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2024-07-22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精选8篇)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篇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上游的一项庞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我国西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

一、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且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从全国水土资源来看,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各流域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耕地只占全国的35.9%;北方各流域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9.0%(包括内陆河,下同),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4.1%。黄河为我国第二大河,但其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位于七大江河的第四位。黄河亩均占有水量315m3,相当于全国亩均水量1752m3的18%;人均占有水量789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量2670m3的30%。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日趋严重。整个华北地区目前年缺水量高达40亿m3,其中缺水量最大的是京、津、唐地区,平水年份缺水12亿m3,特枯水年份缺水多达53亿m3。无论现在和将来,华北和京、津、唐地区缺水问题已经到了急需解决的时候。目前,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黄准海平原、白洋淀和青岛等都已实施和即将开展从黄河跨流域调水,使得黄河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为突出。

地处我国西北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六省区,黄河流域内的土地面积约68.59万km2、,耕地面积16485万亩,人口6627万,有40%的地区降水量在400mm以下,处于干旱地带。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产潜力很大。仅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大柳树灌区,涉及宁、蒙、陕甘四省区的广大干旱地带,可开垦利用的土地在万亩以上,是我国将来重要的农牧业基地之一。黄河中游山、陕两省的沿河干旱高原需灌溉的面积还有1000多万亩,都仰赖黄河提供水源。预计到下个世纪前30年,黄河流域将建成煤炭、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发达的林牧业,成为我国新的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和林牧业产品基地。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西北、以致华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制约因素。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由于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需保持一定的水量输沙入海,可以利用的水量370亿m3左右。建国以来,黄河流域工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自7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河段经常断流。根据目前的研究和预测,随着黄河流域及有关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及人口的增长,即便尽量节约挖潜,黄河水资源也不能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初步估算,后黄河上中游地区将缺水150~200亿m3,必须依靠开源,由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解决。

长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约10000亿m3,为黄河年径流量的17倍。长江水源丰沛,黄河水不足。把长江水源引向干旱缺水的北方,以南丰补北欠,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再分配、合理利用水资源、改造自然、发展经济、开拓西北、振兴华北的战略谋划,是合理开发我国国土资源的战略措施。

从长江调水到北方,经过多年研究,已逐步形成东、中、西三条线路引水的布局设想,也就是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的.三项工程。三条调水工程各有不同的供水范围。东线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黄准海平原东部缺水问题的战略性工程。每年调水总量为300亿m3。中线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黄淮海平原西部缺水的战略性工程。年引水230亿m3。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缺水的战略性工程。初步设想,从长江上游通天河引水100亿m3,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各引水50亿m3,年调水200亿m3。

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提出

早在1952年,黄委会就组织了河源查勘队。在查勘黄河源头的同时,查勘了从通天河引水入黄河的线路。1958~196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及有关部委、有关省区通力协作,组织庞大的综合考察队伍,查勘的范围在北纬 26~35度,东经94~106度之间,包括云南省北部、四川省西部、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南部,总面积115万km2。主要调水河流包括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龙江等。在研究了多条引水线路基础上,最后提出了4条引水线路,由金沙江的不同引水口引水至黄河和黄河的支流贾曲河、洮河、渭河。这次查勘,涉及地域之广、动员人力之多,工作强度之大,都是查勘工作前所未有的。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提出的工程量过大,超越了客观条件。但是广大查勘人员,艰苦奋斗,取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目前随着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突出,西线调水问题又提上了日程。1978~1985年,黄委会又组织查勘队4次查勘了西线引水线路和主要引水枢纽坝址。西线调水研究工作,断断续续,历时35年。我们把这个时期工作,称作西线调水的初步研究阶段,提出了最大可能调水量200亿m3的初步方案。1987年国家计委下文,决定开展西线调水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才由初步研究阶段,进入超前期规划研究阶段。

三、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987年,国家计委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要求1990年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报告,“八五”期间继续完成通天河和大渡河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工作,并于1995年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由于调水地区基础工作薄弱,资料缺乏,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取得比较充分可靠基本资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论证调水工程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根根任务总体要求,工程分两步开展,第一步先按雅砻江、通天河与大渡河分别进行各河调水工程的规划研究,第二步进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综合规划研究。调水范围,在北纬31°30′~35°30′,东经93°00′~103°30′之间,总面积47万km2,调水工程涉及四川、青海、甘肃三省的面积29万km2。

规划研究工作的内容,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1)最大可能调水量的研究。也就是说,长江上游有多少水可调。根据初步研究。从通天河调水100亿m3,占通天河年径流量124亿m3的81%,占金沙江渡口以上年径流量572亿m3的17.5%。从雅砻江调水50亿m3,占雅砻江年径流量604亿m3的8%。从大渡河调水50亿m3,占大渡河年径流量470亿m3的10.6%。三条河最大可能调水200亿m3,占长江干流李庄站(宜宾下游)的8%,宜昌站的4%。宏观地看,长江水量充沛,有水可谓。

(2)调水工程方案的研究。巴颜喀拉山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从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入黄河都要穿过巴颜喀拉山。巴颜喀拉山走向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干流河段基本一致,北西至南东向,总的地势北西高、南东低。位于分水岭以南的长江水系,降雨量较黄河水系大,地形切割较深。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河段河床高程较相应的黄河河床高程低150~450m。根据地形特点,要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入黄河必须在引水河段筑坝壅水,抬高水位,流过穿过巴颜喀拉山的隧洞,注入黄河。

引水方式分别研究了自流和抽水两种。自流引水不需要修建抽水站、抽水动力电站和高压输电线路,年运行费用较低,但隧洞工程长。抽水方式对抽水线路、坝址和坝高的选择较灵活,可缩短隧洞长度,但需修建抽水泵站、抽水动力电站、高压输电线路、年运行费用较高。初步研究,三条河筛选出11个枢纽坝址,11条自流引水线路和16条抽水引水线路方案。为了对枢纽坝址和引水线路进行比较,要开展大量的地形测量和地质测绘工作。

(3)调水的效益和不利影响的研究。西线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匀,进行再分配的一项有效措施。既要考虑适应西北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缺水的需要,又要充分研究调水对长江上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全面衡量,综合规划。

调水的主要效益:从长江调水200亿m3到黄河,基本能满足黄河流域及其近邻地区21世纪初、中叶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的需要。为农林牧业灌溉,工业发展和能源基地建设用水提供可靠的水源,向北京地区供水,补充水源的不足。调水50亿m3,可满足2030年前后黄河河口镇以上引黄需水要求;调水100亿m3,可满足2030年前后三门峡以上引黄需水要求。还可使黄河干流各梯级增加发电水量。衡量调水的经济效益,较为复杂,目前尚难给以定量评价。

调水的社会环境效益是十分显著的,可使广大西北地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国土资源得到综合开发。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潜力巨大,提供可靠的水源,以把这一地区建设成我国的能源基地,建设成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要地;调水为开拓西北补充了水源。还可改善西北黄土高原的生产生活环境。黄河上、中游是我国藏、蒙、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振兴经济,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形势,加强民族团结,具有深远的重大的意义。

调水的主要不利影响:调水地区,人烟稀少,人口密度1.7人/km2,92%以上为藏族,以畜牧业为主,属于待开发区,调水对三条河下游工农业用水,总的说来影响不大,但对接近引水点的下游河段,影响较大,需要作进一步论证。调水对长江干支流已建、在建远景规划梯级电站的电能均造成一定影响,现仅就宜昌至宜宾,金沙江石鼓至宜宾,雅砻江两河口至河口,大渡河双江口至铜街子等,长江下游4个重点河段的水电基地的初步估算,调水200亿m3,这4个河段损失电能约400亿kW·h,占规划年发电量的10%。由于调水区交通不便,开采的木材,有一部分利用河道漂运,调水对漂木有些影响。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库区淹没涉及少数游牧藏民,社会问题相对小一些,但对当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有关寺庙和设施要慎重处理;调水与三条河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涉及气候、地貌、水源、动植物资源、工农业发展诸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着,有些在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两个方面发生互为变化。调水的不利影响涉及面广,问题也比较复杂,现阶段只能提出一个粗略的看法。今后,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才能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

四、调水工程的艰巨性和可能性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项宏伟而又艰巨的工程、根据国家计委的安排,西线调水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由水利部黄委会承担,并在“七五”期间先开展雅砻江洞水的规划研究工作。

从1987年下半年到1990年,三年多来,黄委会设计院派出了以测量、地质、规划专业为主的200人的外业勘察队伍,与有关院所的查勘人员密切配合,在雅砻江上游地区开展调水的勘测、考察工作.调水区自然环境恶劣,工作艰苦,该区海拔多在4000~5000m,太阳照射时,紫外线特别强,空气含氧量少,一般只有内地的60%,气候高寒多变,经常受雨雪冰雹的袭击,施工条件很差。

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研究的抽水方案,在长须建坝,最大坝高167m,抽水扬程432m,年耗电量60亿kW·h,引水隧洞长60km,按1990年下半年价格水平进行工程投资估算静态投资185.5亿元。研究的自流方案,在长须建坝,最大坝高175m,引水隧洞长131km,工程投资估算静态投资163.3亿元。调水工程虽然艰巨、难度大,但从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前景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从国际上跨流域调水工程看,一些国家已经建成,或正在兴建一批调水工程。美国已建跨流域调水工程10多个,年调水量200多亿m3。加利福尼亚州的调水工程,1961~1971年建成,年调水量52亿m3,总扬程1151m,水泵站总装机178万Ww,水电站装机153万kw,输水线路长1102km。加拿大1974年动工兴建的魁北克调水工程,设计引水流量1590m3/s,投资约120亿美元。印度1961~1975年建成的比阿斯至萨特累计河调水工程,年调水量47亿m3,灌溉土地800万亩。

开凿长隧洞技术发展很快,我国已建成大瑶山隧洞,全长14.29km。国外已建成10km以上的输水隧洞56条。瑞典建成80km长的输水隧洞。芬兰建成为首都供水的赫尔辛基隧洞长达120km。南美秘鲁1986年建成的马赫斯调水工程,位于海拔4000m左右,隧洞总长95km,穿过分水岭的隧洞15km。正在施工的交通隧洞有: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工程长50.5km,日本至南朝鲜海底隧道工程长235km。上述成功的工程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篇2

“南水北调”让千亩农田“绝处逢生”

为了能浇地, 冯武飞努力了8年。

一大早, 这个56岁满脸沧桑的农民打开院中地窖的盖子, 搬出整整一拖拉机的塑料管。他要到西坡根浇地去了, 盼着他的, 是西坡根近千亩麦田的主人。

天旱要浇地, 这本是农村再平常不过的事, 可对于河南省宜阳县莲庄乡沙坡头村这个位于伏牛山腹地的村子来说, 这是件不亚于“南水北调”通水一样的大事。

沙坡头村西坡根的近千亩地祖祖辈辈“靠天收”, 冯武飞家也有4亩地在西坡根。8年前, 这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民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一个人开始规划实施他的“南水北调”工程, 终于从2.5公里远的深山里, 硬是把水引到了“西坡根”。

8个壮劳力拉紧一根钢丝绳, 把它牢牢固定在山涧两端的两根树上, 冯武飞熟练地从腰间取出一个个小橡胶蔸, 让这个用汽车轮胎和铁丝特制的小物件把一根胶管从山涧南边送到北边, 接上接头, 他沿着荆棘丛生的小路轻车熟路地扒开一根酸枣树根下的虚土, 那里是下一个接口的隐藏处, 这是2010年12月2日上午发生在西坡根浇地现场的一幕。2.5公里的距离, 冯武飞一个人挖了1.3米深的坑把这些管子深埋地下, 哪一段埋的啥样的管子, 接口在哪儿, 他早已烂熟于心, 光是埋管子, 断断续续花费了他将近4年时间。

西坡根半山腰的一处水窖边, 几名村妇开始争吵, 她们都想“快一点”让冯武飞的水流到她们干旱的麦田里。这个长17米、宽5.5米、深达5.6米的水窖是冯武飞南水北调最大的一项工程, 总共花费了他8万多元钱。

60岁的杜天运正在冯武飞的水窖边打窑洞, 他已经3天没有回家了, 随着冯武飞的“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日趋稳定, 杜打算把家重新搬回西坡根, 他的13亩口粮田全在这里, “以前靠天收, 种的麦往往到收时还不够付收割机钱, 自从能浇以后, 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去年我种的瓜最大的有20多斤, 总共收入1万多元, 今年打算再扩种。”

被逼出来的“南水北调”工程

西坡根人的“吃水难”由来已久。靠在墙根晒太阳的79岁的老支书石长青大着嗓门向记者介绍说:“政府也想过办法, 只是没搞成。为了解决西坡根的缺水难题, 从75年到77年, 农闲时全村近千人出工, 农忙时抽调70多人的专业队, 早起晚归, 炸石头, 挖土方, 干了两年多才修成这一个15亩大的水塘, 两公里多的水渠。但那时不讲科学, 水塘建成不能用, 光漏水, 根本就没发挥一点儿作用。”老支书至今仍不住叹息:“这引水工程可是个大工程, 不是闹着玩儿的。”

同样在西坡根的一个国有林场也在为水犯愁, 他们找来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次测量设计, 准备把攀陡坡山崖上的泉水引到西坡根, 但由于山高路险, 再加上距离远、落差又太大、水压无法估算而最终放弃。“还有个大问题就是经费, 当时技术人员粗略算了一下, 说这项工程要搞成没个三五十万拿不下来”, 林场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这还是10年前的预算。”

土生土长的冯武飞自然也参与了当年的引水工程, 他咋也没想到, 他以后会跟这个工程“较上劲”。1980年, 刚刚结婚的冯武飞因家中弟兄多, 住房不宽裕而从山下搬到西坡根, 当时西坡根已有11户村民居住, “因为地都在上边, 搬上山住种地也方便些”, 冯武飞的妻子范玉存对记者说。

也就是在西坡根, 冯武飞的两个女儿先后降生。邻近一个名叫大野沟的地方的饮用水慢慢断流, 而他们靠天吃饭的口粮田也因老天的日渐“不配合”而无法填饱肚皮。“自从大野沟没水后, 我们12户村民不得不到两公里外的攀陡坡取水, 因为山高路陡, 一天也就只能挑两担水。”

因为缺水, 1988年前后, 12户村民先后搬离西坡根。但搬到山下的12户村民除得到村里分给的宅基地外, 口粮田仍在西坡根, 为了分得一些山下能浇的田地赖以糊口, 他们多次进京上访, 均无功而返。

1992年, 伴随着“分得水浇地”希望的破灭, 目不识丁的冯武飞准备自己动手修建引水工程浇自己的4亩多口粮田, 以解决全家人的吃饭问题。因为不识字, 他煞费苦心地拉上了当过生产队会计的邻居范连刚入伙。

两人最初的设想其实很简单, 他们想沿着以前集体修建的那处废弃引水工程架设管道, 把水引到西坡根, 然后浇地收钱, 收益平分。

冯武飞和范连刚开始合作时, 在村民们眼中确实跟“闹着玩”差不多。经过几天实地考察, 范连刚用皮尺量距离, 冯武飞从水源地攀陡坡悬崖顶爬上爬下几来回, 估算了一下落差之后, 两人凑了4000多元钱, 从洛阳购回了2000多米直径2寸多的水管, 开始施工。

修路、截水、铺设管道, 忙活了近半年之后, 从半山腰水源地直接把管子接通, 准备试水。全村老少都赶来看稀奇, “把攀陡坡都围满了, 我俩忙得满头大汗”, 冯武飞回忆当时的情景时称:“比看大戏还热闹。”

但还没等水到地里, 水管就被憋得到处冒水, “有好几处还被憋断了, 因为落差太大, 根本控制不住”, 范连刚回忆起第一次试水时的情景仍感觉“不好意思”, 当时他俩除了要面对村民们的取笑外, 更主要的还得面临经济方面的压力。

2寸管不行换2寸半的, 这里落差大了改道另外一处……两年间, 俩人除了落下堆满院子的报废胶管外, 还落下了满身债务, 再也撑不下去的范连刚选择了退出:“主要是身体上吃不消, 天天弄一身水一身泥, 白天不是白天, 晚上不是晚上, 吃住都在荒山野岭上, 再者经济上也撑不住了”, 范连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最主要的还是我没他 (冯武飞) 有毅力。”

一个人的“南水北调”工程

合伙人的退出, 并没能动摇冯武飞坚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决心。没钱的时候, 他选择外出打工, 山西、河南的建筑工地上, 冯武飞弯腰低头拉着一车车砖头, 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他都盘算着能购买多少米胶管和多少袋水泥。

手中有几个钱的冯武飞从建筑工地重返攀陡坡, 他先从山崖半腰的水源地干起, 没有路, 他就在山崖的岩石上凿出一个个脚坑, 然后拉着杂草往上攀登, 因山高路陡, 一天只能背两袋水泥, 有时为了节约时间, 他白天吃干馍喝泉水, 晚上就住在山崖对面一个废弃的窑洞里。

半年多的时间里, 村里人没咋见到冯武飞, 生气的妻子不让他进屋, 可冯武飞在攀陡坡水源地一处瀑布下的一座小型水库已竣工。

水源有了保障, 为减小从水源地到崖底的落差, 以降低水管的压力, 冯武飞又开始在半山腰的岩石上凿渠, “虽然没有红旗渠的工程大, 但与红旗渠的路数一样”, 从电视上曾经看到过林县人民建造红旗渠镜头的冯武飞“比糊芦画瓢”, 先用铁镐在岩石上刨下印记, 然后一点点凿, 岩壁上的水渠也就一米米往下延伸。

又是半年过去了, 冯武飞记不清用坏了多少铁镐, 也记不清从近千米的绝壁悬崖上来回奔波了多少趟, 背了多少袋水泥、多少块岩石……岩壁上近500米的水渠修成了。

得益于外出打工, 没上过一天学的冯武飞在建筑工地上学会了用拉链 (一种工具) 固定钢丝绳, 捡到一些废旧钢丝绳的他回到家后, 开始坐在攀陡坡下一处50多米宽的山涧边苦思冥想, 能不能用钢丝绳把水管直接引过山涧?这样不就减小了水的压力, 不至于再爆管了吗?

说干就干, 冯武飞把几只废旧汽车轮胎剪成巴掌大的小块, 用铁丝把轮胎套在钢丝绳上, 一块块轮胎皮在钢丝绳的串连下紧紧保护着水管顺利穿过山涧, 清澈的泉水顺着这些水管由南而北“漫游”过山涧后, 再顺流到西坡根。

女婿梁会武和其他家人一样, 对冯武飞的这个工程持反对意见:“主要是怕他受罪, 你看看他多显老, 你再看看他那手。”

冯武飞的亲戚薛金环是他最大的债主, 她背着家人借给他1万多元钱, “主要是看他可怜。他就是一根筋, 啥事儿认准了, 弄不成八头牛也拉不回。前年下大雪, 她女儿半夜哭着来找我, 让我陪着进山去看看他, 怕他冻死在山里。他一个冬天就没回来过, 心里只有他的那个引水工程……”薛金环提起这一幕至今仍感动得想落泪。

干旱的季节, 冯武飞拉着一车车水管开始在这近千亩农田间忙碌, 谁家地该浇了, 他就把水管铺到谁家地头, 一亩地收10元钱。但由于水管不断转移, 磨损严重, 再加上距离太远, 路上跑漏, 水量无法保障, 所以冯武飞的“南水北调”虽然成功, 但收效不大, “每年只能浇100多亩地, 太慢了, 往往到浇地时为了争水而打架。”没办法, 2009年, 冯武飞开始借钱兴建他“南水北调”最大的一项工程, 建水窑。

还是西坡根, 他曾经的居住地, 冯武飞东拼西凑借了8万元钱, 拉来水泥、石块……2010年1月, 一个长17米、宽5.5米、深5.6米的大型水窑宣告竣工, 冯武飞为这个大工程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永丰塘, 他挠着头说:“意思就是有了这个塘, 这近千亩地就能永远丰收了。”

“南水北调”收费惹争议

2010年12月2日, 从水源地往永丰塘里流了一天水, 虽然有村民排队在昼夜不停地浇地, 但由于水流丰沛, 塘中的水位仍在不断增高, 这让冯武飞的心揪的更紧了。

因为没钱为这个塘加盖, 他怕万一有人掉进去了可咋办?前些日子, 他也曾跑到县水利局去反映情况, 希望政府能帮助解决部分资金:“县水利局也派人过来拍过照片了, 可人家说我这工程太小, 上边没这一项, 到现在也没见领导表态。”问及村里及乡里的意见, 固执的冯武飞头摇得像拨浪鼓, “没用, 我没去找, 人家也没人来问过。”

说起浇地收费标准, 冯武飞的女婿梁会武说:“收费比照平原公家机井的收费标准。机井都是公家免费打的, 只用些电费, 浇一亩地还要30元钱, 我爹浇一亩地才收20元。现在有了水窑后, 水量大多了, 浇地比下边机井还快, 去年一季收了3000多元。”

也有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冯武飞收费持有异议, 水是大家的资源, 他凭啥收钱?也有村民怕冯武飞以后漫天要价, 他是独家生意, 不用他的水这近千亩地谁都没法浇。

中国的世纪工程——南水北调 篇3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28%,水资源分布又严重不均衡,北方常旱,南方常涝。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京津地区尤其严重。中国的江河湖海,又因为或轻或重的污染,而纷纷响起痛苦的哀号。

中国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地下水,而据相关部门调查,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这,就是中国的基本“水情”。

如果将中国的水危机看作一枚硬币,那么缺水和污染,就是它的两面。没有水,人无法生存,缺水,就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水质差、有毒,更是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以缺水为前提的发展没有动力,以污染水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可以说,中国人从没有面对过如此复杂的一个水危局——它正像一个幽灵,让这个民族无法安心地举起它的水杯。

那么,怎么办?

节水、蓄水、深挖地下水……甚至有人提出了大规模海水淡化。办法看似不少,但因为边际效应、可行性等原因,决策者可以打的牌其实很有限。最终,跨流域调水,被放到了一个优先的位置。这便催生了已经梦想了半个世纪的“南水北调”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们进入到这工程的深处后发现,无论是以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眼光来看,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它不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仙丹妙药,但的确正在、并且将要带来许多改变,有些我们现在也只能观察到一些端倪。这样一个“世纪工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机会,去看清这个时代的困局,和它所选择的救赎之道。

历史回顾:5000年的水之困

水并非为人类而存在,但人不能离开水而生存。

无论东方西方,为了更好地使用水、分配水,人类自古以来就倾尽了自己的智慧,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创造,和一段段余音绕梁的传奇。

“条条大路通罗马”已是一句国人熟悉的西谚。其实,在古罗马帝国,除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还有一项不能忽视的伟大工程,那就是遍布帝国境内各处的引水渠。

为了解决城市的生活用水问题,公元前312年,罗马城兴修了第一条地下引水渠,开创了人工引水入城的先例。公元前114年,罗马第一条地上引水渠兴修成功,高大的引水渠将清清的山泉凌空经由山岭、河流及田野,最后引入罗马城内。随着工程技术的提高,还出现了高达四五十米的双层、甚至三层高架引水渠。输水道除常规渠道外,许多地方还采用了虹吸管、隧洞和连拱支撑的石质渡槽。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欧洲的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引水渠遗址,它们已经成为令当地民众自豪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当你在华北平原上,看到一条条宛如高速铁路、气势如虹的高架渡槽时,你会不由得联想起那些石质的古罗马文明遗迹,并因此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便是与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并称“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中国版的古罗马引水渠,它正在半个中国的跨度范围内热火朝天地蔓延生长,沟通起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它酝酿了50年,建设周期将超过20年,投资数千亿,参与建设的人员近10万,是一项规模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伟大工程。

而这一工程的历史背景,便是中国人与中国水,几千年来的爱恨纠葛。这份纠葛,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都难以找出第二个。

四大古文明里,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在受着河流泽被的同时,还需要去与这种恩赐进行年复一年的搏斗。因为世界上没有第二条大河,像黄河这样喜怒无常,与依存于它的人们这么过不去。为了生存下去,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人把自己的历史写成了一部“治水史”——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到千里黄河大堤、密如蛛网的江南渠道,祖先的智慧令后人叹为观止。

可是因为水很少真正被人们驯服,可以说“治”水,贯穿了华夏文明的前世今生。

建国以后,中国人在水利事业上,也实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创造。无论是星罗棋布的水库,还是像红旗渠这样“逆天”的输水工程,都已经成为一代人脑海中的独特记忆,也是一个时代标示自己的重要符号。

改革开放后,从葛洲坝、三峡大坝,再到南水北调,中国人对水的利用和改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出新的形式。

这是一个关于水的梦想的古老故事,它已经延续了五千年,而且还要继续延续下去。

那么,中国的水情,究竟如何?我们为什么需要南水北调?

中国水情的必然选择

若你坐上和谐号列车,沿着京广线一路呼啸北上,跨过一条条河流的时候,你很容易就会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南方的河流水量丰沛,河网交织密布,不乏大江大河;越往北行,河里的水越少,许多河道都已经成了灌木丛和树林的天下,只剩下那些依旧宽阔的河床,还在向人们昭示着它们当年的丰姿。

越往北,越缺水。中国的“水情”,就是如此直观地袒露在我们眼前。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28%,中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年平均缺水400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河北省。联合国编制的13个贫水国家名单,中国赫然在列。

中国缺水,华北尤其严重。黄河、淮河和海河,是华北的三条主要河流,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华北缺水,又以京津地区为甚。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足全国的七分之一,还不如处于中东沙漠地区的以色列。

北京,这古老的都城,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巨大都市,水资源的年人均占有量却不足300立方米,是中国人均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的三十分之一。按世界标准,北京属于极端严重缺水地带!而2010年,北京全市用水量就达到35.7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5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滇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悲壮诗句,但就是这条曾经渡了荆轲的易水,如今却只剩一条长满荒草的干枯河床供人凭吊。

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地的枯竭、用水量的不断攀升,使得华北的许多大小河流,都早已流干了眼泪。

唯一一条发源于北京市的温榆河及其100多条支流,现在只有4条有水,而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也已经断流30多年!位于北京市北的密云水库,是京城目前唯一还能起到供水作用的水库,但在其43亿多立方米的“胸怀”里,只有10亿立方米的水,蓄水量还不到库容的四分之一。

河流干涸了,就开采地下水。但因为超量开采地下水,北京周围已形成了2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这种地质现象会导致地面沉降,近年来,北京市区偶尔出现的地面塌陷现象,已经在警示人们情况的危急。邻近北京的另一个北方大都市,天津,市区地面就因过度开采地下水下沉了3米,并且还因此受到海水倒灌、诱发地震的严峻威胁。

可以说,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都早已处于史无前例的严重“水危机”之中,能用到的办法都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地区的水情。计划每年向北京调水12亿立方米的南水北调工程,成为了北京的主政者“挽狂澜于既倒”的期盼。

南水北调是解决黄淮海流域资源性缺水的战略措施,是中国水情的必然选择。

不仅为“解渴”,更是巨大的经济杠杆

中国人做事,讲究个“四两拨千斤”,“一石击数鸟”。作为一项极其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为了“解渴”,而且是一个巨大而机巧的杠杆,它已经成为综合统筹四大流域水资源配置、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南水北调巨大的投资,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在沿线地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减少甚至消除工业发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那么,南水北调将为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国家级大型工程,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既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南水北调工程将使工程承包、水泥钢铁、工程机械、工程管道、水用器材、污水处理等行业直接受益。另一方面,在京津冀各地推出限制洗浴、洗车行业用水等政策后,用水大户企业的日子将不再太好过。

同时,作为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杠杆,将加快沿线地区的产业升级的节奏和步伐。南水北调沿线上,有环境污染的企业要迁走、关闭。以东线为例,“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已经累计在南水北调沿线关停化工企业800多家,与此同时,还规划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引导工厂进入园区,集中治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将直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按2000年底的价格水平估算,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多年平均直接效益约为560亿元。按照每5万至10万元投资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估算,在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每年可增加约18万个就业机会。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后,首先调水到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并为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创造条件。随着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完工和通水,二期工程的建设问题将要被提上日程。这将开启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周期。二期工程则把一期工程继续向北延伸,引水供到河北的衡水、沧州,再到天津渤海新区,与中线一起纾解津冀地区的缺水窘势,并满足天津市越来越大的工业用水需求。

编织“美丽中国”

三条闪光的“经线”,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一是能减轻北方地区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缓解超采局面;二是能激励沿线地区的环保治污,减少沿线河流、水域的污染,使调水沿线水质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是能促使受水区群众提高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

比如河南省焦作市,就将中线干渠的一脉清水引进了家门,沿渠两岸修建了100米宽的绿化带,让曾经的一座“中原煤城”,变身为人居环境优美的“水城”,城市面貌明显改善,焦作也成为中线上唯一一座干渠穿城而过的城市。

山东省,借着东线工程“借道”。山东淘汰了近300家水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超过6000万吨,并以沿线治污为突破口,经过两年的治理,成功地让久违的“碧水红荷”美丽景观回归了南四湖1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惠及沿岸几百万百姓。

而西线工程,也将像一位使者,为黄河流域带去来自长江的滚滚清流,为黄土高原广大地区带去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的希望。

南水北调工程能促进潜在生产能力,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篇4

湖北省四湖地区防洪排涝协调领导小组原副组长 易贤命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水利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大事,而规划设计质量又是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和决定条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建成质量优、效益好、惠民生、告慰毛主席和周总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以“零容忍”的态度和决心对待施工质量问题固然很重要,但这还不够,不可忽视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提高规划和方案论证的科学性。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由于张继尧、矫勇的误导,在重大策略问题决策上,专家无责评审,随意变更规划,根本不采取统筹兼顾、趋利避害的方略,而好大喜功,宁愿牺牲民生建炫耀性“政绩工程”。例如,花大钱搞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调水穿越大河”的穿黄隧洞工程,引江济汉开挖“当代中国最大的人工运河”、填筑世界罕见的“湖中渠”。目前正在筹划建三峡宏大的抽水蓄能调水工程,把西线建成堪称“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调水工程。唯独不连通长江和黄河中游构建南北大运河“引江济黄”,应对气候变化,为我国步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奠定水利基础。本届政府应该检讨并改正这些重大的规划纰缪错差。1.悖离一代伟人“跟黄河治理结合”的战略方针

上世纪50年代,有识之士就把黄河下游调水冲沙视为解决泥沙淤积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毛主席为“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与周总理、林一山、王化云精心筹划,提出了“丹江口引汉济黄、总干渠输水通航”的战略构想,写进了新中国第一部《长江流域规划》。可是,实施中线一期工程,为了搞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调水穿越大河”的穿黄隧洞工程,竟以引汉水源不足为托词,悄然变成了“引江济汉不济黄、引汉穿黄不入黄、干渠输水不通航”,并且还漠视陆钦侃的建议,硬要先黄河以北后黄河以南“倒序”实施,导致新中国治理黄河6O年,还不能告慰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引起有些公众怀疑是毛主席的一个“借”字,发酵成了如今的南水北调工程。2.偏离形成“四横三纵”水网合理配置水资源的主线

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必须为先导。国务院2002年12月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从战略的高度肯定了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要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还要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四横三纵”的水网。显然,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和水资源情况各异,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和目标,但应统一形成可以通过黄河调整水量分配和联合调度,实现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完整水网布局,以应对气候变化。可是,实施一期工程,为把西线建成堪称“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调水工程,竭力渲染西线调水入黄河上游,覆盖面大、效益最大。中线工程规划不作区域可调水量的规划论证,单以汉江可调水量就主观认定存在中线可调水量潜在不足,难以直接向黄河 流域大范围供水,碰命阻挠长江和黄河从中游联接起来,调长江水直接进入黄河解决黄河下游水资源短缺问题,使“借长江水济黄”苦等60年仍无实质性进展,显然不合情理。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成了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本届政府仍不落实党中央建设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的方针,不采取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构建南北大运河引江入黄,形成水资源可以通过黄河进行优化调配的完整水网布局,何以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考验?

3.不兼顾黄河下游治理实施增水减淤战略

上世纪九十年代黄河下游连年发生断流,凸显出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进入新世纪,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确定了“增水、减沙、调水调沙”为治理黄河的重要途径。近十年来,从严格水量分配制度入手,实行水量统一调度,“紧缩”中上游用水,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缓解黄河断流,维护了生态环境。但是,目前黄河下游的不断流依然是脆弱的。指望西线,因地理位置偏辟、施工地环境复杂、工程投资巨大,对长江干流水生态的负面影响较大,供水范围和目标最好限于解决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的缺水问题。若从西线引水入黄为下游冲沙减淤是不适宜的。

诸多有识之士研究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都主张在节水防污社会建设基础上从外流域增水。认为首先应保障黄河下游冲沙减淤所需的生态用水。这不可舍近求远、避易就难靠西线,应首先用南水北调中线方案,把长江和黄河从中游联接起来,引含沙量小的长江水和汉江、淮河上游洪水直接进入黄河,彻底改变黄河下游的水沙比,使黄河下游河道得到不断冲刷,逐渐降低洪水位,以期彻底解除洪水的威胁。张红武、张俊华、姚文艺和李殿魁等治黄专家,早就建议“将南水北调中线建成与汉江水系、淮河水系平交的运河,将洪水(灾害水)直接调入黄河,冲刷黄河下游河道,达到以洪治黄的目的”。而在中线引汉调水“穿黄不入黄”后,张红武教授更明确提出利用黄河以南的优越地理位置,在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线路以东开挖河南运河,调汉江、沙颍河上游可引之水尤其是洪水入黄河,为下游游荡型河段长远治理“减沙增水”,可作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长期战略措施。

解决黄河用水难题,关键是南水北调中线要延伸到从长江干流取水,从沙市调水150亿m,占长江出三峡水量不到4%,应该说影响不大。而且只要河南运河连接鄂豫运河延伸至汉江崔家营水库,就可与在沙市附近结合两沙运河引江入汉,沿汉江逐级提水到崔家营水库进行整合,实现中线向黄河下游调水100亿m,替代部分引黄供水和促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的联合调配。鄂豫运河与河南运河全长约483公里,以每公里投资8000万元计,约需386亿元,只相当于三峡坝上“引江补汉”水源工程的投资,但工程难度少得多,综合效益大得多,国家形象更高大。4.推进以双重引江“抵”双重引汉,调配水资源刻意“胡来”

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水源不足是公众的疑虑。丹江口水库外调水量高于来水量的20%,下泄水量减少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航运与灌溉、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踩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但中线有长江水源做后盾,近期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三峡水库或坝下引水,调水水源有充分可2

33靠保证。而且长江设计院老一辈专家提出了“在沙市附近,结合两沙运河引江入汉,再沿汉江、唐白河逐级提水入引汉总干渠”一个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一是通过梯级渠化有效解决由于河道流量减少、水位下降不能维持航道水深和灌溉引水位的问题;二是建立“长江——汉江中游——汉江下游”的水循环,充分循环利用长江水资源满足汉江中下游远景发展所需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并补偿中游的水环境容量损失,加快河道型水库换水周期和提高稀释水体能力改善水质;三是补充济航的中水流量;四是为汉江中下游连通长江和黄河中游优化配置水资源、构建南北大运河,促进中部崛起奠定水利基础。1998年2月经以邹家华副总理任主任的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了先建碾盘山枢纽和引江济汉工程,滚动开发实现梯级渠化的补偿方案。可是,推进中线一期水源配套工程建设,却随意否决了这个跟汉江中下游水利建设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方案,硬要先安排建设兴隆枢纽、部分闸站改扩建、局部航道整治和引江济汉四项治理工程,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更大的纰谬是长江委现任主任蔡其华,在2011年6月4日长江中下游五省抗旱工作座谈会上建议,“尽快开展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从长江三峡库区的支流抽水入汉江丹江口库区的支流堵河,向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补水。”很奇怪,她居然敢当着温家宝总理的面愚弄公众,无原则地支持湖北省高官“以邻为壑”的思维应对陕西引汉济渭。其实道理很简单,地处汉江中游的襄阳当上游来水减少,发生干旱缺水与水环境恶化问题,按照长江委老一辈专家提出的从三峡坝下“以引江抵引汉”的办法,只要利用引江济汉渠将长江水抽至兴隆,再沿汉江干流渠化梯级“扬程不到40m”提水,就到崔家营水库,轻而易举地为中游补充抗旱水源和改善水质。而她竟忽悠温家宝总理,要国家花385亿元巨资实施“引江补汉”工程,从神农溪“扬程超过10倍”提水入丹江口水库向汉江中下游补水。如此把国家改善民生的钱不当数,不是要害温家宝总理失掉“亲民总理”的声誉吗?

诚然,水利部矫勇副部长才是始作蛹者。先是指使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办要省设计院徐少军、林德才撰文,提出以三峡上下双重跨流域调水“抵”南水北调中线和陕西引汉济渭双重引汉调水(所谓“以调抵调”),把水源泵站工程从重庆市大宁河争到湖北省神农溪。2010年9月又带领一大批高官和专家组进行现场考察,说什么“湖北省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水利部对此已早有共识,本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竭力挑唆地方割据利益。对引汉调水,只能说丹江口水库移民为南水北调中线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国家要重视生态补偿,无疑也应包括河南移民。不仅北方受水区要感谢他们,汉江中下游因防洪安全得到更高保障同样也要感谢他们。而荆门市引江济汉工程移民,是毁地挖河“自作孳”,由李鸿忠瞎折腾制造的人祸,完全是白白作出牺牲。可谓“江汉本无事,庸才自扰之”。

三峡坝上引江补汉之所以受到湖北省的青睐,主要是听信了水利部原副部长兼中咨公司副董事长张春园的忽悠,指望从堵河已建和在建的五级水电站扩机增容130万千瓦,年增发电量40亿kW.h割据利益。公众要识破张春园出的是使三峡综合效益受损、作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损招并不难。一是三峡企业要抽水蓄能增效,当初设计地下电站就应安装可逆式机组,成为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费省效宏,却白白错失良机;二是三峡与南水北调结合建调水式抽水蓄能工程,难度大,投资高不用说,还难以稳定为电网填谷调峰,发电水头损失很大,2度电抽水只能回收1度电。因能耗高双方只会实利俱损;三是从三峡库区调水,水量实为100%的消耗,会减少水库下泄水量,不仅减少三峡、葛洲坝电站电量,还会导致三峡水库实施生态补水调度、缓解长江中游用水与通航紧张的功 3 能下降,还会侵占丹江口水库调节库容,增加秋汛弃水和防洪风险,并且将三峡库周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水体,调往丹江口水库还会污染水质,影响一泓清水送京津。这又是何苦呢?

最大的祸害还在于阻挠南水北调中线构建“南北大运河”引江济黄。公众要认知,由丹江口引汉延伸为三峡引江,三峡丹江口双库应并联不要串联。对这个常识问题,国内诸多顶级水利专家都不如丹江口市一中杜菊海、肖中军两位地理教师睿智。他们早就看出了串联的纰缪,将使南水北调中线由丹江口自流调水工程转变为三峡提扬调水工程,而使丹江口水库未来至多只能起到一个中转调节库的作用。而且扬程偏高,隧道工程量大;所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修建不易;工程造价不菲。长江委老一辈专家也正是为了克服这些纰缪错差,提出了从三峡坝下“以引江抵引汉、以引江补引汉”的并联方案。即在沙市附近,结合两沙运河引江入汉,再沿汉江渠化梯级

图1 三峡丹江口双库串联与并联比选

提水至唐白河,再经唐河逐级提水入引汉总干渠。我只不过建议以开挖鄂豫运河替代唐河梯级渠化。并联与串联孰优孰劣,看一下图便一目了然。5.引江济汉毁地挖河争“全国最大”,牺牲民生建炫耀性政绩工程

2009年3月26日,我向国务院办公厅写了一封《修正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推进实施南北运河计划》的信,提出了“重新审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引江济汉补偿工程”的意见,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转到了湖北省南水北调办,但未作实质性的规划论证就不了了之。

刚好一年后,国务院仍然批准了引江济汉新开运河动工。在开工典礼上,湖北省省长李鸿忠(现任省委书记)高调炫耀为“当代中国最大的人工运河”,自诩“为科学发展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为了沽名钓誉,否决了以往规划的两沙运河方案,悄然变成毁地挖河修高渠只向武汉调水,大搞重复建设,将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乌龙”工程,损国家不利湖北。

一是破坏人与自然和谐。长江沙市与汉江沙洋之间隔着一个长湖,历史上的两沙运河(也称江汉运河)就是顺应自然,利用长湖航线约22km两头分别延伸与长江、汉江连通开辟水运捷径,结束了“湖南货船到襄阳经武汉绕道680公里”的无奈航行,被誉为“设计路线佳、航运效益大”。而且在“九五”期间开通江汉平原新干线——江汉航线,采纳我的意见已连通了汉江与长湖。若开挖引江入湖渠连通长江与长湖,就可把长江水引入汉江,两沙运河还能升级为高等级航道。可是,张继尧、李鸿忠不听环境专家设计督查“渠线工程宜采取与长湖相通的方案”的劝告,硬要绕长湖北缘全新毁地挖河修高渠,要国家冤枉多花大钱筑堤和修建一大批恢复水系、交通的建筑物破坏天然生态。为修67.2km孤立的千吨级航道,耗资83亿元,损毁5.5万亩耕地,每公里投资和占地分别是汉宜高铁的1.5 倍和4.5倍。如此抹黑发展内河水运国家战略,本届政府会留下抹不掉的劣绩。四是破坏江汉平原腹地内河水运网建设。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与汉江之间有一条南北向、适航的内荆河,水量丰沛。新中国水利建设已渠化为四湖总干渠,形成了由两沙运河、江汉航线和武汉荆州内河航线三条全长300km,南上北下、西进东出水运捷径组成的沟通长江与汉江的江汉平原水运网,只要增加一点投入,占很少的地,便能建成高等级航道网。这是湖北省发展内河水运的优势所在。国务院将发展内河水运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水运迎来了黄金时期,就应该立足河湖天然禀赋,切实抓好江汉平原水运网工程建设。可是,李鸿忠好大喜功,宁愿砍掉江汉平原水运网300km航道的改造升级,再完全新开挖一条孤立的人工航道充当“当代中国最大的人工运河”,截断现有的惠民航线,延误汉江中下游梯级渠化,又舍弃汉江中游最直捷通往湘江为南北大运河重要连接段的江汉平原新干线——江汉航线,阻碍江汉平原腹地建成高等级内河水运网。如此作贱湖北水运,只会留下耻辱的历史纪录。

三是破坏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影响荆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李鸿忠为把引江济汉搞成“当代中国最大的人工运河”,毫不顾忌耕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将导致生态灾难,拒不利用长湖航线节省新开挖占全长一半的渠道,硬要在长湖岸线上毁地挖河修高渠,破坏湖滨地形结构和岸滩地植被系统,白白毁掉荆门市355户1591人的美好家园,永久占地9800亩,临时占地14692亩。而且因多建河堤、湖中渠、水上立交枢纽以及众多倒虹吸和桥梁,要浪费国家40多亿元资财。因截断长湖所有支流成为脱离当地水利系统的孤立航道,还丧失结合引清济湖修复长湖水生态、加强长湖防洪排涝工程、整治荆州城市水系,缩短荆州城市防洪堤线、向洪湖生态补水、为江汉航线补水济航、抽水蓄能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

四是破坏千年滨湖古镇后港的生态环境。为在平原湖区修全立交航道,竟违法填湖,斥巨资在湖中淤泥层上填筑两道并行的、总长达3.5km、最大坝高9~12m、无投资效益的双向挡水堤坝,形成“湖中渠”输水通航,作茧自缚增加防洪安全风险,并将一个天然湖汊渔港与长湖人为隔开,阻隔性喜集群回游的长江银鱼在湖汊游动。

五是破坏打造促进中部崛起最强力的水利、水运战略支点。当今国家将“中部崛起”战略定为国策,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指示,要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支撑“中部崛起”战略最强力的支点就是水利和交通。跟上湖南开发湘江的步伐,将汉江中下游打造为南北大运河引江济黄,组成我国中部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运干线,又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紧缺问题,对促进中部崛起才是最重大的支撑。可是,李鸿忠却阳奉阴违,延误汉江中下游梯级渠化、舍弃江汉航线,用“以邻为壑”思维推进三峡上下双重跨流域调水,争投资、设困局,干扰引江济黄。

六是破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建设。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省南水北调局与省社科院为给李鸿忠好大喜功,引江济汉开挖“当代中国最大的人工运河”作“科学”伪装,竟抛出“引江济汉工程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研究成果”。他们不研究落实中央资源节约优先战略,该如何优化建设方案,推进江汉平原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却“助纣为虐”,不利用自然水运资源,完全重新毁地挖河修高渠,毁掉荆门市粮食主产区宝贵的耕地资源,破坏千年滨湖古镇后港的生态环境。如今认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以邻为壑”,作贱湖北水运,也能助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建设,真是天大的嘲讽。

6.不兼顾航运开发,随意砍掉纵贯中部的南北大运河

内河航运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规划》(1990年修订),明确提出“开挖两沙运河连接长江、汉江,„„向北经“南水北调”中线,组成我国中部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运干线”。可是,实施中线一期工程,由于张继尧、矫勇的误导,延误汉江中下游梯级渠化;引江济汉舍弃两沙运河和江汉航线,浪费优质水运资源;引汉调水又以“降低难度、节省投资、保证水质”为由,取消了总干渠的通航功能。当初长江委专家还在初步可研报告中表示:“近期建设中不考虑全线通航要求,但仍留有远景改建和扩建以适应通航的可能性。”但是总干渠选择了与沿线沟渠河道交叉均采取立交方式,即全线不通航,也就不可能再改扩建适应通航了,完全砍掉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显然,应该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构建纵贯中部的南北大运河,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重新规划另辟航道,也就更加凸显出三峡丹江口双库并联,从三峡坝下长江干流引水,构建南北大运河引江济黄的引江水源规划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沟通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水运,便可形成一条从郑州到衡阳长1400公里的千吨级航道,与经襄阳的铁路大致等长,让南船北马变南北水运坦途。还可推进黄河下游航运与京杭大运河联网,构成我国纵贯南北水运的“人”字型“大动脉”,对振兴我国内河水运将功德无量。

以上所列举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水源规划的纰缪。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前,当时的温家宝副总理非常重视规划,说过“搞好南水北调,必须制定科学的规划。”“调水问题一定要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统筹考虑。不仅要考虑本省,还要考虑区域、流域布局和全国的布局,要和全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在制定规划时要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可是,后来居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听信张继尧、矫勇的谗言,忽略了“三峡丹江口双库要并联不要串联”这个最简单的科学道理,而在实施引汉调水前不审定长江设计院老一辈专家提出的从三峡坝下“以引江抵引汉、以引江补引汉”的引江水源规划,遗留了“引汉水源不足”的疑惑,致使张继尧、矫勇以“引汉水源不足”为托词,刻意误导“引江水源乱规划、好大喜功瞎折腾、江淮河汉不连通、综合利用被砍掉”,悖离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制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这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也关系到南水北调的形象和对温家宝总理的历史评价问题。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18大胜利召开的关键时刻,本届政府应认真检讨改正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水源规划,不可把这些重大的纰缪错差留给下一届政府。

本人对上述举报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愿负法律责任。

2012-06-08

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资金 篇5

专题研讨会”的情况汇报

深水投资公司:

2011年6月30日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在郑州召开了“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焦作段初步设计方案专题研讨会”,参会单位有:河南省水利勘测公司、焦作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焦作市规划局、焦作市南水北调办等,我公司由总工程师王智勇参加。

会议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如下具体要求:

1、2011年底前完成配套工程的设计。

2、2012年6月以前,发改委审批完毕。

3、2012年底以前,配套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办公室总工程师单松波在讲话中还说到“国家对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有一部分资金支持,但所有程序必须有省发改委批准。” 我公司府城、苏蔺水厂属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如果按照要求如期报批,有可能得到国家部分的资金支持。

此报告

焦作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篇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森林覆盖率仅为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水土流失严重,中上游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5 000 t/(km2・a)以上.黄河含砂量居世界之最,多年平均含砂量达33 kg/m3,由于水资源量的逐年减少和需求量的逐年增大,引起了土地沙漠化,沙尘暴以及黄河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拟从水量充沛的长江、澜沧江、怒江流域调部分水量进入黄河,总调水量170亿m3.其中用于农、林、牧业方面的灌溉水量占总调水量的55%,可以有效地增加植被和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壤沙漠化;能够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改善黄河水质;同时还可以增加黄河下游河道的冲刷长度,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黄河下游河道的稳定性.

作 者:李永乐 佘小光 LI Yong-le SHE Xiao-guang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刊 名:水土保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年,卷(期):200519(4)分类号:X171.1 S157.1关键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篇7

2002年12月29日, 就在南水北调工程宣布开工后仅仅两天, 位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源头的扬州, 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由于水质污染, 扬州邵伯湖水域内的十多万斤鱼虾死亡, 湖区生态遭遇灭顶之灾。消息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因为邵伯湖距离东线工程的引水点江都水利枢纽仅仅十公里。

在东线输水线路最北端的受水区天津, 无论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惴惴不安——东线工程最终引来的, 难道会是连鱼虾都无法存活的污水?天津虽然极度缺水, 但对远道而来的长江水却一直忧心忡忡。污水调来天津, 不但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 还增加了水污染。天津的担忧有充足的理由。江苏水利设计院的朱智兵还清晰地记得, 他陪同天津水利的专家组来考察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时的情形, 对他来说那是一次尴尬的经历:当时船走到水面上, 下面全是一条“黑龙”。天津的专家就说, 这个水这么脏, 我们是不要用这个水的。

污染触目惊心, 但调水却刻不容缓。南水北调环境污染问题在战略上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国家确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 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强调对水生态的保护, 对输水沿线治污是工程成入的关键。水体污染容易, 但治理恢复却异常艰难。整个东线工程治污的最难点, 集中在一个叫做南四湖的地方。而仅仅在几十年前, 这里有湖光景色还令人心驰神往。在南四湖3万多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 流入湖区的河流多达53条。这些河流附近, 密布着草浆造纸厂和小化工厂, 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 再顺着河流输入湖中。每天, 54万吨工业废水、14万吨生活污水, 正浩浩荡荡地排入湖区。在南四湖流域, 80%的水体污染来源于工业废水, 而工业废水中又有80%来自造纸企业。治理南四湖, 就是要治理湖泊以及注入湖区53条河流。所涉及的流域面积差不多占山东省流域面积的20%。这相当于要让相当于50个昆明湖水面积的污染水面高度净化, 达到饮用水标准。迎难而上, 这是山东惟一的选择。

攻坚战的突破口聚焦在了造纸行业。南四湖的污染80%来自于工业废水, 而工业废水中又有805来自于造纸行业。山东决定把造纸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提高四倍。这引起了造纸行业的强烈地震, 因为这个标准意味着几乎所有造纸企业无法盈利甚至倒闭的命运。新标准草案一经推出, 就迎来一片反对声。在环保部门与企业第一次座谈会上, 一家民营纸业分管环保的副总经理李继飞忍不住拍了桌子, 他所在的企业究竟能不能在如此严格的环保要求下生存下来呢?会议上, 环保部门反复强调:治污可能会死, 不治污将来一定会死。李继飞只能背水一战了。他硬着头皮说服老板, 关闭了最赚钱的麦草纸浆生产线, 并投入了100多万元上马了一套治污设备, 开始了他自己完全摸不清方向、也不知道结果的治污实验……

在企业苦苦寻找治污出路的同时, 政府组织的各路攻关, 也在齐头并进。刘勃和他的团队针对造纸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展开研究。造纸企业废水难于处理, 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水中含有大量木质素。木质素降解的速度非常慢, 他们展开了艰难的攻关。如何降解木质素的攻关有了重大突破:利用真菌将木质素打成小分子, 达到快速降解的目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帮助了很多企业, 使他们跨越了污水处理中最艰难的一道关卡, 企业的尾水经过多层处理, 已经达到新的排放标准。

然而逐渐展开的大规模治污, 必然面对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地方经济的承受能力。企业治污已竭尽全力, 但还是无力跨上水质标准的最后一个台阶。水污染治理达标的杠杆, 就像生死线一样在逼近。山东必须找到一种办法, 既使水质达标, 又让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足以承受。2004年, 山东大学的张建和他的研究团队进入南四湖, 他们的目标就是寻找经济实用的办法, 利用湿地消减水体里残留的污染物, 他们能否完成南四湖流域大规模治污接力赛跑的最后一棒?历时三年, 课题组最终筛选出几套由水生植物组合而成的治污方案, 试验的结果显示, 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后的水体, 已经大大优于南水北调要求的水质标准。大规模净化水质的试验取得了成功, 进入南四湖的入水口, 已经被改造成了蒹葭苍苍的湿地。这些一万多亩的人工湿地, 每年净化着两亿多立方米的河水。与此同时, 在南水北调东线的沿线城市, 建造了127座污水处理厂, 使全线污水处理率达到80%~90%。所有经过处理的尾水, 也不进入输水廊道, 全部经过中水截蓄导用工程, 再通过独立的河道排往海边。

与东线相比, 中线治污在更加广阔的地域展开。为保护丹江口水库近300亿立方米洁净的水体不被污染, 他们必须想方设法防治各类污水和泥沙继续流入这一亚洲最大的人工水库。具有高额利润的黄姜制药产业全部消失了, 1000多家企业被关闭;在中线水源泉区, 共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74座, 垃圾处理场由一座增加到98座, 覆盖了所有区县和乡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万平方公里。

让南水北调工程真正成为双赢工程 篇8

专家建议:建立国家级汉丹江水源地保护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让供水区和用水区共同受益、共同发展,使南水北调工程真正成为南北双赢工程。

8月23日,由陕南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汉水进京与陕南经济发展”研讨会在汉中陕西理工学院举行。

调取汉江、丹江之水缓解北京、天津等地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今年10月正式通水,如何在確保调水水质和水量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循环发展、科学发展,成为摆在中线调水工程重要水源地—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等陕南三市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会议上,来自陕西省和汉中、安康、商洛等三市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陕南发展研究院所依托的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水利、农业、旅游、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50余人汇聚一堂,围绕南水北调中如何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地方与中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在市场经济规则下实现“一江清水供北京”,如何正确认识汉水进京给陕南发展带来的制约和机遇,如何在经济基础薄弱、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实现陕南循环发展、科学发展等议题,从发展方向、长远规划、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深入研讨论证,积极建言献策,共谋陕南发展大计。

一江清水供北京

由于受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水资源形成了“南涝北旱”的空间格局,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长期遭受严重影响和制约。

“早在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就曾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此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调水的基本方案。”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南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圣学教授说。

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工程,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范围最广、史无前例的调水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建起“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四横三纵”的水资源格局。调水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在不影响南方生态的情况下滋补北方,有效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003年12月30日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位于湖北省境内的丹江口水库为取水口,但其上游水源则是发源于陕南的汉江和丹江。其中,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北的米仓山,自西而东流经汉中、安康两市13个县(区),在安康市白河县进入湖北省,至武汉市汇入长江。丹江为汉江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凤凰山东南侧,流经陕南3个县(区),经过河南,在湖北丹江口汇入汉江。丹江口水库汇流区总面积约80000平方公里,其中62335平方公里在陕西境内,约占汇流区总面积的77.92%;年入库水量398.2亿立方米,陕西汉、丹江干流年出境水量为264.36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入库水量的66.39%。

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干渠充水试验安全平稳,计划今年10月开始向北京、天津等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供水,真正实现“一江清水供北京”。通水后,受水区城市生活供水保证率将达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将达到90%以上,并将为受水区带来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问渠哪得清如许

水质、水量能否达标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成败的关键。汉中市副市长王春丽表示,“南水北调对陕南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陕南三市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这一区域的生态建设决定着整个中线调水工程的水质和水量。工程实施以来,汉中市以生态、环保、绿色为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努力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随着通水期的临近,我们越发感觉到任务的艰巨。”

作为汉江的源头城市和主要水源地,汉中市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四大战役”和“四大工程”,也就是从2014年至2016年利用3年时间,全面开展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大力推进以汉江流域县城和39个镇为重点的污水垃圾集中处理、以中心城区和平川县城为重点的城市扬尘治理、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的节能减排治污、以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的面源污染治理等四大战役。同时,配套实施以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安全、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整治、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以及加强烟花爆竹销售、燃放管理等为主的绿水、蓝天、青山、宁静等四大工程,以保障汉江持续不间断地足量输出优质水源。

汉江是安康最大的资源,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安康拥有陕西60%左右的水资源。近年来,在治污护水方面,安康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排污口设置审批工作的通知》等措施,对入河排污口进行逐个登记、依法监管、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向江河私排、偷排、乱排污水等违法行为。要求汉江沿岸的排污口一律接入城市污水管网,无法接入的必须修建污水沉淀池进行过渡,不得将污水直接排入汉江,坚决保护一江清水不受污染。

据安康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姚青臻介绍,安康市还相继出台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汉江水质保护、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包括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重要水源地、海拔2600米以上山地等58处1545平方公里的区域,明确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为有源头活水来”,商洛市从讲政治的战略高度自觉担当历史责任,把丹江流域综合治理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陕南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筑牢防洪保安工程,强化水源地建设、提速生态建设步伐,以农业、工业重点污染源为突破口,加快丹江沿线重要集镇等人口聚居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企业污水处理回收和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等工作。王圣学指出,“‘十一五’以来,商洛市在地方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农、林、水事业的财政支出年均增幅超过50%,投入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年均增幅达70%以上,为维护、培育丹江的优良水质和丰沛水量付出了难能可贵的代价。”

nlc202309031937

“中线一期工程调水90亿立方米,其中70%的水来自陕南的汉江和丹江。工程开工以来,陕南三市为保证一江清水进北京,持续不断地实施水土保持治理,放弃了大量工业建设项目,工业化进程大大减缓。陕南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是不容忽视、必须肯定的,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水利厅原厅长谭策吾强调。

调水应当有补偿

陕南作为重要水源地,其生态建设与保护,不仅关乎着京津冀豫等受水地区的饮水安全,还影响着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更决定着汉江、丹江流域的区域发展方式、发展水平,以及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

按照国务院“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水后通水,先保水后用水”的要求,汉中、安康、商洛等陕南三市,面临着严峻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节水、保水、治污以及生态建设任务,陕南的发展也因此而遭遇了更多的制约和阻力。他们的发展方式转型之路、生态环境保护之路,与送水进京之路相比,可能将会更加漫长、更为艰巨。

在为确保供水安全而进行的发展转型和生态保护过程中,陕南地区工业发展受限、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居民和财税收入锐减,而投入水污染防治、垃圾处理、水土保持、森林管护、开发移民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却不断加大。王圣学举例介绍道,“汉中市为了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近年来关停并转了一大批能够拉动经济,但有可能带来污染、影响汉江水质的化肥、冶金、矿产采选、黄姜、医药化工等企业,工业总产值、利税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商洛市自2008年以来,相继实施了亨丰纸业公司废水治理、葡萄酒公司清洁生产、金川丰幸公司皂素清洁生产等一大批项目,有效减少了工业污染;开展了6县区138条流域综合治理,总投资额超过8亿元。”保护水源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公共开支增加、财政补贴扩大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地处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陕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般的制约和挑战。

南水北调对陕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受到了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陕南所接受的转移支付也逐步加大。谭策吾介绍说,“中央财政每年对陕南汉丹江流域生态功能补偿21.67亿,对汉丹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投入约20多亿。”但这与调水工程对陕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谭策吾呼吁,国家和陕西在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资源配置、重点产业的转移与发展等方面应该给予陕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弥补陕南为保护汉丹江水资源安全所做出的牺牲。

保护本身就意味着付出,意味着代价。南水北调受水区使用的水资源除了工程的直接成本,其中还蕴含着陕南民众的劳动价值和精神价值。但单靠民众的“政治觉悟”和“无偿、义务、牺牲”,不足以支持调水事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陕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商洛学院院长刘建林教授认为,国家应通过水资源调用的保护与补偿强化受水区对输水区劳动价值和精神付出的承认。这既是对受水区使用水资源的保障性投入,也是对所调用水资源中附着的劳动成果的回馈。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环境法学教授李永宁提出,陕南地区应该树立绿色GDP、生态GDP发展理念。增强争取补偿的意识和信心,把调水工程补偿和生态功能区保护补偿相结合,理直气壮地争取行政方式、市场方式、协商方式、民间捐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的水资源补偿。

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李佩成建议,陕西省政府应积极争取将秦巴山区的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列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建成投产后,国家应对供水受益区按供水量征收水资源费并返还水源区,用于水土保持、污染治理和经济损失弥补,使水源区、用水区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共同受益、共同发展。或许,这样将有望真正实现调水工程的“南北双赢”,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南北和谐发展的初衷。

着力打好生态牌

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于陕南三市来说,这不失为破解困局、变短板为优势、化优势为效益的发展良机。

陕南是秦岭巴山环抱中的物产丰饶之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的重要资源地,尤其是其充沛的水资源给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李佩成院士认为,“陕南应正确看待和对待中线调水工程,做好水文章,抓好绿色产业,探索建立‘水市场’和‘水银行’,把坏事变成好事,依托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率先建成美丽之地,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贡献。”

陕西省水利厅引汉济渭办公室主任蒋建军认为,陕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硬约束,决定了陕南的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进而寻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整体幸福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路径与合理空间。他建议加快研究建立有别于全省的适合陕南发展实际要求的考核指标体系,尽快启动陕南水功能区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将水资源保护规划用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才能够支撑、维护陕南的循环发展。

水源地的生态保护有着更为严格苛刻的标准和要求。“一般意义上的森林主要功能在于固土,而水源地的森林既要固土又要净水。因此,陕南的退耕还林被赋予了‘双重身份’,具有双重使命。”安康学院何家理教授分析認为,“松树和柏树这类含有大量油脂的针叶林树种蓄水和净水功能较差,不适宜在水源地附近种植。鉴于不同树种水质净化功能的差异,陕南应选好净水树种,种好净水林木。”

由于地处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陕南三市的28个区县地方财力都十分有限,南水北调工程的很多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难度较大。导致目前陕南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不足、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王圣学建议,尽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环境保护补偿、移民搬迁补偿、经济社会发展补偿等机制,加大连片贫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入市场机制,以利益为纽带,调整水资源供需各方面的关系,以提高陕南节水护水的积极性。建立国家级汉丹江水源地保护区,并给予保护区特殊政策和更大力度的资金扶持,以促进当地水源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如陕西理工学院胡仪元教授所言,“生态补偿效率直接决定着后期生态保护效果,更对调水工程的长期效应起着决定性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让隐匿于秦岭巴山之间的汉江不再沉默,一江清水供北京,使陕南以牺牲工业为代价,却为陕南树起一块‘国家重点生态安全屏障区’的金字招牌,长远来看,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生态经济能量,有利于将陕南各市发展成为‘中国最佳宜居城市’、‘中国优质农林渔产品供应城市’,有利于建设一个繁荣的汉江生态经济带。”汉中汉家发祥地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常永锋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南水北调给陕南发展尤其是生态文明发展、宜居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身为汉中市副市长的王春丽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们要从区域发展的视角审视汉水进京以后陕南发展的策略和框架,理性分析、深刻论证、精准把脉,找准陕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突破口,抢抓机遇,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和工作举措,陕南三市共同努力,把水源保护好,把生态建设好,把陕南发展好。”

上一篇:农用地转用和集体土地征收报批程序下一篇:让理想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