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2024-08-23

镜头在纪录片中的作用(精选5篇)

镜头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篇1

上世纪90年代初, 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学会“数字影像层级结构”特别工作小组对成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要求进行了研究, 该小组从分辨率的角度将显示器分为低分辨率 (低于0.8K) 、常规分辨率 (低于2K) 、高分辨率 (2K) 。随着纪录片的发展, 其分辨率的要求也逐渐达到一流水平。2K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逐渐增多, 在记录片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加。

首先, 何为纪录片?大多数人最直观的感受都认为纪录片是纪实的艺术, 强调的是纪录的真实性。这是纪录片最本质特征, 但同时纪录片又是视觉艺术, 是凭借可以直接看到的影像客观真实地纪录、表达感情以及思想。在视觉艺术中, 视觉的呈现是依靠镜头语言。因此镜头语言在纪录片中起到最核心的作用, 完全超越了它在战争片、动作片、爱情片以及其他故事类电影中的地位。在推、拉、摇、移和全景、中景、近景以及特写镜头瞬间转换的视觉空间中, 使观众接收到影片信息并且得到艺术的享受以及精神的愉悦。

目前国内数字电影放映机流行的是2K级别, 为2048×1080的分辨率, 清晰的画面给观众带来的是视觉的享受。高清镜头能够服务于好的作品, 帮助这些视觉艺术更好的发挥其艺术特征, 吸引观众。正如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 因为超高清的画面及过硬的影视技术, 使得这部电影在视觉艺术上达到巅峰, 令观众沉醉于李安导演给我们创造出的世界中。因此, 镜头在电影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影片来说, 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其实是在观看一个个的镜头, 每一个镜头所表达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影片的点睛之笔。纪录片也是如此。镜头在纪录片中既可以展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又可以发挥其艺术性, 通过小镜头记录大人生, 传递纪录片的人文情怀。本文通过高清镜头在纪录片中的广泛使用, 分析它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一、运用高清镜头, 增强纪录片的吸引力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首先就是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只有激发观众的兴趣, 才能够发挥出其影响力。因为纪录片在于真实地记录生活, 不需要做过多的修饰与捏造, 主要是还原最初的生活, 自然的记录下来即可。但是单纯地记录未必可以增强纪录片的吸引力, 需要加入更多的艺术元素, 提升它的观赏性。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主要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 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这部片子的目标是以美食为窗口, 让海内外的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 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高清镜头在该片中运用的淋漓尽致。从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 浙江遂昌县的冬笋, 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 到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 湖北的莲藕, 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 海南远航的渔船等等这些通过高清镜头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美食带给我们的味觉刺激, 还使我们感受到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这一切都通过每一个精致的镜头流露出来, 吸引着我们去感受这一场饕餮盛宴。

二、丰富画面内容、增强感染力

镜头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视觉词汇。高清镜头所呈现出的视觉词汇的丰富程度远强于普通镜头。而细节就是通过这些高清镜头更好的表现出来。细节尽管细微, 但是更能够具体生动的表现影片的主题, 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在纪录片《姑奶奶》中, 每一个特写镜头都清楚的记录了主人公的表情变化从而令观众体会到他的内心矛盾与煎熬。这些内心的细节突出都通过高清镜头完整的表达出来, 传递给观众, 极致的发挥了影片的表现力。无论是对人物的特写还是周围环境的记录, 高清镜头都做到了精致的记录更多的细节, 服务影片更好的展现思想内涵, 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更好的帮助观众融入到影片中, 跟随主人公更加深入的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三、增加真实性, 升华影片

无论纪录片加入多少导演的艺术性创造, 其最本质的仍然是“真实”, 真实性是纪录片不可逾越的底线。纪录片更能打动人, 也许因为纪录片并不是在讲故事, 而是在讲事。它所讲述的事情更能令观众相信, 融入到影片中, 仿佛可以和影片中的人物进行沟通。美国导演路易·西霍尤斯的纪录片《海豚湾》是一部艺术表现力很强的纪录片, 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在内的很多大奖。虽说他的艺术表现力超过了大多数的纪录片, 但他的真实性仍然是让观众身临其境, 跟随着影片中的事情发展心情也随之波动。该片是以日本捕杀海豚为题材, 因为拍摄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比如被当地日本捕鲸者的驱赶, 所以拍摄组采用了很多隐蔽的方法拍摄。很多高端的技术手段都被运用, 为了真实的还原日本当地捕鲸者的残忍, 全片采用高清镜头,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真实再现了捕鲸者的惨无人道, 引起观众的共鸣。不得不说, 高清镜头在还原真相, 记录真实上起到非常强大的作用。正是因为高清镜头, 才可以令观众更加全面的了解事情真相, 融入到影片的故事中, 体会到导演的创作意图。

随着2K镜头的普及, 纪录片如果要得到更好的发展, 必需跟随时代的脚步, 走进大银幕时代, 在高清镜头的支撑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的艺术价值。观众沉醉于每一个镜头中才会不断地去回味影片, 这些影片才会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 纪录片将会在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下, 淋漓尽致的发挥出它独特的魅力, 通过其独有的表现手法, 取得更大的发展。

镜头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篇2

如何塑造“灵魂”?一种是蒙太奇,一种是长镜头。在众多纪录片拍摄实践中,我们关注钟爱的大多是蒙太奇,而较少地侧目长镜头,忽略了长镜头真实、自然、准确的再现、纪实性重要作用。因此要掌握长镜头的表达,运用好长镜头就得了解长镜头及其在表现纪录片方面具有的四大优势。

纪录片《最后的马帮》剧照

一、 长镜头的定义及其作用

长镜头,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首创 。主要是在一个长时间用一个连续不断、不加任何组接的镜头,还原生活本身的状态,使影像散发生活的魅力,减少影片制作者对影片欣赏者的强制性,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的镜头段落,以保证叙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长镜头都是不加任何组接的镜头,是通常所说的“一镜到底”;二是在这个镜头内完成了一个时间长度较长的画面事件的拍摄,再现了生活的本身,体现出了制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欣赏者充当什么角色的问题,制作者是在“叫你看什么”,还是制作者在“随你看什么”。它应用于“非遗”纪录片的拍摄,对于再现生活本身,如实记录当事人当时的状态和情景,使观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最佳的创作方法,是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

“非遗”纪录片强调真实性和现场感的特性,恰恰与长镜头理论不谋而合,所以,长镜头作为“非遗”纪录片创作拍摄过程中的一种创作手法,一种再现生活的纪实风格,一种艺术表现形态,使长镜头的镜头语言纪录下“非遗”项目最质朴和原生态的内容,更有助于显示纪录片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在“非遗”纪录片中运用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可以使影像保持生活本身的状态,使影像散发出生活的魅力;再现事件过程的真实感,把观众带入拍摄时的环境氛围和角色当时所具有的状态,从而增加影片本身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讲述事件上具有一气呵成的感染力,使观众感同身受。

二、 非遗纪录片拍摄中长镜头应用的优势

(一)传达信息的完整性

长镜头避免蒙太奇剪辑中把一定的时间分割成许多片段的镜头人为组接,避免了破坏拍摄对象与其周围的自然关系,特别是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从而在营造信息的完整性及其真实的影像方面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长镜头由于不间断地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影像,时间相对较长,同时在拍摄环境、人物角色、展示事件方面以及镜头中画面的信息,都与生活中的真实信息完全同步,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完整的时间和空间真实感,其传达的信息也具有相对的完整性。空间完整性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镜头的纪实性和内容的真实感。当我们把一个巨大的空间完整表现出来时,发生在这个空间里的故事、展现于这个空间中的时间与动作,也就自然地具备了真实的品性。观众就会在心理上给这些时间与动作贴上货真价实的标签。因此通过长镜头,观众看到一个不间断的完整事件和一个未经分割的真实现场,对画面的真实感和信息的完整性不再怀疑。

(二)镜头内容的丰富性

在一系列时间短和景深小的镜头中,画面信息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每个镜头在内容表现主次上,实现了高度的概括,因而观众的视野和理解力都会受到制作者本人对画面内容的“表现”,镜头内容的丰富性受狭小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限制。而长镜头重视场面调度和时间、空间的连续性。使得画面内容丰富,信息量非常大,没有确定所要表达的对象,往往需要发挥观众的主动参与性来发现和创造意义。观众可以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例如,有些“非遗”纪录片中使用剧中人的视点为拍摄意图的镜头,观众就能以主观直接“目击”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它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能跟随拍摄者的角度和位置来获取信息,并发现在主观镜头下的真实状况,引发更深刻的含义。

(三)影片的开放性

长镜头由于具有时空连续和重视场面调度,不强调形象队列,在叙事上不强制、不封闭是客观的、再现的,因而拍摄的事实在屏幕上展现,是客观的开放的画面。摄影机运动是实现长镜头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长镜头也可以利用摄影机在运动中来完成对画面的拍摄,使影片画面产生动感。摄影机运动、被摄对象运动,要努力和生活中该对象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运动时间等相一致;尽量减少人为的、虚构的画面,做到平起平坐、朋友式的相互交流的目的。这种创作方法与现代文学的“读”是一致的,形成的直接效果就是能够增加观众的参与意识。长镜头虽然减少了镜头组接,去除了更多的人为剪辑,但是,它却把更多的工作放在了镜头拍摄时的场面调度上,同样通过镜头内部运动这种组接技巧来表现真实生活,让拍摄画面更加自然,由于镜头内部运动其画框边缘的不确定,反而使观众能够对画框以外的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恰恰符合制作者预料中的想象和补充,从而使长镜头具有比普通镜头更加开放的空间容量,且由于增加了画外空间作为画内空间的参照,也使得影片的开放性得到了加强。就如一些纪录片中的镜头内部运动的长镜头,摄影机还是在运动的——远景——中景转换到远景,力求以这种运动来弥补蒙太奇创作方法中的镜头跳跃感和画面信息相对缺乏的不足,从而扣住主题,主导观众的视点。一般来讲,好的“非遗”纪录片侧重生活状态的再现,让观众愿意去“读”。而长镜头创作方法与蒙太奇的镜头组接剪辑创作方法是世界影像创作中的两大潮流,或者说是两大创作手段。它们领导着、主宰着世界电影创作的全部。“非遗”纪录片作为一种影片形式,在创作方法上不管制作者承认与否,都能够从中找到长镜头创作方法和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它们在为影片解读方面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长镜头和蒙太奇的“珠联璧合”,才能使“非遗”纪录片的画面的表现力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四)影片镜头的真实感

长镜头能够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感、使纪录片更加生活化,能够减少剪辑所造成的人为痕迹,使影片更加自然,更加贴近观众;在时间、空间、拍摄过程、环境氛围、拍摄事实等方面,排除一切人为痕迹,具有毋庸置疑的真实感。作为非遗纪录片拍摄中必须遵循的一种叙述方式和拍摄手法,长镜头客观地纪录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的事实,它努力使影像保持生活本身的状态,使影像散发着生活的魅力,减少纪录片制作者对影片欣赏者的强制性,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增加了观众的主动参与性。强调“再现”的重要性和过程的如实记录,其结果就会把观众带入当事人当时的状态和情境之中,从而更加客观地表现影片的真实性。

因此,长镜头完整的再现时间发展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能保持空间的连续和时间上的不间断,使构图更自然流畅,具有动态美,长镜头在“非遗”纪录片中更加客观记实,不介入观众自我范畴,让观众自己判断思考。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和主观能动性。

三、“非遗”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长镜头的运用

长镜头作为一种创作手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是感性地、浑然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其最大的功能就在于逼真地记录现实——自然、生活和情绪。从长镜头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长镜头是一种单一的、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其效果是利用时间和空间运动的连续性将真实的生活现实面貌——包括环境氛围、自然的呈现在屏幕上,能真正体现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具有独特的纪实魅力。例如,在《最后的马帮》中,郝跃骏在恶劣的环境下对翻越高山、穿越峡谷、雪山突围等的跟拍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长镜头在其中的使用更是显得尤其重要,观众在欣赏影片过程中犹如身处真实环境之中,感受自然而然不一样。如果只用一般的镜头,没有连续性就会让观众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没有那么真实,其结果就是让这段叙述变得相当苍白无力。

结语

镜头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篇3

一、岩合光昭的拍猫见解

岩合光昭认为认为首先应从身边的猫咪拍起, 即使没有条件去环球旅行, 也能拍出出色的照片;其次, 他提倡在拍摄猫咪时跟它说声“早上好”, 拍猫的时候如果遇到流浪猫, 岩合光昭就会跟它说一声“早上好”, 然后在等待猫咪做出不同反应的瞬间就按下快门, 记录下它们有趣的表情;再次, 他认为应花尽量多的时间与猫咪相处, 30 分钟和30 个小时绝对不一样;最后, 他主张在拍摄猫咪时与它们对话, 岩合光昭认为动物和人一样充满了丰富的情感, 因此在拍摄时他总是力争去体验它们的情感并争取与之沟通, 例如:在拍摄的时候心里想:“你很漂亮, 眼睛真是太美了”, 有了情感的体验才能更好地抓住拍摄瞬间, 拍出触动心灵的照片。

二、长镜头在《猫步走世界》中的作用

(一) 交代特定的环境

在电视纪录片中, 人物、动物的活动或者事件的发展总是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所以详尽地交代全面而真实的背景环境, 是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把握人物、动物命运的重要环节。岩合光昭在《猫步走世界》中使用的长镜头就具备真实、详尽地交代猫咪所处环境的功用, 在该片中, 岩合光昭经常采用长时间跟拍猫咪行踪的长镜头, 将猫咪的生存空间展现得一览无余, 这样很便于观众了解世界各地猫咪生存的不同环境, 模仿人类视角的跟踪镜头也大大增加了该纪录片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摇摇晃晃的跟踪镜头也体现出岩合光昭独特的审美视角。

(二) 捕捉精彩的细节

细节是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 其特点在于往往着墨不多, 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电视纪录片中, 细节的捕捉大多依靠长镜头来实现, 因为长镜头一般都是多构图镜头, 可以在不经意间抓拍到生活中的精彩细节和动人场景, 而这些细节经过有机组合, 在片子做成以后会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 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成为整部纪录片的点睛之笔。本部纪录片在捕捉猫咪精彩瞬间的时候很喜欢使用长镜头, 比如在岩合光昭跟踪一只母猫走到“家”后, 终于看到了被这只母猫藏好的刚出生不久的幼猫时就采用了长镜头, 将幼猫吃奶并与母亲紧紧依偎在一起的精彩画面捕捉得相当到位。镜头很长, 但观众看后没有丝毫反感, 反而觉得意犹未尽。

(三) 调动观者的参与感

长镜头移摄是一种有方向、力度、速度、持续时间和节奏的运动性拍摄手法, 它既增强了镜头语言的表现力, 又在观众和表现对象之间形成了十分宽泛的互动空间, 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使其产生较强的参与意识, 将其身份从旁观者转换成参与者, 从而使其关注事件发展进程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岩合光昭在模仿人类视角观察猫咪的同时, 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感, 因为跟随猫咪移摄的镜头就像人类的眼睛, 这种移摄镜头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是自己在跟随猫咪移动”的错觉, 观众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集中了, 这就有力地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

(四) 在“蒙太奇”中巧妙运用长镜头增大信息量

长镜头是记录事件进程最适合的“镜头语言”, 但应当注意的是:长镜头是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根据主题需要及长镜头本身所表现出的内涵及价值来确定其在纪录片中是否需要。再者, 一个镜头再长也不可能记录某一事件发展的全过程, 长镜头只有经过剪辑才有意义。从心理学角度而言, 人的视觉在变化画面的刺激下能增加兴奋度、活跃度, 进而优化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所以纪实型的纪录片不可能不要蒙太奇, 而长镜头在“蒙太奇”中的巧妙运用自然也能起到补充长镜头信息量的作用, 例如在关于南法猫咪的一期中, 岩合光昭在拍摄街头老爷爷篮子中的猫咪时使用了长镜头, 并将长镜头与路人和猫咪互动的镜头、和老爷爷互动的镜头穿插起来剪辑, 这样就不会让人产生单调乏味之感, 片中不同的长镜头与各种蒙太奇手法的交叉剪辑、混合运用为该片增色不少, 实现了在蒙太奇中巧妙运用长镜头增大画面信息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冬梅.长镜头的实用价值及运用原则[J].中国报业, 2015 (07) .

镜头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篇4

在一般语义中镜头指摄影机上的一个部件,通过它,被摄对象将影像形成于胶片上。而电影艺术中的镜头更多指的是胶片上所拍摄的影像内容,也是构成影片的最小基本单位。

动画影片中的镜头承接了电影艺术中镜头的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动画自身在电影艺术中的特殊性,它很好地吸取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就镜头而言,动画导演们在进行分镜头设计的同时,脑中的虚拟摄影机也在同步工作,构思设计镜头画面。这并不代表动画中的各种镜头效果只是对电影镜头效果的模仿。事实上,由于其高度假定性的特点,在镜头表现上更具有自身的优势,如:在实拍效果中由于技术,拍摄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达到预期要表达的画面效果,在动画中都可以得到实现。动画镜头表现的内容与形式更多的遵从动画片创作人员的理念与思维,不受现实环境的局限,因而在镜头表达上更优势于电影实拍。

二、动画短片中镜头设计的特点

动画影片制作发展到今天,从内容到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受到电影镜头观念的影响,很多商业动画片已不再拘泥于平面化表现,片中的空间开始复杂化并强调镜头的运动感,影片的风格逐渐多样化起来。尤其是电影镜头语言更多地被运用到动画中,动画导演对影片中角色、场景、运动等要素的调度,由平面走向多维化、电影化。

1、固定镜头的特点

在影视作品中,固定镜头被大量运用,特别是在一些非情节性和故事性的新闻及访谈节目中,其优点是技法简单,容易集中、稳定观众视线;缺点是画面场景角色运动单一呆板,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动画短片作品常常会利用丰富的镜头画面,多样的元素构成,来营造视觉上的满足感及弥补情节上的空洞性。

2、运动镜头的特点

运动镜头灵活多变,使观众的视线连贯而富于变化,展示较为广阔的视野和丰富多变的场景从而完整地带出事件。在动画短片中,丰富多变的宏伟场景较少使用时,为了烘托情节氛围,多以画面简洁,多样的运动镜头形式出现。动画短片中镜头设计大多采用固定与运动镜头交叉应用,一方面交代了片中角色表演及运动的空间位置,丰富了画面构图的组合形式;另一方面镜头上的转换加强了画面的戏剧性,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性审美。

三、动画短片中镜头的组接方式

1、切

指前后两个直接相连镜头,一个骤然代替另一个的组接方式。它的形式简洁紧凑、不留痕迹,主要表现视点的变换或注意力的变化,是影视作品中常用的镜头组接方式。

2、淡入淡出

淡入是镜头画面在银幕上逐渐显现的组接方式,常用在动画片的开篇或新的段落开始时;淡出反之,是在银幕上渐隐的组接方式,常用于影片或段落的结束。

3、叠化

即一个镜头淡出的同时,另一个镜头淡入,两个镜头在交接的时间段相叠印,整个过程不出现黑场。主要是为表现时间推移的画面。

4、划摇

划摇是叠化的一种特殊样式,即在银幕上稍呈模糊、中间色调的衬景上,以急促的划摇来转接镜头画面。

5、划入划出

即以镜头画面或横向、或纵向、或斜向、或图案变化等多种运动形式构成的镜头组接方式。它带有一定的戏剧效果。

6、圈入圈出

圈入通常用在动画片开篇时,镜头画面从局部向四周扩散至全屏的组接方式;圈出相反,是镜头画面从全屏向局部某点缩小,常运用于动画结尾。

四、镜头设计在动画短片中的作用

1、保持故事的流畅性

二维动画中,纵深方向的塑造是形成画面立体三维空间感的重要手段。纵深效果是靠前中后等不同层次景物的调用产生的。在二维动画中,镜头运动并不是真的做镜头的运动,而是做场景的反向运动,是种错觉感。运用不同形式的镜头运动,使得电影空间的表现不同。在设计中,要根据影片上下文选用不同的运动形式。

2、影片节奏感的把握

一般概念中,节奏可用速度和规律来理解。用一连串短镜头来营造快节奏,反之,长镜头可使用剪辑的手段使节奏缓慢下来。通常,影像及声音的节奏并不是相互脱离的,好的影片需要将视觉与听觉的节奏互相配合作用,非叙事式剪辑法的观念中有许多制作视听节奏的方法,这些把视听元素融入段落思考的手法在动画影片中有诸多采用。

五、结语

动画片中的镜头承接电影艺术中镜头的概念,形成一种动态的画面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语型变化和文法,借鉴电影镜头的运用、剪辑方式及影视镜头语言的加入使动画视觉效果更加丰富。镜头的设计,通过音符旋律高低起伏、节奏的轻重缓急来设计镜头画面,镜头间的过度衔接甚至是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优秀的镜头设计是动画短片成败的关键。

摘要:镜头,是构成影片的最小单位。在丰富的元素组合作用下形成了镜头最终的画面内容和形式,不同的元素使镜头具有不同的叙述和表意效果。本文是以镜头的特点为基础,讨论在动画短片创作中镜头设计如何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对短片镜头设计的特点、作用进行分析与思考。

镜头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篇5

1 叙述性画面语言搭建内容架构

从艺术的角度看, “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 而叙事往往是在故事中完成。“通过具体故事讲述人生命运、生活经历和社会事件, 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普遍思路。”不仅叙事型作品采用故事化, 现在就连许多政论型、文献型等题材的纪录片, 也都在努力搜集大大小小的故事、情节, 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把教育性、理论性题目做得更富于影视特点, 容易被广大受众接受, 因为故事化符合受众的收视习惯。

而叙述性画面语言是纪录片叙述故事的主体画面语言, 如同文学作品用文字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一样, 纪录片是用叙述性画面语言来讲故事, 它告诉观众谁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 记录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记录人物的喜怒哀乐, 展示人物的个性性格, 完整清晰地展现故事发展情节和矛盾冲突, 交待围绕主要人物展开的人和事的相互关系等等, 从而达到突出并深化纪录片主题。纪录片专家冷冶夫说过, 纪录片的故事不是用解说词说出来的, 而是用画面语言讲出来的。这种观点如今已经成为业界普遍共识, 很多优秀纪录片都善用叙述性画面语言讲故事。

获得亚广联大奖的中国纪录片《最后的山神》, 以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的生活轨迹为线索, 将他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用叙述性画面语言表述成一个个故事, 这些故事既独立又有机融合。比如, 在纪录孟金福和老伴一天生活时, 画面从老伴做早饭开始, 饭后孟金福带上猎枪和工具上山捕猎;捕猎前, 他都会来到刻有山神像的大树前祭拜, 希望借山神庇护能打到更多的猎物;白天在山上捕猎, 晚上带着捕来的猎物回到家里。作为主体的叙述性画面语言始终贯穿通篇, 遵从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的要求, 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 层层展开描绘, 结构严谨, 叙事清晰, 情节真实感人, 它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 日月水火, 山林草木, 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片中的画面语言, 表面上只是记录了他们夫妇的生活, 但从中反映的却是由于受到所谓现代先进文明的影响, 鄂伦春族的传统和文化正逐渐消失, 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给人带来复杂心理感受。

当然, 作为纪录片的主体语言, 叙述性画面语言的运用过程中, 还应穿插描述性画面和表现性画面, 避免故事成为“流水账”。

2 描述性画面语言增强信息张力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 展开叙事主线的是叙述性画面语言, 描述性画面语言不直接叙述主体有时游离主体但又与主体密切相关, 它围绕叙述性语言展开, 使叙事更加立体, 信息更加全面。在时间上它可以展现事件的历史背景, 在空间上它可以具像地描绘事件展开地点的面貌、位置等形象因素, 通过电视画面对人物的肖像、人物活动的环境状态、时空转换的说明、以及情节展开前的情景进行铺垫。

2.1 交代背景丰富信息

在纪录片《大动迁》中, 编导一直把镜头对准一户即将拆迁的上海住户, 但不时地将上海外环线改造的进度加入其中, 这就使节目的感性叙述有了理论的依托, 同时使节目更加大气。《最后的山神》片头之后就是一轮喷薄欲出的太阳, 霞光映照着被白雪覆盖的山林, 林中挺拔白桦树等一组写景镜头, 这样无声的描述性画面语言恰如其分地向我们交代了接下来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周围环境, 这组视觉信息对画面的内涵和气氛进行了深化和扩充——这是主人公孟金福生活的自然环境, 也是鄂伦春族世代生存的环境。片子快结束时, 孟金福回到了山下的定居点, 没有解说, 画面是定居点的全景和孟金福静静地坐在板凳上望着不远处一群孩子嬉笑打闹的欢乐场景, 这样一组描述性画面让我们明白在政府的帮助下, 鄂伦春族人已经告别了山林的狩猎游牧生活, 在山下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 年轻一代已经适应并享受这样的定居式生活, 而老一辈孟金福们还是不太适应。

描述性的电视画面语言的出现, 有时也伴随着画外解说词, 补充说明电视画面难以表达的背景信息。解说词要朴实, 不宜作过分的渲染和夸张, 形容词和修饰性的语句一般不用。纪录片《茶马古道》第一集开头画面是昆明的一个夜晚, 马帮从路上穿过。解说是:“这支叫做瑞贡京城的马帮力图重现历史上普洱茶进京的壮举。他们将从云贵高原出发, 一路北上……进入首都北京, 这次旅程将用去半年多的时间……”这段画面并没有展开行走古道艰辛的描述, 然而我们从古道的起点与终点及行走所需的时间就知道了茶马古道长而难行。同样《新中国》开头有一段画面是西柏坡, 解说是:“在中国的北方, 有这样一首民谣,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对滹沱河边的这个小村庄来说, 1948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这段画面并没有展开解放战争的叙述, 而是借用一首民歌, 巧妙地将话题落到了西柏坡。所以许多人说描述性画面语言的使用特别能看出一个编导的功底和灵气。

2.2 描写细节揭示本质

其实, 描述性画面语言更多是通过细节进行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画面不仅可以传情达意, 同时也最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还以《最后的山神》为例, 该片很多地方突出了对细节描写:他虔诚地在松树前雕刻山神, 顶礼膜拜;如果打猎有所收获, 他便虔诚往山神嘴里塞食物;没有食物时就给山神嘴里点根烟, 这些细节都是人物性格的外化——孟金福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 他的行为中必然带有很多原始宗教崇拜的痕迹。

2.3 围绕主线调整节奏

描述性画面语言和叙述性画面语言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恰到好处的配合能带来节奏变化的新意。纪录片《龙脊》中, 在故事叙述的一个个完整段落之间, 编导刻意加进了谣族山歌。一方面它标明了山区的季节变换, 另一方面它打破了原来单调的节奏, 使节目更加有张有弛。

由此看来, 描述性的画面语言是信息提供者, 背景的展现和节奏的调剂者, 运用的好还可以起到升华主题和树立作品风格的作用。

3 表现性画面语言表达情感诉求

表现性画面语言是编导情感的物质外化, 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往往利用画面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来表达思想, 是编导用来煽情和表意的。一般说来, 描述性语言和叙述性语言提供的信息和故事, 一定程度上都是在催生表现性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表现性画面语言的主要实施路径是利用画面的色彩、影调、光效、造型等艺术形式, 对构图进行艺术处理, 通过隐喻、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主人翁的情绪, 从而突出纪录片主题思想, 这也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如在纪录片《沙与海》中, 编导主要运用了黄蓝两种色调, 用黄色调描绘北部大漠生活的温馨, 蓝色调描绘东部海洋的深邃;《西藏的诱惑》里, 西藏少女在沐浴节沐浴的时候, 当歌中唱道“忏悔是心灵的洗浴”时, 河水泛起了黄的色彩;当歌中唱道“省悟是血肉的再生”时, 河水泛起了蓝的色彩, 编导利用这种色彩的变化, 细腻地揭示了人深层次情感诉求。

由于表现性画面语言所表现的情感思想在生活本身素材中比较缺乏, 需要编导去发现去创造, 运用画面变速、画面叠加、借物抒情和反衬等手法, 营造效果、表达主题。其中常见的是画面“慢动”和“定格”。《百年中国》中有一个从美国购买的镜头, 一位美国魔术师表演“大变活人”的戏法, 他先用八国的旗帜变出一个个威武的洋人士兵, 然后用一面黑旗变出了一个矮小的中国小丑, 戏法最后的结局是这个中国人遭到了洋人士兵集体的一顿痛打。编导完整地使用了整个段落, 在结尾做了定格处理, 用意非常明显, 它是编导情感的延伸, 把当年触目惊心的场景延长到最大程度, 把前面故事铺陈的积累做了一次彻底的释放。《沙与海》里面有一个很长类似定格镜头:当记者和家住沙漠边缘的刘泽远大女儿聊天问及她想不想离开这个家时, 女孩沉默了, 镜头在构图上从中景慢慢推至特写, 随着女孩脸部细腻的表情变化, 仿佛有一种无助、无奈的迷茫隐隐散开, 让人心头微微颤动。女孩沉默了很长时间, 特写镜头也持续了很长时间, 此时“无声胜有声”, 女孩矛盾亦或复杂的心情, 非常传神地从侧面表现了沙漠生活的闭塞和年轻人生活的孤静。

表现性画面语言的创造性是编导创作个性的发挥和张扬, 它往往形成符号性语言或结构性语言, 并带有比较强的个人色彩, 在纪录片中一般很少使用, 讲求少而精, 从而恰到好处地渲染典型环境、表达某种寓意、引起观众的共鸣。

纪录片创作者必须掌握遵循画面语言的规律, 一方面保证真实、自然、流畅的整体效果, 另一方面注重新颖灵活的视觉冲击力, 更好地发挥电视纪录片中画面语言的作用, 只有反复实践, 积极探索, 才能不断创作出更优秀作品。

摘要: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 它是以视觉艺术为本体的, 它的故事、情节大都通过画面语言来表现。纪录片的画面语言是指电视画面的叙事方式和表意系统。本文基于纪录片的三种语言, 分别阐述在纪录片中的作用, 用于指导纪录片的创作。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画面语言叙述性画面语言,描述性画面语言,表现性画面语言

参考文献

[1]《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美) 伯纳德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纪录片内涵方法与形态》倪祥保邵雯艳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电气牵引系统下一篇:多元音乐手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