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2024-10-11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精选11篇)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篇1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许多企业外表风光、内部却矛盾多多、危机四伏

为什么企业有很好的战略目标,却难以实现?

为什么市场环境很好,但企业不能抓住机会创造佳绩?

为什么许多经理聪明过人、用尽心机,却不能让企业真正高效而和谐

为什么许多主管未能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什么团队成员的素质不错,但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为什么团队整体感觉效率低,执行力差?

为什么员工表现出缺乏激情,缺乏责任心?

为什么员工只知道一味的索取与计较?

“个人英雄”时代已成历史,现代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高绩效、高执行力的团队。有些团队,个人智商120,而团队智商才80;如何充分发挥团队资源,做到1+1>2?如何解决人与人、上级与下级、下级与上级,平级的沟通障碍,建设高效团队,是拓展训练的核心思想。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成员配合度与凝聚力、提高企业生产力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的前提是:体验先于学识,同时,学识与意义来自参加者的体验。每个参加者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因为这个学习过程运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是由参加者自己从潜意识里受到启发与触动,并归纳体验过程中提供的知识。

参加拓展训练后,可以使员工进一步明确和认同组织目标,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使组织面对各种变革与挑战更为从容有序使员工表现出更佳的领导与管理才能挖掘员工的内在能量,使之聚合,并在工作中全部释放出来;有效提高团队执行力,激发团队士气与活力,提高责任意识,激发团队士气与活力;放松身心,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拉近员工之间的距离,融洽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气氛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篇2

1 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

1.1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主要是指在校园专业的培训机构, 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身爱好, 对其进行体育项目的教育。体育教育中不仅包含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教育, 还包括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文化等进行教育。只有具有综合型的体育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体育教育的自身作用。因此, 体育教育的产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 还能够培养人们的体育爱好, 从而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 摆脱亚健康的身体状态。高校体育教育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情况, 对其进行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项目运动方式,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1.2 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 又称户外拓展训练 (Outward bound) , 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 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 去迎接一次次挑战, 去战胜一个个困难[1]。主要是通过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等培养拓展参训人员的价值观、生活观、运动观等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自18世纪引进我国后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起初被作为一项高等人群的运动方式。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升, 拓展训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化、普遍化。当前为进一步响应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全国各高校根据学校内部条件等对学校内进行了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训练方式。以期通过该种教育方式, 在保障学生基础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能够侧面地利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素质, 对其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2 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意义

2.1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价值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将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必须遵照积极主动原则, 这样才能够通过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在其校园内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往往是采用负面的生活态度,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是采用能逃课就逃课的学习态度, 严重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价值观念。而利用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能够使学生在进行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建立积极主动的发展价值。例如, 在孤岛求生的拓展训练中利用孤岛的自然环境, 为学生创建主动学习和生存的关键,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活和学习。因此, 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具有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2.2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其中有80%以上的学生属于坐享其成型。该种类型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均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 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拓展训练, 能够为学生建立更加开放的心态, 拓展其创新精神。例如, 在时速极限的运动中下达开始的口令后学生可以采取行动。但是, 受到项目训练规则的要求, 所有队员不能进入绳圈内, 不能接触除数字外的区域[2]。因此, 学生必须针对其项目的规则, 不断地创新新的游戏方式, 以帮助团队完成训练项目, 提高应对变化的能力。因此, 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具有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现实意义。

2.3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态度

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学生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 在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中不仅充分地利用了学校的教学环境, 还将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结合。该项教学内容中学生必须两手反交叉握拢弯曲贴紧自胸前, 两脚并拢, 全身绷紧成一体;后倒时, 头部内扣, 身体不能弯曲, 两手不得向外打开, 参加保护的队员, 两腿成弓步且相互抵紧, 两手搭于对方肩上, 掌心向上, 上体和头部尽量后仰, 当实施队员倒落时, 全身协力将实施队员平稳接住[3]。因此, 在活动中参加拓展训练的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换位思考的思考模式, 并且树立对队友负责的态度,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 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具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态度的现实意义。

2.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作用

团队协作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精神内涵。在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利用拓展训练更好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具有时代价值的价值观。例如, 在拓展训练无敌风火轮中, 学生利用报纸、胶带、塑料带等废旧物品制作成一个圆形的传送带, 由组内成员共同协作, 做一段距离的路程。在该项拓展训练中参加训练的学生必须利用组内队员的素材进行制作, 且在运动行走的过程中队员之间必须相互协作, 才能够保障行走的频率和速度[4]。因此, 该项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具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对其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教学的现实意义。其主要为:第一,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价值观;第二, 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第三,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态度;第四,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与拓展训练结合, 还需要在结合应用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存在的现实意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综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 为我国社会主义全能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微薄之力。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 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均对校内教育改革的重心进行了调整, 将教学重心从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转向实践教学内容, 并且逐渐重视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双重教育。因此, 高校体育教育面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新形势, 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为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现实意义, 文中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举例分析, 进一步地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结合的应用现实意义, 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体育教育,拓展训练,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强松.高校教学中体育教育与拓展训练的结合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6, 15 (1) :149-150.

[2]勾凤云.素质拓展训练与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路径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 (1) :181-182.

[3]耿文光, 郑美艳, 白茂强.探究拓展训练对高校育人体系构建的功能价值[J].体育科技, 2015, 4 (7) :143-144.

论信息价值意义的拓展 篇3

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强调,传播者应当善于运用特殊的报道方法,凸显客观事物在平常和普通后面隐含的信息价值和意义,引导人们从一般社会现象中发现那些悄然变化的因素,并对它已经和将要产生的重要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

从现代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事实或现象能够通过报道环节的特殊努力,达到新闻事实意义的深化,实现新闻信息价值的提升呢?

普通的、常见的、似乎微不足道的事实或现象。这样的事实或现象在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一旦这种意义和影响通过新闻报道为人们感知时,习以为常反而成了接受过程中良好的信息基础和经验前提,产生特殊的心理接近效应。吃饭,是人们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了,似乎没有人去想到自己的一日三餐里会有什么新闻。现代新闻报道却可以从我国城市居民每天人均消费食品的数量、种类和饮食方式的统计中,发现“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这一信息隐含在所有的人每天都在做的极普通、极平常的事情中,人人都能感受得到,但人人都没去想,现代新闻报道通过专门的统计分析,把这一信息提取和显现出来,人们会从身边的生活中轻易地获得对这一信息的验证,并产生相应的共鸣。

影响范围和规模有一定局限的事实或现象。这样的事实和现象可能是相对重要的,但知道的人不多,产生的影响也不大;或者虽具有一定的传播条件,但还不能形成广泛的受众关注。新闻意义和价值,也是受传播范围和规模影响的,传播的范围越广,关注的人越多,新闻的社会效果就越明显。但是,新闻事实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它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社会现象的形成,也都有它特定的事实环境和影响环境。因此,新闻报道,都是相对于一定的生活范围的报道。某些新闻事实或现象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不是因为它是在相当广泛的生活领域中发生的,而是它所反映出的意义具有相当范围的普遍性。这样看来,有些新闻报道影响范围的局限,就不完全是报道对象存在关系上的局限,而是报道对象意义发掘上的局限。现代新闻报道把某些影响范围和规模有一定局限的事实或现象作为报道对象,正是意识到这些事实和现象中蕴涵着普遍的意义,需要更大范围的人们去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方面,现代新闻报道表现出强烈的主题辐射性,新闻的意义及其影响范围大于新闻事实或现象的存在范围,新闻信息的价值意义得到延伸与拓展。

性质和意义尚不明朗的事实和现象。现代新闻报道致力于对客观事物意义的独特发现,对某些事实隐含的新闻价值的独特开掘。现代新闻报道通过特殊的“开拓”与“培植”,一方面揭示了报道对象潜在的客观意义,另一方面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对报道对象的客观意义做了提炼与升华,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对报道对象的信息意义做了延伸和扩展。

宏观的、整体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现代新闻传播重视对社会事物做整体的、宏观的反映,坚持反映现实的客观性,坚持新闻事实从个别细节到整体面貌的真实性。它不局限于对个别新闻事实的一般描述,也不满足于把报道重点放到对个别事实的一般描述上。在现代新闻传播理念看来,同个别事实的具体性质相比,整体现象的普遍意义更有报道价值,因此它把报道的重点,放在社会事物的整体的、宏观的、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上。在这些现象中,某一个体事实没有更为特殊的报道价值,共同构成的整体性和普遍性,才是它们真正的意义。可见,超越具体事实的描述,从诸多事实构成的现象层面上宏观地反映整体现实,是现代新闻报道拓展信息价值意义的重要特征。

那么,是不是现代新闻传播一概无视具体事实的客观意义和价值呢?当然不是。具体事实的意义和价值是实际存在的客观属性,报道方法的不同,并不能改变这种属性。区别就在于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确定这种属性,在什么样的事实关系上去反映这种属性。新闻报道从信息价值意义拓展的意图出发,关注个别事实的共性意义,强调把某一事实放到相同事实的共性关系中去考察,从诸多同类事实构成的现象系统中把握整体意义和综合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是由许多包含在现象系统中的个别事实共同构成的,但其中哪一个个别事实,都不能完全体现意义和价值的全部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存在,才具有完整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现代新闻传播为实现信息价值意义拓展,注重以概括性事实的形态去反映社会现实,注重挖掘诸多同类事实的共性意义,报道的内容更具有普遍现象的深度,而不是个别事实的具体意义。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系)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散文 篇4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价值在于什么?

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因为这个问题思考过很长的时间,现在想来,有点好笑。我曾跟好多哥们儿问到这个问题,他们大多嗤之以鼻,或者给些不三不四的回答,大家嘻嘻哈哈一笑了之。

后来,问到一个同学,他的回答给了我一些启发: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

细细想来,我们考虑问题几乎所有的出发点都从我们出发的,或者说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的。然而,生命作为一个虚拟的抽象名词,任何我们所谓“活着”的“东西”(暂且称呼为东西了)都是具有生命的。把思考的范围再扩大一些,那么对于所有的生命来说,活着就是其意义。如果死了,那生命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既然生命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意义也都是相同的,那么,任何生命的价值也是相同的,那就是——活得更好!这是我后来思考得到的答案。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维持生命意义的必须的物质,否则便会活的不好,直至被优胜劣汰,失去生命的意义。

然而,所有生命价值的表现形式都是相同的吗?答案是:否!这也就是人的生命与其他动植物的生命的最大差别!对于动植物来说,它们所需要的.基本全部是物质,越是低等这一特点就越为明显。但是对于人来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当时感觉到一些东西,但是表达不清楚,直到学完了心理学,才突然有了共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2。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首先,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只有这一点人是与动植物相同的。2、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3、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4、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

这些知识又给了我新的启发,并且与我曾经感觉到但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很像。当然,对于有些高等的除了人之外的动物也有类似的需求,但是它们全部都是机会主义者,不会象人一样去主动的为了某个未来的目标努力锻炼自己的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动物也有安全的需要那是出于生命的本能;狼群有地位的需要;狒狒家族有等级的划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只有人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以,对于人来说,要想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那只要活着就可以了,与一棵树,一只鱼,一头猪没有任何区别。但是要想让生命有价值,就要去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要有融洽的社交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要努力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要实现自我的抱负为所有的生命有所奉献。

所以,对于人来说,除了活着,更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三点:

做一个有丰富感情的人。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 篇5

作者姓名:曾屹

绥阳县风华镇风华中学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是使学生能够在人生各个时期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来安排,本文指出: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论文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价值 意义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像阵阵春风,让全国亿万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生机勃勃。我作为农村体育教学的工作者,身临其境,倍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重要。

1、对“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分析

广大青少年洋溢着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担负着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针对目前我国学生体质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的情况,在全国启动“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明确指出全国学校要真正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各项要求,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保障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开展阳光体育对策

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营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

体育文化艺术节是一种新型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较广,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益于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应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艺术节这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拓展开设竞赛项目的空间,竞赛项目的设置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和只有少数人感兴趣的现象;大量引入趣味性强,时代性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操作简单,大众性的体育带来的乐趣,以及竞赛中体现出体育精神。(1)对田径进行调整,保留具有观赏性较强,学生喜欢的项目,如100米、跳高这些项目,虽然难度大,但具有鲜明的竞技性,感观刺激性强,是体育运动的精髓所在,体现了人类不断自我挑战的精神。(2)把技术性强、难度大的项目删除,如跨栏跑、标枪等,保留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常规项目,以竞技运动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参加比赛。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进行户外阳光运动,有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祟尚健康生活方式“阳光体育运动”要求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时间,以此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的目的。同时,通过运动技能的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从内心感知健康的重要性,并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个人兴趣,选择科学的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终身受益。

阳光体育运动蕴涵“生命课堂”的内在含义,在课堂理念上阳光体育倡导的“生命课堂”反映出了体育的本身价值,“阳光体育”倡导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要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旷达,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以此提升自我,打造具有高尚的教育品质和境界,努力锻炼民主、平等、自由、开放、互动、和谐的阳光教育,这里“生命课堂”的产懈追求,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

4、结语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篇6

本文拟从开封木板年画的当代价值和传承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出开封年画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历史研究、母语文化、现代开发三个方面;它的传承发展有助于爱国主义的开展、民族性审美的普及、当代美术设计思想的提升。从而重新建立起对木板年画的正确理解,认识到木板年画传承发展的乃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开封木板年画 价值 意义 传承发展

一、开封木板年画的价值

(一)历史研究价值

开封木板年画根植于中原文化的深厚土壤里,具有厚重的民间根基,艺术也因之绚丽多彩而影响久远。开封木板年画作为[中国年画的鼻祖]、民俗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维系着整个最为本原的文化根茎,是中华民族文明持久的因素之一。如从北宋建都汴梁算起,开封木板年画已延续了千年之久。中间经过辽、金、元三朝的民族融合,风格已大变样,经明清时期的再度繁荣,直至近代走向衰落。即可成为中原文化盛衰变迁的见证,可视为一部厚厚的史书,永远供后代翻检研究。千余年来,开封木版年画何以会长期保持?技法何以会在明初发生巨变?发源于北宋的木板年画何以会辐射全国?北宋时原生态木板年画是什么样子?辽金元时期开封木板年画如何生存?这些都是需要后人回答的历史问题。

(二)开发价值

改革开放至今已将近三十年。期间曾有过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和妄自菲薄的失误,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国际交往进一步扩大,我国的艺术逐渐得到各国的理解和欣赏。国人渐渐认识到祖国民间艺术的价值。从古民居、中医、中国画,特别是民间艺术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受到联合国的重视,有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民间艺术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最好的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最好的媒介。因此,包括开封木板年画在内的民间艺术,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和产业开发的潜力。

(1)市场价值。首先,随着开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木板年画在旅游购物的市场价值空间十分广阔。木板年画作为开封特色民间艺术品将是开封旅游商品中的主打商品,因而木板年画拥有广大的潜在旅游商品市场。其次,随着人民从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过程,更是人民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木板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也随之被更多的民众所了解和欣赏,乃木坂年画自然会成为众多家庭和单位用于收藏和装饰的主要物品,因而市场潜力巨大,必将成为开封、河南、全国乃至全球收藏品和装饰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开封木板年画应研究其实用性功能,注意提取年画中的特色元素符号,并与日用品结合,使年画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贴近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这将是木板年画再生的日用品市场。

(2)产业价值。开封木板年画不仅是艺术也是商品,这而是其由来已久的事实,既然是商品,它的生产就具有产业背景,开封木板年画这一艺术产品,它的市场开发同样需要产业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开封木板年画的产销企业,从事专业生产与销售,这样使年画的开发额市场结合,使其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市场化和产业化将给年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显示出民间艺术价值的回归。使传承和大战木板年画这艺术事业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所以开封木板年画具有深远的产业价值潜力。

二、开封木板年画的传承意义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文化发展的历史。作为构成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它反映出各族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全面深入地认识民间艺术对当代和未来的艺术文化具有借鉴意义。不要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重视传统、保护传统、发扬传统的民族是前途光明的民族。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世界上传统文化从未间断的唯一的文明古国。这份珍贵的遗产不能断送在我们手里,应该设法让它薪火相传,永不熄灭。

(一)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木板年画艺术是最生的生动、最丰富、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饱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真善美的艺术精神,体现着劳动人民传统的审美思想和美学观念。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因此,传承发展木板年画艺术能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爱国主义教育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在人文、地理、历史、物产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内容,在民间艺术的.创作中都有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开封木板年画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研究开封传统年画有助于人民了解自身的创造才能,有助于尊重民族的智慧,从而诱发出热爱开封、热爱河南、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促进民族性审美的普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有本民族的美学观念,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早已形成尊重传统审美观的自觉性,并懂得传统审美观愈渗透力,就愈有接受力。开封木板年画突破了“成教化,助人伦”的约束,“形成以描写和反映世俗生活为主的特征”,虽然久经坎坷,但依然被人们喜闻乐见,那样有活力,那样容易有人亲近产生共鸣,这足以证明它的独特魅力和生存智慧,通过对开封年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使更多的人理解和肯定那些世代相传,代表民族美的伟大成就和优秀成果,爱护和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滋生出具有自尊感的世代审美。

(三)促进当代美术设计思想的提升

民间美术的丰富性也不只表现在品种和形式上,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在各种文化科学的横断面上发展,勇于发现自己对新事物的敏感,这种敏感突出地反映在“为我所用”上,开封木板年画从材料的选用、工具的制作、颜料的配置、印制的过程都体现出自觉的创造魅力,就地取材、改造加工、为我所用,这些都是当今设计领域值得吸取的好经验。

三、结语

传承开封木板年画艺术的意义不只为了发展当代艺术设计而在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愈深广地认识民间年画的价值,愈有利于发展地域民族文化,使优秀的民间年画艺术融化于新的生活实际中,绽放出时代的花朵。虽然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但艺术和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个性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深入挖掘社会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篇7

一、挖掘社会新闻的政治意义, 弘扬主旋律

社会新闻的政治意义, 是指社会新闻中所包含的、能够表现和反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的价值取向。发表在大连日报的一条社会新闻就是很好的例证。一次, 记者从一朋友口中获知, 其爷爷是一名抗日烈士, 已经牺牲66年了, 当年受尽严刑拷打而宁死不屈, 被日寇残暴杀害, 如今要把坟从黑龙江省迁回辽宁大连。许多年来, 烈士的遗属经历了亲人音讯全无的焦虑, 多地寻找的艰辛, 生活困境的折磨, 精神几近崩溃的凄惨, 情节跌宕起伏, 催人泪下。但仅仅报道烈士骨灰迁移的消息, 或把烈士遗属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的经历报道出去就够了吗?显然不行。烈士骨灰迁移故里, 这条社会新闻蕴藏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如何才能使其传播效果最大化?记者面对采访得到的素材, 反复思考着这样三个问题:一是仅仅把烈士骨灰迁移故里的消息报出去, 虽会受到读者的尊敬和关注, 但却不会引发更多的思考;二是仅仅报道烈士遗属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的经历, 虽会博得读者的同情和怜悯, 但效果也就如此;三是如果换个角度, 从大连和饶河两地党组织在寻找烈士遗属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入手, 充分挖掘各级党组织想方设法、千辛万苦找到已牺牲66年的儿子的社会意义, 会引发怎样的社会效果呢?想到此, 记者以“党组织把牺牲66年的儿子找回家”为肩题, 以“抗日烈士于时贵骨灰迁居英雄公园”为主题写了消息, 在《大连日报》一版倒头题位置发表, 引起读者强烈凡响:读者从报道中, 不仅看到了抗日烈士为国捐躯的崇高品德, 更看到了党和国家对革命烈士的始终如一的不离不弃, 报道揭示了这个带有根本性的价值导向, 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二、挖掘社会新闻的道德意义, 凝聚正能量

挖掘社会新闻的道德意义, 讴歌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通过新闻事实本身表达是非倾向。一次, 记者得到一新闻线索:一名出租车司机撞倒一老人后驾车逃逸;另一名出租车司机看到后迅速把老人扶上自己的车送到医院救治, 并为老人垫付了医药费后悄悄离开。记者迅速赶到医院, 采访了被撞老人和亲属以及医务人员, 以“肇事逃逸可耻救死扶伤高尚”为肩题, 以“一好一孬俩司机引起强烈反响”为主题, 以“受伤者通过本报寻找救人不留名的好司机”为副题发了消息, 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许多读者致电报社赞扬好司机, 谴责孬司机, 并积极为公安部门查找肇事者提供线索, 最终破获了这一肇事逃逸案件。

1. 挖掘社会新闻的道德意义, 特别要注意挖掘人物的内在思想境界, 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一次, 记者到大连市希望工程办公室采访, 想写一篇有分量、能产生影响的稿件。但希望工程办公室的新闻, 同城媒体的同行写的太多了, 怎样才能写出有别于以往的稿件, 防止新闻同质化?记者仔细地、一页一页地翻看希望工程捐赠登记簿发现:除了真实的捐赠署名外, 还有不少是“匿名”捐赠, 如“爱心”捐款两万元, “希望”捐款3000元, “未来”捐赠8000元。一名30多岁自称王先生的男士, 带着自己3岁的女儿来捐了3万元, 说什么也不留名, 说带着孩子来是为了让孩子加深感受, 长大了也捐款……这一个个无私捐赠的“无名氏”, 不正是他们崇高思想境界的写照吗?记者以“做好事不吱声捐钱物不留名在希望工程办公室的登记簿上”为肩题, 以“‘爱心’、‘希望’愈来愈多”为主题发了消息, 宣扬了这种无私捐赠献爱心的高尚品德。

2. 挖掘社会新闻的道德意义, 还要善于抓特点, 抓住了特点, 新闻就会个性鲜明, 情节生动, 引人入胜

某地有个SOS国际儿童村, 村里孩子都是失去双亲的孤儿, 护理他们的阿姨都是自愿应征、一辈子不结婚的姑娘们, 也就是孩子们的妈妈。当地解放军利用节假日经常到村里做好事, 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 给孩子们买许多吃的用的玩的东西, 把孤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 事迹很感人。但怎样把解放军官兵的爱心事迹生动地报道出来, 作者一时找不出好的报道角度, 请笔者为其出主意。笔者了解到详情后深受感动, 建议从SOS国际儿童村“没有爸爸”这个角度展开情节, 讲述故事, 寻求突破。结果, 一篇题为《在没有爸爸的村庄里》的通讯诞生了, 报道产生了轰动效应, 可谓抓特点的范例。

三、挖掘社会新闻的科学意义, 点亮“感应灯”

许多社会新闻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科学知识, 深入挖掘社会新闻的科学意义, 在报道社会新闻的同时, 把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道理阐释清楚, 使广大读者既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又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从而知晓和掌握新闻中蕴含的相关科学知识, 达到科普的效果, 是社会新闻传播中的应有之义。大连开发区董家沟镇一6岁男孩听力一直正常, 就是不会说话, 父母带着他没少往医院跑, 就是看不出是什么毛病, 只好任其自然。有一天, 小男孩看见几个小朋友在村里的路灯下玩耍, 他突然开口质问:“你们没看见电线杆上写着‘有电危险’的字吗, 怎么还在那里玩?”“事前没有任何征兆, 6岁哑娃突然说话”的消息传遍了全村。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记者没有满足于对“6岁哑娃突然说话”基本事实的掌握, 而是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先后采访了大连市四名著名的儿科专家, 终于找到了科学答案——专家们的结论是:这是由于环境、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后天性语言中枢受抑制状态, 在儿童精神病学中叫选择性缄默症, 是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疾病。这种功能性障碍在遇到外界的某种刺激后, 会使语言功能逐步或一下子恢复, 小男孩的情况正是如此。于是, 记者以“开发区董家沟镇奇事一桩”为肩题, 以“6岁哑娃说了话”为主题发了消息, 在大连日报一版倒头题位置发表, 引起了轰动, 读者不仅知晓了这件奇闻异事, 也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明白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可谓一举多得。

挖掘社会新闻的科学意义, 应特别注意挖掘那些与新闻事件本身密切关联的事物的科学价值, 揭示其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引导效果。

“龙柏树, 龙柏树, 你怎么就成了‘摇钱树’”的消息, 正是起到了这种作用。大连某地的街道两旁, 生长着已有百年树龄的郁郁葱葱的龙柏树, 成为旅游胜地的一道靓丽风景。前些年, 一些人为了捡树籽卖钱, 竟拿着铁钩钩住树枝使劲摇晃, 致使一些树枝被生生折断。记者现场暗访目击了一切, 掌握了真实的事实, 回去马上写稿, 发稿材料已经足够了, 但总觉得缺些什么, 总觉得除了揭露、曝光这种现象和行为外, 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挖掘……“古树名木”——悬挂在龙柏树上的四个字使记者茅塞顿开, 一些人如此这般, 除了满足私欲外, 应该和没有充分认识龙柏树的珍贵价值有关。于是, 记者马不停蹄赶到市风景园林处, 找到绿化部的技术人员进行采访, 得知“龙柏树是一种珍贵的长青树种, 它的叶绿素含量高, 光合作用大, 放氧多, 有利于净化空气, 保护环境, 且外形美观, 极具观赏性。此树生长缓慢, 成材时间长, 尤其是百年以上的是国家规定的名木古树, 必须设专人负责, 定期养护。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的义务而不能随意损害。”于是, 记者把极其珍贵的龙柏树的知识写进了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龙柏树的巡视、管理和保护, 防止再受损害;被追究、处罚的一些人明白了道理, 表示再也不会做损害名木古树的事了。

参考文献

[1]王骏;对于当前社会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J];新闻采编;2002 06

[2]王丽华;谈社会新闻的定位[J];新闻与写作;2003 09

底层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篇8

关键词:底层写作;陈年;苦难叙事

一、“底层写作”与后现代另类煤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否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社会的急剧转型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底层写作逐渐萌芽。

当前学术界对“底层写作”的概念界定存在两种分歧:一种是从写作主体出发,认为底层写作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写社会底层的人和事,是纯粹的底层自身文学,即“底层写”;另一种观点从写作内容出发,认为只要是写底层的人和事便可称之为“底层写作”,即“写底层”。笔者认为,“底层写作”应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描写其周围的人和事。当今社会,煤矿工人的生存状态当属于底层,煤矿的临时户们更是底层的底层,陈年从小生活在大同煤矿,她以自己熟悉的矿山生活为背景,描写在矿区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真实反映煤矿工人的生活,所以陈年的小说当属于“底层写作”。

二、从苦难叙事看陈年小说的人性唤醒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和无意识的升华,文艺的动力来自人们心中受到压抑的未被满足的愿望。幸福的人决不幻想,不幸的人才会幻想。他还提出,“早年经验”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的。厨川白村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受了伤害的潜意识的表现,是一种人间苦闷的象征,它虽然通过具象表现出来,实则上是作家内在的个性生命、情调、声气的寄寓。陈年从小生活在煤矿,矿难时有发生,在煤矿临时户区长大的陈年,似乎从小就向往温情、温暖。所以,陈年小说讲述的大都是生活在煤矿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不像传统作品主人公那样为批判或超越现实而努力,也不像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底层人物的逆来顺受,他们生活的很平淡,平淡中有人间温情与温暖,有对自我尊严的维护,也有些许无奈。

《小烟妆》以两条线展开叙述,一条线是煤矿工人李春在一次矿难中不幸身亡,妻子小烟为了孩子能在城里读书,不得已画着烟熏妆做妓女。另一条线是三鬼下岗后,发现跑摩的也很挣钱,于是让兄弟刘军和他一起跑摩的。一次偶然,三鬼和刘军遇到了同事李春的妻子小烟,相熟之后,他们成为小烟的嫖客。小说中,李春的父亲在矿难中不幸身亡,在能够认知的意识层面,李春从心底里排斥在矿上工作,但结婚后,为了孩子能早日去城里读书,李春克服内心恐惧,申请去工资相对较高的一线工作。李春不幸遇难,小烟独自一人承担起家的责任。刘军因妻子治病欠下许多外债,白天跑出租,晚上回矿里上班,尽力还债,不让妻子操心。在三鬼交不出罚金时,小烟二话没说,悉数垫付。这里,我们看到了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挣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让人感动,让人心痛。每一个生命都不能摆脱庸常,摆脱欲望,但同样有自己的尊严,有属于自己的光泽。陈年从精神层面描写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控握其中真、善、美,淡淡的辛酸透出浓浓的暖意。

小说《九层塔》写了一个离异的女人陈平,她渴望稳定的生活和幸福的婚姻。陈平离婚后,净身出户,因生活所迫坠入风尘成为“戏女”。经人介绍,她认识了老徐,老徐妻子几年前莫名消失,老徐在井下腿伤后,承诺陈平:他出院后就注销出走妻子的户口,和陈平登记结婚。笔锋陡转,老徐出走的女人又有了音信,善良的陈平选择了离开。在老徐许诺陈平会和她结婚后,陈平完全可以要求老徐兑现诺言,但她宁愿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构成。“本我”作为人的原始本能冲动服从于“快乐原则”,追求一种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代表人的常识和理性,奉行“现实主义”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它是道德化、理想化了的自我,代表道义方面的要求,受“道德原则”的支配。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陈年小说更多是写“自我”,写人间温情,没有太多超我、理想。但《九层塔》中陈平的最后离开,确是“超我”,是在自我的调节下,本我终于被压抑,以“不忍人之心”的名义出现的超我控制了意识。

三、底层写作价值与意义

从社会层面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进一步解放,普通百姓政治参与的权利和意识大大增强;市场经济的推进、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经济实力增强。在此基础上,社会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促进了社会文化生活逐渐走向多元,從而使得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的存在,仍有一些民众生活在社会底层,陈年小说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底层民众主体意识的觉醒。陈年通过苦难叙事描写的煤矿工人及家属的生存命运,引起读者共鸣,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应该在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域发展差距,降低底层民众的经济压力,给予底层民众一定的生活保障。

从个人层面讲,陈年通过最直白的方式描述了底层民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周围环境的困苦并不能掩盖或者吞噬人性的美,反而通过艰苦的环境衬托出了人性的不屈与坚强,这样美好品质更显得弥足珍贵。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媒体的迅速崛起,很多人每天拿着手机“刷刷刷”,闭门不出,邻居之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多大学生宁愿拿着手机对陌生人或者隔着很远的高中同学倾诉自己生活、学习的烦恼,也不愿告诉近在咫尺,随时可以帮助你的舍友。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冷漠无情和世态炎凉。底层写作立足于当下,恰恰可以唤醒人们对于人性的反思,激起人们对于曾经艰苦环境中存在的那份人性的渴望,慢慢温暖钢铁城市中渐渐冰冷的人心。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篇9

很小的时候就有过迷茫,那时的疑惑是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想通。从小的教育,老师都教我们要把学习成绩往上提,却很少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努力的读书,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荣誉。大了些就微微的明白读好书是为了将来能上个好大学,所以中学里拼了命的学习,回想起来,真是壮观。也许这是有点消极了,但这是我出现过的状况。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思索过这个问题,但谁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呢?没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回答。

一、生命的价值

在关于生命的思考中,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即生命目的的问题,是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的。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或者能够创造价值。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即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依据。一个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待生活,处理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因为在他看来,他所选择的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有意义的。对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在整个人生观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当代大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在我看来,生命的价值在于正确认识生命价值的内涵和特征,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首先,生命价值包含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生命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生命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生命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我们人是社会的人,所以生命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生命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每个独立的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生命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生命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不论是人,还是其他的生灵,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的,个体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发展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命价值的标准和评价。我认为生命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个体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对我们人来说,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劳动以及通过劳动为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对社会的贡献。所以在实现我们个人自我价值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完善自己的社会价值。让我们的生命在不断的提升完善中绽放

光彩,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觉得自己不枉此生,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二、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需要从生命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人们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为了活着,既不是为了某种交易,也不是为了被赋予某种概念,更不是为了削足适履以纳入某种体系形式。生命的意义何在?嗯,你经常听人们说“生命是一段旅程”,但确切地说,这段旅程通往哪儿?虽然我不太理解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但是我知道过一种优质而高尚的生活,那样,当你老去,回首往事时,才会再次体味到生命的意义。

《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给了好多人感动与思考,也为许多迷惘中的人指明了生命的意义,“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是的,活着才有完整的生命。每个生命体在活着的时候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与意义。衣食住行撑起生活,希望撑着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说是活着,好像很容易的事,但是实行起来还是有很多困难。现在的社会,不勤劳就很难有饭吃。尊严是靠劳动得到了,人与人之间既独立又依靠。很多时候人们的努力就是为了得到尊重,这样才感觉得到生命的意义。

是的,活着,就这样简单,但谁也不能否认,这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只有活着,生命才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去实现自己的社

会价值。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而这有限的生命我们应当怎样度过?我们是否应当好好珍惜呢?是否应当让我们的生命不虚此行呢?生命的存在本身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一种恩赐,活着,好好活,让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是我们每个生灵的义务与责任。

总而言之,生命是一种高贵而又脆弱的东西,我们得学会去呵护它,不要让它轻易的受到伤害。生命里有起伏跌宕的经历那才完美,一生都过得很平坦顺利,我敢说这样的生命是很苍白的,它没有尝过酸甜苦辣,不知道人间的冷暖。很喜欢史玉柱这个人,因为他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从巨人大厦的辉煌一夜之间成著名的失败者,再到盛大的崛起,他可以说是把人间最顶级的滋味都吃了个遍。生命要有顽强的精神,就算是失败了也没什么可怕,摔倒了爬起来,抖抖身上的灰尘重新上阵。如果觉得实在是过不了的坎,就换个角度思考吧,我们生来的时候就不带什么东西,现在只是把人生中的一种可能给走了一遍,一切从头再来又有何不可。再说了,失败了不是又学到了怎么保护自己吗,所以没必要气馁。多一点人生经历,生命才能更彰显它的顽强可贵。

拓展训练的价值与意义 篇10

人为未知而活;为了爱,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人活着为了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去创造未知的答案.人的生命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它的存在是一种偶然,亦是必然。就像花草虫鱼鸟兽,但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优势在于人有智慧,懂得如何思考,如何选择。知道怎样为自己的未来创造价值,而不是机械重复的了却一生。

大年初八,本是阖家欢乐的时刻,孟瑞鹏学长的纵身一跃,用自己的生命托起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孩子平安无事,而孟瑞鹏学长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人性本善,但在这个为“扶不扶”而苦恼的社会里,似乎做善事已经没有那么的轻松。也许人的忧虑也只是在于反思这些事情的时候,当我们身临其境,看到被需要者那求助的眼光,也许我们同样也会在下意识里做出反应,向他们伸出双手,把他们从困顿的境遇中解救出来。每个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回报抑或是“回报”,帮助别人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安定。《论语--为证》中:“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是我国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道德标准,也是崇高的道德精神追求。《论语-卫灵公》中:“志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韩非在《韩非子》一书中说“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古代的仁人志士对于仁义的追求是不计代价的,知其不利为为之,称其为勇。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虽有勇,但无谋略。于是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的见义勇为进行了诸多讨论,他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值不值”“该不该”,我认为,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不能只依据于他现有的能够创造价值的成本。人的生命不能够被等价交换。

大学生见义勇为的事迹见诸各个媒体,也许引起争议的就是在于付出的人是“大学生”,“大学生”占有了很多有利资源,也正处在一个黄金时期,这一群体有较高的素质,更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们通过长久的努力与坚持,在即将为家庭为社会回馈的时候,在仁义面前做了自己的选择。对于生命,我们应当始终保持一种敬畏之心,不能简简单单地对于不同人进行比较。

孟瑞鹏学长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面貌将永远伴随我们左右。我们时时追忆孟瑞鹏学长其根本不止在于他舍己为人的大无畏,更有他的个人情怀。他自小努力学习,获得的奖状贴满了屋子。他记事起就懂得如何孝敬长辈,为奶奶洗脚,帮家里干活,虽然没有零花钱但从不哭闹。他关心邻里,家里来了老人也是主动搀扶。他有侠义,村里打的井水不能够引用,他主动出面与打井队交涉,让每一个村民都能用上放心水。他在校期间也是时刻保持同学们的“大哥”形象。反观其他,有的孩子自小得到千恩百宠,却依旧学不会怎样用自己的双脚走路,学不会感恩他人。

孟瑞鹏学长纵身一跃,把自己的青春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一刻,我们称赞于他的舍己为人,更称赞于他的无私奉献,更为他的离开而痛心不已。人的一生,不能用对错简单判别,人生而处在一个面对各种选择的世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有家人帮我们选择一些事情,但是要成长为怎样的人,这样的选择权始终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是有很多的人对它视而不见,或者安逸于已经被选择的事物,裹足不前。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爱因斯坦也曾讲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也许有很多人都曾问过自己或他人,“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活着有什么样的价值?”也许从个人来讲,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一个人的价值也许是从他对他人活着社会的价值来体现出来的,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爱,有坏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没有丑便没有美,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同样,我们总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孟瑞鹏学长的责任感也许正是在和很多终日碌碌无为的人相比较之下才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深远意义 篇11

这一调查,与其说是当下的人们对自我成长经验的总结,不如说是这个时代对艺术教育越来越迫切的呼声。那么,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与深远意义呢?

第一,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教育生活幸福完整的前提,也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路径

人是艺术的存在。人人都有艺术的欲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是艺术人,人人都是艺术家。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也是不幸福的。只有成功的艺术教育,才可能让人生幸福完整。

可想而知,如果缺乏艺术教育,一个人就缺少了艺术思维,只能以单一的理性思维模式去思考、去行动,对这个世界任何事物的把握,自然都无法谈得上完整;如果缺乏艺术教育,一个人就缺乏艺术视角,以生命的有限、自我的局限,要与宇宙的无垠、时空的浩渺以及世间的名利规则抗衡,自然很难感受到幸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如果一个人缺少了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那就不能说自己真正接受过教育。我们则认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本质上就是一种艺术的生活。艺术教育的过程,内蕴着幸福完整的实现。这也是新教育的本质。

实施正确的艺术教育,的确有一小部分的方法与其他教育相同,但绝大部分方法有着属于艺术教育的独特之处,尤其是艺术教育重感知、重直觉、重动手,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这样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享受艺术的过程。所以,教育的过程本身更加容易让人感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完整。

这样一来,艺术教育和非艺术教育之间、艺术教育和每个生命之间、在艺术教育之下的每个生命之间,彼此积极地促进,共同形成了一个教育的良性循环。

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教育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儿童与艺术最近,每个儿童都拥有一颗艺术的心。儿童与艺术最不可分,他们就是天生的“艺术家”。游戏是连接儿童与艺术的最佳通道,每个儿童都拥有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研究发现,儿童幼时的游戏程度,直接决定其成长的质量。因为人们通过艺术教育,能开发儿童的游戏和艺术本能,能使儿童感知到世界的多种形式,如形体、色彩、声音、韵律等。正因为如此,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斯坦纳主张,在7~14岁期间,艺术教育应该成为儿童学校生活的主旋律。其创办的华德福学校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和游戏精神,学生几乎每一天都在艺术和游戏中度过。有权威数据表明,华德福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潜能及创新创造方面,比一般学生要突出。

儿童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教育,逐渐形成粗浅的平衡、空间、架构等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在无意识中会据此形成良好的性格,不断完善人性。所以,没有艺术和游戏陪伴的儿童,是孤独不幸的;没有艺术和游戏的童年,是黯淡无光的。如果一个孩子丧失了内心的艺术本能,人性意义上的“死神”就会降临。

从人的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来看,艺术教育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主要路径。人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几乎每一种素质与能力的形成都和艺术教育有关。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是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当下的智识教育,教给人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带给人的往往是教条的、僵硬的“死”知识。它最大的缺点在于,它与人的生命无关,与人自身的状态无关,与人的情感无关。不管你喜欢也好,憎恶也罢,它就那样生硬地摆出一副冰冷的面孔。艺术教育则不然,一方面,人既可以借助对活生生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增加和扩充自己的社会历史和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人还可以借助艺术的感性形式(图形、色彩、节奏),加深对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学科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进入情感情境,理解人类自身的生活,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认知。这种认知的结果,是“活”的知识,是不可言传的意会性知识。而这种知识一旦获得,便不容易消失,内化为人的基本能力。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人能力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创造是无中生有,这也是艺术与科学最大的区别。科学研究实质上是以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为基础发现新事物的过程,它的使命是发现并揭示知识和真理,因而科学教育培养的只是人的发现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艺术教育则不同,它帮助人用天生的感觉和感受力,通过对艺术形式多重组合变换的把握和领悟,来获得自由的创造能力。因此,当“人转向艺术时,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

康德对此做了这样的描述:“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深、更深刻。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实质上都是一种发明,是创造一种新事物。我们常讲的“艺术无定法”,指的就是艺术创作没有统一的规律。艺术本身具有创造的天然要求,所以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好的艺术品无价的原因。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大师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要拥有这双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教育就必不可少。因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是审美,审美是艺术教育价值的核心意蕴。

爱美是人类的共同本性,也是人类的天性。艺术教育能够唤起人对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比如,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理解和再创造,人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审美能力的帮助下,他对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会从原来的真假、善恶的层次上升到美丑的层次。这样一个过程,便是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一旦人成为审美的人之后,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改进自己的生活。

从美感的形成角度看,艺术教育对于唤醒与塑造儿童的美感具有重要意义。艺术,是人类伟大灵魂的创造,是美的探索者精神世界的浓缩与展示。艺术教育,会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形成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因而,艺术教育也是对美感的唤醒。美感,作为人类对于美的感悟、感觉、感受,是人内心深处最根本的一种精神渴求。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潜在的美的形式,只是它取决于是否能够被浪漫地唤醒,又是否能获得相应精确的定位之后,被综合塑造为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生命的境界。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的心理普遍存在承受力小、调适能力差、净化能力弱等问题。而艺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与人的身心关系最为紧密,因而具有心理疗治功能和滋养精神、涵育生命的作用,并在人的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塑造并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这也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赎的功能。在日本等国家,用艺术治疗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如通过绘画疗法,让病人释放并表达自己;音乐疗法,让病人发泄情绪;戏剧疗法,让病人回归自我表演……这些疗法都有显著的效果,受到普遍欢迎。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教育不仅让人学会创造,也能够让人学会合作和交往。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使用一系列视觉的、听觉的、动觉的信号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这对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参加艺术学科的集体学习过程,就是学习合作和交际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而这些素质,对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都极为重要。

第二,对学校而言,艺术教育既是碎裂学科的黏合剂,也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

在学校生活中,艺术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能使学校生活张弛有度、充满活力。

有科学研究显示,在充分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成绩测验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参加艺术活动的学龄期学生,在口头记忆测试上所获得的分数,要比班上那些没有参加艺术活动的同学明显高出许多。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周参加音乐活动3次以上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要比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成绩平均高出40%。

同时,艺术教育还会对其他诸多教育因素产生积极影响。正如钱初熹在《当代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言:艺术用非一般的方法来影响通常令教师感到棘手的学生,使得拖拉、旷课和辍学的现象减少了;艺术使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友好,争吵和歧视减少了,冷嘲热讽也减少了;艺术使环境变得充满发现,重新点燃那些已厌倦被灌输知识的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艺术为各种水平的学生提供挑战,水平的跨度从发展迟缓到天资聪慧,所有学生都能够自发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水平;艺术让学习者融入真实的世界中,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化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艺术使学生成为持之以恒的、自我管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只从高奖赏测验中获取事实性内容的知识储藏库;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生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从艺术指导中获得的知识和他们一样多或更多。

为什么正确的、真正的艺术教育会有如此惊人的效果?我们认为这首先和艺术的“粘合”功能相关。艺术学科不仅仅是机械枯燥生活的润滑剂,更是被课表割裂的教育生活的黏合剂。从本质来看,教育本应是浑然一体的,但是由于知识的极速增长需要提高学习效率,这才逐渐有了分科。而这样的分科同时也导致了教育整体上的碎裂。艺术学科的存在,把教育生活连缀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让学习生活变得更加轻松、美好,让生命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显得紧张与忙碌,而仍然拥有从容与优雅。

这种黏合发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就像一天中的课间休息时,无论高歌一曲还是翩跹起舞,这既是艺术教育,同时也是一节课和另一节课之间的美妙联结。就像在为期数天、数周的一个课程的学习中,在每一个课程的开头与结尾,我们用艺术来呈现课程对生命的书写,也就是一个课程和另一个课程之间的美妙联结。而在所有的普通日子之间的一个个公立节假日,或者是根据学校和班级的需求创设的“自己的节日”,都会在每个节日大放异彩的同时,照亮其间的每一个普通日子,从而把一个个日子有机地联结为一个教育整体……

同时,精神上的高度兴奋和专注所形成的高峰体验,会让人忽视身体的疲惫。但人毕竟也是血肉之躯,在高强度的学习之后,人的身体会感到疲惫,也就自然对学习产生倦怠。但是,因为艺术思维使用的主要是右脑,其他科目的学习更多地使用左脑,所以,通过艺术教育不仅锻炼了右脑,还让左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憩,为新一轮的学习重新注入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不仅指艺术学科的教育,如美术、音乐等艺术科目,也泛指在其他学科中实施的艺术教育,如数学、化学等。当教师在数学课上讲述那些神奇的图形结构,在化学课上展示那些美妙的分子组合时,同样能够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同样的效果。

第三,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化,也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

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声无息、全方位的教育。正如《吕氏春秋·君守》中所说的,是“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但是,家庭教育以日常生活为载体,活生生的现实既在累积着教育的广度与力度,其琐屑杂乱的一面又在不断冲刷、消减着教育的深度与高度。

艺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开展艺术教育,首先能够让日常生活变得诗意,从而使家庭成员的生命存在,最终如同诗人荷尔德林赞颂的那样:“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同时,如果说学校教育的一半重心还必须放在知识的传授上,那么,对道德人格的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目标。艺术作为人类丰沛美好情感和直观可视智慧的结晶,能够直接给心灵以震荡和冲击。通过艺术教育开展道德人格教育,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使教育变得更加灵动、愉悦。

如此一来,艺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强项,规避家庭教育的劣势与弱项,从而为教育搭建起一个更加美好而坚固的教育共同体。

第四,对社会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弥合被不同标准切割的人群,也能够提高全社会的内聚力和创新力

在社会中,尤其是在城市化、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物质上的距离越来越接近,但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说,越来越多的选择使人们越来越被不同追求、不同职业、不同喜好,乃至不同收入等标准切割和绑架,成为越来越孤立的个体。

美国学者艾伯利斯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内聚力的社会。”艺术教育使人不仅仅了解艺术本身,而且更多地认知和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如此附着于艺术之上的文化、精神、价值更易于得到生动的传播与广泛的认可,必然会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话语,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内聚力。换言之,如果全体公民都了解他们的艺术文化,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容易形成共识,公民的文化素质就会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就会更大,社会内聚力就会更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艺术教育还具有提升国民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筑造精神家园的作用。

另一方面,艺术永远是以创新者、弄潮儿的形象,站立在每一个时代之上。因此,通过艺术教育,我们可以了解前沿的社会文化思潮,紧跟时代的步伐,借助于艺术思维的方式和艺术作品特有的阐释范式,冲击陈腐老旧的社会观念,做出独创的阐释,在更深远的层面上综合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新观念,革新思想,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方式,重新发现并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如此一来,整个社会就拥有了一种艺术精神,从而不仅得到了个人的完整幸福,也从个人到人人,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完整幸福。

第五,对民族而言,艺术教育是传承民族精神的瑰宝,也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二者并进方能圆满地传承与超越

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同样都是人群汇聚后产生的精神财富,社会文化更多地从空间上体现,是并列展示着同一时间下一个群体精神生活的丰富与不同;而民族文化更多地从时间上体现,是递进展示着一个群体精神生活的结晶与延续。

也因此,艺术和艺术教育天生就与民族和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水乳交融。艺术和艺术教育,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品位,锻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

通过艺术教育,受众的艺术品位得到提高,督促并激励着创作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创作者以个体之精魄凝聚呈现时代的思考,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这本身就在影响着人们,提升着人们的艺术品位。如果二者结合,共同接受着时间的淘洗,一个民族就会在不断的继承、超越中,让自身不断革新,戮力创造。

所以,我们强调,在艺术教育上,要坚持多样化与民族化。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是一个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

当我们把个人视为一滴水,融汇到群体的溪流;当我们把艺术教育视为一条江河,融汇到教育的海洋;当我们把中华民族视为一条江河,融汇到世界各民族的海洋;当我们把民族文化视为一条江河,融汇到世界文明的海洋;当我们把人类视为一条江河,融汇到生物的海洋;当我们把地球视为一条江河,融入宇宙的海洋;当我们把当下视为一条江河,融入无垠的海洋……任何此种类比,我们都可以从鲁迅先生当年的那句话里,找到一切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总而言之,在艺术教育中,我们最终拥有了另一个视角,一种超脱的维度,我们因此平等地共同仰望人类精神的星空。

第六,对于人类而言,艺术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形成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能够交给我们打开世界的另一把钥匙

对于人类而言,明晰艺术教育的价值,往往要从对“真、善、美”这三个字的重新辨析开始。“真、善、美”,这三个标准基本上超越了国家、民族、文化等一切阻隔,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评价标准。“真”是指科学和真理等必然性的认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善”是指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应然性的范畴,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美”是指艺术、人文、情感和审美等或然性的领域,解决“如何是”的问题。

“真、善、美”,如同三盏灯,照耀着人类前行。如果说,“真”是世界的第一极,“善”是第二极,那么,“美”则是世界的第三极。如果说,科学是用共同的语言揭示不同的世界,道德和宗教是用共同的语言揭示共同的世界,那么,艺术则是不同的语言揭示不同的人性世界。对真善美的追寻,不仅是全人类用以实现自我的方式,而且,以科学求真、以宗教和信仰求善、以艺术求美,是全人类在发展中总结出的追寻真善美的有效方式。所以,艺术是人类看待世界的第三只眼,这是艺术的重大价值之一。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们一旦学会了用艺术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这只眼睛省察日常生活、反观自我成长,从而在心灵上发现自我,在精神上获得丰盈,在生命上求得平等,在人生中活得从容。

时至今日,这一要求越来越迫切。

走进了信息时代,在后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文明的发展导致知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社会的需求导致对行业越来越细化的分工,这一切都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走向。这些影响,利弊皆有。有利的方面不少,比如“慕课”的出现,改变了千百年来的求学模式,甚至有可能改变未来世界对人才的取舍,从看文凭和学历改变为看课程结业和学力。当然,其不利的方面也很多,诸如表现为重知识技能轻感性直观,重理性逻辑轻审美情感,培养出来的人屡见技能高深但情感冷漠、人格扭曲的状况,是一种身心失衡的单向度的人。此情此景,无不证明着:“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便是艺术方式。”

所以,今天的人们对艺术的渴求,进一步凸显出艺术的价值。艺术教育,也正是在这个新的高度上再度绽放,而且光芒更加璀璨。凡是被艺术照亮的人们,无论其知识的构成多么不同,职业的差异多么巨大,社会的层级多么悬殊,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所有生命都将因为拥有艺术而重新统一、重新完整,因而重新明亮、重新幸福。

艺术是打开世界的另外一把钥匙,这是艺术的另一个重大价值。这把钥匙,我们可以称作艺术思维。

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对万物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一个人在童年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这些知识基本上都是有序的、精确的、线性的,从逻辑上有因有果,从时间上是有始有终的。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儿童逐渐理性地把握了这个世界,思维也逐渐因此训练为理性的思维。

艺术,却站在科学的另一极。

如果说科学是外求,是以各种工具去辨析万物,艺术则显然是内求,是以自身直觉去感应世界,以自身经验去把握世界。世界是立体的,是多维的;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仅仅依靠科学和道德,无法对世界产生全面认知。马克思曾把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掌握,一种是精神掌握。前者是指生产劳动实践,后者是指艺术等实践。这种精神掌握方式不同于物质掌握方式,它不是通过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来认知世界,而是诉诸人的感性直观能力来获得对世界的把握;不是依靠必然的逻辑结构来把握世界,而是依赖感受力,即形式美的眼睛和音乐感的耳朵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因而,在艺术思维的角度下,世界呈现给人的场景是可感的、丰富的、有弹性的、有张力的。

毫无疑问,科学与艺术内外兼备地共同发展,让二者从两极向中间并进,最终相聚在平衡点,才是最理想的思维模式,才能更完整地理解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理性思维的开发,往往会有对艺术思维的扼杀,有如《庄子》所云:“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无怪乎毕加索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在很小的时候画的就像是拉菲尔,可是我终其一生希望画的就像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磅礴喷涌的产物,是经验通过直觉井喷的产品,这种过程,对年龄越小的儿童,就越发是自然的生存状态。但对成人来说,却是需要不断突破束缚,才能重返自我的。

近年来,伴随着脑神经认知学科的发展,艺术教育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发掘。20世纪后半叶的脑科学研究还发现,艺术是为长期教育服务的。如果我们只关注分数较高的测试成绩,而测试又只针对数学和语言技巧的话,那艺术就明显地处于劣势。如果我们要求短时间就有结果,那艺术将无能为力。艺术所发展的是那些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发展完善的神经系统。不过,优势一旦显现,将无所不及,从精细的运动技巧到创造能力,乃至情绪平衡能力的提高都将表露出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我们认为,其主因正是艺术思维训练有素的缘故。艺术思维就如一座混沌之桥,它在万事万物之间建立起非理性的联系,尤其是诸多能够被深刻感知却又无以名状的事物,可以借由它,瞬间四通八达。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古今中外所有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家,几乎无一不是颇具艺术修养的人士。比如爱因斯坦对音乐、文学的迷恋,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正如美国艺术学博士贝蒂·艾德华呼吁的那样:“人人都应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总而言之,在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创造力的缺失,则是后天很难弥补的。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上一篇:做文明使者,播文化种子下一篇:横渠小学习作兴趣小组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