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问题

2024-07-10

中高职衔接问题(精选12篇)

中高职衔接问题 篇1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中提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中高职教育贯通与衔接成为当前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 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005 年, 温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两个重点发展”、一个“大体相当”和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规模发展战略目标。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对高职教育加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选择部分高职院校, 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坚持开通高职院校的“3+2”招生渠道, 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1 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意义

首先, 我国加入WT0 后, 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交流与竞争日益明显。近些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产业结构正逐步优化升级, 经济结构正逐步进行调整, 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对于技能型、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 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在制造、 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 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 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之所以无法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这与中高职教育出现的问题不无相关。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定位, 发展“适当技术”和“加工产业”等将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出发点。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搞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培养出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 关系到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等一系列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

其次, 人民渴望得到更高层次教育,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 使其成为持续终身的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已变得非常迫切。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尤其是突破高职办学的专科层次, 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 为中职学生打开大学之门亦非常符合当前需求。

最后, 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 提高劳动后备军的整体素质, 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整合重组一些中职校与高职校,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以利于稳定中职教育, 发展高职教育, 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具体内涵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 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 这里所说的“衔接”的概念, 解释为“事物之间的连接”, 具体指的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学制安排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过程。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人才结构设置等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 高职生在理论知识上没有本科生强, 技能水平上赶不上中职生。即便非常好的高职院校要在三年学制下也较难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 当前的中职教育虽然在技能培养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但由于学生理论素养一般, 就业后较多从事一线操作工, 发展后劲不足;许多中职生毕业后虽然技能水平不错, 但由于年龄普遍较小,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社会经验较少, 综合素养较难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所以我们研究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中高职衔接, 决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 而是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 按职业能力要求, 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教学计划。目的是充分运用中职与高职各自的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发挥其办学优势, 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 (实训) 技能教学。现在实行的“3+2”模式有些学校已经摸索了一些经验, 但中职教育仍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 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因此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是有很深远的学术价值的。

3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具体研究内容

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在内容上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现有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培养、教材、课程、管理体制等。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 教学形式衔接, 实际效果脱节。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 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 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 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 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 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第二, 教学计划重复, 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

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 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 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 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 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4 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因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实际够用为原则,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我想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第一, 是课程设置问题。

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 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 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的教学模式,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生产岗位的需要, 学校应通过认真调查、专家认证, 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调整与改进, 减少一些课程上的理论重复, 可以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融人到实践教学中去。 可将专业基础课进行融合, 如可以把《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两门课整合到一起, 即:《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主要专业技术课程要重点讲, 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进行调整,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努力推行“双证制”, 采取阶梯递进的形式, 即中职教育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 高职教育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定位于中级以上。在质量评价中, 学生的实践技能必须经过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考核, 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如期毕业。 这样可以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三条主线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 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 又减少与中职教育低层次的重复, 节约教学时间,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第二, 是教师如何来教。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 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这样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教师将如何教他们呢?孔子曰“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我们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引路人, 自然面临着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问题。 根据我的教学体验, 我认为对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情感渗透。 情感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对待这些学生就要有爱心、耐心, 善于与学生沟通心灵, 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尊重学生的人格, 了解学生的志向、兴趣思想感受和内心活动。学生只有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 才会反过来尊重你, 爱戴你, 进而对你的讲课感兴趣。

2) 充分备课。 一节课能否上好,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 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到胸有成竹, 必须在备课上花很大精力。因此, 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授课内容, 明确重点难点, 搜集相关资料, 还应了解学生思想、情绪、学习水平、学习方法、爱好等。 并结合学生实际考虑好教法。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创新教法。 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上课千篇一律, 死气沉沉, 教师在教法上应该不断创新。可以因教学内容而异, 借助图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平淡无奇的教学活动化为一种快乐的享受。

4) 语言得体, 多沟通。 授课是一门艺术, 它不仅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 还需要有充分的表达技巧。 授课语言要通俗易懂, 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还要讲求风趣幽默, 绘声绘色, 在授课过程中多与学生沟通, 对他们以前讲过的又掌握的比较好的知识略讲, 对以前应该掌握而没掌握的重要知识给他们补上。

5) 宽严适度。 爱与严, 才是教师对学生完整的教育, 爱要爱在心里, 严要严在行上。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对学生过分苛求, 也不能放任自流, 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

6) 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应该在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完全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实践巩固理论, 以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训练, 使学生通过训练、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训练中, 可采取“三层次”的实训教学法;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 三个层次循序渐进,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项操作训练到综合系统设计。每—层次都要贴近工厂实际, 如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就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机电设备维修理论知识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做”一体化和学生生产性实训, 同时可以开展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等工种培训及认证工作, 煅练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 也通过了岗前培训, 毕业时能独立操作, 做到“零距离”上岗。 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给学生提供多个兴趣小组, 对学生进行培训, 培训的时间可定为半年至一年, 经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学生在某方面的技能, 还可以选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去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

7) 教师要终身学习, 不断进取。 教师要永葆职业青春, 就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要扎扎实实的学, 只有不断地为自己补充能量和燃料, 才能更好地立足现实, 构建和谐教学。

总之, 对待由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多一点关爱, 多一份勤劳, 多一点艺术, 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寓教于乐, 这样,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兴趣,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让学生较好地过渡到我们高职院校。

第三, 是学生如何来学。

对于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 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方法, 要坚持“预习—听课—复习”的基本路线。 不管学生以前在中职是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状态, 那么到了高职, 就要一切听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自己要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 劳逸结合, 掌握好自己的学习步伐及生活规律, 关于实习, 要做到“多做事, 少偷懒;多看书, 勤提问;多沟通, 多对照;多主动, 少被动;学以致用, 德艺双修”。例如, 在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时, 学生首先要了解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性能, 然后才能理解放大电路的作用。在实验课上, 要学会正确使用常用仪器仪表, 强化动手能力。另外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兴趣小组, 积极参加职业技能比赛, 尽可能多的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5 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 希望今后我们的现代职业教育能在这方面不断探索改革思路, 努力做得更好, 促进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进行20多年, 取得一些进展, 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 仍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砚秋.智能机器人概述[J].网络与信息, 2007, 07:68-69.

[2]机器人发展简史[J].世界科学, 2007, 03, 10.

[3]张钹.智能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导报, 1992, 06:42-46.

[4]孟庆春, 齐勇, 张淑军, 杜春侠, 殷波, 高云.智能机器人及其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4, 09:831-838.

[6]恽为民.中国机器人发展之我见[J].读者之声, 1995, 02, 30.

中高职衔接问题 篇2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结题报告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依据中央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精神,立足内蒙古自治区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实际,全面深入地调查、分析了职校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衔接、招生等方面衔接的现状、问题和成因,等等。在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上,创新性地提出在“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率先启动的中高职衔接“直通车”这一新模式。

第一部分 所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基本概念

技能型人才: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劳动者,其既具有当代专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生产岗位的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能力。

培养模式:指职业院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所应用的培养手段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以及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它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技能型人才?”等根本性问题。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二、核心概念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应重点在十个方面做好衔接工作: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等。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近半个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出现了与中等教育分化相对应的高等教育分化。但是分化并不意味着相互隔绝,彼此间仍存在着衔接和沟通的渠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十分重视学历教育,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虽然体现了内涵衔接的一面,主要还是重视学制的衔接。随着时间的演变,内涵式衔接应该成为我国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经过近年来很多省份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加强中高职衔接,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变终结性中等职教为阶段性教育,拉动中等职教发展的改革必然。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预期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预期目标

形成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总结出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特别是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以行业为依托,在“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率先启动的中高职衔接“直通车”;形成一整套促进中高职衔接的方法,如目标接轨、课程统筹、学分制的采纳,等等。

(二)基本内容

1.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速度很快,短短的几十年间,中、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等都发生了飞跃,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中高职之间缺乏便捷有效的通道,制约了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现有中职升高职以纸笔考试为主,缺乏直接升学的通道。

2.学制衔接模式研究

中高职衔接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招生制度、学制、教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内容。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在每一种模式内容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学制的衔接为划分依据,综合衔接其他内容,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如生源、招生考试政策、专业规定、课程设置、承办机构等,将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衔接模式和非学制衔接模式两种,“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衔接,“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创新所在。

学制衔接模式又可分为两种: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前者主要有“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后者主要有3+2/3+3模式和4+2模式两种:

(1)一贯制衔接模式

主要代表为“五年一贯制”模式。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实施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即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后两年,即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以专业课为主,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两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兼顾和补充。

(2)分段式衔接模式

主要代表为:3+2/3+3模式

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毕业生,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二至三年,这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为3+2或3+3模式。

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十X考试方式。“3”指三门文化基础课:语文、数学、外语;“X”指专业综合考试。3+2/3+3模式中,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便于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人才。

上述“分段式”和“一贯制”是现阶段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通过大量的实践分析可知,其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

“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甚至采取由高职院校独立办学的形式,这一优势的存在自不必说),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这种模式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要求较高,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高、生源状况也比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好。而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一贯制”办学的积极性却并不高,在学生管理、资助以及教育教学过程都会出现很多问题。

“分段式”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3+2/3+3所招收的不仅是中职毕业生,还有普通高中毕业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生,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差异很大,要同时对这两种不同生源进行授课,十分困难;这种模式分别由中职和高职院校实施,其对中、高职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的理解不一致,要开展实质性衔接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容易造成重复教学或中职所学专业知识在高职期间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根据进入高职阶段的选拔方式不同,此类模式又可以分为对口升学、自主招生和高考招生:

“自主招生”是指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院校自主选拔方式到高职院校学习的模式。自主招生的主要优点是增强了高职招生的自主权,但是未实现课程的衔接,同时专业对口性差。

“高考招生”是指普通高中或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到高职院校学习的模式。高考招生模式基本上没有考虑专业对口和课程的衔接。

“对口升学”是指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通过“3+X”招生考试及推荐入学的方式,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最后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的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强调专业对口衔接,但是并未实现课程层面的衔接,有应试教育的倾向。从三种衔接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对口升学最符合中高职衔接内涵的,但是这种衔接模式在课程衔接和选拔方式上要做更多改进。

除上述两种主要的衔接模式外,一些地区对“职业教育园区化”模式也进行了探索,中、高职在职业教育园区内可以较为方便地形成教学链、行业链、利益链的全面融合。

3.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在以行业为依托,43家企业参与、8家政府部门支持、3所高校加盟的“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框架内和平台上,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在自治区率先启动中高职衔接“直通车”,从而为中高职有效衔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拓宽了中职学校就业与升学两条腿走路、多样化选择的办学路径。

在这个问题上,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基础性和实践性作用,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和输送有别于普通高中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合格生源。双方签订了《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制定了《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试点工作方案》,科学确立中高职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统一人才培养标准与教学模式,统筹院校课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程安排与教材建设,优化教育结构和“一体化”教学;共同确定招生专业,积极探索中职学生注册入学和推荐升学的改革新路;明确6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克服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重复或断层等问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分析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我们通过查找和阅读有关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组织形式的资料;搜集了有关中高职衔接模式、国内外发展现状、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国家有关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大量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努力把握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方向,理念,归纳了一些地区比较成熟的案例和基本观点。

2.案例分析法

通过走访、比较先进地区的成功案例,吸取他们的一些经验。3.问卷调查法

现状调查:调查现有中高职衔接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衔接的有效因素,并加以归纳。

可行性调查: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走访了几所中、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中高职衔接的需求、模式、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归纳。

第三部分 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在政策建议方面

分析了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要搞好中职报读高职的宣传工作,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有鼓励中职生报读高职的具体措施,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二、在培养目标方面

对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重新定位。中职教育既要侧重培养能从事某一职业的初级劳动者,又要为高职学校提供稳定的高素质生源,而中职和高职教育都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在教学设计方面

提出中、高职课程的设计和教学,都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体现岗位及发展需求。主张课程要显示中、高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阶梯性、递进性,突出中、高职教育衔接和学生发展空间的课程要求。

建议职业鉴定部门与学校、行业共同开发与中、高职毕业生技术和理论水平相适应的、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从根本上解决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使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率。

四、在招生方式方面

建议改变中职单报高职考试内容;提高中职推优的比例、让更多的学生有进入高职学习的机会,提出改革中职单报高职招生方式的建议。

1.高职院校采用“申请入学制”招生方式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读高职(即中职毕业生向高职院校报名入学时,由自己向报读院校提出申请,并提交中职两年学习成绩和一年毕业实习成绩,高职院校据此自主选拔学生的双向选择招生制度)。

2.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和我区人才匮乏的现状,尽快制定、出台自治区中职单报高职自主招生实施细则。在确保高中毕业生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中职生被高职院校录取的比例。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第四部分 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

1.调查研究

本课题组对中、高职衔接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诸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调查,也对中职学生发展方向、是否愿意升学、升学希望能达到的目的等与课题相关的基本情况有了准确的把握,保证了课题研究始终朝着预定的方向推进。

除了上述“主要观点”之外,在对衔接院校调查中,我们还对如下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得出一致的结论(详见本《报告》之第五部分 ——“后期思考”):

(1)中职与高职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科学、合理的衔接,有利于两者在相互作用下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2)学制结构、入学考试和课程结构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中三大主要问题,各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有相当多的成果,但尚未形成理想的目标模式。其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而是办学思想、办学经验、办学模式、办学水平、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和事业发展程度等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学制结构、课程结构和入学考试上反映的问题,相互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复杂因果关系。如目前入学考试中对三类课程的不同要求,可以在中、高职三类课程内容衔接的现状中分别发觉它们的成因,只不过因与果表现出来的时间跨度大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时不容易看清罢了(注:中、高职课程按其不同内容一般可分四大类:一是文化基础课,二是专业理论课,三是专业技能课,四是其他课程)。所以,中、高职衔接问题,绝非就事论事所能解决的,需要系统、配套的措施,而且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因此,在上面分别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外,还需着眼整体:

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中职和高职作为同类性质的教育,要统一基本内容,即中职和高职都要树立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切忌泛泛而谈,要从各自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途径入手,开展办学指导思想的检查和评估;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其次,在衔接模式设计上,要坚持贯彻高职为主导、中职为基础的基本原则; 再次,在保证措施上,要理顺关系,建立中、高职统筹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这类机构不仅要有权威性,而且要从中央到地方一以贯之,以利于加强中、高职之间的协调和联系。

最后,在教学管理上,中、高职教育要积极探索和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教学制度,加快形成中、高职柔性衔接的机制。

2.合作办学

2013年下半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我们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手段、目标等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同时进行了一系列中、高职衔接的实践研究,进而将这项改革加以推进和实施,成为本地区中高职衔接的“领跑者”。

合作办学的目的:通过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现中、高职教育更好地衔接发展,着力提升合作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效益,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合作办学的宗旨: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改革新路,科学确立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建 “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以高职带中职、以中职促高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合作办学的体制保障:

为了确保甲乙双方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双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包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应奇、包头市教育局副局长田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鲁鸿志、院长王茂元担任,执行主任由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群、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刘军担任,各系部主任为委员会成员。

合作办学的主要内容:

一、顺应发展要求,搭建中高职“直通车”平台

1.发挥中职学校基础性和实践性作用,坚持走就业与升学并举的路子。开通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高职“直通车”,双方共同确定招生专业,整体性、系统性地设计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克服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重复或断层等问题,实现一体化办学。

2.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扩大单独招生、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专业范围和招生比例,加大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改革试点力度;同时对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包括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自治区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以上优秀选手,市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干部、预备党员等学生,实行推荐免试入学制度,逐步实现中高职“直通车”目标,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而不断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加强院校深度合作

两校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如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进、双师型教师培养、考试方式和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科研活动深入开展、院校文化融合等方面,开展常态活动、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聘请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的带头人作为本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教师”,定期参加专业研讨活动,提出指导意见,促进其专业建设与发展。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双方建立“专业教师对口帮扶”制度。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互派专任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加快培养专业带头人,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深入开展教科研活动,加强课题的合作研究。双方共同确立课题方向,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努力实现科研资源和平台共享。

4.在参与自治区和国家级中高职技能大赛方面深入合作,指导参赛学生训练,争取大赛奖项,提升院校办学品牌和办学效益。

5.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广泛合作,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和公民意识教育。

6.通过各种已有的和新搭建的平台,加强院校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师生互动。扩大人文交流,促进师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7.双方在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以及教学实习、就业培训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

合作办学的已有进展:

1.开展衔接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体现中高职分段的连续性及岗位能力、课程、证书的对接,共同研讨和制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2014年3月,学校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机械加工、数控技术、焊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测、艺术设计等六个专业的对接,共同制定了六个专业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培养标准等方面真正意义上的衔接。9月份,实现了六个专业388人的招生,其中机加数控74人、焊接45人、机电技术120人、汽车98人、艺术设计51人。

2.开展评价考核方案的研究。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一体化的实施,设计了一套中高职院校都认可的考核评价方案,选拔具有一定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在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衔接后,也就实现了中职培养标准与高职入学标准相衔接的问题。因此,在学生考核评价上采取分层考核:即只有在公共基础(语数英政体艺)能力、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实操)能力、技能等级水平(中级资格证)等三个层次的考试成绩均合格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直通车”进入高职学习。

3.中高职院校资源的共享。建立中高职院校共享型资源体系,包括课程、师资、教学研究、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等资源的共享环境,促进衔接院校的交流、研讨、师资培训和沟通。

成立“专家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研讨会,规划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计等。高职院校对一年一度的学校所有工种的技能操作比赛和展示活动以及自治区、国家技能大赛均给予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持。2014年,约有6000人次学生参加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初赛,其中1600人次学生参加决赛,比赛和展示项目达30多个,还有20余名青年教师参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加专业技能大赛;本年,在自治区技能大赛的11个项目比赛中,18人获得奖项,其中8人一等奖,5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本年,有11名学生代表自治区参加了9个项目的国家级技能大赛,其中“装配钳工”项目获得三等奖,其余获优秀奖。上述成绩取得就与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分不开。本年,新生近1000人到高职院校开展实验实训设备的认识性参观;2015年,学校分专业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交流座谈,等等。

第五部分 课题研究的后期思考

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一样,“中高职衔接”这一办学模式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参见《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实施研究》一文第三章,第五节)。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统筹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专业设置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职专业设置是中职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中、初级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课程内容衔接: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二、招生政策上的改革需求

包括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上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或者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

首先是招生计划和比例的扩大。目前教育部对于五年一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等三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招生,给定三个5%的计划政策。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地实际运行中有所突破,但其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有一定差距。应适当依据市场调节机制,放宽5%的招生比例。

其次,实际上也是至为关键的,要在政策上给与院校更大的自主权,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保送制度。这也是政府主导性的一种重要体现。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题性课题,我们的研究还缺少一些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研究,这是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本课题今后需要特别关注之处,因为处在民族地区(尤其是像内蒙古自治区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在民族地区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经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和数据等研究的资源优势,应当加以充分利用。

此外,从研究视角上看,本课题现阶段的研究注重在微观方面,缺少对于宏观方面的关注,尤其是缺乏培养“政策”方面的探求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切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建议(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面对这类型课题研究,现有的科研能力还比较薄弱,包括校内外相关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和搜集过程并不顺畅)。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是开创自治区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的“领跑者”,应该而且能够在这方面提出有较强实践基础的政策建议或实施路径。

第六部分 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

一、中文文献

1.张菊霞.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若干关系梳理[J].职教论坛,2013(07).2..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高技能人才管理政策选择[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1(8):40—42.

3.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05).4.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5.芦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0).6.王义.美国加州高等院校的合理分工对推进我国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3(07).7.张协奎,文焱,邬思怡.完善广西中高职教育“立交桥”衔接的政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8.焦峰,赵红亚.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成人教育“立交桥”构建探析 —— 英国成人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3).9.黄明光,王秋.美国民族职业教育对我国民族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1(09).10.钱民辉.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问题构成及对策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06).11.滕晓梅.民族职业教育与民族现代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赵凯,何学纪,邱庆荣.“中职——电大直通车”学分制培养模式衔接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13.丁惠炯.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实施研究[D].吉林大学,2013.14.李维鹏.民族地区职教的发展困境与解困思路[D].广西民族大学,2011.15.汪璐.澳大利亚.TAFE学院办学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16.杨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二、外文文献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 Australian Government.Training Package Development Handbook,2005.2.Christopher Dougherty.The German Dual System: A Heretical View.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7.3.Lucus,C.J.Crisis in the Acadamy:Rethinking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4.Hans Borch,Peter Wordelmann.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Educational Trainning-stratiges.5.Lucus,C.J.Crisis in the Acadamy:Rethinking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第七部分 附录(调查问卷)

一、调查问卷(教师)

关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早期研究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学制与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17-04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衔接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学制都是终结性的,毕业后都得就业,不再考虑升入高层次学校继续学习的问题,因而不存在学制间的内容衔接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学制间的内部衔接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陆续出现了很多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制。我国高职院校试招中职学校毕业生,进行学制间衔接的试验时间虽不长,但已呈现出内部衔接的很多优越性。发布于1985年5月27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可以预计,职业技术教育学制间的内部衔接将日益广泛地得到发展。

(一)实现内部衔接的优越性

1.有利于培养各类高级人才。实践证明,某些高级人才的培训必须以对口的中级人才为招生对象,如高级工培训。显然,这种人才是很难以普通中学毕业生为基础直接培养的。我们常听说有些学生“高分低能”,说明学习成绩与工作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现在很多国家都注意从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中选拔优秀者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认为这是培养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2.缩短学习年限,提高效益,节省经费。高职院校招收对口中职学校毕业生后,如果将以普通高中为基础的教学计划改为以中职为基础的教学计划,就有可能将原来的三年制缩短为两年。这是由于来自中职的学生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可以减去这方面的学习时间。也就是说,招收对口中职毕业生后,如果仍按以普通高中为基础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差不多有一年时间属于重复学习,造成很大浪费。而缩短一年期限,亦可节约教育经费,由此可见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衔接在经济效益上的重要意义。

(二)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内部衔接的技术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种类繁多,所培养的人才有类型差别、层次差别,还有行业与专业方面的差别。学制也十分复杂,有职前的、职后的,也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制、工读交替制等形式,在正轨学制外还有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如此庞杂的学制体系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西欧国家制订标准单元和建立考试体系等方面的经验,可能是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1.制订针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培训标准。这项工作既能保证所培养人才符合一定的规格要求,也是实现学制间衔接的先决条件。如德国焊接技术协会(DVS)所属技术委员会有32个工作组,150个小组,负责焊接培训标准的汇编和审定工作,他们制订的培训标准被推荐给联邦标准委员会,委员会认可后即成为国家标准。各培训委员会都要根据国家培训标准编制相应的教学计划、大纲与教材。例如,要实现学制间的衔接,高层次学制可以以学员入学前已经达到的标准为基础,制订达到培训标准的教学方案。

2.制订达到培训标准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单元往往是统一制订的,例如英国的技术教育委员会所属教学计划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技术员与技术工程师(即高级技术员)的几千个标准单元,并规定取得某一级证书(文凭)必须完成的最低单元数。学校可以在这几千个单元中选择所需单元并将之组成适应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这些标准单元在不同行业与专业间、不同层次学制间大多通用。因此,可以通过单元间的衔接实现不同层次学制间的衔接,也可培养多种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实现正规学制与短期培训间的有效衔接。这样,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制间的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便得以通过标准单元间的衔接实现多种学制的内部衔接,从而避免重复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建立统一的考试机构,按照统一的考试标准,控制培训质量。例如,德国对各类焊接人员的考试形成一套体系,由联邦考试委员会、9个州考试委员会、75个区考试委员会负责考查所有焊接技术培训人员是否达到培训标准。英国负责培养技术员类人才的技术教育委员会和负责培养技术工人的城市与行业协会都设有中央与地方的各级考试机构,按各个标准单元的目标要求组织有关学校学生的考试工作,发给合格者统一的国家证书。这种证书既是就业的资格证明,也是进入高层次学校的入学凭证。由于培训标准与考试标准都是统一的,这就从质量上保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间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学制得以相互衔接,不致因各地区、各学校掌握标准不一致而出现脱节现象。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二、高职与中职衔接中的学制与课程问题探讨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1997年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以下简称ISCED1997)中,3A可直接进入5A,3B可直接进入5B,也就是说,高职应与中职3B相衔接,而不是与普通高中3A相衔接。早先中职毕业生升入高校一般是作为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者录取入学的,人数极少。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毕业生开始成为招生对象,但在招生、学制衔接等方面问题很多,总的说是质量不高、效益较差。ISCED1997把这种衔接作为办好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说明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相当普遍,我国亟须解决好这一衔接问题。

之所以主张在我国推广中高职衔接,主要原因在于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应当首先研究如何衡量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业务水平。在普通教育,衡量学生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其所达到的文化程度以及在此文化基础上所掌握专业理论的深度、广度,文化程度愈高,理论愈深,知识愈广博,则业务水平愈高。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衡量学生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其所掌握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达到程度。这种技能与能力虽也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但它们自身有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提高发展过程,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反复学习,才能从初级水平到中级水平,然后达到高级水平。这种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学习不可能用文化学习或专业理论学习来替代。也就是说,如要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周期。无论学生在入学时文化水平,理论水平有多高,都不可能用短学制培养出高水平的职业技术人才。周期放长,有利于养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道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与中职的衔接实质上是课程的衔接

高职与中职的衔接,实质上是两者所设课程间的衔接。一个重要问题是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既是中职应当达到的目标要求,又是高职开设课程的起点。这种课程标准一般由国家行业或地区统一制订。如何制订(确定)这一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种模式。

1.以英国为代表,制订统一的标准教学单元。英国技术教育委员会所制订的标准教学单元按程度共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层次,中职采用Ⅰ、Ⅱ、Ⅲ三个层次,高职采用Ⅲ、Ⅳ、Ⅴ三个层次。两者有交叉的原因是各专业的要求不一致,例如“电子学Ⅲ”,既可作为对电子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的中专教学单元,又可作为其他专业的高职教学单元。这些标准单元的前后两端都可与其他单元相衔接,例如“数学Ⅰ”的前端与“0”水平(相当初中)的数学课程相衔接,后端与“数学Ⅱ”等单元相衔接。有些单元最低层次在Ⅱ或Ⅱ以上,例如“电工和电子原理Ⅱ”,其先修单元为“数学Ⅰ”和“物理Ⅰ”,其后端可接“电工和电子原理Ⅲ”或“电子学Ⅲ”。第Ⅲ层次单元又与第Ⅳ层次单元相衔接,这就通过单元之间的衔接实现了高职与中职学制之间的衔接。

这些教学单元又是通用的。在设计单元时全面考虑了各行各业的要求,例如,对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可能只学习“数学Ⅰ”,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专业则相应增加“数学Ⅱ”,甚至“数学Ⅲ”,高职教育可能还要学习“数学Ⅳ”“数学Ⅴ”。为了达到通用的目的,单元内容很多是综合性的,“数学Ⅰ”包括算术运算、代数、几何、三角和统计等内容,“数学Ⅱ”虽然同样包括这些方面,但在难度上全面提高。“数学Ⅲ”以上的单元增加高等数学。再如,“相关科学Ⅰ”(适应于“制造与焊接”等专业)包括原子结构、气体、材料及能量四个方面内容;“相关科学Ⅱ”包括材料力学、能、功和功率、电学、腐蚀五个方面内容;“相关科学Ⅲ”包括可焊接性与可成形性、力学、焊接电弧的稳定性、材料、电学、流体六个方面内容。采用教学单元来教学是最完善的衔接方法,基本上可以避免重复学习或内容脱节,而在其他几种衔接方法中,这些弊端很难完全规避。这种方法的主要局限性是制订教学单元的工作量太大。英国仅中职采用的单元就在3000个以上,每个单元的制订都有严格要求,除了单元编号外,还应包括:单元名称,单元水平(Ⅰ或Ⅱ等),共有多少单元值(每一单元值为60学时),教学计划(本单元可编入哪些教学计划),先修单元,适用于本单元的及格证,单元目的、附注、评估分析(按目标分类学分别提出考核要求),单元内容(类似我国的教学大纲,但明确具体要求)等。因此,制订教学单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2.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依据,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一般是将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划分成若干科类,国家对每一科类都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以此与对口科类的高职教育相衔接。欧洲有些国家采取这种做法。法国在高中阶段有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三类学校。普通高中分8个科类,其中D(农艺学与技术)、E(数学和技术)包含若干职业技术的内容。技术高中分17个科类,国家对每一个科类都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并实行毕业会考制度,对会考合格者按所学类别分别授予普通业士、技术业士及职业业士称号。继续升学或就业时一般不再参加考试。

当高职学校(在法国有培养高级技术员的短期技术学院等)招收新生时,一般根据专业性质招收对口科类的中职毕业生。例如,“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高级技术员证书”招收F1系列(结构工程力学)业士,当生源不足时,可能适当放宽招生范围。“电子技术高级技术员证书”主要招收F2系列(电子学)技术业士,但F3系列(电工学)业士也可被接收。这些以不完全对口形式招来的学生可能在数学、物理学习方面感到困难,某些C(数学和物理)、D(数学和自然科学)、E(数学和技术)系列业士也可能被录取,但他们必须接受某些课程(特别是电子学方面)的辅导,以弥补其不足。据统计,进入电子机械高级技术员班的业士中,89%来自F2(电子学),进入机械高级技术员班的业士中,85%来自F1(结构工程力学)。

制订几十种科类的课程标准当然要比制订几千个教学单元简单得多,也没有教学单元需要经常更新和补充等问题。缺点是分类很宽,每一种类包括很多专业,课程的衔接实质上仅局限在各专业的同一基础课程之间,无法实现课程的全面衔接。如果生源不足,把不完全对口的学生招收入学,重复学习及课程脱节等现象更难完全避免,在这一方面,显然不如教学单元衔接法。

3.以高职教育入学考试要求为标准。这是最简易的方法。先按高职教育的专业归并为若干大类,再对每一大类制订主要课程的入学标准,进行招生考试。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学院在招生时分成30个大类,每类都制订课程的入学考试要求。一般有两种招生对象:一种招收职业高中毕业生,入学考试课程中,国文、数学及英文三门满分均为100分,专业科目两门均以200分为满分;另一种招生对象为专科学校毕业生,入学考试课程中,国文及英文满分均为100分,专业科目两门满分共为500分。例如,机械类所考专业科目一(含机械设计、机械材料、工程力学、热机学)满分200分,专业科目二(含工厂实习、图学、机电实验、精密测量实验)满分为300分,最后加上国文和英文,总分合计700分。

这种衔接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捷,易于实施,但缺点也比前两种方法多。首先,入学考试门数有限,不能反映全部课程情况,而且,在短短几天入学考试期内,很难反映学生在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方面的实际掌握程度。第二,由于很多青年有升大学的愿望,很可能使中职在校学生以高职入学考试标准为指挥棒,专心应付入学考试,而忽视职业技术与能力的提高。

(二)对我国实施高职与中职衔接的几点建议

1.要更新观念,改变只有普通高中才能升大学的旧观念。特别要重视高职与中职的衔接,这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完善职教体系的重要途径。

2.由于以上衔接方法中的第一、二种方法都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不是短短两三年可以完成的,我国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目前只能采用以高职入学考试要求为标准的做法。首先要做好分类及制订课程标准工作,以提高招生和衔接的质量。同时研究如何改进考试及录取方法,防止使中职成为又一种应试教育。可采取保送与考试相结合的做法,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要求考生必须获得某些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合格证书等。从长远着想,应研究如何向比较完善的衔接方法过渡。

3.必须积极发展第4层次高中后非高等教育,为高职学校提供合格的生源。普通高等教育与普通高中相衔接,生源丰富,有很高的招生质量,但高职因与中职的3B相衔接,生源少得多。首先,职校毕业生就业者多,升学者一般较少;第二,中职还有3B与3C之分,并非都与高职直接衔接;第三,即使同是3B,还有不同专业之分,专业不对口也不能直接衔接;第四,即使专业对口,因为学习期间主要目的不在升学,有些课程,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往往较差。因此,中职毕业生中多数未能达到高职的入学标准,按课程标准进行补课是很有必要的。至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虽然文化课基础较扎实,但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补学职业技术课,否则也不能达到入学课程标准。按高职入学课程标准广泛开展第4层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很难保证高职的招生质量,因而也很难达到高职应达到的水平。

4.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制可以办成3B三年再加5B两年,成为中职与高职的一贯制。由于衔接在同一学制的内部,较易解决。因此,在高职与中职衔接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适当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有利的,只要课程设置及结构得当,完全可能使学生达到较高业务水平。

中高职衔接问题 篇4

1 中高职衔接的概念、发展与内涵

中高职衔接是指初中毕业生先进入中职学校 (技校、中专、职高) 学习, 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经过对口招生考试或高考, 进入高职学习, 深化中职教育学习的职业能力, 获取高等职业教育证书, 目前, “3+2”模式是主要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 即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 然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2年。

为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指出“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尤其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 适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 适度增加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并且“高等职业学校可单独组织对口招生考试, 优先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第十七条明确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衔接,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 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

政策推出后, 各省广泛论证, 积极尝试。如广东省秉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的理念, 2009年广东省启动“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2010年广东省下发《关于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 根据文件精神, 2010年广东省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高职院校的57个专业, 面向广东省户籍的中职应届毕业生, 及持有招生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且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员, 开展对口自主招生。2013年广东省32所高职院校与149所中职学校对接, 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 招收近5万名应届初中毕业生。

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使中职毕业生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一是有利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为优秀中职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提供一条阳光大道, 同时更多地吸引社会关注中职教育, 报考中职学校, 解决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不足等难题;三是中高职衔接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的生源, 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服务经济发展。

类别课程设置

2 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高职衔接教育形式的开展, 一方面终结了中职毕业生中职教育就是“终结性教育”的形式, 使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另一方面, 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各种弊端开始显现, 以广东省中高职衔接机械类专业为例, 总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低

中高职衔接中的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涉及到中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 关系到中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发展。中职和高职分属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不同阶段, 人才培养目标理应不同, 然而, 现有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交叉混乱现象。以广东省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中职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中等应用型和实用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等应用型和实用型技术人才, 但技能和高技能两者的差别, 无定量依据, 实际难以准确把握。从学生就业岗位看, 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都集中在生产一线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等典型机床操作岗位, 不同的是职业生涯升迁速度有所区别。

中职毕业生出现升学和就业两种选择后,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定位不清现象。以就业为培养目标, 就会过于重视技能的培养, 忽视理论教学, 以升学为培养目标就会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技能的培养, 目前尚未找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最佳切合点。

2.2 课程体系与授课内容重复度高

中高职学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主要体现为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项目载体, 所以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 但目前缺乏规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出现了诸多问题, 以广东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 表1为中高职模具专业典型课程结构。

比较中高职课程结构, 可发现课程重复度较高, “金工实训”、“机械制图”、“机械设计” (中职课程名称“机械工程基础”) 等10余门课程重复开设, 只是课程名称稍有差别。同时, 由于目前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 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统一教材, 授课内容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复。

从课程体系衔接实际人才培养效果看, 出现了中高职衔接文化课脱节和技能“倒挂”现象。文化课脱节是指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出现不适应, 感觉到比较困难的状况, 尤其是高等数学和英语等基础课程。这种现象与中职学校强调技能培养、忽视文化课学习有关, 也同时反映出中高职学校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理念的差异。技能“倒挂”指的是许多高职院校技能训练不如中职的现象, 由于办学条件日益完善, 且中职学校更加重视技能训练, 相对而言,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就出现了部分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如中职毕业生的现象。

2.3 管理制度不衔接、各自为政

中高职学校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即使同是中职学校, 管理部门也不尽相同, 如中专、职高属于地方政府办学, 大多由教育局直接管理, 而技校则由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局管理。中高职衔接主要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直接联系和衔接, 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 造成中高职衔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缺乏具体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的中高职衔接不是两个教育层次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2.4 教材不衔接

近年来, 特别是从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2010启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两个建设项目后,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飞速发展, 更新速度较快, 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材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比较而言, 中职学校同类教材建设速度相对较慢, 现有中职教材大多采用高职同类教材的删减版本, 部分课程直接采用相对简单的高职教材, 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需要。而在实训教材方面, 高职院校多以中职技能培训教材为基础, 以实训讲义的形式出现在课堂, 层次上没有明显提升, 缺乏高职教育深度与特色。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l1]9号) 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因此, 解决当前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广东省中高职衔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3.1 政府统筹管理、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课程标准, 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随着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快速推进, 原有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甚至没有标准) 难以衔接的矛盾日益凸显, 迫切需要规范、权威、且适应企业需要的教学和课程标准。为制定适应时代需要的标准, 并且能够顺利推广, 为中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提供规范, 需要省级及以上政府教学主管部门发挥统筹管理作用, 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保证课程的前后衔接, 避免课程重复开设与授课内容重复, 确保实践技能有明显提升。

如广东省教育厅于2013年启动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通过竞争性招标, 从全省遴选了第一批9大专业作为启动项目, 其中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标准研制工作, 项目组由来自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的专业人士组成。通过专业调研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9大专业制定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正编写基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专业教材, 标准的制定为广东省中高职衔接规范教学及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3.2 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为中高职衔接工作提供监督与协调服务

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 为中高职学校实施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但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涵盖了中职、高职两个阶段, 教学实施过程需要监督与协调, 但整个人才实施过程牵扯到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中高职的主管部门等相关各方, 需要建立机构与组织协调中高职衔接相关工作。

目前, 各地都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 其组成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 (事) 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类, 涵盖了中高职衔接各利益、责任相关方, 可借助职教集团这一平台承担中高职衔接的监督与协调工作。职教集团定期召开会议, 协调解决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定期派出监督组督查人才培养状况, 并提出相关建议。

3.3 联合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促进教学资源一体化, 为中高职衔接工作提供具体方案

有了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过程中监督与协调, 中高职衔接教学工作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来实施, 在具体操作层面, 建议对接的中高职学校与行业专家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统筹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促进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建设。

中高职学校开展衔接教育的同时, 要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建立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共享机制, 促进中高职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 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当前, 部分中职学校办学经费有限, 设备数量较少且较为陈旧, 且高职院校具有师资资源优势。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为中职学校提供支持, 建立共享式实训基地, 全面提升中职毕业生质量, 为升入高职院校学习打下基础。

4 结语

中高职衔接是中国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关问题的研究必然有助于各高职学院中高职衔接工作的开展。中高职衔接从时间衔接迈向内涵衔接,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参与各方既要分工合作, 又要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 在此过程中, 需要反复研究, 及时解决衔接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 才能有助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高职衔接的概念、发展现状与内涵。通过分析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低、课程与授课内容重复、管理制度与教材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 提出了建立中高职衔接教学与课程标准、职教集团平台下建立监督与协调制度、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促进教学资源一体化等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对策,人才培养,教学与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赵晓宁, 毕万新.“3+2”模式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27 (2) :15-16.

[2]王寿福, 章萍.中高职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 2012.12 (8) :25-26.

[3]姚道如, 戴之祥, 汪涌.产业升级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2 (1) :38-40.

[4]何玉宏, 纪正广.中高职衔接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11 (19) :96-98.

[5]包中碧, 钟富平.数控技术专业“3+2"中高职衔接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教育, 2013 (12) :25-27.

[6]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l/2010-07-29.

[7]汤霞, 王新桥.物流管理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 2012 (23) :1-3.

中高职衔接问题 篇5

1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颁布的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和衔接试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近期教育部发布通知,20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除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允许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上述表明,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招生入学形式,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将不局限于通过普通高考、高职单招考试、自主招生考试等形式选择生源,多个省份着手研究中职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的招生方案.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中职生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中高职教育如何衔接,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普高生源进行制定,面对生源素质和学习特点有较大区别的中职生源,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高职衔接问题 篇6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问题

一、中職升入高职的相关政策和现状

1.中职升入高职的相关政策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年)》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处于西部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跟上了发展的步伐,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关于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桂教【2012】5号)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从2012年开始许可在读中职二年级及中职毕业生直接报读普通大专,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统一备案录取,国家成人普通大专学历。

2.中职升入高职的现状

在2013年广西高职高专示范院校单独/对口招生联合测试工作总结报告中提到:2013年,总计划招生17052名,报名确认19637人,其中单招生14972人,对口招生4665人。实际录取新生15205人,录取率77.43%,完成计划率单独招生为94.70%,对口为78.97%。

2015年,广西高职院校在全区计划招生2.2万人,其中单独招生1.3万人,对口招生0.9万人。今年报名人数为2.5万人,其中单独招生1.6万人,对口招生0.9万人。

从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中职学生即将成为高职生源的一部分。

二、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针对中高职衔接各具体专业的课程体系标准,因此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在现阶段还没有办法和中等职业教育一起统筹规划。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是对于这些理论基础不同、技能水平相差甚大的不同生源,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办法做到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做好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任重而道远。经过几年的高职任教,我发现高职课程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文化基础课程的脱节问题

很多学生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基础比较差,才选择了中职,以就业为目的进入中职。所以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就业为导向,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操技能的训练,因此在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注重程度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了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数学、英语及写作等相对较差。然而高职在课程设置时,仍然延续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对象,课程设置的要求相对比较高。没有针对中职生量身制定相关课程体系,没有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及应用写作等方面的文化基础课程设置方面降低要求。所以当中职生升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程成绩普遍不理想,这就会影响中职学生在高职的学业成绩,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就业后的自我提升。

2.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问题

专业理论课程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的关键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可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不管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两者都是以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所以在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现在我国高职的专业理论课程都是针对完全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普高生。普高生在学习以前一无所知的专业理论知识时,中职生已经对这些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比较熟悉了,这样就会浪费中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影响中职生在高职学习生活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有位中职生进入高职不到一个学期选择退学,我问他原因。他说:“我觉得在高职学的东西和我在中职学的都差不多,这是在浪费时间,不如退学直接找工作。”一句简单的话,却道出了我们高职课程体系的问题。

3.专业实践课程倒挂问题

高职教育毕竟是比中职教育高一个等级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应该让中职生接受更多、更广、更深一层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技术上也应当比中职有更高一层的提升。然而现在的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还是停留在以普高生为主。比如汽车相关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汽车认知实训》,这门实践课程主要是要大家简单认识汽车的总体构造以及汽车维修工具使用,这些内容对于普高生而言是基础的专业实践课程,然而对于中职生而言,却是回到了几年前,中职生对这些在中职的专业实践都早已经学过并且对工具使用都相对比较娴熟了,现在反而觉得实践重复,倒挂了。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中职生对高职学习的失望。

三、总结

总而言之,中职和高职无论在基础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理念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这些都是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积极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连贯性,解决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合[J].职业论坛,2012(5).

中高职衔接问题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对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知识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早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开启了家庭服务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随后,在国家层面又陆续通过若干中央文件,确认加强发展家政服务业。人社部调查显示,家政行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张,达到了百万家的企业和网点,千万级的从业人员,千亿级的市场规模。

面对如此“上有带动,下有顶托”的良好行业发展机遇,中间环节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缺乏充足的专业人才担当政策的执行者来提升充实发展,缺少足够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者来满足行业旺盛需求。截至2012年,全国开办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仅有40多所,而且很多院校的家政专业面临着招生困难。

反观我国中高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职教终身学习体系、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尚未竣工,或许才是这一矛盾现象的内在成因。因此,通过“中高职衔接教学研究”来求解这些难题,应该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家政教育中探索中高职衔接教学的意义还在于: 因为家政专业、家政企业和家政行业都是成长中的新兴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和可塑性,对其进行规范化,可操作性强、发展空间大,对我国其它职业教育的可迁移借鉴性也比较强。

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问题

1. 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

家政服务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对家政服务的要求也日益规范化、专业化、多样化、系统化。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家政服务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菲佣和英国管家已成为世界家政服务两大品牌,这与两国的传统习俗和职业观念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家政服务正由简单的劳务型服务向知识技能型服务转变,家政服务学历教育由此应运而生。但在我国的传统语境里,家政服务总是与“保姆”“佣人”“管家”等词汇有着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因而被误解为是一份表面上不体面、人格上不平等的工作,并且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仍大有市场,这也是学生很少报考家政专业或者转换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涵盖哲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交叉型专业,其课程体系既要符合复合型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又要体现自身独有的专业知识特点。但是,目前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开设的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其课程设置或者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拓展和个人就业后的长远发展; 或者课程设置内容过于宽泛,课程之间的层次、作用和联系缺乏内在逻辑性,使教学缺乏针对性与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形成核心专业竞争力。

3. 专业教育定位缺乏长远规划

一方面,在职教强国,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家政教育,直到最终学历,都有一套完整的学历体系。例如,美国的1600所大学,有780所设有家政系; 在日本,高校也大多设有家政学研究所。与大陆文化背景相同的我国台湾地区亦是如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家政服务专业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企业需求的衔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已日趋成熟。反观我国家政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严重匮乏家政教育,高等教育中鲜有本科层次的教育,完全没有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使中高职院校的家政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的之矢。

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我国各中高职院校过分追求经济市场的需求,缺乏对本校家政专业科学性的严格论证,忽视了对家政专业的长远规划和学生主体的发展定位。比如,由于海外家政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不少院校相继开设“涉外家政”专业,但由于招生困难这一主要原因,又在随后二、三年时间内陆续取消了该专业。

三、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对策探究

中高职家政教育的衔接既是家政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家政教育具备强大吸引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家政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方面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 保障中高职衔接教学实施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教学实施规范,要从制度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和教学实施的标准,明确中高职学校如何共同研究和确立分层分段学制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制定教学和学生管理计划,选择和编写教材,商定考试升学方式等协同事宜,避免教育教学的中断、脱节等现象,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2. 关于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及其课程体系的研究

首先,研究比较现有的对口招生模式、分段贯通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等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优劣,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各学校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创新。

其次,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不同培养模式下课程的衔接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不同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探索不同的优化路径。

最后,根据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标准,圈定专业核心课程,并制定课程标准。

3. 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体系建设研究

对于职业教育阶段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教学实施规范上既要设计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也要考虑到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企业需求的衔接,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一纵一横两个维度上的不同发展需求。

4. 基于不同中高职衔接模式下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

针对不同的衔接模式,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再根据不同的限制条件或要求,选取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权衡比较不同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效果。

因此,做好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规范研究,不重复、无间隙地培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需的各类家政人才,不仅能满足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也能促进中高职院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支撑家政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现实意义,对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摘要:完善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机制研究,是解决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一。家政专业和家政行业都是成长中的新兴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和可塑性,在家政教育中探索中高职衔接教学机制,对其进行规范化,对我国其它职业教育的可迁移借鉴性也比较强。

中高职衔接问题 篇8

中高职教育衔接学制的命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进而转向知识密集型,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教育发展角度看, 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拉抬受教育者的层次,二是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软肋和伤痛,不仅低端的中高职衔接不畅,而且更缺乏向本科以上高端延伸的对接,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要求“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

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在我国主要有两种,一是独立结构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二是一体化结构模式,是指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一体化结构模式又有以下几种类型: 四年一贯制类型; 五年一贯制类型( 3 + 2和2 + 3两种形式) ; 六年一贯制类型( 3 + 3和4 + 2两种形式) 。

在教育部指导意见的推动下,职业教育的改革逐步向前推进,处于改革风口浪尖的中高职衔接学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衔接问题

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高技能性,强调培养一线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

然而,现行的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未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体现出上述定位的区别,仅停留在文字表述上。由于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等原因,专业设置也较为混乱,大多雷同,若课程、教材也雷同,就谈不上实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了。

2. 2 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会极大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课程分工合理、无缝承接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然而长期以来,中高职课程衔接始终存在震荡,一方面是教学内容重叠和断档问题,另一方面是中高职教材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体的办学效率,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造成中高职课程衔接震荡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2. 1 中高职课程体系各自为政

在课程体系设计层面,尤其是在分段式贯通中,由于中职和高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主体,中职和高职院校各自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中职的课程体系旨在于实现中职的培养目标,而未兼顾到继续升学学生升入高职的需要。同时, 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基于高职的培养目标设定,而未考虑到中职已学过的知识,形成各自自成体系。

2. 2. 2 中高职课程标准缺乏承接和分工

中高职课程的设置虽然都考虑了上下游的需要,但并没有对对方课程标准及内容的层次性进行实质性的了解,而是各自按自身的理解来设置课程。这很容易造成中职课程层次偏高于正常层次,高职课程层次偏低于正常层次,形成上下游之间的交集,也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不明确,教学内容重叠、资源重复浪费的状态。

2. 2. 3 部分知识体系在中高职相互指望下形成脱节

中职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认为部分知识体系会在高职教学中进行,而高职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认为部分知识体系应该在中职教学中已经完成,这就导致了中职高职课程中的部分知识体系形成真空,整个知识体系的断档脱节。

2. 2. 4 易实施的、企业基础操作实践项目中高职重复开展

由于投入成本大小、实施难易程度、技术要求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专业的实践项目,中高职重复度相当高。虽然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高职重复现象不可避免,但应该在层次上有差别,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职应偏重于叉车操作、打包操作、理货操作等项目。高职应偏重于储配方案设计、运输配送调度方案设计、一票制全程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等。

2. 3 招生制度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是通过高职招生考试。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首要关口,同时也是这个通道畅通的保证。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高职的招生考试与中职的教学内容不一致。另外,报考条件、考试形式等也存在规范化和合理化的问题。

2. 4 学制的衔接问题

现行的中职教育的学制有三种形式: 两年、三年、四年制, 技校有两年、三年制,职业高中为三年制,中专有四年、三年制。这就给中高职衔接带来了问题。

3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思路与对策

3. 1 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方面的思路与对策

首先要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定位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要的是必须充分体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同步,这就要求通过广泛的职业调查,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哪些岗位适合中职,哪些岗位适合高职,研究制订出适合中高职各自培养目标的专业目录。

3. 2 课程衔接方面的思路与对策

中高职教育衔接最终会落实到课程衔接上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体系上, 迫切需要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具体思路与对策有以下几点:

3. 2. 1 基于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化建设

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就是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由于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中、高职课程体系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态势,这不利于中高职顺畅衔接,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有必要加快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构建成一体化设计的、适合所有专业的、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通过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打破中职、高职课程体系各自为政的状况,为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基本依据。

3. 2. 2 通过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促进中高职 课程内容的有序衔接

针对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和断档的现象,必须通过制定中高职贯通、分类的课程标准来规范中高职课程内容。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中高职院校的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确定框架内容,进而分专业制定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

3. 2. 3 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

对于有些层次性区别不大的课程( 包括实践课程) ,为避免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学习,应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 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前提是能够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甄选和定位中高职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

3. 2. 4 统一教材编写标准

编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教材和高职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

3. 3 高职招生制度方面的思路与对策

目前,高职招生制度的研究在积极推进,合理化、规范化高职的招生考试势在必行。其思路与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 3. 1 严格规范中职教育

规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将主要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作为高职招生考试理论知识考核的依据。

3. 3. 2 突出相应职业领域的技术基础考核

规范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各专业应设置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将其作为高职招生考试技能考核的依据。

3. 3. 3 改革高职招生考试形式

除理论知识考试外,对具有操作技术的所有专业必须进行技能考核,应合理设计考核形式,既要达到检验掌握技能的基本要求,又要使考核能在大批量考生、操作活动简便易行的条件下进行。

3. 3. 4 改革高职招生计划

包括招生范围、报考条件、统一考试时间、招生数比例等。

3. 4 学制衔接方面的思路与对策

对于不同类型的中职学生获得同一学历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给中高职衔接带来的问题,有必要将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制进行统一化改革,使不同类型的中职学生能够按统一学制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中职教育。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重点课题之一,文中根据中高职教育衔接学制的现状及在实践中的感受,分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主要对策。

中高职衔接问题 篇9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积极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加快推进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江苏省教育厅从2012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过5年的工作,试点项目从最初的71个项目发展到616个项目,可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项目种类也在发生着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3+2”分段培养仅存一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仅存两年,中等职业教育与开放本专科分段培养仅存三年,始终存在的项目有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院校与本科联合培养。总的看来,试点项目正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从各项目所占比例可以看出,中职起点的项目占据半壁江山,具体项目有中高等职业教育“3+2”分段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与开放本专科分段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其中“3+3”分段培养又是中职起点项目中的主力军。由此可见,中高职衔接是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中高等职业教育“3+3”项目是重中之重。因此,就中高职衔接项目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研究,通过座谈等形式了解项目学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目前,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有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分段培养、自主招生注册入学、成人教育衔接。江苏省除了大力发展“五年一贯制”高职外,还在“分段培养”上丰富和发展了中高职衔接模式。但在具体的衔接方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能力的衔接等方面,学校在中高职衔接项目上存在衔接不畅问题。除了这些衔接不畅问题外,项目开展中还出现了政策不连贯、多重管理、生源质量差、学生流失、校际缺乏沟通等问题。

(一)衔接方法不一致

与“分段培养”衔接模式相对应,江苏省中高职衔接项目主要采用考试衔接法,主要表现为“转段考核”,一般包括专业技能考核和学业考核,专业技能考核以职业技能证书为标准,学业考核有主干课程的考核、英语证书和计算机证书的考取,主干课程的考核主要由高职院校负责。但问题是理论考核多于技能考核,考核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学生的考试压力较大,教与学的精力都集中在考试上,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技能特色。与由高职院校负责的转段考核不同,“3+4”中高职衔接项目则需要参加对口单招考试,与前期要求的转段考核产生衔接方法不一致问题。根据省教育厅要求“3+4”项目学生须参加全省对口单招统一文化课考试,考试成绩须达到一定的分数要求,方可转入后续阶段的学习。这其中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某项目学院为了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衔接,要求2013-2015级试点项目的学生在中专阶段学习语文、英语、数学三门基础课程,并尽量使用普通高中教材,课程考试大纲也是以普通高中教材为编制依据,这些对于将来要参加全省对口单招统一文化课考试的学生而言,可能会有所不利。

(二)培养目标不统一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中高职衔接中培养目标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分为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分属教育部和劳动部管理。由于“政出多门”,不同类型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花样百出”,自然难以达到统一的培养目标。从试点项目可以看到,有的高校与不同中职校的同一专业合作,这就需要分别与不同中职校进行沟通。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由于管理部门的不一致,试点项目的中职校不包括技工学校。当一所高职院校面向不同区域和类型的学校开展衔接时,若没有在前期较好地进行沟通,势必会造成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不连贯,最终影响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多数高职院校认为,中等与高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存在断层和脱节,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缺乏系统设计与整理规划。

(三)课程体系不畅通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高职衔接中课程衔接是核心和最终落脚点。除“考试衔接法”之外,国外还将“课程衔接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衔接方法,如英国创立了单元衔接法、法围创立了课程分类衔接法、澳大利亚开发了培训包、德国采用学制的螺旋式上升和课程实行阶段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课程衔接在我国是薄弱环节,也是造成中高职衔接错位的根本原因之一。为此,试点项目学校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各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上。通过调查,某些高职院校负责人指出,中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存在问题,部分专业课程内容有重复,无法完全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螺旋递升。也有高职院校提出,在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时,由于对基础课(高职两课、军事、高等数学、英语、大学信息技术)的要求省厅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各学校按自己的理解,自行设置,差异性很大,而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贯通、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前后两个阶段教学过程的互动和评估有待很好的落实。

(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在招生环节上,高职院校缺乏自主权,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包揽。招生批次靠后,社会认同度较低,学生基础差,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省内各地区、各学校的入校标准不一致,生源质量也不相同,尽管省里的文件已经规范“3+3”项目的生源不应低于当地三星级高中入学标准,“3+4”项目的生源不应低于当地四星级高中入学标准,但在实际招生过程中很难做到,调查数据表明,符合文件要求的最高比例为30%左右,有些项目达到要求的比例为0%。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对项目班学生存在多重管理的问题,如“3+3”和“3+4”项目班的学生必须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中职生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在校学生退出项目班等问题。

三、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的科学性与延续性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优化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由于高校、中职校分别隶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的管理,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的中高职衔接工作小组,统筹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快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步伐。每年可召集中职、高职学校召开研讨会,共同研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将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推广。

(二)推进校际间深度交流与合作

发挥高职院校在中高职协调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完善教学资源和师资的共享机制。将高职与本科院校的优秀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最优的教学条件。建立教学管理例会制度,保障中高职衔接项目的教学质量。在管理层互动较多的前提下,建议今后还要多加强合作学校间专业教师甚至班主任之间的互动沟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QQ群,微信和系统平台,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保持信息的对等,保持步伐一致。

(三)保证项目学生的质量与管理

提升“3+3”衔接项目中职学生的招生批次,在招生录取上加强把关,科学规范项目的最低分数线占当地中考总分的百分比,以保证生源质量和项目的可持续性。重视转段考核方案对试点项目的重要导向作用,加强对方案的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充分考虑试点项目学生的实际情况(文化基础较弱,但是专业技能水平高),尽早制定体现试点项目特色的分段培养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尤其是后段毕业标准的设定要有弹性和针对性,突出技术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

(四)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

“3+3”“3+4”分段培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牵头高校和合作学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针对分段培养的关键环节,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并尽可能覆盖到大多数专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是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需要构建新的培养机制和体制,涉及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师资培养培训、专项课题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没有经费支持,这些工作难以高效、持续开展。

(五)建立项目预警和退出机制

加强对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使视导工作形成常态,形成试点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由于多种原因,有些项目运行存在很多问题,甚至达不到基本要求,如果片面地停办,会对现代职教试点项目整体产生不良影响,也有违社会和家长的期盼,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还会对试点项目的学生生涯和心理造成不当后果。因此,从现代职教“立交桥”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诉求以及“以生为本”的原则出发,亟须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项目预警与退出机制,不断提高试点项目整改,从而使其既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持续改进的教育质量原则,还有利于保持职教改革的积极性。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连接和承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但是,中高职衔接不畅,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以江苏省为例,调查了中高职衔接现状,探究了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丽.江苏旅游院校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现状[J].教育与职业,2015(32).

[2]倪昶昶.江苏省“3+2”中高职衔接实施现状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3(11).

[3]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4]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

[5]张鑫,柳燕.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4).

[6]邵元君.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职教论坛,2013(25).

中高职衔接问题 篇10

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模式

目前我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有两种模式:一是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模式,学生在中职学校完成三年的学习后,取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意向继续升学的学生,可根据专业大类,报考我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进入我校学习两年,在该模式中,我校与中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二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模式,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我校与合作的中职学校联合制定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由中职学校招生初中毕业生,学生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后,参加由我校组织的考试,成绩符合录取条件的学生进入我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学习两年,取得普通高职毕业证书。[2]

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作用

2.1 适应广东产业发展,有利于解决珠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把“优化环境,壮大信息技术服务、网络增值服务、动漫与网络游戏三大潜力产业”和“把握先机,培育数字媒体内容、数字设计和文化创意、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物联网、云计算五大新型信息服务产业”列为未来十年珠三角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工作[3]。为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促进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构建与广东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广东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我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试点专业,紧紧抓珠广东重点发展珠三角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机会,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四百多名学生,有利于解决珠三角地区现代信息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

2.2 促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壮大

2010年,我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首次实施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招收学生28名,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报考踊跃,加上被本专业录取的学生报到率高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率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不断扩招,2011年招生40名学生,2012年扩招到122名学生,2013年和2014年,每年都招生120名学生。另外,2012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开始试点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模式,2014年实施中高职三二分段转段选拨考试,在报考本专业的163名考生中录取了100学生进入我校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施中高职衔接教育以来,“三率”(学生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表现优异,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

2.3 提高中职学校招生吸引力和教学质量

我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与中职学校联合实施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提供另一条升学途径,满足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从而增强了中职学校的招生吸引力。在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中,中职学生升学的比例为1.5:1,转段考核方式由我校主导,与中职学校商定,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我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转段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过程性评价成绩由我校根据中职学校提供的前4个学期考生的文化课成绩总分进行折算认定,终结性评价由我校单独组织命题,然后在对口中职学校集中学生考试。这种转段考核方式能有效关注学生的过程学习表现,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我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教学和学生管理问题,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及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期待找到问题的原因和有效的解决对策。

3.1 浅析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2013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11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表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问卷调查情况表),召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2012级和2013级部分学生座谈及该专业主要生源来源的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研讨会,从调查问卷、座谈会和研讨会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上高职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包括父母不想小孩过早就业,希望其多学习些知识和技能,以便找到较好的工作,这跟学生主要来自珠三角地区,他们的家庭经济比较富裕有一定的关系;65.02%学生曾经有迟到、旷课和早退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应高职学校生活和学习规律、老师课堂管理不严格和学习目标不明确;87.07%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与中职学校有重复,主要课程是《二维动画制作》和《网页规划与网页制作》;52.59%学生认为老师上专业课程的理论多,实训少,主要课程是《动画编导基础》、《数码摄影》和《数字影音制作》,其中《数码摄影》和《数字影音制作》因设备不足而缺乏实训;87.93%有课堂不喜欢听课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已掌握、教学设备有问题和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81.03%学生学习《大学英语》遇到困难,比较吃力,主要是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在中职阶段重点学习就业技能,不重视英语的学习;93.10%不清楚本专业需要考取哪些职业资格证书,这跟本专业的宣传和专业教育不足有一定关系。

3.2 解决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主要问题的对策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目标和动力,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请行业的专家为学生讲解行业的发展情况,让学生对毕业后要从事的行业有所了解;二是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和技术骨干来给学生分析要从事的岗位所具备的人文素质、知识和技能,便于学生及早做好职业规划;三是请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向在校学生介绍自己的职业规划经验,通过与他们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力。

第二、建立学工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互联机制,杜绝学生迟到、旷课和早退的现象。在中职学校,学生上课时间必须离开宿舍到课室,教师上课有考勤,若发现学生缺勤,会及时通知学生的班主任和学生科管理人员,由他们及时去做学生工作。由于中职学校管理严格,因此学生很少出现迟到、旷课和早退。到了高职院校,学生没有课是可以呆在宿舍,宿管人员不清楚学生是否有课,一般也不会叫学生离开宿舍,因此就出现上课时间学生还在宿舍睡觉的现象。建立由辅导员、德育导师、助理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管理团队,在学生有课的时间段,辅导员和助理班主任提前巡查宿舍,结合专业教师发现学生缺勤及时通知辅导员,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迟到、旷课和早退的现象。

第三、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对于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模式的课程体系设计,高职学校应该在调研主要生源来源的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基础上,与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团队进行充分的研讨,从而制定出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对于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模式,应该以高职学校为主导,联合中职学校,由双方的专业教学团队共同研讨和制定中高职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中,高职学校应该是中职学校的拓展和延伸,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第四、提高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和改善实训条件。随着我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不断壮大,师资和实训设备明显不足,在学生的眼中,有些老师的实训教学能力还不如中职学校的老师,高职学校的实训条件也比中职学校差。因此,投入资金改善实训条件和提高老师的实训教学能力是我校当务之急,提高老师实训教学能力,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安排和专业发展统筹考虑,既可派老师到企业实践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也可安排老师到培训机构封闭式培训三个月或半年。

第五、重视学生基础素质课程的教学和专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基础素质课程中,学习困难最大的课程就是《大学英语》,而在实际教学安排中,把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合班在一起上英语课,更是增加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有效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应该是把中职学生单独分成一个班级,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用中职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法教授英语。专业资格证书可能成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敲门砖,因此,应该列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能考取的资格资格证书的种类、级别和考试时间等信息,并且通过专业教育、宣传栏、网站等形式有效传递给学生,必要时还可以组织比赛和出台奖励办法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4 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有利于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探索中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有利于解决广东经济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

摘要:该文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作用,阐述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探索 篇11

关键词:对口升学;直通制;一贯制;自主招生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23-01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其主要特点为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研究与探索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就成为必然。

但是中高职的衔接发展不能看成是在中等与高等职教两个体系下的简单衔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由于我国高等职教的发展较缓慢,且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尚未构建,当前中高职衔接在目前教育形势下仍然举步维艰。

一、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亦叫五年一贯制,即一个高职院校与若干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此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一般有合作协议。

2、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考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对口高考一般考语数外及相关一门专业课。

3、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高职专科毕业证书。

4、自主招生模式2005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高职院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考生参加这些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

二、目前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目前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除直通制模式之外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导致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中高职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现象。

3、中职生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4、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只有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不断研究与探索解决办法,才能使得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真正衔接。

三、制度保证

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双管齐下的中高职专业设置改革机制形成

为了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衔接,必须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在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斜街: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初探 篇12

中高职衔接模式是职业院校采用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高职衔接模式”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政策法规、招考方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相互衔接、共同合作, 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

1中高职衔接模式概述

目前, 中高职衔接大致分为两种, 即学制衔接模式与非学制衔接模式。如图1所示。

学制衔接模式有两种操作模式, 即“五年一贯制”模式和“对口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面对初中毕业生, 经过考试后, 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 学制五年, 前三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现实践性、职业性、专业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口招生”模式, 又称为分段式, 即中职学生毕业后参加高职的入学考试, 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当前, 许多中职学校采用了“3+2”或“3+3”模式。

非学制衔接模式是一种相对灵活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它通过灵活的教学制度以及一定的教学评估手段来实现衔接。申请人员通过规定的考试或评估, 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标准, 就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习, 从而实现中高职的衔接。

2“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

“五年一贯制”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采用“五年一贯制”的学校, 一般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1], 即中职学习阶段和高职学习阶段。中职学习阶段以基本知识和初级技能学习为主;高职学习阶段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将这两个阶段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2.1“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的优点“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有以下优点: (1) 有好的生源, 利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一, “五年一贯制”的招生对象是参加统一中考的初中毕业生, 学生的基础较好, 也较整齐。其二, 五年的学制里, 可以对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统筹安排, 学生能够更系统地进行学习。从这个层面上, “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具有总体上的办学优势, 更好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 吸引生源, 实现中高职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目前, 职业院校正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 “五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式, 能同时增加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中高职衔接能使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方面进行互补, 使教学更顺利地进行。 (3) 统一安排教学, 有效避免教学重复。“五年一贯制”学习的学生, 在五年里完成中职和高职的学习, 获得高职毕业证书。与中职和高职独立分开的教育模式相比, 能缩短一年的时间。“五年一贯制”在教学过程中, 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相呼应, 在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等方面能实现一体化, 这样, 避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重复, 使教学计划更科学、更高效。

2.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缺点 (1) 五年的学习, 学生易产生疲怠。“五年一贯制”实施的是五年制教学过程, 时间较为漫长, 没有淘汰机制的约束, 学生易产生疲怠, 影响学业的发展和毕业生的质量。 (2) 中高职衔接难以实现真正的一体化。在“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中, 中高职院校是不同的机构, 这样的合作易流于形式, 一般是3年中职和2年高职的简单相加, 不是真正的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 甚至在办学主体之间还存在权力、利益、责任等方面的博弈[2], 使得“五年一贯制”名不副实, 使得教学质量下降。 (3) 淡化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界线, 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从办学层次的角度来看,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层面不同。中高职衔接的“五年一贯制”做法, 使得中职与高职之间的界线淡化, 不利于高职院校高等教育属性的展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 不经过考试就能读高职院校, 淡化了高职的升学价值, 也降低了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

2.3完善建议 (1) 改革考核方法, 实行学分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分制体现学生的学业构造和完成状况, 阶段性考核为学生建立起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并引导学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学习, 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2) 健全监督机制, 促使中高职院校的有机融合。为了避免中高职学校在实施“五年一贯制”的时候各自为阵, 需要使用一定的监督机制对采取“五年一贯制”招生的中高职院校进行监督。在专业建设上要协调统一, 在学校管理、经费预算、教学交流等多方面进行沟通, 实现“五年一贯制”的真正落实。 (3) 中职阶段实行人才分流。中职阶段实行人才的分流, 主要表现为:第一, 对中职阶段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设置必要的“门槛”要求, 划清中高职的边界, 使学生有升学的意识, 获得高等院校学生的自我认知。第二, 对学生负责, 通过必要的测试, 对于不适宜继续升入高职的学生, 调整教学策略。不适宜继续升学的同学, 侧重职业技能训练, 对适合升学的同学, 进行升学训练。

3“对口招生”衔接模式 (“3+2”模式或“3+3”模式)

3.1“对口招生”衔接模式的优点 (1) 形成教育的合力。“对口招生”模式, 从教学过程来看, 是中高职院校的合作培养, 在保持教学系统与教学目标的独立的状况下, 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对接, 形成了教育培养的合力。 (2) 提升教学效益。“对口招生”模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有现实意义。中职学生进入相关专业的高职学习, 在专业技能上实现从初级技术工人向高级技能型人才转变, 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对接, 节约了人才培养的时间跨度, 提升教学效益。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 也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3) 促进中职和高职“双赢”。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联合招生培养实施“3+2”或者“3+3”模式之后,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招生吸引力。此外, 中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资源共享, 促进“双赢”。

3.2“对口招生”衔接模式的缺点 (1) 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容易厌学。“对口招生”衔接模式中职学生不用参加高考进入高职学校, 学生易松懈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在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后, 会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其二, 由于“对口招生”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学生连续五年以上的专业课程学习, 易产生倦怠, 造成“厌学”现象产生。 (2) 降低了高职院校的门滥, 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选择“对口招生”模式的中职学生, 在三年的中职学习后, 能进入对口专业的联办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种方式学生不用参加高考, 升学较为轻松, 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三年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应该不是困难的事情, 从而放松了日常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

3.3完善建议 (1) 抓好教学关, 实施成绩的动态评估。面对“对口招生”模式的优缺点, 学校对选择该模式的相关专业学习的学生, 制定动态的成绩动态评估, 将过程性评估和阶段性评估相结合, 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2) 增加模式专业选择的灵活性, 实行必要的竞争机制。增加一些有效的竞争方式, 在促进中职学生继续发展的同时, 能具有一些外部环境的刺激, 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 (3) 严格把好招生关, 加强中高职学校的沟通与协作。首先, 严格规范的做好招生, 可以优化生源, 也能体现“对口招生”模式公平公正, 保证“对口招生”模式良性发展, 更具吸引力。其次, 加强中高职学校的沟通与协作, 促进教学与管理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等方面更好的沟通与协作, 避免不必要的教学重复和资源浪费, 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 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 无论是“五年一贯制”, 还是“对口招生”模式, 其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 都是解决中高职衔接的发展问题, 从而实现真正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本文从学制的角度出发, 研究“五年一贯制”和“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模式, 打通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桥梁。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

参考文献

[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0) .

[2]张守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7) .

上一篇: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下一篇:二月二