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纪录片感想

2024-09-27

货币纪录片感想(共7篇)

货币纪录片感想 篇1

纪录片《货币》观后感

我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这学年我学习了“证券投资学”这门课,在老师的介绍下,我观看了纪录片《货币》,感触颇深。

《货币》是一部介绍货币起源和发展的纪录片,第一集“有价星球”:讲述货币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了整个地球的转动。第二集“从哪里来”:讲述最初的货币的由来,价值形式的变化以及货币形式的变化等。

第三集“黄金命运”:讲述“银本位”“金本位”等,讲述黄金白银如何登上历史舞台,又是如何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美元取代的,回归金本位的争论是基于怎样的世界货币环境。

第四集“银行历程”:通过商业银行的起源、发展和崛起,探讨现代银行业的信用体系和公司治理结构。

第五集“权利之争”:通过展示历史上货币发行权归属的演变,介绍了中央银行的类型,使观众明晰中央银行的诞生与发展的脉络,论述中央银行的职能和基本货币的创造等。

第六集“通货之觞”:通过对通货膨胀历史与货币历史的探讨,解读“什么是通胀?”,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及通货膨胀对老百姓和社会带来的伤害。

第七集“三条红线”:通过追寻国家的钱的流向来解读现代政府权力的有限性。

第八集“汇率之路”:将探讨汇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之路,讨论汇率与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展望汇率带给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九集“跨越国界”:通过梳理世界几大国际货币的出现及发展脉络,探寻国家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条件,从而在全球化视野中为人民币的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意义。

第十集“未来多远”:通过梳理欧元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重要人物、重要思想,探寻货币未来的格局。

在通货之觞的讲述中,首先以古罗马帝国因通货膨胀问题灭亡和约翰·劳的“纸币计划”的破灭来讲述严重的通货膨胀历史,然后以《凡尔赛条约》导致的德国政府全面开动印刷机引起恶性通货膨胀进而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导致的通货膨胀来说明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危害,最后以弗里德曼和凯恩斯对于通胀的不同解读来讲述通胀之觞。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都增加了钞票的发行量,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可以不为人知的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恶性通胀使得人们的收入和购买力下降,使居民的财富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会使得财富有一个重新的分配,造成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现象。面对通胀的问题,普通老百姓的选择是相对保值的资产,如房子,黄金,耐用产品等,如目前最热的房价的上涨问题。

以我国为例,近年来每一个老百姓都会有切身的感受,食品价格上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也借资源价格改革展开新一轮上调,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远快于百姓收入增加的速度,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一路攀升,使得人民的实际收入出现了下跌现象。2012年2月,“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七成受访居民认为2011年通胀情况较高,低收入家庭面临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压力;47.4%的受访居民认为2012年通货形势将继续恶化;为应对高通胀,35.4%的人已经在缩减开支。可见,在中国,通胀问题一直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

首先,要明白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现代货币主义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有句名言“通货膨胀总归是一种货币现象”,探寻通货膨胀生成原因如果离了货币供应或投放问题,是不可以阐释清楚的。

其次,国家政策原因。目前世界各国普遍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输入型通胀影响始终存在,造成国内生产要素价格轮番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等导致价格上涨。

最后,我国结构不合理加剧了当前的通货膨胀。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东部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率高,而中西部企业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仍然相对封闭经济效率低下,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和加工业等蓬勃发展和重工业、制造业等发展缓慢,而金融风暴和经济复苏也造成了地区间和部门间发展不平衡的速度加快,这些都加剧了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水平。

面对通货膨胀,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能源价格,防止基础性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

货币纪录片感想 篇2

【关键词】纪录片《货币》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

教师将安排纪录片播放的形式引进高中政治教学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特别是在高一政治教学的《经济生活》阶段,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安排播放记录片,能够拉近学生与经济生活的距离,更好的阐明教材思想。笔者认为,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播放合适的纪录片来作为教育资源的运用。结合工作实际,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不断推陈出新。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毕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在学习上不能够适应九门科目同时进行的节奏,明显出现对政治课不重视的情况。而高中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教学深度是逐步由浅入深,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没有结合相关实际生活真实案例,课堂教学容易出现枯燥、沉闷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集体性对政治课失去兴趣,甚至厌学的情绪。所以采取在教学上运用新的教学技术,播放适当的纪录片,就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与现实的生活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习效率提高,事半功倍。

纪录片的创作以呈现现实的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纪录片不能等同与电影,它更多的是以展示生活的真实性为表现特色。纪录片有它的特点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带领学生进入观看——思考——教学相结合的空间。首先,纪录片的专业性能够让学生信服。由于拍摄者是从专业角度来讲解某一方面的故事或者事件,当然是非常专业的。所以记录片是真实的引导学生思考。其次,纪录片的直观性能够让学生学会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条理的分析。纪录片所反映的故事或者事件,不仅有专业的文字表述,更是配有真实的画面,显得非常直观。再次,记录片的深刻性能够引发学生对课本的知识点进行自我的再次学习,特别是在学习中的小组讨论有重要意义。真实的故事通过直观的反映,让人们在欣赏中,得到思考得到进步。正是由于纪录片的这些特点,也赋予了纪录片教育的功能。

高中政治的教学,目前来看,老师的讲授是主要的方法,但是单纯的依靠教师讲授过于单调,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容易导致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降低。引入纪录片的播放进课堂,能够拉近教师讲授教材与学生理解教材的距离,能够做到使课堂教学生动具体,由于纪录片的这些教育功能,把合适的纪录片作为教育资源,是教师一个好的选择。

高一的政治课,就是介绍“经济常识”,在教学中,让学生集中观看了纪录片“货币”,这种教学手段的改变,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纪录片《货币》是中央电视台特别制作的十集纪录片,将以每集45分钟的容量在黄金时间隆重推出。纪录片《货币》的主创团队包括具备专业金融知识的业内人士,他们汇聚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在华尔街等世界金融中心工作生活多年的业内人士。

纪录片《货币》以一种开放、通俗、生动的方式来解读货币,纪录片《货币》由货币的起源开始,到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崛起,货币的灾难和货币的未来,对货币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运行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以一种开放、通俗、生动的方式来解读货币。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曾这样描述货币:“货币化是市场化深化发展的前提或基础;同时,货币化的发展也是个人自由的前提。”货币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根本的要素,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她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多疑惑。因此,研究和分析货币,既是对财富的探讨,也是对人性的探讨。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货币,本片将带领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历史,进入货币的世界。

纪录片《货币》是一部金融类的纪录片,共分为十集,第一集有价星球,讲述货币究竟以何种方式影响了整个地球的转动,货币让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和丰富,同时也让人类的生活变得寒冷和冷酷。纪录片开篇以南非某个小村落,村民组成舞蹈队通过向游客展示舞蹈获取报酬为引入,向同学们抛出一个观点,原本自娱自乐的舞蹈为什么能够变成供养家庭的来源,从而引出货币的神奇作用,它与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很好的结合。在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教材正是通过展示什么是商品、什么的一般等价物、什么是货币,向学生传授货币及货币的独特的作用。记录片《货币》向师生展示了美妙的音乐、激情的舞蹈、独特的异域风情,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生动而又真实的故事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对教材问题的自主思考。

纪录片的语言是专业且浅显易懂的,作为政治课的教师要学习语言在教学中的转换和运用。在纪录片《货币》中,所采用的经济学概念是专业的,例如:汇率、货币的本质、价格、通货膨胀、股票等。这些正是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重点难点。这些概念是晦涩并且不易理解的,对于刚刚进入高中政治课学习的学生来说这些是完全不同于初中政治课的内容的,跨度大、学习深度大。所以要结合纪录片的播放,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生活中理解和掌握专业名词,即课堂知识的重难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的改良,可以提高学生的从生活中找知识点的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在纪录片向学生展示通货膨胀的危害的时候,用镜头对准了当今世界的津巴布韦的真实生活情况,津巴布韦政府发行的津元是目前世界上发行最大面额的纸币,100万亿津元只相当10美元的购买能力。十年前,100万亿津元可以购买十栋豪华别墅,而现在只是购买三个鸡蛋的购买力度。这样真实而又生动形象的事例能够像学生完整的展示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的危害,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进而引发学生更好的探寻通货膨胀的其他相关知识点。这样的事例很多,纪录片能够帮助教师将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最新、最真实的事例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教学。

央视纪录片《货币》是一部优秀的经济学专业纪录片,作为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恰当合理的运用它,将简单的传授性教学积极地变成互动性教学,能够为课堂增添色彩,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乐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纪录片《货币》 总导演:李成才 2012年11月

[2]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经济生活》 2008年人教版

货币战争感想 篇3

《货币战争》是由宋鸿兵编著,该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读了《货币战争》的第一章,我感觉这书像是一本小说,写了关于一个“大道无形”的世界首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历史。书中开头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订法律。”——梅耶·罗斯柴尔德。的确,当一个家族掌握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那这个家族才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统治者,才掌握了这个国家。志得意满的内森毫不掩饰他征服了大英帝国的骄傲:“我不在乎什么样的英格兰傀儡被放在王位上来统治这个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谁控制着大英帝国的货币供应,谁就控制了大英帝国,而这个人就是我!” 从这可以看出:货币的重要性。国家的货币发行必须牢牢的控制在政府、人民的手中,千万不能让国际银行家操纵国家的货币发行,意即私人控制国有银行。私有制造成的是社会人沦落为单个的人,在私有制中,人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异化排除他人,把人们变成贫穷的、利己的单独的个体。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他们为了使自己的钱袋饱满,可以随意的制造通货膨胀,然后在通过通货紧缩掠夺人民的财富。所以,当私人控制了国有银行之后,人民将会处于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就比如在书中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我看来,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的,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私人控制了货币的发行,那将人民置于何地?

一个伟大的工业国家被信用系统牢牢地控制着,这个信用系统高度地集中。这个国家的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美联储:私有的中央银行

我们共和国的真正威胁是这个看不见的政府,它就像一只巨大的章鱼,用它无数黏稠的触角紧紧裹挟着我们的城市、州和国家。这只章鱼的头是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集团和一小撮被称为国际银行家的具有极大能量的金融寡头,他们实际上操纵着美国政府来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政府,这样使剥削一个国家的公民和资源变得更加容易。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大家族从这个国家诞生之初就竭尽全力来使权力(他们将我们的“领导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和财富(他们通过美联储的货币发行来汲取社会财富)高度集中。

在《货币战争》一书中多次讲到了金钱对权力的重要性,金钱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林肯、杰克逊等总统被刺杀也归于银行、货币的影响。这我个人觉得与历史事实有点差距,还有待商榷。

而对于银行家而言,战争是天大的喜讯。因为和平时期缓慢折旧的各种昂贵设施和物品,会在战争中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交战各方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取得胜利,到战争结束时,政府无论输赢都将深深地陷入银行的债务陷阱之中。,国际银行家另一个赚大钱的手段就是制造经济衰退。首先是扩大信贷,将泡沫吹起来,等人民的财富大量投入投机狂潮后,然后猛抽银根,制造经济衰退与资产暴跌。当优质资产价格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购,这在国际银行家们的术语中叫做“剪羊毛”。当私有中央银行成立后,“剪羊毛”行动的力度和范围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在此书中塑造了一群自私自利,为了敛财不择手段的银行家。我认为作者有些夸大其词了。

除此之外,个人认为《货币战争》对我们中国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可以借鉴,深思的地方。今天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将自己变成全球经济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和迹象都表明,庞大的中国经济航母,已经起程。中国在今后的发展,更应该谨慎,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

徐小红

10806621

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感想 篇4

希望我们不要在战场上再见”,这不是一名军人对战争的恐惧,而是一群有家人、朋友的“普通人”对和平的渴望。朝鲜战争,一次规模之大,伤亡之重的正义反非正义战争,打到最后剩的只有人性的角逐,对恶的憎恶,对善的向往。

人性向善还是向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社会发展中由于一些利益因素的存在,一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包括个人的不择手段,甚至操纵权力下的武装集团,肆意地对其他组织或国家发起掠夺式攻击,非正义的侵略与正义的反侵略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战争。朝鲜战争,美国为首的一些狂妄“侵略者”试图利用朝鲜问题来完成自己的军事战略目的,不惜干预他国内政,肆意操纵联合国发起的一场非正义之战,结果,美军以付出惨痛代价败于我人民志愿军。所谓“乃兵家常事”,但朝鲜战争的结局绝非偶然,因为历史决不会偏袒罪恶,放纵他们。

正义终究要凌驾于非正义之上。简单地说,非正义之战是为了一些人谋利,而正义之战则为了捍卫集体的利益不受侵犯,为了一个民族谋利。朝鲜战争中,我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越挫越勇?为什么美军越打越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正是由于人心的向背才导致不同的战争结局。

和平,时代的主旋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要在发展的前提下获得生存的机会,在发展中成长,那又由什么给它强大的动力?和平,发展的大前提、大背景。一个组织,它总会被要求遵从某一项规则,可想而知,一旦破坏了这项规则,必然会得到惩罚,或许是法律的制裁,或许是全人类的讨伐。国际上一些大国不想着利用自己的优势来给人类社会做点贡献,而是肆意发展自己的霸权主义,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干预他国内政,肆意糟蹋他国领土。时代的变迁,我们不敢肯定国际环境会多么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扮演重要的角色。要是一些国家一如既往地作为,终将惹起众怒,“一超多强”的局面终将被颠覆。

货币纪录片感想 篇5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加缪

1月28日,当钟南山院士几度哽咽着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这一瞬间,让电视机前无数的人泪流满面。

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大城市,病了。新型冠状病毒蔓延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像一个个无形的杀手,摧残着人们的生命。

封一座城,守一国人。一夜之间,车水马龙,繁华热闹的城市变得孤寂沉静,只有冷风阵阵呜咽,只有凄雨落落悲鸣。一首《武汉伢》唱哭了无数人。

武汉,一夜之间,成了全国人民的焦点与牵挂。隔离病毒,并没有隔离爱。武汉不是一座孤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告诫人们暂时不要去武汉,转身自己第一个就逆行到达了战场,挂帅亲征,勇毅抗疫。

明知危险,成千上万的人却选择逆向前行。救治患者、科研攻关、日夜施工、急运物资……在疫情防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守土尽责、默默奉献的身影。

口罩挡住了面容,我们不知道你是谁,但我们知道你为了谁。庄严喊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是你;狠心丢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奔赴战场的是你;为了便于防护剃光头的是你;双手整天浸泡在消毒液里惨不忍睹的是你;厚厚防护服被汗水浸透的是你;穿上纸尿裤没日没夜守护病人的是你;夜以继日将自己埋在实验室分离冠状病毒的也是你……我看不到你的脸,但看到了你的眼睛。那一双双的眼睛里,有光,有坚定,有勇毅,有深情……这光,是力量,是温暖,也是希望。

病毒阻挡住我们出门的脚步,但阻挡不住我们对武汉的牵挂与惦记!今天,我们都是武汉人!我们用一首首诗歌为你祝福,用一幅幅图画为你加油,用青春的嗓音为你呐喊,用深情的文字为你助威!我们在家里,时刻关注着武汉的疫情: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让我们热泪盈眶,那一句句鼓劲的话语让我们热血沸腾,那一个个英雄的名字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收集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制作小报,发出倡议;我们掏出积攒的零花钱,为武汉献上一份爱心;我们在家里自律自强,自主学习,刻苦训练,没有丝毫的松懈。我们深深地知道,今天我辈只有发愤图强,力争上游,他日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们才能勇敢逆行,迎难而上!面对疫情,我们多了一份思考与探究,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多了一份自律与斗志,多了一份理解与宽容。

货币纪录片感想 篇6

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江山失陷

落后就要挨打,我国清朝时期朝廷腐败,国力下降,自道光年间开始,就不断签下不平等条约,不断割地赔款求和。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就将原本稳固的国土不断葬送。

清政府不断割地,断送江山的开始始于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直接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最终边境地区大量领土失陷。

虽然中国晚清政府腐败无能才导致江山失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是其实朝廷中也有几位“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大臣,例如晚清四大名臣。俗话说得好“打江山难,守江山难上加难。”要在晚清大厦摇摇欲坠之时将其撑住,可见其中的困难和需要耗费的心神。

四大名臣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此四位在大清几乎覆灭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承担起匡扶社稷的大业,大清才有接下来几十年的寿命。

大清早已苟延残喘,他们一心想要改变当时国家所在的被动落后的局面,也力所能及地推动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脚步。

新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之盆

左宗棠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对我国国土完整性做出了很大贡献。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带领清兵收复新疆,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政治层面上看,都是具有极大意义的事件。

重新回顾当年的那段历史,可以说,如果新疆任由英俄侵占,没有被收复回来,那么我们的西出之路也就自然被彻底堵死。

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的时候,还遭到了“海防派”的强烈反对。李鸿章便是“海防派”的代表,当时李鸿章和其他大臣一直试图阻拦左宗棠收复新疆,认为耗费大量军力收回新疆并没有什么意义。

然而,左宗棠则从新疆对大清国体安全的重要性出发,上奏朝廷,慈禧也经过了一番考量才同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督办新疆军务这块曾被遗弃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四个日本或者说相当于六个湖南那么大。

和“海防派”的大臣们不同的是,“海防派”们看到的是新疆并非海防重地,加上是块“不毛之地”,若是动兵收回新疆还要耗费大量军饷。而左宗棠却看到了新疆的重要性“弃西部即弃中国”。

再者,左宗棠深知新疆并非“海防派”所说的“不毛之地”,新疆其实是一个底面积达到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聚宝盆!不但粮产丰富还瓜果累累,新疆随处可见牛羊和牧马,更别提稀有的煤、铁、金、银、玉石。新疆不但不是千里荒漠,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之盆。

新疆差点就被大清抛弃

左宗棠在尚未得到朝廷重用的时候,就想要收回新疆了。左宗棠曾经与林则徐彻夜长谈,两人讲了许多治理国家的决策、关于国家的未来和局面,也讲了关于西北军政的一些见解。

二人见解不谋而同,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林则徐也看出左宗棠是个十分有才的人,曾经说过“西定新疆,非左君莫属了。”

朝廷不支持自己带兵收回新疆的时候,左宗棠还向慈禧承诺过所耗费的军费都由他自己付,不从国库中扣除,这才有了后面清政府放人支持左宗棠领军收复新疆。

而左宗棠自己当然也付不起那么昂贵的一条军饷和物资,左宗棠同身边愿意出钱相助的朋友借了钱还是不够,于是授权胡雪岩向汇丰银行等英国财团前后借了四次高利贷一共近1600万两白银。

解决了燃眉之急以后,左宗棠带领七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新疆出发。左宗棠坐镇肃州,前方战场由大将刘锦棠负责指挥,大将刘锦棠也不负众望,灵活机动,多路出击,充分抓住了最佳战机。

左宗棠当时已经年过七旬,随行之前就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还让随行的人准备了一口棺材。

新疆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伊犁,伊犁与新疆其他地区不同,左宗棠面临的敌人是强大的沙俄。此时,左宗棠面临了两个选择,要么与沙俄谈判将

要回来,要么就只能强行打一战收回伊犁。

清政府派了崇厚前往新疆谈判,在白彦虎等人袭扰边境的情况下加上沙俄的一再威逼,崇厚最后同沙俄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

条约规定清朝必须赔偿沙俄军费两百八十万两;不收回除伊犁城以外的其他伊犁地区,其他所有地区均归属沙俄;允许沙俄在新疆和蒙古通商免税......崇厚签下了这样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在左宗棠看来无疑就是汉奸行为。

清政府随后撤掉崇厚,派了曾纪泽作为代表与沙俄进行谈判,左宗棠也领兵向伊犁进攻,试图给沙俄增加压力。沙俄收到消息以后也派了军队抵达伊犁,另外派遣军舰到东边沿海,对清政府进行施压。清政府无奈之下又将左宗棠从新疆召回。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地盘最终还是割给了沙俄。

曾纪泽的谈判结果虽然比起之前的好了一点,但是也没有改变割地的事实,左宗棠极其痛心疾首。好在,最初左宗棠上奏朝廷收复新疆,才没有导致整片新疆地区都被侵略者占领。

新疆这块占中国六分之一的领土,曾经差点就被大清抛弃,我们不仅差点与如此大的领土失之交臂,还可能导致边境遭到攻陷,并且白白将新疆宝贵的自然资源拱手相让。

巨大的油气资源储量

新疆有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储量,新疆现今经过勘测,一共可能有至少200亿吨石油。新疆的石油资源量占我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百分之三十。在1955年,我国科学家就在新疆发现新中国自成立以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一直到目前,新疆还仍旧在勘测塔里木盆地及准噶尔盆地两大主力油田。目前新疆的天然气资源开发有着非常乐观的发展前景,处于早中期阶段。

随着近几年来开发技术的进步,在这几年里,中石化和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又频频发现除了塔里木油田以外的更多的油气资源。

作为全国陆地第三大油田,新疆第一的塔里木油田在去年的油气产量已经达到两千五百多万吨,而天然气产量接近目前我国产量的百分之二十。据预计,塔里木油田的油气产量在三年内还将继续快速增加。

货币纪录片感想 篇7

一点心得和感想:《货币战争》引发的思考

张大铭的日志

《货币战争》引发的思考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我们会完善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学习。

以前没时间看这本书,最近看了,感触颇深。

2007年6月,中信出版社(CHINA CITIC PRESS)出版了宋鸿兵【1】及其团队编写的《货币战争》一书,书中的内容绝对具有震撼效果,这种效果就好像某个从来不读或很少读现代诗的人,因为偶尔读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爱上了诗歌一样。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

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

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我想,这连续三问,先不去管成立与否,仅就提到的内容而言,大概也足可以让一个经济学家一晚上思考而睡不好觉。

《货币战争》中这样写道:“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通过描摹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这本书描述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通过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告诫人们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这些,岂是“惊心动魄”四个字能够形容的呢?书中详细的描述,即使在一场国际顶级辩论赛中,也会成为最为强有力的辩词之一。

对于这本书的影响,2007年08月23日的《第一财经日报》【2】这样描述:

“出版上市两个月以来,《货币战争》已经重印了四次,网络销售和很多书店经常脱销,即便是出版社也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这么畅销。目前该书已经是当当网2007年财经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也已经是中信出版社2007年图书销售排行榜冠军。该书不仅在普通大众读者中影响广泛,据了解,很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金融领域的官员、学者也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甚至还组织过小型的讨论。”

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同一情况总有不同的描述。在《谁发动了货币战争》【3】一文中指出:一夜之间,该书的作者宋鸿兵被当成中国金融安全的“救赎”,央行、银监会轮番“召见”,各大媒体纷纷把目前中国经济领域棘手的问题统统甩给了这位没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作者。就在记者采访的三个多小时里,还不时有基金公司、有经济背景的高校打来电话,希望宋鸿兵能到场作讲座,可见宋鸿兵一时间在金融领域的炙手可热。

不仅如此,还有言辞更加激烈的。胡祖六先生在《<货币战争>的两大谬误 “货币战争”子虚乌有》【4】一文中对于这本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该书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缪误甚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测、肆意定论,给读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并有可能误导政策制定者。

胡先生的文章中指出了几个《货币战争》中的不足,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位胡先生的做法似乎也确实有些值得商榷:他的文章中似乎还缺乏一点点事实论据,这本无可厚非,只是这些还不够,因为又加上他“敏感”的身份之一: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所以,一时间,毫无悬念的,在舆论的海洋中掀起了波涛汹涌的巨浪,“里通外国”,“西方忠实的汉奸”,“狐先生”…… 当然,不排除不少不谙金融知识和原理的“草根”们借此一泄心头之恨,说几句狠话,原则上和精神上打压一下(国际)金融寡头与领导势力勾结牟取暴利的罪恶。其实,从不少民众的大力追捧和一些专家的严厉批评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本书之所以能在如此之大的范围内产生这样的舆论风暴,除去金融分析家,政策研究者或者和相关从业人员等对于这本书的关注和兴趣之外,更多的是,与很多人对于金融知识的极度缺乏(包括我自己),和对这些“条条框框”的复杂模型,“高级”名词的厌恶是分不开的。出于渴望通俗的了解金融运作知识和原理,为自己充电,或是能够消遣一下等想法,《货币战争》一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在他们看来是极好的方式,特别是它选取了畅销书这一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形式来出现,再加上无比传神的语言描述,就像是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一样带劲,更何况在很多人看来其中的描述是那样的真实,让你很难拒绝接受(就连银监会的高级顾问也很小心地询问着:这些(书中的)事情都是真的吗?)自然叫好之声一片,这也为媒体宣传“迎合”大众口味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只是,就畅销书而言,《货币战争》可比《哈利波特7》敏感多了,因为这是“关乎”大家经济生活的事情)但是,在一些专家和金融优势人群看来,这实在不是他们希望的方式,他们其实也在“编写”自己的金融教科书,灌输着他们的思想,只是他们大多与金融投机等“复杂”的活动有一些“勾勾搭搭”或者“藕断丝连”,这不禁多少让中国民众感到点“瓜田李下”的味道,再加上他们的教科书多少有些艰涩难懂,又不乏“文字游戏”之嫌,不愿意或没时间,也可能不方便接近这些“经典大部头”,使得一方面民众对于金融运作这种虚拟的方式知之甚少,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生活和某些投资中的“切肤之痛”让他们怀疑自己有被人骗的可能,觉得在这样的金融体系里自己就好像是断线的风筝,任人宰割,飘忽不定,难于控制,处于劣势的地位,《货币战争》中一针见血指出了“犯罪嫌疑人”,而且看上去“铁证如山”,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追捧,所以,这本书越是被一些专家和金融优势人群批评,就越是会受到一些民众的追捧,就像“犯罪嫌疑人”越是紧张和反抗就越有“犯罪嫌疑”,更何况这本书的描述并非空穴来风,虽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那么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但它提出的很多问题和进行的一些分析,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等行内人士的肯定和赞赏,同时值得我们去深思。

下面简单谈几点《货币战争》一书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美联储是私有中央银行的说法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8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人类三项最伟大的发明是:火、轮子和中央银行。考虑到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人们关注美国中央银行,也就是美联储便再自然不过了。《货币战争》一书最有争议性的一个判断,在于给出了这样一个说法:美联储与其说是一家公共机构,不如说是一家私人银行。这样说的理由如下:美联储的股东是私人银行家,十二个大区的美联储地区主席由这些股东推举,并且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相当一部分委员又来自于这些大区主席;尽管美联储主席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但美国货币政策的真正决策者还不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而是根据《美联储法》而成立的美联储政策顾问委员会,且后者的成员则是清一色的私人银行家。美联储是一家私人银行的说法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认知。

颠覆常识的东西通常也是争议较大的东西。实际上,在讨论美联储时,书的作者在细节描述上还是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余地,至少有些故事没有讲得很完整。事实上,美联储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是纯粹私人银行性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联储总体而言还是在执行公共职能。另外,美元钞票由美联储的十二个地区委员会印制不假,其私人股东按年分红也是事实,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严格规定的。再有,印钞所得的铸币税收入,绝大部分都给了美国财政部而并未流入私人股东之手。在所有这些细节中,容易产生误解的关键点在于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私人”这个词的确切含义。【5】 英语 “private”这个词在用来说明公司或机构性质时,指的是不对外和非公开,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这个词。它对应的词是“public”,即 “公共”。上市公司有时也叫公共公司,其含义是对公众开放,谁都可以参与,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国语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则差异很大。

二 关于金本位与美元波动

黄金,这一非同一般的贵金属,由于具有了稳定性,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特点,过去的岁月里一直被认为是“最终的货币形式”,这种观念深入人心长达几千年,即使在纸货币出现以后的很长时间,黄金依然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很重要的一点是,黄金作为货币不会像纸货币那样可以被货币发行机构(各国央行)“任意地”按数量地发行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信用体系被建立和巩固,促成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确立: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一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当美元这一纸货币的发行量很大,远远没有等值黄金能与之相对应的时候,“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这一根本命题即受到了严重挑战。

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据说当时由于数量太多,他们是用几艘军舰来搬运美元的),美国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我们可以看到,纸货币的(极度)过量发行,就更说明黄金储备(现在还包括石油,各种珍贵矿产资源等储备)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约600吨的黄金储备量还不使是我们高枕无忧,因此,存放流通的不便和国际金价的波动不能成为我们不必增加黄金储备的理由。

当然,纸货币的监控如果拥有国家强大的机器保障的话,也可以变得坚挺一些,就像二战之后一段时间的美元,这是与国家经济快速科学发展离不开的。比如人民币,虽然它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压力和经济全球化这一“可怕事物”的威胁。

三 关于超前消费

有人说,现代不少人的生活是:睡昨天的觉,干今天的事,花明天的钱,在这里只简单说一下超前消费。

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每个家庭的平均信用卡数量可以达到13张,超前消费已经成为美国的基本消费和生活观念。我不知道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是不是还有很多人乐于讲——中国和美国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国13万亿的GDP已经不太容易保证高达48万亿的消费,奢侈的生活,连年的战争,也足以使美国负债累累,超前消费,也总应该有个合适的监管和起码的限度。经济全球化的几天,美国的问题早已成为世界的问题。试想,一个人总是借钱花,不断更新巨额白条(据统计,世界虚拟资产总额超过350万亿,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泡泡(金融泡沫)呢?),甚至连利息都负不起的时候,却仍然锦衣玉食,让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看都了,又会怎么想,华尔街的“天才”们是该好好“面壁反省”一下了。就像温总理说的那样,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很重要。

四 信心是金融乃至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实,不管是黄金也好,白银也好,或是其他的,之所以能有“货币的性质”,其实从一个侧面说也是人们信心的反映,因为其具有良好的性质,所以人们信任它们,愿意使用它们作为货币,就像当年美元无比坚挺的时候,不少人一度以持有为安全货币的标准,人们对于美元充满信心,愿意较多的使用它,但其实,这是有人为因素“诱导”人们对美元产生信心(关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中已经谈到)。同样的,对于股票,期货,国债,当有强大的利好因素促进使之良好高速增长,利润丰厚,特别是人们开始尝到一点甜头的时候,就会对其产生和强化信心,这种信心不断强化,其威力会对这一领域的“发展”产生不可比拟的巨大推动作用——信心,使得数量可观的现金流开始持续发生“定向运动”。但与此同时,大大小小的金融泡泡(泡沫)就很有可能被某些大机构公司银行等单位“吹出来”,这时候,人们的信心就很容易被“利用”了,直到泡泡有一天破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一天到来是早晚的事),于是再“诱导”人们在其他他们希望的领域里产生和强化信心。当然,这不是我们很想看到的,也不是每次这样的“诱导”都会成功,越来越大的金融市场越来越难被某些“精英”和“有实力的”单位联合体所控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也会使得金融监管逐步得到应有的强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信心的巨大威力大概没有人会比投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更清楚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一步步发展,人们的信心建立与强化也会更加理智和清晰,金融判断力和风险“免疫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

五 关注金融,人人有责

有人认为这本书的内容过分夸大了金融货币权在人类300多年历史发展中的的作用,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但是我想说,这不能成为我们漠视金融运作的理由,金融,它不像是电子,机械,书刊,房产,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价值物品,它是虚拟的,易于使用但同时易于操纵,因为这两件事的施动者往往是同一批人——少数社会“精英”,由他们负责运作。即然这样,监管就应该是另外一批人。但问题是,经济学假设告诉我们:人是趋利而动的(不管你是否承认,但多多少少能看出趋利的影子)。即然这样,就不能保证说:这些少数社会“精英”绝不会“以权谋私”,这批监管的人绝不被少数社会“精英”贿赂而一起“以权谋私”,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他们干过这样的事,而且不是个例,甚至这两批人根本就是同一批人。所以,到今天,人人关注金融,了解金融,增长财务合理使用的意识,就像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一样,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大家都来关注它,监督它,在它身上发生“犯罪”的概率才会越来越小。

《货币战争》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不管怎样,我觉得这本身也是一件好事,就像刘谦春晚的几分钟魔术被大家反复拆解讨论和模仿,这个“史无前例”的事情本身就说明他近景魔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货币战争》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这一“高级”的知识,关注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的金融运行和自己的钱袋子开始尝试着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讨论,这对于规范金融市场,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多多少少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要能将这种反响和讨论的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对待与评价,就更是一件好事了。

若弦在这里班门弄斧,个人观点,还请大家谅解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定论,但我们会完善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学习。

有兴趣可以参考:http://view.news.qq.com/zt/2007/hbzz/index.htm 不代表个人观点哈。

多说两句,这是一本备受争议的全国畅销书,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辩证的看它比较好,隔段时间再看就会有不同感悟。不过,我觉得,书观点正确不正确关系不大,关键是看书的人的思想方法正确不正确!一本书能做到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就有自身的价值。尽信书,不如无书;但不读书,就更糊涂。是阴谋也好,为真知也罢,但肯定不是教科书。因此,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1】

宋鸿兵,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2】

徐以升《一本书引发的争议:货币战争与真实的谎言》

【3】

吴琳琳

2007年9月21日《北京青年报》

【4】

2007年12月 《财经》杂志

【5】 “货币战争问答” 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若弦 2009年1月17日晚于西安

源地址: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62812866&owner=228585498

| 分享 0 | 浏览 154

评论

| 分享 | 赞

上一篇:英语高三一轮复习资料下一篇:第五课智能电子秤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