议) 、UDP/IP协议和ICMP协议等。在硬件电路上MSP430通过SPI协议与FPGA进行通讯, 在高速影像传输中, SDRAM主要是存取需要传输给PC的影像数据和接受从PC端传输来的控制信息或数据, 在此采用的SDRAM芯片型号为:W9825G6CH
上述信号线在SDRAM的控制中属于最基本的信号, 各种控制命令的发出均需要它们的相互组合来产生。
2.3 IP1000A电路设计
高速影像资料的传输电路设计中, IP1000A的电路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传输或是接受的数据的稳定性, 其电路设计的思想如下。
EEPROM与Boot ROM与IP1000A连接, EEPROM主要储存IP1000A的初始化值, 当IP1000A加电后自动下载到IP1000A的相应的寄存器中进行初始化;Boot ROM存储与IP1000A的相关的一些信息, 如出厂日期、型号等信息, 当PC开机后通过BIOS设置可以读出这些信息。而在我们的电路设计完全舍弃了EEPROM与BOOT ROM的使用, 而是使用MSP430对其参数进行初始化, 这样对该系统的设计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降低整个电路板的成本。
3 高速传输电路驱动设计
影像侦测模组中, 高速传输电路方块图主要由SDRAM、FPGA、IP1000A、MSP430组成, 驱动设计主要针对SDRAM和IP1000A编写VHDL程序。
3.1 IP1000A控制程序设计
IP1000A网络传输芯片在发送和接受数据时均是通过PCI-Bus产生DMA动作与FPGA通讯, IP1000A支持所有的DMA读写命令。
DMA (Dire ct Me m ory Acce s s) 是IP1000A与主存 (存储器) 交换数据的一种方式, 它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DMA过程:
Trans m it DMA:主存 (存储器) 直接传输数据到IP1000A的过程;Receive DMA:IP1000A接受到的数据传输给主存 (存储器) 。
1) DMA传输。在整个传输过程中, FPGA为Slave Mode, 而IP1000A为Mas te r Mode, TFD数据结构中的数据值由MSP430负责填写与更新。2) DMA接收。Receive DMA与Transmit DMA的过程类似, 这里就不作介绍。
3.2 SDR AM控制程序设计
状态图中的各个状态内均包含一系列的子状态转移 (对SDRAM发出连续命令) , 每个子状态完成一个功能操作。初始化操作包括前面介绍的初始化全过程, 模式寄存器的默认值在VHDL程序中指定。初始化结束后, SDRAM进入Idel状态, 刷新计数器开始工作, FPGA控制程序开始响应外部逻辑的操作请求。
刷新计数器操作是一个独立的进程 (process) 。在本系统设计中, 所采用的W9825G6CH芯片要求在64ms内至少刷新8196次。系统工作时钟为98.203MHz, 因此控制该芯片时, 刷新计数器初值至多为 (64ms/8196) ×98.203MHz, 即767。开始工作后, 每当刷新计数器值减为0, 便依次向芯片发出刷新命令, 保证SDRAM中的数据不丢失。刷新请求是内部请求;读和写操作是外部请求。在Idel状态中有请求仲裁逻辑, 当内部和外部请求同时出现时, 优先保证内部请求, 状态转移至刷新操作。当刷新操作结束时, 重新返回Idel状态, 开始响应外部请求。
响应读、写请求后, 状态从Idel转移到读、写状态。同时读、写地址和写入的数据锁存至FPGA。FPGA由读写地址解析出CS信号、页地址、行地址、列地址。
4 结束语
课题利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及C语言设计IP1000A网络传输芯片的驱动程序以及UDP/IP网络传输协议, 并将其分别实现于FPGA与MSP430芯片上, 经过测试可以看到, 本系统能够把影像侦测模组截取的影像数据 (分辨率:2048*1536) 经过网络传输给PC机并正确显示, 说明开发的硬体架构与软体系统基本上是正确可行的。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本次开发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改进:如软件方面的通用性不强, 如果改变网络传输芯片则现有的VHDL程序与C程序需要做较大的更改;在网络通讯测试上方法单一, 如ICMP (网络数据纠错协议) 没有实现, 就不能使用PING这样的测试命令;又如在硬件方面:该模块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发热量大, 整个模块温度上升很快, 有时会造成硬体不能正常工作, 目前还没有发现根本的原因与有效的解决方法。
摘要:为了使AOI系统中图像处理结果具有实时性, 必须要求影像资料传输具有高速性, 即最快的速度将原始资料或结果传给PC机处理, 因而如何实现高速的传输成为研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使用千兆网络传输芯片 (IP1000A) 作为影像数据的传输芯片, 使用网络传输协议对数据进行传送。
关键词:自动光学检测,影像侦测,网络传输协议
参考文献
[1]白木, 周洁.AOI系统在SMT生产线上的应用.电子机械工程.2003.
28.影像科医疗资料管理制度 篇5
影像科医疗资料管理制度
一.任何诊疗申请单必须办妥手续,交费登记后方可进行检查;依次序编排号码,复诊检查查找老号(尽量使用同一个检查号或者ID号或CT好)同时取出老片或存档的影像资料及上次检查等相关资料,供诊疗时参考。
二.各项特殊造影检查或者CT增强扫描前应发给同意检查申请书,做好碘过敏试验,给患者讲解其相关检查的目的,诊疗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并要求患者签字。
三.CR扫描传输前,核查检查部位,检查左右,并标记好在传输,照片张数与登记数是否相符,每天及时扫描患者申请单,CT打印胶片时,首先确认患者的资料信息准确无误,然后再排版,打印,并及时刻录CT、彩超及CR影像资料光盘存档,做好相关的记录。
四.及时准确发放报告单,急诊患者在30分钟内尽量发放报告,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与患者沟通,以征求患者的理解,并有签收手续。
五.按月做好各项各部门工作量的统计工作。
影像资料 篇6
关键词:伪满洲国;影像资料;东北地区;经济基础与风土人情
日本侵略者通过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在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使广大东北同胞饱受了当亡国奴的痛苦滋味。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对东北三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很大的影响。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加快侵华的步伐,同时也陷入空前的国际孤立境地。为了扭转国际上孤立的不利局势,日本侵略者开始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艺术宣传所展开的柔性诉求,有助于增加日本侵略者的亲和力和欺骗性,以此来缓解来自国际舆论的强大压力。在跨文化传播的对外宣传中,由于影像视觉传播具有超越语言、文字与文化障碍的优势特点,于是摄影作品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格外重视,成为当时日本侵略者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他们利用摄影出版物大力美化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以及为奴役东北三省人民服务。
1 伪满洲国影像资料概述
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化艺术是高度集中和垄断,一切文化宣传事务都操纵在日伪统治者所统辖的文化机构手中。为了配合对中国大规模的武装占领和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极力利用摄影出版物等手段为其侵略行径服务。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期间,伪满洲国时期共出版的各类摄影出版物有30多种。其中由日本侵略者直接出面编辑,在日本印刷的就有6种。除利用摄影出版物外,同时还有组织举办摄影作品展览,出版报纸、杂志,发行明信片等多种形式,为其武装入侵制造舆论和借口,极力美化日本侵略者的侵略罪行,为其侵略行径涂脂抹粉。伪满洲国时期有代表性的摄影出版物有以下几本。
2 伪满洲国影像资料中的经济基础
《松花江第一发电所工事写真帖》书籍编著为满洲国水力电气建设局,图书出版社为满洲国水力电气建设局,出版时间为1939年12月,开本为16开,平装图书,共28页56幅照片。《松花江第一发电所工事写真帖》真实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强征中国劳工修建丰满发电站的场景。图片真实再现了当年日本侵略者虐待中国劳工的罪恶行径,以及在修建丰满水电站过程中中国劳工的悲惨境遇,对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经济基础有一些珍贵的描述和记载,是极为珍贵的经济方面的影像资料。
《满洲治水方策》书籍编著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图书出版社是日本株式会社经济调查会。出版、印刷时间为1935年,平装大32开,一版一印。《满洲治水方策》摄影集真实记录了1932年哈尔滨市松花江发特大洪水的情况。1932年7月,大雨滂沱,连续降雨27天,松花江水暴涨。由于正值夏天,哈尔滨市灾区虎列拉、猩红热、白喉、麻疹等传染病流行,啼饥呼寒,其状惨不忍睹。《满洲治水方策》摄影集中的照片,便是对这次大洪水的真实写照。
3 伪满洲国影像资料中的风土人情
《满洲土产写真贴》早于伪满洲国时期,书籍作者为守屋秀也,出版、印刷时间为1914年,图书出版社为满洲日日新闻社,装订线为26.3×19cm。《满洲土产写真贴》共有260余幅照片,展现的是清末民初中国东北三省的政府机构、地理风物、名胜古迹、日本神社、日军兵营等场景。书的前言中写道:“我们公开出版这本满洲写真集,以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向社会各界介绍其情况。书中所收的图片虽不能详尽地展示满洲的全部,但是战迹胜区、庙堂、驿站、市街等基本上都搜集到了。更重要的是本书所网罗并公开刊登的这些设施是新满洲活动的根源。”《满洲土产写真贴》出版于1914年,正好与日本当年的移民计划相符合,并充分说明日本早在20世纪前20年就开始作移民的准备,是日本蓄谋侵华的又一重要历史罪证。
伪满洲国时期的代表性摄影出版物还有:1932年出版的《哈尔滨五日画报》,是伪满洲国早期的摄影画报。《满洲写真大观》书籍作者为桔秀一,图书出版社为满洲日日新闻社,出版时间为1931年,为16开精装画册。《满洲事变写真画报》为朝日新闻社出版,出版时间为1931年,8开,共计4册。《跃进满洲画贴》为26.3×19cm侧页式装订,封面及内页均为纸板,画册中有数十幅摄影图片,装帧极为考究。《满洲事变写真贴》出版时间为1932年,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出版,此书是当年以满铁总裁名义对外的赠送品。《昔日的满洲写真集》共515幅图片,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各地风土人情,印刷精美清晰。
《满洲概观》是一部系列摄影作品集,作者为松本丰三,图书出版社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作品集为16开本,精装印刷,出版时间为1936~1939 年期间。摄影集中收录的数百张照片,全面展现广大东北地区以及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文化地理风物、名胜古迹、自然风景、民风民俗等生活场景。《满洲概观》中的摄影作品多为日本摄影师所拍摄,从摄影艺术语言角度来看该书水平较好,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收藏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东北地区风土人情的珍贵资料。
4 结语
以上东北伪满洲国时期的摄影出版物,内容丰富,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的历史,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见证。日本侵略者之所以精心制作这些摄影出版物,无非是想利用它宣扬所谓的王道乐土,粉饰太平,美化其侵略行径,用奴化文化毒害中国人民的心灵,掩盖他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些摄影出版物保留至今,为我们研究东北地区的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也对研究东北地区摄影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直到今天,日本对当年在我国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侵略行径并没有进行认真的反省、赔礼道歉,更没有进行战争赔偿。更加令人气愤的是,日本一小撮极右势力还在利用领土问题制造事端。在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上我们要针锋相对,绝不退让,对此需要全体中国人民保持高度的警惕。
参考文献:
[1]冈村敬二(日).满洲国乃出版法制出版物目录[M]. 2009.
[2]冈村敬二(日) .满洲国出版目录[M]. 2008.
影像资料 篇7
一、使用影像资料符合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虽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述, 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 但是对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阅历经验而言, 很难体会历史的全貌。此时, 应用影像资料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时, 考虑到今天的学生对于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两段视频资料。一段是关于“大跃进”的新闻报道, 内容包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 农业产量浮夸不实的各种报道, 大炼钢铁的生动场景, 以及毛泽东视察各地的活动报道等;另一段是关于人民公社运动的, 内容包括毛泽东视察徐水, 人民公社的建立, 公社社员生活、劳动、学习等情况的报道。这两段视频的使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基本史实, 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背景, 理解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 明白了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 而且体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学史精神。
二、使用影像资料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生大多理性认识明显不足, 而影像资料的使用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时, 我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咸丰出逃、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抢劫和焚毁圆明园。当画面定格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 我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怎么会遭此噩运”。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 而影像资料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有利于组织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
此外, 影像视频还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使用影像资料属于开发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而书本的描述却是平面的、静态的、枯燥的。新课标指出影像资料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 它具有立体感、动态感、形象感, 有力地弥补了文字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时, 将开国大典, 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的阅兵式进行了剪辑合并让学生观看,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和科技强军的历程,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 收到了空洞说教所收不到的效果。总之, 影像视频达到了形、声、图、文的完美统一, 具有很强的感官冲击力和感染力。
四、使用影像资料力求恰到好处
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其使用也必须恰到好处。
首先, 影像资料的选择要恰到好处。选取影像资料要坚持目标性原则, 即所选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一致, 要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要坚持思想性原则, 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发挥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要坚持精选原则, 即所选资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要坚持实效性原则, 即基于教情、学情, 要注意可操作性和省时、高效。
其次, 影像资料的应用要恰到好处。影像资料可在新课前展示, 达到导入、激趣的目的;可伴随新课讲解播放, 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可结束授课时播放, 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总结提升。究竟何时播放, 何时讲解, 是先播后讲、先讲后播, 还是边讲边播, 都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根据其作用和效果, 妥善安排。具体实践既要发挥影像视频的作用, 也要发挥其他媒体和常规教学手段的长处, 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 优化组合, 以求实效。
此外, 影像资料的归类也要恰到好处。教师不仅要开发历史影像资料这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更要学会归类整理。分类整理可以先按照教学要求和授课顺序进行编排, 然后将原始资料和剪辑选用资料分开保存, 再将针对性强的精选资料与众多的备选资料区分开来, 每一个层次的资料还要将选取和使用的年度标注出来。长此以往, 我们不仅可以积累一套完整的历史影像资料, 而且能力求精益求精。
影像资料 篇8
一、运用影像资料进行课堂导入
阅读教学的导入方式有很多, 包括谈话导入、实物导入等。我最青睐的则是运用影像资料进行导入。每次运用影像资料进行导入时, 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比往常高涨很多, 这一点让我非常欣慰, 也增强了我运用影像资料进行课堂导入的信心。
在执教《紫藤萝瀑布》时, 在备课阶段我在互联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紫藤萝的视频和图片, 然后进行加工、剪辑, 最终形成了一个长达三分钟的短片。正式上课的时候, 刚开始我并没有多说, 而是直接播放了这个短片。看到视频中那美丽的紫藤萝, 学生很快沉浸其中, 感叹紫藤萝的美丽。看完短片之后, 我发现教室里非常安静, 可能学生还没有从刚才美丽的画面中醒过来。但是我不得不打断学生的思维, 说道:“同学们觉得刚才这种花美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美丽!”我接着问:“那么, 你们知道这是一种什么花吗?”这时教室里哑然一片, 出现这种情况并未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微笑着说道:“这种花叫紫藤萝, 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花种。每到开花的季节一个个的小花朵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就像瀑布一样。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紫藤萝瀑布》, 看看在作者的眼中紫藤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有了这样的开篇, 接下来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 这也是运用影像资料进行课堂导入的预期效果。
二、运用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
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身临其境, 学生才可能有效地理解课文。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我在阅读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他们在情境中去感受课文内容。在诸多的情境创设方式中, 我发现运用影像资料所取得的效果最好。
在执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我在课堂中孜孜不倦地讲述课文内容。虽然如此卖力, 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恹恹欲睡, 心中不免涌起一种伤心难过的感觉。反思自己的教学, 可能语言运用得并不精彩, 所以才会造成学生对课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但是我心中也在暗喜:幸亏我早做了一手准备。于是停下课文的讲述, 播放了一部动画片———《皇帝的新装》。当学生看到课文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后, 立刻来了兴致, 他们的头高高昂起, 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完之后, 我发现班里再也没有睡觉的学生了。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给学生打上一剂“兴奋剂”, 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课文学习兴趣。由于受到影像资料的刺激, 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好, 课堂发言也积极了很多。
事实上, 课文中的文字虽然可以描绘一定的内容, 但不够立体真实。而影像资料的出现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我一直要追求的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而影像资料可以帮我达到这一目标。
三、运用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非常精彩, 阅读的时候不乏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得非常生动, 学生也能读懂, 却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字描写。对于这个问题, 解决的方式有很多, 其中运用影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
在执教《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时, 有很多学生向我提问, 诸如文章中有这样的描写:“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那么, 苏州园林究竟是怎样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呢?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一时间也无从答起, 只能告诉学生我们下一节课再说这个问题。下课之后我思索很久, 是啊, 课文中虽然有很多文字描述, 但是对于这些描述性的内容学生却不能有效理解。于是我上网搜集了很多关于苏州园林的影像资料, 并选择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风景对其进行标注。再次上课的时候, 我每讲到一个描写风景的句子都会配上相应的影像资料, 方便学生有效理解课文。
影像资料 篇9
(基金会办[2015]第002号)
2016年1月9日, 将迎来茅以升先生120周年诞辰, 为了更完善、更深入的弘扬和传承茅以升先生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崇高精神, 留驻和珍藏历史中的记忆、影像,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特向相关单位、个人和社会各界征集茅老生前文稿、物件及影像资料等。
一、征集要求:
1、提供茅老的文稿、物件及影像资料需详实、可靠。
2、将提供的老照片原件或翻拍电子版配以简短文字说明, 并注明照片的标题、拍摄时间、照片记载的事件、地点、人物的姓名以及与照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 原照片黑白、彩色、尺寸不限;茅老生前文稿、物件也请附简要说明, 字数100字以内。
3、影像资料尽可能清晰, 翻拍 (扫描) 文件为jpg格式, 像素不低于500K, 单个文件大小不超过2M。
4、为原汁原味、深入挖掘和记录与茅老相关的历史故事, 征得本人同意后, 基金会拟安排来访。
5、诚挚地邀请提供者或收藏者出席“茅以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 并颁发荣誉证书。
6、请提供详细联系方式。
7、任何第三方使用征集的茅老文稿、物件、影像资料等, 均需征得基金会及提供者或收藏者同意。
二、征集时间:2015年3月1日—7月31日
三、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朝阳区育慧里4号北京科技活动中心2层2010室
邮箱:mysf@vip.163.com
传真: (010) 62379308-14
联系人:茅玉麟:13601127660 (010) 62379308-15
影像资料 篇10
一、利用影像资料弥补教材不足
对文本的阅读与解读, 是所有学科共有的教学环节。初中历史的六本教材浓缩了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 可谓包罗万象。面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储备, 历史教学中阅读和解读文本的任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仅凭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很难满足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因此, 历史影像资料成为教材资源的有益补充。
例如在教学《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本文所有课例均为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 一课时, 教材在小字部分说“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 封建专制王权大大加强”, 同时又说“英国早在中世纪就有对王权进行限制的传统。13世纪初, 英国贵族曾迫使国王签署了《大宪章》……”读到这个地方时学生是一头雾水, 十分不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将大型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做了一个剪辑, 并选择了四分钟左右的视频。这个视频中有历史讲解、历史画面、还原的历史场面和现实的历史遗迹。这对调动学生多感官投入学习当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个视频阐述了东西方封建制度的异同。在中国封建意味着集权、专制, 而在欧洲封建意味着分权, 学生对英国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就理解了。讲清了《大宪章》制定的经过, 对学生理解其内容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学生也知道了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英国就已经存在国王与国会的斗争了。看完了视频, 所有的知识和疑问就不再那么突兀和茫然了。再如《为民族独立而战》中对独立战争的背景介绍也是微言大义;《避免革命的改革》对俄国国家的形成只字未提, 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 对要学的内容就会是生硬的、一知半解的。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来弥补教材资源的不足。
二、针对教学实际选择影像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影像资料也越来越多, 如何选择也是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选择影像资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真实性原则
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 而大多数历史影像资料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因此, 选择时必须力求真实, 谨慎从事。对于近代及之前的历史我们没有原始的影像资料, 所以, 应该首选权威部门和学者拍摄的历史纪录片。对于大量的历史影视剧我们选用时要慎之又慎, 务必查阅相关资料, 做到精选、优选。对于现当代史, 我们首先应该选择的是原始资料, 如历史照片、新闻图片、原始录音录像;其次考虑选择历史文献纪录片、政论片以及新闻资料, 因为这些资料里面掺杂了个人的主观意见和意识形态的立场。
2. 针对性原则
所选资料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三维目标、教学实际。所谓针对教学内容, 就是指所选资料必须是对教学内容有益的、必要的补充;针对三维目标, 就是指所选资料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并有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 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针对教学实际, 就是在教情、学情的基础上与教学程序能够融为一体。
3. 可行性原则
尽管有人认为反面教材也可以作为教育资源, 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 其甄别判断的能力还很弱, 因此, 掺杂了暴力、恐怖、血腥等场景的资料都必须剔除。思想资料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就是必须便于应用, 对于耗时长的影像资料要进行剪辑重组, 切忌拖沓冗长, 浪费时间。同时, 还要注意教学的实效性。
三、根据课堂实际把握播放契机
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 历史学科的上课时间安排大多不尽合理, 主要是上午第四节课和下午的一、二两节课。这些时段多数学生处于疲劳期, 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 历史课堂中使用影像资料进行多感官刺激学生,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果。不过, 影像资料的使用不仅要有度还要把握契机。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探险者的梦想》和《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时, 笔者先播放了《哥伦布传》的插曲视频《Sailing》和视频配乐诗《船长》, 这么做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起到热身的作用。每堂课有45分钟, 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最多也就20分钟左右。因此, 大多数情况下笔者会在课上到一半时, 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段视频, 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又调节了课堂气氛, 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以教学《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为例, 当学习完“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挟天皇以倒幕”两个标题后, 笔者播放了从《大国崛起》中剪辑的一段时长5分钟的视频。这个视频内容包括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倒幕运动和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不仅巩固了前面学的内容, 而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明治维新的内容, 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还训练了学生捕抓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这样处理对学习“迈入近代社会的维新”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在下课之前使用影像资料的课例, 比如教学《“冷战”与“热战”》一课时, 我就是用一段关于“冷战”形成到终结的视频作为课堂小结的。
四、了解学生需要, 提升学生素养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 我们应该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七年级学生稚气未脱, 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动画情未了”。因此, 在保证历史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 我们可以满足学生观看相关动画片的需求。例如在教学“人文始祖”和“商鞅变法”时, 我选用了相应的动画片, 这样既讲清了基本的史实, 也点燃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教学思想文化史时, 我们可以选用唯美的影像资料陶冶学生情操。教学《邪恶的轴心》时, 我将《格尔尼卡》的三维分解视频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而讲“死亡工厂”时, 我放弃使用《黑太阳731》的视频, 而是使用了几个截屏的画面, 因为其中的血腥场景不适宜青少年学生观看。
五、坚持长期实践, 促进教师成长
影像资料 篇11
影像资料的范围很广, 包括了录像资料、影视片段、报纸截图、老照片等等。近年来, 影像资料的数字化进程高速发展, 影像资料的搜集越发便捷, 这让编导在创作中拥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影像资料也更多地参与到了人物专题片的叙事中来。影像资料的加入, 使得片子跳出了“现在进行时”的限制, 拥有了时间的跨度, 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但同时, 影像资料由于受到拍摄技术、设备、时代等因素的限制, 在画面的艺术性和内容表达上多少会有所欠缺, 使用的不好很容易让资料与片子形成断裂感。笔者以安徽国际频道的《感知安徽》栏目为例, 谈谈影像资料在人物专题片中的多种应用。
一、影像资料是拍摄素材的补充
人物专题片的拍摄, 通常情况下是在一段集中的时间内, 针对人物进行的线性的拍摄。这样集中的拍摄造成了素材在故事背景叙事上的先天不足, 可能会出现观众对记录的人物或者事件理解不透彻、认识不够深入的情况。这时编导就可以适当地运用影像资料对时代背景、地理背景进行补充, 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带入观众, 也能够使得专题片本身更加饱满丰富。
笔者拍摄的《感知安徽》有一期节目叫《黄山茶香》, 节目讲的是德国姑娘安娜来到安徽黄山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故事。节目组安排安娜跟随着当地人, 一步一步学习黄山毛峰茶叶的制作。摄像机镜头一直跟随在安娜的身边进行第三人称式的记录, 力求使片子形成一种体验式的叙事风格。问题也随之而来, 成品茶叶是农作物加工后的产物, 从种植茶树开始, 一直到茶叶制成, 这是个完整的过程, 节目所记录下来的只是采摘制作这部分工序。但是,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仅仅拍摄制作过程, 难以体现茶文化深厚的底蕴。因此, 剪辑的时候, 编导在安娜学习制茶的过程中, 穿插着使用了黄山纪录片中关于茶叶的片段以及徽州老茶叶铺的黑白照片等影像资料, 适时补充了黄山茶叶的历史和制作的全部流程等, 在展示安娜体验生活的同时还介绍了黄山茶叶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甘甜等多重特点, 丰富了专题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二、影像资料扩大了故事的时间跨度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变化的, 我们的过去造就了我们的现在, 也影响着我们的将来。人物专题片只有留心去刻画这种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才能会使观众感到内容上的连贯和饱满。片子中如能恰当地使用影像资料讲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 便可使所讲故事在时间线上自然地延伸, 也能够让情节更加真实、合理, 同时为之后的情节发展做好铺垫, 揭示人物的命运。
《大爱无疆赵诚惠》这期节目的受访者赵诚惠女士是一位来华教书二十载的韩语教授, 同时她也是第一位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的韩国人。多年来, 她投身教育与公益事业, 致力于推进中韩间文化交流, 在安徽有着很高的声誉。对于这样一位人物, 编导十分希望能够展现出当年完全不懂中文的她是怎样下定决心来到中国定居的。编导在采访中了解到, 赵女士一家起初是因为她的大儿子热爱中国文化才决定住到中国, 但完全陌生的环境让初到中国的一家人感到难以适应。在相互扶持下, 赵女士一家才慢慢克服了困难, 一住就是二十年。在搜集了赵诚惠大量的照片与视频资料后, 我们选出了三组视频资料穿插在采访中使用: (1) 大儿子在合肥的家中翻看《三国志》, 摄于1999年; (2) 赵女士夫妇站在学校栏杆外看小儿子上体育课, 摄于2002年; (3) 赵女士夫妇推着自行车在菜市买菜, 摄于2002年。这三组视频暗示了赵女士一家从决定来到中国, 到慢慢适应环境的过程。这种将影像资料与受访者的采访相结合的方法, 实现了历史在现实中的投影, 让受访者的讲述更加真实, 也让片子拥有了时间上的纵深。
三、影像资料用作情节的插入点
人物专题片通常会使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 由多个段落情节相互连接组成, 段落与段落之间并没有很强的因果联系。在这种情况下, 段落情节的插入需要做到巧妙、合理。影像资料由于它在画面风格上独立于自采素材, 不论是历史资料还是影视片段都具有很强的引导和暗示的效果, 因此是很好的过渡元素, 合理地使用一方面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另一方面起到了划分叙事段落, 缓冲各段情节的作用, 具有抛砖引玉的效果。
例如《从台北到蚌埠》这期节目, 讲述了一位台湾人是如何从最开始不了解大陆, 到渐渐爱上这片土地的故事。编导借助台湾电视节目《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片段作为开场:伴着中国风的音乐, 一首苏轼的诗缓缓浮现, 背景是波光粼粼的湖水。接着, 画面叠画到了主人公黄信瑜正站在岸边眺望远方, 正片就此开始。《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台湾第一个介绍大陆风土人情的电视节目, 一经播出就在全岛引起轰动。祖国大陆的大好河山和风土民情通过主持人凌峰的讲述, 深深地感染了一大批台湾观众, 黄信瑜就是其中之一。《从台北到蚌埠》这期节目一开场就利用影像资料向观众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 引出了接下来的情节。
四、利用影像资料形成对比
影像资料可以是对过去时空中的事件、环境、状态的一种真实的记录, 这种对历史真实的记录恰恰能够与现在进行时的素材画面形成对比。同样对比不仅限于过去和现在, 也可以是一年内的不同季节、一天中的不同时间, 或者是一个人物在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合理的利用这种对比, 利用画面内容的反差制造矛盾冲突, 能够加强画面的冲击力, 提高故事的戏剧性。
《査济村的洋隐士》这期节目的主人公柯威明是一位隐居于査济村的荷兰人。片子从柯威明隐居生活的各种细节入手, 力求还原出一个真实质朴的“洋隐士”形象。编导在采访中了解到, 镜头前夫妻二人所住的屋子, 在几年前还是一栋近乎荒废的老宅, 通过二人的改造, 才有了今天的样子。恰巧, 采访对象的手机里还保存了当年他们第一次来到这间老宅时的视频。残破的屋顶, 泛黄的墙面, 杂草丛生的院子, 这些都与屋子现在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节目讲述到夫妻二人准备定居村中, 开始着手改造老宅时, 编导将屋子过去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剪辑到一起, 通过画面上最直观的对比, 让观众感受到柯威明夫妻二人对山水田园间隐居生活的热情与向往。
现如今,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摄影器材越来越大众化, 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影像的记录者。越来越丰富的影像资料, 对于电视行业来说, 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合理的利用影像资料, 不仅可以为专题片的叙事提供服务, 也是增强专题片饱满度和观赏性的一剂良药。因此, 学会如何运用好影像资料, 避免生搬硬套和生硬堆砌的同时发挥其长处, 值得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影像资料的搜集与保存变得更加便利。影像资料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人物专题片的叙事中来。笔者以自己所拍摄的《感知安徽》栏目为例, 对影像资料在人物专题片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供广大电视工作者参考。
【影像资料】推荐阅读:
医院影像资料09-08
医学影像资料10-04
影像资料档案管理10-18
工程影像资料管理制度06-02
浅谈工程影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07-26
影像的和的影像艺术论文06-20
影像传播07-20
运动影像10-21
影像存储05-14
传统影像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