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选题

2024-05-30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精选5篇)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 篇1

电视纪录片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 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 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本文就对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范围以及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注意事项进行的重要的阐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提高, 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对真实信息的需求, 也在逐渐提高。电视纪录片在记录真人真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视纪录片和新闻专题有着严格的区别。新闻专题是指与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相关的新闻集合, 具有新闻的时效性, 又具有专题的详实和深度。而电视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以展现真实为本质, 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真实是电视纪录片的主要特点, 也是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因此, 电视纪录片在选题策划时, 要以真实生活为前提。离开真实生活, 电视纪录片就会失真, 也就不能称之为电视纪录片了。所以,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 电视纪录片不能受到商业电影的影响, 失去电视纪录片的“本来面目”。既然电视纪录片是真实生活的记录, 在选题策划时就要多选择一些能对社会及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话题及事件, 只有这样, 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也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范围

电视台要想使所制作的纪录片能够受到良好的效果, 达到预期的目标, 就要对选题进行精心策划。选题只有让人们感兴趣, 才能引起的关注。

1.鲜为人知的外部世界

鲜为人知的外部世界, 既包括人类社会, 也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界。

人类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人类既创造了文明, 推动社会发展, 也因为人类的贪心, 导致人类历史出现了很多灾难。圆明园的原貌, 在目前的社会里, 很少有人知道, 由中央电视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圆明园》纪录片, 很好的再现了圆明园雍容华贵、“万园之园”的美景, 又通过搜集相关资料, 将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场景再次演绎在人们的眼前, 给人们了解那段屈辱不堪的历史提供了有效的明证。

自然界是客观统一的物质世界, 是在人的意识之外, 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从人类主宰地球的那一刻起, 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从未停止, 自然界的奥秘一直是人们探索的源泉。1981年12月31日开播的《动物世界》, 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款旨在向电视观众介绍大自然中的种种动植物, 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认识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命的电视节目, 受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2.人们关心的社会热点

既然是社会热点, 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人们所掌握的信息有限, 也就很难对热点有个全面的认识。因此, 电视台可以运用自身的力量, 对社会热点进行全面的报道, 让人们对社会热点事件有个清晰的认识。

热点, 不仅是新闻的“重头戏”, 也是电视纪录片制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年来,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 以不同的方式, 拍摄了不少反映我国各种社会热点的纪录片, 如《十五岁的中学生》《下岗》等。最近几年, 下岗职工再就业、反腐倡廉、希望工程等都成为电视纪录片选题策划的主要对象。

3.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只要努力, 就会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普通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想要做出一番轰动社会的大事, 很难。当普通人通过艰苦努力取得成功时, 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们身上的光环, 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 估计很少有人知道。普通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层、最基本的成分, 普通人的状态是一个国家老百姓的基本生存状态, 普通人往往能更真实, 更深刻地表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本质。对普通人的生活记录, 最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深刻变革。因此, 这也成了电视纪录片选题策划的重要方向。比如, 电视纪录片《沙与海》虽然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但是它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人, 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它注重对于人性的把握, 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 既有对自然的忍让和谦和, 又有顽强的生存意志, 展现了人类的坚韧不拔之美。《沙与海》也深刻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我国推进城市化的必然性, 连沙漠、海岛、山区里这样地方的青年都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 连这里的青年都向往城市的生活, 更不用说其他地方了。此外, 《辽河》《两个孤儿的故事》《茅岩河船夫》等, 都是电视台看到普通人上的不平凡, 通过精心选题策划, 拍摄制作的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 放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电视纪录片选题策划时的注意事项

电视纪录片虽和电视新闻专题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它和电视新闻专题也有着严格的区别。因此, 在选题策划时, 要注意电视纪录片的特殊性。

1.选题策划要具有普遍性

电视纪录片不仅要是社会热点, 更要具有普遍性。只有普遍性的内容, 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当下, 普遍引起人们关注的“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 都应成为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选题策划范围。尤其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 社会问题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应该成为电视纪录片选题的重要题材。我国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变革, 这种变革使得社会的结构形态、价值体系, 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 都处于变化之中。电视纪录片作为人们生活的纪实报道, 更应该去关注各个领域出现的新变革。

2.选题策划要具有人文性

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曾说:“不要抱着猎奇的心态, 越是平常人的故事越多人看。纪录片要遵循三个‘贴近’原则, 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拍的是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和事, 这才能反映中国的真实状况。”这说明电视纪录片不仅要能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东西, 还要具有人文性。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 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电视纪录片在选题策划时, 只有重视人文性, 也会使制作出来的纪录片“有血有肉”, 也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但要注意的是, 在对弱势群体、边缘人群进行关注时, 不是“仰视”或“俯视”他们, 也不是苦命人的苦难人生, 更不是去渲染悲情主义, 而是采用平等的视角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 最大限度的体现对生命个体的平等和尊重。

3.选题策划要新颖

在目前复杂的社会里,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范围很广, 重要的题材也很多, 有些已被拍摄成不同的作品。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 同类题材的创作不应是简单的重复, 必须有新的视角, 给人以新的内涵、新的启示, 才能使作品的拍摄有意义。因此, 针对同一题材, 电视纪录片在选题策划时, 要有新的角度, 给大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电视纪录片在选题策划上追求新颖的题材, 既是大众追求新鲜文化的体现, 也是电视娱乐化发展的需要。因此, 电视纪录片创作者要从新的视角来挖掘题材的内涵, 在同类题材中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结语

电视纪录片是人们真实生活的记录, 也是对大自然奥秘的反映。选题策划恰当的电视纪录片, 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也会丰富人们的知识, 扩大人们的视野。如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电视纪录片难免会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对电视纪录片进行选题策划时, 不仅要考虑电视纪录片的商品属性, 还要注重大众的收视趋向, 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的价值观念判断来选题策划。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 篇2

王晓新

在电视业务行当里,拍摄纪录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专题,但在一定程度上,纪录片又跟新闻专题有着交叉的地方,而最大的特点是纪录片摄制基本上是尊重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不存在操作上有任何人为的雕饰。基本是“原生态”的记录和叙述,能够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当然需要有好的拍摄素材,即确定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有了好的选题和策划,那么,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

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只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就不难发现,有很多令我们值得关注并回味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来取舍,使它们成为我们镜头下最为宝贵的记录呢?这就需要选题的定位。一般来讲,笔者从拍摄纪录片的角度考虑选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事件是正在发生着的,具有真实性和时代特点。

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很快,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所面对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诱惑、压力,甚至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社会的变革过程,也为我们拍摄纪录片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从大的社会层面面上来说,国家某项政策的出台,某项重大的国事,都会反映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层面上,倘若按照这样一种的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其实我们能够记录的事物真是不胜枚举。笔者曾参与一部关注历史的纪录片的拍摄,拍摄的内容是在新世纪之交,生活着的小脚女人。当初,选择这样的拍摄素材,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一种反思。我国从隋朝开始,先是从宫廷里裹小脚,之后渐渐又传入民间,而一传就是两千多年,直至辛亥革命以后,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一代又一代以“小脚”为美,却又遭受摧残的广大妇女得到解放。但是,纪录片怎样来反映这些小脚女人的真实生活呢?我们在确定了这样的选题后,就以《最后的小脚》去记录讲述她们真实的生活经历,片子中还利用对比的手法,用现代人(青年妇女)人体彩绘、美容等的审美观营造出健康美丽的情愫,较之古代沿袭下来的畸形的审美心理相对照,产生较好视觉效果,同时,最后的小脚女人也成为记录中国这段历史的终结者,划上了一个句号。当然,现在类似这样的大型纪录片,国家也成立了专门摄制机构,并在电视台开辟了相应的栏目,像中央电视台的《探索与发现》、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等,都播出过类似题材的纪录片,从收视调查情况看,还是颇受人们欢迎的。

二、事件的典型性,人物的个性特点鲜明,事件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脉络和延续性。

谈到这个问题,笔者想起原来中央台曾经播出《大凤和小凤》,该片纪录了一家人因为孩子的寄养问题而发生的一场诉讼。片中反映出了很多的因孩子的归属问题而引发的增执,有孩子的父母、亲戚、也有法官的劝解,但是围绕事件的发展铺展镜头,整个贯穿了法律与人情冲突、矛盾,每个人物在片中个性突出,没有丝毫人为的掩饰,应该说是一部很好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录片。还有一部记录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最古老民族的片子《最后的山神》,讲述了一位在山林中生活的少数民族狩猎人的生活,随着环境的变化,他感到山林中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子女们渐渐的都走出去山林,他们作为山林的守护者迟早也要走出去。纪录片的编导以老猎人的生

活片段为主要的撷取对象,生动的刻画出老猎人对山林依依不舍的感情,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片子以《最后的山神》定名,也十分切题。

纪录片大多都以记录人物为主要的对象。或许看过《雕塑家刘焕章》这个纪录片的人不在少数吧,片子基本的记录镜头就是围绕着刘焕章的雕刻工作环境展开,伴随着他雕刻的作品和他本人辛勤工作的镜头,娓娓的解说,一直到片子结束,人们仍感到意犹未尽。

三、环境的因素,人物的命运,时间的推移应是构成纪录片的要素。

拍摄纪录片不能不考虑所记录的人和事所处的环境,当然还要因人而异,因为环境往往能够给纪录片带来第一印象的视觉感受,观众有如身临其境。从大的方面讲,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种环境都会给人物和事件产生影响,因此,应多注意。往往社会环境能够交代时代大背景,自然环境则说明人物所处的具体生活场景,两种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一些带有文献性质的纪录片是很注重环境要素,像大型文献纪录片《诗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是以各个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为烘托,来记录并讲述人物的命运,从他们的出生、成长乃至最终走向革命道路所经历的坎坷、曲折、光荣而辉煌的一生。在时代背景得以展示的同时,我们也领略到伟人们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下,所遭受的苦难和困惑。白色恐怖、战火硝烟、雪山草地、黄土窑洞、羊肠小道等伴随着人物的活动而有次序的出现在人们眼前。因此自然环境最能反映社会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大到伟大领袖,小到我们普普通通的百姓,没有那一个人物能够摆脱环境的影响和束缚。环境所带给观众的镜头冲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看到解放前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衣衫褴褛而背井离乡逃荒要饭的百姓,心底会产生同情和悲悯,甚至感动的流下眼泪;当我们看到,同胞们被日本鬼子残酷屠杀的场面,会激起无限的愤怒;当我们看到共和国的成立,天安门城楼声响起一代伟人洪亮声音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振奋、骄傲和自豪;还有更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有那些刻画细节的精彩镜头,都会给我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因此说,一部的纪录片如果脱离环境要素,那么是难以称之为纪录片的。

四、纪录片要有故事性,丰富的镜头资料。

一部纪录片无论是单纯的人物,还是事件,突出故事性。而事实上讲,正在发生的事情,需要跟踪记录,然而又存在很多未知的东西,具有不可预测性,往往需要编导和事件中的人物要进行很好的沟通,时刻保持联系,在这种前提下,尽可能的避免拍摄时漏掉精彩的故事细节。现在有些纪录片(特别是讲述已故名人的片子),因为过去没有留下镜头资料,又没有其他镜头来衔接。编导只得别出心裁的招徕演员来演,最后,在画面上进行一番特殊处理,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叫“场景再现”,以此来弥补片子镜头的缺陷,使片子的故事性臻于完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中,就有很多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先例。从新闻杂志性的栏目《东方之子》到《百姓故事》,有的纪录片因为缺少资料,编导不惜代价租用电影厂的摄影棚,加班加点进行后期的资料补充,如《梅兰芳》、《鲁迅》、《冯玉祥》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讲述他们的故事,镜头资料十分有限,倘若用一本书的封面、几处主人公曾经生活的房屋,甚至几张老照片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办法就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把“过去式”变成“进行式”,进行演绎,这样,纪录片的故事性和镜头都能得到充分完美的展示。

以笔者拙见,拍摄纪录片要掌握以上四点,就基本具备了拍摄素材的条件。下面,再说说拍摄策划:

策划相对于纪录片拍摄实施很重要,说穿了,其实就是一个初步的拍摄计划,或者说方案。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思路探索 篇3

1策划含义概述

从现代意义的角度理解, 所谓的策划就是在一些信息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形成一种思路、创意以及方法等, 为后续的实际操作提供依据。这一概念被引入到电视节目创作以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一名电视人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选题策划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一方面, 这项工作为节目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可以说策划已经成为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 策划是节目制作的第一步, 可以有效避免决策失误问题, 提升信息及其他相关资源的利用率, 可以说做好策划工作, 一个电视节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纪录片选题策划中, 虽然由于节目固有性质导致创作的自由度受到限制, 但是选择策划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记录片是将真实事件以艺术的方式再现出来, 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提高节目的感染力。总之, 纪录片选题策划工作非常重要, 是在现有信息上的一种选择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创作过程[1]。

2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思路

2.1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记录片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为人们再现了历史发展进程, 因此, 选题策划时, 一定要做到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产生一种启迪意义, 这是纪录片选题的根本原则, 也是其价值所在。例如, 2015年, 由媒体人柴静策划并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受到亿万国人的关注, 好评如潮。该纪录片以当下泛滥的“雾霾”为主题, 为人们再现了令人担忧的环境现状, 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携手, 治理环境, 还原洁净的自然面貌。柴静将女儿的病情作为开题, 让观众感到震惊和心疼, 可以说制作这部纪录片是出于社会人的责任感, 同时也是出于一位母亲的本能, 记录片中除了再现当前各个省市的雾霾现状, 也对雾霾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度调查, 说明了这一环境问题对人们造成的严重影响。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正是因为其选题与时下问题亲密相连, 关系到每一个人, 其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环保问题, 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2]。

2.2追寻文化渊源

记录片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其目的不仅是再现事实, 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思。因此, 进行选题策划时, 不仅要关注当前事件, 更好关注这些事件背后的文化与习俗, 引导人们追寻传统文化渊源, 发挥一种文化传播的作用, 发挥纪录片的真正价值。近几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片中为我们展现了各地美食, 更是因为其引发了人们的思乡情缘, 这是对美食背后蕴含文化的一种关注和认同。在介绍查干湖冬捕这一期节目中, 节目就为人们展示了冬捕前的仪式, 除了鱼的各种做法和吃法外, 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感受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人们从自然中获取食物, 需要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感恩、崇敬之心。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追溯了全国各地美食背后的文化渊源, 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这是其选题策划的成功所在。

2.3尊重事实、强调故事性

“讲故事”是当代新闻媒体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 因为故事往往比其他形式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纪录片选题策划过程中也要善于运用这种方式, 抓住观众心里, 尤其是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 更应当推广使用这种方式。例如, 纪录片《百年人·日照魂》中, 就将丁惟汾及其家族作为主题, 在选题策划初期, 就将这一人物及其家族的轨迹作为线索, 再现了辛亥革命元老的风雨一生。纪录片中既展现了革命中各个党派之间的冲突, 同时再现了丁氏家族血浓于水的亲情, 成功将“大家”与“小家”的故事融为一体, 引人入胜, 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这与最初的选题策划角度是分不开的。值得注意的是, 选题策划之初无论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都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历史, 否则就不能将其称之为“纪录片”了[3]。

3总结

纪录片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观众最喜爱的文化节目之一。为了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必须要重视选题策划这一环节, 要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追寻文化渊源, 尊重事实、强调故事性, 发挥纪录片弘扬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苏, 胡海华.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生存困境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 2009, 15 (10) :68-69.

[2]赵盛.中国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困惑和思考[J].新闻世界, 2009, 11 (13) :156-157.

电视新闻选题的创新探讨 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选题,创新,竞争力

0 引言

现今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以及各种软件的应用更新, 大量的信息在网路上以不可抵挡的姿势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 如何能在信息量如此之巨大以及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情况下, 使电视的受众对电视新闻仍旧保持较高的兴趣以及关注度呢?创新是关键。电视新闻是党、人民群众的喉舌, 尽最大可能加大其所包含的信息量、流通量以及提高其新闻价值才能使其健康快速的发展, 不被观众抛弃。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选题在电视新闻的工作中占有绝对的地位, 它代表着方向以及高度, 决定了电视新闻的新闻价值, 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胜却无数华丽词藻。创新, 是每个行业, 无论是实物还是服务型的, 特别是科技型以及具有较强时效性的行业中更是对行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明朝的大家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个行业发展进步的源泉, 而在电视新闻行业, 永远让观众保持新鲜感的才能在业内屹立不倒, 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所以我们电视新闻行业必须重视创新, 而本文选择从选题的创新进行切入。

传统的电视新闻选题, 一般都是按照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单个题材进行选题, 具有单一性, 我们应该提高电视新闻选题的综合性, 像时事政治和法制结合建立法治社会, 科技、财经、农业相结合, 报道现代化农业等。这是在内容上进行结合, 使电视新闻选题更接近民生, 贴近观众, 将以往具有“高、大、上”充满神秘色彩的政治新闻从人民生活角度折射体现出来。下面本文从选题的结合性与综合性方面对选题如何创新作具体的论述。

1 导向性与群众性相结合

电视新闻作为党、政府和民众的喉舌, 向民众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举措, 向党和政府表述群众的生活和意愿, 由于其具有双向性, 所以电视新闻必须具有真实、公正等性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喉舌的功能。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先锋部队, 其决策与发展方向亦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未来的发展与走向。因为党和政府的政策往往通过电视新闻向民众进行传达, 因此电视新闻又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又因为民众通常从它来了解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政策, 因此其又具有群众性。电视新闻选题也应从使导向性与群众性相结合这个方向进行深入, 成功实现其作为党、政府和民众喉舌的作用。

怎样在选题中实现导向性与群众性相结合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方向进行努力。

1.1 增强电视新闻的导向性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具有导向性, 不仅仅是在政治上, 还有经济上 (政府颁布经济政策时) , 不仅仅是在思想上, 还涉及行为上, 不仅仅是在道德上, 还有生活、知识、文化、科技、等等。因为电视新闻涉及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我们对其导向性要求更高。电视新闻我们要求其不仅要大胆的去触及社会敏感点, 又要保持好一个度, 使大众能够得到公平、真实的信息,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群众反映。对电视新闻我们还要求其应大胆的去接触社会疑点, 还应帮助民众解决困惑, 以免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对电视新闻我们更要求其能大胆触及民生矛盾, 帮助、引导民众直面、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电视新闻应勇敢的揭露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但又不使情况更加恶化, 使政府和人民能够意识到问题, 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为了实现其导向性, 应该注意微观, 把握宏观, 保证其能公平、公正、公开, 并且在报告时应该集中的、大批量的、有计划的、全面又不失公正的进行报道, 引起群众关注又不使他们偏听偏信, 使事实公布, 获得舆论支持, 引起大面积的反响在民众之间, 起到导向作用。

1.2 电视新闻选题的深入浅出

政治、经济、科技等作为硬新闻, 当对其进行电视新闻化时, 其选题应贴近民生, 不能仅干巴巴的对其进行介绍, 应将其放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其进行深入剖析, 使其走下神秘神坛, 真正的使群众了解其意义及作用。像看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时, 通过对衣物的变化进行系统的报道, 因为它非常贴近生活, 每个人都要穿衣, 对它非常了解, 能给群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选题以小见大, 以点盖面。

电视新闻报道时应重视其与社会问题、伦理道德等的联系, 以使其具有较深刻的印象, 还应多采用直击性报道、现场报道等直接的与事实接轨的方式, 并且应注重群众的声音, 多让他们发表对事件的看法等, 这在大多电视新闻报导时已被广泛应用, 如前段时间上海发生的踩踏事件就采取了现场报道、追踪报道、以及现场调查、群众访问等, 来反映新闻事件以及这里面所产生的道德问题。

2 选题的权威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电视新闻有两个主要功能, 一是使民众了解其未能到达的地域的信息, 二是对民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为了使电视新闻能够实现这两个功能, 在电视新闻选题上就必须具有权威性与广泛性。

2.1 电视新闻选题的权威性

电视新闻的权威性表示其选题必须有一定的深度,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对电视新闻选题如何拓展其深度进行介绍。一是对突发性新闻的选题在注重时效性的同时, 还应深入了解其前因后果, 对其所具有的意义进行阐述。二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选题时, 可以选择对其所发生的背景进行分析, 联系社会现实与道德, 加强新闻的影响, 使人们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三是对典型报道进行选题时, 应摒弃只报道做法与成果而忽略使其成功的深层次因素的方式, 应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以使民众对其有更清晰的了解。四是应“另眼看世界”, 即是说选题时应独辟蹊径, 抓住其他人所看不到的, 更加本质的问题进行报道。

2.2 电视新闻选题的广泛性

互联网的发展使地球上的居民进入了地球村的时代, 因此电视新闻的选题也应立足于地球村, 因为我们的观众对未知的区域充满好奇心。而怎样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提高电视新闻的竞争性, 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1世纪, 电视新闻的选题必须广泛, 如可以外派记者、新闻交换等。

3 新闻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信息的传播, 那么怎样实现其的知识性呢?现代是一个高科技时代,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说的, 在报道科技型新闻时, 或者不仅仅是科技型新闻, 应尽量使用科学术语, 并对其进行解释, 如2015年的“3·15”晚会中的新闻报道就将电视新闻的新闻性与知识性很好的结合起来, 让观众在了解事实真相时, 也学到了新知识。

4 结论

电视新闻选题的创新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主角,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电视新闻的创新, 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加思考, 多多发现。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而各行各业想要发展和进步就必须进行创新。因此为额欸了保证其收视率, 和较高的关注度, 电视新闻必须重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烨.浅谈电视新闻选题的创新[J].科技与经济, 2006 (17) .

[2]邢红文.浅谈电视新闻选题的创新[J].新闻传播, 2014 (1) .

电视采访选题角度的确定 篇5

(一) 选题角度要从事实出发

新闻用事实说活, 选题的确立和角度的选择都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不能弄虚作假, “脚底板下出新闻”, 大量的优秀电视作品都是记者在基层一线深入观察采访所得,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活动, 记者采写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都是记者在当地深入、融入的结果。不关注社会实际生活的记者很难找到新鲜的角度, 闭门造车不能想出好新闻, 也失去了角度选择的源头活水。

(二) 选题角度要独特

选题角度要以节目的总体定位、报道思想、事实为基础, 这是对选题的普遍要求, 而在实际采访过程中, 只有找到独特的报道角度,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才能为观众提供最有价值的报道。在分析选题时, 应该多运用异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等独特的思维方式, 对选题做出独特的采访延展、分析、解释。

独特性的本质, 是对事件剖析深入、精准, 采访报道所占有的事实资料、采访视角足够丰富。切入问题本质、抓住事物特点, 独特性便可水到渠成。中央电视台梁建增说, “选题角度的独特, 不是越偏越刁越好, 而是越准越深越佳。”在这里, 梁建增指出了新闻选题独特性的终极追求。选题的独特性可以从事实的独特和观点的独特两方面来理解, 两者是相辅相承的。但对选题的独特性追求, 要避免剑走偏锋、不切要害, 有一些报道, 尤其是娱乐性报道, 低俗化, 追踪个人隐私特别注重细枝末节, 并且把这些细枝末节放大, 以获得一种看似新奇的角度, 这种做法是对事件本质的忽略, 是新闻事实选择上的错误。

(三) 选题角度要注重可视性

电视节目是以镜头说话, 因此选题必须要有可视性。可视性, 是指选题能够发挥电视媒介视听手段来传达事件的基础, 即具有鲜活的、能用视听语言来展现的人物及事件场面, 且细节生动, 能够提供大量的形象性元素等。

(四) 选题角度要参照观众的兴趣点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原主持人丹.拉瑟提出“后院篱笆原则”, 是说人们结束一天工作时, 两个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时谈论的往往是她们最感兴趣的事。虽然这是从新闻世俗化的角度去讨论, 但也反映出采访一定要抓住大众感兴趣的话题, 就像现在涌现出的大量民生新闻, 收视率很高, 其原因就在于节目所报道的是社会上的新鲜事儿, 是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 是观众最感兴趣的事情。

在现代电视媒体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新闻直播节目以及不同时段的滚动新闻, 新闻节目数量的增加, 对记者多角度挖掘新闻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采访报道在选题角度的开拓上, 与其他媒介报道有共通性, 但也有独特性, 这就需要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发挥多维思维方式, 广开思路, 多方位拓展报道角度。角度的拓展有以下几种:

(一) 从现场寻求采访角度

在新闻事件中, 电视记者应该从现场人物的语言、现场事物的发展中寻求报道角度, 凝炼主题。2008年北京残疾人奥运会上, 一场五人制足球赛中, 现场观众齐声呐喊“4号, 好样的”, 原来4号球员张祥身患脑瘫, 大家是在为他加油, 于是记者以这一现场为由头, 对张祥进行了采访报道, 展现出张祥在赛场上努力拼搏的坚强精神。

采访现场, 还要善于抓住事件中富有戏剧性的结点与高潮来组织报道角度, 往往有助于记者摆脱程序性的报道方式。电视新闻《小手机折射大发展》曾获得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短消息类二等奖, 说的是, 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浙江代表团讨论会上, 宁波波导公司的余红艺从她手上的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谈到国产手机市场五年的巨大变化时, 国务委员吴仪突然走到余红艺身前, 要来手机细细端详, 记者抓住这样的场景, 从浙江的外贸出品稳居第一的角度组织了这条报道, 以小见大地体现出浙江经济的发展。

(二) 从事物的变化、反常中寻求角度

新闻的新是指在事物的变化中, 有新的现象、新的特点出现。“变动是事实形成新闻的要素”, 在记者的报道角度中, 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显性因素, 而把事物放在时间的坐标上进行纵向对比, 往往能得到很好的报道角度。曾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二等奖的电视新闻《李百祥搬家》的记者, 花了两年时间对辽宁省棚户区改造过程进行跟拍。在新闻的结尾, 记者用对比的手法, 突出了在棚户区改造前后老百姓的感受。

李百祥:我今年76岁了, 我希望呢……下边不用说了吧?在我没死之前, 能享受几天好房子。 (两年前)

李百祥:我做梦都想不到, 能住上今天这个楼, 我76岁时说的话, 那是梦话, 做梦都梦不见, 可是现在实现了。 (两年后)

报道以棚户区改造工程前后两年, 李百祥老大爷的采访对比, 突出了棚户区改造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我们也应该看到, 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变化是选题角度, 但有的时候, 不变, 也是角度, 也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比如大型纪录片《香港十年》、《再说长江》等都是从变化中, 看中国社会的发展, 从不变中, 看中国社会文化的恒定因素。作品中很好地体现出了这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生活中, 那些反常的、不寻常的事物和现象, 往往成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比如, 山东的莱州湾, 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 到了冬天会出现海水结冰的现象, 而在常识中, 海水是不结冰的。所以, 莱州湾海水结冰就成了新闻, 每年中央电视台都会报道这件事情, 但是去年冬天, 一直结冰的莱州湾海水竟然也不结冰了, 这又是一种变化、又是一种反常, 所以又成了新闻。

事物的变化有些是明显、容易捕捉的, 但有些事物的改变是浅移默化、不动声色的, 需要记者通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 用心发现其中的细微变化, 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这就要求记者对事物有深刻的了解, 过去、现在、未来以及更多的背景信息, 要求记者能具备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知识, 这样才能发现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

(三) 开拓多元角度进行组合报道

在现代电视媒体中, 要求节目避免简单重复, 不但要对事件做最新进展的报道, 还要从事件的不同角度进行报道, 因此对事件的采访报道, 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角度, 还应该尽量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 从而形成报道角度的多元, 对事件进行立体、全面的综合解读。

“组合报道是指围绕同一主题、现象、人物、事件, 在同时期、同一板块内刊发的不同体裁的报道, 单篇作品不少于3篇。”组合报道是电视新闻资讯栏目特有的处理新闻的方式, 尤其是现代电视媒体杂志型新闻节目的出现, 更加强化了组合式报道的形式。

组合式报道可以称为新闻套餐, 是把重大事件和主题化整为零, 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 通过简短的新闻信息组合, 把重大新闻主题落到实处。组合式报道一般用于重大的突发事件或者是重大主题性报道中, 比如“马航飞机失联”这一重大事件发生后, 国内外各大媒体都纷纷围绕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来自失联家属的现场报道、来自飞机搜救信息的报道、各种相关背景信息的报道以及相关专家的分析评论等等。

上一篇:影响成活因素下一篇:课外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