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2024-05-18

工作的价值与意义(精选8篇)

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篇1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一、前言:

我们赤裸裸地来到人世,又双手空空地离开,不带走任何东西,这就预示了人的一生终究是空的。人生就像白纸啊,自己描绘自己的命运。既然来走了一遭,不如就让自己活得有意义一些,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天。人生可以很美丽,也可以很晦暗,就看你怎麽去面对了。

金钱的数量,权力的大小,能力的高低,这都不能代表生活的意义,更不能代表生命的价值。这样说,肯定伤了无数人的自尊,因爲这是他们的一生所求,是他们活着的的终极目标。

不过,自古以来,名垂青史的人物,甚至包括一些帝王,他们之所以千古留芳,所依靠的主要资本并非这些东西。若能拥有至真、至善、至美的如水心境,拥抱自然,博爱苍生,这样的生活就最有意义,这样的生命就最有价值。

二、生命的本质 对于生命的本质,不能把它从自然中独立出来孤立地看,只有把生命融入自然,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去认识,才能认识生命的来龙去脉,进而认识生命的本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切实的精神寄托和永恒的心灵归宿,才不会感到失落和绝望„因爲自己的生命能在自然中得到永生。

任何人都是“有用”的,都有存在的意义。他们也许会被人忽视,但不会被道抛弃。道需要他们,他们是组成道的整体的一分子。他们爲道作出了相应的必不可少的“贡献”这也是其生命的本质意义。

当我们认清生命的本质意义以后,就不会被生活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所迷惑而进入人生的误区了。比如贫富、贵贱等都是生活形式上的差别,而生命的本质没有什麽不同。当我们认清生命的人生意义以后,就不会受社会的诱惑和刺激而迷失自我了。比如毁誉只是社会的评价,并不是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

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将生命的光芒毫无遮掩的炫耀出来,但有的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只能像一颗暗淡无光的星星,所以生命的本质不在与长短,而在于有限的生命中自己的付出与贡献。

生命的本质在于来人世一次所创造的价值,大到爲世界,小到爲自己„当我们生命终结时,我们还能想起什麽并爲之微笑和不悔,那便是自己生命的本质了。当我们自豪地想起那些事,无论大小,我们就会知道自己曾经所重视的,用心做过的,用生命维护过的,甚至用鲜血捍卫的,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本质...生命是无常的,它像树叶从枝头坠落,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一件事情是持久的:永远有变化及死亡。当一个过客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期待安全感或追寻永恒的快乐是极其愚蠢的。人爲了一丝快乐而努力工作,忍受苦楚。但如果人想获得永久的快乐,就必须放弃容易消逝的享乐;若人要结束痛苦,必须将私心连根拔除,并学习惜福。

三、人生的行道意义:

从本质上看,我们的生命自始至终都属于道,(或者说我们的生命彻头彻尾不过是道的一部分,)因此道的意义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而我们人生的根本意义就是替 天行道„“把自然放在你身上的东西说出来,做出来,是正当的、合适的、不可避免的;而且它是一个责任,甚至是一个人的一切责任的总和。”

一个人,那怕主观是爲自己,也必须在客观上循道才能生存下去并享受人生„实际上,社会中的每个人,不论他知不知道,或愿不愿意,都以自己的方式,爲道作出了不同的“贡献”。不爲道作贡献的人,既不配做人,也做不成人。

单纯追求自我的成功,并没有实现人生的本质意义。在替天行道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才实现了人生的本质意义,才是完美的人生„我们不是爲了享受才生到这个人世来的,我们是爲了传道和扬道才生到人世间的。

将道的精神发扬光大是人类的使命,实现人类的使命是个人的社会使命„“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人生的行道意义就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

四、人生的自我意义: 对真人而言,人生的自我意义是在替天行道的过程中培养和发扬自我的精神,以此拥有自我,并使自己在道中得以永恒。道不是虚无的,道是实在的。人回归于道不是“空”,而是最大的“实”„使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在道中永存。

相反,生前所追求和享受的一切“荣华富贵”在死后都是一场空。因此,人生最实在的自我意义在于培养精神和灵魂!人生尽头最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得到过什麽,而在于能否找到心灵的归宿!

如果感受自我与物质财富相对应,那富人都应很快乐,穷人都应很痛苦,或者古人都无欢乐„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往往在奢华背后有酸楚,在平淡之中有怡然。因此,人生的自我意义并不建立在对物质的拥有上。财富,只是培养精神所用的物质资源;享乐,只是培养精神的一种途径;拥有合道的人生道德,才是培养精神的根基。

因此,最有自我意义的人生是通过追求自我的不断进步实现的合道人生,而非通过争权夺利获得的富有人生和穷奢极欲挥霍的享乐人生!一日不努力,一日不进步;一日不进步,一日不充实。

一日不充实,一日无意义;一日无意义,一日无生命!

但对常人而言,人生的自我意义是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感受自我„感受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存在的意义及价值。我们正是通过感受自我,不断地解释我们自身的存在,才拥有了人生„人生就是日复一日体验自己的存在,而不是某种内容和形式的“流水帐”。

人生的本质意义是替天行道和实现自我。爲了能够替天行道,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相应的实力;爲了有效地替天行道,我们要实现真善美;爲了实现自我,我们要先确立自我„„

因此,人生的广泛意义在于求智慧,求进步,求真,求善,求美,以及确立自我„但是,追求这些都是爲实现人生本质意义而采取的手段,它们并非人生的根本目的。

五、人生的价值: 人必须探索他自己„他的目标和价值„就像他力求改变这个世界一样。人生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是否能生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能否避免陷入在毫无价值的状态中生存,知道生命、时间、空间、内容有限,然后就能知道生命的价值,告别人世之时,我会想起什麽?会挂念什麽?什麽让我欣慰?什麽让我遗憾?回答这些问题,就能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自己占有过什麽及享受了多少,而在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释放了上天赋予自己的潜能„爲世界作出了多少自己能作的贡献!因此,充分实现自然的自己,就是成功的人生,就实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当生命之火熄灭时,灰烬里剩下真金„自己真正拥有和珍惜的东西!这些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不在于经历了什麽和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自我价值在于对人生感受了什麽和感受了多少,在于在世间留下了什麽和留下了多少!你的创新越多,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就越多,重复别人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人生,惟有自己开创的新生活,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才具有自我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

培养精神和灵魂的途径在于“感情”„通过感受“人生的心情”来滋养和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因此,“有情人生”是最充实和最有价值的人生。要合理、有效地感受人生之情,其根本的依据在于识道和循道。因此,“得道人生”是最美好的人生。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以“日新(进步)”爲“盛德(精神修养)”,以“富有(强大)”爲“大业(实际成就)”,完整的人生应该是精神修养与实际成就的“双丰收”。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拥有了博大精深的智慧,最大的成功是实现了合道的理想,最大的快乐是感受了充实的自我,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永恒的精神!

人生的价值中,精神感受远重于物质享受!

名声与自己的生命相比,那一样亲近?钱财与自己的生命相比,那一样贵重?得到名与利,却伤害自己的生命(折寿),那一样有害?所以,过分地追逐欲望就必要付出重大代价,而收藏的财富越多,将来失去时丧失的也必定越多。

只要知道多少足够自己用,就不会伤害自己的生命去追求额外的,并避免激起他人嫉妒而招致侮辱;只要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去追求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生命也因此得到休养,可以长寿。(道德经)

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是“保全生命”,而不是“功成名就”,后者只是服务于前者的形式和手段。保全生命的实质不是仅求活着,而是活得“自我”,活得“有精神”!那些宁死不屈,舍生取义(义即本人信仰和追求的人生价值)的人,就是爲了实现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不朽。爲此,即使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幸福的,胜 过苟全性命。故“全生爲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最下。”(迫生,各方面都不如己意的被迫的生存方式。此时人生实现的尽是负面价值。)

人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精神,而不是生命„对人生而言,生命只是载体和躯壳,精神才是实质和灵魂。没有精神的生命是“行尸走肉”,连植物都不如;失去生命的精神仍然“光照千秋”。

因此,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活得久,而在于活得有质量„“生命是一篇小说,不在长,而在好„活得够长,不一定活得够好;但是活得够好,就是够长了。”爲生命而奋斗,是道对人的要求;爲欲望而奋斗,是人对生命的摧残!“出卖灵魂的人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也是折磨人的。”

生活的本质在于有一颗快乐的心,即心情的安逸、恬静。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的惬意,一切其它事情,执政、致富、建造産业,充其量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

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因此,与其蒙得一万个庸人的瞩目和崇拜,不如获得一个能够洞察真相的智者的理解来得实在和珍贵„前者只是给你虚荣和物质,并不能使你的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得道者宁实现一分生命的意义,不去争十分名利的负担。个人与人类的关系,好比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只有把个人的价值与全人类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个人的价值才永不磨灭!因此,评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应当看他爲社会贡献了什麽,而不是看他索取和占有了什麽。“你若要珍爱你自己的价值(使自己的价值长存),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就是对社会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如果在社会公德方面有所建树的话,就是对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生命是个持续的过程,只有到了肉体死亡的那一刻,我们才能对自己的“尘世生命”作个定论„我是一个什麽样的人。而在尘世生命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塑造自己,发展自己。所以从生命的精神内涵来说,能够获得最大进步的人就是伟人,反之就是有所欠缺的小人。

用财富衡量人生价值的人,其人生是有价格的;

用地位衡量人生价值的人,其人生是有级别的;

用名声衡量人生价值的人,其人生是有大小的; 用享乐衡量人生价值的人,其人生是有限度的;而用精神衡量人生价值的人,其人生可以是无限、无穷和永恒的!

最高尚的是人格;最可贵的是自由;最有限的是时间;最富有的是睿智;最显赫的是荣誉;最权威的是思想;最幸福的是满足;最美丽的是心灵;最永恒的是精神„„

《节录一段**老师慈训》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就像一篇文章,要紧的是其内容,而不在乎其长短。

人生福常,皆有分数。惜福之人,福常有余;暴殄之人,福常不足。

人生难得三无:「无忧、无争、无愧。」; 人生难得三有:「有节、有规、有常。」 人生看得开,则得失可淡。生死识得透,则无什可求。我见放得下,则争执可除。责任担得起,则圣业可办。

行为做得正,则訾论可灭。事理讲得对,则人心可服。

六、结论:

人活着爲了体验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爲了弄明白,人爲了什麽而活着?爲了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目标、欲望以及价值。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精彩!遇到任何事情要乐观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只要谨记: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有奇迹人生难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

每个人都要去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人生价值就是我们人生的导引,我们会依循这个指向而努力。也许外面的环境是黑暗的,可是我们自己愿意化作一盏发光发亮的小火灯,大家紧紧地集合团结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照亮黑暗世界的强大光明,带领着这个世界持续光明智慧。人生短短数十年,数十年光阴之生命,意义与价值在于切切实实运用这得来不易之生命,作出有益于公众的事,让人幸福、快乐与富足,而自我生命之存在亦得以定位与踏实。最怕浑浑噩噩、自暴自弃、行尸走肉地度过生命。积极从事公益与服务之事业,创造自我生命存在之意义与价值。

最后,用一段话来结尾「过去的梦,是现在的希望,将成为明日的现实」。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寿命的久长,而在于自己为世间付出多少;只要克尽做人的本分,于工作中得到快乐喜悦,即是最踏实、最幸福的人生!

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篇2

一、编辑工作性质概述

出版社编辑的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性, 不同于其他文化工作,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选择性

编辑和作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作者从事著作活动, 创造文化产品;编辑的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 选择性地创造文化产品, 给文化产品赋予传播价值, 能够面向社会传播。

(二) 加工性

编辑对作品的选择与加工是结合在一起的, 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编辑要将准备面向社会传播的文化产品进行加工或者修改, 使其能够符合出版社的定位, 达到传播的要求。编辑修改加工作品的目的很明确, 是为了完善原作而不是创造另一个作品。

(三) 中介性

编辑的工作是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 将产品的精神内容与产品本身架起一座桥梁, 就如中介工作一样, 是一个联系的作用。作者的原作必须经过编辑的加工才可以打造成具有知识性和权威性的文化产品, 而编辑只有发挥中介作用, 才能协调平衡文化生产与消费, 使读者与作者都能相互适应。

二、编辑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探析研究

(一) 协调整合内容, 编辑是出版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编辑学是一门学问, 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 是出版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是其他环节和工作不能替代的。首先, 出版计划是出版方针具体的表现, 编辑要有足够的主动权, 科学地制订与调整出版计划, 保证出版计划圆满地实现。在出版计划过程中, 编辑的选择策划与截稿时间, 是整个出版计划的核心与依据。比如, 出版的时间、预期效益、资源配置等都是在做选题时计划出来的, 整个出版计划要围绕选题计划来落实和组织。其次, 从古到今, 从工作实践来看, 编辑的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选择和优化, 具体来讲就是对作品的加工与创造。进一步来分析的话, 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出版知识, 能够根据出版社的性质与原则, 对已有的文字稿件进行创造性发挥, 能够有真针对性地进行加工与把关, 使其更加有层次、有深度, 能够更加完善, 进而吸引读者, 成为可以面向社会进行传播的文化产品。新的时期都会要求编辑能从室内解脱出来, 面向市场去发挥创造力, 从被动的审读剪辑改为创造性的制作, 这都是离不开编辑的这两大核心价值:第一, 编辑对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认知能力;第二, 编辑对信息整合传播的能力。这两个层面属于一种辩证关系, 唯有产生了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整合, 从而提高出版物的传播能力。

(二) 引导舆论导向, 对作品进行内容和思想的把控

出版物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有着极强的舆论导向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文化行业充斥的信息与知识越来越多, 这就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认知带来了难度, 人们在混乱的知识结构中无法找到正确的思想与方向, 而出版社编辑的价值就比较明显地体现在这一方面。在浩瀚的知识信息面前, 编辑要慎重选择信息, 对其真假进行辨别, 保证其真实性, 衡量其对社会是否有思想价值。一则作品体现不出内容性与思想性, 都是苍白无力的, 并不能产生久远的传播。众所周知, 互联网上的知识信息真伪难辨, 只能简单地作为参考, 并不能放心地使用, 这是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少是由编辑审核、把关的。而出版社的任何出版物都需要编辑去进行严格把关预审核, 直到确定内容的准确性, 才可以出版。相比之下, 出版社的图书更具有权威性。将知识变为产品的时候, 知识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会被提到一个更高的标准上, 如果出版社的图书都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 那么图书市场将会肆意泛滥, 这对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这就需要编辑工作者积极地传播社会正能量, 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 协调者会关系, 将人们引导到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舆论氛围中。

(三) 整合文化成果, 图书内容与价值的创造者

传统意义上来讲, 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是在新的发展时期, 编辑不仅是为他人做嫁衣那么简单了。编辑是图书内容与价值的共同创造者。一部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作者原创, 但是更离不开编辑, 编辑是辅助作者共同完善内容的重要力量。以往, 一部作品的著作权只有作者, 编辑与出版社的价值时很难被认可的。在新媒体时代, 这种问题会更加严重。国外一位曾经担任过海明威作品的编辑讲过:“当所有的这些名作家在聚光灯下享受所有荣誉的时候, 不要忘了编辑的价值。如果没有编辑的价值, 所有这些作者所享有的荣誉将不复存在。”所以, 作为编辑工作者来讲, 最高的价值追求应该是给作品赋予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这种价值是与作者相辅相成的, 而不是简单地对作品进行加工与纠错字, 那样的话, 编辑的价值会大大降低。因此, 新时期的编辑要成为内容与价值的共同创造者,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 担当起价值创造者的光荣使命。

(四) 传播知识,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提到编辑传播知识的功能时, 不得不提教辅编辑。教辅资料面向的都是学生, 以升学考试为编撰的主要方向, 主要也是围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组织编辑的。教辅资料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渗入民族、宗教、政治、历史等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和字眼。比如思想政治就是一门研究国家政治的学科, 地理学科中对地图的认识和使用是明显特征之一。地理教辅需要配上大量的地图, 以地图设立题目并进行讲解, 来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识图能力。在这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时事政治和地缘政治, 一旦地理教辅资料中地图标注不符合实际, 语言不当, 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当前, 对于钓鱼岛和南海诸岛等地图的绘制与公布已经上升到国家主权的高度。由此, 作为地理教辅的编辑, 在处理这些地图问题时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编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认真审查, 及时地发现和查找敏感、错误问题,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避开出版风险。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划为编辑的职业道德范畴。因此, 目前我们的编辑团队, 都在不断地加强自身职业而道德素养, 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投入到出版事业中。

三、结语

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上取决于发行量, 而发行量固然有提高效益的作用, 但是从本质上来讲, 有价值的内容才有发行量。编辑在经过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选题计划, 再根据读者需求进行加工与优化稿件, 才保证了出版物内容的价值, 从而为发行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 编辑在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层面, 都占有基础地位。作为编辑工作者, 也要从培养自身健康的人格做起, 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不断提高文字修养, 在掌握编辑理论知识的同时, 丰富实践经验;此外, 在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修养外, 还要随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民族宗教的时事, 了解市场的发展方向, 以与时俱进的心态和精神, 对出版社和图书担负起神圣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阙道隆.编辑学理论纲要 (上) [J].出版科学, 2001 (3) .

[2]阙道隆.编辑学理论纲要 (下) [J].出版科学, 2001 (4) .

[3]罗紫初.出版专业理论与务实[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4]严明瑗.浅议出版活动中的编辑价值的体现[J].无线互联科技, 2014 (8) .

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篇3

工会组织四项职能鲜明的价值取向及其工会工作者对其忠实的履行,构成职工群众迫切的价值期待。就这个意义而言,寻求工会工作的全部价值,是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实现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全新思路和内在动力。

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以下简称该公司工会)在创新工作实践中,在履行四项职能的基础上,提出创建“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并按照这种发展模式的理念和样式积极构建,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取得许多成功经验,为推动基层工会工作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实践逻辑:建构“价值驱动型”

工会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与内在动力

该公司工会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所遵循的是“实践第一”的原则,因为工会工作实践是工会价值关系形成的客观基础,其建构逻辑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主体需要转化为价值需要以及对价值的追求,并把客体属性转化为价值属性;也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内在统一。因此,实践在价值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循着该公司工会工作实践创新轨迹可以发现,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不是一种凭空想象,而是立足于公司发展全局的客观选择,即“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通过建构纳入该公司“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系统当中,成为这一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子系统,在实现价值对接的过程中,成为优化该公司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公司的价值体系中,“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被赋予特定的内涵。所谓“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是指工会开展的每一项工作或活动都要按照价值驱动原则,通过价值预期分析,对其价值创造和改善程度进行判断,以实现如下价值期待:工会工作或活动过程都应该是一个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过程。为实现上述价值目标,“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明确提出如下价值选择:在工会工作或活动中,将摒弃那些不能产生价值增值的工作或活动,把不必要的浪费降到最低限度,力争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消除工会在工作或活动过程中的无效劳动、无意义活动和浪费,以实现帕累托(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最优。

总之,价值驱动是以价值实现最大化为目标,尽管实现的是工会工作的最大价值,但是同该公司“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系统的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即两者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价值目标的设定、对每一项工作环节进行价值判断和精细化管理来实现,所不同的是工会工作具有自身特点,其价值取向被赋予两重属性:一是为公司发展的全局服务,因而工会全部的价值创造活动都被纳入公司的价值体系中;二是为职工群众服务,并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从而彰显工会工作的价值。

创新逻辑:建构“价值驱动型”

工会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

所谓价值,是关于主客体之间需求及其满足与否的一种内在联系,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特定关系的表征。在有关价值的论域中,主客体之间在实践上一旦形成价值关系,其处于这一关系中的主体便被赋予了价值主体的身份,具有了价值主体的内在规定,其价值指向的客体及其属性则成为主体的价值目标,并被确定为价值主体相互对应的价值客体。在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中,价值评价是价值主体对客体属性能否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从价值维度观照工会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将工会工作纳入价值关系中,并在价值体系中彰显工会工作的全部价值,所遵循的是自觉创新逻辑。其创新主要体现在:工会作为价值主体,创造价值的主动者,既是价值目标的设计者,又是价值取向的实现者,也是达到价值目标的主要推动者。在以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作为价值目标的实践中,工会作为价值主体,明确以其工作实践的结果作为价值判断的直接对象,并以鲜明的价值取向及其在实践环节中的路径选择与价值目标的实现作为内在驱动力,由此构成了工会工作价值化的运作系统,形成了完整的价值联系链条,充分显示了工会工作的意义自觉。

在“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中,工会与职工群众的价值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置身于工会工作价值系统中的广大职工,既是工会关注的对象,又是价值目标实现的主动参与者,成为工会价值驱动系统中的主要动力源;其二,职工在工会工作价值系统中,因其自身的价值需求及其满足,被赋予价值评价主体身份,即工会工作全部成果是否有价值,工会自身不能成为唯一的价值评判者,而应以职工的价值评判作为主要依据,凡是职工满意的工会工作成果,即为正价值;凡是职工不满意的工会工作结果,即为负价值;凡是职工群众对工会工作无动于衷或漠不关心,即没有做出满意的评价,也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即为零价值。工会通过对来自职工群众的价值评价及反馈进行再评价,才形成工会对自身工作实践的价值判断,从而保证工会价值评价的客观性。

建构逻辑:“价值驱动型”工会

发展模式的逻辑划分及其内在联系

该公司工会所确立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是一个涵盖不同价值目标的综合性价值体系。在其价值谱系中,该公司工会明确将工会工作及其目标所彰显的全部价值划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并分别赋予其不同内涵和外延。

1.工会工作的经济价值

所谓工会工作的经济价值,是指工会以维护和服务大局为目标,围绕中心任务,组织动员职工积极参与各种经济建设活动,通过推动职工实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科学劳动,从而创造出应有的经济价值,并赋予工会工作以相应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工会工作的经济价值涵盖了工会组织职工开展活动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以及工会开展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该公司工会认为,工会工作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于“以合理化建议工作、班组建设工作、岗位练兵技术比赛和‘安康杯’竞赛等‘四驾马车’为牵引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该公司工会在工作实践中,对“四驾马车”各自拥有的价值作如下表述和评价:一是深化合理化建议运行机制,提升持续改善能力;二是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赛活动,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三是深化班组精益化管理,提升班组创新创效能力;四是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和“安康杯”竞赛活动,提升职工安全健康水平。“四驾马车”各具特色,“四个提升”各有千秋。该公司工会在实践中提供了一系列数据和令人叹服的生动案例,全面而精辟地诠释了工会工作经济价值的深刻意义。

nlc202309031019

工会工作创造经济价值,其根本意义在于实现两个维护和两个服务的高度统一:其一,工会工作创造经济价值体现了维护大局和服务大局的统一。这种统一关系可以做如下理解:工会维护大局是通过服务大局的形式实现的,而服务大局本质上也是一种对大局的维护。其二,工会工作的经济价值也体现了对职工维护与服务的高度统一。工会搭建平台,组织职工通过开展活动创造经济价值,同时为其提高专业素质和创新创效能力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既是对职工的服务,也是着眼于职工长远利益的维护,维护与服务在这里达到高度统一,因为服务职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对职工的维护。

2.工会工作的社会价值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也是一种价值存在。在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工会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团体,同整个社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开展的工作及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使社会对工会组织形成价值判断并作出应有的价值评价。这里所涉及的社会价值范畴,主要指人们或社会组织通过自身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所作出的应有贡献。工会工作的社会价值体现于工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及其所形成的社会影响而得到确证。

该公司工会认为,工会应通过不断深化的职工民主管理工作,来保障职工政治民主权益;通过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来维护社会稳定,并以此作为提升工会工作社会价值的路径选择。在实践中,该公司工会主要通过以下工作突出工会的社会价值:一是不断深化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提升职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二是切实落实厂务公开制度,维护职工的参政议政和知情权;三是加强和改善劳模管理工作和待遇,充分发挥劳模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四是推动职工疗休养和帮扶救助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五是建立和加强职工医疗互助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六是成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协调劳动关系矛盾,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等等。上述工作虽然主要在企业内部开展,也是工会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其社会意义及社会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工会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工作,全面维护和全心全意服务于职工,以满足职工群众的利益需求;通过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劳动关系,以保持职工队伍稳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企业工会注重自身的社会价值,实质上是对工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重视和关注。其重要意义在于,工会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意味着工会的价值视域已经从企业内部放大到整个社会,意味着工会将企业稳定和发展同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紧密地联系起来,意味着工会通过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在维护和服务于职工、增强自身凝聚力的基础上,高度重视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及其所带来的广泛社会影响。这既是一种价值自觉,也是一种价值自信。

3.工会工作的人文价值

“不断满足职工日趋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工会工作的人文价值”,是该公司工会工作创新的重点和自觉的价值选择,是实现工会工作价值化的又一维度。倡扬工会工作的人文价值,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确立和确证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给予职工应有的人文关怀,推动职工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和全面发展。工会工作的人文价值指向,应当是职工群众对多元需求的满足、对自由全面发展的向往及追求。就这个意义而言,来自工会组织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不再仅限于经济、政治范畴,还有容易被忽视的职工对精神文化和心理关怀等方面的需求。

该公司工会正是以给予职工人文关怀作为切入点,通过开展各种深受职工欢迎的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人文环境,通过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职工精神力量,通过创建和谐企业文化和推动职工文化建设提振职工士气,在为企业和职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过程中,实现工会工作的人文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职工作为该公司工会人文价值指向的对象,不是以人文价值客体的身份被动地参与活动,而是以人文价值创造主体的角色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实现对人文价值氛围的营造,推动人文价值的实现。实践证明,工会开展活动,必须得到职工群众积极主动的支持和热情广泛的参与。这就要求工会必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各种条件,吸引广大职工踊跃参与活动,这也是该公司工会在实践中获得的弥足珍贵的经验之一。

4.三个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职工群众多元化的客观需求同工会为满足职工需求而开展有意义的工作或活动,构成了职工与工会之间多元的价值关系,形成了工会以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作为内在动力的价值驱动系统。在探讨三种价值及其相互关系过程中,该公司工会做出如下论证:这三种价值犹如驱动着的三个轮子,从纵向上看,三个轮子各自运行,形成独立的价值体系;从横向上看,他们又相互交集,形成一个价值创造的统一体,三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这一论证来自该公司工会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深刻的、反思性的理论思索。如果说,“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作为一个系统,那么三种价值作为支撑这一系统的重要元素,它们通过各自具有的价值内涵,确立了各自的疆界,形成互有交叉但又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在三种价值的相互关系中,工会工作的经济价值是根本,它贯穿于工会工作始终,并通过工会履行维护、建设等职能得到深刻体现。工会工作的社会价值则是通过工会履行社会责任而得以实现,是在其工作及其影响拓展到社会层面,并被社会所认同的过程中得到确证,在“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中,这一价值所展示的是工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工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工会工作的人文价值是以其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和载体,通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而得到彰显,通过教育职能的履行,实现对职工群众乃至相关社会群体的人文关怀。三种价值相互独立,其疆界又相互交叉,三者在相互关联中共同营造“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各自的价值目标和价值驱动系统。

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

发展模式的意义及深刻启示

毋庸置疑,该公司工会所确立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是工会工作的创新之举,这种创新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是自觉运用工会理论指导工会工作实践的成功范例。

nlc202309031019

1.“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建构彰显理论价值

“工会理论创新工作室”是该公司工会实现理论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该公司工会工作的闪光点。

“工会理论创新工作室”就是为了研究公司工会工作所遇到的理论问题而特别创设的,对于创建和深化“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对“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考察,不难发现,这一模式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在理论自觉前提下大胆实践的建构过程,也是一个基于理论创新指导下的实践创新过程。提出和构建“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首先是一个理论命题,需要通过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论证,以求证这一模式是否具有建构的现实合理性、实践的可行性、创新的开拓性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建构和运行,是工会理论指导下的工会工作实践创新的典型例证。自觉将价值理论与工会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论思考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是不可能找到两者相互结合的契合点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该公司工会明确将“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具体区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基于实践的深思熟虑后的逻辑划分,那么关于以工会理论创新为导向的“工会理论创新工作室”的设立和运作,则为该公司工会工作实践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不仅体现了理论的自觉和自信,也体现了对理论的尊重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工会理论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是该公司工会工作自觉创新的又一重要体现。因此,有必要将“工会理论创新工作室”纳入“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框架中,其理论价值应成为这一价值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这样一种安排,也符合中国工会十六大精神及其基本要求,即“要以工会理论创新带动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

2.“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内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作为价值系统,其核心内容在于价值驱动,即以工会工作预设目标为价值取向,以实现工会工作价值取向的路径选择作为价值选择,以价值主体实现工会工作价值取向意志、决心以及满足职工群众的客观需求的工作动机及制度安排作为内在动力,从而将工会工作及其相关关系发展成为全面的价值关系。

在“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系统中,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结构。首先,“价值驱动”作为构成工会发展模式的基本理念,处于这一模式的核心地位,是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其次,“价值驱动”作为原则,在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实践中,是价值主体在积极建构这一模式的基本遵循;最后,“价值驱动”作为方法,处于工具层面,是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可以直接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从核心理念到指导原则和可以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处处体现出这一价值系统构成逻辑的科学和严谨。

3.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是实现工会工作价值化的有效载体

“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建构本质在于实现工会工作价值化。所谓“工会工作价值化”,作为工会工作全新范式,就是以价值作为测量工会工作成果的尺度,使工会工作及其成果能够建立在价值评价基础上,使之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完善化和可持续化。该公司工会的建构思路同笔者提出的“工会工作价值化”范畴是相一致的,即:以公司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战略为统领,始终把价值创造和持续改善创新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会工作的标准。首先,“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建构虽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在内容上却是来自客观现实,是以职工群众的客观需求作为建构的逻辑起点和原始动机;其次,在“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所构成的系统中,基本涵盖了与工会工作密切相关的价值内容,可以为工会工作价值化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最后,“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评价标准,并没有驻足于质的评价和判断,而是细分为可以进行精确度量的价值量标准,从而提高了价值评价的可操作性。

4.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不能忽视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我国工会发展实践证明,加强工会建设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该公司工会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以职工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是建构“价值驱动型”工会发展模式的主体力量。该公司工会工作经验表明,工会在组织各种劳动竞赛或大型文体活动过程中,由于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从而使活动赢得职工乃至社会的广泛好评,取得积极效应。该公司工会工作经验还揭示了一个道理:在实现工会工作价值化的过程中,要想吸引职工主动投身于价值创造的热潮中,除了工会活动对职工具有吸引力以外,工会还要尊重职工作为价值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工会不仅自身要树立价值意识,并以价值的眼光审视所开展的工作或活动是否有价值,同时,工会也要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职工的价值意识,激发其创造价值的热忱,并引导其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责任编辑:罗志荣)

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与意义 篇4

随着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对于公众来说,政府信息公开还是比较陌生的,那么为什么要公开政府信息的?政府信息公开有如下四大意义: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从1998年作为立法研究课题立项,到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走过了“十年破冰”的漫长历程,这对向来追求立法效率的行政法规而言,可谓十分罕见。2002年11月,广州市率先出台了第一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政府规章——《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此后,上海、河北、深圳、杭州、重庆等地政府以及国土资源部等中央部委纷纷推出了相关的法规、规章等等。从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来看,从1766年瑞典制定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出版自由法》以来,美国1966年制定《信息自由法》,日本1999年制定《行政机关拥有信息公开法》、俄罗斯1995年制定《信息、信息化与信息保护法》,英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公开的努力,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到2000年才制定出《信息公开法》。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制定出台了68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所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也是大势所趋,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一、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所谓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考,试大网站收集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一方面,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同时,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80%的信息控制在政府部门手中,包含着众多行政管理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宏观决策信息等。公开以上信息,对于企业和个人考察社会、分析市场,进而科学地安排生产、生活,合理配置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

二、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权力的行使主体,其权利只能是来源于人民,最终还必须回归于人民。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使权力的内容、程序和过程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种权利是宪法赋予人民的当家做主的权利,也是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将信息公开变成了政府的法定义务,这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进一步促进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行使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以及对敌斗争的复杂期、刑事犯罪的高发期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凸现期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政府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所谓“恐慌始于流言,流言止于公开”,坦诚的信息公开,让公众更加理性和沉着,也促使政府不敢懈怠。四川抗震救灾期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适时公开地震以及抗震救灾信息,对于众志成城,团结抗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透明度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又一基本原则,我国已承诺履行世贸组织透明度的规定。可以说,这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通过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透明度原则的贯彻。为了实现高效、廉洁、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的目标,转变执政理念,实行阳光行政,把信息公开作为政考试,大网站收集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将行政机关办事制度与办事程序公开,把政府制作和获取的信息公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必然选择。例如,近年来,北京多次发生路面塌陷等事故,每当事故发生,交通管理部门都会通过手机短信、交通广播等多种手段对市民广为告知,以避免交通堵塞影响市民正常生活。放眼十多年前,这类事故也许还被视为市政建设中不可张扬的“丑闻”,难以想象能如此坦荡地晓喻天下。信息公开,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的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生态,让政府在学会透明化生存的同时,也日渐成熟、自信起来。

2005年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将政务公开作为反腐倡廉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将政府行使权利的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之下,不仅对于畅通人民群众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渠道,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保障民主权利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于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的治国方略,而且是每一个百姓自身权利和自由的根本保障。我们要更好地依法行政,政府信息公开是贯彻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显示了中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勇气,是继《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之后政府改革的“第三次重大革命”,三次立法分别体现了重民意、便民行、通民心的目标。

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篇5

绽放

保定学院毕业生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自觉践行使命,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甘于奉献,默默无闻,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才可能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最大的力量,才能充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可能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最华丽的色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千古名句,至今仍有深远的意义。钱学森,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客居美国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为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回归祖国,但是美国军方全力阻挠,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最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虽然在世界上只度短暂的22个春秋,但是他对革命事业总是满腔热情,凡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都自觉去做。他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雷锋 同志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合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变成服务的自觉行动。雷锋精神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人.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无论是钱学森还是雷锋,都把自己的价值绽放在祖国的大地上。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快速发展追求中国梦,自觉承担其自己的责任,将自己的价值与与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光彩最灿烂的实现。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舞台。因此,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绽放人生塑造辉煌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现实给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绽放人生实现个人价值,要求我们青年学生一方面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终身。另一方面,要用现代化的知识武装自己,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打好将来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使自己的人生辉煌多彩。

绽放人生,既是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需要,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途径。要实现二者的统一,一方面要有伟大的理想和胸怀,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绽放出最华美的色彩,书写最灿烂的篇章。

替换材料: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周总理的纪念章 周总理经常带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把“为人民服务”作为 自己的座右铭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正是总理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我要把有限 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虽然在世界上只度短暂的22个春秋,但是他对 革 命事业总是满腔热情,凡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都自觉去做。他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铁人王进喜

铁人王进喜,为了摘掉我国“贫油”的帽子,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 精神,带领广大工人在石油战线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铁人”称号。居里夫人论人生

世界上有许多女性崇拜居里夫人,当面向她表达崇敬之情;也有人向 她诉说自己生不逢时,缺乏机遇。居里夫人鼓励并开导她们说:“你们不要抱怨白白发生的 早晚,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意义的生活,只要我们珍惜时光,不虚度人生,并且 能够说„我已经尽力做了我所能做的事‟就够了!个人梦想只有融入中国梦之中,才有意义;个人奋斗只要契合国家需要,就算是有价值。我们就是要把个人梦想与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发挥力所能及的光和热才不枉青春。“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篇6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新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它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它的关键是要抓住发展观与世界观、方法论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 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 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深人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将进一步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自觉性。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引言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深刻要求,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恢弘过程中,深刻总结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

1、科学发展观是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根本方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得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过程。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改变,扭转了以往要物不要人的片面观念和偏颇做法,这是发展观理论质的飞跃。因此,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价值所在。以人为本理论价值的内涵还体现在, 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 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和谐、完整的发展, 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以及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 不仅仅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在于解放人、发展人, 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价值、目的和依归所在。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以研究解决发展问题为着眼点的,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和发展特质。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创造性地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升华为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探索相联系,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相继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互为促进,等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以科学态度总结长期以来发展经验的产物,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把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从总结历史和着眼未来的结合上,融会贯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并成功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发展理论。可见,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除了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新中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新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表现。从我国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调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是非常鲜明重要的思想,是发展思路的亮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要从思想上弄清为什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认识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目前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在新的历史起点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引导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时,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避免运用不够、结合不紧、贯彻不实、找不准切入点、片面主义、以偏概全现象,必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中汲取力量,全面拓展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向和途径。用科学发展观检验、推动、促进、指导、完善各级立法工作,好的经验要融入政策、制度、规章、法规、地方或部门法律法规、国家法律和军规,融入计划、中长期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融入国家标准,注重解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缺失和制度障碍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发展方式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与已有的制度机制相衔接,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基层上下贯通、统一协调、科学配套、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并适时实现科学发展观“入宪”,健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刚性制度安排,建设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法治环境。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选择

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只有发展,才能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才能更加和谐。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都与其利益相关。要协调好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和价值标准。“ 五个统筹” 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举措。面对体制转型所带来的种种不和谐,通过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不和谐状况,把矛盾控制在社会转型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按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公平、公正地分配社会利益,才能实现发展的和谐。科学发展观从实践角度为当代中国人的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原则,从而使被扭曲了的实践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这应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实践价值

(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洞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从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多方面的发展目标。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 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既大力提高经济效益, 又关爱劳动者的人身安全;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又注重环境保护、注重资源节约;既坚持国内各地区、各阶层和谐发展, 又坚持对外和平发展, 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现代化的实践应该采取协调发展战略, 应当坚持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原则, 这既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 也是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选择。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结论

在当代中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实施, 已经并且必将继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境界,而且规划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到2020年“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将引领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体育生活化的意义与价值 篇7

体育本源于生活, 而在当今社会, 体育又正在回归生活, 融入广大公众的生活实际, 为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体育生活化正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话题。体育生活化对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 也对社会人群的生活享受、生活的质和量有制约和决定作用。人们对体育生活化的认识也标志着生存价值标准的改变, 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向往, 并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对体育充满需求和情感, 循序渐进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所以体育生活化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 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享受, 还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发展。

二、体育生活化的概念界定及其价值

(一) 体育生活化的概念

所谓体育生活化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所进行的个人或群体的自发或有组织的体育健身与娱乐活动, 将体育融入自己的生活, 在生活中贯穿体育活动, 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体育生活化不仅可以锻炼人们的身体, 也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活乐趣。一般中老年人会选择一些适合自身体力的活动, 如打太极拳、下棋、散步、养鱼、遛鸟等;青年人等选择运动量比较大的项目, 如各种球类运动、田径、体操、武术等;而少年儿童则喜欢捉迷藏、跳橡皮筋、抽陀螺、踢毽子等游戏和民间体育活动。这种以活动为目的来达到怡情养性、健身娱乐的效果就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体现。总之, 体育生活化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和内容, 以保持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自发的需要和日常行为的过程[1]。

(二) 体育生活化的意义

1、必然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 现代社会的各种文明病也层出不穷。有关数据显示, 社会人群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这种认识意识上的提高凸显的是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深化。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缓解压抑、焦虑等生理障碍、提高各种适应能力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社会关系。“体育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 而体育生活化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这是一种深刻的体育觉醒, 它的价值意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2]。体育运动对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护佑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2、和谐相融性

和谐相融性是指个人与家庭的体育行为融于个体和家庭生活中, 并且逐渐成为个体和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包括体育健身活动、个人和家庭生活融洽和消费构成, 比如运动服装、购买运动器械以及与日常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体育消费支出等。体育不仅有健身功能, 还具有强烈的娱乐健身色彩, 现在很多人们在余暇时间会把体育活动作为休闲内容。

(三) 体育生活化的价值

1、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百年前, 当体育只局限于在有草皮的后院或农场做的一些游戏时, 人们尚难以想象它在20世纪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今天, 甚至连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晚间新闻也会被网球决赛或橄榄球大赛所取代, 这就再清楚不过地展示了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人的发展则主要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体育生活化是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 以增强人民体质、完善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为目的, 满足当代人的健康、娱乐、休闲、保健、康复等各种需要, 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给人们以美好的生活意境和启示, 唤起人们在生活潜意识中已经存在的生存本能与原始冲动以及对体育的需求和情感[3]。

2、体育生活化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

体育生活化促进了人的身心发展, 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享受。《联合国人权宪章》指出:每个人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 这是充分发展人的身体的基本权利, 也是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须的[3]。由于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要, 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运动, 并以自身习惯作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基本手段, 以维护身心、发展健康, 这不仅是生物能量的开发和释放, 更重要的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展示。自觉和创造性的生活现状代替了原来自发、自在的生活状态, 所以, 体育生活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创建, 直接反映了社会成员丰富、充实了体育文化的内涵。

3、体育生活化与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力争至2010年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3]。由于体育生活化目标的多样性, 人们开展的体育活动也可以是多方面的, 如现代健身活动 (长跑、游泳、登山、划船、有氧操等) , 小区里的娱乐活动 (太极拳、下棋、健身操等) , 使人们内心深处存在的生理、心理障碍得到克服, 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紧张和压抑的情绪也得到释放, 从而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 与人建立起更加亲密的社会关系;同时, 体育生活化对预防、治疗、克服一些现代文明病更是卓有成效。不难看出, 体育生活化的普及是我们努力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利保证。

4、体育生活化与体育产业和谐发展

如果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那它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无疑将是巨大的。所以说体育生活化对体育产业化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以及体育自身的发展, 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当今社会注重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作为经济一部分的体育产业将以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逐步被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系列中。体育生活化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的消费意识越来越浓, 休闲体育产业空前繁荣, 庞大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限的商机, 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随着各种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 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带动了相关体育产业和经济领域的发展, 体育生活化势必促进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形成, 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

三、体育生活化的功能

(一) 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

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是指通过体育的生活化活动所能产生的直接效应, 它体现着体育的本质功能与原初功能, 例如锻炼人们的身体、愉悦人们的身心。体育生活化的直接功能表现在多个方面。体育生活化的出现, 能够引起人们对于体育的新需求, 新需求产生新的体育意识和新的体育生活行为, 促使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它使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灵和身体同步成长的满足。它既能够磨练人们的身心, 又是一项快乐的活动。它使参加者的身心素质得到增强, 树立和培养参加者热爱生活、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人生态度[4]。随着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 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增加, 医疗费用占工资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切实感受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靠药物不如靠健身的思想已被人们所认同, 人们越来越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体育生活化的出现, 直接促进了人们对体育的需要。

(二) 体育生活化的间接功能

体育生活化的间接功能是指通过体育生活化的渠道, 达到培养锻炼者遵纪守法、传播社会发展和大众体育发展的信息等目的。在此, 体育生活化经常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加以应用, 成为达到另一种功能的途径, 因此称之为间接功能[4]。如现实生活中, 人们在实现其行为目标的过程中, 总是会遇到一些阻碍和干扰, 使人的行为受到影响, 并在心理和情绪上产生挫折, 出现某种能量的积累, 造成社会不安。体育运动使人的情绪得到宣泄, 进而起到社会安全的作用。人们在体育运动中, 体会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 他们会很乐意地与别人一起分享这样的快乐, 劝说他人一起参与体育, 达到发展大众体育的功能。

四、体育生活化的特点

(一) 体育参与的自主性

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 当人对体育健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后, 人的体育行为就会受到这种价值意识的支配, 成为人主动参与各种日常体育活动的动力。体育活动借助于人们生活的习惯和常规, 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成为人自发需要和自觉的行为, 并依据自身的各种客观条件自主性选择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

(二) 体育活动的常态性

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体育活动一旦需要融入生活, 必将促进人的自身的健康。通过日常体育活动来获得有效的健身效果则必须使体育活动成为人们一种常态性的生活行为, 健康的维持和提高是逐渐积累的生理、生化过程, 所以, 体育活动的常态性是体育生活化的特征之一。

(三) 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

随着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新兴体育项目的不断开发, 人们有能力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性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并且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丰富自身的生活、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生命价值。

五、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得到提高, 居民的总体收入的不断提高也为人们提高健康素质提供了经济保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这使体育在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今居民社区组织网络化, 管理工作服务化、多元化, 为体育生活化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依托。总之, 我国体育生活化的普及实施还处在起步阶段, 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理论研究, 并积极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沈钟.我国群众体育生活化的现状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30 (6) :24.

[2]陈佩华.王家林.试述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4 (2) :88.

[3]陈佩华.王家林.对体育生活化的再论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6 (2) :19-20.

意义互联网与意义价值 篇8

作为参照系,我们选择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它是经济学现代性思考的典范,集中了工业化角度的价值论判断。基于后现代实践提出的意义价值,则属于信息化角度的价值论判断。

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经济学价值论的异同,有助于我们理解即将到来的新商业革命的本质,也有助于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创造思想解放的条件。我们下面提及的“商品”,应作广义理解,包括产品、服务和体验。

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意义价值

从现代性的观点看,使用价值是价值实体,价值是指价值量。这是商品的两个因素。马克思认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有目的的”与“有用的”是一致的。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按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需要”分为非自主需要与自主需要,自主需要就是人的目的;“有用”,只是针对人的目的的工具性的说法。但在现代性的正式理解中,自主需要这层含义不见了,而它正是意义价值赖以存在的家。有用性强调的是工具性,而不是目的性,这就是问题所在。

按照现代性理解,只要比例适当(交换价值相等),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这里所谓“相等”,只是相对于社会性这个尺度而言的,或者说是相对于现代性这个尺度而言的。可是,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语境中,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外,还有一种意向性的意义存在。商品还要经过主体选择,才能成为从每个人的意义中生成的对象。这是个性化的基础。如果把意义也计算进去,即使交换价值相等,使用价值也不可能相等,因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使用价值的意义不同,不可通约。

第三次浪潮的实践显示,人的价值判断并不是单方面基于形而上的普遍价值,还可以是相对于个人参照系的相对价值。

从后现代的视角观察,我们会发现商品中包含一种在工业化中不显著的意义,这就是在心物一元基础上人对自然的复归。既然使用价值在这里代表自然差异性的一面,而价值(或交换价值)起着社会抽象的作用,那么在个性化经济中,在工业化中缺乏意义的使用价值的自然差异性,本身就开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不与工业化中相对于使用价值的价值相混,我们可以称这种价值为意义,或意义价值。当然,这种差异性,不再是完全基于自然本身,而是基于人本身。

也就是说,商品实际上包含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意义价值三种属性,分别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个性化属性。按照这一新的划分,价值就不光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样一种本质主义的、工业化的东西,这种价值的意思仅限于社会化价值,或工业化价值,更高的复归级的价值必须体现差异的价值、个性化的价值。

从复归的意义上谈论商品价值,不但不违反马克思的本意,而且正是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与《资本论》中的马克思统一起来的重要步骤。手稿是终极性的话语,资本论是现代性话语。现代性被作为通向终极性的桥梁,大致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从语言转向的意义分析,使用价值对应语形,交换价值对应语义,意义价值对应语用。从意义分析角度立论,使用价值不过是价值的语形,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自然对象化的存在方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语义,是其通行的、一般化的意义所在,也是意义的本质所在,是其社会对象化的存在方式;而意义价值是价值的语用,是在具体语境下,相对于不同意向性的主体“折算”出来的差异性意义,是意义的本质向具体个性化存在的复归。

从实证角度说,体验经济是显示意义价值重要性的广泛实践。在体验经济中,使用价值成为道具,交换价值只是舞台,消费者的意义体验才是主角。对意义的争夺,成为商业竞争的焦点,它不是简单的眼球经济,而是心灵经济。信息价值,也是意义价值,它的作用在于直接显现熵的变化,尤其是在结合供求(或目的性)的层次上,它具有以目的为杠杆调节熵流变化的功能。如果说,交换价值起到由具体价值向抽象价值转化的杠杆作用的话,意义价值则起到相反的作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三重性

对应于商品的二重性,马克思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具体的有用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者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从现代性的角度理解,抽象劳动的思想是对的,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它是一种符号的生产。或者说,劳动的社会化,生产着社会化本身。然而,“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只能是异化劳动。自主劳动不可能是一种“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定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是通约价值尺度上的。既然如此,异化劳动与未来的自主劳动之间,难道可以共用同一把价值尺子吗?我认为不能。

现代性的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社会化这个参照系。说价值只是量的关系,隐含了价值可通约的前提设定;而意义价值恰好不可通约,是以意向主体、可选择的主体、自由主体为参照的,而非以本质为参照。其实,马克思说劳动是劳动自己的报酬时,也隐含了自主劳动创造价值的假设。

回到质的规定、而非可通约的“量”上分析,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外,还需要提出自主劳动的概念。自主劳动是与人的意向需求联系在一起的,自主劳动创造意义价值,它是抽象劳动向具体劳动的复归。

语言的“货币”职能

意义价值需要语言信息作为承载,就象交换价值需要货币作为承载一样。

信息作为商品、虚拟货币与意义价值的中介,具有不同的含义。信息像金、银一样,本身也可以由人的劳动获得,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般商品。同时,信息作为虚拟符号或其它可定量的中介形式(如股票),又可以承担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表示共相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作为交换中介的类似货币的特殊商品,如许多本质是信息产品的衍生金融产品;特别是信息作为语言或非语言话语时,它可以表达殊相、个性化形态的意义和潜意识,这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一种特殊的“货币”,相当于不具有一般等价特征、只能充当个别等价功能的贵金属。

语言是特殊的意义价值符号,好比货币是交换价值符号。信息一方面是符号,一方面还是符号尺度。作为符号(语形),它本身就是意义所在,通过特定语境确定的意义指向的是货币的反面,即世界的个别的意义、内在的意义。而作为符号的尺度,它衡量的对象是意义价值,包括意义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转化关系。

商品并不是由于有了信息和语言才可以个性化(非通约化),而是因为一切商品作为自主劳动的一种历史阶段上的形式,本身就含有个性化的可能,所以它们可以用一个特殊的“货币”(中介)来表现自己,并计量自己。

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语言的中介功能不同,前者与交换价值相联,只是忠实反映交换价值;后者却只与意义价值相联,可能根据意义自身发生内涵、外延的自我膨胀。

用语言表达的意义,第一,将交换价值转换为信息形式的意义价值,就像货币把使用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只是两者的转化方向相反;第二,将意义价值从商品和货币形式变成信息形态,就像用货币表达的价值成为价格一样。正如交换价值与货币价值的实质相同但可能在货币流通中相互背离一样,意义价值与信息价值也是实质相同而可能在交换中相互背离的。

讨价还价,是最常见的在交换价值之上附加意义价值的形式。在这里,信息价值既有可能夸大也有可能缩小意义价值。言过其实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第三代互联网商务行为中,讨价还价将成为商品交换的正式制度,进入价值构成。意义价值浮动交换价值,将成为体验经济的基本规律。行为金融学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有效的实证研究。

从尺度这个意义上说,信息的价格,就不光是指信息作为商品所具有的价格,而是指信息的流通速度(处理水平),即意义价值的价格水平。因为信息的价格是尺度本身的刻度,而非信息商品的刻度。通俗地理解,讨价还价水平的高低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所指的是两码事。目前信息价格水平问题不仅是经济学的盲区,也是信息经济学的盲区。讨价还价水平的高低,与信息商品价格的高低,通常被混为一谈了。

货币与语言同是符号,但表达的价值不在一个层面上。一般来说,货币符号越交流,越指向共相;语言符号越交流,越指向殊相。通过语境,语义将越来越具体,而非越来非抽象。语言作为符号,包含语形、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语义是意义价值所在;但语形语言,毕竟是一种通用的中介,它可能像货币一样脱离自己的本金(语义)而自我发展。对意义价值来说,它的语形问题就是它作为交流手段的特殊问题。意义价值,不光通过意义价值量表达,还要联系意义价格水平来表现。如果不留意意义价格水平可变这一点,就会犯凯恩斯以前货币数量说的错误。

这样,我们就解决了一个问题。意义价值(幸福、快乐等体验效用)与意义符号(语言等信息)的关系,同交换价值与货币符号的关系,具有对称性。意义符号将意义价值转化为形式上的信息价值,进而在语形层面将这种价值在收入层面进一步解析为信息价值总量与信息价格水平。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知识积累下一篇:李顺农民起义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