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与作业(通用9篇)
联系与作业 篇1
对铁路运输来说, 安全始终在第一位, 尤其对一个经常进行危险品装卸车作业的调车场, 安全更是头等大事。联锁与危险品装卸作业区的联系电路在保证运输安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做一个危险品调车作业区联系电路举例设计, 以供探讨。
1 站型介绍
该站站型1G~8G为尽头型股道, 栈桥1~4为危险品装卸车栈桥。
2 轨道电路的选择
首先对1G~8G的轨道电路设计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因为该区域进行的是危险品装卸作业, 轨道带电工作对该区域来说有潜在危险, 故建议对1G~8G实施计轴轨道检查装置, 如图1中的E1~E8, 较之轨道电路, 计轴的优点是整个栈桥区轨道不带电工作, 消除了栈桥区轨道带电作业隐患, 且运转室控制台可以显示栈桥区是否有车占用。
3 联系电路设计
若对该站联锁进行常规设计, 在控制台随时能办理出通往栈桥区的调车进路, 若控制台错误办理进路, 调车进入栈桥区, 而且该栈桥区正在进行危险品装卸作业, 则后果不堪设想。为此, 我们设计了栈桥作业联系电路图, 如图2。
3.1 电路图原理
1G~8G每一股道都对应一个继电器, 分别为1GJ~8GJ, 继电器放置在信号楼的组合柜上, 继电器的24V电源就近从组合柜引出。从信号楼敷设一根16芯电缆至栈桥控制室, 通过该电缆将继电器的电源自复式开关按钮放置在栈桥控制室。
3.2 技术条件
联锁须采集栈桥继电器的状态并纳入联锁, 且在控制台上也能显示出继电器对应股道的状态, 当栈桥区正在进行装卸车作业时, 对应的栈桥继电器处于落下状态, 运转室控制台上显示灭灯状态, 此时控制台办理不出对应的调车进路。
当栈桥区装卸车作业完毕需调车作业时, 栈桥控制室按下对应的按钮, 继电器吸起, 运转室控制台上显示白灯后, 方能办理进入对应栈桥区股道的调车进路;
4 结论
该电路明确了各方责任, 且消除了危险品调车作业的潜在隐患, 此电路已在广西石化铁路专用线上应用, 自开通运营以来, 深受业主好评。
摘要:联锁在保证运输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在一个危险品装卸车作业的尽头型调车场, 若联锁进行常规设计, 在控制台随时能办理出通往正在进行危险品装卸的区域的进路, 这对运输安全来说是非常危险的。针对危险品装卸车站在装卸作业时与联锁安全衔接的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关键词:联锁,危险调车作业区,联系电路
参考文献
[1]铁道部.铁路信号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2]铁道部.铁路技术管理规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3]王秉文.6502电气集中工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5.
联系与作业 篇2
党要不要管干部?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这是个不争的问题。不只是因为我们党是这个国家中唯一的执政党,也不只是因为我们党要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还因为,执政党对官职进行控制,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政党政治的通行法则。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近年来,恰恰是在管干部问题上,人们多有负面的评价,实践中出现的用人腐败也往往比其他腐败更加引人关注。这至少说明,在把党管干部原则与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相统一方面,还相当程度地存在问题。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推进党管干部的科学化,显然已经成为当前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一、“党管干部”原则的含义
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党必须把自己的执政骨干输送到各级执政岗位上去,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执政党都要管干部。“党管干部”的概括,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那么,究竟什么叫“党管干部”?在这个概念中,“干部”的含义,大体是可以解释清楚的。一是可以把它解释成具体的人,即所有党和国家机关中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工作人员。当然,我们过去对这个词用得太滥了:领导者是干部,市场管理人员是干部,科学研究人员是干部,甚至教师也是干部。在这里,需要把概念明确化:我们所说的干部,指的应当是党和国家权力的行使者。执政党管干部,管的首先就是这些人。另一个含义,是可以把它解释成干部工作。党管干部,就是党要对整个干部工作进行领导。实际上,人们通常是把这两种含义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在“党管干部”这个提法中,问题的关键不是“干部”,而是“管”。对这个概念,至少存在三种理解。
第一,所谓“管”,就是管理。管理作为一种行为,当然要有主体。“党”不能作为一个抽象的管理者,还需要有实际的主体。这个实际中的主体,就是党的组织部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所谓“党管干部”,就是由党的组织部门来实施干部的选择、使用、调动和日常监督。
第二,所谓“管”,就是决定。即由党来决定干部的使用。同样,在实践中,既不存在一个抽象的党,也不可能所有各层各级的干部都由代表党的党中央来决定。于是,党管干部就变成了各级党委管干部。而各级党委的一把手又负全责,于是党管干部进而变成了党的书记决定干部。
第三,所谓“管”,就是控制。即把干部看作权力运作的主体,从执政党运用权力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干部的使用、干部用权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保证执政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得到执行,保证党的执政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党管干部”就是党领导干部工作。
这三种理解,各有各的道理,都符合中国语言中“管”字的用法。但是,深入分析一下,我们还是会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从管理的角度,如果我们把党管干部仅仅理解成一种政党内部管理行为,那是没有疑问的。设立专门的组织部门,对自己的干部进行管理,是一个组织良好运作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如果把我们党输送到国家机关中去掌握权力的工作人员也算在内,问题就出现了。从理论上说,在民主政治中,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掌权者是受人民的委托掌握权力。这样一种委托关系,通常通过人民选择来实现。那么,在把这种选择权交给党的组织部门的情况下,人民的委托过程如何体现?
由党委、党的书记决定干部,存在同样的问题。既然干部的决定权掌握在党的书记手里,公众便没有了这种决定权。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理论上,公众决定干部的命运;实践上,却是党的书记决定干部的命运。没有了决定权的公众和干部之间便不存在权力委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干部对“上”(即向党委和党的书记)负责是有保证的,但却无法让他们对“下”(即向公众)负责。这样,“党管干部”也就与民主政治的要求发生了冲突。
相比之下,第三种理解与权力委托关系可以并行不悖,也更加符合民主政治的要求。但是,它又不符合我们的惯常做法。
我赞成第三种解释。对“管”字应该理解得更宽泛些。实际上,我们在用法上已经有了这种取向,例如近年来,我们提出了“党管人才”、“党管媒体”的思想。这里面的“管”,显然既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管理”,因为我们很难要求所有的人才、所有的媒体都由党组织来管理,事实上也做不到;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决定”,因为媒体有自己的活动规律,是很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要求它的。至于说由党组织来“决定”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那恐怕更是无从谈起。也许有人认为,在这里,“管”字的含义和“党管干部”的“管”不是一个概念。这只能算作是一种看法,并无什么确凿的依据。我倒更倾向于认为,这里面的“管”有相通之处,本身暗含着一种观念的转变。“管”人才也好,“管”媒体也好,实际上谁也没有片面到把它看作是由党的组织和个人说了算,而是强调党对人才工作和传播工作的控制(如果不是贬义地理解这个词的话)和领导。这种控制和领导,是所有执政党都必然履行的职能。“党管干部”的“管”,也应该从这个科学的意义上来理解。
二、“党管干部”的理论和实践误区
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党管干部”实践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从观念上讲,归根结底是由于对党管干部原则的认识不正确、不科学、片面狭隘而造成的。
把党管干部的思想表达得最明确的,首先是斯大林。他的许多精辟论断,直到现在仍然为我们所普遍引用。例如,“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就是斯大林的一句极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但是,斯大林强调干部问题重要性,结果却是不恰当地把党管干部外化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干部任命制。怎样理解“干部是决定因素”?在斯大林看来,“在提出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后,还必须挑选工作人员,把善于执行指示、能够理解指示、能够把这些指示当做自己的东西并且善于贯彻这些指示的人安置在各种工作岗位上”。这种安置,应当“毫无例外地包括一切管理部门和党赖以掌握我们的经济机关并实现自己的领导的全体工业指挥人员”。很显然,这里所体现的“管”,就是我们所说的部门乃至领导人的“管理”、“决定”,而且主要形式是任命。这就是苏共模式的等级委任制的渊源。从苏共的实践看,这种任命制被发展到了极致。涉及的范围,从党的书记到企业里的车间主任大小干部无所不包,成为支撑整个苏共党建模式的核心体制。苏共后来出问题,首先与这套无法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体制的弊端有关。
我们党向来重视干部问题。无须否认,在领导革命战争时期和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在接受斯大林干部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他那套由掌握权力的组织和领导个人来直接指定、直接任命干部的做法。这种做法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战争时期,除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有条件在局部实行选举之外,在绝大多数处于战争状态、军事斗争是党的主要任务的地方,都不能不更普遍地用任命的方式来确定干部和领导人。计划经济时期党所处的状况和环境虽然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由于正常的利益机制没有形成,民主缺乏必要的条件,人们对民主的理解也远不够科学,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共产党来决定干部的使用,同样是有相当的理由的。我们没有必要用今天的标准来裁决昨天的是与非。
问题在于,今天的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概括起来,至少有两点: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利益格局逐步形成,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步觉醒,当家作主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下,党如何由过去较多地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转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沿着这个方向,必然要求在掌权者的选择问题上,公众有更多的选择权。而过去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个人来决定干部的做法,今天看来已经不适应了。
二是,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调整,而公共权力又是调整利益的强有力手段。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人们日益对合理公正地使用公共权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由谁来充当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就成了特别重要的问题。鉴于过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带来的教训,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由对权力监督乏力造成的愈演愈烈的消极腐败现象,人们不会满足于让别人替他们挑选掌权者,而希望更多地参与其中。这就与党的组织和个人指定干部的做法发生了矛盾。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之前,这方面的问题就已经不断暴露。因为这种高度集权的任命制扭曲了党和国家、人民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性质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只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这种矛盾更加尖锐、更加明显而已。邓小平在1980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中针砭的权力过度集中、官僚主义、家长制、干部职务终身制等现象,都和这种干部任命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我们党以改革的精神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在党如何管干部的问题上,也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党组织以推进党内民主为契机,在领导干部选举、监督、问责等等方面进行创新,大大丰富和拓宽了党管干部的内涵。这种探索的方向和创新的精神,不同程度地冲击着长期干部制度形成的积弊,值得充分肯定。
不过总的说来,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相比,在党管干部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认识上看,长期形成的把党管干部等同于党的组织和领导个人任命、变相任命干部的认识没有完全改变。在不少同志看来,党管干部就是党委和书记说了算,否则就是淡化和削弱党的领导。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一些同志对让人民群众参与到选择干部中来实际上是想
联系与作业 篇3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和弄清事物之间联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旧知过渡,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曾读过一篇文章叫《我要的是葫芦》。现在借助老师手中的这组幻灯片,你能回忆起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勾勒虫子、叶子、葫芦联系图。
(二)自学课文,交流共享
过渡:今天,我们在理解虫子和葫芦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学习《蛇与庄稼》。同学们,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课文除了介绍蛇与庄稼之间的联系,还介绍了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1.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自学,试着勾画出联系图。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理解联系。蛇—田鼠—庄稼;猫—田鼠—土蜂—苜蓿;天下雨—地湿;太阳出—地干;水—灭火;火—烧东西。
4.比较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1)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2)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一口痰,会使许多人得病,染上肺结核。
5.小结。不同事物之间有着不同的联系,其数量不计其数,其实联系不外乎两类,即,一类“一目了然,显而易见”,两种事物(现象)直接产生联系,我们称之为简单联系,而另一类需要第三者、第四者介入称之为复杂联系。
6.体会弄清事物之间联系的重要性。理解句子:“这场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农民天天下地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一年,就祈盼有个好收成,可即使是风调雨顺,也没有好的收成,这使得农民们忧心忡忡,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当他们弄清了蛇与庄稼的联系,放蛇归田,庄稼就获得了好收成。这中间的天壤之别,关键之关键,就是弄清联系。
(三)拓展空间,深化联系
1.交流扩展阅读材料,谈谈感受最深的地方。
2.就事物之间的联系,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秦牧的《蛇与庄稼》,我们知道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其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得符合我们的意愿。
(五)作业
与政府联系会议 篇4
新形势下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解决在改革发展中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生活福利以及其他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从源头上和宏观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自治县政府和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的实践表明:联席会议制度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有效途径。
8月20日上午,自治县政府和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在自治县政府会议室准时开会。自治县长库尔班库利会同自治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起,在听取了自治县总工会主席王梅兰关于去年以来工会工作情况通报以及对上次联席会议议题的落实情况、对本次会议的议题进行的说明之后,经贸委、劳动局、财政局、自治县编办、工商局等有关部门以及特邀职工代表先后就“关于在国有企业破产兼并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建议”、“关于依法建立和规范公司制企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的意见”、“关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实施„送温暖工程‟的建议”、“关于加强依法收缴工会经费的建议”、“关于在全自治县地市县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建议”等相关议题发表意见,政府有关部门与工会进行平等协商、热烈讨论。至此,自治县政府和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这一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经过不断的完善、规范和发展,在这又一次看似普通的会议之后,跨入了新的千年。自治县政府与自治县总工会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的时间是1988年12月20日。会议就自治县总工会提出的制定自治县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实施细则、发挥职工物价监督作用、恢复职工保健食品按实物供应办法、解决自治县以上劳模生活困难等四个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协商,当场决定了解决办法。4个小时的会议始终充满了团结和谐的气氛。
联席会议作为一项制度从此延续并坚持下来。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同出席全国总工会十一届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的全体同志进行座谈时,对自治县政府与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作了充分肯定。这一制度作为地方工会对政府工作民主参与的重要形式,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
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组,部分企业关闭破产或兼并重组,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中政府和职工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自治县总工会的调查情况表明,凡是企业破产、兼并中注意发挥工会和职代会作用的,职工的正当要求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职工的情绪就比较容易理顺,破产兼并进行得也就比较顺利,凡不重视发挥工会和职代会作用的,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他涉及广大职工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事情也是如此。因此,如何切实开好每一次联席会议,使其作为沟通政府与职工群众联系的一条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民主渠道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至关重要。
自治县总工会在工作中抓住了确定议题、平等协商和认真落实三个关键环节,使联席会议成为体现双方意愿和要求的最佳结合点。
一是从围绕大局、贴近职工的原则出发,确定好联席会议的协商议题。协商的内容力求做到政府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职工群众自下而上的要求有机结合,并从中找出共同点。一方面他们动员、组织职工参加涉及改革和建设全局的大事;另一方面着力解决职工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从而体现维护国家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统一。
二是双方充分准备,平等地反复进行协商。改革中涉及大局和职工利益的问题较多,提哪些议题和拟将这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都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全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因此,既要事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充足资料,广泛听取意见,集体研究论证,科学拟订议题,又要在会前做好准备工作,将拟好的议题草案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反复协商,基本达成共识,为联席会议的顺利举行创造条件。
三是对协商议题的结果形成纪要,检查督促,认真落实。会议纪要由政府和工会共同研究起草、整理,最后形成的会议纪要,由自治县政府下发各地市及各工作部门,为议题的落实提供依据。
剖析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5
一、在生活中, 领略数学的别开生面
中科院研究员张梅玲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座中讲道:“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能从生活中引入的, 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因为,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我提出关于小朋友过生日的数学问题:“青青今年9岁, 过了9个生日, 青青的爸爸今年36岁, 也过了9个生日, 但是青青的爸爸从未漏掉过任何一个生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话音刚落, 学生们已经轻声讨论起来, 他们说什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此时, “问则疑, 疑则思”的效果表现了出来, 于是我马上在学生浓得化不开的兴趣中带着学生学习了有关闰年的知识, 学生们马上恍然大悟, 原来生活中的数学是这么有趣。
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 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因为它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 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 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 感到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
二、在文学中, 体会数学的妙趣横生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 它涉及到方方面面, 就是在文学中, 应用也极其广泛。
如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就有这么一首观赏残花的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入草丛都不见。”这首小诗先是平淡无味的数数, 后来笔法急转, 突出佳句, 使全诗妙趣横生。又如, 在寿联中也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题, 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要知道这副对联中所贺老寿星有多少岁吗?我们可以用两道乘加的混合运算来解决。 (上联中的“花甲”是指60岁, “花甲重开”就是两个60, 三七岁月是21岁, 即:60×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 “古稀双庆”就是两个70岁, “一度春秋”就是1年, 即:70×2+1=141。) 对子对得妙, 而且用上了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 如果用这样的对联来为乘加这一类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 肯定是回味无穷的。
好诗、好对子来源于生活, 精心提炼加工以后, 高于生活, 可以从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数字、图形和数学题, 同样来自生活, 通过科学的抽象与概括, 揭示生活中的内在规律, 蕴含着一种和谐的数学美。和文字相结合, 又体现出一种绝妙的意境美。
三、在课堂上, 体验数学的扣人心弦
一堂好的课, 开头引人入胜, 中间波澜起伏, 结尾余音绕梁。在数学课堂上, 同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奥妙。可以从生活的某一方面反映数学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接下来我介绍几个课堂中的小片段:
片段一:有这么一位老师在讲《循环小数》之前, 先给同学们讲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很会讲故事, 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学生哄堂大笑了起来, 教师马上引入“循环”二字, 让学生结合刚才的童谣讨论了起来。在如此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循环”的概念, 不仅为学习循环小数作好了准备,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在我们的生活能体现数学问题时, 我们就可以用这些生活事例来学习数学。
片段二: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 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们感到很新奇, 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以得2米=20分米=200厘米, 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以得到2元=20角=200分。此时, 教师可以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 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小数点的妙用就体现了数学的奥妙之处。
四、在课后, 体验数学的实践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要回归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体会到数学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教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 要给一个长15米, 宽10米, 高2米的长方体游泳池粉刷墙壁, 要刷多少平方米?学习了《年、月、日》以后,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本年度的年历表。学习了求长方形的面积后, 请学生思考, 要给一个长6米, 宽4米的房间铺地毯, 现有宽1米, 宽2米, 宽4米三种规格的地毯, 你选择哪一种?需要多长?学完了《比例尺》后, 让学生绘制“我给未来的校园设计平面图”“我给生活小区设计平面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优越性, 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在学生探究出解题方法后, 利用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
趣味数学与音乐的联系 篇6
一、数学的分数可通过音乐节拍一、二、三、四体现
在数学中分数的学习由为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 老师可以结合音乐的趣味性讲解分数.有利于学生加固记忆及学习的兴趣.在音乐的各种要素中, 时间是最主要的, 而音乐的时间又是通过一个一个数字节拍呈现出来的.音乐的节拍好象是一首乐曲的细胞, 常见的有undefined等, 它标志着一个小结中有不同数目的拍子和不同的强弱关系, 然而分析以下各种节拍, 可以发现它们的基本结构很简单, 除了一拍子、二拍子、三拍子这三种单拍子以外, 四拍子以上的复拍子也都是在上面三种单拍子基础之上构成的, 如, undefined;undefined; 等.
二、数学中比例与音调一、二、三、四的联系
音乐是建立在和谐的音调基础之上的, 而最和谐的音调也是通过数学中的频率表示, 即频率比例是1∶2∶3∶4.
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就说过:“1、2、3、4这最小的四个正整数是音乐上最美的数”.确实如此, 1∶2∶3∶4是和谐音调的数学根据.这四个数包括了自然数中除零以外的最小单位“1”和最小的偶数“2”, 包括人们对事物具有首、中、尾概念的“3”和最小的自乘数“4”, 而且它们的和正好是一个最小的二位数“10”.人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与这四个数打交道, 然而很少注意到它们美的本质, 而这种数的美却在音乐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毕达哥拉斯运用数学第一个计算出和谐的音程, 如, 1∶2=八度, 2∶3=五度, 3∶4=四度, 由于它们的比例最简单, 因而产生的共同谐波就多, 听起来感到很和谐.2∶3和3∶4也是我国古代制定音阶的度量根据, 著名的三分损益法就是运用这个比例计算出完整的音阶的.与此相似的音阶, 毕达哥拉斯也以2∶3连续计算出来.可见, 一、二、三、四这四个数创造了和谐的音调, 创造了合理的音阶.
三、数学计算离不开音律
音律是音阶的根据, 音阶是构成乐曲的基本要素, 而音律的产生就又是以计算为手段的.
早在我国黄帝时代, 就以3∶2, 3∶4的数学计算制定出十二律, 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 也以3∶2的连续计算制定了毕氏音阶, 这就是数学计算对音乐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在音乐上用的最多的音律是纯律和十二平均律, 纯律是以2∶3和3∶4为数的根据;十二平均率则以undefined为数的根据.而我国明代的数学家、音乐家朱载堉就是最早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人.
在现代, 数列与算式被大量应用于音乐写作, 许多作曲家的曲子都自称是计算出来的.例如, 利用计算机作曲, 人们把音乐的音程、节奏、音色等素材都编成数码, 然后按照要求发指令, 以计算机的功能进行选择, 将其结果“编写”成乐曲并同时演奏出来.
论艺术与摄影的联系 篇7
关键词:创作,构思,直觉
1 综述
摄影最初是作为一门科学技术诞生,比绘画更快更真实的记录着每一件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不论是设备器材上的突飞猛进摄影技术也是日益精进。逐渐的被许多艺术家用于表达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过程的特殊表达手段,透过摄影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创作都是那一瞬间产生的,对美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绝大多数都能产生社会共鸣。
但摄影的两个品性—作为证据和作为艺术—分别为达盖尔和塔尔博特实践着,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也是达盖尔银版摄影法与塔尔博特碘化银纸摄影法之间的差异;前者直接呈现正像,且效果清晰、精确、明亮,所以具有科学品质;后者是负像,需要转换成正像,因此会减少一些细节,或变得模糊,可这种品质正式魅力之所在,对艺术家来说妙不可言,美不胜收。正如达盖尔和塔尔博特的不同遭遇(达盖尔是他那个时代的宠儿,而作为真正现代摄影法奠基人的塔尔博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两种不同的摄影术似乎也暗示出摄影前后截然相反的命运[1]。
2 艺术直觉与艺术构思对摄影创作的影响
2.1 艺术是摄影创作过程中的特殊体现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摄影是通过艺术表达的其中一种方式反映出更多人接受的主观意识,把生活中的点滴精华用艺术的作品呈现出来。
2.1.1 摄影家的艺术直觉与构思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是统一的,在审美的意识形态中两者相互存在。我就是因为看了电影《猫女》后,结合自己所看过的一些书籍,网络上的一些图片,再加上一些生活上的创作灵感想出这次的毕业创作,但是在拍摄过程中增加了个人的思想,并且每次拍摄都有不同的感受,不断的改变光的效果,构图上的多元化,以此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感,更突出自己的创作目的。
2.1.2 摄影家的艺术直觉与构思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在摄影创作活动过程中,作者通过体会美,创造美用摄影的方式去展现艺术这一过程是没有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而是那一瞬间对美的理解。我在看《猫女》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开始是被他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看完电影后,我在网上收集了很多与电影有关的资料及图片,了解了很多拍摄现场的准备工作,看到了更多的花絮照片。从拍摄方面看,无论是电影的构图还是色调,都深深的吸引了我,启发了我这次毕业创作的整体构思。在创作过程中只能懵懂的感受到美,真正研究和总结形式美的还是在后期,需要经过反复的去琢磨、推敲才能发现不一样的美。我在初步拍摄完毕后,对画面还存在很多的不满,所有的意识形态并没有完全诠释出我所想表达的。感受和理解两者相互融合最终达到统一。
2.2 在摄影创作中艺术直觉与艺术构思起着关键作用
“美”是有规律可循,摄影家除了要发现美还要创造美,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特殊的美,在这过程中艺术直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2.1 摄影艺术对美的发现和理解
摄影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用审美的方式结合艺术直觉而产生的。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美是意识的内在,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审美的对象一般都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美学是一门艺术学科它仅仅在于研究美的意识机制,而并不在于美究竟是属于哪个区域。由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主观意识对美的观察,所以美是因人而异的,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单独存在的基础,它包括两方面记录性和瞬间性。艺术直觉在发现美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其中一种,对美的理解很重要的。
2.2.2 捕捉瞬间形象的能力,摄影艺术起着主导作用
摄影创作过程中,捕捉事物的瞬间能力至关重要。新闻摄影是最能体现这个过程的艺术,它主要凸显的是时效性和真实性[2]。瞬息万变的生活会有万千变化,想要留住其中一些精彩瞬间需要有独特的造型艺术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时效性就是在事情发生的瞬间把他拍摄下来,然后通过媒介把他传输出去;真实性就是所有被记录下来的艺术瞬间都是真是存在的,不是通过后期加工而成的,展现了我们对真理的追求。但是,很多精彩的瞬间,摄影者往往没有精心准备。这时的拍摄活动很少带有比较完整、系统的对艺术的思考,一切都是靠经验以及对美的惯性思维。
3 结语
文章以摄影与艺术的关系为主题,包容了对艺术直觉与艺术构思对摄影创作的影响的阐述,并围绕这一点分析了摄影作品中摄影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直觉在摄影创作中的表现形式,艺术直觉对摄影创作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三方面。最后得出结论“摄影创作中的艺术构思贯穿于摄影创作的全过程,同时摄影中还应把握中心环节。在摄影艺术活动创作过程中,内心领悟和艺术感觉的形成,不仅和生活积淀、艺术积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技巧积淀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美感顿生的直觉,往往是由于受到美的事物以及直接技巧经验引发而产生的”[3]。
参考文献
[1]殷宗伟.试论艺术直觉与摄影创作的关系[J].潍坊学院学报,2006.
[2]杨健.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解读——以近年荷赛获奖作品为考察对象[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4).
数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 篇8
我们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事物都与数学是相关联的。数学就像一座险峻的高山, 其险峻背后藏着美丽的风景。数学的世界时如此的奇怪与美妙, 自古希腊以来, 随着几何学结构与推理的发展, 数学变成了一门艺术。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 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门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 (Asthetik) 这个术语, 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 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 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 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 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 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 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 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 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 美感经验, 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 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 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是构成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开普勒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对数学文化的审美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以致法国诗人诺瓦利也曾高唱:“纯数学是一门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既是科学家同时又是艺术家的数学工作者, 是大地上唯一的幸运儿”。古往今来, 许多数学家、哲学家都把“美”作为决定选题、选题标准和成功标准的一种评价尺度, 甚至把“美的考虑”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就曾写道:“我认为数学家无论是选择题材还是判断成功的标准, 主要都是美学的”。庞加莱则更明确地说:“数学家们非常重视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优美, 这并非华而不实的作风,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答、一个证明优美呢?那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 恰到好处的平衡。”一句话, 那就是井然有序、统一协调, 从而使我们对整体以及细节都能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这正是产生伟大成果的地方。
数学家L·斯思也曾指出:“在数学定理的评价中, 审美的标准既重于逻辑的标准, 也重于实用的标准;美观与高雅对数学概念的评价来说, 比是否严格正确、是否可能应用都重要得多。”显然, 这种“美学至上”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 数学的“审美标准”与“实践的标准”事实上是互相联系的, 而且美学的考虑之所以有意义, 主要也就因为它能预示相应的研究是否会“富有成果”。
审美追求作为数学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创造性的需要, 它起着一种激活作用。冯·诺伊曼说:“数学家成功与否和他的努力是否值得的主观标准, 是非常自足的、美学的、不受 (或近乎不受) 经验的影响。”因此, 冯·诺伊曼断言:“数学思想一旦被构思出来, 这门科学就开始经历它本身所特有的生命, 把它比作创造性的、受几乎一切审美因素支配的学科, 就比把它比作别的事物特别是经验科学要更好一些”。可见, 审美作为一种支配因素, 对数学科学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数学与物理密不可分, 因而数学美有时就成为衡量物理理论美学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的发展是人们对于数学美追求的结晶。对于数学美的探讨, 可启迪人们的思维, 开阔人们的视野, 激发人们的热情, 同时又可喻示数学发展前景, 指明人们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对于数学乃至其它学科里与数学有关的表达中奇异现象的探讨, 当奇异现象产生的原因搞清以后, 不仅解开了现象背后的谜团, 而且促进了数学本身的发展。利用宇宙的和谐, 从数学反映的不和谐去发现新的东西, 说明数学美的价值。利用数学中的不谐调, 还可以帮助人们去寻求导致不谐调的思维。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 有这样一些描述:“数学美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 “数学美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 “数学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数学美的本质在于序”等等。
数学的简洁与抽象美, 数字和符号美, 构图美和组合美, 对称美, 数学方法美, 数学思想美, 数学知识的奇异美。数学是一门同人民大众贴得很近的学科, 它所讨论的宇宙, 远比现实的所谓宇宙宏伟雄大。通常所说的宇宙只是三维空间, 而数学则建立起了四维、五维乃至n维空间, 并且, 集合论的超限数的空间, 远远超过了通常无穷大的空间, 它们都远比我们现实的宇宙更具有庄严美、雄伟美。数学是一座远远地超越了我们想象的华丽宫殿, 站在这个无比庄严、宏伟的宇宙中的数学家们, 以崇敬赞叹的目光远眺着它的壮观、美妙赏析数学美。
参考文献
[1]张顺燕.数学的美玉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视唱与各学科的联系与渗透 篇9
一、视唱的基本概念
视唱即看谱即唱, 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读谱演唱, 以对乐谱符号准确的及生动的音响再现达到训练音乐听觉及音乐表现能力的目的, 从而使获得正确的审美取向。视唱必须以发展节拍感、节奏感、音高感、音程感、力度感、音色感、调式感、多声思维感、音乐结构感和充分依据内心音乐听觉为基础, 是建立和积累音乐语言的最基本方式, 是我们运用音乐语言进行音乐思维、表达情感、传递音乐知识等音乐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视唱的练习形式有: (1) (有) 无预备的看谱即唱。 (2) (有) 无预备的视唱单声部乐曲。 (3) (有) 无预备的视唱声乐作品。 (4) (有) 无预备的视唱带词的声乐作品。 (5) 在钢琴伴奏下视唱单声部及多声部乐曲 (6) 在其他声部的配合下, 视唱合唱声部或视唱多声部的乐曲。
二、视唱中的诸要素
(一) 节奏、速度与力度
“节奏” 一词来源 于古希腊 字“rhein”即“流动”衍生而来, 它广义的解释就是“运动的节奏”一切协调、平衡的律动都叫做节奏。在音乐中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者, 是音乐作品的骨架。主要涉及拍子、重音、小节、单位拍中的音符时值组合、小节中的拍子组合、乐句中的小节组合等诸要素。音乐的速度, 对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速度运用得不恰当, 不仅不能正确的揭示音乐的内涵, 还会严重的歪曲音乐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塑造。通常, 活泼、愉快、激越、奋进, 总是与快速度相吻合;而沉痛、温和、委婉、思念, 又往往同慢速度结伴。力度, 是指音响运动中显示出的强弱变化。人的内心生活并不是无定性、无停顿的持续存在, 它必须随情感变化, 在各种情感中表现出强弱的顿歇和间断, 力度往往体现出一定运动形态强弱的特点对比。力度并不是音量。虽然在很多时候力度大会造成音量增大, 但音量的增大并不指依靠力度的增加, 音量的增大主要是靠共振。音乐作品中所标记出的力度是作曲家为了表现特有的目的, 有意识地对音乐布局安排力度方面的变化。我们在演唱时应遵从作曲家的意图, 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演唱。在王瑞炜先生的文章《节奏、节奏感及其训练》中, 对于节奏的特性概括为“律动、推动力、速度、惯性、弹性、重音”等六种。他把节奏的这些特性看成是不可分割的要素及表现手段。充分体现了节奏、速度、力度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音准
音准即音高的准确性。是由某一个固定音高的要求来确定的, 它可由某一乐器与音笛、音叉来认定, 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出的音高, 能与一定率制的音高相符也称为音准。音准的取得, 有赖于敏锐的听觉、优良的乐器、精湛的技巧与适宜的演出环境。影响音准的因素包括:“内心听觉、呼吸、音域、姿势、心理等。”学生在视唱过程中, 往往很难通过内心听觉来判断自身的音准差异, 多数人都依赖乐器音高来给予纠正, 殊不知乐器的音高会随着天气的变化、击弦的力度等客观因素使得乐器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令音高发生偏离。
(三) 呼吸
呼吸是一种表现手段, 它与歌曲音乐作品的整个音调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视唱中正确的呼吸意味着延续声音的动力和正确的分句法, 即换气的所在处与换气直接有关的正确的分句法。在视唱作品中应注意乐句乐段的分句, 注意休止、终止与反复。可在乐句结束后, 在较长的持续音或经过句之前尽量呼吸;较短的呼吸可以在切分之前, 断音之后, 长音之后或乐句中有句逗的地方进行;强调在遇到乐句乐段中延音线或连音线时需要连贯、流畅不间断。在意义上没有划分的短句间, 不协和音与解决之间应避免呼吸。
(四) 声乐条件
现代音乐器乐曲作品层出不穷。作品的丰富性无形中给视唱者的嗓音带来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视唱不需要大声歌唱而提倡“轻声” (又称半声) , 如此既能有效的控制声音的稳定性, 又能使学生在视唱时做到及时的“倾听”, 及时校正, 用“心”演唱。掌握一定的声乐技巧与发声方法能够使学生克服音域上的限制, 在保持音乐旋律线条的正常进行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 进行旋律局部的八度移调。
三、视唱与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一) 视唱与乐理
乐理为视唱提供充分准备, 给予理论引导与支持。视唱通过节奏节拍、调式调性、表情记号、速度与力度等要素使乐理得到直观呈现。在视唱前, 需要做乐理的准备。依据谱号调号, 起始音与最后的落音, 以及在旋律中出现频率较高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调内特征音来准确的判断调式调性。迅速构建调内音阶体系, 在内心中默唱, 以稳定旋律的调感, 保证旋律的正常进行。注意旋律作品中各个标记的实际作用, 如连音线、换气记号处的乐句划分;强弱记号注明处的旋律起伏走向;临时升降记号, 调内主和弦及调内特征音引导下的调性转换与变化等。
(二) 视唱与和声
和声是多声部视唱与带伴奏视唱的理论基础。和声“纵向”的织体变化使得旋律线条的“横向”流动变的丰富、多样和充实;同一旋律中不同和声的选择和不同旋律中不同和声的选择都会使学习者感受到对旋律走向的支撑作用及对旋律发展的支持性。在理论知识与认知的基础上, 强调最初练习及长期练习都应具备的和声连接的构唱。掌握调式音级以及该音级上构建的三音、四音和弦, 练习调内正三原转位的连接, 牢固掌握调式正三功能骨架, 加入导和弦 (VII) 的解决进行、和声小调的III级增3 (III) 的解决练习、由V级进行到VI的阻碍进行、终止式中V7到主和弦的解决进行等各终止式的练习。
(三) 视唱与曲式
曲式是音乐的逻辑结构, 音乐作品的形式规范。曲式给予视唱调性布局、作品内容、形式的提示;提供音乐作品分析的能力, 为视唱作品提供主要理论依据。视唱中的曲式多以单乐段、复乐段、单三部及回旋曲式等存在。这就要求在视唱前必须掌握作品的乐段划分及句逗, 为理解作品的乐思与意图奠定基础。很多视唱都由声乐作品改编, 这就要求学习者能够找到乐句的气口, 准确无误的指导视唱。学习者在掌握作品的结构、乐思、逻辑、情绪等的诸多因素的前提下, 再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 这就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在音乐修养及能力上的表现。
(四) 视唱与声乐
技术固然重要, 但归根结底, 它不过是音乐表现的手段, 而不是音乐本身。转变视唱是一种单纯技术训练的观念, 将每一次视唱作为一次演唱、表演与二度创作的过程。学习者在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与发声方法即“声乐条件”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对作品的关于作者、乐段、乐思等各要素的前提上, 重点强调表演主体对作品的感知、想象与情感体验即“乐感”。技巧是载体, 情感才是灵魂, 乐感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表达。缺乏音乐, 即缺乏对音乐深层次的感悟, 这种感悟来自于对自我灵魂的触摸。音乐是心灵的声音, 灵魂的激情。那么, 这种深层次的感觉和灵魂的激情需要想象与创造, 而生活便是推手。
(五) 视唱与钢琴
钢琴对视唱具有定调和校正的作用, 视唱对钢琴的任务是指明主音, 及时的以和声衬托比较难的旋律瞬间。学习者可以利用钢琴来辅助视唱, 例如弹奏正谱伴奏来进行旋律风格及情感的捕捉, 有助于学习者进行必要的二度创作。再如无伴奏的视唱可以即兴编奏, 激发对音乐的想象和利用和声知识, 融会贯通。需要强调的一点, 学习者不能一味的依赖钢琴, 坚决杜绝在没有“试唱”的前提下机械重复在钢琴上做旋律模仿。避免丧失“试唱”及“内心听觉”的能力。而是应该将钢琴这个工具的作用得到延伸, 为演唱提供和声背景, 激发视唱的兴趣。
摘要:视唱练耳作为理论学习的一部分, 是所有学习音乐专业者必修的基本课程。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更新与转换, 多途径多学科教育信息的相互借鉴与渗透, 致使视唱练耳的教学在大环境下有了一定得拓展空间。视唱练耳已经不单纯的被认为狭义的“听”与“唱”, 而是借助于与各科之间的联系, 使得“听”与“唱”脱离一味的追求技术而倡导对音乐的感受, 对音乐的回应层面上的延伸。
关键词:视唱,各学科,联系,渗透
参考文献
[1]王光耀.视唱练耳教学法论集[M].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 7.
[2]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5.
[3]张晓燕.声乐中视唱, 视唱中的声乐[J].人民音乐, 2009, 2.
[4]蔡军.谈视唱练耳课的多学科渗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与表演版) , 2006.
【联系与作业】推荐阅读:
艺术与摄影的联系08-22
学校与党政联系制度09-07
数学与高中物理的联系10-18
生活与英语课堂的联系05-25
现代设计与商战的联系06-03
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07-03
现代生活与化学的联系07-03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07-30
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09-09
联系与发展 演讲稿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