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

2024-06-05

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精选10篇)

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 篇1

整部电影很花心思,许多视角真的是很美,给人的感悟也很多,其中某些景像,也许会一辈子映在脑中.真的是好片子

这里有我们平时很难看到的海洋动物的生活,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在地球某些远离人类的宁静角落中的安详愉快的生活

我不知道该把此部影片划分到哪个类型中去,是记录片?公益片?环保片?还是纪实片…但无论《海洋》是归属于哪一种类型中的电影,其内容永远都值得人们去反省。

或许从影片的开篇来看,你获得到的是流畅的画面,优美的配乐,安逸的海洋生存环境…但藏在它背后的绝不止这些,它还埋藏着人类麻木不仁的侵略。

电影的开篇通过一个纯洁的少年的提问引入,“海洋,什么是海洋?”而整部影片没有过多的人为视角,没有评论,导演只让镜头自己来说话。而导演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通过此部影片向人们介绍了部分濒临消亡的海洋生物,并希望能够通过影片促进人们对濒危海洋世界的保护。或许正是由于整部影片大部分都已纪实的镜头为主要“人物”,所以才彰显出了影片是多么的纯洁。

寂静终究是会被打破的,沉寂了成百上千年的海底世界,被一群毫无人性的devil所打乱,这个种群被称作为人类。这些披着羊皮的狼群,为了自己能够生存,打破了安逸的食物链,漫无目的地随意捕杀。写到此,我想向那些捕猎者质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有多少物种是因为我们而消失的呢?还有多少物种已经濒临灭亡?而又有多少物种正受到我们的威胁?如果我们再这样继续的麻木不仁,那最终将是动物灭绝的同谋犯,即便最后想悔改的时候也将为时已晚。”醒醒吧,人类,现在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在屠杀着各种活生生的海洋生物,同时也是在屠杀着我们以后的未来。

散播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想一窥海洋的中心,他们怀着敬意去探索,去感悟这个可以实现的梦想,探索这个镜子的另一面…

但随着世界的飞速发展,工业已在整个世界的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正是由于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的缘故,那些只为经济而忽略环境问题的商人,肆虐地破坏着海洋的颜色,破坏着海洋的纯净。而海洋以前也从来没有被这样探索过,也没像如今这样如此的多灾多难。

或许只有在地球的深处,那座洁白的圣所,动物们才能远离人类而生活,这就像是世界的黎明一般。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另一座避难所,同样是一块人类未曾涉足的处女地。在人类强大的好奇心地引导下,很快,这样的冰雪圣地将为航行者开放,为了贸易,他们懒得去操心那些极地动物将会是何去何从。这些极地上的物种,也从不会为他们的生存来做筹划,而那些受到威胁的物种惨痛的尖叫声,也从来不会有人甘心为它们去聆听。

如果要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准备去迎接一个人造地球,那里每个物种都会有代表性地被保留存活下来,可能会是在水族馆里,也可能会在动物园。即便我们还在探索着宇宙世界,去找寻着下一个能够生存的星球,但到目前所知的宇宙界限,地球是唯一一个可以孕育生命的星球。而地球绝不是我们人类所独有,它是生存在这里的每一个生物所共享的。所以,请爱护它吧,它并非永久的坚不可破,而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还不迟…

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 篇2

一、书写海洋文化史诗

作为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以曹操的诗《观沧海》开篇,导出海洋与中华文明的渊源。伴随着导语的是跃入眼帘的镜头:奔腾不息的浪花以及破浪前行的军舰,立体地把人与海洋的关系及海权战略展露在观众面前,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似乎在告诉人们:一滴水见世界,海洋作为原水,让人看到了地球的变化万千与生命的多元。面向海洋,就是面向开阔的自然空间。海洋的意义在电视艺术的空间得到了多方位的呈现。

事实上,中国人自古就不乏对海洋的想象,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山海经》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充满神话色彩的地理专著,书写海洋中的神灵世界与海上乐园,极大地开拓了中国人对于海洋的超现实想象空间。而哪吒闹海的神话故事更是在人与神的对话中把人类对海的征服宣泄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对海洋的想象不仅道出了人与海洋不可分割的地理因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陆地生活对人的禁锢,恢复了人类向往自由的天性。因此,走向海洋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必然之路。这也符合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观。

《走向海洋》第一集《海陆钩沉》从解析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开始,展开了人类对于地球生命奥妙的探索之旅。接着以大量的考古发现比较了古代地中海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演绎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海洋意识。妈祖的传说更是凝聚了中国人对海的感恩与敬畏之情。正如导演刘军卫所言:“当我们用理智的眼光端详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文明无所谓优劣,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没有哪一种文明永远一帆风顺。甚至用大陆和海洋界定文明的种类,也显得那样狭隘和偏执!”[1]这就定下了纪录片的基调:尊重历史,尊重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才能重返历史的现场,找回民族文化的自信。电视镜头中那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广袤无垠的大海形成了鲜明的落差,暗示着地质变化的漫长及人类对宇宙空间的遐想。

第二集《海上明月》集中回顾了中国的造船史。而秦始皇面对汪洋大海的一声叹息,似乎预示了后来国人对海洋世界的不停渴求。通过这样的陈述,引出了远行之船———征帆出现的划时代意义。征帆就像一轮明月,没有它的朗照与指引, 也就没有唐、宋、元、明几个朝代的对外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则是征帆创下的海洋文明的辉煌。在明代开创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因此,没有征帆,就没有世界地理的大发现,也就没有世界各国海上交往与贸易的萌芽。随着《清明上河图》的徐徐展开,王安石的方略得到了宋王朝的重视。纪录片以画面的推移和色彩的变换突出宋金海战场面的激烈,给观众以冲击力。国力的窘困迫使南宋王朝把眼光转向大海,展现给观众的一个和平利用海洋的国际视野。

第三集《潮起潮落》将镜头对准明清时期中国政府的海上策略,从细节入手,让人管窥到“郑氏”海上帝国强盛的景观。“大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使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至少也是‘旁门左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个王朝鼎盛之时,根本不会‘面朝大海’。只有像南宋,这样偏安一隅的朝廷,或者像元朝,这样来自草原的统治者,才会对航海产生兴趣。”[2]历史给国人开启了面向未来的窗口,海洋给了国人走出封闭、展示自我形象的的新舞台。这一集将故事片中的片段穿插在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叙述中,增添了郑和下西洋的传奇色彩。这样以来,就把历时性的叙述转化为共时性的话语空间,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情绪,引起共鸣。诚然,郑和的远航成功,展示的不仅仅是中国灿烂的文化,印证了海上贸易的必然性,而且开启了国人走向世界的广阔的视野。但是清政府看不到海洋的曙光,因而蒙受了被列强任意宰割的屈辱。思想家魏源的《海国图志》没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视,而被日本海军广泛阅读,导致了甲午海战争中国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制海权是决定近现代大国兴衰的关键之一,由于中国及其他东方古国在这方面缺乏危机意识,古代东方文明在近现代世界中衰落也是必然。”[3]该片从历史的缝隙中洞察清政府海洋意识的淡薄所导致的民族危机,可谓以小见大,有的放矢。民国海军的浴血奋战和人民海军的崛起,则彰显了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重新苏醒。在抗日战争前线,中国海军与日军在江阴血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海军在毛泽东建设“海上长城”和 “海上铁路”的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一步步成为捍卫国家领海主权的生力军。“建立‘海上长城’、‘海上铁路’,是以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现代科技和大工业为支撑,是一个海洋大国走向海洋的保障,建立现代海权和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必然选择。中国海洋事业不断向海洋跨越,每一个进步,一系列成就,都体现了他的海洋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4]毛泽东的海洋强军、强国战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人民海军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亚丁湾护航任务,中国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因此,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正在觉醒。海洋意识是国家主权意识的体现,同时也是生态意识的体现。长期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对陆地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及生态危机。工业化导致了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的加剧,淡水资源日益短缺。 把目光转向海洋,加深对海洋的认识和保护,意味着人类的海洋文化自觉与对自我的超越。著名诗人海子的诗歌《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诗意栖居的理想,也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叩问。面向海洋,有利于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确立国人的世界视野。

“海洋及其相关的自然物象除了具有数量上的崇高之外,同时又具备了力量上的崇高。海洋乃至周围的以及由此引起的自然物象以突兀、高耸、粗砺、险峻、暴烈、动荡、凶猛等显现出人的感官难以掌握、人的生命难以抵御的无限的威势,然而,它作为一种异己的狂暴的力量能够激发我们伟大的精神。”[5]在音乐上,《走向海洋》凸显了海洋的崇高美。它的主题序曲是一首回旋变奏的奏鸣曲。它由小号的独奏、圆号的跟进和弦乐的低音连接而成,形似大海波浪的自然起伏, 象征着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同时又将不同的事件和人物组构起来,化零为整,表现出奔放而豪迈的激情,突出了纪录片的主题。

“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后,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 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6]《走向海洋》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把几千年来人与海洋的因缘进行了条分缕析,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它带给观众的是海洋般的激情与扑面而来的海洋文化气息。

二、书写“海上”中国梦

航海文明建立起中国与外面世界沟通的桥梁,向世人宣示了中国人的海洋意识。泉州港成为举世闻名的贸易港口, 标志着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姿态。21世纪对于一个拥有300万海域领土的中国而言,如何面向海洋?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发展自己的海洋战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保护地球环境的领航者?已经摆在国人面前。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纪录片 《走向海洋》在第七集《走向海洋》和第八集《经略海洋》中,荟萃了几代中国人的海洋梦想与实践,突出了历史的必然性与时代的挑战性。中美建交的场面把观众带入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环境中,“向阳号5号”考察船的远行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则这标志着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最新进展,也为人类认识海洋与自然环境提供了新的平台。 中国地质勘探人员在南海顺利建立了石油钻井平台,开辟了海洋资源开发的新路径,中国海军在亚丁湾出色完成打击索马里海盗的远洋任务。所有这些努力,向世人宣告了中国的国力与走向海洋的自信心。镜头中黑白照片与彩色的影像交替闪现,把几代新中国人的海洋梦想真实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呼唤的是中国民众对“蓝色国土” 的重视,也象征着中国走向海洋之路的任重而道远。几代中国人寻找石油的艰辛与收获,为未来的前行提供了启示。“现代文化的传播,不仅使个人及其行为社会化了,而且使整个人类的活动愈来愈依赖社会。”[7]这样的书写,突出了人类和平利用海洋的文化社会学内涵,实现了海洋文化的社会化功能。

“走向海洋,困难的不是零星的行动,而是思想。纵观中国历史,‘走向海洋’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一是内在的需要,土地资源不足了,就要走向海洋开发资源;二是外在的挑战,海洋不安全了,只能走向海洋保家卫国。所以,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积极拥抱海洋,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于世界。”[8]自宋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流传的妈祖传说,是古代中国人驰骋海上梦想的智慧结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贸易的体系中,建立中国的海上通道,让中国自信为全世界青睐,把波涛汹涌的海洋变成造福人类的天堂,才不会辜负无数先辈的厚望。《走向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底色———深蓝中凸显出未来中国的走向,将宏大的视野与浪漫的想象展开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坐标中,形成了巨大的审美张力和思想张力。在笔者看来,《走向海洋》的意义在于: 在历史的维度中对海洋文化进行了深度的审视;在现实的紧迫感性追问中,启发人们思考海洋的战略意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构建起中华民族的自信。

三、结语

海洋是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一种自然景观。同时,由于人类的生产与军事活动,海洋成为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又使它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人文景观。21世纪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呼唤着文学民族性的自觉苏醒。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是人类赖以依存的陆地资源日趋减少而造成的一种发展态势。海上运输的繁忙,海洋开发的加速,都给世人带来了惊喜,给世界带来了惊人的变化。作为客观叙述人类发展史与精神追求的纪录片,面对海洋,如何展开自己的审美视野去表现人与海的相互依存?如何去引导大众在海洋的畅想中去创新自己的思维?《走向海洋》给了我们惊喜的发现,那就是,以细节取胜,而不是靠空喊口号去哗众取宠。历史的细节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却是发现新知与真理的线索, 发人深思。正是这样的创作理念使得《走向海洋》比近期的同类纪录片更深入人心,镜头的切换带给观众浓郁的海洋气息,激发了人类探索海洋的热情,这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由于地球变暖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人类对于良好生态的诉求。其次,人类科技的进步促使人们探索海洋奥妙和未知世界的热情高涨, 加速了人们走向海洋的坚定步伐。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地理位置决定国家的政治命运。发展海上军事力量,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近年来东海和南海的紧张局势再一次表明了海洋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如何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保持海洋生态的平衡,做到海洋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维持领海的安全,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新挑战。

摘要:纪录片《走向海洋》作为央视推出的一个拳头产品,以全新的文化视角展示了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史诗般的旋律中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突出了“海上”中国梦的宏大主题。这样的海洋书写契合了时代与人民的需要,在文化全球化的21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海洋文化的深度审视,表现出历史意识;在现实的紧迫感性追问中,启发人们深思海洋的战略意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未来的展望中,构建起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自信。

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 篇3

一、逐步增强的市场化意识

自电视诞生之日起,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诸多变化,而本属于电影领域的纪录片同样受到电视的巨大影响,尤其在中国变化尤为突出。一路走来,电视纪录片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蓬勃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电视纪录片栏目化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纪录片进入低谷后,电视纪录片栏目也就跟着沉默无语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收视率的可怜。由于缺乏人力和物力,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一度陷入窘境,栏目纪录片的发展也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同时,中国纪录片工作者大多把精力集中在纪录片的本体研究,较少关心作品的市场化运作,创作人员缺乏市场意识,应对纪录片的市场化问题的经验略显不足。

二、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推进

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是广大观众最喜爱的影视品种之一,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近几年,特别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自2003年开始举办以来,我国纪录片市场有了一定发展,但以大会每年的交易量和实际成果来看,与国际市场化尚有差距。在当前成熟的纪录片国际市场面前,只有观众喜爱的、具有市场价值和符合市场化创作要求的纪录片,才能进入广阔的市场流通领域,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而不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纪录片,无法实现国际传播,只能沦为自我欣赏的作品。

三、制约我国纪录片市场化的诸多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纪录片人对国际纪录片市场化运作的不甚了解,诸多优秀的纪录片难以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销售出去以后,国外电视媒体也要进行改编播出。事实表明,国产电视纪录片想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接受国际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

1.纪录片的商品属性定位

在过去,我国纪录片的工作者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和评奖,往往忽视了观众的欣赏和市场的营销,因此纪录片创作中经常考虑社会效益多,考虑经济效益少,这种情况致使纪录片远离观众、远离生活、远离市场。事实表明,纪录片的价值最终体现于传播和收视的广泛性。优秀的纪录片正是由于传播广、收视高、影响大、受大众的喜爱,才产生了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同样是衡量纪录片优劣的重要标准,是促进纪录片发展的重要途径。

2.纪录片创作中的问题

纪录片创作可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相比当今世界纪录片的丰富多彩,我国纪录片则显露出不少问题:其一,题材狭窄,样式单一。仅从国产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同质化和模式化非常严重。其二,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不够,许多作品不愿触及民生问题,而更愿意表现历史题材,甚至猎奇的题材。其三,缺乏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因而缺乏时代感和正义感。其四,缺乏艺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缺乏可视性。其五,节目制作不符合国际标准及规范化。

3.缺乏支持、引导及整体规划

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国家影视机构团体的共同实践以及社会各领域的参与合作是我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市场化的前提和条件。纪录片市场化的成功运作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在相关政策、营销、版权保护上给予支持。因此,在推动文化产业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视纪录片进行市场化改革,尚需相关机构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整体规划我国的市场化策略,协调国内外影视机构之间的纪录片市场行为。

四、我国纪录片的市场化对策

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整合全国纪录片资源,制定有关规定和措施,对我国纪录片市场化进行战略规划,宏观调控我国纪录片的投资、生产、评比、交流及国内外市场的宣传和营销活动。

1.分众研究

在市场化的大潮中,纪录片的商品属性是无法避开的话题,既然是商品,就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即是说,要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以受众的需要来制作纪录片,才能达到供需平衡。因此要努力做到市场调研与分析,完善纪录片的策划制作和售卖环节。

2.建立国内纪录片市场,

按照市场化的运行模式,举办国家性的纪录片招资竞标活动,组织全国电视资源和相关部门参与,对制片人报送的纪录片预售方案进行审查和认购。投资者按比例享有纪录片的播出、版权和营销利润等成果。我国纪录片要想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并形成产业化的规模,就必须尽快完善的国内纪录片市场化基础。

3.积极投入国际纪录片市场

组织电视播出机构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世界主要的纪录片电影电视节,观摩优秀作品,学习创作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招资竞标,加强国际交流,推动我国纪录片的市场化生产。

4.新媒体给纪录片市场化带来机遇

新媒体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新媒介或新媒体,还是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 。 就当代而言,新媒体的出现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结果。因此,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纪录片市场化的影响是长久和深远的。如何借助新媒体营销纪录片继而促进纪录片的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人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城市电视台建立电视纪录片频道,加大优秀纪录片的播出和宣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纪录片专业化队伍的培训,提高创作者的素质等相关战略的实施都将有利于我国纪录片市场化健康持久地发展。

[1]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纪录片《照片》影评 篇4

评纪录片——《照片》

影片《照相》是一部反映时代发展的纪录片。通过讲诉的是刘英青照相生活的点滴,从而更多的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各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进程。编导在影片中运用微妙的细节和不同时期的音乐背景、照片诠释影片时代发展进步的主题。

影片由照片开始。编导黑太明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用镜头将过去个个时代的照片串连在一起,使画面在荧幕上生动起来同时使影片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一组反映农业发展的照片从“1958年大丰收”到“田间地把政治”再到“科学种田”等将农业的发展进程用照片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加强人们了对农业史的了解。编导还通过“婚照”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从40年代单一的婚礼到70年代繁华的婚礼,通过这些照片的重现编导要反映的不仅是一些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还探讨了历史的发展和国家于人民命运的关系,照片的窜连再现同时也使影片更有真时性。

编导不仅运用了相片表现了时代的进步,还善于运用音乐的描绘功能结合相片展示影片的时代背景。在片子的多处编导都别具匠心的设计了反映当时年代的背景音乐,使画面更贴进现实生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背景音乐为歌颂毛主席的《北京有个金太阳》,它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盲目崇拜毛泽东的社会现象。在三中全会时期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为背景音乐,反映着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文革时期的中国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一样失去了真确前进的方向,三中全会就是天是的太阳指引中国走向真确的希望,三中全会就是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细节的运用也是这部片子的一大亮点。编导讲述刘英青每年都会去壶口瀑布照相,从漂流到走钢丝再到骑车飞跃黄河使得壶口瀑布一年不如一年年。这样的细节不仅仅放映了刘英青对黄河和照相的热爱,还反映了在时代发展的同时引发的一系列的坏境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发展的进一步思考。时代的发展不只是使坏境发生了变化也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差异,编导将大女儿刘红英的叙述,|小伙子来相管拍照对刘英青照相技术的怀疑“这老头拍?可别把我怕坏了”这个细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矛盾,但发展带来的并不是只有矛盾。刘英青教孙女画画、学快板、一起照相编导将两个代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的放在一个镜头里,先人们探讨着发展这个永恒的话题。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篇5

--------评纪录片《幼儿园》

现在的社会一切发展的都那么快,在这浮华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记不起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好像单纯、自由和精神的享受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是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也越来越严重,尽管我们需要那些东西可还是不能让物质生活代替了我们对于精神的追求。导演张以庆从记录一群幼儿园孩子的成长历程的视角为我们寻找答案。

该片一开始用一行“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拉开了片子的序幕。幼儿园是每个孩童接受外界的第一个地方,对他们来说自己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和事是一个挑战。影片中多次出现幼儿园的室外景物,都是通过将画面虚化的方式来表达。将室外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耍的画面虚化,这与孩子们在教室的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淡入淡出的手法不仅可以组接画面还有舒缓过渡的作用。它连接了情节段落的发展,给观众一种看几个小短片的感觉,更轻松更容易融入影片中。

该片的主要拍摄地点是幼儿园的室内。幼儿园教室里绿色的墙壁和红色的桌椅展现了孩子们在一个漂亮的地方快乐成长,也是为了突显孩子们五彩斑斓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他们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五颜六色,红色带有花纹的小褂子、黄色带有动物图案的T恤衫,给观众一种孩子活泼可爱的感受。孩子们睡觉的床上铺着蓝色白条的床单,蓝色偏冷色调。奠定了该片淡淡的忧伤感情基调。影片中多次出现对孩子们的采访,采访时的色调是近似黑白色,暗示导演所问的问题有一种压抑感。这与幼儿园的五彩的教室颜色形成对比。

影片多采用近景、中近景和全景。一个嘴里嚼着糖的小男孩正在往自己的脸上贴胶布,他忍着疼痛把胶布又从脸上撕下来;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伸着指头数日期等都采用近景。两个小男孩在打架,老师过来后被打的孩子没有哭,反而打人的那个孩子先哭了起来。这里采用全景表现孩子打架的动作和神态,反映出孩子的调皮和天真。片子多用特写和长镜头来表现孩子的滑稽的表情和动作。如:孩子午睡的时候,有睡意朦胧时候自然伸展小指头的动作、孩子玩耍后被弄脏的小脚、睡着流着口水的脸庞、两只小手睡着后还依然牵着等等。这种特写镜头能表现出孩子们熟睡后安静、温馨的环境,显然与在上课、吃饭、玩耍时吵闹的环境形成对比。也可表现孩子们天真无邪、可爱率真的一面。画面也多次出现定格。如:马玉兰被老师点名后发愣的表情、孩子午睡醒来自己穿衣服按钮扣等。增加了影片的技术含量。

该片还采用了同期声,孩子们在教室打闹、哭喊、吃饭时勺子和碗相互碰撞的声音。这种做法给观众一种真实的感受。为了填补孩子们午睡后没有吵闹的声音,该片加入了一首由童声合唱的主题曲《茉莉花》。歌曲清新、婉约,声音清纯、响亮,表现孩子们在幼儿园是快乐与艰辛并存的。

导演在对孩子进行采访的问题逐步深入,从最开始的加法计算、才艺展示到询问家长的工作、孩子对爱的理解和对中日关系的看法。看似简单的对话,可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中成人的思想、话语和处事方式对孩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和超前。

影评海洋天堂 篇6

90分钟的《海洋天堂》,像一部温情细腻缓慢而又充满感情的小说。近乎无法抑制的泪水给了自己强烈的反击,虽然是从开头就预料到的结局,却不曾预料到的情感爆发。

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他开心时的笑脸,真诚的双眼,让人温暖;他幸福时修长的手指晃动在空气中欢快的摇曳,他寒冷时手掌渴望得到的真实的触摸感,他害怕无奈时大声的喊叫,他愤怒委屈时不停抽搐的身体以及在父亲身上留下深深地牙印儿,他自由时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的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昭示了:他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各种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表达,只是他充满了惧怕,所以他选择本能的逃避了世界,逃避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留下孤独的自己。该怎么说明他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纷乱的世界中只留下了孤单的自己,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难道他是幸福的?可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剩下自己又怎样?有那么伟大的父亲的爱,有海中一直陪伴自己的大海龟,有温暖的阳光,又宽广的大海,难道他是不幸的?

影片的最后,看到大福自己脱衣服,自己上下车,乖乖的把电视上的小狗拿掉,一步一步认认真真的拖地,自己煮蛋的时候,情感在冗长的沉睡之后,盛大的像自己扑来,眼泪无法抑制,也无法叙说真正哭泣的原因,文字的苍白与单薄被自己深深察觉。那些父母亲在琐碎的生活中给的点滴的爱,只有在一个人承受的时候,才会被自己察觉,才会猛然间醒悟,那些深沉,那些无私是多么弥足珍贵。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自私,发现自己的渺小,发现那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深的亲情。

海洋天堂影评完成篇 篇7

影视文学鉴赏

《海洋天堂》

学院:水建院

姓名:代菲菲

学号:09061156

4海洋天堂——亲情的天堂

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雨人》这部电影,这是一部讲述自闭症与亲情的电影,获得第6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等4项大奖和第39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好电影,但他让我想到了我国的关于自闭症的电影,他的名字是《海洋天堂》。

《海洋天堂》讲述的是一位患有肝癌晚期的名叫王心城的47岁的父亲和他的从小患有孤独症完全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的无法独立生活的21岁的名叫大福的儿子的故事。故事的简介是这样的:大福的妈妈在大福在大福年幼的时候,因为承受不了儿子患病的消息,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王心城独自一人把大福抚养长大,与儿子相依为命。然而此时,王心城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生命只剩3~4个月的时间,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王心城的心头大事,甚至于他想要带着大福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经过多方打听,历尽周折,王心城终于找到了一所能够接收大福的机构,却发现大福在这局促单调的环境中,如同离开了水的鱼,顿时生气。大福生性爱水,每天在父亲工作的海洋馆里畅游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唯一的朋友,表演杂技的玲玲,大福成了独自在异乡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倾听者。为了大福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爱的海洋馆,王心城为自己制订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计划,教会大福在海洋馆“上班”。他费尽心力地教大

福自己坐公交车去海洋馆,在海洋馆擦地。为了不让大福感到孤独,他甚至不惜拖着病重的身体,背着自制的龟壳扮成海龟,陪着大福游泳。他告诉大福自己将会变成海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王心城最终离开了人世,却已心中无憾,而大福也学会在海洋馆“上班”。结尾处,大福像从前趴在父亲背上一样,伏在海龟的身上,和他一起游泳,安心而幸福„„

故事到此结束,但生活不会结束,父爱不会结束,我们的情感也不会结束。故事是完美的,也不是完美。完美的是儿子终于能自己生活了,不用父亲时刻在身边了,但真的不在身边了么?不是。不完美的是,父亲离开了这个人世间,永远的离开了让他牵肠挂肚了一辈子的儿子,但真的离开了么?没有。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大,因为看见电影中的父亲,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小时候的我很是不听话,尤其是吃饭这方面。我不喜欢按时吃饭,也不喜欢按顿吃饭。每次都是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要不然就是喜欢就多吃不喜欢就不吃,也就是因为如此,我的爸爸就要每次在吃饭的时候都是盯着我,看我不吃饭就要说教一番,那个时候的我还要和爸爸拌嘴呢。现在长大了,想想父亲也是为我好。从这件小事上我发现,其实天下的父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疼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点的委屈,更何况是故事中的儿子,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委屈而是将来的生活。

电影的开始:汪洋大海之上飘荡着一只孤舟,一位踌躇的父

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 篇8

1紀錄片的特性:纪实性

体现在1长镜头2同期声3 跟踪拍

纪录片的分析方法(由于追求真实性及拍摄时的不可控性,一般分析记录片时不分析光画面等视听语言。)

评点 第一段一般是评点主题

2可评点片名

3评点编导风格:是客观介绍还是优美含蓄。或说教的风格

4评点影片纪实性(重要)

纪实性三点,举出长镜头的例子分析其纪实性,时间空间的连续性

同期声:在画面中现场同期录制的声音,如现场采访。作用1弥补画面信息 2增强客观性3增强生动性,套话:不仅使观众观其形,还能闻其声,做到是试听立体感和亲临现场体验事实的真实感。让观众有亲切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观众的认同与参与意识。体现了电视记录片的真正特性。

跟踪拍也体现纪实性。

长镜头:表现拍摄兑现保持了时间连续性空间的完整性,达到了剪辑加工的真实,因而具有写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5评点声音:解说词(可以分析其客观性(但有一定主观性,要慎重运用)背景音乐(营造或增强画面的心理氛围,思想情感,煽情效果,协助统一结构和深化认识 协助影片时空定位。)现场同期声 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另外在专题记录片中,可以分析丰富的史料,大量照片影响资料与解说的结合配合论述增强真实性历史感等等

纪录片《海洋》观后感 篇9

食物链是大海的法则。没有人类的干涉,大海维持着它的和谐秩序。我们对海洋的磅礴气势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而震惊和感动。纪录片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千姿万态,二是表达人类涉足海洋对美丽大海带来的破坏污染,最后呼吁人类保护海洋,与海洋生物和谐共生。

让我震撼的还有海洋中的捕食景象,亮点在于海洋生物的成群结队,阵容庞大显得壮观无比。画面中呈现出来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海豚、鲸鱼、鲨鱼、海豹等海洋明星生物,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动物。有趣的是海洋上的食草动物,长着像大象一样的鼻子,在海底匍匐前进,扬起阵阵“尘土”,这就是它们正在进食的景象。要说海洋中最美的景象是什么,我觉得大海中的珊瑚礁群极美。

关于海洋纪录片的影评 篇10

如果说天空是小鸟的家,那么,大海就是数之不尽水生物的家,蓝色的海洋有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

上周我校组织观看了《海洋》纪录片,片中介绍了美丽的水母群、姿态万千的海蛇、身穿黑色礼服的小企鹅……在镜头前展示它们独有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那些身着“纱裙”的水母群,它们如从天而降,如梦如幻,宛如舞者在水中轻盈地跳着芭蕾,它们曼妙的身姿为大海增添了一份亮丽的风景线;还有缩头缩脑的寄居蟹瞪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四处张望,仿佛随时都在准备着一场性命攸关的大战。面对海洋中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我由衷赞叹海洋母亲孕育了这么多姿多彩的水生物。

但是,接下来我又看到了不忍目睹的镜头:人们随手遗弃在海里的垃圾袋成为鱼儿们的地牢;一条条鲨鱼被活生生割下鱼翅后抛入大海无法游动,因为它们失去了自己的“船桨”,任凭鱼儿嬉戏却无力反击,默默无助等待猎食者与死神的到来,那充满悲伤与痛恨的眼神,仿佛在说:“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难道我们的生命就不珍贵吗? ”看到这些画面,愤怒之情在我心头燃烧,为什么人类不可以和动物和谐相处?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大都是人们一手造成的。动物也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生命。所有的生命都有它们生存的权利,不要因为自己的贪婪剥夺它们的生命,也不要为自己的利益让其他的生物灭绝。

上一篇:璀璨的烟花_描写烟花的写景作文550字下一篇:末公司财务出纳个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