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2024-10-02

纵隔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共7篇)

纵隔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1

作为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实际工作中,纵隔型肺癌和纵隔肿瘤的CT影像表现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难以鉴别。但二者的临床处理原则和预后截然不同,故在术前准确诊断非常重要。本次研究收集了我院29例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以促进对其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1年9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支气管镜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41~76岁,中位年龄57岁。胸痛14例,咯血9例,体质量明显下降11例,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4例。病理分型如下:鳞癌7例,腺癌9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1例,大细胞癌2例。

1.2 影像学检查:

29例患者均采用飞利浦64排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准直器宽度:128×0.6 mm,机架旋转时间0.28 s。扫描范围从肺尖至隔顶,层厚8 mm;均先行平扫检查,再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 mg/m L),双筒高压注射器,应用对比剂跟踪技术(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扫描,以4 m L/s速率经右肘前静脉注入对比剂25 m L;薄层重建层厚1 mm,间隔1 mm。

1.3 影像分析:

所有图像评价均在Siemens工作站上进行,由两名从事肺部CT诊断工作5年以上的主治医师采取独立双盲的方式进行阅片评分。主要观察内容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内部情况、是否有液化坏死或钙化、边缘特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情况等。

2 结果

29例患者中,中心性肺癌14例(图1),周围型肺癌11例(图2),隐匿性肺癌4例(图3~5)。病变部位:左上肺11例,左下肺2例,右上肺13例,右下肺3例。CT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一般位于肺叶内缘靠近肺门或纵隔处,与纵隔胸膜成钝角相交,关系紧密,或位于肺尖胸膜下。肿瘤的形状:类圆形者2例,肿块型7例,不规则型者20例;肿块大小2.5~11 cm,平扫CT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其中病灶中央坏死15例,不规则钙化5例;肿瘤边缘:分叶征者9例,短毛刺征者12例,长毛刺者5例,边界清晰者3例;7例患者有肺不张,22例患者增强扫描可见肿块CT强化值超过30 HU;肺门淋巴结肿大者8例,纵隔淋巴结肿大者11例,淋巴结坏死者5例。

图1和图2患者男,49岁,左上肺纵膈型肺癌,表现为纵膈左缘肿块,并与肿大淋巴结融为一体,肺窗显示与周围肺组织分界不清,病理为小细胞未分化癌

图3~图5患者女性,57岁,左上肺纵膈型肺癌,类似前纵隔胸腺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其内可见条索状强化,并可见主动脉弓下淋巴结肿大;病理为鳞癌

3 讨论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个特殊类型,是由完全不张的肺叶包裹肺门肿块或者纵隔肿大淋巴结形成,往往紧贴纵隔,和纵隔肿瘤难以鉴别。本文中按病理解剖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发生在纵隔胸膜下,同时向肺内及纵隔生长,但通常纵隔内肿块明显,而肺内无明显病灶,此种情况较常见,以纵隔肿瘤常难以鉴别[1],属于周围型肺癌,本组有11例;(2)肺癌发生于纵隔内大支气管,属于中心型肺癌,本组有14例;(3)肺内癌肿向纵隔淋巴结转移,原发灶通常较小,不易发现,属于隐匿性肺癌,本组4例。因此纵隔型肺癌从发生部位来说,既可以是中央型肺癌,也可以是周围型肺癌。从组织学上来说,既可以是鳞癌,也可以是腺癌或者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多种多样。常以中央型多见,好发于两肺上叶,病变多邻近前上纵隔和肺门部,多伴有肺不张。完全性肺不张的肺叶将肺门肿块或肿大淋巴结包裹,形成高密度肿块阴影紧贴纵隔类似纵隔肿瘤[2]。病变多见于右肺及两上肺。本组29例患者中有24例发生于上叶,其中7例有肺不张。纵隔肿瘤早期一般没有呼吸道症状,通常是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压迫支气管才引起症状。纵隔型肺癌可出现多组纵隔内或者同侧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3],出现邻近组织器官压迫移位及相应临床症状,如本组4例患者的上腔静脉综合征。纵隔型肺癌CT检查可利用图像重建及薄层扫描3D重建充分显示支气管阻塞情况,有助于发现肿块、淋巴结及肺不张的存在,还可以观察肿块形状、结构、内部及周围情况,冠矢状位的重建图像对于医师全局性审视评判病灶起到了很大帮助。纵隔型肺癌肿块常呈分叶、毛刺、兔耳状突起,增强扫描通常可以看见血管纠集及内部坏死区无明显强化[3]。肿块与纵隔通常呈锐角相交,通过冠矢状位图像仔细观察,通常可以发现肿块体积大部是位于胸膜下或者肺内,多数肿块与纵隔有脂肪将二者分离。CT检查可以清楚的显示肿块内缘与纵隔之间无明显分界或者有少量CT呈负值的脂肪组织,肿块外缘多与纵隔锐角相交,基底部往往小于肿块最大径线,可见受累支气管改变及管腔内外的软组织肿块。肿瘤侵及邻近结构情况,转移征象常显示清晰。增强扫描同一般肺内型肺癌无明显区别,肿瘤实质性部分强化值>30 HU者22例。

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的鉴别诊断较困难。本组患者显示有以下特点:患者发年龄一般偏大,平均年龄57岁。患者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呼吸道症状,本组患者中有2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肺内通常继发阻塞性病变[4],早期即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但纵隔结构一般无明显移位。而原发性纵隔肿瘤一般无呼吸道症状,而具有相应纵隔肿瘤的一些特征,如重症肌无力等。纵隔肿瘤肿块中心多位于纵隔内,部分无法区别肿块中心者,通过冠矢状位重建一般可以明析,且肿块与纵隔通常呈钝角相交,呈宽基底突向肺野,肺与肿瘤交界通常比较光滑,肺内也无支气管狭窄及引起的阻塞性肺炎等改变,肺门及淋巴结肿大少见[5,6],纵隔胸膜脂肪线清晰;肿块常压迫纵隔器官移位;原发性恶性纵隔肿瘤亦很少有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7],而表现为对纵隔结构的广泛浸润。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详细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影像特点,可以将大部分纵隔型肺癌与原发性纵隔恶性肿瘤鉴别开,为临床医师提供更有价值的引导意见。

参考文献

[1]朱红洲.33例纵隔型周围型肺癌CT特点[J].肿瘤学杂志,2009,15(4):356-357.

[2]Al Shemmari S,Sankaranarayanan SP,Krishnan Y.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Clinical features,prognostic factors and survival with RCHOP in Arab patients in the PET scan era[J].Lung India,2014.31(3):228-231.

[3]Revel MP,Carette MF,Torrent M,et al.Diagnosis and standardized report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Diagn Interv Imaging,2014,95(7/8):727-738.

[4]毕诗诚,黄伟浪.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624-3625.

[5]何锡华,张旭升,郑晓林.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4)32-34.

[6]丁贤友,刘晓东,李年春.多层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4):70-72.

[7]彭可雨.纵隔型肺癌的CT诊断[J].医疗装备,2011,24(4):1-3.

[8]Schmidt-Hansen M,Baldwin D R,Hasler E,et al.PET-CT for assessing mediastinal lymph node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4.11:CD009519.

纵隔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2

[关键词] 继发性肺结核;肺癌;螺旋CT;影像特点;诊断鉴别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2-01

肺结核属于结核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结节与干酪样坏死是其病理特点,通常会出现空洞。肺癌属于呼吸道的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1]。本文为研究两者的螺旋CT诊断特点及螺旋CT的鉴别价值,回顾性分析与总结了50例继发性肺结核与3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螺旋CT诊断资料,发现螺旋CT在肺结核与肺癌的诊断鉴别上,具有较高的价值,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50例与肺癌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继发性肺癌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50.1±2.1)岁,症状主要表现为结核中毒、低热与咳嗽。肺癌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60.4±2.5)岁,主要症状表现为咳血痰伴胸痛、咳嗽。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扫描,仪器电压为120KV,电流为50mA,10mm的扫描层厚度,1.0的螺距,10mm的重建间隔;有部分患者需进行病灶区的HRCT扫描,厚度为2-3mm。观察分析显示的影像特点。

2 结 果

50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病变位置在上叶尖后段的有17例,3例上叶前段,9例下叶背段,6例舌叶,10例左肺门,5例右肺门。30肺癌患者中,病变位于上叶有10例,12例下叶,3例左肺门,5例右肺门。

2.1 肺结核CT影像特点 26例小叶中心显示直径为2-4mm的节影,24例显示树芽征(由支柄发出,为多分支样结构);41例腺泡结节,其边缘模糊,直径为5-8mm;40例空洞,单发空洞31例(直径小于2cm有21例,直径为2-3cm有7例,直径超过3cm有3例),多发空洞19例(形态规则,圆形或类圆形状,直径均小于2cm,大小不一);23例厚壁空洞(>2mm),27例薄壁空洞(1-3mm),薄厚都较为均匀。內缘毛糙8例,內缘较光滑42例;外缘清晰31例,2例壁内钙化呈斑点状,5例与胸膜粘连,34例显示有卫星灶呈斑点(片)状,3例周围无变化;32例肺实变;40例磨玻璃影;30例小叶间隔加厚;25例结核瘤,11例弧立性结节影,直径约为2-3cm,呈圆形或椭圆形,3例患者中央钙化,2例边缘规则;24例合并胸腔积液,13例包裹性,11例游离性;21例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6例管壁不规则变厚,8例管壁增厚,3例中叶肺不张,4例支气管不规则狭窄;20例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核。纤维条索影15例,钙化31例,肺气肿7例,支气管扩张9例是非活动性肺结核的病灶表现。

2.2 肺癌CT影像特点 肺癌患者30例中,肺内肿块有21例,约为5cm的病灶范围,外壁呈分叶状20例,呈放射状短毛刺10例,2例结节状钙化,5例形成偏心性空洞,均为单发,形态无规则,自重直径为2-3cm的有2例,直径在3cm以上的有1例。3例洞壁厚超过3mm,近肺门侧洞壁厚、內缘光整与圆形壁结节均为2例,8例胸膜凹陷症,胸腔积液、阻塞性肺炎均为4例,2例阻塞性肺不张,8例淋巴结肿大,合并肺结核4例,其中合并活动性与合并陈旧性肺结核均为2例。

3 讨 论

继发性肺结核与肺癌都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肺部疾病,主要症状表现均为咳嗽、咯血等,进行影像诊断时,通常出现“异病同影”的现象,故极易造成混淆,导致诊断失误进而延误治疗良机[2]。

不典型结核瘤易于被误诊为肺癌,因两者的征象相似:均有分叶、空泡、毛刺及胸膜凹陷等表现。鉴别时,按照肺大泡、不均匀密度、卫星灶、新月状空洞、钙化、毛刺较粗长、局部与胸膜粘连、增厚等特点则可确诊为肺结核。临床上采取螺旋CT进行诊断,鉴别效果更好。结核瘤通常呈薄环形强化或不强化,肺癌是较均匀的强化,但结核灶是肉芽肿型的,其也有可能是均匀的强化,结节形态相似于肺癌,故鉴别存在困难,本研究因此出现1例误诊,这表明,单凭影像特点还是难以准确判断特殊结核的。当前还不能确定癌性空洞病灶的多发部位,而结核性空洞通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3]。肺癌的肺门侧壁厚与偏心性空洞较为接近,有利于鉴别,肺癌中较少见结核性空洞,较常见空洞壁结核。青年人是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好发人群,具有较长的病变范围,众多部位被受累,会增厚支气管壁,阻塞管腔[4]。肺门肿块是诊断肺癌的重要根据,癌性肺具有较均匀的不张密度,显示含液征或支气管像,有区别于结核。本研究中,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有21例,累及到叶支气管、主支气管及段支气管。

总之,诊断与鉴别结核病与肺癌时,应注意以下4点:一是分析时需综合多个征象特点;二是关注好发病灶部位与好发群体年龄;三是重视动态观察与试验治疗在当中的价值;四是螺旋CT在继发性肺结核、肺癌的诊断中,效果良好,但需熟悉CT影像的诊断特点。

参考文献

[1] 薛可龙,陈掌元,陈超坤.继发性肺结核与肺癌的螺旋CT影像特点与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08):74-75.

[2] 袁吉欣,汤艳,王志永.螺旋CT在继发性肺结核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20):2025-2026.

[3] 颜得新.继发性肺结核与肺癌的螺旋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07):168-169.

纵隔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1月至201 4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胸外科收治的N S CLC患者1 16例, 男7 3例, 女4 3例; 年龄4 2 ~7 6岁, 平均61岁。均行胸部增强CT及PET/CT检查, 并行纵隔镜检查或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等获得病理组织, 淋巴结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

1 .2评定标准胸部增强C T认为纵隔淋巴结最短径≥ 1cm为转移淋巴结。PET/CT图像由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阅读, 根据纵隔淋巴结18F-FDG吸收高低, 形态、 大小等相关指标分为恶性、良性淋巴结。

2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淋巴转移37例, 其中Ⅱ A期有2例, Ⅱ B期有11例, Ⅲ A期有12例转移, Ⅲ B期8例、Ⅳ期4例均转移。CT及PE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见表1。胸部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性均高于CT诊断。见表2。

3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策略的制定主要依据临床和病理分期, 对于早中期NSCLC患者如果有手术适应证手术仍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 而对于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法多为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等保守治疗。

在NSCLC诊断中胸部CT能清楚显示纵隔淋巴结, 本文结果提示, 胸部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诊断效果较差, 其原因是遗漏淋巴结最短径< 1cm但已发生转移的淋巴结, 同时把因结核、炎症等疾病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结增大认作是转移阳性, 而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PET检查最常用的分析指标为标准摄取值, 其反映了局部组织等的代谢情况。但因结节病、 结核病等疾病也可使淋巴结的代谢增高, 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受病变恶性程度差异及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PET显像也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因此PET/CT检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自的缺陷, 从而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率。Weng等[1]研究提示, PET/CT诊断正确率大为提高, 其得出的数据为特异度为96%、敏感度82%、准确度为91%。Kelly等[2]的研究提示, PET/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诊断的提高使对NSCLC的临床分期更加准确。

本文结果显示, PET/CT的特异度88.6%, NPV高达90.9%, 提示对于PET/CT检查没有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基本排除纵隔淋巴结转移, 可避免进一步行纵隔镜手术, 直接行手术治疗。PET/CT的灵敏度81.1%, PPV76.9%, 因此对于胸部CT提示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建议行纵隔镜手术进一步确诊或行手术治疗时规范进行淋巴结清扫术。鉴于本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患者是否进行手术多根据医生对相关影像学检查进行汇总而决定。 目前采用PET/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诊断, 是对NSCLC临床分期做出评估的最有意义的无创性检查手段。本文结果得出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诊断的特异性、 NPV很高, 但是敏感度、PPV较低, 笔者认为PET/CT仍不失为最为准确的无创性检查, 能指导我们更加准确的对N SC LC进行临床分期, 合理制定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1]Weng E, Tran L, Rege S, et al.Accuracy and clinical impact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 staging with FDG-PET imaging in potentially resectable lung cancer[J].Am J Clin Oncol, 2000, 23 (1) :47.

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研究 篇4

关键词:肺炎型肺癌患者,影像学诊断,诊断符合率

肺癌在近些年来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都较高,而且会对人体的生命和健康造成较大危害。该疾病的病因没有完全明确,但是通过大量资料的研究发现。该疾病和长期的大量吸烟有密切关系,吸烟年龄越小,患有肺癌的概率就越大,而且吸烟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影响周围人群的身体健康,农村明显比城市的患者人数少[1]。在弥漫性肺癌中有一类为肺炎型肺癌,该疾病的发生率低,但是误诊率较高。本次选择254例通过支气管镜检查以及术后病理检查确定为弥漫性肺癌患者进行整理,29例为肺炎样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选择254例通过支气管镜检查以及术后病理检查确定为弥漫性肺癌患者进行整理,29例为肺炎样表现,19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范围:43~81岁,平均年龄为:(62.13±7.34)岁,其中19例患者为咳痰、咳嗽,14例患者为发热,14例患者为间断性痰中有少量血丝,9例为咯血,9例为背痛和胸疼。所有患者都证实患有肺癌。

1.2方法:要求所有患者都拍摄胸部的正侧位片,采用法国斯达富DR机和影像工作站的处理系统,选择AGFA-5302型的干式相机,GE公司所生产双排螺旋的CT机,扫描方式选择平扫和增强。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X线片检查结果:在胸部的X线片中观察到,15例为一叶或者节段性的肺实变,9例为数叶的肺实变,5例为两肺多发的肺实变,14例为右肺实变,9例为左肺实变,14例患者有“空气支气管征”,16例患者在CT的增强扫描中发现“血管造影征”,9例患者在肺实变影中看到点状的钙化影。6例为胸膜牵拉的凹陷,7例为双侧或者单侧的胸腔积液,2例为同侧肺门的淋巴结肿大。

2.2组织学分析:在组织学的类型上进行分析,其中7例为腺癌,所占比例为24.1%,11例为鳞状上皮癌,所占比例为37.9%,3例为小细胞癌,所占比例为10.3%,7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所占比例为24.1%,1例为类癌,所占比例为3.4%。其中鳞状上皮癌的所占比例做多,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在发达国家,肺炎型肺癌的基本影响为:散在大片状或者小片状密度增高影,经常侵及整个肺叶或者肺段,边缘较为模糊,为弥漫性肺癌的一种类型,没有较多的临床表现,而且在影像学上又与肺炎肺实变较为相似,因此诊断的困难度较大,而且误诊率高[2]。该类患者的老年男性较多,很多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低热,间断性的痰液血丝、背痛、胸痛等症状,两肺的中下部为好发部位[3]。肺炎型肺癌患者的X线片中,肺叶的大片状或者小片状有密度增高影,边缘较为模糊,密度均匀,有时还会有空气支气管征,很少患者出现斑点状的钙化灶,而且这些钙化灶经常出现在肺实变边缘部位。在CT检查中,实变按肺段以及肺叶分布高密度影。有些患者还会有特殊的CT征象,含气的支气管壁出现不规则的增厚或者僵直,在管腔中有不规则的狭窄,中断和分支残缺。也有患者把肺炎型肺癌分成三类,早期中央型肺癌、肺段型肺癌以及细支气管肺泡癌[4]。在诊断中发现15例为一叶或者节段性的肺实变,9例为数叶的肺实变,5例为两肺多发的肺实变。在组织学的类型上进行分析,其中7例为腺癌,11例为鳞状上皮癌,3例为小细胞癌,7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为类癌,鳞状上皮癌的所占比例做多,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中,要掌握影像学的表现特点,采用影像学的检查技术,特别是多层螺旋CT增强的扫描和多方位的重建技术,使病灶的内部结构可以清晰显示,观察管腔内和气管壁的改变,促使诊断符合率的提高。同时还要注意对病灶变化的观察,特别是患者通过抗炎治疗后,其肺炎的阴影没有得到明显吸收的患者,要给予进一步的检查,减少误诊。

综上所述,在影像学中肺炎型肺癌的肺段或者肺叶有实变影,容易有误诊的出现,采用多层的CT薄层扫描和多方位重建的多种检查,能够提高影像学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雷志丹,贾武林,任颖,等.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分型及其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176-179.

[2]陆应军.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1(11):17-18.

[3]莫云海,冉隆富,杜涛明,等.多层螺旋CT对肺炎型肺癌的影像及其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6):411-413.

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6月—2010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 直径<3 cm的周围型支气管肺癌36例, 男25例, 女11例, 年龄41~75岁。主要症状:咳嗽21例, 痰中带血丝15例, 胸痛和胸闷11例。所选择病例均为首先由胸部正侧位片发现病灶, 之后作常规CT扫描, 病灶层面加扫薄层。其中30例做了增强扫描。

1.2 检查方法

X线检查使用TOSHIBA数字化成像系统进行常规胸部立式正侧位投照, 条件110KV、320MAS, 然后使用GE 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机行常规平扫。条件120KV、自动MAS, 层厚、间隔分别为5mm, 病灶处进行薄层拆分, 标准算法, 层厚、间隔为1.25mm, 传送至ADW4.3工作站应用MIP、MinP、VR、MPR后处理技术, 纵隔窗350/40, 肺窗1500/-500。增强扫描采用团注快速静脉推注。重点分析<3cm, 证实为周围型肺癌的孤立结节的X线、CT病灶的特征。

2 结果

2.1 X线表现

36例均拍摄正侧位DR胸片, 孤立性结节形态上呈分叶状7例, 小类圆形肿块14例, 结节病灶边缘内1cm处出现空泡征5例, 细毛刺征11例, 长毛刺2例, 毛玻璃样密度7例。病灶周围有尖角、胸膜皱缩征12例。邻近叶间胸膜局限型增厚稍变硬8例。病灶与肺门间索条状影13例, 同侧肺门影增大6例。

2.2 CT表现

36例周围型支气管肺癌中, 细支气管肺泡癌18例, 腺癌7例, 鳞癌5例, 小细胞癌6例。CT征象从形态学特征、结节-肺界面和邻近组织改变描述。分叶征:21例;毛刺征:短毛刺11例, 长毛刺2例, 棘状突起5例;空泡征11例 (薄层扫描<5mm的点状透亮影) ;空洞征 (病灶内较大而无管状形态的透亮影或大于相应支气管径2倍或病灶中>5mm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含气腔) 分厚壁空洞和薄壁空洞, 其中, 厚壁 (>1cm) 11例, 薄壁2例;含气支气管征8例;胸膜凹陷征22例;血管集束征8例;30例进行增强扫描, 增强幅度40~70Hu;结节内钙化3例。

3 讨论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主要手段, 在胸部疾病影像诊断中X线检查是基本检查方法, 但因其分辨率差, 无法观察细微结构, 对肺尖、心、肋膈角等较隐蔽部位的小SPN有时难以发现, 更无从观察其密度和结构。因此, 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胸部X线检查的敏感性大约是直径1cm以上的结节性病变, 对肺癌诊断存在漏诊的问题, 但每年1次的胸部X线检查使Ⅰ期肺癌的检出率增加26%~32%[2]。目前DR等数字影像技术已经开始用于肺癌的检出和初步评价, 其图像越来越清晰, 并可调节灰阶, 进行放大等后处理, 有助于发现肺部小病变。多层螺旋CT检查密度分辨率0.5%较普通X线的2%高, 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显示胸片不能显示的小病变, 并能显示结节内部的细小结构与边缘形态。HRCT对细小病变的显示更为清楚, 对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CT检查除能更清晰显示肿块在胸部平片的表现外, 还能较好显示肺内血管纹理朝向肿瘤弯曲或聚拢之征。肿瘤一般为单支血管供血, 有时因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将附近血管牵拉靠向病变形成血管纠集征。

孤立性肺结节 (SPN, <3cm) 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一直是影像学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目前对SPN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形态、内部结构、密度特征及CT增强值的变化及血管分布改变等方面。Yamashita等[3]认为, 病变强化主要与对比剂进入病变血管外间隙以及病变的血管数量增加等因素有关, 血管越丰富, 强化越明显。其增强的形态特点为不强化:主要见于良性;均匀强化:多见于腺癌, 偶见于结核瘤;不均匀强化:病灶内见点条或片状不强化或强化显著区, 良、恶性结节均可有此改变;周围强化:由于病灶中心液化、坏死或干酪形成, 中心不强化, 周边强化, 可为鳞癌或结核病变;包膜样强化:多见于结核瘤。Zhang等报道炎性假瘤可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和周围强化, 且强化的周边部分比恶性结节更不规则。即炎性假瘤的强化形态没有明确特征可寻。而增强值的变化特点, Swensen等对550例SPN进行了增强前后CT值变化的研究结论是增强后CT值增加≤15Hu时, 强烈提示良性结节。Yamashita等报告结果是所有肺癌增强值均>25Hu。增强值>25Hu的结节高度怀疑为肺癌。Zhang和Kono也报告恶性结节增强值>42Hu, 炎症良性结节增强值<44Hu, 即SPN的增强值在20~60Hu时, 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一个指标[4]。>60 Hu时, 炎症性结节的可能性大。

MSCT具有多种形式图像后处理技术, 多层面重建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 MPR) , 是从容积资料得到的冠状位、矢状位、斜位图像, 可和MRI的冠状面、矢状面扫描相媲美。曲面重建 (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s, CMPR) , 是通过人工对感兴趣结构进行中心画线或自动跟踪三维数据结构的轨迹所形成的曲面重建图像, 使走行弯曲、不在同一平面的组织显示在同一平面, 主要应用于支气管壁增厚的测量和支气管狭窄的显示。表面遮盖显示 (surfaces shaded display, SSD) , 设置一个域值, 所有在域值范围内的数据被保留并进行重建, 虽然表现为二维图像, 但可通过表面遮盖阴影进行旋转, 表现为有深度感的三维空间关系。容积重建 (VR) , 是将容积数据中每个像素各种物质的百分比显示为不同亮度, 图像信息相对损失小, 保存了原始数据的空间结构关系, 具有三维立体感, 并能局部放大和多角度旋转。最大 (小) 密度投影 (MIP、Min IP) , MIP是应用最广泛的容积技术, 它是将径线所通过容积组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 保留了相对密度信息, 图像对比度高。Min IP是对选取平面中最小密度结构进行投影, 适用于肺部支气管树的显示。仿真内窥镜技术 (CTVE) , 是应用VE软件对空腔脏器内表面进行立体重建, 模拟纤维支气管镜效果显示腔内情况, 获取三维解剖动态图像, 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 能从闭塞或高度狭窄的两端观察病变, 显示管腔内的情况。

周围型支气管肺癌表现为肺内孤立型病灶, 鉴别诊断上应与肺结核球、错构瘤、球形肺炎、局灶机化型肺炎 (FOP) 鉴别[5,6]。肺结核球:以双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居多, 边缘多光整、清楚, 增强环形强化提示肺结核球。错构瘤:典型的病灶内有脂肪及钙化, 钙化呈爆米花样, 边缘光滑锐利。球形肺炎与周围型支气管肺癌鉴别: (1) 球形肺炎多为楔形而周围型支气管肺癌多呈类圆形或卵圆形。 (2) 球形肺炎边缘多模糊有粗长毛刺, 两侧缘平直, 外缘与邻近胸膜以广基相连。周围型支气管肺癌边缘清晰, 分叶征明显, 有细小毛刺。除极少数巨大病变外, 病灶外缘与邻近胸膜部分或全部有正常肺组织相隔。常见胸膜凹陷征。 (3) 球形肺炎周围肺野 (非胸膜侧) 可见小片状浸润影及纤维索条影。周围型支气管肺癌邻近肺野的片状浸润影局限于胸膜侧。部分病例可见多发结节型转移灶。 (4) 球形肺炎病变所属段及亚段支气管壁常见均匀型增厚, 但无明显狭窄。纤支镜检查可见病变所属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周围型支气管肺癌如累及支气管则主要表现为受累支气管不规则狭窄, 纤支镜检查受累支气管可见新生物。 (5) 绝大多数球形肺炎病变与肺门之间有多条粗大血管相连。周围型支气管肺癌虽然亦可见血管连接征, 但与之连接的血管不局限于肺门侧, 且多为一条血管。 (6) 绝大多数球形肺炎累及邻近胸膜, 呈广泛均匀型增厚, 无局限型结节形成。周围型支气管肺癌邻近胸膜很少受累, 如有累及则多呈不规则增厚, 可见局限型结节形成。 (7) 球形肺炎极少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CT薄层扫描对显示病灶不光滑, 浅分叶甚至毛刺及结节内钙化、空泡征及空洞较常规CT为佳[7,8], 尤其<1.5cm的结节, 诊断价值较大, 能显示出恶性征象。当然, 在诊断过程中, 还应密切结合临床及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考虑后做出最后诊断。

总之, 周围型支气管肺癌定性诊断的关键是真实敏感地显示X线、CT典型征象。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薄层CT扫描及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得到较好图像和有价值的诊断征象。掌握好周围型肺癌的X线、CT基本征象, 能提高诊断符合率, 提高手术根治机会, 提高5年生存率[9]。

参考文献

[1]王保平, 段艳东.3cm以下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 (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4, 4 (2) :73-75.

[2]Soda H, Tomita H, Kohno S, et al.Limitation of annual screen-ing radiol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A retrospec-tive study (J) .Cancer, 1993, 72 (2) :341-346.

[3]Yamashita K, Mat sunobe S, Tsuda T, et al.Solitary pulmonarynodual:pre-liminary study of evaluation with incrementaldy-namic CT (J) .Radiology, 1995, 194 (2) :399-405.

[4]陈为军, 陈书林, 张辉, 等.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附36例分析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8) :673-674.

[5]秦乃姗, 将学祥, 唐光健.动态增强CT扫描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4) :265-267.

[6]孙红, 白友贤, 蔡祖龙, 等.X线胸片与CT诊断1cm左右周围型小肺癌 (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8, 6 (1) :10-12.

[7]邓克学, 曹东兴, 李世青, 等.增强后薄层动态CT对孤立性肺结节病变的评价 (附45例病例分析)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9, 15 (3) :144-146.

[8]秦乃姗, 蒋学祥, 唐光健, 等.动态增强CT扫描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 (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4) :265-267.

纵隔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88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 其中男性67例, 女性21例, 年龄32~76岁, 平均年龄52岁。临床大多无症状, 部分有胸部不适、咳嗽和胸痛, 偶有血痰或发热。均经痰脱落细胞学、纤维支气管镜刷检和活检或经皮肺穿刺病理检查确诊, 病理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49例, 腺癌21例, 鳞癌12例, 小细胞癌3例, 透明细胞癌2例, 类癌1例。病理报告瘤体直径均在3 cm以下, 支气管边缘无癌细胞浸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X线胸片拍摄, 采用西门子SOMATOM AR.X CT机做常规平扫, 10 mm层厚, 层间距10 mm, 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面。需对肺内小于2 cm的小病灶及早期支气管病变作1.5~4 mm病灶局部进行减薄扫描。增强扫描使用造影剂为碘海醇, 应用高压注射器, 注射速度为2.5~3.0 mL/s。于注药30 s后扫描, 层厚间隔为2mm。由2名从事CT诊断主治医师职称的医师分析每位患者的CT图像资料:病灶的形态、边缘征象、内部征象以及强化等, 对各项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88例周围型肺癌影像学特点见表l, 结果显示, 病灶大小:直径为2~3 cm的有48例, 占54.5%;1~2 cm的有23例 (26.1%) ;小于或等于1 cm的有17例 (19.3%) , 其中部分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影。CT主要表现:病灶边缘深浅分叶征74例 (84.1%) , 细短毛刺征71例 (80.7%) , 锯齿征28例 (31.8%) ;病灶内部空泡征36例 (40.9%) ;病灶周围血管集束征57例 (64.8%) , 胸膜凹陷征55例 (62.5%) 。分叶征、毛刺征、锯齿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 80例显示3种以上基本征象。

3 讨论

周围型肺癌是形成肺内肿块的常见恶性疾病, 其无明显的好发、典型部位, 多为不规则、分叶状边缘毛糙的块状影。它是支气管上皮细胞癌变逐渐浸润周围肺组织及反应性结缔组织生成而形成[1]。其基本大体病理形态为肺内结节或肿块, 肿瘤可形成瘢痕或坏死。肿瘤内不同程度的坏死部分发生液化, 并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洞, 具有较大空洞者称为空洞型肺癌。周围型肺癌一般早期临床表现很少, 痰检阳性率低且纤支镜检查难度大, 在临床上极易误诊而耽误治疗。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其中对影像诊断的依赖性愈来愈重。普通X线检查可以对病变准确定位, 但因其分辨率差, 无法观察细微结构, 对肺尖、心、肋膈角等较隐蔽部位的小孤立性肺结节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SPN) 有时难以发现, 更无从观察其密度和结构[2]。与传统X线相比, CT在鉴别诊断中起到了主要作用。CT除能更清晰显示肿块在胸部平片及体层摄影片的表现, 能较好显示肺内血管纹理朝向肿瘤弯曲或聚拢之征[3]。本研究发现, 周围型肺癌早期一般临床大多无症状, 大部分在体检或其它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本研究X线胸片结合CT扫描发现, 病灶直径多在2~3 cm范围, 还有部分病灶小于1 cm。CT诊断周围型肺癌主要依据病变的边缘征象和病灶内部的特点。本研究中早期周围型肺癌CT主要表现为分叶征、细毛刺征、锯齿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4], 其分别占84.1%、80.7%、31.8%、40.9%、64.8%和62.5%。分叶征在CT图片上, 肿瘤边缘具有深浅不一切迹或脐凹;细毛刺征是在CT图像上, 于肿瘤周边呈放射状向四周分布的长短和粗细不等的征象, 是肿瘤向周围肺泡或淋巴管、毛细血管浸润生长;锯齿征表现为自肿瘤边影。空泡征即在病灶边缘及偏心部分表现为1个或多个小圆点状或小条状空气密度影;血管气管集束征在图像上表现为1至数条细小血管直抵肿瘤边;缘胸膜凹陷征在CT图像上为表现为1至数条索条状密度增高影与临近胸膜相连, 胸膜侧呈三角形致密影[5]。由此提示我们, X线胸片结合CT扫描的影像学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 在诊断过程中, 还应密切结合临床及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考虑后做出最后诊断。

综上所述, X线胸片结合CT扫描的影像学特点, 在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熟悉掌握肺癌的影像学特点, 能提高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元锋.肺炎性假瘤、结核球与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对比分析[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2 (3) :93-95.

[2]shal1PK, Austin JH, WhiteC S, e a1.Missed non-small celllung can-eHIr:radiolographie finding of potentially respectable lesions evident only in retrospect[J].Radiology, 2003, 226 (1) :235-241.

[3]毕泗长, 周祝谦.周围型肺癌早期影像学诊断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7) :3015-3017.

[4]竹青.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4) :508.

纵隔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周围型小肺癌 (肿块直径<3.0 cm) 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其中, 腺癌18例、鳞癌8例、未分化癌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例;男性患者22例, 女性患者12例;年龄33~69岁, 平均43岁;临床表现:咳嗽12例, 咯血或痰中带血4例;胸痛8例, 无自觉症状10例;肿块大小0.5~3.0 cm。

1.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BY11iance 64slice CT扫描仪。对病变及感兴趣区扫描, 层厚1~2 mm, 螺距1~1.25。130 k V, 100~150 MA, 扫描周期1.0 s, 视野18~25 cm重建方法B8OS Very sharp。

2 结果

本组周围型小肺癌从形态、密度、边缘、位置、周边征象几个方面的CT表现如下:

2.1 形态

圆形或类圆形32例 (94.1%) , 斑片状2例 (5.9%) 。

2.2 密度

密度较均匀8例 (23.5%) ;空泡征:8例 (23.5%) , 表现为结节内部点状低密度影, 直径1~2 mm。单发或多发;支气牙气像:6例 (17.6%) 结节内部管状气体密度影, 有时有分支表现;蜂窝状改变:2例 (5.9%) ;钙化4例 (11.8%) 呈细砂粒样, 呈中心或偏心分布;空洞2例 (5.9%) 呈中心性不规则壁空洞;密度不均匀无特殊征象8例 (23.5%) 。

2.3 边缘

毛刺征、锯齿征:20例 (58.8%) 呈放射状的细小而密集线条新及不规则锯齿改变。分叶征:28例 (82.4%) 浅或深分叶。可见棘状突起。边缘光滑清晰6例 (17.6%) 。

2.4 位置

左肺上叶6例 (17.6%) , 中叶4例 (11.8%) , 下叶8例 (23.5%) ;右肺上叶4例 (11.8%) , 中叶2例 (5.9%) , 下叶10例 (29.8%) 。

2.5 周围征象

胸膜凹陷征:22例 (64.7%) 典型表现为病灶与邻近胸膜见三角形或喇叭口样线影相连, 不典型应灶同邻近胸膜有两条或以上拉影, 称“兔耳征”。血管气管集束征:24例 (7.06%) 肿块周围血管与小支气管向病变聚集。

3 讨论

3.1 CT检查方法的比较

高分辨CT扫描 (HRCT) 采用薄层、骨数字重建和缩小视野的方法, 提高了CT影像的空间分辨率, 增加了清晰度, 对于显示小结节评病灶的细节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但会因为患者呼吸不均匀而错过或遗漏病灶。常规螺旋CT扫描具有扫描速度快, 一次屏气状态就能完成全部扫描, 避免了呼吸不均匀而遗漏病灶。但由于层厚较厚, 重建方法较平滑, 视野较大, 对显示小结节病灶的细节特征效果较差。而螺旋高分辨扫描技术结合了它们的优势, 克服了它们的局限性, 对于外围性小结节病变的诊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3.2 周围型小肺癌螺旋高分辨CT扫描各种影像特征的病理学基础。

(1) 密度:“空泡征”、“支气管气像”、“蜂窝状改变”均为未被肿瘤侵犯的肺组织, 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断面以及乳头状突起之间气腔。多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腺癌。而钙化灶的形成为肺癌组织坏死后的钙质沉着, 亦可能是肺组织内钙化病灶被包裹。空洞少见, 多为鳞癌, 呈中心性或偏心发生, 沿壁厚薄不一, 可见壁结节。是由于真性肺大泡或支气囊肿内发生肺癌, 肿瘤包绕它们生长或肿瘤内部坏死而形成。 (2) 边缘:由于肿瘤浸润生长和在生长过程中各部位受到的阻力不相同而形成毛刺征及分叶征。 (3) 肿瘤生长部位未发现明显的特征性。 (4) 肿瘤周围征象:胸膜凹陷征系肿瘤内瘢痕形成, 牵拉脏层胸膜而形成, 胸膜改变较局限;而血管支气管集束征多认为与肿瘤内成纤维化反应有关。

3.3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一直是影像学的棘手问题。肿块的形态边缘特征, 内部结构, 有无钙化和类型, 肿块的周围状况与血管的关系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因素。周围型小肺癌特征性表现为“有空泡征、支气管气像, 边缘毛糙, 有分叶征。周围血管集中和胸膜凹陷征。 (1) 结核瘤的特征:边缘光滑清晰, 浅分叶或无分叶, 多见点状或斑片状弥漫或均匀分布的钙化灶。多有卫星灶。 (2) 错构瘤:边缘光滑清晰, 多无分叶或浅分叶, 瘤变有脂肪成分, 可有爆米花状钙化。 (3) 球形肺炎: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边缘模糊, 中央密度高, 多无钙化。有时周边可见细长毛刺, 周围胸膜反应较显著。 (4) 转移瘤:一般多发, 病变大小不同, 形态相似, 病变与支气管无关。

在CT诊断中患者的年龄, 临床表现以及以往影像资料对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对无明显影像特征及临床表现的病例, CT导引下穿刺活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敏感性高达93%~96%, 是周围型小肺癌定性诊断的可靠方法[4,5]。

参考文献

[1]沈荣, 马更正, 江文, 等.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价值与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3, 46 (1) :31-33.

[2]赵永兴, 马重庆, 龙顺年, 等.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与临床分析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3, 46 (3) :167-168.

[3]冯亮, 陈君坤, 卢光明, 等.CT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01-203.

[4]曹丹庆, 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633-636.

上一篇:知识准备下一篇:消费者保护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