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特点

2024-12-05

临床药学特点(共12篇)

临床药学特点 篇1

近年来, 女性健康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绝经期女性性激素治疗, 雌激素水平低下者的治疗和口服避孕药的使用等方面均成为关注的焦点, 其中雌孕激素的合理使用是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关键。本文从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几个方面以雌二醇、黄体酮、甲羟孕酮和屈螺酮4个药物为代表讨论药物应用的有关问题。

1 天然雌激素——雌二醇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和胎盘产生, 天然雌激素包括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 三者作用强度比为100∶10∶3, 雌三醇最弱, 是前二者的代谢产物。由于天然雌激素的生物活性非常高, 因此以天然雌激素为先导物的结构改造, 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提高活性, 而是为了使用更加方便或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如戊酸雌二醇口服后可水解成雌二醇等。

1.1 药物剂型

按给药途径,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雌二醇包括口服、阴道、经皮和注射等几种给药途径, 其中阴道给药剂型包括乳膏、阴道片和阴道环, 经皮给药包括软膏、凝胶、贴片和喷雾几种剂型。

1.2 药物代谢动力学[1]

雌二醇易通过胃肠道、皮肤或粘膜吸收, 口服雌二醇会发生首过效应, 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 但经过微粉化处理的药物生物利用度可达到3%~5%, 改变给药途径, 如采取阴道和经皮给药则可避免首过效应的发生。雌二醇在肝脏中由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为低活性的雌三醇、雌酮及硫酸化和葡萄糖苷酸结合物。药物可通过肾脏随尿液排泄, 也可经胆汁进入肝肠循环或随粪便排泄出体外, 半衰期约为1小时。雌二醇可通过透析消除, 因此对于透析患者应注意调整剂量。

肝功能和胆汁淤积的患者可能会降低雌二醇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 对于此类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降低给药剂量并严密监测。

1.3 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测

应用雌二醇可能发, (乳房压痛、月经紊乱、阴道不适和撤药性出血等) 、循环系统 (水肿) 、皮肤 (黄褐斑、多毛症、红肿和瘙痒等) 、内分泌系统 (体重增加) 和消化道系统 (恶心、呕吐和胃胀) 等, 还包括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如忧郁、情绪忧虑等。如果长期大量使用, 不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进行正规药物监测, 会出现极为罕见的副反应, 如视网膜静脉栓塞、心肌梗死、静脉栓塞、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痴呆、高血钙、液体潴留、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 用雌二醇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各项指标的监测, 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法,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例如: (1) 定期检查血压, 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2) 未成年人用药时, 应严密监测其骨骺和生殖器官的发育, 避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3) 嘱咐患者定期自检乳房, 对风险较高的患者应定期进行乳房检查; (4) 对发生部分或全部视野损伤、复视或偏头痛的患者及时进行眼科检查; (5) 监测患有心脏疾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液体潴留现象; (6) 监

1.4 药物-药物、药物-食物相互作用[1]

许多药物与雌二醇同用, 可能会发生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药物疗效或毒性发生变化。较典型的相互作用如 (1) 酶诱导剂 (例如苯妥英钠、利福平、灰黄霉素等) 会增加雌二醇的代谢, 降低药物活性; (2) 降糖药、降压药和氯贝丁酯等药物与雌二醇同用会拮抗其效应; (3) 利多卡因和左甲状腺素钠等药物会改变雌二醇的蛋白结合率, 从而改变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 (4) 司来吉兰和黄嘌呤等与雌二醇同用会降低药物的清除率, 升高药物的血药浓度; (5) 雌二醇与华法林同用会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 需严密监测患者的INR值等。

部分食物也会与雌二醇发生相互作用, 例如: (1) 咖啡因:雌二醇会抑制咖啡因在体内的代谢, 从而增大咖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 (2) 西柚汁:西柚汁是细胞色素P450酶的抑制剂, 会降低雌二醇的代谢从而增加血浆雌二醇的浓度; (3) 烟草:会增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雌二醇还会降低对患者甲吡酮实验的反应。

2 黄体酮

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孕激素是黄体酮, 又称孕酮。主要由黄体合成和分泌, 排卵后破裂的卵泡组织形成黄体, 具有准备和维持妊娠和正常月经的功能, 黄体酮在妊娠期间还可以抑制排卵, 是天然的避孕药。不同的孕激素活性也不完全相同。

2.1 药物剂型[1]

黄体酮按给药途径可分为口服注射和阴道给药3种剂型。阴道用药包括凝胶和片剂

2.2 药物代谢动力学[1]

口服黄体酮会发生首过效应, 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 经过微粉化处理或油性载体的应用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采用注射和阴道给药可避免首过效应, 加速药物吸收, 进食时口服本药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黄体酮蛋白结合率高 (96%~99%) , 主要与白蛋白和皮质激素蛋白结合。经肝脏代谢, 主要代谢产物为孕二醇及其硫酸盐和葡萄糖苷酸结合物。主要经肾脏排泄, 半衰期仅为数分钟。黄体酮能分泌进入乳汁。

2.3 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监测

应用黄体酮可能发生的一般不良反应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器官, 包括生殖系统 (乳房胀痛和会阴疼痛) 、消化系统 (腹部疼痛、便秘和恶心等) 、免疫系统 (病毒感染) 、运动系统 (骨骼肌痉挛、抽筋) 、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和失眠等) 等, 还包括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如抑郁、情绪波动和紧张等。如果长期大量使用, 不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及进行正规药物监测, 会发生极为罕见的副反应, 如胆囊病变、异位妊娠、心肌梗死、血栓性静脉炎、痴呆、乳腺癌和视网膜动脉血栓等。

应用黄体酮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检查指标, 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法,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例如: (1) 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 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2) 采取阴道给药途径时应与其他阴道给药间隔6小时以上, 防止影响药物的释放和吸收; (3) 黄体酮会降低葡萄糖耐受, 糖尿病患者应用时应严密监测; (4) 当发生视野部分或完全损伤、复视或偏头痛等症状时应立刻停止用药并进行眼科检查等。

2.4 药物相互作用和对实验室检查的干扰[1,2]

药物与黄体酮同时应用时, 可能发生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应加以注意。比较典型或已证实确实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如 (1) 酶诱导药物 (卡马西平、灰黄霉素、苯巴比妥、苯妥英纳和利福平等) 会影响黄体酮的代谢, 降低黄体酮的疗效; (2) 孕激素会抑制环孢素在体内的代谢, 增加环孢素血药浓度, 增加环孢素毒性的风险, 合用时应调整剂量并严密监测等。黄体酮会增大由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TDx) 测定的地高辛血药浓度, 因此在服用黄体酮时如有需要应改用其他方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

3 甲羟孕酮

甲羟孕酮是在黄体酮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6位甲基取代和17α位乙酰氧基取代, 延缓了药物代谢, 增加了脂溶性, 提高了药物活性。

3.1 药物剂型

按给药途径分为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3种。其中大腿上部和腹部是皮下注射最理想的注射位置。

3.2 药物代谢动力学[1]

口服甲羟孕酮生物利用度较低, 蛋白结合率高 (90%~95%) , 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 大部分药物经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口服药物的半衰期为16-30小时, 肌内注射药物的半衰期可长达50天。

3.3 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测

甲羟孕酮可能导致的一般不良反应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包括内分泌系统 (体重上升) 、消化系统 (腹部疼痛) 、神经系统 (无力、头晕和头痛) 、生殖系统 (月经不调、突发性流血) 等。如果长期大量使用, 不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及进行正规的药物监测, 会出现极为罕见的副反应, 如黄疸、深静脉栓塞、血栓性静脉炎、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和肺栓塞等。

应用甲羟孕酮时, 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检查指标, 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法,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例如: (1) 长期应用甲羟孕酮应检测骨密度, 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2) 监测用药期间的月经情况和定期做妇科体检; (3) 监测血压水平和做颈椎或相关细胞学检查。

3.4 药物相互作用[1]

甲羟孕酮与部分药物相互作用时可能出现药动学或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较典型或已经证实的药物相互作用如 (1) 氨鲁米特会降低甲羟孕酮的血浆浓度因此要增加甲羟孕酮的剂量; (2) 甲羟孕酮会介导拉莫三嗪的葡萄糖酸甘化从而降低拉莫三嗪的血药浓度; (3) 甲羟孕酮会降低泼尼松龙的代谢从而增加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4) 肝药酶诱导剂 (如利福平、伏立康唑等) 增加甲羟孕酮的代谢从而降低其血药浓度等。

4 屈螺酮[1]

屈螺酮是第四代孕激素, 其与孕酮受体的结合更具选择性, 与其他甾体激素受体几乎不结合。且无雄激素、雌激素或糖皮质激素活性, 不影响脂代谢, 作用更接近于天然孕酮。屈螺酮是第一个合成的抗醛固酮螺内酯衍生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与天然孕酮相似。屈螺酮的重要特点就是具有抗盐皮质激素活性, 用于制备口服避孕药和作围绝经期性激素治疗。

4.1 剂型

目前屈螺酮只有口服制剂一种, 且上市产品为复方制剂。

4.2 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屈螺酮吸收快速完全, 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6%~85%, 不受进食影响。与血清白蛋结合率高 (97%) 但不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或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结合。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不参与屈螺酮的主要代谢途径。药物仅有微量以原型排出, 代谢物通过粪便和尿液排泄比约为1.2~1.4, 半衰期约40小时。在1~4mg剂量范围内屈螺酮的药物动力学特点与剂量成正比。

4.3 不良反应和用药监测

应用屈螺酮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包括生殖系统 (乳房疼痛、阴道流血) 、消化系统 (腹部疼痛、腹部肿胀) 、运动系统 (背部疼痛、肢体疼痛) 、神经系统 (头痛) 、呼吸系统 (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 等。

屈螺酮具有抗盐皮质激素的作用, 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在应用时应监测患者的血钾水平, 不宜用于肝脏、肾脏或肾上腺功能不全的患者。

4.4 药物相互作用

屈螺酮与很多药物可能发生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如 (1) 屈螺酮的抗盐皮质激素活性可能潜在加剧其他药物 (如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保钾利尿药或非甾体抗炎药) 的升血钾作用; (2) 维甲酸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灰黄霉素、抗癫痫药、巴比妥类、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吗替麦考酚酯和利福平等药物会降低屈螺酮的疗效; (3) 卡马西平、克拉霉素、人参、三唑类抗真菌药、圣约翰草和奥卡西平等药物会增强屈螺酮的疗效; (4) 屈螺酮会降低三环类抗抑郁药、香豆素类抗凝药和左甲状腺素等药物的疗效; (5) 屈螺酮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介苗、环孢素、红霉素、糖皮质激素、甘草、紫杉醇、司来吉兰、琥珀胆碱、他克莫司、茶碱和华法林等药物合用时会增加上述药物的药效或不良反应。

5 药学信息对于临床的参考意义

临床治疗用药如能充分结合药物信息和患者的实际情况, 会取得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 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如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剂量和时间, 确保药物能在最合适的时间达到理想的疗效, 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根据已报告的药物不良反应等信息, 严密监测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和临床反应, 将不良反应和由此引发的后果的风险降至最低, 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参考药物相互作用信息可避免由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不必要的治疗风险, 使药物治疗更加合理、安全和有效。并结合药物的剂型特点、辅料组成、禁忌证、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等信息做好患者教育, 提高患者尤其是长期用药患者的用药顺应性, 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摘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工合成雌、孕激素, 并用于临床治疗妇产科疾病。先开始用雌激素, 后来为了保护子宫内膜加用孕激素。1960年Gregory Pincus发明的口服避孕药在美国上市后, 随着口服避孕药的广泛运用, 雌、孕激素研制不断推陈出新, 临床应用中延伸到避孕以外的益处。同时, 药物学的化学结构更新、剂型、制剂、用药剂量、途径的改进, 又促进临床应用日新月异。性激素治疗妇女健康研究 (the Women′s HealthInitiative.WHI) 发表后, 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 从中得到经验与教训, 规范了HT指征;建议性激素治疗在围绝经期及绝经早期, 即“治疗窗口期”开始有益。因此, 如何选择和正确用药, 对于广大的临床医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本次专题讨论, 从激素药物基础知识、临床药理、雌孕激素药物特性、各种制剂不同用途及其临床特点, 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裨益, 为开展妇科内分泌诊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MICROMEDEX (R) Healthcare Series, 2010, Vol.146.Q4[DB/CD].]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639-647.

临床药学特点 篇2

目 录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1 医用物理学教学大纲…………………………………………………………………6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22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27 数理统计教学大纲 …………………………………………………………………37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42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49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60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69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 …………………………………………………………95 生理学教学大纲……………………………………………………………………105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115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127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140 药理学教学大纲……………………………………………………………………144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158 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167 诊断学基础教学大纲………………………………………………………………175 检体诊断学部分………………………………………………………………175 心电图诊断学部分……………………………………………………………182 实验诊断学部分………………………………………………………………186 放射诊断学部分………………………………………………………………190 超声诊断学部分………………………………………………………………193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大纲……………………………………………………195 药物化学教学大纲…………………………………………………………………207 药剂学教学大纲……………………………………………………………………225 药事管理学教学大纲………………………………………………………………237 药物分析教学大纲…………………………………………………………………243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255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266 内科学教学大纲……………………………………………………………………272 外科学教学大纲……………………………………………………………………293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305 专业英语教学大纲…………………………………………………………………322 中医基础及方剂学教学大纲………………………………………………………337

临床使用钙制剂的临床药学分析 篇3

[关键词] 钙制剂;药学分析;生物利用度

[中图分类号] R9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61-02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对钙制剂的需求逐步上升。研究表明,在临床上常见的一些慢性病、老年病及疑难病与长期缺钙有着密切关系。而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在人体内有目的性的调节Ca2+浓度对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抗衰老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1]。目前国内药品、保健品和食品中相应的钙制剂已有200多种,如何选择和使用钙剂已成为临床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从临床药学角度分析了钙制剂使用中的问题及合理使用的建议,现报道如下。

1 钙制剂种类

近些年来临床所应用的钙剂种类明显增多,主要分为有机钙、无机钙和生物钙制剂3大类。无机钙主要包括氧化钙、氯化钙、碳酸钙和磷酸氢钙等,其中临床最常用为磷酸氢钙、碳酸钙。由于其钙含量较高,水溶性较低,在体内需要经过胃酸的解离后形成钙离子方可被人体吸收利用。而胃酸缺乏使解离度不高,此时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同时此类钙制剂容易引起胃肠道的刺激症状。临床常用的有机钙主要包括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氨基酸螯合钙等。这类的钙制剂大多有效含量低,但是较无机钙的水溶性更好,且对胃肠的刺激较小。目前氨基酸螯合钙的钙含量较高,且受胃酸缺乏影响较小,体内的吸收利用较充分,为较理想的临床补钙制剂。近些年来生物钙制剂的种类逐步增多,包括盖天力、龙牡壮骨冲剂等一般为含钙丰富的天然原料或者贝壳在高温煅烧的条件下制作而成。这类钙制剂离子化的程度较高,且易被机体吸收利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生物钙制剂所含有的对机体有害元素如铋、镉、铅等的存在,因此长期服用的话可能产生潜在的重金属中毒,一些碳酸钙和维生素D组合的药物,其钙含量较高,维生素D转化为维生素D3,可促进肠道的钙吸收[2],值得推荐使用。

2 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2.1 生物利用度不高

由于传统的钙制剂水溶性差异较大,因此在人体内的吸收利用度较低,或者一些无机钙制剂由于依赖胃酸的解离,因此对于一些胃酸分泌量异常的患者生物利用度不高。

2.2 剂量应用不合理

口服补钙仍然是临床预防性和治疗性补钙的重要方法,每日根据人体需要将钙制剂的需求定为1~3 g,但是由于目前钙制剂里钙离子的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实际应用剂量无法满足人体需求的应用不合理现象发生。

2.3 其他成份注意度较低

在目前应用的钙制剂中由于其生产的原料和方法有所不同,所含的钙类以外成份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如微量元素、肽类、氨基酸等,对机体会产生一定影响,部分钙制剂中存在一定的重金属离子,长期服用的中毒作用不注意可导致患者的不良反应。维生素D3对钙类的吸收效果显著,能够较好的提高钙制剂的实际生物利用度[3]。

2.4 药物经济学不合理

目前市场内所使用的钙制剂特别是一些新型产品单盒价格不高,在几十元左右,但是由于所需使用时间较长,累积下来也是一笔较大费用,因此对于需长期服用钙制剂产品的患者的药物经济学分析尚有不足。

3 临床如何选择钙制剂

3.1 合理应用钙制剂剂量

选用钙制剂首要考虑钙元素含量。目前国外多采用的是钙平衡试验的研究,其结果显示人体日需钙元素应在1 000 mg左右才可达到需求平衡,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量成人所需钙元素为每日800~1 000 mg,妇女、儿童、老人每日1 000~ 1 500 mg。90年代的营养调查即显示国民的饮食含钙量在每天400~ 1 500 mg,低于WTO的推荐量,因此临床使用钙制剂日需量较低,此剂量的钙制剂应用不可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品、含量、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性,剂量也不相同[4]。

3.2 综合分析钙制剂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为钙制剂优劣程度评价的重要指标,是人体能够实际利用钙含量的指标。目前在国内钙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较多,不同方法所得结果有一定差异。少数试验设计方案合理性不高,结果差异较大,产品宣传也会产生一定误导,临床使用中应该注意。人体给药剂量需满足机体日需求量,试验所测数据并非客观数据,因此应以净吸收率表示更准确。维生素D的存在对钙类吸收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新型制剂中一定剂量的维生素D可以较好的提高其实际的生物利用度。同时饮用水和药物辅料对尿量产生影响时会对尿钙浓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钙类有效吸收的真实性[5]。

3.3 全面掌握其他成份的作用

临床应用中应注意掌握不同钙制剂中其它成分對于机体的作用,国内外常选用碳酸钙类的制剂之中,原料多源于贝壳或者珍珠等的生物类物质,钙之外还含一定有机体所需的多类微量元素、氨基酸、肽类及牛磺酸等,同时也存在较高的铬、锗、硒、锰等,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免疫功能的提高及抗衰老都有一定效果。但有些钙制剂中也存在一定对机体有害元素如铋、隔、铅等,长期服用应注意其不良影响。常见其他成份有:葡萄糖酸钙能够于体内代谢成葡萄糖,影响血糖的浓度;乳酸钙能在体内代谢成为乳酸,使机体疲劳感和酸痛感产生;碳酸钙属于碱性药物,体内会中和胃酸而产生二氧化碳,对体液酸碱度有一定调节作用,老年人或者胃酸分泌不足者不可长期服用[6]。

3.4 注重药物经济学

临床应用钙制剂时应首先对患者服用时间正确评估。使用时间的评估以患者病情及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确定,根据患者的使用时间评估药物消费及效果评价,并以此调整所用钙制剂的种类。

4 合理应用钙制剂

钙属于人体内活力性较强的元素,人体的活细胞需求钙离子的跨膜运动获得能量,同时骨生物力学的强度也基本依靠钙化合物的强度。人体对钙需要量随年纪变化而差异较大。婴幼儿缺钙能够出现佝偻病,导致抗病能力的下降;儿童缺钙影响其生长和发育;青少年期缺钙会导致骨骼力的强度不足,牙齿的发育不良;孕妇缺钙时可出现牙齿松动、小腿抽筋,严重的还会导致胎儿的先天性缺钙[7];中老年缺钙会致驼背、骨质疏松发生,还会导致甲亢。所以临床应用钙剂应根据年龄和个体生理特点的需求进行选择。黄种人膳食习惯的不同导致了儿童普遍缺钙。在儿童时期,各器官的发育尚不健全,选择钙剂时应该选择胃肠刺激性较小、溶解度较高、吸收利用度较高钙制剂,一般可选择有机钙制剂。而老年人摄入更多钙方可维持体内的钙平衡,所以老年患者钙剂选择上,补钙方法与其他年龄段有所不同。老年人机体器官功能逐渐出现衰退,特别是胃肠功能的减弱,导致了消化液的分泌量下降、胃酸减少,所以老年患者应选择一些水溶性较好钙制剂,如葡萄糖酸钙等。研究表明,怀孕和哺乳的妇女其肠钙吸收率高于怀孕前的妇女。所以怀孕哺乳的妇女可适量的补充钙剂。妇女绝经期之后,体内的雌激素分泌量明显减少,骨骼吸收速度明显增加,10年内即可造成严重的骨量减少,所需补充钙较多。进入老年之后,雌激素降低,体内的活性维生素D的含量也下降,而肠黏膜的吸收能力下降,肠钙吸收减少,因此补钙同时应给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支持。

5 小结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临床药学角度分析了钙制剂使用中的问题及合理使用的建议,临床应用钙制剂应从钙的作用、机体利用度、不同钙制剂的特点和选用等多角度合理的为患者选择含量高、质地优、生物利用度高的钙制剂,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及保健效果。

[参考文献]

[1] 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57.

[2] 陈辉.现代营养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2-107.

[3] 李笑萍.临床使用钙制剂的药学问题点[J].中国药师,2000,3(4):238-239.

[4] 米生权,赵晓红.市售补钙制剂吸收率与生物利用率评价方法探讨[J].2007,28(7):530-535.

[5] 刘伟林.3种口服钙制剂在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的比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7(1):34-35.

[6] 凯健,陆义诚,吴琳华,等.葡萄糖酸钙片的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2,23(6):266-268.

[7] 俞婷婷.我院门诊口服钙制剂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09,18(7):35-37.

临床药学特点 篇4

1 慢性病患者用药特点

1.1 药动力学改变

年龄的增长与生理条件的变化均会使药物吸收和分布、代谢发生改变,年龄较大患者药物清除慢,肾功能下降使药物代谢物的清除率降低,所以,老年人用药应选择较小剂量,根据个体反应确定用药方案[2]。

1.2 受体敏感度与内环境

老年人与年轻人对药物敏感度不同,老年慢性病患者对药效更敏感,由于老年人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改变,如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慢性病患者会应用α-受体阻断药对首发与继发效应进行控制,防止患者出现体位性的血压上升。慢性病患者应用扩血管药物时,如硝酸甘油等,也会引发内环境受损。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应用镇静药物、抗焦虑药物或抑制剂,会使患者出现精神混乱或摔倒,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影响。催眠药物不良反应在老年患者体内滞留时间明显长于年轻人[3]。(1)抗胆碱效应: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帕金森药物等服用后会使患者出现便秘、口干或视觉模糊等情况,尤其有前列腺疾病男性患者中会出现尿潴留。当血钠低到125mmol/L以下时,患者会有严重的低钠血症症状,如嗜睡或情感淡漠等[4]。(2)对其他受体与内环境的影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长期使用后患者会有消化道出血和水钠潴留及血压上升等危险。患者用药时医护人员要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3多种疾病多药合用

慢性病患者多合并多种疾病,疾病会使药物体内分布与药效发生改变,常用药包括抗菌药、镇静药、降压药及催眠药等,根据慢性病患者生理特点与用药特点选择用药,才能减少不良反应。多药合用也会使患者依从性受到影响,用药越多,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就会越多,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用药方案[5]。

1.4 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慢性病患者多服3种以上药物,所以治疗方案过于复杂是依从性受到影响最主要的因素。如高血压通过抗高血压药的起始剂量调整,如患者液容量下降时,利尿剂用量过多,就会使患者出现眩晕和电解质紊乱。慢性病患者有长期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病症,选择单药治疗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可选择简化的治疗方案,防止血压波动,患者依从性受到影响。患者无意间服用多个品牌同种药物,重复用药也会导致极大的危险,所以临床药学服务对于慢性病患者用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

2 临床药学服务

完善的临床药学服务可将传统临床医师为主治疗模式朝着医、药、护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转变,也是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药学服务是药师通过药学专业知识为公众提供与药物有关的服务,包括药物选择、使用、知识和药物信息,使药物治疗安全性得到保障,改善人们生活质量。药学服务是以药物治疗保障患者生命健康,为医、护、患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临床治疗需合理用药,而合理用药又包括现代、系统、综合医学和药学等方面知识的联合指导用药,保证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能符合患者的经济条件,临床药学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临床药学核心内容。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有效的、经济的药品,为患者选择准确的、符合用药适应证的药品,为患者选择疗效好、安全性高、价格适宜的药品,为患者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品,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用药信息,以此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7]。

2.1 临床药学服务内容和方法

2.1.1 药品调剂和供应:

药师要做好药品调剂和供应,保证临床合理用药。调剂过程中药师要对处方进行严格的审查,尤其严格麻醉与精神类药品的审方,对老年人、孕妇和儿童等人群用药的品种与剂量也要严格审核,要审核药物配伍合理性,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化意见。发放药品时指导患者用药方法、时间、剂量及相关禁忌,用药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如患者服用利福平后,患者唾液和汗液等就会呈现出桔红色,药师及早指导患者相关事项,就会防止出现各种症状后,患者出现恐惧和焦虑的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放心服药[8]。

2.1.2 药品咨询服务:

药师做好药品的咨询服务,指导医嘱者遵医嘱用药,这也是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患者在临床上常会问到说明书药物用量与医嘱的不同,不同生产厂家生产同药品在价格上的差异或功效上的差异,老年患者与儿童在药物用法、用量上的差异等。还会咨询用药后对生活与工作会产生何种影响。不同中西药配伍后,如何确定服药时间,在临床药学服务咨询中,以药师掌握药物学的专业知识,为不同患者面对面地解答疑问,回答患者提问过程中要以患者为服务中心,加强人文关怀服务,对患者加强药物知识健康教育,进行用药指导,通过药学服务,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药患关系。打消患者用药疑虑,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同时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导致的医患矛盾。通过药学服务为患者解答疑问,使患者能遵医嘱用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促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9]。

2.1.3 会诊:

会诊是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方式,药师只有增加临床工作,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药物功效及不良反应,可更准确地指导用药。临床药师通过查房、抢救、会诊等活动,掌握疾病的特点和用药,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的监测,对各种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为医护人员准确用药提供更好的方案,也能在临床上将滥用抗生素、用药不合理等情况进行纠正,督促临床实现合理用药。

2.1.4 药学查房:

临床药师以药学查房的方法,再配合检验、检查、医师讨论等方式对患者诊疗用药的方案分析总结,实现患者个体化用药方案评价与指导,为患者监护药物治疗中的反应,如有疑问要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化意见,使患者用药方案与治疗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临床药学服务,有效减少了用药不当造成的医疗失误。

2.2 临床药学服务和合理用药患者对医疗知识过于缺乏,会降低用药的依从性,尤其在慢性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

慢性疾病患者想治愈疾病,常会不遵医嘱,而去尝试多种医嘱外治疗方法,这些尝试对患者的治疗会产生不良影响。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多数较慢,这时患者会有烦躁、失望、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对治疗也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有时还会过激服药,使用药依从性降低。有些慢性疾病由于治疗时间过长,花费较高,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或用药方案复杂等原因,患者想节省费用或节省时间,就会随意增减药量,增减用药次数,使用药依从性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见,社会因素、患者思维因素等均会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10]。

2.3 提高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临床药学服务中临床药师要

注意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与用药指导,通过用药指导,可减少慢性疾病患者的不合理用药,还能使药物资源得到节约,减轻患者医疗费用,同时药师服务的地位与形象得到明显的提高,具体提高临床药学服务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2.3.1 思想上提高我国全民的健康教育水平:

临床药师对慢性疾病患者的用药健康教育与用药指导要保持足够的爱心与责任心。慢性疾病患者用药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盲目相信广告去买药,相信进口药和价格昂贵的药,将中药当作安全药无任何毒副作用随便吃,个人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随意输液。医院要通过各种形式对临床用药的健康知识进行普及,使慢性疾病患者掌握合理用药的知识,使患者生病后不会盲目相信广告,不乱用药,不盲目使用贵药等。尤其对慢性疾病患者,药师要加强用药健康教育与用药指导,使慢性疾病患者可科学合理用药,保持科学的用药习惯。

2.3.2 加强用药健康教育,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均属心身疾病,这类慢性疾病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同时这类情绪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也会高于普通人群,而高血压治疗需长期用药,甚至终身用药治疗。对高血压控制既要选择有效抗高血压药物,还要患者保持遵医行为。据报道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不佳是患者血压不能控制的重要因素。用药依从性可实现对高血压的有效控制,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选择长效的或缓释控制剂,保持良好用药习惯,才能使高血压得到有效的防治。通过药学服务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高血压疾病知识,使患者更深地了解高血压,通过健康教育的药学服务,使患者提高用药耐心,增强康复信心,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实现药物的有效治疗。

2.3.3 增强药师素质:

为慢性病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时,也要注意增强药师素质。慢性病与其他疾病不同,会伴随患者的一生,所以在慢性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药师是直接面对患者的,药师素质与个人能力会影响用药指导的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效果。药师及药务人员均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临床实践中会结合多种工作方法,如对患者面对面的用药指导、知识讲座、健康手册发放、为患者建立门诊药历等方式,对慢性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使患者得到系统的用药指导,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2.3.4 药学服务中遇到的问题:

现阶段慢性病患者用药健康教育与用药指导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用药服务受到医院人员的编制、医院场所、技术条件限制等,同时,还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社会各界对临床药师药学服务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是药学服务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就需所有临床药师共同努力。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药剂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药剂工作也不是传统的照方发药简单而机械,而是具有包含更多的工作内容,指导患者用药,为患者普及健康知识,尤其是为慢性病患者普及健康知识和用药知识。通过药学服务的干预可有效减少慢性疾病对疾病控制效果不良的情况,避免患者频繁更换药物,通过药学服务的用药健康教育与用药指导,取得理想的干预效果。而临床药师也需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药教育与用药指导,这也是未来我国临床药师的发展目标。

摘要:目的 根据慢性病患者用药特点,提出适合慢性病患者的药学服务。方法 分析慢性病患者用药中不合理的用药情况。结果 药学服务是药疗护理重要组成,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慢性病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结论 通过药学服务的干预可有效减少慢性疾病对疾病控制效果不良的情况,避免患者频繁更换药物,通过药学服务的用药健康教育与用药指导,取得理想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慢性病,用药特点,临床,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曾磊.实施全程化药学服务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探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2):185-186.

[2] 曹佳男,邵蓉.临床药学服务:药师价值的体现[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5):71-72.

[3] 李歆,平其能.国内与国外临床药学服务影响因素研究比较[J].医药导报,2010,29(8):1101-1102.

[4] 王瑞敏.药学服务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A):86-87.

[5] 王华飞.临床药师通过药学信息服务参与合理用药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执业药师,2010,7(6):19-21.

[6] 刘群.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探讨[J].中国药事管理杂志,2014,22(3):419-420.

[7] 张赛玉,蔡志菱.慢性皮肤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70-71.

[8] 金丽.探讨药学指导对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药物临床研究,2014,9(2):87-88.

[9] 路清华.药师进行临床药学服务切入点的实践体会[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2):1131-1133.

临床药学 篇5

(一)向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用药的信息临床医师急需了解合理用药的信息,临床药学不应是指手画脚地干予医师用药,而应热情地为临床提供药事信息。主要内容应是:

1.处方、病例用药分析,合理或不合理用药的事例。

2.监测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药物交互作用。

3.危重疑难病抢救用药方案及分析。

4.农药中毒的药物分析。

5.药物质量与疗效。

6.注射剂混用的经验与问题。

7.老药新用、剂型改革后的疗效。

8.中草药制剂及生物药剂学与疗效关系。

10.新药与临床应用的评价。

(二)临床药学的重点工作

1.随着新药的发展,用药品种的增多,处方配伍复杂,为保证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重点掌握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所造成的危害,减少药源性疾病,达到积极治病的目的。

2.促进医药结合鼓励药师进入临床,积极参与合理用药,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当好医生参谋,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积累临床资料和经验,为临床提供用药咨询,以指导合理用药。

3.开展临床用药监测,研究生物体液、血药浓度及毒性的相互关系,以取得最付佳给药方案,提高用药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南京军区总医院开办多期的TDM学习班,对推动临床用药监测技术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对血药浓度临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到对游离药物及活性代谢物的临测,使监测技术又有新的跨越。

4.逐步建立起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取得了联系。试点工作正在进行。1988年仅在京沪两地10个医疗单位中,收到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达671份。涉及约100种药品,也发现了一些少见的药物不良反应。1989年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成立,为早日建成全国的报告系统准备了条件。

5.配合临床开展药学研究,临床药学的崛起,推动着医院药剂工作的一批研究课题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仅1989年医院药剂研究成果就达16项,其中南京军区总医院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药剂程学及药物治疗监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上海二医大瑞金医院的“全反式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海军411医院、海军药学专科中心的“中药党参化学成份研究及其应用”,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大华山医院的“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获国家中医药局科技进步奖等等。这些单位和个人在提高医院药学、临床应用水平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只要重视课题研究,常抓不懈,一定会成果、人才双收。

6.提高药学人员的素质,以适应药学模式的转变。

(三)把处方分析确定为考核医生的项目之一处方、病历记载着医生的用药史,合理与否,一查便知。处方和病例又是医师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书面凭据,应负法律责任。处方用药水平直接反映医师的医疗水平。处方分析不仅是临床药师赖以发现药物与人的关系的窗口,也应是考核医师的重要项目之一。

(四)临床药师的观测结果为评价新老药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药物交互作用有时会带来危害,但也会给人以启迪,教给人们如何避害趋利,获取好的结果。临床药学与临床理的研究可为评价新老药品,淘汰和筛选药品提供科学依据。

(五)临床药学面临的问题要研究合理给药方案,就需要测定血药浓度。频繁的取血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医、护招来麻烦。在未知某药确切的毒副作用剂量而又急需抢救病人时,是按书本上的“规定剂量”还是按经验用量给药?出了事故,如何分清责任?-----它既涉及法律又涉及伦理。

(六)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1.指导合理用药临床药学是研究在病人身上合理用药以防病治病的学科。其实战基础是同一药物在基本上作用相同的情况下存在着差异,如生物利用度不同;疗效差异,即不同个体用同一药物也得不到相同的疗效和毒性。这些情况对治疗指数低和肝肾功能不好原病人尤其应引起注意。使用药达到个体化。

2.实验手册临床药学最基本的理伦是药物动力学,最基本的实验是测定血药浓度。药物动力学从1937年有人提出房室模型算起,已有60余种年历史,但当时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60年代药理学与临床学提出一系列问题,即上述差异性,到70年代药物含量的测定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药代动力学的迅猛发展。因此可以说临床药学是临床差异性实践与药物动力学理论结合的产物。

3.用药个体化应用灵敏的监测技术对一些治疗指粗线条低或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再用电子计算机似合体内模型,求出动力学参数,从而指导医生用药时既可达到最好的疗效,又有致中毒,真正做到用药的个体化。

临床药学特点 篇6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临床;药学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pharmaceutical value. Methods: select jun 06, 2013 ~ 2014 of our hospital, 7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id correlation diseas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peptic ulcer, reflux esophagitis, 25 cases), will all use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for, observe effect of drug treatment. Results: acid correlation disease patients get good control,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patients effective rate was 92.0%,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96.0%, reflux esophagitis patients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88.0%. Conclusion: proton pump inhibitors can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acid correlation disease, is worth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proton pump inhibitors; Clinical; A pharmaceut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18-02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不断转变,消化道疾病发病率也日益上升。酸相关性疾病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创伤性颅脑损伤、反流性食管炎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1]。本研究为2013年06月~2014年06月75例酸相关性疾病患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我院收治的酸相关性疾病患者75例,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5~56岁不等,平均(31.63±2.32)岁,25例为上消化道出血,25例为消化性溃疡,25例为反流性食管炎。入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參与本次研究。

1.2一般方法 上消化道出血:口服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20094110,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并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消化性溃疡:给予幽门螺杆菌检测及胃镜检查,责任药师问诊患者药物过敏史、用药史,后应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国药准字H20013267,单位名称: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口服奥美拉唑。药物剂量使患者实际病情确定。统计入选病例药物治疗效果。

2.结果

入选病例均完成治疗,治疗后病情均得到良好控制,整个用药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病例,也无患者演变为其它病症。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0%,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0%。详见表1。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发病均与胃内酸度过高相关。有研究指出[2],当胃内pH值<6时,会影响血小板聚集,阻止凝血机制运行,因此,采取措施提高胃内pH值,可促进凝血块形成,减少溃疡程度,并预防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具有服药方便、夜间抑酸作用好、起效快、抑酸作用长的特点,可有效治疗酸相关性疾病,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本研究入选病例均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结果显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0%,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0%,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进一步表明质子泵抑制剂在酸相关性疾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胃酸分泌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临床上有多种途径可以调控胃酸分泌,无论何种途径,最后都需通过激活环腺苷酸,刺激壁细胞小管膜中的H+/K+-ATP酶达到抑酸效果。质子泵抑制剂为抑酸药物,可阻断氢离子ATP酶,能够与H+/K+-ATP酶非竞争性作用,与质子泵发生不可逆的结合,让质子泵失去活性及生物化学作用,阻止食物刺激、胃泌素、组胺、乙酰胆碱等任何因素导致的酸分泌,还能抵抗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

幽门螺杆菌是生物体胃黏膜的一种微需氧菌,也是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抵抗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来治疗消化性溃疡、胃炎等疾病。具体而言,质子泵抑制剂能抑制胃黏膜细胞壁ATP酶活性,破坏细菌细胞壁,剂量过大时可直接杀灭包括幽门螺杆菌在内的细菌;与此同时,质子泵抑制剂还能减少胃内酸性环境,提高胃内pH值,抑制幽门螺杆菌分泌尿素酶,影响细菌生长,间接降低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

临床常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本研究证实,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等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患者。

综上所述,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治疗酸相关性疾病,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各级医院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岳卫刚,全雪靖.临床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药学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11(30):9-10.

[2]赵金凤.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03(04):142-143.

探讨儿科药学服务的特点及方法 篇7

1 儿科药学服务特点

1.1 小儿发育阶段不同, 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小儿是一个具有特殊生理、心理特点的年龄阶段, 年龄不同其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 且心理承受能力差, 所以应按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儿童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 注意用药的品种、量、效和时间关系。

1.2 密切关注特异体质患儿的治疗

遗传因素的影响构成了部分儿童个体差异, 其“特异质”的反应, 对临床用药的药动学和药效学都会产生影响, 且早期往往是不知或不易知的。临床医师和药师对此警觉性要高, 注意排查、早期发现, 否则可能会对患儿产生难以弥补的影响。

1.3 依从性差

由于小儿不懂得治疗的必要性, 不能自觉地克服用药过程中给自身带来的异常口感或注射疼痛, 造成患儿的挣扎、哭闹、恐惧, 而使治疗不能顺利进行。要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 儿科临床药师就要从药品的剂量、规格和剂型上, 配合医师协商使用, 以达到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的目的。

1.4 药物不良反应表述困难、不准确、不完全

新生儿和婴幼儿对使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如不适、难受无表达能力;学龄前儿童表述不准确;学龄儿童表述不一定完全和恰当,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能根据小儿本能的反应和临床体征, 根据经验作出正确的判断。

2 儿科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侧重顺序及方法

2.1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抗感染药物作为临床治疗最常用的药物, 品种不断增加, 其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在儿科,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及时控制感染,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重点。药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有效的参与并指导临床使用抗感染药物。

2.1.1 严格掌握适用证, 优选抗菌药物:

首先明确临床诊断, 结合病史、症状及各项物理、化学检验结果, 判断预测病原体种类, 根据患儿的感染部位, 结合药品价格, 给医师提供最佳的抗菌药物待选, 是取得医师和患儿信任的重要一步。

2.1.2 提供相关药物的动力学参数:

临床医师一般都会在明确诊断后恰当的选择抗菌药物, 但由于种种原因, 对药物在患儿体内的动力学参数记忆不会太明确, 这时就应由临床药师给予说明, 以提醒医师正确的使用。对儿科的一些特殊抗生素, 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较少使用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等, 提出书面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

2.1.3 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配伍禁忌:

抗感染药物在临床使用的量最大, 与其配伍使用的药物最多, 如抗病毒药、电解质、维生素、激素等, 如何配伍、怎样配伍, 临床药师应充分掌握, 指导医师、护士的临床应用。

2.1.4 提醒医师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抗感染药物使用剂量大、时间长、范围广, 同类药物的合用、不同类药物但含相同酶抑制剂 (如都含舒巴坦钠) 合用, 容易产生药源性疾病。一般的不良反应医师都会有所了解, 但每类 (个) 药物都有其特殊的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其使用的剂量和时间有直接关系。临床药师应掌握儿科药物的量、效、时间对小儿肾、肝、神经、骨骼生长的影响, 并对每类 (个) 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毒性反应和由个体差异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当熟悉。

2.2 解热镇痛药在儿科的临床应用[1]

解热镇痛类药是继抗感染药物后使用较多的药物, 特别是口服退热药, 从品种、剂型到商品名, 可谓花样繁多, 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药物, 既让患儿依从又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已成为药物治疗的重要环节。退热药的服用剂量, 一般药品包装或说明书上皆有详细说明, 临床药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为临床服务。

2.2.1 根据患儿年龄先推荐退热药的种类再推荐剂型:

现在临床使用的解热镇痛药种类有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吡唑酮类、芳香基丙酸类, 其代表药物分别为复方乙酰水杨酸片 (APC) 、扑热息痛、安乃近、布洛芬, 鉴于安乃近在儿科不良反应较严重, 现已不主张使用。临床退热药集中在APC、扑热息痛、布洛芬3种药物上, 药师在临床服务中, 参照儿童医院使用解热镇痛药的动态分析, 应按下列顺序推荐使用:扑热息痛、布洛芬、APC, 剂型随年龄而定, <12岁患儿不推荐使用APC。2.2.2注意感冒药和退热药的用量关系:市场所售的感冒药, 如小儿氨咖黄敏颗粒、银翘VC等皆含有不同量的扑热息痛, 这类药在每天3次口服的情况下, 退热药的使用应减量, 这一点临床药师服务的是患儿家属, 应耐心的向患儿家属解释。

2.2.3 新的解热镇痛药在临床的应用:

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盐 (来比林、赖氨匹林) , 以可以静脉注射给药成为临床新宠, 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作用强、不良反应少、毒性低的特点, 但其水解产物刺激性强, 静脉滴注时需快速滴入, 临床使用较麻烦, 成本较高, 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除需长期或大剂量用药的患儿, 一般不宜推荐使用。

2.3 激素类药物在儿科的临床应用[1]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应用范围广, 特别在抗炎、抗病毒、抗过敏、抗免疫、抗肿瘤及抗胶原病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但其也有不少不良反应, 如免疫抑制、生长发育抑制、骨质疏松、胃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因此, 使用此类药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掌握使用剂量, 控制疗程, 对临床一些习惯用法如抗生素静脉注射中也要常规加上地塞米松以防变态反应及输液反应, 这样做对感染患儿非但无益, 反而掩盖真正的输液反应或变态反应, 临床药师应提醒医师非须勿用。

2.4 血管和神经活性药物的应用

这2类药物在儿科的应用, 因多用于急、重症患儿, 临床药师很难在使用过程中参与, 对使用何药更无暇讨论, 但可以从以下方面与医师进行沟通。首先, 应在使用剂量和方法上增加与医师的联系, 因这类药治疗安全范围较小, 临床药师要认真了解患儿状况, 将期间使用的药物剂量和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 对不适当的用药与医师进行论证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将这类事关患儿生命的药物用好, 用的恰当。其次与医师讨论患儿救治过程中所用药物,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具有丰富的药理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这也是临床药师切入医师工作中的最难点。临床药师与医师的交流有助于急救质量的提高。

2.5 中成药的应用

中成药在儿科的使用占有很大比例, 主要集中在止咳平喘、抗感冒2类, 其处方组分大都在5种药材以上, 临床医师很难将每类药的每个组分都了解清楚。有的医师甚至根据药品名称来用药, 很少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儿科医师应根据患儿的寒、热病证, 按药性温、凉区别用药,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要知道每类中成药的处方组分, 协助医师辨证用药。

2.5.1 止咳平喘药的应用[2]:

按临床体征, 凡形寒怕冷或受寒而发, 舌淡苔白, 痰色白而稀薄, 口不渴为寒证, 应选以温性药治疗, 如以麻黄、细辛、款冬花为主要成分的小儿咳喘宁糖浆;凡烦闷不安、面赤口干、口渴喜饮、痰黏浊稠厚、舌质红、苔黄腻为热证, 应选以凉性药治疗, 如以麻黄、杏仁、生石膏为主要成分的小儿咳喘灵颗粒。

2.5.2 抗感冒药的应用:

同样按上述寒、热证, 凡风寒感冒选以荆芥、苏叶、柴胡为主要成分的儿感退热宁口服液, 凡风热感冒选以石膏、金银花、连翘、黄芩为主要成分的清热解毒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

2.6 其他

如五官科、皮肤科等外用制剂, 主要是要求临床药师能详尽地给患儿家属讲清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3 讨论

综上所述, 儿科的临床药师应根据临床需要, 结合儿童用药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为临床服务。如抗感染药物应从选用到使用, 采取指导、监督的方式;血管和神经活性药物应从使用到选用采取讨论、论证的方式。“药学保健”的概念, 提出药师应对患儿的用药负责, 这既提高了药师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同样也对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儿科,药学服务,特点,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亚美.儿科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112, 447.

临床药学在药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8

1 我国药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传统药学教育主要是培养药物研究、生产质量控制等各环节所需的药学人才,为本科四年制,教学内容以化学为主,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缺乏与临床用药直接相关的内容;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仅适用药学系专用的简化教材尤其是在诊断和治疗学方面几乎是空白;而且,学生毕业实习缺乏临床实习内容,使培养出的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方面缺乏与医师和患者交流的能力,在药物应用环节表现出不足。

2 临床药学的作用

2.1 临床药学深化了合理用药的教育

合理用药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是临床药学的核心,涉及药学众多专业的课程如药理、药剂、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生物药剂学等。临床药学使学生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决策,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避免药物滥用和药源性危害。在教学过程中,临床药学结合实例讨论药动学、药效学方面额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外相互租用,包括药物配伍禁忌、药物在固体剂型中与赋形剂发生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掌握其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以便更好地救死扶伤、为患者服务。

2.2 临床药学可采用病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药学根据自身特点,可搜集文献资料和医院临床资料,以生动具体的临床病例丰富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与药学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如课程导入、课堂举例、课堂结尾、课后作业、总结复习,也可应用于课程考试。这样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通过剖析病例,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临床药学教育的特点就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并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使所学的药学知识与实际病例进行结合,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何炜等提供系列病例,当堂问答式临床药学教学,充分显示了次教学方法的优势。

2.3 构建临床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临床药学可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医疗第一线进行现场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医院病房、药房的规模化实习条件有机结合起来,由经验丰富的药师或医师担任现场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现场提问,以启发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去,使学生掌握一些感性的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但可使学生更加强化了药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实地接收到医学方面的知识,为药学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尹桂华在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调查中遇到这样一个病例:患者,女,65岁。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医师用药方案是5%葡萄糖250m L+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qd;0.9%氯化钠250m L+克林霉素0.6g,静脉滴注,bid。学生看到这一用药后,认为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二药作用的靶位相同,联合使用会产生药理拮抗作用。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当班医生进行了交流,最后修改了用药方案,取消了克林霉素的使用。经过类似的临床实践,学生在毕业后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工作。

3 结语

由于临床药学在药学教育中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临床药学不仅可以极大地改善当前药学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医疗实际联系不紧密的现状,调动学生参见实践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与检验,从而激励学生去涉足相关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药学教育将面临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同步进行的挑战。在此过程中,临床药学将在药学教育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药学教育应该重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学教育,医疗实践

参考文献

[1]蒋学华,李喜西,曾仁杰.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药房,2008,19(13):965~968.

[2]邱峰.顺应时代要求发展临床药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58~362.

[3]周琼,夏笔军,谢爱玲.药学教育应加强合理用药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89~90.

[4]温俊,潘建春.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J].药学教育,2007,23(2):28~31.

[5]梁海珊,张新平.国外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1,24(3):94~96.

[6]何炜,顾宇彤,蔡映云.提供系列病例,当堂问答式临床药学教学[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3):166~169.

[7]胡荣,张娟,刚宏林.临床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医药,2008,21(6):45~47.

临床药学特点 篇9

1 工作模式

目前, 我国大多数基层医院药剂工作依旧只是简单的制剂、处方调配、发药, 仍然停留在传统、封闭、被动的服务模式, 药师不能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特长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经济的用药指导。

当医院处于临床药学阶段时, 医院药师将走出药房, 参与临床药物的治疗过程。在这个阶段, 药师不仅是提供调剂药品的服务, 还可通过参与临床, 制订经济、合理、有效的临床给药方案, 帮助患者解决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临床实践中, 药师需发挥出药学专家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成为临床药物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3]。

当医院处于药学保健阶段时, 医院则要求药师不仅要完成临床药师的职责, 包括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帮助患者解决药物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 还要做到消除患者当前用药等方面的顾虑, 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所提高, 从而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与传统的药学服务相比, 药师工作不再只是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主, 逐渐向临床药学延伸的模式, 而是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药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 对患者使用药物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性的监测, 综合性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 并能及时发现和报告其过敏反应以及不良反应。药学保健将临床和药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医护人员和药师能够共同承担医疗责任。

2 实践范围

处于传统药学阶段的医院药师只负责简单的调配制剂, 工作范围窄, 实践范围仅限于药房。临床药学服务是临床药师的工作职责, 是医院药学部门的工作内容, 与部门中其他药学人员没有直接关系。处于临床药学阶段时, 临床药师为医院医护人员提供最新的药事信息, 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包括点评病历用药, 对合理或不合理用药病历进行分析以及监测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其专业性较强,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使临床药师的工作范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例如肾内科的临床药师平时只参与肾内科的查房和会诊等医疗实践活动, 对肾内科的一些疾病病因和使用药物比较熟悉, 而对其他科的药物使用则未必完全掌握。因此, 其实践范围仅限于住院病房, 只针对某些特定的药物和疾病。

药学保健要求药学部所有药师都参与进来, 并且是全科型的, 这样才能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其实践范围可遍布医院各个科室, 包括患者接受治疗的科室均属于药学保健实践的范围。因此, 药学保健的实践范围与传统药学和临床药学相比较最为广泛, 实践地点由患者决定。

3 工作重心

传统药学的工作重心是“以药物为中心”, 仅提供药品调剂配发服务。目前, 一些基层医院仍处于传统药学阶段。临床药学虽然直接面对患者, 但其工作重点仍是药品的使用过程中, 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用药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上;目的是使药物疗效更好, 不良反应更少。药师会对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深入研究, 针对具体情况制订给药方案, 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等[4]。至于用药后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以及选择药物的经济学考虑等方面, 临床药师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研究以及提供服务。因此, 临床药学仍未改变医院“以药物为中心”的工作重心。

当医院处于药学保健阶段时, 其工作重心则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直接对患者用药后的治疗效果负责, 还承担与药物治疗结果相关的法律责任, 使患者利益得到最大化。药学保健是在临床药学基础发展起来并发生了质的改变, 药师需要对患者服用药物后的客观效果以及主观感受进行随访了解, 在同患者以及医师沟通后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4 服务对象

传统药学阶段药师工作的服务对象仅是医院药局窗口患者, 为其提供药品调配服务。与另外两个药学阶段相比, 其服务对象的人数较少, 服务人群范围较窄。由于临床药学工作的针对性较强, 因而只有少部分患者能够得到此项服务。当患者用药后需要对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时, 如使用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肿瘤或强心苷药物的患者才得到此项服务。

而药学保健的服务对象就较为广泛, 人数众多, 所有患者都属于药学保健的服务对象。包括三甲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就医的患者、诊所的患者, 甚至只要是药品消费者, 就是药学保健的服务对象, 且对每例患者的服务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是持续不间断的[5]。

现阶段, 我国医院药剂科基本上是“以药品为中心”的工作模式, 至于药师参与查房, 建立药历, 根据患者的疾病史、药敏史、生理状况, 与临床医生共同制订给药方案等“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则开展得远远不够, 仍处于大力宣传阶段。要想让整个社会了解临床药学和药学保健, 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临床药师和所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努力, 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 以获得社会和人们的认可, 尤其是得到医院医护人员的共同认可。

参考文献

[1]侯连兵, 陈志良, 方放治.药学保健与医院药学[J].广东药学, 1999, 9 (4) :63-64.

[2]高世嘉.药学发展的新阶段——要是监护[J].中国药学杂志, 1995, 30 (2) :97-99.

[3]陈福民, 申玲.深入开展临床药学[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9X) :96, 130.

[4]尹文光, 许佼.谈谈二级医院临床药效的开展[J].海峡药学, 2005, 17 (5) :205-207.

临床药学特点 篇10

1 药学诊断概述

最早在90年代, 国外便出现了药学诊断这一概念, 而国内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药学诊断, 对于药学诊断的研究也尚处于研究初期。药学诊断指的是, 药物专业人员结合自身的药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医学经验的前提下,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归纳与总结患者关于药物方面的症状, 从而为后续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1]。专业医师需记录诊断情况, 患者与药物的不同, 相应的在诊断结论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2 药学诊断中包含的内容分析

从患者的角度上看, 同一个患者由不同的临床药师要进行诊断, 其在诊断内容上可能会些许差异, 但内容主体应该是相同的。

2.1 药物用法、用量的分析

(1) 给药方式的正确性。临床上的给药方式有多种, 从注射方面看, 有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 从口服方面看, 有吞服、含服等; (2) 药物剂量的正确性。在药学诊断中, 大剂量药物与过量药物的药效不同, 因此在药学诊断中需注意对当中不同进行区分; (3) 药物适用性;每一位患者的体质均不一样, 因此相同的药物对于体质特殊的患者而言, 所起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药学诊断中, 需判断所用药物的适用性, 若不适于患者, 尽可能使用药效相似的其他药物来替代;

2.2 治疗方面的相关问题

(1) 未根据药物适应证用药。在治疗中, 给予患者应用的治疗药物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相符。 (2) 药物血药浓度的检测。在药物治疗中, 若药物对于个别患者的差异影响较为突出, 应及时判断有无必要监测患者的血药浓度, 并合理判断监测内容; (3) 重复给药。在给予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中所应用药物, 药效相似的有两种或是两种以上, 导致药物治疗效果出现了叠加的现象; (4) 药物效果观察。在治疗期间, 若给予患者应用的药物未出错而始终未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则需对转换治疗药物进行考虑; (5) 治疗费用。在给予患者用药时, 应考虑多种药效相似的药物进行考虑, 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 选择费用最低的药物, 以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2.3 药物的相互作用分析

(1) 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就药效而言, 对于治疗中的已确定的西药、中成药或是中药等药物, 多种药物聚集在一起是可能会引起已知的 (或是未知的) 相互作用, 在相互作用下, 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有被影响的可能; (2) 和食物的相互作用。在治疗期间, 患者所食用的食物 (包括酒、保健食品等) 与其应用的药物之间, 可能会发生已知的 (或是未知的) 相互作用, 在相互作用下, 药物的疗效可能会受到影响[2]; (3) 和临床检验的相互作用。患者在服用某些药物后, 可能会改变一些临床检验指标, 从而应用诊断的结果; (4) 和疾病的相互作用。不少药物均存在禁忌证、慎用人群等方面的要求, 若患者误用此类药物, 在相互作用下, 极易引起不良后果。尤其是在给予儿童、孕妇等用药时, 需特别注意;

2.4 药源性问题 (药物诱发性问题) 分析

(1) 药物依赖问题。患者对药物具有精神上依赖现象, 或是对药物具有戎断症状; (2) 药物不良反应。一些患者在用药后, 不但未取得预期的疗效, 反而出现不良反应; (3) 药物过敏问题。一些患者对于某些药物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因此需及时对患者的过敏反应进行及时判断;

2.5 药物的药动学分析

在分析药动学时, 主要是从3点相关的因素入手: (1) 可变因素。以苯巴比妥、华法林等药物为例, 两种药物放在一起, 药物的疗效会互相影响, 进而改变了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代谢情况, 最终影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2) 病理因素。一些疾病会对药物的代谢情况产生影响, 进而是药物代谢发生改变, 例如断肠综合征、肝功能受损、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3) 不可变因素。受患者本身的不可变因素 (例如种族、年龄与性别等) 影响, 也会对药物的代谢情况产生影响;

2.6 对患者的用药指导

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过程中, 需从2个方面入手: (1) 以患者的用药情况为依据, 教育患者相关药物在应用方面的知识; (2) 对患者或是医务人员在用药方面的错误习惯进行纠正, 并教育其正确的用药知识;

2.7 其他

(1) 关于预防用药。患者有无需要采取接种治疗或是预防用药治疗; (2) 关于长期用药。患者有无需要采取长期用药进行巩固治疗; (3) 未治疗。受病情发展影响, 患者未能及时进行治疗而出现相关的症状, 然而此类症状不属于药源性症状。

3 药学诊断的落实

首先根据药学诊断中对包含的内容设计相应的表格, 其中表格需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 例如姓名、年龄、性别、体质量等。此外, 表格页脚用于药学诊断内容的描述, 表格的首个单元格则用于表示用药治疗方面的相关项目, 例如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药物名称、药物剂量、药学诊断、用药方式等。每一行仅填写一种药物。填写药学诊断的栏目时, 根据患者的情况作为填写依据, 若患者不存在表格中的问题时, 可空着。在填写诊断说明、处理或建议等栏目时, 需注明理由。

4 讨论

以表格形式记录患者的药学诊断内容, 一来可记录得较为全面, 为指导、启发临床药师的用药起到一定的帮助。另外, 诊断表格还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模式, 为临床药师在用药方面提供服务, 有利于临床医师给予患者更好的服务。通过诊断表格, 使临床药师可通过表格了解其具体工作, 使工作内容具体化, 同时还可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医师的工作职责有所了解, 便于对患者的服务工作, 对于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情况起到促进作用。

在临床药师的临床工作中, 全面而系统的工作模式对于提高临床医师的服务质量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患者可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获得优质服务。诊断表格除了可具体化药师的工作以外, 还可充分反映出临床治疗中临床药师所发挥的作用, 使医务人员、患者等可充分了解到临床药师所提供的服务, 并意识到药师所担当的角色。此外。通过诊断表格文本化药师的工作, 一来可是药师明确其工作内容, 促进药师与医务人员的交流沟通。二来促进药师工作的规范化, 并促进《临床药师实践指南》的推出[3]。

然而, 药学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其属于被动式药学服务的一种, 从处方内发现了问题后, 并未接触到药物治疗在方案设计上的内容。然而, 由于国内的药学服务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 执行该流程对于开展药学诊断式的工作模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 在总结与分析典型的病历时, 若应用该表格, 可促进药师临床工作思维的培养, 进而达到巩固其药学知识、药学技能的目的, 并未药物治疗的进一步设计打好基础。因此, 药学诊断虽具有局限性, 但其仍起到一定的应用价值。

5 结语

综上所诉, 在药学诊断中所应用的诊断表格, 对于临床药学的实践具有积极影响。国内的临床药学尚处于初级阶段, 临床药师十分有必要加强对自身的锻炼, 从而提高对于药物的相关人士, 掌握药学诊断中的所有内容, 灵活应用诊断表格, 进而实现促进临床药学实施的目标。

摘要:探讨药学诊断的所包含的内容并分析其在临床药学实践的应用实施。首先对药学诊断进行概述, 进而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探讨其落实方法。药学诊断属于国内临床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新引进的药学服务手段, 其对于临床药学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学诊断,应用

参考文献

[1]雷凌, 肖厚平, 王少兵.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探索和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0) :248-249.

[2]吕晓玲.浅谈药学诊断在临床药学实践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0 (7) :26-27.

临床药学特点 篇11

【关键词】临床药师;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10-01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类临床药物逐渐增加,医生因其自身精力所限,无法完全掌握所用药物的性能,致使一些不合理的用药现象发生,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给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1]。本文主要就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进行分析,并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治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药师进行不合理干预用药的相关资料96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2药学干预方法

临床药师药学干预需参与到会诊、查房等用药中去,同时,深入到一线参与临床用药指导过程中,对不合理临床用药采取药学干预。在此过程中,临床药师还应严格按照《医院处方的点评管理规范》以及《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规定,将临床中不合理用药情况以及药学干预的情况等记录下来,便于事后的查阅和分析。

1.3判断标准

采用有四川美康医药软件公司生产的合理用药软件(PASS)对不合理用药条目进行初步整理,然后再结合资深临床医师的意见,将一致认为是不合理用药的遗嘱纳入统计范围,并将其分为药物用量、用法不合理;无适应证用药;重复给药以及不合理选药等几个方面[2]。

2 结果

2.1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有所缓解

我院临床药师深入到一线,并对临床中的用药技术以及药物指导进行药学干预后,大大提升了临床医师用药行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改善;此外,临床药师还及时纠正并指导临床中出现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大大降低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及安全。

2.2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比率有所下降

通过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后,临床不合理用药比率大幅度下降;药学干预前,我院2012年临床不合理用药比率约占28.7%,2013年,临床药师参与到查房、会诊过程中,并对2012年病历中临床的药物治疗形式、用药的医嘱单等进行药学干预后,我院2013年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比率约为3.7%,明显低于2012年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比率。

2.3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现象

2.3.1确保药物用法及用量的正确性:患者被诊断出患有急性咽喉炎,临床医师通常会给予患者一日一次静脉滴注青霉素,但患者症状并未缓解;临床药师则会选择6~8h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这样一来能够缩短患者的病程,促进患者的康复。

2.3.2无适应症用药:临床医师通过会给风疹患者头孢噻肟注射液,临床药师则给予风疹患者对症治疗以及营养支持;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并将其进行隔离,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2.3.3减少重复给药的现象: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医师多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泮托拉唑注射液进行治疗,但治疗过程中,患者常会出现粒细胞计数下降或 头晕等不良反应症状;临床药师则建议停止使用泮托拉唑,而改用单纯使用奥美拉唑静脉滴注,一日一次,一次40mg。

2.3.4减少不合理选药的几率:对于病程超过8个月且被确诊为扁桃体炎的患者,临床医师通常会给予患者氨曲南注射液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够控制患者的病情,但对患者高热等临床症状的控制欠佳。而临床药师则建议静脉滴注青霉素,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好转。

3 讨论

随着医疗模式的改革,医院也饿加紧了对临床药物支撑技术体系的建设,在此过程中,临床藥师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建设一支高素质、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队伍,确保临床用药的经济、安全、有效以及合理尤为重要。临床药师对临床中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药学干预不仅有利于减少医疗事故及医患纠纷,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医疗的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进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3]。

本次研究表明,临床药师给予临床不合理用药药学干预,能有效缓解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比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现象。

综上所述,加强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不仅能够有效规范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治疗的疗效,改善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艳萍.对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192-193.

[2] 吴建国.探讨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作用[J].北方药学,2013,10(3):41-42.

临床使用钙制剂的临床药学探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查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门诊处方1500张, 在所有处方中, 用药处方为钙制剂共200张, 占所有处方的13.33%。

1.2 方法

根据《新编药物学》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处方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 创建处方评价表对本院钙制剂用药处方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评价。具体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 (性别、姓名以及年龄等) 、药品名称、药品使用规格、药品使用剂量以及药物使用费用等, 准确进行不合格处方的筛选, 并对其实施系统归类的统计分析, 观察患者用药后临床表现出的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钙制剂的使用情况

多数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临床主要采用钙制剂进行治疗, 其中患有佝偻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症患者最为明显;患者主要为老年、孕妇以及儿童。

2.2 钙制剂处方的具体情况

在筛选的200张处方中, 用药不合格的处方共15张, 用药不合格率为7.5%。使用碳酸钙维D片有10张不合格处方, 所占百分比为5%, 使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有5张不合格处方, 所占百分比为2.5%。

3 讨论

导致临床用药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在使用钙制剂进行治疗过程中, 用药剂量较低,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表现不显著:临床使用时往往将使用剂量与口服补钙剂量二者相混淆, 1~3 g/d, 但是因为在钙制剂中, 含有Ca2+的成分较低, 所以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能够充分满足人体的需求。 (2) 针对钙制剂的生物利用率相对较低:以往的钙制剂在水溶性方面的表现非常差, 因此需要胃酸将其溶解, 老人以及儿童很难忍受, 最终导致人体不能充分吸收, 导致钙制剂具有较低的生物利用率。 (3) 没有详细考虑钙制剂中有关成分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不同的钙制剂包括少量的其他组成成分, 像无机盐以及微量元素等, 会对患者自身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如果患者长时间需要口服钙制剂进行治疗, 应该对摄入剂量进行有效控制[2]。

为了促进临床钙制剂的有效应用,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对症用药、缺钙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儿童出现此种情况后, 可表现为夜间盗汗、性情异常以及骨关节出现畸形等。老年人出现此种情况后, 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出现骨质疏松、腰腿疼痛以及失眠的情况。所以一定要明确导致患者出现缺钙的原因, 选择正确方法对症治疗。 (2) 确定最优的补钙时间、对于人体内的血钙水平, 其在清晨以及夜间水平表现最低, 因此如果选择口服的方式补钙, 选择在清晨以及临睡前服用为最优时段, 能够确保钙剂被人体充分吸收并应用。 (3) 观察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钙剂治疗的过程中, 要求禁止同时使用抗菌药物 (四环素类) 等进行治疗, 避免其同钙离子之间形成了络合物 (不溶性) , 阻止吸收的情况;采用静脉方式对患者补充钙剂时, 需要对滴注速度进行合理控制, 防止患者临床出现周身发热症状以及过敏性休克症状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荣.临床使用钙制剂的临床药学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1 (15) :105-106.

上一篇:支持实体下一篇:体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