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影像学检查

2024-07-08

X线影像学检查(通用12篇)

X线影像学检查 篇1

第一部分共享阅读条件及要求

一、检查范围及防护要求

(一) 检查范围

1. 头颅、胸部、上肢、下肢、脊柱、骨盆、泌尿系统、消化系统X线摄影图像。

2. 消化系统、泌尿系统X线造影图像。

(二) 防护要求

本指南各项X线检查, 凡未注明需要特殊防护的检查项目, 均须对受检者进行标准屏蔽防护。

二、共享软阅读要求

(一) 存储格式

X线检查数字图像应符合Dicom3.0 存储格式的数字图像信息。

(二) 图像信息

X线检查数字图像应显示受检者基本信息、摄影参数、体位、成像时间、辐射剂量参数等。

三、观察条件要求

(一) X线检查数字图像共享软阅读环境要求

1. 图像阅读工作站

(1) 具备Dicom3.0格式的数字图像阅读及后处理功能。

(2) 具备数字图像与显示器1:1匹配显示功能。

(3) 显卡灰阶输出大于10 bit。

(4) 具备CD-R阅读驱动器。

2. 诊断室照度小于100 lux, 显示器表面无直射光。

(二) X线检查硬拷贝图像共享观察条件要求

1.本指南所称医学影像X线检查图像, 是指合格及以上质量的医学影像X线检查图像。

2. X线摄影图像及造影图像应有受检者基本信息、检查时间、体位。

3.X线摄影图像硬拷贝尺寸应接近真实大小。

4.观片灯箱的亮度大于或等于2000 cd/m2。

5. 观片灯光源颜色为白色 (含色温大于6500 k以上的光源) , 并且具有良好的均匀性。

6. 诊断室照度小于100 lux, 观片灯箱表面无直射光。

第二部分常规X线摄影图像资料共享要求

一、头颅X线摄影图像资料共享要求

(一) 头颅后前正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1) 显示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的后前位像;清晰可见蝶骨大翼和小翼、额骨、眶上裂、额窦和筛窦、眶下裂和鸡冠;完整显示人字缝, 可见冠状缝与人字缝大致重叠, 颅盖骨外板可连续追踪观察;可见板障结构。

(2) 矢状缝与鼻中隔位于该图像中心部位;眼眶、上颌窦左右对称显示;岩骨上缘位于眼眶内正中, 或内听道显示于眼眶正中, 两侧无名线距颅板等距。

(3) 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1)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俯卧位, 两肘屈曲, 两手放于头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垂直, 听眦线与影像接收器垂直。

(2) X线中心线经枕外粗隆, 通过眉间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二) 头颅侧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1) 显示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的侧位影像;清晰可见颅骨穹隆内、外板、蝶骨壁、颞骨岩部、颅前窝底、蝶骨小翼、颅骨小梁结构及血管沟。

(2) 听眶线与该图像水平轴平行;蝶鞍位于该图像中心略偏前显示, 各缘呈单线半月状, 无双边影;前颅窝底重叠为单线。

(3) 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1)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立位或俯卧位, 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 瞳间线与影像接收器垂直。

(2) X线中心线经听眦线中、后1/3 交汇点向上2 cm处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三) 汤氏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1) 图像包括全部枕骨、岩骨及下颌骨升支;清晰可见人字缝与冠状缝大致重叠, 可追踪全长;清晰可见骨质结构。

(2) 双侧岩骨对称显示;枕骨大孔清晰投影于双侧岩尖部上方;清晰可见鞍背投影于枕骨大孔内1/2 处, 双侧内听道投影于岩骨正中。

(3) 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1)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仰卧位, 头颅正中矢状面、听眦线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 X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 , 经眉间上方10 cm处射入影像接收器。

(四) 眼眶正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1) 清晰可见眶缘、眶上裂、鼻中隔、额窦和前组筛窦;骨质结构清晰。

(2) 鸡冠与鼻中隔连线位于该图像中心部位, 两眼眶对称显示;两侧眼眶外缘至颅外板等距;岩骨上缘投影于上颌窦内上1/3 处。

(3) 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摄影技术要求

(1)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俯卧位, 头颅正中矢状面、听眦线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 X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 经头顶通过鼻根射入影像接收器。

(五) 眼眶侧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1) 清晰可见面骨、蝶鞍和前颅窝底。

(2) 眼眶位于该图像中心略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半月状, 无双边影;前颅窝底、眶顶重叠为单线。

(3) 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1)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俯卧位, 受检侧贴近影像接收器。头颅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 瞳间线与影像接收器垂直。

(2) X线中心线经对侧眼外眦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六) 鼻窦正位 (Waters法) 摄影

1. 影像要求

(1) 对称显示双侧眼眶、上颌窦。清晰可见眶下缘、上颌骨、鼻中隔、颧骨、额窦、筛窦。

(2) 鸡冠与鼻中隔连线位于该图像中心部位;颞骨岩嵴投影于上颌窦下缘。

(3) 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1) 摄影距离为100~120 cm。受检者取俯卧位或坐位, 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垂直。颏部紧靠影像接收器, 头部后仰, 鼻尖距离影像接收器0.5~1.5 cm, 听眦线与影像接收器约成37°。

(2) X线中心线经鼻尖与上唇间连线中点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七) 鼻骨侧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1) 显示鼻骨及软组织、鼻前棘和鼻额缝;清晰可见鼻骨。

(2) 鼻骨位于该图像中心;骨边缘清晰, 无双边影。

(3) 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1) 摄影距离为100~120 cm。受检者取俯卧位或立位, 头颅呈侧位;头颅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 瞳间线与影像接收器垂直。

(2) X线中心线经鼻根下方2 cm处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未完待续)

X线影像学检查 篇2

【摘要】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应用于疾病的检查以来,X线诊断就成为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诊断手段,在整个医学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此,本文主要讨论了X线诊断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论述其在影像学的进展,进一步为X线的治疗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X线诊断治疗;影像学技术;伦琴射线;

1 引言

X射线自问世之后后仅仅几个月,就被应用于医学影像,可以说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通过利用X线穿透作用、差别吸收、感光作用以及荧光作用这些特性来研究人体结构、生理、病理形态和其功能变化的过程,再具体结合临床表现、化验结果从而完成疾病诊断的一门临床医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X射线发展愈加迅猛,除了传统的用X线来进行诊断工作以外,还接着出现了电算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与介入性放射学等新技术加入x线诊断的行例,解决了普通X线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后者除诊断性造影外还可以直至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是放射学的新兴分支,目前我国正在逐步进行普及推广,基于此,本文介绍了X线诊断及其在影像学方面的进展。

2 X线基本情况概述

X线是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作阴极射线实验时所发现的.因当时对其性能不了解.因此命名为X线。X线本质是沿直线前进的电磁波,是高能高速运动中的电子突然受阻.撞击到阳极钨靶上.使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由高能轨道跃迁到低能轨道上.放出能量和X线 产生X线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X线管、高压发生器和控制器。X线管是热阴极真空管,内装灯丝及阳极靶.热灯丝点燃后可以产生大量自由电子.阳极靶由原子序数高的金属钨制成.在灯丝与阳极靶之间加上高电压差之后.则阴极灯丝周围的电子.将高速奔向阳极撞击钨靶而产生X线与热能 为避免阳极熔化增大X线管的容量.现代的X线管均为旋转阳极.使撞击点分散。旋转阳极速度愈高.x线管球的容量就愈大。

高压发生器由普通220伏电压(初级)经高压变压器升压至100千伏(kv)即10万伏或150万伏(kv)

(次级)以产生高质量的X线。高压变压器内盛有绝缘油和变压器.是产生X线时不能缺少的部件 控制器是控制x线的质(破穿透力)和X线量的控制中枢调整X线管的电压和管电流及曝光时间就能调控X线的穿透力和X线量.以适应不同部位、不同方法及各种检查诊断的需要

由于X线具有一定的特性可以在医疗方面进行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穿透性 X线是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性能.其穿透能力与x线波长有关,波长愈短(管电压愈高)穿透能力愈强。当X线穿透人体各部位时,部分将受阻不能透过.可视为被吸收

3 X线在影像学方面的进展

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X线诊断学也迅速发展.从1972年英国物理学家发表了电算体层像以后.X线诊断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进步.CT不是x线摄影.它是利用x线对人体横断面进行扫描.用探测器收集层面上的每一点的X线吸收系数,经电算机处理后重建的图像。传统的x线照片.肉眼只能分辨16个灰阶.而CT由于探测器灵敏度高.可以把水作为0.比水密度高的组织器官分为1000 3000个密度差.比水密度)低的可以分为一1000个密度差称CT值.因此极大地扩大了X线的检查范围.使传统的X线难以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不用造影或特殊检查.就能清晰准确地明确诊断 例如中风患者可能是脑出血所引起的.也可能是脑梗塞所致.两种病情治疗方法和原则完全相反.用CT检查后.能立即明确诊断.使患者得以及时正确治疗。由于CT完全是横断面成像.使多个器官和病变的空间位置.得以准确显示,在诊断头颈部、纵隔、肺、腹腔内各器官病变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我们国家的大中等城市中已经比较普及.正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当中,发挥着愈来

愈重要的作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8O年代以后推出的使用计算机的血管造影设备。它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存贮功能.由数字化的血管造影图像中.减去数字化的背景图像,只余下血管影像的一种先进造影方法 这种设备要使用高分辨率的造影像增强装置和大容量的电算机.是血管造影和开展介入性放射学的理想设备

X线影像学检查 篇3

【关键词】 X线:放射科,数字化影像技术

放射影像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影像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为放射科普通X线摄影开辟了新纪元。X线摄影技术数字化是传统X线摄影的重大突破,放射影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解决了临床诊断,提高了X线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更高的要求,如CR,DR,CT,MR,介入等技术系统,信息发展,X线技术人员随着数字化的到来,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型医院, CR, DR, CT,MR介入等技术已经普及,所以迫切需要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更新的技术,并提高工作量和摄影拍片质量,使X线照片质量稳步提高。

数字化影像包括: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CR)、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数字化胃肠机,为90年代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它以数字化的方式采集、储存、传输和处理图像。本文就我院2010年5月至11月间的数字化影像及医学影像存储的应用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6 937例次门诊及住院经数字化检查CR7 508例次;DR 8 158例次;数字化胃肠机摄片1 271例次。

1.2 影像质量的评判 按投照部位的显示情况,满足诊断要求程度和有无人工伪影等综合判断,分为优(影像清晰,位置合适,无人工伪影,完全满足诊断要求),良(影像欠清晰,位置欠佳,可见人工伪影,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差(影像不清晰,位置不合适,有人工伪影,勉强或不能诊断)三类。

2 结果

16 937例次数字化摄影中,CR检查7 508例次;DR检查8 158例次;数字X线胃肠机摄片1 271例次。影像质量为优16 891例次,占99·72%,其中8 158例次DR片全部为优等片,良46例次,占0·27%。均为CR照片中有人为的伪影;其中33例次如同穿着毛线衣样,13例次影像如同磨玻璃一样。差9例次,占0·05%。7例为在数字X线胃肠机作静脉肾盂造影的造影平片,肠道准备不充分,肠内容物多,影响照片质量,2例为床边(CR)照片部位无包全,要重照。

3 讨论

3.1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的应用

3.1.1 传统的X线照片受多种因素影响,废片率远远超过了2%的允许范围。我科近两年统计,优等片平均只有40%~45%。因为,DR与CR及数字X线胃肠机的共同点都是将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影像信息,对X线的反应在全部范围内都是线性的。因此,所得影像对比与曝光水平无关,易于处理成最佳对比、亮度和影像细节。自实行全数字化影像以来,大大地解决了放射科照片质量差的老大难问题,优等片达到了99·72%以上。

3.1.2 鉴于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所具备的许多优点,数字化X线机必然取代非数字化X线机,近几年来,国家有部分院校开设影像技术大专班,教育层有了较大提高,但与X线成像技术数字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想适应这一变化,增强自身努力,提高教育层次也是必由之路,要普及影像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随着基础X线技术的发展, CR成像系统进入医院,在CR系统中可直接将影像检查数据,病人资料及暗盒上的编号结合在一起,每当一幅影像在处理时,放射技术人员可继续进行下一幅影像的拍摄,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使得工作更加有效,这样减少了病人在检查中等候时间,而且可选配一个或多个远端操作面板,系统标准配置在线存储多幅影像功能,可十分方便地将影像信息传送至网络中任何需要的终端,可选择在CR系统中监视影像或直接传送数据至激光打印机,诊断后处理工作站或存档数据库。

3.1.3 X线数字化摄影采用了强大的现代化计算机后处理功能,摄影一次成功率大大提高,避免了重复摄影,X线数字化摄影实现了数据库管理,患者的影像信息被存储,可随时查询和影像比较,同时患者可自带照片和诊断报告,X线数字化摄影技术为医院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奠定了基础。X线数字化摄影技术系统较于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有以下优点:具有多种后处理功能,如测量(大小、面积、密度)局部、对比度转换,具有高灵敏度,空间频率处理。协调处理、时间减影、能量减影、体层伪影抑制,动态范围控制等。

3.2 PALS系统的临床应用

3.2.1 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数字化医学影像是PALS应用的基础。PAL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将所有患者的信息数字化处理,便于对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所作的检查作前后纵向对照、或对同一患者用不同检查设备(包括CT ,B超、胃镜等)所取得的图像作横向比较[’],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诊断治疗效益 .满足了诊断报告的快速存储、检索及日常工作量和综合信息的统计工作。

3.2.2 无胶片化管理放射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是普通胶片的储存和管理。利用PALS可以加强对这些影像资料的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功能,可远程会诊,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东生. 中国现代医用X线设备产业发展回顾[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 (01) .

[2] 季志民,殷衡基. 探讨X线数字化影像系统在体检中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9, (04) .

[3] 方华. 更快使用数字化放射图像和加速诊断进程乃当务之急[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09, (01) .

X线影像学检查 篇4

五、脊柱骨盆X线摄影图像资料共享要求

(一) 颈椎摄影

1.颈椎正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① 显示包括颅底、第一胸椎和颈部两侧软组织的颈椎正位像;清晰可见棘突、横突、骨皮质和骨小梁;可见椎间隙与钩椎关节、气管及邻近软组织边界。

② 第三至第五颈椎位于该图像中心部位;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下颌骨下缘与枕骨下缘重叠。

③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①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前后立位、仰头, 摄影范围为外耳孔上1 cm至第一胸椎。

② X线中心线向头侧倾斜5°~8°, 经甲状软骨射入影像接收器。

2.颈椎侧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①显示包括颅底、第一胸椎和颈部前后软组织的颈椎侧位影像;清晰可见棘突、椎体、椎间隙、骨质结构及颈部前后软组织。

②第三至第五颈椎位于该图像中心部位;一侧椎间关节呈切线位显示;椎间隙无双边影, 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③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①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侧立位, 上肢放于身体两侧尽量下垂, 头略后仰, 摄影范围为外耳孔上1 cm至第一胸椎。

② X线中心线经第四颈椎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3.颈椎后前斜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① 显示棘突、椎体、椎间孔, 清晰可见骨质结构;可见颈部前后软组织边界。

② 第三至第五颈椎位于该图像中心部位;椎体显示为斜位影像、椎间孔边缘清晰锐利。对侧椎弓根位于椎体前1/3 ;下颌骨与椎体无重叠。

③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①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后前立位, 人体冠状面与影像接收器成45°, 头颅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 下颌前伸。摄影范围为外耳孔上1 cm至第一胸椎。

② X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5°~8°, 经第四颈椎射入影像接收器。

(二) 胸椎摄影

1.胸椎正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①显示第一至十二胸椎的正位像;清晰可见椎间隙、骨质结构;对称显示胸锁关节、横突及双侧肋骨。

②第一至十二胸椎及第七颈椎或第一腰椎呈正位, 显示于该图像中心部位。

③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1.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仰卧位;身体正中矢状线与影像接收器中轴线重合。

2.X线中心线经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胸椎侧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① 显示第三至十二胸椎的侧位影像;清晰可见椎间隙、骨质结构。

② 第三至十二胸椎显示于该图像中心部位。

③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①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侧卧位, 双手抱头, 两髋和两膝屈曲, 脊柱长轴与影像接收器长轴平行, 摄影范围为第三胸椎至第一腰椎。

② X线中心线向头侧倾斜5°, 经第七胸椎射入影像接收器。

(三) 腰椎摄影

1.腰椎正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① 显示第十一胸椎体至第二骶椎骨及两侧腰大肌的正位像;清晰可见椎弓、椎间关节、棘突和横突、椎间隙、骨质结构;可见腰大肌。

② 椎体序列位于该图像中心部位, 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第三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 无双边影。

③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①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仰卧位, 身体正中矢状线与影像接收器中轴线重合。双膝关节屈曲, 腰部靠近影像接收器。摄影范围包括第十一胸椎至上部骶椎。

② X线中心线经第三腰椎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腰椎侧位摄影

(1) 影像要求

① 显示第十一胸椎体至第二骶椎骨及部分软组织;清晰可见椎体骨质结构;可见椎弓根、椎间孔和邻近软组织、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

② 椎体序列位于该图像中心部位, 腰椎体各缘无双边显示。

③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 摄影技术要求

①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侧卧位, 两臂上举, 双手抱头, 双膝关节屈曲, 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摄影范围包括第十一胸椎至上部骶椎。

② X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5°, 经第三腰椎射入影像接收器。

(四) 骨盆正位摄影

1.影像要求

(1) 显示骨盆诸骨及关节;清晰可见骨盆诸骨骨质结构。

(2) 对称显示双侧骨盆结构和髋关节。

(3) 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2.摄影技术要求

(1) 摄影距离100~120 cm。受检者取仰卧位;身体正中矢状线与影像接收器中轴线重合;双足内旋15°;摄影范围包括髂骨翼至耻骨联合及坐骨。

(2) X线中心线经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六、消化系统腹部平片X线摄影图像资料共享要求

腹部前后立位摄影

(一) 影像要求

1. 影像应最大限度地包含双侧横膈至耻骨联合的范围, 应包括部分肺野。根据X线检查申请单的病史, 设计腹平片的范围和对比度。

2. 双侧横膈边缘锐利清晰并与肺野形成良好对比, 并能分辨肾脏外形、腰大肌、腹壁脂肪线的层次及软组织轮廓, 脊柱位于该图像中心。图像内尽量不含有身体以外的异物。

3. 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二) 摄影技术要求

1. 摄影距离100~150 cm。受检者取前后立位, 两臂置于身体两侧, 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2.X线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3. 受检者平静呼吸, 屏气曝光。

七、泌尿系统常规X线摄影图像资料共享要求

泌尿系统平片摄影 (K.U.B平片)

(一) 影像要求

1. 显示从第十一胸椎下缘至耻骨联合;可见肾轮廓、腹脂线及双侧腰大肌。

2. 人体正中矢状面位于该图像中心部位;肠内容物清除良好, 对诊断无影响。

3. 密度和对比度良好, 无运动伪影及栅切割伪影。

(二) 摄影技术要求

1. 检查前一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缓泻剂, 以清除肠道内容物。

2. 摄影距离100~150 cm。受检者取仰卧位, 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垂直。

3.X线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射入, 垂直于影像接收器。

放射科X线检查操作规程 篇5

放射科X线检查一般有X线透视、摄片、特殊检查等。

我单位(院、所)因条件所限一般进行X线透视和X线摄片,现仅述X线透视和X线摄影操作规程。

一、X线透视操作规程

1、透视前必须妥善对控制台上的各种仪表,如电源、电压稳定在200v,透视电压、电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2、了解病情及目的,请病人脱去外衣,拿掉一切可造成伪影的金属、膏药等。

3、透视检查应循一定顺序,射野大小适当,将受检部位靠近荧光屏或影像增强系统,以免影像放大。

4、透视应注意脚开关的断续、每数秒间隔一次,一般间断时间应长于曝光时间,以防X线管过热而受损,并减少医生眼睛的疲劳和病人医生不必要的照射量。一般集体胸部介体透视,平均每人30—60秒钟,疑难病人一次不超过5分钟为宜。

二、X线摄影操作规程

放射工作者必须掌握所用X线机特征,使其充分发挥没计效能,摄出较满意的X线照片:为保证机器的安全及延长其使用寿命,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X线机,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1、X线机的使用原则:

①首先对X线机有基本认识,了解机器性能、规格、特点和各部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②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而熟练地操作,以保证机器的使用安全。③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可粗枝大叶。④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防止过载:禁止曝光时转支调节器。

2、操作技术:

①闭合外电源总开关。

②X线管交换开关调至需用台次位置。

③根据检查方式进行技术选择,如一般摄片应将滤线器、体层、点片等,调至所需位置。④接通机器电源,调节电源调节器,使电源电压指示针在标准位置上。

⑤条件选择,可根据摄片位置,病人情况调节行状值(kvp)毫安值(mA)和曝光时间(s)。

⑥以上各部完毕,患者调照体位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即可按下手闸进行曝光。⑦曝光完毕,切断电源,将电源调节到最低值。

X线影像学检查 篇6

【关键词】胸部;X线;平片;漏诊;因素;研究

【中图分类号】R816.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00-01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医疗机构胸部疾病检查诊断的准确率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胸部X线平片作为当前临床检查胸部疾病的首选方法,同时也是胸部组织总和投影的一种平面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范围。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提升,X线平片诊断胸部疾病的应用次数逐步降低,也使得胸部X线平片漏诊问题时常发生。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胸部X线平片的漏诊因素的研究,有助于降低临床漏诊的发生率,改善胸部X线平片诊断的质量与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20例胸部X线平片漏诊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2例,女性有8例,他们的年龄在50-83岁之间。这些患者在临床胸部疾病的诊断中均利用X线平片进行诊断与确诊,均符合本组所研究的目的。

1.2方法

20例胸部疾病患者在临床X线平片检查的过程中,在X线平片拍摄完成之后,由上级医生对图像进行检查与判断。

2、结果

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对胸部X线平片漏诊因素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2.1针对胸部X线平片出现漏诊的原因研究

通过将X线平片图像与上级医院胸部CT影像学图像进行对比性分析以及对患者的病史进行系统研究发现:20例胸部疾病患者中,只是单纯地照射正位胸片且缺少侧位胸片而被漏诊的患者有6例;部分肺野区中由于缺少对窗位的观察与调整窗宽而被漏诊的患者有8例;由于X线平片图像质量差、影响病变组织观察而被漏诊的患者有2例;由于临床治疗中填写申请单较为简单或者患者的病史填写不全面而导致X线平片的图像资料缺少重点标注与观察而被漏诊的患者有4例。

2.2针对胸部X线平片出现漏诊的病变部位的研究

通过将X线平片图像与胸部CT影像学图像进行对比性分析以及对患者的病史进行系统研究发现:20例胸部疾病患者中,右侧肺尖接近胸膜处被漏诊的患者有3例,左侧肺尖接近胸膜处而被漏诊的患者有4例;主支气管与器官病变而被漏诊的有4例;右侧或者左侧膈下区域而被漏诊的患者有4例;因为和心影有重合的部位,心影后方部位被漏诊的患者有3例;上纵隔旁被漏诊的患者有2例。

3、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胸部X线平片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再加上其检查流程操作简便,价格较低,射线的数量较少,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小,一直被广大患者所认可与结束。但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胸部X线平片的诊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影像学医生对患者的X线平片图像资料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仔细地综合性分析与归纳总结,这一过程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说患者临床资料不健全、X线平片图像不清晰、胸部疾病患者的疾病较严重需即刻治疗。因此,胸部X线平片漏诊现象时常发生,给患者的及时治疗带来很多的困难。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胸部X线平片漏诊因素的研究,有助于降低胸部X线平片漏诊的发生率,提升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效果与生存质量。

影像学的临床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影像学医生脱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对图像资料进行诊断,很难做出正确的临床疾病诊断。而临床医生在填写胸部X线平片检查申请单的时候,申请理由过于简单,影像学医生缺少相应的患者临床资料就没有途径对临床资料与胸部X线平片的图像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与对比性重点观察。再加上很多医疗机构的影像学医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在对胸部X线平片图像资料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缺少对部分肺野区中窗位的观察与调整窗宽,这是导致胸部X线平片漏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胸部疾病患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临床主治医生需要在填写胸部X线平片检查申请单的时候,详细地标注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病史、检查体征等,为影像学特征检查提供最直接的数据与文字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20例胸部X线平片漏诊患者中,单纯地照射正位胸片且缺少侧位胸片而被漏诊的患者有6例。这是因为很多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更多时候满足于胸部正位平片的检查,对于侧位平片检查的重要性与价值缺少足够的认识,再加上心脏器官与周围组织的遮掩,使得很多胸部病变组织在正位平片中被忽视而出现漏诊现象。

综上所述,胸部X线平片出现漏诊的常见病变组织与原因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需要影像学医生与临床主治医生要深刻认识到胸部X线平片对胸部疾病科学诊断的意义与重要性以及出现漏诊的原因,在临床实践中对时常被漏诊的病变组织仔细观察与研究,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胸部X线平片漏诊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晓华.急性胸背部外伤骨折X线漏诊原因与预防[J].中外医疗,2010(10):913-914

[2]董德柱,李素芹,李玉报.26例早期肺癌X線平片误漏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7(05):734-736

X线影像学检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院2005-2010年收治的儿童及青少年肺不张患者39例, 男22例, 女17例, 年龄0~19岁, 其中0~1岁1例, 1~5岁19例, 5~10岁9例, 10~18岁10例。

1.2 胸部X线检查

所有患者均经X线正、侧位摄影, 并经过透视下多体位观察, 部分患者经胸部CT证实, 表现为一侧肺、肺叶或肺段的不张。其中一侧肺不张11例, 双侧肺不张1例, 右上肺不张7例, 左上肺不张5例, 右下肺不张8例, 左下肺不张4例, 右中叶不张2例, 球形肺不张1例。

2 影像学表现

2.1 X线胸片正、侧位摄影

2.1.1 一侧肺不张。

儿童及青少年一侧肺不张较常见。该组11例中5例年龄较小为主支气管被异物、分泌物阻塞或主支气管被肿大淋巴结压迫, 3例 (其中2例为青少年) 为手术后分泌物阻塞。表现为肺野呈均匀一致的密度增高影, 纵隔向患侧移位, 患侧膈肌升高, 肋间隙变窄, 透视下纵隔摆动。3例 (青少年) 为外伤致一侧气胸引起的压迫性肺不张, 肺组织被压缩在肺门处, 表现为肺门处软组织影, 肺门软组织外无肺纹理, 纵隔向健侧移位, 患侧膈肌低平, 肋间隙增宽。

2.1.2 肺叶不张。

肺叶不张也较为常见。右上叶肺不张 (7例) :横裂以上扇形致密阴影, 横裂上移, 尖端指向肺门, 上肺容积缩小可致胸廓下陷, 肋间隙变窄, 气管向右侧移位。右肺中叶不张 (2例) :在正位表现为右下肺野内带及心右缘旁上界清楚下界模糊的片状致密影, 心右缘模糊。右侧位显示最为清楚, 为自肺门向前下方倾斜的带状或尖端指向肺门的三角形致密影。左上肺叶不张 (5例) :正位片上表现为所谓“新月状”的X线征。侧位上形成“垂帘征”, 下叶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下叶肺不张 (12例) :正位上呈底向隔面尖端指向肺门的三角形阴影, 肺门向下移位。左下肺不张:肺不张阴影可与心影重叠, 在斜位或过度曝光片上可以显示。侧位上表现为心后三角区密度增高, 边缘略凹。

2.1.3 肺透明膜病 (1例) 。

双肺有细小颗粒阴影, 两肺均不透明变白, 伴有黑色“支气管充气征”。

2.1.4 盘状肺不张 (1例) 。

是亚段性肺不张, 多见于一侧或两侧肺野底部, 膈顶上方, 长约2~6cm扁长条形、横行密影, 边缘较模糊, 在正、侧位上都可见到, 往往可达胸膜面, 但从不穿过叶间裂。

2.1.5

伴有肺部炎性病灶或结核病灶者23例。

2.2 胸部CT检查

肺叶不张:为楔形或三角形, 多为阻塞性因素引起。全肺不张: 多为楔形, 主要见于大量气胸及支气管断裂者。节段性肺不张:其形态多样, 表现为条带状、线形、楔形等, 多为迟发型, 且多合并肺挫伤、肺撕裂伤及血胸。发现阳性异物7例 (18%) 。

3 结论

肺不张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肺无气或肺内气量减少, 伴有肺组织萎陷、肺体积缩小。儿童及青少年肺不张比较常见。肺不张不是一种疾病名称, 而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故需寻找引起肺不张的病因。引起肺不张的原因很多, 如:肿瘤、炎症、异物、结核等。儿童及青少年肺不张患者的主要病因与成年人肺不张不同。在儿童中肺不张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炎症、异物及结核。符合儿童生理及心理特点, 与儿童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有关。同时婴幼儿的吞咽协调功能差, 如喂养不当容易发生支气管异物吸入。早产儿由于肺内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的肺透明膜病的病死率高, 应予以重视。青少年病例中外伤致气胸引起的压迫性肺不张占有一定比例 (8%) 。本组病例中1例患者因多发性神经根炎造成胸廓运动障碍造成的肺不张比较少见。X线胸片摄影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和确诊手段。对于X线胸片摄影不能确诊的病例进行胸部CT检查是必须的, 胸部CT检查可以明确肺叶及肺段不张, 对于异物引起的肺不张可显示阳性异物, 这有助于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宋雅丽, 何丽丽.儿童肺不张112例分析 (J) .医药世界, 2009, (10) :624-625.

[2]周艳梅, 郭光云, 王小菊, 等.儿童肺不张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J) .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1) :70-71.

[3]吕秀霞, 张宛夏, 柳英丽.小儿肺不张60例临床分析 (J) .河北医药, 2007, 29 (7) :718.

[4]刘亚军.105例儿童肺不张病因分析 (J) .四川医学, 2007, 28 (10) :1176-1177.

[5]崔祥宝, 王鸣岐, 萨藤三, 主编.实用肺脏病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6]郭毅, 杨华刚.14例胸部创伤后肺不张原因分析及诊治 (J) .创伤外科杂志, 2001, (S1) :45-46.

X线影像学检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恶性胸膜肿瘤均为在X线胸片上发现的胸壁肿块。一侧肺不透明或显示有胸水的病例, 并均经手术、病理和胸穿活检确认, 其中18例为恶性胸膜间皮瘤, 6例转移性肿瘤 (原发肿瘤为肝母细胸瘤, 胃腺癌) 。男性16例, 女性8例。年龄7~75岁。24例患者均摄有正侧位胸片, 16例做过CT检查。

1.2 方法:

使用的超声诊断设备为美国百胜AU3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5 MHz和5 MHz, 在胸片显示病灶处沿肋间隙做多切面探测, 并令患者做平静呼吸或深呼吸, 以观察不同呼吸的声像图改变, 每个患者均摄片1张。以资分析。

2 结果

2.1 胸片X线表现:

①单发孤立性间皮瘤12例, 6例在右上侧胸壁, 4例在左后胸壁, 2例在右中后胸壁。肿块呈椭圆形或圆锥形, 其基底宽, 与胸壁紧密相连, 边缘锐利, 密度均匀, 未见钙化[3,4]。肿块最大直径16 cm, 最小3 cm, 平均>5 cm, 4例局部伴有肋骨溶骨性破坏。②弥漫性胸膜间皮瘤8例, 4例一侧肺不透明, 纵隔无移位, 2例左侧胸腔大量积液, 2例右侧胸腔积液和两肺多发状结节。③转移性胸膜肿瘤4例, 胸片表现多种形态, 2例右侧大量胸腔积液征, 2例孤立性右上胸部肿块, 境界模糊, 伴右侧第3肋骨溶骨性破坏。

2.2 超声诊断图像:

24例肿瘤大小, 数目、形态、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均得到显示, 特别在胸水的病例, 由于胸水是良好的透声窗, 肿瘤显示尤为清晰。4例弥漫性胸膜间皮瘤, 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胸水, 扫查时发现瘤体在胸膜壁层或脏层呈多发, 大小不等的分叶状高回声肿块凸向胸腔积液中, 瘤体内部回声不均匀,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高回声光团反射。4例瘤体内有小范围无回声暗区。提示组织坏死、出血, 有6例远侧壁回声呈不同程度的衰减, 单发肿块中有6例远侧壁回声增强, 另外还观察到胸膜回声中断、破坏, 增厚以及胸壁浸润的声像图。据笔者观察, 胸膜间皮瘤与转移瘤在声像图上缺乏特异性[5,6]。

2.3 胸片与超声诊断符合率:

单发孤立性胸膜间皮瘤, X线片与超声诊断相同。多发性胸膜间皮瘤, 胸片误诊6例 (4例诊断为肺癌, 2例诊断为胸水) , 而超声诊断这6例均符合胸膜多发性间皮瘤。转移性胸膜肿瘤中, 胸片诊断2例符合, 4例误诊为大量胸水;而超声诊断4例诊断廊中瘤, 2例误诊为脓肿。总诊断符合率胸片为58% (8/24) , 超声诊断为92% (22/24) 。显而易见, 超声诊断符合率优于X线检查。

3 讨论

3.1 肺组织含有气体, 大部分超声束被组织气体界面反射回来, 故肺内结构难以显示。

笔者发现肺表面肿瘤距胸膜若有1 cm厚的含气肺组织, 实质肿块影即难清楚辨认, 因此, 至少需要有一部分病灶与胸壁相衔接, 肿块影才能显示清晰。因此, 观察胸部全貌和进行病灶定位, 胸片和胸部透视是最理想的首选方法。但在胸壁、胸膜或靠近胸膜的肺内病变, 使用超声检查, 常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7]。

3.2 单发孤立性胸膜肿块和胸膜包裹性积液的X线表现相似, 二者鉴别困难。

而超声检查则能作出肯定性的鉴别诊断, 其准确率与CT相似。胸片表现一侧肺不透明时, 超声检查可帮助寻找病因, 尤其对血性胸水的病例, 由于超声检查有胸水作良好的透声窗, 可做纵、横、斜等多切面探查, 而能较容易地判断胸水中有无种植肿块, 并可清楚显示, 肿块的大小、形态、数目和位置[8,9]。在这方面超声检查优于X线检查, 甚至优于CT检查。

3.3 肿瘤的远侧壁回声, 多数病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衰减, 少数病例则表现为回声增强。

为什么肿瘤的病理类型相同, 而远侧壁回声却截然不同呢?通过反复研究胸片中肿块的特点发现, 在声像图中表现肿块远侧壁回声增强者, 该肿块的内侧都表现为近似三角形的尖端凸向肺野, 可见和瘤体与肺野的接触面较少有关。推测远侧壁回声增强属于含气肺界面的反射。

3.4 根据胸壁深部肿瘤的边缘, 瘤体内部的回声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而对肿瘤的起源和病理类型则无能为力。

X线影像学检查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90例患者中男193例, 女97例;男︰女=1.99︰1, 年龄60~87岁, 平均68.3岁, 经临床诊断为肺结核者。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160例55.17%;痰中带血:45例15.52%;咯血:7例2.41%;气促、呼吸困难:27例9.31%;胸痛:9例3.1%;发热:11例3.8%;盗汗:10例3.45%;体质量明显减轻:6例2.1%;纳差:15例5.17%。

2 影像学观察结果

2.1 所有分析对象均行X线检查[2], 根据痰检结果和《中国结核病防治

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分类法将结核病分为3类, 其中确诊病例95例, 临床诊断病例195例, 无疑似病例。按照2001年国家结核病分类标准为:Ⅰ型5例1.72%;Ⅱ型21例7.24%;Ⅲ型253例87.24%;Ⅳ11例3.79%[1]。

2.2 病变部位

上中肺野为主者251例86.6%, 中下肺野为主者34例11.7%, 下肺野单发者5例1.7%。

2.3 病变范围

双肺发病61例21.03%, 单肺发病97例33.45%, 多肺野病灶77例26.55%, 单肺野病灶55例18.97%。

2.4 病灶性质

斑片或索条状纤维化病灶患者共计39例, 比例为13.45%, 干酪坏死病灶的患者共计117例, 比例为48.34%, 同时存在多形态混合病灶的患者共计13例, 比例为6.55%, 结节状增殖性病灶患者共计41例, 比例为14.14%, 有空洞改变的患者共计55例, 共计18.97%, 出现结核球的患者共计7例, 比例为2.41%, 有钙化灶的患者共计18例, 比例为6.27%。

2.5 并发症

并发动脉硬化69例, 占23.79%, 并发肺大泡57例, 占19.66%, 并发肺气肿143例, 占49.31%, 并发气胸21例, 占7.24%。

3 讨论

由于时代的原因, 老年人所处的时代正是流行结核病最厉害的年代, 绝大多数都曾经感染过结核菌, 随着时间的推移, 老年人自身免疫力慢慢的变弱, 这样就导致老年人再度感染肺结核概率的加大, 老年人患有结核病影像学和临床特点如下: (1) 大多数老年人患者都是双肺野发病。 (2) 老年肺结核女性少于男性。 (3) 病变形态不稳定, 呈多样化, 然而多种影像学往往同时存在, 所以个别学者就对传染性肺结核的患者胸部X线片进行比对分析进而研究, 最终发现了以下结论:复治的患者胸部X线片表现多以纤维硬化型居多, 初治患者胸部X线片表现多以渗出浸润型居多, 老年人患有结核病大多数是复发复治, 所以胸部X线片也就多种多样。 (4) 临床症状不明显, 相关资料显示约1/4老年人在患有肺结核时仅仅出现咳痰、咳嗽甚至有的没有任何表现, 而简单地咳咳痰在临床上容易被医务工作者混淆, 因为这样的症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也会出现, 所以可能会误诊。 (5) 易形成结核球。局部病灶由于反复的感染, 纤维容易包裹其外围从而形成结核球。 (6) 好发空洞, 由于干酪坏死灶比较容易液化, 所以可能会形成空洞, 经由支气管引流从而引起播散。 (7) 老年性结核并发症多, 如喉结核、真菌感染、糖尿病、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等。 (8) 中下肺野发病率多, 不同于青壮年结核的是, 在老年肺结核患者中, 好发部位不明显, 造成误诊, 漏诊偏多[2,3]。

老年肺结核的发生因素有内源性与外源性之分, 老年人有以下几种情况, 特别容易感染肺结核, 例如不同原因引发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患有矽肺、慢性乙醇中毒、以及糖尿病、营养不良、癌症等, 此外患有肺结核的老年患者一般都耐药或者难治, 患者住院耐药率经过调查高达9%, 约30%的患有肺结核的老年人需反复入院治疗, 到最后很有可能发展成“不治之症”, 因此控制老年肺结核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的临床主题。

综合所有的办法, X线检查是最方便易行的一种, 首选的就是X线这一检查方法。截止到目前我国正在加强对肺结核这类疾病的预防, 引入先进的手段对该病进行治疗, 老年肺结核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摘要:目的 对老年性肺结核X线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将结防门诊2005至2011年收治的1029例肺结核中的290例老年肺结核进行分析、观察其影像学改变。结果 老年肺结核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病变部位广, 性质复杂, 表现多样。结论 老年肺结核致病因素多, 易患难治, X线影像复杂, 须密切结合。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X线影像,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会结核病学分会.中国结核病分类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21 (12) :716-717.

[2]李乐佳, 彭立清.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胸片对比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4, 16 (12) :594-595.

X线影像学检查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性48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4∶l。年龄最大70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0.5岁。60例均摄有正侧位胸片及体层片,42例做了CT扫描,经手术证实38例,经CT及治疗观察证实22例,初片正确诊断32例,误诊28例。将肺癌误诊为炎性假瘤8例,结核瘤4例;将结核瘤诊为肺癌4例;将炎性假瘤误诊为肺癌4例,结核病8例。误诊时间1~6个月。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20例肺癌无任何症状体检发现10例,轻度咳嗽咳痰6例,胸痛8例,痰中带血4例。20例结核瘤无任何症状体检发现8例,咳嗽咳痰10例。20例结核瘤无任何症状体检发现8例,咳嗽咳痰10例,胸痛4例,痰中带血4例,结核素试验阳性16例。20例炎性假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其中咳嗽16例,多为间歇性轻咳。咯血8例,胸痛14例,低烧8例。

l.3 X线表现

20例肺癌均为周围型肺癌,位于右上叶前段8例,尖段2例,下叶外基底段2例,左上叶前段4例,尖段2例,舌叶2例,年龄均在45-70岁,X线特征:呈圆形12例,椭圆形6例,结节形2例,边缘光整6例,边缘部分光整部分毛粗8例,分叶16例,其分叶弧度大小不等,毛刺14例,脐凹症2例,密度一致12例,密度不一致呈结节状8例,有空洞4例,并发于Ⅲ型肺结核之后6例,经治疗观察3个月增大4例,不变2例,20例均及时手术切除;20例炎性假瘤,位于右上叶4例,右下叶4例,左上叶4例,左下叶8例,年龄45岁以下14例,45岁以上6例。X线特征20例中共有假瘤26个,多为圆形椭圆形,密度高而均匀18个,高低不均4个,透过瘤体隐约可见到肺纹理6个,由于假瘤可有不同程度的包膜形成,因此X线片上可见到边界清楚而锐利的团块影,本组中有14个边界清楚锐利,有6个略呈现分叶,是因为肿块生长不规则之故;当炎性渗出物较多,而增生的纤维组织尚未明显局限化时,X线片可能出现边界不清并有毛刺。本组6例边界不清并有长毛刺,经过2~4周抗感染治疗观察,缩小或消失12例,不变8例。20例结核瘤,位于右上叶后段10例,下叶背段2例,左上叶前段2例,尖后段4例,左舌叶2例,发病年龄40岁以上者8例,40岁以下者12例,X线特征均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光整14例,边缘部分光整部分毛粗并有毛刺6例,分叶6例,有钙化影4例,有小空洞8例,不变10例,手术切除1例。

2 结果

肺癌、炎性假瘤、结核瘤的X线征象有很多共同之外,尤以直径3 cm以下的孤立性球形病灶更缺乏特异性X线的表现,鉴别诊断十分困难[4,5],常易误诊,本组60例,初片误诊28例,误诊率高达46.6%。

3 讨论

肺癌呈孤立致密的球形块影,一般正侧位形态一致。由于肿块向四周呈为等速浸润生长,多为分叶,边缘多毛糙,有细短毛刺,有的可见到胸膜凹陷影,少部分肿块内有空洞及癌岛[6,7]。本组肺癌的X线具有不同程度的上述征象。2例误诊为结核瘤,因并发于Ⅲ型肺结核之后,体层片见有小的钙化灶,边缘有毛刺,因缺少经验又未仔细分析而误诊。

结核瘤一般密度较高,边缘清楚。可呈现浅分叶,其内可有点状及分层状钙化,周围有卫星灶,抗痨有效。但也有例外,本组1例,男性,40岁,右上前段见2.5cm×3cm圆形块状影。密度一致但不均匀,边缘部分清楚,无卫星灶,诊断为肺癌,本例的发病过程、年龄、边缘,形态特征均不具备结核病的特征,首先应考虑肺癌,而手术证实为结核病,笔者对本例回顾复习发现,球形内有2~3个针尖大小之点状钙化灶,其内上方隐约可见肺门方向有引流支气管影,证明本例仍存在结核瘤的蛛丝马迹,确需仔细观察,全面分析。

炎性假瘤常表现为密度中等,部分边缘清楚,部分模糊,有长行刺,无典型分叶,在块影内常可见到肺纹贯穿病灶,可出现邻近胸膜肥厚粘连及少量胸腔积液,周围有充气征[8,9],大多有呼吸道症状,抗感染治疗有效[2],本组球形肺炎大多具有上述改变[10,11,12]。2例脂质性肺炎,其大小均在2.5cm×3cm,密度近中心较高,边缘较淡,呈分叶,有粗短毛刺,块影上缘模糊下缘清楚,年龄均在50岁以上,很难与肺癌鉴别,因此,术前均误诊为肺癌。

总之,对上述三种疾病的X线的诊断必须做到,阅片仔细认真,诊断全面周到,对其特殊的X线征象要十分熟悉,否则,往往发生误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考虑疾病的诊断时,不能单凭X征象,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性分析。另外,任何诊断指征不得绝对可靠,除考虑一般规律外,也应估计可有例外,既要注意具有诊断意义的X线表现,也不忽视可供鉴别诊断的反指症。

摘要:目的 探讨肺内孤立性球形病灶的X线特点与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周围型肺癌,20例肺结核瘤,20例肺炎性假瘤的X线特征进行比较,其中38例经手术证实,22例经CT及临床治疗观察证实。结果 初片误诊28例,将肺癌误诊为炎性假瘤8例、结核瘤4例;结核瘤误诊为肺癌4例;炎性假瘤误诊为肺癌4例、结核瘤8例,误诊率达46.67%。结论 对三种肺内孤立性球形病灶的X线作出诊断必须做到:阅片认真、考虑周全,并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浅谈医用X线检查的放射防护 篇11

关键词:X线;防护

【中图分类号】R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75-01

1?X线防护目的

作为辅助检查的X线检查,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体各组织部位的检查中;威康.伦琴发现X线后,X线就成了人类的福音;但伴随而来的是X线较大的潜在危害;由于X线的生物效应,对人体会产生一定的损害,尤其使用及防护不当,还会造成巨大危害,所以说X线的防护也极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低剂量高质量的X线设备不断涌现,大大减少了X线对人体的损害?

但在我国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农村乡镇卫生院,仍在使用传统X线机进行检查?要想在检查中大幅度降低曝光量,仍然能达到最满意的图像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加强X线防护,减少X线对人体造成损害,是每个放射工作者追求的目标?X线防护的基本任务就是保障X线工作者和公众的康健安全,提高X线防护效益,促进X线工作的合理发展?

2 ?目前医用X线防护的薄弱环节

目前大中型医院发展迅猛,无论医疗技术还是医疗设备都是较先进的;在X线医疗设备中拥有代表时代的新型设备(如大型X线机?CR?DR?CT等),有条件和技术力量配置合理的机房?合理的辅助设施等完善的防护设施?所以大中型医院的X线工作人员的X线防护较乐观,达到了标准的X射线防护要求?农村乡镇医院几乎普遍配置了X线机;据了解,X线机可大都较陈旧或部分X光机是大中型医院所淘汰产品,大多数是上世纪70~80年代产品,甚至更早时期产品?机器本来的防护就较差,加之机房设施落后?不合理?一些乡镇医院X线机房就是普通房间改装,其机房墙壁?门窗无特殊处理;操作控制室缺乏必要辅助防护设施,所以很难达到X线防护标准?少数X线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X线防护知识和防护观念?对接受X线检查患者的X线防护无论是在实际的防护上还是在防护观念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几年来,对患者的防护开始重视,但距患者的防护要求还做得远远不够?X线是肉眼看不到,手摸不到的东西,它损伤人体是不能一下子感觉出来的?况且,很多患者并不了解X射线,缺乏对X线的防护知识?所以缺乏对患者的X线防护,也就等于埋下医疗上的隐患?

3 ?完善防护措施

3.1机房?机器及投照技术上防护要求?机房宜较大,就200mA双床双管X线机而言,机房面积不得小于36m2,并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尽量避免开窗(如必须开窗,窗口必须开向空旷而无人行走动的方向)?机房墙壁应有一定厚度的砖?水泥钡粉或铅皮构成,以达到能防护X射线为准?X线机房门应加贴0.3cm以上厚度的铅板,铅板大小与门的面积大小一致,防护门以能完全密封门口为度?所有的放射工作场所要设置警示标识,按国家规定医院放射科必须在每个岗位上(X线机房外门口)设置放射工作场所警示标识,提醒人们注意,在此范围内有X线辐射污染?

X线球管置于足够厚度的金属球管套内,球管套窗口应有一定厚度铝板及缩光器作适当调整,尽量减少无用的软射线及原发射线?X线检查床应改为密封式,床周以金属板完全封闭,可减少散射线?影像增强电视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地减少医务人员及患者的X线照射剂量?

3.2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人员不得将身体任何部位暴露在原发X线下;使用传统的透视方法,要尽量避免直接用手在透视下操作?透视时须使用各种防护器材,如铅橡皮手套?铅围裙及铅玻璃眼镜等?利用缩光器使透视野尽量缩小,毫安量尽量降低,曝光时间尽量缩短?透视前应该有充分的暗适应,以得到良好的透视效果?照片时要避免接触散射线,一般用铅屏风遮挡或机房内设置一个防护好的控制室(用铅皮或砖?小泥?钡剂砌成)?

3.3患者的防护?患者受检部位距X线球管要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不小于40cm?这是因为患者距X线球管愈近,接受的X射线量就愈大?在患者受检部位外要给患者配戴铅围裙?铅帽?铅围脖?铅背心等防护用具,特别是患者性腺?甲状腺?乳腺等对X射线敏感部位进行屏蔽防护?患者应尽量避免在短时间内反复多次检查或不必要的复查?对性成熟及发育期的妇女作腹部照射应尽量控制次数及部位,避免伤害生殖器官?早期怀孕前三个月内,胎儿对X线特别敏感,易造成流产或畸胎;故对早期孕妇避免放射线照射骨盆?儿童施行X线诊断检查,也是患者防护重点,因儿童对X射线敏感?其身躯较小又不易控制体位等特点,需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要尽量减少患者陪伴进入机房内,如必须有陪伴的患者也应有适当的X线防护措施?

放射工作者必须加强?提高放射防护意识,除加强自身的X射线防护避免X射线损伤外,还要树立保护患者免受X射线的损伤?对接受X线检查的患者必须讲清,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损害,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我们的防护措施;同时尽量减少X线辐射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严格按照X线防护要求,遵循X线检查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规范我们的工作行为?

4讨论

自从伦琴发现X线100多年来,X线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医学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类刚把X射线用于医学时也不知道它还会对人体有害,在实践中发现使用X射线过多的人出现脱发?腹泻?皮肤溃疡甚至皮肤癌?白血病等,才逐渐认识到X线射线对人体有害;所以有人把X线比喻为是把“双刃剑”;如果超剂量使用,对人体的损伤是很大的?随着X线检查的推广和应用,现在接受X线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这就是我们广大放射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X线诊断中,充分利用X线有利一面的同时,X线防护就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放射工作者及广大的受检X线患者的防护还较落后,还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和防护意识?乡镇卫生院放射人员的培训?X光机配置?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需要医院及相关机构重视,提供较好的条件和环境?一些传统的检查方法,如传统透视方法应该被隔离的电视透视系统取替而淘汰?这些措施都能有效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医务人员对受检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要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组织应进行屏蔽防护;尤其对孕妇和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医务人员有责任应事先告之X线对健康有一定影响,并为患者佩戴防护设施?同时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尽量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X线检查,避免资源浪费?

目前,媒体?互联网上可见到很多关于我国医用X线在应用上对患者缺乏必要防护措施等方面的文章很多,部分文章說法非常尖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放射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是的,我国在医用X线检查对患者的防护较发达国家是落后一些,一些外籍患者就诊接受X线检查时无法接受缺乏X线照射防护的事例不少,这无疑会促进?加快广大医患人员对X线的防护意识,净化环境及促进放射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1996,[GB16350-1996]

50例腕关节骨折的X线影像分析 篇12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50例, 其年龄分部12~76岁, 平均年龄:44.5岁, 其中男性34例, 女性16例, 经常规X线诊断所见:舟状骨骨折合并月状骨脱位7例:其中1例合并舟状骨坏死, 4例舟状骨粉碎性骨折, 2例舟状骨骨折漏诊;月骨周围脱位患者8例:其中1例合并桡骨远端撕脱性骨折;月骨脱位患者10例:其中2例合并桡骨近端并有骨片撕脱, 其余脱位均倾向掌侧;舟骨骨折合并有月骨脱位患者5例:其中有2例合并有腕骨粉碎性骨折;单纯性舟状骨骨折患者25例:其20例患者合并有舟状骨缺血并坏死症状, 5例患者于外伤后2周复诊拍片确诊。

2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骨折的相关机制:因近端骨块随近排腕骨向尺侧移动, 远端随腕骨向桡侧移动, 桡骨远端关节面与舟骨纵轴趋于平行, 而桡骨远端尺倾关节面与骨折线接近垂直, 在受伤瞬间手掌着地, 冲击力沿舟骨远处向上传导, 产生剪式应力。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正好托住月骨, 在身体重力的作用下桡骨茎突对其远近端或腰部产生剧烈的撞击, 此时骨折发生舟骨断裂, 可以发现旋转运动导致骨折线的活动, 两排腕骨在形态上近似一个整体。

同文献报道一致本组患者舟状骨骨折占其50%, 是临床常见腕关节外伤的骨折, 临床手舟骨骨折分为近段、中段和结节部骨折。在骨折治疗中正确诊断尤为重要, 因骨折预后关乎手部活动功能[1]。因此, 首先从解剖结构看, 舟状骨近端掌侧占据桡骨远端关节的凹面绝大部分, 尽管其属近排腕骨, 但其斜跨于两排腕骨之间仍属于外侧柱部分。正常情况下腕关节的活动主要依赖于桡腕关节, 在近端舟骨随着近排腕骨并向尺侧移动, 在远端则以远段腕骨移动向桡侧, 在旋转、移动中桡骨远端关节面逐渐趋于平行舟骨纵轴。然而当舟骨近、远端则同近、远排腕骨向尺侧活动时产生腕关节活动, 其移动与上述方向相反。此时桡骨远端的关节面与舟骨纵轴背侧趋垂直, 月骨的相关节远端同舟状骨纵轴超越近排腕骨, 大、小多角骨的相关节与其平头骨腰部, 相当于中腕关节范围的两排腕骨与舟状骨腰部形成一个整体。月骨掌背侧韧带完全撕断时月骨脱位才能脱出, 在X线片显示出头月关节之间的间隙消失, 侧位片显示月骨向掌侧脱出。在临床中月骨周围性脱位最易被漏诊。影像学检查器X线片常示其月骨原位无变化, 其与桡骨之间的关节面仍保持正常对位, 但只是其他腕骨同头状骨一起后移, 在侧位片中常见头状骨头部向背侧脱位, 且常脱出于月骨的关节面。

参照国内陈广祯等[2,3]分型及相关文献临床手舟骨骨折以中段骨折最为常见且常为横断, 其分型为I型:骨折线夹角约30°~50°, 为细长型舟骨, 骨折线常位于腰部, 易骨折;Ⅱ型:骨折夹角约50°~70°, 为粗短型舟骨, 较少发生骨折;Ⅲ型:骨折线夹角常在30°度以下, 为不规则型舟骨, 不易骨折, 即使骨折, 其常发生于近端, 并常合并腕骨多发性损伤。在影像学X线检查照片舟状骨骨折时, 要求临床医师应熟悉解剖, 腕骨在伸直照正位片时, 正常情况下手舟骨的长轴应当前下方倾斜, 此时不易发现手舟骨骨折, 需将腕倾斜向尺侧, 手舟骨与其长轴平行胶片, 同时抬高掌骨使其>25°, 以便骨折线能更好地显示明确方向及位置, 便于容易观察到舟骨结节有无小的骨片或皮质骨的裂缝, 注意新且细微的舟骨骨折时, 观察是否有不易发现的裂隙及有无中断错位在手舟骨骨性关节面存在[4]。骨折线清楚可见于骨折2周, 因骨折面骨质吸收, 1~2个月后, 内骨痂形成骨折面硬化, 3个月后骨性愈合。由于营养舟骨的血管均从中段和结节部进入骨内, 骨常在近端在关节内骨折常发生骨缺血性坏死。因此, 临床熟悉腕骨解剖关系及手关节X线特点, 可防止骨折漏诊。

摘要:目的 探讨腕关节骨折的X线影像诊断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50例腕关节骨折及脱位患者X线影像学特点, 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本组患者中, 单纯腕舟骨骨折25例, 占50%;月骨脱位10例, 占20%;月骨周围脱位 (头状骨背侧脱位) 8例, 占16%, 舟状骨骨折合并月状骨脱位7例, 占14%。结论 X线骨折诊断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临床应熟悉手关节及腕骨解剖关系, 可防止漏诊。

关键词:腕关节,骨折,放射线诊断

参考文献

[1]徐毅.腕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0, 23 (11) :107.

[2]陈广祯, 胡文秀, 孙德立, 等.腕舟骨骨折83例治疗体会[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86, 2 (1) :18-21.

[3]袁泽, 邱丽君.60例腕关节骨折的X线影像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3, 37 (5) :457-462.

上一篇:任务的评价下一篇:城市生活体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