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心得

2024-05-26

重走长征路心得(共10篇)

重走长征路心得 篇1

重走长征路心得感悟六篇

【篇一】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战胜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的英雄壮举,是无数红军烈士的鲜血铸成的历史,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的精神永不落伍,依然散发着激荡人心的神奇魅力,它不仅激励着中国几代人,而且在全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紧扣着时代脉搏一起律动,将永远奏响出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大都来自于影像和文字。这是一种缺憾,亦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淡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如椽的大笔和包举宇内的诗情,为我们勾勒出当年的长征景象。然而诗歌毕竟是诗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点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长征到底是怎样的?长征途中的人们的心灵感受如何?历史是无法回溯的分讲言,记忆并不能复原历史,但“重温长征路”为我带来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长征中的艰辛。

也许重温“长征路”让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没意义”的感慨,但我认为重温长征路的意义不在于复制,而在于以当代的心灵和文化去体验当年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亲身实践得出了“长征不可复制”的结论,并得以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历史。它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红军有多少倍的辛苦,从而明白社会的进步来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为个体在动荡年代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贵和战争的残酷。

不能领会长征的精神,永远无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怀着感恩的心去体会,永远无法从那些日益荒芜的古战场上品出大喜大悲。重温长征路,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心灵选择,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神追溯,更是我们彰显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机。

【篇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施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这一路走湿地,翻雪山,淌大河,途径14省,于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标志2万5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回顾历史,我们受益匪浅,展望未来,我们实干建功。

新时代,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我们要发扬长征中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精神为民办事实。在基层,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老小妇残。办他们办事服务,我们要力争做到小事一次办,大事少跑腿。

新时代,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我们要发扬长征中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为民解难事。在涉及村民土地分权,小孩上学等问题时,要多走访交流,认真梳理问题的关键点,一个个去突破,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体验。

【篇三】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务必要坚守初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当年,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我党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长征胜利。如今,我们的国家发展好了,人民的生活日益美好,新时代党员要饮水思源。在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等着我们去征服,决不能忘记革命初心,更不能忘记革命理想。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务必要脚踏实地。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回顾峥嵘岁月,不忘革命先辈,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用脚步丈量新时代的长征路。圆梦征程上,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要珍惜岗位、履职尽责,把责任担起来,把该抓的工作抓到位;要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做到困难面前不低头,矛盾面前不退缩,以一往无前的气概推动工作新突破。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务必要拼搏创新。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长征,继续葆有信仰、信念、信心,在这个新时代的“巨浪”里拼搏向上,把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精神面貌展现出来,把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热情干劲调动起来,万众一心,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动再现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对阐释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很有意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伟大长征精神早已成为支持国人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当前,我们国家高速公路的总里程达到了14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13万公里,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世界第二,而且不管在高原或山地,都能够看到横跨纵岭、穿山建路的建设奇迹。普通人在省区之间、主要城市之间出行,哪怕万里也能够做到朝发夕至。遥想当年,红军转移跋涉两万五千里,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足可见其中的不易与艰难。

从长征中看信念的力量。长征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说起长征,大多都会想到红军过草地、爬雪山的经历,或可能是因为曾学习过《金色的鱼钩》、《丰碑》等课文,从中感受到了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生存压力,而面对这些险境,红军仍然一往无前。其中,支撑起红军战胜自然和超越生存极限的根本,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有这种为理想不懈奋斗,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完成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壮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飞夺泸定桥也是广为熟知的长征故事,其中的惊险也可以从电影《大渡河》所描绘的场景中深切感受到。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就曾说:“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红军可能被消灭。红军之全部渡过泸定桥,确为红军的莫大成功。”面对绝境,自愿报名的22名勇士突破了敌人的枪林弹雨、攀过了滚烫的铁索,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

长征中的故事很多很多,重走长征路的报道似乎又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时期,新时代我们仍然要以长征精神来激励,用更加坚定的信念与坚毅无畏的勇气去破除前进道路上的一道又一道难关,“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篇五】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再现历史,重现了长征途中一幕幕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千名记者重走长征路,是对长征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对新时代心怀感恩,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记者再走长征路”是在追寻初心、感怀先烈、致敬英雄。1300余名记者深入实地采访,累计跨越16000余公里,推出10000余篇报道,用稿件、镜头生动再现壮怀激烈的长征故事。记者们追寻的红色足迹,是英雄们用信仰、精神、真理支撑起的苦难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我们要牢记勿忘人民的初心,将长征精神贯穿到党校教育培训工作中去。

致敬英雄,感恩新时代,长征精神褶褶生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全心全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媒体要秉承爱国奉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网民深刻领悟长征精神,讲好新时代的初心故事。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职业操守,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维护英雄、忠于国家。

忆苦思甜,奋斗新时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学会感恩、懂得珍惜。老一辈革命家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甚至将生命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更是当今所有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所有党员干部也必须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对人民的承诺,更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座右铭。只有忆苦方能思甜,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天下为公的长征精神,将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篇六】

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长征,是一次思想交锋的万里征程,除了面对追兵阻敌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还面临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长征初期,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中央红军在血战湘江中损失过半,由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多人。一次次激烈的争论、批评与自我批评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百炼成钢,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出了历史先声。漫漫长征路,一次次警醒共产党人: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感受长征路上的苦难与辉煌。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再走长征路,可真切体会军民鱼水情深、风雨同舟。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记得习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习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人民日报记者颜珂说,通过此次深入一线的主题采访,记者们走访红军足迹,了解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始终熠熠生辉。而且这次主题采访我们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也一直在追寻支撑这段苦难辉煌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答案,是精神的力量,是信仰的力量,是真理的力量。

总书记表示,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中华民族复兴路上,必将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向时代交出一份圆满答卷。

重走长征路心得 篇2

作为一所以红军长征命名的学校,“长征精神在长征”是上海市长征中学的德育理念。长征中学的“长征精神教育”课程重要的载体是依托长征镇人民武装部,共建“新长征军校”,联合开展“重走长征道路,弘扬长征精神”红色之旅活动。此课程集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一体,通过5年一轮的长征行活动,让新时期的学生亲身体验长征精神,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英勇的伟大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从2007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开始,到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这十年间,长征中学师生代表们寻访了长征出发地、长征转折地、长征会师地直至长征胜利落脚点。他们从南昌到瑞金,从于都到遵义,从赤水到红原,穿过腊子口,登上六盘山,落脚吴起镇,抵达革命圣地延安。沿着红军先烈的足迹,长征中学的学生们跋涉在红色大地上,一路收获珍贵的记忆,受到心灵的震撼。

重走长征路 篇3

三辆北京吉普冲破厚重的雨帘,在莽莽大苗山中穿行。头车前排坐着一位老人:身材魁梧,目光炯炯,头发花白且已接近秃顶,双手紧紧握着挡风玻璃下的扶手,以减轻吉普车的颠簸,大有战争年代一马当先、高喊“跟我来”的将军气概。他就是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红七军老战士覃应机同志。55年前,覃老随红七军转战千里到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今天,年过70的老人要重走红七军的长征路,了解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山区的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

这是1985年初夏的故事。

三防寻故地

三防镇是十万大山中军事、政治、经济重镇,是融水的西大门。乾隆年间广西巡抚孙永清称:“三防塘与黔省接壤,商贾骈集,为极边要地。”

1930年9月,在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红七军奉命攻打柳州、桂林。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经河池、罗城来到三防,红七军前委书记邓小平与李明瑞、张云逸在三防认真分析研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实事求是地重新制定行军和作战方案,决定放弃攻打柳州,改为打国民党军事力量较弱的长安镇。在河边的一棵大榕树下召开全军动员大会和群众大会。覃老当时还是个15岁的娃娃,对这棵大榕树印象特别深,一下车就要求三防镇党委书记兰湘德带他去寻找这棵大榕树。三防镇河边有七八棵大榕树,到底是哪一棵?兰湘德同志只好采用笨办法:由镇尾开始,一棵一棵往上寻找。镇尾那一棵榕树相当大,覃老东西南北方向都辨认了好一阵,“不像不像!”沿河往上认第二棵还是不像。来到第三棵榕树下,只见亭亭华盖,虬枝横生,老榕古渡,卵石码头,“是这里了!”覃老高兴得像小孩一样拍起手来。“几十年前小平同志、李明瑞、张云逸就在这个位置上作动员。”“那时已进入冬季,为了不打扰老百姓,红军战士就在这河里洗澡,冷得起鸡皮疙瘩。”“我记得当时这里有个水碾,我们帮群众挑谷子上上下下……”覃老滔滔不绝地给大家讲述过去的故事。

沧海桑田,三防镇已发生巨大变化,昔日的水碾已变为电动打米机,昔日的茅草屋早已绝迹,昔日几百户人家的三防已成为万人大镇,经济实力居融水县前列。这株经革命洗礼的老榕树是当然的见证人。

覃老在榕树下照相留念,依依不舍。然后又去寻找当年的三防团练局,这里曾是红七军指挥部,是和“立三路线”作斗争、改变进军路线、挽救红七军之地。他还记得红军战士在团练局大门上写的一副对联:

团团团,团酒、团肉、团糯饭,

练练练,练嫖、练赌、练吹烟。

当年的团练局已改为三防镇人民政府。覃老对牌子凝视了好一会,语重心长地说:“当年我们千辛万苦闹革命为什么?就是为了人民翻身做主人。人民政府要为人民服务,政府不为人民,人民就要打倒它!”

红七军在三防休整了十天,五六千人马驻在这个小镇上,秩序井然,秋毫无犯。红军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宣传红七军是工农子弟兵,打击土豪劣绅,打开他们的粮仓接济贫苦农民,深得当地老百姓欢迎。三防街刘瑞武还保留了一面红七军的旗子,直到1951年才把这面旗子献给人民政府。

香粉座谈会

红七军从三防翻过海拔1200米的大山,经安太到达香粉村。这个大苗山腹地较大的村庄,盛产木材、竹子和各种山货。这里除苗人和本地汉人杂居外,清朝中期以来,从广东迁来一批客家人,文化基础、劳动素质比较高。现侨居美国的李亚平女士就是香粉人。

红七军在香粉村、都景村、大坡村一带广泛发动群众,开了不少座谈会,宣传革命道理,写了不少革命标语。例如:红军是工农革命的先锋队!打倒军阀!打倒国民党!拥护共产党!红军不拉夫,不发洋财!没收豪绅的土地分给农民!等等,并开仓济贫,使香粉群众很快就了解红军,支持红军。当覃老知道香粉已由村改制为乡时,对此地的发展十分满意。

“我记得当时的住户是擅长造纸的,这种纸最适合写毛笔字。”大家非常佩服覃老的记忆力。香粉村历来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生产一种大方纸,是写毛笔字和绘国画的上等纸,1911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近20年已停止生产。覃老对这件事很不满意,提出:“战争年代这样紧张,我们都不忘访贫问苦、调查研究,今天我要召开一个座谈会,请各方面的群众代表参加,请会造纸的老师傅参加。”

听说是老红军、大官召开座谈会,时间观念一向很差的山区群众很快就到齐了,拥着挤着地坐满一屋子。覃老的座谈会风格独具一格,他不是等群众代表发言后才最后指示,而是一边听一边插话,群众的话讲完了,他的话也跟着讲完了。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气氛热烈。他插话的内容往往是一针见血,点到要害:

“大方纸不见了,名牌货、拳头产品丢掉了,有客观原因。要多从主观原因去找,成本高就研究降低成本的办法嘛,工艺设备落后就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嘛!

“只靠年年种点树木、种点竹子,年年卖点树木、卖点竹子度日,这种老习惯、老传统、老耕作方式怎能让农民富起来?出卖资源是殖民经济,要加工增值,要发展竹木的深加工。

“靠山吃山,不单是吃木材、竹子,还要发展山区的多种经营,发展林下作物,发展香粉的香菌、香糯、香猪,还要发展养牛、养羊、养狗。”

……

这是覃应机老前辈1985年5月在香粉苗寨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事隔13年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长安忆激战

红七军从香粉经安陲翻过海拔900多米的牛栏山,于1930年12月5日到达长安镇以北的农村。由于当地农民对红军不了解,加上前几年饱受“红头兵”兵害(1925年唐继尧的滇军入侵广西柳州北部,一路奸淫虏掠。该部将士帽上有一圈红色,群众憎称为“红头兵”),群众闭门外出。我军纪律严明,在屋檐下和露天住宿。

我们陪覃老从圣山庙(现砖瓦厂内)出来时,覃老感慨地说:“当年攻占圣山庙战斗十分激烈,一个营对一个营,相持了半天。后来我们用山炮摧毁敌人工事,占领了圣山庙,成为我们的前敌指挥部。这一仗牺牲了我们几十位兄弟。”

红七军扫清外围防线后直逼长安镇。镇第一道防守工事是丈余宽的竹钉带,脚穿草鞋的红七军战士忍受竹钉穿心的疼痛,一次又一次发起进攻,当晚突破第一道防线,占领了镇边的几条街道。第二天上午,红七军调整兵力组织全线进攻,攻到了现在的融安县委大院。下午,敌人从融县县城增援的700多人,从南面向我们夹击,张云逸军长亲自带一营兵力前去阻击,战斗异常激烈。往后,双方或进或退,形成拉锯,一些街道已展开白刃战。战斗持续到第三天下午,桂军师长杨腾辉带领2000多人从水陆两路赶到长安镇增援。红七军前委考虑到三天三夜的战斗,部队相当疲劳,弹药消耗很多,敌人占据有利地形,援兵不断增加,决定深夜撤回山区。部队一路从泗维河口退回安陲,一路退到白云乡黑魁村、白照村一带。

“当时连小小的长安镇都打不下,还说打柳州。这一仗我们死伤300多人。‘右’害死人,‘左’也害死人。”从长安镇到白云乡的车上,覃老一直在喃喃自语。是对“立三路线”的愤恨?是对烈士的怀念?

黑魁怀故人

连续几天的大雨造成山体滑坡,石头和泥块堵住了公路,碎石和泥团还不时从山坡上流下来。怎么办?摸透覃老脾气的唐秘书动员我和何世隆一道去做“打马回府”的劝说工作。安全问题之类的游说还未讲到一半,老人家就生气了:“你们都是少爷兵,遇到困难就不敢闯,这条路比太行山的好多了!”他下车观察了坡上和路面的情况,就像当年在战场上一样果断下命令:“老何和我两个人年纪大点,一个站一边注意坡上的情况,其他人统统去搬马路上的石头,一旦有问题,我们就大声喊,你们就往两边撤退。”我和覃老的秘书、警卫、保健医师以及司机伴着不断滚来的碎石、泥块,将堵塞在公路中间的石头搬、推、撬向一边,力气之大、动作之敏捷是平时想象不到的,一个小时的工作我们20分钟就完成了。

车过白云乡,不禁引起覃老对他的老下属、已故柳州地区副专员杨文贵的怀念:

“杨文贵是白云乡人,苗族干部,是融水县第一任县长。他是老黄牛,抓农业很动脑子,大家称他‘种子专员’,他选育了不少良种,狗肚糯产量不错,可惜这样的人在‘文革’期间也被非法批斗迫害。”

白云乡黑魁村是55年前红七军打长安后休整的地方,当时一位红军不小心失火,烧了一些民房,红军一无所有,只好给群众打欠条,革命成功后保证给予补偿。覃老反复地问县、乡陪同的领导,这笔债务是否偿还,当他核实土改时已将欠款如数偿还群众时说:“我代表红七军老战士感谢你们的工作,共产党就是要取信于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一位和覃老一道出来闹革命的红小鬼,因伤病在黑魁村逝世,当年覃老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参加了埋葬这位朝夕相处的小战友的过程。他要求我们帮寻找这位小红军的坟墓。覃老记得的方位是:坟前有一条小溪,坟后靠着大山,有一块海碗大的卵石做碑记。这确实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比搬开公路上的塌方还难,在山区“前有小溪,背靠大山”的地形真是太多太多了。我们找了好一阵子,未能如愿,覃老不由得两眼含泪,凄然告别了黑魁村。

是的,“无情未必真豪杰”。事隔55年,覃老仍记得战友牺牲的地方,仍怀念这位为革命早逝的小红军,这份情,这份意,安息在大苗山溪边的先烈应九泉有知了。

1985年5月,覃应机老前辈在红七军长征路上艰苦跋涉了十天,所到之处,当地干部群众有幸聆听他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陪同人员也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可惜他所指定的重走长征路的最后一段——从大年乡步行到三江县富禄乡没有走完。连日数场大雨,山洪暴发,小路泥泞,古稀之人怎能徒步而行?我和何世隆硬着头皮动员了一晚才达成协议——留点遗憾,下次再来。第二天清晨,覃老撑着雨伞在大年供销社楼顶向北眺望。前方,雨雾缭绕的群山后面就是三江县富禄乡了。当年,红七军从富禄西出贵州,辗转湖南,与江西中央红军会师,从而踏上了震惊中外、青史留名的长征路。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篇4

随后的2天行程中,全体共铸中国心专家志愿者兵分五路,分成“红一连”至“红五连”等五个连队,分赴广昌县人民医院及甘竹、头陂、尖峰等8个乡村卫生院和五保户家中开展健康咨询、义诊巡诊、爱心捐助、培训讲座、走访慰问等公益帮扶活动,共接受义诊咨询服务近4000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00余人次,走访慰问五保户39名,为老区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据了解,“共铸中国心”活动最早是由首都医疗卫生界专家及爱心人士为主发起并参与的,以“老少边穷”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救助救治和健康关爱为核心的大规模定点、定向的主题公益行动。该活动自20__年发起以来,曾先后深入四省藏区、辗转10个省市、行程数十万公里,为30余万各族群众提供了直接的健康公益服务,挽救了400余名先心病患儿生命,让2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为万余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专业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有力地提升了老少边穷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

网上重走长征路心得总结 篇5

开展这次“记者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让我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长征精神,不再是课本上老师说的过草地、爬雪山、吃皮带的故事,而是鲜活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一路走来,正如记者杨慧华说的一样长征“这不仅是印在纸上,写在墙上,更是用实际行动让老百姓记在心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70周年,在此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此之际,我们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在这个时间节点开展这个主题教育意义重大,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都不能忘记新中国是怎么来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我们党走过来了,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在这条路上,我们要继续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网上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 篇6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的“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生动再现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对阐释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很有意义。记者重走长征路似乎比一般人更具有现实意义。为什呢?首先记者具备专业的素养,他们在面对同样的事物时比一般人更具有敏锐性;其二记者在面对素材时报道真实易懂;其三记者更具有挖掘意识和容易宣传的特性。综上,记者重走长征路比一般人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记者重走长征路,可以带领我们领略革命先烈的大我情怀。长征是挽救中国红军、中国革命、中国人命运的一次伟大转折,在这次长征途中,很多的前辈忍饥挨饿,路有冻死骨,他们敢于牺牲,无私忘我,只愿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盼望红军取取得胜利。小学时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曾有个一篇文章,讲述一名小红军在长征路上饿得只剩皮包骨头,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但是他还坚持喝水不骑马,因为水太珍贵了,而马确是要刘留最需要的人。在小红军小小的肩上担着责任,担着伟大。记者可以从这下小小的故事挖掘素材,为我们展现伟大革命中的蕴含的爱国精神,团结精神。

退休老汉重走长征路 篇7

2014年10月16日,孙才伟从江西省于都县西门渡口出发,开始了他“一个人的长征”。今年1月12日,他已到达贵州遵义。他的行程与当年的中央红军保持一致——同样的时间节点,同样的路线。按照计划,今年10月19日,他将来到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的吴起镇。他还计划在“长征”结束后,办一次长征路线的摄影展。

2010年,孙才伟从沅江市农业局退休。爱运动、身体好、喜欢摄影的孙才伟计划在退休后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想用行动来探寻这个革命史上伟大壮举的奥秘。”孙才伟说。

为了圆他的长征梦想,孙才伟从5年前便开始着手准备。他翻阅了大量史料,把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到达每一个驻扎地的时间,长征沿途信息,都一一记录下来。在他的书柜里,有关长征的文史书籍就有近10本。

选定好“长征”路线后,孙才伟每天开始长距离步行训练体能,为了适应徒步的节奏,他一次一次延长步行的距离。经过几个月的调整锻炼,2014年10月16日,孙才伟说服家人,只身赶到江西。

除了一路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孙才伟还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沿途寻访、记录与红军长征有关的人物、故事以及当地的风貌情况。

在郴州汝城县文明镇瑶族村,孙才伟听说了红军与老百姓鱼水深情的故事。在1934年长征中,有3位女红军在当地村民家借宿,发现女主人家只有床,没有被子,第二天临走前,女战士把唯一的棉被剪下一半留给了女主人。半条棉被的故事深深印在了当地百姓的心中。“从他们的讲述里,我能感觉到老百姓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孙才伟说。

一路上,孙才伟得到不少陌生人的帮助。听说他的经历后,一些餐馆老板主动对他免单,沿途遇到的游客还会分给他一些干粮补给,甚至陪他走一程。

当然,也有不少遗憾的事。孙才伟告诉笔者,在当年红军长征途经永州道县时,曾发生了惨烈的湘江战役。期间,红五军团34师师长陈树湘壮烈牺牲。对这位英雄,孙才伟一直满怀钦佩。

2014年12月,在经过道县时,他特意找到了县里的史志办,想去陈树湘的墓冢拜祭。然而,几经周转,他也没有找到。“可能已经荒废了。”当晚,孙才伟把他的遗憾写进了日记,“我希望能通过重走长征,唤起更多人重忆长征精神。”

虽然在出发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在采访中孙才伟仍坦言,“长征”远比想象中要艰苦。刚出发时,天气还很炎热,他得经受中暑和体力透支的双重考验。可到了寒冬腊月,天气逐渐寒冷,每天一身汗一身雨,感冒、蚊虫叮咬、摔倒、饥饿更是家常便饭。但这一切反而让孙才伟的决心更坚定。“我们所处的环境比当年红军长征时不知要好了多少倍。”孙才伟在电话中告诉笔者,他一定会坚持走完全程。他每天坚持走10小时,身体越走越棒,体质越走越强。

在步行的过程中,孙才伟除了记录红军长征故事和感人事迹外,还将红军长征的壮举及沿途纪念地用相机拍摄下来。3个月的徒步下来,孙才伟随身携带的相机已经拍下了数千张照片。晚上休息时,他会一张张地整理这些照片。

“当年红军长征的壮举没有照片留存下来,如今我把沿途的红军纪念地和自然风光拍下来,算是一种弥补了。”孙才伟计划说,等完成自己的“长征”之行,他准备把这一年多沿途的摄影作品整理出来,“开个专题摄影展,能让更多的后人了解长征,我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重走长征路心得 篇8

重走长征路在长江第一渡开启

“没有吃苦,就没有成长!重走长征路让我在吃苦中磨练意志,学习成长。我特别开心能参与其中。”深职长征团队成员之一,来自艺设学院视传3班的张释如在前往长征第一渡的路上坚定地表示,别看她个头不高,吃苦的决心却不小。

7月11日上午,40名团队成员沿着于都河畔,冒着中雨,一路徒步,来到耸立在河畔东门渡口边的纪念碑前——“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我宣布,深职院重走长征路正式出征。”随着校团委书记的一声令下,重走长征路活动在纪念碑前正式开启。“我们保证完成任务,请学校放心!”30名学生坚定响亮的口号不但为重走长征路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也激发了每位同学的斗志,为接下来的徒步打下基础。

“领誓哥”把重走长征路当作人生财富

因为两年的入伍经历,“领誓哥”王一楠对红军的感情特别深厚。退伍回校后,他便开始关注参加过抗战的红军老战士,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者活动为军人送温暖。在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中,他不但入选,而且还十分有幸成为出征仪式上带领队友们宣誓并表态的“领誓哥”。

“能够和小伙伴们亲身体验红军85年前走过的路,这份经历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站在纪念碑前的王一楠自豪地说,“希望通过重走长征路活动,让我们特区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革命的精神同样可以闪耀出不平凡的光彩。”

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心得体会 篇9

习总书记曾给广大青年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近些年来,网上不时就会出现了讨论“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王伟”等革命英雄事迹真伪的事件。很多网民纷纷发言力挺英雄,为英雄“点赞”,同时也有少数人怀疑英雄,以致网上各种评论沸沸扬扬。那些造谣者为什么能够有听众、有“市场”?归根结底是有部分人特别是部分年轻人对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史实了解不够造成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党员,我认为更应该认真学习。下面是我在学史中的几点感想。

一、学习党史、国史,人民教师应走在前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主要引领者。学习党史国史,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本质和主流,不但是提升自身素质和党性修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寻根溯源、以理服人加强对学生党的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补足精神之“钙”的必由之路,做时代的“逆行者”。二、学习党史、国史,学校教育须大力加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孩子党史、国史直接关系到做人立国的根本。学生的求学期,也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党史、国史在德育教育中的课程量,加强相关课程打磨和安排部分专家型教师讲授这一课程,对加强学生三观培育,特别是理想信念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三、学习党史、国史,方法手段需与时俱进。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形式,大力利用网络资源、游戏动漫、儿童读物、仪式庆典、讨论交流等教育载体或教育形式,促进相关教育更加生动、更有时代感,更具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没兴趣、不想学等问题,使红色基因得到更好传承与弘扬

重走长征路心得 篇10

龙崇内开着车往所里赶,他一直哭,泪水模糊了视线。

这条熟悉的路今天却是那样的陌生,那样的凄凉。

他只好把车停在路边,自己差不多是滚下去的,他坐在地上,双手拍打着地面,对着大山歇斯底里地叫喊:“女儿,我的女儿哪,你回来呀,爸爸想你,爸爸对不起你啊……”

夜幕下,漫山遍野都是女儿的身影,他撕心裂肺的叫喊声仍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龙崇内停好车,抹去眼角的泪水,长长地吁了口气,整理了一下制服,朝所里走去。

教导员杨双乐在所里值班。

龙崇内找出一瓶酒来,说:“乐哥,喝点酒吧。”

杨双乐没好气地说:“值班还叫我喝酒,你神经吧。”

龙崇内抓起一个杯子,往里倒了些酒。

杨双乐闻到酒香,回头瞥了一眼,才觉得不对劲,问:“崇内,出什么事了?”

龙崇内再也控制不住了,他双手捂着脸,吼吼地哭了起来。

杨双乐心想,坏了,出大事了。忙过去拍打他几下,说:“大男人哭什么,有什么你告诉我呀。”

“我……我女儿没了。”龙崇内吐出这几个字,哭的更凶了。

杨双乐一惊,嘴巴张开,半晌说不出话来。

那是2014年10月3日,国庆放假期间,夜里黑漆漆的,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播阳派出所里还亮着灯光。

杨双乐脑子里一片空白。国庆前一天,他俩都在所里值班,崇内老婆杨芳打电话来说女儿病了,崇内说这点事给我打什么电话?国庆期间得值班,你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嘛。过了两天,杨芳又来电话,说女儿病情加重,已经转到靖州医院。前后才几天呀,怎么就没了?

杨双乐倒了酒猛地喝了一大口,说:“兄弟,出这么大的事,你都不告诉我一声,你还把我当兄弟吗?你给局里报告没有?”

龙崇内说:“我只跟局长请了两天假,告诉他我女儿病了。”

“崇内女儿……崇内女儿没了。”杨双乐打电话给局领导:“政委,龙崇内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你们局领导都不知道,他还一直坚持在所里值班呢!”

龙崇内想拦已经来不及了,杨双乐借着酒劲把政委吼了一通。就这样,两个人喝酒聊天,一直到凌晨。聊得最多的就是:这么拼,拼得家里人死活都不管不顾,到底值得不值得?

在靖州医院里,杨芳哭得几次昏死过去,女同学边哭边安慰她,回头对龙崇内吼道:“你是不是男人?你真不是男人!”

龙崇内悲痛欲绝,哑口无言。他内心却是翻江倒海,他在不停地问自己,我工作上兢兢业业,把老百姓当亲人,进公安三年就当上派出所所长,播阳的治安环境有了明显改变,我自以为是个男人。结果连自己的女儿也照顾不到,才一岁多就离开了人世。我是个男人吗?我配做丈夫吗?我配做父亲吗?当时,我真的动摇了,不想回所里了,我要回家当个男人。

料理完女儿的后事,杨芳紧紧握着崇内的手,深情地说:“老公,你挺男人的!放心,我们再生一个。”

在播阳镇政府,综治办主任吴战勇说:“龙所长家住黄柏村,那天我去送孩子读书,经过那里,正好碰上他夫妻二人,说是刚从靖州回来,其他什么也没说。第二天下午他就在所里上班,我才知道,他女儿没了。唉,出这么大的事,做到这样,一般人都做不到啊。”

杨双乐告诉我,我们每年都是带家属到所里过年的,人手少,春节要值班,得守在所里,回不来。

崇内说,当地村民不许我俩在所里过年,要把我们分开,抢到他们家里去过年。村民把过年看得很重,回想起来,心里真的很温暖。

还有一件事,今年4月间,崇内的父亲在家里摔了一跤。崇内在派出所忙,走不开,只得打电话给自家老表,把老人送去医院。等到崇内赶到医院,父亲已经进了手术室。结果是颅内出血,引起脑瘫。12点进去,到凌晨两点才出来,取出一大杯血,取下一大片颅盖骨。

崇内哭了,哭得很伤心。

好在老人家奇迹般地活过来了。

我很想去崇内家里看看,看看他的父母,看看他的妻子杨芳,看看他的孩子。

出县城约七八公里就到了黄柏村,这里又是一个大的团寨。一路往里走,路边有许多大人小孩,都与崇内打招呼。崇内说:“这些都是我的亲戚。”

来到一幢破旧的吊脚楼前,崇内说:“这就是我家。”

一楼是杂屋,放着一些农具杂物,上到二楼,崇内父母站在楼梯口迎接我们。尽管来之前,崇内已经给我讲了父亲受伤的事,但看到他父亲的第一眼,我还是一阵难受,他父亲的脑袋右边深陷下去,整个少了半边。

他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也不会讲普通话。与他们交谈,崇内在一边当翻译。

崇内的父亲龙彥科,年过花甲。他喃喃地说:“谢谢你们来看我。我自己倒霉,搞成这个样子,住了20多天,花了9万多,害了他,影响他的工作。当初要我补上一块骨头,又要几万元,不补了,没钱。”

我问:“您这还痛吗?”

他说:“有时有点疼,吃点止痛药,自己忍着算了。”

崇内母亲杨岳细说:“他已经死了一回,有时好,有时又像个癫子,神志有点不清,他身边不能离开人。唉,活着就好。”

“听说杨芳真的给龙家又生了一个女儿?”我问。

“是啊,这是上天对我的恩赐,给我们全家最大的安慰。”崇内说,“我当不了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我就当一个好警察吧。”

崇内老婆带着一双儿女去县溪乡下外婆家了。

送我们到楼下,崇内的父亲龙彥科说:“我们从来不指望他帮家里做什么,只要他工作干好了,我们就放心。”

我的鼻子有些发酸,崇内在一旁抹眼泪。

通道县公安局纪委书记杨党耀对我说:“那次龙崇内被评上怀化市十大新闻人物,他在全县政法干警会上作了个报告。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连连说,我听了那么多报告,这次小龙的报告,我是真感动了。”

二、“要干就干老百姓喜欢的事”

播阳派出所是通道县最偏远的派出所,位于湘黔交界处,辖一镇一乡,大高坪乡为通道县海拔最高之地,山高路陡,地偏民穷,素有“通道西藏”之称。谁要是分派到播阳派出所,就相当于“戍守边疆”。2011年,龙崇内调任播阳派出所所长,当起了“边关大将”。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龙崇内来说,“发配边疆”算不了什么,他最大的感受是肩上的担子重了。播阳派出所辖区面积191平方公里,2.2万多人口,21个村,1个居委会,1个农场,50户以上的团寨就有53个。最远的团寨开车要两个小时,遇到冬季雨雪天,得四五个小时。还有16个团寨没有“村村通”,只能走进去,一个来回就是一天。

播阳派出所只有三个民警,所长龙崇内、教导员杨双乐和民警龙仲军,还有两个协警。

杨双乐坦诚地说:“当初播阳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好,偏远、乱、蛮、民风彪悍,宗族势力影响大,纠纷多,2010年之前,每年都出命案。崇内是2010年来的,我比他先来两年,当时我也有想法,凭什么他一来就当所长?后来在一起工作久了,我发现他有好多地方真的值得我尊重,我们配合默契,早已融为一体,我们三个人好得就像一个人。”

龙崇内说:“我刚去的时候,局里领导开玩笑说,你去以后,只要不出命案就算好的。”

当时的播阳派出所刑事、治安、民调都是全县倒数几名。

龙崇内第一招,增强全所民警凝聚力,虽说是只有三个民警、两个协警。他说,我们是战友加兄弟,派出所就是自己的家。

龙崇内第二招,与村民交朋友,与他们打成一片。进得山寨,村民还是好打交道嘛。进屋必须喝酒,喝酒必须尽兴。你看得起我,我就敬重你。

除去办案、开会,他就是走村串户,双休日不休息,一个月才回家一趟。一年下来,他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个村寨,乡村干部的名字他个个记得,好多热心村民都成了他的朋友,当然他不可能认识村寨所有的人,但是村寨里没有不认识他的。

南门村支部书记李文勇说:“龙所长他们对百姓真好,每月至少进村五六次,调解纠纷,宣传法制,安全生产,消防防范,什么都管。如今我们村里治安环境很好,”

东顺木材加工厂厂长俞昌辉说:“派出所对我们这种重点防火单位格外重视,龙所长每个礼拜至少要来厂里一次,检查消防工作情况,真是为我们保驾护航啊。如果要为派出所打分,一百分,我打一百二十分!”

龙崇内还发现,这里村民很纯朴,村干部、族老、寨老威望高,说话管用。还有讲红军就管用。本不会喝酒的他,几乎与村寨的头头脑脑都喝过酒,也醉过好多回。有一回快过年了,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发生口角,打起来了。引发两边家族围观的人很多。县委书记去了,说话也不管用。龙所长一去,什么也没说,先与族老喝了三碗酒,族老一高兴,发话了,散了,没事了。

崇内说:“这叫入乡随俗,不管你会不会喝,去就得喝。喝酒是一种民风,你得尊重。知己知彼,这也是红军留给我们的传统,更是党的群众路线。”

龙崇内第三招,重点打击,决不手软。播阳有个陈团村,几百户人家,其中有两个大家族,全是亲戚。早在2009年发生一起陈团事件:两个宗族间因历史遗留问题,引起山林纠纷,相互不买帐,用木头烂车子堵路,不能过河,不能过村组,不能过田,不能过山……车不能过,人也不能过,反正两边都不能来往。这不但给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治安隐患一触即发。

龙崇内摸清情况,向县里汇报,找准切入点,并提出自己的打击方案。请求县局派出警力60人增援,县法院、检察院、司法局、政法委都去做工作。一次抓了9个为头闹事的犯罪嫌疑人,以敲诈勒索罪定性处理。

杨双乐后来对他说:“你小子真不怕死,原先好多年好多人都没搞下来的事件,你也敢接。”

“我当初没想那么多,”龙崇内说:“只想为老百姓做点事,只要事情做对了,他们还是拥护的。”

龙崇内第四招,边界联防。播阳与广西林溪、独峒、贵州黎平的洪州镇紧挨着,自己警力严重不足,只有借力联动了。他与这几个派出所签订了双边联防协议,办案、办事,对重点人员打击、管控,形成了一种良性机制。原先怕办了案会遭到打击报复,现在再也不要担心了。

嘿,这小子还真有两把刷子!

村民服了,不安分的也安分了。

到了第二年,龙崇内心里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拿市里的先进。其实,对一个只有三个民警的派出所,在那种偏远又复杂的地方,是不太可能拿到先进的。

杨双乐与龙崇内两个人,在播阳三年多,几乎天天在一起,很少回家。刚开始,晚上无聊,两人开着警车,闪着警灯,到村里去转转,打发寂寞。看到哪里有一点光亮,就下车去看看,与村民聊聊。开始村民有抵触,我们这里没人打牌,没人犯罪,总来干什么?吓我们哪。

龙崇内说:“好在我俩都是本地人,又会说侗话,与村民聊得来,村里就是我们的家一样,每个团寨都有我们的电话,不要出村,不要出组,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们。时间长了,村民特别喜欢我们,停了两天不见就会想我们。”

既然百姓喜欢,我们何不让警灯闪烁下去?说干就干。龙崇内和杨双乐率先在全县公安搞起了“农村警灯闪烁工程”。每天晚饭后,派出所民警和协警分组轮流巡逻,巡街巡村,进组进户。他们开着警车,闪着警灯,在村村寨寨里穿行,遇到村民打个招呼,问问情况,聊几句家常,累了下车歇歇脚,渴了进屋喝口水……久而久之,警灯闪烁成了播阳一道靓丽的风景,增强了百姓的见警率,加大了对违法犯罪的威慑力,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全年警务平台处警74起,求助约占一半,处置各类纠纷约百余起,辖区内刑事案子为零,过去常见的丢车丢牛、偷鸡摸狗现象也很少发生。2012年,播阳派出所被评为全县先进派出所;2013年,播阳派出所捧回了“全市优秀基层派出所”的奖牌,迈进了全市先进派出所的行列。

三、“我是所长,就要把

后背交给战友。”

龙崇内给我讲了一个凄惨的故事。

2007年7月,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县溪派出所。所里接到报警,说是杀人了。我们赶到一个团寨,那场面太惨了。凶手杀了婶婶、两个女儿和三个孙子、孙女。我们还得抬尸体,是一具成人女尸,头被砍得只剩一层皮,盖着白布。我走在前,正是尸体头部这头。两个老民警抬另一头。上了山坡又下山坡,突然一歪,尸体头部断开了,尸水冲到我身上。开始还不知道,后来才晓得一身警服上尽是血水尸水,我吓得腿都软了,把胆汁都呕出来了,那身制服也丢了。

把那凶手带到派出所,他还说,他们该杀。事情是因为口角引起的,他叔叔家的人老说他没用,只生了两个女儿,而叔叔家枝繁叶茂,有儿有女。为这事,两家吵过几回。他原本是个老实人,也可能是积怨太久,不知怎么,那天他忽然忍不住,拿把菜刀,冲进叔叔家,本想杀叔叔,叔叔跑了,他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叔叔一家六口人。

他还一个劲地说,他们该死。

直到下午,把他送到刑侦队。夏天嘛,我们正在吃西瓜,由我递一块给他吃,他才吃一口,突然恍过神来,不吃了,才意识到他要死了。要是懂法的人,杀了人,当时很快就能意识到啊。

那次出警,给我特别震憾,每个村民都要学法懂法守法啊。从那以后,什么死人、尸体、腐尸,我都不怕,都敢摸。

可是经历了女儿去世以后,我忽然不敢了,特别是婴儿尸体。

说到这里,他的眼里满是泪水。

侗寨吊脚楼,全是木结构,飞檐黑瓦,户户相连,团寨成片,小的十几户,大的上百户,是侗家山寨的一大特色。

2012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忽然接到报警,上湘村发生火灾。

这可是个大山寨啊,有百多户人家。

火警就是命令。龙崇内、杨双乐和李德波直奔上湘村。镇上、村上的干部全体出动,周边村民赶来了,消防也赶来了。

只见一片火海,风助火势,情况危急。

龙崇内、杨双乐两人二话不说,冲进正在熊熊燃烧的楼内,他们怕里面有老人或孩子,挨家挨户地搜,下面的火越来越大,眼看就没有退路了。情急之下,两人只好推开窗户往楼下跳,跌坐在田里。

好险哪。现在想想都后怕。好在只烧了部分村寨,没有人员伤亡。

那一跳,他俩真成了生死兄弟!

龙崇内、杨双乐陪我来到上湘村,侗寨一边明显是新建的,鼓楼背后是一座原始次森林,一条小河绕着村前流过,河上有座风雨桥,这里风景如画,真是一步一景。

龙崇内说:“有好些摄影家到这里,来了就不想走,都说通道是我们的天堂啊。”

我望着眼前这个80后所长,时间短,成长快,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担当,是心系百姓啊。

杨双乐说:“我很庆幸,有这么好一个搭档,也许有人一辈子都难得遇到。”

两个人出警,不要商量,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就能心领神会,

当警察的,时刻面临着凶险,突发状况时有发生。

一次,两个团寨因山林纠纷引发大规模械斗,接到报警,龙崇内和杨双乐赶赴现场调解。双方村民正处在激愤之中,谁的话也不听,民警的劝说反倒成了他们转移的目标,一齐把矛头指向民警。几百号人哪,手里都拿着镰刀、砍刀、锄头等家伙,把他俩围在中间,扬言要狠狠教训这两个“多管闲事”的家伙。

他俩身陷险境,仍然沉着冷静,立马背靠背相互依靠着,一边继续向村民喊话,讲法律、讲后果,讲村寨的传统美德,讲红军从这里走过……一边给局里打电话请求支援。尽管双方气势汹汹,咄咄逼人,他俩始终没有触碰一下腰间携带的手枪。

他俩都清楚,只要他们一掏枪,事态就无法挽回。

那一刻,空气似乎突然凝固了,双方村民都僵住了,就这样僵持着,僵持着……近一个小时啊,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明事的村民发话了,这两个民警是好人,不要为难他们!

也许是警察的临危不惧的威严震住了他们,也许是他俩带着枪却始终没动一下的细节使村民释怀,也许是他俩生死与共的大义情怀让村民感动……

待到村民散去,龙崇内和杨双乐相互看了看,衣服都湿透了,后背还是凉飕飕的。

山林纠纷是播阳的老大难问题。

那年秋天,上湘村与上寨村为山林纠纷,互不相让,两边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还拿着锄头扁担,一场群体性械斗一触即发。

龙崇内赶去了,站在两村人的中间,他不慌不忙,扯开嗓子喊道:“乡亲们,莫要冲动,听我说。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播阳,通道转兵,大家没有忘记吧。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红军走过的地方,你们纠纷的山林就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山林,你们村子里都有红军留下的故事……你们都忘了吗?你们好意思吗?乡里乡亲的,老为山林闹纠纷,你们不觉得丢脸吗?

在场的人面面相觑,慢慢地往回走。最后由龙所出面调解,握手言和。

龙崇内说:“在我们这里,有时候村民油盐不进,你跟他们讲红军比什么都管用。”

杨双乐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播阳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对播阳的影响,这辈子都忘不了。”

四、“派出所的鞋子上没有泥巴,

怎么走进我们的心里?”

李文勇是播阳村党支部书记,当过兵,当过合同警,是寨老,还是怀化市人大代表。他在当地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听说龙所和杨教回来了,李支书赶到了派出所。他穿一件红色短袖T恤,黑色裤子,脚穿长筒雨靴。

我问他:“你这是从哪来?”

他说:“巡山。”

李文勇很健谈,我先跟你说说第一次见龙所长吧。那天中午,镇街上有人喝酒发生口角,你推我挡,两边搞大了,动起了刀子。有人报警,龙所和杨教赶来了。喝酒的说,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你们来了有什么用?

龙所冲到两人面前,大声说:“我们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法律。我们来了就得制止你们闹事。”硬是把那两个人镇住了。

那时,龙所刚来不久。我看到这一幕,佩服。

不一会,播阳镇最边远的村——龙吉村支部书记粟银军也来了。

龙所说:“他们两个,一个是镇中心村的支书,一个是最边远村的支书,两个都是寨老,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李支书说:“不瞒你说,我们这里团寨多,村规民约很管用。出了事,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嘿嘿,包括搞工程,钢筋丢在那里,没人敢动。要动,就是对不起我。什么事搞到派出所,就是对不住我。”

中午,主人客气,请我们吃当地特色土菜。腌酸鱼、腌酸肉,好像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里看到过。第一次吃,味道有点怪怪的,真的很好吃。几杯酒下肚,李支书又侃侃而谈。腌酸鱼可不是一般的鱼,是我们这里独有的稻花鱼,就是在稻田里放养的小鱼。一年产量全村不到一万斤。经常有人来采购,正宗的得50元一斤。到家吃可以,买,没有。问:有100斤吗?答:只80斤。说:要50斤。一听,行家呀。为什么?你想啊,再多要就有假啦。

龙所悄悄对我说:“这两个人在当地说话灵得很,我就把他们搞定,什么事都好办了。”

李支书耳尖,呷了口酒,笑眯眯地说:“你别看龙所憨憨的,他其实狡猾狡猾的,我就喜欢他这样,我们就像兄弟一样。”

杨双乐说:去年,我们两个一起调走。播阳镇党委书记和镇长跑到局里请求,镇长说:“所里就他们三个民警,辖区环境熟悉,重点人口、社会面管控到位,我们实在舍不得让他们走啊。”

书记说:“两个总要给我们留一个吧。”

“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他们三个在最边远的派出所工作那么长时间,也该动一动了。”局长说,“你们放心,我们的民警个个优秀。”

局党委将他们三个人分别安排到更重要的岗位工作,对他们这个集体及个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杨双乐到溪口派出所当所长,龙崇内到牙屯堡派出所当所长,龙仲军到县局刑侦大队当副大队长。

播阳所是小所,牙屯堡是中心所。

刚去时头发是黑的,离开时头发变白了。

杨双乐开玩笑地说:“我们通道有句广告词,‘通道转兵,中国转运。有人说,我们三个人也算是转运了。”

“有个村民说得好,派出所的鞋子上没有泥巴,怎么走进我们的心里?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龙崇内感慨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通道侗家人。从我内心讲,并没想当什么典型,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警,参加工作才十年,第三年就当了所长。这些年,年年是市局先进。其实,我只是干了我应该做的。我对自己说,我是乡下警察,就得下村串户,工作踏踏实实,说话实实在在。”

龙崇内从去年到牙屯堡派出所当所长,李德波是副所长。他告诉我,他是80后,湖南商学院毕业后在外打了两年工,做过保险,做过生意。2011年底考公务员进了公安,我与龙所从小一起长大,又是高中同学,受他影响大,想当警察。一进来就在播阳派出所,原以为当警察好威风,穿上制服以后才晓得,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播阳有好多不通车的地方,经常要进村去调解纠纷,查办案子,蛮辛苦的。

李德波说,有些村民出了交通事故,双方都说要龙所来,龙所来了,我们就放心了。今年梅雨季节,村民的车翻了,导致另一个村民死亡。牵涉到责任划分、经济赔偿,引起了纠纷。死者家属将尸体放在山上,扬言要血债血偿。龙所去了,与他们说,先把尸体处理好,真的就处理好了,下午签了调解协议,矛盾就化解了。

杨盛华,牙屯堡派出所的教导员。他说:“我与龙所搭档一年多了,以前我们就是球友,经常在一起打篮球。他原先在县溪派出所工作了三年,嫂子是县溪人。龙所说他在县溪最大的收获就是娶到了嫂子。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太较真,什么事都想争第一,不服输。”

五、“通道转兵,中国转运。

你还知道些什么?”

龙崇内陪同我们来到县溪派出所,这里曾经是他工作了三年的地方,也是他收获了爱情的福地。红军长征曾经过牙屯堡、播阳,特别是通道转兵,留下了许多故事,也留下了许多优良传统。

如今拍红色题材电影电视,来这里取景,对当地村民也是有所触动的。尽管这里民风彪悍,骨子里都认为红军好,对我们也非常尊重。

我们来到县溪派出所,所长热情介绍了县溪的治安情况,又陪我们去通道转兵纪念馆。

火辣辣的太阳,照得大地滚烫滚烫的。正好遇到怀化市关工委组织全市留守儿童代表一百多人来这里参观。

我问一个女孩:“你知道通道转兵是怎么回事吗?”

她望着我,有些茫然地摇了摇头,说:“红军吧?”

历史不容忘记啊。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没有能打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八万余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当时的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到达湘西,会合贺龙、肖克和王震领导的红二、六军团。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征开始了。

当时长征不叫长征,叫转移。

1934年10月11日,由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署名,发布中央军委长征行动的命令。

行军时,三军团在右翼,其后有八军团;一军团在左翼,后面有九军团;从两翼掩护着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作甬道式开进。军委纵队又叫第一纵队,由叶剑英任司令员,中央纵队又叫第二纵队。由罗迈即李维汉任司令员。五军团殿后。

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时,一军团由二师担任前卫。突围第一仗首先在江西安远和信丰间的版石圩一线碉堡群间打响。

11月上旬,中央红军顺利地通过了湘南汝城第二道封锁线。这时,毛泽东的警卫员吴吉清因患疟疾发高烧,毛泽东把自己的担架让给他,并安慰他说:“同志们抬你走是要累一些,但是不要紧,因为我们都是同志。”紧接着,又冲破了湘南宜章第三道封锁线。

惨烈的湘江之战,红军付出了重大代价,八万多红军锐减到三万多人,终于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毛泽东痛心疾首地说:“不从实际出发,和敌人死打硬拼,这方面的教训我们太多啦。去年十月,我们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在敌人的碉堡群里苦苦挣扎了一年,牺牲了多少同志,流了多少血,最后连个地盘都保不住,来个大搬家,弄到了现在这步田地!现在,蒋介石已经布置好一个大口袋,等着我们去钻。我们不能当傻瓜,硬要去钻口袋,我们要另辟生路。”毛泽东接着说,“贵州方面敌兵不多,没有什么堡垒工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改变行军路线,不去湘西,折向贵州,让蒋介石口袋阵失灵呢。”

1934年12月10日,红军终于钻出大山,红一方面军攻占通道县城,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县县溪镇的“恭城书院”召开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变了原定向湘西前进的计划,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12月13日,中央红军避实就虚,由通道转兵西进贵州黎平,把十几万围堵的敌人甩在了湘西,打破了敌人妄图在湘西围歼红军的计划,为黎平会议作出改变战略方针的决策作了重要准备,同时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实现伟大转折创造了前提条件。可以这样说,通道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厚重的历史往往能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憾。通道人不忘长征,不忘红军,红军精神根植于这片土地,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2015年5月27日,湖南省公安厅《警务访谈》栏目,迎来了一位来自边远山区的嘉宾,他就是2014年度怀化市十大新闻人物、通道县公安局牙屯堡派出所所长龙崇内。

节目录播中,龙崇内讲到动情处,节目主持人被他事迹所感动,潸然泪下,曾两次中断采访……

上一篇:活动创意之我们小时候策划书专题下一篇:准爸爸应该做好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