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永远的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 篇1
从艰难跋涉到胜利至今,表现长征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那一座名为“艰苦岁月”的雕塑,相信人们不会忘记,老班长的笛子不知道温暖了多少人的心。还有歌曲《十送红军》《会师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十六字令·山》《七律·长征》《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长征组歌》《映山红》等等,选择这样的传世之作并不难,难的是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排,而要着眼新的架构进行重新编配,既不能对原著伤筋动骨,又要有焕然一新的精彩纷呈。
《永远的长征》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独具匠心,另辟蹊径,对节目精心剪裁而能无缝连接。如把《十送红军》大胆拆开使用,“一送”“九送”各在长征的一头一尾,虽然相隔有距,却没有被时空阻隔,情绪随着剧情变化跌宕起伏,做到了气势不减、神韵不散、浑然天成。同时对节目精心布点又能相互照应,《长征组歌》选用了五段,分别安排在前三个乐章,有的是完整演唱,再现当年艰难困苦的典型场景;有的是取其精华,表现军情似火的紧迫节奏;原有的组歌没有因为分散而影响艺术表达的完整性,相反与其他作品自然穿插有机组合,既满足了晚会的整体需求,又突出了演出的个性特色,做到了刚柔相济、张弛有序、和谐流畅。
《永远的长征》还有一个很大的难点也是很大的亮点,就是以科学和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并赋予新的表现。面对大跨度、大区域的战略转移和游击作战,面对不胜枚举的经典战役和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需要作出正确的把握和准确的取舍,创作者们在学习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用他们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智慧,作出了一次大胆而又有意义的成功实践。从总体布局来看,在框架结构上是编年纪实与断代跨越相结合,使长征行军的路线图和改革强军的路线图对接叠印,展示出了红军的传人永远的足迹。在内容表现上是历史转折与战役突围统筹兼顾,绝地反击和英雄之旅相互辉映,三大主力与陕北红军血肉相依,展示出了历史的功勋永远的荣誉。在节目编配上是经典名篇与精品新作有序衔接,伴随着胜利的年轮,代表着艺术的发展,使历史的回声和时代的新声自然交响,展示出了文化的传承永远的精神。从思想谋篇来看,如果说“永远的长征”是贯通整场演出的宏大主题,那么前三个乐章与第四乐章显然构成了晚会的上下篇,虽有数量差别,分量毫不逊色,既可独立成章一展风采,又有内在联系承前启后,长征兴军、改革强军,血脉相连、首尾呼应,确有一股大气磅礴的宏伟壮阔。
《永远的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 篇2
张丰:在人们的通常理解中, 校本教研就是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 是发生在学校的, 由学校自主组织的教研活动, 所以出现将“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相对立起来的说法。但我不赞成这一观点。
张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民盟浙江省委教育委员会主任。
“校本”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以学校为本, 立足于本校, 以本校实际为出发点, 以本校教师为主体, 为了解决自己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本质并不是场所的转移, 而是机制的转变。譬如一位专家莅临某校作一报告, 如果他的话题没有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 即便讲得再精彩, 即便发生在学校中, 也不应属于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的意义不仅仅是研究内容指向自身实践中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利用“校本”的机制, 让基层教师真正成为研修的主体。
浙江省与全国各地一样, 也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之初, 在“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带动下, 开始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十多年来, 浙江坚持校本研修的工作载体, 从2004年启动“创建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活动, 到2007年组织“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 2008年开展“学校教学管理改进行动”, 2010年探索和推广“实践研修”模式, 努力引导学校教学管理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导性管理”, 倡导以理解和落实教学常规为校本研修的重点内容, 努力推广教研策划方法, 开展面向真实任务的、以体验和反思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实践研修”。
在省教研室的带动下, 那几年, 全省教研系统都把改进教研工作与教学管理, 促进基层学校开展有效教研作为区域教研的工作重点, 特别是温州、台州、嘉兴等校本教研项目基地, 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一直影响至今。
在提出“校本教研”后不久, 项目总负责人、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改以“校本研修”作为实践的关键词。这一改换的意义是深远的。研修结合, 以研促修。这更为准确地揭示了教师研究与专业成长的关系。虽然浙江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与推进是教研系统主导的, 但因为三分之一的基层教研机构与当地教师进修培训机构是合一的, 在基层的实践中, 研与修自然地结合了。省教育厅主管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也越来越认同校本研修工作的价值, 将校本研修纳入到浙江者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规划之中。
《中国教师》:那么浙江的校本研修工作主要有哪些特色?
张丰:浙江校本研修工作的典型成果很多, 像课堂观察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学校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指导、教研活动策划, 触及教师研修机制的“实践研修”模式、教师研修管理的改进、多样化的校际教研合作等等。主要特色在两大方面:
一是积极发挥学校教学管理的指导功能, 在校本研修与学校教学管理间建立起机制性的联系, 学校教学管理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回归。把开展旨在理解和落实教学常规的校本研修作为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省教研室研制的《学校教学管理指南》, 把教师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与有效教学及教学常规的研究结合起来, 作为广大教师的研修纲领。
二是最早提出“教研活动策划”, 形成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指向教师执教能力、真正体现教师主体性的“实践研修”模式, 明确了“培训”与“研修”的机制区别, 为教师教育领域课程建设提供新范式。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研修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研修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张丰:如果要说条件, 一是有进取心的团队, 二是促进教师探索与分享的机制。今天的教师的工作负担是很重的。劳作的负担并不是问题的核心, “压力山大”在渐渐耗蚀教师的进取精神。开展有效的校本研修首先要有有愿望的人, 当然这要分骨干和伙伴。不过, 如果教师有愿望, 但学校的工作要求没有倡导或给教师实践的机会, 校本研修也可能是空手论道;如果教师的考核评价依然强调横向比较, 那“竞争有余, 合作不够”的环境, 也会给校本研修以消极的“信号”。
校本研修活动是否有效, 一看方向是否正确, 研究指向的是否是一个真问题, 是否尊重规律地寻求问题;二看教师能否有真实的参与, 只有真实参与, 才有思考与行动;三看是否重视活动的生成, 虽然预设是必要的, 但预设要为生成服务;四看是否在促进“研”向“修”的转化, 是否对参与者产生深刻的持续意义的影响。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 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研修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张丰:其实, 我们所主张的校本研修已经包含了人们常说的学校科研, 也包含了教师的进修培训。它是站在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全局, 对这些具体工作的整合。
与高校不同, 在中小学不宜提“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 研究不是目的, 推动教师研究的真正意义是让大家能够以研究的方式来改进教育教学, 在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我们倡导“教与研的相融”, “研与修的结合”。“研”是途径, “修”是成效, “教”是主阵地。研究是教师们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武器, 而非独立于工作之外的另一工作任务。
所以, 在浙江省的实践中, 没有有意去提整合, 实践中已自然彼此结合。只要教师在完成工作的同时, 不忘思考工作的策略, 不忘讨论此中的道理, 便可以认可这些朴朴素素的活动是一种研究。校本研修就是要将这些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研究团结起来, 积极促进这些思考与行动成为教育发展的“生产力”。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的校本研修能力方面, 浙江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丰:浙江省校本研修工作的进步, 主要还是基层需要和努力的成果。当我们提出的主张与基层的需求产生契合时, 基层的力量便是无穷的。从省里来说, 我们从2005年起, 连续举办了六届省级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 并组织过一次校本教研骨干培训。每一次大会都是承前启后的“台阶”。不过, 最重要的提升, 是通过“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 将推动的策源下沉到基层。市、县层面组织的有关学习不计其数。真正的提高, 并不一定发生在大会的会场, 而可能在教师的工作现场, 条件是这位教师已经理解了校本研修的“灵魂”。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您认为校本研修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
张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校本研修在教学研究的技术方面已有突破, 如何以此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 将是我们的坚持。
不过, 在前些年旨在理解并落实教学常规、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努力后, 我们认为, 今后研究的方向还是要继续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 配合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所以, 在2012年的浙江省第六届校本研修工作研讨会上, 我们确定以“研究学生:校本研修的新聚焦”为主题, 基层响应热烈。如何研究学情?如何基于学情, 促进学习?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许多实践。
巧得是, 前些天我也向顾泠沅教授请教过您刚才的问题。顾教授强调了教师学科素养问题的研修。当然这并不是本体性知识的知与会, 而是如何促进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才能促进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从关注显化的教学行为, 到关注教师内在的学养, 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校本研修的方向。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研修推进工作, 您有何建议?
张丰:我们十分怀念当年的全国校本教研项目大会, 从2003年12月到2007年5月, 四届大会团结凝聚了包括教研系统、高校课程中心等方面的志愿者, 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 极大地推动了新课程的实践。
虽然2007年后, 项目大会未能再聚首, 但这些年来全国各地的校本研修的进展中都包含着当年的“基因”。
长征:永远的起点 篇3
伟大的长征精神,已流淌在赣南儿女的血脉里,它书写着中央苏区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辉历史,也铸就了武警官兵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坚定信念
“我们是穷人,穷人只有依靠红军、依靠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在武警于都县中队,老红军黄于善给官兵讲述自己当年参加红军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今天,虽然所处的社会环境、官兵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理想信念没有变。
发扬长征精神离不开严格自律,离不开对权力、金钱诱惑的抵御。2003年,随着红色旅游在全国铺开,于都县城餐饮业悄然兴起,平时人烟稀少的街道也开始彩灯闪烁。当时,于都县中队正在筹建新营房,中队处在经济困难期。县城一宾馆老板许某悄悄找到中队干部并许诺:如果中队每天晚上派两名战士到宾馆巡逻两次,每月给中队5000元。5000元的诱惑,在中队内部引起了一场争论。最后,大家一致认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等错误思想的抬头,是对长征精神的遗忘甚至背叛。中队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不是私营老板的“保安”。当即断然回绝了这笔“交易”。
这件事引发了支队党委“一班人”的思考:对于讲究奉献和牺牲的武装集团来说,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绝对不是好兆头。尤其是对于这样一支驻守在“中央苏区”的部队来说,离开长征精神的“钙化”,骨骼和肌体将变得疏松、萎缩。从此,每年无论是新兵入伍,还是老战士退伍,无论是新团员入团,还是新党员入党,他们都要组织官兵到红都瑞金、长征出发地于都进行参观教育。一茬茬官兵走近红井、长征第一渡、红军广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官兵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重新确立了人生参照系。
总队政委张生枝少将说:长征的胜利,是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所取得的胜利。对于当代军人来说,要弘扬长征精神,当好红军传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对自己的理想信念有丝毫动摇,因为这是最根本的,如果对其发生了动摇,就意味着政治立场的改变、政治方向的偏离。
长征伊始,8万多红军以弱抗强,从百万敌军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其不畏艰难、勇于胜利的精神彪炳千秋。今天,武警官兵在一次次处突中将这一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桃江是赣南发达水系中的一脉,红军长征的第一战就在其沿岸的信丰、安远一线打响。站在桃江岸边,江水一如70年前那样恣意流淌,追忆着1934年10月21日上午10时展开的突围战的惨烈。这里是国民党反动派给红军长征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由于红军不畏艰难,突破了敌人认为“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第一道防线,渡过桃江,挺进湖南境内。
70年过去了,冲锋的号角还在武警官兵的耳畔回荡11998年,以心狠手辣而臭名昭著的张氏犯罪团伙在赣县犯下了非法拘禁、持枪伤人、强买强卖等罪行。案情惊动了公安部,省公安厅决定立即采取行动,首长把抓捕任务交给了赣县中队。1999年1月1日24时整,赣县中队灯火通明,由5名军事素质过硬的官兵进入指定位置,对犯罪分子形成合围封控之势。中队长王永林仔细侦察地形后下令,吩咐两名神枪手迅速占领制高点,瞄准主犯张某居住的房间。然后,亲自带领两名擒敌骨干实施抓捕。一切布置妥当,此时,是0时27分。“不许动!”官兵们破门而人,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沉睡梦中的张某惊惶失措,慌忙从床头柜上摸枪,眼疾手快的王永林一个前扑,重重压住了罪犯。两名战士几乎同时飞身上去,五花大绑将其捆了个结实。其同伙见状,纷纷弃械投降。
总队长施文求少将说: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不屈的拼搏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长征中锤炼出来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激励我们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奋力拼搏,这种精神已成为我们处突的不竭动力。
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够在险恶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就是因为他们密切联系着‘大人民群众,依赖着军民鱼水情。今天,武警官兵对人民的爱就像于都河一样绵长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赣南人民执著地追随红军、追随共产党。赣州市4320个行政村有3321个老区村,519个游击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7万人当中,赣南籍的有6万多人:兴国县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有1.2万多人,平均每一公里就倒下了一名兴国籍战士。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献,党和政府不会忘记。
到过兴国县火车站的人,一定会对车站门口“弘扬长征精神,警民共建京九文明站”的精美铜匾,留下深刻的印象。京九铁路赣州途经的7个站,有4个就在长征线上。赣州市支队积极配合建设“千里京九文明走廊”活动,与7个站建立了共建关系。车站内外卫生整洁有序,候车厅环境优雅,秩序井然,武警官兵在站台上扶老携幼,文明执勤,一批又一批旅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在兴国县,武警中队与敬老院是20年的老邻居。鲁婆婆18岁时,送丈夫去参加红军回家的途中,被国民党军炸掉了一条腿,丈夫牺牲在长征路上,从此孤苦伶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队搬到现址后,便主动照顾老人生活。去年,老人突患脑梗塞,官兵们不但跑前跑后地服侍老人看病,还特地给老人买了个便盆,每天为老人倒大小便。中队指导员祝勇流考虑到老人的牙齿退化了,中队做菜还特地让炊事员把菜做得烂一点。每当太阳下山时,老人都要望着远处的大山良久,因为她丈夫就是从那里走的,这时她会拉着祝勇流的手说:“看到你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红军!”
总队政治部主任张健说:长征精神,饱含党和红军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红军之所以能够在险恶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就是因为他们密切联系着广大人民群众,依赖着军民鱼水情。否则,要取得长征胜利是难以想象的。
转战二万五千里,跨越大半个中国的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是勇于探索、敢闯新路的最好诠释。站在新的起点,赣州市支队以创新谋发展,用突破著华章
由于王明的错误领导,以赣南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遇失败。进行长征,实现战略转移,是红军摆脱困境,争取胜利的英明选择。今天,在武警赣州市支队,一场创新求发展的战斗也打响了。该支队是江西总队兵力最多、分布最广的支队,点多、线长、面广,然而支队已无缘先进10年了,“跨入先进支队行列”一直是支队党委的渴望。
去年初,支队在机关和基层官兵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多年的后进,已经使支队大部分干部普遍产生了三种消极的心理:一怕领导机关总拿老眼光看待自己,二怕其他兄弟单位瞧不起自己:三怕在后进支队工作影响自己的成长进步。
支队党委开始正视差距。3月上旬的一个双休日,支队长饶掀洪到某中队检查工作,支队一名值班参谋赶紧将消息透露给该中队干部,要求该中队按照老规矩通知:中队正常操课,干部战士一律不准外出。
饶掀洪来到中队后,发现战士们正在训练。饶掀洪纳闷:为啥双休日还在训练?当即找来几名战士询问,几名战士支支吾吾。经再三追问,他们才掏出了心声:中队有个老规矩,凡双休日上级领导到中队检查工作,中队都要正常操课,也不能外出。事后,饶掀洪将这一情况反映到支队党委常委会上,“一班人”对双休日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双休日正常上班,既是没执行和落实好休假制度的表现,同时也是形式主义在作怪。今后,双休日无特殊情况,不得招回正在休双休日的干部、战士正常外出。
观看永远的长征心得体会 篇4
《永远的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将在人民大会堂上演,廖昌永、殷秀梅、蔡国庆,白雪等众多军旅歌唱家同台献唱,共同纪念这个伟大的历史事迹。白雪将在第一 篇章十送红军中演唱《映山红》向长征致敬。
据了解,连日以来,白雪和众位战友在大会堂后台认真彩排,以呈现给所有观众最生动和完美的画面。在彩排间隙,应战友们之邀,白雪与大家亲切合影留念。白雪表示,作为一名军人来参加这次晚会,是对自身的革命洗礼。同时,自己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年轻一代,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样一场大型晚会有着深远意义,作为长征精神的传人,13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了新的长征。据悉,本场晚会将于10月22日晚在央视一套和三套播出,敬请期待!
《永远的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 篇5
《永远的初心》央视微纪录片心得体会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理论才能把握正确前进方向;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为实现我们的总任务、总布局、总目标而矢志奋斗。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我们党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安不忘危,才是生存发展之道。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观看永远的初心学习心得
1934年10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伟大的长征。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灵活机动,英勇作战,在川黔滇等地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奔袭昆明,抢渡金沙江,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而后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先后在陕北、甘肃完成了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我们党领导红军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熔铸了光照千秋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政治本色,集中体现了我军排除万难走向胜利的特有优势,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研究中心党总支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长征精神,领会长征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我们的工作。程主任强调,学习长征精神就是要居安思危,努力学习,创新工作,为冶金渣综合利用工作作出贡献。
居安思危,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口号,而是根据我们工作实际所作出的重要指示。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幸福的新时代。然而正是这种安逸的生活环境消磨了我们的毅力,这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消磨了我们自己的吃苦耐劳的能力。实际上,我们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前途的艰辛与风险我们无法预知,我们急切需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长征精神。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满足于现状。这次研究中心组织的长征精神的学习活动,不仅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且教导我们要学习长征精神。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真的有必要发扬长征精神。我们要汲取当年红军战士长征精神中的精华——惊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我觉得在安逸稳定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克服自身的惰性,寓长征精神于学习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为我们创建了新中国,创造了幸福生活,我们现在有责任接下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担当起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责任,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的使命!
居安思危,创新工作,重点在创新工作。伟大的长征实际上是一成功的规模空前的战略转移,是我们党军事理论的创新。长征的胜利终于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前进开辟了道路。
长征是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伟大胜利。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可以回顾冶金渣公司的发展建设历史,实际上也是一次技术上、思想上伟大的创新。冶金渣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终于使“十里渣山”变成了园林式的工厂,使为钢厂倾倒废物的倾倒地变成了拥有几千人工作的环保型企业。
我们研究中心也是深刻领会了长征的创新精神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单位。研究中心的前身为冶金渣公司分流性的部门——开发分公司,当时各个部门下来的人员都集中到开发分公司来“养老”,工作秩序混乱,人心涣散。研究中心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这种状态,研究中心领导创新工作,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各人实际的情况,对原开发分公司的原有组织机构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划分,突出了项目开发和质量检测的职能,为公司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公司领导的指示,承担了公司战略研究的职能。这种创新性的工作使研究中心焕然一新,改变了研究中心被“边缘化”的局面,同时也为研究中心的职工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
我自己作为一个从事冶金渣研究与开发的技术人员,也需要创造地开展工作。冶金渣的利用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涉及到冶金渣的处理、加工和利用等多个环节。鉴于目前冶金渣特别是钢渣利用率一直在低位徘徊,我们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几个: 1)钢铁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发展,钢渣成分日趋复杂,难以利用;2)钢厂的扩能导致钢渣总的产量逐年增加,钢渣的综合利用率逐年下降而且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不平衡,高附加值的利用途径不多;3)钢渣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富矿冶炼后对原料要求严格,钢渣中含P、Si高,给钢厂带来成本增加,难以返回烧结;4)钢渣热焖粉化技术推广困难,导致钢渣性能不稳,难以在建材上大规模使用。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钢渣前期粉化技术,不断研究并尝试钢渣新的综合利用途径。
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伟大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过了半个多世纪。然而长征所赋予的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却让我们不断思索,不断总结,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处于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们虽然并无法深刻体会那种革命情怀,但是通过理解长征精神,我们学会了坚强,也学会了坚持;学会了谦让,也学会了团结;学会了节俭,也学会了严谨。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精神,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我,创新性地工作,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永远的初心观后感范文
今天汲取长征精神,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信仰,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信仰在建党之初就确立了,指导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今天我们还要坚持、永远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基本的三个方面永远不会过时: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是科学的,能指导我们解决很多难题。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实现人的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平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并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第二是理想。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坚信这个理想,努力实现这个理想。当年老百姓跟着党走,就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为老百姓谋利益的。
第三是信念。过去我们是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我们今天坚持什么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什么自信?就是因为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和成就证明我们的路走对了,我们的理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我们的制度经过改革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文化也具有强大生命力。所以,我们就有理由自信。
第四是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一成立就抱定了这个宗旨,我们党从过去走到今天,还能继续走下去,就是因为这个宗旨。坚持这个宗旨,老百姓就会认同你。我们党成立95年,依然充满生机活力;我们党连续执政67年,地位依然不可撼动。靠的是什么?就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人民为什么支持我们党?就是因为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回顾长征历史,总结长征胜利的原因,非常好地、非常深刻地佐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不忘初心”的极端重要性。
永远的初心感想
“长征不仅仅是‘走过荒草地,翻越大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的简单描述,它是实实在在的路,一条心怀信仰、努力向前的路。”长安区人民法院审判员查映川表示,要把长征精神融入到审判执行工作中,坚定法律信仰,坚持司法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就是我们人民法官新的长征路!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周至县委宣传部苏明表示,总书记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永远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汇聚起振兴发展的磅礴伟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更要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市委政法委宣传教育处干部田丰说,作为一名政法干部,要把责任担当、勇于奉献、服务人民作为自觉的行动,融入到日常的政法工作中,努力为平安西安、品质西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鹏是陕西普达盈信公司总经理,作为民营企业负责人,他认为不忘初心,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首先就是要担负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
永远的初心党员感悟
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长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举世所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压不垮气吞山河、勇往直前、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红军战士。伟大的长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挠不折、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永远保持的初心。
历史告诉我们,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永远的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 篇6
4月11日下午,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八角楼报告厅举办了“新时代新思想讲习堂”第三讲。广州军区东莞军分区副司令员、军旅作家陈泽华大校作了题为“初心永志跟党走—长征精神的时代启示”的主题报告。党委副书记潘相宇,团委书记兼、级辅导员老师房瑞佳,、级辅导员老师白志华,学院菁英班学员、青马班学员、各班班委及学院同学近180人到会聆听。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潘相宇主持。
会议伊始,潘相宇副书记简单介绍了陈大校的情况,然后介绍了开展新时代新讲堂的意义。为了充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办好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潘相宇副书记希望同学们,尤其是学生干部们要高度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在政治上从严要求自己。
接着,陈泽华大校围绕“长征精神”带领大家温故了长征故事。他从长征历史背景、长征过程、长征的意义,长征胜利四个方面,以详实的文献资料和真人故事向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生动形象地讲述了红军长征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描绘当年波澜壮阔的战斗情景,述说了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他向同学们描述了共产党人如何在那般艰苦的环境中,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策路线方针、秉承严明的组织纪律,顽强的意志决心,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最终的胜利,迎来新中国。会议高潮,陈泽华大校结合长征精神和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从核心、信仰、牺牲、团结、纪律、文化、情感、作风八个方面向同学们讲述长征胜利的时代启示,启迪新一代的青年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要坚决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拥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和平、稳定、美好的生活环境。作为年轻的一代,要有理想抱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铭记历史,不断奋进。他还指出同学们的人生不是短跑,也是一段长征,要走完人生的道路,得学会慢慢来,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于求成。他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长征精神,沉淀自己,定下目标,走好未来的道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路上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引得现场师生们数次潸然泪下。
会议最后,潘相宇副书记衷心感谢陈泽华大校的精彩分享,她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战位,在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红色经典,弘扬长征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理念,做好“两个坚决拥护”,好好珍惜当下,刻苦努力,严格自律,力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长征精神学习,同学们重新对长征的历史得到了更清新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爱国主义情怀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新时代新思想讲习堂”第三讲活动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19永远的初心观看心得
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西吉县的将台堡是总书记此次考察的第一站。在这里,总书记冒雨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将台堡缅怀先烈,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时指出:“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总书记这句话道出了长征精神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意义。十年前,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参观“伟大的长征——浙江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展”时就强调了长征精神,讲道:“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可见,总书记非常重视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长征为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广大红军将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蕴含着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红军长征过程中能紧密团结,贯彻党的路线,获得人民群众的帮助与支持正是依靠这种精神的力量。红军在克服险阻,度过艰难,战胜敌人的长征中处处体现出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长征精神则不仅仅只属于革命年代,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尤其是在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更加需要长征精神,这是时代的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的斗争和宏伟的事业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发扬长征精神。正如总书记在缅怀先烈时强调的那样:“当年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我们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这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在新时期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始终处在进行时。当年的红军在长征中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还要克服无数道大川高山天然屏障的自然天险,再加之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克服万重困难,取得长征胜利,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期,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也面临着有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此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定程度地影响着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在新时期我们更需要发扬不怕险阻、不怕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长征精神。
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长征精神是我们党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精神要求;也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带着长征精神去“赶考”,我们党才能把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不忘初心”。新时期呼唤长征精神,正是因为我们要永远保持“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奋斗精神。我们不能忘记长征路上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新时期,我们唯有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才能走好新的长征路。
2019永远的初心观看体会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时至今日,80年岁月飞逝,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奇迹,更是一个常研常新、价值无限的宝库,它所铸就的民族精神需要一代代中国人不断传承。
1934年至1936年的短短两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中国15个省份、翻越20多座巨大山脉、渡过30多条河流、走过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转战大半个中国,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下,最终行程远超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在这漫长的道路上,红军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递着共产党人的理想,唤醒了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他们所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长征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今依然应当代表着当代中国价值取向的文化主流。长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长征告诉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的前提下,中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长征中的每一次战略转变,都是我们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硕果,为日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的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这次图生存的艰苦远征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并将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
长征精神具有深刻的时代影响力,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应当被永久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不忘长征精神,就是不忘古而知今、就是以古事而鉴今,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的向导,留给了每个人攻坚克难的巨大财富。不忘长征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中走过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健康向上的素质以及坚韧不拔的人格,在各自岗位上用勤劳的双手托举起伟大的中国梦!
2019永远的初心观看感想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谈起人民,习近平的话语是如此深情。他说:“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心”。
80多年前,带着这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初心”,红军集结出发北上。
习近平说:“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他讲了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一个故事: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千言万语抵不过这一句话。这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人民不拥护这样的党拥护谁,不支持这样的军队支持谁?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理想信念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厚土沃壤,又在人民群众的心田中播撒了理想信念的种子。因此,“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19永远的初心观看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而理想信念,正是长征的精神瑰宝。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及肖华将军在1965年创作的《过雪山草地》一诗。
这首诗真实反映了当年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饥寒交迫、艰难困苦的处境。长征到底有多艰辛,习近平在讲话中还列举了一系列数据: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
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尽显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难、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
80多年前,中国革命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年轻弱小的红军队伍义不容辞走上长征路,顽强生存、英勇战斗,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没有理想信念,就不会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没有理想信念,就不会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没有理想信念,就不可能纠正错误路线,从胜利走向胜利。
传承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 篇7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既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小康的行动指南。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传承长征精神,深刻领会长征精神的精髓和内涵,用长征精神指引湖南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
学习传承长征精神,必须熟知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真正懂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与丰功伟绩
回首历史,回首过去,回首来路,80年前,红军长征的这一段历史、这一段历程、这一段壮举,最浓墨重彩、最波澜壮阔、最功不可没,胜利极为关键、影响极其深远。这一伟大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回首来路,红军长征的壮举,无疑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极为关键的一环。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气概,甩掉围追堵截的敌军,战胜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并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坚决斗争,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在上个世纪30年代所进行的一场气壮山河、彪炳千秋的煌煌伟业。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这一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
回首来路,红军长征的壮举,无疑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一划,就是二万五千里行程,涵盖了10多个省份,翻越了18座大山,横跨了24条大河,走过了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越了连绵起伏的雪山。这一笔一划,打破了敌人封锁包围的态势,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勇立于波澜壮阔的历史潮头。这一笔,刻进了苦难深重的大地,刻进了亿万求生存、求独立、求民主、求富强的民心。
回首来路,红军长征的壮举,无疑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最艰苦卓绝的一篇。红军长征,征服的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围追堵截的敌人。中国工农红军从湘江浴血殊死突围,到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再到翻雪山、过草地,直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用一次次奋勇的冲锋越过了雄关漫道,用一具具浴血的身躯赢得了民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一部雄壮的革命史诗。今年春节,受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委托,我们前去看望了百岁老红军、“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的夫人王定国同志,正如她所忆起的那样,长征路上,牺牲与战斗永不磨灭:“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们文工团要做宣传鼓动工作,行军途中跑前跑后,走的路远不止2.5万里,应该是一倍以上。”“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严酷环境,饥饿、疾病、疲劳,也是大敌。”“过若尔盖草地时,我的体重仅剩下50多斤。”
学习传承长征精神,必须研究红军长征的精髓所在,深刻领会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
“路漫漫其修远兮”,精神至伟永流芳。学习传承长征精神,必须对红军长征这段历史进行深入学习、深入研究和深刻领会,深刻领会长征精神的实质和精髓,深刻领会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
红军长征,既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更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10年前,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参观“伟大的长征——浙江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展”时强调了长征精神,他讲道:“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年9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上强调:“红军长征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集中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始终是激励党和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精神的精髓,就是绝对忠诚、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就是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风范,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就是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担当胸怀,就是不畏艰难、不计得失的奉献意识,就是军民一心、生死相依的为民情怀。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对于我们礼敬历史、启示当下、烛照未来意义重大。
学习传承长征精神,必须坚定革命的理想与信念,切实增强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与决心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铭记红军的丰功伟绩,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言简意赅、十分深刻,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粉碎上百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这段光荣历史和英雄壮举突出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它不仅是我党我军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可以说,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雄辩地证明:有先进的政党,有先进的符合国情的思想理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长征精神最核心的就是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一种信念。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我们现在离实现中国梦已经越来越近。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国防实力、治国理政的智慧以及在全球日益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因此,在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时候,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的时候,我们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每一个共产党员,最应该想到的就是如何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正是当前我们学习传承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内涵和关键所在。
长征永远在路上的作文 篇8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的学生,学生很早就已经不再那般纯洁,校园里连一个小小的社团,机构就存在着利益的输送和偏向,只是没有社会竞争的那般激烈罢了。正值校园秋季招聘,很多学生开始变得慌乱,迷茫不安,处处投简历,每天宣讲会,一向淡定的我却也变得那般浮躁,仿佛谁丢失了一家公司的简历就失败了许多。在找工作这个方面,我是很消极的,新环境的适应是我的一个弊端,每每换了一个新环境,有时候半年甚至一年还不适应,这段时间实习那边两个项目,都到了收尾阶段,学习上也作为第一组要准备演讲的内容,还有驾照,计算机考试……所有的东西都一起堆在这个秋天,的这个秋天注定是一个难忘的季节。
每天累得不行回来瘫倒在床上,想想这一天所做的事情,有时候越想越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或许是长久的繁忙的生活太疲惫了,也许是我的多愁善感,负能量太多了,我也深知这种情绪会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暑假期间班里的一个很要好的女同学家里发生了变故,自己找工作又受挫,跟宿舍姐妹又感情不和,来找我倾诉,我条条列举出来并找出重要的事情让他先做,然后又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语,一起探讨人生,帮她走出了疑难时期。而现在,她已经成功地应聘到一家游戏公司做一名产品经理,家里的事情也得到解决。人总是这样,能很好地安慰别人,却总是安慰不了自己。自己的困境我不想让太多人知道,也不想对别人说,自己能解决就解决。
很多东西宁愿自己发呆一个上午找不到解决办法,也不愿分享出来让别人知道,不想成为一个别人看来矫情的人。这么多年以来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会记录下来,遇到的人,经历的事,一件件的记录在我的文章中,现在再回看以前的那些人和事,很多都是无足轻重的小情绪,然后一笑了之,当时的我怎么会那样想呢?多年以后,当我在回顾这个时候的心境时,或许更多的是感慨和欣慰,而不是内疚和自责。刚到公司的时候,是一片欣喜,处处都充满着好奇,什么都会想着去学习,而现在当被项目上的诸多问题困扰,客户层出不穷的诸多问题出现时,竟然变得烦躁起来。这个时候是要保持一个初心,我的微信朋友圈的签名就是:“勿忘初心”,我也借这样一种方式告诫自己,做任何一件事,累了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当初的目的。不要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把握内心的宁静,守住初心的那份欣喜和感动,并坚持下去,这或许是永葆活力的一种方法,不忘初心,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经常地提醒一下自己,才不会让自己迷失方向,丧失了生活的动力和勇气。
纪录片《我的长征》观后感 篇9
最难忘的要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面了,红军要经过桥面十三根铁索,,面对桥下水流湍急的泸定桥,他们不退缩,面对敌军的枪林弹雨,他们不畏惧,凭着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铺开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红军战士这种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今天,我们已成了笼中之鸟,经不起磨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甚至逃避。在这些红军战士面前,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我想,今天我们不需要再去飞夺泸定桥,不需要去四渡赤水河,但长征精神不能丢,要让它永驻人心,发扬光大。革命先烈用血肉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可贵的红军精神,才能去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挑战。
想想长征二万五,看看革命老前辈,我们的心灵会得到洗涤,我们的斗志正受到鼓舞。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你感觉到了吗?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你看到了吗?那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抖擞精神。
纪录片《长征》观后感 篇10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事件,也为了号召大家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分行于近日统一组织观看了大型纪录片《长征》。该片反应了1934年10月,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进行长征的事迹。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据记载,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大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了11个省,翻阅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翻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两万五千里。我们看到的是这一系列数字,但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
长征不仅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而且是震惊世界的伟大事件,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称颂。国外学者索尔兹伯里在他1985年出版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序言里提到,“本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赞誉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长征精神超越了时空,走向世界,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小的时候就听过一句顺口溜,“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长征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80年过去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发扬长征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最高体现。什么是长征精神?革命时代的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是团结奋进,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丰富,生活富足,然而在舒适的生活中,有些人缺渐渐迷失了自己,思想上理想信念淡漠,工作中没有追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一些年轻人更是缺乏自立自强精神,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退避,甚至有的年轻人因为对工作不满意而选择在家“啃老”;更有许多的领导干部观念错位,以权谋私,严重破坏政治生态。遥想当年红军同志在缺衣少食、敌军围追堵截的艰苦环境中创造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深化,我们真的应该感到惭愧。红军过草地时缺吃少喝,靠皮带充饥,饮马尿解渴,而我们现代人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不再为吃喝发愁,相反我们发愁的是 “什么好吃”,对于不喜欢的东西随手就扔,这种情况已经见怪不怪。同样,在工作中也是,对于工作中的困难不是选择“迎难而上”而是“退避三舍”,抱怨工作难工作累,抱怨加班太苦。想想红军长征,我们应该汗颜,安逸的生活下的我们还不如艰难环境中的红军战士,他们不怕苦累信念坚定,他们缺吃少穿却毫无怨言。我们真的应该反思!
观看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后感 篇11
一、学习和宏扬焦裕禄同志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大力提倡服务群众的作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线路,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促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正确对待权利、地位和利益,正确对待组织、群众和自己,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行动准则,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服务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中建功立业。
二、学习和宏扬焦裕禄同志节约勤俭、艰苦创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作风。牢固建立过紧日子的观念,节约办一切事业,果断反对浪费浪费和大手大脚,果断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良好的作风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锐意改革、共克时艰。
三、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事求是
1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在焦裕禄同志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从兰考的县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把战胜灾害、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兰考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和实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他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正是这种深入、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使焦裕禄同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改变兰考面貌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在焦裕禄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四、学习和宏扬焦裕禄同志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眼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力提倡知难而上、敢于担当的作风。始终保持敢作敢为的勇气和迎难而上的英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勇于挑起重任,勇于克难制胜,善于在挑战眼前捕捉和掌控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养有益因素。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前,党组织与他谈话时明确提出,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
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焦裕禄同志坚定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焦裕禄同志经常教育党员干部说,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不怕困难,发扬革命精神。面对当时兰考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焦裕禄同志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简便、易行、实用而又符合规律的治理“三害”方法,最终在重重困难中闯出了一条生路。这种精神,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篇12
山高谷深,川大流急,若是欣赏景色,想必是极好的。但山水之上架起铁龙,美景顿时化为险境。虽无心登高望远附风雅,但也不知难而退示懦弱。“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
你无法改变潮起潮落,但可以选择乘风破浪。筑路时,冬日单衣,冰水刺骨,仍纵身一跃,咬牙坚持,众志成城,架起桥梁,欢笑时已忘记那冷,那痛。房屋简陋,饮食单一,物质匮乏,看铁道兵,施工之隙,垦荒种粮,自力更生,又听得鼓舞士气的口号震天响,苦为荣,苦为乐,铁道兵斗志昂扬。国家需要,人民期盼,铁道兵甘愿夜以继日,奋勇酣战,多少人累坏身体,却毫无怨言。“为祖国修铁路,越艰苦越幸福”。风雨后是彩虹,艰苦后是幸福。这是铁道兵最为朴实的心愿。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才有了联合国列为“人类在20世纪三项伟大杰作之一”的成昆铁路,才有了被称为“一条神奇的天路”的青藏铁路。
万里铁路,纵横全国,畅通无阻;八千战士,魂驻异乡,不可磨灭。舒适地坐着火车时,或远望风景,或遐想目的地,但你是否会记起那些宝贵的生命。铁道兵烈士,一个沉重却又光荣的名字。一座座烈士陵园,一位位可敬可咏的前辈。各族人民,自发扫墓,缅怀烈士。虽时光流逝,但他们质朴的音容相貌永存后辈心中。“不怕苦,不怕死”,“舍小家,为大家”,“识大体,顾全局”的铁道兵精神,化作我们的实际行动,传承远扬。
三十五载铁道兵史,三十年改革奋斗,铁建人时刻警示自己:光辉传统不可丢,昂扬斗志不可灭。忆往昔,单衣、草屋、稀薄饭;看今朝,空调、板房、营养餐。工作条件,相比以前,实为幸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铁建人知道好条件由苦而来,不可不珍惜。在如此环境下,铁建人筑路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施工条件、生活条件的改善,给予铁建人极大的信心,以抓住时代的机遇。精神条件——“铁道兵精神”的传承,是铁建人勇往直前,继往开来的尖锐武器。
兵不可谓不众,将不可谓不强。铁建人何以“更高,更远,更强”。首在亮“铁道兵精神”之剑,披荆斩棘,凡遇困阻,胆大心细,处置得当。其次以人为本,领导与职工团结一心,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携手共进。后中之重,是以铁建文化养铁建雄师。铮铮铁骨,富有内涵,技术与修养结合,硬实力与软实力共提高,是当代铁建人的风貌。
【《永远的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11-14
长征精神的体会07-26
《红军长征的故事》心得体会08-24
歌剧长征观后感700字-长征精神心得体会09-07
长征心得体会08-25
弘扬长征精神心得体会700字-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2周年08-15
观看电影永远的春天心得体会800字10-28
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学习心得体会05-16
做孩子永远的镜子个人的教育心得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