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的价值意义

2024-10-31

工程的价值意义(共12篇)

工程的价值意义 篇1

1“一大四小”释义

“一大”是指2010年实现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森林覆盖率指有林地面积覆盖国土面积之比。从生态意义上讲,江西省大地基本上被森林覆盖,国土得到强大的绿色屏障,大气可收显著净化之效,从经济意义上讲,森林覆盖下草木滋生,禽兽繁殖,为林业产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从社会意义上讲,全省城乡人民均在绿色的庇护下生活、工作、学习,树荫遮道,花果飘香。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立竿见影的行动,也是我省对全球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具体的贡献。

“四小”是指抓好城市、乡镇、农村及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4个方面的造林绿化工作,是本届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人民致力于扩大绿化空间,统筹绿化格局,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江西林业高效、快速、持续发展的大手笔。

2 江西林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江西省历届决策层对林业建设均高度关切,画好山水画、开发山江湖、山上再造一个江西、跨世纪绿色工程,希望在山,无不把目光盯在山上,致力于林业开发,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大道通天,都经历一个艰难的探索历程。1977~1988年11年间全省荒山造林约293.33万hm2,而在此期间人工林净增数却不到93.33万hm2。这意味着净增0.0 667 hm2要造0.2 133 hm2,11年间森林覆盖率从32.8%提高到35.9%,年均增长速度只有0.08%。11年间林分蓄积消耗量大于增长量,其消长比高达150.48%,这意味着长100 m3却要消耗150m3。且中龄林林分消长比也高达143.41%,磨刀霍霍向中龄林了。1989年全省荒山造林勃然兴起,搞大动作,迈大步伐,形成大气候。注重提高造林科技含量,狠抓森林培育和保护,这带来了江西省林分资源急剧上升,且持续增长。但森林数量的上升却出现森林质量不高的严峻形势,且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林分每hm2蓄积及每hm2年均生长量、林分郁闭度、疏密度、林种结构、树种结构等方面,而绿化格局不平衡更没有引起较多的关切。

3“一大四小”工程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一大四小”工程优化了绿化空间格局、统筹了城乡绿化发展。“一大四小”工程强化了山上山下绿化工作比较滞后的一些空间,农村房前屋后栽树是我国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齐民要术》卷5记述[1]:“男女初生各以小树20株,比及嫁娶悉任车毂,一树三具,一具直绢三匹,成绢一百八十匹,娉财资遣粗得充事。”“一大四小”工程的树苗全由国家供给,这体现着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

2)“一大四小”工程优化了林种结构。“一大四小”工程在林种建设上,摒弃过去偏重用材林,走独木桥的木材林业思路,迷恋于斧头一响,黄金万两。结果林业工业公司变成木材公司,消耗木材的企业勃然兴起,到头来经营效益并不高,而木材越砍越少,越砍越小,越砍越穷。“一大四小”工程注重发展效益丰厚的经济林,如油茶林、桑果茶林,优化了林种结构,这也是传承了我国的文化传统,我们祖先林种优化经营有成功的经验,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2]有:“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经营者取得了丰厚的经营效益,其收入可比拟千户候。在选择用材林树种上过去搞“杉家帮”。结果在不适宜栽杉木的地方栽杉木,出现了不少“老头林”,砍又不能砍,管又不好管,浪费了林地资源。

3)“一大四小”工程优化了全省的树种结构。江西林分树种结构阔叶树资源一直逐期下降。众所周知,阔叶树(被子植物)是群落演替的顶极植被,应该说是现代最为成功的植物,被子植物对人类是极其重要的,人类能够生存,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力,维护地力可持续利用,繁衍生物多样性更是受到人类的重视,由于保护不周,发展力度不大,利用超负荷,阔叶树的生存和发展的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全省阔叶林面积和蓄积占全林比重仍处于下降趋势。“一大四小”工程加大了对阔叶树的发展,优化了林分的树种结构。

4)“一大四小”工程贯彻科学发展观踏实转变增长方式依靠科技与自主创新。江西是油茶大省,面积仅次于湖南,过去提高油茶产量均寄希望于垦复。“七挖金,八挖银”结果挖来挖去还是三四斤(指亩产)。江西在探明油茶产量低下,根本原因是品种不良,在江西省林业科学院、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相继育出油茶良种条件下,在“一大四小”工程树种选择中,良种油茶成为首选树种。根据试验地观测,期望单产较之以前成几何级数倍增,成为富民的好项目,用材林树种也着眼于良种,“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中,大力选用泡桐、杨树、楠木、杉木以及雷竹良种,过去用材树种生产周期一般20a。根据笔者在永修县江上乡梦真速生林专业合作社会同该社董事长陈俊勇同志现场对泡桐林的调查,该社泡桐用良种造林,5 a即可成材,750株/hm2,每株胸径20 cm,单价1 400元/m3,5 a总产值1 050 000元/hm2,年平均210 000元/hm2,除去生产成本及地租税金75 000元/hm2,年纯收益135 000元/hm2,他们与兰考泡桐比较,兰考7~8年才成材,较之兰考早收2~3年。“四小”不小,而且意义重大,关键要真抓实干,江西省“一大四小”工程启动时,有些地方发生苗木质量不高,栽植时又遇灾害性天气,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应对“一大四小”工程的理论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大力宣传,以期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其次对提高“一大四小”工程的造林质量要真抓实干,倍加管护,以期达到我们的既定目标,完成我们的光荣使命,在科学发展的阳光大道上韧挺前进。

参考文献

[1]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2]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8.

工程的价值意义 篇2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大都重视常规管理和质量管理。相比较而言,对教学信息,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则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状况、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的距离。

课题的研究意义:

教学信息反馈是指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掌握可靠的教学信息。这种反馈不仅来自于学生对教师,同时也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的反馈。我们常常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听课、师生座谈、设立教学信箱等收集这些信息。教学信息反馈的特点是随机性、简约性和范例性。教学信息反馈的随机性是指教学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认真、耐心对待这些随机发生的事情,思维要周密,要按照“科学决策”的原则解决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简约性是必需的,教学信息越冗长越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著名的“经济原则”:一个人了解某种情况所需的信息项目越多,他处理那些信息所需采用的步骤也越多,因而越不经济。教学信息反馈常常以现实中的范例呈现,这种范例性的教学信息体现了信息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每个范例,也就解决好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信息反馈的原则是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是指捕捉最新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处理,保证高速度、高效率地控制教学全过程。所谓可靠的教学信息反馈就是指确实反映教学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为师生、信息员、教学管理者所接受。全面性是指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信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不放过不易察觉的信息,全面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基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反馈又是控制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的。通俗他说,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系统就是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把信息库的信息分类发送出去,得到预定的效果,改进原状态的一个系统。从反馈系统理论出发来考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其他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对独立学院而言,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就是建立教学信息库,把教学信息库的各项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制定出最佳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然后用收集来的教学信息与之比较,发现偏差,重新调整、改进,再收集信息到信息库,使信息库的各项数据达到教学标准。当然,这些改进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院各方面的管理。此前,我院作为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中信息反馈环节是比较弱的,原因在于反馈系统有欠缺、反馈有障碍。没有反馈,教学管理也就无法改进,所以在监控体系中必须要有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揭示教学管理活动中不足之处,促进质量监控体系的调节和改革,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

课题研究价值

教学质量的调查分析可以为信息反馈系统提供条件 当前,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其教学管理上存在对内部教学信息不够重视,即内部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建立起包括试卷、考试分析;教学督导检查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分析;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分析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对策,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这一系统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在于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和健全并有效运行信息反馈机制,探讨完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保障的策略,使教学信息反馈多元化、社会化,拉近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单位之间的距离。

本次针对内部教学质量的调研,主要从日常教学常规管理入手,对目前教学常规的管理状况进行总结,分别从学生考试考核的成绩、教学督导检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质量检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①师资情况②课堂听课状况③教学优秀奖成绩分析④试卷分析⑤考试成绩分析等五方面进行统计。

(一)在日常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先后制定并逐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调课申请表》、《教师停课申请表》、《教师听课纪录》、《学生评教统计表》、《关于教案撰写的意见》(试行稿)、《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若干规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实施办法》、《学院督导工作办法(暂行)》、《关于加强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的若干规定》等,使得教学信息反馈得以量化,能够更好反映教学质量状况。

(二)使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扎实、到位。如,关于教学文件的检查(1.教案2.毕业论文);关于课堂教学状况的评定与调查。宏观上以 “校本教研”为标准,从学科教学计划制定到备课、上课、评价、反馈进行教学全程管理;做到了学科教学评价过程化、全面化、多样化,反馈、调整及时化。微观上从学科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全面、突出重点、具体可行、体现创新并认真落实角度进行分析;所进行的教学分析、辅导切中学校教学实际;干部深人课堂、深人教研组,指导教学措施;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评优课,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地将教学检查与学科竞赛结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对检测和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了总结、反馈,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独立学院由于创办的时间不长,加之受传统教学管理思想与母体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信息反馈、尤其是来自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重视的不够,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包括社会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在内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借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从本课题确定的研究目标出发,按照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利用定量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个案分析、统计分析、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本次调研工作。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对明确的调研结论。

(一)把我院毕业生就业单位、校企合作单位按类型、按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其中党政机关2家、科研单位8家、学校9家、金融单位4家、国有企业32家、三资企业8家、民营企业36家、军队武警3家,合计102家。

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篇3

笔者想,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它不是口号,不是一种形式,也不应是一阵风;它应该像空气,成为生命的必需品,充满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自然的,同时又是时时可以汲取养分的。

走近经典,乐读经典

激发阅读兴趣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不读书的学生是没有发展的学生。那么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就将是一个误人子弟的教师。因此,首先要倡导语文教师必须阅读经典。以读书交流、演讲、辩论等形式,激发教师阅读。同时,教师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指导学生阅读的经验。有了切身的体会,教师就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去促进学生阅读。当然,为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让他们能够走近阳春白雪,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例如召开各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每次交流展示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兴趣大增,不仅不再认为读名著是痛苦的事,反而觉得很有意思,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了平台。

再有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游戏性的活动,丰富的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寓读书于快乐的游戏中,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又促进阅读。

营造阅读大环境 家庭的影响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农村的家长有读书习惯的很少,这对于推动阅读是很不利的。这就要从大力表彰参与阅读的家长开始,对家长进行引导、教育,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领着孩子们走进经典,让阅读成为兴趣成为习惯,就成功了一半。

走进经典,弘扬传统,提升素养

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经典,更是阅读质量的保障。笔者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品读赏析 乐读之后,选择书中经典章节进行品读赏析。此环节,教师要有相应的指导,例如可以提供赏析的角度,无论是形象、语言还是环境、情节。提供给学生赏析的方法,或者借鉴方法。待学生开阔思路之后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讨论,交流重在阐述观点和解释根据,其真正意义是让学生深入阅读,展现他的思维、思考,也许思考很稚嫩,但那才是最宝贵的。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一种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阅读方法,具有全面性、整体性、联结性的特点,它可以有效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思考重复而不深入的问题。大体步骤:确定主题、整理书目、阅读思考、梳理研讨。实际上,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学生的一个智慧世界。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最重要的好处是:当完成阅读之后,有效地形成框架性思考。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这样的阅读可以是题材、体裁、观点、形式的相同与不同的比较。这样的阅读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再造阅读 再造阅读,即朗诵。指依据别人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运用自己积累的感性形象材料,在脑海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之后,用声音塑造出来,或者传达出自我感受到的情感。笔者认为朗诵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深度阅读。它有朗诵者的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用声音塑造、表达出来是艺术的一种更高境界。

古今阅读的延伸 经典阅读之于今天的意义何在?笔者认为是在讨论、交流中探索读名著的现实意义。荀子认为,艺术“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汉代思想家王充也认为“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阅读经典在于能从经典名著中引发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

以各种形式带领学生走进经典,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学的智慧所在。营造好的读书大环境,让孩子们爱上经典,从中汲取营养,传承文明。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中学)

工程的价值意义 篇4

1.1 生态目标的导向作用

绿色工程管理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生态目标的导向作用,建立绿色工程的价值观。因此,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最大限度的保证环境的生态化。

1.2 重视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多种目标

建筑工程的整个建筑过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因此,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管理目标不是单一的追求经济价值,还应该重视社会和环境因素。所以,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目标,保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要努力追求环境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重视对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绿色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很多工作内容,包括目标设计、目标规划、建筑工程设计、招投标工作、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运营管理等。因此在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对全寿命周期的管理。

1.4 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成本、工期

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和工程期限的控制,并且在控制工程质量。成本和工期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尽可能的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

2.1 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的新要求

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的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的节约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改善生态环境。这些新要求的提出,就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企业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

2.2 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

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先进性、实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原理处理好工程管理中的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协调各方面因素,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客观性原则是指在工程管理中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客观的分析建筑工程中每个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从而对绿色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指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社会居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先进性、实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原则是指在绿色工程管理过程中充分的把握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辩证关系,以先进性为基础,把实用性作为保证,将经济性作为最终目标,进而加强对绿色工程的管理。

3 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基础的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对于建立绿色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具有会重要作用。因此,以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绿色工程管理水平。

3.1 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以及协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工程管理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反映评价系统各方面的具体信息;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根据具体指标的量化程度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做到指标精简,并且操作方法方便快捷;综合性原则是指把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作为一个综合体,综合的分析工程项目,从而充分反映出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协调性原则是指工程管理的评价指标之间要相互协调,使各种评价指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而有效的优化工程管理指标系统。

3.2 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以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工程期限和安全方面出发,系统的分析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质量方面主要包括建筑的耐久性、宜人性,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废物循环利用的能力等;成本方面包括工程造价、成本防范措施和环保资金等;工期方面包括工程进度的规划和绿色规划方面;安全方面包括安全教育、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

4 创新绿色工程管理的措施

在绿色工程管理创新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广大社会群众参与到绿色工程的管理工作中,提高社会群众绿色建筑环保意识;其次建立有助于绿色工程管理的政策和规定,提高绿色工程管理水平;最后提高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绿色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5 总结

本文通过对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与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的分析和研究,深刻的认识到绿色工程管理的创新和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地对于创新绿色工程管理理念,创新绿色工程管理体系,建立绿色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艳.浅谈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体系[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2]颜成书.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7(,05).

[3]付晓灵.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绿色工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1).

幼儿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篇5

每周一下是我园的劳动日,我园会在每周一的下午进行全园大扫除活动,老师和孩子们齐动手,一起打扫活动室,清洗玩具等等,因为我深知劳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可是现如今的“4+1”、“6+1”的家庭模式,全家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动。把孩子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剥夺的一干二净,家长们对子女过度保护。家中一切家务全部由家长包下了,许多孩子与家务根本沾不上边。这样长期的包办娇惯,会让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养成依赖性和惰性,形成了“父母做家务是理所当然”的思想,一旦这种思想生根后,要想再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孩子终究会有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给予过多的照顾,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手脚,这对于他们将来独立面对充满竞争的时代是十分不利的。

3~6岁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应该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错过了最佳年龄阶段,以后再想弥补,既困难,也费劲。

让孩子参与劳动决不是单纯地教会他们干这干那,而是在于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及义务感和责任感。那么让孩子们劳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劳动培养了幼儿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在一个民主化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家庭的主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都应尽自己的义务。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就是对家庭尽义务的一种方式。经常地参加家务劳动,会使孩子慢慢地体会到“家是我的,我要为家做点事情”。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今后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连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没有还怎么谈得上有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呢?

劳动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了40年,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双倍于父母卵翼下长大的同龄人,收入可能5倍于后者,失业率却是后者的1/10。而从小不干活的人由于劳动观念淡薄,对繁琐事情常常表现急噪,对事物的忍耐性也不如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怪不得我忍耐性这么好,原来是从小干活的原因啊哈哈)幼儿期正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不仅要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更要精神的需要,尤其是劳动。扫地、洗衣服、刷碗、做饭,都是他们想尝试的。如果家长分配给他们一些家务,他会顶顶真真地去干。成功了,他会从中体验到喜悦,增加自尊感、胜任感,满足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点真是如此,还是在小班的时候,我记得我叫睿翔小帅哥帮我搬东西,这个小家伙自豪的很,还对其他小朋友说:“我可能干了,我长大了,都能帮老师干活啦!”宝贝,你以后一定是个“大人才”,我们接着往下看)即使失败了,他们也能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他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不易与快乐,便会去尊重别人的劳动。逐步形成遇事冷静分析,知难而进,设法排除不利因素,当机立断等性格特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在快乐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荣誉,增强了独立性,持久性,坚韧的毅力也得到锻炼,使得个性全面协调地发展。

劳动中动手又动脑,益智又增识。

年轻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费尽心机,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到知名的早教机构、特色班,而忽视了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益智方法——劳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相互促进的。捡菜、收拾玩具、折叠衣服锻炼了手指小肌肉,让运动更协调,更有力;洗手帕,洗袜子能增强手臂力量。在劳动中,幼儿会观察、会思考、设计和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便是幼儿在劳动中产生的:为什么熟的毛豆比生的好剥?为什么饺子、馄饨熟了会浮起来?这些疑问都充满了科学知识。一个不劳动的孩子,是绝不会有这么多疑问产生的,也失去了这些学习机会。

在园里,我们会要求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会要求孩子们自己洗手,搬小椅子,自己端饭,自己送碗,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午睡„„不放过一切教育机会,让孩子在快乐劳动的同时,小肌肉和大肌肉都得到锻炼,增加孩子的协调力,比如孩子刚开始端汤的时候会撒,慢慢的知道了要两个手端,要眼睛看着碗,慢慢走,掌握了平衡就不会撒了,这不正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么?其实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开心的不得了呢,只是我们大人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的,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还美名其曰:“我做的这一些都是为了孩子啊”汗!值得每位家长反思啊!乔老师,您和田老师从一开始就坚持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的发展真是棒极了!呵呵我替可爱的孩子们谢谢您啦!

也请家长们配合好幼儿园,在家也这样要求孩子们!快快乐乐劳动,健健康康成长

我的事情我做主

1岁多的幼儿,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表现出“我自己来”的强烈愿望:宁可自己跌跌撞撞地走,也不要大人抱;宁可自己舞勺弄筷,也不要大人喂。3岁起,孩子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要求和可能,他们渴望自己动手做事,这时家长们就应趁热打铁,鼓励他发扬独立精神,学会自己吃饭、漱口、洗手、洗脸、叠衣服等这些自我服务性劳动,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一个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可鼓励他帮妈妈拿东西。稍大点时,可让他在吃饭前帮妈妈拿碗筷,饭后收拾碗筷、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学龄前儿童有许多玩具用品,家长不必代他收拾,而是指导他们学会分类、整理;早上急着上班时,家长们也别错过让孩子自我服务的机会,您可以留一只鞋让他穿,留一个钮扣让他扣。第二天,可留两只鞋,留两颗扣子,三颗、四颗„„训练多次后,幼儿自然会熟练地系鞋带,扣钮扣。这些细小的活动能使孩子及早摆脱成人的照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应做的事都放手让他去做。全家总动员

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感觉父母重视他,爱他,平等地对待他,满足了孩子爱和尊重的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交谈、接触,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共同语言,增进双方的感情,协调了家庭人际关系,共享天伦之乐,使幼儿感受到温馨家庭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础活动,同样地,幼儿并不把劳动看成是“苦差事”,而把它当成了游戏。一块肥皂能变出那么多泡泡!烧开的水会像鱼儿那样吹泡泡!这在幼儿眼里是极其新鲜和有趣的事。父母在与孩子一起劳动时,何不把此也当成一种“家务游戏”?在妈妈叠衣服时,请孩子给袜子找一个长得一样的好朋友;吃完饭,请孩子为碗筷洗个澡;还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或是编一些《刷牙歌》、《洗碗歌》、《起床、穿衣、叠被》等儿歌。孩子在这种游戏般的快乐气氛中能更好地模仿父母的动作,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秀出来

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同宝贝一样珍惜,自己梳的头发,洗的手帕,穿的衣服,扫的地,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充满成就感。他们也极其在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成人的肯定,对其劳动成果的珍惜,将促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激发其继续劳动的欲望。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干好,而确实是不能干好。家长们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幼儿的劳动成果,任意地毁坏幼儿的劳动成果,这样只会损坏他的自尊和信心,对劳动产生冷漠态度。只要幼儿付出了劳动,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应该给予肯定,哪怕是微乎其微的成果,也要表示出很感兴趣的样子,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家长对幼儿劳动成果的珍视,会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感染作用。创造的火花,也许就产生于此,小小发明家,未来的“大人才”可能就诞生在父母的兴趣之中。

“劳动惩罚”、“按劳付酬”需谨慎

许多家长会用劳动来惩罚、威吓做错事的孩子。殊不知,这与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相违背的。它只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干了坏事、错事的人才该劳动,甚至鄙视、厌恶劳动。那么,以后再怎么说劳动光荣,热爱劳动都无济于事了。

对不愿劳动的幼儿,家长们往往用钱来“贿赂”幼儿,让幼儿被动地为了金钱而劳动,不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而干,失去了劳动的真正意义。非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强化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意义。对孩子劳动的最好奖赏莫过于一个微笑,竖一个大拇指,一个紧紧的拥抱,或是一句“你真能干!”帮助孩子体会劳动的喜悦之情,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会自己做事并做得很好,是快乐的,是很值得自豪的!

因此,以上两种手段都是不可取的。前者用“惩罚”去造成孩子的痛苦,后者用“利诱”去满足对金钱的欲望,两者都是被动劳动。家长们必须正视孩子进行劳动的目的,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出发,培养其责任感和义务感,及独立自主、自信等健全的个性品质,让孩子体验劳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放下你们的“提心吊胆”,大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吧,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劳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明星幼儿园

底层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篇6

关键词:底层;精神分析;苦难;价值;意义

文学的目的不是为生活提供答案,而是借以唤醒麻木的灵魂。正如陈年在一篇博文中所说,“我把灵魂的核,放在生活中,用文字来进行一种内心的坚持,用文字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足够。”[1]以底层写作为主的陈年,无疑是擅长书写苦难的。下面,本文将结合精神分析视角,更好地与读者分享陈年苦难书写的独特样态。

一、苦难书写之选择——并非偶然为之、而是必然如此

程琪在其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2]中提到,“迄今为止,陈年的小说全部取材于煤矿普通人特别是煤矿临时户们的生活……写的全是芸芸众生小人物,全是日常生活小事情。写煤矿,写底层……”程琪老师这段文字中未提及到的《胭脂杏》[3]、《小烟妆》[4]、《九层塔》[5]亦不外如是。

陈年小说正是以煤矿生活为底色,渲染着底层的忧伤与疼痛。那么这种底层写作下的苦难书写的主题选择,是偶然为之还是必然如此?笔者认为,并非偶然为之。在陈年博客的162篇博文中,她详细记述了自己的幼年煤乡记忆、少年煤乡生活及走出煤乡后对煤乡割舍不掉的情感。纵使煤乡记忆疼痛多过美好,煤乡生活拮据多过优渥,但煤乡之于她的烙印,却夹杂着苦难与温暖的复杂感情,未曾离散,以至于她曾在阔别多年再次回到煤乡见到玩伴时写下这样的话,“想着当年黑手黑脸的孩子现在都已经当爹当娘,心里说不出的亲切。我知道这些年我放不下他们,所以我用他们亲昵的乳名一次次呼唤着自己的记忆。第一次主动举起杯来敬这些煤乡的亲人,喊他们一声哥,泪已经不知不觉流下来。”[6]她曾在煤乡度过艰涩而深刻的童年,饱尝矿区临时户作为底层之底层的尴尬、憋屈与卑仄。而这些情感,掩藏在“冰山”之下,在潜意识中热忱涌动甚至奔流不息,疼痛而深刻。

二、苦难书写之特色——疼痛与温暖的博弈、交织

陈年底层写作下苦难书写的特色,是将自身个性中的疼痛与柔软的博弈,揉进小说,经过艺术的“乔装打扮”,使得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也呈现疼痛和温情交织的样态。小说《胭脂杏》中,发廊妹胭脂与看澡堂的陈小手同属底层人,都有着令人不齿的前科或是恶习,却又小心翼翼着各自和彼此的伤痛,彼此试探、彼此取暖;《小烟妆》以复调式的错综叙事手法,描绘了卖春的小烟(陈果)与买春的矿工刘军、三鬼各自心中都淌着洇心的泪,却又都在艰涩中透着淡淡的暖意、维护着各自和彼此作为弱者的尊严;《九层塔》中的陈平既是和男人打情骂俏的戏女、又是幸福婚姻的渴望者和成全者……这些作品,令人纠结、酸楚,也令人心疼、温暖。它使人在淡淡的忧伤甚至隐隐的疼痛中能感到纯净的快乐和温暖的抚慰,令人感到每一个伤痕累累的粗粝外相下,都深藏着一颗善良真爱的心。

陈年说,“在文字中我渐渐安静下来,享受孤独,也述说孤独。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也许我一生都不会写出好的作品,但在写字中我的灵魂不在流浪。”[7]正因为此,陈年底层写作中的苦难书写,并不耽于无关痛痒地谈论民间疾苦,给予小说人物以俯视式的同情;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欲望与愿景揉进文学作品,呈现出水乳交融式的、于“我手写我心”间自我呈现的苦难书写样态。

三、苦难书写之超越——意在写精神存在、而非物质生存

“荣格认为,艺术家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他是具有个人生活的人,有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另一方面,他又必须忠实地作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传达工具,必须代表整个人类共同的意愿来说话。”[8]正如程琪在《陈年小说印象》[9]中所说,“我不能断言现在的陈年已经有了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但起码我看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端倪,……她更注重从精神层面摹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挖掘其中的真、美与善。”笔者深以为然。

小说《胭脂杏》似乎并没有在胭脂与陈小手的物质生活方面着墨過多,而是将笔端投注于二人若即若离、试探靠近的情感关系,使得小小屋子洒满温情的平淡与撩拨的浪漫;《小烟妆》中的小烟(即陈果)虽以卖春为生却在精神上与三鬼、刘军同样善良、真诚而自尊,而小烟丈夫角身遭矿难的不幸遭遇也更加让人叹息“生命”的脆弱、窃幸“活着”的珍贵;《九层塔》中提出了很多造成婚姻不幸的因素,却并未对物质因素加以过多强调,而是偏锋书写对幸福的渴望,书写婚姻爱情中的理解、坚持、忍让,甚至是成全……文学面对的是精神,举凡伟大的作品,都不会仅仅着眼于肉身,而是通过肉身进入人的精神领域。陈年不仅书写脚下的“苦难”,更着意于实现对“苦难”的超越——重在借物质生存的窘境摹写其中人物的精神存在状态。程琪在其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10]中提到的那样:“陈年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是比较上道的。”[11]她企图站在现实的苦难里触摸精神世界的天堂,而谁又能说她触摸不到呢?

注释:

[1]引自陈年博客文章《面朝大海,春暧花开》,2007-10-09 21:18:56。

[2]引自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该评论文章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3]《胭脂杏》(《阳光》2009年第6期),被《小说选刊》选载,并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短篇小说年选。

[4]《小烟妆》(《阳光》2012年第8期),被《小说选刊》2012年第9期选载。

[5]《九层塔》,被《小说选刊》2013年第4期选载,入选2013中国短片小说精选。

[6]引自陈年博客无题文章,2010-01-24 17:07:58。

[7]引自陈年博客文章:《左左说,陈年说,一个朋友说》,2009-02-05 10:23:44。

[8]引自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第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10]引自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该评论文章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11]引自程琪的评论文章《陈年小说印象》,该评论文章已在《同煤日报》周末副刊进行了连载刊登。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意义 篇7

一、法律方法与价值判断的辩证关系

法律方法论的最高层面或者说核心层面是法律思维[2], 可以说法律方法是法律人运用特有的法律思维解决法律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法律途径。价值判断主要指特定主体通过对特定客体属性的分析, 综合考量作出最符合主体需要的价值选择。法律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秩序, 在此过程中必然要追求一定的价值。有人认为, “方法论主要包括三大块, 就是司法三段论、法律解释方法和价值判断。这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内切联系”。这意味着法律方法是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价值和案件情势的结合[3]。由此可以看出, 法律价值属于法律方法研究的基本对象和基础领域, 法律方法有必要恰当的运用法律价值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判断。因此, 研究法律方法是运用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平台, 而运用价值判断是研究法律方法的关键领域, 两者之间互相融合, 相互促进。法律方法与价值判断是辩证统一的, 深刻理解二者的科学内涵, 有助于深入把握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功能和意义, 有利于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

二、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意义邹论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意义是指价值判断在法律方法中起到的作用和发挥的功能。不可否认,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对于某些复杂案件的有效处理, 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公正有效统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理论意义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理论意义基于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法律方法运用的具体过程, 价值判断的选择是法律方法证明的逻辑选择。法官在处理缺少明确法律规定或者法律界定模糊以及疑难复杂的案件时, 必然以其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形成一定价值判断的法律思维。因此,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理论意义就在于指引法律方法的核心内容———法律思维的正确建立和逻辑证成。

(二)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现实意义

价值判断在法律方法中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更在于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针对错综复杂的法律案件的有效解决作出指导。就实践来看,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指导个案审理, 满足价值追求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应用大多数情况是针对个别特殊的案件。这些案件的主要特点:一是法律条文缺少相关事实的规定, 二是法律条文包含事实范围模糊不清, 三是法律条文就相同事实的规定发生竞合。针对这三种情况法官就需要运用其扎实的理论知识、深厚的法学熏陶对法律规则的深刻理解和法治精神的准确把握, 基于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考量作出有效裁判, 从而避免无法可依的尴尬, 做到法律与情理巧妙的结合, 体现公正价值!

2.实现法律公正、达到社会需要

法律方法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法律发现、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推理以及利益衡量等, 而无论是哪一项研究领域几乎都离不开价值判断, 在这一过程都或多或少的需要对各种法律关系、事实、责任进行价值上的分析、推导、论证。作出价值判断的目的在于:第一通过法律方法各个环节的综合运用, 选择出符合法律公正的价值取向;第二这种价值判断是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在价值观中的体现, 也要满足社会实际的公正和道义。

3.宣传法治理念、促进法治建设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应用对于解决法律事实复杂、法律规定瑕疵的案件起到了摆事实、讲法律、合情理的功效。透过对一些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案件本身的合理性裁判思考, 较大程度上促使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敬畏和信任, 积极的宣传了法治理念、加快推进了法治建设。

(三)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关键点

笔者认为在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运用应主要把握四个关键点:第一,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必须是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或者条文模糊的情况下才能适用;第二,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必须是以法官专业化的法律价值观为主兼顾社会伦理价值观为辅的原则;第三,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是非法定性的, 要求法官的理论学识深厚、职业道德高尚。第四, 法律方法中价值的判断是合法合理合情的综合产物。

三、结语

承认法律方法的价值追求, 不仅在法律是善的时候能自然地从法律规则中得出公正的判决, 而且在法律是恶的时候, 能修正法律规则的负价值, 从而也能得出相对公正的判决, 总之, 要让“正义的考虑具有最后的决定权”[4]。笔者也认为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

摘要:法律方法是以法律人的法律思维去运用法律的方法。价值判断是特定客体的属性对于特定主体而言有无价值、何种价值、多大价值的判断。法律方法是法学发展的产物, 也是法治建设的需求;价值判断是法律方法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是法律方法运用的关键要素。因此, 法律方法中价值判断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律方法,价值判断,意义

参考文献

[1]姜纪超, 杨留强.论法律方法的价值判断[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00.

[2][3]陈金钊.法律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工程的价值意义 篇8

目前, 高中体育教学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 这与人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出发点偏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作者尝试从弘扬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上去探讨如何改革高中体育教学, 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意义, 提高体育教学的出发点, 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

1 认识误区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讲:“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 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 是以体育为主, 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

不去讲前几年高中阶段“重智轻体”的误区, 单就体育而讲体育,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仍存在重体育轻健康的误区, 往往忽视了健康教育对于体育教学的互补或促进功能。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重内容轻功能、重技能教学轻体能教学, 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实没有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没有养成, 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提高。更为大家忽视的一个误区, 笔者以为, 体育教师往往忽视和轻视体育教学在弘扬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上的作用和功能, 也轻视强调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能起的促进作用。

2 理论内涵

胸怀的宽度决定成功的大小, 视野的广度决定思想的深浅, 境界的高度决定工作的成败。体育教学如果站得高一点, 也必然会看得远一点。

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的不可再来说明了生命的宝贵性。相对于生命, 其他一切包括高考等等也都是“浮云”。赫伯特说:“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 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生命的意义如此深奥, 更早地了解生命, 就是延长生命。体育教学如果能在弘扬生命意义上发挥作用无疑是对个体生命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命的基础是健康, 没有健康, 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只要生命存在, 追求健康都应该是第一位的。《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都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 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帮助学生追求健康, 体育教师责无旁贷。

体育教学与生命、与健康的关系比其他任何文化学科的教学都要来得更密切更直接, 所以体育老师一定要珍惜学科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中大力弘扬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高中生相对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 更能理解和接受并为之努力奋斗。当体育教学能站在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来渗透教学, 无疑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起到质的推动作用。

3 迁移渗透

在高中, 7+1>8的道理谁都知道, 每天如果保证一小时的锻炼, 绝对比8小时都呆在教室中苦学效果要好。但为什么大家不主动自觉地享受这一个小时?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 一切与学习无关的, 从学校、家长到学生本人, 一般都不重视。如果看不到体育教学对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必然不予重视。但思想上能认识到也只是第一步, 行动落实才最重要。对于高中生, 要想让体育运动成为乐趣、成为习惯, 体育教学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不仅要让体育教学与文化学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明朗清晰, 还要让这清晰的联系更加简单化、可操作化。

一是改善运动场地器械。以前我校跑道是那种煤渣铺成的, 鞋子会沾得黑黑的, 而且还会影响教室卫生。但自从学校新修了400塑胶跑道后, 既干净又弹性, 运动场上的人越来越多。以前学校篮球场只有4片, 有的球场地面已经破了, 踩到石子搞不好会崴脚, 坚持打球的基本上是那些铁杆爱好者。现在新建了标准篮球场10片, 打球的人也多了, 球场反倒不够用了。以前学校只一间乒乓球室, 教师一运动就没学生的份, 但自从学校修建了12个水泥乒乓球台, 每次体育活动课, 都能看到球台前围满了学生。运动场地的改变体现了重视运动的理念改变, 这种实际的条件改善比说一千遍“重视体育追求健康”要强一万倍。

二是制定简单可行的健身计划。一个身体健康的学生, 必须要有一个简单可行的健身计划。我们常常在体育课上责怪学生, 力量太差、协调性太差、爆发力不强, 但其实错怪学生了。现在的体育教学, 在学生体质上打基础的不多。在教学体育技能的同时, 还要多花点功夫增加体能。例如在蓝球模块中要教学生学会运球、传球、投篮、突破技术及其组合动作, 但真正打起比赛来, 有多少学生动作运用很好并能打满全场?再如障碍跑中要学习跨越技术要领, 但真正到运动会上, 不管男生女生, 能完成标准跨栏的有多少?大部分都是犯规动作, 为什么?体能跟不上啊。所以有时还是要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一些可行的健身计划, 例如完成多少俯卧撑、仰卧起坐, 每天跑上800米, 举哑铃多少个, 跳绳多少个、完成拉力器多少下等等。这些健身项目简单可行, 很容易操作, 器材简单甚至不需要器材。只要坚持, 学生的力量、耐力等体能指标都能得到锻炼提高。最重要的是, 这种锻炼习惯一旦在学校养成, 一生都会坚持的。

三是培养一两个运动兴趣。有人认为, 我家小孩营养很好, 不怎么生病。其实营养好不等体质好, 不生病也只是健康的最低标准。要想在三年高中生涯健康度过也并不难, 但如果能在高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对于人的一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在高中阶段培养一两个运动兴趣, 终身体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我常想, 一场高水平的足球或篮球比赛, 场上队员奋力拼搏, 场下数以万计的观众呐喊助威、激情澎湃, 大家为什么都不会感到累?相反会感到一种参与运动的满足和身心的放松。喜欢踢球、打球的学生往往体质好, 参加学校运动会也都是这些学生, 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开朗阳光, 在品格上坚毅刚强,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自信大方。为什么?这就是体育带来的价值意义。所以体育教师要发现并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组织一些球类兴趣小组、中长跑兴趣小组等等, 当好学生的“教练”, 并通过这些运动“达人”带动其他同学。这样, 学生高中毕业后, 这种兴趣爱好自然形成并陪伴他一生, 因为体育运动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 “终身体育”将落到实处。

四是课堂教学目标要增加价值感。当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很容易, 但当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必然会对自身素质提出“特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将普通的体育教学赋予一定的价值意义, 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例如, 在篮球模块教学中, 我会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队员之间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障碍跑教学中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田径模块教学中磨练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与同伴形成良好相处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的体育教学, 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宝贵的价值意义。

五是教学方式要因人而异、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遵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虽然我是体育老师, 但许多同学毕业多年, 回来后总能记得来看我, 遇到我能轻易地叫出我的名字。有时问他们某个任课老师的名字, 反而还记不住。原因肯定不是我教了他们多少文化知识, 更多的是在体育课上, 我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来教学, 跟他们真心交朋友。有时是和他们一起打球, 有时只是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或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了他, 或他受伤了我背他去医院, 或是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我帮助和解了。学生体育基础和性格特点不同, 教师要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教学目标, 力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 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其实只要心里装着学生, 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着想, 教学上的迁移渗透会在自然间、每一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深入挖掘社会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篇9

一、挖掘社会新闻的政治意义, 弘扬主旋律

社会新闻的政治意义, 是指社会新闻中所包含的、能够表现和反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的价值取向。发表在大连日报的一条社会新闻就是很好的例证。一次, 记者从一朋友口中获知, 其爷爷是一名抗日烈士, 已经牺牲66年了, 当年受尽严刑拷打而宁死不屈, 被日寇残暴杀害, 如今要把坟从黑龙江省迁回辽宁大连。许多年来, 烈士的遗属经历了亲人音讯全无的焦虑, 多地寻找的艰辛, 生活困境的折磨, 精神几近崩溃的凄惨, 情节跌宕起伏, 催人泪下。但仅仅报道烈士骨灰迁移的消息, 或把烈士遗属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的经历报道出去就够了吗?显然不行。烈士骨灰迁移故里, 这条社会新闻蕴藏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如何才能使其传播效果最大化?记者面对采访得到的素材, 反复思考着这样三个问题:一是仅仅把烈士骨灰迁移故里的消息报出去, 虽会受到读者的尊敬和关注, 但却不会引发更多的思考;二是仅仅报道烈士遗属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的经历, 虽会博得读者的同情和怜悯, 但效果也就如此;三是如果换个角度, 从大连和饶河两地党组织在寻找烈士遗属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入手, 充分挖掘各级党组织想方设法、千辛万苦找到已牺牲66年的儿子的社会意义, 会引发怎样的社会效果呢?想到此, 记者以“党组织把牺牲66年的儿子找回家”为肩题, 以“抗日烈士于时贵骨灰迁居英雄公园”为主题写了消息, 在《大连日报》一版倒头题位置发表, 引起读者强烈凡响:读者从报道中, 不仅看到了抗日烈士为国捐躯的崇高品德, 更看到了党和国家对革命烈士的始终如一的不离不弃, 报道揭示了这个带有根本性的价值导向, 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二、挖掘社会新闻的道德意义, 凝聚正能量

挖掘社会新闻的道德意义, 讴歌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通过新闻事实本身表达是非倾向。一次, 记者得到一新闻线索:一名出租车司机撞倒一老人后驾车逃逸;另一名出租车司机看到后迅速把老人扶上自己的车送到医院救治, 并为老人垫付了医药费后悄悄离开。记者迅速赶到医院, 采访了被撞老人和亲属以及医务人员, 以“肇事逃逸可耻救死扶伤高尚”为肩题, 以“一好一孬俩司机引起强烈反响”为主题, 以“受伤者通过本报寻找救人不留名的好司机”为副题发了消息, 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许多读者致电报社赞扬好司机, 谴责孬司机, 并积极为公安部门查找肇事者提供线索, 最终破获了这一肇事逃逸案件。

1. 挖掘社会新闻的道德意义, 特别要注意挖掘人物的内在思想境界, 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一次, 记者到大连市希望工程办公室采访, 想写一篇有分量、能产生影响的稿件。但希望工程办公室的新闻, 同城媒体的同行写的太多了, 怎样才能写出有别于以往的稿件, 防止新闻同质化?记者仔细地、一页一页地翻看希望工程捐赠登记簿发现:除了真实的捐赠署名外, 还有不少是“匿名”捐赠, 如“爱心”捐款两万元, “希望”捐款3000元, “未来”捐赠8000元。一名30多岁自称王先生的男士, 带着自己3岁的女儿来捐了3万元, 说什么也不留名, 说带着孩子来是为了让孩子加深感受, 长大了也捐款……这一个个无私捐赠的“无名氏”, 不正是他们崇高思想境界的写照吗?记者以“做好事不吱声捐钱物不留名在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登记簿上”为肩题, 以“‘爱心’、‘希望’愈来愈多”为主题发了消息, 宣扬了这种无私捐赠献爱心的高尚品德。

2. 挖掘社会新闻的道德意义, 还要善于抓特点, 抓住了特点, 新闻就会个性鲜明, 情节生动, 引人入胜

某地有个SOS国际儿童村, 村里孩子都是失去双亲的孤儿, 护理他们的阿姨都是自愿应征、一辈子不结婚的姑娘们, 也就是孩子们的妈妈。当地解放军利用节假日经常到村里做好事, 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 给孩子们买许多吃的用的玩的东西, 把孤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 事迹很感人。但怎样把解放军官兵的爱心事迹生动地报道出来, 作者一时找不出好的报道角度, 请笔者为其出主意。笔者了解到详情后深受感动, 建议从SOS国际儿童村“没有爸爸”这个角度展开情节, 讲述故事, 寻求突破。结果, 一篇题为《在没有爸爸的村庄里》的通讯诞生了, 报道产生了轰动效应, 可谓抓特点的范例。

三、挖掘社会新闻的科学意义, 点亮“感应灯”

许多社会新闻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科学知识, 深入挖掘社会新闻的科学意义, 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同时, 把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道理阐释清楚, 使广大读者既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又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从而知晓和掌握新闻中蕴含的相关科学知识, 达到科普的效果, 是社会新闻传播中的应有之义。大连开发区董家沟镇一6岁男孩听力一直正常, 就是不会说话, 父母带着他没少往医院跑, 就是看不出是什么毛病, 只好任其自然。有一天, 小男孩看见几个小朋友在村里的路灯下玩耍, 他突然开口质问:“你们没看见电线杆上写着‘有电危险’的字吗, 怎么还在那里玩?”“事前没有任何征兆, 6岁哑娃突然说话”的消息传遍了全村。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记者没有满足于对“6岁哑娃突然说话”基本事实的掌握, 而是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先后采访了大连市四名著名的儿科专家, 终于找到了科学答案——专家们的结论是:这是由于环境、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后天性语言中枢受抑制状态, 在儿童精神病学中叫选择性缄默症, 是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疾病。这种功能性障碍在遇到外界的某种刺激后, 会使语言功能逐步或一下子恢复, 小男孩的情况正是如此。于是, 记者以“开发区董家沟镇奇事一桩”为肩题, 以“6岁哑娃说了话”为主题发了消息, 在大连日报一版倒头题位置发表, 引起了轰动, 读者不仅知晓了这件奇闻异事, 也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明白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可谓一举多得。

挖掘社会新闻的科学意义, 应特别注意挖掘那些与新闻事件本身密切关联的事物的科学价值, 揭示其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引导效果。

“龙柏树, 龙柏树, 你怎么就成了‘摇钱树’”的消息, 正是起到了这种作用。大连某地的街道两旁, 生长着已有百年树龄的郁郁葱葱的龙柏树, 成为旅游胜地的一道靓丽风景。前些年, 一些人为了捡树籽卖钱, 竟拿着铁钩钩住树枝使劲摇晃, 致使一些树枝被生生折断。记者现场暗访目击了一切, 掌握了真实的事实, 回去马上写稿, 发稿材料已经足够了, 但总觉得缺些什么, 总觉得除了揭露、曝光这种现象和行为外, 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挖掘……“古树名木”——悬挂在龙柏树上的四个字使记者茅塞顿开, 一些人如此这般, 除了满足私欲外, 应该和没有充分认识龙柏树的珍贵价值有关。于是, 记者马不停蹄赶到市风景园林处, 找到绿化部的技术人员进行采访, 得知“龙柏树是一种珍贵的长青树种, 它的叶绿素含量高, 光合作用大, 放氧多, 有利于净化空气, 保护环境, 且外形美观, 极具观赏性。此树生长缓慢, 成材时间长, 尤其是百年以上的是国家规定的名木古树, 必须设专人负责, 定期养护。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的义务而不能随意损害。”于是, 记者把极其珍贵的龙柏树的知识写进了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龙柏树的巡视、管理和保护, 防止再受损害;被追究、处罚的一些人明白了道理, 表示再也不会做损害名木古树的事了。

参考文献

[1]王骏;对于当前社会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J];新闻采编;2002 06

[2]王丽华;谈社会新闻的定位[J];新闻与写作;2003 09

艺术创意的价值增殖与意义建构 篇10

一、价值增殖

艺术创意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本, 是同时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资产[1], 它来自于个体和群体所拥有的文化智力禀赋, 包括属于个人并带有个人特质的、先天与后天习得与积累的素养与才智等。艺术创意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 其中经济价值可以量化, 用价格来衡量, 具有可计量性;文化价值来自于产品的文化意义, 主要包括审美价值和象征价值, 难以量化, 其评价尺度须取自文化领域。艺术创意的价值增殖过程就是从内容创意到生产制造, 再到营销推广和分销传播, 直至交换消费的过程[2], 这一过程对应着艺术创意的价值创造、价值增殖、价值实现三个环节。

价值创造:艺术创意的生成是将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 这个环节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艺术创意以文化资本的形态进入产业价值链, 其来源, 从广义上说, 是取自于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储备;从狭义上说, 则是由依附于创意人员的无形文化资本直接转化而来。艺术创意的价值创造环节, 对应着内容创意的阶段, 由创意人员捕捉创意灵感并形成具有新内容的作品, 这是艺术创意产业整条价值链的动力源所在。

价值增殖:艺术创意带来的资本价值增殖, 主要是通过文化资本的“排他性”和“边际收益”非递减性得到保证的。艺术创意在某个领域所具有的“排他性”, 是指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下, 使得竞争者不能随意降低成本的使用, 从而保证了艺术创意持有者的竞争优势;艺术创意的要素“边际收益”则是指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的单位增量所带来的收益, 它的变化反映了要素投入的经济性。传统的三大生产要素都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而作为文化资本的艺术创意却由于文化符号的特殊性, 其投入所带来的效益增加量不仅不会递减, 反而逐渐递增。某些艺术创意的边际成本很小, 几乎为零, 在使用的过程中, 其价值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 而本身却无所谓发生损耗。艺术创意的这一特点给文化产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附加值, 因此是一种能带来巨大增值的资本, 这使得艺术创意这种文化资本在经济上的产出常常远远大于它的投入, 保证了高额的收益。

艺术创意的价值增殖环节, 对应着生产制造和营销传播阶段, 是价值经过开发、捕捉和挖掘不断增殖的过程[3]。生产商和制造商通过技术、工艺等生产流程进行批量生产, 将内容作品转化为创意产品;以代理商、经纪人和策划人为主的营销商通过对市场预期和把握, 运用各种营销模式, 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分众传播机构以及虚拟和实体等销售机构向市场推广和销售创意商品。这一环节中, 各种形式的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持续不断注入, 使创意产品的价值不断增殖, 这些资本主要包括产业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产业资本主要包括进入生产制造阶段后的货币资本、技术资本和生产资本三种职能资本。因此资金的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优良的生产制造能力以及广泛良好的社会资源都是文化资本的价值增殖得以实现的保证。

价值实现:艺术创意的文化价值与一般消费品所具有的功能性使用价值不同, 无论产品的物理媒介是否被消耗掉, 艺术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都将不会消失, 而是通过消费体验过程进一步转化为依附于个体和群体的新文化资本, 并入到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储备, 从而成为创造新价值的源泉。艺术创意的价值实现环节, 对应着消费体验阶段。消费者购买并消费艺术创意产品, 在这一环节, 产品的所有价值得到实现。

二、意义建构

艺术创意的意义建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意义, 二是符号意义。一方面, 艺术创意通过对生活用品的再创造, 使得创意产品具有了其它商品所不具备的审美意义;另一方面, 艺术创意通过象征意义的塑造, 使得商品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可以指称某种社会地位、生活品位、生活方式并建构社会认同。艺术创意作为艺术文本, 其审美意义的建构通过个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接受来实现, 属于“个体建构”;同时, 艺术创意作为一种商品, 其符号意义通过作为最终接受者的消费者, 与作为符号意义的创造或诠释者的广告和传媒系统之间, 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 进行协商建构, 因而更具有“社会建构”性[4]。

艺术创意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过程, 同时也是文化意义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的过程。艺术创意的意义建构包含三个环节:

意义预设:在创意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与商人对产品的文化意义进行预设, 这些带有预设文化意义的内容产品就构成了文本。艺术创意产品的文化意义并非预设了即固定不变, 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 消费者才是文本意义的最终创造者, 意义的预设只是建构的起点, 整个意义构建过程的完成, 最终还需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接受。设计师对意义的预设实际是赋予了文本某种潜在的功能, 等待阐释者运用已有文化心理认知图式去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 进行创造性的参与和意义的再造。创意文本带有设计者的主观意向性, 同时与设计师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紧密相关, 但当它脱离设计者以后, 便呈现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意向空间, 引发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意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

意义诠释与再造:创意产品进入生产与市场营销传播环节, 广告传媒界对产品的预设意义进行诠释或再创造, 以利于消费者接受。为诠释产品的符号意义, 广告传媒常常将产品与具有既定象征意蕴的文化类别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确立起相应的象征等价性而设定某种意向空间, 引导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符号意义进行接受[5]。消费者可能与传媒的诱导意向产生一致, 从而在产品与符号意义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消费者也可能会忽略媒体的诱导而遵从于自已对于产品文化意义的阐释。因此, 经广告媒体所创造和诠释的产品符号意义, 其建构的完成与否最终取决于消费者能否就这一符号意义达成共识。

意义接受:艺术创意到达消费体验环节, 也就是消费者对意义经过诠释的创意产品进行协商接受的过程。艺术创意作为一种象征符号, 可以游离于具体的使用物品之外, 成为一种表征某种社会意义和价值的象征物。产品的这种象征意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产品符号通过造型、风格、品牌形象等的设计而彰显出与其他产品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二是通过这种独特性来标识消费者的个人身份地位、生活方式、生活品味并构建社会认同。创意产品的符号象征意义, 使得对于产品的消费超越单纯的物质层面而成为精神层面上的“象征消费”, 通过象征消费, 消费的过程成为社会交往的过程, 消费者籍此传递包括自己的身份、地位、个性、品位、情趣的信息,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消费者群体对产品意义的理解, 共同作用于已有的文化世界, 从而对文化世界产生重构作用。在文化意义的建构过程中, 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一种认知框架, 同时, 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又指导着个体对现实世界进行重构[6]。

三、价值增殖与意义建构的耦合

我们可以看到, 艺术创意的价值创造、增殖、实现过程, 同时也是其意义生成、流动与接受的过程, 两个过程出现了耦合,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如图所示) 。耦合过程的背后其实就是支配文化经济的两种逻辑: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资本逻辑就是资本在运动中增殖自身, 实现财富价值的最大化;文化逻辑就是意义的逻辑, 是意义在预设与接受的过程中完成建构。两个过程的耦合表明在文化经济中, 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与意义构建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又互为结果的关系。

一方面, 艺术创意的价值增殖必须以文化意义建构的完成为条件, 这就是现代文化经济为什么又被称之为意义经济的原因。意义建构既是消费者对文化产品产生需求的原因, 同时也是消费者消费文化产品的结果。消费者对于审美意义与符号意义的需求是驱动艺术创意价值增殖与文化意义建构的第一个动力来源。

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将消费的发展分为量的消费、质的消费、情感消费三个不同的阶段[7]。在后工业社会, 物质生产出现较大富余、社会消费能力充分提高, 人们更加追求自身的生活质量、追求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获得的满足, 对于审美意义与社会意义的需求就成为情感消费阶段的特点。人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8], 事实上, 人也按照美的标准进行选择, 美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价值尺度。对美的追求, 是人类的行为动机的一种重要形式。满足美的需要、体验美的愉悦与享受, 不仅体现在对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中, 也体现在对其它产品的消费中, 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当中。在产品有充分剩余的社会, 对美的需求心理进一步得到强化, 商品所蕴含的美的价值和创造美的价值的能力已成为消费选择时的一个重要标准。此外, 消费者还需要借助消费来表达和传递包括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等在内的各种意义和信息, 以满足消费个体体现自我、寻求自我价值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情感需要, 这种对意义追求的需要来自于人类最深层的社会本能。因此可以认为, 作为文化资本的艺术创意, 其价值的创造、增殖和实现取决于意义建构的成功与否。

由于艺术创意的文化意义主要来自于审美意义与象征意义, 而意义的创造、诠释与接受整个建构过程是通设计师、媒体和消费者之间协商完成的, 因此消费者的需求和趣味就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一个开放的社会来说, 大众对意义的需求也具有非确定性和开放性, 社会趣味则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 这就给艺术创意者以很大的自由能动空间, 尤其是产品设计师、艺术家、时尚评论家、社会观察家, 引导当代社会潮流的文学家、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具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人士, 他们是创意产业中的“核心创意群体”[9], 在集中于高技术产业、金融服务、法律、医疗卫生、商业管理等知识密集型部门对创意进行产业与商业运作的“专业创意群体”[10]的协助下, 作为社会精英的意义创造者和诠释者可以充分地发挥创造力, 鼓励与引领大众对已有的文化原则与文化类别进行变革, 改变需求、创造需求, 从而对整个社会的趣味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 从意义建构的角度来看, 艺术创意的意义建构完成, 需要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以生产要素的方式共同投入、协作创造价值, 因此, 可以认为, 意义的建构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文化生产与传播, 需要通过“收编”资本而完成。这其中的深层动力来自于资本价值增殖的本能与资本资源配置的功能, 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和一般秩序在文化生产中的体现, 是驱动价值增殖与意义建构的第二个动力来源。

由于企业主要根据所拥有资本的比较优势而承担产品在价值创造与增殖各环节的不同分工, 因此艺术创意的生产将呈现不同的组织模式。从简单的分散的个体生产到较为复杂的集体生产, 再到高度复杂的集中的社会生产, 传统艺术生产中的个体性特征被削弱了, 而代之以个体创作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性特征。从画廊、艺术工作室、时尚店铺到动漫公司、传媒集团, 再到跨国创意企业、娱乐传媒帝国, 资本的运动通过产业组织的形式得以整合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 从而不断地革新艺术形态、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奇迹, 将意义的建构推向新的广度与深度。

注释

1[1][美]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王志标, 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46页

2[2]肖骁.创意产业价值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03) .116页

3[3]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9.149-153页

4[4]Berger, P.L.&T.Luckmann.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Garden City, NY:Anchor Books, 1966.p53

5[5]罗钢, 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358页

6[6]McCracken Grant.Culture and Comsumption: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the Structural and Movement of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Consumer Good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6 (01) .p72

7[7][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8[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7页

会计公允价值的意义及其应用 篇11

摘要:2006年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企业准则体系。本次准则修改的重中之中是会计核算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的实用性。标志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文章主要探讨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 应用 新会计准则 意义

0 引言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有很多亮点,其中亮点之一是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标志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1 公允价值的涵义

早在1998年财政部发布的投资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就出现了公允价值这个概念,后因实际运行中出现很多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而在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被限制使用。这次新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允价值呢?各国会计准则对于这个定义不尽相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交易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即排除强迫或清算的情况),当前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其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其实,公允价值的实质就是客观价值,它在本质上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在这种计量方式下,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重新计量,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使报表信息更相关,对决策更有用。

2 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2.1 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 一直以来,我国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强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基础有助于对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和对计量结果的验证和控制,同时可防止企业随意改动资产价格造成经营成果虚假或任意操纵企业的经营业绩。但这样做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如果发生物价变动,资产的市价低于原账面价值,则期末需按差额计提减值准则;若市价高于原账面价值,则不需做任何会计处理。尤其是当市价远远高于原账面价值时,资产的账面价值根本就不能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真正价值。而公允价值计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紧密结合价值,它要求以当期的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出相关资产的价值。其带来的影响尤其表现在金融、投资性房地产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取得初始资产的成本通常非常低,后来由于土地、资源的局限性,经济的发展等原因,造成资产的价格大幅度上涨。这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能比较合理地反映资产价值。比如某投资性房地产原来取得成本是100万元,后来市价涨到1000万元,但仍在报表上显示为100万元,就根本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了。

2.2 能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信息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下,由于实行的是历史成本计价,企业的账面价值都是属于静态的会计信息,不一定能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由于大多数投资者主要是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获得相关财务信息,这时很可能据此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公允价值反映的则是相对比较动态的信息,因此它能够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即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谷澍说,公允价值的广泛采用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化也在收益中得到体现,有助于真实、公允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2.3 公允价值计量是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 在2006年9月15日,FASB就公允价值计量发布了一项新准则: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提出了改进性指南,并且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要求做出了回应,规定公司应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范围、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信息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收入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披露。所以,此次国内引入公允价值,是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

3 新公允价值准则的应用

事实上,公允价值如何取得,以及如何确保其可靠性,一直是个难题。本次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3.1 会计准则提出,若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企业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减值准备。同时新准则考虑到可操作性等方面原因,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列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既活跃市场存在着相同或相近地理位置,不同地理位置或不活跃市场存在类似的其他房地产最新交易价格的,均可以参照类似房地产的现行市场价格,亦可以采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确定。在上述前提条件的限制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投资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可靠性。

3.2 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改变现行的“一刀切”将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而是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实物抵债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如果抵债物资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公允价值,如果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视为公允价值。同时,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准则定义中,增加了“只有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对债务人的让步确认为损益。因此说,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更加务实。

3.3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准则规定,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以确认购买商誉。在这样的处理下,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再调整留存收益。因此说,公允价值的运用推动了非同一控制下的商业企业重组。

3.4 我国目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交易按照交易的账面价值入账,只有在收到补的情况下按比例确认损益,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础,如没有活跃市场,则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在无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新会计准则还规定了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两个前提条件,即该项交易必须具有商业实质,此外准则还规定,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说,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会计处理注重商业实质。

工程的价值意义 篇12

一、文化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既是GDP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符合“绿色、环保、健康”理念的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共识。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和动力,成为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最难替代和模仿、最持久与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开发具有可重复性、多层次性和持续性的优势,成为不受资源物质载体限制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既可以不同时期重复、多次进行,也可以同时、多层次进行,而每一次开发都是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和发展,赋予文化新内涵,从而使文化资源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逐渐丰富。文化资源的这一特性与一般物质性资源的日益枯竭、不可持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少带来物质性的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产业能够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

随着资源配置空间的不断扩大,当代国际分工已经走出了以自然禀赋和物质性产业比较优势参与分工的时代,已经走向以科技进步、人才优势和文化创新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时代。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新兴产业向负载着高密度文化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直接导致了新兴文化产业群的急剧膨胀,并迅速改变着传统第三产业的格局。以高技术、低能耗等为特点的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方向。

文化产业的波及效应强,产业链条长。既可以波及到运输业、信息产业、流通产业、旅游产业等,又可以波及到制造业、能源产业、建筑业等。通过提升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产业层次,填补和增强产业链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效益型、创新型、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与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经济活动相结合,扩大文化经济增长空间。较强的波及效应使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良性互动,从而大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创意产业,它的发展可以提高产业结构的知识含量和知识层次。以动漫、信息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高新技术与创意的完美结合,它的发展可以加速高新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提高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提升其技术层次。

三、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其在生产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文化通过渗透影响生产主体、生产要素、生产过程,而创造更多的增加值。因此,文化不仅是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更成为财富生产与价值创造的主力之一。随着高新技术向文化领域的广泛渗透,文化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战略增长点迅速崛起,文化与经济合二为一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要作用,占据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将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1]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倍数效应,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开始对世界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战略性影响。

四、发展文化产业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保障

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还融合着不同形态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是影响和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在应对国外文化产业的挑战中,我们的文化产业既担负着增强综合国力的职责,同时又承载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历史重任。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使文化生产兼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的商品属性。在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强调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也不能忽视文化产业隐含的意识形态功能。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努力生产和提供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我国正处于一种多元文化共生的状态,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功能潜伏在娱乐的表象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语境中,面对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选择的多样化,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高民族文化产业中的马克思主义渗透力,构建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升我们宣传工作的质量,讲究宣传方式与技巧,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民众,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而这一切应该是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共识。[2]

五、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

文化竞争力不仅表现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是精神控制力的体现。文化安全的内部表现是建立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和统治地位,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来实现;其外部表现是通过增强文化要素的竞争力来抵制西方有害文化的入侵,维持一个较高的文化安全系数,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借助文化产业的具体载体来实现。冷战结束后,文化产品成为文明冲突的重要载体,对他国文化市场的占有率与对他国的精神控制程度成正比。[3]西方不仅把中国文化市场看作是贸易机会,也看作是开辟思想战场、加紧文化渗透、传承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绝好机会。当前,严重的文化贸易逆差带来了较大的政治和文化不安全,因此改变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的“文化赤字”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争夺文化市场的文化贸易成为国际焦点问题,因此,如何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民族文化独立的文化身份,对外发挥民族文化的竞争优势,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生态平衡,成为“新千年的最大挑战”。[4]

面对新千年挑战,我们只有大力扶持和发展本国文化产业,弘扬民族精神,致力于向外推介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满足GDP的增长,还在于保护和发扬本国、本民族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在文化竞争中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能够承载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级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能保障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解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实价值,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娄成武,李冬.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理论界,2006(10):12-14.

[2]蔡骐.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导向的建构[J].学习月刊,2006(9):6-12.

[3]郑百灵,周荫祖.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当代财经,2002(9):13-16.

上一篇:显控软件下一篇: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