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

2024-10-11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共12篇)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 篇1

0 引言

原北大副校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何芳川教授在21世纪高校科学与人文教育研讨会上曾说过:“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时代将是一个残缺的时代,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世纪将是一个残缺的世纪,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将是一个残缺的国家和民族……”。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人文教育思想的融入是现代教育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而学校体育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很容易通过多种形式给人们带来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心态、坚韧的意志、文化的传播以及体现“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皮埃尔·德·顾拜旦曾经说过:“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只是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场面,而是为了教育人。”百年以后北京申办2008年国际奥运会的时候,我国也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理念,可见,体育运动与人文精神长期以来都是有机结合、密切相关的。而学校体育在人的健康成长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当今我国盛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文教育思想通过学校体育的载体弘扬发展就显得意义非凡。

1 对人文教育思想的解读

全面发展乃人文教育之本。在现代汉语辞书中,“人文”一词被解释为:“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需要和发展,重视人的价值与创造性。“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教育是指是受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形成特定的个性品质,包括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情操、美感等。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观。

近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的新教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运用和推广。此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强调“遵循自然”,强调新知识和新方法,充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全面的发展,学做进步的现代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要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必须在加强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人文实践活动,在人文实践活动中,要重视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重视让学生去体会并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针对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政府和社会应为学校开展人文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人文环境,学校本身则需要特别重视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而学校体育正是学校教育中实施人文实践活动的最理想载体之一。

2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目标

2.1 我国学校体育的功能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的功能,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中含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而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表现为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与道德作风的培养。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心理上的影响,促使和帮助其克服困难和障碍,从而培养沉着、勇敢、顽强、果断、进取、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我们对学校体育的功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是对传统学校体育单一生物观的发展,启示我们应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学校体育。不仅从生物的,还要以教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多视角地看待学校体育。这不是淡化、削弱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强身健体,而是对学校体育功能认识的深化。全面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可以使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反映出了当前我国社会、教育、体育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体的需求,也比较符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组织开展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一定要依照《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的政策条例,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实际,以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3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在人文教育思想中的价值

3.1 我国目前的人文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教育受前苏联办学模式的影响,教育思想上普遍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偏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以至于很少考虑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发展。致使部分学生知识面和社会认识狭窄,人文素质较差,形成了“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修养”的极不协调现象。更可怕的是,在我国的目前还盛行的是应试教育的体制,教育人文教育思想非常缺乏。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家长就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学习班,中小学上奥数班、奥语班、英语班、考前辅导班等等,但上完以后只能应付考试,而且每次都要争取更好的成绩,搞的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近视、厌学、嫉妒、自私、缺乏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另据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2010年11月,江苏省新沂市棋盘初中初三学生王振雨在校长老师的围观下被活活打死,引起很大反响;而后又有学校发生了15岁女孩被脱光上衣群殴,老师竟然只是围观而不制止的新闻,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事发后该校校长竟然还声称:“现在人人不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加之教育越来越市场化,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而言,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受教育者将来能有不错的经济收益,就此而已。虽然近年来人文教育在各级学校不同地程度提及,但并未真正深入。缺少人文教育所造成的负面:如人的素质下降,知识单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没有人文关怀等等。同时现在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症、自私自利、体质下降等等不良现象依然严重。这些充分说明“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未从根本上很好的体现在教育当中。

3.2 学校体育在人文教育思想中的价值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的研究和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主流。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本身就充满着对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具有强烈的人文性。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文件,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精神和口号,也正是关注每个人身心健康的呼唤,体现人文教育的价值目标。学校体育发展中也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人文教育思想。

3.2.1 学校体育活动对人文教育思想的促进作用

古代奥林匹克“追求人类真、善、美,期望通过竞技改造人类远非理想的社会,要让世界人民彼此互爱”;现代《奥林匹克宪章》主张“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建立一种使人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得到提高的生活方式”并“为人的和谐发展”的奥林匹克精神;2008北京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的宣传口号,这些无一不体现出体育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其内在价值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而学校体育可以独立完成和促进人文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灌入,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学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喜欢运动的人往往是体质健康、性格开朗、善于交际、敢于表现、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喜欢钻研、勇于接受挑战的,并且可促进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意识或习惯。这些特征都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其次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健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对于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看待成功和荣誉、如何控制情绪、调整心态等方面都可以得到真切的感悟与锻炼。同时有助于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与合作意识。如需要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知道集体中每个人、每个角色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培养他们注重合作精神和个人勇于承担责任的竞争意识。

3.2.2 学校体育活动对人文教育思想培养的独特优势

第一,学校体育教学遵循“寓教于动”,是以肢体实践活动为其主要方式,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调和节奏、增添情趣、审美育德、寓教于乐等功能是其它任何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学生会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欣赏体育、享受体育。第二,学校体育教学相对其它学科而言,有着更为宽泛的科学基础和应用价值,它综合了生物、心理、生理等诸多相关学科,人文精神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第三,学校体育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并没有局限于有限的活动空间(如在教室),也没有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而是可以在辽阔的室外乃至轻松的大自然,于生活的每时每刻,完全可以是休闲体育的一种形式,这样更接近于人类学习的原生状态。

学校体育有其独特的魅力特点,为人文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当然学校体育更需要人文教育思想融入,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体现出更高的教育价值,从而顺利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

摘要:人文教育思想是体现当今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本文解析了人文教育思想并结合学校体育的功能、教育目标,分析论证了人文教育思想下学校体育的价值作用。

关键词:人文教育,学校体育,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郝光安.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人文体育观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8):78-81.

[2]曹卫.论人文教育思想渐入体育课堂.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1):102-104.

[3]范海荣,任继祖.学校体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5]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J].上海教育,2006,Z2:48-49.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 篇2

(1)深入进行教育管理改革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要保证教育改革正常地、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否则我们就会陷入盲目性。现在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的改革项目,如:干部任期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产学合作制、一校两制、教学评估、干部考绩、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定员定编和优化组合、工资总额任务包干制等等,对于这些改革项目,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得失也有不同的评价。而且事实上不可能存在十全十美的改革方案,几乎每一个方案都是利弊兼容一身,只不过是利大于弊,或是利小于弊而已。如果有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导,方案得以正确的选择和实施,“利”必居于主导地位,“弊”一定会处于次要地位。缺乏理论的指导,造成管理上的失控,必然会影响改革的成效。

(2)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现代化、科学化需要理论指导

教育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指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我们要办好教育,就必须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做指导。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因素、各个工作项目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就需要采用调查、统计、测量、评估、诊断、实验等科学方法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整,达到提高学校组织对外的适应力,对内的聚合力,这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最优化的重要条件。现代科学管理中,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管理过程的指标粗放、信息缓慢和分散无序的状态,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彻底改变管理落后的面貌,学必须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学。

(3)提高教育管理干部的专业素质,需要学习和研究教育管理学

论幼儿教育游戏的价值意义与运用 篇3

【关键词】幼儿 教育 游戏 价值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8-02

幼儿教育和游戏的整合是在实践中追求统一的过程,绝非重视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教学工作与游戏精神科学整合。游戏的意义应该是将教育的方法过程氛围以及孩子的活动体验都赋予游戏的特点,才是游戏和教育的成功结合。

一、幼儿教育中游戏的价值意义

马卡连柯认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培养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游戏的价值意义体现在: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理念中的价值

1.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

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健康和身心正常发展。游戏是幼儿身体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游戏,幼儿反复练习各种基本动作,如抓、爬、滚、跑、跳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身体各器官得到活动和锻炼,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提高孩子的反应能力,形成各种技能,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通过游戏及其材料,可以直接或间接了解各种事物的知识,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比如,角色游戏或沙盘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积木游戏可以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等等。同时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幼儿会主动向办法让游戏继续进行。所以,游戏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智力的提高也使幼儿有能力完成游戏。

3.游戏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把自己融入游戏中探究所喜欢的东西,对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也是幼儿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和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同时,游戏还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身体的生长发育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也是其情绪的主体,幼儿情绪变化受游戏制约。幼儿在游戏中自由重复喜欢的事情而不受限制,这样可以产生愉悦的情感,而非消极的情绪,从而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4.增强幼儿社会性人际交往能力

很多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幼儿相互间的关系不和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游戏是幼儿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 相同的游戏体验可以使孩子适应集体,学会遵守游戏规则。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学会理解他人,正确处理同伴间的关系,掌握社交的礼仪和技巧,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同时,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与小伙伴的交流使他们慢慢学会表达,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工具。

5.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在游戏中孩子尽情地表达自身的情感,累积的不良情绪找到发泄的途径,进而有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在游戏中学到新知识、语言表达、观察、记忆、注意、思考等能力。所谓,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会学习的孩子更会玩。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采取直观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适当的鼓励幼儿动手制作他们需要的东西。

2.从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

模仿游戏中的角色,或者把游戏中的事物扩展延伸,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学习到云霞时,教师适时提问:云彩是什么形状(颜色)的?动手又动脑,发展想象和创造能力。

3.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优秀的游戏包含了音乐、动作、情感等方面的配合,例如,让幼儿戴着制作的兔子耳朵模仿兔子,随着音乐拔萝卜的活动,把儿歌、体育和数学等活动融合一起,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效果。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的运用

(一)游戏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它将复杂的事情便简单,抽象的文字变具体,增加幼儿大脑的发展。怎样把游戏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呢?

1.游戏要有目的性

游戏与课程拥有相同的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教师设计游戏必须兼顾幼儿的兴趣特点和教学目的两个方面。比如要孩子们认识颜色,可以用幼儿熟悉的水果的颜色来说明。

2.游戏要有启发性

教师要设计一些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趣味游戏,以开发幼儿智力和培养能力。比热从图片上简单的圆形让孩子猜猜是什么东西可能是生活中的某一样东西,如气球、太阳等等。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对能力稍差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提示,提高积极性。

3.游戏要多样化

相同的游戏重复多了会玩腻,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表现和能力程度不断丰富游戏的形式。保证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健康成长。

4.游戏要有灵活性

游戏进行时的节奏、气氛要注意及时调整,比如游戏中的需要花时间等待,以及出现是其他问题都要灵活处理,以保证游戏有效进行。同时,要适当调整游戏难度,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游戏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现代幼儿教育需要把游戏和教育两个因素有机结合,方可达到理想效果。那么游戏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呢?

1.游戏的开展要有详细安排和充足准备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赢在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幼儿的经验能力和兴趣需求确定游戏主题、合理安排时间和准备游戏材料,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

2.教师适时指导参与

教师适时参与游戏是很重要的,孩子们也喜欢教师以玩伴的身份加入游戏,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主,让他们在玩里学习,学习里玩。根据不同孩子的特征实施差异化指导。比如,对那些比较内向的、不太活泼的幼儿,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

3.尊重孩子自由

在组织游戏前,教师要了解孩子喜欢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鼓励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

4.对游戏的正确评价总结

在讲评活动中分析游戏的经验和不足,分享游戏的喜悦,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情况,为下一次游戏做准备。

当代意义下素描艺术价值探究 篇4

关键词:当代,素描艺术,价值探究

素描是画家用来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感受世界获得艺术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下, 素描不仅仅是线条粗细的一种绘画展示, 而且是一种观察方式、认识方式、思维造型方式。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 人们更青睐于一种抽象的图像感受, 而逐渐忽视了传统素描这种基本的艺术形式, 在时代的热潮下, 如何继续发挥素描的艺术价值, 需要对素描重新认识, 探讨其在新时代下的当代意义。

一、素描的概念

素描最早来源于法文design, 和英文单词“设计”是同一概念。在14世纪提出了现代素描的概念, 最开始将画家的手稿称作素描, 后来做出了具体定义:素描是一种用铅笔、彩笔等用线条来表现物体或者景象。

二、素描的发展

从14世纪素描概念的提出到至今素描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素描的表现形式、功能、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具体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研究。

(一) 素描在国外的发展

14世纪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陆续展开, 促进了欧洲各国艺术的快速发展, 素描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趋于成熟的发展。在文艺复兴倡导以人为本的影响下, 画家将对素描的研究应用到医学领域, 并从中发现了一定规律。17世纪欧洲很多国家开办了美术学院, 以素描的训练作为美术课的基础, 素描也开始朝着多种表现方式发展, 更加注重素描边缘化的处理, 使画面更有立体感。

19世纪伴随摄影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素描写实功能弱化, 开始注重素描的绘画语言, 表现为对素描形式的探索, 艺术家运用素描的元素、表现手段在黑白、线面、疏密、笔触间构造美感, 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

20世纪之后素描成为独立作品。艺术家在素描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 素描成为了一种艺术符号。

从以上的发展状况可见, 素描在欧洲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 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线条到彩绘、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二) 素描在中国的发展

1902年素描成为一门课程在中国进行教学, 之后伴随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素描发生了由兴起到阻碍到繁荣独立的变化。五四运动之后现代西方艺术传入, 素描艺术呈现多元化格局。抗日战争之后素描开始走写实路线主要为政治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政治受苏联影响下素描教学也采用苏联模式, 开始强调对人的研究, 重视空间的塑造。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素描艺术受到制约, 发展停滞。70年代以后, 开始重视素描的形式, 关注抽象美和形式美, 从写实主义转型为多元状态下的后现代主义。进入21世纪, 在摄影、电脑、多媒体的出现后, 素描的基础作用弱化, 素描变得不受重视。

三、素描的当代艺术价值

伴随新技术的出现, 我们应当跟着新时代艺术的标准对素描的艺术价值重新审视, 发现素描的当代艺术价值。

素描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注重物象自身特点, 清晰、详尽描绘客观事物的描述性素描;通过描绘事物能够感受到艺术家感受、心理、表现意图的表现性素描;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集合各种艺术之精华的创造性素描。这三种素描分别体现了素描的不同艺术价值, 认知价值、情感价值、创造价值正是素描艺术的当代艺术价值。

(一) 描述性素描体现的认知价值

描述性素描是把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用美术的语言进行艺术处理, 能够锻炼我们准确描绘事物的能力、结构分析和整体把握事物的能力, 具有再现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叙事性的特点, 针对以上特点可以从观察、思维、操作三方面具体体现描述性素描当代意义下的认知价值。

1. 观察

敏锐的观察力能帮助我们从事物的表现特征发现其内在本质。描述性素描是对观察能力的体现和训练。需要观察的敏感、主动和果断。敏感是在艺术创作上迅速把握事物的特征, 准确表达事物特征。主动是利用整体观察意识对客观事物进行再加工。果断是在创作中删除一切创作的干扰因素高度概括提炼事物特征。

2. 思维

思维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素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在创作中充分利用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对事物的外在进行直接、迅速的把握并加以整体性的感知呈现出不同样貌。逻辑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分析和综合。通过典型形象传达出艺术家的想法, 使之与观者达到共鸣。

3. 操作

操作是对之前艺术体验的付诸行动。在素描学习中从基础性操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从简单的景物写生开始到后来的学会捕捉灵感进行创作。

素描艺术的认知是将观察、思维、操作结合, 训练人的观察、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现通过素描认识到艺术世界的丰富多彩。

(二) 表现性素描的情感价值

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素描作品的审美价值在于对情感的宣泄及对美的敏感。如果在艺术创作中不融入个人情感只是单纯的描绘客观事物那么就不会创作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表现性素描就是对情感价值的一个充分体现。

(三) 创造性素描的创造价值

在创造性素描中可以感受艺术家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创造意识是在艺术家创作中有些情感无法用原有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来表达, 需要通过分析调动自己的意识, 继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创造思维是艺术家跳脱原有的思维定势, 大胆发挥才智表现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能力在传统素描出现质疑时应运而生, 主要要求在形式变换和媒材变革两方面进行创造。

总结

素描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对其他美术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 素描作为一门独立艺术, 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 对艺术家的造型观念的形成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 新时代对素描艺术的发展呈现了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当代素描艺术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做出适当地改革, 实现素描艺术的科学化、创新化。

作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 我们要对素描艺术加以重视, 不但要从思想上加强认识, 还要在实践上给予重视, 坚持对素描艺术的学习和创作,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充分了解掌握和继承素描的基本技巧后, 不断在形式和媒材上创新, 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素描, 真正实现素描艺术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勇.中国当代素描艺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5) .

[2]段庆.试论如何看待素描中材料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05) .

[3]王丽志.当代中国写实油画观念化背景下的素描意识研究[J].艺术教育, 2011 (8) .

[4]孟胜兵.素描中线条艺术的运用[J].大舞台, 2014 (06) .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 篇5

【摘 要】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强调伦理与政治相结合,主要采用的是教化和修身的方法,特别是以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为主。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些方法对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以德治国”有着很大的用处。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尽管是为古代社会服务的,但其讲道德、重修身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古代道德教化与修身养性方法,在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仍当继承和发扬,而且其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学习。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它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化方法 ①①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教化方法是指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以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社会思想政治品德个体化的方法,主要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授阶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首推教化方法。教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就表现为有生产和生活经验的老人通过口耳相传、观察模仿、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到了奴隶社会,甲骨文中对教化已有记载。如《周礼》记载,周代设大司徒官职专事教化,并规定了大司徒的十二项教化内容。儒家从孔子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化方式。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看出中国古代的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教育灌输。封建统治者为了传播、灌输儒家思想,便尽力推崇儒学的四书五经,除了编写经书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的目的之外,统治者还兴办学校加强对各级民众的教育灌输。第二,化民成俗。统治者为了将他们的教育思想贯彻下去,除了用灌输的手段之外,还利用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将这些教育思想化为一种无形的氛围,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采取的方法多种多样。第三,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儒家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第四,环境陶冶。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重视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发展的作用,要求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道德氛围,促进社会民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他认为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必须自觉地把这种环境的影响纳入到教化的重要内容中去。

1.2 修身方法

修身方法是中国儒家所强调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个人道德修养方法。它是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方法,主要用于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化阶段。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要能弘道,非道弘人”。可见,孔子认为人有践行道德的能力,那么人就应该进行道德修养。在《礼记·大学》中有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可见,这个公式认为修身是基础,处于核心地位。

归纳起来,中国古代的修身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提倡学思并重。人的修身包括理论修养和实践修养,其中理论修养就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古代主张学习、继承前人道德,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品质。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二,主张身体力行。即在道德实践中要按照道德准则和规范行事,躬行笃行,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如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之于行。”第三,奉行积善成德。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优良品德,实现扬善除恶,进入高尚的道德境地。第四,要求“慎独”,做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它要求一个人独处时也要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要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扩充到人所“不睹”之处;要把唯恐失德的心理扩充到所“不闻”之域。第五,注重反省内求。儒家认为反省内求是完善人格,达到圣人、真人的途径。因此,十分强调“克己”、“内讼”、“正心”、“诚意”,强调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要求注重反省内求,做到“自省”“、自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价值意义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说,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的秩序服务的,故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封建性。但我们应当肯定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中确实有某些合理因素,确实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有其参考借鉴的价值。立足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大胆借鉴利用其精华部分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继承历史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和完善。

2.1 采用灌输式教育和内省相结合的方法

灌输历来是统治者为维护政治统治而普遍采用的手段。如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用这种灌输方式来顺应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宋代确立“三纲五常”纵横结构的政治伦理体系,更是把灌输思想发展到顶峰,故有人在评价此影响时,称其为“关键是很抓思想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环节”②。②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48·

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大范围内传播、灌输统治思想,还编写了如《诗》、《书》、《易》、《春秋》、《论语》等书,并把这些书尊奉为“经”,要求社会成员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动辄禁止;同时还编写了许多如《三字经》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适合蒙学教育中的灌注式的书籍,使人从孩童时代就经常听、反复听,以达到灌输和普及儒家思想的目的。

但是,古代社会往往单纯地采用灌输式教育,面对各种教育、管理、灌输的方式中所包含的示范、暗示作用却往往缺少必要的省察和研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合,没有内省就难以达到教育者的目的和效果。儒家十分强调内省的作用,内省是行为主体在自己内心深处,用道德标准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使遵循道德规范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强调的都是人的内省。

2.2重视合力育人的传统

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十分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育人的功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发扬和学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所祟尚的一种形式,它能形成强烈的舆论,解决问题更为迅速,而且更为彻底,更为集中。学校教育是关键,学校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地,在学校期间,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会对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学校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最多,教育的责任最大,因此重视学校教育是不容里疑的。当然,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环节也不能松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又是孩子认识世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教室,人们所受的传统教育,尤其是品德方面的教育,主要源于家庭亲子之情的激励感化,家长的言传身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更能巩固家庭、学校教育的成果,我们要通过社会教育,引导青少年在社会之网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故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必须互相配合,削弱一方,就会对它方造成巨大的损失。

2.3注重教育载体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

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如开会、谈话、大众传播、理论学习等。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载体的传播形式,除了利用制度载体、教育活动载体、文化载体、教育资源载体外,还特别重视传播载体的形式对人们进行的教化活动,常常以编写和传播蒙学的手段来影响他人,像《三字经》、《女儿经》等等。这些都是借通俗易懂的形式与喜闻乐见的故事来传播统治阶级思想,在民间广为流传,从而达到了传播统治思想的目的。时至今日,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仅可以采取召开宣传大会等传统形式,而且还要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政治干部要主动出击,送“思想”上门,更要涉足一些高科技领域,如现代科技互联网,因其快捷方便等特点,已经在与传统媒体激烈竞争中大有独领风骚之势,对于这样一块广阔天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千万不能有丝毫疏忽。

2.4提倡以身作则的传统

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特别重视教育者如教师、官员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中关于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问题,在个别历史时期曾在认识上有所偏差,但从总体上看,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的仍占主流。我国古代教育工作者既教书又育人,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无数成功事实说明,即使是在现代学校专业教育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在德育工作有专人负责的条件下,教师也必须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有些人认为,现代学校教育分工细密,德育工作是政工干部的职责,教师只要完成传授文化知识就是履行了教师的职责。这种看法之所以错误,就在于他们忘记或者忽视了德育蕴含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的道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真理的力量,但同样需要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是教育者自身崇高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孔子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风必堰。”他认为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决定于统治者自身的道德面貌,统治者有德行,才能影响到百姓有德行。这种提倡以身作则的传统教育方法,使得老百姓有了学习的榜样,使全社会出现向仁者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

总之,作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有其参考借鉴的价值,当前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审时度势,联系实际,既要继承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理因素,大胆借鉴利用其精华部分,又要开创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在新形势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参考文献:

[1] 黄书光.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 田广清.古代治国方略[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 篇6

关键词:道德与自然;个体与主体;整体与部分

中图分类号:J1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90-01

一、道德与自然的客观艺术审美教育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只有一种性格在一个民族中占了优势,才能毫无危害地按照道德原则进行国家的改造,只有这样的性格才能够保证这种改造延续下去。建立一个道德的国家,依靠的作用力的道德法则,而且自由意志被引入因果领域,在那里一切都与严格的必然性和恒定性相关联”道德法则是席勒在文章中重点讲述,以道德统一来建设这样一个国家,并在人的性格和意志力上要求人们遵守道德法则,法是一切制约国家和改造国家的总和,而道是自然时间顺序渐进的体外法则,是自然生成。促使人们在崇高的意志力上获取自由,以保持自然和人的本性在某种意义上所采取行为方式有一定的生成环境。其中也体现了因果关系,道德与自然是同时发展,道德是以人的意志力来约束发展,而自然是以人的自然本性来制约,两种条件的成熟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道德与自然的因果关系则是体现了社会发展一个普遍的法立,是推动现状的两种方式,即道德发展的偶然性和自然本性发展的必然性。使其两种方式在社会现象中是同时存在发展,在形式上是不一致的,但在人的意志内容发展上是相同的,这可适应人的道德本能和自然本性的普遍发展和相互对立的辩证关系。

二、个体与主体的艺术审美教育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说,每个个体的人,按照他的禀赋和规定在自己心中都怀有一个纯粹理想的人,而人的生存的伟大任务就是,在他的一切变换之中与这种理想的人的永恒不变的统一保持一致。在任何主体中都或多或少清楚地自我显示的这种纯粹的人,将由国家来代表,而国家力求客观而又仿佛规范的形式把各个主体的多样性结合成一体。然而,现在可以设想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使时间中的人和观念中的人相会合,因而也有两种方式使国家能够在诸个体中维护自己:或者通过纯粹的人压制经验的人,国家消除个体;或者通过个体生成国家,时间中的人高尚化为观念中的人。”个体是在这种纯粹理性的生存中要求主体在显现的国家中统一,使其个体在主体中应得到尊重和保护。国家应尊重个体中客观和类属的性格,而且还应该找那种他们身上主观和特殊的性格。并且,当国家在扩大不可见的道德领域的时候,国家也不应该使现象领域灭绝人际。

但是,在个体与主体对立的关系中,主体应通过个体实现国家对人民的这种特性和人格化,以及个体在主体中显现出他的服务价值。因此,国家能够在诸个体中维护自己,不能通过纯粹的人压制经验的人,那就证明国家的教育体现还不完善的。国家消除个体,不能以个体生成国家,那就证明主体通过牺牲个体才能保住自身,这样一个国家的建设上是不完善的,必须建立国家法制,形成一个只多样性的发展状态。然而,在国家确立宪法的情况下,应在道德上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也不能牺牲道德的性格来维护和全保主体,这样的体制制度也是更加的不完善。在建立的双从性上应更多的考虑主体和个体的对立关系,既不能脱离主体,也不能分离个体,两者之间是对立和谐发展。

三、整体与部分产生的艺术审美教育

整体与部分是构成艺术家对艺术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机械的艺术家对材料完全不重视,只是以强行的手段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不是为了部分才对整体感兴趣,而是为了整体才对部分感兴趣。美的艺术家对材料的选择同样也是毫不犹豫地对材料强行的制导,也不完全地对材料更加尊重材料,只是表面地去尊重、宽容、迷惑对材料自由的保护。教育艺术家和政治艺术家是把人变成材料和任务,去服务整体——国家,以部分服务整体;国家艺术家对不同美的材料来接近尊重,并爱护材料的特性和人格,不仅主观地为了在感官上获得迷惑效果,而且也是客观地和内在本质而爱护材料的特性和人格。

这两种关系是相互对立的,客观的尊重材料和主观对材料内在本质的选择,是艺术家本身对部分材料的认识和对国家整体的去服务,就如人可能以有两种方式使自身处于对立状态:或者他的感情支配了他的原则的时候,成为野人;或者当他的原则破坏他的感情的时候,成为蛮人。野人轻视艺术,并认为自然是他的绝对主宰;蛮人嘲笑和侮辱自然,但他比野人更可鄙,他经常不断地成为他的奴隶的奴隶。所以,在部分与整体中,不仅仅是对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尊重部分而服务这个整体。

总之,在全文中,主要体现道德与自然、个体与主体、部分与整体,都是再这样一种相统一、相对立的矛盾关系和因果关系中来体现这样一个国家以及人民对道德的尊重和人格的特性,使国家在公民心胸中充当着纯粹客观的人性的代表,也有在客观的高尚化为人性的程度上,才能够产生尊重,并服务于整体。只有在道德与自然社会中保持它的多样性发展,个体与主体的形式也不存在单调性和复杂性的发展,也迫使部分与整体在混乱的艺术美中体现国家和以艺术家的同步性发展,这样不损坏道德与自然、个体与主体、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内在的统一,成为美的本能的一种解释。因此,只要在有能力和有资格用自由的国家代替必然的国家的民族那里,才能找到性格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德国)席勒(Schiller,F.)著;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7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 篇7

陈鹤琴先生, 生于1892年, 卒于1982年, 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幼儿教育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他是“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和构建者,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他就与同属浙籍的教育家张雪门并称为“南陈北张”。他一生创办多所幼儿、师范类学校, 主编众多儿童读物和教育研究刊物, 同时组织学校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 设计研发适合开发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玩具及教具设备。可以说他是我国幼教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我国幼儿教育事业。

1892年3月5日, 陈鹤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的一户普通家庭, 自幼在父亲严厉的管教下, 培养出勤奋、自强、忠孝、友爱的好品格。无奈6岁丧父, 家境陷入贫寒, 依靠母亲辛勤劳作和亲友的资助, 陈鹤琴发奋读书, 终于完成了六年私塾学习和中学生涯, 并于1911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学堂高等科录取。在校期间, 他更精于学业, 担任起校青年会干事, 开办了“校役补习夜校”, 组织“任友同志会”, 创办报刊,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失学儿童创建的义务小学, 可说为他日后走上儿童教育事业, 起到巨大的影响。1914年从清华学堂毕业的他获取公费留学资格, 这使得陈鹤琴对祖国的大力栽培由衷感恩, 他决心报效祖国, 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面对留学学医还是学教育这个人生上第一个重大的选择, 陈鹤琴反复思量, 他认为, 学医仅仅能够解除国人身体上的病痛, 却无法挽救他们思想上的愚昧, 要使国家强大, 必须改变国内教育落后的局面, 而少年儿童作为教育的基础, 祖国的未来, 必须从培养他们抓起, 加之他由衷地热爱孩子, 至此坚定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

在赴美留学期间, 陈鹤琴先后就读于霍普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深入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 此时的陈鹤琴在学习中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运用, 他认为“方法是秘诀是钥匙, 得了秘诀和钥匙, 就可以自由去开知识的宝藏了”。在校期间, 他担任学生部主席、学生会会长, 组织各项学生活动, 积极宣传中国文化, 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 分别于1917年、1918年取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1919年夏, 留学五年后的他重新踏上祖国的领土, 应邀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任教授一职, 回国后的陈鹤琴深感国力的衰败、教育落后、国人迂腐, 时值国内五四运动高峰, 陈鹤琴积极响应“民主”与“科学”的号召, 加入反封建文化的斗争中, 他觉得此时此刻他必须付诸实际行动, 为改变国内教育现状贡献出个人力量。自此他开始编著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文学著作, 积极投身于各类学术研究活动, 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事业的先驱。他编著的《婚姻问题研究和女子教育》、《语体文应用自汇的研究》、《测验运动》、《儿童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实验研究》《家庭教育的科学总结》、《耳聋与口吃》、《特殊儿童在美国》、《低能儿童之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等众多优秀著作, 无一不推进了我国教育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系统化、国际化。他还推动了教育测验运动的开始, 开创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先河。无数耗尽心力换来的优秀著作, 为其日后的教育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3年, 陈鹤琴为了更深入研究幼儿教育, 创建了南京鼓楼幼稚园, 并亲自担任园长, 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幼稚教育实验基地, 他对幼稚园的办学宗旨、课程安排、教学用具、教师教学和幼儿特点等作了全方面的研究, 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办学思路。1927年, 他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 文章将自己多年来对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十五则纲领的形式归纳总结出来, 标志着中国特色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此后, 他还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 协助陶行知创办我国第一个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基地——燕子矶幼稚园, 将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引入农村。

1927年, 在南京任职的他对当地中小学进行了全面教学改革, 使南京地区各院校办学成绩得到全面提升。第二年, 他出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走上长达十一年的从政生涯。任职期间, 他始终奔走在为国人兴办教育的道路上, 他不但创办了多所校舍, 争取经费补助和各项华人应有权利, 还亲自编写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指导, 将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篆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

1934—1935年, 是陈鹤琴对欧洲国家进行教育考察的两年, 他代表我国多次发表演讲声明, 主张社会应当重视儿童、保护儿童、热爱儿童, 使他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这也是陈鹤琴倾其一生的奋斗目标。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 陈鹤琴响应中国共产党伟大号召, 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中。身兼数职并担任多个教育团体负责人的他, 一面从事难民、难童的收容保护工作, 一面兴办各类学校, 开展进步文化宣传活动, 也因此遭日伪怀恨被列入暗杀名单, 幸得地下党保护, 前往宁波避难。

1940年, 陈鹤琴辞去国民教育司司长一职, 执意前往江西办学, 力图实现中国人独立培养和兴办幼师及幼教院校。在艰苦的环境中, 他一步步探索, 终于率领众多有志教师, 创办起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也就是此地, 他经过几十年来对幼稚教育的实践总结, 提出“活教育”的教学理念。引发了国内对幼教事业的广泛思考。

1945年抗战胜利, 陈鹤琴返回上海, 继续办学推行“活教育”理念, 并参与地下党活动, 在好友陶行知迫害而死后, 他不计个人安危, 悲痛之余肩负起友人生前未完成的事业, 正是由于他一系列的爱国活动, 激起国民党反动派痛恨, 两次遭遇被捕, 经友人解救才得以脱身。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 我党对陈鹤琴同志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 并由他担任多项政府要职, 陈鹤琴也誓为新中国未来教育事业和对祖国下一代的培养, 贡献自己的一生。

解放后, 他仍躬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创立监督幼教体系, 深入试点教学, 研发儿童玩具, 撰写教育文章, 却不幸遭遇“文革”浩劫, 突如其来的遭难并没有摧毁他对教育事业和儿童的热爱, 他依旧怀着满腔热情, 为幼教事业奠基、铺路。1982年3月, 陈鹤琴终于得到正式平反, 却在同年12月30日, 于南京逝世。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 用自己的一生, 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 谱写出无数辉煌的篇章。

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意义

陈鹤琴一生中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众多, 但尤其以“活教育”思想最为著名。“活教育”思想是他融合中西方思想文化结晶, 并通过多年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总结而得出的思想精华, 因而对“活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 不仅有利于当今教育理论的优化, 还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活教育”思想是针对“死教育”而提出的, 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死教育”, 使学生养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不良局面, 学生只知其文不知其意, 学而不能致用。面对当时国难深重的祖国, 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不可沿袭下去。陈鹤琴提出“活教育”思想, 目的就是教会国人如何“做人”, 他指出做“现代中国人”就要拥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和服务的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够担负起国家重任。而在课程安排上, 他主张儿童学习应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这些都是所谓的“活教材”, 更适合儿童身心发展, 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活教育”思想还集中总结了十七条教学原则, 鼓励学生敢想、敢做、亲力亲为, 要求教师采取积极、鼓励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手段, 不断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可以说, “活教育”思想的提出, 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带来了一片光明前景, 对现代社会的发展, 同样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一, “活教育”开创了对新型教育模式探索的先河。“活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 都是陈鹤琴先生长期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总结, 针对中国传统教育, 他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将学生学习带向社会, 融入自然, 一方面开拓了学生视野, 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另一方面, 改变了以往毫无生气的课堂面貌, 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智力提升。这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之前是从未出现过的, 可以说它开创了我国教学改革的先河。

第二, “活教育”确立了儿童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活教育”的提出, 首次将儿童的重要性摆在了教育的首位。陈鹤琴认为, 幼教工作的开展, 应当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和了解儿童为前提, 将他们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而不是成年人的附属品, 只有这样在开展“活教育”的过程中, 才有利于培养儿童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 满足个性发展需求[5]。这种进步的理念, 为日后我国的幼教事业广泛接受并采纳。

第三, “活教育”明确了我国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理念。“活教育”明确强调, 其目的是教会国人如何做一名现代中国人, 这是一种带有鲜明爱国特色且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念, 它不同于传统盲目的教育学习, 也不是照搬别国忽略本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的教学, 它的提出, 更激发了国人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理念上, “活教育”明确表示, 幼儿的教育工作, 是极为复杂的, 并非仅仅依靠幼稚园一方努力就可取得良好效果, 对幼儿的培养, 还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只有三方相互协调配合, 才有助于儿童身心更健康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 大大引发了社会和家庭对儿童的关注。

第四, “活教育”为中国推行素质教育打下基础。不难看出, “活教育”思想是我国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缩影, 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力图为国家培养出富有理想力、创造力和伟大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 素质教育理念源自于对“活教育”思想精髓的提取, “活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陈鹤琴先生一生致力于幼儿教育事业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他的丰功伟绩绝非千字可以详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值得每一位国人敬仰, 他身后留下的无数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 需要后人深入研究并融入新时代教育特色而加以利用, 相信我国的幼教事业在陈鹤琴先生的带领下, 会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钟昭华.陈鹤琴先生与鼓楼幼儿园[J].幼儿教育, 1985 (10) .

[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3]陈虹.陈鹤琴“活教育”目的论的启迪[J].人民教育, 2002.

[4]戴自俺.只有热爱儿童才能教育儿童[J].早期教育, 1985 (12)

幼儿绘画的意义及美术教育的价值 篇8

一、国内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目标方面

对于美术教育的目标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通常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幅很相像的画,或者让孩子制作出了逼真的玩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把技能技巧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

2、教学内容方面

幼儿作品的模式化过于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往往采用简单的临摹方式,没有正确引导幼儿特殊年龄阶段童真童趣的激发,造成幼儿的思想模式统一,没有真正体验到画画的乐趣。

二、幼儿绘画的意义

1、有助于净化儿童心灵

幼儿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通过绘画的方式将他们见到的动物、人物、大自然表现出来,有利于将儿童的内心情感和认知利用最自由的表达方式展示出来,成为了儿童和自然、环境等等交流的渠道,也使家长更加掌握了幼儿的思想变化。孩子在绘画中,容易发泄自身的各种情绪,同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充分释放了儿童的童真。

2、有助于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

在进行绘画时,往往要先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辨别出物体的大小、颜色和形状等,这样引导幼儿绘画必然就锻炼了儿童的脑、眼、手等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和持续性,对于儿童的成长及观察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

幼儿在画画时,往往会对他们看到的事物进行夸张的表现,由于年龄尚小,对于自己的绘画成果并没有评价意识,心理上都存在满满的自信和快乐感,希望身边的人都给予赞扬,所以通过画画有助于儿童的展示自我个性能力的培养,在自由发挥、自由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潜能。

4、有助于儿童求知欲的增加

幼儿本身的知识面就窄,他们的想象能力有限,在绘画过程中,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困惑,就会促使幼儿的好奇心被加强,这样当孩子们日积月累的知识或者是请教老师、家长得到的答案被应用到绘画中时,儿童会觉得很有意义,相应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

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精神世界的展示窗口,幼儿美术教育促进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儿童的发育成长又离不开丰富的绘画活动,可以说两者是相互助益、相辅相成的。结合幼儿的绘画发展阶段及美术教育活动的特点,主要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一是美术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绘画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引导幼儿绘画时,幼儿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也慢慢被激发,对生活的体验及情感越来越丰富,才能使幼儿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点,自由自在的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绘画的内容及表现方式会发生变化。幼儿的成长经历起初会对动作最感兴趣,然后慢慢地将自己的认知反映到绘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三是图式期是幼儿绘画创作中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阶段,幼儿指导老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独创能力,尊重、引导儿童这个阶段的绘画技巧,不要消除儿童天真的绘画世界,将成人的眼光思想来左右幼儿的绘画内容。这样,才能保护儿童的思想世界;四是幼儿美术创作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感性认知、智慧经验、知觉能力及美感经验,当然,在逐步积累丰富的过程中,幼儿的美术素养将不断增强。根据尹少淳老师的《美术及其教育》书中对美术教育的价值划分,主要包括情感价值系统、智力价值系统、技术价值系统、创造价值系统。

1、情感价值

美术教育的情感价值体现,主要以美术作品及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展现,通过观察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从而感受画家的精神思想,及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对于幼儿基本道德情感有了明确的判断标准。

2、智力价值

美术教育有助于幼儿右脑机能的开发,因为右脑在人体机能中主要有储存和加工形象信息的功能,控制着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形成。而绘画过程中,大脑的两半球通过不停的运转,促进了两脑的协调配合,大大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发育。

3、创造价值

美术教育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贡献最大,创作使美术作品留存于世,同时成为各学科领域都关注的内容,以及科学家和艺术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平台,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不断加快了创新创造的步伐。

4、技术价值

幼儿早期美术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对于绘画基础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这是建筑、设计等领域都所需要的技能,即便不是专业的人才,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起到了支撑作用。

四、对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1、注重培养深层次的审美能力

幼儿对于美术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审美需要,在进行创作时,形成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在提升审美感知的同时,不断完善着审美心理的整体结构系统。经过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实践及审美坏境的耳濡目染,使得幼儿的审美个性逐渐被培养,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美术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幼儿审美个性的培养和挖掘,为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乐在其中,给予他们与其他小朋友学习合作沟通的机会,让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感受各种快乐氛围,同时对他们的绘画作品进行评选,让孩子们共同成长进步。

五、结语

通过对幼儿绘画意义的总结,可以得出早期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儿童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美术教育所体现的正是情感价值、智力价值、创造价值及技术价值,美术教育让孩子们真正获得了对于人物、动物、环境等各种事物的认识,通过画画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宣泄,尽管我国的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结合存在的小问题,我们提出了两点改革的思考,以便使美术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摘要:推进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开展幼儿绘画对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智力、动手能力、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促进了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充分体现了幼儿绘画的意义和美术教育的价值。因此得出及早对幼儿开展美术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幼儿绘画,美术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玲.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浅谈绘画活动与手工制作对幼儿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6):91-91,116.

[2]张丽萍.浅论幼儿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2):149.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 篇9

语言文化最摄人心魄之处便是它的人文性,它展现着学生的内在品质以及个人素养,小学语文承担着展现其人文价值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在语文知识传授中渗透人文价值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比如五年级《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从而启发人们多读书、认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浏览全文,再让学生齐读课题。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文中“小苗”与“大树”并不是指我们生活中的树木,而是分别是苗苗与季羡林,引导学生挖掘其人文内涵。在课文内容讲解时,教师适时提出:“苗苗与季羡林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分别对读书有哪些见解?读了他们之间的对话,你的感受是什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季羡林爷爷的亲切,对苗苗的关爱之情,也体会到要学习苗苗的谦虚、好学,并且了解到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在整个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情感感悟能力得到锻炼。

再如《烟台的海》这节内容的学习重点就是培养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以及生活之美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明显是一篇写景文章,但是在烟台的海景描写过程中每个季节都穿插着对人的劳动以及生活的描写,这是为什么呢?”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引导性的提问,能够让学生透过景物层面体验到人文层面,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文感悟能力,挖掘出文章蕴含的人文价值,从而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

二、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性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完善。教学中渗透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勤恳、执着、毅力等优秀的品质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比如在讲解《蟋蟀的住宅》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蟋蟀与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师生进行交流,尤其对“随遇而安”这个词语进行品味,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加深对它的理解。通过课文的解读,仔细琢磨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主要表现在对住宅的讲究。关于住宅,教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体会,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对话,从而感受到这里的蟋蟀实则是我们生活中那类吃苦耐劳、有生活情调的人,也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学习蟋蟀身上那种勤劳、有追求的品质,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

再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仔细品味文章中的语句,使学生逐渐体会到科学家探究大自然奥秘时执着的精神,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完善。

此外,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寓言故事比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等,通过寓言中那些典型的具有人格缺陷的人物,来告诫学生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劣根性,比如懒惰、愚蠢等等,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品质,从而健全人格。

三、有助于端正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从而不断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比如《窗前的气球》这篇课文,主要是讲在主人公科利亚住院期间,他的心情低落,这时他的同学利用气球来给他带来问候,因此他快乐起来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病房窗前的气球是谁送的?送给谁的?为什么要送他气球?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浓浓的友情,并且认识到要关爱别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教学中通过渗透这种人文价值观,使学生对仁爱之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并且在生活中不断践行,逐渐成为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比如在同学流鼻血时,学生会争着去给他送纸巾;在其他同学忘了带课本时,同桌会主动将自己的书往他旁边挪一些,和他一起看。

《小青石》这篇课文中,同样是两颗石子,小黑石安于现状,而小青石则与小黑石不同,它心中有远大的理想,希望能够实现更高的生命价值。虽然最后它变成了一颗铺路石,并且无法改变被人踩的现状,但是当人们从它身上快乐的踏过去时,它却从心底里感受到快乐,因为它认识到给别人带来方便、带来快乐,那么它就是有意义、有价值。课文虽然讲的是两颗小石子面对相同的境况,实则讲的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将它们联想到我们人类自身,学生也能够领会到:平凡的人因为有了理想而变得不平凡,也因为帮助他人而变得有价值。

四、总结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自身性格的完善,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人文价值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好思想、好品质、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春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的策略及意义探讨[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5(4).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32例;年龄7~78岁, 平均 (30±6) 岁;临床诊断:肾病综合征36例, 慢性肾小球肾炎44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 不明原因肾衰5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凝血功能检查, 其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 且均无严重心肺疾病及特殊并发症, 如重度高血压、精神病或不配合操作、孤立肾者。

1.2 仪器与材料

采用ALOKa SSD-256诊断仪, 线阵探头, 频率:3.5 Hz;自动活检装置为Bard公司自动活检枪及与之匹配的自动切割式18G活检针;无菌手套3双、络合碘、消毒棉球、利多卡因针剂2支、无菌治疗弯盘1个、5 mL注射器2个;500 mL生理盐水1瓶、盐袋1个、腹带1条;清洁的5 mL标本瓶3个, 其中装入固定液, 胶布、记号笔。

1.3 术前准备

(1) 嘱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详细了解肾脏穿刺活检技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同时告知患者或家属穿刺过程中所存在的危害性、并发症及相应解决方法。简单介绍操作流程, 以消除患者患者不良情绪, 有利于促进穿刺术的顺利进行; (2) 做好血压测量工作, 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等检查, 并检测患者出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等, 并确认患者凝血功能正常及无手术禁忌。对存在出血倾向患者, 需使用止血剂, 同时复查患者凝血功能, 如遇紧张或恐惧者可使用镇静剂[2]; (3) 行常规B超检查, 详细而准确地测量患者肾脏长度、厚度及横径等, 同时观察肾脏皮质厚度, 并了解患者肾脏活动度情况, 掌握肾实质内是否存在结石或占位性病变等,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观察患者肾脏血液流动情况; (4) 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女性患者需避开月经。

1.4 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均处俯卧位, 于患者右侧腹部下垫盐袋来固定及抬高患者肾脏, 将患者双臂朝上, 并将其头部放置于双上臂上方且偏内侧。选择患者右肾下极实质为穿刺部位, 于超声监视下进行手术。采用超声来测量穿刺距离, 并使用碘伏消毒处理, 待局部麻醉后于超声引导下进针。将活检针进入患者肾包膜内, 此时告知患者需屏住呼气, 然后再推针以使针尖顶压患者肾包膜后扣发活检枪, 然后迅速退针, 并推出活检针芯。观察针槽内肾组织的长度, 每位患者均需取材3次, 肾组织长度5 mm以下者需重复取1次, 然后将所取组织均送检。待手术结束后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处理, 然后使用无菌敷贴胶布予以固定, 采用腹带加压包扎。将患者送入至病房, 告知患者卧床休息6 h, 并于穿刺处加压24 h, 3 d内注意防水。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尿液性质和颜色等情况, 如发生感染, 需使用抗生素等治疗。

2 结果

所有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均取得成功, 其中83例取材3次, 6例取材4次, 1例取材5次, 穿刺成功率达100%。病理结果显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6例, 伴肾小球硬化22例;局灶性阶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19例;IgA肾病12例;狼疮性肾炎5例;过敏性紫癜性肾小球肾炎6例;膜性肾病1例;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2例, 6例患者自诉有腰酸和腰痛;2例患者出现肉眼血尿, 后自行消退;4例患者出现穿刺针处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13.3%。

3 讨论

肾脏疾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 类型较复杂, 但在临床表现上不同类型的相似性却很大, 很多都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及水肿等表现, 单靠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很难区别, 因此临床上常常会出现诊治错误[3]。肾脏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与其病理类型和病理免疫类型有很大关系, 因此肾穿刺活检在肾脏疾病的诊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能明确肾脏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类型, 而且结合临床做出最终诊断;根据病理变化、病理类型制定治疗方案并做出预后判断。

随着超声仪器、穿刺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经皮超声引导肾穿刺活检术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和准确性, 已逐渐成为肾内科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理想的肾穿刺活检方法至少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 取材。取材的成功标准为取出组织的长度>5 mm, 光镜下肾小球数≥10个, 并能提供明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 为病情分析、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准确地能反映客观实际的消息[4]。 (2) 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采用彩色超声引导穿刺枪穿刺, 在荧屏上能为操作者实时监视进针方向, 准确引导穿刺针进入靶目标, 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本研究肾活检的成功率达100%, 与文献[5-9]报道一致。虽然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操作简便、安全, 但仍属于有创检查。本研究中超声引导下肾脏组织活检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 还有待进一步降低。为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认为穿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应用超声定位显得十分重要, 所以穿刺部位应该选择患者肾下极集合系统与外侧肾实质交界面左侧, 主要是由于该处无肾窦回声, 同时皮质相对较厚, 所以可提高肾小球结构的获取[10,11,12]。手术过程中, 要掌握好穿刺针的角度及进针深度, 这样则可获取到最大长度肾组织病理标本, 减少风险发生。进针深度如太深则会导致图像效果不佳[13,14,15]。 (2) 要求医生具有熟练的手法, 动作要熟练、敏捷, 减少穿刺针在患者肾实质内停留时间。要严格掌握好适应证及禁忌证, 在实施手术前做好相关检查, 对不宜进行检查的患者则不进行手术或待患者各项指标正常后再实施手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 其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急性肾功能不全和肾病综合征是影响并发症的独立因素[16,17]。这主要是因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出血, 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常常伴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情况, 甚至还会存在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等。 (3) 做好术后护理工作, 如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增强患者依从性, 做到术后绝对卧床休息6 h, 穿刺处加压止血24 h, 3 d内不接触水, 防止受凉、感染等。在肾脏病诊断中, 肾活检为诊断组织病变的性质、类型、制定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判断疾病的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还是研究肾脏疾病发病机制和探讨疗效机制的重要手段, 已成为肾内科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随着肾活检操作、引导技术和护理方法的不断改进, 超声引导下穿刺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肾脏穿刺活检技术。由于肾脏疾病的种类多, 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 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有些患者虽然临床诊断基本明确, 但肾活检对疾病分型和个体治疗能提供极大的帮助, 如狼疮性肾炎、系统性血管炎等, 对临床上的大量蛋白尿、急进性肾炎、急性肾衰竭、移植肾等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能够动态监测进针的方向和深度, 具有简便、准确、快捷的优点, 对肾脏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肾活检术是一种有创检查, 有一定的并发症, 提高肾活检的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操作者关注的重点。肾活检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肉眼血尿、肾包膜下血肿、腰痛等, 一般保守治疗可治愈;而严重并发症如肾周大血肿、肾盂尿瘘、肾盂积血, 感染等, 需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笔者体会到: (1) 术前了解肾脏结构、位置、准确定位及排除禁忌证; (2) 指导患者呼吸和屏气, 根据个体差异选择进针的方向和角度, 斜角进针取材佳, 不易损伤肾髓质, 可减少出血; (3) 术者熟练掌握肾穿刺技术及技巧, 一般活检取肾组织的长度约10 mm, 对于肾脏小和实质薄的患者, 可缩短长度, 增加穿刺次数弥补不足, 做到以上几点对穿刺成功率、取材及减少并发症非常关键。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 篇11

“国学热”在华人圈的兴起已有多年。本人学识有限,针对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课题无法发表高深的见解,但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余年的时间里,在践行经典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累积了些许的心得,说出来或许可以给同仁提供一些参考。下面我想就经典教育的概念,经典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渗透,其催生的效果彰显了怎样的价值意义这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何谓经典教育?经典,英文名[classics],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的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道学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典”是个会意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合起来就是大册的书。“典”的本义就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

经典教育的内涵,在笔者看来,就是让孩子或青少年在大脑发育的最初最迅速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我们孩子和青少年的高度智慧,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孩子将来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而经典,如上文所说,则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的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比如,美术有美术的经典,音乐有音乐的经典,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就是《大学》、《中庸》、《论语》、《老子》、《易经》、《孟子》等重要著作。

那么,经典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怎样的价值及意义呢?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文以载道”,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和平纯净的情怀和博雅高尚的人文精神,使民族之魂发扬出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惟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把民族魂发扬起来的中国人才有真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自己民族灿烂的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提高国民素质和修养水平。经典教育在这一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大学》为例,孙中山先生就曾称其为“中国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小就构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格局。

再如《老子》,约5000字,却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科学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将海尔打造成知名企业。从小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论语》,则是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德国哲人斯宾格勒的话,或许对我们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警训和忠告,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二、誦读经典,可以提高人的专注力和记忆力,为博览群书,养成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打下良好根基。

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感官摄取、处理、存储信息的过程,只有存储在自己的脑子里,才是自己学到的知识。存储就是记忆,记忆是人类学习和生存的基础。人类一切知识的获得要靠记忆,记忆越多,知识量就越丰富。诵读经典可以提高人的专注力,使人处于宁静状态,做到杂念不起,专心致志,反复诵读就会强化记忆,熟读成诵。实践证明,0—13岁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经典是儿童之专长,有如轻松愉快的游戏,经过半年至一年的读经训练,不少儿童、青少年学生可以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养成温文尔雅的性情和喜爱读书的习惯,识字量大幅度增加,由此增强了阅读能力,包括阅读古文和现代文的能力。他们在诵读经典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由此养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学能力,并乐此不疲。聪慧好学的孩子,短短几年时间就可以阅读数百本书籍,并且能博学强记,真正做到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写作、讲话时就会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这就彻底摒弃了现行实用主义教育“有兴趣才能教”的兴趣原则,真正体现教育重在激发学生自主性和自学能力的原则。实践还发现,读经对于患多动症的孩子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于弱智儿童的智力开发也大有帮助。总之,学生通过诵读经典的训练,记忆力提升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阅读量大幅攀升了,综合的语文能力乃至学习所有学科的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三、经典教育的长期熏习,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程度和读写能力有直接而深远的助益。

有人怀疑:诵读古文经典,对学习语文真有那么大帮助吗?对此,著名教育家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博士作了精辟的回答:“单从语文程度上说,读一年可有高中语文程度;读二年,可有大学语文程度;读三年,可有中文系语文程度。至于人格之陶冶、气质之变化,其效果更不可测试。”作为一名不余遗力推广读经的有识之士的一番言辞,我们不宜主观臆断去质疑甚至否定,当身体力行,用实践去检验。正所谓: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真正倡导学生阅读经典也就近几年,虽然谨慎有余着力不够,尚未达到王教授所说的那种成效,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的确超出了自己原有的预期。

至于经典阅读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我想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因为语文学习中的读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修养的深浅决定了他的写作能力的高低。一个没有伟大心灵的人是写不出令人感动、震撼的伟大作品来的。

四、诵读经典跟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 篇12

近年来, 随着中国与世界体育交往日益频繁, 其规模、范围更加扩大, 内容和形式愈加丰富多彩, 体育场合中的礼仪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了。人们在体育比赛和活动中仪容、仪态、仪表、言谈举止不仅反映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态度, 还会影响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形象, 甚至一个民族的声誉。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传播体育礼仪文化与培养体育礼仪意识、能力与习惯, 是中国体育从“大”走向“强”的必由之路。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在新世纪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何培养大学生崇礼、修礼、习礼的良好习惯, 提高大学生的文明道德修养,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体育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练习场, 理应担当此份责任。目前, 关于大学体育中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 我国各专家学者主要从体育礼仪的概念、功能及实施途径与方法等角度做了探讨。毛海涛, 刘树军 (2006) 从文化学的角度全面论述了传统武术礼仪教育功能, 并提出了传统武术礼仪的概念, 认为其是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 为了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 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 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5]。黄寿军 (2003) 分别从体育礼仪的含义、结构、内容及体育礼仪教育功能方面进行了阐释和论述, 并对在学校实施体育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宏观探讨[6]。汤庆华 (2007) 对体育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是可行的, 且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7]。段桂梅, 王冬梅 (2008) 对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礼仪教育做了研究, 提出讲解课程意义、教师以身作则、言谈举止实训等方法有助于提升课堂效率[8]。杨娇 (2005) 对大学生开展礼仪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 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的三个途径。即在形体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在体育教学思想内容中渗透礼仪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礼仪教育[9]。梁广伟 (2007) 阐释了网球礼仪是网球运动的本质精神, 提出学习网球礼仪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素养, 还能起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并从日常练球、比赛和观看比赛三个角度详细叙述网球礼仪教学要点[10]。黎晓勇 (2008) 通过对跆拳道礼仪的研究, 揭示跆拳道礼仪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 提出了实施礼仪教育的途径为在师范形象和仪表中渗透礼仪教育、在训练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在教学思想内容中渗透礼仪教育[11]。杨凯 (2008) 主要围绕高尔夫礼仪文化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面论述了高尔夫礼仪文化发展结构, 提出了高尔夫礼仪文化的社会意义和价值[12]。

以上论文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礼仪的概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 但大多数都是从宏观方面做了论述, 在具体实施操作中缺乏可借鉴性, 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和展现大学体育中礼仪教育切实可行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因此, 论证礼仪教育在大学体育中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为礼仪教育在大学体育中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 本课题采用理论与实践论述的方法, 系统地论述大学体育中礼仪教育的价值、意义, 并对大学交谊舞教学中如何实施礼仪教育做实验研究, 以期为大学体育中实施礼仪教育提供参考与依据。

2 体育礼仪教育的价值

价值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客观存在, 价值也是对于事物本身而言的, 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些特征, 但是对价值的认识又受到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认知能力所限制。因此, 我们对体育礼仪教育的价值认知可以根据体育礼仪教育以其自身特点作用于人和社会所能产生的良好影响和效益中去总结和提炼。研究中发现体育礼仪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 人格塑造的价值和促进人际交往的价值。所谓人格, 是指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倾向性, 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 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赋予特色的身心组织[3]。通俗地说, 人格是人们在其言行中所体现的人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它包括人的智慧、能力、品德、信念、意志和气质等。一般来说人格由三方面因素构成:一是智慧, 指人的知识水平, 智力高低、能力的大小;二是道德或情感, 指人们对自己, 对他人的、社会的某种真诚态度和倾向性;三是意志, 指人们克服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外部环境的坚韧性。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构成统一的人格特质。从根本意义上说, 体育礼仪教育是人格塑造的一种手段, 是实现完美人格的有效载体。礼仪是以“敬”为核心, 所体现的为运用理性对自身情感、欲望的调节与控制的涵义。在体育比赛和活动中所体现的体育礼仪的核心是以文明和道德风尚来捍卫和弘扬“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礼仪具体而言就是一种规范、准则或标准, 即礼节。其次, 它是一种善的行为、一种美的行为、一种规范的行为, 即礼貌的行为。它通过仪表、仪式的具体形式来加以体现和彰显。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是体育文明进程的象征。体育礼仪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通过礼貌、礼节知识的学习与训练, 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理想情操和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使其人格不断得以升华和完善。通过体育礼仪教育这种实践活动, 可以弘扬体育精神, 培养体育道德, 对社会道德的进步会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而就促进人际交往的价值来说, 因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人际交往是个人走向他人、集体、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世界教科文组织也把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说, 它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 它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 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体育礼仪教育是增进大学生之间接触和交往的良好手段之一, 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以健康的心理互相沟通。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 通常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 有利于形成尊重他人的观念, 从而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 大学体育加强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

礼仪是美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在体育交往中, 整洁大方的个人仪表、得体的言谈、高雅的举止、良好的气质风度, 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也必定会给对方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在这里, 礼仪起着“粘合剂”的作用, 它对于表达感情、增进了解、树立形象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体育礼仪教育, 使学生掌握体育活动中仪表、服饰、言谈、举止的正确方法, 教会他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自觉约束、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适时、适度地表现自己的优雅不凡, 促使他们注重个人精神内涵的丰富与完善, 从而帮助他们塑造和维护个人良好的公众形象。

体育运动是心灵沟通的窗口, 是信息交流的媒介, 是增进友谊的纽带, 并且体育还能以它独有的风格打破国界, 消除语言、民族、信仰的界限和障碍。然而, 体育比赛是一种具有强烈对抗的竞争活动, 为了争取比赛的胜利, 运动员之间难免出现过激的行为表现。这些过激的行为极易导致混乱的局面产生, 严重的还将造成体育赛事的中断, 或人员伤害事件的发生。

对大学生加强体育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正处于“精神成人”阶段的大学生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体育赛事的参与, 在理念上具体要求为真诚相待、“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促成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个在体育对抗中有“礼”、竞争中有“和”的环境和氛围。大学生在这种氛围的体育比赛活动中, 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比赛任务, 共同感受体育比赛中的成功与失败。因此, 实践体育中社交礼仪的规则, 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 沟通信息, 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 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降低挫折感, 促进身心健康,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另外, 大学体育加强体育礼仪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体育观赛修养。体育观赛修养是指人们在观看体育活动中所应该具有的行为规范。在体育竞赛中, 观众的角色不仅仅是赛事的旁观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他们的言行对场上的选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优秀的观众可以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比赛环境, 并能通过恰当的语言或声响激发选手的斗志、鼓舞士气。而缺乏体育礼仪素养的观众的不良行为则会打扰、甚至阻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发挥, 严重的可能使整个比赛无法进行。

目前, 大学生的体育观赛礼仪素养并不容乐观:田径比赛场上观众满场“飞”, 篮球赛场上球员被观众席上的矿泉水瓶击中, 网球赛中毫无秩序的口哨声和不时响起的彩铃声……这些现象暴露出大学生体育赛事观赛礼仪的欠缺,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体育礼仪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体育观赛礼仪是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礼仪教育, 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体育观赛礼仪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体育观赛礼仪的实践技能, 从而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体育观赛修养。

4 大学体育加强礼仪教育的实现途径

回顾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经历了从重视“三基”教学阶段到重视“体质教育”的阶段, 再到重视素质发展阶段和重视健康需要阶段。显然, 起初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是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而后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的影响下, 逐步确立了以“育人为宗旨”的方向, 并在目标的内容上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要求。目前,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 又使学校体育目标以健康为中心, 走上了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道路。综上可见, 大学体育教育的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学校体育教育自身内容不断地丰富、拓展, 具有鲜明地时代性, 其总体发展趋势体现为从一元型向多元型的转变, 从注重生存型向关注发展型的转变。

虽然大学体育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以“健康第一”为方向, 并在目标的内容上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要求, 但是当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人”的社会性的培养仍然没有多大改观。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仍然处于过于注重动作技能及技战术的传授或者沦为打着“健康第一”幌子的“放羊式”教学。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到最多的仅是动作技术、技能或者是随心所欲的“玩”, 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养功能很难彰显。鉴于此, 在大学体育中加强体育礼仪教育就是对实现以“育人”为宗旨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一种具体化行动。因为体育礼仪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格教育, 是实现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有效手段, 体育礼仪教育可以极大地促成实现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 体现“育人”的学校体育教育宗旨。

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目标、就得像学习者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教育教学内容, 借以发展他们的品格, 开发他们的潜能。这种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 一般称为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 大学体育课程的开设项目日趋多样化, 大学体育课程开设项目除了的田径、体操、武术、篮球、排球、足球, 还扩充了网球、乒乓球、羽毛球、保健、形体健美、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散手、跆拳道、滑冰、野外生存训练、攀岩、游泳和棋类等。如果在大学体育课程中, 增设体育礼仪课程, 既可以使大学生掌握体育礼仪基本规范, 又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体育礼仪文化兴趣爱好的需求。

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常规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一般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礼仪教育有三种方法。一是在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常规中渗透体育礼仪教育, 建立和严格执行教学常规中的体育礼仪规范。二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仪态的培养。体育教学原本就包含美育的因素, 培养学生形体美、运动美、精神美也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站、坐、行、等身体姿势, 是学生做到站立挺直、坐姿端正、行走轻盈, 从而展示出美的姿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三是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挖掘体育礼仪的思想性,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关心集体、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勇于拼搏的优良品德和作风, 以期陶冶学生的情操, 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5 大学体育加强礼仪教育的方法探索

5.1 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所谓目标“指激发人们行为的、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和结果。通常具有预测性、可计量性、有形性和激励性等特点。按层次可分为组织 (团体) 目标和个人目标;按时期可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按数量可分为单元目标和多元目标;按稳定性可分为静态目标 (在一定时期内不变的) 和动态目标 (在一定时期内会变化的) [13]”, 是“要在各个阶段达成什么和最后达到什么”的意思。可见, 目标是人们为达到某个目的在行动过程中设立的各个阶段成果以及最后的预期成果。目标是标志, 没有标志就没有方向, 但只有标志没有具体的行动, 标志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 要有具体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礼仪教育的任务来支撑目标的实现。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有目标的行为, 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自然也是如此。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目标来自于体育礼仪的功能, 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目标也是人们对体育礼仪的期待 (价值取向) , 但功能和目标又不能单独成为目标, 目标只能是功能和期待的结合。体育礼仪的功能是体育礼仪固有的客观属性, 而价值取向是外赋的和主观的属性, 目标是依据功能进行价值取向后的行为指向。由此而论, 依据体育礼仪的功能和通过对高校教育管理者、参与者 (主要是团委书记、大学体育部部长、教师、学生) 的访谈, 了解了他们对体育礼仪教育的期待, 笔者提出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礼仪教育的目标为通过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礼仪教育, 使学生成为崇礼、修礼、习礼有教养的现代人。

所谓任务, “是受委派担负的工作或责任, 即上位的人或事对下位的人或事提出的要求及布置的工作[14]”是“要做什么的意思”。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目标决定着具体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礼仪教育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多元化也直接导致体育教育的价值多元化,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完成教育、教养和发展三个方面的任务, 落实到学校体育工作中, 就是体育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思想教育、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教学和增强体质三个方面的任务”[15]。据此, 笔者认为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任务也有三方面。其一, 体育礼仪的思想教育。其二, 体育礼仪基本知识、技能、技术的教学。其三, 增强教养。这三个任务是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指导原则, 思想教育是解决体育礼仪的方向和动力问题, 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教学是传授体育礼仪的方法, 增强教养是体育礼仪的效果和达到的目的, 三者都是为了解决一个中心问题———增强教养。所以说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教养。

5.2 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教学内容

围绕着“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有许多有意义的争论, “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 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1]。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从属于教育, 是关于体育礼仪知识的传授与技能培养的教育活动。它的质的规定性或本质应该包含两层含义:第一, 使受教育者习得体育礼仪, 在体育运动中自如运用;第二, 用体育礼仪来培养人, 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文明素养的人。具体而言, 就是在体育教育中, 通过专门的体育礼仪教育或在体育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使学生不仅对体育礼仪知识有认知, 还掌握体育礼仪具体规范, 同时强调通过体育礼仪的学习, 促成健全人格的发展, 培养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体育中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体育比赛和活动的各个方面, 通过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具体表现形式来体现。从内容上涉及到仪容、仪表、仪态、服饰、语言、观赛基本礼仪、各类项目观赛礼仪、开、闭幕仪式、颁奖仪式、会旗、会徽、吉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形象礼仪、体育比赛礼仪等[16]。

通过对2名大学礼仪教师和3名大学交谊舞教师就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内容的访谈, 并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关于教学内容设置的要求, 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内容应为礼仪教育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确定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内容时, 既要符合礼仪教育内容教育性、科学性、系统系的原则, 又要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的与教学目标统一性、科学性、可行性、与社会体育和地方体育特色相结合、趣味性的原则。由此并结合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笔者尝试性将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体育礼仪基本理论和体育礼仪具体规范 (如图1) 。

5.3 大学交谊舞教学中礼仪教育实验研究

5.3.1 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湖南怀化学院普通系大二交谊舞班学生44名 (男、女各22名) , 随机分入对照组、实验组, 每组22人 (男、女各11人) 。

5.3.2 教学内容

依据2名大学礼仪教师和3名大学交谊舞教师的交谊舞课程中礼仪教学内容设置访谈结论, 并结合本人的理解, 本次教学实验的大学交谊舞课程中礼仪教学内容设置如下 (表1) :

5.3.3 教学方法

各阶段体育礼仪教学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等教学方式。

(l) 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将有关体育礼仪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礼仪理论知识, 为实践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采用教师榜样示范法, 教师体育礼仪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形象化, 富有感染力, 可以使学生有美的体会, 从而产生效法的驱动力。

(3) 冶情优教法, 通过故事冶情、音乐冶情的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陶冶, 进而自觉生成体育礼仪智慧和行为。

(4) 通过形体实践训练与情境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并亲自参与情境排练,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与实践的主体, 自觉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提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5.3.4 实验安排

对照组的教学计划为4学时交谊舞理论, 12学时交谊舞基本舞步, 16学时交谊舞基本舞步套路。实验组的教学计划为2学时交谊舞理论, 2学时体育礼仪概述、运动观赛礼仪 (运动员礼仪、观赛礼仪、体育仪式、体育标识) , 6学时仪容礼仪 (头发) 、仪表礼仪 (着装) 、仪态礼仪 (站姿、走姿) 、手势语 (握手礼、邀请礼、鞠躬礼) 、表情礼仪 (眼神、微笑) , 6学时交谊舞基本舞步, 16学时交谊舞基本舞步套路。

对照组术科教学的基本流程为:按热身练习→交谊舞基本舞步→交谊舞基本舞步套路→放松练习的常规教学顺序进行。实验组术科教学的流程为:仪容礼仪 (头发) 、仪表礼仪 (着装) →仪态礼仪 (站姿、走姿) 、交谊舞基本舞步→交谊舞基本舞步套路、手势语 (握手礼、邀请礼、鞠躬礼) →表情礼仪 (眼神、微笑) 。以下为大学交谊舞教学中礼仪实验课的结构 (见表3) 。

5.3.5 实验步骤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教学工作均由笔者承担, 两组学生在教学课时、场地等方面均保持一致, 然后进行16周的教学实验。期末考试采用盲评的方式, 将两组学生混合后按照抽签的顺序进行考试, 考试成绩由2名礼仪教师和3名均未参与本实验的交谊舞教师评判, 其中礼仪考试内容为仪容礼仪 (头发) 、仪表礼仪 (着装) 、仪态礼仪 (站姿、走姿) 、手势语 (握手礼、邀请礼、鞠躬礼) , 按照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相关标准进行评分。交谊舞考核内容为交谊舞基本舞步成套动作的技术考核, 按照国家大众交谊舞评定标准———动作准确性、动作力度、动作幅度、动作表现力4个指标进行评分。最后将22份关于学生对礼仪教学态度的问卷发放给学生并当场回收。

5.3.6 教学实验前评定结果

5.3.6. 1 两组学生个人形象礼仪评定结果

从反映学生个人形象礼仪评定指标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仪表、仪态、仪容、手势语的成绩在两组间均相差不大 (P>0.05) 。可见, 两组学生在学习交谊舞项目前的个人形象礼仪的差异不是很显著。由此说明, 两组学生在上交谊舞课前个人形象礼仪是一致的, 在实验过程中是具有可比性也具有可行性。

5.3.6. 2 两组学生身体协调性及接受能力评定结果

本测试由笔者在同一节课上教授两组学生大众交谊舞慢三套路1组合8*8拍, 再请3位交谊舞教师对对照组和实验组中的每一位学生进行技术评价, 其评价指标包括动作准确性、动作力度、动作幅度、动作表现力。

从评定结果可见,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动作准确性、动作力度、动作幅度、动作表现力四个指标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测试指标间均相差不大, 两组学生在接受能力及身体协调性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5.3.7 教学实验后两组学生评定结果与分析

5.3.7. 1 两组学生个人形象礼仪评定结果与分析

注:*表示P<0.05, 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6的评定结果可知,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仪表、仪容间相差不大 (P>0.05) ;仪态的测试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成绩优于对照组的成绩, 呈显著性差异 (P<0.05) ;手势语的测试结果也显示了, 实验组的成绩比对照组的成绩好, 且呈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教学实验中对仪表礼仪的考试内容只有服装, 其评定标准为整洁、合项、三色。即服装整洁干净、着与本项目统一的运动服装、全身上下的衣着保持在三种色彩之内。仪容礼仪的考试内容仅有头发, 其评价标准为干净整洁、发型适宜。显然, 这两项是硬性标准, 通过课堂常规的反复检查, 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比较简单地做到, 所以两组间的差异不大。

在对照组的教学中有站姿、走姿练习, 但并没有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进行专门性练习, 而在实验组的教学中, 把仪态礼仪涵盖的站姿、走姿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在每堂课中反复强化练习, 所以实验组的仪态礼仪成绩自然高于对照组。显然, 在培养学生良好仪态形象中, 实验组的教学内容是非常有效的。手势语的学习内容囊括握手礼、邀请礼、鞠躬礼, 对照组的交谊舞教学中, 也有手势语的教学内容, 但仅作为介绍内容, 简单带过, 并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内容而进行反复练习。在本实验中, 反复强化手势语的练习, 所以, 实验组学生的手势语成绩高于对照组。可见, “术”多是礼仪教学重要特点, 在教学课程中, 个人形象礼仪中的仪态礼仪、手势语礼仪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更需要由学生反复练习才能学会。

虽然实验组的仪态礼仪成绩高于对照组, 但从实验组仪态礼仪的平均成绩可知, 实验组学生的仪态礼仪总体成绩并不高, 由此说明, “知易行难”是体育礼仪教学主要难点, 一个人的良好仪态的形成, 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是需要正规、系统地长时间练习方才能习得。

5.3.7. 2 两组学生交谊舞运动技能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注:*表示P<0.05, 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从表7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动作力度、动作表现力间相差不大 (P>0.05) ;动作准确性的测试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成绩优于对照组的成绩, 呈显著性差异 (P<0.05) ;动作幅度的测试结果也显示了, 实验组的成绩比对照组的成绩好, 且呈显著性差异 (P<0.05) 。

由此可见, 在交谊舞课程中加强礼仪教学在动作准确性、动作幅度方面要优于纯粹的交谊舞教学。这一结果说明了在大学交谊舞课程中, 加入礼仪教学内容对学生在交谊舞基本舞步成套动作的学习以及技术掌握和理解都有较明显的影响, 尤其是在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幅度方面更显示其优势。礼仪教学之所以会在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于, 礼仪教学中的仪态礼仪站姿、走姿的专门性练习。众所周知, 交谊舞除了对基本舞步有明确的技术要求, 还同时强调挺拔、矫健的身姿, 仪态礼仪练习无疑加强了对学生优美形体的训练, 所以实验组的动作准确性要高于对照组。动作幅度, 就是动作的身体空间开度, 也正是由于加强了站姿、走姿的强化练习, 学生对优美的身体空间位置才会有较强地认知, 从而体现在动作幅度上。

5.3.7. 3 学生对礼仪教学的态度与分析 (图2)

问卷共发放22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从图2可知:学生普遍对礼仪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且持喜欢态度, 其中非常喜欢达到了70%, 比较喜欢的有18%, 赞成的有9%, 说明了在本教学实验中大部分学生对礼仪教学内容的运用表示赞同。从上图中也可见, 学生对于本次实验教学中的教师榜样示范法、冶情优教法、形体实训法、情境模拟法是持喜欢态度的, 其中非常喜欢达到了58%, 比较喜欢的有30%, 喜欢的有7%, 说明了在本教学实验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是具有可行性的。

一般情况下, 学生对某一教学的态度能透视出学生对学习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一系列教学因素的态度[17]。从实验的过程可知, 学生对礼仪教学持积极态度, 学生非常愿意学习礼仪相关知识, 同时折射出礼仪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内在追求是一致的。在礼仪教学的环境下, 教师榜样示范法、冶情优教法、形体实训法、情境模拟法, 可以是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调节、反思所学知识, 从而不断内化为个体的经验、达到改变自己以前的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品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大学体育中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在大学交谊舞实施礼仪教育的个人形象礼仪考试成绩、交谊舞基本舞步成套动作考试成绩、学生对礼仪教育的态度可见,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是实施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2.“术”多是体育礼仪教学重要特点。术者, 技艺、方法、策略、营作之谓也。大学体育礼仪教学的课程, 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更需要由学生亲自操作才能学会。

3.“知易行难”是体育礼仪教学主要难点。礼仪作为行为学科, 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礼仪, 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由于长期以来受周围非体育礼仪氛围的制约, 养成的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使得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或羞于改变已有的不正确的体育礼仪行为习惯。再在, 从“知道”到“做到”这其中有很大的距离, 要让学生把已知的礼仪知识在实践中做出来是非常有难度的。

4.教师榜样示范法、冶情优教法、形体实训法、情境模拟法在体育礼仪教学中都比较有效。通过采用四种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充分感受、体验、调节、反思所学知识, 从而不断内化为个体的经验、达到改变自己以前的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品德。

6.2 建议

1.建立相关机制, 促进大学体育中礼仪教育的发展。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使当代大学生养成符合体育礼仪的行为习惯,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体育礼仪教育及反复持久的体育礼仪实训。一个人只有养成了一定的体育礼仪习惯, 才能具备相应的体育礼仪素养和品质。高校应该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建立体育礼仪长效实施机制, 促进体育礼仪教育的发展。

2.重视体育礼仪教材编写。教材是教学之本, 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建设, 必须紧紧抓住教材编写这一基本环节。目前, 我国大学体育教科书并没有将礼仪的内容纳入其中, 只有对学生进行一些体育道德的理论指导, 缺乏实际操作的部分。而其他科目的教科书更是没有适宜在大学体育中实施礼仪教育的内容。教材是教育的必备工具, 如果缺少了工具, 必然会给大学体育中礼仪教育加大了难度。本研究仅尝试性地做了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礼仪教育内容粗略的整理, 鉴于当前体育赛事对体育礼仪的迫于需要, 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礼仪教育已经是一种必然, 所以大学体育礼仪教材的编写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师资建设。目前, 在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中涉及礼仪教育的内容很少, 大学体育教师自身体育礼仪知识十分缺乏, 他们基本没接受过体育礼仪教育, 对体育礼仪知识掌握不够。通常只是通过自学对体育礼仪知识积累一些零星的、粗浅的认识, 这将非常不利于体育礼仪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由此, 必须对大学体育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体育礼仪知识培训, 鼓励教师多做体育礼仪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 达到加强师资建设的目的。

7 结语

上一篇:概念讲解下一篇:联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