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衔接

2024-09-24

差异与衔接(共12篇)

差异与衔接 篇1

摘要: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高级阶段, 无论是培养目标, 还是教学策略都应该更上一层楼。而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无论教学环节还是授课方法都没有体现出高层次、高标准。教师只是就着新课本, 按部就班地输灌, 根本就体现不出研究生英语教学和本科生英语教学的区别。为了实现大学英语到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过渡, 沿着比较差异、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以期对大学英语和研究生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差异,衔接

衔接从定义上讲是“事物首尾相连”, “或者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这里借用此概念首先要强调研究生英语教学和本科生英语教学是不同的, 其次可以用某种方法或手段使之融会贯通。研究生教育顾名思义已经脱离了本科生基础阶段, 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同样, 评定研究生英语能力的标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译, 而是运用语言进行专业性研究的能力。现阶段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沿袭传统的以语言运用为侧重点, 结果是换汤不换药。虽然采用了多媒体的现代化辅助设备, 但是教学内容和重点变化不大。当代研究生英语 ( 读写教程) 和新视野大学英语 ( 读写教程) 是结合大纲编写的, 是研究生和本科生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材。通过对这两部教材的内容、练习设计的分析, 结合两者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差异, 探讨本科生英语教学向研究生英语教学过渡的有效方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最能体现教学目的要求的莫过于教学大纲, 这种指导性的文件宏观上影响教学内容、方法等后续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活动。根据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看, “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中, 较高要求是听力语速为每分钟150—180词; 一般性题材的文章, 阅读速度为每分钟70—90词; 能在半小时内写出不少于160/200词的短文; 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 400英语单词, 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 /350汉字; 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6 395/7 675个单词和1 200/1 870个词组。相比之下硕士生入学英语门槛低, “理解性掌握4 000个左右常用单词及370个左右的常用词组; 能阅读大学英语四级课文难度的英语读物, 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词左右。”教学期间, “基础英语教学的要求是听力材料语速为每分钟120词, 在一小时内写出350个词左右的短文; 英译汉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50个左右的英文词, 汉译英每小时250个左右的汉字; 理解性掌握5 000个左右的常用单词及500个左右的常用词组。”

根据大纲要求, 我们发现本科生英语教学就学生程度开展分层次教学, 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 避免了个别同学上课产生攀比畏惧心理。其次, 强调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的使用, 多媒体等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此外, 教学的要求促使各高校英语模块教学的推广, 区分了注重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课和实践文化课, 使学生除了能正确理解句子, 造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外, 还能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适当语言策略保证有效沟通。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 毕业生英语素质普遍提高的背景下, 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偏低, 最能反映本科生英语普遍水平的“较高要求”显示听力、阅读、汉译英和词汇量要求高于研究生阶段, 英译汉要求等同, 均为每小时350个单词。写作要求单位不同, 本科阶段是半小时160字, 研究生阶段是一小时350字。较低的英语入学要求, 造成了学生鱼龙混杂的现象, 外加单一的教学模式, 难怪学生有感于研究生阶段英语水平停滞, 甚至下降。据此, 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应适当融入语言学理论等内容, 在强调在本科阶段形成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之上, 采取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提升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国际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体现了教学核心内容。研究生和本科生英语教学目标不同, 教材编写思路也不一样。

( 一) 内容设计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广泛应用于本科英语教学中, 每册共分10单元, 每单元两篇内容相关的文章。A篇课上使用, B篇为课外阅读。每单元第一部分为概述, 第二部分为预热活动 ( 与内容相关的听力短文练习并回答问题。第三部分为A篇正文, 生词短语, 第四部分是练习, 第五部分B篇正文, 第六部分为B篇练习。

《当代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也分10个单元, 每单元包括两篇内容相近的文章。A篇供精读使用, B篇作为泛读。每单元第一部分为主题介绍, 第二部分导入问题, 第三部分A篇正文、生词短语及注释, 第四部分练习, 第五部分B篇正文, 第六部分写作。

对比本科生与研究生英语教材内容可以看出, 本科英语听力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紧密, 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重视听说读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练习量大, 文章篇幅相对较短。而研究生大纲要求“英语教师负责写作和阅读技能的指导”。英语教学内容凸显了写作的重要性, 单独开辟写作练习板块。对教材的注释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在脱离教师指导下自学, 自我提高, 其不足是听力练习相对薄弱。

( 二) 练习设计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课后练习分课文理解 ( 回答问题, 讨论) 、词汇练习 ( 单词短语和文章填空) , 搭配、构词、句子结构、翻译 ( 英译汉, 汉译英) 、完型、课文结构分析、结构写作。

《当代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课后练习分阅读理解 ( 回答问题, 理解课文结构) 、词汇练习 ( 同义词搭配, 单选) 、完型、翻译 ( 段落翻译英译汉) 。

本科生教材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 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练习编写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研究生“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 突出读、写、译训练。”英语教材重点在于篇章结构的理解, 英译汉和写作的练习, 但对于学生比较薄弱的汉译英训练不足。

三、教学方法

加纳莱和斯韦恩在1980年提出交际能力理论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及策略能力。本科生英语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 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体现个性化, 鼓励教师有效地使用网络、多媒体及其他教学资源。”在这种理念下, 大学英语教学一改传统的重语法分析和句子翻译而轻交际能力的方法, 试图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图文并茂, 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使交际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结合课文回答问题、主题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短剧表演、课前演讲等多种形式。课外网络平台和批改网的使用,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也给予学生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的选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生英语教学就目前来看, 教学课件开发不完善, 网络平台开发使用情况不尽人意, 英语课堂上有时竟然比本科课堂更加沉闷。原因多种多样, 有的是因为学生英语程度分化, 有时是因为没有养成参与的习惯, 加之教师本身缺乏认识和调动学生情绪的能力, 结果就造成了现今这种尴尬的局面。

四、对策与建议

( 一) 教学策略衔接, 改变教学模式

研究生阶段应该延续本科教育理念, 强化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辅助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无论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 坚持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开学初以文档形式告知学生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目的, 需要达到的要求, 考评方法等信息, 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学生的入学成绩, 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 建议学生到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班级听课。学期近半,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进展进行调整。基础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教学除强化写、译能力外, 加入口语训练。较高级层次以学生为主, 开展课堂讨论式学习, 把课文内容分成板块话题, 同时切入网络辅导内容。发挥网络信息量大, 及时性的优势, 开发实用性强, 针对性强, 易于操作的教学课件。

( 二) 教学内容衔接, 完善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期末统一考试, 评定成绩的做法, 实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不但教师考评, 还应该有学生互评的内容。适度加大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 例如50% ∶50% 或60% ∶40%。平时成绩除了包括测验、课堂表现外, 还应该加入课外学习或网络在线学习的评价, 例如小组活动的时间、讨论的参与度、作业提交是否及时等, 都可以作为评价结果的一部分。当然这只能作为成绩的一小部分。增加口语考试作为成绩的一部分也是对研究生提高口语能力的一个督促。此外, 学生参与课外语言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社会实践评价也可以引入考评内容。

( 三) 教学目标衔接, 注重学术人的培养

学术是研究学问的方法与水平, 研究生阶段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 做一个学术人, 注意研究的严谨与规范。英语教学也要给学生渗透这一思想, 除了基本的写作翻译练习外, 研究生英语应该开学术论文写作课, 结合原版课本或外文资料, 系统地讲授。使他们了解英文摘要、实验报告及论文的格式写法。规范写作既避免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又有助于提高他们论文投稿的命中率。定期举办学生学术研讨会, 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 找到有兴趣的话题, 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 既达到了科普效果, 也提升了英语学习的专业性、学术性。

参考文献

[1]陈和清.浅谈理工类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9) .

[2]杜瑞清, 白靖宇.对21世纪研究生英语教材编写的认识与实践[J].外语教学, 2005, (1) .

[3]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 (第一外语) 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研办, 1992[22]号) [EB/OL].聊城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03-21.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 (教高厅[2007]3号) [EB/OL].教育部网站, 2007-09-26.

[5]李建红, 李蓉.大学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衔接问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1) .

[6]王文荣.高职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9) .

差异与衔接 篇2

实施计划

当前,我们生物学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围绕课程改革而展开的基础教育深刻变革中,无疑,课堂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堂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

一、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期待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上所具有的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从过去强调“双基”到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这正是在观念层面上的一个超越。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克服旧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

第三,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第四,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的误解是,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二是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自主性、创造性。因此说,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才算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这样一种感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但又常常被头脑中的“教案”所束缚,如何看待老师这种想放又放不开的矛盾状态?对这种观念与行为相悖——观念上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教学行为上往往仍是由教师控制和设计,表现出教师很强的控制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层面问题,也有对教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问题,还有对教学评估结果的担心。因此,我们要以宽容态度,允许教师通过积极参与课改,积极尝试与实践,不断反思,不断体会,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然而,在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就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1.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阅读有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阅读,教师都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我都是先拟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如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课中,我设计下列预习提纲:1人体中心脏的位置?2心脏是如何搏动的?3心脏有几个腔组成?4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5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5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6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阅读提纲要力求启发性、悬念性,以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我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要先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了解梗概。然后

再精读细读,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做到重点落实。

课中阅读是教师随教学进程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为了使学生对所阅读的重点段落做到字斟句酌,我常变换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如阅读消化和吸收一节中提出这样的问题1口腔中牙齿、舌、唾液腺的作用?2咽是什么的共同通道?

3、食道能否消化食物?胃有哪些特点适合消化食物?小肠为什么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大肠的功能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复习阅读是在教师讲完一个单元或全部课程后,要求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记忆,我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法进行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期末复习时,我提出食物如一个鸡蛋被人吃了以后如何变成人自身的组成物质的?又是如何给人提供能量的?废物是如何排出的?这样就复习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课外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去查阅课外参考书。由于生物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我都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课外书。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做到:1有所侧重;2弃粗取精;3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读,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生物小论文。我还利用与生物有关的节日(如植树节、爱鸟周和环境日等),要求每位学生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份生物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没有检查是无法落实的,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是无法激发自学热情的。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都要利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先提问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对一些较易混淆的概念和较难懂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由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学生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打成绩予以鼓励。对学生的生物学小论文和生物学小报,我们生物教研组教师进行评选。对优秀小论文

给予列榜公布并发给获奖证书,对优秀生物学小报采用在全校展览并选登在学校的校报《晨报》上。以上做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3.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培养学生以下4种自学习惯:

1)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养成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生物学工具书有《辞海》、《词典》、《百科全书》和《教学参考书》等,我鼓励学生购置备用。坚持使用工具书不仅能丰富生物学知识,还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

3)养成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边阅读边思考也有利于知识迁移。

4)养成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生物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生物学资料库”。这不仅可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还能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生物教学中如何运用激励性评价

在生物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结合初中生物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在运用激励性学生评价方面进行的探

讨。

1.有目的地激励学生

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学习的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体验成功,产生学习的动力。通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学生进行某些生物探究实验时,实验方案设计很认真,但实验却失败了。这时,教师应正确地进行评价,做好引导,充分肯定他们在实验中积极认真的态度,同时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允许他们重做实验,直至成功。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真心帮助,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成功的取得是由于努力的结果,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激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断反省、不断调整、不断超越自我。

2.公正地评价学生

不公平的评价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隔阂、冷漠、消极甚至对抗的情绪。有时,还会引起班里的其他同学冷落、孤立被评价的学生,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伤害。所以,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冷落后进生。而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

3.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教育研究证明,信息反馈越及时,教育的效果就越好。为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评价一定要及时反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及时的反馈,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地发现错误,适时调整学习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王玉燕

差异与衔接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中英语;差异;衔接

在实际的教学中,在每一届高一学生中都会出现一种情况:本来在初中英语学得还可以的学生,到高中后英语成绩却不如从前,这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甚至失去了自信,导致成绩一落再落,最终放弃英语。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初高中英语衔接的环节出现了脱节,使学生产生了不适应而导致的。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及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如:

一、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之间的差异

1.初高中英语教材的差异

初高中英语教材跨度大。尽管我省现在從小学到初中、高中都采用了牛津教材,但初中英语是基础英语,比较简单,且要求低;而高中英语容量大,节奏快,要求高,几乎每堂课都有新的内容,需要学生及时地掌握、消化和巩固。举语法为例,在初中阶段我们把基础的语法内容已经学过了,而在高中我们要学习的是更深更高层次的语法,如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倒装结构、虚拟语气等等,其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并不生疏,但是初中我们所接触的还只是皮毛,高中阶段的学习会比之前的所学内容复杂得多。

2.初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初中教师的课堂用语较简单,很多时候用汉语解释。高中教师一般上课多用英语教学。刚入高中时的第一、二周,新生可能只能听懂教师讲课的一半,甚至更少,但一般过一个月左右,大部分学生会逐渐适应,基本都能听懂。初中教师对英语教材讲解得十分详细,会逐字逐句地翻译,而且反复操练的机会多。到了高中,教师注重的是对课文篇章结构的理解及深层含义的理解,注重有选择性地讲解重点、难点,不会面面俱到。

3.初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所学内容大部分都是跟着教师进行简单机械的操练。用这样的方法再去学高中英语显然是行不通的。高中英语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才能记得多,记得牢。初中英语因较简单,内容少,基本不重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仅凭课堂的反复讲练就能记住。但到了高中,预习和复习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不容忽视。没有作好充分的预习,听课效率明显不高,有时甚至全然不懂。没有作好复习,课堂所学的内容就无法得到巩固,即使课上听会的东西也容易忘记,学以致用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不起作用。高中学习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

面对以上种种差异,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问题。那么,怎样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呢?

二、教师应采取的做法

1.熟悉初中英语教材,要有六年中学英语教学大循环的理念

教师在起始阶段应认真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为更好地把握高中教学起点和难度做好铺垫。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要有六年中学英语教学大循环的理念,因为熟悉初中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衔接的前提。通过了解初、高中教材中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的差异,才能在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经络,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对学生进行学习动力的培养

学习的动力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毅力和情绪等。教师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高中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学习外语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外语的信心。

3.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关注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高一新生大都初次离家在外读书,学习上有压力,生活上不适应,免不了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因此,教师对他们要格外地关心和爱护,教师要尊重和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善待差生。当学生在课堂上答错时教师给予的一个宽容的微笑,缺乏自信时一个鼓励的目光,生病时一次细心的照料,遇到困难时一次热情的帮助,迷茫时一次心灵的沟通……通过种种方式和途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朋友、如兄弟、如姐妹、如父子、如母女。学生一旦跟老师有了感情,就会把对教师的喜爱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在情感方面实现初高中的顺利衔接。

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从现实来看、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自学能力较弱。进入高中后,有些学生仍然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式,教师说什么才做什么。而教师则认为,高中学生应该懂得自己读书学习了,因而放松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致使一些学生成绩下降。高中英语教学中做好学法指导十分重要,要指导学生预习、听课、记笔记、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总结的方法。

5.要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和课堂容量。

教学起点应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不能盲目拔高;课堂容量也应适度,容量太大学生难以掌握,太少则完成不了学习任务。一节课如果内容多、难度大,需要记大量的笔记,学生听课就会很吃力。在高一的过渡阶段,教师对于较难的英语,能用中文再解释一遍,然后在逐步过渡,避免高一新生出现课堂听不懂,产生厌学情绪,影响高中英语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合作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郭智燕.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之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4).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兰郑勇.例谈行动研究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35).

差异与衔接 篇4

“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倾听学生反馈的意见。自担任大学英语教师以来, 学生反馈的信息最多的就是对大学英语的学习感到不适应。大学英语和中学英语是同一体系的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 两者在客观条件如学时、教材等和主观方面如教学模式、师生角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大一新生入学后通常不适应诸多变化, 仍然保留着高中时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 必然会感到困惑, 继而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何解决好两者的过渡和衔接是学生和教师都关注的问题。由梅德明教授主持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 探索出了一套“大中小学统一、协调、连贯、高效的英语教学实施与管理模式”, 旨在促进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虽然该项目在中小学教学衔接上已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就, 但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的不衔接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本文对大学英语和中学英语教学衔接的主客观差异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在过渡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衔接的建议, 希望减轻大一新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不适应。

二、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的差异

(一) 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衔接中的客观差异

英语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科, 应该是“一条龙”的学习。大学英语建立在高中英语学科体系的基础之上, 既是高中英语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也是英语技能的继续和延伸。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在很多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脱节或不衔接。在课时、教材、学习条件及评估方式这些客观因素上, 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有着很多的差别。

课时方面, 高中三年六个学期, 英语总课时量为384课时, 周课时累计为12课时, 再加上早晚自习。而大学仅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四个学期开设英语基础课, 每学期约70课时, 总课时为280课时, 每周4课时, 分两次上。学生们熟悉并适应了每天都上英语课。课时骤减, 新生们一时不知如何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英语, 从而变得懒散荒废。

学习条件方面, 高中较为单一固定, 即学生听教师讲解, 再加上题海战术。即使一些条件好的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或语音室设备, 但高考重压之下, 唯“分”是图, 听说能力居于次位, 多媒体设备使用次数极为有限。可能英语教师和习题册是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来源。大学英语教学普遍施行多媒体网络化教学, 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系统, 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的习惯。这点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比较新鲜, 不容易适应。

在教材方面, 从初中到高中几乎是完全统一的或指定的教材, 衔接性很强。而大学则要灵活得多, 可供选择的教材不下十余种。这样, 一方面, 有利于教师选择教材, 而另一方面, 中学的大纲与大学英语大纲并未有效地衔接, 未严格考虑到循序渐进。

虽然中学新课标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是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的结合, 但高考压力的制约, 基本上无法做到这一点, 而是二考定学期 (期中+期末) 、一考定终身 (高考) 的评价方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估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是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 通过课堂活动的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 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这种评估在实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多媒体教学中尤为重要。

高考中英语占150分, 学生们不敢懈怠, 主要靠题海战术来提高分数, 压力巨大。英语的应用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口号。而大学英语中虽有四、六级这样的考试压力, 但终究没有高考一考定终身这样的压力大, 大学英语的学习氛围相对来说比较宽松。

(二) 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衔接中的主观差异

除了客观条件上的差异, 因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 使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教学差异更大。教学效果因教学方法不同而异。

1.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高考的标准化命题, 磨钝了学生的主观思维, 学生养成了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习惯。高中英语教育, 重在知识积累, 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语法、单词、句子分析、操练句型等样样俱到。学生适应书山题海战术, 挑灯夜战。大学则不然, 大学英语课时有限, 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 人人关照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较高中英语有弹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树立英语终身学习的理念。老师根据每节课的特点教学, 并尽量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 传达相关的信息。在课堂上有些课文只能串讲, 有时甚至跳过课文, 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去进行课后的学习。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来说, 如果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差别, 就会出现脱节的困惑。如果老师注意不到新生的这些不适, 只顾拿着课本上课, 学生便迷失了方向, 有些学生的成绩甚至会急剧下降。

2. 师生角色产生变化。

以往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下发生了转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但其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引导上;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激励、互动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观察、指导、帮助、评价、反馈、督促上。而学生依旧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参与者、合作者、交流者, 但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时, 他们就是自己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决策者、管理者、监控者、评价者———学什么、为什么学、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跟谁学、要达到什么效果、达到了没有等都要靠自己。

三、衔接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到新生的特点、与高中英语的差异以及教学模式的改变。当今的大学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和实践的过程, 是对学生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和责任心的考验, 也是对英语教育目标和结果的检验。具体建议如下:

1.入学后的第一步就是要帮助学生理清头脑, 了解大学英语学习和高中英语学习的差异, 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 以积极的心态更好地投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中。虽然大学英语课时有限, 但在教学中要以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课堂上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得要领。任务型教学法要求每堂课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 告知学生每堂课的任务, 改变课堂上只由教师满堂灌的模式, 采用提问式、讨论式的课堂模式。对学生课外任务也要加强指导, 比如让学生阅读英文报刊, 收听英文广播, 坚持用英文写课文概述或故事概述, 还要明确告知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如新生第一学期重在词汇量的积累, 第二学期加强阅读量, 第三学期针对四级考试强化听力、写作等等。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如何运用所学语言和相关策略, 让学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另外, 要有计划地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效进行监控和评估。

2.注重学生学习策略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用学习策略帮助自己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提高效率, 是判断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认知相当模糊, 以为总结一点学习方法就算掌握了学习策略。他们的学习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不能主动地制定计划、规划学时、安排内容, 很少与人交流, 更不会总结学习中的得失以做出必要的调整或改变。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帮助他们将策略运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去, 独立思考, 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高校与中学间的沟通与合作

大学教师与高中教师可在教学、科研上加强交流, 如互相听课、共同成立课题小组、研究过渡阶段的衔接问题。中学的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大学教师也要研究一下中学英语教材和高考试题, 以便尽快地在新生入学阶段找到与中学衔接的切入点。

教师和学生都要共同努力解决好中学到大学阶段的过渡问题,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降低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僵化观念。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入手, 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间找到平衡点, 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摘要: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 但解决好这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 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必要的。通过剖析大学英语和中学英语教学的主客观差异, 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学英语,衔接,差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2) .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罗运春.关于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实证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 2008, (3) :101.

句子排序与衔接教案 篇5

考点透视

 1.选出在语段横线处插入的或依次插入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2.选出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3.用序号重新排列句子顺序,使其通顺或符合逻辑。明确目标

1、了解语句排序题的类型 

2、语句排序题的解题方法 

3、运用方法解答题目 

4、语句的衔接 复习导航

衔接与排序主要要求语言连贯。

1、语言连贯的要求:

(1)围绕一个中心,保持统一的话题。(2)安排好句子的先后顺序。

(3)注意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过度和衔接。(4)注意语意和语气保持一致。

2、梳理语句的方法:

句子的组成一般有四种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心理顺序。

语句的梳理应统观全段,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或方面来阐述中心句的,再按内在的逻辑联系加以梳理。还可以抓住一些关联词语、代词和带总括性的词语来帮助分析。

衔接方法

1、“话题同一”类语句的衔接。

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语句衔接题”常见的解答思路。

2、“句间关系吻合”类语句的衔接。

几个句子先说哪一个,有着一定合理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等)。3“句间顺序合理”类语句的衔接。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

4、“语境氛围协调”类语句的衔接。选填这一类语句要充分考虑到原文语境,在情感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做到与原文的协调。

5、“词语照应、暗示”类语句的衔接。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题肢。

6、“短语类型一致”类语句的衔接。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短语、句子,我们可以根据其上句或下句的提示,利用结构上对称性,来选择所填的语句。

7、“句式关联”类语句的衔接。从所处语句的地位和作用上看,不外乎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在语段的开头,选填的语句有概括、总结和提示作用;二是在语段在中间,多用来承上启下或过度照应;三是在语段的末尾,用来总括或呼应。

8、“音韵和谐”类语句的衔接。音节的和谐,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式的对称(前文已述),二是上下文的押韵。语句节奏和韵律的巧妙组合,常常能使语句结构更加紧凑,语意更为流畅。调整句子顺序,一要理清思路,二要抓语言标志,如关联词、关键词、相同句式等。

从方法上讲要先确定首、尾句,然后再排列中间,也可以局部着手,逐步向整体扩展。句子排序方法导引: 一. 找关健句

一组句子的关键句有:中心句、起始句、过渡句、转折句、结句。在做题时找准这些句子的位置,排序就迎刃而解。

二、判断出合理的顺序

一组句子组合在一起,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句子间需要一定的顺序。说明类的段落从时间、空间顺序去判断;„叙述段落从时间、事情的发展顺序去判断;议论性的段落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来判断。

三、找出内容相关性词语

在一段文章中,各部分之间、词与词之间、中心词与修饰词之间,都有很大的相关性,根据它们的相关性,就可以正确排序。

四、句子前后是否勾联

幼小差异分析及衔接对策探索 篇6

【关键词】幼小差异;衔接;对策

对幼儿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来说,应当认真依据《纲要》精神,深入分析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一、学习、生活环境及作息时间的差异

在幼儿园,活动室甚至园内的公共区域都会布置得色彩斑斓,桌摊可以随时移动,有着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活动区域:如表演区、建构区等,各种图书、玩具、可供儿童自由自在地游戏、观察、娱乐,活动的弹性空间很大。而小学,教室布置相对单调,密密麻麻的排满桌椅,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公共区域也只有一些文字语言,如果要活动也只能在过道上简单地活动一下。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主地学习环境转换成教师激趣、学生探索、主动实践来获取经验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角色与同伴关系的差异

在幼儿园里,教师就像母亲般无微不至地关怀每一位幼儿,无论是幼儿的饮食、睡眠、冷暖、卫生,还是学习等都会引起教师的关注,同时幼儿也有许多机会与教师自由地交谈和交流;在小学,教师们固然也会照顾儿童的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因其学业的影响,教师的主要精力会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在同伴关系上,幼儿入小学时,需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的新同学,原来在幼儿园中一切平等、民主、自由的团结协作的同伴关系,在小学的学习中增添了许多竞争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手段和行为规范的差异

幼儿园教学实行保教结合的原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以自由游戏、自主探究为主,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引导幼儿积极地运用感官感知事物,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从而获得体、智、德、美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小学基本的学习和活动形式是上课,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引导,让学生学习课堂规则、行为规范、大量不熟悉的符号,如拼音、汉字、教学符号等。

四、主体地位的差异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理应受到关注、尊重、保护。在幼儿园,孩子也要学习,但对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幼儿处处受到幼儿教师的关怀照顾。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幼儿进入小学后,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必须完成的,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学习量大幅度增加,在质的方面也有一系列硬性、统一的规定的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五、家庭期望值与家教行为的差异

1.重视“入学准备教育”,为幼儿入小学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首先,幼儿园与小学要多方面联系与沟通,互相了解对方的教育教学特点,互相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减缓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学段间的坡度;其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选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教学的内容要体现连续性、系统性,应与小学教师做好横向交流和教研活动,探讨教学方法及幼小衔接措施,减少彼此重复和脱节现象。

2.改变学习环境,调整作息制度

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而不仅在大班毕业前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延长课时等浅表性的工作,同时开展与小学相关的常规训练:如:让大班幼儿每天背书包上书,书包内装上学习用具,教师给幼儿教授用具的使用方法及功用,帮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等。适当调整作息制度与课程表,与小学接近,每节课时间保持在35—40分钟之间:设立幼小衔接专用教室,改变课桌摆放形式,组织幼儿进行学习,促进幼儿在入学的前作好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坚持性:如训练孩子如何坚持做完每一件事等。

3.培养幼儿初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并有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的初步能力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应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各种活动,如:晨间活动、手工制作等,交给幼儿有一定困难的任务,培养他们遵守规则完成任务的意识,形成应该做的事,就必须完成的意识和想方设法完成的能力,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应提出明确、严格、合理的要求,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形成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入小学后独立完成作业和独自料理自己生活的需要。

4.注重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认识差异, 主动衔接 篇7

近几年来, 高一学生包括不少原来的尖子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 不太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降低, 甚至有的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显然, 初高中化学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 已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初高中教学差异剖析

初中新课程以县、市 (区) 划分实验区先后推进, 而高中以省、自治区为实验区先后推进, 这就出现了我市初中新课程衔接高中旧课程的过渡状态, 初高中教学差异与矛盾显得特别突出。

1. 教学目标的不同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启蒙教育。其教学内容大都贴近生活实际, 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科学基础教育, 要为学生的分流打下基础。基于此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 在知识层次上要求学生对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 教材的跨越

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 使得初高中教材跨越较大, 存在着脱节现象。如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 (必修) 在第一章的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第二节《离子反应》中就开始出现了较多的概念和应用等。而这些概念初中学生接触不多, 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学过。接踵而来的概念抽象程度高, 理论性又强, 成为很多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拦路虎”。

3. 教师的教

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低, 又处在初三升学的关键时刻, 初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受中考考纲限制, 对中考不作要求的一些化学分析方法、思想就很少讲解, 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高中教学过程中, 由于许多教师对初三教材内容的改变并不太了解, 往往未进行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就把教材过度延伸、深化, 将化学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高中教学内容多, 时间紧, 在课堂上没有过多时间对重难点知识反复训练, 因此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整理和做练习, 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 学生的学

基于初中化学的特点, 不少初中学生把化学当文科来学习, 将化学用语甚至实验操作、现象都死记下来, 而理解不够透彻, 难以灵活应用。升入高中, 化学学习依然以记忆为主, 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而高中化学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 导致许多学生难以适应。

三、初中教师要主动衔接高中化学

高中教师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力军。在当前教育体制下, 初中化学教学受限于中考考纲和新课程标准, 未能完全达到为高中化学打基础的要求, 这是很正常的。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着眼于培养有智慧的学生, 初中化学教师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 也责无旁贷。

1. 关注教学的发展, 防止将知识“讲死”

这是一个高一新生对化学学习的真实感受。她写到“首先是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的否决。我仍清楚地记得初中老师说过,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后的金属不与酸反应。但进入高中后, 却发现铜可以和浓硫酸发生反应。初中时所学的内容已在我的大脑中根深蒂固了, 如今却跑出这么一个“意外”, 定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的”。我第一次读完她的这段话, 非常震撼, 学生信奉已久的由教师传授的“真理”被否定, 这在认识上和心理上对他们是多大的冲击啊!而恰恰因为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识!

2. 了解教学衔接点, 加强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1) 对于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等, 建议初中化学教学加强其涵义的理解和表述的规范性。

(2) 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 建议补充用电离理论建立酸、碱、盐的概念, 了解盐酸、硝酸是一元酸, 硫酸是二元酸;归纳酸、碱、盐溶解性的规律;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运用;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的概念等。

(3) 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 建议加强对常见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及转化规律的教学, 使学生加强对物质间转化的理解和运用。

(4) 对于化学实验, 建议加强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如称量、仪器的安装、气密性的检验等;补充氢气的制取及实验装置原理的分析, 了解启普发生器及其简易装置“随开随用, 随关随停”的特点。

把握差异, 做好数学教学衔接 篇8

一、准确把握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要素差异

1. 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差异

职高学生大多数是经过中考后的层层选拔而剩下的, 进入职高的学生, 在学习习惯、认识水平、能力层次特别是心理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障碍, 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齐加尼克现象突出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发现:因先前任务未完成而影响后继任务完成的现象) 。

2. 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中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职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具体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尤其指出职高数学教育应注重“大众数学”“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应用性”这三个教育理念。

初中数学教学对能力的要求重在形象思维, 职高则侧重在抽象思维和思维品质的提高。例如画图能力:初中教材只侧重基本作图,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角平分线、中垂线、平行线等, 并在此基础上画简单的几何图形, 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 而职高的立体图形、函数图像等较复杂多变。相对初中数学很有“生活味”来讲, 职高数学更有“数学味、实用味”。

3.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 按三个学段教学, 不断抽象, 呈螺旋形上升。比较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新版《职高教学》教材内容由基础部分、提高部分、阅读部分、高等数学部分和复习总结5个板块组成。其中基础部分的数学是职高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 并充分注意初中与职高内容的衔接, 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 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基础的数学也即统一性内容, 是检测学生合格的依据;提高部分及复习总结部分为有进入后继学历层次教育愿望的学生所必学;阅读部分作为知识介绍而设置, 高等教学部分供有必要修学的专业选学。

二、有效实施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衔接

1.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搞好初中与职高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教任何功课,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这是叶圣陶先生的真谛。初中教学方法上停留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凯洛夫式教学模式上, 学生学习被动, 要靠教师的督促和帮助完成。而由于职高内容面广, 教师不可能像初中那样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一讲授, 只能起引导作用, 学习的主动性在于学生本身。“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有计划指导学生如何听课、记笔记、做小结, 使学生“抓准一个, 拎起一串, 获取一块”。从教师授“法”, 到带领学生学习“法”, 到指导学生用“法”, 逐步向“不讲不教”的境界迈进。

2.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 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 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着力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

趣味性方面, 教师可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 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 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实用性方面,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适当调整教材, 如机械专业, 对立体几何、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有所侧重;而财会专业则对排列、组合、统计初步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则对集合、数列、矩阵, 一元二次方程, 计算方法等重点讲授。只有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 强调学以致用, 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为学生所接受。

3. 降低教材起点, 破除学生对职高数学的畏惧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多数情况下, 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因此, 在中职教育的起始阶段, 采用“低起点, 小步子”的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内容, 充分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这样不仅有利于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 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的成功体验中, 有效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为整个高中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分解教学过程, 分散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 通过努力, 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

差异与衔接 篇9

一、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足

(一) 会计报表体系存在缺陷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报表体系是这样规定的: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包括收入支出表、事业支出表、资产负债表这三个部分, 但是对会计报表附注的有关细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某些重要信息的遗失, 不利于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 若事业单位的专项出现结余, 那么这些结余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 这也是不合理的。

(二) 容易虚增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

我们都知道, 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降低, 但是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在会计报表中仍然以资产原值列报, 这样会导致账面原值远远高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使得事业单位虚增资产, 严重影响相关工作人员的决策。

(三)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不相适应

为了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修订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新规则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之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着业务实效性差、会计报表内容存在滞后性等各种问题, 国家必然要重新修订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二、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差异分析

(一) 总说明的不同

1. 会计基本规定发生了改变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有关会计核算的事项以及会计核算的要求需要遵循《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 由此可见, 新制度更加重视《会计法》的作用, 更加凸显《会计法》的地位, 对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

2. 新制度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更加科学全面。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 而事业单位关于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不需要遵循这个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处理和报告必须符合新制度, 除此之外, 还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单独核算。新制度涵盖了事业单位绝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 有利于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二) 会计科目设置的改变

1. 取消的会计科目

新事业会计制度取消了旧事业会计制度中的某些会计科目, 被取消的会计科目所核算的内容合并到新的会计科目中进行核算。“借入款项”、“结余分配”、“拨入专款项”、“专款支出”、“结转自筹基建”等科目被取消。

2. 增加的会计科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一些新的科目。为了准确核算事业单位对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捐赠等处置活动, 增加了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为了对固定资产的计提累计折旧进行准确核算, 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 这样能够使得实际账面价值更加接近实际的固定资产价值。除此之外, 新制度还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文物资产”、“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这些新增加的科目不仅丰富了会计核算的内容, 而且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 有助于会计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3. 规范化调整的会计科目

新制度结合企业会计准则调整了某些会计科目的名称, 如“现金”变为“库存现金”、“材料”和“产成品”变为存货”, “应交税金”变为“应缴税费”, “附属单位缴款”变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等。

(三) 会计要素的改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重新定义了部分会计科目, 使得事业单位各个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更加合理, 具体来说,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了资产的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引入了风险管理的理念, 对于那些逾期三年及以上确定无法收回的账款, 要按照新制度予以核对销毁, 从而加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对于盘盈的存货, 新制度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要求按照同期市场中同类或者类似存货的市场价确定存货的价值。

2. 强化了负债的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加重视财务风险管理, 根据流动性把财务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根据时间的长短, 把“借入款项”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另外, 用“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应该付给职工的薪酬。

3. 强化了对收入支出要素的管理

对于事业单位的收入要素, 新制度将利息收入纳入了其他收入的范畴并且取消了专项拨款;对于使用单位的支出要素, 新制度将事业单位的支出分成了财政性支出和非财政性支出两部分, 分别进行核算并且将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支出、资产处置损益等纳入其他支出。

(四) 会计报表的改变

新制度在会计报表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会计报表的体系和结构上。关于会计报表体系, 新制度规定会计报表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等报表并且将附表更加具体化, 新加入的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能够明确的说明财政补助的收入支出情况, 因此, 会计报表体系更加全面了;关于会计报表结构, 新制度完善了各项财务报表的结构、排列方式、项目等要素。设计收入支出表时依据多步式结构, 取消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

三、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处理的方法

(一) 认真核查事业单位拥有的固定资产

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我们必须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 事业单位要认真盘查所拥有的固定资产, 确定它们的使用年限和账面原值, 并且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维修等进行制度上的约束, 加强监督工作, 防止相关人员从中谋取私利, 必要时可以引进外部监督机制。

新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作出了较大的改动, 那些不能满足新会计制度确认要求的固定资产, 对应的账户余额要转到新账目的存货科目中, 要注意重新核实固定资产。

(二) 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了解新制度出台的原因, 明确新旧制度的不同之处和实施新制度的现实意义, 对于新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许会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且提前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 制定科目余额表, 编报新账

首先, 各个事业单位应当重新调整2012年12月31日原账科目的余额, 并以此作为依据制定下一年的科目余额表;其次, 各个事业单位应当遵循新的会计制度设置本单位的新账;另外, 结转旧账的新旧会计科目, 调账基建账, 从而制定合理的新账科目余额表。

工作人员要特别关注旧账的固定资产与新账的固定资产以及存货之间的区别, 旧账的事业基金与事业结余之间的问题等。

(四) 重视会计软件系统升级工作

我国事业单位使用的是国库集中核算系统, 这个系统缺乏固定资产管理这个模块, 事业单位要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 就要及时更新会计核算系统, 加入固定资产管理模块。除此之外, 事业单位在更新软件之前要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防止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

四、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环境已经与以往的环境不同,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修订颁布需要事业单位不断改进会计管理工作以应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对资产的财务管理水平, 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 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为了适应这种改革趋势, 不断提高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 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 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处理。本文主要分析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 探讨完善我国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处理的措施。

关键词:新旧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差异,衔接处理

参考文献

[1]岳俊茹.试论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衔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19) .

[2]李亚青.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差异及衔接措施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24) .

差异与衔接 篇10

一、药物制剂技术在中高职药学类专业中的定位

药物制剂技术是基于药剂学理论指导的、以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和制备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应用性技术课程, 该课程设置的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 (群) 的职业能力要求, 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为培养药物制剂生产环节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职业分类上主要针对于药物制剂工、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液体制剂工等工种。

通过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学习, 最终要使中高职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操作技能、生产工艺及相关理论知识, 能熟练完成药物制剂各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 树立较强的GMP生产和管理意识, 初步培养学生对常见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及解决能力, 为发展学生药物制剂技术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差异

目前, 中高职药学类专业中大都开设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且都在采用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那么, 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开设与教学究竟有没有差异、有什么差异, 是我们在做中高职药学类专业衔接时所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经对比研究, 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出差异:

1.从培养目标找差异: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职业岗位针对虽然同为药物制剂工等工种, 但是对应的工种级别有所不同, 中职对应的是药物制剂工中级工 (四级) 、高职对应的是药物制剂高级工 (三级) 。

2.从药物制剂工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中找差异, 从而定位出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差异。

从上面三个表的对比分析中可见:对于药物制剂工中级与高级 (可对应为中职与高职) 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同类知识深浅度及操作技能的难易程度差异, 例如:表1、表2 中同样对于压片的工作内容, 中级与高级对技能要求的深度就不同, 但是从这个角度去定位差异相对会比较困难。

2.不同类知识的宽度以及能掌握的技能操作数量的差异, 这个差异目前对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设计有较大意义。

三、中、高职药物制剂技术差异化课程设计

结合理论研究与当下实践, 我们认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均需开设, 而分别开设的重点是要找到中高职教学的区分点与衔接点, 以减少课程内容重复现象, 同时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侧重点, 在内容和层次上有所区分, 使学生不至于因课程的重复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也能使教学时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基于上述差异化分析, 可将中职针对岗位、高职针对岗位群对应中高职的课程教学设计, 然后按照职业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和技术, 通过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核心能力, 确定出中职与高职的不同培养规格, 再根据知识、技能、素养要求确定出中高职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 制定系统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 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与实施途径, 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交叉, 促进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与整合性。在课程设计上, 中职与高职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中职设计应侧重基础, 强调应用, 要给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认知和职业概念, 同时强化专项的职业技能训练, 夯实操作性的能力基础;高职设计应侧重综合实践, 强调分析与创新, 通过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场景, 采用综合的项目化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问题情境中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周小雅.中高职衔接的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课程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24) :145-147.

差异与衔接 篇11

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差异研究

1、教学要求的不同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在初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小学信息技术启蒙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能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日常的学习生活,逐渐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初步具备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与责任感,同时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方法的差异

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侧重地尝试一些教学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热衷于选择寓教于乐、激发式等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鉴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师采用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适当留白,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重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有些教学方法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是适用的,如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和鼓励学生探索创新等。

二、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方法

针对以上差异,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而且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相应的指导,培养和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良好衔接。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

1、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建议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都能够做出符合自己学习的选择。因此,教师应该将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分年龄段在小学、初中阶段逐步达成。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基础学科培养起浓厚的兴趣,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初中阶段的学生主要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形成初步的信息意识,学会选择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加工和传送、接收,懂得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面对初中和小学阶段相近教材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在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知识的层次和难易程度上做好选择。这样不仅解决了当前由于知识重复和交叉给教学带来的困扰,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内容上要向多起点过渡

在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上,小学与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有联系的。小学的信息技术提倡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精设问题让学生参与并合作,以达到培养信息素养与操作能力的目的。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依赖于小学所形成的知识铺垫与基础,初中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和提高。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推行“多起点”策略: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采用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对于无法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的难度和深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实现分层次教学。

3、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在小学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动手去发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比较重视创设一个情境,经过兴趣的引导,开始知识的启蒙,学生参与性高,学习是在玩中学,完成教学任务,基础性强。初中教学相对于小学更趋于理性化,设计性、综合性和审美性都较强。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他们兴趣广泛、活泼好问、喜欢群体活动,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境设置和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通过小组协作分工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达到培养不同学段学生不同的学习技能。

三、在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评测是检验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必然手段。为规范不同学段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除在教材上做相应的调整外,也可以在不同学段采用不同等级的水平考核手段,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教”与“学”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技术常识的全面评价。同时,根据小学和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小学阶段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而初中阶段重点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并不只是教材的转换与知识的增多,教师只有加强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差异研究,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衔接,才能较好地实现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平稳过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差异与衔接 篇12

一个完整语义的语篇应该具有意义内容上的语篇性, 这就需要语义的连贯性。所谓连贯, 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所谓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即词汇手段的统称, 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尽管语篇的连贯并不依赖于衔接手段, 但大多数情况下, 一个完整连贯的语篇总是在语言各层次的成分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衔接, 从而使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贯穿整个语篇, 以此实现交际目的。因此, 语篇的连贯常常需要衔接手段来实现。其中, 指称照应是汉英语言中非常重要的衔接手段之一, 其使用在两种语言中有共性, 也有差异。

本文所讨论的语篇以独立的整篇文章为对象, 即朱自清先生的佳作《背影》和张培基先生的译作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对指称照应在汉英语篇中的差异窥见一斑, 从而发现汉英互译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 指称照应

韩礼德和哈桑[1]认为在语篇中, 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 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 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因此,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 它是语篇中的指代成分与或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根据韩礼德和哈桑[1]的划分, 照应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2 指称照应在汉英语篇中的差异

2.1 人称照应

1) 英语中大部分人称代词的性, 数, 格是通过形态变化来表示的, 性的变化仅限于第三人称单数, 如he, she, it分别代表阳性, 阴性和中性, I, we代表单复数, I, me, my代表主格, 宾格和所有格。在译文中, 人称代词性的形态变化不多, 但是数和格的形态变化随处可见:since I last saw father、see me off、so we started out。而在汉语中, 只有第三人称性的变化通过形态变化来表示, 第一第二人称没有性的变化。在表示复数意义时, 汉语在单数形式的后面加上一个们字, 在《背影》原文中, 作者多次用我们来指代他和父亲。汉语人称代词没有格的形态变化即汉语人称代词用作主语和宾语时在形态上没有区别, 而是通过在人称代词后面加上的来表达。例如, 原文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此处“他的”指代父亲的, 是“他”的所有格形式。

2) 除了在性、数、格方面的差异之外, 英语中有反身代词, 如:I wanted to do all that myself。而汉语在表达反身意义时需要在人称代词的后面加上“自己”, 如“我自己”, 有时“自己”本身就可以用作反身代词。例如he finally decided that he himself would accompany me to the station的原文对应的句子为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3) 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 而英语有别于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英语中有关系代词。因此, 在许多情况下, 汉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在对应的英语表达中可以用关系代词表示。

原文: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 托他们直是白托!

译文:I sniggered at father for being so impractical, for it was utterly useless to entrust me to those attendants, who cared for nothing but money.

原文中用人称代词他们来指代父亲嘱托的那些茶房, 而在译文中, 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who充当了汉语中人称代词的角色。

4) 从《背影》的原文和译文可以看出, 很多情况下中文表达不用人称代词而英文翻译时用了人称代词导致原文中的人称代词数量远远低于译文。例如:

原文: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译文:To think that he should now be so downcast in old age!

原文: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

译文:and his pent up emotion had to find a vent.

在以上例句中, 原文没有出现人称代词, 而译文中加了he, his这些人称代词, 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原文: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

译文:In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 on the ground, 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

在该例句中, 中文原文重复用了橘子, 而译文中橘子第二次出现时便用了them来指代。

2.2 指示照应

与英语相比, 汉语语篇中的指示照应比较复杂。首先, 在数量上, 汉语的指示代词比英语多。陈安定[2]将汉语的指示代词作了如下划分:这、那指代人或事物, 这儿、那儿、这里、那里指代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代时间, 这么、那么、这样、那样指代性质、状态和程度。而英语的指示照应系统有:this, these, that, those, here, there, now, then, the。在用作限定词时, 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也可以充当指示限定词, 如:今、本、此、该等。如背影原文中的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

从背影的原文和译文中可以看出英语中的this/that与汉语中的这/那在指称功能上有不同之处。在语义上, this与这相对应, that与那相对应。但在指称功能上, 英汉指示代词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汉语语篇中, 这和那在表达时空距离时往往受心理或视觉的影响, 而英语中的this和that表达的距离概念较接近实际的时空远近距离。例如:这些日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的赋闲。正如许余龙[3]所说的那样, 由于汉语使用者往往能化远为近, 用近指词这来指称较远的事物。在例句中, 作者回忆的是两年前家中祸不单行的日子, 由于他对那段日子记忆犹新, 因而在心理上仍然很近, 所以作者用了表示近指的这来回指前文描述的两年前的日子。

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the[4]。韩礼德和哈桑[1]认为, 从词源的角度讲, the是that的简约形式, 但它只能充当限定词。在指示照应系统中, 定冠词the表示其所指对象是特定的并且是可识别的。由于汉语中没有定冠词, 汉语在表达相应的指称意义时主要借助于以下几种手段:

1) 零式特指。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限定词, 但在汉语中, 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者语篇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 可以运用零式特指语, 即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因此, 在语篇上下文中, 汉语经常以原词复现的方式来实现语篇的照应。例如:

原文: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

译文:The next moment when I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again, father was already on the way back, holding bright red tangerines in both hand.In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 on the ground, climb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

在原文中, 当橘子第二次出现时特指上文中第一次提到的橘子, 而在相应的英语译文中, tangerines一词第二次出现时是用定冠词the来表示特指的。

2) 这和那的使用。在汉语语篇中, 这和那经常与名词连用, 以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 这与那在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例如:

原文: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

译文:Trough the glistening tears which these words had brought tomy eyes I again saw the back of father’s corpulent form in the dark blu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 and the black cloth mandarin jacket.

由于笔者在前文中提到过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 黑布马褂的背影, 又一次提到时用那来表示特指。而在译文中, back是通过定冠词the来表示特指的。

2.3 比较照应

总的来说, 汉英两种语言的比较照应系统并无多大差异。从意义上看, 涉及比较照应的基本概念都一样。从表达方式上看, 汉英两种语言主要是通过形容词和副词来表达比较意义的。汉英两种语言在比较照应的最大不同在于英语除了运用词汇和句法手段外, 还可以通过改变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比较意义, 而汉语的形容词和副词则没有形态的变化, 因而汉语中的比较意义都是通过词汇或句法手段来表达的。例如:

原文:近几年来, 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 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译文:In recent years, both father and I have been living an unsettled lif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family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原文中用“不如”这样的词汇手段来表达比较意义, 而译文中则通过改变bad的形态变化, 用bad的比较级worse来表达比较意义。

3 小结

通过前文的讨论, 我们可以明确指称照应在汉英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在这两种语言中, 尽管这种衔接手段确有一些相似性, 但更多地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性联系到语言本身, 又一次证明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 而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在汉英互译中, 译者不能照搬原文的衔接方式, 应该在充分认识汉语和英语在衔接方式上的异同, 将源语语篇的衔接方式以恰当的形式在译语语篇中体现出来, 使译语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原文的风采。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3]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上一篇:成功与发展下一篇:形式艺术魅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