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型肺癌CT诊断(共7篇)
中心型肺癌CT诊断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中心型肺癌的CT诊断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心型肺癌患者共30例, 对其临床资料与CT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了解CT诊断的准确性等。结果 采用CT诊断中心型肺癌与患者手术病理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且CT诊断对于中心型肺癌的分期准确。结论 CT检查是一种无创、精准的诊断措施, 对于中心型肺癌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中心型肺癌CT诊断,准确性,病理检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肺癌的发病率日益增长。肺癌作为呼吸系统常见肿瘤之一, 对于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均存在极大影响, 而发生转移者则会危急患者生命。肺癌一旦确诊多数为晚期, 特别是以中心型肺癌为主的一类肺癌, 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早期确诊有助于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其寿命[1]。本文就中心型肺癌的CT诊断进行分析与探讨, 旨在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为同行提供宝贵经验,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心型肺癌患者共30例, 其中男性患者20例, 女性患者10例, 年龄为38岁至70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 (55.0±2.0) 岁。患者病程为2个月至1年不等, 平均病程为 (4.0±2.0) 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可得, 共28例患者咳嗽、20例患者咳痰、12例患者咳血、15例患者消瘦、19例患者胸痛、10例患者憋气。
1.2 诊断方法
对于所有患者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 患者接受检查时采取仰卧位, 由其手臂静脉推注优维显约100ml, 注射速度设定为3ml/s, 延迟扫描时间设定为20s。扫描过程需于患者一次性屏气状态下完成, 扫描范围为胸骨上凹3cm处至肺底, 扫描时间为约7~10s。平扫完成后, 对患者实施常规胸部增强扫描, 并对所有图像进行处理和观察[2]。
1.3 评价标准
对比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 以确定CT诊断的准确性, 并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分期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以P<0.05作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性
对于本文30例患者采用CT诊断的结果进行分析可得, 阳性共30例, 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 准确率为100.0%, P>0.05, 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2.2 分期情况
对于本文30例患者的肺癌CT分期结果进行分析可得, 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2.3 CT征象
对患者肺部进行扫描时, 可见支气管腔内肿瘤、支气管壁有明显增厚的征象、部分存在支气管腔狭窄或支气管腔阻塞, 少数患者可见支气管远端因阻塞而形成粘液栓塞, 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 病灶周围淋巴结均肿大。
3 讨论
肺癌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肿瘤, 且一旦发现多为晚期, 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严重, 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对其早期的诊断与及时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情况与生活质量均有重要的意义[4]。CT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的诊断方法, 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肺癌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能够连续观察肺癌肿块周围以及内部的血供情况, 并能够显著提高图像的质量, 使得肺部情况能够被动态观测[5]。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对30例中心型肺癌患者采取16层螺旋CT进行诊断, 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 肺癌诊断准确性为100.0%, 而对患者的分期情况进行对比可得, 手术病理分期与CT分期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以说明, 采用CT对中心型肺癌进行诊断,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 CT诊断具有无创、检测速度快、检测准确度高、后处理技术简单、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等特点, 在应用于中心型肺癌的诊断过程中, 患者耐受性较强, 病情有助于医生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但由于CT诊断仍然有误诊的可能, 因此单纯凭借CT检查对患者进行定义具有局限性, 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喻晓宏.中心型肺癌螺旋CT的诊断效果观察[J], 中外医疗, 2012, 18 (1) :160-161.
[2]张林, 王成伟, 方佳.螺旋CT肺血管成像在中心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农垦医学, 2005, 27 (2) :13-14.
[3]江志勇, 田维泽, 于卫中.中央型肺癌的螺旋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13 (6) :378-380.
[4]魏培健, 彭志刚, 李石玲.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中央型肺癌检查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08, 30 (11) :1723-1724.
[5]王万旗, 寇景全.100例中心型肺癌支气管腔螺旋CT三维成像的形态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 12 (1) :1627-1628.
中心型肺癌CT诊断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中心型肺癌患者共138 例, 收治年限均在2013 年8 月—2015 年2 月之间, 将138例患者通过抽号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患者69 例。 对照组:该组共42 例男性患者, 27 例女性患者。 年龄跨度为55~76 岁, 平均年龄为 (65.25±1.50) 岁。 观察组:该组共41 例男性患者, 28 例女性患者。 年龄跨度为54~75 岁, 平均年龄为 (65.18±1.45) 岁。 两组中心型肺癌患者的性别分布以及平均年龄基线资料, 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 能判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使用MRI影像技术进行检查, 选用的仪器是万东i-Open0.5T全身成像系统, SE的序列分别为T1WI400/16 ms、T2WI3600/87 ms, 厚层为7 mm, 层间距为2 mm, 然后对患者进行横、矢和冠状位扫描[2]。
观察组:该组患者使用CT技术进行检查, 采用日立4 排螺旋CT, 扫描电压为120 k V, 电流控制在210~250 m A, 扫描视野为35 cm。 以3 m L/s的速度将100m L的优维显进行静脉推注, 从胸骨上凸处到肺底进行7~10 s的扫描, 患者在扫描状态下需要屏气[3]。 扫描结束之后, 进行常规的胸部增强扫描。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中心型肺癌患者的确诊率进行统计对比, 当该项评价指标的数值越高时, 可确认检查效果越显著。
1.4 统计方法
两组中心型肺癌患者的检查对比数据, 均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计算,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检查之后, 观察组中心型肺癌患者的确诊率为94.20% (65/69) , 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心型肺癌患者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所示。
3 讨论
肺癌属于恶性增殖性疾病的一种, 由于各种致癌因素所导致,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其发病人数和死亡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以中心型肺癌最为常见[4]。 中心型肺癌是发生于支气管肺段以及气管上的肺癌, 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胸痛、咳血、咳嗽以及憋气等[5]。
中心型肺癌患者的癌细胞一旦发生转移, 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若能尽早确诊, 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 采用何种手段提升中心型肺癌的确诊率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6]。 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 是以往检测中心型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漏诊和误诊率较高。
现在广泛使用的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 通过平扫以及增强扫描, 并且结合多平面重建, 能够将支气管腔内肿块以及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清楚地显示出来, 而且还能够观察到病变的位置和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损害程度, 对分期和定位有着重大的意义[7]。 而且CT检查属于非入侵性检查的一种, 不会给中心型肺癌患者造成任何创伤, 很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因为具有极高的疾病确诊率, 这种检查方式已经成为了诊断中心型肺癌的主要影像手段。
经过该调查研究, 观察组中心型肺癌患者的确诊率为94.20% (65/69) , 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心型肺癌患者 (P<0.05) 。 王柯、罗新民和吴红霞[8]三位学者在《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的研究中得出, 与MRI影像技术检查相比, CT技术检测的确诊率明显较高, 与该实验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在临床上使用CT进行诊断, 确诊率较高, 可有效减少误诊情况, 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CT用于中心型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中心型肺癌患者共138例, 收治年限均在2013年8月—2015年2月之间, 将138例患者通过抽号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患者69例。其中一组患者使用MRI影像技术检查, 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使用CT技术检查, 称为观察组。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 观察组中心型肺癌患者的确诊率为94.20% (65/69) , 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心型肺癌患者 (P<0.05) 。结论 针对中心型肺癌患者, 在临床上使用CT进行诊断, 确诊率较高, 可有效减少误诊情况, 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关键词:CT,中心型肺癌,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Ambrosini V, Nicolini S, Caroli P, et al.PET/CT imaging in different types of lung cancer:An over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2, 81 (5) :988-1001.
[2]孙民峰, 李维昌, 贺光辉, 等.CT导引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3) :5853-5855.
[3]曹鹏程.16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的临床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0 (26) :63-64.
[4]张荣恒, 高江晖, 郭文伟, 等.CT联合MRI对中心型肺癌的临床诊断意义及准确性[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10 (14) :71-72.
[5]程艳艳, 刘芝艳.支气管动脉CTA:动脉直径与中心型肺癌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 11 (3) :256-258.
[6]蒋龙.64排螺旋CT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0 (30) :146-147.
[7]张颂谦.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临床价值[J].延边医学, 2015, 10 (8) :72-74.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 篇3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均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的患者32例, 男21例, 女11例, 年龄40~89岁, 中位年龄72.5岁;所有患者均作仰卧位胸部螺旋CT扫描, 扫描范围从肺尖向下达肺底, 对全肺进行扫描, 层厚7mm或10mm, 螺距0.75~1.5, 病灶或可疑层面加2~51Elm薄层CT扫描或高分辨率CT (HRCT) 扫描。本组经病理证实恶性的与术前CT诊断符合31例, 其中鳞癌13例, 腺癌11例, 未分化癌7例;另1例为结核球被误诊。
2 周围型肺癌CT表现
2.1 病灶的形态和境界
(1) 分叶征:指CT影像上表现为肿块边缘不同程度结节状突起, 呈切迹样改变。其病理基础是肿瘤收缩或肿瘤各部分生长速度不一致, 肿瘤中心瘢痕形成和相邻的肿瘤组织间的结缔组织增生性收缩, 或在生长过程中如遇支气管或血管, 暂时起阻挡作用, 亦出现分叶或在该处示小切迹。为恶性肿瘤的较可靠征象。深分叶征多发生于直径2.9~5.4cm的肿瘤, 该征象与肿瘤大小有相关性, 有深分叶的肿瘤直径多>3.0cm, 而<3.0cm者分叶征象不典型[1]。 (2) 毛刺征:粗毛刺一般较长, 粗细不均, 数目较少, 可有扭曲;细毛刺数目较多, 短而直, 围绕肿瘤呈放射状排列。多数学者认为该征象是由肿瘤病灶内瘢痕收缩、肿瘤细胞沿间质组织上生长或沿淋巴管转移而形成。 (3) 血管纠集征:一条或多条小气管或小血管向肿瘤集中或进入瘤体, 病灶越大此征象越明显, 恶性程度越高。系由于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牵拉所致。有文献报道, 其病理为扩张、增生的血管为主, 并伴有增粗的淋巴管。此征象肺癌比良性结节多见, 其表现对诊断有意义。血管纠集征在周围型肺癌的发生率约为67%, 其他肺孤立结节显示出血管纠集征者仅10%[2]。
2.2 病灶内部表现
(1) 密度:一般较均匀, 或中心密度稍高而周围密度较低。 (2) 空洞:癌性空洞不规则厚壁, 内缘凹凸不平并偏心, 可见壁结节。 (3) 空泡征:瘤体内点状低密度影, 直径多在1~2mm, 边界清。 (4) 空气支气管征:瘤体内管状或分支状低密度影。 (5) 钙化:瘤体内弥散分布的沙砾状或偏心分布的斑点状高密度影。细小的点状钙化为肺癌的典型钙化。钙化越小, 越少, 且呈沙砾状, 则恶性的倾向性越大[3]。
2.3 病灶周围的表现
胸膜凹陷征 (或称“尾征”、“兔耳征”) :表现为瘤灶与邻近胸膜内缘三角形影或嗽叭口影以线状或索条状影相连。胸膜凹陷征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肿瘤方向的牵拉和局部胸膜无增厚粘连[4], 普遍认为其是CT检查中肺癌定性诊断有价值的征象。目前胸膜凹陷征被认为是特异性恶性征象。
2.4 增强表现
本组病例约93%病灶有明显强化, 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增强前后CT值差均>20Hu。原因是肿瘤大多系支气管动脉供血, 其血供丰富。有学者提出以增强前后CT差值20Hu为标准, 对肺内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5 其他表现
纵隔淋巴结增多增大, 双侧胸腔积液, 部分肋骨、胸椎椎体骨质破坏等。相应转移征象在所有检查患者中可占50%以上。
3 小 结
总之, 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主要有分叶征、小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空洞钙化等, 轮廓呈分叶状、边缘不规则, 有毛刺并伴有邻近血管的聚集、扭曲, 则常被认为是恶性结节或肿块的典型征象。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综合多种CT征象及临床资料, 综合分析肿瘤内部、边缘征象和周围肺部状况考虑, 对于少数CT征象少或不典型的病例, 应对病灶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短期内定期复查, 以免造成周围型肺癌小结节病变的误诊及漏诊。
参考文献
[1]崔允峰, 刘庆伟, 杨玉梅, 等.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1, 17 (11) :1056-1057.
[2]黄佐良, 何望春, 周继华, 等.血管集中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1) :48-49.
[3]冯国灿.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7, 13 (5) :272.
肺炎型肺癌的CT诊断体会 篇4
1材料与方法
2007-2010年间经支气管镜、手术、穿刺活检证实的肺炎型肺癌14例, 其中单发4例, 多发10例;男性9例, 女性3例;年龄39~86岁, 平均59.5岁;临床症状:咳嗽11例, 咳痰7例, 大量泡沫痰2例, 胸痛4例, 消瘦5例, 咳血2例。从最初就诊至最后确诊为3个月至2.5年。
影像设备使用GE 64排螺旋CT (LinghtspeedVCT) , 采用普通螺旋扫描及高分辨扫描;层厚5 mm, 1.25 mm;采用多平面重建术MPR;最大密度重建MIP;最小密度重建MinP;仿真内镜重建技术VE等做后处理。
2结果
14例均为中、外带分布。磨玻璃影, 斑片、块影6例, 段、叶性影8例。支气管充气征6例, 枯枝征3例。多发结节征6例。内部多发小囊腔、空泡征5例。叶间裂突出征2例。
3讨论
肺炎型肺癌是细支气管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细支气管肺泡癌按其大体病理和影像学表现可分为:孤立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和实变型[1]。由于实变型非常类似肺炎, 命名为肺炎型更加突出了两种的相似性和难以区分性。按细胞起源不同可分为4种亚型:Clara细胞型、Ⅱ型肺泡细胞型、黏液细胞型和混合型, 前两个亚型属于非黏液型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 沿气道播散, 可充填肺泡腔, 但肺泡的基本结构无破坏[2]。肺炎型肺癌其实质并非是炎性渗出, 而是由无数细小的癌结节密集融合而成, 癌细胞壁附于肺泡壁表面, 延肺泡壁表面作伏状生长, 且分泌黏液引起肺实变, 在支气管未受侵或受侵不明显时, 夹在实变中形成明显的对比, 显示支气管充气征。当支气管受侵较明显时, 常表现为叶、段实变及播散。当叶、段实变, 支气管受侵肿瘤细胞分泌的黏液使肺叶膨胀, 导致叶间裂隆起, 且肿瘤细胞可延着叶间裂进入临近的肺叶。病灶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影为肿瘤细胞比较集中、融合的表现;有作者提出结节的磨玻璃密度内出现“空泡征”高度提示细支气管肺泡癌, 小囊状透亮影可为未受侵的肺泡、扩张的细支气管及阻塞性肺气肿[3]。对于卫星灶, 可能是肿瘤细胞在支气管内播散肺内转移的结果, 现多支持多克隆学说, 认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本身就是多中心的。
肺炎型肺癌无明确的临床与CT影像特征, 如何与感染性肺炎、过敏性肺炎、脂质性肺炎等鉴别。本文总结要点如下: (1) 中、老年患者, 病程长; (2) 考虑肺炎, 但经正规抗感染治疗临床症状无好转, X片或CT显示病灶无吸收或增大的, 出现新病灶的, 有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应高度警惕。 (3) 中、外带分布, 临床肺感染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不明显的应重视。 (4) 实变结节, 虽然肺炎型肺癌与肺感染均存在, 但后者更明显。 (5) 支气管充气征、小囊状透亮影无特征, 只有当病变范围大, 出现支气管“枯枝征”时才有鉴别意义。 (6) 叶间胸膜隆起征, 肺炎型肺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肺感染。对于出现上述一点及几点的病例, 病灶范围小的可做细针经皮穿刺、胸腔镜活检及手术治疗, 弥漫性大范围的可做支气管镜活检、灌洗及细针多点穿刺活检。
参考文献
[1]刘旭明, 何建方.现代病理诊断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111-112.
[2]储大同.肺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78-79.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 篇5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其中, 男50例, 女50例;年龄平均55岁。常规的体检中发现患者63例, 因发热、胸痛、胸闷、气短、痰中带血、咳嗽就诊时发现患者37例。为日本岛津公司全身扫描CT机, 常规进行胸部扫描, 扫描厚度每层10mm, 用以判断病变的部位, 然后对病变行部位进行薄层连续的扫描, 扫描时叮嘱病人憋住呼吸, 少数病变CT显示不清楚再做CT增强扫描。100例肺部肿块病变患者进行了64排CT薄层连续扫描检查, 所有病例均取活检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或手术切除证实。根据患者的病灶范围大小直径, 进行灌注治疗, 根据软件的要求再选择患者的肺内肿物的流出的静脉和流入的动脉, 再进行计算机分析, 一起分析肺癌的恶性肿块与良性肿块的供血的情况, 本研究选择患者右心室或患者的肺部动脉的主干为肺部肿块的流入的动脉, 选择患者相对应的降主动脉为患者流出的静脉。
2 结果
10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 小细胞癌21例患者, 鳞癌32例患者, 腺癌33例患者, 细支气管肺泡癌14例患者。CT的主要表现为, 胸膜凹陷征图:肺癌病变与胸膜或叶间裂条相连续且胸膜或叶间裂内陷, 本组例中出现8例。血管集束征图:周围血管向结节聚集本组例中出现10例。肺癌的空洞:病灶中较大的含气腔例中仅见2例。蜂窝征图:肺癌的病变内多个小泡的聚集成蜂窝状。肺癌例中有12例。空泡征图:肺癌病变内小灶性透光区。本组例中有20例。边缘毛刺征图:肺癌的病灶周边有锯齿状改变、棘状突起或细短毛刺。本组例有35例。分叶征图:肺癌病变的边缘有凹凸不平的切迹。
3 讨论
周围型的小肺癌是指病变直径小于3cm的肺部恶性的包块。通过影像学的检查, 普通胸部正位片容易误诊漏诊, 体层的射影的表现出来的信息量也不多, 在和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有点困难。CT薄层的扫描具有人体密度的分辨率高, CT对患者病灶的周围情况、内部结构、及形态可以给与整体分析, 是诊断周围型的小肺癌的首选的方法。周围型小肺癌的基本的影像征象有: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边缘毛刺征和分叶征, 这些症状的出现频率都很高。周围型肺癌的次要影像征象为:病灶胸膜侧放射影、空洞、蜂窝征, 这些症状出现频率均较低。卫星灶、钙化、磨玻璃征在周围型小肺癌也有出现, 特别是在螺旋CT, CT 扫描表现为磨玻璃征出现频率比较高。我们根据本组的病例周围型的小肺癌未见这些征象, 有可能和病例数比较少有关, 也有可能与CT的性能比较差, 影像不清有关。在小肺癌的诊断中如果具有CT影像表现两个以上的基本的征象和一个以上的次要的征象就可以明确诊断, 这个诊断的准确率可以高达90%以上。不一样的组织类型的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征象的出现的频率也有一些的区别。小肺癌的统计结果显示:细支气管肺泡癌常见影像征象为蜂窝征、空泡征、分叶征。腺癌常见影像征象为空洞、空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鳞癌常见影像征象为空泡征、毛刺征、分叶征。小细胞癌其常见影像征象为早期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较多见。周围型小肺癌常见影像征象主要病理基础为分叶征:这些与肿瘤的边缘各部分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不一样有关, 还和周围型小肺癌生长速度不同有关。周围型小肺癌边缘毛刺征:因为血管、肿瘤间质向肿瘤外面生长和肿瘤得细胞向周围生长所致。周围型小肺癌空泡征:没有被肿瘤组织包围的肺组织和肿瘤内小灶性组织坏死排出后逐渐形成的。周围型小肺癌胸膜凹陷征:周围型小肺癌病灶的纤维瘢痕收缩后导致。周围型小肺癌血管集束征:血管在肿瘤边缘贯穿肿瘤或中断。周围型小肺癌往往还表现为双肺里面的孤立性一个结节, 在鉴别诊断上应与机化性肺炎, 球形肺炎, 错构瘤、肺结核相鉴别。机化性肺炎:病灶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 胸膜增厚明显, 有卫星灶, 有肺炎病史。球形肺炎:多位于肺边缘部, 周围纹理增多、增粗, 胸膜反应较广泛, 病变, 值较低, 有发热史等;错构瘤:典型的错构瘤内有脂肪及钙化, 钙化呈爆米花样, 肿瘤边缘光滑锐利;肺结核:边缘多光滑、清楚, 无分叶或仅有浅分叶, 可有钙化斑, 周围多有卫星灶。
高分辨率CT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可以发现更多可以用来诊断的信息, 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采用薄层憋气CT扫描仍能够得到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和比较好的影像。熟悉周围型小肺癌的基本影像征象, 可大大提高诊断准确性, 给患者提供了手术根治的机会, 提高了生存率。周围型小肺癌放疗后或手术后的残留下来的病灶可以由仍然存活的肿瘤组织或瘢痕组织组成。通过核医学肺灌注显像、呼吸功能试验来衡量放、化疗后的周围型小肺癌及肺的组织的功能的变化的情况, 但核医学肺灌注现象缺乏有足够的空间分辨率, 呼吸功能试验不能直观显示病灶内部的微血管改变情况。CT动态增强对鉴别周围型小肺癌的意义, 通过CT动态增强的检查进行肺部扫描做出的时间的衰减曲线, 发现清楚地显示周围型小肺癌与其他炎症的有些不同, 虽然两者的整体曲线的峰值出现的时间会有不同, 换句话说周围型小肺癌与其他炎症的强化快慢不一样。炎症的峰值比周围型小肺癌提前, 换句话就是炎症的CT强化速度快于周围型小肺癌与其他炎症。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价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48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其中男34例,女14例,男女比为2.4:1,患者年龄38~68岁,平均(54.6±5.9)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中35例有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并痰中带血丝等临床表现,13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患者在进行体检时发现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为≤2 cm的周围型小肺癌表现,笔者所在医院CT型号为西门子单排螺旋BALANCE,X线仪器为日本岛津X光机。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平扫后再进行HRCT(High Resolution CT)靶区平扫,层厚2 mm,并对癌体进行增强扫描。常规对患者进行胸部正位片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疾病。
1.3 观察项目
观察所有患者的X线、CT检查结果,观察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研究,以分析X线、CT的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显示,10例患者有毛玻璃样密度改变,9例患者有长毛刺改变,13例患者有细毛刺征改变,15例患者病灶边缘有空泡征表现,11例患者有分叶状孤立型结节表现。所有患者的CT检查结果显示,5例患者诊断为小细胞癌,6例患者为鳞癌,15例患者为腺癌,22例患者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所有患者的CT检查影像显示,3例患者有血管集束征表现,23例患者有空洞征表现,12例患者有毛刺征表现,其中8例患者为短毛刺,4例患者有长毛刺表现。10例患者有分叶征表现,其中7例为深分叶,3例患者为浅分叶表现。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例患者为小细胞癌,6例患者为鳞癌,15例患者为腺癌,22例患者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X线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2.9%(35/48),CT检查的符合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目前,此疾病在全球肿瘤疾病中死亡率排名第一。有统计显示2003年全球有110万人死于肺癌[5,6]。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气候恶化,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此疾病和吸烟、大气污染、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男性多于女性患者,本组男女比为2.4:1,与相关调查结果的2.3:1近似[7]。对比较大的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并不困难,但≤2 cm的周围型小肺癌则比较困难[8]。此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故给予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疾病非常重要,这也是众多学者都重视的课题[9]。
对患者进行CT检查的诊断几率很高,尤其是应用HRCT检查,其可清楚地观察患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HRCT为高分辨率CT扫描,多应用1~2 mm的层厚,并进行图像重建表现患者的检查影像。其在成像时以精确成像时的参数来提高影像的分辨率。本组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常规平扫后应用HRCT靶区平扫,层厚2 mm,并对癌体进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显示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100%,诊断率很高。患者X线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2.9%(35/4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CT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使用HRCT可清楚地显示患者病灶内部的结构和边缘形态,CT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CT在周围型小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48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CT、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为≤2cm的周围型小肺癌表现,对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并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X线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2.9%(35/48),CT检查的符合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CT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使用HRCT可清楚地显示患者病灶内部的结构和边缘形态。
关键词:周围型小肺癌,CT,X线,病理检查
参考文献
[1]卢叶灿,吴俊兰.16排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4):56-58.
[2]崔庆周.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84.
[3]叶长春,王伯源,陈仁裕,等.X线结合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价值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0):72-75.
[4]于书奎,于皓,李东宁,等.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附60例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5):65-68.
[5]宋春仙.螺旋CT高分辨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2,16(4):80-82.
[6]温建逸,苏永光,韦志武.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3):16-20.
[7]何辉.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4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4):87-90.
[8]李兴荣,李豪刚.周围型小肺癌X线与CT诊断方法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19(9)29-30.
中心型肺癌CT诊断 篇7
1 中央型肺癌的定位及病理类型
中央型肺癌为发生在肺段以上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所有肺癌中发病率较高。其生长类型包括:管内型:可引起支气管阻塞;管壁型:可引起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梗阻;管外型:支气管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病理类型主要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其次为腺癌,大细胞肺癌。
2 多层螺旋CT(MSCT)的优点
气管支气管属于含气的组织、器官,含气腔与气管壁之间具有自然的对比界面,CT能很好地显示气管的形态和位置[4]。对早期的中央型肺癌的诊断有直接征象可以观察。当支气管或肺内病变造成支气管狭窄、阻塞或是其受压、粘连、牵拉而导致支气管变形、移位时,除了与层面垂直的支气管和两下叶支气管基地干外,常规CT往往不能良好地显示病变支气管,MSCT因速度快,扫描层厚薄,覆盖范围大,并具多种先进的图像后处理软件,对胸部病变的应用较常规螺旋CT有一定的优势。Gurtin等[5]对5例病人行HRCT检查以观察支气管的情况,使用145mA,137kV,2mm层厚和2mm间隔重建,螺旋CT层厚2~3mm,重建层厚1~2mm,螺距1.25~1.5,在工作站中使用动态多层面重组(MPR)评价支气管狭窄,窗位为-400~450HU,窗宽为1200~1300HU,可以准确显示支气管壁和支气管腔的大小,并将支气管分为:正常、狭窄<50%、狭窄>50%。王忠彬等[6]对8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行MSCT平扫、增强动静脉期扫描、图像后处理检查后,经支气管镜及其病理检查证实,MSCT图像后处理能准确分型诊断中央型肺癌,评价支气管、气管树肿瘤侵犯程度与范围。按照肿瘤生长方式及程度,主要表现为3种形态:(1)腔内结节型:向管腔内突入的软组织影,可呈轻微隆起状或息肉状,伴有支气管狭窄。(2)环状狭窄型:管壁浸润不规则增厚,管腔局限性环形狭窄或管状狭窄。(3)偏心狭窄截断型:管腔狭窄、盼星星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呈向心性、锥状、鼠尾状或突然截断。
MSCT的优势[7]在于一次呼吸抑制快速采集数据,可快速进行大范围的容积扫描,用后处理方式获取以往单层和常规CT直接扫描几乎不可能获得的冠状、矢状位和任意角度的斜位图像。MSCT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分析肺结节病变。MPR的多角度断面成像,消除了横断面成像角度的限制,能更清晰显示肺部病变及结节边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弥补横断面图像显示病灶不全面的缺点,有助于鉴别诊断[8,9]。而MiniIP最小密度投影则可以显示出支气管树的形态,以观察支气管内的病变。MPR、MIP还可多方位连续观察血管走行,清楚显示病变与周围肺血管的关系。
3 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依据
CT横断面征象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腔内软组织肿物和(或)气道管腔缩小及管壁不规则增厚,诊断依据为对肺叶肺段实变、支气管狭窄或梗阻、肺门肿块及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等进行综合分析。然而横断面影像对其评价有一定限度,肿瘤黏膜下浸润在常规CT和支气管镜检查均可为阴性[10]。随着现代MSCT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获得优秀的重建图像[11],可以发现支气管的早期轻度异常,并指导进一步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4 MSCT气道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
气道重建对气管、支气管狭窄具有特征性征象,是较准确的无创性诊断方法[12]。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最小密度投影(MiniIP)、遮盖表面显示(SSD)、CT仿真支气管内镜(CTVB)等。MPR/CPR、SSD、MIP、VB和VR均可用于支气管的后处理重组,但作用各有侧重,临床工作中常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MSCT气道重组在显示支气管的等级和长度方面,MPR/CPR最优,依次为SSD、VB、MiniIP和VR。MPR/CPR、SSD和VB相结合能从平面和立体全面直观地显示4~7级周围支气管,评价该范围内的支气管病变。
4.1 多平面重组(MPR)
MPR最常用于中央型肺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13]。该技术利用MSCT容积采集的基础上,在任一平面对容积资料进行多个平面分层重组,可获得任意平面的图像。可以纵向地观察到癌肿侵犯的支气管端呈鼠尾样或残根样截断等形态,能够显示支气管周围瘤体大小、范围、密度、强化后的改变,也能清晰地显示肺不张的肺组织。RappBernhardt等[14]指出,MPR有助于显示气管支气管树的形态学。可从任意方向观察气管、支气管树的形态,弥补了横断面图相对气管及支气管树长轴显示的不足。
4.2 曲面重组(CPR)
为二维图像,图像性质接近横断面,可以看做是横断面的延伸表现,反应距离、密度等较VR准确。曾清华等[17]对26例肺门区病变者进行曲面从组分析,其中诊断为中央型肺癌患者为16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检及病理证实。CPR技术使支气管影和肿块影显示的较为直接,能够很好地观察支气管受压、受侵及受累情况,从而较准确地进行肺癌的分型及分期。
4.3 容积再现(VR)
VR为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中的三维重建技术,包含了所有的容积资料,几乎没有信息丢失,保持了原始数据的空间关系,图像具有良好的三维立体感,可以完整显示气管、支气管及其之间的关系显示管腔的变化,但不能充分显示病变本身。VR的出现提高了对中央型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有效增加和提高横断面CT的诊断信息,可依据癌肿与隆突之间的距离判断分期:两者之间的距离<2cm为T3期,>2cm者,小于T2期。
4.4 最大密度投影(MIP)
MIP显示肿瘤对肺血管的压迫、推移及侵犯效果独特[15]。王忠彬等[6]对8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进行MIP重建,诊断73例,其中腔内结节型5例,环形狭窄型22例,偏心狭窄截断型46例,病变不明显9例因掩盖显示不良。与横断图像相比,两者差异无显著性。但是很少应用于气道的评价,主要是由于其众多的缺点限制评价气道病变。
4.5 遮盖表面显示(SSD)
SSD通过设定上、下限CT阈值,去除阈值外结构对阈值内结构进行成像,可以显示支气管树整体形态及官腔外部特征,但这种影像的获得依据选择器官的兴趣区,对诊断信息有一定干扰。如将MPR与SSD相结合立体、多视角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定位和分期,为临床制定手术计划提供帮助。
4.6 CT仿真支气管内镜(CTVB)
CTVB可从腔内直观显示肿瘤所致的器官、支气管管腔狭窄、闭塞及腔内肿块结节影,可从足端入路了解狭窄远端的支气管管腔情况。对中央型肺癌中的管内型、管外型敏感性较高,可作为肺癌术前及术后气管支气管检查的方法选择之一。李海军等[16]通过对58例经病理确诊病例的分析,CTVB与纤维支气管镜比较,两者符合率为91.5%,有较高的敏感性。CTVB对气管支气管解剖结构显示清楚,并准确地显示狭窄部位及形态,对高危患者或严重狭窄患者极有价值,可通过全面三维的反复回顾分析可以了解癌肿的综合情况,有助于手术立体定位及术后复查。
5 结语与展望
目前,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仍呈上升状态,尤其是中央型肺癌的发病占肺癌发病的首位,如何提高中央型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现在的医疗水平来看,中央型肺癌的新兴治疗主要为微创治疗。微创治疗主要是诊针对患者大气道内癌肿阻塞气道引起患者各种临床症状而采取的治疗措施,很多患者在终末期后才接受微创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如何利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来评价微创治疗的手段及疗效,国内报道很少,利用MSCT进一步对大气道内癌肿的疗效提出指导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中心型肺癌CT诊断】推荐阅读:
肺结核与肺癌的CT特征表现及鉴别诊断12-11
小细胞肺癌:诊断08-10
纵隔型肺癌06-29
非小细胞型肺癌11-26
X线平片诊断肺癌07-08
纵隔肺癌的影像学诊断10-02
高龄肺癌07-03
肺癌06-21
肺癌手术治疗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