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纪录片里的中国

2024-07-30

西方纪录片里的中国(共4篇)

西方纪录片里的中国 篇1

《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通过跟踪记录沂蒙山区几个人物和家庭一年的生活轨迹,展现出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发生的变革以及农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整部片子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农村故事,它带来的更多的是社会对农民这一角色的思考,对农村发展的思考。

一、树木的“农转非”问题折射新的城乡二元分化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有这样一段内容,原本生长在村里山坡上一棵老树被移走了,从农村移植到城市里做绿化,村民杜深忠称这是将“剜大腿上的肉贴在脸上”,通过杜深忠的话引出思考,这种注重城市发展为前提的社会建设值得反思。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作为城市的附庸,长期向城市输送物资资源。这种情况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之呈现出新的变化形式,城市对农村的掠夺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以生态资源为新的目标。从20世纪末开始,这种社会现象就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城市的绿化问题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必可少的环节,由此,树木“乡——城”移植现象就此产生。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二元结构和社会二元结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都存在,但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两种不同身份的划分,把中国人民清清楚楚地分割成两个世界。由于国家采取了“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体制,确立了城市偏向政策,就使得农村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导致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城乡差别。

农民在整个树木买卖过程中则是最没有主动性的角色,只能得到微薄的经济收入。二元结构的直接影响是人们在经济文化各方面不能整体性的均衡发展,这意味着现代化发展已经断层。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国社会出现了不同等级的分层,人们在经济地位、收入分配、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严重差异,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处于上层阶级和中间阶级规模较小,处于底层阶级的规模比较大,形成了金字塔的形状。这种情形下,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因此,从根本上消除城乡隔绝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但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框架,促进城乡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农民的精神文化教育与乡村经济发展的脱嵌问题

纪录片中的杜深忠是一个拥有梦想、富有文采却被迫囚禁在这片土地的文化人,片中通过大量影视同期声展现他与妻子诙谐的日常对话,使他和以他的妻子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典型农民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他对精神文明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看新闻联播、拉二胡、弹琵琶,写毛笔字,邻里乡亲的红白喜事的帖子都是他写的。然而杜深忠说了一句话:“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其实,杜深忠也代表了中国农村中一部分被现实压迫的“文化人”,他们对土地又爱又恨,对物质生活的满意度并不高却向往着被其他农民不屑的精神生活。

他这一案例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农民形象的既定认识,也向公众提出了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在中国的转型期,农民的精神文化该如何认得到保障,这也是本片与观众共创文本的结果。目前,我国乡村农民精神文化教育与乡村社会诸多要素间存在一定的“脱嵌”现象。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财力、物力等投投向了城市,导致了基础文化教育资金投入城乡的严重失衡。长此以往,就会阻碍乡村农民的精神文化教育的有序、有效发展。

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水平和速度。相对城市的文化教育,乡村文化教育缺乏优质的资源和令人满意的教育质量。乡村社会和社会文化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将会导致乡村社会精神世界的荒芜和乡村文化教育的断裂。城乡二元体制等社会因素和区域差异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与不平衡,导致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从整体看发展相对缓慢,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有较大距离,这需要根据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不断提高物资载体建设的水平,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通过加强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促进中国乡村的文化发展和社会主要新农村的繁荣。

另外,城乡基础文化教育均衡发展,其均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由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渐进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现象和未来的发展关系。

三、父母外出务工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及教育问题

在这部纪录片中,杜滨才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代表,在伯母的关怀下长大,他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孩子,然而父母离异带给他的影响仍然影响着他和父亲、母亲的关系。对父亲又爱又有责备,对与母亲的见面有期待却害怕。时隔19年再次见到母亲,上演了温情的一幕。

他的案例发人深省,中国大量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是否也是过着同样的生活,他们的心理恐怕或许也留下了许多创伤。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经常因为缺少父母双方或一方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的关爱和呵护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利的影响。他们的性格可能会更加孤僻,身体健康可能由于营养摄入量不足或不够均衡受到影响,而且他们容易因为缺少父母的保护比其他同龄人受到伤害。

留守儿童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有产物。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劳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虽然他们也有家庭结构如单亲母亲、单亲父亲、父母离异、继父母等对儿童健康有影响的现象,但是与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的性质完全不同。一般情况下,父母外出务工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根据已有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其他同龄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关爱,其教育已经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一放面,他们觉得读书没有用,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学习的自觉性、目标性和积极性。儿童辍学不仅仅是儿童的个人问题,还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中较高的辍学率将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并将进一步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加剧我国城乡收入的不平等。农村儿童辍学,意味着部分儿童放弃了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就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因此,在我国二元经济转化的背景下,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来看,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或家庭问题,而上升为影响我国二元经济转化进程的一个公共问题。

参考文献

[1]涂薇.市场的力量:名贵树木的“乡——城”移植与城乡二元分化的新形式[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赵艳龙.基于嵌入性理论的乡村农民精神文化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张波波.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

[4]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07).

[5]刘宾、欧阳文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综述[J].陇东学院学报,2008(07).

西方纪录片里的中国 篇2

读了《美丽中国,美好家园》,我知道现在中国环境现在在日渐变差,比如像近期的雾霾,半个中国被困在雾霾中。我们要对雾霾打出组合拳,向雾霾宣战。雾霾是由车的尾气和工业的烟囱排出来的气体等组成的。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随心所欲,各种环境问题:森林退化,沙尘暴扬,水土流失,火灾频发。

空中烟囱耸立,浓烟滚滚,污水滔滔,垃圾遍地。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她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今天,也为了明天,也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个梦,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家园,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作为学生,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从保护校园生态环境开始。

在学校见到垃圾就要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们应该守住校园的绿色,用行动守护校园的绿色。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流水更静,百鸟长鸣,环境更美,这是美丽中国的诱人图景,也是美好家园的理想之地。为了美丽中国,美好家园,许多人,包括我们学生,做了许多好事,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感动。我们应当为那些做好人好事的人鼓掌,为他们致敬!

西方纪录片里的中国 篇3

作为散居国外的少数族裔,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是近年华裔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49年中国内战, 其全家为逃避战乱, 逃亡海外。1952年她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 为谭家第一代华裔美国人, 谭父在其年幼时因脑疾过世。谭曾就读于林菲尔德医学院, 后就读于圣荷西州立大学并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谭恩美的作品中充满了幼年时从母亲和外婆那听来的中国民间故事、鬼怪迷信、宗教信仰。除了《喜福会》外, 她还著有《接骨师之女》, 《灶君娘娘》, 《通灵女孩》等长篇小说。

1989 年她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一出版就受到美国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赞誉。谭恩美以细腻生动的手法描写中国文化中最富代表性和特色的事物, 向西方读者展示东方世界的魅力和神奇。这部小说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一个奇迹。一连数月刊登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栏目中并被翻译成25种文字。1993年好莱坞曾将其拍成电影,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小说《喜福会》描述了1949 年为逃避战乱, 来自于中国的四个移民家庭相聚在美国旧金山的第一个华人洗礼教堂, 为了互相帮助和交流, 她们成立了一个麻将俱乐部叫做“喜福会”。 在异邦的美国, 四位中国母亲经常齐聚一堂, 她们身穿中国传统的服装, 烹饪中国菜肴, 一起玩麻将, 讲述她们在中国的往事, 期望着在美国寻找到她们的运气和快乐。小说就以“喜福会”为线索, 讲述“喜福会”里的四位母亲和她们四位女儿的故事。

2 谭恩美笔下的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的文化元素对西方读者的吸引一直是巨大的。13 世纪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广泛流行, 中国式的衣食住行, 风俗习惯使中国在当时成为一个充满了神秘的国家。

中国的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学作品的结合历史悠久。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图兰朵》, 其原始作品是一篇名为《卡拉夫和中国公主的故事》的短篇故事。《图兰朵》不仅在情节上展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而且在配乐上还部分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中国文化元素往往很抽象, 它既可以包括可视的物质, 又包括不可视的非物质。[1]

在《东方主义》一书中美国学者爱德华·赛义德指出: 任何教授东方、描写东方、研究东方的人, 不管这个人是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或是语文学家, 无论是在特殊的还是一般的方面, 他或她都是一位东方主义者, 所做的就是东方学。[2]

谭恩美出生于美国, 是第二代移民。尽管她的言谈举止思维习惯已经完全美国化, 可她依就被西方主流社会视作“东方的艺术家”因而其作品也就成为西方人追寻他们心中的东方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引用了和描述了诸如神话, 风水和食物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1) 中国式的写作布局

光从封面来看, 《喜福会》就充满了中国式的风味。《喜福会》英文的版本以中国飞龙的花纹作为为封面装饰, 中国韵味十足。“喜”和“福”这两个字在中文里寓意着喜庆和祝福。中华传统认为, “圆”是个具有符号学意义的功能丰富的代码, 具有审美心理、传统文化精神和伦理隐喻的内涵。[3]

对于《喜福会》全书的整体布局, 谭恩美精心安排出了一个首尾相接的“圆”。小说分成四章共十六个故事组成。每一章里的故事分别由吴家、龚家、圣克莱尔家和许家来讲述。 这四章分别是:千里鸿毛一片心、道道重门、美国游戏规则、西天王母。“千里鸿毛”, “西王天母”这些都是极具中国传统意象的元素。在这些章节下:中秋之夜、凌迟之痛、美国女婿拜见中国丈母娘、姨太太的悲剧。这些标题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深深地吸引读者。再从叙事方法来看, 故事由坐在“东风”位置上吴精美开始讲述。这样类似打麻将时的安排, 经过四圈十六局, 第十六个故事又由吴精美收尾, 形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圆”。正如吴精美自己所说:东方, 是万物起始之源。这里的东方是她已故母亲的祖国, 代表着中国。

(2) 中国的神话与神秘意象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 总是有对中国古老神话故事大量描写。谭恩美的《喜福会》也不例外, 在《喜福会》中的许多篇章里, 谭恩美写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神话和神秘意象, 它们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进一步满足了西方读者的好奇并告诉他们这是一个与西方语境完全不同的东方异域。这与她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因为在她儿时, 她的母亲总会给她讲好些神话故事, 甚至相信谭恩美能和鬼魂对话, 经常要求她在“显灵板”前征求外婆的意见, 并祈求解决困难的方法。[4]

在《喜福会》的开篇“千里鹅毛”里, 谭恩美描写了一位刚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女子, 她花了大价钱从上海买了一只“天鹅”, 期待着到美国后她的女儿能变成比这天鹅还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可是刚踏上满怀憧憬之情的彼岸, 海关的官员便没收了这只天鹅, 留下的只是一根羽毛。多年后, 老妇人垂垂老矣, 她渴望着把自己这根羽毛的故事讲给她的三个女儿听。“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义重”。这根羽毛不仅凝结着母亲们过去生活的不幸与痛楚还代表着对女儿能过上幸福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许安梅的一家去了旧金山的海边度假, 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 她的儿子平在礁石边上玩耍时不幸坠海身亡。这给了许安梅极大的打击, 从来没有游过泳的她一头跃入海里, 相信一定能把平找到。为了找到儿子的尸体, 她“把茶倒入杯中, 加了白糖, 再抹下手上一只蓝宝石戒, 那是外婆留给她的遗物”, 并把“这枚戒指也献给龙王, 希望龙王会放出平”。

伟大的中国母亲为了她的儿子是可以牺牲一切的, 当然为了母亲也是可以牺牲一切的。许安梅的外婆生病了, 浑身肿胀得像只熟透了的大南瓜, 几乎变成了一堆发臭的烂肉。为了挽救她的外婆, 许安梅的母亲“在自己手臂上割下一片肉, 眼泪从她脸上淌下, 血, 也‘答拉’、‘答拉’地往地板上滴。妈妈把手臂上割下的那片肉放入药锅里, 就像古代的巫婆样, 希翼着用一种未可知的法术, 来为自己的母亲尽最后一次孝心。”这些在西方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神秘方术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

(3) 中国的风水观

当谭恩美最初完成这部小说的时候, 她曾经想给它起名为《风水》 (Wind and Water) , 不过经过仔细考虑后还是把它命名为《喜福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书中风水是一不可忽视的中国元素。风水的历史相当久远, 在古代, 风水盛行于中华文化圈, 是衣食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许多与风水相关的文献被保留下来。由文献中可知, 古代的风水多用作城镇及村落选址、还有宫殿建设, 后来发展至寻找丧葬地形。[5]

丽娜·圣克莱尔的母亲映映·圣克莱尔似乎总是有一种先知先觉的功能。不过, “她的先知先觉, 倒从来不是有关地震的预感, 或对股票行情升落的预测。她所能预感的, 只是一切对我们家庭有威胁的预兆”。在奥克兰的老家, 映映·圣克莱尔相信地下室里住着一个坏蛋。当她觉得家里有什么糟糕的或是危险的事要发生的时候, 家里的阴阳平衡是不能被打破的, 所以她总会移动家里家具的位置。

当圣克莱尔的一家搬到旧金山一座建在山上的公寓的时候, 映映·圣克莱尔却一点都不喜欢这幢公寓。“她开始搬移大家具:沙发, 椅子, 沙发茶几, 还有一轴画着金鱼的中国画。”因为, “这座房子似太窄太高, 山顶上刮起的一阵强风, 把你所有的力量吹回山脚, 抵消掉了。所以, 你很难发达。”

根据中国的风水理论, 大山是静止不动的, 是属阴的。如果阴气过多, 人是会倒霉运的。映映·圣克莱尔甚至预言丽娜“怀着的胎儿, 会坠落而死去”。结果她的预言不幸成真。

(4) 中国式的饮食文化

总的来说, 中国人是非常热爱自己的饮食文化的。著名的学者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写到:“他们不辞辛苦, 夜以继日地琢磨如何设计自己的花园, 或者如何烹调鱼翅。他们在饮食上的认真与热忱, 不下于奥玛·开阳。后者在跟踪哲学的尘埃一无所获之后, 就及时行乐去了。这样, 他们跨过了所有艺术的门槛, 进入了人生艺术的殿堂, 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他们达到了中国文化的顶峰——生活的艺术。”[6]

在《喜福会》中有大量对于食物的描述。“在生意比较清淡时, 我们还能见到一篓一篓活生生的青蛙和螃蟹。大人们警告我们不能去惹冒它们。另外还有成箱的乌贼干, 冰冻对虾, 鱿鱼和鳗鱼。”

中国的饮食在《喜福会》中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中国食物清晰地体现了母女关系, 被用来当作是母女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中国出生的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通过中国食物的帮助, 了解了彼此并且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归属。

在吴精美家举行的庆祝中国的农历新年的聚会中, 一盘煮得通红的蟹被端上了桌子。尽管吴精美很不喜欢吃螃蟹, 但她没法拒绝她的妈妈。因为中国母亲对孩子的爱“通常不是表现在拥抱和亲吻上, 而是坚定又不断地给他们蒸汤团, 煮鸭肫干和螃蟹。”

母亲们除了用食物来表示爱, 还用食物来告诫子女们在餐桌上的戒律。为了教导丽娜不要浪费食物, 母亲映映·圣克莱尔对八岁的她警告道“你将来的丈夫, 将是个麻子。你碗底留剩几颗饭粒, 他脸上就有几颗麻子!”所以, 为了不让那个脸上布满麻子的男孩以后成为她的丈夫, 丽娜决定在饭碗里剩下更多的饭粒, 后来, 不仅米饭, 还剩下大量的奶油玉米花, 白脱三明治, 这样的话男孩就会得麻风病而死。

3 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追求

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 谭恩美无疑是最成功女作家之一。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但又不失美国文化的风格, 是谭恩美获得美国主流文化和读者接受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文化的基本背景之下, 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华裔在异域文化中面临着剧烈的文化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形成新的文化身份, 这一新的文化身份, 与原有身份之间, 并无高下之分, 是生存土壤的固定性和人类的应变性调适的结果, 其中既有不同文化精髓的交集, 又呈现出崭新的人性魅力。他们的身份追寻经历了迷茫和确定。反映出, 华裔文化在异域环境中的变通性和适应性。随着身份的建立, 置身于异地的华裔群体对世界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面对多种不同文化时, 只有吸收多种文化的精髓, 构建自己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成阳.“中国元素”论[J].文艺争鸣, 2010 (6) :61.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01.

[3]都娟.“圆”在《喜福会》中蕴涵的美[J].名作欣赏, 2010 (3) :46.

[4]方芝燕.中国景象的异域书写[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A8%E6%B0%B4.[2013-10-1]

[6]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142.

西方纪录片里的中国 篇4

昔日的中国,由于清政府固步自封,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导致政府腐败无能,而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半个世纪以来多少英雄儿女,为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当耳边响起这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的心像烈火在燃烧,做为一名中国人我自豪!我骄傲!

中国的发展让世人瞩目,中国正在稳步向前发展,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从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落后到富强,中国一次次突破自己,挑战自己,展示出了自己的实力。但,这还不够,离强国梦还很远。国富民强是我们的愿望,更是我们亿万中国人的梦想,我们要承前启后携手共圆这个“梦”。

“中国梦”是富民梦,人民没有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人民没有感受到幸福,这也不算成功;人民不够团结,政策就不算完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建立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让人们更好的生活,只有人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强盛。

“中国梦”是强国梦,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负;民族不和睦,就会被别人笑话;人民不向上,社会前进就没有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重寻昔日的荣光,而是要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只有坚持不懈,勇于攀登,胜利才属于我们,梦才会成为现实。

实现民族复兴,不可能一蹴而成,复兴路上必定有风雨坎坷相伴。然而,在不灭的中国梦照耀下,古老的中华民族犹如一棵顽强的苍树,历经劫难、苍翠依旧。处处显示出威严、挺拔、那雄浑的气魄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振奋,试问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中国梦离我们还有多远”来吧!抬起你的脚!甩开你的腕膀行动起来!去追赶梦想,追赶属于我们的明天,“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望,少年追望则民族兴旺昌盛”。

上一篇:草原牧业下一篇:抗战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