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与联系性

2024-06-13

差异性与联系性(共7篇)

差异性与联系性 篇1

一、针对男女脑部的分析得出的原因

1.“胼胝体” 的主要作用

宾夕法尼亚大学针对男女大脑差别通过对949 名8 岁到22 岁研究对象的核磁共振成像进行分析在男性大脑中, 每个半球在自身内部存在更多连接, 而在女性大脑中, 两个半球之间的连接更紧密。科学家们利用扩散成像对男性和女性的脑连接的磁共振进行分析, 探讨了大脑中的纤维通路, 并按照性别将研究对象的磁共振图像分组, 然后对两组图像进行观察。研究人员发现, 男性的纤维通路在脑半球内部来回穿梭, 而女性的纤维通路则在负责逻辑思考的左脑和负责直觉的右脑之间穿梭。

在大脑的中间部位有一个连接左右半脑的最大的神经纤维束就是胼胝体, 胼胝体是哺乳类的特有结构, 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 连接左右两侧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 是大脑半球中最大的连合纤维。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胼胝体都属于大脑的髓质。科学家针对扁直体在犬的身上做了实验, 当在犬的身体一侧皮肤上给予刺激, 并与食物或酸防御性唾液分泌反射相结合形成条件反射后, 则另一侧皮肤相应部位的机械刺激也自然具有阳性的条件反射效应。如果事先将该动物的胼胝体切断, 则这种现象就不能出现。由此看来, 两侧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是相关的, 胼胝体连合纤维能将一侧皮层的活动向另一侧转送。而人类, 两侧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相关的, 两半球之间的连合纤维对完成双侧的运动、一般感觉和视觉的功调功能有重要作用。右手学会了一种技巧运动, 左手虽然没有经过训练,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完成这种技巧运动, 说明一侧皮层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连合纤维向另一侧转送。

经过研究表明男性的胼胝体比女性的薄, 胼胝体的薄厚直接影响着人对情绪的表达和发泄, 这说明女性在情绪的表达上要比男性快, 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语言的发泄上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血清素”对人体的作用

血清素是体内产生的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存在于一些植物和菌类中。神经传递素是神经细胞用来互相传递信息的一种混合物质。这就是说, 是神经之间用血清素作为相互交谈, 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某些神经细胞用血清素, 而其他神经细胞可以用不同的神经传递素。血清素会影响人的胃口、内驱力 (食欲、睡眠、性) 以及情绪。

男性的血清素的制造速度比女性的快52%, 男性在情绪的回复上要比女性快一倍。举个例子:一位先生和太太吵架, 吵完了先生吵完了就没事了就爬在床上呼呼大睡而太太吵完了开始生闷气, 看一眼先生心想“你怎么睡着了, 我还生气呢”就把先生叫起来继续吵。经研究表明男性的情绪回复速度比女性的快, 女性的情绪不易回复。因此男女相处的时候男性应该照顾一下女性的情绪让她们能够舒心, 开心, 放心。

二、针对男女遗传因素分析得出的原因

一个母亲怀孕六-- 八周的时候婴儿体内的男性荷尔蒙开始分泌设计大脑, 如果你是男性基因就会有睾固酮来帮助男性生殖器官的生成和发育, 如果是女性基因的话就没哟睾固酮的产生就会生成女性生殖器官也就是卵巢, 因为女生有卵巢的存在所以婴儿出生以后女生的女性荷尔蒙会一直分泌到两岁, 而男生分泌八个月就会停止, 女性荷尔蒙的多少影响婴儿对外界的具象化程度, 比如对人面部表情的辨识女婴儿要比男婴儿快千分之二十秒, 这也是女生小时候早熟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男性荷尔蒙设计大脑, 女性荷尔蒙来影响婴儿对外界的具象化感知呢?在原始人社会当时人类还没有进化完全, 当时的生活方式就是男性外出打猎捕捉猎物带回家而女性则采摘做饭。男性和女生生活上的分工决定了他们后代的生活习惯, 男性在捕捉猎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立体空间化的计算进行捕捉猎物, 说得简单点就是要瞄准猎物才能进行捕捉, 而女性的工作是采摘需要去正确辨认果实以及花草, 这就需要对事物的具象化认知来进行工作, 所以男性在生活上关于食物的具象化不如女性, 比如说男人被要求解决问题时常说:“把它交给我吧!”或者是:“我会考虑解决的”。他会毫无表情、默默地考虑问题, 只有他找到答案, 他才会说话或高兴地表示。男人在大脑中“说话”, 因为这不需要口头表达能力, 而女人用口头表达能力来沟通。当一个男人坐望天空发呆时, 大脑扫描显示他正在大脑中“自言自语”, 女人看到会以为男人不开心, 就会尽力和他说话。女生这时候说话会引起男性的厌恶表面来说是打断了男性在大脑中的自言自语, 实际这也有遗传的因素在里边。因为原始的男性在打猎的时候不允许有声音影响, 因为那可能会惊扰的猎物。我认为和原始人类的生活习惯因素是有联系的。

男女性格的差异体现在情感、攻击性、智力能力、责任感等地方。正是有着这些差异才有了男女分工的不同才能让社会和谐的发展, 但是传统上过多的夸大了男性的通知地位压抑了女性独立人格的发展, 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有些扩大化、片面化。

摘要:男女性格的差异与脑部紧密相关, 经实验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脑部中含有的胼胝体和血清素是影响男女性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人脑结构方面分析男女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性格差异,思维差异,胼胝体,血清素

参考文献

[1]《男女性格差异探因》, 陈红英, 卫生与生活报, 2003.06.23。

差异性与联系性 篇2

新形势下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解决在改革发展中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生活福利以及其他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从源头上和宏观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自治县政府和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的实践表明:联席会议制度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有效途径。

8月20日上午,自治县政府和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在自治县政府会议室准时开会。自治县长库尔班库利会同自治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起,在听取了自治县总工会主席王梅兰关于去年以来工会工作情况通报以及对上次联席会议议题的落实情况、对本次会议的议题进行的说明之后,经贸委、劳动局、财政局、自治县编办、工商局等有关部门以及特邀职工代表先后就“关于在国有企业破产兼并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建议”、“关于依法建立和规范公司制企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的意见”、“关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实施„送温暖工程‟的建议”、“关于加强依法收缴工会经费的建议”、“关于在全自治县地市县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建议”等相关议题发表意见,政府有关部门与工会进行平等协商、热烈讨论。至此,自治县政府和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这一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经过不断的完善、规范和发展,在这又一次看似普通的会议之后,跨入了新的千年。自治县政府与自治县总工会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的时间是1988年12月20日。会议就自治县总工会提出的制定自治县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实施细则、发挥职工物价监督作用、恢复职工保健食品按实物供应办法、解决自治县以上劳模生活困难等四个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协商,当场决定了解决办法。4个小时的会议始终充满了团结和谐的气氛。

联席会议作为一项制度从此延续并坚持下来。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同出席全国总工会十一届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的全体同志进行座谈时,对自治县政府与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作了充分肯定。这一制度作为地方工会对政府工作民主参与的重要形式,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

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组,部分企业关闭破产或兼并重组,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中政府和职工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自治县总工会的调查情况表明,凡是企业破产、兼并中注意发挥工会和职代会作用的,职工的正当要求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职工的情绪就比较容易理顺,破产兼并进行得也就比较顺利,凡不重视发挥工会和职代会作用的,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他涉及广大职工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事情也是如此。因此,如何切实开好每一次联席会议,使其作为沟通政府与职工群众联系的一条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民主渠道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至关重要。

自治县总工会在工作中抓住了确定议题、平等协商和认真落实三个关键环节,使联席会议成为体现双方意愿和要求的最佳结合点。

一是从围绕大局、贴近职工的原则出发,确定好联席会议的协商议题。协商的内容力求做到政府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职工群众自下而上的要求有机结合,并从中找出共同点。一方面他们动员、组织职工参加涉及改革和建设全局的大事;另一方面着力解决职工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从而体现维护国家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统一。

二是双方充分准备,平等地反复进行协商。改革中涉及大局和职工利益的问题较多,提哪些议题和拟将这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都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全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因此,既要事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充足资料,广泛听取意见,集体研究论证,科学拟订议题,又要在会前做好准备工作,将拟好的议题草案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反复协商,基本达成共识,为联席会议的顺利举行创造条件。

三是对协商议题的结果形成纪要,检查督促,认真落实。会议纪要由政府和工会共同研究起草、整理,最后形成的会议纪要,由自治县政府下发各地市及各工作部门,为议题的落实提供依据。

差异性与联系性 篇3

关键词:文学解读 教学解读 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在语文教育的视域下,文本解读可以分为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二者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方法。但两种解读统一于文本,同源于文学,有着密切联系。语文教师既是文学解读者,又是教学解读者。双重身份决定了语文教师既要认识两种解读的差异与联系,又要寻求文学解读向教学解读的转化方法。

一.两种解读的异同

1.解读目的差异

一般而言,文学解读,其解读者是文学研究者。而教学解读,解读者是语文教师与学生双方。角色定位不同,就决定了两者解读目的的差异。阅读教学中要解读文本,其目的指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文本是教材,是资源、载体,是教师用以教授学业的重要资料。“解惑”是为了“传道”和“授业”,对文本的解读,既要考虑文学性,又绝不可忽视教学性。以此为前提的文本解读,才是语文教学的解读。教师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才能称为一个教学意义上的解读者,才能理直气壮地从教学角度挖掘文本的价值。而学生作为教学解读的另一主体,他在目的上与教师是一致的,在并教师的引导下解读文本,并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解读,即使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一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没有师生双方的指导性合作,教学解读也就无从谈起。师生以教学为主要目的,对文本的解读就是教学解读,二者形成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基于文本的多重对话。

文学解读,其目的是文学性、学术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娱乐性”。因为文学本身应该是无功利或者是超功利的,无论是文学现象研究、文体研究还是文学史研究,都不以应用为直接目的。举例而言,文学研究中解读一篇小说,往往是为了研究作者的创作风格,总结此类小说的发展趋势,评价小说的社会价值等等。但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解读,往往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小说写作的一些基本手法、技巧,引导学生体会小说形式的美感,分析主人公形象意蕴等。二者在文本解读目的上的差异是明显的,这也决定了二者在解读方法上的区别。

2.解读方法的差异

文学解读,往往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学解读并不限于一篇一节,也不囿于一个人物,一个问题。诸如人物形象,时代背景,都可以纳入文学解读的视域。而这种解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教学解读往往是针对原著中节选的一篇、一节、一首,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与剪裁,在课堂有限时间内的解读。文学解读往往着眼于宏观角度的解读,教学解读往往是微观细致的分析。文学解读往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子”,从“同”中看出“异”,以探求新的学术观点。而教学解读更多地是以小见大,从“异”中求出“同”,让学生感受到普遍意义上的语文美感与生命力。

3.解读风险的差异

文学解读,其成果往往是一个新的观点或者新的认识,研究者对研究中的某个问题研究有了推动作用等,它的接受群体往往是研究者或者是少部分高水平的文学爱好者,很大程度上文学意义上的解读是在“自娱自乐”。而教学解读是面向学生的,直接指向对一群对文学了解不甚丰富的孩子。一个好的文本解读,一个好的“对话”,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无论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或者情感的升华、美的享受,其成果都是直接而巨大的。尽管这种“收益”可观,但是“风险”也不小。如果文学解读存在着偏差,往往会引起学术争鸣,这正是研究者乐于看到的结果,大家可以在思想的碰撞中求得学术的进步,其社会影响则是微乎其微。但是在教学中,教师的解读出现了偏差乃至错误,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影响一群人乃至一代人,这种风险是谁也不敢承担的。这种风险上的差异使得教师在解读时往往趋于保守,慎之又慎。

4.两种解读的联系

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虽然有上述差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什么样的解读,谁来解读。它解读的都是文本,任谁来读《红楼梦》(只要能大概看懂),都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是谁,为什么。至于喜欢的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乃至王熙凤,这是个性解读的范畴。笔者表述的重点在于,两种不同意义的解读有其同源性,源头就是文学。教学解读,虽然有传道授业的功用(限制),但是毕竟传授的东西还是文学。除去差异之外,两者更多的是共性。

同时,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存在着一种指导,教学解读往往要从文学解读中获取力量,得到启示,加以应用。文学是语文的本体学科,文学解读是教学解读的源头活水。但这种解读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文学研究者的帮助和努力,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如孙绍振老师多年来一直对文本解读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一方面批评一些中文系教授对文本解读不重视,甚至瞧不起文本分析,而是喜欢搞一些宏观性的作家论研究和文学史分析,对语文教学并无补益。另一方面自己身体力行,撰写了几百篇文学文本的解读,如《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等,类似的还有王富仁、钱理群等文学研究者。这些名家的解读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更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优秀的解读素材。

二.教学解读对文学解读的转化

两种解读的差异意味着文学解读要为教学解读所用,必须要经过转化。名家的文学解读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一线教师的实用性,但是其解读的学术性、研究性,决定了它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必须由教师转化为适于课堂教学所用的解读,需要一定的转化策略。

1.教什么——以具体文本的教学核心价值为导向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在两种解读的转化中,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回答了转化中的导向问题。而导向虽然是个价值问题,但是正如肖川老师所说:如果是追求教育的价值旨趣,“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所以核心问题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如何解决,笔者以为,以具体文本的教学核心价值为导向,决定把什么样的文学解读转化为教学解读。

什么是具体文本的教学核心价值?郑桂华老师提出四点:具有语文特点、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或代表性、具有统领性、便于上升为规则。这四点可供参考。针对转化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核心价值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语文点”,这几个点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只有在“这堂语文课”上才能体会到的东西。而名家的解读往往是针对整篇文本的详尽丰富的论述,其含量大于课堂需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基于自己要教的“那一堂课”的需要,对名家解读加以剪裁、取舍、设计。

如孙绍振老师的《读李商隐<锦瑟>》一文。孙教授侃侃而谈,以深厚的学养,旁征博引,首先对《锦瑟》一诗主题的七种历代解读进行了列举,而后又对《锦瑟》一诗的文本进行了直接详尽的分析,其间引用甚多。笔者以为,《锦瑟》一诗的核心教学价值应该在于诗歌丰富意象及其组合的巧妙所在、诗歌的美感所在、诗歌所传达出的隐约可见又无处不在的哀伤。这应该是教学的“语文点”,孙绍振先生的解读确实详尽,对于教师理解来说助益甚大,同时解读中后半部分的许多结论性观点也比较适于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如果把历代诗论的解读都展示给学生,把种种史实引入课堂,这堂课的核心“语文点”也就无法突出。所以名家解读固然优秀,但教一堂语文课还是要说出“自己”的话,“别人的话”不能都教给学生,不转化的地方就是“忍痛割爱”的地方,转化的地方也就是名家解读与教师教学智慧相融合的地方。

2.教给谁——以学生实际为转化边界

教学解读要面向学生,教师在解读之前必须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解读具体篇目之前,也有必要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到了何种程度。这也是在文学解读转化之时必须要考虑的学情问题,转化必须以学生实际为边界。

孙绍振老师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的解读》中,提出“超出平常的自己”和“追求伦理的自由”是解读的两个要点。围绕这两点,他抓住了文中数处关键词句加以分析,从而从学理、学术的高度来分析朱自清的心境。我们这里要注意到《荷塘月色》一文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即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伦理与自由的概念、“超出平常”的理解,不会有太高领悟。孙老师的解读,更多地是给教师提供一种解读的思路,如果把这个解读点作为教学核心,这堂课的核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学情的问题,文学解读毕竟是学术研究的一种,在解读中如果不加选择地采用,学生难以企及,解读效果也不会太好。孙先生也提到: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的任务,就是重新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己,让自己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本钱。他从事解读的本意是让教师对于以往解读的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多加思考,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看法,提出新的教学创新点、教学思路和设计。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解读的特殊性。而囿于教学解读又会丧失文学解读的本真意义——美的追求、生命的感悟、灵魂的升华。语文教师必须明确二者关系,同时把握转化尺度,才能把教学解读这件事做好。

参考文献

[1]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J]. 教育科学研究,2007,03:60.

[2]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03:27-29.

[3]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读[J].名作欣赏,2003,08:18-23.

差异性与联系性 篇4

一、与资产有关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比较

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额, 即为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资产在未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能够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金额, 资产项目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情况主要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接下来本文将从这几种情况一一比较与资产有关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

(1)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规定不同, 将会导致会计折旧额和税法折旧额不同, 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额, 形成暂时性差异。从另一个角度, 会计上计提多少折旧, 就会确认多少的费用, 也就会相应抵减当期税前会计利润, 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应为税法折旧额, 会计和税法折旧额不同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时间性差异。

如:某公司2012年12月1日购入一台设备, 原价为100万元, 使用年限为4年, 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 税收规定允许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设备净残值为0。见表1

通过比较表1中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期额可知, 因固定资产会计折旧额和税法折旧额不同引起的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金额相等。

(2) 无形资产摊销。对于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阶段均要摊销, 但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对于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摊销年限的规定不同, 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比较, 与固定资产折旧不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时间性差异的比较一致。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 不摊销, 只期末进行减值测试。但税法规定, 该无形资产要摊销。先不考虑减值准备, 对于该类无形资产, 账面价值=初始成本, 但计税基础=初始成本-税法累计摊销, 所以该类无形资产引起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余额=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初始成本- (初始成本-税法累计摊销) =税法累计摊销, 则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当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当期税法摊销额。

同理, 该类无形资产会计上不摊销, 所以不会抵减税前会计利润, 但税法摊销, 会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该类无形资产摊销问题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额即为税法当期摊销额, 性质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综上, 因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对于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不同, 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金额相等。

(3) 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会计准则规定, 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会计准则依据谨慎性原则做的处理, 属于会计思想, 但税法对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处理不认可。故会计上对资产一计提减值准备, 资产账面价值就相应减少, 但其计税基础不变, 使得资产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 差额为当期减值准备, 性质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根据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计提减值准备, 相应会抵减当期税前会计利润, 但不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故使得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额, 差额为当期减值准备, 性质为可抵扣时间性差异。

(4) 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期末公允价值发生变动。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 资产负债表日, 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 则相应的账面价值需要调整,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以, 该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会导致当期税前会计利润增加或减少, 但不会抵减或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使得当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额, 该差额在处置资产时会转回, 所以应为时间性差异。同时, 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会导致其账面价值增加或减少, 但计税基础不变, 产生暂时性差异, 金额上等于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5) 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税法规定对于企业自行研发形成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支出允许加计50%摊销, 也就意味着如果企业自行研发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资本化支出为100万元, 则该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为100万元。但根据税法规定, 该无形资产未来允许累计摊销150万元, 所以该无形资产的初始计税基础应为150万元。所以该自行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 差额为50万元,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0万元。

但因为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的会计分录为:

该初始确认既不会影响当期税前会计利润, 也不会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二、与负债有关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比较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该负债在未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许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金额。一般的负债, 在后续阶段的确认和清偿, 都不会影响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 所以一般的负债类科目, 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长期借款等,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 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但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确认的预计负债、税法规定的收入确认时点与会计规定不同的预收账款, 计税基础为0, 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也会使当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可抵扣时间性差异, 金额等于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如:之前未计提售后产品服务费, 2012年某企业计提售后产品服务费50万, 当年未实际发生, 2013年实际发生售后产品服务费40万。根据售后服务费计提和实际发生时的会计处理可得: (见表2)

三、特殊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比较

除资产、负债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存在差异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外, 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可抵扣亏损和税款等特殊项目也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如:某企业2012年度亏损1000万元, 根据税法规定, 该1000万元亏损在未来5年可以抵扣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 所以该1000万元亏损性质上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性质。

但该1000万元可抵扣亏损本身不会影响当期的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 也就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所以可抵扣亏损等特殊项目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但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

四、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核算比较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的核心是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基于利润表的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处理核心是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对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的确认, 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和转回, 则相应借记或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和转回, 相应贷记或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认应以未来能够获得的用于抵扣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且存在一些暂时性差异不能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而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 区分可抵扣时间性差异和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分别借记或贷记“递延税款”。

暂时性差异的核算相对更为严谨, 贯彻了资产、负债等要素的概念, 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

五、结论

综上分析, 产生时间性差异的情况下一定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且金额相等, 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确认、可抵扣亏损等情况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但不会产生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相对时间性差异而言, 对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反映更全面。同时, 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的确认更加贯彻了资产、负债等要素的概念, 且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史新浩, 康世颐.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 2009 (23)

[3]李占军.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浅析[J].财会通讯, 2011 (4)

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篇5

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管理是日常性的、非决策性的工作;领导主要是负责方向性的工作,起带领和引导作用。2.从事管理的管理者主要凭借正式职位发挥作用,而进行领导的领导者则主要凭借影响力去发挥作用。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职能关系,领导本质上则是一种追随关系。3.管理的科学性大于艺术性,而领导的艺术性大于科学性。管理追求的是精确,领导追求的是生动。4.管理主要强调控制,侧重从人的行为上进行规范;而领导则更注重从人的内在心理方面去感化人。5.管理通常解决常规问题,具有确定性;而领导则通常处理非常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6.管理的功能在于维持秩序;领导的作用在于规划愿景、创新求变。7.管理比较重视权力的作用,而领导则重视个人魅力的作用、重视影响力等。

联系:1.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2.领导和管理在社会活动的实践以及社会科学的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3.领导是管理的一个职能(领导职能)但管理的其他职能不属于领。4.领导工作既包括管理行为,也包括业务行为。5.最终目的一致,不论是管理还是领导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6.行动一致,企业活动中,领导与管理相互完善、相互补充、统一行动,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差异性与联系性 篇6

园林, 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起源于中国“礼乐”文化, 通过以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经实地考察过苏州园林后, 决定主要分析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拙政园不仅是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 而且是四大园林之首, 建于明代, 占地5.2hm2。为衬托买主王献臣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园内池子种满荷花。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 通过一条条长廊、通道、拱桥连接各个园子。拙政园的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其内部建筑是亭台楼榭, 皆临池而建, 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 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 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 由此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这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的风格。

从拙政园不难看出中国园林讲求的是一份“意境”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分明感觉不到过多的人工痕迹, 突出的是那份自然。亭台楼榭在其间是点缀的角色, 其存在的作用是为了观赏整个园林风景, 由此形成了中国园林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以写意的手法来表达自然山水, 游人置身于其间会产生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的感受。而古人们通常是通过托物言志的方法来营造这份意境, 例如, “庭园中无松, 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石榴花则“万绿从中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宜多”。并且园子中假山的放置则恰好起到了中和的作用, 在以池子为主体, 营造出的柔美感中多了份硬朗和象征的寓意。可见, 中国园林是崇尚自然美为其最大特点。通过园林可感受到, 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是含蓄的, 讲求的是弦外之音, 注重的是心灵上的感受和升华。

2 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从表面上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直方的规划和严谨的对称。在1638年, 法国人布阿伊索所著的《论造园艺术》中写道“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整齐安排, 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通过分析凡尔赛宫的平面图可以看出, 其地势是平坦的, 每一块土地都是经过精心规划, 并且在构建的几何学中是极其讲求对称。1624年, 法王路易十三以1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面积达117法亩的凡尔赛宫原址附近的森林、荒地和沼泽地区, 并修建1座2层红砖楼房作为狩猎行宫正宫。它的前面是1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 园内的树木花草别具匠心。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 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

在西方, 古人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 用数字来计算美, 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 就能产生出美得效果。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 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 诸如轴线对称、均衡, 以及确定的几何状, 如正方形、圆、三角形等, 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广袤平坦的园林中, 最显著的便是建筑了。通常, 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布置着体量高大, 严谨对称的建筑物, 建筑物控制着轴线, 轴线控制着园林。通常整个轴线以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来依次排列, 并且其树木有规律的栽植, 修剪整齐, 给人以秩序井然, 清晰明确的特点。一般来说, 西方园林的平面图特点是几何化、规整化和精致。

3 中西方园林的相互影响

中国园林对欧洲的真正影响, 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国画家对中国园林的介绍, 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 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 而不是一座按照对称和比例严谨的, 被安排过的宫殿”。在多方宣传和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 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一些中国园林艺术表现手法。1670年, 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km处, 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而西方园林对中国影响多在现代, 尤其是广场、小区等景观的影响甚大, 其中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园林的影子, 但运用的过于生搬硬套, 几乎不见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含蓄的美。

中西方园林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 在古代是供少数人游玩居住, 都是属于私人园子的范畴, 一般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 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社会的园林, 其服务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众, 这便要求现代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的特点。西方古典园林的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 一味追求形式美, 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要素, 这在对当代人来说是缺乏趣味和互动的景观。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及分析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布局上的差异和产生的原因, 并正反两面说明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这对日后两种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创作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拙政园,自然美,意境,西方园林,几何学

参考文献

[1] 艾丽皎.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及文化内涵[J].南方农业, 2007

差异性与联系性 篇7

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对环境影响评价定义为:是指规划和建设建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明确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是规划和建设项目。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早期建设项目延伸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就其功能、目标和程序而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和综合性的过程,用以评价规划的环境效应,规划应有多个可替代方案;通过评价将结论融入拟制定的规划中或提出单独的报告,并将成果体现在决策中,以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在规划中[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均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又存在必然的联系。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差异

1.1 评价对象不同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单个建设项目而言,是指对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估计,提出应对不利影响的措施和对策的评价过程。它包括项目地址的选择、生产工艺、生产管理、污染治理、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为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同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根据项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分为三种:即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具体形式有两类,即对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对其他专项规划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1.3 环境影响评价责任主体不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要求由项目建设方必须委托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写,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单位必须具备有相应的登记类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质量由承担编制的环评单位负责。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篇章或者说明、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定,由规划编制机关编制或者组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技术机构编制。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负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主体都是规划编制机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这一要求。

1.4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侧重有不同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a)建设项目概况;b)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c)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分析、预测、评估;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e)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f)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g)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并要求设计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要有水土保持方案专章。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下内容:a)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b)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c)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无论是篇章或说明还是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都要求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价(估),并且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同时在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还必须有环境影响评价的明确结论。

项目环评的对象一般是单个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工作相对较为简单。规划环评的对象是一个区域,相对较为复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侧重对规划的总体目标、整体布局进行分析,对规划所在区域的资源、能源承载能力及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并最终对规划提出替代或规划调整的建议。

1.5 介入时期不同

项目环评针对某个项目开展环评,往往受限于最初的决策,介入时机晚,故一般只能提出缓解措施,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而规划环评从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就开始介入,可以对规划进行选择和调整,提出环境最优方案,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

1.6 审查主体不同

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直接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的规划报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部门进行审批;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后,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是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成立审查小组进行审查,审查小组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最终审批权限是按分级审批要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审批,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组织进行审查,出具的审查意见仅仅作为审查规划的一个依据。

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两者评价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对拟议中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为活动进行的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对策,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达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它们要达到的同一目标。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须服从于项目所在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结论及要求,也就是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具有一致性。他们之间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个体必须服从于整体。就单个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而言,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评在前,园区内建设项目环评在后,园区内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提出的措施要求及相关结论必须与园区总体规划环评文件相一致,但可按照相关要求,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中相关内容可适当进行简化。

3 比较结论

综上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虽然存在评价对象不容、评价文件形式要求不同,评价的责任不同,评价内容侧重有所不同等,但两者总体评价目的相同,他们之间存在个体服从整体的必然联系,存在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相关要求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特殊地质隧洞的施工下一篇:计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