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策划案

2024-06-04

人文纪录片策划案(精选10篇)

人文纪录片策划案 篇1

纪录片《闲着》的策划案 导演:张伟杰(有节选)

一、选题概述和主题

近些年在上海街头出现了不少许多靠卖艺为生的人,他们有的是辗转各地的流浪艺人,有的是乞讨者,还有一些是市民艺术爱好者,下岗或者退休后因生活困难,靠卖唱来补贴生活„„为了摆脱心里的沉闷,他们每天都会加入公园里一支支由退休职工成的歌队,教歌唱歌,用虔诚的心灵和表情讴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成就。在那些激昂振奋的歌谣里,在一种集体催眠的氛围里,他们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陶醉在昔日的辉煌中,寻找着那些失落的尊严。入夜,他们空着肚子,来到繁华市区,大胆穿行在霓虹灯的辉光下,小心翼翼地避开城管队员和警察,打开乐器、清清嗓子,对着行人自顾自地唱起来。那些歌跟白天的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面前多了一个投钱的盒子——这个盒子里,通常都有一块书写着博取人们同情文字的招牌,装载着一些希望,这而盒子里的些硬币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甚至可以成就一个个望子成龙的梦想。在繁华的街头,他们就这样用歌声表述着历史和现实,宣泄着快乐和忧愁,祈祷着不可预知的明天。

这种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卖唱的事情传到虹口公园里,很多歌友在一种优越感的支配下,渐渐疏远了他们;而他们中间一些人也会因为这种压力而退出卖唱的行列。吵吵闹闹,分分合合,热闹纷繁。在上海迈向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气象万千,但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就这样被遮蔽在城市公共符号的光辉下。尽管如此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但他们用那一代人特有的坚韧意志和生活态度,顽强地生活着,诗意地栖居着,以证实自己没有被巨大的城市浪潮所淹没。

他们的确不是这座城市的精英,但是他们的确在这座城市存在过,是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当下的社会边缘寻找人生的尊严——可以算作这个片子的主题,或者说,是我本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构建

房留生

58岁的房留生自幼家贫,后来做了上门女婿,一直觉得抬不起头来。为此,老房在工厂里干得很卖力,多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靠着一张张奖状,老房才觉得挽回了一些脸面。其实老房真正喜欢的还是音乐,他背着手风琴加入了上海爱乐业余合唱团,只要凳上舞台,一切自卑都无影无踪了。然而,这个爱好也耗费他不少时间,从而惹恼了工厂和家庭。十年前他被宣布下岗,接着妻子和两个儿也子弃他而去。老房只有两百多下岗收入,却还得负担儿子们三百多元的抚养费,无奈之下,只得拖着一条残腿,背起手风琴走上街头,开始了卖艺的生涯。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终于有了每月一千元退休金,老房可以歇一歇了,可是中专毕业早已工作的小儿子忽然考上了夜大学,据说学费高达一个月两千五百元。望子成龙的房留生把彭浦的工房租了出去,自己在虹口溧阳路老街租了一间小屋,退休金和租房差价都给了儿子,老房自己的生活费也就只能继续指望那架红得破旧不堪的手风琴了。老房告诉我,儿子真的不错,每年都来看自己一次,真希望他能够成才。

老房的卖唱箱子上有一块牌子,开始是“下岗残疾人员卖艺”,后来又改成“下岗卖艺”,最后干脆改成“新年快乐”。老房说,本来靠同情挣钱,现在街头卖唱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靠艺术挣钱。

老房这些年靠着街头卖唱积攒了一些钱,破旧的家里那个崭新的保险箱里也越来越满,但是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不知道能活多久”成了他的口头禅。新年里,老房决定捐出一万元,做一件善事,给虹口公园唱歌的老人搭一个棚子,让大家在雨天和冬天都能欢唱。

分别介绍片中的其他人物石静、丁仁华、赵红民、陈亨、老钱(省略)

三、片名、叙事、结构、风格

片名:在我们这个符号化的社会里,历来把没有“正当”职业的人被称作“社会闲杂人员”,本片片名《闲着》其实就是取自于这个意思。

主线:这支街头卖唱乐队的存在状态,由街头卖唱引起的与城管、保安的合理冲突,与公园里那些为休闲而唱歌的老人之间的冲突——这些矛盾的缘起、发展与解决的起承转合过程,将构成本片主线。

副线:房留生、石静、陈亨、赵红民各自对历史的回忆,以及各自的生活现实中发生的矛盾冲突。

结构:将街头卖唱、公园练唱、各自历史和现实生活、甚至上海正在同步发生的一些公众事件(比如气温、节能、物价、交通)平行剪辑,从这种交叉中,或印证某种观念的内在联系,或表现某种不协调的无奈,在不断的建立和消解中表达、深化主题。

风格:这是一部典型的城市题材的纪录片。城市的光怪陆离的景色以及特大城市象征超级规则的视觉符号,同这些小人物生活的游离状态以及被遮蔽的内心欲望之间将构成巨大的反差。对于前者我会以十分工整的画面和严肃的态度去表现,如同新闻和专题的风格;而对于后者,我将把摄影机尽可能逼进拍摄对象,用足特写甚至大特写,以此去捕捉他们内心的挣扎(当然DV设备的某些限制也迫使我必须采用这种风格)。

声音也是这个片子重要的元素,电视广播庄严的的声音、城市杂乱巨大的喧嚣,小人物家中的安宁沉寂,以及歌声表达出的激昂虔诚,都是本片重要的符号,它们将在情绪的渲染和意义的相互消解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人文纪录片《徒步者》总体策划 篇2

08编导一班付苗08012718

5一、目的意义

往常看见报纸上登载着某人某人徒步旅行的新闻,我总在心上泛起一种辽远的感觉,觉得这些徒步旅行者是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浪漫的世界;他们与我,一个刻板式的家居者,是完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我思忖着,每人与生俱来的都带有一点冒险性,即使他是中国人,一个最缺乏冒险性的民族……

这一点冒险性既是内在的;它必然就要去自寻外发的途径,大规模的或是小规模的,顾及实益的或是超乎实益的。林德白的横渡大西洋飞航,孛尔得的南极探险,这些都是大规模的,因之也不得不是顾及实益的,——虽然不一定是顾虑到个人的实益,——唯有小规模的徒步旅行,它是超乎实益的,它并不曾存着一种目的,任是扩大国家的版图,或是准备将来军事上的需要,或是采集科学上的文献;徒步旅行如其有目的,我们最多也不过能说它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这也是人情,不能加以非议——那一张沿途上行政人物的签名单也算不了什么宝贝,我们这些安逸的家居者倒不必去眼红,尽管由它去落在徒步旅行者的手中,作一个纪念品好了。

二、内容形式

《徒步者》讲述的是一名徒步旅行者一路走来,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本片主题是希望观众从观看本片来体会徒步给人们带来在心灵、感官上带来的全新认识,徒步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对这个世界的重新感受。然後,在旅途遇上陌生的人,发生不同事,走过很多的路,遇到了很多的人,体会着每个地方的特色,倾听着每个旅人的故事。美丽的小山村,别具风格的房舍,整洁的山野,引人入胜的庙宇......越走越高,绿地、绵延数里的森林、水流湍急的溪流和深不可测的峡谷代替了风光,并且山景随季节而变化,春种秋收,花开花谢,总是一派迷人景象。我们跟随这些旅行者,感受着他们的感受,看他们眼里另一个新奇的的世界,听他们娓娓诉说他们的故事......三、节目形式

《徒步者》是一部人文纪录片,拍摄采取跟拍的方式,记录着徒步者在整个旅行途中的种种见闻,记录他们的欢笑,他们的泪水,记录他们心理的成长,内心的各种变化。纪实风格、自然、风趣。片长设立40分钟到60分钟(随后期素材变化)音乐根据沿途风景的变化随即改变,音乐风格主选清新自然,亲近大众,片中可随主题加入风声,虫鸣,河流声。人物的解说根据需要可后期制作,也可现场录音。

四、组织实施

制作周期为三个月,跟随徒步者两个月,后期制作一个月,片长40到60分钟。

【一】组织机构:1.三人组成拍摄小组,两人主拍摄一人主管机器。

2.三人后期制作小组,两人后期剪辑 一人配音。

【二】实施程序:

1)第一阶段:工作案例拍摄。30天左右。与被拍

摄者一起生活观察拍摄内容。主要采用跟踪拍摄。

2)第二阶段:生活细节拍摄。30天左右。拍摄他生活中的生活细节方式。采用跟踪拍摄。

3)第三阶段:后期剪辑与补拍。15天左右。最后,后期利用15天时间完成一些补拍镜头,配音和成片制作。

五、经费预算

总经费预算为20000元左右。向社会机构申请和学校申请赞助,自己筹措部分,机械用具向学校申请借用,徒步中的个人所需问题,由成员自行配备,不于发放。

主要支出:交通费、食宿费一万元,耗材费一万元。

六、效果预测

旅行,在城上度过的时间是我们一天中的四分之一。

人文纪录片策划案 篇3

一部反映黄土高坡历史文化的大美 篇章

――观《古道崇信》有感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古道崇信》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黄土高坡小县,在沉寂中走向了全国各地的人们心中;一个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明之光的小县,在《古道崇信》中向全国人民讲述了闪耀着农耕文明之光的丰富内涵,见证了崇信县作为农耕历史文化发祥地的公刘故里,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民俗和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诠释了“尊崇信任”的精神内涵。

一是琳琅满目的文物,向世人讲述着芮鞫大地历史文明的厚重绵远。《古道崇信》是一部突出地理特色、紧贴文化脉络的纪录片,以崇信独特的地域文化为主线,深度挖掘故事,以齐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西周古墓群、古代文化遗存和博物馆中悠久的文物,见证和展示了这片土地的厚重,从不同角度记录农耕文明的前世今生,探究公刘故里的文化精髓,让华夏文明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加久远绵长的根脉。

二是农耕文明的传承发展,充分印证了崇信作为公刘故里的历史渊源和农业文明肇启的发祥地。以更高的视野,站在中国、世界的视角看崇信,整个片子以一种全新的叙述形式展现给观众,以点带面,用小故事讲述大时代,将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全景式展示,通过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与画面场景的艺术构思,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全面、真实地了解崇信的历史人文风貌。从久远的《诗经》说起,“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爱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诗经》中的.记载,是崇信成为“公刘故里”最直接的见证,古时崇信就称为芮鞫。纪录片中,农耕文明的痕迹和人们世世代代种植的五谷庄稼,延续和传承着公刘教耕的方式,一些大场景、航空镜头,把一个草木葳蕤、五谷茂盛的公刘故里,活灵活现地展示给了观众,让人们在这里可以寻得到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从时光的更替历史的变迁中,回溯崇信县“尊崇信任”的渊源。“尊崇信任”是《古道崇信》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崇信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之魂。纪录片以巧妙的设置,艺术的触角,从唐朝中期武将、武康郡王李元谅,在崇信筑城屯军、保境安民的历史故事说起,在当地文化学者、一生致力于崇信文化研究的马长春先生的讲述和唐代历史遗迹中,反映了“尊崇信任”的历史荣光,见证了崇信是丝路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一个商贸往来的旱码头。纪录片也向世人透露了崇信人民因李元谅“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彼民生、感恩王功”的“尊崇信任”理念。唐代贞元十三年在县城东门外,建祠塑像,春秋祭祀。纪录片挖掘了《汉书?天文志》上所说:“崇信在东井、营室两个星宿相邻的地方。”《尚书?禹贡》所说:“在雍州境内。”是周族公刘在I水边居修田事的故土。以真实的画面,将本土画家李仲林在深入研究崇信作为丝绸之路的古城,以油画的形式展示和复原崇信之古,一代代崇信人民,传承着“尊崇信任”的淳朴民风,成为崇信精神的一张名片。

四是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芮鞫之地的文明灿烂。纪录片中,重点展示了崇信众多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有点灯背猴、跑旗、正月初一出新、四月二庙会、弦子腔、崇信民歌、崇信根雕、祭祀仪式以及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以各个不同的场景,再现了一个文脉绵长、民俗繁多、非遗灿烂的黄土高坡山城,记录了崇信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一代代传承发展和创新中,放射出的文明之光。

五是蓬勃发展的崇信大地和人民群众当下的幸福美好生活,展示着“古道今声”的和谐婉转。《古道崇信》始终把“尊崇信任”的精神作为纪录片主线,诠释了崇信在全国经济发展重要节点下的发展,并站在“一带一路”战略经济高度上解析崇信发展,彰显出崇信“绿色之城、养生之城、文化之城、崇信之城”的知名度、影响力,为外界更好地了解崇信、认知崇信、传播崇信发挥积极作用。崇信红牛、崇信苹果、崇信煤电、崇信蔬菜、崇信旅游等富民强县的产业,以及街净人美、天蓝地绿、城乡美丽宜居的发展环境,全面展示了崇信“古道今声”中的美妙之声,和谐之韵。

六是神奇山水树、美丽I河湾的秀丽山水,让许许多多的人们在古韵新声中感受崇信之美。弯弯的I河,巍巍的群山,一排排、一座座整齐明丽的小康住宅,在镜头下,如人间仙境一般,华夏古槐王、古柏龙蟠、三异柏、桫椤树,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以及美丽乡村,在影片中彰显了崇信的美丽富饶。神奇山水树、美丽I河湾在纪录片中,唱响了一曲古韵新声的和谐乐章。

环保纪录片策划 篇4

一、选题:

1.纪录片名称:《一样地生活不一样的水》

2.片长:60—90分钟

3.纪录片的主题与背景:

中国是人口大国,因而也是用水大国,中国的水资源其实并不充裕,且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用水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在南方丰水区的人们用水毫不节制,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随处可见。节约用水的意识在他们的脑海里并不深刻。而生活在西北,缺水极为严重的区域的人民,水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也许他们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打到干净的水,也许一盆水常常是一家人轮着用,能舒舒服服洗次澡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个很奢侈的念头。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即便今天你还能毫无节制地用水,但是也许明天水就变成奢侈品了。所以节约用水变得刻不容缓。

4.题材基本定位:从普通大众,最广泛的民众出发,需要做到节约用水最大的群体。

二、人物:

1.甘肃会宁的一家人:

家在甘肃会宁农村的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儿子女儿。父母都是农民,儿子女儿都还在念小学。

2.上海的一家人:

家在上海市区的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儿子。爸爸是政府工作人员,妈妈是家庭主妇,儿子在上幼儿园。

三、拍摄中可行性:

1.影片结构:

a.首先插入一些视频和图像资料说明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情况。配上解说,加强观赏性及叙述性。出现国家地图,在地图上标出这次两户主人公家的位置。b.出纪录片标题《一样地生活不一样的水》

c.以一天时间为跨度,并以时间为主线,镜头在两家人家间来回切换,从早上6:00开始,会宁家的父亲已经早早起来,往离家一公里的地方去取干净的山泉水,两桶水就是一家人一天生活起居所有的分量。回来之后,父亲就将水倒在门口用作储水的井里。两个孩子起床,依次用水洗脸之后是母亲、父亲。母亲给孩子分别装好一天的口粮—干馍馍,和一杯水。镜头切回上海的家庭。父亲早上7点起床,先进浴室洗了澡洗了头,之后母亲为父子俩准备早饭(开水龙头洗水果、淘米)之后母亲进卫生间开始用洗衣机洗衣服……之后就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在两家人之间不停切换,摄取他们生活用水的每一个镜头……

d.甘肃家庭每个成员的特写、采访,问问他们对现在用水的不便有什么想法或者说希望将来他们用水能得到怎样的改善。

e.上海家庭每个成员的特写、采访,问问他们对节约用水的态度或者自己有没有做到节约用水。

f.声画分离,画面播出各个用水困难地区的照片以及一些浪费水资源的图片影像资料,旁白配用一些我国现阶段用水困难地区的现状描述,点出节约用水的主题。

2.发生意外事件可能性及其解决方法:

a.甘肃会宁山区可能拍摄条件较差,山区山路难行——可以通过后期技术处理,或者不好摄像的地方可以用摄影代替。

b.可能会有导演情节的嫌疑,会诱导主人公的某些行为——尽量保持旁观者的角色,不参与主人公的真实生活状态。

c.有些地方可能不让拍摄,或者拍摄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办公或秩序——提前和单位或个人商量、保证不妨碍他人正常办公和生活秩序。

d.对某些特殊镜头(如洗澡)做特殊处理比如:只出声音或者用空镜头代替。

四、情节考虑:

1.主要抗争点、矛盾冲突:

两家人对水的态度,用水方式的天壤之别。出现浪费水的现象时两家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关注点的不同。(小孩打翻水,甘肃父母斥责小孩说不知道水的珍贵;上海父母指责小孩弄脏衣服,麻烦)

2.拍摄时须注意的问题:

摄像机是倾听者的角度,注意有时摄像机的拍摄角度是仰拍的拍摄高度是低于被采访者与记者本身的。拍摄过程中的光线变化,附近有无嘈杂生源。要时刻保持客观的态度和视角,不能夹杂太多的个人情感。

五、拍摄组构成:

导演、文案、摄影、采访人(要善于表达、善于提问)、配乐、剪辑。

六、效果预测:

纪录片策划书 篇5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来到山西,自然不能放过去永乐宫欣赏元代壁画的机会。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二、拍摄意义

永乐宫里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这些对研究绘画的人很有帮助,还可以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道教文化。

三、拍摄内容

拍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拍摄建筑,另一部分拍摄壁画。

四、拍摄地点

芮城县永乐宫

五、拍摄时间

20XX年11月~~~~12月中旬

六、合作方式

由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拍摄组与当地电视台组成联合拍摄组。

七、拍摄设备

数字设备(DP800)一台,磁带两盘。

编导阐述

永乐宫的拍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道教文化,其结构不复杂,表现手法还带有传统的印痕,但片中文物的鲜活拍摄,使此片较好完成了文化意蕴传播的功能诉求。文物是静止的,但是导演要将其拍摄的鲜活,有感染力,呈现动态,必须在摄影镜头和光线造型上下功夫。多运用主观镜头和运动镜头,文物的动态拍摄才会淋漓尽致,文物才能被塑造成鲜活的角色吸引观众的眼球,实现文化类宣传片的展示与文化传播功能。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 篇6

一、基本情况

小组成员:唐睿、谢志云、王艳、尹云果、周荃 节目名称:我们的实践课 节目性质:纪实作品 题材来源:大学校园 节目时长:15分钟 小组分工:编导:谢志云

摄像:唐睿、尹云果

制作:周荃、王艳 指导老师:罗梦

二、拍摄目的:

我们常常说大学的学习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亦或是学生都希望能够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一方面用以检验课堂学习的成果,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尽早了感受实践操作,更加贴近专业。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实践是不是真的达到了当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同学们在实践课上是不是真的有所收获?在自由度响度较大的实践课上,同学们是不是真的做到自觉、自主的去学习?而老师方面,给予的辅导是不是能像在室内课堂上一样的更加具体,更加实际?增加的那么多的实践课,对于学生毕业以后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作用,让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处?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决定拍摄这部展现大学生实践课过程的纪录片,以此来为前面的提问做一个解答,我们选择的拍摄目标是广电2010级的《电视策划》实践课。

选择这个班级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我们学校实践课相对较多的专业。

2、各媒体机构对于新闻专业的从业人员动手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包括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本专业已 经毕业的学生)

希望大家能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一定的反思以及启示。

三、拍摄简介:

1、拍摄时间:2012年9月26日、10月10日 星期三早晨,两个半天。

2、拍摄地点:不固定(随其他组的拍摄地点而定)

3、人物: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0级1班全体成员、指导老师罗梦

4、选题特点:这个选题看似只是在单纯的展现一个真实的实践课场景,实则我 们是想要引出后面的一个思考——大学里不断在增加、越来越重视的实践课程到 底能够给学生们带来什么?这才是我们拍摄这个主题的最终目的。

5、拍摄中可行性:除了拍摄一些同学积极参与实践课的场景以外,也会有一些 其他的画面,例如指导老师的指导画面、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以及一 些细节,当然,在拍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一些同学的拒绝拍摄,因此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力通过抓拍、抢拍、偷拍、跟拍等一系列手段努力做到 拍摄真实的情景。

6、结构介绍:我们的这部纪录片将采取板块式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的实 践课场景,第二部分是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场景。

四、拍摄要求:

1、按照拍摄日程安排,进行有步骤的拍摄。提高时间观念。

2、小组同学之间要讲团结,讲风格,互谅互让,避免斤斤计较,产生分歧 的时候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力争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顺利的完成这 次拍摄。

3、由于拍摄时间较长,在拍摄的时候应该注意取舍,以免拍摄到后面内存 不足。

五、拍摄流程:

(一)第一次拍摄 9月26日上午

1、聚集: 时间:8:20,地点:实验楼4楼

2、初次拍摄:从领到设备以后便开始拍摄同学们的表现

3、出发:跟随其中一组(这一组是事先了解清楚他们的拍摄主题和内容的)一 起到该组的拍摄目的地去,过程中注意抓拍一些细节。

1、正式拍摄:拍摄实践课现场某组的拍摄情况。

5、返回:11:30跟随该组回来,过程中注意抓拍。

6、后续:返回实验室以后,及时将素材考走。并进行初步的剪辑。

(二)第二次拍摄 10月10日上午

1、聚集: 时间:8:20,地点:实验楼4楼

2、出发:跟随其中一组(这一组是老师要跟随指导的一组)一起到该组的拍摄 目的地去,过程中注意抓拍老师的指导过程。

3、正式拍摄:拍摄实践课现场该组的拍摄情况。

4、返回:11:30跟随该组回来,过程中注意抓拍。

5、课后:利用课后时间,以及自己的一些简单的设备拍摄同学们在拍摄完成后 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后期的工作)

6、最后补充: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

7、后续:将纪录片剪辑、配音、加字幕完成作品。

六、完成进度 1、9月26日早上半天的时间完成初次拍摄并进行初步的剪辑工作。2、10月10日早上半天的时间完成剩下的拍摄。3、10月10日下午至14日完成后期的剪辑、字幕、配音等工作。4、10月11日,完成纪录片的制作,刻录光盘,完成作业。

七、费用开支预算:

1、组员5人,往返公交费用人均两元,两次拍摄。2*5*2=20元

2、光碟刻录:5元

3、打印费:1元

总计:26元

人文纪录片策划案 篇7

20120109第一稿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综述

徽州是宋明以来保存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较为完整的地区。并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丰富的呈现形式。徽商、徽画、徽医、徽剧、器物、宗族、建筑等整体水平较高的文化形式,使徽州逐渐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本纪录片正是基于对徽州文化的深入考察,本着视觉第一性的电视传播原则,深入浅出,独到、好看地向世界范围介绍徽州的纪录片。《徽州》(暂定名)按照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的制作要求,面向世界观众进行制作。本片的创作原则是:

1、杜绝纯“形而上”的理论,一切从视觉出发,用视觉(可见的徽州文化元素)带动观众深入思考徽州文化的本源和意义;

2、杜绝“说教化”的主题,在呈现精美视觉画面的基础上,用故事串起素材,让观众理性、自然地形成对徽州的整体认知观点;

3、杜绝“泛专家”现象,权威专家对好的纪录片的真正意义,往往是“工夫在诗外”,本片不乱用专家资源。专家精湛之处,必定与细节相连共衍;

为拍摄本片,制作人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大量的前期工作、丰富的文字资料,以及精干的制作团队,都为本片的成功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我们有信心制作一部真正国际水准的徽州纪录片,并希望以本片为首,形成全方位展示徽州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系列。在中国文化传播产业的语境中,本片也就具有了特别重大的意义。

二、背景浅析

1、社会背景:就本片而言,社会背景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世界观众层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渴望看到客观公正的纪录片;第二是海外华人层次,渴望看到徽州文化的“根”和祖国对徽州文化的尊重;第三是国内观众,希望看到中国人自己制作的国际水平的中国文化类纪录片。这三个层次的需求都比较强烈;

2、政策背景:作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需要有一档思想深度与情境乐趣兼具,人文教化与专业引领并重的达到国际制作水平的地道的徽州文化纪录片;

3、国际需求:BBC、国家地理等著名世界级纪录片制作厂商一直重视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但是由于中国政策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采用购买中国人制作的纪录片,但是由于水平有限,他们很难购得满意的作品;

三、企划动机

1、文化内涵深厚:徽州初创、发展了千余年,国内对“徽州文化”的研究也将近一个世纪。有大量研究成果和考察样本。完全可以保证素材需求;

2、细节表现丰富:除了理论研究,徽州还有大量的实际存在的建筑、书信、书画、器物等,可以反映徽州文化的细节,小中见大,让观众领略徽州文化的美丽,我们可以再运用时尚的拍摄手法,让故事更具看点,画面更具美感;

3、准备工作充分:(暂略);

4、商务运作乐观:(暂略);

第二部分 纪录片设定

一、设定信息

1、基准定位

1)市场定位:

世界15-55岁左右的电视(视频)观众群体,以英语言为主; 2)主题定位:

以徽州文化流传下来的呈现形式,通过细节,视觉展现徽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成就; 3)风格类型定位:

纪录片,但是可以安排情节(增加可看性); 4)题材定位:

写实、精美、细节展现充分;

2、制作简况

1)故事背景:现代,从某个线索(方向),探寻徽州文化的根; 2)拍摄地点:北京、徽州古地(一府六县,安徽、江西各一部); 3)题材类型:记录片,实拍为主;

4)投资金额:250万元,制作周期1年(详细预算表格后附); 5)策划时间:2012年4月底前; 6)运作时间:2012年5月开始; 7)完成时间:2013年4月底前完成;

3、主题和方向

主题:寻找徽州文化的根(但不一定要在片子中硬性呈现)1)徽剧中的徽州文化——

文字素材来源:研究资料、剧目、唱词、法度等; 视觉素材来源:现存大量徽剧各分支流派演出资料等; 优势:素材充分、室内场景多,制作成本可控; 不足:权威性稍不足;素材可能稍显单一; 总体评估:中上;

2)器物中的徽州文化——

文字素材来源:研究资料、博物馆资料、考古资料; 视觉素材来源:实拍、后期制作等;

优势:素材充分、室内场景多,制作成本可控;

不足:深度和专业化方面可能稍显不足,但足以满足观众需求; 总体评估:上;

3)建筑中的徽州文化—— 文字素材来源:研究资料; 视觉素材来源:现存建筑、图片等; 优势:素材充分;

不足:室外拍摄量大,深度和专业化方面可能不足; 总体评估:中上;

4)备选1:书画中的徽州文化—— 文字素材来源:(暂略)

视觉素材来源:现存书画、图片等;

优势:素材充分、室内场景多,制作成本可控; 不足:真迹难于拍摄到; 总体评估:中;

5)备选2:宗族中的徽州文化——

文字素材来源:宗族谱牒、文件、研究资料等; 视觉素材来源:现存牌坊、祠堂、文件等;

优势:文字素材充分、室内场景多,制作成本可控; 不足:视觉呈现稍不足; 总体评估:中;

4、纪录片时长

1)国际惯例:1小时以内,一般在50分钟左右; 2)视拍摄情况,可制作为上下集,每集50分钟左右;

二、节目简介

1、类型及风格定位

本片是属于纪录片类型。除了作为纪录片应有的大量纪实类内容外,还从徽州文化的“身份”及文化的基准价值观出发,构筑有机、连贯的情节。就情节本身而言,以一个徽州文化爱好者通过某个文化呈现进行“寻根”,可以串起全片,有种洞彻了然,掩卷遐思的意韵。

基本结构:

1)、缘起:徽州文化的一个呈现形式,使主人公产生了“寻根”的情结; 2)、主体:在3-5个不断深化,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中,小中见大,为观众揭示徽州文化的价值观和悠远的魅力; 3)、高潮:展示徽州文化的神韵——“根”;

4)、结局:用很短的时间来展望一下徽州文化的未来发展;

2、纪录片人物设定(暂定)

1)、第一群体:线索人物——寻根者

考虑到国际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目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这个人物应该是中年以上,老成、持重,富于理想,办事理性;

2)、第二群体:再现人物——参与者

3)、第三群体:专家

研究徽州文化的专家。应该包括国内专家和国际专家至少各一人;

这部分包括徽州地方戏演员、宗族祭拜仪式参与者、生活演员等;

3、观点(示意)

说明:所有观点应在取得充分的材料后提炼总结得到—— 1)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最后避风港; 2)徽州人的生活一直贯穿着儒家的教义;

3)研究、继承、发展徽州文化,就是延续中国传统;

三、制作预算

(后附表格)

第三部分 比较研究

(暂略)

【附】后续工作

以本片为引领,后续工作包括:

1、徽州文化系列片:面向大陆观众,暂定20集;

2、徽州文化摄影集:暂定分为四个系列出版;

会展策划作品展策划案 篇8

姓名农创新学号G20106063137得分

题目《“ 美丽校园我来拍”摄影作品展览策划案》

一:展览宗旨

1、适应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广大在校摄影爱好者提供交流的机会与平台,鼓励新人新作,特此举办此次摄影大赛,培养大学生摄影艺术兴趣,展现和谐校园的魅力及绚丽色彩,改善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风貌。

2、多年以后,也许记忆已经模糊,但在光与影交错的瞬间被凝固下来的青春,仍将散发着挥之不去的青春魅力。也许我们的作品对光影和构图的把握远没有职业摄影师那么精到,但我们真实的青春和对摄影的热爱却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二:主办单位

广西南宁市团委、学生联合会

三:承办单位

广西南宁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摄影协会

四:展览时间

作品征集时间:2011年10月20日——2011年11月10日

作品展览时间:2011年11月11日——2011年11月15日

颁奖时间: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五:展览地点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东食堂、学生会门口

六:展览主题

“美丽校园我来拍”

七:展览内容

集中展示我院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取得的优秀成果,活跃校园文化气息,培养爱校荣校的良好氛围,展现我院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面貌,同时展示参赛者的摄影技术、观察和审美能力,为广大在校摄影爱好者提供交流的机会与平台,鼓励新人新作。

八:主要活动

1.合理分配和安排成员的具体工作。

2.根据资金预算,确定资金数额。

3.作品的筛选和评选。

4.活动场地的申请。

5.活动前宣传海报的制作与张贴。

6.各记者团成员课表统计照片数量及分类。

7.活动总监召开干部会议。

九:宣传与推广工作

(一)前期宣传:

1、由宣传部绘制宣传海报,在学院宣传栏进行粘贴

2、广播台广播

3、校园网上发布

(二)作品征集:

采取海报、公示栏等宣传本次大赛活动事项并征集“美丽校园我来拍”作品

(三)作品展览:

1、进行摄影展时安排学生会人员轮流坐岗;

2、组织老师、同学有序的参观作品,保证作品不受损坏;

3、参展人员可相互交流,提上宝贵意见;

4、评比出优秀作品,以致奖励。

(四)颁奖晚会:

1、邀请老师、公示同学;

2、学生会人员维持会场秩序;

3、公布作品,介绍作品,获奖者感言。

十:展览现场管理

1.摄影部做好摄影工作。

2.学生会做好文件管理工作。

3.新闻部做好宣传工作。

4.人员的有序参观,不要拥挤。

5.现场清洁工作的打扫要及时。

十一:展览的后续工作

1、举办优秀作品网上摄影展;

2、公布获奖名单,获奖作品并在宣传栏上展出一周;

学校形象策划案 CIS策划 篇9

CIS策划——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

------现代化学校导入CIS系统之VI部分理念构想

关键词:CIS策划 VI视觉识别系统 学校形象设计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

一、CIS简述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的英文缩写,直译为“企业形象规范体系”。这是指一个企业为了获得社会的理解与信任,将其企业的宗旨和产品包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建立自己的视觉体系形象系统。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与纯商业化企业有着天壤之别,但“企业形象规范体系” 的成功范例充分说明了其强大而独特的功效。故在资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学校以一种具备一定经营理念的规范化的整体形象出现将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CIS最初虽是为企业设计服务的,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经营理念同样不可缺少。企业CIS理念亦有许多值得学校借鉴的内容,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人对 CIS的理解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理念识别系统(M.I):即学校的办学方针、指导思想等;

行为识别系统(B I):即学校校纪、校训及各种规章制度等;

视觉识别系统(V I):即学校的整体视觉形象。

CIS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促进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

换言之,也就是结合现代设计观念与学校管理理论的整体性运作,以刻画学校个性,突出人文精神,使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学校声誉影响的设计。

现代学校导入CIS对外是宣传学校办学方针及展现学校整体形象与实力,对内,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体现。

CIS具有管理思想和文化模式的统一性、独特性和权威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CIS的理念贯穿整个学校内、外部活动的始终,并最终成为社会对学校的综合印象,即学校的整体形象。

所谓独特性,即“个性化”是指学校的理念及所统制的视觉识别系统及行为识别系统与众不同,具有很大的识别性,并最终成为社会公众将该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的重要因素。

所谓权威性,就是CIS对学校运作、师生活动长期起着宏观上的指导规范作用,是学校的“宪法”,即师生行为准则。

二、学校VI形象策划

VI是以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制、制度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学校形象。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视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约占80%。由此表明VI视觉识别系统在整个CIS识别体系中,是最先被受众所接受的要素。VI视觉识别在CIS系统中的独特传播力和感染力,使其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据有主导的地位。

VI视觉识别系统即把抽象的目标概念形象具体化。

学校的“理念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通常会受到高度的重视,在全校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在此不再赘述。而视觉识别系统领域,各学校虽然也做过大量工作,但大都没有整体的规划或没有系统地执行,故尚有很大的可开发空间。鉴于VI视觉识别的重要性,现结合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主要针对学校的视觉识别系统(VI)谈几点个人看法,事实上CIS系统的各分类系统之间的划分,并无绝然分界,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

三、学校导入VI系统的目的及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要求

首先学校导入VI的目的要明确。学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导入VI并非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视觉形象策划,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浓浓的素质教育氛围。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学校形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积极向上、宁静有序、健康和谐的视觉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故学校导入VI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品牌效应的建立

系统地导入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有利于学校良好个性化形象的树立,使学校形象具体到切实的视觉符号,从而更易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同时整体的视觉形象规划有利于学校的对内对外宣传,将更加有利于每年常规的招生等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

品牌效应不仅在商业领域举足轻重,在文化教育领域中创办名牌学校的呼声也从未间歇,只是传统概念上,所谓的名牌学校更多是指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教育质量、升学状况等。不容质疑,教书育人是学校办学之本。教学质量将始终是学校成效的衡量标准,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对学校的期望除了占主导因素的办学方针、教育质量外,外延在不断的扩大。例如,校园环境、文化氛围、校容校貌、现代化教学设施等等。这就提醒学校要想在新世纪、新形式下生存和持续发展,务必要在做好常规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宽思路,勇于更新理念,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3、校园形象的推广

VI视觉识别系统对于商业化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推广得当甚至可在短期内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对于学校而言,导入VI视觉识别系统的相对作用在短期内可能不见波澜,但从长远意义上看,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学校等文化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向产业化方向转换,是未来的趋势。即使是现阶段,学校与学校间竞争关系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扩大生源、引进师资,创造品牌,是新世纪学校所面临的严峻问题。VI视觉形象系统的创建有利于将学校个性或特色广泛地传达给外界,使外界产生固定印象,从而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良好的VI 视觉形象也会在吸引生源、师资人才的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故学校导入VI视觉识别系统应该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长期工程。

在概念上,针对学校的独特内涵,“形象规划”应由单纯着重视觉符号的“视觉型VI”发展成为全员普遍参与的着重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型CI”。

四、VI视觉识别系统的构成校园形象系统的营造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既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上,也反映在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中,因而需要全面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从物质文化层面看,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绿化美化、文化设施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精神文化层面看,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本质、学校的个性和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

VI视觉识别系统由“基本要素系统”和“应用要素系统”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A:基本要素系统部分

标志:

学校标志是学校形象的符号象征,是CIS设计系统的核心基础。学校的标志即校徽,是以最简化的图形造型传达学校的精神内涵。校徽的设计要求简练、生动、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要表达出学校办学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独特的个性和时代感亦不容忽视,同时易于识别和记忆。

良好的标志设计能切中社会公众的心理,以期唤起共鸣。

标准字体:

学校的标准字体,即在任何情况下,学校名称出现所应用的专用字体。字体的选择最好有别于电脑内通用字体(如:宋体、黑体、楷体等),可自行设计专用美术字体,亦可请书法名家或教育界知名人士题字。总之,尽量确保字体的独特性,以此强调学校的整体风格和个性形象。字体的选用要符合文化教育的精神,严谨、求实。同时注重规范用字,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标准色:

标准色是用来象征并应用在所有的媒体上的指定色彩,是学校理念的象征。标准色的运用涉及大量的色彩美学和公众色彩心理问题,色彩有不可估量的视觉冲击力和联想作用,良好的运用将增进标志形体的表达。

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等基本视觉要素的排列和组合也应适当规范。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VI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部分。基础部分在经设计审核通过后,应严格遵守,并始终贯通。这是执行VI识别系统的关键。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所有视觉识别设计都必须遵循学校理念的基本原则。

B:应用要素系统部分

应用要素系统设计即是对基本要素系统在各种媒体上的应用所做出的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应用要素系统的规范化,有利于学校保持一贯的自我形象和主张,便于学校常规管理,同时应用系统的建立也可适当避免盲目建设、重复设计,从而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1、学校办公用品

学校办公事物用品,除其实用功能外,还起着学校形象宣传的作用。如信纸、信封等办公用品在对外交流的同时如能结合VI视觉识别系统,将能更好地将学校的精神内涵通过形象符号传达给广大社会受众。

⑴ 名片

⑵ 信纸、信封

⑶ 便笺、备忘录

⑷ 资料袋、文件夹、内部档案用品

⑸ 请柬、赠品

⑹ 印刷出版物

2、师生制服设计

师生的制服,是学校形象的流动广告。番禺区内各学校校服多有雷同现象。应在协调关系的前提下,设计制作番禺中学独有的校服款式。在校服设计中体现番禺中学标志、名称,在用色设计中呼应番禺中学标准色。专用的学校校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3、标识识别设计

标识识别设计是从根本上塑造、渲染、传播学校识别形象,并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统一化、标准化和正规化,保持高度的识别统一性。设计对象包括:学校招牌、旗帜、场室标识、指示警示标牌、学校交通工具的识别设计等。这些静止或流动的标识除了具有鲜明的标识警示的功用外,还是随时随地地教育学生和传播校园文化的良好载体。

4、校史陈列室

校史陈列室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学校自建校以来的建设和发展历史,作为外界了解学校概貌的一个窗口,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布局和结构上除了考虑实际功能外,还要参照“基本要素”部分进行整体规划。

5、学校校园网站建设应用

网络无疑将是未来世界最大、最快捷的大众传播媒体,是学校能够抛开地域局限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传达信息及树立形象的绝好途径。故学校校园主页的建设也要同时体现学校VI视觉识别体系。

6、广告媒体

信息时代,广告效应不容忽视。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特定时期(招生、校庆等),选择恰当的广告媒体(电视、报纸灯箱路牌等)面向全社会宣传和推广学校形象。

五、VI视觉识别系统的执行

VI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不是机械的符号操作,而是以VI为内涵的生动表述。所以,VI设计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学校的经营理念。

学校VI视觉识别系统的创建应集思广益,征询各方意见,反复推敲、修正。一旦确定,要保持相对时间内绝不轻易更改,这样才能有助于学校形象这一无形资产的积累。

最后将确定方案,制作成VI手册,并成立部门对VI执行状况进行严格监督。

六、深远意义

人文纪录片策划案 篇10

记录片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为人们再现了历史发展进程,因此,选题策划时,一定要做到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一种启迪意义,这是纪录片选题的根本原则,也是其价值所在。例如,2015年,由媒体人柴静策划并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受到亿万国人的关注,好评如潮。该纪录片以当下泛滥的“雾霾”为主题,为人们再现了令人担忧的环境现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携手,治理环境,还原洁净的自然面貌。柴静将女儿的病情作为开题,让观众感到震惊和心疼,可以说制作这部纪录片是出于社会人的责任感,同时也是出于一位母亲的本能,记录片中除了再现当前各个省市的雾霾现状,也对雾霾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度调查,说明了这一环境问题对人们造成的严重影响。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其选题与时下问题亲密相连,关系到每一个人,其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环保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2]。

2.2 追寻文化渊源

记录片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其目的不仅是再现事实,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思。因此,进行选题策划时,不仅要关注当前事件,更好关注这些事件背后的文化与习俗,引导人们追寻传统文化渊源,发挥一种文化传播的作用,发挥纪录片的真正价值。近几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这绝不仅仅是因为片中为我们展现了各地美食,更是因为其引发了人们的思乡情缘,这是对美食背后蕴含文化的一种关注和认同。在介绍查干湖冬捕这一期节目中,节目就为人们展示了冬捕前的仪式,除了鱼的各种做法和吃法外,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人们从自然中获取食物,需要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感恩、崇敬之心。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追溯了全国各地美食背后的文化渊源,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这是其选题策划的成功所在。

2.3 尊重事实、强调故事性

“讲故事”是当代新闻媒体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因为故事往往比其他形式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纪录片选题策划过程中也要善于运用这种方式,抓住观众心里,尤其是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更应当推广使用这种方式。例如,纪录片《百年人・日照魂》中,就将丁惟汾及其家族作为主题,在选题策划初期,就将这一人物及其家族的轨迹作为线索,再现了辛亥革命元老的风雨一生。纪录片中既展现了革命中各个党派之间的冲突,同时再现了丁氏家族血浓于水的亲情,成功将“大家”与“小家”的故事融为一体,引人入胜,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这与最初的选题策划角度是分不开的。值得注意的是,选题策划之初无论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都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否则就不能将其称之为“纪录片”了[3]。

3 总结

纪录片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众最喜爱的文化节目之一。为了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要重视选题策划这一环节,要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追寻文化渊源,尊重事实、强调故事性,发挥纪录片弘扬文化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苏,胡海华.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生存困境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09,15(10):68-69.

[2]赵盛.中国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困惑和思考[J].新闻世界,2009,11(13):156-157.

上一篇:辽宁省高院《全省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下一篇:市场营销康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