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本衔接

2024-07-10

中高本衔接(精选10篇)

中高本衔接 篇1

摘要: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广东省教育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衔接一体化”专业标准研制课题在校生调研小组, 从理清该专业中高本衔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相关问题出发, 夯实广东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一体化”衔接专业标准研制后续工作的基础, 努力从多角度考虑提升研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于2015年1月份到2015年6月份从在校生角度, 从三层次学生的生源状况、学习动机、学习以及继续学习的要求三个方面总计设计了18个问卷项目, 对三层次总计26所院校2467名学生进行了调研, 旨在了解掌握当前三层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 以客观明确中高衔接、高本两阶段一体化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后续顺利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一体化衔接教学标准研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衔接,在校生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未来20年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高速成长期, 建筑业也将进入高速增长期。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发展模式粗放, 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 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 碳排放量突出;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低, 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另外, 按照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经验, 如果广东建筑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不考虑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仅建筑业本身将直接拉高全省GDP总量2个百分点。但根据2013年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年度报告, 广东省建筑业虽然实现了高增长, 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大幅提升, 但高资质施工企业个数少, 为江苏的47.23%, 经济和技术方面竞争力一般, 施工现场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 农民工比例较大, 工程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超过一半为大专以下, 仅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5%, 每年总缺口为18.7万人。专业技术职称90%以上为初级水平, 整体素质不高, 不能满足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大量应用以及精细化管理的现代建筑业的需要。这些与广东省建筑产业2020年实现“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建筑强省”的目标有一定差距, 因此建筑产业积极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学习、深造, 实行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涌现,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就显得非常必要。为此, 本次调研小组从理清该专业中高本衔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相关问题出发, 夯实广东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一体化”衔接专业标准研制后续工作的基础, 努力从多角度考虑提升研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于2015年1月份到2015年5月底从在校生角度, 开展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职、高职、本科三层次在校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研。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根据中高本三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以三层次学生的生源状况、学习动机、学习以及继续学习的要求共三方面为基本调研方向, 设计了总计包括家庭所在地、家庭期望、学生入学前学习状况、选择学校和专业原因等总计18个问卷项目, 旨在了解掌握当前三层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 以客观掌握中高衔接、高本两阶段一体化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今后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一体化衔接教学标准研制打下数据支撑。

本次三层次在校学生学习情况总计调研了广东省26家中高本院校, 其中高职11家, 中职5家, 本科10家, 发出填写调研问卷总计2467份, 其中中职问卷544份, 高职1462份, 本科461份。所有项目选项都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选择。

二、调研结果

此次调查问卷总计回收有效问卷2350份, 其中中职问卷516份, 高职1402份, 本科435份;总体平均样本数率率为95%, 问卷回收质量较好。总体而言, 三层次尤其是中职、高职在校学生及家庭对继续深造学习持积极态度, 为后续开展中高衔接、高本衔接打下较好的数据支撑。

(一) 三层次学生的生源状况

三层次学生中调研问卷男生占了绝大比重, 其中中职男生占83.72%, 高职男生占87.95%, 本科男生占85.29%, 充分说明此专业特点, 男多女少, 典型工科专业。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 男生的就业远比女生就业有优势,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学历层次的提高, 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更趋理性。另外, 非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 其中中职非独生子女学生占78.1%, 高职占比84.88%, 本科占69.89%, 独生子女适应性较强也从一定角度上符合了专业要求从业人员适应性较强等特征。三层次学生父母学历普遍不高, 职业以工人、农民、个体工商户为主, 家庭经济情况普遍不理想。现针对学生的主要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入学方式及初中时期学习状况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学生家庭所在地构成 (图1) 。

村镇生源中职、高职、本科所占比例各不相同, 其中中职最高, 约占73%, 高职约占67%, 本科约占50.34%, 其余学生家庭为市县区。根据数据样本, 中高职学生农村比例较多, 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素质, 更符合专业素质能力要求, 为该专业中高本衔接打下了基础。

2. 学生在初中获得奖励情况。

中职为59.3%, 高职为66.26%, 本科为78.62%。初中综合成绩位置, 良好水平高职46.66%, 中职44.25%, 本科则优秀居多45.75%。数据说明, 学生初中阶段的整体素质或知识较好, 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中高本衔接可为有升学意愿的中高职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

3. 学生入学方式主要在统一招生和注册入学。

其中中职为88.17%, 高职为90.16%, 本科为94.71%。根据样本, 统一招生是各层次学校学生入学的主要方式, 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较好的承接平台。

(二) 三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学生入读所在院校的原因及选择本专业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问卷调研, 分析总结如下:

1.学生读职业学校的原因 (为多选) 。中职和高职都集中在自己喜欢和获得一技之长选项, 占比中职分别为50.97%和63.76%, 高职分别为38.66%和53.42%, 其余在20%左右。根据样本, 三层次学生选择原因有较高的相关性, 彰显出了中高本衔接的必要性。

2.就读本学校的主要因素 (多选) 。不同层次学生有所不同, 选项为毕业后可以继续深造升学的机会为最主要因素的中职占到了27.78%;高职为6.35%。根据样本, 中、高职学生对进修学历有一定意愿, 其中中职学生尤为突出, 为中高本衔接的可行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学生选择现在所学专业的决定性因素和最主要因素。三层次学生都比较相似, 基本集中在自己喜欢选项, 其中最主要因素此选项中职为37.4%, 高职为29.6%, 本科主要因素此选项为24.14%。根据样本, 学生的专业选择对个人是否喜欢非常重视。根据样本数据, 三层次学生选择专业原因有较高的相关性, 彰显出了中高本衔接的可行性。

(三) 三层次学生学习以及继续学习的要求

三层次学生学习及继续学习的要求从学生报考所在院校原因、家庭期望及学习目的几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 具体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学生报读本学校的主要因素 (图2) 有所不同, 根据样本数据, 中职和高职学生对继续深造学习提升学历都有一定意愿, 其中中职占比28.68%, 高职占比11.55%。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对进修继续学习及提升学历有较高的意愿, 为三层次衔接打下必要基础。

2.学生家庭对他们的期望有所不一样, 对于学生上大学进一步学习提升学历等都有一定期待, 中职最为突出, 其占比39.92%, 高职占比16.55%。样本数据为实施中高本衔接提供了较好的可行性前提条件。

3.三层次学生学习目的都有一定直接或间接的继续学习进修要求, 其中中职23.45%, 高职2.14%, 本科1.15%。根据样本数据, 再一次说明三层次学生对进一步继续学习提升自我有较大的比例, 为中高本衔接可行性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撑。

三、探讨分析

通过以上对三层次在校生主要情况的调研, 分析和整理出一些结论如下: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三层次学生的生源状况基本类似, 学生主要以男生为主, 符合该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家庭大都属于非独家庭和村镇, 从另外一个层面说, 可能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好, 而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对用工需求巨大, 这也直接导致他们更多人选择了该专业, 为该专业中高本衔接一体化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2.三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 但是学生在选择报考本校原因和专业方面最主要选择在自己喜欢和获得一技之长, 对三层次两阶段衔接有一定的可行性。在选择职业院校原因方面, 中高职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对可以继续深造升学的机会非常重视, 为该专业中高本衔接一体化实施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三层次学生的学习目的最主要因素基本类似, 其中三层次在校学生个人、家庭对学生可以继续学习深造的期待都有一定要求, 其中尤以中职为甚, 从而为该专业三层次两阶段衔接一体化实施给予了必要和可行的数据支撑。

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三层次学生两阶段衔接的开展除了对在校生进行调研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以外, 还应对三层次学生的毕业生情况、企业、行业的用工需求等方面展开基本情况调研摸底, 这些也将为中高本衔接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奠定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鹏, 周宗谷.“中高本一体化”继续教育实践初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4) .

[2]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探索 篇2

关键词:对口升学;直通制;一贯制;自主招生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23-01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其主要特点为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研究与探索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就成为必然。

但是中高职的衔接发展不能看成是在中等与高等职教两个体系下的简单衔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由于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较缓慢,且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尚未构建,当前中高职衔接在目前教育形势下仍然举步维艰。

一、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亦叫五年一贯制,即一个高职院校与若干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此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一般有合作协议。

2、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考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对口高考一般考语数外及相关一门专业课。

3、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4、自主招生模式2005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高职院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考生参加这些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

二、目前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目前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除直通制模式之外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导致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中高职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现象。

3、中职生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4、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只有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不断研究与探索解决办法,才能使得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真正衔接。

三、制度保证

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双管齐下的中高职专业设置改革机制形成

为了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衔接,必须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在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斜街: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初探 篇3

中高职衔接模式是职业院校采用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高职衔接模式”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法规、招考方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相互衔接、共同合作, 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

1中高职衔接模式概述

目前, 中高职衔接大致分为两种, 即学制衔接模式与非学制衔接模式。如图1所示。

学制衔接模式有两种操作模式, 即“五年一贯制”模式和“对口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面对初中毕业生, 经过考试后, 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学制五年, 前三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现实践性、职业性、专业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口招生”模式, 又称为分段式, 即中职学生毕业后参加高职的入学考试, 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当前, 许多中职学校采用了“3+2”或“3+3”模式。

非学制衔接模式是一种相对灵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它通过灵活的教学制度以及一定的教学评估手段来实现衔接。申请人员通过规定的考试或评估, 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标准, 就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习, 从而实现中高职的衔接。

2“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

“五年一贯制”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采用“五年一贯制”的学校, 一般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1], 即中职学习阶段和高职学习阶段。中职学习阶段以基本知识和初级技能学习为主;高职学习阶段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将这两个阶段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2.1“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的优点“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有以下优点: (1) 有好的生源, 利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一, “五年一贯制”的招生对象是参加统一中考的初中毕业生, 学生的基础较好, 也较整齐。其二, 五年的学制里, 可以对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学生能够更系统地进行学习。从这个层面上, “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具有总体上的办学优势, 更好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 吸引生源, 实现中高职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目前, 职业院校正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 “五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 能同时增加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中高职衔接能使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方面进行互补, 使教学更顺利地进行。 (3) 统一安排教学, 有效避免教学重复。“五年一贯制”学习的学生, 在五年里完成中职和高职的学习, 获得高职毕业证书。与中职和高职独立分开的教育模式相比, 能缩短一年的时间。“五年一贯制”在教学过程中, 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相呼应, 在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等方面能实现一体化, 这样, 避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 使教学计划更科学、更高效。

2.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缺点 (1) 五年的学习, 学生易产生疲怠。“五年一贯制”实施的是五年制教学过程, 时间较为漫长, 没有淘汰机制的约束, 学生易产生疲怠, 影响学业的发展和毕业生的质量。 (2) 中高职衔接难以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在“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中, 中高职院校是不同的机构, 这样的合作易流于形式, 一般是3年中职和2年高职的简单相加, 不是真正的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 甚至在办学主体之间还存在权力、利益、责任等方面的博弈[2], 使得“五年一贯制”名不副实, 使得教学质量下降。 (3) 淡化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界线, 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办学层次的角度来看,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层面不同。中高职衔接的“五年一贯制”做法, 使得中职与高职之间的界线淡化, 不利于高职院校高等教育属性的展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 不经过考试就能读高职院校, 淡化了高职的升学价值, 也降低了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2.3完善建议 (1) 改革考核方法, 实行学分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分制体现学生的学业构造和完成状况, 阶段性考核为学生建立起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并引导学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学习, 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2) 健全监督机制, 促使中高职院校的有机融合。为了避免中高职学校在实施“五年一贯制”的时候各自为阵, 需要使用一定的监督机制对采取“五年一贯制”招生的中高职院校进行监督。在专业建设上要协调统一, 在学校管理、经费预算、教学交流等多方面进行沟通, 实现“五年一贯制”的真正落实。 (3) 中职阶段实行人才分流。中职阶段实行人才的分流, 主要表现为:第一, 对中职阶段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设置必要的“门槛”要求, 划清中高职的边界, 使学生有升学的意识, 获得高等院校学生的自我认知。第二, 对学生负责, 通过必要的测试, 对于不适宜继续升入高职的学生, 调整教学策略。不适宜继续升学的同学, 侧重职业技能训练, 对适合升学的同学, 进行升学训练。

3“对口招生”衔接模式 (“3+2”模式或“3+3”模式)

3.1“对口招生”衔接模式的优点 (1) 形成教育的合力。“对口招生”模式, 从教学过程来看, 是中高职院校的合作培养, 在保持教学系统与教学目标的独立的状况下, 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对接, 形成了教育培养的合力。 (2) 提升教学效益。“对口招生”模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有现实意义。中职学生进入相关专业的高职学习, 在专业技能上实现从初级技术工人向高级技能型人才转变, 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对接, 节约了人才培养的时间跨度, 提升教学效益。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 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3) 促进中职和高职“双赢”。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联合招生培养实施“3+2”或者“3+3”模式之后,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招生吸引力。此外, 中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资源共享, 促进“双赢”。

3.2“对口招生”衔接模式的缺点 (1) 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容易厌学。“对口招生”衔接模式中职学生不用参加高考进入高职学校, 学生易松懈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在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后, 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其二, 由于“对口招生”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学生连续五年以上的专业课程学习, 易产生倦怠, 造成“厌学”现象产生。 (2) 降低了高职院校的门滥, 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选择“对口招生”模式的中职学生, 在三年的中职学习后, 能进入对口专业的联办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种方式学生不用参加高考, 升学较为轻松, 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三年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应该不是困难的事情, 从而放松了日常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

3.3完善建议 (1) 抓好教学关, 实施成绩的动态评估。面对“对口招生”模式的优缺点, 学校对选择该模式的相关专业学习的学生, 制定动态的成绩动态评估, 将过程性评估和阶段性评估相结合, 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2) 增加模式专业选择的灵活性, 实行必要的竞争机制。增加一些有效的竞争方式, 在促进中职学生继续发展的同时, 能具有一些外部环境的刺激,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 (3) 严格把好招生关, 加强中高职学校的沟通与协作。首先, 严格规范的做好招生, 可以优化生源, 也能体现“对口招生”模式公平公正, 保证“对口招生”模式良性发展, 更具吸引力。其次, 加强中高职学校的沟通与协作, 促进教学与管理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等方面更好的沟通与协作, 避免不必要的教学重复和资源浪费, 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 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 无论是“五年一贯制”, 还是“对口招生”模式, 其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 都是解决中高职衔接的发展问题, 从而实现真正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本文从学制的角度出发, 研究“五年一贯制”和“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模式, 打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桥梁。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0) .

[2]张守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7) .

中高职衔接问题与对策分析 篇4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问题与对策;职业教育

一、引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中等和高等、区内和区外职业教育资源,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历学制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2020年,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序衔接的职业教育格局,提高职业教育水平;调动行业、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加快农牧区职业教育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根据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对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尝试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推进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教育。我校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在连锁专业达成一致,实施“2+3”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高职衔接的问题

1.职业教育观念认识不足。首先,长期以来,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甚至政府一直都把职业教育看作是 “次等教育”, 导致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在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的教育永远是高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的文凭含金量低。其次,中高职体系无法衔接本科层次的教育。目前,国内开设的四年制或五年制的高职院校很多,但依旧无法为学生颁发本科学位。这种学制体系造成的缺失,使中高职学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高职衔接的发展。最终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这样既不利于社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我校在进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调研中发现,整个社会甚至是学生自己对于职业教育的层次认识都是落后的,这会阻碍学生对自我的发展认识,以及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

2.专业设置契合度低。目前,中高职之间的专业设置“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撑。调查发现,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的设置缺乏沟通和协调,专业目录颁布时间相差较大,专业口径的设置宽窄不一,中职院校的专业数目要比高职院校的专业数目少得多,这会导致很多想继续深造的中职学生因为在高职的专业中无法找到对口专业而不得不放弃继续深造的想法。连锁经营与管理是新兴专业,在做中高职衔接的计划时,很多中专院校都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导致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3.培养目标层次不清。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应该是有层次的,而不是完全一致的。中职教育应侧重的是一些基础岗位的培养,高职教育应是中职教育的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对人才的培养更全面一些。以我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为例,从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看,首先,中职与高职两者的专业培养目标高度相似,培养重点都是使学生掌握某项岗位技能或特长,没有清晰定位二者目标的差异性。其次,中职与高职两者的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相互依存性,高职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之上的,但现状是专业培养目标中二者没有一个层次性的划分。

4.课程衔接错位。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的衔接。目前,在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没有适用于中高职的统一标准的课程教材。在衔接过程中容易造成一些基础性文化课脱节、专业课程又重复开设的现象。从对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薄弱,升入高职后,普遍对统计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学起来比较吃力。而专业课程的重复开设,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比如在中职期间开设了计算机技术课,如果学生学习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进入高职阶段后,就可以不重复开设。

三、中高职衔接对策与建议

1.提高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可。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教育,应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其既可以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养成和重构,又有助于个人的潜能与长远发展。因此,要修正职业教育只是差生才去读的观念;要向社会树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观念,使社会真正明白职业教育的意义;要构建出科学完善的中高职体系,搭建中职与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甚至研究生衔接的人才成长体系。未来的职业教育不应仅仅包括中专与大专,更要延伸至本科甚至研究生。想要实现未来的目标首先必须做到学制上的衔接,满足家長、个人、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使个人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做到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要从终身教育的思想出发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认真思考如何实现各学历之间的自由与等值转换。

对优势的高职院校来说,面对不少资质相对普通的学生,这些院校认为学生潜力有限,未来发展余地不大而不愿意自主招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的规模和程度。

对一些职业院校来说,有限的资源如资金、人力、物力等对于自主招生其实是客观存在、难以克服的短板问题。自主招生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与流程,比如制订招生标准、出题、组织专业人士评判、具体招录学生等。部分院校可能同时提出笔试、面试等多重要求。这些测试、评价环节都需要组织足够数量的人员参与,无疑需要人、财、物、资源等的投入。而这些不菲的耗费并非所有高职院校都可以轻易负担。现实成本的存在是摆在不少规模有限的职业院校面前无法忽视的制约条件,又也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STHZ]二、造成江苏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体育特长生)问题的若干因素[ST]

总体而言,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仍然处于各自为政、故步自封的状态。各类高职院校出于自身专业设置和办学特点的实际需求而制订林林总总的自招政策。虽然表面上看这些自招策略能够体现学校招收和培养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然而难免以偏概全,无法实现最大限度的全面、系统、详尽。比如,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形式和手段缺乏自身独有的职业化色彩,个性化不够突出,模仿痕迹较重,甚至抄袭某些普通高校的自主招生套路。这种做法不仅人为抹杀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又无法利用有针对性的自主招生策略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等专业人才的目的。

其次,一些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不够科学。特别是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的独立测评泛泛化,不仅无法体现职业院校的职业要求、专业要求,也不能很好地展示考生的特长与特质,部分高职的自招甚至有形式主义、走过场之嫌。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少高职自招的测评过于主观化,人为痕迹非常浓厚。比如以推荐文、评语、得奖证明或者《学生评价手册》等取代客观、理性的数据展示。而人为主观的测试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巨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自招体育特长生的公开透明,在公正度方面存在相当的缺陷与不足。

[STHZ]三、解决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当前问题的策略[ST]

1.健全宏觀层面的高职自招指导纲要。之所以出现如此多影响高职院校自主招收体育特长生的负面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当下高职院校仍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宏观层面的自招指导纲要。职业院校的自主招生常常各行其是,只考虑学校单方面的利益或者要求,很难同时兼顾丰富灵活的自招形式与简洁方便的自招手段以及不断拓展自主范畴和实现招生公正的均衡。正因如此,不少高职院校在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中经常出现自主招生考试和选择适当人才之间的矛盾,以及招生自主与招录公平出现冲突的问题。

基于此,教育部门或主管单位应当尽快组织专业人士或学者等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质,根据当前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制订出一套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又有足够灵活性、延展性的纲要,以便使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向着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有了这种政府直至立法层面的宏观指导纲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便有了更加准确、详实的依据和出处,不至于出现无章可循或无纲可依的问题。而这也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职业院校在自主招生时顾此失彼甚至出现漏洞和错误的问题。

2.尽量利用量化指标实现标准、科学、公平。在网络和信息时代下,利用大数据实现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测评标准的量化已有可能。有关部门或者院校自身可以从自招指标、指标占比或权重等因素出发收集既有的数据,再开发出平台式的网络测评工具或模型。基于这种平台实现量化自招,其招录对象的各项数据评测将不再停留在主观、人为的不确定层面,而是通过更加理性、详实的数据得到一个客观结果,再由这个可被量化的结果实现最终的招录决定。

量化指标式的自招测试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公开、公平、公正,让整个自招过程展现在公众面前,通过透明自招规避了“走后门”“暗箱操作”的可能。

3.建立联盟式自招模式。联盟后的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招最大的优势在于降低成本,不仅是学校投入自招必须产生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也包括参加自招的学生方面可能产生的考试成本。建立联盟后,职业院校间可以互通有无,既可以展示自身独有的特色专业吸引更大范围内的考生,也可以以学科为单位组合式自招。

联盟后的职业院校自招体育特长生可以共享彼此的资源,比如共同制订自招标准、确定自招流程与规则或者联合开发可量化的测评平台等。若干高职院校共用一套体系不仅极大节省了单个院校独立支持自招产生的巨大耗费,又能够在联盟中形成更加统一化、标准化的测评标准。

同时,参加此类联盟式的高职自招,考生免去了往返奔波的疲乏,不仅能够集中精力参加若干少而精的测试,发挥出最好成绩,又可节省不必要的资金和时间花费。这种模式下的高职自招可谓实现了校方和考生的“双赢”。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自主招生从上海启动,在约五年的尝试性发展后,全国范围的高职院校陆续有了自己的自主招生措施。作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丰富性、多样性发展的重要策略,自主招生在江苏省高职院校成为促进职业教育水平、提高生源品质的关键途径。江苏的高职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遵循了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原则,不仅有力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一考定终身”的局限,也通过有侧重地招收更多高等职业人才实现了教育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是职业教育通过创新招生模式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辅助和补充。

参考文献:

[1]戴诚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与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7-29.

[2]张永红.关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4):30-31.

[3]杨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亟待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56-57.

[4]彭继玲.谈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J].企业家天地,2013(6):102-103.

中高职教育衔接对策探讨 篇5

1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宏观机制

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直线上升, 超过了本科院校。但长期以来, 中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很低, 很难招到好生源, 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在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的当下, 如何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准和吸引力, 是广大中高职院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1.1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以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 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 理顺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 并着力配设一专司中高职教育的行政机构, 由教育局统一领导, 确保中、高职教育层次紧密接洽, 防止中高职人才培养脱节。

1.2提高中、高职教育的地位首先, 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度。以实践技能培育为主线着力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 拓宽其就业前景,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1.3加强中、高职之间的对话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配合国家建立的中、高职衔接统一课程标准, 联合举行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 实施固定期限的教学计划。

2严格遵循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原则

专业对口的原则: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层次的学校招生除了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 还应该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选拔, 择优录取相当比例的中职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院校招生同样除了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之外, 还应当招收一定比例的专科层次和中职的毕业生, 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沟通, 以利于专业学习、技能的形成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标对应的原则:中职课程设计应该基于相对应的原则, 通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结构与高职课程相衔接。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有两项原则, 首先是理论知识不能重复, 能力训练不能脱节, 二是应该以中职课程为基础设计整套课程体系, 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计重点。

能力本位的原则:能力本位是职教课程衔接的关键点。笔者所谓的“能力”除了涉及基本的专业技术以外, 还包括技术与能力组合而成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 必须考虑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训练, 由此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能力训练体系, 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分层整合的原则:在人才培育方面,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有目标, 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 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独立。但是鉴于均属于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两种教育形式, 中职与高职的延续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高职教育则是中职教育的延续和提升, 二者紧密结合, 缺一不可。

统一出口的原则: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较为开放, 生源多, 本科与专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标准的统一更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扩散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形式

3.1确定主流学制和衔接模式“3+2”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项目是目前被众多地方院校使用最多的教育项目。通过该项目招收的学生可实行“3+2”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这种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意在打造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因此, 在教学上, 区别于普通中职教育及高职教育。

3.2将四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作为补充形式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将四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作为主流学制和衔接模式之外的补充形式, 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并推进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职教和普教的相互沟通。

3.3完善学分制国内现行的中高职学制流程复杂, 往往中职院校出身的学生在升学方面处于劣势。比如, 部分院校入学后四个学年可直接获取大专文凭, 但有的院校四年后只能算是中专毕业生。鉴于此, 我国教育界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学制体系, 根据专业现状统一学制标准, 缩减重复的学时或内容, 同时以学生为重配套完善学分制系统, 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项目。

3.4开办高职预科班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中职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彼此的劣势恰恰是对方的优势, 高职院校可以广泛开办预科班, 与中职院校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平衡彼此之间的差距。

3.5一体化结构类型宜倡导中职与高职校际联合分段负责是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措施, 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性, 同时可防止高职挤占中职。

3.6增进不同结构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允许一体化结构类型的中职毕业生填报同类专业的其他高职院校;允许独立性结构类型的中职毕业生参加对口招生考试成为一体化结构类型的高职学生。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协调, 尽可能为不同结构类型的学生的交流创设条件, 确保中高职柔性接洽。可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 要求学生补修没有合格的课程, 允许其免修已合格的课程, 学分修满后允许毕业。

3.7高职院校招收毕业生应该区别对待外贸英语、文秘等文科专业对操作能力要求一般, 可直接招募普高毕业生。但是工科专业对操作技能要求较严格, 不建议直接招收普高毕业生, 可要求普高毕业生报考前先学习同类专业的中职课程再报考。

3.8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现阶段, 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可面向高职大专毕业生招收二年制本科生, 同时也可面向中职毕业生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推行两种学制和衔接模式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教训, 确保本科的主流学制延续下去。

4深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内涵建设

4.1培养目标的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衔接, 职业教育中中职与高职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人才培养方面自然有区别, 因此, 目标明确是首要前提, 以免所设定的目标脱离实际影响中高职之间的衔接。

4.2专业设置的衔接现阶段, 中高职院校已有各自统一的专业目录, 但彼此在设计专业目录时往往忽略了中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中高职院校对此也没有系统的认知, 导致专业衔接相互脱节。而且, 中职院校目前的专业设计比较盲目, 只考虑岗位需求, 而鲜少从整体上做出具有前瞻性的专业策略。中高职院校必须从大局着手, 对专业设计统筹安排, 以确保专业衔接良好。

4.3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衔接加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就要实现课程目标衔接体系的合理排序, 即指为实现课程衔接的整体优化来设计整套课程体系的排序。这种排序是基于知识与技能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由于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鉴于此, 在专业课程衔接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二者的关联性。中高职院校在确定基本的专业课程框架后应注意调节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决定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和行进路线。只有这样, 才能既使教学以合乎知识和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 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4.4师资的衔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重点对各系部教师企业轮训、暑期培训、兼职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将以“五个能力”为携领, 打造出具有教学力、科研力、实践力、社会服务力和职业教育国际化能力的由名师、专业带头人 (培养对象) 、骨干教师、普通教师、新近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的堤坝式教学团队, 促进中高职教师结构的衔接。

5丰富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的方式

方式的衔接主要是指全日制学历教育衔接与非学历或非全日制教育的衔接。除了中高职独立结构与一体化结构的衔接之外, 还可以广泛采用合作办学模式, 发挥集团化的优势。此外, 通过函授、成人教育等方式, 也可实现广义上的中高职衔接。通过鼓励学生报考非全日制的职业院校, 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业, 也可达到衔接的目的。

6制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统一标准

建立一套利于中高职院校衔接的课程标准, 按照国内职业资格认证流程统一考核, 区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 构成阶梯递进的结构, 确保职业能力培养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积极引导社会转变教育理念和择业观念, 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新阶段相适应。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是职教发展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中高职衔接的合理发展, 应该是从形式的衔接到内涵的衔接。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可能现实的, 本文在从宏观的角度, 借鉴国内外经验和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 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 并采取具体可行的保证性措施。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 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 实行学分互认, 并广泛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 努力在制度上进行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平, 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5) .

[2]马吉保.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索——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 2013 (21) .

中高本衔接 篇6

(一) 对口职教、高职考生逐年增加

从表中不难看出, 从2011开始, 对口职教、高职考生人数在逐年增多, 其增幅也越来越大, 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以中职学校为平台, 圆自己的大学梦, 继续学业, 演绎自己精彩的人生。

(二) 区域经济人才需求亟待解决

1. 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企业共同的重大使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势必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就业方向, 带来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等数量、梯次、规格和素质上的新要求。随着“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城市目标定位的确立, 以及“科教强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等战略决策的实施, 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的极大变化, 对人才结构和素质也产生了新的需求, 尤其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2. 企业从业人员的状况与社会发展有差距

目前企业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与技术水平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一是学历结构不理想。目前, 在企业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企业从业人员中, 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员工在其中的比例较低, 主要以初中、高中教育背景的学历层次为主。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适应。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 我国中等技能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中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 但高等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显得不足, 且需求逐步增加。因此, 迫切需要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结构, 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等技能人才。

(三) 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在2014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鲁昕副部长对于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到:一是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 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 重点推动中高职课程衔接和学制改革, 完善五年一贯制、5+2等方案, 加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二是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 努力稳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制定提高学生巩固率的政策措施。三是发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破解升格与升级的困惑, 指导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四是配合做好高等教育分类考试改革、本科高校转型等工作, 探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推动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主要目标

开展中高职衔接工作的主要目标:搭建一个平台, 构建一个体系, 组建两个跨界团队, 形成一个建设思路 (简称“1121”模式) 。搭建一个平台, 即搭建中高职人才成长“立交桥”, 探索出数条学生通向成才的道路, 形成相对清晰的“立交桥”;构建一个体系, 即构建一个适合中高职共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组建两个跨界团队, 一是学校专业教师不断和高职院校优秀的专业团队相互交流、沟通、协作, 形成一支由中职和高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 二是校企之间通过开展广泛、多向的深度合作, 形成一支由校企人员共同组建的团队;形成一个建设思路, 即通过工作的多方开展, 从而形成一个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建设思路。

三、实施过程

基于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的校情以及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学校积极探索, 在与高职院校、企业合作的基础上, 宏观规划, 大胆尝试, 推陈出新, 开展三大衔接, 即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衔接、校企联姻和校校衔接。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

学校十分注重探索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的培养, 针对学校、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 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即“中高职三二分段”、“中职学生对口高考”、“中职学生自考”, 为学校想继续学习的学生创造了条件。

“中高职三二分段”就是五年一贯制大专。近年来, 学校考察了多所高职院校, 并与之交流、洽谈, 目前学校主要和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合作, 就读该学院的有77人, 涉及专业5个。

对口高职考试学校一直都十分重视。分专业、分梯队将学生编班, 同时, 配备优秀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 从一年级至毕业, 从未松懈, 连续多年对口高考升学率及本科上线人数在全市名列首位。学校参加对口高职考试的人数逐年递增, 由2011年200余人, 到现在的400余人, 居全市参考人数第一。

为进一步满足更多学生的愿望, 学校积极与高职院校洽谈、协商, 合作, 近年来先后与内江师范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联合办学, 目前有三个专业共计284人通过自考就读专科。

(二) 课程体系构建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除了层次的提升, 最显著的特点是两者都具有职业性,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岗位的, 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职业能力为本, 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应以知识的逻辑关系构建, 而是应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分析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进行构建。

1. 重构课程结构, 实现衔接创新

课程结构的合理设置对衔接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一个典型的课程结构的代表。为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 先后聘请了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的专家、教授, 就学校的专业发展、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 学校每年外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职业院校组织的不同级别的专业学习:2011年15人, 2012年19人, 2013年13人;学习时间为10天以上, 有些甚至达半年之久;先后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东软学院、成都师范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电子高专等20余所高职院校学习。

2. 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

要使中高职衔接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是要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为此, 学校聘请了高职院校、行业和职业教育的专家, 根据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 按照国家 (行业) 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 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 并统筹规划, 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标准。

3. 紧贴毕业生就业岗位实际, 开发特色课程

开发课程必须贴近企业岗位, 并按“一致性原则” (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制定出特定的内容结构, 逐步形成课程综合模式。

(三) 校企联姻, 校校衔接

作为全市机电职教集团牵头单位, 学校以此为平台, 聘请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等参加集团年会, 共商职业教育大计。抓住时机扩大学校与企业、高职院校合作密度, 加大与之合作的深度。在商讨过程中, 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所需能力等方面进行详细地分析;对岗位具体工作任务诸如阅读工艺文件、生产准备、调用零件对应的加工程序、产品的测量、工装的使用、产品加工、产品检测记录、设备维护等作了探讨。

四、条件保障

(一) 政府主导建设

保障中职示范校建设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务实的领导与引导。如某区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创示”工作, 区领导多次到学校现场调研, 建立起区政府、区人社局、区财政局三局共管的职业技术学校示范校建设政府主导机制。区教育局将学校的创示工作列为局工作计划中“国家级”保障目标, 区人社局在校企合作方面给予大量政策支持和专家指导, 区财政局在学校基础能力及设备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 思想引领建设

全员发动, 全员培训, 全员参与, 整体推进, 学习和掌握示范校建设的理论精髓和核心思想, 通过各项主题宣传活动、推进示范校建设, 形成一种以示范校建设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组织。通过示范校建设实现学校“12234”的奋斗目标, 从而把学校建成为办学规范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特色的中等职业示范学校。

(三) 制度规范建设

健全的制度是示范学校建设有序、有效、有力推进的保障, 学校完善了基于职业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全新管理制度, 修订完善了学校制度汇编。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 优化管理效能, 提高了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五、建设成效显著

(一) 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多渠道推进, 多形式合作, 构建了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即“中高职三二分段”、“中高职对口合作”、“中职学生自考”, 满足了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 提升了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档次;同时, 通过宣传和潜在的影响力, 使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职业学校。

(二) 构建了中职课程体系

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职业院校专家的精心指导下, 针对三大专业 (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 中的部分课程, 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 并初步形成中高职课程体系。

(三) 校企联姻, 中高职合作, 跨界团队彰显强力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从教师个体发展转变为教师团队发展。学校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合作、与名企深度融合, 跨界团队形成并彰显强力:建设精品课程10门, 编写教材13本, 教师获国家奖励5次、省级奖励26次, 在2013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 荣获两个三等奖;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获二等奖。

六、体会与思考

(一) 思想先行, 理念引领

学校追求可持续发展, 最终是以先进的思想理念规范教育行为, 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兼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服务社会能力的目标。

(二) 深度合作, 注重实效

注重中高职合作、校企融合的深度, 认真组织每一次的交流活动, 关注每一个环节, 力求活动有成效。同时, 将活动的经验, 获得的方法, 加以利用和提升, 注重活动成效的辐射和影响力。

(三) 跨界团队充分发挥能动性

团队是学校持久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按照“目标清晰、责任明确、能力互补、数量合理、团队领袖”的团队要素组建跨界团队, 逐步形成了“自主性、思考性、合作性”的团队特征。团队要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除了完成队内任务之外, 还要带动和影响更多的精英团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跨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9) .

浅析中高职衔接的前世今生 篇7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国家的战略举措, 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中高职衔接”。近年来, “中高职衔接”不可谓不是职教领域的热门话题,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中高职衔接”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进而助推人才强国战略, 适应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要求。

“中高职衔接”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课题, 溯其源则要回到80年代。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适应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国家批准建立了13所职业大学。并于1985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要求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这是“中高职衔接”问题的雏形。2005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教育体制上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联互通的桥梁, 搞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衔接, 为各类学习毕业生就业成才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接下来, 本文就来分析下近30年制约中高职衔接发展的主客观原因, 并分析了当前推动中高职衔接必须有成效的几点助力因素。

二、制约中高职衔接的原因

1.客观因素。自恢复高考以来, 高等教育历经30多年的发展历程, 其中有三分之二时间段是延续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考扩招开始, 大力举报高等教育层次的各形式教育, 包括重点本科、普通本科、独立学院、职业学院等。在中高职衔接的问题也就停留于形式上的存在, 没有成为个办学主体重视的问题。

2.主管因素。几十年的发展, 虽然存在一些客观原因, 但是政策层面也在不断推动中高职衔接往前发展, 典型的就是当前在学制衔接方面比较晚上, 根据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 大致的衔接方式有对口单招方式、分段培养方式、一贯制培养方式以及注册入学方式等。但是, 当前中高职衔接普遍停留在学制衔接, 在课程体系衔接、专业设置衔接、职业技能等级衔接、资源平台衔接、学业学分衔接等方面存在的大量的问题, 具体为: (1) 中职教育形式多样, 目标不统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形式为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分别由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管理, 导致了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出现“政出多门”,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管理体系, 最终形成培养目标的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问题的存在, 客观上导致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时难以形成良好的贯通课程体系。 (2) 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体系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和抓手, 其优劣从客观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内涵建设的核心。当前, 中高职衔接出现的种种问题皆由于课程衔接体系不完善而至。常见的问题是中职学生理论基础差、课程重复或断层现象严重等, 学生经常出现跟不上高职教学进度、对已学过的内容懈怠等, 进而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 最终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以提升, 毕业学生难以达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3) 缺乏等级证书统一管理体系。由于高职院校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培养的对象主要是以普高学生为主, 对接收中职学生进行高职教育缺乏经验, 往往照搬普高学生的培养标准和技能等级要求, 就导致了技术技能等级衔接不畅通的问题出现。对于普高学生来说, 他们只具有文化知识基础, 没有经过技能训练, 因此在制定职业技能证书时, 还停留在中级。解决这一衔接不畅通的方法是, 国家能够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认定管理体系, 明确出各专业中高职职业技能证书的衔接要求, 避免出现技能等级证书不衔接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发展的助力

旧事重提, 不能否定其发展进步, 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有其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决定了今日之重提。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 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完成规模扩大所需的硬件建设, 随着近十年各种教学评估的开展, 也逐渐提升了其内涵质量。

所谓天时, 是国家政策层面已经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特别是架构职业教育立交桥作为人才强国的战略举措。近些年, 从中央到地方, 都花大力气、提供足够的财力在职业教育提升上,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也出台了组合拳, 迫使高职院校必须着力于中高职衔接的建设, 具体表现为生源紧缩, 高职面临生源压力, 而本科院校可以执行“稳中略升”的招生政策;再有中职学生可以衔接高职, 也可以衔接本科, 面对本科具有的诱惑力, 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更显严峻。综合这些因素, 促使处于中间环节的高职院校愿意去联合中职学校、企业一起来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

所谓地利, 高职教育大发展, 已经完成了规模发展, 师资力量也在逐步提升。随着近年来各种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开展, 高职院校的内涵也得到着力提升, 这些都觉得了高职院校有能力、有精力来推动衔接教育。

所谓人和, 就是随着国家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推广与宣传, 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都逐渐拿下“有色眼镜”来看职业教育, 认为读一个好的职业院校能找一个好的工作, 在升学选择时, 职业院校已经不再是作为低层次的教育类型来看待。

总结

浅谈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 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 仍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1 中、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 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衔接不适应。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初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术的传授、训练, 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 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 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 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⑵中职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 文化课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特别减少了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 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⑶中职教育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由于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 导致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 对学习感到失望而产生厌学情绪, 甚至流失。中职学生中出现的厌学与流失现象, 使得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 教学计划难以实现,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影响和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使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⑴教学形式衔接, 实际效果脱节。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 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 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 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 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⑵教学计划重复, 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 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 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 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2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 但并没有带动中职的同步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清导致了中高职衔接中的系列问题

⑴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 高职均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 由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 使得其实践操作层面较难超过中职, 甚至在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 造成职业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割所造成的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 使得中职教育陷于终结性教育的境地, 其基础作用很难发挥;高职教育也更难体现自身的品牌与特色。

他们都的宗旨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实际够用为原则,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完成中职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 还应增加中职的升学任务。

⑵教育模式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不仅是要提高一线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 而且是要把人的发展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 满足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中高职生源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培养目标的不同。为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 制定课程标准, 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 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开展多种教育模式, 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 提高他们学习兴趣,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 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职业技能的衔接, 真正做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 3.

[2]王武林, 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 12.

[3]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 3.

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研究 篇9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系统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87-01

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结构。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1 中高职衔接的内涵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是指狭义的职业教育,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指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衔接”本义是指事物间相连接,这里是指为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使中高职形成递进、系统的教育关系[1]。

“中高职衔接”是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联合实施职业培训的办学模式。在其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其办学模式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宽基础,个性化,综合化等原则,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还要给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自我成长乃至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 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2.1 国外中高职衔接模式

英国主要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明确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规定了证书等级与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和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2]。中、高等职教之间的课程和教学注重以职业能力为基点,以核心技能课为内容进行衔接。瑞士职业完全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些关键能力是他们升入高级职业院校必须具备的。法国采用按专业分类分别组织高中会考,使之与不同高校对口衔接,同时通过采取宽口径、拓展性的职业方案来实现专业对接。德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必须经过过渡课程的学习,德国的专科高中和职业完全中学本身就是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的预备学校。学业认可原则,避免了重复学习和职教资源的浪费,也促进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2 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

考察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独立性结构类型,即中职和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和普高毕业生;其二为一贯制结构类型,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六年三种[3]。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如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沟通等,这种衔接模式既可在校内完成全部学程,也可在校际间分阶段完成学程。

3 我国中高职衔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招生制度的衔接;(2)培养目标的衔接;(3)课程设置的衔接[4];(4)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设计;(5)教材使用的衔接;(6)中高职长期合作制度的建立;(7)中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8)中高职教学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4 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是指通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高职办学中的作用,依托职业教育集团,与中职校、职业中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科学分工,高职、中职、企业共同参与,开展调研,系统设计、共同研制4年制适合系统培养的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阶段学习时间各两年,实现中等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使中职毕业标准与高职升学标准统一。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围绕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深入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调研分析,共同设计、实施中高职延续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2)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构建中职、高职特色课程结构模式,促进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3)按照中职、高职各自的教学重点,优化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完善课程标准。

(4)改革评价办法,完善教学管理,系统设计、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

(5)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6)利用行业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共同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5 意义

(1)通过研究制订适合中高职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优化整合课程体系,逐步制订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能够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教学资源的浪费。

(2)通过考核评价办法改革,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和形式,推进中高职衔接。

(3)系统培养的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减少学生智力和时间浪费。做到中高职教育“双赢”局面,扩大高职办学规模,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24-27.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5):43-45.

[3]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0):5-7.

中高本衔接 篇10

1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 我国目前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的一些基本模式, 如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也形成了一套促进中高职衔接的方法, 如目标接轨、课程统筹、学分制的采纳, 等等, 这有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对口招生模式, 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 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往往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非专业对口衔接, 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 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 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技能训练课“倒挂”, 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 并未严格按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 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无用, 几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新专业, 而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 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许多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 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 加强了技能课程教学, 却削弱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没有认识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职教育还应承担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打基础的任务。调研发现, 中职学校数学、英语、物理课时不足全省许多中职学校物理课只开一学期或半学期, 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校不开设物理课, 因为物理不是对口单招高考科目, 不受重视。由于一些学校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这就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进入高职后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适应不了高职的教学要求。这几年对口单招班学生期末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人数较多, 有的班级学期期末考试不及格人数占一半以上, 学生英语的听、读、写能力跟不上教师的要求, 学习与物理联系密切的大学物理或电磁学等相关课程时, 困难较大, 上课听不懂, 课后作业不会做, 实验课实验内容在课内完不成。

2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2.1 建设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中明确提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应从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 通过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为中职和高职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

深入中职院校进行深度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中职对应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职业岗位、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实验实践环节、师资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度调研。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中职通信技术专业是以培养电子及通信产品生产、应用人员为主线, 主要开设电子或通信技术应用类课程;中职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对象是以初等教育毕业生为主要生源, 文化基础课知识薄弱, 受基本思维训练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在中高职衔接通道的探索中, 应建立组织系统的课程体系, 加强文化基础课, 使高职生掌握更为系统和专深的知识和技能, 具备更强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 成为新一代光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第一线所急需的通信终端的调试与维修、通信网络管理、光传输设备运行维护等专门岗位的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2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2.2.1 职业岗位确定

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应根据企业职业活动,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 提高教学效果, 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中职阶段职业岗位定位为: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通信产品检测与维修、计算机与网络安装与管理, 高职阶段职业岗位定位为:通信网络维护与管理 (光传输网组建/维护、通信工程监理、宽带接入、数据网络组建/维护、交换设备运行与维护) 、通信产品营销。

2.2.2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与中职校的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工作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结构, 按照学生职业素质贯彻全过程, 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的发展思路, 制定通信技术专业3年中职+2年高职的“3+2”课程体系。实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专业选修课、职业资格证书、职业素养的对接, 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课程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具体如表2所示。

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中职建议安排最后一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高职建议安排1.25学期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 与就业相结合, 企业和学校派指导教师指导, 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开展爱岗、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完成学生从中职到高职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通过顶岗实习锻炼, 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设计或论文质量高, 顺利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答辩, 完成学业。

2.2.3 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模块化, 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课程, 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比如, 若以中职毕业以就业为目标, 就可选择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模块, 以及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提高模块从而达到中级工考核要求;若以升学为目标, 则可选择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模块以达到初级工要求, 同时选择文化基础课的提高模块以达到高职的入学要求;若要获得两个职业资格证书, 也可以在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中选择两个不同职业标准的相关课程。

3 结语

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改革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在中职课程中建立基础, 中职课程在高职课程中延伸, 在衔接中由高职院校牵头实施, 实现人才的系统培养。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对我学院其他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建设发挥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带动中职教师的科研、教改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22) :31-3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3]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

[4]邢江勇.中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 :12-16.

[5]汤霞, 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 2012 (23) :1-3.

上一篇:发动机制动下一篇:培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