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

2024-07-09

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通用9篇)

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 篇1

人类学纪录片的分类有很多种, 其中被广大学者接受的一种是影视人类学家戈瑞欧的分类方式, 他将其分为供研究用的记录片段、供人类学课程用的教学片和供电视台播放或供学术交流的完整作品三大类。而本文以纪录片的艺术加工程度为基准将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未经艺术加工的人类学影像资料, 包括记录战争、历史、民俗及文化的影像片段。这些片段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 具有无可争议的真实性, 它成了教育片的引用和来源, 能真实表现背景和历史环境, 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第二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具有完整结构的影片。笔者又将其细化为线性剪辑的粗加工的影片和非线性剪辑的精加工的影片。在非线性剪辑之前, 线性剪辑一直占主导地位。当时人类学纪录片注重纪实性和时效性, 但繁琐的胶片剪切式线性剪辑难以呈现复杂的艺术效果。20世纪90年代初, 非线性剪辑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 随着非线性剪辑的不断发展, 人类学纪录片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剪切、拼接的讲述模式, 加入了包括长镜头、白描等艺术表现方式, 让人类学纪录片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的冗长、生硬, 缺乏观赏性。笔者在这里主要谈论通过精加工的人类学纪录片的美学传播价值。

《空山》是纪录片导演彭辉1993年在中国四川大巴山脉空山坝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根据本文的人类学纪录片分类方式, 笔者将其归类为通过精加工的可供大家观赏学习和借鉴的具有完整结构的影片。影片以宋云国和何通远两家人的生活为主线, 讲述了朴素的空山坝人民在贫瘠的土地上, 通过勤劳的双手与大自然抗争生存的现状。

影片内部的艺术效果对于传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镜头。在大多数人类学纪录片中, 长镜头的运用十分频繁。不仅仅是因为长镜头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性, 更重要的是在人类学纪录片中, 长镜头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在《空山》中, 彭辉导演在描述大雨将至时, 主人公宋云国焦急地从家中搬出蓄水桶接天上的雨水, 接着对蓄水桶有一个长时间的仰拍。这时候的仰拍长镜头就被赋予了其他含义, 给观众造成视觉压力, 表现出了雨水对于空山坝的珍贵以及对于山民生存的意义。而在人类学纪录片中, 特写镜头的慎用和巧用也会给影片增光添彩。传统的研究认为特写镜头不具有客观性, 因此应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但是在《空山》中, 对蓄水桶的特写镜头有很多, 包括拍水桶边沿的木刻纹理、水桶里的水以及水中的倒影。它已经成了影片中的一个线索, 拉动了观众的情绪, 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第二, 构图。在《空山》中, 导演多用线条构图, 片中多处使用大全景表现空山坝的清晨、黄昏、晚霞、大雪等场景, 通过屋顶、山峦、树枝等作为线条来对固定画面进行构图。在整个画面中, 光线和云的变化的线条形成各种节奏, 利用节奏感带动影片的节奏, 从而让画面更为饱满。一般在画面中缺少线条变化会显得比较呆板, 对拍摄者的情感传达产生阻碍作用, 所以必须利用线条的变动让整个画面更为活跃, 更富有节奏感。片中的拍摄画面主要以线条构图为主, 正面构图为辅, 不但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性, 更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第三, 声音。在人类学纪录片中, 为了真实性和科学性, 导演会尽量保留同期声, 少加或者不加解说词, 让声音和画面尽量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空山》中, 描述“爱尔兰综合征”带来的干旱时, 对枯萎的土豆苗运用了推镜头的拍摄方式, 并配合简单的音效模仿生长停滞的艺术效果, 带动观众的紧张情绪。宋云国垂头丧气地坐在自己家门口的木凳上, 抽着烟, 抹着眼泪, 一脸绝望地说:“庄稼, 庄稼呀, 要装在家里才算数。”没有音乐的烘托, 画面中只有长时间的沉默以及宋云国的叹气声, 而这死一般的沉默, 更表现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绝望。

第四, 色彩。首先, 色彩给纪录片增加美感。早期的人类学纪录片中的色彩比较单一, 色彩失衡。现代的摄像机电子光学元件的快速发展, 使画面中的色彩呈现更加真实, 也更加平衡, 色彩在人类学纪录片中的作用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结构节奏作用和纪实表现作用。在《空山》中, 色调的均衡使用是一大亮点, 影片以冬、夏两季的两种自然色中的主色调白与绿为两种均衡的色调, 自然主色使影片的色调富于变化, 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其次, 色彩赋予人类学纪录片更多的象征性内涵。片中的很多朝霞、夕阳都运用了暖色调, 跟空山的贫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0月, 宋文国种的向日葵终于露出了笑脸, 灿烂的向日葵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金黄, 那是生存的希望, 同时也象征着山民不畏艰难, 乐观生活的态度。这四个方面的艺术加工, 不但增强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可看性和艺术性, 更重要的是影片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影响力。

纪录片关注民生, 记录镜头下人们生存的艰难。《空山》的拍摄从1993年到2003年, 10年时间, 邵娃子已经变成了一个少年。彭辉导演深入四川最贫瘠的地方, 将那里的生活原貌呈现给世人, 让政府和外界的人们开始关注这个陌生的地方, 展开艰难的引水工程, 并最终让一部分空山人喝上了清洁、甘洌的自来水, 实现了他们多年的梦想。

人类学纪录片的前身其实是人类学家在做一些研究时, 为了使自己的资料更加详细、表述更加具体, 而采用拍照、摄像的记录方式所留下来的影像资料片段。而现在, 人类学纪录片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 使普通人也可以涉足影片。而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价值也在广泛的大众传播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即在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建构中, 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晟丹.人类学纪录片的功能及分类[J].中国民族博览, 2015 (12) :247-248.

[2]任洪增.记录与传承——人类学纪录片的功用探析[J].电影评介, 2012 (23) :1-2.

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 篇2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离的。因为文化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更进一步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把人从旧的枷锁和旧的时代烙印中解放出来,唤醒并形成人的文化创新意识、培养人的个性及心智能力的发展,是促使人从“丰富的个体”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超越性过程。文化建设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而且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其最重要的和终极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需要多种文化营养,而不是单调的文化来源。

(二)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思想的主导性、思想来源的多元性、文化形态的多样性等基本特性,因此,处理好文化建设的一元化和多元化关系,实现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是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面对当前社会及其文化结构的日趋开放,形式的日趋多样化,内容的日趋多元化,功能的日趋综合化这个现实,单一的主流文化将不可能再一支独秀,主流文化不可能再完全地、独裁地发生最大作用,它必须要以广阔的社会文化为背景,要与多元化主体、多样化形式、不同性质影响的非主流文化相竞争、相融合。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真正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社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流行文化和民间文化共同发展。

(三)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双向互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1、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就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为该社会确立价值导向,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具体说来,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含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髓的,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部分,西方外来文化中合理与科学的部分,以及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先进的文化。

2、流行文化

广义的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而狭义的流行文化是指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从本质上说,流行文化就是广泛通行于社会大众层面的一种文化形态。

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以娱乐为基本功能,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经营,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

二、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契合

(一)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需要二者在价值目标上契合

主流文化作为一个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必定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的,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一种副文化形态,也称亚文化。一般而言,副文化对主文化是一种辅助与协商的关系,它反映的是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社会亚文化体系越发达,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开放,这种发达是建立在高度开放与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之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标。

总之,主流文化重内塑修养,流行文化重外塑形象。两者在价值目标上都以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旨归。

(二)文化格局的和谐构建需要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协调

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需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与并存性、差异性与互补性,通过对流行文化多样性丰富资源的选择、吸收再创新形成时代特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

就社会价值方面而言,流行文化总是试图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以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主流文化也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崭新的姿态寻求文化的“落差”,将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而调整着前进的方向。

(三)青少年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二者在价值功能上互动

可以说,流行文化是思想的力量,主流文化是道德的力量。流行文化的形成并逐步走向繁荣与青少年自身特殊的内在需求有很直接的关系。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从感性的认同到理性求索的趋势日益明显。而流行文化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富有朝气,崇尚科技创新,这是思想的力量,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必须的外部力量,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够使其价值选择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实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三、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功能互动

(一)以主流文化为引导,保证流行文化正确的价值导向

1、积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

浅谈舞蹈艺术的功能与价值 篇3

第一, 娱乐健身功能——舞蹈艺术功能的初级阶段。首先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的发泄,情感的表达。是一种人体本能!而在欲望的催使,情感的带动,我们本能的自我诞生了一种释放压力,放松精神的活动方式——娱乐!而舞蹈的娱乐便是于自娱及娱人!在原生态的民间当地,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很是普遍!如安徽花鼓灯,便是当地老百姓农作之余,闲暇之时自己玩出来的!特别是在过年过节,和灯会的时候,老百姓载歌载舞,有极喜的,也有极悲的!但无一不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愉悦的享受,同时也让那些囤积在心中的苦闷得到了极大的发泄并且达到快畅的心情与良好的精神状态!说到心情好坏,我不得不说到健康了!其实,舞蹈是一种很好的健身项目。舞蹈在健身的训练上有一大优势,就是它不仅仅能够让你拥有充满活力的身体,优美挺拔的身段,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训练出一种别然的气质!这绝对是一般的健身训练所达不到的!

第二, 政治经济功能——舞蹈艺术功能的中级阶段!首先是社会功能性。也就是它的经济性!我们可以发现,前段时间,我们原来的舞团全部都已经改企!可见舞蹈现在正以第三产业的形式慢慢进入了市场化的模式。随着国家发展脚步的推进,舞蹈艺术,或者说是各类艺术都将慢慢在经济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其经济功能!第二便是政治功能!OK ~就拿《复兴之路》来说,它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艺术!其实用这种充满了艺术色彩的政治手段,大大宣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方式还是比较受用的。并且从古至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形式的影子!如我们的唐朝乐舞,如法国路易十四代表性的政治手段:艺术服务王权,以增强至高无上的王权统治等。都是十分典型的艺术政治功能!

第三, 精神引领(教化)功能——舞蹈艺术功能的高级阶段。 我把精神引领(教化)作为艺术功能的最高阶段表现,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依据!但是,多年在艺术之路的匍匐前行,从未放弃。并且在其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真诚,学会了善良,学会了爱,学会了等等等的我!对此,深信不疑!然而,我认为。很多人,包括一些舞蹈艺术者本身都完全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是多么的遗憾啊!而且,现在的很多艺术的作品当中更是缺少了这种精神的引领与教化,这是多么的可惜啊!在这,我想举一个例子!一个是国外的一部舞剧《神舞》。这是一部我的朋友分享给我的一部现代舞作品!我觉得,我在这个舞剧当中看到了那种精神!因为,这部作品的本身就是一次精神的寻求!大致是讲一个现代人,麻木了城市的浮华,它无法忍受自己华丽外表的皮囊内那空虚不堪的灵魂!因此他回归到自然,想去寻找先人的脚步!随后他遇上了当地的原始人,在他们纯粹自然的舞蹈下,感悟了生命的意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并与之同行共舞!我认为,这部作品从形式到内涵都是十分优秀的!他不仅能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更能让我们看到现代人与原始人精神上的碰撞!而这个火花,就是我们所感受到,领悟到,并被感动到,教化到的的舞蹈魅力!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他们特殊的价值所在!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价值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概念。因为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它存在的价值!然而,我们之所会重视一样东西,是因为它有更超然的价值。当一样物品和另一样物品具备相同功能的时候。那么这个物品的特殊性,便直接决定了它的价值!

第一, 娱乐健身的特殊价值!这个特殊价值体现在他具备其他娱乐健身项目达不到的效果与目的!我们经常说道的娱乐,往往都是单元的!比如,上网,看书,打球,KTV,打牌等娱乐项目。这些娱乐的通道都是单向的!然后舞蹈艺术,如当地的艺人。他们在娱乐过程中,又是释放者(演员),又是接收者(观众)又是开创者(编导)可谓所是一种非常丰富,并且多元的高级娱乐项目!且这种娱乐,小到可以是家中的自娱自乐,大到皇家贵族的宴会交谊舞!可以说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啊!而在健身方面。舞蹈艺术的训练并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训练。同时,更是对心情的一种调解!很多人可能都会有感受,那就是很多时候,你的个人状态的好坏直接影響了你的身体支配能力,然而你的心情正是决定了你的状态!据有效调查表明,心态好的人的平均寿命要比那些心事重重的人的寿命要高很多哦!

第二, 政治经济的特殊价值。可以说,政治,经济,文化几乎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亡!更是立国之本!所以,政治经济的价值也是国家的价值!试问,你可知道美国的国歌怎么唱么?知道西班牙的国歌怎么唱么?知道法国的国歌怎么唱么?想必绝大多数人肯定不会唱!但是,你绝对知道美国的街舞,现代舞。知道法国的芭蕾舞,知道西班牙的斗牛舞!可见,舞蹈艺术是可以代表国家在国际平台上造成一定影响力的!因此,我大胆并强烈的提议!我们国家不仅仅要有国歌,更要拥有国舞的艺术!据有效研究,人类大脑对感官的接受程度,最强烈的便是视觉!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了!然而,舞蹈艺术是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你说这影响力,能低么。。。

第三, 精神引领(教化)的特殊价值。首先我敢说,舞蹈艺术的特殊价值在于它的精神表达以及精神传导是站在精神领域的最高峰的!其实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用语言描述的东西,因为它是一种感知的东西!是人潜在的一种意识!比较书本,我认为从书本中获得的精神粮食不一定是最极致的!但是它量大,再怎么,也能把你喂饱!然而舞蹈艺术在精神传播和引领方面就绝然不同了!他没有很具体的形象,更没有如文字般的语言繁多!但是,它却可以把精神这种完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直接传达到你的身体!让你非常强烈的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因为,它是活生生的一个精神去触碰另一个活生生的精神!这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精神引导最好的一种方式!因此,我想说,舞蹈艺术是教育化人以及传播我们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最好方式!

结语:

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 篇4

在第一遍看完《牛铃之声》的时候, 笔者感到了人心向善的那种撼动。忍不住回顾了一遍, 继而看到了人生旅途的那份艰辛。再次看完, 懂得了人要学会知恩图报。简单点讲该片讲述了一个80岁的老农夫与一头40岁的牛的故事。复杂点讲里头还有老农的妻子, 儿女。他们住在韩国庆尚省的一个僻静的乡村里, 老农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 每天都带着老牛去地里干活, 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就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靠着这头老牛三十多年, 老农将自己的儿女抚养长大, 各自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成家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 机器时代到来, 但是老农依然与老牛一起做农活, 不用机器, 不撒农药, 在日落回家前采田边一抹青草喂食老牛。老农与老牛的感情有时都会招来妻子的妒忌, 但是一看到老牛将熟睡的老农拉回家时, 谁不为之感动呢。随着农夫的身体日渐变差, 他会卖掉老牛过舒适的生活么?这样的疑问开始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导演李忠烈透过自然、真实的电影与纪录片形式混合来表现出美学效果, 以细腻、真实、自然、直接的记录镜头捕捉到老农与妻子、老牛之间那种相依为命、不求回报、无怨无悔的爱。以最平凡的故事传递出伟大的令人动容的爱的真谛和幸福。看完之后, 看片人无不为之动容, 为之落泪。一部记录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会给观众带来了这么多的问题去深思, 去回味, 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这部记录片的成功, 更何况这是一部小成本投资的纪录片。看完这部片子才了解到, 本片导演李忠烈是在生活将他逼上绝路的时候拍下的这部影片, 片中折射出来的最简单最真实的人生感悟, 也许是他经历了一辈子的残酷洗礼之后, 反过头来对这个复杂人生旅途的回味。这是一个导演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最真实, 最深层的内心思考, 正是因为这些, 这部片子才能通过最简单的故事情节将最真实的人生感悟流露出来。这种不加修饰和润色的叙事结构不但拉近了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距离, 也引起了观众心里对真、善、美追求的那份共鸣。

纵观整部记录片, 其中电影主要的美学的特征主要来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直接电影。譬如, 导演不加干预的前期拍摄、同期录音、不用解说、长镜头的拍摄等。

整部纪录片片从头到尾, 第一个美学特征就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线索, 也没有过多的渲染影片中主人公的生活氛围, 更没有掺杂导演的主观抒情, 有的只是平铺直叙的不加润色的讲述着牛与人之间的那种简单真实的生活状态。导演就像倾听者一样, 不停机的记录着。整部影片的叙事就像片中的那头牛车一样, 自由平稳的向前走着,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自然之感, 这便是直接电影的第一个美学特征。在导演不介入的状态下拍摄真实情况下的人物。指引着观众逐层递进地, 不由自主地将影片中的那种生活状态与自己的人生旅途建立起联系来。这其实也是该部影片的社会功能, 让人反思着, 人生的终点到底是什么。在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 人们最终在追求什么。

本片运用的第二个美学特征, 就是不用解说,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去讲述故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直接电影当时推崇的也是这种“观察优于旁白”的技法。由于本片的男主人公崔大爷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寡言少语, 所以在影片中崔大爷也没有过多的去展示的他的“语言才华”。在这种不用解说的情况下, 导演通过崔大爷的夫人的讲述表达出了整部影片最重要的感情基点——老头对牛付出的那份关爱之情。这种表述方法比旁白来的更直接更自然更有力同样也更加真实。片中崔大爷夫人的埋怨代表的是纪录电影中被摄对象的一种倾诉, 这种倾诉来源于表述者内心真实生活。因此, 这种不加干预的表述, 让整部作品显示出它的真实可靠。这也是直接电影最典型的特点。

除了上述两大特点外, 在视听语言美学运用上, 本片采用了同期录音技术, 这个技术的运用, 让整部片子从头至尾都充满了牛铃有韵律的响声。这种声响的运用在表层来看是对整部片子节奏的一种控制;从深层来看对本片主题思想的一个加强阐述;从而也折射出了整个片子的情节关系。牛铃的响声来自于牛的生存, 牛的生存来自于男主人公的照顾, 男主人公照顾牛的举动引起了老伴及家人的反对。家人的反对和男主人的执着引起了观众对人们生存方式的思考。本片导演就是通过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逻辑循环折射出了现在社会中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便是本片坚持整片同期录音带来的艺术魅力。在画面拍摄方面, 本片采用了许多可以渲染气氛的长镜头和有多重象征意义对比性画面。本片的开头的便是一个长镜头, 在镜头中载着老农夫妇的牛车在乡村的公路上慢慢的走着。这种通过长镜头表演出来的“慢”与片中画面剪辑的慢节奏相互呼应, 预示了整个片子的节奏。这种节奏的运用表露出了导演对牛的生命的惋惜, 同时也映射出了对人的生命旅程的漫长回忆。这种的镜头的运用促进了整部纪录片的思想表达。除长镜头运用之外, 整部片子还运用了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写镜头和对比镜头。例如, 片中收音机里的流行歌曲与原始交通工具牛车的对比;农田里的老牛和插秧机得对比;耕作时, 休息的老牛与忙碌的老人的对比, 聚餐时, 老人儿女的精神状态与二位老人的精神状态之间的对比等。这些对比镜头运用不仅表明了老人对牛的好, 更是表明了在人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应该简单真诚的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牛铃之声》原名《Old Partner》。这部记录片通过讲述牛与人之间的原始的、简单的关系, 映射出了整个社会生存状态的关系, 这也便是这部记录片的教化功能体现。爱, 是该片的核心主题, 无论是老农与妻子之间的爱还是老农与老牛之间的爱, 看似平淡无奇, 却让人在这个浮华浮躁的时代里为之动容。在笔者看来, 这正是该片成功的一大原因, 在当今这个浮躁快速的时代,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斗争与竞争, 家人之间由于工作家庭之间的种种原因缺乏沟通和相聚, 特别是一些忙于工作的人疏于家人。只靠金钱来维系爱。所以当人们看到这部纯粹的爱时, 触动了内心那最纯净和柔软的地方, 都开始产生共鸣。因此该片才生了它最朴实的关于爱的社会教化功能。关于本片中老农和老牛之间那种“不能没有你”的爱, 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斗牛》, 一部大陆导演管虎拍摄的取得很大成功的影片。至于老农与自己妻子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同样引起很多人的羡慕和共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现代这个离婚率赶超结婚率的时代, 与子偕老的人越来越少, 不是感情出现问题了, 而是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快餐文化的盛行其道, 闪婚闪离现象日渐变多。也让我们开始感叹羡慕日渐减少的老夫老妻。

体育文化创建价值与功能思考论文 篇5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

1体育精神文化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反映着深层次的体育思想观念,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融入于整个学校校园环境与群体之中。体育教师通过为人师表,甘为园丁的精神,养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学校体育管理者自觉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和班集体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能调动每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习惯,并且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使全校师生和全班师生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2体育物质文化

高校校园的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各种体育场馆以及各种体育器材的数量和质量,还包括体育专业阅览室、体育文化宣传媒体等方面。有了这些物质条件作保障,师生们可以更好的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追求体育的价值、凝聚体育的精神,为校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3体育制度文化

高校在其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建设健全体育教学训练管理、各级运动竞赛管理和学校体育社团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在规范教学训练秩序、规范师生体育行为、维护高校正常的体育秩序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还能反映出高校领导和体育管理者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在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在体育文化制度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全体师生的健康成长。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传承体育文化,和完成高校体育任务。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能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一种文化作用,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有力手段;特别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师生的体育人文修养和素质,增强扩大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意识,进而完善师生人格和构成好的价值观的同时,又可以改善师生的职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交往,对传承人类社会的文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创造了优越条件,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健身娱乐功能、心理疏导功能、个性塑造功能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激励价值、竞争价值、人文价值、健康价值和审美价值。

1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文化理念和精神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调节师生心理压力、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高校很多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往往又是通过体育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的。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体育社团组织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品质、完善人格和形成各种优良品质的过程。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不仅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更主要的是传授健康教育的理念,对各体育社团组织进行指导和帮助,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体育行为的导向作用

每一项体育活都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交往的一种方式,由此而形成的风气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暗示,该做什么?怎么做?从而成为师生们共同遵守的自觉行为规范。个人和集体的自尊和荣誉,对胜利和成功的渴望和拥有,能够使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积极进取,战胜困难,培养开拓创新的意志品质和追求理想抱负的自信心。凝聚力来源于普遍的认同感和理解,体育活动有利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相互信任和支持。如开展校际之间,院系间,班级间的体育比赛能够强化集体的凝聚力、责任心和荣誉感。

3对终生体育形成作用

终身体育思想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和“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理念紧密联系的,通过体育文化的不同传播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感染或对其进行模仿。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级体育比赛和各种体育活动,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能够逐渐培养不怕困难、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性格和品质。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将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养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心理、情感、观念等方面受到先进性的科学培养和熏陶,使师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学校各级领导要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校制宜地落实好我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充分发挥好人、财、物对繁荣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建设

学校的各级领导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首先要提高领导对“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认识和重视,对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具有功能作用予以是足够重视,制定一些有利于繁荣发展体育文化的政策。

2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 篇6

关键词:刑事和解;公正;效率;自由;秩序

刑事和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追求心理抚慰、心灵感化、恢复关系、弥补损失以及节约资源等多重目的在内的多元价值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与冲突,尽可能减少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真正全面地实现刑事和解公正、效率、自由、秩序这些基本价值目标。

一、我国确立刑事和解制度的意义

刑事和解制度的引人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对我国人权的保障和司法实践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被害人的诉讼地位有所提高

从被害人的角度讲,被害人通过与加害人的协商来控制刑事案件的进程,这在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中一般是不会发生的。传统的观点着重强调的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尽管最直接的灾难承受者是受害人,但在强大的国家面前,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一定“忽视”,我们看似为整个社会伸张了正义,但这种正义性却没有在受害人身上得到完美体现,而刑事和解正在打破这种格局。在刑事和解中,受害人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和充分考虑。

2.有利于加害人悔过自新、重返社会

纠纷的及时解决本身就是一种正义性的体现。刑事和解可以使纠纷得到快速解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加害人和受害人得到充分沟通。加害人也能通过这个过程深刻理解到自己所给受害人及其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心理上会增加自己的内疚感和负罪感,这是加害人悔过自新、重返社会的必要前提。

3.有利于诉讼经济和诉讼效率

从司法机关的角度讲,通过刑事和解,可以使一些特定案件可以得到快速解决。这是符合诉讼经济学理论的。因为任何诉讼在现实中的体现都是人力、物力、财力的结合。诉讼成本问题是我们始终都不能避开的话题,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4.有利于恢复社会关系的平衡,实现社会的和谐

和谐不仅是国家追诉机关代表国家和加害人的一种和谐,也是受害人和加害人的一种和谐。刑事和解能充分考虑受害人的需求。在实现受害人和加害人利益一致的情形下,刑事和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功能

1.分流部分诉讼案件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司法意识也得到了提升,人们使用法律进行维权的同时,也加大了现有司法机制的负担。司法程序在一定时间内承载的法律案件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加有效的对法律案件进行处理,直接影响司法的公平正义,有些案子的解决和处理,对于时间的要求很高,而如果司法机关行政效率较低,并且案件十分繁多,这无疑会对司法体系的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而通过刑事和解制度,就可以对大量的刑事案进进行分流,刑事和解制度在处理相关案件过程中,其速度和效率均要比正常的司法程序更具优势。

2.引导被告人顺利复归社会,预防刑法犯罪

从一些犯罪领域的研究可以知道,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由于社会因素的不和谐,一些极端的社会因素,很容易刺激犯罪人进行犯罪活动。而在社会预防领域,刑事和解制度有着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在很多司法案件中,当事人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重大矛盾、纠纷,因此,对于此类案件的处理,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一些经济案件、民事纠纷等,通过刑事和解可以很快的解决双方当事人的矛盾,刑事和解也可以让被告认识到自己所犯的措施,并在其保证积极悔改的情况下,可以促进其尽快的复归社会,这对于那些无心之过而犯下刑事案件的被告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对他们心理因素的考量和照顾。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

1.有利于被害人受伤情感、心理创伤的恢复

现存的司法程序,在解决刑事案件过程中,并不允许受害者绕开司法程序而单独报复犯罪嫌疑人,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的报复情感得不到有效满足,不能正常的发泄对被告的不满。而刑事和解制度,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可以为受害者提供比较合适的途径,被害者在和解过程中,可以对犯罪嫌疑人提出合理的道歉要求,并且通过与犯罪嫌疑人的沟通,将其受害过程、体验、恐惧以及怨恨等不良情绪进行释放,其心理的创伤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犯罪嫌疑人也会得到直接、客观、真实的警示和教育,对于其犯罪行为给被害者造成的损失和痛苦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忏悔,并且付出实际行动,恳请被害人原谅,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平抑社会矛盾。

2.帮助被害人得到经济利益补偿

对于刑事案件的处理,如果不使用刑事和解程序,则很多时候,把犯罪行为看作是对社会公益的损害,在这其中,被害人的权益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

从相关案件的处理结果来看,对于个人利益的损害,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往往是保护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一定的受害者自身利益。而通过刑事和解制度,被害人的个人利益可以进行清楚明确的解释和界定,在被害人提出合理的要求下,和解过程中一般都会满足被害人的相关要求。对于被告来说,也可以通过经济利益的转移,给受害者进行相应的补偿。在经济利益补偿的基础上,受害者的不满情绪会得到极大的释放,这种经济利益的补偿,在一些轻微的刑事案件中经常使用。

3.有利于实现诉讼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从司法实践的情况来看,被害人和解制度主要适用于自诉案件,具有初犯、偶犯、未成年人犯罪、过失犯罪、因家庭、邻里纠纷引发等情节的刑事案件,以及限制责任能力人、在校学生、老年人、残疾人、怀孕及哺乳期的妇女等具有法定或酌定从轻处罚情节的特殊人群的刑事案件。对此类案件,刑事和解制度能够通过当事人自愿的对话和协商,就刑事案件的处理达成共识,然后由司法机关在和解没有违反基本司法公正的情况下予以確认,实质上是以撤销案件、不起诉或减轻处罚的方式真正解决了刑事犯罪带来的纠纷和矛盾,实现了良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毛兴平,杨丙宏.和解·恢复·和谐——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价值分析及本土化探索[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高岚,常媛,左莉娜.刑事和解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1).

[3]金莹.对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构建的若干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1).

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 篇7

影片真实、客观并全程追踪候鸟的迁徙过程, 正是采用了独特的空中拍摄技术, 摄影机才能捕捉到许多非常规的角度,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从《迁徙的鸟》这样一部纪录片里, 我们看到了导演对于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整部影片都带有欧洲史诗般恢弘的气质, 配合着唱诗班天籁一样的和声, 加上唯美的画面, 将摄影技术、蒙太奇剪辑、影视声音发挥到了极致, 随处洋溢着浪漫的气息。电影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神奇的自然界, 不断迁徙的鸟是电影的主人公。从表面上看, 电影只是在记录候鸟的迁徙, 其实在影片中还是暗藏着叙事。编剧抓住了叙事典型化的特点, 总会在鸟群中找到一个或一对有特色的去着重刻画。在飞行过程中, 有因为贪玩走失的候鸟;有嬉笑打闹的候鸟;有在被马群惊吓后脱离队伍的候鸟等等, 正是捕捉到了这些细节, 才让观众体会到了候鸟生存的本能, 拉近了我们与候鸟群的距离, 深入到了鸟的灵魂深处。候鸟们聚集在北极, 繁衍后代, 短暂的休憩是为了以后的飞翔。

鸟的迁徙可以区分为两层含义:从能指的层面上看, 迁徙是候鸟穿越地球南北的一个过程;而从所指的层面上看, 迁徙是候鸟在与大自然和生命抗衡, 他们怀揣着渴望自由的心, 带有坚韧的意志在飞翔。候鸟从一个支撑点飞到另外一个;从冰川飞到沙漠;从波涛拍岸的大海飞到积雪覆盖的山川;从苍茫的大地飞到泥泞的沼泽。

值得注意的是, 拍摄的过程并不是一气呵成的, 但最终影片呈现出来的却是完整的迁徙过程, 这就需要后期剪辑的天衣无缝, 影片拍摄了不同种类候鸟的迁徙过程, 它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温暖的目的地, 在这里孕育后代, 等待再一次的飞翔。影片中流畅的将不同种类的候鸟剪辑在一起, 仿佛是同一群候鸟在向着一个方向飞行。正是因为摄制组拍摄到了不同角度、不同景别、不同运动轨迹的画面, 才有今天电影中所呈现出的, 成群的候鸟多变且酣畅淋漓划破长空的景象。在飞行途中, 它们降落到湖中饮水、在草丛中觅食、在屋顶休憩、在雪地里嬉闹、在大海中起舞。每一段飞行后, 都会衔接一段候鸟在陆地上的活动, 这样既丰富了影片的内容, 也给剪辑提供了合适的切入点。季节的交替、前景的遮挡、候鸟飞行队伍的变化、背景音乐的变换都是恰当且自然的切换点。

1. 不同拍摄角度的衔接

《迁徙的鸟》变换了不同的拍摄角度, 配合摄影机的运动, 营造活跃、动感的影像。由于电影没有复杂的叙事, 只是表现候鸟迁徙的过程, 为了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 就需要将不同角度拍摄下来的候鸟的飞行、候鸟的姿态和候鸟的日常生活组合在一起, 才显得生动和完整。

拍摄角度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分为平拍、俯拍、仰拍三种。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 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在影视摄影创作中, 角度应该体现为一种统一的造型风格。俯拍展现候鸟“人”字形的迁徙队伍, 俯瞰整个大地, 唯有候鸟征服了波澜壮阔的天空。平拍候鸟飞翔在海平线上, 坚毅的眼神透露出征服自然的勇气。仰拍候鸟挥动着强有力的翅膀, 穿越风雨, 为求生存勇敢前行。

剪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叙事的再创作, 对于这样一部毫无叙事可言的纪录片来说, 利用镜头运动和画面景别的蒙太奇剪辑就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打动观众的不仅是航拍的全景, 还需要有候鸟细腻的面部表情和陌生的眼神。这样一组张弛有力的画面拼接子一起, 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才能触动人性的本质, 才能在候鸟和人类之间建立起联系。

2. 段落式叙事法

《迁徙的鸟》开篇讲述了一群候鸟在孕育了新生命后, 冬天即将来临, 它们在湖中整装待发, 一同起飞。其中有一只候鸟在起飞时, 腿被湖藻缠绕住, 在旁一直注视的小男孩, 用剪刀解救了它。带着半条缠绕在腿部的湖藻, 候鸟努力飞行, 终于在下一个休憩地追赶上了队伍。开篇的一系列镜头剪辑就完成了完美的叙事开端, 每一个细节都能牵动人心。影片间断性的发生这样的小插曲, 穿插在候鸟迁徙的飞行过程中。每段小故事都由不同种类的候鸟去演绎。伴随着无数个月缺、月圆之日, 随着时间和季节的推移, 候鸟朝着南北极迁徙。电影中间出现的10次旁白, 不仅是有解析的功能, 更有渲染气氛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影片的叙事就是在画面和解说词的双重推动下展开, 段落式的结构在解说词的连接下逐步递进和完善。段落式的叙事方法可以弥补拍摄中的不连贯性, 同时也给剪辑带来了难度, 容易发生讲不清故事的情况, 所以配合旁白加强故事的段落性。

3. 声画配合

蒙太奇剪辑并不单纯是画面的拼贴, 也包括声音元素的加入, 三者的有机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电影中全程记录下了候鸟的呼吸声、挥动翅膀的声音、打闹的声音、呼朋引伴的声音, 这些客观语言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为了让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影片, 《迁徙的鸟》中加入了几段带有感情的解说语。另外更真实的记录下大自然发出的声音, 树枝摇曳的声音、雪崩的声音、候鸟划过水面的声音, 这些原生态的音响, 都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气息、烘托了剧情气氛、扩大了观众的视野、增强了画面环境的纵深感。电影配乐大师Bruno Coulais以最贴近自然生活色彩的音乐作为配乐的创作主线, 中间穿插温暖的流行歌曲和实验摇滚。

总之, 《迁徙的鸟》不同于以往的纪录片, 没有对白、没有人物、没有设计好的故事、没有分镜头脚本。这样一部纪录片凸显了剪辑的重要性, 它是叙事和最后成片的关键因素, 也是影片节奏和情绪的掌控者。

摘要:“鸟类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 一个对归来的承诺。他们的旅程千里迢迢, 历经了危机重重, 只为一个目的——生存。”这是影片饱含深意的开场旁白。导演雅克.贝汉说过:“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 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 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

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 篇8

所谓好看,是指作品展示的内容,切入点的角度,信息和兴奋点的数量以及布局,令观众产生联想的程度都应相当到位。在兴奋点的布局上,固然是注重娱乐性的Discovery频道技高一筹,按照观众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和接受能力合理设置悬念,取得了极大成功和良好的经济效益。NHK电视台则承袭了日本人一贯的严谨作风,在制作纪录片之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并不采取“主题先行”的模式,而是随着拍摄进程不断挖掘新素材,拍摄地点和人物的选择往往要跑很多趟。正是由于这样严谨的制作态度,使NHK的纪录片形成了叙事结构巧妙,逻辑性强,视点独特,解说词客观严谨的整体风格。尤其是其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在叙事、影像、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出国内或欧美国家的同类作品。

NHK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涉及历史文化,政治时事等各个方面,贯通古今而又与时俱进,其熟知中国居民当下生存状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高和批判力度大。NHK的纪录片特点即是客观性,片中几乎没有评论,只以镜头对客观事实进行陈述,大量运用长镜头和同期声,以纪录片最传统的形式来表现现实。因此有网友认为“NHK纪录片是世界的良心”、“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1980年,我国与NHK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首次以大量篇幅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搬上荧幕。此后,NHK对中国的研究范围逐渐拓宽,不再局限于历史文化类题材,更是深入民间,从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窥视中国社会。

NHK所摄制的中国题材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有意避开现代化因素,追寻以原始古朴的状态生存着的人们。 如《丝绸之路》中“跨越黄河”一集,摄制组的镜头紧紧跟随用羊皮筏渡河的人们,记录下他们从制作羊皮筏到沿着黄河湍急的河水泅渡的全过程。三十年后的今天,或许这种原始的渡河方式已经消失,仅有从这部纪录片中获得文化奇观的影像式体验。

央视耗时6年打造的十集纪录片《敦煌》,每一集虽以一个小人物作为切入点,但其真正的着眼点却是背后的大历史,小人物仅仅起到一个线索的作用。片子的大部分内容是对历史的重现,大量还原历史,试图营造宏大厚重的史诗感,但却缺少对小人物的人文关照,因此时代感较弱。而在NHK那部80年代所拍摄的《丝绸之路》中,则更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在我看来,历史是存在于历史书上的文字,不需多做赘述,而活在当下的人才更值得我们关注。NHK的纪录片中从来都不缺少这样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生活气。

在体制内的央视纪录片常常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且偏爱散文式的纪录片形式。一提到敦煌,便说到当年被斯坦因等西方探险家盗走的文物的永远伤痛。 因此在央视《敦煌》纪录片中,第一集便以“‘探险家’来了”为题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熏陶,难以掩饰其背后的主观意识和屈辱感。由于这种文化心理上的狭隘而导致了拍摄者思维受限,不能深入的记录,而止于表面化的历史重现。相对于央视纪录片,NHK客观、不具评论性语气的解说词则显得更加大气而具有世界性。

田壮壮所拍摄讲述茶马古道怒江段的纪录片《德拉姆》中,影片是绝美风景与任务访谈的总和,采访时基本没有拍摄者的主观介入,而是受访者自己缓缓道来。采访的人物选择有基督教堂的老牧师、104岁的老奶奶、学喇嘛教的纯真壮族男孩和赶马的中年人。影片的人物选择虽然有趣,却不具典型性。相比之下,NHK纪录片由于其面向大众的普及功能而使制作者在人物的选择上更具代表性,叙事结构也非常完整。

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 篇9

功能是指一个事物系统所具备的对周围其他事物发生作用的能力或根本属性,是事物存在的重要特征,主要由物质结构所决定。由于不同物质形态具有不同的物质性能,使得功能成为不同物质相区别的标志。但是功能必须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才能表现出来。离开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事物的功能便无法确立。就教育而言,其功能是一个多元的有机整体。教育的功能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包括哪些内容呢?有论者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是与社会一同产生和发展的,所谓教育的功能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有学者认为,教育的功能应理解为教育对人的直接作用和影响,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那么教育也主要是对人产生作用和影响。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育功能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从其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1.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表现为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人口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体制的国家中,教育都通过发挥政治功能来维护执政者的统治。社会主要通过教育来宣传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推进民主进程,最终来为社会政治服务;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实现的;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表现为通过教育活动,对社会历史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先进的人类文化;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育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结合起来,从而把科学技术更加迅速有效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使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表现为通过教育培养人、造就人,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人在发展过程中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均对人的发展造成影响,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这一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即适应论和转化论。适应论认为教育应符合主体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转化论则认为教师把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向学生所作的转化,是使学生从已有的发展水平向更高的发展水平转化的过程。适应和转化构成了教育功能中的一对矛盾。在教育过程中,仅有适应是不够的,它不能促进学生的最终发展。转化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适应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转化。

二、教育价值的内涵

1.教育价值选择制约着教育目的建构。教育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从个人需要还是从社会需要来构建教育目的,同时也决定了到底是从个人和社会的哪些方面的需要出发构建教育目的,因此教育价值取向既影响教育目的的视角差异,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内容差异。

2.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育主体在其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如以个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要“人性化”、“个性化”,人是教育所应关注的核心。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增加文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育,把价值教育和人性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部过程和因素之中;加强“自由与责任”的教育,将自由与责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价值。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上,要求在个别化的教育中,从学生那里引出知识,并由学生自己作出决定和选择,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

3.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师生关系的性质。在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性质的师生关系。

4.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教育评价的实施。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人们所关注的是个体最终掌握了多少数量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评价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通常是在一项教育活动结束或某一学科教学、学年教学结束时,采用统一的绝对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它是以统一不变的试题为依据对学生进行高低优劣的区分,忽视并抹杀了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只会泯灭或扭曲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由于这种评价的目的是测查学生学到了多少所教授的内容,因此考察项目所体现的是各学科具体的知识技能,而非真正的能力与素质。

5.教育价值的特征。应该从教育价值本身所固有的特征上深化对教育价值的认识:(1)教育价值具有历史性。它是由教育价值主体(人、社会、自然)需求的历史性和教育价值客体(教育活动)发展的历史性决定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作为教育价值主体的人、社会和自然的需求也在变化。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阶段,人对教育的要求也不同。(2)教育价值具有客观性。教育的价值取决于它本身固有的属性,教育具有发展人的素质和改变人的状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是客观的。(3)教育价值具有实践性。教育的价值不仅由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显示出来,而且还由这种职能所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显示出来。正是由于人和社会都有着教育需求,这种需求才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才使教育有了它的价值。教育的价值是通过人们有目的的积极活动形成的,只有通过积极的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使教育价值体现出来。

三、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关系

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有着不同的所指,但它们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育结构是多样复杂的,它在不同的社会与时代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系统结构不一样。这反映在教育功能的多方面和多层次上。如何在众多可能的功能中进行选择,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个价值的问题。相对而言,教育功能是中性而客观的,而教育价值则不一样,它本身蕴含着规范与理想,反映了教育主体的一种追求和偏好。因而,教育价值要说明的是“教育应该干什么”的问题,而教育功能构成了教育价值的现实基础。教育功能作为教育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或个体的需求。而教育价值则是对教育满足社会或个体的需求的程度的评价。因此,人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实际上是个人教育价值观的反映。实质上,教育功能是教育价值的体现,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功能的评价是大相径庭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是由教育的结构和属性决定的,而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又决定了教育会有什么样的价值。教育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自身活动方式的实现,有着正负功能之分;而教育价值是正向的,能满足人们主体需要的而被人们肯定的教育功能才具有教育价值。教育功能问题侧重于把教育作为一种对象加以事实分析,而教育价值问题,则是把教育作为研究的对象同认识主体联系起来进行关系分析,其中对构成教育价值的因素(特别是主体)以及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之间的确有很大的正相关,主体选择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实际上就在于选择了什么样的功能,反过来这种功能的发挥又可以重新构建教育结构。教育价值的实现,虽然依赖于教育功能的发挥,但教育功能发挥不等于教育价值的实现。忽视了教育价值问题就等于忽视了方向,丢掉了教育功能问题就丢掉了教育向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

由此可见,教育价值是能满足人们主体需要的而被人们肯定的教育功能。教育如果不具备各种各样的功能,也就无任何价值可言。同时,人们在审视和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不可避免地要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由于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从关系的视角看教育功能的拓展.教育评论,1999(1).

[2] 王富平.教育功能的相关性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03(1).

[3] 胡贵勇.教育功能:诠释,梳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8).

[4] 张建锋,沈亚芳.从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看现代教育价值的取向.学术交流,2003(2).

[5] 李家成.“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6] 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7] 高立平.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观.山东教育科研,2001(6).

[8] 刘志春.浅析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评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9] 李长吉.教育价值研究二十年.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10] 刘复兴.论教育价值的本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3).

[11] 邓银城.两种对立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2).

[12] 张巽根.教育价值的辩证概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3] 褚洪启.教育价值若干问题争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上一篇:项目任务化下一篇:小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