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细节

2024-11-25

纪录片细节(精选4篇)

纪录片细节 篇1

纪录片的人物细节描写, 是指纪录片中能够集中反映人物本质的特征、揭示作品内涵、激发观众兴趣的“特写”。纪录片可以淡化情节, 但细节不可或缺。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并不是对生活中人物的简单描述与记录, 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具有审美意义的对象和生活片断, 并在对现实生活的展示之中赋予其真正的社会意义。因此, 做好一部纪录片人物细节描写尤为重要。

人物细节描写可以分为很多种, 比如说: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环境烘托等等。主要指影视作品中特定信息元素的着意刻画、重墨渲染以及突出表达等等。特写将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放大给人看, 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强化对被摄主体的认识和感受, 并达到透视事物深层内涵, 揭示主人公内心本质的目的。

钟大年先生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这样写到:“在一部作品中, 细节是十分重要的, 细节像血肉, 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 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纪录片所运用的细节是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捕捉的。纪录片不可能借助虚构来制造情节, 它只有通过一个个真实细节来激发观众的情绪,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 细节成了重要的情感启动因素, 它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显出来。因此有人提出:纪录片可以淡化情节, 但决不能没有细节。还有人说:捕捉和运用细节, 是纪录片的灵魂。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华氏9·11》创作过程中是如何捕捉细节的呢。

这是一部揭露布什为了家族利益, 利用这起发生在美国的灾难, 去谋求不可告人的个人利益的纪录片。导演利用布什自己所说的话, 巧妙又令人信服地讲述了这个巨大的谎言。迷信美国的同志, 不妨看一看这部电影, 它未必是绝对公允的, 但至少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在9·11发生前的8月6日, 布什收到本·拉登将袭击美国的情报, 但布什所做的是什么?继续钓鱼!9·11当天, 布什正在一所学校里看望孩子, 听孩子们念书《我的宠物山羊》。当工作人员告诉他第二架飞机也撞上了世贸大楼, 可以确认为是恐怖袭击后, 布什总统仍然坐在那里, 不知道该做什么, 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

在《华氏9·11》中, 就有几次成功的对偶然发生的细节的捕捉,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手头有众多细节, 就要进行精选。对于那些对表现主题作用小, 效果差的细节则要舍弃或者剪短。否则, 让这些细节过多地充斥了片子, 不仅会冲淡主题, 还会让片子显得拖沓、凌乱, 降低了观众的观看兴趣。

但是由于《华氏9·11》本身的感情色彩, 由于迈克·尔摩尔个人对片子的情感诠释, 细节的强硬化与讽刺化也是处处可见的。这时的细节不再仅仅是唯美的种种, 不再是一些触动人正面情感爆发的东西, 它已经有略微的变质。它更多的表达了“可笑”“可耻”“不屑一顾”等情绪。

如小布什在化妆时, 那些需要掩藏或是遮盖的面容, 本身就是一场闹剧。被化妆者还亲口说道:“这样让我们看起来更年轻些!”摩尔很厉害的拍到了这些幕后的东西, 每个镜头都是化妆师在为他们化妆, 他为什么乐此不疲的拍摄这些镜头?就是因为这些细节如果换到平常人身上其实并没有什么, 可就是因为事件本身的阴谋, 让这些在化妆的人们变得更加丑恶, 更加虚假。那么这时候原本不被称之为“细节”的东西也因为“曝光”的性质而变成了细节。迈克尔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 他总是能找到他需要的镜头, 为自己的意志演说。

“人”是纪录片创作的主体, 是纪录片的永恒之塔。用心去捕捉社会中人性本质, 宣扬更多关于人性中豁达、坚韧的生活力量, 展现更多底层人民的困窘与艰难, 传递更多人世间的温情, 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本化的纪录片的共同特点。这种记录真实的本质特性以及人文价值的关注, 将使纪录片更具有放映魅力和观看价值。在《华氏9·11》中, 同期声人物语言可以说是对整个片子有着极大地贡献。首先因为影片主体是人类对社会意识的认识和自我观念, 所以影片所呈现出来的也是人们的活动, 社会的状态, 群体生活的规则。摩尔把这些片子中所有主人公的语言都记录了下来, 他们有的是社会中顶层的人物, 有的是普通人。他们的思想不同, 表达方式不同, 五花八门各不一样。所以, 此片的语言极具平民化。换句话说, 它来自于民间, 又为民间所用, 公民们各抒己见, 语言风趣, 白话, 甚至有些毫不留情。更准确真实的揭示了布什政府阴谋的背后, 观众不禁感叹政治的复杂性。

从摩尔的意志来谈, 他拍摄此片的初衷应该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 不论是什么阶层的人都能看懂这部片子, 了解美国政府的黑暗。那么既然面对的受众如此广泛, 那么影片的语言也要适用于各个阶层的人们。他不能选择文艺式的抒情与含蓄, 也不想畏畏缩缩表达得不完全、不彻底。那么语言的“平民化”、“真实感”便成了首选。这也是这部片子创作成功的真实细节。

语言的细节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它有重要的地位。纪录片正是要记录这些内容, 把它真实还原。让更多的观众通过朴实生活化的细节语言去了解导演的意图。因此, 我们创作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时, 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细节描写, 更要重视神态的细节描写、动作的细节描写、人物环境的细节描写等。及时捕捉和运用人物真实的细节描写, 是纪录片的内在灵魂。■

电视纪录片的细节刻画 篇2

一、对电视纪录片进行细节刻画的必要性

(一) 纪录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现实世界丰富多彩,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但是, 如果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来讲, 大多是比较平淡甚至是枯燥的, 而纪录片又是属于纪实类的节目, 不允许掺杂虚构情节, 因此纪录片要想保持高质量, 必须要从平淡中刻画细节, 给人深刻的印象。另外, 即使电视纪录片中的人或事自身有着传奇的故事, 然而工作人员不可能全程跟踪拍摄, 对人或事进行再现, 因此纪录片只能是选择那些表现力比较强的细节进行刻画。纪录片本身比较注重平实, 它表现的是一种真实。

(二) 满足观众需求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并不希望看到的纪录片只是对真实的人或事采取流水账的形式记录,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有丰富的细节描写、叙述娓娓动听、画面精美的纪录片。因此, 电视纪录片必须要进行细节刻画, 从浓缩的细节中展现真实。无论是人或物, 都需要进行细节的刻画。细节在记人的纪录片中, 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 受众可以在细节的刻画中深刻感受到人物各方面的特点, 从而引起共鸣;而在记事纪录片中, 也可以深化主题思想, 抓住观众的内心,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观众可以从细节中感受作品的精髓。

二、细节刻画在电视纪录片的运用

(一) 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特点

任何形式的电视节目都是必须通过语言的解说以及行为举止的配合。在刻画人物心理的时候, 除了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解说, 更需要借助画面语言来刻画人物。在纪录片的叙事阶段, 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刻画。比如电视纪录片《乌蒙赤子赵春翰》, 记录的是赵春翰收养流浪孩子的故事。赵春翰家境虽然不是那么的殷实, 但是却一直在收养流浪儿和孤儿。其中有一处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赵春翰看到其中有一位流浪儿没有鞋子穿, 于是就给孩子买了一双鞋并且送到其居住的地方, 这个流浪儿看到新鞋子后非常开心, 马上穿上了新鞋子, 脸上满是知足。这时候的镜头转向赵春翰的脚上, 在这寒冬腊月里, 他脚上穿的却是一双旧胶鞋!这里没有采取任何的语言解说, 但是此时却是无声胜有声, 观众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 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从心底里升起对赵春翰的尊敬, 这样的细节刻画很好地表现了赵春翰对流浪儿的关心和爱护。

(二) 运用同期声音细节表现主题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电视节目, 都需要将声音和画面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我们知道, 电视节目所传递的信息符号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它的细节刻画必然也是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一定要运用同期声细节, 保障电视纪录片在画面、声音、语言各方面是流畅的, 那么人们在收看纪录片的时候, 才能保障纪录片的质量。比如电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 它讲述的是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学的经历, 其中讲到主人公韩松最终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考上了明治大学商学院。在主人公发表自己感言的这个部分充分运用同期声细节, 加上音乐协调配合, 情景交融, 很好地表现出海外游子在求学过程中的艰辛, 在细节刻画中表现了主题。

(三) 运用细节丰富情感表达

电视纪录片的细节, 其实也可以说是将现实中的生活借助屏幕的传播, 让人们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放大, 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表现手法, 最终可以丰富纪录片的情感表达。此外, 纪录片中的细节刻画还会给观众一种暗示的作用, 这是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比如人们在读书的时候, 看到某些细节描写, 总会下意识将它同作品的主题联系起来。纪录片中的细节刻画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 观众就会产生思考, 通过对纪录片的把握以及自身的生活阅历, 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在电视纪录片中采用细节刻画, 通常带有非常强的目的性, 在细节刻画中力求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比如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讲的都是关于老年夫妇的情感。其中讲到一对特别的夫妇:他们都是农民;他们每天要出门到菜园去拔萝卜;他们在路上总是一前一后, 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 好像是非常平常的路人, 但是当他们经过小木桥的时候, 老头并不是直接走了不管老太婆, 而是将手中的木棍伸向老太婆, 而老太婆也特别自然地拉着木棍。这样的细节刻画表现了这对农民夫妇质朴的爱, 虽然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 但是两人的感情却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他们非常幸福而且非常享受这样的时光, 作品借助这样的细节描写丰富了情感表达。

三、细节刻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视纪录片展现的是原生态的生活事实, 在进行细节刻画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情境设计

这里的情境设计并不是说要干涉现场, 而是在不干预原生态生活的前提之下, 借助主观介入的模式进行细节刻画。电视纪录片的工作人员在拍摄之前, 可以考察现场各方面的情况, 根据作品需要表现的主题, 设计一些因素, 通过设计的因素激发情感的迸发。比如在拍摄《远在北京的家》这部纪录片的时候, 张菊芳给家里人写信的时候, 工作人员将其拍摄下来并且带回给她的家人看, 家人在视觉中感受张菊芳的画面, 同时又在听觉上触及其读信的声音, 这两样东西激发了张菊芳家人内心的情感, 最终哭出声来, 编导就很好地利用了情境设计, 将细节刻画得十分到位。

(二) 力求真实、细致

在电视纪录片的细节刻画中, 一定要注意真实和细致。这里讲的“真实”是指细节刻画必须与当时的环境相契合, 只有真实的细节才能真正感动人,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细致”则是指在细节刻画的过程中, 注意从小的方面着手, 对细节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因为细节并不是指的某一个情节, 它有自身的特点, 细节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三) 注意事情的偶然要素

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生突发状况, 一般都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但是这样的偶然事件更能真实地反映作品的情感。所以, 如果碰到突发状况, 一定要根据事情的特点做出判断, 而不是马上关机。拍摄完毕之后, 一定要结合当时的状况, 做适当的编辑, 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展现主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自身的特点, 还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电视纪录片都必须要对细节进行刻画。所以, 在电视纪录片中, 一定要对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进行刻画, 从而表现人物的特点, 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在运用细节刻画过程中, 要注意适当的情境设计, 细节刻画要力求真实、细致而且要特别注意事件中的偶然要素, 在细节刻画中展现电视纪录片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磊.论电视纪录片的细节描写[J].现代视听, 2010 (6) .

[2]张海燕, 何爱东.细节:纪录片的魅力所在[J].青年记者, 2012 (7) .

[3]曹华强.细节决定人物电视纪录片的成败[J].新闻爱好者, 2011 (10) .

[4]彭翔.电视新闻的细节刻画探析[J].才智, 2010 (8) .

纪录片细节 篇3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故事化情节,细节艺术

电视纪录片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共同完成的电视作品。如何处理好电视纪录片情节与细节的关系对纪录片故事化叙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纪录片所展现的主题需要情节来建构故事框架, 更需要细节来丰富故事, 情节好比人的骨骼, 而细节就是人的丰腴血肉。

编导在拍摄真实场景时, 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竭力在

场景中用感人的细节与情节, 揭示人物性格, 树立人物形象, 表现事件本质, 传情立意。

1 细节是电视纪录片的灵魂

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 细节是电视纪录片打动人、感染人、给受众留下印象的法宝, 细节是电视纪录片的灵魂。因为影视艺术就是用细节描写, 细微地表现被摄对象, 引起受众的注意, 用细节打动观众, 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 在影视艺术圈中细节被称为“微相艺术”。常常我们在观看了电视艺术作品后, 可能会忘记大部分故事情节, 但是一些生动的细节却记忆犹新。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 细节运用的越多越巧妙, 纪录片的真实度就越高, 打动人的力量就越大。细节可以激发受众情绪, 使受众达到情感的至高点。所以编导在如何合理安排细节、认真地捕捉细节、运用细节方面要花大力气, 下大功夫, 使作品更加精良。

因此, 电视细节需要多使用近景、中景和特写来拍摄, 以便清晰地展现出细节的变化。在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创作中, 细节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体现在语言、动作、音响、场景、情景和物象等方面, 任何一类细节都在纪录片故事化叙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细节的定义有好多种, 高鑫曾在《电视艺术学》中对细节做过比较详细的定义:“所谓细节, 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 社会和人物性格的完整屏幕体现, 往往是由许多细节所组成的。细节表现要服从屏幕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意念的表达”。“它往往是整个纪录片最感人的闪光点, 是深化主题, 反映主人公个性魔力的点睛之笔”。“纪录片不一定要情节, 但一定要细节、有了细节可以使影片主题深化, 并且形成更生动的形象。这种细节是摄影记者从现实生活中抓取的, 是依靠‘抢’‘挑’‘等’的采访摄影拍下来的。而不是由编导臆造、让人表演出来的。”

电视不像电影一样可以表现比较大的场景, 即使能表现, 也难以达到电影那种艺术效果。但是电视的优势在于可以细致入微地表现日常生活, 表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但细节往往又能牵动神经, 打动人心。这为电视艺术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 刻画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打下基础。

2 深化主题离不开细节

何莹莹在论文《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一文中指出:“对于受众而言, 往往能够产生强烈的震撼效果的是细节。通过特写镜头表现细节, 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 这些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抓住受众的视线, 紧扣受众心灵, 细节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主题的价值通过细节的表现更加鲜明突出, 细节的这个作用在纪录片创作中经常被用到, 也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使用了大量的表现细节的特写镜头, 这些细节的成功运用, 是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 酥油煎松茸、竹笋切成条和其他食材一起炒时, 运用了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在拍摄安徽省方兴玉家毛豆腐的转化过程中, 豆腐上浓密的小绒毛颤动的镜头、豆腐菌丝上细小的颗粒若隐若现的画面,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转化的灵感, 深化了这一集“转化灵感”的主题。在东北干湖捕鱼的故事中, 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 水底的世界被整个儿地打捞起来了, 被上天厚爱的人群又一次获得了恩赐。大鱼们肥美的身躯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这个特写镜头拍摄得特别振奋人心, 一条条大鱼张着大嘴被打捞上来, 强调了这个故事情节, 也进一步深化了人们是被自然厚爱的、大自然慷慨地把物产给了人类这样宏伟的主题。

3 细节可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细节在文学创作中往往被运用和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家可以通过细节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纪录片也同样需要细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纪录片离不开通过特写镜头的捕捉来表现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性格, 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通常通过特写镜头, 通过人物细微的眼神和微妙的动作、行为的变化来表达情感。一个微小的动作, 一句简单的话或者一个眼神变化, 都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心理, 从而表现人物丰富的个性, 揭示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纪录电影《终极世界》是一部法国片子, 电影故事中的快递员山姆是一位十分敬业的年轻人,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 不管给不给资金, 他都会拼全力把快件送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塑造人物上, 他突出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实共生的创作特色, 因此大大提升了人物的内涵。片子开头山姆因抢时间, 把摩托车开进了单行道、受到了罚款并扣6分的处罚, 而罚他的竟是他的亲生父亲。结尾时已从警察岗位退下来的父亲不顾生命危险协助山姆杀退了歹徒, 保护了名画。从表面上看, 这两组故事都是在讲父亲, 而实际上, 他是在塑造父亲的同时, 讲述了山姆的成长过程和环境, 这父子二人在导演的眼里, 只是一个人, 山姆是父亲生命的延伸和深化。在视听叙述上, 导演把富有特色的视听语言及影像藏于故事之中, 不动声色地进行视听叙事, 从而在看似平淡的镜语中叙述着深层的含义。这一叙述方式是点睛之笔, 它为影片艺术的主观抒发, 找到了合理的心理依据。

该片特别注重细节的运用, 山姆在送快递中违反了交通规则, 遭到处罚, 而罚他的竟然是他的父亲。他以为是父亲没有认出他, 便提醒说:“爸爸, 是我, 我是山姆”。可父亲没有回应他, 而依然说:“请交罚款, 同时扣6分”。此时山姆没有台词, 只是愣愣地望着父亲, 一眼的尴尬和不解, 这其中包含了多少潜台词啊。这个细节把山姆复杂的内心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这足以证明, 越是细节的东西, 越能表现出人物内在的丰富感受。

4 细节最能够表情达意

拍摄电视纪录片需要融入制作者丰富的阅历, 而这种把握就是同通过特写镜头来表现生活, 通过细节来表情达意, 让受众就像阅读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细心感悟, 从细节中感受到思想意念, 体悟深藏的思想内涵;同时利用细节表意, 受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化认识的思想深度。细节犹如导火线, 使纪录片表现的情感更加浓烈、震撼。细节往往最能表现事物的本质和人物的感情, 并产生情感的升华。纪录片《山菊花》中, 刘高升老人将重孙们聚在田间地头, 让他们体会“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情景。刘老太爷在讲述中说“读书就像种庄稼一样, 要扎实, 不扎实是学不好的”, 观众可以从刘老太爷的动作、语气、神态中感受到他对教育的重视。而此时的孩子们有的侧耳倾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神情专注, 特写的细节镜头把孩子们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他们渴望知识, 但对知识的认真却有些模糊, 处于懵懂的状态。

而形象细节是一个事实中视觉形象的具体描写。它通常是通过特写镜头或长镜头来实现的。如果一部1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中, 每隔三分钟能有一个打上烙印的形象细节, 那么这部片子就有可能成为上乘之作。我创作的《山菊花》中的刘高升的三儿子刘存信有这样一个特点, 每当他高兴的时候, 总是要摸几下嘴巴;当他沮丧时, 总要流泪。抓住了他的这个特点, 把他的个性表现得惟妙惟肖。

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中, 语言细节运用得比较好, 片子中通过大量的同期声展现杜深忠与妻子诙谐的日常生活, 使他和妻子为代表的绝大数农民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杜深忠说了一句话:“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 实际上农民对土地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 无奈……”让人印象深刻。其实, 杜深忠也代表了中国农村中一部分被现实压迫的“文化人”, 他们对土地又爱又恨, 对物质生活的满意度并不高却向往着被其他农民形象的既定认识, 也向公众提出了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在中国的转型期, 农民的精神文化如何得到保障, 这也是本片观众共创文本的结果。

影片《枯木逢春》中, 画面连续抓住了几个打麻将人的特写:张嘴凝思、搓脖子, 还有的突然大叫起来的细节。把打麻将时的痴迷淋漓尽致地用画面表现了出来。用画面细节表达情感, 比用文字描写出来的细节更具有真实感和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 细节是构成情节的细胞, 细节具有叙事和渲染情感的多重功能。我们要讲述电视纪录片的故事, 就要把细节发挥得淋漓尽致, 才能给故事留下充分拓展的空间。因此, 在进行纪录片创作过程中, 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细节和人物的细微表情, 在技术上用特写镜头来强调所要表现的主体, 刻画人物性格, 表达编导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焦炳琨.影视题材立意叙事的理性思考[M].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甘肃省广播电视协会出版.

[3][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 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 2011.

纪录片细节 篇4

一、人物细节描述与音响的相互融合

电视纪录片中声音和画面的相互融合共同实现了使纪录片更为完美的目的。纪录片《塔山赤子》讲述的是塔山阻击战中的孤胆英雄李国富誉满征途的人生历程, 片中有大量内容是李老战争年代的故事, 而这些镜头已无法再现, 为此我们在拍摄时, 采用了一些塔山英雄团纪念馆的图像资料, 配上激昂的乐曲和塔山英雄团团歌, 使声音与画面形成完美的组合, 让观众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纪录片《小村真情》中, 抚养患精神病知青李文魁二十多年的妇女康金环, 在吃饭时, 很自然地为李文魁夹着菜, 而李文魁居然也夹起菜放到康金环的碗中, 在记录下这一细节后, 我们在制作中用重笔对这一过程进行刻画, 通过慢镜头展示, 全景、特写与中景的交替变换, 从康金环那充满爱心的眼神到李文魁感激的目光, 再配上极具感染力的音乐, 将康、李二人二十多年的人间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组镜头后来在央视一套、四套、七套做节目时都予以采用。在纪录片《好人邵根泽》中, 我们在描写邵根泽痛失爱子时, 用特写镜头抓住邵根泽充满了沧桑的大手, 此时音乐渐起, 《北大荒人的歌》歌词中“说不清这黑土地, 为什么这样有魅力, 为你苦、为你累, 却还觉得欠着你。”使整部纪录片在高潮中结束。

二、人物细节的运用技巧体现着纪录片的制作功力

在一部纪录片中, 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会给人留下很深的记忆。在纪录片《渔夫和他的网滩文学》中, 我们在叙述渔夫作家曲洪智重回黑龙江边时, 望着资源已经枯萎到了极限的黑龙江时眼含泪花, 我们抓住这一细节进行刻画, 从面部的大特写, 到曲洪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流下了伤感的泪水。第二年夏天, 一位资深评论家在一次电视纪录片评析会上对大家说:“望着黑龙江, 曲老的心在流泪。”这句话和那个镜头一下子就把我的泪整下来了, 都说北大荒资源丰富, 可是如果我们不合理地加以保护, 那么最后我们只能喝下自己的眼泪。”正因为细节的感染力如此之大, 所以, 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往往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作品中人物细节的刻画, 从而达到提升整部作品感染力的目的。

三、人物细节在纪录片中的运用技巧

1. 要明确人物细节刻画的内涵

要明确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是什么, 才能运用细节来表现主题。纪录片《塔山赤子》的主题是李国富充满神奇色彩的战斗历程, 为了突出主题, 我台专门组成了摄制组, 跟随李老来到了辽宁塔山、广西塔山英雄团及李国富班, 使纪录片更具真实感和可视性。在《小村真情》中, 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细节:李文魁为大家唱了一曲情歌, 当唱到“这是情郞妹留下的爱, 这是情郞妹留下的恨”时, 李文魁突然不唱了, 起身出门而去, 记者立刻抓起摄像机, 跟踪李文魁, 拍下了一组组画面:李文魁坐在一棵老柞树下, 这是当年他女朋友拿走他大学指标的地方, 通过这一细节的刻画, 展示出那位情郎妹对李文魁的伤害之深, 使人们在对李文魁同情之时, 从心底迸发出对康大姐深深的敬意。

2. 用“心”去构图, 确保人物细节刻画的质量

电视纪录片摄制的空间较大, 这就要求摄制者要用“心”、用“脑”去策划。到塔山英雄纪念碑时, 编导特地买来一束鲜花给李老, 当李老手捧鲜花, 向着牺牲了52年的战友们走去时, 埋藏在心底的战友情顷刻之间迸发出来, 那坚实的脚步、刚毅的神情、高大的纪念碑、鲜花的特写, 这一组细节镜头的组合, 虽然有编导策划的成分, 仍达到了真实感与表现力的完美组合。在《好人邵根泽》中, 邵根泽的儿子英年早逝是本片的焦点, 为策划好这一情节, 编导与老邵一家人闲聊时, 突然让邵根泽谈一下儿子出事的过程, 随着镜头的跟进, 老邵的老伴与女儿忍不住失声痛哭, 老邵刚满周岁的孙子惊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老邵痛苦地将双手紧紧地抓在胸前, 嘴在剧烈的颤抖, 这一组人物细节, 为纪录片提供了许多感人的素材。

3. 用丰满的镜头, 保证人物细节刻画的全面

在人物细节的刻画过程中, 我们往往通过几个镜头的组合, 对细节进行全面的刻画。《塔山赤子》中李国富老人来到塔山英雄团驻地时, 全体官兵列队迎接, 军乐队、舞狮队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我们在制作时, 将欢迎队伍的全景、整齐的官兵队伍、李老与官兵握手、敬礼、拥抱、眼角泪水的特写进行了剪辑组合, 用较短的时间, 展示了这一火热气氛。在《渔夫和他的网滩文学》中, 我们通过远景即将冰封的江面, 全景江上打鱼人, 近景渔网没有一条鱼, 中景曲洪智望着黑龙江, 特写曲洪智在流泪这一系列镜头, 使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得以深刻地展现出来。

上一篇:开裂分析下一篇:环保教育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