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之我见

2024-07-31

中国纪录片之我见(共8篇)

中国纪录片之我见 篇1

中国纪录片之我见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加工与展现,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一种艺术形式。固然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但我认为一部纪录片的好坏,光有真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的人的在场这个事实,就已经足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所以一部好的纪录片要表现真理,而不只是事实。而中国纪录片,却长期以来被世界纪录片界和海外观众看作是“政绩宣传片”。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上,纪录片是一种世界通行的国际语言。然而,多年来对纪录片定位的曲解和纪录片表现方式的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步伐。

纪录片不是“记录片”,光记录肯定是毫无生趣的。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才应该是纪录片的核心。在表现手法上,中国纪录片长期以来形成的解说词为主、画面语言为辅的方式,则成为制约其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在中国,有人总是把‘纪录片’写成‘记录片’,其实我们的很多‘纪录片’确实就是‘记录片’,画面中的东西不会主动站出来说话,而用了很多的话外音。但国外优秀的纪录片里,一个动物或者一个人都可以在画面中表达出导演想要传达的意思,仅仅通过影像就足以打动观众,解说词只是辅助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画面语言与纪录片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事实上,中国的纪录片已有很大进步,而央视的纪录片也一直都颇受好评。从风靡一时的《故宫》、《大国崛起》等,都享誉海内外。说明了国际市场上认可的中国纪录片一般都是历史人文类的,但和美国和日本等纪录片产业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优秀纪录片种类还是比较单一的,题材也相对狭窄。与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兴盛相反,自然生态片一直是个中国纪录片拍摄的软肋,观众看到的绝大多数这类纪录片都来自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BBC等境外电视机构。并且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对外国观众来讲,许多中国人觉得很简单的事,到外国人那里就成了问题。中国现在已有很多有影响的国际纪录片节。但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中国纪录片很少,播出时长也远远低于Discovery、BBC、national geographic和History等国外纪实频道。

我认为中国选题应同国际接轨,当法国把《迁徙的鸟》当作国家名片,美国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成为纪录片品质代名词的时候,中国纪录片在规模、数量、质量和影响力上都不容乐观,明显缺乏和世界对话的能力。

虽然外国有很多优秀纪录片,但是我觉得中国有能力用自己的角度去讲述世界,而不是靠模仿别人。如果把中国的选题进行国际化的表述又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价值和主流价值,这将使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

中国纪录片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国际市场。走国际市场就必须了解国际社会需要什么,什么样的纪录片能打入有关国家,用什么方式拍摄纪录片更受欢迎。尝试与国际合作,应该是个与国际接轨的好办法。如果想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远,我认为首先要做的还是找准定位、完善自身。这样中国纪录片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中国纪录片之我见 篇2

百度百科对纪录片的定义是这样解释的:“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 以展现真实为本质, 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作者是一名电视媒体人, 本文只从电视角度阐述一下对电视纪录片的认识。在专业的书籍里是这样描述的:“经过写实的艺术本领, 直接从实际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 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作者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便是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的基本属性是真实性和纪实性, 所拍摄的内容一定是生活中真实的事实, 而且一般在现场拍摄完成, 缺乏导演和专业演员的存在, 只是在后期整理制作整个过程中需要有部分技术处理支持。

20世纪90年代跟踪拍摄、长镜头、同期声等手法的应用大大彰显了纪实语言的魅力, 而且刺激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发现一个好故事, 跟踪拍摄、不干涉、不介入、原生态客观记录成为电视纪录片制作的基本原则。近几年纪录片创作题材的边沿化更加明显, 部分编导更是把目光投向了民族风情的原生态纪录片的拍摄。原生态纪录片便是拍摄者从最基层的视角、最接近“真实”的现场去拍摄部分素材来展现某些文化内涵。

目前, 作者对纪录片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认为纪录片的分类主要有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社会纪实类纪录片、历史档案类纪录片、考古探索类纪录片、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新闻纪录片等类型。而在这些类型的纪录片里, 作者粗浅地认为, 最接近实际, 适合基层电视台操作的应为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社会纪实类纪录片的素材每时每刻都在身边发生, 而且更多是原生态的, 就看记者的洞察和发掘能力了。

发掘纪录片素材

和发掘新闻素材一样, 纪录片素材更需要编导站在社会的、人文的角度去审视、去挖掘、去思考, 这部片子做出来后会在社会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会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启迪, 这都需要编导在前期策划中运筹帷幄。这些年, 作者连续主创和参与了4部纪录片的策划和创作, 其中有3部片子获得国家、省、市大奖, 有许多切身体会和感受。

2010年, 记者在阅读《平顶山晚报》时, 发现了一豆腐块文章, 报道在鲁山县有一个特殊群体传承着几代人留下的生存本领, 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 穿越森林, 采集中药材, 补贴家用, 累并快乐着。记者立刻眼前一亮, 这是个多么好的素材呀!于是, 记者在一个出差的机会, 沿途打探, 赶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见到了这些特殊的人, 了解到更多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随后, 记者根据他们的活动规律, 在秋冬两季两次跟踪拍摄, 原生态记录了这群出坡人生存背后的艰辛以及对外界美好生活的渴望, 节目播出后,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纪录片《出坡》当年获得了由中广协组织评选的全国县级台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等荣誉。后来, 又相继拍摄了纪录片《再上高原》、《结婚》、《杏园那些事》, 都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 而这些素材都取决于原生态的故事, 耐人寻味, 真实生动。记者也从中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作纪录片

县级电视台尝试创作纪录片, 在平顶山市开了先河, 得到了省里专家的认可, 受到了兄弟县市媒体同行的赞扬, 汝州广电总台也得到了省广电协会的通电表扬, 更增强了我们做好纪录片的信心。几年的纪录片创作体会, 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 纪录片的创作如同其他创作一样, 表现着创作者的认知和情感, 不然就称不上创作, 更谈不上艺术。纪录片《杏园那些事》记录的是汝州市大峪乡雷泉村种植户杨强一家人开垦荒山, 在千亩杏园大有作为的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在创作《杏园那些事》的过程中, 我和我的创作团队, 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 数次翻山越岭, 深入山村, 与主人公同吃同睡同劳动, 记录下了深山一家人, 紧跟时代脉搏, 勤劳致富, 造福乡邻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肩负起了广电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得到了观众的肯定。通过一部部纪录片的创作, 我深深地领悟到, 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应是一种深层次的联合, 而不是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不是只为了表现部分详细事件, 也不是完全缺乏编导的自我意识;强调真实地、艺术地表现客观实际, 绝不是无目的、自然主义的表现。

纪录片讲究故事性

做好一部纪录片必须要具备故事性, 这样才有可看性, 才能传达出编导想要传达的准确信息。美国学者希拉·柯伦·伯纳德的专著《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对纪录片为什么要讲故事是这样阐述的:“因为纪录片本身就有故事的属性, 或者说纪录片本身表现的就是故事。”纪录片就是现场拍摄, 现场拍摄完成之后, 拍摄的影像已经成为故事, 或者确切地说是故事的素材, 如何组织这些素材, 也就是如何讲故事, 就成为纪录片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2010年, 上海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影展主席应启明在分析国产纪录片的状况时指出:“纪录片的故事化和故事片的纪录化其实是当今电影发展进程中的两股潮流。让中国的纪录片善于讲故事, 这不仅仅是一种拍摄手法, 更是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电视纪录片《故宫》的导演周兵在拍摄电影纪录片《外滩》时表示:“这部纪录片要会讲故事, 节奏要快。”此前, 他在拍摄电视纪录片《敦煌》时就引入了讲故事的手法并大获好评。

结语

原生态纪录片的创作, 不但要追求纪录片的艺术价值, 还要在创作理念上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要把中国快要消失的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镜头记录下来, 刺激引发当代人去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原生态纪录片的创作并不是扎根到社会底层, 用基层视角去全景展现部分毫无意义的生活景象, 而是要向观众传达这部原生态纪录片创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在原生态纪录片的创作中, 编导不但需要把原生态画面精彩再现, 而且要求所表现的主题鲜明, 要有一定的故事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我们几乎时刻生活在历史中、生活在故事中。要加大原生态纪录片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发现原生态纪录片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把原生态纪录片做好做精, 让电视观众品尝到更多精神文化大餐。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电视荧屏也随之愈加丰富多彩, 作为高雅艺术的电视纪录片正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人所重视。作为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 也把视觉触及电视纪录片领域, 佳作不断。这些电视人把原生态作为他们创作的源泉, 享受拍摄纪录片带来的收获与快乐, 作者就是这个领域的尝试者。

关键词:原生态,纪录片,认识,发掘,创作,故事

参考文献

[1]张天明.浅谈我国原生态纪录片创作.文艺生活, 2011 (5) .

动画纪录片研究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动画纪录片;虚构性;真实性

对于动画纪录片的概念、历史、分类及真实性等研究成果较多,分歧较大。本文对相关学术资料进行归纳和分类,着力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动画纪录片的观点与看法,并分析这些学术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发表一些个人浅见,以期为今后对动画纪录片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1 动画纪录片研究状况述评

1.1 有关概念的探讨

关于“动画纪录片”的概念,至今无人给出准确定义。《动画纪录片的一种理论阐述》[1]第一句话便引自电影史学家与理论家比尔·尼克尔斯的观点:每一部电影都是一部纪录片。[2]

目前对其给出明确定义的,笔者仅见两处:权英卓、王迟先生认为:动画纪录片就是指那种以动画形式来表现、处理现实世界中非虚构人物/事件的影片类型。[3]尉天骄、吴思媛提出:所谓动画纪录片,就是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利用电脑生成的虚拟场景,全部或部分代替现实社会不存在的、无法复原的视觉景观的纪录片。[4]在此之前,有学者指出,动画纪录片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纪录片采用动画方式不仅可能而且必要。[5]也有学者指出:从原则上来说,不可能存在一种动画纪录片,这有悖于电影自身的分类。[6]聂欣如先生指出:“动画纪录片”强调动画能达到真实,从而遗忘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够达到某种情感的真实,混淆动画与影像的差异,有消解艺术分类的倾向,无法找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有滥用、错译国外概念的嫌疑,故这一概念不能成立。[7]

从以上可知,动画纪录片概念还比较模糊,认识尚不一致。

1.2 关于动画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由于对动画纪录片定义的不同理解,学者们在对其历史发展的探讨中有着不同的看法。

《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认为:从动画诞生开始,人们就一直尝试用动画进行纪录片创作。并指出: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动画纪录片都早已有之。[5]王迟先生指出,动画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录片亚类型,其身份是合法的,它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存在,学界一般将它的起源追溯到温瑟·麦凯的作品《路西塔尼亚号的沉没》。并先后在《动画纪录片的历史与现况》《动画纪录片真的不存在吗》中,分时段详细梳理了其发展历程:一战期间,英美导演运用动画技术制作军事题材的影片;20世纪20年代城市交响乐纪录片开始兴起,不断有创作者将动画技术纳入纪录片,并开始尝试以动画解释说明科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在欧美兴起,同期声进入动画纪录片;20世纪80年代以后,创作者开始以旁观的方式和正式的采访手段进行声音拾取,并以动画形式表现,进入到对真正社会问题的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动画纪录片与纪录片同步复兴,出现的作品越来越多。[3]聂欣如先生认为,王迟先生对于“动画纪录片”历史的描绘其实是早期未分类影片、实验电影、影像艺术作品、带有动画修辞手段的纪录片以及历史科教片中个别例子的杂蹂,不是严肃的历史陈述,而是一种非学术化的自由想象。他认为,正因历史未曾赋予“动画纪录片”一个独立的、本体化的核心,故此概念不能成立。[8]《动画现实:认识动画纪录片》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指出,动画纪录片在电影史上几乎算不上新现象,最早源于欧美先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现代主义美学实践。[9]

以上可知,无论动画片领域还是纪录片领域,动画纪录片一直得不到重视,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地位,热心于此的创作者很少,问世的佳作也不多。可喜的是,近年来以王迟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对其持肯定态度,且在学界有主流趋势。

1.3 关于分类的研究

关于动画纪录片的分类,大多数学者参照比尔·尼科尔斯的纪录片分类理论。王庆福先生认为动画纪录片成为类型为时尚早,由于文本数量有限,动画纪录片只是作为一种影像实验,只有建立在充足的作品数量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某种类型。[10]孙红云先生指出,目前在动画纪录片分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是韦尔斯依据纪录片与现实的关系将之分为模仿型、主观型、幻想型和后现代型。二是帕特里克以动画在纪录片中的结构和叙事作用为依据,认为其分为说明型、叙述型和以声音为主导型以及“延伸的结构”。三是霍内斯·罗伊根据动画的功能来分析其类型有:模仿替代,非模仿替代和召唤。[9]这些都为国外学者提出。王迟指出,在近年来动画纪录片的创作中,有两类占据主流,一种是互动型动画纪录片,另一种是第一人称动画纪录片。[11]但文中并未论及动画纪录片到底有哪些类型。显然,国内对于动画纪录片类型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和成熟。

综上所述,国内学术界对于动画纪录片争论的焦点在于其能否达到纪录片的“真实”。

2 动画纪录片之我见

动画纪录片在不断的质疑声中曲折前进,值得肯定的是,它已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话题,这类影片已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担负着记录历史、科普知识、传播思想的使命。专家们的探讨对今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自我国首部动画纪录片《中国木偶艺术》问世以来,国内涌现出《故宫》、《圆明园》、《中国五千年》等一系列将动画运用到纪录片中的作品。但大多是将动画作为一种实现手段,或仅停留在挖掘视觉效果上,而缺乏动画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完美结合。笔者以为,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2.1 坚持动画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真实是其核心。“真实”一词在所有关于纪录片的言语中最为耀眼,可以说它是将一部影片是否能归入纪录片家族的试金石。这对于动画纪录片来说也不例外。

传统观点认为,纪录片的影像是对“现实”的“客观的”记录。事实上,所谓“客观的”记录也是相对的,完全意义上的真实在纪录片中根本不存在,一部纪录片从开始制作起,多少带有拍摄者的主观意图,片中场景、拍摄角度的选择以及影片后期制作等环节无不受到人为因素的左右。可以说,纪录片本质上存在虚拟性。因此,应对传统的真实观以重新界定,只要创作主体能秉持客观的态度和真诚的情感去选择对象,并力求还原对象的本来面目;只要纪录文本是来自社会和自然中的真实素材,其内容和所展示的时空细节与实际相符,且符合观众的生活经验,就应该承认其已抵达纪录片的“真实”。

在数字化时代,真实影像、动画演绎和真人扮演都已成为艺术表达的手段,纪录片选择何种表达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纪录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事实真相的探索精神。[10]正如张同道先生所说:纪实是纪录片的一种手法,却并不是一种唯一路径。从哲学层面看,真实是非人力之外的自然世界,从心理层面看,真实是一种被生活经验认同的心理感受。“真实”的落脚点应归于“真实感”。[12]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动画纪录片应是一种基于历史与现实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的艺术加工品。

2.2 把握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动画纪录片与其他纪录片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假定性,片中的人、景等对象及对象的运动都在创作者的掌控之中,但这丝毫不影响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的“非虚构”底线。在这方面,《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等做出了很好的尝试。然而,动画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一样,需遵从“真实性”的本质原则,否则,它将演化成服务于商品时代的娱乐工具。[4]这就要求创作者须把握动画假定性的度。

第一,动画纪录片是一种处于纪录片和动画片的边缘地带的新的艺术形式,其外在表现是动画,而内核应是揭示事物真相的精神。因而创作者不能被外在的形式所迷惑,仅以轻松、幽默、夸张的动画发挥想象力,而忘记其建立在真实基础上、旨在对真相的揭示与挖掘。动画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用动画的思维来创作,但动画不仅作为一种表达和再现的手段,还要始终把好揭示真相这一方向,让纪录精神存在,实现动画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完美结合。在这方面,《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第二,考量摄制动画纪录片的前置条件,对于宏观的浩瀚宇宙、微观的生物世界、远古的历史、人的内心世界等不适用或无条件进行实景拍摄的,或是编导创意上出于特殊考虑的场景,采用动画的虚拟方式无疑能解决实拍无法达到的效果,然而并不是任意情况都适用动画的表现形式。

总之,纪录片既非历史的替代,也非真实的替代,它是追求真相的引导者,动画纪录片也应是这样的引导者,引领我们无限接近真实。先进的电子科技为动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多可能,经过高级渲染的动画已可极其真实的还原现实,再现历史,在保证画面感真实的前提下达到纪录片非虚构的要求。同时,动画影像的间离性又能提醒观众时刻警觉纪录片展现的事实并不一定就是真实,让他们带着质疑去看,凭着他们的好奇和求真去发掘真相,或许这样更有意义。因此,动画纪录片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细细研究。

参考文献:

[1]乔纳森·罗森克兰茨.动画纪录片的一种理论阐述[J].程玉红,孙红云,译.世界电影,2015(02).

[2]Bill Nichols .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M]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1.

[3]权英卓,王迟.动画纪录片的历史与现况[J] .世界电影,2011(01).

[4]尉天骄,吴思媛.动画对纪录片“真实”的解构、颠覆与重构[J].新闻爱好者,2012(12).

[5]李三强.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J].中国电视,2009(07).

[6]聂欣如.动画可以成为纪录片吗?[J].中国电视,2010(02).

[7]聂欣如.“动画纪录片”必须面对的四个问题[J].当代电影,2015(02).

[8]聂欣如.“动画纪录片”有史吗?[J].中国电视,2012(11).

[9]孙红云,乔东亮.动画现实:认识动画纪录片[J].当代电影,2014(03).

[10]王庆福.也谈动画纪录片:真实在什么前提下可以被保证[J].中国电视,2011(01).

[11]王迟.动画纪录片真的不存在吗?[J].当代电影,2014(03).

[12]张同道.真实:支点还是陷阱?[J] .电影艺术,2004(01).

作者简介:刘玉亭,四川美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

中国3G现状之我见 篇4

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相关数据,截止到2010年6月,全世界已经有165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3G网络,占到全球国家地区总数的70%以上。到今年6月份,3G网络中有170个国家选择的是WCDMA网络,129个国家是使用的CDMA2000,我们比较下中国,我们国家使用的是TD网络。这些网络绝大多数已经都升级到3G,占整个移动总数15%以上。在发达国家3G用户数在移动用户数渗透率大概是在30%,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渗透率达到10%左右。

目前我们的3G用户现在已经达到3500万户,在全球用户当中只占15.6%,但增长率是比较高,在新增用户中大概34%用户是3G用户,全世界每发展三个用户就有一个用户是3G用户。3G的两个杀手级业务一个是手机电视,一个是可视电话,然而应用最广泛的是手机阅读。

毋容置疑,在3G的支持下,阅读内容、速度等都会有很好的改善,互联网阅读将让位给手机,随时随地看书成为可能,不管男女老少,在我们身边,随着3G业务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地铁公交,手机阅读可谓随处可见,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中国3G的几大运营商及其发展,分别作介绍: 中电信,CDMA2000 EVDO+WiFi ★ 技术特点:

CDMA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是近年来在数字移动通信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无线扩频通信技术,其具有频谱利用率高、话音质量好、容量大、覆覆盖广等特点,其新的CDMA2000标准由3GPP2组织制订,版本包括Release 0、Release A、EV-DO和EV-DV。其中EV-DO又是其发展的主流,其全称为CDMA2000 1x EV-DO,正是它的出现让CDMA2000得以成为3G时代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而CDMA2000 1x EV-DO标准在演进过程中又发展了多个版本,如Rel.0、Rev.A、Rev.B以及UMB、UMB+等。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式商用的主要有EV-DO Rel.0标准以及EV-DO Rev.A标准。目前多数主流电信运营商采用的都是EV-DO Rev.A标准,中国电信也是如此。1x EV-DO Rel.0系统已可在1.25MHz载频上提供下载和上行峰值速率分别达2.4Mbit/s、153.6kbit/s的无线数据业务。而1x EV-DO Rev.A系统更是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其通过多项关键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综合性能得到全面提升,可在1.25MHz载频上提供下载和上行峰值速率分别达3.1Mbit/s、1.8Mbit/s的无线数据业务,能更好的满足用户对非称数据业务的需求。此外,虽然EV-DO的后续演进技术Rev.B,比Rev.A能提供更大的数据传输速度(下载73.5Mbit/s上行27Mbit/s,占用20MHz带宽情况下),但就目前来看,Rev.A仍是最具价性比的选择,其接近ADSL宽带的速度,已能良好的满足目前互联网应用的需求。

★ 可实现带宽:

从上可知,目前被广为接纳与使用的CDMA2000 1x EV-DO Rev.A系统理论上能提供下载和上行峰值速率分别达3.1Mbit/s、1.8Mbit/s的无线数据带宽,但在实际应用中,运营商一般不会提供全部的带宽。全球最大CDMA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使用的也是EV-DO Rev.A技术,其可实际提供600Kbit/s~1.4Mbit/s的下载速度,上行速度可达500~800Kbit/s。中国电信的EV-DO Rev.A则实际提供1.2Mbit/s左右的下载速度,这样的速度相信是个较理想的速度,在这样的速率下,一般的网络电视播放已能较流畅的进行。★ 设备主要提供商:

中兴、阿尔卡特朗讯、华为、北电等厂商都是国内CDMA2000网络设备的提供商。★ 发展态势:

2009年是中国电信进行CDMA2000布局的重要一年,在2009年,中国电信将在国内大城市及中型城市的重点城区实现近8成的EV-DO覆盖,在2010年将在中小城市推广EV-DO,以达到全部C网EV-DO覆盖8成的目标。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强强联合,WiFi无线宽带技术也是中国电信在推广CDMA2000之际重点推广的目标。虽然目前国内对WiFi用于通讯业的态度还不太明了,但中国电信已率先将WiFi集成于CDMA上网卡及手机上。通过这类加载了WiFi功能的融合类新产品,用户可以使用该项业务实现在Wi-Fi热点地区的更高速无线上网和资源共享,这必将加大3G用户对中电信产品的关注度。中联通,WCDMA+HSPA WCDMA全名是Wideband CDMA(宽带分码多工存取),是具备代表性的3G移动通信技术,WCDMA可支持384Kbps~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

★ 技术特点:

WCDMA(宽带码分多址)有Release 99、Release

4、Release

5、Release 6等版本。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码分多址(DS-CDMA)、频分双工(FDD)方式,码片速率为3.84Mcps,载波带宽为5MHz。基于Release 99/Release 4版本,可在5MHz的带宽内,提供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在同一些传输通道中,它还可以提供电路交换和分包交换的服务,因此,消费者可以同时利用交换方式接听电话,然后以分包交换方式访问因特网,这样的技术可以提高移动电话的使用效率,使得用户可以超过越在同一时间只能做语音或数据传输的服务的限制。

WCDMA基于R99的版本能提供最大2Mbit/s的传输速率,从目前技术上来看,支持和提供HSDPA,部分网络开始提供HSUPA商业应用成为WCDMA发展的主流。HSPA(包含HSDPA、HSUPA等技术)技术作为WCDMA的增强型无线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码资源效率,是一种提升网络性能和容量的有效方式。HSPA的引入对原有WCDMA版本基本没有影响,可以保证WCDMA网络性能的稳定和平滑演进。而目前中国联通所采用的技术也将是以WCDMA+HSDPA为主导,而HSUPA是否建设取决于成本、终端等方面进展。

★ 可实现带宽:

WCDMA声称在车载、步行和静止环境分别能达到144kbit/s、384bit/s和2Mbit/s的用户速率,但这样的速率只是其理论速率,在实际应用中肯定远远达不到这样的速率。HSPA技术中,采用HSUPA技术,初期终端支持下行速率25Mbit/s、上行速率5Mbit/s,用户的峰值实际速率可达到1.4~5.8Mbit/s;而HSDPA理论速率可达14.4Mbit/s,实际上可提供1~3Mbit/s的下行速度,与早期产品相比明显增加了下行容量,可更好的实现互联网应用。★ 设备主要提供商:

华为、爱立信、中兴、诺基亚西门子、上海贝尔等厂商都是国内WCDMA网络设备的提供商,其都具备较强的产品及技术竞争力,谁会在未来占据更多的国内WCDMA市场份额,除了公关,产品价性比是最重要的因素。

★ 发展态势:

在2009年,中联通将完成国内55个大中城市的WCDMA网络建设(多数城市将于5月建成),以尽快的开展3G业务,为广大用户提供移动宽带业务。此后,中联通的建网原则是,在东部沿海省市要覆盖到所有城市市区、县城城区和重点乡镇;中部省市要覆盖到所有城市市区、重点县城;西部省市要覆盖到重点城市市区;郊区覆盖原则上不允许采用新建3G站址补盲2G覆盖。行政村原则上初期不考虑3G覆盖。从用户数预估来看,到2011~2012年,中国联通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WCDMA运营商。中移动,TD-SCDMA+HSDPA 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是中国提出与自主主导的3G标准。★ 技术特点:

从技术上看,TD-SCDMA集CDMA、TDMA、FDMA技术优势于一体、系统容量大、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移动通信技术。它采用了智能天线、联合检测、接力切换、同步CDMA、软件无线电、低码片速率、多时隙、可变扩频系统、自适应功率调整等技术。TD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在向HSDPA、LTE等更高速的宽带技术向拓展。TD-HSDPA是TD-SCDMA的新一步演进技术,亦采用TDD方式,作为后3G的HSDPA技术可以同时适用于WCDMA和TD-SCDMA两种不同制式,在国内二期TD基站招标中,其基站已全部支持HSDPA功能,核心网融合组网改造工作全面展开,业务开通后可支持39种2G移植业务和6种TD特色业务。

而中国移动已经在进行三期TD网络招标的准备工作,在三期招标中,中移动将进一步考虑TD-LTE的融合问题。LTE是近两年来3G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这种以OFDM/FDMA为核心的技术可以被看作“准4G”技术。3GPP LTE项目的主要性能目标包括: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而国内的研究表明,TD-LTE最高可以实现150Mbps的下载速率和50Mbps的上传速率,并支持TD-LTE/TD-HSPA/EDGE以及LTEFDD制式下的多种通信模式(天碁科技的平台)。★ 可实现带宽:

TD-SCDMA的实际网络速度可达384Kbps。全球已建成207个HSDPA网络、51个HSUPA网络,其中135个HSDPA网络支持3.6Mbit/s的传输速率,55个HSDPA网络支持7.2Mbit/s的传输速率,而国内的TD-HSDPA网络支持下行上网速度可达3.6Mbit/s(实际速度也可达1~3Mbit/s),上行速度也可达384kbit/s,可与有线宽带相媲美。★ 设备主要提供商:

中兴、大唐、华为、鼎桥(诺基亚西门子合资)等厂商都是国内TD网络设备的提供商。★ 发展态势:

TD-SCDMA网络的试运营不尽如人意,而随着TD-HSDPA的推出将改善一些兼容性的问题。截至2008年底,中国移动已开通TD-SCDMA基站约2万个,网络支持HSDPA等功能,而二期28个城市的TD网络将也将在今年6月正式推出试商用服务。

并且,中国移动表示,预计2009年将投资588亿元,新建TD-SCDMA基站约6万个,此举将使TD-SCDMA网络基站总数超过8万个,实现网络覆盖238个地级城市的业务热点区,占全国地级城市数量的70%以上,其中东部省(市)的地市将实现全覆盖。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国内三大3G标准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基站建设、品牌推广上虽都尚处在起步阶段,但竟争激烈,谁将成为今消费者选择的主流,还需市场的检验。2009年是3G的起步年,而2010则是公认的3G高速发展年。一年以来,国内三大运营商的3G网络均已基本覆盖全国,3G用户数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创造了全球3G发展的记录,目前已经进入了3G业务拓展与应用全面推广阶段。

原有的三大运营商中,联通WCDMA由于可在2G基站直接升级,所以更新很快,在去年当年就已经在覆盖率上追平了当时建设最为完善的中国电信CDMA2000网络。相比之下,移动的TD-SCDMA虽然早期架设进度不快,但由于具有国家支持,在2010年中旬也开始进行TD网络第四期建网的招标,并确定将于12月30日之前将4期建设全面完工。据悉,中国移动在TD第四期的建设规模上大大加强,已经达到了前三期的总水平,将对大大完善网络的覆盖情况,这里面除了新增101个覆盖城市,原有覆盖的238个城市也将进行完善。在用户方面,根据工信部的调查,截至10月我国的3G用户数量总和已经达到3864万,比2009年底增长了2538万,仅仅10月就新增364.6万。在这3800多万用户中,三家运营商都占据了1000万以上的用户数。

至于备受关注的网络资费,几家运营商的情况都相差不远。根据3G业务的不同,也是迥然不同。3G手机方面资费一直在不断的下调,各种促销活动也是五花八门,而3G无线上网则一直比较稳定,资费没有太大的变化。面临的挑战

谈到面临的挑战,资费过高导致不能够广泛的应用,也是制约3G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都知道,WCDMA是世界上普及率最高,最成熟的3G网络,中国联通自从3G商用以来,也一直给人以高价位,高品质的印象。由于手机产品适用性的先天优势,所以目前在手机网络普及方面联通做得更出色一些。而3G上网方面联通WCDMA由于技术的优势也得以凸显。

资费方面联通自从商用之后在手机套餐上面逐渐降低门槛,以提升普及率,不过总体价格仍然比较高;而上网方面,WCDMA也一直保持着纯流量计费的形式,价格普遍比较高昂。

作为自主研发的3G标准,中国移动的TD-SCDMA虽然技术成熟度还有不足,不过由于背后拥有国家支持,所以发展趋势也不错。在手机方面由于大品牌厂商并不积极,所以产品可选则范围仍然较少,间接导致了用户数量庞大的中国移动在手机3G推广上的劣势。在3G宽带方面,得益于商用之初的低廉资费,移动TD网络在这一年中的建设及发展速度还是很不错的。但除了3G上网,中国移动目前还在单独推广WiFi热点网,虽然在覆盖面上还不能和3G相比,但更低廉的资费以及不错的速度都让WiFi网对原有的3G上网形成了冲击。

尽管是市场占有率最低3G标准,但中国电信的价格还是最为低廉的。不过相比移动及联通,电信的发展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手机客户群长期处于劣势,而绝大部分的电信用户都是3G宽带的用户。在3G上网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的做法相似,早在3G刚刚商用之初就在大规模发展WiFi网络业务,不过和移动不同的地方是,电信的WiFi是作为3G网络的弥补,是包含在3G服务中的,无需另收费。

虽然目前3G整体发展已经逐步进入正轨,但目前的3G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费过高仍是普及阻碍

在一项调查中,显示目前90%以上的网友对3G普及主要的阻力在于资费过高,这个结果完全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的。当然,虽然运营商们也都在这个问题上面很清楚,但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短时间内资费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几乎相当低,毕竟我国人数过多以及网友的使用习惯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一旦资费大幅下降则必然带来诸多的连锁反应。

2.3G业务两极分化

一方面,3G手机不断打着、促销,依旧很难揽入新客户。另一方面,3G上网卡不限时不限流量的包月逐渐取消,3G上网的套餐也似乎越来越不优惠,但上网卡销售并未受到太大影响。3G业务这种一冷一热的现象值得运营商重视。

3.内容建设不足

3G的普及虽然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但相对而言,用户们在3G业务的使用率上还是很低,大部分用户还主要是使用3G的数据业务。而视频通话等业务价格偏贵,影响了人们的使用。

4.3G监管的问题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杨泽民表示,消费者在适应新的资费模式,另外宝贵的频谱资源,流量合理使用,移动互联网复杂产业链和谐化过程,国家移动宽带基础建设这些问题以及宽带移动普遍服务问题,互联网上安全,隐私与数字版权监管保护问题,任务依然很重。

另外一方面,国内的运营商目前在内容开发上面还远远不足,虽然目前各家运营商都仿造苹果的路线开设了应用商店、手机阅读等业务,但对用户真正有用的应用还非常少。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

业内有人士相信,跟互联网是相似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以及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跟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渗透更迅速,更便捷,移动网络一个特性,他的隐私性,便携性,可定位性,实时性,使得各项互联网业务被誉为新的特性,比如个人化,随时随地性,可移动性,用户使用时有更多的便利。且在“最有希望的3G应用”调查中,以下业务位居前十:手机支付、手机阅读、视频通话、手机微博、位置服务、手机算命、手机相亲、手机小品。

谈到发展趋势,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几种3G的技术演化。

WCDMA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GSM → GPRS → EDGE → WCDMA → HSDPA → HSUPA → HSPA+ → LTE FDD TD-SCDMA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TD-SCDMA → TD-HSDPA → TD-HSUPA → TD-HSPA+ →LTE TDD CDMA2000的技术演化进程如下:

CDMA → CDMA1X → CDMA2000 EV-DO Rev.0 → Rev.A →LTE FDD 从以上的技术演化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联通WCDMA及电信CDMA2000分别从2G时代的GSM及CDMA逐步演化而来,而TD-SCDMA则是全新的技术。在发展的中后期,他们都将会逐步发展为4G的LTE FDD。

虽然4G标准目前已经确定,但无论从建设及发展的角度看,4G的商用距离我们还很遥远,截至现在,仍然没有4G大规模商用的具体时间表,而LTE本身也只是一个远景规划,相信最快也要在三至五年后才能逐步明朗。所以在短期内,现有的2G及3G还将是市场的主流,而3G也会继续高速发展下去。

除了3G的民用之外,行业应用在近段时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也被看作是3G在未来发展中的高盈利点。由于在技术方面3G网络比2G网络具有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多样化的应用,所以能更好的满足用户语音、视频、移动办公及数据等方面的需求。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3G的行业应用上正不断的加速发展,而拥有先天的技术优势的联通WCDMA在行业应用这一块已经占据了先机。

中国联通在下半年密集与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奇瑞、江苏金龙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多家汽车制造商将采用中国联通的汽车信息化系统,为汽车售后服务提供包括位置、远程诊断、求援等通信支持。通过迅速抢占该市场,联通已经和大多数国内汽车制造商签订合作协议。

虽然起步略晚,但近期中国电信在医疗、农业、交通、金融等各个领域抓紧布局;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也在交通、支付等领域布局,三大运营商在行业应用上都不甘与落后。

中国服装产业之我见 篇5

一、我国服装行业发展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限额以上服装行业的批发和零售金额合计约 11,510.7亿元,其中出口部分合计约 2,747.3亿元。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服装行业季度市场运营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在生产领域,我国服装行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国际比较优势更多体现在生产加工环节,而在附加值更高的研发、设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别于发展初期的依托贴牌进行简单的加工生产,我国服装行业已经逐渐开始向设计生产和品牌生产转变,纱线、面料、辅料等原料和中间产品的品牌价值正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国内外消费者对我国服装自主品牌认知度也有所提高。换言之,我国的服装企业目前正进入转型期,面临从以产量取胜的外延型发展向以产品质量和创意、品牌美誉度和经营管理模式取胜的重要转变。

在销售领域,从上世纪 90年代至今,我国服装行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0−2000年,服装批发商时代 世纪 90 年代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竞争格局尚未形成,整体呈现供小于求的状况。本阶段的显著特征是最终产品质量好、品质优即可满足消费需求,因此产能扩张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成就了以雅戈尔、杉杉股份等为代表的一批从纺织制造向品牌服装成功转型的老牌服装企业。

第二阶段,2000−2010年,服装零售商时代

2000−2010 年,服装行业进入成长期,服装消费逐步升级,大批优秀品牌逐步涌现,但由于行业整体的容量较大,服装企业可以凭借个性化大规模扩张而不用过多考虑产品销路,企业间的竞争更像是一场“圈地运动” ;竞争方式主要表现在店铺资源上的竞争,渠道扩张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成就了以李宁、美特斯邦威等门店遍及全国的知名品牌。

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服装品牌商时代 2010年以后,服装行业进入发展的成熟期,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行业趋势具体表现为高端服装品牌逐步崛起,差异化服务已成为服装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此同时,服装企业的渠道布局空间逐步缩减,以往单纯依靠开店扩张即可支持业绩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而行业壁垒相对较低,国内对手和国际品牌的双重压力,直营门店库存累积、加盟商压货较为严重等现象,均对我国服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加速了其优胜劣汰进程和行业战略转型。服装行业发展至今,服装消费者除了看重产品本身外,已经越来越重视品牌的象征意义和消费时获得的购物体验,二者正在越来越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购物倾向,能否快速、有效的响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在压力中前行的中国服装企业来说,已经渐成规模的享有一定品牌美誉度的行业领先者将在行业转型中占得先机。

鉴于我国服装行业的品牌建设周期较短和目前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稳步提升的现状,如何加快品牌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服装行业的普遍共识和当务之急。自2005 年以来,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等先后出台了上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共同强调要给予有实力的中国服装企业以政策支持,加快品牌建设,使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便培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在宽松积极的政策环境之下,我国服装行业的品牌建设和结构升级迎来了良好的时机,部分实力较强的中国服装企业也已经开始通过加强产品研发和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外采购等手段,逐渐尝试战略转型和产业链地位提升,为未来诞生世界级的中国服装品牌提供了契机。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11−2015 年期间,我国每年的人口总量以 700 万人左右的速度上升,至 2015 年末已将近13.8 亿人。在人口基数巨大且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作为“衣食住行”之首的服装无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城镇人口数量亦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11 年末,消费能力相对更强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并继续增加,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高端服装市场的消费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2)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我国的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潜在的服装市场容量亦有望随之进一步向真实购买力转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 63万亿元,而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也分别逼近了 30,000 元和 10,000 元。

(3)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升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一方面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年人均衣着类消费性支出的绝对金额均有所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居民主要从事室内工作,衣着的档次和数量需求都相对较大,故城镇居民的年人均衣着类消费性支出占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居民的相应比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由 2010 年的 13,471.5 元上升至 2014年的 19,968.1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0.34%;农村居民年人均消 费性支出由 2010 年的 4,381.8 元上升至 2014 年的 8,382.6 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17.61%,低于相同期间农村居民年人均衣着类消费性支出 17.9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比例高于农村居民2−4个百分点左右。

(4)我国女装消费升级且成长空间较大

从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上看,随着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增多,她们的经济实力正在增强,消费习惯正在悄然改变。尤其是在城市,女性享有更大的经济独立性和消费选择,其品牌意识和忠诚度更加强烈,具体来看中国女性对女装的消费也正在升级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 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改善,加之女性对时尚和美丽的持续追求,中国女性对高端女装的意愿和能力正在加强。根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预计,中国女性中独居或已婚未育的年轻妇女总购买力很可能从2005年的1,800亿美元增至 2015 年的 2,600 亿美元;而子女已经长大离家的“空巢”家庭的年长妇女的购买力预计也将从 2005 年的 1,000 亿美元增至 2015 年的 1,500 亿美元。根据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按人数比例,服装服饰自 2008-2014年连续 7 年位居中国城市女性个人最大一笔开支的榜首,2014 年所占百分比为50.8%。

②注重消费质量和品味,款式是购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高端女装的消费群体相对来说收入较宽裕,生活环境和生活空间较为舒适优雅,其消费视点聚焦于有品位、有个性、质量好的品牌服装,即愿意花钱购买实用又时尚的衣服,以修饰外在并显示自身气质,体现一定文化底蕴。平均来看,各个年龄段的中国女性在女装消费中最关注的因素之一就是款式。

与此同时,我国女装的市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1998−2010 年我国女装人均消费额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人均 43.9 美元,逐渐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离欧美发达国家 300−450美元的水平有着较大差距。

我国女性受教育水平正在日益提高,同时职业收入较高的女性人群的增加,将进一步保障女性的经济地位,促进未来女装的消费增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女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差距与年龄区间基本成正比,在20−24岁区间,女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男性。换言之,当代女性在高收入职业中发展机会较其父母辈而言,与男性更为接近,经济上更为独立,预期也将带来未来女装消费的增长。

(5)我国高端女装行业的成长空间巨大

①高端女装行业容量可观但市场集中度低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我国高端女装的总体市场容量约为 680亿元,其中来自于高级百货商场渠道的市场容量为约500亿元。而在可观的市场容量下,高端女装的品牌集中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2015 年高端女装品牌前十名市场占有率的合计为 9.50%,低于商务休闲男装、男衬衫、牛仔服、童装等其他细分服装市场,高端女装的行业领先者大有可为。

②成熟女性的人口红利促使高端女装行业进入成长期

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形象购物”,会积攒经济实力去购买一些高于自身消费层次的产品,其通过服装来展示高雅品味的愿望相对更为强烈。加上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增多,工作稳定并收入增长,其消费习惯也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城市,女性享有更大的经济独立性和消费选择。而高端女装的主要消费群体正是 30−50 岁的女性,这个年龄段的消费群通常已经工作多年,事业稳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素养,强调生活品质和格调,认为服装是个人品位和身份的代表和象征,品牌意识较强,故在服装的选择和购买上具有较高的要求。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高端女装的消费主力“60后”和“70后”女性占女性人口总数的比例合计约为35.82%,而即将成为高端女装的消费主力的“80后”女性占女性人口总数的比例约为 18.64%。而根据华坤女性消费指导中心调查结果显示,31-40 岁城市女性个人的服装开支平均达到 5,082.1元,位居各年龄段之首。41-50 岁女性购买一件(套)最贵的服装开支平均达到2,019.9 元。因此可以预计,随着消费倾向更强、高端服装消费更高、价格承受能力更强的 80后女性逐渐成熟,其女装消费需求也将逐渐向高端化成熟化转型,未来若干年高端女装、成熟女装的消费规模将随之扩大,我国高端女装行业相应正在沿着国外高端女装的发展路径进入成长期。

同时,成熟女性的人口红利能够保持国内高端女装行业持续向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高端女装的消费者较之少女少淑装的消费者,对于国内品牌有更多的认可度,原因在于少女少淑装的消费群体主要为 16−25 岁的年轻女性,其相对更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接触体验外国文化更多,对外资品牌的尝试和选择也相对更踊跃。因此,国内的少淑少女装市场更多被外资品牌占据分割,而国内高端女装市场国内的品牌相对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

③高端女装零售额的非省会城市所占比重继续提升,未来发展趋势可观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较为不均衡,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以及省会级城市的人口密度较大,人均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相应高端女装的消费更集中于这些区域和城市。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开的数据统计,2011 年的高端女装零售额中有39.95%来自于非省会级城市,该比例在2008年、2009年和2010 年分别为 12.20%、26.44%和 37.73%,这说明非省会级城市的高端女装消费能力正在逐渐提升,未来非省会级城市对高端女装的消费潜力巨大。

高端女装销售分布呈现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省会级城市竞争的愈加激烈和市场空间的日益收窄,以及非省会级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快速提升的影响,许多大型零售企业甚至国际奢侈品牌在金融危机之后纷纷将扩张的下一个目标投向了中国的非省会级城市,且扩张速度加快。因此非省会级城市吸引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进驻的同时,也促进了高端女装的消费渠道下沉。(6)高端女装库存压力相对较小

从经营模式上看,相比快时尚等其他类型女装,高端女装企业最终产品的销售有效时段相对较长,推陈出新的频率相对较低,加之高端女装需要众多的营销终端来传递品牌形象和实现产品交付,因此,库存更多体现了经营业务的需要而非负担,存货带来的压力也相对较低。2.不利因素

(1)高端女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受国际品牌制约

服装品牌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客户认知过程,国际一二线品牌一般都经历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他们注重品牌文化沉淀,形成各自独特文化内涵。我国高端女装品牌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生命周期较为短暂,最多二十余年历史,每年均有众多品牌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品牌影响力和国际一二线品牌相比有较大差距,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国内品牌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在于国内女装品牌大都源于速成,倾向于利用大量资金在短时间内通过市场营销等手段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而缺失夯实沉淀品牌的基础,缺乏品牌文化的积累,因此存续期较短。目前国内奢侈品市场被国际一二线品牌垄断,品牌集中度高,且销售渠道开始向二三线城市下沉。

中国消费者贡献了全球奢侈品消费的 30%以上。国人消费观念上崇尚国际品牌,甚至部分高端商场对国内品牌入驻设置高门槛,高端女装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受到国际品牌的制约。

(2)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

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是我国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的软肋,虽然较以前更加受到重视,但多数品牌特色风格不明显,缺乏个性、独创性和相对独立的特色风格,模仿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产品定位趋同现象仍然较为突出,互补性和辨识度均不高。

尽管加强了与国外先进设计文化的交流,但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的整体设计水准与国际水平尚存差距,国内服装设计师的输送培养机制也有待改进。我国服装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跟风模仿和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制约了我国服装品牌的设计水平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3)渠道资源稀缺,市场占有率存在天花板效应 由于全国的一二线城市及其可容纳的中高端商场的数量有限,国内中高端商场资源相对稀缺,制约了高端服装单一品牌的门店数量。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2009年至今,高端女装单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均未超过4%,当门店开到一定规模后,将遇到瓶颈,从而导致单一品牌市场占有率存在天花板效应,高端女装企业需要借助多品牌策略来突破。

(4)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

服装行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员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较高。

近年来,国民名义收入增长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综合影响下,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以公司所在地深圳市为例,最近三年当地社保局公布的当地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为 5,218 元、6,054 元和 6,753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3.76%。持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关系及其影响

上游行业是面辅料行业,面辅料的价格、质量工艺、功能与服装行业的衔接与融合日益紧密。价格方面,面辅料中的羊毛、化纤、棉花、丝绸等价格的上涨,使纺织行业的成本持续上升,逐渐传导到服装行业后,其中的品牌企业可通过涨价转嫁成本压力,保证盈利;质量工艺方面,面辅料的质地、等级、裁剪、缝制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装的款式和风格,特别是高端服装品牌企业往往更多的选择高档进口面料;功能方面,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对衣服简约舒适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种要求很大程度上由各种新型纤维、抗菌、免烫抗皱、防静电等高科技面料所满足,进而提高了服装的附加值和档次。

中国足球发展之我见 篇6

8(2)张顺

足球运动是当代最具普遍性代表的集体运动,世界杯的疯狂,欧洲杯的激情,给足球爱好者带来极大的快乐。在中国,足球运动也广受欢迎,它始终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有悲伤,有欢乐,有憧憬,有梦想。02年世界杯前冲出亚洲的那一刻举国沸腾,15年恒大亚冠夺魁之际激情再燃。本文将从中国足球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出发,简要谈谈中国足球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足球的历史发展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国,流行在唐宋。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人学会了骑马射箭。赵王经常带着其亲信骑马出城闲逛,好不威风。一日,来到一树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数只,国王金口一开,“抓活的”,遂兵分四路,合而逮之,不想惊吓之中,野兔横冲直窜,从马群的夹缝中纷纷逃去,一无所获,众人摇头叹息。一谋士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献计道,“大王,这种围堵很有趣,我们不妨用球代替兔子,不出宫门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赵王大加赞赏,“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于是,足球运动便在中国诞生了。但当时还属于骑在马上的运动,称之为“蹴鞠”。到了汉代,有了专供比赛的足球场,称之为“鞠城”,鞠城为长方形(东西宽3里,南北长5里),东西两端各有6个鞠室,互相对称,场地四周有围墙。唐代是蹴鞠活动的昌盛时期,甚至有女子也加入到这一运动当中。这一时期,蹴鞠不仅有了很大发展,而且此项运动开始对外出口,首先登陆的地方是英国,因此,英国成了现代足球运动的先祖。

中国国家足球队始创于1924年,在1931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1958年退出,并在1979年重新加入。从1976年起,中国队连续9次参加亚洲杯足球赛,并于1984年和2004年两度打进决赛,不过都饮恨而归。他们在世界杯上的第一次亮相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但是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九球而未进一球,仅因沙特阿拉伯国家足球队于另一小组输掉了全部三场比赛且失12球不入球,从而免于在32强中垫底。中国队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取在亚洲地区获得锦标,虽然在亚洲杯、亚运会等亚洲级别的赛事中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仅出线过一次。足球运动在中国较受欢迎,球迷对国足的胜负看得很重要,在球队表现出色球迷会很高兴,而当球队表现出不尽如人意时,会被认为是“国耻”。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大约有累计3亿观众收看了中国参加的三场比赛。在2004年亚洲杯国足同日本队的决赛,有超过2.5亿的观众收看了这场赛事,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单场比赛在中国的收视记录。2005年,中国赢得了2005年东亚足球锦标赛的男子组冠军和澳门东亚运动会的男子足球项目金牌(东亚运动会男子足球项目非FIFA之A级赛)。2010年2月10日,在东亚足球锦标赛上,中国3-0完胜韩国,打破32年逢韩不胜的魔咒。并在2月14日战胜中国香港,获得本次比赛冠军。1998年12月,中国男足获得了最高世界排名——第37位。

二、中国足球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足球最根本的问题,只有国家队或者一线俱乐部球队才被广泛关注,但在二三线球队乃至基层足球却不被重视。这就犹如建在沙滩上的宫殿,投入再多,也会因基础不牢而摇摇欲坠。从根本上说,最终难逃低水平循环的噩运。归结起来,中国男子足球的现状与问题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队。国家队的问题和现状是很明显的,有人才而出不了成绩,花了大价钱请了洋教练,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当然,这背后还会连带出很多没摆在台面上的问题,例如球霸的存在,球员间的摩合问题等等。

2.俱乐部。俱乐部的现状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男子足球的生存现状。中国的足球俱乐部里面,我们排除几支外表光鲜死命砸钱的俱乐部之外,其他的俱乐部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私人性质的俱乐部,多见于中甲和中乙,恒大属于这种;一种是当地政府有安插国有企业进行注资和扶持的,多见于成立时间超过10年的俱乐部,中超的大部分俱乐部都是如此。当政府对俱乐部直接控股的时候,俱乐部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当一支球队完全被一家企业独资收购之后,他与之前的俱乐部在法律上还有没任何关系?那么,问题就来了。每一个俱乐部都是一个坑,在接受除了政府之外的注资时,俱乐部的欠款是没有对外公布的。例如深圳红钻。万宏伟在接受深圳红钻之时只是想让利用这支俱乐部来给自己的投资公司在市政府的层面上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当时收购了俱乐部的全部股份。后来开始进入到漫长的打官司的流程,为得就是把俱乐部之前的欠款与自己摆脱干净。但遗憾的是,他一场都没打赢„„在万宏伟接手深圳的这几年,他已经陆续投入了一亿以上的资金,而红钻现在还在中甲。说起红钻在中甲这个事儿,还能扯出俱乐部的另一个问题。万宏伟本人是不希望红钻重回中超的,他只希望俱乐部能不死就好了。但是深圳市政府不同意,政府层面上希望深圳足球能重回巅峰,作为城市的一个体育标杆。这就涉及到政府和私人独资俱乐部之间的博弈了。这些并不能从90分钟的比赛中看出来的事儿,才是真正杀死中国俱乐部的症结。再接着就是俱乐部的欠薪问题。基本上,除了绝少数的俱乐部,现在的中国足球俱乐部都正在欠薪或者曾经欠过薪。而球员对此是敢怒不敢言的,回头连球都踢不上了还被圈子内封杀,那就真的是个坑了。所以,归结起来,俱乐部的问题一句话可以概括:后台都有钱,但不用在刀刃上。

3.青训。中国足球的青训是不成体系的,或者说,是不能算作青训的。当然,这之中并不包括根宝足球学校,徐老爷子是真正热爱足球的人。中国足球的青训分为几大块:体校、足球学校、私人教练足球学校则成分较为复杂,政府有开设,也有不少是俱乐部开设,还有根宝足球学校这样的私人性质的学校。私人教练则多是在足球场地上开设的课程,执教教练多为C级教练,但会有一个A级教练压阵。

4.球员。排除了几家豪门俱乐部,绝大多数俱乐部的球员待遇并不好。曾经有好事的媒体将中超的球员收入分为了四个档次,大概是这样的:中超顶级球员,收入在200万至300万之间;各个球队的主力球员,收入在50万至120万之间;各个球队的替补球员,收入在10万至50万之间;年轻球员,收入在10万以下。这是中超的球员,那么中甲和中乙呢?青年队呢?中国女足球员的待遇更低!可想而知,他们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那么点钱如果养活不了自己,还要继续踢球,怎么办?踢假球。

三、中国足球的未来

在风光的中国足球国家队与俱乐部的背后,是沉默的青少年足球。甚至有从事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官员与教练预言:中国足球输球的日子还在后面!他们表示,中国足球队今天输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基础连年萎缩的惨痛现状,中国足球可能输掉明天。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0年到1995年,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至18万人,而当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仅有5万多人,全国踢足球的女性还不足2千人。相比之下,日本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则高达60余万人,而美国有上百万女性在踢足球。

国内不少足球学校仍然沿用脱离普通学校、集中训练的模式。不少足球学校,其实是把家长管不住的孩子收进来,根本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在足球职业化初期,有一些家长花钱让孩子去踢球,希望培养出第二个范志毅。现在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少了,尤其在大城市,没有几个家长愿意让孩子踢足球。现在足球人才的选材质量大大下降,读书不好,放弃高考这条路,才去练足球。这样下去,中国足球会陷入恶性循环。

众多分管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官员与教练均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体教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绝对不能是读不了书才去踢球的人!

中国青少年足球告急!中国青少年女足更是岌岌可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唯有重视中国青少年足球,才能发展中国足球,并让铿锵玫瑰重新绽放。

四、结语

2015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方案》有两大看点,一是足协与政府脱钩,不设行政级别;二是到2025年建设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大幅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通过管理和培养,使国家男足跻身亚洲前列,国家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强队行列。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中国教育现状之我见 篇7

关键词:正规的学前教育,辍学,能力培养

本人在高校工作6年, 曾担任过辅导员, 在带课、带毕业设计等与大学生的接触过程中, 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同时, 对于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也有所关注。因此, 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现状有些自己的看法, 希望写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

一、学前教育阶段——办学不规范,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城市里, 一般2到3岁的儿童就都会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幼儿园一般也都比较规范。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 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可遵循, 也造成了各个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有些幼儿园, 就已经把给孩子们灌输“文化知识”作为主要的任务, 使许多刚刚入园的幼儿已经开始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 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幼儿该有的童趣, 预先进入了“学习状态”。此外, 在很多地区, 幼儿园也出现了“择校”的怪现象, 有些“名园”光有钱也是进不去的, 还要“托关系”才能获得一个入园考试的名额。

在广大农村地区, 则在很长时间里学前教育都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近些年, 也有不少地区陆续开设了学前班。但由于学前教育未列入义务教育范畴, 所以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无论从师资, 教学计划, 还是硬件资源等各方面来看都处于较低水平。很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教教育, 只是起到一个“保姆”的作用而已;教学内容随意性强, 基本内容就是一些简单的识数、认字等, 缺乏正规的教学计划, 儿童自发的玩耍过程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由于缺乏投资, 因而教学设施一般都非常简陋, 因而该阶段的教育质量很难保证。而且, 由于农民普遍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认知度不高, 所以入学率也不能保证。

因而, 我认为学前教育也应该尽快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并制定详细统一的规范, 从而使更多的幼儿能够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

二、中小学教育阶段

(一)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堪忧

广大农村地区, 虽然“普九”的口号喊了多年, 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方面,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差, 工作环境差, 发展机会少, 所以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任教。普遍而言农村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另一方面, 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少, 学校的硬件环境也相对较差。

最重要的是, 农民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愿望不很强烈, 很多家长对孩子是否需要接受义务教育, 甚至更高等的教育持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 孩子愿意上就上, 不愿意上就拉倒;更有些家长可能出于观念或经济的原因, 剥夺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 农村仍存在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辍学或失学了。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应该努力加大投入,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其次应该抓住舆论导向, 加大宣传, 使广大农民从观念上提高对孩子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还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措施, 保证适龄儿童起码都能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二) 、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教育缺失

我认为目前的教育体系过于侧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道德观的培养, 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等, 尤其在高中阶段更为突出。

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90甚至00后, 独生子女很多。在宗族观念极深的中国, 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在家里被父母、祖辈包围着, 普遍被宠溺过甚, 自私自利的倾向严重, 心理承受能力弱, 自控能力差, 容易走极端。很多孩子眼睛里只有自己是需要关注的, 其他人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校园里,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大部分时间是在接受填鸭式教育。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 很多老师也确实不大敢管学生。一旦老师对学生稍加惩戒, 别说像以前那些老先生动不动打学生手板了, 哪怕是罚个站, 学生也会振振有词的反驳老师侵犯了她的权利, 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做出诸如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甚至有些家长也会一起指责老师。致使很多老师只能对学生的不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 在很多学生眼里沦为了一种形而上的说教。因为从他们眼里看到的是社会上金钱至上观念的流行;传统道德观念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挑战, 而越来越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充斥着金钱、物欲、肉欲、争斗、暴力等等的影视作品, 也几乎没有对他们的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的塑造起到多少积极的作用。

在大学教育成为了大众化教育的当今, 高中的平均升学率已经大大提高, 近些年已经达到70%以上, 上大学再也不像80年代初那样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样竞争激烈了。而且上大学再也不是唯一的进身之阶, 上大学不应该再成为所有人追逐的唯一目标。只要有一技之长, 在这个社会都可以立足。

我认为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所以这一阶段对他们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共同承担起这一责任。完全没有必要再把中小学生变成填鸭式教育的牺牲品。应该借鉴西方教育体系中的成功经验, 着力改变当前教育体系中不适应当前实际的部分,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有机会, 有时间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 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对孩子们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文艺工作者应该多制作一些适合孩子们看的影视作品。老师应该允许学生们个性的存在和发展。不再仅凭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而且我觉得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不应该被完全的禁止。因为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 没有外界强制力的介入并不是一件好事。

三、高等教育阶段

(一) 、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够成熟

正是由于中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对学习抓的很紧, 在除了学习以外的方面, 尤其是生活方面的全面包办, 学生能自主的机会很少。进入高校后,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相对宽松得多。忽然脱离了师长的监管, 在没有形成足够完善的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的情况下, 很多人就完全的呈现出了一种放任的状态。作什么事都是仅凭个人的好恶, 而不考虑事情的后果。生活追求安逸、享受, 吃不得一点点苦。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 和同学相处不睦。比如有些学生根本不懂得“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见到老师招呼也不打一下, 跟老师交谈时, 也不带称号, 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和老师交谈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这些毛病尤其是在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宽裕甚至是富足的学生身上体现的更明显。

而相比较而言, 那些家庭环境比较差, 甚至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则表现的要懂事得多。这些学生往往学习比较认真, 生活比较艰苦, 很多人会想办法自己打工赚些生活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较好的交流能力。

我认为要想改善目前的这种现状, 单靠大学阶段的教育和管理是很难收到明显成效的。因为大学的教育特点决定了大学阶段不可能再有谁会来承担像中小学阶段那样的包办学生一切的角色。因此, 应该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人格、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在进入大学校园前, 不仅成为一个年龄上“成年”的人, 更应该是一个心理上也“成年”的人。这样, 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 就会很快找到自己在大学校园里的定位,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从而以一个成年人的状态, 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

(二) 、大学生同居问题

这是我尤其想要提出的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多人忌讳提起的。但这种现象确实是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虽然很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打击的措施, 但收效甚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 在中国传统教育过程中, 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性教育几乎是完全缺失的。另一方面, 在当代社会, 各种影视、手机、网络等资源很容易进入大学生的视线。很多人接触了这些不健康信息。他们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力、自控力以及足够的生理知识, 对一旦早尝禁果可能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甚至在很多高校周边地区, 有些唯利是图的人看到了这个“市场”, 推出了很多出租屋, 钟点房等。因而有些大学生就不成熟的选择在校外同居。我认为大学生同居绝对是有弊无利的, 尤其对于女生的伤害是很大的。一旦意外怀孕, 通常都不敢让别人知道, 一般都是偷偷找个医院堕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堕胎后的女大学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休养, 身体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 甚至伤害会成为终身的遗憾。

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最根本的是给学生补性教育的课。高中生、大学生都是接近成年, 或者已经成年, 他们的生理发育早已经成熟, 可是对于自身生理发育的知识却是相当贫乏。所以, 在高中、大学阶段都应该开设性教育的相关课程, 使他们了解自身生理发育的过程, 了解科学正确的性知识, 形成正确合理的性观念, 性态度, 能够在性方面做出正确抉择, 从而维持自身的性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画之我见 篇8

刘万鸣,男,1968年生于河北静海,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评委,中国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重点获奖情况:

《碧空无际》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宋词意系列》获“第十届全国美展”(天津展区)银奖

《寒林》获“第十届全国美展”(天津展区)银奖

《枯木逢春》获中国国学研究会主办的中国书画大展金奖

《静观自然》获“天津第五届青年美展”金奖

作品获“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展”铜奖

《秋林澄怀》获“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大展”铜奖

《观禅》获“中国佛教人物画大展”优秀奖

《秋月浩荡图》获“世纪·中国风情文化大展”优秀奖

《秋日猿声》获“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猿声图》获“2001年中国画大展”优秀奖

《观秋畅神》获“第三届中国画家学术年展”优秀作品奖

《灵猿》获“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佳作奖

《猿声图》获“中国书画名家大展”铜奖等

中国画重点参展及入选:

《荷塘秋月》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清闲逸趣》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秋和景明》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天地浩然》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

《寒林图》入选“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

《秋天》入选“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展”

作品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二届院展”

作品入选“国家画院院展”

作品5幅入选“当代著名画家作品展”

作品入选《东方日出》中国画大展

作品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师作品展”

作品入选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中国画展”

作品入选荣宝斋等单位举办的“中国画名家展”

作品入选国家画院广州画院主办的“全国画院院长作品展”

作品入选南京书画院主办的“全国画院院长作品展”

作品入选“新疆行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入选国家画院青年画院主办的“中国画作品展”

作品入选“盛世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画展”

作品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花鸟画大展”

作品入选“中国书画大展”等大展

专著与出版:

《画道文心——刘万鸣·书画小品选》(专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刘万鸣画集》(专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刘万鸣作品集》(专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刘万鸣画集》(专著)中国国际美术出版社

《名家技法——刘万鸣》(专著)中国工人出版社

《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刘万鸣》(专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艺术典藏——刘万鸣作品》(专著)中国工人出版社

《刘万鸣作品》(专著)中国工人出版社

《中国画论》(专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国画论》(专著)河北美术出版社(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教材选)等专著

作品出版在《美术》、《美术观察》、《画刊》、《中国文化画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商务报》、《北方美术》、《艺术镜报》、《博韵艺刊》、《水墨味》、《品鉴》、《中国书画》、《中国美术报》、《收藏》、《收藏天下》、《中国画观察》、《中国画》、《东经艺术》、《艺术经典》、《国家画廊》、《荣宝斋》等报刊杂志。

曾在国内外举办多次个展或集体展,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天下收藏》、山东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对其艺术都曾做过专题性报道。

(本刊栏目编辑:刘天祥.张书田)

中国绘画,赖于哲学,依于笔墨。诗书画印,综合为一。历经数千载,博大精深,根深叶茂,其气象灿烂,辉光耀世,昭然可睹。非他国他族艺术所代替。

以西代中,纯属呓语,破碎之言,若嚼白蜡,索然无味。

中西之合,虽成一格,混血而成。艺本可贵,贵于精神,精神不纯,后力无望。

民族掘起,关乎文艺,文艺复兴,赖于精神。绘画之本,成一教化,助一人伦,实为精神之食粮,实为民族伟大复兴之动力。

中国汉唐,高标文艺,深沉敦厚,雄奇博大。宋人绘画,瓜熟蒂落,华妙夺人。登峰造极,令后世永叹!

昔文圣人康南海,近现代绘画之父徐悲鸿,皆痛骂当世之画,衰败极矣。激扬文字,过极之言,冷水浇背,后世警钟。然二人高颂汉唐,力推宋人,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心灵真率,褒扬无际。我辈当深思有得!

当今中国,世之大国。盛世之际,民族融合。贫穷积弱,一去不返。文物丰富,大扬国粹,书画之风,尉为大观,其风范,历朝历代,无可匹敌。

当代画家,当以研习传统为先,生活为本,外来艺术为辅,相辅相承。登高而呼,文艺复兴!

研习传统,即接汉唐雄奇博大之风范,体现我中华民族深沉包容之气概。大气磅礴。一任自然,唯我独尊,舍我其谁。承袭宋人华妙深邃之技法,道法自然,写尽自然之神韵,尽精微,致广大,吞吐万象。写真入妙,写意入理。借物抒情。

生活为本,即尊生活为常理,深入感触,写山必以真山为粉本,写人必以真人为粉本。学者有感而发,有感而写。境者有情而生,有情而造。合情合理,不囿于物。

外来艺术,即以博大包容之胸襟,容纳百川之气概,将其融之,化之,而为己之。正如佛教之中国化,佛画之凹凸法,皆贵于融,贵于化。

对传统之继承与研究,对生活之关注与感受,对外来之艺术理性的包容与接纳,将是中国绘画走向前景的唯一。

刘万鸣

20012年12月2日

上一篇:跨专业的简历写作指导简介下一篇:追求人生,追求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