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制作

2024-11-05

纪录片制作(共8篇)

纪录片制作 篇1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媒体产业也飞速的进步,人们对媒体行业的需求不断提高,而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被大众所接受,喜爱。电视纪录片主要以社会实践或是自然风貌等为基础拍摄,展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对大众有着很大的影响。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电视纪录片与传统的记录影片有着很大的差异,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全新的节目类型,对大众生活的实际反映, 并且由于电视纪录片主要是对大众生活的记录,与大众的思想达成共识,受到了大众的喜爱与追捧。电视纪录片主要以社会实践、自然风景、人文特色或是地理风俗为拍摄基础,并且以故事的形式,用视频记录的方式展现给大众,这是一种对实际生活最为真实的反映,所以会被大众所接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纪录片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风俗、人文特色、以及民俗文化都有所了解,电视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同时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传播都有着很大的意义。所以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媒体行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为了保证电视纪录片的有效拍摄, 其中对于拍摄组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在拍摄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拍摄内容的真实性,不能够有虚假的成分在其中, 在整个拍摄环境一定要追求其拍摄内容的真实,将最为真实的内容反映给大众,可以使大众能够真正的了解文化。有效的保持拍摄内容的真实性,不仅会对大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电视节目的长远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可以有效的保证广播电视行业的持久力。

电视纪录片拍摄的基本原则

对于电视记录片的拍摄主要是要保证其拍摄内容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被大众所接受,从而促进电视产业的长远发展。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要将拍摄的生活内容的实际情况反映给大众,纪录片拍摄者在生活中发现了值得记录的人或事,便采取一些相应的手段对人物的生活进行记录, 比如可以进行采访拍摄,通过采访的内容将被拍摄者的实际生活状况通过一些设计制作还原,将被拍摄者的实际生活状况反映给大众。这种拍摄的方式比较复杂,制作组必须要将拍摄的内容取长补短,进行认真的选择,将拍摄内容中具有意义的内容反映给大众,这种对于生活中的人的拍摄,一定要注意被拍摄者的心情变化以及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最为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众。

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必须要通过一些影响等非语言符号的采录方法来表现出来,利用写实的图像来表现出被拍摄者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真实状况,通过影像的方式来表现出大自然中的景色以及世界各地的民族风俗,使大众对文化有所了解,从而达到拍摄组对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的把握。成功的纪录片可以很好的以影像的方式来吸引大众的目光, 给大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将大自然最为真实的景象展现给大众。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拍摄制作组一定要将拍摄的内容解读给大众,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利用叙事的方法对内容进行叙述,并且要结合主观说明, 对大众进行讲解。为了保证纪录片拍摄的真实性,在拍摄者对拍摄的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想法, 要能够真实的对实际的景象进行讲解, 不能胡编乱造,而影响拍摄的真实性。

电视拍摄纪录制作的相关内容

1.设备要完整全面

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拍摄组必须要有完整的拍摄设备,配备性能高的摄相机,并且辅助的拍摄设备一定要齐全,这样可以保证拍摄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拍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设计,从而将拍摄的内容完整的记录下来,并且在拍摄完成后,必须要对拍摄的内容进行制作,但是制作中一定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将相关的影响图片设计的更为生动,从而来提高大众的兴趣。

2.拍摄制作人员技术高

在拍摄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光比的控制,要提高影像的视觉效果,这主要是由摄像机以及摄影师的技术水平来决定的, 所以,在进行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中,一定要保证拍摄设备的性能完好,利用先进的拍摄设备进行拍摄,并且摄影师的拍摄手段必须要高,摄影师要通过对光比的调节来保证影像的美感,可以将拍摄的内容以最美的角度展现给大众。在对后期制作时候,对于影像的技术处理手段必须要强, 要能够在保证拍摄内容真实的情况下,对图像进行修饰,从而来增强视觉效果,这都需要相关的拍摄技术人员要有高强的技术能力。

结语

在现今的社会,电视纪录片可以为人们呈现出最为真实世界文化、地域风俗以及自然美景等,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的欲望,增强人们的见识。所以,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不仅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摘要:电视纪录片属于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现今的社会,人们对电视纪录片的喜爱程度大大提高,重点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与相关内容。

纪录片制作 篇2

关键词:纪录片;摄影;制作;《湖山传奇》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155-03

一、纪录片《湖山传奇》的摄影

所谓纪录片就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在进行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内容当中完全没有任何的虚构事件,所拍摄的事情都具有真实性,《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所进行采用的手法就是采访摄影这种方法,就是当事情在进行发展的时候,然后运用抢与等的方式对在真实的时间与环境当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真实记录,当然采访摄影也是进行拍摄纪录片的时候一种最基本的手法。

(一)纪录片的摄影当中对于镜头画面的要求。在对《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进行拍摄的过程当中,对于摄影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纪录片《湖山传奇》的摄影与我们平时所观看的电视新闻当中的摄影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差别的,其中在对平时所接触的电视新闻进行拍摄的时候主要是把真实的记录作为首要原则,但是纪录片《湖山传奇》就大不一样了,纪录片《湖山传奇》主要是采用镜头画面来突出编导在创作《湖山传奇》的意图,拍摄纪录片电影可以说是一种充满艺术感的创作,在拍摄《湖山传奇》的时候能够完全把主体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美学意义。在进行拍摄《湖山传奇》的时候这种把主体能够全面体现出来的的这种方式对于摄影人员的摄影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这种摄影方式要求摄影人员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所进行选择的景物进行合理取舍,并不是与新闻摄影一样采用全焦点的方式来对所选择下的景物进行拍摄,在新闻摄影当中采用的全焦点拍摄方式也就是利用镜头然后对新闻现场所有的景象全部真实地纪录下来,而在纪录片《湖山传奇》当中是完全不可以出现类似于这种相对来说比较混乱的以及表达中心意思比较模糊的摄影画面,所以就采用利用大光圈来对景深进行缩短从而使得画面的清晰范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这种方式,然后把所想要表达的重点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二)纪录片拍摄中对于瞬间捕捉手法的运用方面。不管是哪一部纪录片都是为了给观众再次呈现现实生活的纪实性。摄影师在进行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为了可以使得这部纪录片变得更加有色彩,所以就对于所拍摄的画面与拍摄过程当中的制作手法进行了合理运用。然后再加上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纪录片自身所具备的多变性与及时性等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之下是不可能提前进行预知的,所以当摄影师在进行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这样在使用镜头时方便于进行捕捉瞬间的画面,对于拍摄瞬间画面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进行拍摄纪录片《湖山传奇》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会突然在镜头画面当中窜入平时生活当中的动物,在这个时候摄影师就会把这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下来,然后在后期制作的时候采用文字编排这种方法就可以把纪录片所具有的和谐与温情的主题充分体现出来。把部分镜头进行有效融合,然后后期再对其进行剪接之后,往往就会给观众呈现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与此同时会使得广大观众对于纪录片《湖山传奇》非常的惊叹。

(三)纪录片摄影当中对于长焦和广角镜头的使用。在进行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有一部分拍摄人员对于采用长焦与广角镜头这一方式并不是非常的赞成,由于使用长焦与广角镜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空间的透视感进行扩展以及对于空间距离进行压缩,所以在采用这种镜头来对画面进行拍摄的时候,就会使得实际生活当中的真实空间受到破坏。在以前进行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是从来不会采用特写镜头的,可是早期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其实非常喜欢采用使空间整體感再次呈现的移动摄像来进行拍摄。在当前阶段下,对纪录片《湖山传奇》进行摄影的时候,其实还存在着采用五十毫米左右的标准镜头与利用自动升降机来对所要进行拍摄的画面进行跟拍和俯拍等现象,但是在电影纪录片《湖山传奇》当中适当的对长焦和广角镜头进行使用,采用这种镜头进行摄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空间距离的压缩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还可以把距离的运行速度大大的降低,从而会给观众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进行缓慢推进的拍摄效果。

(四)纪录片的摄影当中需要把美体现出来。当对纪录片《湖山传奇》进行摄影的时候必须要随时随刻把美体现出来,其中想要把美充分体现出来,其中包括好几个方面:在运用镜头焦距和景别的时候不仅应当运用合理而且必须要运用准确,在进行构图的过程当中也要追求完美,而且还需要全面突出所进行拍摄的主体。在拍摄纪录片《湖山传奇》时候,为了追求小朋友在运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所以就具体体现在了对于镜头的摇晃与平缓等几个不同的方面,采用镜头的摇晃和平缓等表现形式可以把小朋友在玩耍与活动过程当中的本质内容全面突出来,从而使得《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画面显得非常的张弛有度。摄影师所采用的是超高清镜头来对纪录片进行拍摄,在这部纪录片当中,当小朋友们之间相互玩耍的时候,摄影师就通过慢镜头或者是进行晃动镜头来体现出小朋友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天性。当然对生活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采用超高清画面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可以使得造型的意义与色彩情感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来,而采用的光线非常明亮的话可以让《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摄影的主体更加体现出来,从而对于形成《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氛围以及内容的表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nlc202309090142

(五)注重对于纪录片摄影当中的细节表达。从古至今,自从产生了纪录片之后,自始至终都其高品位的整体呈现以及高质量的摄影方式,当然纪录片也是把事件的艺术性与其自身的真实性俩者进行有效结合,然后在次给观众呈现出来,摄影师在进行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整个过程当中,都特别的注重对于细节方面的表达,采用注重细节表达的这种拍摄手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观众产生共鸣,从而才可以使得观众在观看了《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摄影当中的细节表达,可以进一步把纪录片当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更加准确地传达出来,在对《湖山传奇》进行拍摄的时侯,把镜头主要带到母亲和孩子的身上,这样不仅方便于对纪录片的情感基调进行准确的表达,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把人物所具有的细腻且真实的情感和愿望呈现给广大观众。

二、纪录片《湖山传奇》的制作

(一)前期策划。在对纪录片《湖山传奇》进行制作的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还是非常的复杂化,进行制作的过程可以说是需要长期进行跟踪的一个过程,可是在这过程当中,其实并不用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完全进行记录,而是应当把没用的去掉,然后用心去进行选择。所以在准备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提前就需要有一个非常清晰化的想法也就是思路,而所形成清晰思路的一系列过程就是策划,其中策划是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而所建立的。首先需要对所选择的题目材料进行想象,其中纪录片的一个最基本的定义就是对生活当中的真实事件进行具有创意性的处理,所以进行制作纪录片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需要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对题材进行搜集,通常情况下,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就应当关注事件与人物,而并不是在准备制作纪录片的时候才关注,只有长期进行关注,才可以对事件与人物产生浓厚的情感。经过长期的情感累积之下,在制作《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就会感觉比较轻松,当脑海当中有了一些题材或者是文件夹里有一些题材以后,那么就需要对题材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考虑。对于文字数据进行搜集,由于题材的不同,所以范围也就会有所区别,在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其实所需要做的功课也是非常繁重的,与其相关的论文和网络以及书籍等等都是可能的来源数据,以上这些数据就可以成为《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当中進行参考的背景数据与内容。然后必须要与所拍摄的对象之间多进行接触,在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之前就需要和纪录片当中的相关人物和所拍摄的主要人物以及学者提前进行访问。这样做的作用是可以从中获得第一手访谈数据,通过对相关人物进行了访问之后,能够在整个过程当中收集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可以把和受访者之间的距离拉进,然后在进行拍摄之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陌生感消除掉,进一步可以对受访者在镜头前的表现与他们的表达能力进行了解,从刚开始的完全不了解到后来的非常熟悉,这个熟悉的过程专业名词叫作预采。《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前期策划的,当然其他纪录片未必采用这种方式,纪录片的种类非常的多,对于种类不一样的纪录片,在前期策划的时候也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由于历史类纪录片与文化类纪录片的制作周期能够进行操控,所以在对其进行前期策划的一系列过程当中是和纪录片文案的写作和所需要搜集的文献资料甚至是与专家的咨询相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中期拍摄。对纪录片进行拍摄之前,其中有一部分纪录片不需要有明确的脚本,可是还有一部分纪录片必须应当有明确的脚本,不管怎样,脚本在进行制作纪录片的过程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脚本所起到的作用与建筑工程当中的设计图的作用一样,在建筑工程当中,虽然没有设计图仍然可以盖出房子,可是与心目当中的房子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制作纪录片《湖山传奇》的时候,首先应当有一份非常明确的拍摄大纲,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拍摄的过程当中把拍摄大纲作为参考,在制作《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由于对《湖山传奇》纪录片的前期进行了策划之后,那么在导演的脑海里就能够对这部纪录片整体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大致进行了解,对《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想要表达的内容基本了解之后,于是就进入了拍摄《湖山传奇》的阶段。在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过程当中,其实并不是按照前期策划方案时的按图索骥,却恰恰相反,在进行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可以说是不断从中发现问题以及不断寻找问题的一个过程。通常情况下来讲,生活都是比较琐碎的,所以往往只有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之下才会产生戏剧性,因此,在对纪录片《湖山传奇》进行拍摄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拍摄时机是相当重要的。按照拍摄大纲或者是脚本来对拍摄计划进行拟定,纪录片与剧情片俩者相互比较的话,其中纪录片当中内容调整的弹性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且纪录片的机动性也比较强,即使这样,在事前也必须把准备工作做好,在进行拍摄纪录片《湖山传奇》的时候,应当提前把所进行拍摄这部纪录片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需要使用到的器材以及进行访问的提纲甚至是在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所有工作人员用餐与住宿地点等等都安排好。在对《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进行拍摄的一系列过程当中,所制定的拍摄计划和大纲应当随时随刻根据拍摄内容的不同而在一定程度上作出调整。在对《湖山传奇》当中母亲这个角色进行访问的时候,得到了先前在作前置研究的过程当中没有得知的一些线索,那么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脚本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者是增加拍摄的行程。随着纪录片的拍摄进度,在拍摄《湖山传奇》的时候,摄影人员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进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拍摄对象当中有一些年幼的小朋友,所以会有些抗拒,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摄影人员就应当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并且摄影人员必须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弹性,千万不能够坚守拍摄大纲。在进行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随时随刻的对所获取得到的数据与所拍摄的数据进行仔细整理,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所拍摄的这些素材与《湖山传奇》纪录片当中所要讲的故事有没有帮助,而且在拍摄的一系列过程当中,有一些时候会引发去另外一个支线,相关摄影还应当与工作人员进行详细讨论和持续思考之后然后再进行决定用不用发展这一条线,当大致把《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拍摄完成以后,然后再把所有的素材进行详细的整理。

nlc202309090142

(三)后期剪辑。按照镜头所承担的意义不同,可以把剪辑分成表现性剪辑与叙述性剪辑俩种。纪录片《湖山传奇》的制作工程除了前期策划与中期拍摄之后,还有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步骤,那就是进行后期剪辑。其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学者任远曾经说过一句话,可以把纪录片当成是所发现的一门艺术,是采访的一门艺术,是剪辑出来的一门的艺术。当然对纪录片《湖山传奇》进行剪辑可以说是在进行制作纪录片《湖山传奇》整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对《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进行剪辑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就是经过蒙太奇的语言然后对拍摄到得镜头之间进行排列与组合,最终完成《湖山传奇》这部作品,对纪录片《湖山传奇》后期进行剪辑的整个过程也就是完成运用镜头来对故事进行讲述的过程。在拍摄《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后期剪辑对于纪录片的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严格的来说,后期剪辑可以说是一种对于创造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在纪录片当中,后期剪辑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比故事片的作用还大,在制作《湖山传奇》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必须在后期的剪辑的时候多用点心,这与创作者自身轨迹的发展方向是有很大联系的,而且甚至会比所想象中的还更加的精彩。在这部纪录片当中,把情节完全呈现出来,会让观众产生共鸣,理所当然与创作者之间就会进行互动。当然也可以说是把《湖山传奇》这部电影纪录片所进行采用声像合一的制作手段,把包括现场同期声在内的影像然后根据创作者的想法剪辑与排列在一起的一種艺术形式,如果用另外一句话来讲后期剪辑的过程也就是创作者在进行讲故事的过程。 所以说,《湖山传奇》这部优秀的纪录片就是从剪辑台上所诞生而成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湖山传奇》这部电影纪录片进行摄影与制作时的整个工作过程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性素质要求是非常强的,而摄影又作为了在进行制作纪录片的过程当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所以,在拍摄《湖山传奇》纪录片的时候,摄影创作必须要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全面性,而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相关摄影人员还应当具备灵活的想象能力,在进行拍摄的一系列过程当中除了应当对单个摄影镜头的质量进行关注之外,还应当检查确认摄影整体的效果,从而最终拍摄制作出这样一部非常真实的且又深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片。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拉毕格(Michael Rabiger)著,何苏六等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杨金月.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

[3]童兵,展江,郭青春.新闻传播学原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城市台纪录片的制作思路:小而美 篇3

一、纪录片两极分化的原因

(一) 经济因素

与电视新闻等节目形式相比, 电视纪录片比较高端, 是电视节目家族中的“贵族”。纪录片融合了声、画、文学、音乐等艺术形态, 对摄制设备和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创作周期也相对较长, 是一种比较“烧钱”的节目。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舌尖上的中国1》投入了500 万元摄制成本, 《舌尖上的中国2》的摄制成本更是高达1000 万元, 创作周期都超过一年。央视和省级卫视以强大的经济实力、雄厚的人才优势, 不断改写着电视产业的格局, 也使电视纪录片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二) 对纪录片价值认同程度的差异

纪录片在城市台遇冷, 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台对纪录片社会价值认同的缺失。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 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上世纪末, 纪录片一度被边缘化, 被大量的城市宣传片和五花八门的娱乐片所替代, 没有承担起向社会、向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历史重任。正是因为意识到纪录片的重要性, 2011 年1 月1 日,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 用中文和英文向全球同步播出, 并投入巨资全力打造精品纪录片节目, 把纪录片频道定位成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从国家层面来说, 我国的纪录片正在回暖, 但对于大多数城市台而言, 纪录片仍处在寒冬。

(三) 优秀纪录片的评判标准

为了发现、培养和鼓励优秀的纪录片创作人才, 国家不断巩固、恢复并增加了一些重要的纪录片参评平台, 但鲜有地方台上榜, 获大奖的纪录片常常呈现出大投入、大制作的高端化趋势, 这使得广大一线的纪录片工作者感到无所适从, 难堪、失落, 这种参评标准显然有失公平, 没有兼顾到基层纪录片工作者的创作环境, 很少给他们留一个认同的空间。

(四)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想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纪录片从业人员一定要有坚定的职业理想, 有耐得住寂寞的心。事实是,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工作者迷失了方向, 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纠结和不安。他们中的一些人或主动或被动成了文化商人, 或离职到更高的适合自己的平台发展, 或转行, 或开创影视公司, 或投身于影视宣传片市场的营销。这种种情况的出现, 导致大量基层纪录片人才的流失。

二、把握城市台的优势和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1. 接地气。纪录片是对社会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 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接地气对于纪录片创作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 这种特定性是独一无二的, 特定的环境决定了特有的人文、地理和自然景观。先把目光锁定周围, 把镜头对准身边的人和事, 不仅能真实记录下特定生存状态下的百姓生活和社会变迁, 而且能有效地降低摄制成本。

在宿迁骆马湖地区, 我要拍摄一部反映在湖滨大发展过程中当地渔民生活变迁的纪录片。我生活在湖区附近, 可以很便利地对湖滨的变迁进行长期的跟踪拍摄, 记录下渔民生活的变化, 并不需要消耗太多成本。

2. 好选题。选题选好了, 选对了, 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半。什么叫选对呢?选题的独特性。2006年, 我摄制过一部片长为15 分钟的电视纪录片《朝阳与夕阳》, 这是一部小投入纪录片, 一个人单机拍摄前后不到两天时间, 创作周期10 天左右。如果不算个人的工资成本和设备成本, 整部片子的消耗不超过200 元。该片主要讲述了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一个特殊家庭的生活状态, 片子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并获得了第23 届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电视纪录片一等奖和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入围奖。这部片子的选题, 首先是家庭特殊, 一家三口, 一老二小, 中间空缺了两代:老人94 岁, 两个孩子分别是9 岁和12 岁;还有一个特殊性, 就是老人和孩子的精神状态, 虽然一家人生活很辛苦, 但都很乐观, 老人关爱孩子, 孩子爱护老人, 生活得其乐融融, 令人动容。

3. 标题简短且富有寓意。一个好听的名字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创作纪录片《朝阳与夕阳》的过程中, 对标题的选取动了一番脑筋。引起人们的怜悯并不是我想表达的想法, 我想表达出这家人的精神状态:积极、乐观、向上。这是一个美好的表达诉求, 是一种阳光的心态, 而太阳最美丽壮观的时候是早晨和傍晚, 让人遐想。朝阳寓意着孩子, 而夕阳则寓意着老人, 一老一少, 一朝一夕, 同样美好。

纪录片制作 篇4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性,真实,叙事结构,灵活手段,创新

广义的电视片的范围很广泛, 包括纪录片、文艺片、专题片等等。这些分类标准不同的片种五花八门地出现在荧幕上, 每个片种又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将它们一一展开论述并说清楚是不现实的。在这里面, 我的关注点在于纪录片, 不是一般的纪录片, 而是“讲故事”的纪录片。

1 什么是讲故事的纪录片

于是, 有人问什么是讲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不都是讲故事的吗?这话说的不对, 纪录片并不一定都是讲故事的。如果用语文文体来类比电视片的类别。我们知道, 在语文的体裁中, 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新闻稿件等这样的分类, 相应的, 电视片中有纪录片 (叙事型) 、专题片、科教片、电视散文、电视剧电影 (对应小说长短篇) 、电视新闻等分类。不难发现, 这两个分类是有相对应的地方的。《普通法西斯》可以说是电视片中的议论文, 因为他说理性强, 关键是直白;《张鲁的故事》主抒情所以类似于电视片中的散文;《万里长城》作为科教片类似于说明文, 电视新闻当然和新闻稿件相对应。

那么, 什么能和记叙文对应呢?就是我说的讲“故事的纪录片”。当然, 这二者是不完全对应关系的, 记叙文其中可能有一定的描写和虚构, 还有直白的心情写照, 而纪录片本质要求真实, 电视艺术美学研究者高鑫这样认为:“电视纪录片的美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以直接记录的方式, 通过面对真实的呈现表达出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现实既是它的内容, 也是他的形式, 更是他的工作态度。”[1]

但是, 就主体内容而言, 讲故事的纪录片, 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纪录片结构方式上, 都在为一个核心的故事服务的, 这个故事可以说理也可以抒情, 但是他是一个故事, 不是考解说词和采访者口述, 而是用镜头语言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故事。

2 故事!故事!故事何以如此重要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 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故事 (相当于电影的故事片) 传承的, 而不是主要通过文献 (相当于电影的纪录片) 传承的[2]。

如果说纪录片是记录真实, 那么从真实的故事上讲,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我们都生活在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们的前提, 现实存在的故事可以避免我们凭空捏造而丧失纪录片寻求真实的本质。

当代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纪录片只在呈现关于这个世界的真实信息, 而能够达此目的的方式, 和剧情片只有些许差异。”[3]

3 讲故事的结构

我们在这里强调纪录片的故事性, 那么应该怎么讲好纪录片的故事呢?研究电视片结构多年的张雅欣教授认为, 从结构上讲, 电视片的结构分为内外结构两种。下分的种类很多, 但是用方法总结, 有中心线法、绘圆法、阶梯式递进法、文理逻辑法等四种大方法。

举例而言。日本的《万里长城》采用中心线法, 以长城为中心, 展开论述, 做一个科普知识的普及。《远去的村庄》运用绘圆法, 以缺水为圆心, 以鸡子坡村的地理范围为半径, 表现了村民面对严酷的环境做出的选择。《普通法西斯》则彻底打破时空关系, 用一条逻辑线串联起来片子的素材, 做争论宣传。再如日本纪录片《小鸭子的故事》, 运用的是阶梯式递进法, 从母鸭子在水池边带小鸭到鸭子一家飞走, 设置了无数的小悬念, 在解答悬念的时候又设置新的悬念, 大悬念套小悬念, 层层递进, 讲述了自然界中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片例中涵盖了争论片、科教片、故事性纪录片等等。那么是不是纪录片的结构只有这四种形式呢?

显然不是, 美国的希拉·柯伦·伯纳德在他所著作的《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一书中提到了好莱坞电影式的“三幕式结构” (1) , 虽然你只能讲述一个故事, 但是你可以在这个故事中贯穿两条甚至三条故事线。最重要的是, 这些故事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由此可见, 纪录片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不拘一格讲故事呢?我认为, 能把故事讲好, 让观众爱看, 就是纪录片的一个很大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在里面暗含自己的思考, 让观众随着片子的进行和我们一起思考和感悟。但是要做到把故事讲好, 让观众爱看, 套用一定之规是绝对行不通的。

4 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 放开手脚, 灵活利用甚至打破结构, 讲好故事

实务的纪录片不是理论研究, 更不是纸上谈兵, 是要实实在在做出作品走上荧幕的。我们制作的最直接目的是受众看到并喜欢。传播学讲“接受讯息的参与者, 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讯号”[4], 如果受众本身就觉得我们的片子没意思, 那也就没有看下去的必要, 当他换掉我们的片子的时候, 片子的生命在他那里就已经终结了。

纯粹的虚构和纪实都是有问题的, 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电影这个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 他们所想象的就是在线一个声音、色彩和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在世界的幻境”[5], 请注意, 这里再真实也不过是“幻境”。

国内纪录片界坚持纯粹的记录, 抵触有搬演、解说词等主观元素的深入, 认为这会影响真实。可实际上, 我们在用镜头取舍的时候, 已经参入了自己的个人因素了。所以这是一个悖论, 为真实而真实是滑稽的, 真实是前提, 但是我们制作讲故事的纪录片, 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真实本身, 并且, 没有思考的真实可能是肤浅的现象, 甚至有可能是虚假的。当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冲突的时候, 你又能选择哪个呢?

有一个片子值得我们借鉴——《美国, 我们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他是个政论片, 做了国家形象和意识形态的宣传, 里面满是美式的国家民族自豪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他们故事讲得很精彩。这部纪录片将搬演运用得登峰造极。每一集的结构其实是中心线法、绘圆法、阶梯式递进法的结合, 比如第三集“内战”, 他以美国内战为圆心, 北美大陆在当年那个时空范围为半径, 讲述了美国的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在叙事过程中, 他以林肯为中心线, 通过表现林肯的决策和对比林肯对手的作为, 来展现内战过程和胜败的决定因素;他还利用阶梯式递进的方法, 从内战南方强于北方讲起, 设置悬念, 在大结局被众人都知道的前提下, 设置小悬念, 从林肯面临的困难入手, 最后在表现林肯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旧矛盾解决之后新矛盾随之产生, 于是精彩连连。

叙事会依影片的风格而已, 写实的电影里, 作者完全是隐形的, 时间自然呈现, 就如同舞台剧通常依前后时序自然发展下去[6]。

开放的结构方式和大胆自由的手段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在片中天马行空穿梭自如, 让我们的故事行云流水般顺畅连贯, 我们的思考, 我们的真实, 我们想通过片子告知观众的东西, 都可以通过精彩的故事和唯美的换面淋漓尽致地展现。

当别人还在纠结于我们的片子是否是纪录片时, 我们的受众已经接受了它。就像《美国, 我们的故事》一样。所以, 论及实务, 在了解电视片结构和解构元素之后, 就应该尝试着打破固有意识大胆创新, 不拘一格地运用多种方式, 一切只为了讲好你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

[2][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美]大卫·波德维尔, 克里斯汀·汤普森 (夫妻) .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美]威尔·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文化艺术出版社.

[6][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人文纪录片片头的创意设计与制作 篇5

纪录片的片头和其他影视片的片头一样, 通过对声音和图文编辑组合, 使观众形成对纪录片的第一印象, 因此, 纪录片片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观众对纪录片的整体评价。怎样制作出创意新颖、视觉效果美观的片头呢?下面以实例进行说明。

1 人文纪录片片头设计举例

浙江卫视近年来拍摄的大型人文纪录片有《艺术:北纬三十度》、《南宋》、《西湖》、《富春山居图》等。浙江历来是人文大省, 如何在人文纪录片中反映其丰厚的历史积淀, 笔者分析了上述人文纪录片片头的设计理念与制作手段。

1.1《艺术:北纬三十度》片头设计思路

《艺术:北纬三十度》里拍摄的是不同世界地理、不同民族, 由于色彩不统一, 采用旋转的地球为大背景, 可以引出各个地区不同的人文地理, 这样画面也不会很跳。所以片头首先采用三维动画技术出现地球大背景, 接着是外景实拍画面“不同国家、建筑物画面”, 随着车辆一路行进, 随即镜头一路拉升到僧侣朝拜画面。片头中大量运用了各个国家、城市的人的表情镜头, 最后再回到地球定格画面, 落幅字幕添加闪光特效。由特写到大远景、一气呵成的整组镜头。因为在这条纬线上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环境背景不一样, 画面节奏快一些, 可以展现异域风情。

1.2《南宋》片头设计思路

《南宋》展现的是同一个空间、朝代、人物, 因此色彩差不多, 不会跳跃, 以怀古方式翻开历史, 以金簪为视点来设计, 体现宋朝的兴起与没落。片头首先出现一枚金簪掉落海底, 之后被古人发现成为古代女子的成人礼礼物, 象征着宋朝的繁盛与风雅的生活模式。经过战乱, 金簪再次掉落海底, 象征着宋朝的陨落, 最后失而复得陈列在博物馆供世人观赏。创意者以金簪为主线引出故事, 穿插于画面中, 因此画面有一定的封闭性, 运用了大量摄像机推进近景镜头。没有说明性文字, 因为容易扰乱观众视觉, 主要依靠镜头语言来叙述故事。片头中运用了三维、光效粒子等特效。采用的色调尽量复古。

1.3《西湖》片头设计思路

最能体现西湖特色的是西湖四季风光。《西湖》片头中高速航拍整个西湖全貌, 选取了雪中西湖、三潭映月、湖泊泛舟、农夫耕田特写镜头, 最后定格落幅画面是淡淡朦胧感的山水画背景, 标题字幕“西湖”采用了水墨印章题字的方式。《西湖》拍摄时, 大部分镜头采用相机拍摄 (相机颗粒细腻像素高, 小巧多角度容易拍摄, PS抠图效果好) 。《西湖》四季动感画面可以多采用字幕、说明性文字, 《西湖》属于风景类纪录片, 色调可以艳丽一点, 《西湖》的落幅是水墨画形式出现, 如果是三维飞出形式感觉就和片子风格不搭调。《西湖》静态感十足, 粒子光效与三维特效不建议采用, 会破坏片子的静态美, 《西湖》画面中可以多采用水墨画形式, 与之融为一体, 与主题也吻合。《西湖》的视野开阔, 与《南宋》不同, 《南宋》特写镜头居多。《西湖》画面很美, 文字性元素、图形元素可以多一些, 体现柔和与宁静。

1.4《富春山居图》片头设计思路

《富春山居图》的基调是复古飘逸、意境幽远的。片头精心选用的古典配乐正符合其基调。片头中第一个镜头用水墨的动态来演绎, 增强了表现力;镜头二中通过墨条的纵深感, 加强了镜头的冲击力, 让画面变得明快起来;定版画面借助底色中淡淡的纸面让画面呈现出浓郁的江南特色, 定版字画面显得华丽沉稳, 第三个镜头画面中, 烟墨主要以小范围动画作为辅助画面, 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在第二个镜头运动幅度比较小的情况下, 再接第三个镜头的快速冲屏, 符合镜头的静动相接的方式, 整个片子比较流畅。

2 创意设计与制作方法

首先, 我们罗列好需要用到的元素或图片, Photoshop是绘制创意图的必备软件。设计灵感建立在广泛的思考上, 平时大量观摩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片头, 分析其镜头运动规律以及设计理念, 根据节目主题、风格特点制定方案;创意设计与拍摄画面结合, 必须符合主题;文字内容与纪录片整体内容和气质必须契合。

制作即创意的执行阶段, 制作中使用的软件有After Eff ects、Photoshop、Maya、SGI工作站、宽泰等。镜头衔接根据音乐节奏以及动静镜头来把握。剪辑根据音乐与镜头感、音乐节奏感与画面节奏感, 色彩运用与纪录片风格搭配。片头中镜头过渡可以采用叠化方式, 但是叠化相对来说普通一些。片子类型、特点不同, 表现手法不一样;片子的内容不同, 风格也不同。

通常, 频道宣传片的制作方法略有不同, 宣传片需要创意者独立思考, 纯粹表现主题, 拍摄体现主动性, 摄像、器材、模特由创意者自己选择, 宣传片中考虑到拍摄方法, 摄像机拍摄的具体角度设计, 根据文本构思镜头, 反映频道和栏目的主题。《青春力量》宣传片:主要显现每个主持人独唱与合唱镜头, 片中大量运用了几何方块、光晕、闪光、粒子等特效, 节奏明快, 色调运用上体现青春气息的颜色居多。使宣传片有表现力、精彩纷呈。动感片头也可以采用三维建模贴图。

3《富春山居图》片头设计与制作方法

在制作传统文化类纪录片片头时, 水墨效果经常运用到。

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 展现了沙洲、树木、空阔的原野, 墨色浓淡相间, 物象朴实简练, 山水合璧, 泛舟河上点墨成画。《富春山居图》片头中大量运用到水墨效果。《富春山居图》也可以采用画轴画卷或者书本翻页的表现形式, 但是相比较而言, 手法比较老式, 表现力不够。因为《富春山居图》是一幅画, 静止画面比较单一、呆板, 所以添加粒子元素运动, 使画面有流动感并且生动, 黑白色烟墨与画面融合一起, 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 增添画面的美感。

3.1《富春山居图》片头的三种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1:烟墨从上往下晕开, 山水画背景从左往右平移, 伴随着水波特效, 烟墨从左往右飘散 (左屏) , 从上往下飘散 (右屏) , 落幅字幕“富春山居图”如图1所示。

设计方案2:蓝色墨从上往下晕开, 以矩形从中央划开画面, 字幕“春”、“花”、“秋”、“月, 如烟如缕”、“心头”从小变大, 烟墨从左上方到右下方晕开, 墨色从右往左浓变淡, 烟墨从右往左散开, 字幕“一点墨”右往左位移, 烟墨从下往上收起, 米色背景 (定格画面) , 烟墨吹散开如图2所示。

设计方案3:米色山水背景, 烟墨从左往右晕开, 山水从小变大模糊、从左到右快移, 烟墨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浓墨转换到淡墨, 烟墨从中间往左右散开、收拢, 墨色从黑色过渡到蓝色, 定格落幅字幕“富春山居图”添加闪光特效, 使标题醒目, 其效果如图3所示。

3.2《富春山居图》片头主要特效制作方法

《富春山居图》片头特效主要通过软件After Eff ects来完成, Photoshop辅助完成抠像与字幕制作。选择水墨视频素材层, 添加“时间重置”特效, 根据视频中水墨入画位置添加关键帧, 使得水墨入画时是加速度, 然后慢速散开;导入水墨晕开动画序列素材, 添加“色彩范围”特效, 调节色调。

创建文本“富春山居图”, 为其添加“高斯模糊”特效并且调整模糊值如图4所示, 再做基本的SOFT LIGHT (柔光) 叠加处理, 得到镜头的合成效果。最后添加水墨晕开效果, 将固态层放在所有图层上方, 更改图层模式为“正片叠底”, (注意:MODE叠加方式的调整和变化, 同时按F3键切换至相关图层的特效面板进行及时的数值调整。需要把固态层放在图层的最顶部, 用来调节整个画面的色调, 完成镜头的合成。)

3.2.1.“水墨晕开”效果动画制作方法

选择水墨素材层添加S WIPEBUBBLE特效, 并且调节WIPE PERCENT的关键帧按钮。选择素材层再次添加S WARPBUBBLE2特效, 并且单击A AMPLITUDE关键帧按钮。 (注意:添加关键帧的时候节点之间范围不宜过大, 不然给人感觉效果很突兀、不自然;设置AMPLITUDE的数值为负值。)

3.2.2.After Effects中光的位移效果、发光字、水波特效制作方法

光的位移效果:添加LIGHT FACTORY EZ (光工场) 命令做光的位移和透明变化, 制作移动和旋转动画。

发光字:选中“富春山居图”字体素材, 执行EFFECT-TRAPCODE-SHINE命令, 修改SHINE属性面板使其满足我们的需要, 如图5所示, 数值越大光芒效果越明显。

水波特效:执行分形噪波颗粒特效命令, 添加水波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片头的创意来自整个纪录片的定位以及风格。片头应该忠实于内容, 不能太跳、太夸张;也不能太繁复、太亮眼, 应该与片子整体风格协调相一致, 使各种元素贴近纪录片的风格。根据节目叙述内容不同, 表现手法不会千篇一律, 创意设计尽量避免单一。创意者应充分领会纪录片的精髓以及编导与导演的意图, 创意的作品符合纪录片主题, 为内容服务。通过市场调查受众率, 设计出大众喜欢的、别具一格的作品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纪华.After Ef ects CS4完全自学攻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

[2]孟飞飞.TVart技法Maya/After Ef ects影视包装技术解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10.

纪录片制作 篇6

技术类的专题纪录片往往会涉及各种密级的内容, 根据委托单位的性质和项目密级进行严格的密级划分将会给影片制作者提供明确的参考界限, 密级一般分为“公开、内部、秘密、机密、绝密”这五个等级。

1. 公开资料一般不会涉及泄密的问题, 但是一旦对外公开, 其影片内容必须要接受严密的审查, 因为镜头内容涵盖比较丰富, 任何一个镜头若包涵了超越密级的信息都有可能造成泄密, 无论是对委托方还是承接方都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和负担刑事责任, 制作者切不可因为制作的影片密级为“公开”而掉以轻心, 这样的影片观看者、研究者众多, 被收藏分析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严格的专业审查是必须的经历的, 每一个镜头中的每一个细节, 无论远景多么模糊不清都要征询保密部门的专业人士进行批准核实。

2. 其次是“内部”级别, 这类影片内容一般会涉及国家机密, 其阅读群为国家内部的相关部门中的相关人员, 较之“公开”类的影片, 其阅读受众群体范围缩小很多, 由于是内部相关人员观看参考, 其保密的程度提高, 安全系数也随之提高, 由于内部相关技术人员的保密意识良莠不齐, 甚至是一时的疏忽, 也会造成秘密泄露, 影片细节的密级划分尤为重要, 参考保密部门的审查意见也是必须的, 根据泄密案件的统计, 内部资料造成泄密的居多, 因为内部资料的查阅门槛较低, 不法分子容易混入窃取机密, 所以为避免委托方遭受损失以及保护制作人的权益, 务必要做好密级划分工作。

3. 第三是“秘密”级别的专题记录片, 此类影片的受众大多数为涉密单位的中高层领导干部, 而此类影片会大量的接触到技术性内容, 其秘密价值非常大, 一般为商业科技创新类的技术核心, 或是航天科工、军工类的外围技术开发项目等等, 不仅在技术上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对涉密单位的战略开发、战略布置都会有大量的涉及, 保密工作的开展一般会由专人负责跟踪管理, 制作者主要是在介质上注意保密工作。

4.“机密”是重要的国家秘密, 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如我国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药品的成分、工艺、技术诀窍等都列为机密, 以及军工产品研发、通信类研发项目, 这些东西泄露出去会使国家的经济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而一旦接触到这样密级的内容, 保密工作会由委托方全权把关负责, 制作者的保密项目主要是在于对自身的保密意识的培养, 无论在与外界交流还是其他通信平台上, 都严禁涉及此类项目的任何内容。

5.“绝密”的项目一般来说极少有需要制作专题纪录片的, 在此不赘述。

二、科技类专题纪录片的功能区分

科技类的专题纪录片一般来说有三大主要功能。

一是对项目的总结汇报, 向上级领导展现项目成果和价值;

二是技术培训、内部交流研究;

三是推介产品或者技术, 达到争取相关研究项目或者商业合作。

制作者必须明确的了解委托方制作专题纪录片的真正意图才能对症下药做出合适且准确的制作方案和创意。而委托方在正常情况下对“受众”的这种概念很模糊, 并且对专题纪录片的功能有宽泛的期待, 一般会把三大功能都考虑到, 并且还会强调将功能最大化, 一般来说专题纪录片会以其中一个或两个为主导功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手电筒的发明和生产, 若是向上级汇报, 纪录片必定会侧重于手电筒的项目研发过程艰苦、经费花费巨大、研究成果对国民和商业的巨大意义, 等等;若是以技术培训和内部交流为主的, 便会把表现重点放在手电筒的工作机能、具体参数、设计构思等方面, 会详细的介绍技术研究细节和具体的研究过程;而作为商业推广产品推介用的专题纪录片, 基本上接近广告片的性质, 只是增加更多的研发过程, 重点在于表现手电筒所带来的意义, 比如照明功能、携带方便、防水防火等。

由此可见, 区分专题纪录片的功能倾向对制作者的前期脚本创意策划所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引导。而制作者务必要与委托方的负责人以及相关主管人员沟通透彻, 了解此影片的受众群体、密级划分、其制作影片的最原始动机等, 为脚本的创作策划做好最基础的铺垫, 尽量少走弯路, 节约制作成本。

这里阐述的前期工作虽然是所有专题纪录片制作的必经之路, 但是在制作科技类影片的工作中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首先因为科技类的影片制作委托方多数为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 或者是军工企业, 要么就是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 此类委托单位的行政组织机构比较繁杂, 分管宣传的部门一般不具有很大的主导权力, 对影片的把握控制没有绝对的权威性, 所以尽量与各个部门的各层领导和技术人员沟通, 并且征求最高领导的意见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

三、案头工作

如果前期对影片所要表现的科技项目、技术核心、功能区分、密级划分都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文案工作便可以铺开。此类委托单位一般情况会有自己的企业宣传片或其他项目的专题纪录片, 可以提出要求, 调取资料进行参考研究, 并且对科研项目的现场进行考察分析, 确定拍摄、制作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对文本实施形成独立的制作意见, 拍摄器材、辅助设备、现场拍摄的协调等。

创意脚本要根据委托单位的性质和项目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样式和风格, 不能拘泥于其他制作单位制作影片的套路, 提出新的观点和表现手段, 言简意赅的表述创作的意图和建议。首先要征服委托单位, 对其在艺术表现上的概念打造形象却又模糊的轮廓, 树立客户对制作团队的信心和兴趣, 让其对仅仅存在于幻想和构思中的准专题纪录片产生期望, 并且努力使其积极的参与进影片的前期创作讨论中, 制作团队可以在讨论中根据委托方的负责人的建议和讨论内容完整丰富脚本框架, 尽量的吸取或者认同委托方的观点和概念, 在讨论过程中避免和客户的争执、抵触。

首先要有这样的思想觉悟, 科技研发人员更注重的是项目技术的研发过程、结果如何真实或美化的展现给别人, 他们的更注重科技项目在影片中展现的那部分的真实性、合理性, 符合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而对艺术表现手法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它们。所以在前期沟通当中务必要以技术为核心, 艺术表现手法可以概括的形容一下, 或者说找到相似风格的影片作为参考展现给他们, 给予科研人员最直观的感受, 让他们明确的知道准专题纪录片大致的模样。

创意脚本经过讨论、修改和审核, 如果通过评审, 便可以进行商业操作。

四、商业程序

根据前期工作所收集的信息和通过审核的创意脚本来划分实际制作中的每一个部分, 包括制作影片的任何一个细节, 并且要明确量化。

包括拍摄时间、长度、器材、辅助设备, 片头包装、动画部分, 动画的等级、时长、内容, 配音解说等, 以及需要委托单位提供的制作设备等, 还有相关的资料素材必须积极配合提供有效的内容。

了解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 每一个细节都要量化, 形成明确合理的数据和价值, 才能有效的沟通。商业部分简单的介绍一下工作方式, 其他与普通宣传片、专题片相差不大。

五、摄制工作的进行

摄制前, 分镜头脚本的创作在创意脚本形成的过程中就应该有大致的框架和规定, 根据科技核心需要表现的内容, 在创意脚本的基础上、前期现场考察和委托方提供的参考资料对所要拍摄和制作的镜头内容进行细分, 包括景别、时长、灯光、演员 (所要拍摄的场景的工作人员) 、同期声要求、后期配音要求等, 对整个影片的长度、节奏、色调、表现内容要有明确的概念和划分。

解说词是必须要在拍摄之前或者剪辑制作之前就要完成, 并且通过审核批准。科技类专题纪录片的解说词一般来说比较专业、严谨, 在尽可能的条件允许下, 要求委托方的技术主管来进行此项工作, 抑或可以让其提供核心技术的相关资料, 由制作方的文案编导进行润色修改, 形成完整合理的解说词。解说词敲定之后, 需要找配音人员进行试配音, 确定配音解说的时长和节奏, 并且根据解说词来丰富和具体化每一个镜头, 尽量的实现声画同步。为后期制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就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进行简要的总结归纳:

1. 摄像师和编导在现场拍摄时要明确两条原则, 一是根据密级划分拍摄可以拍摄的内容, 严谨越级拍摄更高密级的内容;二是根据分镜头脚本拍摄必须要有的镜头, 并且尽可能用不同景别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次有效取景拍摄。在拍摄现场, 编导摄像要及时与主管部门沟通没有拍摄成功的镜头, 尽量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光源下完成补拍, 形成有效素材。

2. 动画师要根据分镜脚本要求对摄像师的拍摄工作进行沟通, 特别是有实景与动画结合的镜头, 尽量与摄像师达成共识, 并且用手绘示意图指导摄像师的拍摄工作, 为后期合成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现场有镜头实现不了动画师的要求, 编导、动画师、摄像师一定要及时做好沟通, 尽快达成共识, 提出补充、修改建议, 若涉及大量的镜头调整, 必须与委托方的主管负责人进行沟通, 形成统一意见, 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3. 如果前期摄像工作完成较好, 后期合成部分中实景拍摄部分调整的空间就比较大, 剪辑制作的工作相对会容易一些, 但是动画师的后期制作部分将会在合成时面临考验, 特别是技术性较强的科技类专题纪录片。因为在此类影片中, 无法拍摄或者极难拍摄到的镜头在项目中都会成为视听的盲点, 甚至连技术人员本身都很难形容, 只能在数学物理公式上可以精确的描述, 正是这样一些无法获取的镜头才需要用动画弥补, 比如物理实验中的离子对撞, 摄像机很难拍摄到, 而肉眼也很难捕捉到类似实验的真正形态, 只能用动画演示模拟, 而动画究竟应该做成什么样子怎么表现, 主要就依靠动画师和技术人员的沟通创作了。这一情况就需要动画师和技术人员沟通, 并且与编导协商, 形成合理的表现手段的共识。

4. 配音配乐的选择在影片中会产生对节奏的影响, 在不影响影片结构、表现方式的情况下, 镜头画面若跟着音乐的节奏变换会产生很强烈的冲击力, 容易在视听结合的节奏中对观看者产生非常有效的引导和刺激, 产生明显的共鸣。而解说词可以根据画面节奏、音乐节奏进行分割调整, 在不影响气息贯通的前提下, 尽量的实现声画同步, 这里提出一点, 声画同步过于持久的情况下, 容易产生视听疲劳, 可以在影片中穿插空镜头或者声画错位进行调节。

5. 字幕表格的制作, 科技类的专题纪录片的字幕和数据表格会比较多, 因为牵扯理工科内容, 理性的数据比感性的画面会有说服力, 特别是业绩展示、成果展示、产品性能这块, 数据表格的使用尤为重要, 这里需要提出一点是, 牵扯到关键数据必须要用动态的动画强调, 并且字体字号一定要在不影响画面美观的情况下尽量的大且显眼。牵扯到委托方高层领导或者相关单位的字幕, 务必要牢记:领导的名字不可以打错, 按照职位的大小排序不能错位, 单位的从属关系不能错。这种错位甚至是无关紧要的错位都会给影片交付验收的时候造成困扰和麻烦。

六、检查校对验收

一部专题纪录片, 无论制作多么精良和完美, 总会存在一些瑕疵和不足。制作完成之后, 所有的制作团队必须对样片进行反复的校对和修改, 根据解说词和分镜头脚本, 研究表现手段上是否合理充分, 是否表现完全, 是否存在最低级的制作失误。根据制作经验, 后期制作的时间愈是长久, 存在低级错误的可能性便会愈大, 因为后期制作人员对影片的熟悉程度太高了, 有些低级错误是后期合成人员熟视无睹的, 已经失去新鲜感和辨别能力。所以在样片出来之后, 尽量找一些部门内未曾观看影片的技术人员帮助检查, 并且听取他们的意见, 在影片出来之后, 他们凭借长期相关的科研工作经历和初看的新鲜感能够提出不少一针见血的建议, 根据他们的建议再重新讨论修改的方式。

纪录片制作 篇7

情景再现是一种特殊的写实手法,一般在影视创作中运用比较多,通常是在影视作品创作时,采用一些声音和画面的设计处理,对以往的历史和已经发生的事物进行刻画表现的手法,而这种手法的创造追求真实的特点正好符合纪录片的创造原则,所以情景再现手法在许多纪录片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情景再现手法在纪录片制作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1.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表现

1.1 三维动画创作

我国三维动画的起源要追溯到《故宫》这部作品,制作人通过将现实风格和虚构风格完美契合,并且通过数码特效的方式,提升观众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体验以及审美感受,同时也是对真实历史缺失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再例如在《新丝绸之路》的动画中,通过虚拟移动和推拉的方法将大明宫的重建完整地再现出来,让观众通过这些手法,感受到大明宫的气势和历史背景,增强他们真实感体验过程。

1.2 人物扮演创作

人物扮演创作是影视中比较重要的创作手法,主要是通过演员扮演,对人物的服饰、穿着、语言和行为进行详细的刻画,塑造某些历史人物的形象,让历史通过这些人物的扮演进行真实再现,当然对于纪录片来说,人物扮演一般是不被允许的,但是在2010年的记录电影《外滩佚事》中 , 就采用了真实的人物扮演,并且让人物将自身的体验经历与历史结合,让纪录片更加生动,虽然这部电影在电影界还存在争议,但是却是一种有效的情景再现手法。

1.3 情景语言相结合

传统纪录片是通过单纯的语言介绍来对记录的场景人物进行介绍,由于场景本身和所参考的历史物品都是静态的,很难表现出真实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纪录片,是将语言融入到动态的情景中,以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例如 :2012年曾经脍炙人口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运用艺术而个性的语言描写配合动态的情景,从而体现我国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和美食特色,无论是是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给人以一种极其舒适的感受,从而让纪录片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2. 纪录片采用情景再现的注意事项

2.1 保证严谨性,创作遵循有据可依

与传统影视作品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由于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虽然制作人可以改变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但无论怎样,纪录片创作依然需遵循高度的严谨性,例如在《外滩佚事》这部纪录片中,创作者将一个老年男子的声音作为旁白,通过将自己的生平与历史联系,发出感慨的过程,而这种“感性”的记录方法,已经颠覆了传统纪录片的模式,在电影界也广受争议,但是这部纪录电影依然保证其本身纪录片的严谨性,可以说电影中的几乎一句台词都能找到相关的文献出处,所以说,虽然过多利用了情景再现,但是依然保留了纪录片本身的严谨性。

2.2 具备内涵性,叙事写人需要深度

深刻是纪录片的一个特点,主要是因为纪录片本身创造价值在于其纪录意义以及教育借鉴意义,所有纪录片创造采用情景再现手法也需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内涵,当然,这种内涵也体现在纪录片给人的一种想象和感悟的空间,例如在《海豚湾》这部纪录片中结局,那个日本头发水银检测呈阳性,表现出是人们对环境破坏的思考,对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的一种自取灭亡的行为的深刻诠释,观众可以通过想象片中情景再现留下的伏笔,感悟到纪录片的深刻性和教育意义。

2.3 避免盲目性,尊重历史和文化

纪录片是对历史的再现,所以创作过程不能参考传统影视过度吸引观众眼球,想法要避免盲目的胡编滥造,特别是进行情景再现时要充分尊重历史,这也是体现纪录片中“记录”一词的价值含义,例如 :在《复活的军团》的纪录片中,就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再现的手法,以故事片的形式,叙述各种兵马俑的类型,并且再现出当时秦始皇军队的各种兵种,向观众诉说了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以及原因,这部影片的最大成功不单单体现在其较其他纪录片比较成功的情景再现手法,同时也是这部历史片严格尊重历史文化,不盲目吸引观众眼球。

3.结语

情景再现是纪录片拍摄的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制作人可以通过情景再现手法向观众还原或者塑造一个真实的情景或者历史场景,从而让观众通过情景的视觉、听觉以及思想效果,带来深刻的审美或者感悟。当然,也需要保证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严谨性和记录性,从而保证纪录片本身将历史本身与艺术相结合,让纪录片更加生动多彩,给观众更大的观赏价值。

摘要: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前进,我国经济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影视行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而在影片的效果表现技术和视觉冲击效果不断提升,观众从影视作品中获得了一种视觉的体验,但是随着雷同的表现手法渐渐增多,观众也出现了审美疲劳,这是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返璞归真的影视作品,又重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也是当前时代背景下观众对“真实”的一种价值追求。而研究情景在线首发在纪录片制作中的运用,将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纪录片制作 篇8

一、拍摄前期的立意选择

纪录片拍摄前期是题材、立意、分镜头脚本、拍摄团队的确定过程, 拍摄题材本身就是客观独立的, 但是即便在同一个题材的框架内, 不同的摄制组也会制作出立意截然不同的片子, 这种差异性是由拍摄主体的主观性所决定的, 是无法避免并且符合纪录片创作原则的。但特别注意的是, 对于有争议性的题材, 尤其是反映政治历史事件, 社会问题的主题来说, 拍摄者的立意必须做到左右兼顾, 同等对待。倘若只从其中一方角度或者片面的角度进行拍摄与记录, 那么无疑是从拍摄的开始就偏离了中立与真实的原则。比如韩国纪录片《两扇门》, 讲述了2009年1月20日, 韩国首尔龙山区南一堂拆迁过程中人员伤亡的“龙山惨案”, 片子明显偏向于拆迁户一方, 对执法部门与后来审理案件的司法部门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影片中的叙事都是从拆迁户角度出发, 并且所有的访谈对象均来自于支持拆迁户的律师团成员和民间团体, 而政府执法部门方面的资料引用与人物均仅仅做模糊化和简单处理。而事实上, 在这次事件里, 执法部门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 并且事件处理中也有一名警卫人员死亡。但是在影片中, 相关信息几乎没有, 完全是一边倒的指责和批判, 这显然有失偏颇。

因此, 纪录片的拍摄者应该在事件中尽量回避与隐藏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不能出现“我看”、“我认为”、“事情应该是”等这样的主观臆断, 是仅仅作为一名冷静中立的记录者, 而绝非法律道德上的审判者, 更不应当煽动操纵观众情绪, 事件本身所涉及的道德伦理是非对错应当由观众自行判断。

二、拍摄过程中主观成分分析

相对于拍摄前期, 拍摄过程的主观成分构成是比较复杂的, 也是能反映主观成分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的分析应当从电视记录场理论入手。根据这个理论, 我们可以把纪录片的拍摄现场大致分为五个不同的场:即第一场 (被摄对象的自然状态) , 第二场 (被摄对象的自主状态) , 第三场 (被摄对象的采访状态) , 第四场 (记者/主持人现场播报状态) , 第五场 (主持人演播室播报状态) 。可以通过对纪录片拍摄的不同阶段, 即这五种记录场的状态进行分析, 从而探究纪录片的主观成分。

(一) 被摄对象的自然状态

在这种场景中, 影像记录可以最大限度地与事情的客观真实 (在这种语境下, 我们可以把这种客观真实和“绝对真实”看作等量的) 接近。这里的最大限度是相比于其它的文本编码方式和记录方式而言的。比如新闻报道、电影。在这种状态下, 被摄对象并不知道有摄像机的存在, 因此它们不会对摄像机作出应激反应, 而是保留它原本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此时的影像记录实际上就完全捕捉和再现了拍摄对象的真实状态, 因此这种拍摄状态下的主观成分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看做是被摄对象的“绝对真实”的片段。而在现实中, 所有的以真实性为标签的文本方式都十分注重来自自然状态下拍摄对象镜头的采集和使用。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一些非正常手段拍摄的镜头, 对于受众来讲, 这些未经人工干预的镜头虽然粗糙但却冲击力十足, 同时, 他们对这些镜头甚至是同样特质的镜头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事实上, 对于一般的纪录片来说, 这种自然状态拍摄下的镜头是具有最佳真实性的。

(二) 被摄对象的自主状态

这是被摄对象在主观上忽视摄像机存在的一个现场, 在这种拍摄状态下, 被摄对象明确感知到了摄像机或摄像师的存在, 但是由于某种原因, 主观上忽略了摄像机或摄像师存在的事实。这里的自主状态是由于前面的自然状态对比形成的, 只要被摄对象发现了摄像师或摄像机的存在, 那么它的自然状态就会立即消失。严格意义上来讲, 对于纪录片的真实美的要求, 这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是在现实中, 不会有对于摄像机出现而无动于衷的拍摄对象, 即便是具有多年出镜经验的记者或者主持人, 一旦他们进入拍摄现场, 他们也会感受到这种不自然的压力和面对摄像机的出镜状态。恰恰这种状态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要求是致命的, 拍摄对象的生活状态被它自己的主观意志所控制, 尽管他们最终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的状态”, 但那也是主观意志要求他们“表现出自然的状态”而已, 总会和完全放松、自然化的状态有一定的差距, 因而纪录片中的主观成分就会存在。

(三) 被摄对象的采访状态

当拍摄团队或者记者出现在被摄对象面前时, 无论被摄对象身份高低, 教育程度如何, 都会感到紧张和不自然, 这种压力属于人的本能反应。在采访的过程中, 事件的客观真实是由访谈者在采访者的引导下对某一事件进行的语言描述, 然后通过镜头记录下访谈者的访谈过程。这里面就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确切地说, 在这种状态下, 有两个被摄对象, 一个是事件本身, 一个是讲述事件的访谈者;而对于摄像机和观众来讲, 访谈者是直接对象。2.客观真实经过语言的重新构建就可能会丧失了部分真实。3.事件本身经过了两次编译, 一是访谈者叙述, 二是镜头记录, 如果我们把镜头记录过程看作是客观的话, 那么访谈者的叙述无疑会带有他自己的主观色彩。4.事件本身在这种拍摄状态下其实是靠采访者的引导下构建的, 那么和第一场“绝对真实”的片段相比, 采访者的主观因素对拍摄事件的还原有着根本的作用。5.访谈者的状态也是信息传达的过程。如访谈者在访谈中遇到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时, 往往会采取回避、撒谎、愤怒等这样消极的态度;而遇到对自己有利的内容时往往表现的积极和活跃;访谈者的表情和情绪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事情的原本原貌。

由此可见, 在这种拍摄状态下和自然状态下直接拍摄相比, 并不能直接地反映出被摄对象的真实客观状态, 并且其中包含采访者和访谈者大量的个人主观成分, 但是它依然可以作为构建事实的依据。要做到体现纪录片中的真实, 这就要求纪录片工作者必须具有在短时间内与访谈者通过交流沟通达成信任的能力, 长时间与被摄对象接触减少陌生感也是必要的, 采访中减少提问的尖锐程度, 放缓问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四) 记者/主持人现场播报状态和主持人演播室播报状态

这两种拍摄状态都是通过语言来构建被摄对象的客观状态, 和前面的几种拍摄状态不同, 语言构建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色彩浓厚的方法, 但是它本身往往又可以提供可信度相对不高 (相对于直接拍摄对象来比较) 但又丰富的信息量, 和片段化的记载被摄对象不同, 它可以摆脱时间空间局限性, 提供背景资料这样的宏观信息。而两者的不同是记者/主持人现场播报这种拍摄状态会受到现场环境的影响, 比如BBC出品的纪录片《渔民的学徒》中, 主持人和渔民一起出海打渔遇到风浪, 缺乏出海经验的主持人在浪花的颠簸中表现得有些慌乱, 从而影响了他对大海, 对渔民捕捞情景的描述, 夸大了出海的危险程度。而在演播厅里的主持人显然不会被这种问题困扰, 那里更像是一个讲堂, 他们可以从容地去讲述事件, 但是这也无形中和事实现场形成了间离化的效果, 观众无法直接从主持人那里体验到临场感, 从而削弱了他们对事件的理解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 现场播报的主持人/记者是和单纯访谈者的访谈状态似乎是相似的:都是亲历现场, 都是事件的目击者, 都离真实很近;但是差别也是明显的:访谈者是被动的卷入事件当中的, 他们无法主动选择是否参与, 在事件中的反应机制是人的本能, 因此他们对事件的判断和感受最准确, 符合正常状态下人对事件的反应规律;而去现场的主持人和记者一般都会对要拍摄的事件整体有着预判和应对, 因此他们表现的目的性很强, 主观认知会让他们不自觉地产生引导事件甚至处理事件的态度。从这个层面来讲, 主持人和记者主观成分实际上是影响了事件的发展趋势。

当然, 从纪录片拍摄的实际状况来看, 这几种拍摄状态单独出现的时候并不多, 一般是几种方式同时出现在一部纪录片当中。那么着眼于整体, 通过发挥不同拍摄方法之间的优势, 消除拍摄过程中的主观偏见才是最佳方案。

三、情景再现的底线

情景再现是纪录片中经常使用的手段, 它的存在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重复性。摄像机只能拍摄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 对于发生过的事情无能为力。因此拍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时, 模拟再现发生过的场景成为了一种必需的手段。通过创作者人工编辑的主观意图, 自由地重组原素材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进行叙事时空关系的处理拼贴这样艺术化的创作手段, 固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情景再现的影像视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想要达到“绝对真实”是不可能的。因此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情景再现的来源根据应该是相关历史资料、影像文献, 而不是为了追求艺术化戏剧化效果需要而虚构的。如央视纪录片《颐和园》中, 由于要拍摄的部分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 不可能再去实景取景, 而仅仅使用文字图片表现力又十分有限, 所以制作团队在制作初期就先是完整拍摄了颐和园的一年四季风景变化, 同时还进行了海量的史料搜集工作, 参考了与消失的古建筑相关记载的文献, 参照对比了现存北方园林的实景, 然后根据这些资料内容综合整理, 制作出相应建筑物模型, 最后利用三维复原技术把制作的模型放大渲染, 并利用掌握的四季景色素材制作环境模拟, 从而将瓮山时期、清漪园时期的颐和园景面貌忠实重现出来。2.不能把没有发生的事件放入情景再现。3.从传播学角度看, 要提供明确的说明指导, 不能追求所谓“真实化”效果, 刻意模糊情景再现和真实影像记录的差别, 而应该让观众立刻辨别出真实和虚构来, 比如打字幕说明, 或者在表演镜头与纪实镜头之间要有明显的视听区别等。

四、后期剪辑处理

剪辑对于纪录片来说是矛盾的存在。根据安德烈·巴赞 (André Bazin) 的长镜头理论, 完整的长镜头才能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 可以展示空间时间的真实和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 减少导演的主观意识, 克服蒙太奇电影美学和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某些局限性。但是镜头筛选、纪录片本身的故事性戏剧性又要求剪辑必须存在, 同时对于观众来说, 多变多机位的镜头要比固定冗长的镜头更有吸引力。同样, 导演对镜头的主动选择也是为了让纪录片更具有观赏性, 但这必须在真实性的前提下。有一种观点认为, 假如导演拍摄纪录片时的镜头都是以真实为目的的, 那么在后期剪辑时就是在真实性的镜头中进行选取, 自然就不会影响到其纪实性。但是这种观点的成立是建立在剪辑后的影片所呈现出被摄对象的特性与现实中被摄对象的客观状态完全一致的前提下。比如许多描写生物类的纪录片在剪辑时更加倾向选择带有戏剧性的镜头, 而这些镜头可能并不是这些生物典型的生活习惯, 这些镜头可能很精彩、但是无疑是有失偏颇的。同时, 在实际的操作中, 导演为了在纪录片中凸显主题或者是塑造某种形象往往会选择剔除一些与其主题相左的影像记录。甚至有的导演采取“部分真实”的方法, 即将部分常识性的影像记录保留, 把它和一些推测, 夸大的或者具有绝对空间时间局限性的素材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事件, 以达到效果。比如在恶名昭彰的《意志的胜利》当中, 导演莱尼里分斯塔尔截取的影像记录全部都是真实的, 甚至是具有美感的:大量纳粹领导人的同期声录音, 欢呼的人群, 雄壮威严的日耳曼雄鹰雕像……都在告诉人们第三帝国是至高无上的, 这无疑给人巨大的真实感。但是满街的传单, 随处可见的军事设施, 愁云密布的普通的德国人……这些是在影片里是看不见的, 它们也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这种“真实”是怎么样的一种真实?

五、纪录片制作应该把握的原则

在纪录片的实际创作中, 由于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因素, 我们无法让纪录片做到“绝对的”真实和中立, 但是在制作的可控制范围之内, 纪录片制作者应当把握以下几点:1.避免主题先行,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应该是要以探索发现的态度去记录事件客观存在状态和发展规律, 而绝非在预先设置好的认知框架内进行所谓“真实”的重新构建, 因此在纪录片立意确定时避免制作者情感先入为主, 尤其是对于争议性题材不能“站队列”、讲立场。2.在拍摄对象完全自然的情况下的镜头最能直接反映被摄对象物体的客观真实状态, 所以应当尽可能记录被摄对象的生活状态和发展规律。在能反映同一事件前提下应当优先选择这种真实镜头展现给观众。3.在有访谈者介入的拍摄现场, 为消除访谈者的紧张和陌生甚至是敌意, 获取访谈者自然的谈话状态, 记者、主持人应当使用合适的提问技巧, 这就要求长时间地和访谈者接触, 避免目的性、针对性很强的访谈引起访谈者抵触, 影响事件还原。4.在主持人、记者亲临现场或在演播厅进行拍摄时, 语言作为重构被摄对象的载体, 应当要求记者、主持人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措辞的客观性, 为渲染戏剧化效果或者整体氛围而故意使用夸张模糊化语气并不可取。5.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根本原则是必须是事实, 而不是为片面追求艺术化效果改编甚至凭空捏造事件, 电影的美学要求并不适用于此。6.对于纪录片的剪辑来讲, 应该保证被摄对象的完整真实性, 不能通过剔除重要信息而刻意误导观众、歪曲事实, 原则上是要把被摄对象的客观面貌忠实的展现给观众, 而事件本身的争议和道德是非并不在纪录片本身的承载范畴之内。

参考文献

[1] .程郁儒.电视记录场理论及其应用[J].现代传播, 2011 (7) .

[2] .富颖, 程郁儒.原则与边界:纪录片真实性机制的微观研究[J].今传媒, 2012 (12) .

[3] .洪雷.纪实与虚构——浅谈电视纪录片真实性创作与剪辑理念[J].福建艺术, 2003 (6) .

[4]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5] .习浏, 杜红吉.从<An Inconvenient Truth>看解说者的介入对纪录片真实性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08 (11) .

[6] .黄显容, 李勤.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选择[J].现代传播, 2009 (4) .

[7] .王冬冬, 李奇凌.拍摄者在纪录片叙事中介入身份的合理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2 (6) .

[8] .韩蕾.纪录片创作的主观性及其主题表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2 (12) .

[9] .张晓嫣.如何看待纪录片的客观要求与创作中的主观表达[J].电影评介, 2011 (1) .

上一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下一篇:观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