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共12篇)
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 篇1
临床上输血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虽然先进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广泛使用, 临床对血液制品的依赖性明显降低, 但在一些疾病的治疗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输血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3]。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在输血过程中有些患者会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溶血反应, 若抢救不及时则死亡率极高[4]。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250例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输血前对250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 然后分析250例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检验阳性率和阳性患者的抗体筛查结果。现将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250例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35例, 女115例, 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 (46.4±10.9) 岁。纳入标准:符合输血诊断标准;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无意识障碍;无精神性疾病。上述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示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且坚持完成相关研究过程。上述患者年龄、病情、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
型号TD-2Y医学检验多功能离心机、免疫孵育器 (中山市生科试剂仪器有限公司) 、中山生科微柱凝胶卡、中山生科微柱凝胶卡以及血型配血系统、标本离心机 (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分公司;型号:SC-2542) 。
1.2.2 试剂
抗人球蛋白检测卡 (中山市生科试剂仪器有限公司) ;筛选细胞 (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
1.2.3 检测方法
采用的检测方法:在对患者输血前, 采用抗人球蛋白卡法对250例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 具体方法如下: (1) 抽取患者静脉血: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 (2) 将血液标本离心, 并在微柱凝胶卡上标记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抗体筛选细胞编号等, 微量加样器吸取50μl筛选细胞试剂、吸取50μl待检血清加入微柱凝胶卡管腔中。将其置入37℃孵育器中孵育处理15 min, 再用医学检验多功能离心机离心5 min; (3) 用肉眼观察凝胶卡管腔内液体状况, 若红细胞液均匀地沉在管底时表示检测结果为阴性, 若红细胞液悬浮在凝胶表面或显示在凝胶中端表示检测结果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对25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经过检测后, 观察250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验的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25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经过检测后, 观察250例患者不规则抗体检验的阳性率, 检测结果:135例男性输血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0.74%;115例女性输血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2.61%, 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女性比较, a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输血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 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因创伤、手术、妊娠等原因造成失血过多需要输血抢救患者时, 不但要严格遵循同型输血原则, 还要特别注意ABO血型系统之外的不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是指不符合ABO血型系法则的血型抗体, 抗A和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 人类血液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含不规则抗体的, 常因注射、输血、妊娠或者血液制品的免疫刺激而产生。不规则抗体可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引发发热、寒战等轻微输血反应, 严重的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输血过程中, 患者有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且输血所造成的不良反应极为严重, 致死率极高, 虽然社会及人们对输血安全的重视日益提高, 输血操作越来越规范, 但是输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由ABO血型以外的不规则抗体引起的不良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和血型鉴定困难等并发症, 较轻的并发症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 严重的并发症会危及输血者的生命[5,6]。目前, 公认的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为抗-A、抗-B、抗-AB所产生的不规则抗体, 此类抗体大多为免疫球蛋白G (Ig G) 或免疫球蛋白M (Ig M) 类抗体, 以Ig G类抗体的破坏力最强[7,8,9]。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对身体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 关于输血安全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0]。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250例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输血前对250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 结果发现135例男性输血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0.74%;115例女性输血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2.61%, 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
综上所述, 在输血之前对不规则抗体进行检验, 为需要用血的患者提前筛选出相应的血液, 这既解决了疑难配血问题, 又避免了输血反应的发生,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本研究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50例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输血前, 对250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 然后分析250例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检验阳性率和阳性患者的抗体筛查结果。结果 135例男性输血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0.74%;115例女性输血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验为阳性, 不规则抗体检验阳性率为2.61%, 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筛查能够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值得推荐。
关键词:输血,不规则抗体检验,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晋向芳.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与价值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31) :52-53.
[2]李锡兵.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与价值.大家健康, 2014, 8 (1) :18.
[3]李伟旗.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5) :71-72.
[4]刘俊红, 杜忠斌, 李惠霞.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探讨.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4) :711-712.
[5]姜设初, 马吉联.对输血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4) :153-154.
[6]钟月华, 谭静, 陈荧, 等.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特异性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 3 (12) :397-398.
[7]周红霞.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求医问药, 2012, 10 (11) :853.
[8]张新逸.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20) :53-54.
[9]汪辉, 王京华, 苗美娟, 等.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输血的意义.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22 (4) :566-567.
[10]张晓兰, 赵红, 丁喜玉.不规则抗体筛选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 46 (4) :490-491.
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 篇2
每周一下是我园的劳动日,我园会在每周一的下午进行全园大扫除活动,老师和孩子们齐动手,一起打扫活动室,清洗玩具等等,因为我深知劳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可是现如今的“4+1”、“6+1”的家庭模式,全家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动。把孩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剥夺的一干二净,家长们对子女过度保护。家中一切家务全部由家长包下了,许多孩子与家务根本沾不上边。这样长期的包办娇惯,会让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养成依赖性和惰性,形成了“父母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一旦这种思想生根后,要想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孩子终究会有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给予过多的照顾,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手脚,这对于他们将来独立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是十分不利的。
3~6岁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应该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也费劲。
让孩子参与劳动决不是单纯地教会他们干这干那,而是在于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及义务感和责任感。那么让孩子们劳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劳动培养了幼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在一个民主化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家庭的主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都应尽自己的义务。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就是对家庭尽义务的一种方式。经常地参加家务劳动,会使孩子慢慢地体会到“家是我的,我要为家做点事情”。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今后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没有还怎么谈得上有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呢?
劳动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了40年,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双倍于父母卵翼下长大的同龄人,收入可能5倍于后者,失业率却是后者的1/10。而从小不干活的人由于劳动观念淡薄,对繁琐事情常常表现急噪,对事物的忍耐性也不如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怪不得我忍耐性这么好,原来是从小干活的原因啊哈哈)幼儿期正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不仅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要精神的需要,尤其是劳动。扫地、洗衣服、刷碗、做饭,都是他们想尝试的。如果家长分配给他们一些家务,他会顶顶真真地去干。成功了,他会从中体验到喜悦,增加自尊感、胜任感,满足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点真是如此,还是在小班的时候,我记得我叫睿翔小帅哥帮我搬东西,这个小家伙自豪的很,还对其他小朋友说:“我可能干了,我长大了,都能帮老师干活啦!”宝贝,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才”,我们接着往下看)即使失败了,他们也能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他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不易与快乐,便会去尊重别人的劳动。逐步形成遇事冷静分析,知难而进,设法排除不利因素,当机立断等性格特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在快乐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荣誉,增强了独立性,持久性,坚韧的毅力也得到锻炼,使得个性全面协调地发展。
劳动中动手又动脑,益智又增识。
年轻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费尽心机,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知名的早教机构、特色班,而忽视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益智方法——劳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捡菜、收拾玩具、折叠衣服锻炼了手指小肌肉,让运动更协调,更有力;洗手帕,洗袜子能增强手臂力量。在劳动中,幼儿会观察、会思考、设计和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便是幼儿在劳动中产生的:为什么熟的毛豆比生的好剥?为什么饺子、馄饨熟了会浮起来?这些疑问都充满了科学知识。一个不劳动的孩子,是绝不会有这么多疑问产生的,也失去了这些学习机会。
在园里,我们会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要求孩子们自己洗手,搬小椅子,自己端饭,自己送碗,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午睡„„不放过一切教育机会,让孩子在快乐劳动的同时,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锻炼,增加孩子的协调力,比如孩子刚开始端汤的时候会撒,慢慢的知道了要两个手端,要眼睛看着碗,慢慢走,掌握了平衡就不会撒了,这不正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么?其实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开心的不得了呢,只是我们大人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还美名其曰:“我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孩子啊”汗!值得每位家长反思啊!乔老师,您和田老师从一开始就坚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的发展真是棒极了!呵呵我替可爱的孩子们谢谢您啦!
也请家长们配合好幼儿园,在家也这样要求孩子们!快快乐乐劳动,健健康康成长
我的事情我做主
1岁多的幼儿,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表现出“我自己来”的强烈愿望:宁可自己跌跌撞撞地走,也不要大人抱;宁可自己舞勺弄筷,也不要大人喂。3岁起,孩子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可能,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做事,这时家长们就应趁热打铁,鼓励他发扬独立精神,学会自己吃饭、漱口、洗手、洗脸、叠衣服等这些自我服务性劳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一个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可鼓励他帮妈妈拿东西。稍大点时,可让他在吃饭前帮妈妈拿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学龄前儿童有许多玩具用品,家长不必代他收拾,而是指导他们学会分类、整理;早上急着上班时,家长们也别错过让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您可以留一只鞋让他穿,留一个钮扣让他扣。第二天,可留两只鞋,留两颗扣子,三颗、四颗„„训练多次后,幼儿自然会熟练地系鞋带,扣钮扣。这些细小的活动能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应做的事都放手让他去做。全家总动员
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感觉父母重视他,爱他,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孩子爱和尊重的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交谈、接触,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增进双方的感情,协调了家庭人际关系,共享天伦之乐,使幼儿感受到温馨家庭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同样地,幼儿并不把劳动看成是“苦差事”,而把它当成了游戏。一块肥皂能变出那么多泡泡!烧开的水会像鱼儿那样吹泡泡!这在幼儿眼里是极其新鲜和有趣的事。父母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何不把此也当成一种“家务游戏”?在妈妈叠衣服时,请孩子给袜子找一个长得一样的好朋友;吃完饭,请孩子为碗筷洗个澡;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或是编一些《刷牙歌》、《洗碗歌》、《起床、穿衣、叠被》等儿歌。孩子在这种游戏般的快乐气氛中能更好地模仿父母的动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秀出来
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同宝贝一样珍惜,自己梳的头发,洗的手帕,穿的衣服,扫的地,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充满成就感。他们也极其在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成人的肯定,对其劳动成果的珍惜,将促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其继续劳动的欲望。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干好,而确实是不能干好。家长们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幼儿的劳动成果,任意地毁坏幼儿的劳动成果,这样只会损坏他的自尊和信心,对劳动产生冷漠态度。只要幼儿付出了劳动,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应该给予肯定,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要表示出很感兴趣的样子,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家长对幼儿劳动成果的珍视,会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感染作用。创造的火花,也许就产生于此,小小发明家,未来的“大人才”可能就诞生在父母的兴趣之中。
“劳动惩罚”、“按劳付酬”需谨慎
许多家长会用劳动来惩罚、威吓做错事的孩子。殊不知,这与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它只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干了坏事、错事的人才该劳动,甚至鄙视、厌恶劳动。那么,以后再怎么说劳动光荣,热爱劳动都无济于事了。
对不愿劳动的幼儿,家长们往往用钱来“贿赂”幼儿,让幼儿被动地为了金钱而劳动,不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而干,失去了劳动的真正意义。非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强化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意义。对孩子劳动的最好奖赏莫过于一个微笑,竖一个大拇指,一个紧紧的拥抱,或是一句“你真能干!”帮助孩子体会劳动的喜悦之情,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会自己做事并做得很好,是快乐的,是很值得自豪的!
因此,以上两种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前者用“惩罚”去造成孩子的痛苦,后者用“利诱”去满足对金钱的欲望,两者都是被动劳动。家长们必须正视孩子进行劳动的目的,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出发,培养其责任感和义务感,及独立自主、自信等健全的个性品质,让孩子体验劳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放下你们的“提心吊胆”,大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吧,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劳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明星幼儿园
“走转改”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篇3
关键词:求真务实 常走常新 新闻创新 有效传播 全媒体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一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召开了“走转改”活动研讨会,思考“走转改”的价值和意义,交流收获与感动,梳理好的思路、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倾听专家、领导的期望与建议,对准确把握“走转改”活动方向,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活动常态化,迎接学习贯彻十八大以及未来改革发展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走转改”的核心是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作为国家电台,一年来,中央电台将“走转改”活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新时期广泛深入联系群众的全员重大实践活动进行部署落实,树立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标准,以把握正确导向、提升队伍能力素质为着眼点,以专栏为抓手,以活动为平台,促进走基层栏目常态化、走基层活动制度化,促进转作风,改文风。
一、中央电台“走转改”活动实践
1.整体规划,确立目标重点,系统实施
2011年8月9日,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中央电台积极响应,迅速制订了总体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提出“走转改”五个阶段重点目标:一是能诞生一批“眼睛向下”群众喜闻乐听的优秀栏目;二是能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走基层品牌调研采访活动;三是能采写一批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新闻作品;四是能涌现出一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新闻带头人及优秀记者;五是能联系一批热爱广播的群众听评员。
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提出探索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的领域与方向:将“走转改”和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相结合,将培训教育与采访报道相结合,将全台重点工程与频率特色项目相结合,将领导干部示范与采编播人员创优相结合,进行系统设计,扎实推进,使全台“走转改”体现在日常宣传心系群众,重大宣传做出影响,固定栏目、系列活动办成品牌。根据全台总体部署,各频率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细化责任,落实到人,要求员工不仅要做到人到基层,更要心入一线。
2.突出特色,以专栏为抓手,以活动为平台
全台各频率、各中心均开办了面向基层、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专栏、专题,给来自基层的新闻及调研采访活动搭平台,建出口;同时加强活动的“系统化、系列化”策划,不断推出“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特色报道。中国之声、经济之声推出的《基层中国》《难忘的中国之声——中国人》《难忘的中国之声——2012百姓故事》《基层观察》《满意不满意》《如此行规》等专栏已成为媒体走基层、听民意、说民生的平台,并向品牌栏目发展,其基层联系点已拓展至全国各地及社会各领域。继去年与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成功组织了《情牵大乌蒙》走基层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后,今年结合重大主题,围绕社会发展与民生热点,精心策划推出了《新春走基层》《温暖回家路》《我说我的幸福》《倾听贵州》《倾听安徽》《倾听海西》《倾听新疆》《中国湿地报告》《百家电台走基层》《国企一线报告》《激荡高原,贵州新转折》《走转改浙江行》《可可西里日记》《满意不满意》《温州金融改革调查》《送音乐到基层》《这里是我家》《大陆有我家》《我的原乡生活》《穿越世纪的“生命线”》《民族记忆》《走基层看西藏》等一系列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这些活动内涵丰富,选题多元,关注民生,紧跟时代,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力大,上下反响良好,较好地实现了中央电台各频率、各媒体以品牌活动、特色活动来提升新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及队伍能力素养的目标。
3.求真务实,从领导做起,发挥示范作用
去年9月,中央电台专门制订了台领导走基层活动方案,规定台领导按照各自分工,以频率单位为主体组成若干走基层小分队,自主确定对象地区,自主策划报道选题,推出深度报道;要求每个台领导深入基层调研,注重价值引领,带头采写报告,履行把关责任。今年又进一步完善了各级领导下基层制度,坚持领导带头,典型带动,全面覆盖,全员参与。每个部门都要建立联系点和走基层制度,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调研或采访报道活动,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截止到目前,中央电台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了200多个基层联系点,有1000多人次深入各地调研学习采访报道,每个台领导平均每个季度至少有一次下基层调研或者带队采访报道。
4.着眼长效,探索机制建设,推动“走转改”常走常新
“走转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如何使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组织管理、教育培训、考核激励、动力保障等机制建设是关键。各频率、各部门结合业务建设,在“走转改”中不断探索,创造条件,在培训、考核、评价、评优等方面向基层一线倾斜。在此基础上,今年中央电台将探索建立全台重大宣传、主题宣传策划机制、多媒体联动机制及节目考评奖励机制,不断推动“走转改”贯穿在整个业务实践中,成为价值理念和工作机制,常走常新。
二、“走转改”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回顾近一年的“走转改”实践,我们看到,这项活动已经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正从新闻界进入整个社会管理系统中,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使我们的价值理念、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节目形态、队伍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和显著进步。
1.“走转改”让我们准确把握大局方向,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实事求是地回应时代关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战略转型期。虽然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复杂利益格局形成,社会意识日趋多元,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国内外舆论互联、互通、互动日益明显,舆论引导与新闻传播的困难很大,任务也更加艰巨。实践表明,“走转改”决不是政治性、应景式的活动举措,而是媒体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时代路径。“走转改”使新闻媒体更加深刻地把握时代,认识国情,并通过大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报道,让世人从更加多维的角度认识、理解当今真实的中国,使我们切实从尊重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从新闻的本源、记者的本质、职业的使命等内在价值认同的高度自觉地践行媒体责任。
2.“走转改”使我们很好地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传播理念,促进了新闻创新和有效传播
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如何全面展示中国社会发展全局及多领域、多侧面、多层次及不同的利益诉求及观点,如何直面问题,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构建社会共识,既是我们的使命,又是一大难题。“走转改”让我们回到实践中,扎根在群众的土壤里,关注民生,报道普通群众,从而发现了更多的鲜活线索,发掘了民生现象的背后,探寻了问题的解决之策。中央电台各频率反映民生民情民意的声音多了,有深度、真切感人的报道多了,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如,34集民生成就系列报道《我说我的幸福》,以百姓最具个性的语言和最真切朴素的体会,描绘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获得广泛好评,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门作出批示充分肯定。
3.“走转改”提升了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
“走转改”既出鲜活报道,又出优秀人才,给我们带来了“四多”:一是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情的了解多了;二是研究、回应发展问题、农村问题、基层问题的报道多了;三是采编播人员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深了,自觉走基层、联系群众的多了;四是台网一体、内合外联、上下互动的工作多了,有效地推动了中央电台媒体转型。尤其是通过系列化、规模化的调研采访活动,一批年轻人得到成长,积累了报道经验、提升了职业精神,改善了群众工作基本功的不足。“走转改”成为中央电台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有效路径。
4.“走转改”活动带来了全媒体发展新阶段的新探索、新思考
今天的中国,在舆论格局多元化的道路上必然会快速前进,主流媒体遭遇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我们自身还有许多不适应与不足。下一步,如何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以“走转改”的方式,做好十八大宣传及改革发展创新工作,都需要我们拿出新思路、新举措。期望这次“走转改”研讨会能推动中央电台各部门开展总结交流,通过内外、上下的多层面研讨,把更多的个人收获转化为全台的共同智慧、共同经验,进而形成我们共同的职业精神、价值追求,为迎接、学习、贯彻十八大,建设一流的全媒体集团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此文系王求在中央电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 篇4
关键词:抗体,输血,检验
输血治疗包括输注血小板、冰冻血浆、红细胞等血制品, 输血治疗的合理性、有效性、及时性与安全性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输血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使血制品能够为受血者的器官功能正常运转与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提供保障, 不但要按照规范化输血流程指导临床治疗, 严格执行配血及用血制度, 还应在输血前检验血成分指标[1]。不规则抗体 (意外抗体) 可增加血型鉴定难度, 导致疑难配型比例上升, 还可能引起不良输血反应, 本文分析了输血前检验意外抗体的临床价值与意义,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20例受血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 可正常交叉配血, 具有明确的输血治疗指征及适应证, 基础资料完整, 受血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本次试验知情同意。排除入组前一周内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激素的受血者, 一般资料缺失的受血者, 肾功能及肝功能严重损伤者, 凝血机制异常者, 患有风心病、心内膜炎、心肌病、心肌炎的受血者, 合并急性感染者。将120例受血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参照组, 试验组62例, 参照组58例。试验组中, 男35例, 女27例;年龄2~78岁, 平均年龄 (54.1±3.7) 岁;输入血小板16例, 血浆14例, 悬浮红细胞11例, 全血21例;有妊娠史37例, 输血史41例;产科20例, 内科13例, 肿瘤科15例, 血液科14例。参照组中, 男34例, 女24例;年龄4~79岁, 平均年龄 (54.8±3.2) 岁;输入血小板15例, 血浆13例, 悬浮红细胞12例, 全血18例;有妊娠史34例, 输血史39例;产科18例, 内科10例, 肿瘤科16例, 血液科14例。参照组、试验组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 (P>0.05) 。
1.2 检验方法
参照组受血者接受输血治疗之前, 仅检验血清中的抗-A及抗-B;而试验组受血者同时检验了抗-A、抗-B及意外抗体。意外抗体检验方法如下:抽取静脉血液作为检验样本, 抽取的样本量为3 m L, 加入EDTA-K2抗凝剂后置入37℃的温水中水浴10~15 min, 水浴后离心备用, 离心时间为5 min, 离心速度为2 500 r/min, 以保证充分离心。为避免血浆中的蛋白凝块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 检验前需保证血清已完全析出。检验意外抗体的方法为微柱凝胶技术, 在试验孔中加入30μL血清及45μL筛查细胞, 将血清与筛查细胞混匀后可进行孵育处理, 孵育温度为37℃, 孵育时间为20~25 min, 孵育后离心, 离心时间为10 min, 速度为1 200 r/min。完成上述操作后可观察红细胞的凝集情况, 判定检验结果时依据以下标准:红细胞滞留于微管顶部或中部, 判定为阳性;沉积在微管底部, 判定为阴性。随后采用谱细胞鉴定意外抗体, 鉴定时采用菠萝酶法及盐水法。
参照组受血者及试验组意外抗体阴性受血者的交叉配血方法均为聚凝胺法, 在试验次侧加入1滴受血者的红细胞及2滴供血者的血清, 在试验主侧加入1滴供血者的红细胞及2滴受血者的血清。随后在试验次侧加入2滴聚凝胺液, 在试验主侧加入0.65 m L低聚液, 充分混匀试验次侧试管与试验主侧试管后离心, 离心2 min, 速度为2 500 r/min。离心后倒出上层清液, 并将2滴聚液加入试管中, 轻摇后观察凝集情况, 主侧与次侧均未出现凝集反应, 可输血;主侧出现凝集反应, 禁止输血;次侧出现凝集反应, 主侧未出现凝集反应, 输血量应<200 m L。对于试验组中的意外抗体阳性受血者, 则采用Dia Med-ID卡式血型配血系统完成配血, 在交叉配血时先筛选供血者的血液, 用于交叉配血的血液应无对应抗原, 如在首次配血时出现凝集反应, 先分析受血者的意外抗体, 随后重新选择供血者的血液完成配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试验组的意外抗体阳性率及意外抗体种类, 同时对比参照组、检验组受血者在输血治疗中出现的输血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录入数据采用Epi Data软件, 使用逻辑判断法、抽样核对法及双输比对法控制数据输入质量, 分析试验组与参照组受血者出现的输血反应是否有差异时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 差异检验法为2分割法, 以P<0.05为差异明显。
2 结果
在试验组的62例受血者中, 意外抗体阳性9例, 阳性率为14.52%;抗体类型包括抗-E 3例, 抗-C 1例, 抗-D 3例, 抗-M 2例。参照组受血者输血反应发生率为24.14%, 试验组为9.68%, 试验组输血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P<0.05, 表1) 。
3 讨论
输血被作为慢性失血或急性失血的常用治疗手段, 也是治疗部分血液疾病的唯一手段, 给予有效的输血治疗可以加快康复进程。输血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据美国FDA报道, 溶血是引起输血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在发生溶血反应的输血患者中, 约有15%的患者存在意外抗体[2,3]。如受血者的血清中含有意外抗体, 且输血时输入的红细胞抗原与意外抗体对应, 则抗体与抗原之间就会出现免疫结合现象, 在补体与免疫结合的共同作用下, 可出现溶血反应, 导致输血无效。意外抗体还会导致受血者出现迟发溶血反应, 如贫血、发热、蛋白尿、黄疸等, 也有少数意外抗体为阳性的受血者在输血后可出现肾衰竭、无尿、少尿、DIC等急性溶血反应, 严重时可导致受血者死亡[4]。另一方面, 在不了解意外抗体的情况下进行配血, 则需要盲配, 盲配可导致交叉配血时间延长, 因此可能延误最佳输血治疗时机。为了提升输血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缩短抢救时间, 并尽可能节约血液资源, 应筛查受血者的抗体, 及早发现意外抗体, 以便提前选择与意外抗体相溶的血液, 减少盲目配血问题。意外抗体包括P系统抗体、MN系统抗体、Rh系统抗体等, 其中较为常见的是Rh系统抗体, Rh系统抗体可在妊娠刺激或反复输血刺激下产生[5,6]。在无妊娠史或输血史的正常人群当中, 意外抗体检出率约为2.0%, 在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人群当中, 意外抗体阳性率可明显提高, 可达10%左右[7]。因此, 对于有妊娠史及输血史的受血者, 在给予输血治疗前应检验意外抗体, 以保障输血安全。在本研究中, 检验了试验组62例受血者的意外抗体, 结果发现意外抗体的阳性率达到了14.52%, 与目前的研究结论大致相符。明确意外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时, 还应进一步鉴定意外抗体种类, 鉴定特异性抗原后, 根据特异抗原选择红细胞, 保证输入的红细胞无相应的抗原性。在本研究的试验组中, 为意外抗体检验结果为阳性的受血者应用了特殊的交叉配血方法, 并根据意外抗体针对性选择供血者的血液, 结果证实试验组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仅为9.68%, 显著低于未检验意外抗体的参照组受血者的24.14%, 证实了在输血前检验意外抗体及根据意外抗体的检验结果进行配血, 有助于减少输血反应, 实现安全输血。
综上, 在实施输血治疗之前检验意外抗体, 有助于提前准备相容的血制品, 提高配血效率, 避免延误临床救治及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应重视检验意外抗体。
参考文献
[1]杜春红, 董守智, 苑广洋, 等.自身抗体阳性伴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及输血疗效[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 (8) :1072-1074.
[2]季中菊, 王梅红, 李静, 等.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小血管炎患者抗体滴度与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 (14) :1642-1646.
[3]邓志林, 宋春花, 韩立民.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辨证分型与外周血中封闭抗体CD4、CD8、CD4/CD8低下的相关性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 36 (3) :370-373.
[4]丁丽娜, 陈孟华, 俞敏, 等.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PLA2R抗体联合Ig G4检测的临床意义[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 (11) :1256-1259.
[5]贾科萍, 傅萍.封闭抗体低下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相关性探讨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32 (10) :2407-2411.
[6]杨璐璐, 孙自敏, 刘欣, 等.胞外HMGB1调控SDF-1/CXCR-4轴介导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4, 22 (5) :1415-1421.
安全生产的意义和价值 篇5
安全生产是个人、家庭、企业及国家的基本需要,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投资也越来越大,既然如此重视健康,那么如何保障自己在劳动中的安全,就应该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安全为了自己。重视安全生产首先要对自己有利,善待生命,才能为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大的财富。
安全为了家庭。重视安全生产不仅对企业的繁荣和稳定创造了积极的因素,从而使企业减少巨大的经济损失,保障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
安全为了国家。重视安全生产在保障劳动者安全地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切实保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为突出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
做好安全生产的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只能的基本任务,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安全,脱离了安全的生产是盲目的。是可拍的,更是不负责任的,对于做好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无布线的尤为重要。
学风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篇6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学风理论的形成、发展为主线,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学风建设的丰富经验。该书以党的学风思想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采取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系统地探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学风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地总结了党的学风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作者认为,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学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着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问题,而提出的学风建设任务和进行的学风建设实践。这种以历史发展里程为主线的论述方式,不仅脉络清晰,历史感强,而且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学风理论和学风建设实践的突出特点和主要成就,从而把学风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紧密联系了起来。
以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创新为主题,深刻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的精神实质。该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学风问题的总体特征、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该书认为,学风问题本质上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其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其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循着这个思路,作者论述了党的思想路线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所创立的三大科学理论;论述了在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创新的学风的推动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些论述,不仅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特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的学风,实现马克思主义同21世纪中国实际的新的结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以比较研究为方法,科学阐发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学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共性与个性。在阐述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学风理论时,该书成功地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一方面,它从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政治立场和精神风貌、理论自觉和指导实践等方面充分阐发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学风理论的共性和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另方面,又以整个党的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客观要求的变化为基点,从时代背景、现实针对性、思想侧重点和理论贡献等方面揭示了三者的个性和后者对前者的发展。这种从联系的客观性出发,深入揭示三代领袖学风理论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内涵,全面阐发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科学比较方法,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三代领袖的学风思想以及发展历程。
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风思想和胡锦涛关于学风的论述为依据,全面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最新成果。为了使学风理论研究在广阔的历史源流中充分展开,作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风思想进行了历史性考察,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对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七一”重要讲话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进行了现实性观照,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的最新成果。通过这种追根溯源的考察和总结新见的论述,使读者既能从“老祖宗”的论述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特质,又能从最新的学风思维成果中受到启迪,并且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学风理论的理解,形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全面、系统而严整地把握。
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分级管理进行前我院护理部要按月对全部科室的高危药品实施质量管理检查, 认真记录下实施分级管理前3个月高危药品出现各种问题详情, 如药品标识不清不全、没有按要求放置、药品基数错误、储存不规范, 以及药品过期等, 同时详细记录分级管理后上述情况。
1.2 分级管理
(1) 整顿:把必要物品按需求量以及规定放置于相应位置, 整齐摆放, 清楚标识, 将高危药品单独放在一个药品柜中, 将药品柜涂成醒目的红色, 药品柜中的药架根据高危药品分类, 将属于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的高危药品涂成黄色, 属于肌肉松弛剂的高危药品涂成绿色, 属于细胞毒化药物的高危药品涂成蓝色, 所有科室统一化; (2) 整理:在药剂科将每支高危药品针剂均贴上具有警示作用的易碎帖, 这样可以警醒护理人员, 避免错误存放现象发生, 易碎帖可以保证护理人员在使用时被轻易损坏, 从而达到警示作用; (3) 清扫:为了避免发生误用或混用的现象, 为高危药品单独配备清扫工具 (红色小桶) , 将红色小桶放于操作台上, 高危药品放于桶中清扫; (4) 素养:在全院开展高危药品使用管理准则的培训, 从而使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从有印象到有警觉最终有意识的使用、整理及清扫, 尤其对于使用高危药品较频繁的科室护理人员, 如:麻醉科及肿瘤科等。严格执行双人配发高危药品的准则, 保证发放准确; (5) 安全管理:使用高危药品时用红笔在配置单中进行标注, 从而达到醒目的效果。需两人同时对高危药品进行配置, 其中一人读出药品名称剂量, 另一人实施配置。使用时应控制流速, 定时观察用药情况及患者用药反应, 将抢救药品提前备好。护理部应不定时对高危药品实施查房, 对其有效期以及存放情况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下实施分级管理前后高危药品标识不清不全、没有按要求放置、药品基数错误、储存不规范、药品过期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对管理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高危药品检查中出现问题情况进行对比,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级管理结果
分级管理3个月后高危药品检查中出现问题情况显著好于管理前, P<0.05, 分级管理前后高危药品管理检查中出现问题次数对比, 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结果
对我院实施分级管理前后使用高危药品的患者进行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 分级管理3个月后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管理前, P<0.05, 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 见表2。
3 讨论
医疗机构实施治疗行为的大前提便是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医疗安全亦是我国、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事业最关心以及最重视的课题, 与此同时它也是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4]。权威研究结果显示, 大多数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带来伤害的药品是由少数特定药品所引起, 这类药品便是高危药品[5]。倘若高危药品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后果将无法想象, 因此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泛关注。
研究结果显示, 分级管理3个月后无论是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还是高危药品检查中出现问题情况均显著优于分级管理前, P<0.05。由此表明, 经过对高危药品实施分层管理制度后, 不但能够促进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规范使用, 还可以让管理理念深入护理人员日常生活中, 让高危药品护理管理不断处在持续性改良的管理进程里, 这样做不但可以有效避免护患之间的纠纷, 还能够有效促进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 将分级管理这个理念应用于高危药品管理中, 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降低高危药品问题出现次数, 从而提高患者医疗安全,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与探讨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对护理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 对我院高危药品采用分级管理措施, 即实施整顿、整理、清扫、素养及安全管理的分级管理制度, 分级管理用时3个月。比较管理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高危药品检查中出现问题情况。结果 分级管理3个月后无论是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还是高危药品检查中出现问题情况均显著优于分级管理前, P<0.05。结论 将分级管理这个理念应用于高危药品管理中, 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降低高危药品问题出现次数, 从而提高患者医疗安全, 值得推广至相关临床中。
关键词:高危药品,分级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淑慧, 张志清, 刘保良, 等.医院药品管理规范[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15 (4) :95-97.
[2]侯颖, 叶欣, 宋洪涛.医疗机构高危药品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 (16) :1399-1401.
[3]夏同霞, 罗晓兰, 王玉和, 等.风险管理在该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房, 2010, 20 (17) :1552.
[4]吴晓莉.护士安全使用高危药品的思考[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4) :116-118.
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9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98例作为脑梗死组, 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男106例、女92例, 年龄42~76岁。合并高血压87例, 合并糖尿病69例。发病后当天行头颅CT或MRI检查, 3 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对照组选取本院正常体检者90例, 其中男52例, 女38例, 年龄39~65岁;合并高血压26例, 合并糖尿病23例;均经头颅CT检查除外脑梗死及脑出血。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TCD检测方法及检测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3 d以内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所用TCD仪器为德利凯MES-9ub型。用2 MHz探头经双侧颞窗探查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颈内动脉终末段 (TCAI) 、大脑前动脉 (ACA) 、大脑后动脉 (PCA) ;枕窗查双侧椎动脉 (VA) 颅内段、基底动脉 (BA) ;用4 MHz探头, 在锁骨上窝颈总动脉搏动处检测颈总动脉, 在下颌角水平检测颈内动脉的起始段和颈外动脉。通过颞浅动脉震颤压迫试验对颈内外动脉进行鉴别。检查按照标准TCD操作规程进行检测。选每条血管的最佳信号处测量脑血管的峰值流速 (Vp) 、均值血流速 (Vm) 、舒张末期流速 (Vd) 、搏动指数 (PI) 、血管阻力指数 (RI) 及频谱形态。TCD诊断标准:Vm>正常均值±2.5 s定为Vm加快, Vm<正常均值±2.5 s定为Vm减慢。PI范围为0.65~1.10。血管狭窄: (1) 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 (2) 有涡流及杂音的证据; (3) 狭窄近端血流速度增高, 而远端血流速度降低。当血管严重狭窄时, 狭窄远端多出现低流速低搏动。供血不足:收缩峰值、舒张末期及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范围最低限。血液异常率= (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速度加快+血液消失) /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梗死组的TCD检查结果发现病灶区血流主要表现为减慢、加快或消失。其中血流速度减慢89例, 占44.95%, 血流速度加快36例, 血流消失16例, 正常57例, 血流异常率71.21%。而对照组血流速度减慢11例, 占12.22%, 血流速度加快10例, 血流消失0例, 正常69例, 血流异常率23.33%。脑梗死组血流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 脑血管病特别是脑梗死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态势。据统计我国目前脑血管病患者高达700余万人, 其中脑梗死患者约占70%。其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脑血管管腔狭窄形成。脑梗死的确诊主要依赖于CT、磁共振、脑动脉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CT对超早期脑梗死显示不清, 多数病例发病24 h后才能显示低密度梗死灶。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 可早期显示缺血病变 (发病2 h内) 。血管造影DSA、CTA和MRA可以发现血管狭窄、闭塞及其他血管病变, 其中DSA是公认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金标准, 但因其为有创检查, 费用昂贵, 且不能明确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所以临床很少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是利用颅骨薄弱部位为检查声窗, 应用多普勒效应研究脑底动脉主干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性检测技术。TCD可以探测到脑血流中经过的固体颗粒 (血栓、粥样斑块) , 通常以大脑中动脉作为检测微栓子的监测血管。TCD能够监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 它通过检测颅内脑动脉动态的血流方向、速度、综合血流频谱、声频来比较准确的反映血管狭窄、痉挛、缺血等。本研究发现, 有梗死病灶的TCD表现主要为血流速度变慢、加快、消失, 以血流速度变慢较为多见, 且血流速度明显变慢或消失主要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既往的研究也指出TCD探查脑动脉血流速度明显的减慢或消失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重要特征, 脑血管闭塞主要见于大面积脑梗死, 可作为脑梗死诊断的依据。本研究同时也发现即使在一些患者MCA完全闭塞时在梗死部位仍能测到正向血流, 说明可能梗死区有侧支循环建立。血流速度明显变慢或消失主要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 同时也提示病情往往较重且预后不佳。病灶区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与梗死后局部脑水肿、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局部血管扩张有关。MRI检查可以准确地显示脑动脉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 但无法反映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侧支循环代偿情况, 因此通过TCD探查到脑动脉明显狭窄的特征, 特别是对侧支循环的评价, 对于脑梗死患者早诊断、早评估、早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TCD检查在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及粗略判断狭窄严重程度的价值已经比较肯定, 目前国际上TCD作为对颅内血管狭窄的临床研究已不再需要与MRA或者DSA做对照, 其结果也不会被质疑。
总之, TCD具有无创、实用、经济、简便等优点, 可用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了解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及了解梗死灶供血情况, 对脑动脉狭窄诊断比较敏感, 可为脑梗死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篇9
一、什么是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鉴”字, 最早是铜镜子的意思, 后又引申为仔细查看、鉴别的意思。广义上的鉴定, 是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事物进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活动, 而在不同行业, 它又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应该区别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即“档案鉴定”与“档案价值鉴定”。档案鉴定一般是指区别于判定档案真伪和档案价值的鉴定, 通常所说的档案业务工作是指后者 (即档案价值鉴定) , 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因档案具有凭证作用与情报作用, 表现出对机关和社会的有用性和有用程度。档案鉴定是对价值的评价和预测。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从整个社会当前和长远利用档案的需要出发, 根据统一的鉴定原则和标准, 来判定档案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从而确定不同的保管期限, 把需要长远保存的档案妥善保存起来, 选出不需要保存和已过保管期限的档案予以销毁。从这个意义上讲, 档案鉴定工作, 就是“去粗取精”, 决定档案存毁的工作。档案鉴定工作的主要目的, 在于正确地发挥档案的作用。在档案鉴定工作中, 剔除并销毁不需保存的档案虽是工作内容之一, 但不是档案鉴定工作的主要目的。因此, 在进行鉴定工作的时候, 着眼点应首先放在哪些档案应当妥善保存下来, 其次才是确定哪些档案失去保存价值需要销毁。只有分清主次, 才能做好鉴定工作。
档案是党和国家活动的原始记录, 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这是从整体上说的。具体到每一份文件、每个案卷, 是否都是重要的, 是否具有凭证和参考作用, 它们之间就会有区别了。有的档案价值可能大一些, 有的小一些, 甚至有一些档案可能没有什么价值, 有的过去有价值而现在已失去保存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还一视同仁, “玉石不分”地都保存下来, 不利于对档案的提供利用和科学管理。此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 档案的数量与日俱增, 一个中等机关, 一年可以形成几百卷档案材料。一个大机关, 每年可以形成上千卷档案材料。日积月累下去, 如果全部都保存下来, 将会给安全保管和提供利用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档案本身始终存在着精练下庞杂、有用与无用的矛盾, 促使档案由庞杂向精练转化, 以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基本内容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制定档案鉴定的有关标准, 包括单位行规定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等。
2.具体判定档案材料的价值——有用性及有用程度, 确定其保管期限。
3.剔除无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的档案, 按规定进行销毁或做相应的处理。
三、档案价值鉴定的意义
(一) 便于发挥档案的作用
我们保管档案, 进行各项业务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 把档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果不鉴定, 把大量已失去保存价值和本来就没有什么保存价值的档案, 同有价值或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混杂在一起, 臃肿庞杂, 真正有价值的重要档案被大量无价值的档案所淹没。有时查找一份档案文件, 犹如“沙里淘金”, 给提供利用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反之, 我们通过鉴定工作, 去其糟粕, 留其精华, 剔除无价值的档案, 把有价值的档案管好, 利用时就可以按照利用者的需求及时查找出来, 发挥档案应有的作用。
(二) 便于档案的安全保管
如果不鉴定, 把大量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和有价值的档案一起保管, 不仅在人力、物力上造成浪费, 而且妨碍有价值档案的保管条件得到改善, 影响档案的安全保管。通过鉴定工作, 分清主次, 对价值大的档案, 给予良好的保管条件, 尽可能延长档案的寿命, 维护它的安全。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剔除销毁, 能腾出库房和装具来妥善保管有价值的档案。
(三) 便于应付突然事变
所谓“突然事变”, 主要是指战争、火灾、水灾、地震等天灾人祸。如果不搞好鉴定工作, 档案材料主次不清, 数量庞大, 遇到突然事变时由于心中无数, 就会束手无策, 不易及时抢救和转移档案材料。只有经过鉴定, 区分了档案材料的主次, 一遇突然事件, 才能及时、迅速地将重要档案抢救和转移。
(四) 档案价值鉴定是决定档案生死存亡的基本手段
档案价值鉴定不同于档案管理中的其他业务环节, 其他业务环节往往只是档案的移位或保管体系的变化, 而鉴定却是决定档案的命运, 涉及“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档案多为孤本, 有的十分珍贵, 如果错误销毁了有价值的档案, 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因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担当的特殊使命, 使其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核心, 直接关系到档案工作其他各环节的开展, 而且这项工作又存在于立卷、收集、整理、保管等环节之中, 所以它也是一项难度最大的工作。
摘要: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是判定档案价值、决定档案存毁 (生死存亡) 的工作。它是档案工作的业务内容之一, 是档案馆 (室) 的一项专门业务, 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 篇10
关键词:B超检查,膝关节病变,诊断价值
膝关节由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胫骨内侧髁、胫骨外侧髁及髌骨组成, 是人体结构中最大且最复杂的关节[1]。 膝关节病变是临床病症中的常见疾病。 长期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弹跳运动的人比较容易造成膝关节的损伤, 特别是关节软骨、半月板、骨质等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的几率较高, 但因为膝关节结构的复杂性, 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 为了掌握更加全面、准确的膝关节病变症状, 该研究整群选取36 例膝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患者的72 个膝关节病变分别进行B超检查、X线检查、磁共振检查, 将B超检查的结果与X线检查、MR检查做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36 例膝关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36 例患者共有72 个膝关节出现病变。 其中男性20 例, 女性16 例, 患者年龄21~68 岁, 平均年龄 (44.5±2.09) 岁, 患者病程2~12 年, 平均病程 (7±2.32) 年, 病变包括类风湿关节炎、软骨损伤、滑膜炎、骨关节炎, 患者的病变症状均符合临床膝关节病变的诊断标准。 患者在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36 例患者进行膝关节的B超检查、X线检查及磁共振检查。 检查时, 引导患者变换不同的屈膝角度, 比如坐位、侧卧位等, 以便清晰取得膝关节各面的软骨组织图谱。 从髌骨上方开始, 以膝关节间隙作为圆轴从各个方向、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检查, 扫描膝关节内部结构情况[3]。 所扫描的膝关节图谱交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读片诊断, 所有图谱中有12 例患者进行单关节磁共振检查。
1.3 评定标准
患者进行B超检查、X线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后, 观察并记录36 例患者膝关节的关节间隙变窄、软骨病变、骨质酥松、半月板变性、骨赘形成、滑膜增厚、髁间棘变尖、韧带病变软骨下骨质破坏等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 表示, 通过 χ2检验;P<0.05 表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超检查结果与X线检查结果的差异
采用X线检查, 骨赘形成、骨质酥松、髁间棘变尖、关节间隙变窄这四项的检出率分别是52.78%、19.44%、31.94% 、36.11%, 软骨病变、半月板变性、 滑膜增厚、 韧带病变、软骨下骨质破坏这五项检出率均为0。 采用B超检查, 骨质酥松、髁间棘变尖、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这四项的检出率分别是0、0、6.94%、26.38%, 而软骨病变、滑膜增厚、软骨下骨质破坏、韧带病变、半月板变性这五项检出率分别为72.22%、69.44%、43.06%、5.56%、18.06%。 采用X线检查能够检出骨质酥松、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髁间棘变尖的病变情况, 但B超只能诊断出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这两种症状, 且检出率明显低于X线检查的检出率, 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超检查能够分辨出软骨病变、滑膜增厚、软骨下骨质破坏、韧带病变、半月板变性这五项的病变症状, 但X线检查却无法辨别出, 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B超检查结果与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差异
取12 例患者的B超与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磁共振检查, 骨质酥松、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髁间棘变尖、滑膜增厚、软骨病变、软骨下骨质破坏、半月板变性、韧带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0、58.33%、41.67%、41.67%、50%、66.67%、50%、66.67%、16.67%。 采用B超检查, 骨质酥松、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髁间棘变尖、滑膜增厚、软骨病变、软骨下骨质破坏、半月板变性、韧带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0、33.33%、0、0、50%、83.33%、58.33%、58.33%、16.67%。 由以上统计可知, 磁共振检查对于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髁间棘变尖、滑膜增厚、软骨病变、半月板变性、软骨下骨质破坏这七项存在较高的检出率。 但只有在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八月半变性、髁间棘变尖方面的检出率比B超检查高, 这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将磁共振检查与X线检查结果对比时, 磁共振检查下的软骨病变、 滑膜增厚、半月板变性、软骨下骨质破坏这四项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 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通过该研究发现, B超够能诊断出滑膜增厚、 软骨病变、软骨下骨质破坏、半月板变性、韧带病变方面病变, 而X线检查却无法辨别出。 磁共振检查只有在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髁间棘变尖、八月半变性方面的检出率比B超检查高, 其他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但与X线检查结果相比, 磁共振检查下的滑膜增厚、 软骨病变、软骨下骨质破坏、半月板变性这四项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 具有明显差异。 B超相比于X线、磁共振检查, 具有分辨率较高且无创伤的特点。 B超可以诊断出股骨关节骨质的受损情况、关节软骨的受损状况及滑膜、半月板及韧带等结构情况, 为临床判断与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诊断依据[5]。
综上所述, B超、X线、磁共振检查在膝关节的诊断上各有其优势, 但相比之下B超检查可以更加全面地诊断出膝关节病变的症状, 所以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罗菲, 梁敏, 侯志梅, 等.超声在老年膝关节软骨滑膜病变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46) :7381-7385.
[2]周丽仪, 马洪, 肖丽达.超声检查在类风湿性膝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3 (3) :226-229.
[3]罗庆华.高频彩超对膝关节周围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医学, 2015 (5) :112-113.
[4]邱艺琼.高频超声检查对于膝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 :1927-1928.
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 篇11
一、“经历教育”把握了德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理念的创新
1奔诸说优长,创一家特色。“诸说”指的是国内各种先进的教育改革研究理论。“经历教育”吸收了“愉快教育”的“乐学”思想,善于调动学生的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借鉴了“情境教育”的情感激励、情境设置、拓宽教育途径方法的教育思路;学习了“体验教育”的关注主体体验感悟,促进道德内化的做法;采纳了“成功教育”的鼓励学生成功、帮助学生成功,在成功中增强信心,追求进步的策略;贯彻了“创新教育”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思想。“经历教育”把这些教育优势集于一身,并把他们有机地和谐地整合、融汇到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之中,在更广阔的实践领域和更深层的规律上求索和发现,并增强其教育魅力和实效性,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德育优势和特色。
2痹⒂谥钣之中,充分发挥德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把人的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人生经历”中加以考查,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一方面人的各种经历都有德育功能,另一方面各种经历都需要人的道德和精神支撑,由此我们更坚信人的德、智、体、美、劳、心各育是融为一体的。把德育孤立于五育之外,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再强调德育的首位,也只能是低效的、架空的德育。把德育寓于五育之中,互为载体,把德育寓于学生现实生活中,既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极大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又充分发挥德育在教育整体之中,在学生成长发展之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3弊⒅氐赖履芰Φ呐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把德育放在“人生经历”中考查,我们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于世不但需要学习和遵守道德规范、道德伦理,还需要道德能力、道德智慧的武装。没有道德能力的道德,是残缺的道德,没有道德智能的人,是难以实现道德行为,也难以取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人。因此让学生在道德经历中培养道德思维和认识能力、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道德践行和监控能力,才能把高尚的品德、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统一于一身,将来才能从善嫉恶、扶正祛邪,增强社会适应性。才能促进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成功,增强道德提升感,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和“道德经历”的热爱与追求,从而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加道德实践、获得积极主动地发展。
4闭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以“经历教育”的理论思考德育工作,会使德育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整体的理念。为学生的未来而筹划、为学生的继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基。是“经历教育”的本来属性,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经历教育”认为经历贯穿人的一生,有前后联系性、传承性,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前面的经历为后面的经历奠基,后面的经历是前面的经历的深化和发展。从人的经历可能预见人的发展,人不能听天由命地受经历塑造,把握人生的经历可以把握和促进人的发展,创造优化的经历可以使人得到最佳发展。我们的责任应当是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最优化的经历,“教给”和培养学生一生都真正有用,受益终身的思想品格和智能。同时,人的同一成长阶段(如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各种经历(如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社会交往等)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它们对人的成长发展形成整体作用。“经历教育”从“经历”中认识和考查人的发展,就能最敏感最大限度地认识和掌握上述这些规律性,更加自觉地设置和优化经历教育情境,促进这些影响和作用的正向和高效地发挥。因此,实施“经历教育”将更加科学有效地构建中小学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二、“经历教育”更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入新世纪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德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听话”和依赖的“乖孩子”,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大有作为。能不能实现这一素质教育要求,是衡量德育实效性的主要标准。实施“经历教育”能切实有效地实现这一要求,大大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这是因为:
第一、实践性。“经历教育”打破了脱离实际的简单灌输、说教的旧模式,强调德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投身实践、回归生活。道德实践能力只有在道德实践中培养。第二、自主性。“经历教育”让学生在“经历”和活动中成为德育的主体,自主学习,发挥,创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培养学生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学会科学地选择和开创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把握和驾驭自己的人生经历,优质地总结和评价自己的人生经历,自觉地珍惜和积累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发展道德智慧,增长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学生终身发展、继续发展的奠基工程。第三、情境性。“经历教育”设置情境,引导实践鼓励成功、帮助成功,让学生处于对兴趣、愿望、理想、志向的追求中,适时地有递进层次地提高学生的需要水平、发展水平。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第四、体悟性。“经历教育”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注重对自己成长状况、成长足迹的纪录、反思、总结,能有效促进道德内化,优质实现精神升华。第五、创新性。“经历教育”给学生的探究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开创了有效的途径方法。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和成长优势。第六、民主性。“经历教育”为师生共同实践提供条件,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经历教育”行动研究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师的继续发展,有效地实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经历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研究。研究的课题可以根据自己本职工作加以选择,研究的结果是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实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行动研究是教师培训提高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欧美等国教育科研中倍受推崇,也被国内众多先进地区和优秀教师的实践所证明。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成才,主要原因都是坚持行动研究的结果。大家熟悉的案例分析法,反思性教学、微格教学等,教育教学反思以及许多优秀教师的自修提高的方法,“积累”教育教学“财富”的方法都是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地运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好办法。
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收入的接受治疗的38例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作为试验对象, 其中男23例, 女15例, 患者年龄38~88岁, 平均 (65.2±16.9) 岁。发病时间3 h~3 d, 平均 (14.5±5.9) h;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3例, 高血压21例, 高血糖11例, 高血脂4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程度重的腹痛, 其中以脐周和中下腹最为明显, 发作持续一段时间或呈阵发性, 腹部触诊时, 腹部柔软, 有压痛反应, 但位置不固定。新鲜血便12例, 暗红色血便6例, 黏液脓血便2例;体温升高4例, 出现恶心呕吐11例。
1.2检查方式
受检者取仰卧位, 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排128层) 扫描仪进行检查, 在耻骨联合下缘到膈肌之间对腹部先进行定位相扫描, 然后采用螺旋容积扫描对腹部进行全范围检查, 持续时间为4~8 s, 扫描层厚0.5 mm。上述检查完成后, 往患者体内注入对比剂 (呕吐患者不能使用对比剂, 只需采取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 , 进行增强扫描, CT值逐渐升高, 当达到阈值后, 自动触发进行动态三期扫描, 将扫描仪的相关参数设置为:电压在120 k V, 250 m As、层厚为0.5 mm, 螺距在1~1.4, 范围在250~450 mm。
1.3 CT诊断注意事项
对于进行CT诊断的患者首先对其过敏史要了解清楚, 排除对造影剂过敏患者, 然后由专业医务人员为患者详细介绍CT检测要点以及注意事项, 并舒缓患者紧张忧虑的情绪, 因为患者紧张后会导致心律异常, 进而影响CT诊断结果[3]。实际检查时, 可让患者提前半小时到达CT室, 适应环境, 缓解情绪, 使心律保持平时正常状态。
2结果
临床病理诊断是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金标准, 以此作为本实验诊断缺血性肠病的标准, 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血管狭窄92.11%, 肠系膜下动脉狭窄95.00%, 腹主动脉狭窄83.33%, 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91.67%, 见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血管造影是临床诊断缺血性肠病一种可行的诊断方法, 但是这种诊断方法的有创性给临床诊断带来诸多困难, 临床使用较少[4]。CT检查具有方便安全快捷等优点, 用来诊断缺血性肠病较易被患者接受。CT (Computed Tomography) , 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 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 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 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5]。缺血性肠病结合肠管改变及肠系膜血管改变, CT诊断并不困难。但是, 通常缺血性肠病同时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和肝硬化等病, 这时进行检测时就会降低检测到的灵敏度和特异性[6]。同时, 缺血性肠病病情发展较为迅速, 病情恶化快、常常会出现肠梗死、腹水, 严重情况会导致患者全身中毒, 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应及时对其进行诊断, 确定救治方法[7]。
CT检查结果提示, 38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中, 查出血管狭窄35例, 肠系膜下动脉狭窄19例, 腹主动脉狭窄5例, 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11例, 在把临床病理诊断作为评价标准时, 能够发现CT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本文研究发现, CT对于肠壁缺血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与临床病理诊断相比, 还有一定的欠缺性, 但是CT具有病理诊断所达不到的好处, 想要成功的治疗缺血性肠病, 关键是要在疾病的早期进行及时的确诊, 防止疾病进展, 这就要求医生要对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有十分熟练的认识, 在诊断不确定时, 要采用CT检查进行辅助诊断, 防止对疾病的误诊, 耽搁患者的病情治疗。
综上所述, CT对于肠壁缺血性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在进行临床诊断时, 如果无法确诊, 可以将CT检查结合其他诊断方法一起进行, 提高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准确率。
摘要:目的:研究CT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8例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的CT诊断结果, 并将其与临床病理组织诊断结果相对比。结果:以临床病理诊断作为诊断标准, 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血管狭窄准确率为92.11%, 肠系膜下动脉狭窄为95.00%, 腹主动脉狭窄为83.33%, 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为91.67%。结论:CT对于肠壁缺血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率较高, 具有安全无创口、方便易操作的优点, 临床应用的价值高, 能够用于临床实践。
关键词:CT,肠壁,缺血性病变,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郑丹, 王萍, 张恒, 等.探讨两种无创方法-肠道血管64排CT和结肠镜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1, 23 (6) :376-377.
[2]周杰, 关晓英, 刘玲.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健康教育[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2) :232.
[3]刘峰, 马军.646排CT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5) :541-542.
[4]Walker K, Badaw I N, Hamid C H, et al.Apopu lation-based studyof the out come after small bowel at resia/st enosis in New South Wales and the Australi an Capital Territory, Australia, 1992-2003[J].J Pediatr Surg, 2008, 43 (3) :484-488.
[5]张凯, 童三龙, 雷鸣峰, 等.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3 (3) :87-89.
[6]Woodhams R, Nishimaki H, Fujji K, et al.Usefulness of multidetectorrow CT (MDCT) for the diagnosis of 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 (NMI) :assessment of morphology and diameter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 on multiplanar reconstructed (MPR) images[J].Eur J Radiol, 2010, 76 (1) :96-102.
【临床价值和意义论文】推荐阅读:
临床价值筛查08-12
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06-05
价值和意义10-29
公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11-07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07-18
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和价值08-18
(生命教育视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_前言10-25
浅谈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价值意义10-28
临床意义研究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