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法

2024-10-11

联系方法(精选12篇)

联系方法 篇1

一直以来, 人们对于科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科学方法的意义和具体运用, 对于科学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关注甚少。巴普洛夫说:“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在于科学方法的研究。”怀特海说:“如果要理解我们这个时代, 有许多变化的细节……都可以不必谈, 我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方法的本身, 这才是震撼古老文明基础的真正新鲜事物。”我们不仅要对科学进行规范式的理解, 我们还要对科学方法进行启发式的研究, 从中寻找科学创新的灵丹妙药。自主创新, 方法先行。当下,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只是把方法当做达至具体目标的途径与工具, 而是进一步的在此基础上把对于方法的研究转化为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上。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科学研究的思维定势, 让科学方法成长活生生的、可以成长的工具或手段的理念, 是对科学方法研究的新的诠释。这种对于科学方法认识层面的新的诠释就是我们本文所指的创新方法。明晰科学方法与创新方法的概念, 有助于我们更加有针对性的利用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去进行科学创新, 是研究创新方法的需求所在, 对于正确建构创新方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方法是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之上

创新方法之所以要创新, 在与没有传统的惯例可以依循, 是不同于以前任何方法的创新, 包含了无数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为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的空间。相对于不确定性, 科学方法的研究在与尽量消除认识或行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努力, 是确定性的规律性知识和实践模式中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证认识或行动成功的“确定性”的判断。反差如此之大的两个概念, 为何要放在一起进行明确的概念定位, 原因就在于对于不确定性的创新是要建立在已有的确定的规律性知识和实践的模式之上。对已有知识体系及其问题的梳理, 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形成新知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是深刻研究创新方法的基本出发点。科学方法的研究在与寻找一种一劳永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创新方法的研究在与启发人们自觉地去创造更巧妙的方法, 至少是能够避免失败, 能够给新的创新以更多帮助、支持的指导。

创新方法是科学方法的内涵延伸

对创新方法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创新的方法, 意即能够促进创新发生的各种可能的方法。另一种是方法的创新, 意即对原有方法的突破, 着力点在于变革方法、用新方法代替原有方法的根据。由此看来, 一个是把创新方法理解为一类方法的总称, 一类理解为一种活动。在方法论研究的意义上, 创新方法并不能被理解为一类方法的总称, 就像是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并不能等同于论科学方法, 更不是科学方法的汇总一样, 否则就会论为具体的和技术性的东西而失去哲学含义。基于这样一种理解, 创新方法就是指的是一种活动, 是科学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内涵的延伸。正如人们所看到, 科学方法论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使其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卡尔纳普提出证实原则、波普尔提出证伪原则, 拉卡托斯的理论实际说明了无论经验证实还是经验证伪都很困难, 库恩的范式理论走向了约定论, 费耶阿本德更是提出了怎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尤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急遽扩张, 使得人们陷入方法和非理性的两个极端的选择当中, 对于科学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反思, 是创新方法的生存所在。创新方法的研究, 一改传统方法论在基础主义意义上为科学事业建立唯一的标准化构想, 转而倡导方法多元化, 强调方法的创造本质, 主体性观念与文化而构成了当前方法论新的研究基点。

创新方法是对科学方法的超越

由于对于科学的认识往往以固定的思维模式为根据, 把方法是看做不可改变的, 所以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才有了实证性的特征和程序化的形态。现如今, 科学探究领域的不断延伸与扩大, 人类担负的认识世界的任务也愈加复杂, 要稳稳地踏上知识历史这一阶梯的最高变得越来越难, 方法势必需要不断地超越、创新, 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创新方法大致而言即使对思维创新、程序式方法和科学工具这三个层面的创新。

(一) 思维创新是创新的起点和灵魂, 没有思维创新, 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科学方法的科学思维研究是把获得的知识、经验、观念和方法沉积在头脑中, 逐步建立起一定的思维结构。运用它, 对进入大脑的信息材料进行评价、选择、解释和组合等方面的加工处理, 就构成了人的思维过程。由于这种思维结构需要相对稳定性, 它对人的思维就会产生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人们凭借既有经验和惯常思路轻车熟路地解决日常性问题;另一方面, 一旦形成某种思维定势, 则妨碍和制约人们解决那些超出既有经验和认识范围的非常规性问题。因此, 按照已有的思维结构形成的思维定势是思维创新的主要障碍。所以作为创新方法的思维创新是对科学思维的一种突破与重建, 只有突破既定的思维模式, 才能取得创新性的思维成果。

(二) 毋庸置疑, 方法越能是程式化, 就越易于掌握, 也越能发挥作用, 从事科学研究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也确有一些规则能为科学发现提供有价值的引导。然而, 规则一旦进入程式化和还原论的绝对化命运、就会使方法失去其之为方法的根据, 从而也将剥夺科学成长的生命力。“说到底, 规则的应用靠的毕竟不是规则本身, 最终还得靠人类劳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人类思维程式化的努力获得了惊人的成果, 与传统科学方法论在逻辑的研究范围内一度取消了科学发现问题的区别性, 一些乐观主义者坚持主张科学发现可以有启发式程序或方法论规则。在进展方面, 西蒙和他的同事对人工智能中体现的程序化方向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他们坚持认为人脑的认知程序也可以被电脑掌握和运用。于是, BACON系列程序重新发现了波义耳定律、开普勒的第三行星运功定律等。这些再发现程序有助于解释科学家在发现过中所使用的方法。机器的引入使用已立起了方法轮领域中程式化努力的新路程。

(三) 工具创新。

科学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 但同时也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飞跃都是由工具的重大创新和根本变革所驱动。作为思维创新与方法创新的物质实现, 科学工具能够通过凝结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全部成果来实现科技创新力量的基本提升。

结论

科学方法在过去的几百年中, 科学已经成功发现了大量有关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不可否认, 逐步造就人类认知能力的, 正是以往科学方法研究所总结的那些推理模式和程序。而创新方法的研究更多的是出现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等多元化的方法论反思之后, 是科学方法研究的新的阶段。从科学方法的研究转向创新方法的研究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科学进步的道路没有尽头, 方法论无论怎样发展, 始终都会从传统中吸取养分, 使其各自得到恰如其分的利用。

联系方法 篇2

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只问本性,不问效用如何、目的何在、或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只问理论的由来,不问事实上的由来,譬如,有一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画此三角形之人目的何在,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有何好的结果等。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合必等于两直角,就是三角形之所以成为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就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中国人平日已养成只重一物的实用、目的、效果,而不去研究一物之本性的思想习惯。这种思想上的成见或习惯如不打破,将永远不会产生科学知识。譬如:《大学》上“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大串推论,就不是基于知识本质的推论,而只是由效果推效果,由功用推功用的方法。这种说法即使是对的,但这只是效果的研究。而效果是无必然性的,所谓成败利钝的效果,总是不可逆睹的。由不可逆睹的效果,推不可逆睹的效果,其所得的知识之无必然性与普遍性,可想而知。但假如不去做效果的推论,而去做本性的探讨,就可以产生纯学术知识。譬如,对于格物的“物”的本性,加以系统的研究,可成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对于致知的知的本质,加以研究,可成为知识论;研究心或意的本性,可成心理学;研究身的本性,可成生理学;研究家国天下的本性,可成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由此足见要求真学问,求纯科学知识,须注重研究本性的逻辑方法,而不可采取只问效果的实用态度。

逻辑方法的实际应用,还有一特点:可用“据界说以思想”,“依原则而求知”两句话包括。我们思想不能不用许多概念。我们说话作文,不能不用很多名词。界说就是对于所用的这些概念,或名词下定义。那是指出一个概念或名词所包括的确切意义,规定一个概念或名词所应有的界限范围。每一个界说即是指出一个概念,或事物的本性。据界说以思想,就是我们思想中所用的概念,都是有了确定的意义,明晰的范围的。如是庶我们的思想可以条理而有系统。界说即是规定一物的本性,则据界说以思想即是去发挥那物的本性,而形成纯学理的知识。一个人对于某一项学问有无学术上的贡献,就看他对于那门学问上的重要概念有无新的界说。伟大的哲学家就是界说大家。伟大的工厂,一切物品,皆本厂自造。伟大的思想系统,其中所用的主要名词,皆自己创造的,自己下过界说的。一个人能否理智的把握实在,对于自然人生的实物的本质有无真认识,就看他能否形成足以表示事物的本性的界说。平时我们所谓思想肤浅,说话不得要领,也就是指思想不能把握本质,说话不能表示本质而言。单是下界说,也就是难事。但这也许出于经验的观察,理论的分析,直觉的颖悟,只是武断的命题。要使其界说可以在学理上成立起来,颠扑不破,还要从各方面将此界说,发挥成为系统。无论千言万语,都无非是发挥此界说的义蕴。总之,要能把握事物的本性,对于事物有了明晰的概念,才能下界说。并且要能依据界说以思想,才能构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

至于所谓依原则而求知,就是一方面用原则原理作指导去把握事实,另一方面,就是整理事实,规定材料,使它们符合原理。不以原理作指导而得的事实,或未经理智整理不符合原理的事实,那就是道听途说,虚幻无稽,模糊影响的事实,而不是有学理根据的科学事实。先从特殊的事实去寻求解释此事实的普遍的原则,次依据此原则去解释其他同类的事实,就叫做依原则而求知。我们相信一件事实,不仅因为它是事实,乃因为它合理。我们注重原理,乃是因为原理足以管辖事实,以简驭繁,指导事实。总之,有一事实,必须能找出解释此事实的原则,有一原则,必须能指出符合此原理或遵守此定律的事实。单研究事实而求不出原则,或不根据原则而任意去盲目的尝试,胡乱的堆集事实,均不能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的实验,就是根据理性的原则或假设,去考验事实是否遵守此原则。

(二)体验的方法: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贵忘怀自我,投入认识的对象之中,而加以深切沉潜的体察。体验本身即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的生活,因为所谓体验即是在生活中去体验,离开生活更无所谓体验。体验法即是教人从生活中去用思想。体验法是要人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欣赏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观。体验是一种细密的、深刻的、亲切的求知方法。体验即是“理会”之意。所谓理会即是用理智去心领神会。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宋儒最喜欢用体验。宋儒的思想可以说皆出于体验。而朱子尤其善于应用体验方法以读书。他所谓“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深沉潜思”、“优游玩索”皆我此处所谓体验方法。

用联系的方法解决问题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

2.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同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铺垫激趣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

谁来说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父子关系)那么,我和你们的关系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采取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引入,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实践,理解意义

1.今天,小头爸爸给大头儿子出了一道题:你能用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2.组织交流后汇报板书:4×3=12 6×2=1212×1=12

3.小结:3×4=12从数学的角度看,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还可以说,12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

4.谈话:在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自己先说,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6.出示:18÷6=3,讨论:3是因数,6是因数,18是倍数,这句话对吗?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说哪个数是因数。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根据学生以往的操作经验,能够很容易地说出6种摆法。由图到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图形和算式结合为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关系提供了建构新知的基础。再通过反复练说,达到掌握和巩固新知的目的。】

三、探索方法,有序思考

(一)找一个数的倍数

1.师:在刚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知道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

思考: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谁来从小到大有序地说一说3的倍数?

提问:3的倍数说得完吗?(课件出示:3的倍数:3、6、9、12、15……)

指出: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3的倍数有无数个,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3。

2.师:你能有序地找其它一些数的倍数吗?

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先从它的1倍开始,有序的找出至少3个倍数。

3.观察2、3、5的倍数,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可以结合表格给出的问题思考一下: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内心体验出发,适时引导,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找一个数的因数

1.我们已经会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倍数,那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全12的所有因数?

2.根据学生回答交流。

用乘法找:()×()=12,怎样有序地找?

学习写法:12的因数有:1,2,3,4,6,12。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除法可以吗?

12÷( )=( )

强调: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3.试一试:15的因数,16的因数有哪些?

15的因数有:1、3、5、15。

16的因数有:1、2、4、8、16。

4.观察探索: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总结: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最大一个就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的有序思考的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以学生摆长方形得到的图形和算式为思维的依托,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四、拓展提高

游戏:看谁反应快。

规则:凡是学号符合以下要求的,请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1)谁的学号是5的倍数?

(2)谁的学号是30的因数?

我想找1号的倍数,请学号是1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全体起立)

指出:1是所有整数的因数。所有数最小的因数就是1。

VAR方法及测定方法简介 篇4

自资本市场兴起以来, 人们就一直努力寻找一个更能测定风险的方法, 传统资产负债管理ALM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过于依赖报表分析, 缺乏时效性;而利用方差及β系数来衡量风险太过于抽象, 不直观, 而且反映的只是市场 (或资产) 的波动幅度;而CAMP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又无法揉合金融衍生品种。上述几种方法都无法准确定义和度量金融风险时, 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的基础上, 于1993年发表了题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 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 (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 方法, 已成为目前金融界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 稍后由J.P.Morgan推出的用于计算VaR的Risk Metrics风险控制模型历史模型法 (HSM) , 是被众多金融机构广泛采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对VaR求值又出现了:方差—协方差分析方法 (Var—Cov) , 蒙特卡拉罗模拟方法 (Monte—Carlo) 等。

二、VAR定义与方法简介

1. VaR定义

VaR按字面的解释就是“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 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内, 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所面临的最大损失额。

2. VAR基本方法简介

历史模拟方法 (HSM) 计算VaR值

历史模拟法是借助于计算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资产组合风险收益的频度分布, 通过找到历史上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收益以及在既定置信水平α下的最低收益率, 计算资产组合的VaR值。

历史模拟法假定收益随时间独立同分布, 以收益的历史数据样本的直方图作为对收益真实分布的估计, 分布形式完全由数据决定, 不会丢失和扭曲信息, 然后用历史数据样本直方图的P—分位数据作为对收益分布的P—分位数波动的估计。

3. 方差—协方差分析方法 (Var—Cov) 计算VaR值

方差—协方差法同样是运用历史资料, 计算资产组合的Va R值。其基本思路为:

首先, 利用历史数据计算资产组合的收益的方差、标准差、协方差;

其次, 假定资产组合收益是正态分布, 可求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 反映了分布偏离均值程度的临界值;

第三, 建立与风险损失的联系, 推导VaR值。

设某一资产组合在单位时间内的均值为σ, 标准差为R~ (Nμ, σ2) , 又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 在置信水平α下, 可能发生的偏离均值的最大距离为ω0=μ-ασ。

根据Aa R=ω0[E (R) -R*], 因为E (R) =μ, 有

Va R=ω0[μ- (μ-ασ) ]

假设持有期为△t, 则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这时上式则变为:

因此, 我们只要能计算出某种资产组合的标准差αp, 则可求出其Va R的值, 一般情况下, 某种资产组合的标准差可通过如下公式来计算。

其中, n为资产组合的金融工具的种类;ωi为第i种金融工具的资产组合中的比例;σi, σj为第i, j种金融工具的标准差;pij为金融工具i, j的相关系数。

4. 蒙特卡拉罗模拟方法 (Monte—Carlo) 计算VaR值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非线性、非正态问题。其主要思路是反复模拟决定金融工具价格的随机过程, 每次模拟都可以得到组合在持有期的一个可能值, 如果进行大量模拟, 那么组合价值的模拟分布将收敛于组合的真实分布。这样通过模拟分布可以导出真实分布, 求出Va R值。

蒙特卡罗模拟法与历史数据模拟法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历史数据模拟法需要用到考察期内市场因子的变化数据, 以生成N个模拟的投资组合盈亏。而蒙特卡罗模拟法则不然, 它只需根据市场因子历史变化的数据, 选定一个合理的分布, 然后在此基础上用虚拟变量生成器 (pseudo random generator) 来模拟市场因子的各种可能变化。接着在此基础上构造投资组合的假设盈亏, 最后确定Va R值。除了选定特定分布并以此来模拟市场因子的变化以外, 其余步骤都大体与历史数据模拟法相同。

三、VAR特点及应用

1. VaR方法的特点

第一, 可以用来简单明了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 没有任何技术色彩,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

第二, 可以事前计算风险, 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

第三, 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 这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所不能做到的。

2. VaR的应用

第一, 用于风险控制。目前已有超过1000家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养老金基金及非金融公司采用VaR方法作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手段。利用VaR方法进行风险控制, 可以使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都能确切地明了他们在进行有多大风险的金融交易, 并可以为每个交易员或交易单位设置VaR限额, 以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出现。如果执行严格的VaR管理, 一些金融交易的重大亏损也许就可以完全避免。

第二, 用于业绩评估。在金融投资中, 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 交易员可能不惜冒巨大的风险去追逐巨额利润。公司出于稳健经营的需要, 必须对交易员可能的过度投机行为进行限制。所以, 有必要引入考虑风险因素的业绩评价指标。

第三, 估算风险性资本 (Risk-based capital) 。以VaR来估算投资者面临市场风险时所需的适量资本, 风险资本的要求是BIS对于金融监管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大庆, 风险管理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阎庆民, 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读书方法学习方法 篇5

“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语)。孔子作为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适用,自成体系,特别是“四个结合”读书法,更为人们所推崇。下面就把这种读书法介绍给大家,供同学们参考。

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学”离不开“思”,“思”必须有利于“学”,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在良好的阅读心理上,根据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阅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真知灼见。可见,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二、学与问结合凡学必有问。清代大学者刘开说得好:“君子之学必好问。学与问,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该有孔子提倡的“切问”“每事问”的精神。人非生而知之,学习书本一定会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社会的大课堂中更是问号叠出,不解重重。这就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向工具书、老师、同学及其他有专长的人请教,寻根追底,通过“问”搬掉块块“绊脚石”。孔子在治学中是非常重视“问”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问”的身体力行者。

三、学与习结合孔子以其读书治学的切身感受,提出“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即,要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以增加记忆、加深理解。心理科学实验表明: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巩固所学知识、防止遗忘进而循序渐进的过程。读书不仅先要学,而且还要反复温习,不断复习强化,这样才能利于后边的学习。因为旧知与新知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学习就是要把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并很好地理解、巩固进而掌握乃至运用。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学与行结合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在履行“孝、悌、信、仁”等道德行为的同时,要学习文化典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与行的结合。他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他的话就字面意思看,是说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果敢,实际上是在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儒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子思所说的“笃行之”,也就是要踏踏实实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使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发展。

许艳梅篇二:毛泽东读书学习方法总结 <毛泽东学习方法>: 毛泽东获得辉煌大成的最大奥秘就在于他实现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的大变革,从而获得了真正的学业大成,即获得了事业大成、人生大成所需要的高本领、高素质。1.为何学,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活动。毛泽东是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学,为获得实现大志所需要的真本领而学。每个人都应超越文凭、超越分数这些浅层次的目标,真正树立为实现自己的高远志向,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而学习的目的。

3、毛泽东在学什么上实现了多层面的变革。(1)他根据自己的志向、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他不被学校规定的学什么所束缚,始终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2)他不满足于学校规定的学习深度,在他最需要学习的科目上苦下功夫钻深、钻透。(3)他不仅重学知识,更重学能力、学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办事能力。(4)学什么应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学内容相应不同。毛泽东在后来的经济建设时期事业上的大失误,重要原因就是学什么上出了大问题。

4、毛泽东在怎么学上与众不同,对他帮助最大的学习方法如下:(1)思写法,通过勾划、眉批,大大促进思考,使理解更深刻、全面,记忆更准确、系统,并产生新的创见,新的思路。这能把读、思、写三者合一,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

(2)讨论法,能够极好地训练思维,而训练思维正是学习的核心任务。运用讨论法,最能调动思考的热情,使人处于最佳的思维态,大大开发思维潜能。讨论法可以带来全方位的巨大效益。

(3)师友法,充分利用老师、学友的作用。(4)调查法,毛泽东特别重视运用调查法进行学习,他之所以见解高于众人,能领导革命成功,他的根本法宝就是躬身调查。(5)总结法。只有对工作、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才能找到工作、实践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他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5、毛泽东学习总方略的根本变革有三个:(1)自主学习。他对自学情有独钟,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自学计划,把自学当作主课。(2)创新学习。他从不迷信任何人,特别重视独立思考,更强调要有创见。

6、毛泽东之所以获得了学业大成,正是因为他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习总方略等各方面实现了超常的大变革。正是这些大变革,造就了千古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读书笔记六式 1.摘录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听老师讲课就认真地写课堂笔记,称为讲堂录;在自修时也写读书笔记,称为读书录,包括抄录全篇文章和摘录精彩内容等。这类笔记本共有好几网篮,可增大都散失了,现存的只有一本,其中一半是抄屈原的?离骚??九歌?,一半是讲堂录。长期来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写这种读书笔记的习惯。他边抄边研究,把读书、抄录和探讨密切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了3000字左右。他特地写信给艾思奇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其中有一些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 2,符号式

毛泽东读书常常用各种符号画在书上,以标明自己的褒贬见解。他在读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在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重要著作时,不少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勾划等标记。他很长时期一直在阅读的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留点、勾划的标记。这些符合同样是他读书的心得体会。3.批注式

毛泽东在读10万多字的?论理学原理?一书时,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语就有12100多字。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都是精辟之。他读了?旧唐书?,在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写道: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真是言简意赅,鞭辟入显。4.日记式 1937年毛泽东反复精读了李达的会关系?社会学大纲?,很高兴,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在读书日记的第一篇写道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l-385页。

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从此以后,他每日认真记了读书进度。5.纠谬式 毛泽东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等也用笔记形式改正。例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毛泽东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南史·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对,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辨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他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确处。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仔细,即使对错误的字和标点,也决不放过,而是-一纠正。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把四分五裂错排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这些都说明他治学的严谨和攻读的刻苦。6.评荐式

毛泽东每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篇章,总是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有时还写了书评。例如;50年代,他读了?三国志?张鲁传郭嘉传,就向党内推荐。为张鲁传写了400多字的书评,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段斗争史。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读后得到启迪,讲话。办事一定要多思多谋,不要草率武。1965年,他读了?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因传,觉得很值得一读,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有关同志都及时地认真阅读了。这对全党的读书风气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书要反复读

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三复四温的读书能读出品味、读出与众不同的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这说明毛泽东对书读了四五遍。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毛泽东最喜欢读的是中国历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类书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多次读过,对一些篇目能背诵如流,但他对之长读不厌,晚年仍在反复阅读。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十遍以上。如?昭明文选?,他阅读批注过的版本,存留的就有三种。此书他青年求学时代读过,20世纪50年代他又读,60年代再读,70年代仍又读了好几遍。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毛泽东几乎是从小读到老。对于这些古典小说,毛泽东同时把它们当作历史来读。而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篇三:读书方法小结

读书方法小结 204 鲁玉华

一、阅读时间,得到保证

1.每两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主要是利用早读进行必要的指导。3.回家后学生自主阅读40分钟,并做好读书笔记。基本上每周两次摘记。

二、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1.生生共读。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最少进行四十分钟的阅读,并进行读书心得交流。2.师生共读。从老师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每天做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师生同读一本书,在班上讲故事相互交流。3.教给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一是精读法,要求每分钟读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读法,要求每分钟读200~4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读法,能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钟读4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4.指导学生针对性的阅读。

(1)告诉学生读书要在心中有个自读提纲:比如①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②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

(2)然后重点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②做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5.布置实践性作业,锻炼实践能力。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利用读书卡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读书心得”等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心得,大家一起进步。通过读书笔记、手抄报让学生展示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知识。

三、阅读内容,得到落实

1、发挥班级读书角的作用。鼓励每位学生从家里拿五本书来,和学生交换看,丰富读书资源。

2、利用好语文同步阅读。和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我们都要求学生能阅读好。

3、利用好校本教材《国学》,进行经典阅读。

有付出必有收获。一学年来,学生读书并没有多少可供量化的成果,但从很多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就可见端倪了。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确实好书就如同是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变得热爱读书了,变得喜欢思考了,学会怎样做人了,就是他们读书后最大的收获。篇四:语文阅读学习方法

语文阅读答题fangfa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

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篇五:35种高效学习方法 35种高效学习方法 “点”的读书法,时间上是读书的第一阶段。根据学习的需要确定一个大致的攻读方向,以此为前提,广泛地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目的在于积累知识,以求对攻读的对象有一个总体的、粗略的印象。

“面”的读书法,是以“点”读书为目标的进一步扫荡拓围阶段。就是在对某一学科充分了解,把握了其大致脉络的情况下,再学习与

传说中有一种鼯鼠,它会飞,会缘,会游,会穴,会走。但是,它飞翔却飞不过屋顶,攀缘而爬不到树梢,游水却游不过河,打洞又不能藏身;奔跑还不及人跑得快。鼯鼠会五种本领,却没有一种技艺精湛得足以护其身、保其命、所以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它最终丧生于黄鼠狼之口,也就不足为奇了。

2、硬啃猛攻学习法——勤能补拙,水滴石穿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门知识乃至一种学说的掌握理解,如同人与人相遇、相知需要很长时间一样,通常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初看一本经典的书或接触一门新学科时,它不是可以一下子理解明白的,这时就需要你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抓住问题不放,用心去攻读,即识别出不易理解、完全不懂的东西,反复去揣摩或查看有关书籍、工具书等,直到弄明白弄通透为止。这就是硬啃猛攻读书法。

读书有略读、阅读与攻读之分。工作之余,看看小说,翻翻画刊,属于略读;一般的书籍、报纸和杂志。内容浅显易懂,又未必事关紧要,看一二遍就够,这是阅读;至于攻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攻”常常表现为难点、难题、不容易理解的道理。攻坚之法,一在于钻研,二在于坚持。长期围困而且炮火猛烈,何愁攻城不下?何愁击石不开?

“勤能补拙,水滴石穿”的“硬啃猛攻学习法”对打基础的读书人来说,是最务实最朴素的读书道理。

3、创造学习法——取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 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曾经把读书分为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又懂;还有一种是能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读而不懂,不如不读;既读又懂,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也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读书本上的知识再经过综合分析,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创造读书法。

大多数人读书仅仅满足于只了解书本上是知识,把自己变成一座储存知识的“仓库”,而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过程。如果我们钻进书里一味死读书,过分迷信书本上的知识,不敢有任何自己的见解,就等于把自己完全禁锢在书本里,那样就会读书越多,把自己“锢”得越紧。

掌握创造学习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首先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造的关系。创造并不是凭空想像,它是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得来的。知识积累的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从而产生创造的想法。

其次,要克服自卑、自怯的情绪,要珍视自己的独立见解。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千万不要轻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时它可能很虚幻。

再次,要有打破传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科学上新理论的产生,无不都是对旧传统理论的否定。

最后,要分清创造和模仿。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非常喜欢唐朝文人韩愈的作品,并且反复研读他的作品竭力向他学习。结果,他的文章虽颇负盛名,而诗却没有什么成就。因为欧阳修学韩愈文章时,有创新,有发展,所以成为后来的八大家之一;而在学韩愈诗时却采取了亦步亦趋,墨守成规的方法,一味的模仿,因此,毫无发展,毫无创新,当然在诗歌方面也就不能自成一家了。

要想熟练的掌握创造读书法,还需要很多条件,如:好奇心,远大的抱负,对图书的浓厚兴趣,善于思考等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需要我们不断在读书的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如果书使我们不能、不敢去创造,那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

4、单打一学习法——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很多人读书时都可能有过这样的坏习惯,看书一遇到困难就不想再读了,于是,又拿起另一本,遇到难题时又放下,结果没有一本书能读深读透,弄得一知半解,知识残缺不全。

著名科学家陈念贻年轻时为了报考大学,决定突击自修英语。这个主攻目标确定后,他就将房间里其他书籍都封存起来,只剩下英文书一种,整天手不释卷,使自己完全进入英文的“境界”中,不受其他书的任何干扰。第一天,他只记住了八个单词,到第二天早晨复习时发现已忘掉了三个。但他毫不气馁,继续埋头攻读,坚持了一个星期以后,开始掌握了英文记忆的规律,一天能记住二十多个单词。一个月后每天能记五十余个,两个月掌握了四五千个单词,基本能阅读英文版的《读者文摘》了。

理论出方法,方法出成绩 篇6

关键词:个体差异性;分层教学;激趣;成功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27

八年级往往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级部,这种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九年级中考的升学问题,是孩子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么,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什么呢?

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传统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用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加上被动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明显地显现出来。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中充满了民主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把课堂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答案的不唯一性等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这种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不适应,他们上课不爱发言,学习主动性不够积极。在新课程背景下,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了。另外,教师指导教学时,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就要随时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给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方面分化。我们都知道,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的学生都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差距。

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艺术性地安排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教学过程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创造性。从组织教学、情景创设、导言过渡、新授教学、知识巩固、表现创造、拓展延伸等活动有意识地设计高潮的出现,动静结合。

1. 直观教学,激趣感知

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卡片、实物、图画、简笔画等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直接感知图文并茂的情景,增强感知,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英语。

2. 运用多媒体激发情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一首节奏明快的歌曲、伴音或歌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投影仪呈现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教学录象做到图文声色并茂。

3. 游戏活动,增强趣味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触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一人堂,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的独唱,独角戏或自言自语,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将知识技能容与游戏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新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英语,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

二、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技巧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七年级获得的十分薄弱的言语技能,能否在八年级得到延续和发展,在学习方法上应抓住以下几点:

1. 听说训练。七、八年级同属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听说仍然是训练的侧重点。对词汇、句型和课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和七年级一样,通过听说的方式进行,只是在内容上要有所增加,面要有所加宽。所以,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看题,了解题目大意,并猜测问题答案。

2. 听写训练。听写内容要源于教材,也要活于教材,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英语和写英语的能力。原原本本地照搬教材只能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故而,教授单词的记忆方法很有必要,常用的是类比记忆,如world-word。对比记忆,如proud-pride。特征记忆如-ment,-tion结尾的词性。

3. 课文复述。在训练中必须抓住“及时”二字。比如,在学生预习之后,听一遍课文录音就要求学生作口头问答练习。听两遍之后就要求尖子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听三遍之后就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用简单的几句英语把课文内容记下来。这样训练可大大加快学生言语技能的发展。在复述的过程中,可先将文章中重点短语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着复述,同时注意每篇时态及写作方法上的点拨,最后可以达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或有新构一篇类似文章的能力。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保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

1. 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动机就像机动车上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我们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机使潜在的学习成为有价值的目标;保持教学进度;养成乐于接受事物的情绪;培养学生有助于学习的观念与态度;尽量用强化理论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好榜样。

2. 宽容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细腻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相结合的那种爱。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让学生不舒服的事,并不是主观上蓄意去做,因为他们在成长,所以他们在进行无意识的探索。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迁就,它需要我们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3. 成功感

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爱因斯坦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情感的伟大,这一点常超出人们的认识。英语教师要善于创设成功的条件,比如经常说:Great!Wonderful!You are the best!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多肯定他们语言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指学生学习并掌握所学内容所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全新的学习机会和和谐的语言学习氛围等。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实行分层教学,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更应设法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出学生学习的动力。

事实上,课程改革就是在重视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并尽量缩小差异。世界万物不可能没有差异,但不应该人为地造成差异。我们的目标是让好的更好,让差的不断提高,不能用压制优生发展的办法来减小差异。我们教师要看到:每一位学生都是要发展的,但不要求是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要提高的,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是要合格的,但不一定是相同的型号。

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及其联系 篇7

1. 随机思想与分类、归纳等确定性数学思想的联系

随机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单一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另一方面,事件在经历大量重复试验中表现出规律性。虽然随机思想是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发展起来的,但随机思想不过是高维的确定性问题作低维处理的一种方式。比如:每次掷骰子的结果,应该是其初始条件与过程中很多细微因素共同形成的,因这些因素无力掌握和控制它们,才将其中的很多因素统一地以一个随机变量来表示。其实,确定数学亦如此,在其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也丢掉了不少“弱”因素。随机数学与确定数学仅仅只是处理方法上的差别而已。

从随机思想的起源来看,又是分类、归纳等确定性数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事实上,作为定量研究随机思想的概率和统计方法最先起源于归纳法,概率的发展经历了从归纳法到概率归纳法再到概率论的发展过程,而统计思想则是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是归纳法在数学上的具体应用。

2. 随机思想与统计、概率思想的联系

概率是从数量的角度来研究大量的随机现象,从中寻找这些随机现象所服从的统计规律,并用严格的数学方法研究各种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统计思想则是从一组样本分析、判断这个系统的状态,或判定某一论断能以多大的概率来保证其正确性,或计算出发生错误判断的概率。尽管随机思想与统计、概率思想研究的都是随机现象,但随机思想更基本,因为无论是对概率还是统计的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这一前提之上,没有随机思想,就没有统计与概率。而概率与统计思想则更深刻、更精确,是对随机思想的量化发展。随机思想既具有偶然性一面,又具有必然性一面,然而必然性并不会自动显现出来,它总是隐藏在偶然现象背后,那么如何来发现和把握偶然现象背后的必然性呢?这就需要统计和概率的方法来准确把握———显示其统计规律和概率规律。比如:抛一枚硬币,究竟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通常被认为是完全随机的,但这是根据经验或直觉得出来的,因此它只是一种经验性的随机思想,而如果通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某一次试验中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频数,再进一步通过概率方法计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那么就可以揭示出这一试验的内在规律了———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几乎相等。

3. 随机思想与等可能性假设的联系。

随机思想与等可能性假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随机思想与等可能性假设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随机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大量随机现象的一种本质认识,而等可能假设则是人们为了便于研究问题所做的一种理想化假设,前者是一种规律性认识,后者是一种假设;另一方面,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统一性,随机思想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而等可能假设则是研究随机现象的一种具体方法,它是随机思想在研究随机现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没有等可能假设,随机思想就只能是空想。随机总会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等可能性,如果不存在丝毫的等可能性,那么这样的随机又怎么能称得上随机呢?同样,没有随机思想,等可能假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抛硬币的试验,尽管我们都知道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等可能事件,但我们却可以假定每次试验都是等可能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进行研究。

二、概率与统计与其它数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1. 统计概率与分类思想的联系

分类思想方法对统计与概率的研究有着基础的重要性,深入领会分类思想方法是灵活运用其它各种思想方法的前提。统计与概率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最后都要通过分类思想方法转化为确定性问题。比如:古典概率问题的计算需要应用排列与组合,而排列与组合又离不开分类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概率问题,由于试验的复杂性和条件的特殊性,试验结果往往不是等可能出现的,一般很难运用统一的方法进行处理,这时常常要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试验结果分成若干个“类”来进行计算;再如统计中的分层抽样计算也需要运用分类的思想方法。

2. 概率思想与归纳思想的联系

归纳与概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归纳法中的概率归纳推理是从归纳法向概率法发展的标志。概率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件中部分事件出现的概率,推出该类所有事件出现的概率的不完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全体的推理,其特点是对可能性的大小作数量方面的估计,它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而是或然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归纳是一种特殊的概率,概率方法是归纳法的自然推广,概率是归纳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概率方法本身是对大量随机事件和随机现象所进行的一种归纳,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结果的归纳,它并不关心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而归纳法不仅关注事件发生的结果,它还关注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它承认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规律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规律性。归纳法主要适用于少变量因果关系的简单事件所决定的问题;而概率方法则主要适用于多变量因果关系的复杂事件所决定的问题。从归纳法到概率方法反映了人们的认识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的一种历史必然。

3. 统计思想与特殊化思想的联系

特殊化思想,是将研究对象或问题从一般状态转化为特殊状态进行考察和研究的一种思想方法。特殊化思想方法的哲学基础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而数理统计思想方法是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来把握总体内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换句话说,统计是通过对特殊事物的认识来把握一般性规律,因此它是一种特殊化思想方法。特殊化方法主要处理确定性问题,更侧重过程和对具体方法的把握;而统计法则主要研究随机现象,它更强调对结果和整体的把握。数理统计思想方法并不局限在具体的方法层次,它主要是从思想层次来把握问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特殊化思想方法。如果把通常意义上的特殊化思想方法说成是一种狭义的特殊化思想方法,那么统计思想就是一种广义的特殊化思想方法。

摘要:文章讨论了概率统计中随机思想与其它思想方法的联系,概率与统计与其它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联系。

基于联系数的工期求解方法 篇8

工期控制是工程项目控制的三大目标之一,若控制失效将直接影响质量控制和投资控制顺利进行,从而导致整个工程控制失效,对工程造成严重后果。而由于工程网络计划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使求解工期问题变得困难。1989年赵克勤[1]首次提出用联系数统一处理模糊、随机、中介和信息不完全所致的不确定问题,联系数已成功地应用于各研究领域。本文引进联系数来处理网络计划的不确定性。基于联系数的工期求解方法就是把联系数和网络计划结合起来求解工期问题的一种网络计划方法。

1 联系数的概念

通过运用联系数表示各工序的不确定的持续时间来反映网络计划的不确定性。其具体定义[2,3,4]如下:

定义1:网络计划中应用的联系数a+bi,其中a为某工序或工序路线在正常情况下完成所需时间(天数或其它时间单位);b是由工程中一般不确定性引起的该工序或工序路线完成所需的波动时间,i在[-1,1]上不确定取值,以决定b的波动方向和波动幅度。

定义2:设有联系数集合A={u1,u2,u3,…,uk},令a=max{ar/ar+bri∈A},b=max{br/ar+bri∈A且ar=a},则u=a+bi∈A称为联系数集合A的主关键联系数。对于给定的联系数集合A={u1,u2,u3,…,uk},利用它的主关键联系数u=a+bi,可将其划分为4个彼此不相交的子集合:分别为联系数集合A的关键子集、次关键子集、再次关键子集和非关键子集。A1、A2、A3称为关键路线集,都有可能成为关键路线。

2 基于联系数的网络计划的MCS

用联系数表示工序持续时间的以往研究中,只是在其所在区间某些特殊位置取值,它能粗范地计算出项目工期,但不能得到这个工期完工概率及工期分布,容易导致工期控制滞后。为解决这一问题且应用于大型工程项目的工期研究,本文对基于联系数的网络计划进行MCS,对完工工期进行多次随机抽样,得出以下结果:(1)对关键路线集进行仿真,画出总工期的概率分布图,求出完工概率;(2)求出关键路线集合中每条路线成为关键路线的概率并分析关键路线转变过程;(3)仿真出每个关键工序关键度,对紧要工序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细分量化,可以得知每个影响因素对工序的影响程度,以达到从控制关键路线到控制关键工序再到控制关键因素,逐步落实的目的。

为了有效地进行MCS,首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1)i的概率分布函数;(2)对联系数原理的验证:即验证先对每个工序时间进行仿真,然后再累计相加得到的总工期与对用CPM直接求出的总工期进行仿真的结果是否一致。

2.1 i的概率分布函数

求解i的概率分布函数首先假定:(1)工序持续时间μ=a+bi服从β(a-b,a+b,r,s)分布;(2)任意活动持续时间可用期望值μi,方差σi概率分布特征来描述其不确定性;(3)任意两活动持续时间相互独立,互不相关;(4)各影响因素对工序时间影响相互独立。

由假定(1)工序持续时间μ=a+bi服从β(a-b,a+b,r,s)分布可推知i的密度分布函数。

β(a,b,r,s)分布的密度函数为[5]:

期望值与方差:

则:

由联系数的定义可知:

联立式(8)和式(9)可得:r=s=4,代入式(5)可得的密度函数表达式f(i),如图1。则由图1可知曲线的基本特征[6]为:(1)在[-1,1]上是一个对称分布;(2)f(i)在-1和1处取值的频率为0,在0处最大,即:a处取正常情况下最可能发生的时间,a-b处为完工概率为0的估计时间,a+b处为完工概率为100%的估计时间。

2.2 MCS[7]求解基于联系数的网络计划的原理

设y=f(i1,i2,…,in)是满足某一特定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式中i1,i2,…,in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且各自服从式(5)的分布,当采用式(5)对进行随机抽样时,可以根据函数y=f(i1,i2,…,in)得到Y=(y1,y2,…,yn)T。当随机变量的抽样次数逐渐增加时,Y也相应的增加,最后,所有的结果构成了Y的概率分布及其数字特征。本章中y=a+bi,表示网络计划的总工期,根据Y的概率分布及中心极限定理可得到工期的完工概率。

CNPERT网络的MCS求解流程,见图2。

2.3 对联系数原理的验证

由于ik是在[-1,1]上取值,其中k=1,2,…,n;且b=b1+b2+…+bn,则得出-bb1i1+b2i2+…+bnin燮b,这说明不管ik在[-1,1]上取什么值,在[-1,1]上总有一个i与之相对应,也说明了对进行MCS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4 统计分析

当对i抽样仿真N次后,得到N个。由中心极限定理可知,当独立抽样次数N足够大时,其概率分布呈现正态分布。针对该时间序列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均值μT,标准差σT。则:

依据中心极限定理:服从N(0,1)分布,则项目的完工概率为:

3 工程实例[8]

为验证本文方法有效性,将其与PERT方法比较。网络图及数据来源于文献[8],见图3

表1为活动的前导和每个活动的乐观估计时间,最可能时间和悲观估计时间。

PERT方法得出最长工期为121.11天,最短工期是63.03天,期望工期为92.01天。项目在100天内的完工概率为81.68%,工期仿真图见图4。

运用MCS仿真基于联系数的网络计划方法求解如下:各工序时间用联系数表示见表2。据程序运行结果,按关键路线集分类:A1中的路线为(1)-(3)-(6)-(8),路线长100+6i;A2中的路线(1)-(2)-(5)-(8)路线长为96+20i,(1)-(4)(7)-(8)路线长为92+44i;A3中的路线为(1)-(4)-(6)-(8),路线长70+26i。其中,各路线的关键度:(1)-(3)-(6)-(8)为72.1%;(1)-(4)(7)-(8)为27.9%。可见,要保证工程如期完工,必须加强控制这两条路线。同时得出各工序关键度:C,G,J为27.9%;B,E,I为72.1%;这说明只要对这几个工序进行优化控制,尤其是B,E,I的控制,在其他工序不出现突发因素情况下,工期就会得到保证。

计算得出项目的期望工期为98天,在100天内完工概率为85.22%,工期的曲线图见图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运用基于联系数的MCS仿真与PERT方法所得结果相差不大,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4 小结

本文从基于联系数的网络计划出发,对网络计划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多次模拟确定项目工期的概率图以确定合理工期,从而为工期控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比传统的PERT更有效的方法。

与PERT方法相比较,基于联系数的MCS仿真方法较简单,计算量小,耗用机时少。它首先利用CPM对各条路线上的各工序时间进行简单的相加,得到总工期,划分出关键路线集;然后对关键路线集进行的MCS随机取值,求出完工概率。此方法能直观地看出关键路线的不唯一。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本文使用方法比PERT收敛速度快,工期方差较小,数值比较集中。有了以上结果及对工期影响因素的量化过程,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对工期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应用初步》[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4-135。

[2]黄德才、赵克勤:《用联系数描述和处理网络计划中的不确定性》[J];《系统工程学报》1999(2):112-117。

[3]黄德才、赵克勤:《基于a+bi+cj型联系数的网络计划方法初探》[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2):29-31。

[4]黄德才、赵克勤:《同异反网络计划的工期预测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5):24-26。

[5]刘武、杜志达、刘祥瞻:《PERT网络活动时间参数估计的改进》[J];《统计与决策》2008(4):150-153。

[6]骆振华:《PERT流量分布的基本特性》[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3):274-289。

[7]谢行皓:《建设工程系统仿真》[M];科学出版社,2001:50-115。

联系方法 篇9

一、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1. 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课堂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当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做一些巡回检查,实验成了一门辅助课。实践证明,这远远不够。实验课上,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学生操作中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还应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必要时亲自动手示范;对基础差的学生,还要进行个别辅导;对少数不重视实验的同学,教师要耐心指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这里简单举几种方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经验,和同学、老师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和科研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实验项目与内容,因材施教。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热情,活跃实验教学的气氛,加强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善于设疑,激疑和质疑,不断提出新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激发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仅仅利用课堂实验远远不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应当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探究性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笔者设想,应全天候开放实验场地,学生可以自选实验内容,自行安排实验时间。可通过网上预约和到实验室登记等方式进行操作,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更好地巩固和消化他们在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除了采用教师实验室授课和现场指导外,还应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的生动性,及时补充相关学科的新信息,增强学生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将网络技术等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中。比如,我院现已建成多媒体交互式视频教学网,把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各类机房、办公室等通过网络联结起来。目前有一千多台电脑可以同时上网,教师、学生可以在网上调用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网络在线答疑,开设教学论坛等,充分调动了师生间学习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上网掌握网络的各种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4. 利用多元化考核方法,全面评定学生实验成绩

评定学生成绩是实验的最后阶段,这个环节是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过程。通过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掌握参与实验学习的态度,检查对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教师除了对实验的具体情况进行点评外,更重要的,教师对学生的考核结果,不只是简单的测试分数,还有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进行正确的、客观的把握和判断,给出切合实际的综合评价,拟定学生就业的基本方向,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实验管理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不断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已成为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院来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实验教学的加强,实验耗财的跟踪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开展的好坏和实验效果的理想与否,因此制定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创建实验教学工作良好的运行机制十分必要。

1. 建立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实验设备仪器、实验耗财及实验环境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要建立档案和标准操作程序,实行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实验耗材实施计算机管理,定期盘点库存,建立物品领用及使用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制度。执行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可追溯性记录管理程序,确保专业实验仪器良性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高的使用效率。杜绝以往实验耗材浪费和仪器违规操作的现象,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开始接受规范化训练,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科研习惯的养成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建立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对实验教学应采取开放式管理。根据学生人数和确定开放的实验室情况,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管理人员发布信息要公开准确、安排合理。具体讲,开放实验室的信息包括实验室的条件、指导老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开放的范围、时间、实验内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等,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实验活动,使学生业余时间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这样,既解决了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增加了学生实际管理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建立实验室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制度

制定实验室管理岗位职责、实验教师和实验人员考核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应保证实验设备的良好运行,做好实验室开放情况记录。对于指导开放实验项目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定期安排学习培训,充实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参照指导教学的工作量给予一定补贴,将考核结果和岗位酬金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联系方法 篇10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加大截面加固法

建筑物的维修, 加固的设计和建造新的建筑物都有很大的区别, 在受到建筑物现有条件和环境的限制, 同时存在其自身的特点, 在结构力学性能, 施工方法, 施工方面都有其要求, 同时加固方案和施工也可能对原有结构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在选择和分析确定加固方法时要依据可靠的鉴定结果, 结构和功能的情况, 功能要求和其他因素相结合, 按照加固效果, 施工简便, 操作简单, 经济合理的原则来进行。在本文中就加固工作常运用的加大截面。

1 增大截面加固法

(1) 受力特征。

在加固混凝土构件中使用的加大截面法, 导致原构件内部存在一定的压力, 新增混凝土的应力水平低于原有的构件, 这主要是由于旧混凝土的收缩不一致而导致相互平衡的张力和压缩应力。试验表明, 新旧材料的应力均可按照各自本构关系而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新旧混凝土粘结可靠, 整个构件截面的应变增量与线形关系基本符合。然而, 由于存在受压区的应变滞后的现象, 新的混凝土应力要比其抗压强度低, 所以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新增混凝土的应力要比其抗压强度低, 导致新增部分的应变滞后现象更严重, 所能发挥出的作用会更小。因此, 在降低原构件的应力方面, 在加固时可以使用临时卸载、支顶等措施降低原构件应力。在共同受力过程中, 新旧混凝土同时受到剪应力和一定的拉压应力的影响, 由此导致其处于非常复杂的二向和三向的应力场中, 在结合面上最先出现的是轴心受压柱的纵向裂缝, 由于新旧部分的共同工作能力的降低使得构件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而降低。在实际加固设计表达式中, 用于反映加固中新旧部分共同工作能力采用程度修正系数, 它的值一般取0.8~0.9, 这与构件受力性质、加固材料种类即原混凝土应力、应变水平相关。

(2) 承载力计算。

(1) 轴心受压构件。

在轴向压力下, 轴心受压构件同时要考虑新增混凝土, 钢筋的承压能力, 计算原则和现有的混凝土设计规范基本相同。加固后的构件达到极限承载力的同时, 原构件混凝土也将达到极限压应变, 这时原构件的混凝土和纵向钢筋的压应力同时达到材料强度值, 由于新的混凝土的应力与新增纵向钢筋的应力、应变要滞后于原柱的应力、应变, 因此使用新增混凝土及钢筋的强度乘以强度利用系数方式来进行折减。原混凝土的应力, 应变水平与新的混凝土, 钢筋强度系数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新的混凝土, 钢筋强度的利用程度较低, 那么原有的混凝土应力应变级别越高。根据实验结果, 由于抗震规范对轴压比的限制性, 与此同时, 在《混凝土加固设计技术规范》要求轴压比要小于0.75, 在加固过程中, 混凝土可以卸载部分外载, 轴心受压构件的强度利用系数经综合确定近似取0.8。

(2) 受弯构件。

有两种基本形式用于增大截面法加固梁、板等受弯构件, 在加固板的过程中多增大受压区, 楼层或屋面允许梁顶面突出时才在梁中使用。在加固楼板时为了确保新旧混凝土结为整体的情况下, 在受压区加固受弯构件时可以按照现行的混凝土设计规范来验算和计算加固后的构件。在叠合式的受弯构件中, 验算结果表明如果增加混凝土叠合层就可以满足承载力的需要时, 那么就可以按照构件的要求来配置受压钢筋和分布钢筋。旧混凝土分为两个独立的组件计算以便来保证新旧混凝土成为一个整体, 在新旧部分间分配可以采用后增弯距按挠度相等的变形协调条件, 通常的状况下, 分布时可以根据截面抗弯刚度来实施。一般增加受拉区加固弯构件即可使新增钢筋屈服,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一般受弯构件的模式来计算加固后受弯承载力, 但新增主筋在连接构造和受力状态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安全起见, 一般新增钢筋的抗拉强度乘以折减系数0.9, 以及避免构件在使用时出现较宽的裂缝。

(3) 偏心受压柱。

加固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时使用增大截面法, 将新旧部分作为一个整体, 参考轴心受压, 受弯构件的基本原则计算, 考虑到新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滞后, 工作等方面的共同因素, 新增混凝土和新增纵向钢筋强度乘以折减系数0.9,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来计算。

2 粘贴钢板法

(1) 主要特点。

加固混凝土结构可以使用粘钢法, 它的优点在于施工工艺简单, 质量有保证, 对结构自重, 构件的外形, 使用空间没有影响, 原构件的作用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然而, 其中需要使用的粘粘剂不能腐蚀性介质, 需要使用环境温度不高于60, 相对湿度不大于70%。谨慎使用在承受动力荷载和循环荷载的构件, 这主要是由于粘钢加固构件抗动力性能和抗疲劳性能方面试验没有充分的研究。

(2) 受力特征。

在加固构件受拉区外缘的粘贴钢, 加固构件抗弯刚度得以增加, 混凝土受拉变形得到了改善, 增加了加固构件开裂荷载, 同时外粘钢板的优点在于限制了混凝土的收缩抑制裂缝的增加和发展。测试表明, 在加固梁发生破坏时使用粘钢法这样可以使粘结在梁底的钢板屈服。在适当的钢筋范围内由于负载的增加, 原梁钢筋和粘贴的钢板都能得以屈服, 在受压区的混凝土破碎后也随之破碎。测试结果表明, 位于梁底部的钢板在梁破坏时没有屈服, 由于钢板端部与混凝土基层撕脱而导致梁的破坏, 这种情况主要是钢板锚固长度, 粘接剂质量低劣或基层处理不当导致的。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加固组件, 因为现有的钢筋有一定的应力, 所以存在粘贴钢板的应力滞后现象。

(3) 承载力计算。

当采用粘钢法加固梁, 板和其他受弯构件时, 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正截面抗弯构件规定计算构件的抗弯承载力的组件, 在受力过程中粘贴钢板, 增补钢筋都有应力滞后现象, 因此, 原钢筋屈服时, 钢板可能没有屈服, 在确定钢板滞后应变时应依据构件在加固初时考虑二次受力影响的情况来进行, 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对钢板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应乘以折减系数。在构件达到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前外粘钢钢和混凝土不存在粘接破坏, 它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增长幅度在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后不能超过40%, 避免受弯承载力的增加还应检查其受剪承载力, 导致构件受剪先于受弯破坏

3 结语

根据建设现状和建设的目标要求来设计建筑加固, 在现有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为发挥加固措施的发挥综合效应以及提高加固的效率;在加固计算时要充分考虑结构结构加固构件的应变滞后, 新旧材料协同工作和其他工作应力的因素, 以避免或尽量减少加固设计对原有结构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少杰, 顾祥林.层次分析法在既有建筑结构体系可靠性评定中的应用[J].结构工程师, 2005, 21 (2) , 3135

[2]袁浩, 何益斌.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案的模糊优选决策[J].湖南大学学报, 2001, 28 (3) , 132~136.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篇11

关键词:现代设计方法多媒体工程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1 引言

《现代设计方法》是工科学校机械专业及近机类专业重要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融汇了当今机械设计技术的精华,与各相关学科紧密联系。现代设计方法主要研究设计方法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动态设计、有限元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工程遗传算法等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是扩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

课程的特点是设计方法种类多、复杂抽象、理论性强,涉及数学建模、数值分析、模拟仿真等多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工程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同时该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研究的内容直接面向工程中的优化设计问题,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讲授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外,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由于学分制的实施,现代设计方法教学时数较少,只有2个学分,32个课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又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2 教学方法探讨

2.1 课程内容体系的合理安排

现代设计方法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融会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而形成的,是以设计产品为目标的一个知识群体的总称。目前新兴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设计方法学、优化设计、并行设计、模块化设计、绿色设计、模糊设计、可靠性设计、相似设计、摩擦学设计、动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法等。

通过分析目前新兴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其主要理论分成两大类:一是概念性强的内容,如设计方法学、创新设计、并行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主要涉及设计理念、创新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二是理论性强的内容,如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动态设计、遗传算法等,主要涉及算法基本原理、算法的计算机实现等。

现代设计方法的核心是优化设计,各种不同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从本质上讲都是优化设计思想的具体实现方法。由于课程教学大纲计划的授课学时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结合当前机械设计的实际需求对课堂教学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接触到较多的实用知识。围绕机械专业目前的工程设计实际,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方法学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进程、设计规律、设计思维、工作方法、设计工具等;部分机械工程中常用的优化设计理论,主要包括优化设计、机械动态设计、有限元法、可靠性设计、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在各部分内容讲授过程中,以优化思想为主线,注意结合工程实例时刻提及该方法在机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既学习了基本理论又能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工程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结合

课程中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又较为抽象,同时对于课程的整体理解又具有重要作用,此时宜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例如优化设计的内容,既是学生学习古典优化方法时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建立优化设计思想的重要基础,是需要重点讲解的一部分内容。在由工程实例引入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后,求解该数学模型就需要用到古典典优化理论,这时需要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利用板书教学内容停留时间长,逻辑推理清楚、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的优点,提高此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效果。其它如可靠性设计及有限元法等相关的部分内容也适宜部分采用板书教学的方式。

对于课程中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部分内容宜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有利于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且可以对大量实际应用进行动画显示等优点。例如,在讲述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结构分析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来显示工程结构采用进行网格剖分后的结构离散模型和加载求解后的结构应力云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结构分析的步骤和求解特点。在讲述遗传算法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来显示随着遗传算法的进行,每一代群体的平均适应度及最优个体的适应度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遗传算法中群体的进化过程。

2.3 工程案例教学法

现代设计方法中的部分设计方法,理论性较强且难度大,如优化设计、有限元法、机械动态设计等。在课堂讲授时,如不结合工程案例,则易使教学过程单调枯燥,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需要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将合适的工程实例引入教学,由于工程案例引出相关理论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述优化设计中的约束优化时,以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课程时所做的减速器课程设计为例,当时的设计思路是:先依据传统设计经验确定好关键设计参数,然后依据减速器的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进行校核,以确定已选定的设计参数是否合适,若不合适,则再修改设计参数,重新进行校核,最后确定一个满足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的设计方案,整个设计过程并未考虑最终得到的减速器设计方案是否是满足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的重量最轻、造价最省的设计方案。那么,如何来确定满足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的重量最轻的设计方案?在提出此问题后,引导学生依据优化设计的思路进行求解:先确定减速器体积的表达式,以此作为目标函数,并选择表达式中的关键参数作为设计变量,以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作为约束条件,将实际的减速器设计问题转化为在满足约束条件下对目标函数求最优解的优化数学模型,求解此数学模型,即可以确定满足工作条件和强度要求的最优的减速器设计方案。通过这个实例,学生既了解了如何将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又激发了学生求解此数学模型的兴趣。然后,在此优化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如何来求解这一约束优化的问题,即向学生讲解约束优化问题的一般求解方法。

2.4 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填鸭式教育,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主动进行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述可靠性设计的内容时,笔者在这里举了一个起重机钢丝绳可靠性的例子,通过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可靠性的内容。假定起重机钢丝绳工作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小于钢丝绳所用材料的许用应力,按传统的强度设计原则,此时钢丝绳的强度是安全的,而实际上起重机钢丝绳的可靠度是否是100%即钢丝绳是否绝对安全?很明显,学生也知道钢丝绳并不是绝对安全,那安全的概率是多少?假定钢丝绳所受荷载和钢丝绳材料的许用应力均是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通过向学生介绍应力-强度干涉理论,让学生自己去推导钢丝绳的可靠度。通过对这个实例的思考和分析,学生体会到机械工程中的物理量都是随机变量,初步建立了可靠性设计的概念,了解了传统的安全系数设计与可靠性设计的区别与联系,同时也掌握了可靠性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教学实践表明,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乐于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去一步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自学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2.5 MATLAB软件及ANSYS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现代设计方法作为一门与工程应用联系紧密的课程,各种设计方法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实际解决问题时所用的计算机软件工具也必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工程中广泛应用的MATLAB软件及ANSYS软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例如,在讲述遗传算法时,针对工程实际问题,在建立优化数学模型后,除可以采用一般的计算机语言如C语言或MATLAB来编制遗传算法优化程序进行求解之外,还可采用MATLAB软件的gaot遗传算法优化工具箱,设置运行参数,输入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从而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在讲述有限元法的内容时,除讲述有限元法基本理论外,还向学生介绍了工程中常用的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对一些典型结构分析实例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利用ANSYS软件进行结构分析的求解过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過这些辅助软件的应用,学生既学习了基本理论,又掌握了利用软件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6 增加实践环节改进

在课程基本内容讲授完后,向学生布置大作业,这些作业都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例如,在课程学习基本完成之后,向部分学生布置了一道对减速器进行优化设计的大作业,让学生自己选用合适的优化方法,对其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所设计的减速器进行优化设计。部分同学采用了古典优化算法,自己采用MATLAB语言来编制优化设计程序;部分同学采用了有限元法建立了减速器的结构分析模型并进行了优化设计;部分同学采用了遗传算法并编制了优化程序。通过这些动手项目的训练,学生除了能够有效复习巩固所学内容之外,还能够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锻炼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3 结语

现代设计方法作为一门课时较少且有较大难度的重要专业课,对于任课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既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提出了挑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选取以机械优化设计思想为主的知识单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工程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明显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松年,佟杰新,卢秀春.现代设计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现代设计方法》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0):226-227.

[3]《现代设计方法》理论与实践环节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9(5):100-101.

深立井联系测量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篇12

孔庄矿隶属上海大屯能源股份公司, 地处江苏省沛县境内, 其改扩建工程的混合井井筒为立井开拓, 设计深度1083m、净径8.1 m, 井口设计标高+36.5 m, 井底车场与井筒连接处标高-1 015 m。2009年5月, 当南北前马头门各施工25 m和35 m时进行了联系测量工作。

2 联系测量的工作流程

第一步, 进行地面的联系测量准备工作, 即进行平面坐标X、Y传递用的钢丝绞车和导入标高用的比长钢尺绞车的固定工作, 在地面已知方向边上测定陀螺仪器常数;第二步, 下放钢丝至井下马头门, 悬挂好重砣后进行摆动观测;第三步, 地面和井下同时进行连接测量工作, 在井下定向边上进行陀螺定向工作;第四步, 下放长钢尺至井下马头门, 悬挂相应的垂球后, 井上、下同时进行导入标高工作;第五步, 在地面已知方向边上再次测定陀螺仪器常数;最后, 分别将钢丝和长钢尺收至地面, 所有联系测量人员升井[1]。

3 联系测量的任务和方法

3.1 联系测量的任务

立井井筒落底后要进行二期工程的施工, 为提供施工测量标定, 必须建立井下原始测量控制点和起算数据。联系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面的测量要素传递到井下, 包括平面坐标X、Y, 高程坐标Z和坐标方位角α。

3.2 联系测量的方法

平面坐标X、Y传递:通过井筒采用高强度钢丝悬挂重陀, 几何法摆动投点, 用控制导线进行连接, 地面按5"导线施测, 井下按7"导线施测;高程坐标Z传递, 也称导入标高;通过井筒采用经过比长的长钢尺悬挂相应的垂球配合水准仪进行;坐标方位角α传递;采用陀螺经纬仪定向, 即在地面已知方向边上测定陀螺仪器常数, 并根据地面已知方向边的坐标方位角, 推算出井下陀螺定向边的坐标方位角。

3.2.1 平面联系测量

3.2.1.1 近井点的建立及精度要求[2]

建立的混合井近井点相对于国家控制网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7 cm, 方位角中误差不应超过±10″。近井点的建立, 平面测量使用日本拓普康产GTS332N全站仪按四等导线精度要求测设两次,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高程测量使用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精度要求测设两次,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四等导线水平方向观测要求及限差如表1所示。

3.2.1.2 地面连接导线的施测及精度要求

由近井点至井口定向连接点边数按二条计算, 施测按5″导线精度进行, 要求如表1所示。

3.2.1.3 平面坐标X、Y传递示意图

平面坐标X、Y传递示意图如图1所示。

3.2.1.4 投点设备、投点方法与措施

在井筒中下放一根钢丝, 以便把地面坐标X、Y引到井下。混合井井筒深度1 051.5 m, 采用风动控制中线绞车作为投点绞车, 该绞车为手动、风动两用绞车, 采用型号为TMY-6、功率5.3 kW的风动马达驱动, 可满足1 500 m立井井筒施工要求。用φ1.6 mm粗的碳素弹簧钢丝作为投点垂线, 悬挂130 kg的重砣, 井下配有大水桶, 里面灌满水以稳定重砣。

投点方法采用摆放投点法。下放钢丝时挂上3 kg左右的重球 (可用铁制品代替) 缓慢下放。为了检查钢丝是否弯曲和减少钢丝的摆动, 钢丝应通过握成拳状的手下放。下放速度要均匀, 不超过1~2 m/s, 每下放50 m左右, 稍停一下, 使垂球稳定后继续下放。当收到垂球到达井下水平的信号后, 应立即停止下放, 并刹住绞车, 在定向水平上取下小垂球, 挂上带底盘的挂钩, 使底盘距桶底的距离大于200 mm。

钢丝的伸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L=K·G·L

式中△L—钢丝绳伸长度, cm;

K—受力1 kg时钢丝每米的伸长系数, 可查表得出;

G—重球重量, kg;

L—钢丝长度, m。

钢丝有效长度1051m, 经计算△L为165.9cm。

重砣浸入大水桶后, 一定要检查其是否与桶底桶壁接触, 钢丝在井筒中是否与井壁或其它物体接触。检查方法如下:先将铁丝做的信号圈套在钢丝上, 在井口每隔一定时间下放一个, 共放3~5个, 看是否先后都到达定向水平。然后和绞车房人员联系, 检查人员乘慢罐由上而下进行检查。

投点误差的主要来源有下列几项:气流对重球线和重球的作用;滴水对重球线的影响;钢丝的弹性;重球线的附生摆动。

上述对投点误差影响较大的是前二项, 后二项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为提高投点精度, 将采取以下措施:停止风机运转;采取必要的挡水措施, 在大水桶上加盖;投点前应对井筒淋水、喷水点有所了解, 在此基础上合理布置垂线位置, 使垂线避开喷水点。

3.2.1.5 连接点的施测及精度要求

井下永久基点的布设应满足《煤矿测量规程》的规定, 并做到便于保存和观测。

(1) 测角。在地面连接点W3观测一个β角, 其精度要求如表1所示。在井下HJ4点定向前后各观测HJ4-HJ2、HJ4-HJ3的方向值, 其精度要求如表2所示。

(2) 量边。丈量连接边时, 应用比长钢尺施以比长时的拉力水平丈量, 并记录测量时的温度, 在垂线稳定的情况下, 应用钢尺以不同起点丈量6次, 同一边长各观测值的互差不得大于2 mm, 取其平均值作为丈量结果。在垂线摆动情况下, 应将钢尺沿所量边方向固定, 然后用摆动观测方法 (至少连续读取6个读数) 确定钢丝在钢尺上的稳定位置, 以求得边长。用上述方法丈量两次, 互差不得大于3 mm, 取其平均值作为丈量结果。条件允许时, 可用防爆型全站仪进行连接导线测量。地面按5″导线精度要求施测;井下按7″导线精度要求施测。

(3) 井下垂线的摆动观测。由于井下淋水较大, 垂线摆幅较大, 必须采用摆动投点, 即观测垂线的摆动以确定其稳定位置。摆动投点采用经纬仪测角法, 其步骤如下:在井下连接点HJ4安置经纬仪, 观测垂线O′左右摆幅的边缘位置, 并在水平度盘上读数, 然后算出垂线在稳定位置的读数, 使经纬仪水平盘对上该读数, 并在井帮上作出测点 (用炮泥敷在井帮上, 再用大头针在炮泥上作出测点) , 井下测角时就照准该点进行观测。在观测O′左右摆幅边缘位置时, 应连续读取13个以上的奇数读数, 按下式计算垂线稳定位置在度盘上的读数N0。

式中li—垂线向左摆动时最外边缘的度盘

读数, 连续读取n个;

ri—垂线向右摆动时最外边缘的度盘读数, 连续读取m个;

L平、R平—分别为左右端读数的平均值。

3.2.1.6 陀螺定向

(1) 定向仪器。陀螺定向按《煤矿测量规程》要求进行。使用仪器为瑞士生产的GAK-1型陀螺经纬仪。该仪器在井下各种工程使用中, 性能稳定, 精度可靠。

(2) 观测方法。观测方法采用逆转点法 (或中天法) , 观测程序为:先在地面已知方向边上测定陀螺仪器常数3个测回;然后在井下定向边上测定陀螺仪器常数2个测回;最后再回到地面已知方向边上测定陀螺仪器常数3个测回。求算子午线收敛角和井下定向边的坐标方位角。

(3) 定向精度。仪器常数一次测定中误差±8.77″;井下定向边陀螺方位角一次测定误差±7.07″;井下定向边陀螺方位角平均值测定误差±5.0″;井下定向边坐标方位角的一次定向中误差±6.65″。

3.2.2 高程联系测量

高程联系测量的任务就在于把地面坐标系统中的高程, 通过井筒传递到井下高程测量的起始点上, 简称导入标高, 其目的是使井上下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

连接测量结束后, 即进行导入标高。使用的1 100 m长钢尺, 是用22把50 m钢尺铆接而成, 按规程规定, 进行了钢尺比长, 其比长进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要求。长钢尺要缓慢下放, 速度要均匀, 不得超过1 m/s, 每下放50 m稍停一下, 检查一下钢尺接头, 钢尺下放到井下马头门后, 井下发出信号通知地面停止下放并刹住绞车。观测前, 井下在钢尺端悬挂钢尺比长时施以拉力的同样重量垂球, 待钢尺稳定后, 由井下通知地面同时以两次仪器高进行观测。按《煤矿测量规程》要求, 其互差不得超过4 mm。而后改变钢尺位置, 重新以两次仪器高观测一次。井下水准基点两次导入高程的互差不得大于井深的1/8 000。

导入标高后进行内业计算时, 应加尺长、温度和自重改正。

导入标高使用S3级水准仪应检定合格, 测记温度时应分别在地面、井筒中间和井下定向水平进行, 取三个温度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井筒中间部分的温度可事先在定向检查钢丝时测定) 。

注意事项:收放钢尺时, 密切注意钢尺的铆接处不被损坏;任何时候钢尺都必须受拉;为了防止整尺段查错, 应预先在铆接处两端贴上钢尺的顺序号。

4 联系测量注意事项

(1) 进入井口人员应佩带安全帽并将其系牢, 以防坠落井下。

(2) 在测量过程中, 非工作人员不得靠近井口, 不准在井口附近停留, 并设专人看守和警戒。

(3) 提升容器应牢固停妥。

(4) 井盖、投点设备必须牢固安置。在井口安装设备时, 应将工具系牢于手上, 以防坠落。

(5) 井上口有关工作人员以及乘坐吊桶的人员, 必须佩带保险带并栓好。

(6) 安装井口设备和下放、提升钢丝或卡钢尺时, 应事先通知井下人员, 严禁井下人员进入井筒。

(7) 对定向钢丝事先应仔细检查, 垂球未到井底或地面时, 井下人员不得进入井筒, 下放钢丝时应严格遵守均匀慢放规定。应对长钢尺及搭接情况进行检查, 确保准确和安全使用。测量仪器应轻拿轻放, 有专人看护, 装箱后应将仪器箱锁好, 避免仪器从箱中滑落。

(8) 定向过程中, 必须有专人负责井上下通讯联系。井下在进行垂线摆动观测和长钢尺导入标高时, 地面人员要经常观察下放钢丝、钢尺的绞车是否有移动现象, 如发现应及时处理, 以免影响联系测量的精度和发生其他事故。

(9) 对联系测量使用的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钢丝、钢尺、绞车等主要仪器、设备在联系测量前应进行检校和检查, 确保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国良.矿山测量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价值意义下成人教育下一篇:框支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