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与措施

2024-06-01

有效衔接与措施(精选12篇)

有效衔接与措施 篇1

数学不仅是高中的重要课程, 也是大学里数学、物理、经济管理等很多专业的基础课. 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存在着紧密联系, 在函数、导数、概率统计、算法等方面, 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都有涉及. 大学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承接和过渡, 勾起学生的记忆, 做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 让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 高中教师同样应该在教学中密切关注授课方式和教学方式, 在高中数学课堂有意识地渗透衔接, 让高中生能够顺利地进入理想大学, 并为大学中的数学课程学习打下良好根基.

一、注重基本概念教学, 夯实学生的基础

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 要想快速地融入到大学的学习环境中, 需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 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尤其是一些基本概念和数学知识体系的衔接, 让学生有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础作为保障, 促进学生轻松地过渡.

例如在讲授“函数”的时候, 像映射的概念,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 为今后在此基础上对函数的理解打下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 看电影时, 电影票与座位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A都有唯一的有序数对 ( x, y) 和它对应; 对任意实数a, 数轴上都有唯一的一点A与此相对应.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教师提出一种特殊的对应———映射. 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比较函数与映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 函数与映射都是两个非空集合中元素的对应关系, 函数与映射的对应都具有方向性; A中元素具有任意性, B中元素具有唯一性; 但也有区别, 函数要求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数, 而映射中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任意的数学对象. 通过学生的学习, 夯实了学生的基础.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主动探究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地教,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但是当学生步入大学后, 往往会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很多学生觉得, 和高中教师相比, 大学教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 并不是很关注学生学的情况; 下课后, 教师也不会轻易地去找学生谈心.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 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和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教师的使命感, 不断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科学的探究. 高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让学生知道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 例如在学习“导数”的时候, 切线方程的求法及复合函数求导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主动探究.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大学数学学习中.

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引者.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从而进行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不论是在高中还是在大学, 都会积极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概率与统计”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某公园门口有一个摆地摊的赌主, 他拿了8个白的、8个黑的围棋子, 放在1个签袋里, 他规定: 凡愿摸彩者, 每人交1元钱作“手续费”, 然后一次从袋里摸出5个棋子, 摸到5个棋子奖20元, 4个奖2元, 3个有纪念品. 其他无奖品. 试计算 ( 1) 能获得20元彩金的概率; ( 2) 按摸1000次统计, 赌主可净赚多少? 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以及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好“黑白不同颜色的围棋子”和“签袋”, 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来解答问题. 在实践中, 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学习, 从而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和意义: 设一个总体的个体数为N. 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样本, 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就称这样的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会产生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心, 这样的主动性会促进学生进行进一步地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 让学生在大学时可以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四、科学思维模式培养, 让学生轻松过渡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要通过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一个过程. 不论是高中数学还是大学数学, 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学习,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就会产生思想上的顿悟和深刻的理解, 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 当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了数学思维模式, 进入大学就会轻而易举地适应大学的数学学习.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进行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多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 只有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锻炼和形成.

总之, 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不是孤立的,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让教育成为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 只有教师意识到了教育连贯性的重要意义, 就会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相关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更快、更顺利地适应大学的学习. 让学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大多数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不能完全适应大学数学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惑和不解, 这主要是在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衔接中出现了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和数学学习能力, 让学生可以轻松过渡, 快速适应大学数学学习,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大学数学,衔接,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红梅.对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

[2]高雪芬.关于大学数学与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

有效衔接与措施 篇2

一是“ 时间” 维度的短线与长线关系。政策供给要“长短结合”,更加注重长线的统筹规划。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其性质和目标决定了政策供给具有紧迫性与阶段性。以“短线”的“攻坚战”为主,同时保证战果扎实,经得起历史检验并为后续发展提供支撑。乡村振兴则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性质定位与目标层次都高于前者,政策供给更具全局性和长期性,以“长线”的“持久战”为主,同时保证推进效率,如期实现阶段性成效。因此,两者的有效衔接在政

策供给上既要满足短期目标,又要谋求长远发展。乡村振兴的重点要从前者转到后者,并对政策作出相应调适。一方面,要针对短期绩效,对增收功用显著的产业项目继续予以支持,从政策层面保障其发展的连续性,可明确设置两者衔接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主要定位于常态化减贫以巩固脱贫成效。另一方面,要面向乡村振兴的长期目标,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整合产业资源,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培育打造可持续的主导产业。

二是“ 主体” 维度的主导与协同关系。政策供给要“多方共治”,更加注重协同的齐心合作。脱贫攻坚以党和政府为核心,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共治的“大扶贫”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样离不开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其目标定位更宏伟、聚焦对象更广泛、历经时间更长远,所以更要将党和政府的主导与社会参与、市场推动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更加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的作用,更加强化三大类主体的协同合作。在宏观上,政策供给要引领社会和市场与政府联结成“治理共同体”,采取合作互补的方式,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独特资源优势,以三者的最大公约数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微观上,要建立多元主体协作机制,既更好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规制作用,又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吸引市场资本、社会组织和精英人才参与其中,凝聚社会共识,优化参与效果。

三是“ 对象” 维度的特惠与普惠关系。政策供给要“普特相宜”,更加注重普惠的均衡统筹。从对象人群来看,脱贫攻坚的政策对象是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聚焦的主体是建档立卡户,乡村振兴面向的对象范围则更加广泛,涵盖所有乡村人口。从对象区域来看,脱贫攻坚将大量人力财力等资源“精准地”瞄向贫困地区,对其投入远大于非贫困地区,而乡村振兴则面向地区整体性发展,并在城乡融合中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所以,在衔接过程中,既要有针对相对贫困群体和地区的特惠性政策,又要有面向一般群体和地区的普惠性政策,但乡村振兴的重心却要由“特惠”向“普惠”转移。增强现有政策供给的长期视野和可持续性,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乡村环境治理等政策可直接延续到乡村振兴中,使其朝着常规化、普惠性转变。同时,适度扩大政策供给范围,调整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政策标准,加快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民生领域的共建共治共享。另外,还应统筹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相对贫困人口与其他人口之间的协同发展,整合各类资源以均衡分配区域发展红利,避免出现新的“悬崖效应”。

四是“ 内容” 维度的治标与治本关系。政策供给要“标本兼治”,更加注重治本的综合施策。脱贫攻坚不是持久战,其政策供给过程虽强调“造血”“扶志”“扶智”,但以改变当前贫困状态为主,首先侧重的是治标之策,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例如自立能力脆弱、返贫风险潜存、内生动力不足等。乡

村振兴的目标更加宏伟、布局更加全面,虽也强调分步推进,从人居环境整治等基础面上工作开始,但要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旨在最终实现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因此,促进两者衔接的政策内容既要治标,又要在此基础上治本,但重心由“治标”变为“治本”。乡村振兴以摆脱贫困为前提,更要以巩固治贫效果为首责。在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政策供给理念,以积极福利观代替消极福利观,强调付出责任与政策补助相挂钩,避免“福利依赖”。同时也要转变政策供给方式,建立阶梯制,分等级、分阶段地为政策对象提供帮助,既保证其生活生产需要,又激励个体朝着更高的发展水平迈进,逐步解决结构性矛盾,巩固脱贫成果,迈向全面振兴。

五是“ 手段” 维度的帮扶与自立关系。政策供给要“扶立有度”,更加注重自立的精准培育。脱贫攻坚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针对的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贫困群体往往缺乏自立基础,因此政策手段以帮扶为主,侧重通过外部力量改变其生活生产环境。乡村振兴则以摆脱贫困为前提,经帮扶之后的工作对象已具有一定自立条件,政策作用不再是简单地解决生存问题,而要更加深入地以增强自立能力为导向。因此,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政策手段不仅要有以“自立”为目的的“帮扶”,还要有以“帮扶”为手段的“自立”,但焦点不再是“帮扶”而是“自立”。脱贫攻坚中针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施行了综合兜底保障政策,后续仍以“帮扶”和“兜底”为主。而对自身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精准脱

贫之后应将重心转移到自我发展上,以“自立”为主。一方面结合个体及所处地域特点,为其提供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备选项目,引导个体向自立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持,鼓励自立基础较好的群体开展高水平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开拓新空间。

实施分层与有效衔接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一、分层教学是如何实施的

首先,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按照学生的不同差异分成A、B、C三个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在上课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采用口述或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层次性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这节课想要完成的目标,选择同一目标的学生构成英语学习小组,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学的完美衔接。例如,在学习“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这节内容时,老师可以分成不同的教学目标:A小组的教学目标是能够顺利地完成文章的阅读,并能用英文回答自己是如何上学的,B小组的教学目标是熟读这篇课文能够对文章中的语句、语法完全掌握,这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英语水平来选择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就是分层教学的课堂实践。

二、教师如何才能做好分层教学

(一)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

在初一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真正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因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家都是在游戏中进行学习,仅仅是学了一些字母和单词,很少涉及语法性的内容,而初中英语就开始了语句、语法的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正确评价学生,使学生明白自身的能力,选择正确的学习层次,如果老师一味鼓励学生去攻坚克难,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可能会降低,如果学生选择的目标太过简单,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所以,老师正确评价学生很重要。

(二)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目标不能太高导致学生无法完成,也不能目标太低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的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明确了个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分目标进行教学的方法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所以,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合理地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三)A类学生精于指导,C类学生勤于辅导

因为学生所选择的教学目标不同,所以老师对于不同教学目标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对于学习程度比较高的学生,老师要多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与探究,对于C类的学生,老师要多进行辅导,辅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学习理解,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以及文章中的语法和词汇,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秉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大都是带领学生学学发音、练练单词,而在初一的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听,在听的过程中去把握语句的读法和语法的特点,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再进一步的学生,要学会读,能够跟着多媒体的播放进行朗读,来锻炼自己的发音,更深一步的学生就要涉及写了,能够准确地在听的过程中把语句写下来,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动手能力。英语中听是基础,读是发展,写是能力,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这三个点,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各层次目标的学生都有所进步。例如,老师在教授“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时,让A层目标的学生在多媒体进行播放的时候能够跟着读并能在纸上写写单词,B层目标的学生能准确跟着读出来,C层目标的学生能够准确地听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语法就可以了。坚持以听为基础,写出来为目标,这样的教学更加有效果。

总之,在初一英语教学中,因为各位学生小学所学到的英语程度不同,所以可能学生掌握英语的层次也会有所差别,这个时候,分层教学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它能把教师的教学设定成不同的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做好中小学英语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双梅.实施分层与搞好衔接:初一英语教学的关键[J].新课程,2005.

[2]张少琴.走进《外研新标准》,接受新挑战:谈初一英语教师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的政策[J].成才之路,2007(9).

有效衔接与措施 篇4

一、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要做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经过思考和实践, 我认为首要的是应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有的放矢, 才能有效的展开课堂教学。

(一) 六年级教学目标

1.能读准180个生字的字音, 认清字形, 并能正确书写。能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能在表达中运用。进一步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能用硬笔、毛笔书写楷书, 且把字写端正, 力求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 还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能借助中心句, 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主旨句, 明确文章主题。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要概述事件梗概, 读诗歌能体会情感, 读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读非连续性文本, 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增加积累, 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以及指定的课文。学习浏览, 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 运用资料的方法, 并根据需要将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能提高默读的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 (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勤于写读书笔记。

3.能紧扣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有一定条理;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练习从内容、语言、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 书写规范、整洁。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40分钟能写400字左右。

4.能有中心、有条理的表达;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作简洁的发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能抓住要点, 作简要转述。

5.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 组织策划简单的班级、校园和社会活动, 学写活动计划, 总结, 演讲稿, 标语, 串词等。

(二) 七年级教学目标

1.掌握七年级语文课后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会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识字。再用硬笔熟练地写楷书的基础上, 学习工整的行书, 提高写字的速度。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同时通过临摹、鉴赏的方式,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力求有抑扬顿挫。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能理清思路, 概括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中了解记叙、描写、 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疑难困惑。阅读文学作品, 有自己的感悟体验, 能赏析语言和品析人物。养成默读习惯, 提高速度, 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 阅读总量不少于80万字。训练以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卡片、赏析式批注、手抄报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成果积累。诵读古诗文, 能借助工具书疏通大意, 背诵优秀诗文30篇以上。

3.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生活、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紧扣中心, 内容具体,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注重写作中构思立意、选择材料、列刚起草、修改润色的作用。练习缩写、扩写、改写等多种练笔方式。提高习作速度, 40分钟不少于500字。

4.能根据对象和场合, 恰当地表达和交流。就适当的话题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或简单的即席演讲, 观点明确, 有一定的说服力。专注的倾听别人讲话, 能明确对方意图, 并有针对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5.能积极参与学校丰富的社团活动, 如文学社办刊, 辩论赛, 课本剧表演, 征文等。能就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或查证收集相关资料, 展开调查研究, 些简单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二、目标整合, 有效衔接

从以上比较可以发现, 课程标准要求六年级与七年级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具有一致性, 只是七年级的要求更高一点也更全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衔接:

1.增加字词积累。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方法, 读出语气、语速、语调和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默读、浏览的能力, 提高阅读速度。

3.阅读时培养边读边圈点, 敢于提问, 敢于发言的良好习惯。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口语交际时能注意对象和场合, 学习文明得体地表达和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5.写作上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6.逐步养成课外读物阅读的习惯。学习记读书笔记和摘要, 写读后感。

7.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由此可见, 中小学教师都要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阅读指导。作为六、七年段的教师, 在教学时至少要关注这两个年段的目标, 方能有的放矢又游刃有余的展开教学。基于学情, 基于课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 将七年级的内容及能力训练点有意识的渗透在六年级的教学中。而七年级教学时, 常温故知新, 勾连之前的内容知识点, 不随意拔高, 也不“撞车”重复。这样也许就能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平稳过渡。

摘要:本论文基于两个课例分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与脱节现象, 从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上提出笔者个人观点:中小学六七教师必须要同时明确语文六、七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整合, 最终才能实现有效衔接, 让学生平稳过渡。

有效衔接与措施 篇5

为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我镇通过“强组织、强动力、强产业”三大举措,有效促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平稳、有机、高效衔接。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组织,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党旗引领风帆劲,凝聚合力促发展,通过优化调整党政班子联系村,两委一队三个人建强村,攻坚队及同步小康成员充实村,优秀干部联系帮扶户等几大支队伍强强联手、形成合力,有效筑牢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为全面衔接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一是团结协作增强整体合力。结合镇党政班子各成员的特长,根据村情,合理安排每个班子成员联系 1~2 个村,以所联系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群众收入增长为指导帮扶重点,全方位推动村级各项工作开展,特别注重“下得去、下到底、蹲得住”,形成“下村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工作格局,扎扎实实筑牢坚强战斗堡垒。二是调整优化增强发展活力。认真开展“两委一队三个人”研判、驻村干部轮战、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等工作,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驻村队伍进行调整优化,整合“减贫摘帽”攻坚队、同步小康工作组、村两委班子几支队伍力量,强化村级脱贫攻坚一线核心力量。目前,择优选派 225 名优秀干部入村担任攻坚队员或同步小康工作组成员,成立 24 个“减贫摘帽”临时党支部,举全县、全镇优秀干部力量,使 512 名干部与 3696 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三年来累计走访 26 万余人次,帮助谋思路出点子 86876 条,解决困难问题 35687 个。

二、强动力,激发潜能促发展

始终坚持“智志双扶”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出发点,积极探索“一帮二带三小康”到“我要脱贫我要小康”誓师大会到“三转”行动再到“主抓主推主带”,通过引、帮、带、育的方式把群众的内生动力有效激发出来,为打赢脱贫收官战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考察学习激斗志。“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通过考察方式,我镇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各村(居)“两委”班子、党员代表、致富带头能人等到县内外区域条件相对较差、发展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考察学习达 2610 人次;组织相关农技专家到镇、村、产业基地开展现场培训 51 期 1750 人次,让其在学习中找差距,激斗志。二是深化“三转”增内力。持续推进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三转”行动,将奖勤罚懒列入《村规民约》进行强化管理,斩“懒根”、拔“穷根”,摒弃不劳而获,杜绝养懒汉,不断激发群众脱贫志向和内生动力,实现了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我要小康”的转变,实现懒转勤 178户 353 人、勤转能 773 户 1765 人、能转富 245 户 736 人。三是“主抓主推主带”齐发展。坚持“党委主抓、支部主推、党员主带”模式,镇党委统筹谋划抓产业、村党支部合力推产业、党员示范带头干产业,全镇上下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全员智慧和力量,确保产业发展有方向、可操作,全镇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园、两个“500 亩

坝区”蔬菜种植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切实增强农户发展产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全镇产业已促进 3721 户脱贫户实现持续增收。

三、强产业,抱团发展奔小康

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围绕我镇“6 个 1”产业扶贫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持续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强村带村”、“两委”和能人双带动等组织模式,抱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有效促进全镇经济稳步快速发展。一是科学联合谋新篇。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支持公司引导合作社精准选择产业、发展易地产业建设基地,推动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以“强村带弱村”这个契合点,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开启村与村之间从自我“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实现“空壳村”向“实业村”的转变;始终牵住村“两委”这个牛鼻子,以本村能人为“基石”,大力动员村“两委”班子带头参与发展,积极引导本村能人回乡创业,以实干带动更多农户致富发展。目前,我镇共有 24 个村(居、社区)“两委”班子均加入合作发展,成功引入村级能人 52 人。二是共享红利促增收。充分依托“三带”品牌,积极引进或培育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打开市场渠道,组织动员所有农民参加合作社,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让大批农户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务农者”到“务工者”的华丽

有效衔接与措施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小学数学 衔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和人民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教育基础性课程——数学。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深化,学生升入初中后,会感觉数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难,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然而,家长和教师在学生身上赋予的希望也越来越多,进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事实上,初中数学不仅是小学数学的深化,它还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小学数学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初中数学的学习。如果教师没有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那么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由此可见,在开展教学之前,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小学数学知识,进而为之后的初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呢?笔者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了解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首先不管是初中数学教师,还是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了解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内容。只有了解了初中和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中一方的内容贯穿于另一方的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无缝衔接。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区别不仅仅是长大了这么简单,他们最大的区别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可是这种不同并不是在步入初中的那一年一下子形成的,而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更是一个悄无声息的变化过程。如果小学生没有提前了解初中数学知识,没有做好学习初中数学的准备,那么当他们步入初中的时候,只能被不了解的初中数学知识打得措手不及;同样,如果初中数学教师没有了解小学数学的内容,那么就很难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上。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和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掌握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联系和区别,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虽然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比小学生强,但是他们缺乏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受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要想有效衔接好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在这两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并且针对学生在这两个阶段学习特点的不同,适当地调整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小学数学的学习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衔接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时,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不小心,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初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必须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过渡。可是如果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出现了问题,那么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导致他们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必须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之间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2]向玉琼.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衔接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4).

[3]张美玉.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6,(3).

有效衔接与措施 篇7

一、校外教育的必要性

1. 校外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思想品德教育是青少年重要的基础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青少年学习知识大多在课堂上,学习思想品德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按照课本讲道理、摆事实,学生们经常只是听课者,而不是实践者,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发挥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品德的习惯。在校外教育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的人和事,在活动中解决同学之间的问题,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比课堂上的说理更有效果。比如,少年宫中举办的少年军校、团队精神培训等一系列游戏和活动,都能够使学生在与同学关系的处理上、在团队合作的活动中有进一步的认识。

2. 校外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校外教育一般以实践为主,与课堂上注重听讲学习不同,校外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等。通过陶艺课、创客机器人、漆艺篆刻、艺术采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动手或者动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际工作的能力。以美术来说,通过艺术采风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绘画写生能力,还可以提升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已及团队意识,从而启发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思维,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3. 校外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充分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们能够各有所长。不同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校外教育丰富多样的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的关系

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止需要校内的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还需要更多的校外实践,促进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外教育,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动手能力。校外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更加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生价值的实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和提升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外教育将会越来越重要,最终达到和校内教育同等的地位,校外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校内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校外教育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比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地方。它们都是为了满足青少年教育的需要而设立的,它们内部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广阔的知识天地,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它们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本身就是基础教育的领域。在学生的培养上,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的手段不一样。这种差异性正是两种不同教育衔接的基础。

三、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有效衔接和整合的策略

1. 做好教育内容的衔接

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校内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变化不大,校外教育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做好对校内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校外教育可以建立专门的课程和新的专业,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开拓视野,提高实践能力。要整合各种资源,了解教育资源的潜在价值,达到与校内教育的有机整合。比如,建立创客机器人、3D打印、VR体验馆等科普教育基地,使学生能够有条件探索和学习科学技术,成为学生开始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让学生能够深刻观察到校内不能学到的内容,并在科普学习中加强知识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缺乏锻炼的孩子,可以开设跆拳道、武术或者其他相关的课程,既锻炼学生的身体,也可以学习一门新的技艺。也可以建立动漫、电脑美术等相关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同时提高了互联网技术,满足网络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2. 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校外教育不能盲目,否则不仅不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学校要组织校外教育,需要提前与校外教育工作者做好交流与沟通。校外教育工作人员要对来参加活动的学校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等。不同学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对外实践活动中有不同的需求。中学与小学的学生在年龄层次上有差别,校外教育活动就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有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校外教育活动。要通过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比如,美术老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去参加一些美术比赛,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分享的快乐,以及竞赛的精神。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少年宫或者青少年活动中心,亲自接触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欣赏更多的艺术品,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 重视校外教育机构建设和人员培养

要促进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的有效衔接和有机整合,需要重视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合理建设,并且培养高素质的校外教育工作人员。政府要加大对校外教育场所建设的支持力度,要从整体上规划校外教育活动,使其作为校内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重视城市青少年宫的建设,以青少年宫为中心,拓展其他的文化和活动中心,丰富学生实践活动的资源。青少年宫的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规范,要做好定位,主动加强与各学校的联系,与校内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同时,要重视校外教育工作人员的培养,他们在衔接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选择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注重工作人员结构的合理性。校外教育机构要做好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有吸引力的品牌,加强资源的整合,科学规划校外活动,配合校内教育的需求。

总之,做好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的衔接和有机整合十分重要,是教育改革中积极倡导的教育方式。要重视校外教育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作用,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结合。校内外的教育在内容上要做好衔接,要根据不同学校的需求,开展合理的校外教育活动,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继英.信息技术时代的青少年校外教育[J].文学教育,2015,(20):135.

初中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篇8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尝试和学习。教师还可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掌握英语应用的技巧和方法。此外,教师还应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心世界,对于一些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做好积极的引导,为他们创造更多提高的机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的感觉,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愿意和教师沟通,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

同时,中小学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从而更有效地把握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技巧和特点,意识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小学教师可以加强对初中教学目标的了解,合理安排小学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和初中英语教师应加强交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做好教学管理上的衔接。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需要为学生安排好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等,明确告诉学生如何学习。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学生阅历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小学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合更加深入的应用,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在适当的引导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以听、说、玩等直观的教学方式为主,在读和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因此对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较少。因此,小学生升入初中后,会觉得难度有所提高。初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挖掘一些有趣的教材元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感觉到课堂内容难度增加的背景下也乐于去探究学习。

小学英语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初中则更加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将这两种教学方法合理地衔接起来,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逐渐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对话、歌曲、表演、故事等活动来舒缓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教材内容的衔接

初中英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仔细研究初中英语教材和小学英语教材,充分掌握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应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技巧,循序渐进地形成更加成熟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参与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语言材料来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在进行关于体育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用英语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明星,谈论一些体育赛事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发言和参与。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和初中英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小学阶段的学习成果来确定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能够更完善地安排好初中教学任务和内容,并且合理穿插小学语法、句型、词汇等,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过的英语知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关注学生的语音基础。语音是学生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内容。初中教师必须做好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为学生的口语能力打下基础。此外,还要做好词汇教学的衔接,合理穿插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词汇,让学生进行巩固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其衍生的新词汇,为学生的初中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主要通过听、说、读、写、唱等感性形式,结合机械的模仿记忆,打下初步的学习基础。初中英语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难度也有所增加。因此,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初中学习的要求,需要教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形成更加成熟完善的学习方法,并且学会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法的衔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英语的学习。

有效衔接与措施 篇9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近几年来对教学大纲、教材、各种教学策略的不断完善与改进,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教学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使得英语的日常教学日趋完善。但是,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及教师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仍然有许多英语教师思想比较保守, 观念比较落后, 对现代教育技术知之甚少, 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手段陈旧, 经常是一本教科书加一只粉笔, 就连最起码的录音机也很少使用。课堂上, 主要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强迫学生死记硬背, 忽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 这样的英语教学谈不上素质教育,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自2011年起, 我们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步入了迅猛发展阶段, 所有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电子白板, 任课教师配备了个人笔记本电脑。学校要求各学科任课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自此后, 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自己的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怎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怎么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去制定与呈现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通过探索, 我发现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声画并茂、形象直观, 让无聊沉闷的英语课堂焕发了勃勃的生机, 传统的一人 (教师) 、一笔 (粉笔) 、一机 (录音机) 的单调的教学方式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充满生机和乐趣的英语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活力被激起, 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 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时它增大了课堂容量, 优化了教学环节,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课堂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过, 也不可盲目依赖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 只有一些教学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声情并茂、合理引入, 激发兴趣

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和各种媒介, 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等, 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结合,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所教课时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当我们在准备一节课的教案时, 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在传统教学中, 我们主要是通过课本、图片、录音等有限的手段来向学生传输信息, 这样的信息缺乏灵活性、交互性, 而且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 可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生动, 通过各种制作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不同的信息, 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教学方法具有更多样、更灵活的特性。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班班通”电子白板进行呈现。以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Section B (3a-4) 一课为例。在课前的热身环节, 我播放了“快乐大本营”节目开始的一段视频, 让学生观看快乐大本营的五位主持人的视频, 充分利用形、声、色等大量的多样化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旋律中对五位个性及外表迥异的主持人进行比较,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与乐趣, 同时复习了上节课时的主要内容, 效果极好。

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就不会熟知教师所设计的任务中的人与事, 那么任务就无法顺利进行;即使他们熟知这些人物, 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视频不在白板上播放, 学生也需要有回忆思考的过程, 而直观的呈现则马上把学生引入活动之中,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使英语教师可以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英语教学。它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拥有着令人惊讶的无限可利用资源, 它可以使我们每一位教师变得更富有创造性, 更紧跟时代。

二、突出重点、把握难点, 优化过程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中, 老师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那就是课本上的许多知识, 特别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如果用语言表达的话很难表达出来, 即使勉强进行了表达, 许多学生也会感到难以理解。在这点上,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引入, 特别是“班班通”电子白板的使用,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 在对某一个单词进行解释时, 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与单词有关的图像或动作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出来, 学生学习起来既简单又直观, 而且还会让学生记忆得更深刻。在进行难点教学时, 我使用白板的标注功能, 突出重要的语言知识, 同时呈现相应的针对练习, 省下板书的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听力, 节省了操作的时间。通过电子白板的使用, 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听、说、读、发现疑难、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等教学任务。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的配合使用, 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和记忆的学习情境, 而且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习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不仅使学生更容易掌握重点和难点, 而且将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得到质的优化。

三、梳理脉络、学生参与, 突出语言

在进行英语文章阅读时, 传统的教学中多是以老师讲述为主, 学生理解起来不仅费时, 而且费力。在信息整合课中, 我利用课件中的表格梳理出文章的主旨脉络, 在学生阅读前, 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并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进行呈现,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不在阅读前进行生词的单独教学, 而是在讨论和语境中通过多媒体对英语生词进行展示并借此检测或巩固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变单讲语法知识为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的相结合。把握文章的重难点, 把主要的信息以直观明了的形式使用电子白板呈现出来。教师使用提问法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白板上展示的语言材料中来, 引导他们整理、加工、联想, 进行创造性思考, 提高他们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提问时, 我十分注意难易适度, 各种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使他们有话可谈;同时, 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内部动机, 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创设出互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授课的过程中, 我分别让三位同学去利用电子白板填空, 习惯在黑板上书写的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这种新鲜感与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在英语课文背诵中, 传统的英语教学对于英语课文的要求就是简单机械地背诵, 不给任何文字的支撑, 这就使得这项本来就很单一的教学任务变得枯燥无味, 所以很多学生是死记硬背, 要么背诵得很慢, 要么就是背下来也很快就忘记了。

四、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团体协作

在很多节课的课堂教学中, 我会设计辩论活动环节。往往在这个环节中, 会把整个课堂教学推上高潮,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告诉了学生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活动方式:学生分成两大组, 每个小组先在组内选出适合做组长的最佳人选, 然后两个小组展开辩论赛, 各自陈述自己的候选人应该当选的理由, 限时5分钟, 最终选出最佳组长。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了这一学习过程, 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出现了你还没说完我就站起来的空前活跃的课堂气氛, 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下活力课堂的魅力。

总之,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利用, 有利于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境,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交际活动, 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为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培养了学生英语运用的综合能力, 同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去有效地整合与挖掘教材,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 把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着眼点放在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高质量地掌握知识, 并且具备不断创造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 使英语课堂更加高效实用。当然, 传统的教学方式毕竟也有它的魅力与优点, 不能完全摒弃, 若是能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英语课堂定会是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整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2]潘小华.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 2006, (2) .

[3]赵兴星.浅谈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下的教育实践[J].中国教师, 2011, (8) .

有效衔接与措施 篇10

1 轨道交通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轨道交通英语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大致如下:

(1) 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当前, 在高职轨道交通专业英语学习之前, 学生要学习很长一段时间的基础英语, 然后在剩下的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专业英语, 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不但是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也是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虽然这种英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有积极作用。但是, 对于轨道交通专业性英语知识的学习来说, 时间非常紧张, 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限制。学习方式欠缺科学性, 在高职英语学习中, 很多学生还是保持着原有的背诵英语学习方式, 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升存在一定阻碍性。

(2) 教师方面

在教师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基础英语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的角色分离, 一般情况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基础英语的学习模式是大班形式, 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同一个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 而专业英语的讲授则是由轨道交通的专业化英语教师进行的, 这种教师角色上的分离不利于学生专业英语的掌握。

(3) 学生方面

基础薄弱是学生学习轨道交通英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尤其是对于轨道交通英语这种专业术语相对较难的英语。一般来说,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都具备简单的基础英语水平, 并不具备学习专业化英语的能力, 所以, 这样的现实状况为学生的发展带来很大难度。

2 高职基础英语与轨道交通英语的区别

在高职院校中, 基础英语同轨道交通英语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二者的教学目的和方法不同。

(1) 教学目的不同

高职院校中的基础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大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以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英语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文化素养, 不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国际化的需求,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而生存的能力。而相对应的轨道交通英语是在基础英语上的一种专业化英语教学, 其主要针对的是轨道交通行业中常用以及专用的英语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情景性, 其培养对象是轨道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 通过专业术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轨道交通行业的专业化水平。

(2) 教学方法不同

在不同教学目的的指引下, 高职基础英语与轨道交通英语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 在基础英语中通常应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课堂教学, 以英语教材作为教学基础, 辅之以其他教学媒介。而轨道交通英语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在专业化的背景之下进行实际英语操作, 也就是说, 在这一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基本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而在基础英语教学中重视的是学生应用读写能力的提升。

3 高职基础英语与轨道交通英语有效衔接的措施

在当前, 职业教学竞争压力不断提升的条件下, 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都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学校教学效果的直接方式之一。在这样的前提下, 要想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就要做好基础英语同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衔接, 在衔接过程中提升学生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能力。

(1) 调整高职基础英语与轨道交通英语的课程设置

针对高职轨道交通英语课程设置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障碍, 高职院校可以适当调整基础英语课程和轨道交通英语课程设置时间, 即可以适当缩短学生学习基础英语的时间, 把原来两年的基础英语缩短到一年半, 剩余的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继续学习基础英语或学习轨道交通专业英语, 这样灵活的课程设置方式能够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能力高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专业英语, 基础差的学生还可以继续学习基础英语。

(2) 在高职基础英语教学中增加轨道交通英语的学习

在高职基础英语中增加轨道交通英语的学习主要是指提高教师的能力, 将基础英语教师和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师角色进行整合处理, 以实现教师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适当地进行专业英语渗透, 还能够解决学生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薄弱的问题,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效果。

(3) 培养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英语教师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英语学习要综合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在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所以, 高职基础英语和轨道交通英语的衔接需要提高教师的英语综合能力, 培养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由一名教师进行各方面英语教学, 由单一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最大的好处是该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各方面能力都很了解, 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也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是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衔接的重要方式之一。

(4) 教学手段多样化, 利用各种模拟器以及现场教学

对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要面向社会应用英语, 所以, 教师要尽量丰富教学手段, 以此提高教学实际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方式、情景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方式等, 同时根据课程需要可以进行不同教学方式的整合, 这样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的限制。对于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来说, 还可以应用模拟器进行实际工作交际能力的训练, 创造一种工作环境, 让学生对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进行解决, 这一过程是对学生能力考核和锻炼的过程。

4 结束语

课程改革力度的加深推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关注, 尤其是在专业能力较强的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衔接, 还要适应学生基础能力进行创新衔接, 本文对该内容作出了简单的论述, 希望对实际高职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雷兵.试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0) .

[2]刘东光, 朱红英.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融合教学初探——以国际商务专业英语教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4) .

[3]廖华, 胡昊.高职基础英语与ESP教学衔接的实证研究——以重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为例[J].海外英语 (上) , 2012 (10) .

[4]李娜, 杨金, 玲张梅.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华章, 2012 (26) .

[5]罗毅, 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J].外语界, 2008 (1) .

有效衔接与措施 篇11

关键词:现状;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

1、初一学生体育教学的充实和完善,促进与提高的实践探索

1.1开学两周内,考查学生素质、知识、技能基本情况,以查漏补缺

每年新入校的初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南京市各区、县,省内各地、市、县。由于各地小学体育教学的不一致性,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水平的主观差异性,这就造成了刚毕业的小学生要按中学体育教学的规定要求上好体育课,因身心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彼此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要做到整齐划一,必然勉为其难。因此,根据多年来所招收的初一学生,首先是在开学两周时间内,考查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全面了解、摸底、掌握基本情况,然后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该学的学、该补的补、该加的加、该缓的缓,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使每届初一任课教师对新生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为新生的体育教学应有个“过渡调整期”,不能操之过急,注重四个环节的安排与解决。否则,事与愿违。

1.2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教学案例一:在安排最近这两年每届初一学生每一学期的各项教学内容前,我们都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与熟悉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点、实践能力等,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分层增减难度,让学生选择性的进行练习,不能一味强求学生必须完成教学内容与任务,真正做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虽然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差异性,但为了学习积极向上与争取进步,不甘落后的共同性都是一致的。学生经过自己不断的实践,在学习中所取得不同程度“成功感”的价值体现,这对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上好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学习的“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乐趣的催化剂。“成功感”会对每一个人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运动锻炼的乐趣,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这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案例二:在中学体育课中,学生对自己喜欢但还没有学习过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有一種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对新异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很感兴趣。例如男生对当今世界体育第一运动足球和NBA的喜爱,女生因身体形象工程关注度重视对健美操与体育舞蹈的乐趣就充分说明了这些。对没有兴趣、单调、枯燥、乏味,多次重复、无意义、不喜欢的动作和内容比较厌烦。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心态想法与动机意识,把“二心”和“一欲”带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练习的热情。例如中考体育项目之一,在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跑的教学中,可采用计时跑、让时追逐跑、变速跑、让距跑、越野跑、跟随跑、领先跑等各种变化方法,发展学生耐久跑的素质与能力,这有助于消除中长跑练习中学生的身心疲劳,转移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3制定每学期体育教学的主次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练习项目、练习强度等

1.3.1每学年两学期的教学主次目标。以学生为本,安全健康第一。优先发展提高学生身体基本素质和运动基本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后以发展提高学生身体专项素质与运动专项技能为次要教学目标。

1.3.2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重。体育课程是理论性比重占1/3,实践性比重占2/3,两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一门学科,包括知识理论讲解和技术实践练习的教学。体育课程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技术要领和技术学习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运用适合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缓解自身心理压力与精神负担。在技术教学的同时,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关键,具体的做法:首先通过对学生进行室内体育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世界体坛有影响力,适合中学普及与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损伤与保健、科学营养膳食、比赛规则与裁判法等体育运动基本知识,使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并对此有所认识与了解。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室外体育场地的教学实践课,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认知实践过程中,经过对知识与技能的消化与吸收,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高,对学习与锻炼由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有一定层次的理性认识,建立起较为全面与直观的学校体育“三基”的综合基本根基。

1.3.3教学练习项目。第一学期身体素质:仰卧起坐、俯卧撑、单杠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

运动技能:50M跑、跳绳、健美操、体操、篮球。

第二学期身体素质:立位体前屈、俯卧撑、4X10M往返跑、双手向前掷实心球、800M跑、1000M跑。

运动技能:足球、排球、60M迎面接力跑、4×100M接力跑、跳高、跳远。

1.3.4教学练习强度。每周三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男女学生之间的生理差异性,教学练习强度体现区别对待。第一、三节课为高强度练习:男生心率达到130~140次/分钟时的效果最佳,而女生心率达120~130次/分钟时的效果最佳,以提高学生身体大脑神经协调指挥和肌肉用力良好配合、呼吸节奏与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综合功能;第二节课为低强度练习:男生心率在120~130次/分钟时适宜,而女生心率在110~120次/分钟时适宜,以调整和放松学生疲劳的身心,安全健康第一。

1.4课外体育活动辅导与体育家庭作业布置两者之间科学有机的结合

有效衔接与措施 篇12

关键词:管理专业,高校教育,社会需求,有效衔接

一、高校教育现状分析

(一) 应试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影响

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 我国教育仍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这不仅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 也影响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1. 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高校学习注重自主性, 而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在之前的12年中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习的动力更多是来自外界的, 这让学生们的学习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对待学习的态度不端正, 逃课率、作弊率、挂科率一直居高不下。最终导致了大学生虚度四年大学光阴, 连专业基础知识都掌握得非常不扎实。

2. 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认为只要将书中的知识点记住即可应付考试, 而没有意识到大学是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间, 因此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也因此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成为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

(二) 高校扩招导致的整体专业素质下降

自1999年高等教育院校扩招至今, 高等院校每年招生数量已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至2009年的629万, 并仍以一定的百分比稳定上升。国家实行高等院校的扩招旨在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改革开放政策下市场发展的需要。然而高等院校扩招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由于高校设备以及师资配备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大学生数量的增速, 高等院校扩招之下的结果是大学生在数量上泛滥, 而在基本专业素质教授水平上不足, 导致高校学生整体专业素质下降。

(三) 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离

一方面以科学实验为研究方法的管理理论来源于西方[1], 中国将其引入, 在发展初期对西方管理知识的照搬照抄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不服的现象, 目前我国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依附各大高校成立研究中心对管理学知识进行研究;也有相当的高校教授、讲师致力于高校教育的研究, 但各大高校使用的教材依然深受西方理论和思想的影响, 结合本国实际上还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 高校在管理学领域的教育以理论基础教育为重, 课程安排不合理。国内各道高校在教学内容上一再强调管理领域的经典理论, 而忽略了与实际企业操作方法的结合。讲师和教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理论知识, 却鲜有始终能把实际案例结合到理论知识讲解的全过程的教学形式, 这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知识上存在很大的欠缺。再加之各大高校出于各方考虑, 课程安排一般比较分散, 不利于学生进行实习, 这也让学生在走入社会前缺乏锻炼。导致大学生不能讲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二、高校教学改革建议

(一) 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 人们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绝对性, 而杨江南在其《教学反思:高分与素质并重的学习方法》中指出素质教育的真正障碍不在考试的存在, 而在于师资、文化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素质教育能够应付好考试, 而且会比单纯的应试教育做得更好, 因为它能通过综合素质的提高来从长远的角度提高考试成绩。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重视素质教育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2]

作为管理类学科, 开发类似ERP课程, 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形象地体验企业运营的基本过程,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无论从哪一点都对学生适应社会有正面的帮助。这样的课程也更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寓教于乐, 通过综合素质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成绩。

(二)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 仅仅掌握理论知识的远远不够的, 只有把理论知识结合具体的实际, 才能发挥其作用。在调研过程中, 解百集团总经理王季文校友在采访中就谈到:只是“敢闯”是不够的, 你必须有能力, 才能把握机会。能力从何而来,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就是教学的安排。高校教师在课堂中将知识贯穿在实际案例中展开, 以案例为依托, 不仅调动课堂氛围,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更能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各高等院校凡是涉及商科类的, 均少不了市场营销比赛、案例分析大赛等。但是这些比赛从企业角度都是不成熟、偏理论的, 因此学校要引导各类比赛向现实市场靠拢, 让学生通过系统地调研得出更为实际的数据。

最后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高校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时间;高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获取实习岗位,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实习这个平台上, 一方面, 学生能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化为实际操作, 在过程中体悟理论的作用;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对其他员工、领导的接触, 从他们的工作中寻找理论依据, 从而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让学生转变成职业人的过程在大学阶段完成。

(三) 引导学生对细分专业发展的把握

管理大类, 学习的知识相对比较宽泛, 专业性比较弱, 从“专注”这一点来说, 仅仅把握管理这个大方向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大方向下把握自己发展的小方向。

首先, 学校要通过选修课等形式让学生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或者是优势点, 这有助于学生对今后职业发展的把握。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细分专业的学习, 比如学生希望今后在电子行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 那么学校除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教授外还要引导并提供学生对电子行业的学习认识的途径。只有在大方向之下有专注点才能让学生在整个大环境中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高清莲.《高等农业教育》.《中国管理类课程在高校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2011-09, 9:73-76.

上一篇:基础开挖爆破下一篇:阻燃环氧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