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病的影像学分析

2024-06-07

烟雾病的影像学分析(精选3篇)

烟雾病的影像学分析 篇1

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MRA) 对烟雾病 (MMD) 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该院住院并治疗的34例MMD患者资料, 并对比MR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 对MMD的诊断价值。结果MMD在415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段, 但无性别差异;疾病类型包括缺血型14例, 占41.2%;出血型18例, 占52.9%, 缺血出血混合型1例, 占2.9%, 癫痫型1例, 占2.9%;MRA及DSA检查在诊断MM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MMD发病无性别差异, 4150岁为MMD高峰年龄段, 主要表现为缺血型及出血型, MRA在诊断MMD方面与DSA并无明显差异, 可作为诊断此类疾病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烟雾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烟雾病 (Moyamoya disease, MMD) 是神经科少见的一种脑血管性疾病。临床上MMD并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 主要依据其病因及临床表现进行选择。既往临床上主要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对该病进行确诊, 且被视为金标准[1]。然而随着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ma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的不断发展, 其对MMD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也不断提高, 为了研究MRA在诊断MMD中的应用价值, 笔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该院住院并治疗的34例MMD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40.2±9.4)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MMD的相关诊断标准[2]: (1) ICA、大脑中前动脉及中动脉起始部进行性狭窄或闭塞; (2) DSA检查提示动脉期异常的烟雾状血管网; (3) 大脑双侧均存在上述表现。排除标准: (1) MMD综合征患者; (2) 存在动脉粥样硬化; (3)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4) 合并唐氏综合征、镰状细胞贫血等遗传性疾病; (5) 合并头颈部感染者。

1.2 检查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会均行肝功、肾功、血脂、血糖、自身抗体谱及甲功等常规实验室生化检查。

1.2.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A及DSA检查, MRA检查:采用GE 1.5T Signa Excite MR扫描仪, 扫描参数SE序列, T1WI, TR1710ms, TE10ms;FSE序列T2WI, TR3000ms TE105ms;采用3D-TOF, 最大密度投影重建。DSA检查:采用GE Advantx LCV+1000ma血管造影机, 采用Seldinger技术性股动脉穿刺插管, 双侧颈内外动脉及一侧椎动脉造影, 对比剂用优维显, 摄片包括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及静脉窦期, 颈内外动脉及追中脉DSA对比剂注射流率和总量分别为3~5 m L/s, 6~7 m L;3~4 m L/s, 5~6 m L;3~4 m L/s, 5~6 m L。

1.3 方法

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一般临床资料, 同时记录患者的首发临床症状, 发病形式及神经系统的体征等, 并分析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的特点。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 两组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共纳入34例患者, 其中男18例, 占52.9%, 女16例, 占47.1%, 年龄范围为21~58岁。41~50岁为MMD高峰年龄段, 但性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147, P>0.05) 。

2.2 患者发病类型

共包括缺血型14例, 占41.2%;出血型18例, 占52.9%;缺血出血混合型1例, 占2.9%, 癫痫型1例, 占2.9%。见表1。

2.3 患者颅脑MRA影像学特点

34例患者均行颅脑MRA检查, ICA末端中重度狭窄者15例, 其中两侧均狭窄者10例, 单侧5例;ICA闭塞4例, 均为双侧闭塞。MCA中重度狭窄20例, 其中两侧均狭窄者13例, 单侧7例;MCA闭塞8例, 其中双侧及单侧各4例。ACA中重度狭窄10例, 其中两侧狭窄者6例, 单侧4例;ACA闭塞5例, 其中双侧及单侧各2例。PCA中重度狭窄4例, 其中两侧均狭窄者3例, 单侧1例;PCA闭塞2例, 其中双侧及单侧各1例。

2.4 患者DSA影像学特点

该研究中纳入的34例患者20例行DSA检查, 共40支颈内动脉行血管造影。共有25例患者发生ICA病变, 其中, ICA末端中重度狭窄者12例, 其中两侧均狭窄者7例, 单侧5例;ICA闭塞4例, 双侧闭塞3例, 一侧闭塞1例。所有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MCA病变, 其中MCA中重度狭窄30例, 其中两侧均狭窄者17例, 单侧13例;MCA闭塞7例, 其中双侧3例, 单侧4例。共有24例出现ACA病变, 其中, ACA中重度狭窄12例, 其中两侧狭窄者7例, 单侧5例;ACA闭塞6例, 其中双侧及单侧各3例。PCA中重度狭窄5例, 其中两侧均狭窄者3例, 单侧2例;PCA闭塞4例, 其中双侧及单侧各2例。所有患者侧支循环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代偿, 其中皮层软脑膜吻合30例, 深部吻合26例, 颅内颅外吻合4例。

2.5 患者颅脑MRA与DSA检查结果比较

入选患者均行了MRA及DSA检查, 各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如表2所示, 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MM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脑血管性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意识到患者性别对临床实践及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3]对纳入的10437例脑血管患者进行分析发现, 脑血管疾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且发病年龄偏小。但是, 该研究并未发现MMD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仅表明女性略高于男性。有研究表明[4], MMD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但在10~14岁及40~49岁两个年龄段为发病高峰期。该研究发现, 41~50岁为MMD高峰年龄段。

该研究发现, 发病类型包括缺血型14例, 占41.2%;出血型18例, 占52.9%;缺血出血混合型1例, 占2.9%, 癫痫型1例, 占2.9%。可见, MMD患者主要以缺血型及出血型为主要临床表现。既往有研究也提示[5], 成人MMD患者约60%以脑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然而, 我国新近有一项研究显示[6], 成人MMD患者中以脑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仅占20%左右。我们推测产生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各个研究均是散在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纳入的研究者存在差异, 即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目前, 临床上用于MMD诊断的影像学手段有MRA、MRI及DSA等, 其中DSA仍是金标准, 且广泛用于临床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但是, DSA不仅为有创操作、辐射较大, 而且价格十分昂贵。而MRA则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MMD。研究显示[7], MRA诊断MMD的敏感性为98%, 而特异性为100%。MRA能清晰的显示MMD病变血管的狭窄、闭塞及烟雾样血管征象, 同时进行血管分级评分时, 发现MRA可用于成年MMD患者血管分级, 但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然而尽管如此, 由于MRA是利用快速血流成像, 部分信号会因血管狭窄或分叉部分存在血流减慢及形成涡流而丢失, 从而导致对病情的高估。所以, 有研究[8]据此认为联合应用颅脑MRI及MRA可能会提供诊断MMD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该研究所纳入的对象, 均行了MRA及DSA检查。结果显示, 两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在诊断MMD上并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 MMD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41~50岁为MMD高峰年龄段, 主要以缺血及出血型为发病类型, 而发病类型中年龄及性别的分布并无明显差异。MRA在诊断MMD方面与DSA并无明显差异。因此, 其可作为诊断MMD的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 尤其是对于存在反复头晕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但无脑卒中高危因素的年轻人, 可常规行MRA筛查MMD。

参考文献

[1]段炼.烟雾病: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卒中杂志, 2013, 8 (7) :507-510.

[2]程道宾, 张皆德, 吕芳, 等.烟雾病的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4, 22 (6) :458-463.

[3]张亚男, 高培毅, 薛静.烟雾病围术期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 2013, 8 (8) :674-679.

[4]李彬, 徐丽君.烟雾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 30 (12) :1140-1142.

[5]杨丽丽, 白玉海, 崔志堂.家族性烟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19) :3534-3536.

[6]彭超英, 孔令杰, 林海丽, 等.10437例住院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5) :505-508.

[7]张超, 梁海乾, 张赛.烟雾病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3, 53 (47) :103.

[8]王桂芬, 张东, 高宝勤, 等.78例儿童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 2014, 9 (1) :31-36.

烟雾病的影像学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对本院疑似烟雾病患者进行了临床诊断,其中确诊人数为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18~59岁,平均(41.12±8.77)岁。

1.2 排除标准

根据延误病的诊断标准对本院疑似病例进行病情排除,其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甲亢、唐氏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单侧病变、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被排除在烟雾病的病例范围之外,同时在接受治疗时发生颅内感染或因脑外伤、脑肿瘤患者也被排除在病例范围之外。因此本院确诊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存在脑出血病史,有4例病患存在短暂性脑缺血,有16例病患存在蛛网膜下隙出血病史,有6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史。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法是对烟雾病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本院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

2 结果

2.1 临床表征

对本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有10例患者为缺血性卒中患者,6例患者为脑梗死患者,有4例患者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偏瘫、失语、肢体麻木、意识不清、记忆力下降、偏盲、癫痫、意识障碍等均为其临床主要表现。其中在26例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5例病发于脑实质5例病发于脑室,16例病发于蛛网膜下腔。患者主要临床表征主要有肢体麻木,头痛,偏瘫,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

2.2 采用CT以及MRI技术观察脑组织检查表现

采用螺旋CT或MRI后期处理对36例确诊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其中在MRI检查确诊患者中,脑梗死患者共有6例,脑叶患者(额、顶、颞、枕叶及前、后分水岭)共有4例,有2例位于基底节区。TIA患者共有4例,在这4例病患中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的患者有1例,存在基底节区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有2例。采用CT检查的方法对出血性卒中的26例病患进行检查,采用MRI技术对其中8例病患进行联合检查。出血患者中有5例位于脑实质,有3例位于丘脑以及基底节区;有5例位于脑室;有16例位于蛛网膜下腔。

2.3 脑血管影像学表现

2.3.1 观察TCD的临床表现

采用TCD筛查手段对本院36例病患进行检查,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血流速度加快,且患者血管出现闭塞症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患者进行诊断,从而确诊血管病变的真实性。

2.3.2 DSA表现

对确诊病患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发现患者均出现血管闭塞症状或动脉狭窄,经临床分析发现,双侧受累是其主要病变类型,其中有31例病患为闭塞性病变以及大脑前动脉近段病变,大脑前动脉近段病变发生于A1段;有29例病患为闭塞性病变以及大脑中动脉近段病变,大脑前动脉近段病变发生于M1段;有4例患者累及大脑后动脉。从DSA输出图像中,可以清楚观察血管形成的过程(位置为颅底,形状为烟雾状),其持续为缺血区进行代偿供血,动脉因供血而不断增粗、扩张,有26例病患为后循环代偿供血患者,有14例病患为颈外动脉系统代偿供血患者,有1例患者病发于动脉瘤,6例患者为前交通动脉开放患者,7例患者为后交通动脉开放患者。采用SUZUKI分期对患者进行分期,发现有8例患者为2期,15例患者为3期,10例患者为4期,3例患者为5期。

3 讨论

虽然烟雾病的病发案例较多,但是其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文献,据相关专家统计,环境以及遗传因素均会引发烟雾病。其中已发现的放射照射及一些特定的感染可能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3,4]。目前已经发现在世界各地均有该病发生,日本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中国和韩国。该病首发高峰出现在10岁以下儿童和40岁左右成年人,男女均可患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根据Kraemer等[5]研究专家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在女性人群中烟雾病的发病率要高于男性,且发病因素并不明确。在儿童烟雾病患者中调查,发现其以缺血型为主,成人烟雾病患者则以出血型为主[6]。本组36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40.65±8.76)岁,出血性26例,占72.2%,与报道的结果一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完全性脑卒中引起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如果患者突发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偏瘫以及认知障碍等病症,则说明其前循环供血区受到累及,且颞叶、额叶、顶叶等分水岭区受到累及的程度最为显著,基底节区受到累及的程度较轻;在如果儿童癫痫发作或出现视力障碍、头痛、晕厥等症状时,则亦可以判定其为临床症状[7]。部分烟雾病患者可直接以认知功能异常为主要症状,如短期记忆障碍、易怒、焦虑等,临床常被误诊为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人格障碍等[8],应注意鉴别。大脑后动脉的供血区发生几率较小,小脑以及脑干受到累及的几率不大,单发/多发梗死灶,严重时有≥2个部位受到累及。诱发TIA的因素包括哭泣、咳嗽和紧张。缺血症状易于恢复,但是认知功能的损害将在以后持续存在。在本组进行诊断的患者中,缺血性卒中患者共有10例,其中脑梗死患者有6例,脑叶为其病发病灶,颞叶、额叶以及顶叶是病灶集中的主要累及部位;位于枕叶的患者有1例,有2例患者为基底节区梗死。其区别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征。

蛛网膜下隙、脑实质、脑室是出血多发区域。这与和年龄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应力增加引起脆弱的侧枝血管出血相关[9]。蛛网膜下腔出血由动脉瘤破裂所引发,Willis动脉环囊型动脉瘤破裂或脆性烟雾血管破裂均会引发出血,脑室及其周围区域、丘脑及其周围区域以及基底节及其周围区域均是出血症状的多发区域。患者侧支代偿比较重要的是椎基底动脉[10],动脉瘤的形成一般情况下由高血流动力学状态引发,其中在颈内动脉系统的后交通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尖较为显著。在本院收治的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实质出血的患者有5例,其出血部位为丘脑以及基底节区,出现脑室出血的患者有5例,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16例,采用动脉造影技术发现1例患者为动脉瘤,因此判定烟雾血管破裂是出血的主要病发原因,符合研究统计的文献结果[11]。

脑血管造影是烟雾病诊断方法中的主要诊断依据,其作为“金标准”对动脉瘤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12]。根据血管造影所见,Suzuki和Takaku[2]提出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6个阶段:第1阶段表现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第2阶段显示出异常颅底血管网的形成;在第3阶段前循环的主干严重狭窄,侧支循环更加明显;颅内血管完全闭塞,颈内外血管异常吻合,侧支血管逐渐减少为第4和第5阶段;第6阶段烟雾状的侧支血管以及颅内血管完全消失,脑的灌注是通过颅内外血管的异常连接来提供的。本组36例DSA检查均可见脑底异常血管网,72.2%患者存在后循环代偿,38.8%存在颅外动脉系统的代偿,大脑后动脉受累者4例。采用TCD筛查法对本组病例进行诊断,将可疑血管病变患者筛查出,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其进行确诊,如果筛查与诊断方法具有一致性,则具有经济价值,创伤较小,则可以作为筛查的首选手段。

综上所述,出血性症状是成年人病发烟雾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出现误诊、漏诊的病例均为缺乏特异性的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无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出现脑室或脑室周围出血、脑叶出血;脑梗死患者不存在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然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症存在反复性以及不特定性,且具有两侧交替的特点,因而采用CT或MRI后期处理对颅脑进行分析,如果脑梗死患者出现多发性、出血症状,则极有可能引发烟雾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有利于提高成人烟雾病患者的确诊率,应用TCD对患者进行筛查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成人烟雾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6例确诊的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缺血性卒中占27.8%,临床表现以偏瘫、肢体麻木、失语常见;出血性卒中占72.2%,临床表现以头痛、意识障碍、偏瘫常见。所有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或其分支狭窄或闭塞和烟雾血管形成。结论:成人烟雾病临床表现多样,但以出血最常见。临床上遇到无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出现脑室或脑室周围出血、脑叶出血;出现脑梗死的患者均不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脑叶梗死患者发作具有反复性,其会突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两侧交替的TIA或脑梗死;颅脑CT或MRI显示多发性脑梗死或出血、出血并梗死者应高度警惕烟雾病的可能。

烟雾病的影像学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 男38例, 女42例;年龄16~50岁, 平均34.6岁;有9例2~10年前有过脑出血病史, 3例患者曾有癫痫发作史;临床表现有颅内出血68例, 头痛者68例, 发作性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54例, 抽搐28例, 短暂意识丧失19例, 偏瘫19例, 中枢性面舌瘫11例, 瞳孔不等大8例, 四肢强直2例。全部病例均无高血压病史。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Asteion CT机行多层螺旋CT及CTA检查, 先平扫后增强扫描, 扫描范围根据病变部位不同, 从鞍底至其上方5cm, 增强时从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欧乃派克80~100m L, 注射速度为3.5m L/s, 利用智能触发软件监视主动脉弓水平的造影剂浓度变化。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 V, 管电流150m A。动脉期与静脉期增强扫描分别于注射开始后15~25s和70~90s进行, 准直0.5mm×16/1mm×16mm, 螺距15mm, 层厚和间隔10mm。CTA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和表面覆盖法 (SSD) 观察。DSA采用GE-LCV型DSA机, 扫描条件为120k V, 280m A, 扫描层厚1.25mm, 螺距1.75, 床速1mm/s, 重建间隔0.625mm, 局麻下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 插管分别达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常规摄取正侧位片, 必要时加摄斜位片。然后对扫描所获的原始图像经工作站处理重建。

2 结果

2.1 CT表现

脑出血患者68例, 占85.0%: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21例, 脑实质内出血12例, 基底节区出血7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丘脑出血1例。颅底及脑叶多发梗塞灶10例, 占12.5%, 6例表现为颅底多发腔隙性梗塞灶, 4例表现为顶、颞叶皮层区多发低密度灶。2例患者CT未见异常征象, 后行CTA证实为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狭窄。

2.2 CTA表现

所有患者CTA均清晰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脑基底动脉环各血管闭塞、狭窄的部位、形态、管壁状况及狭窄程度, 并且能够清晰显示增多迂曲的脑基底部的异常血管网。其中两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闭塞52例, 单侧颈内动脉突上段狭窄闭塞27例, 2例右侧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中动脉近端、右侧大脑后动脉闭塞。血管跳跃征CTA表现为受累血管节段影象缺失, 其远端血管影象存在, 共49例。脑底异常血管网:所有患者均见Willis环周围纤细, 迂曲或团块状烟雾血管影, 单侧见于闭塞血管的同侧, 双侧者常一侧烟雾血管较多, 见于侧支循环较差的一侧。

3 讨论

烟雾病是一种多发性进行性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病, 主要的病变血管位于大脑基底部动脉环的附近。发病原因以自身免疫和先天性发育畸型两种说法最为大家所接受。还有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后天多种因素和放射损伤等。

烟雾病临床主要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如感觉障碍、失语、癫痫发作等等, 其次为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只可显示颈内动脉狭窄、闭塞后的继发改变, 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软化及脑萎缩。增强扫描可间接显示异常的血管网, 观察大脑中动脉一侧或双侧粗细情况, 有时亦可看到异常血管网, 而这种表现有时难以观察到。而核磁共振 (MRI) 不一定都有异常改变, 因此患者往往做了多次头颅CT及MRI检查, 却未进行脑动脉检查。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TCD) 可对烟雾病患者做出正确诊断, 但由于颅骨透声差, 探测声窗有限, 存在检测盲区。DSA由于其创伤性, 费用高, 令患者难以接受。随着机器性能的飞速提高、多层螺旋CT技术、血管成像技术及三维重建等影像后处理技术的发展, CTA基本可替代DSA进行烟雾病的筛选、诊断和随访观察。CTA可作为诊断烟雾病、了解病情变化及术后随访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创伤小, 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小, 且造影诊断结果准确, 易与脑血管其它疾病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相鉴别, 能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更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江山, 李绍东, 程广军, 等.多层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5, 14 (14) :33~37.

[2]刘影, 张修莉, 么刚.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烟雾病中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 2006, 19 (5) :1025~10228.

上一篇:低年级写话教学下一篇:电商对物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